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
虚拟土地;虚拟土地贸易;博弈模型;均衡点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7-0014-03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之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同时土地资源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资源的富集或贫乏直接影响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安全。虚拟土地贸易战略的提出为平衡区域土地资源赤字、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新的对策集。随着虚拟土地贸易的研究扩展,各国家和区域也越来越重视这一虚拟资源的争夺,虚拟能源贸易为当今国际对外贸易打开了新的视野。虚拟能源战略的实施为缓减能源竞争矛盾、促进全球(或地区)能源均衡提供了新方法。然而一个区域该如何通过进出口贸易来保证获得最大的虚拟土地资源收益,如果只是盲目的争夺资源,只能导致各国或各地区陷入“囚徒困境”和零和博弈的结果。贸易摩擦此起彼伏,贸易博弈主体的利益严重受损,对各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1 虚拟土地与虚拟土地贸易
1.1 虚拟土、虚拟土地及虚拟土地贸易概念
虚拟土的概念源于“虚拟水”概念,虚拟水(virtual water)的概念是由英国学者Tony Allan于20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的。经过不断完善,目前较精确的定义为:在生产产品和服务过程中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被称为凝结在产品和服务中的虚拟水量,它是以虚拟的形式存在的,同时也被称为“嵌入水”或外生水。
2004年国内学者罗贞礼借鉴虚拟水的概念,首次提出了虚拟土及虚拟土战略的概念。所谓虚拟土,就是指在商品和服务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土地资源数量。虚拟土同样也是土地资源以虚拟的形式存在于商品中。虚拟土战略,就是指土地贫乏的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土地富足的国家或地区购买土地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尤其是粮食)来获得土地和粮食的安全。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土地资源密集型产品给其它国家或地区,实际上就是以虚拟的形式出口了土地资源;反之,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口土地资源密集型产品入本地区或本国,实际就是以虚拟的形式进口了土地资源,这就是虚拟土地贸易。
1.2 虚拟土贸易的战略意义
虚拟土贸易可以有效地解决区域内土地利用不平衡的问题,它重新的角度提出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路。运用系统思考的方法找寻与问题相关的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从问题发生的范围之外寻求解决区域内部问题的应对策略,在充分发挥区域内的生产潜力的前提下,提倡通过贸易的形式最终解决土地资源短缺和粮食安全问题。人口、土地、粮食和贸易之间的特殊连接关系,为土地资源短缺地区的决策者提供了在更大的范围尺度上寻求缓解区域土地资源短缺和谋求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途径。
2 虚拟土地、虚拟土地贸易及虚拟土贸易平衡计算方法
目前关于虚拟土及虚拟土贸易的计算方法研究较少,学者均以虚拟水计算延伸至虚拟土贸易计算。严志强、颜章雄等学者根据柳文华、赵景柱和曹建廷、李原园等学者关于虚拟水的计算,较为系统和完整的阐述了虚拟土及虚拟土贸易的计算方法。严志强等以产品需求地生产该产品所需要的土地数量来计算虚拟土含量,该方法是回答了需求地通过虚拟土地贸易节约了多少土地资源。
2.1 虚拟土地计算方法与实践意义
计算某种商品的虚拟土含量,公式如下:
VLCn,c=CLR/CY
VLCn,c表示n区域c种单位商品的虚拟土地含量,单位km2/t;
CLR表示生产商品的土地需求量,单位km2;
CY表示该商品的产量,单位t;
即生产单位产量的某种商品需要消耗多少的虚拟土地,商品的虚拟土地含量越高,则表示商品消耗的土地资源越高。对于土地贫乏的区域则应该尽量减少该类商品的产业布局,以采取进口贸易方式来节约区域内土地资源;对于土地富集区域则可以集中布局该类商品的相应产业以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出口贸易向区域外流动,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2.2 虚拟土地贸易量计算方法与实践意义
计算商品的虚拟土地贸易量
口国n向进口国i每年出口的c商品所含虚拟土地总量,单位km2;
商品在贸易中随着双方交易流动,其消耗的虚拟土地资源也隐含其中随商品的贸易在区域间转移。已知单位商品所消耗的虚拟土地资源,区域间(或国家间)的虚拟土贸易量可由该种商品的贸易量计算,即得出商品的整体虚拟土地贸易量。同时由于虚拟土地特征,同种商品在不同区域中消耗的虚拟土地是不同的,因此在计算虚拟土地贸易量时尤要区分是进口区域或是出口区域的商品虚拟土地贸易量。
2.3 虚拟土贸易平衡
2.3.1 计算商品的虚拟土地进出口总量
(1)进口总量。所有进口商品的虚拟土地进口量的总和
针对国家或区域间对外贸易中的进出口商品总量,可以计算进出口商品的虚拟土地进出口总量。商品种类数量相同的进口商品与出口商品消耗的虚拟土地总量存在差别,这一差别使得进出口商品的虚拟土地贸易均存在一个平衡方程。
2.3.2 计算虚拟土地贸易平衡
该平衡方程表示区域内虚拟土地进口总量与虚拟土地出口总量之间的差值。若VLTBn,t为“+”表示,该区域是虚拟土地净进口地区;若VLTBn,t为“-”表示,该区域是虚拟土地净出口地区。虚拟土地净进口区域的土地资源相对贫乏,需要调整区域内土地开发利用模式,尽量减少虚拟土地消耗量大的产品生产或产业规模扩大,合理调整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适当增加虚拟土地消耗量大的商品的进口,以节约本区域的土地资源。虚拟土地净出口地区的土地资源相对密集,可以加大虚拟土地消耗量大的产品生产,并采用集中式产业布局来扩大产业规模,要改变零星种植和生产的模式,更多改为集约式生产和布局,适当增加虚拟土地消耗量大的商品的出口,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3 虚拟土地贸易平衡的博弈分析
3.1 虚拟土地贸易的前提分析
虚拟土地贸易平衡是区域内虚拟土地进口总量与虚拟土地出口总量之间的差值。若虚拟土地进口量大于虚拟土地出口量,则该区域为虚拟土地净进口地区;若虚拟土地进口量小于虚拟土地出口量,则该区域为虚拟土地净出口地区。这一结论在基于虚拟土地的进出口贸易量之差得来,但是这一结论仅仅只能表明该区域的土地资源含量是密集或是贫乏,并不能真正反映出区域内虚拟土地的流动变化。
一个区域的虚拟土地以隐含的方式包含在商品的进出口贸易中,理论上虚拟土地净进口地区的土地资源贫乏,为了节省区域内的土地资源,虚拟土地净进口地区必然要向土地资源密集地区大量进口虚拟土地含量高的商品,这就有可能会使该地区的进口总量增加,造成对进口量的依赖,这必将对该地区的经济结构造成重大影响,一旦国际市场上该类商品结构发生变动,势必会对区域的经济社会造成严重冲击。而虚拟土地净出口地区的虚拟土地出口贸易可以为本区域内的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在乘数效应的带动下虚拟土地出口贸易量将会不断增大,而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出口商品的产量将会不断增加,一方面这会使得该区域内的土地资源不断被消耗,同时区域内对于这些商品的供给量会因出口的增加而减少,进一步导致商品价格变动,从而将会国际市场造成影响,也会损害区域内土地资源存量。通过不断的循环积累,虚拟土地净进口地区过度依赖进口,虚拟土净出口地区出口量过大,这就会对国际市场的稳定性造成破坏。
然而一个地区的对外贸易总是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并存的,并没有一个区域会单纯的只进口或只出口,而一个区域的虚拟土地进出口贸易究竟应该在何种程度上进行才能保证贸易的平衡,既能节省区域的土地资源,又能将土地资源充分的利用。
3.2 博弈模型的引入
博弈论是研究群体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事物的发展、个体的行为都是相互依存的,整个群体都将会受到群体中个体行为选择的影响,个体不断的相互作用,使得群体产生不同的运动结果,发生不同的变化。考虑到虚拟土地进出口贸易的动态变化与相互影响,引入博弈思维来分析区域虚拟土地进出口贸易平衡态势,将能有效的分析一个区域应采取何种策略来调整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既能节约本区域的土地资源,同时又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资源。
首先假设在封闭环境中有两个局中人(即只有两个区域参与对外贸易,且对外贸易也只在两个区域中进行)的状态下,局中人1和2参与对外贸易的所有条件都相同,局中人1和局中人2都只进行一种商品A的贸易,同时局中人1和2除了进行相互的贸易外,还可以进行区域内的商品A的自产自销,此时局中人所得效用单位发生改变,进口虚拟土地含量X要失去经济效益以获得土地资源,因此可得到1个效用单位;出口虚拟土地含量X得到经济效益但失去土地资源,因此得到及虚拟土地得到1个效用单位。自产自销商品A既要消耗土地资源,同时又要消耗原料及失去获得经济效益的机会,因此获得2个效用单位双方博弈模型为表1:
由于是在封闭环境中,因此剔除双方同时进口、同时出口、一方自产自销同时另一方进口、一方自产自销同时另一方出口的情形,剩下的是第一种零和博弈和双方均自产自销的情况。相比双方同时自产自销而言,理性的局中人仍会选择双方进出口贸易来获得利益,但是由于双方都希望能够通过与对方的贸易获得对方的土地资源,因此双方仍可能继续争夺,势必要吃掉对方,而双方的实力相等时,获得利益的可能均相同,在这样的情形下,理智的局中人会与对方协商,不会与对方进行交易,而是采用自产自销的方式,以维护自己的利益,不被对方吞没,那么此时土地资源将不会在贸易空间上流动,而是由区域内部消化掉。
现在再将这个博弈的初始条件变化,两个局中人不再处于封闭的环境中,而是同可以向外界进口或出口虚拟土地产品,此时在仍保持两个局中人的情况下,同种无差别化产品的虚拟土地进口贸易将成为两个局中人争夺的目标。根据虚拟土地贸易计算公式可以得出,同种无差别化产品所包含的虚拟土地量是相同的,不同的是进口商品的贸易总量,
VLTn,i,c,t=Tn,i,c,t*VLCn,c,可以用公式简化为M=V*D,M是甲种商品虚拟土地进口贸易量,V是甲商品的虚拟土地含量,D是甲商品的进口量,因此两个局中人相对于甲商品的虚拟土进口贸易量主要取决于甲商品的进口数量。此时两个局中人争夺的虚拟土地量可以简化为进口函数:D=a-bP1,D是进口量,P1是国际市场进口价格,a>0,b>0,此时假设参考a=10,b=1的特殊情况下,可以得到进口函数曲线为:
图1 进口函数曲线
现在局中人1和局中人2为了争夺区域外的虚拟土地资源必定要向外界大量争夺进口商品,而商品的进口量必定受到国际市场价格的牵制,商品的进口量将会随着国际市场价格的上升而减少。此时两个局中人要做出何种决策,必须采取两步预测,现在从局中人1的角度分析:
(1)对对手的进口量进行预测,这一步将使局中人对可能的市场价格产生想法。即当对手进口大量商品时,必定会引起国际市场关于商品的猜疑,价格必定会上升,而商品的价格不会无限升高,如图1,当价格P1上升至10时候,进口量会因为商品的价格过高,超出可能承受的成本额,而停止进口。
(2)决定进口的数量。为了避免无休止的进口攀升,局中人都必须对自己实际需要的进口数量进行控制,因此必须要权衡从商品的进口量可能获得多少好处。进口商品是不仅是为了获得虚拟土地资源,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一旦进口量过多,不仅要造成自身资本的外流,更会造成自身市场的供过于求,从而影响自身的经济发展。
同理引入出口函数:S=λP2,S为出口量,P2为国际市场出口价格,λ>0。自产函数:Q=θ。出口量随着国际市场价格变化而呈现正变化,国际市场价格升高,出口商品所获得的收益越高,理论上虚拟土地出口量也随之增加。自产量不随着价格变化,这是因为区域内土地上所生产的产品所包含的虚拟土地含量不会外流或增加,它只被自身消耗。
现在将进口函数,自产函数,出口函数联立在图2中表示为:
图2 进口函数、自产函数、出口函数联立曲线
E是进口量、出口量与自产量之间的均衡点,当三者之间的数量达到E点时,此时的价格P即为国际市场进出口和国内市场的均衡价格。局中人的虚拟土地贸易平衡为图3中的阴影部分面积,即:R≤R≤12(E+P1)Q。
图3 虚拟土地贸易均衡模型
当局中人1/2的虚拟土地贸易量保持在区间[0,R]中,双方获得的土地资源收益及达到均衡,既不会出现商品供过于求而造成的资源浪费,也不会出现商品供不应求导致的资源紧张。此时,双方可以相同的机会促使虚拟土地资源流动并获得最大的利润,从而实现双赢结果。一旦一方突破临界点,价格低于E,就会挤占对方的市场份额,对另一的利益造成损害,甚至威胁到整个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触发贸易纠纷,形成共输或零和博奔的结果。
4 结论
土地资源对于一个国家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进步至关重要,在寸土寸金的当今社会土地资源的竞争更是空前激烈。虚拟土地贸易战略拓展了解决土地资源短缺和土地资源争夺的策略集。通过虚拟土地战略土地资源不再是静止不动的资源,而是变成流动的,并且能够参与国际对外贸易的能源。土地资源稀缺的国家和区域可以通过贸易方式向土地资源密集的国家和区域购买土地资源密集型产品以保证自身的土地资源安全。通过虚拟土地贸易战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粮食危机等问题,但是同时虚拟土地贸易战略也是双刃剑,一旦一个国家和区域过分依赖于虚拟土地资源进口,就会引发贸易逆差问题,从而很可能会导致对外经济受制于人,对内经济产生重大风险,反过来又再次引发土地资源争夺问题,甚至于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性。
因此虚拟土地贸易平衡的稳定性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不仅需要保持本身土地资源的节约使用,还要保持虚拟土地进出口贸易的均衡性,适度选择前进与后退战略,通过维持相对的均衡数量,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才能有效的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严志强,颜章雄,胡宝清.虚拟土地、虚拟土地战略与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管理的理论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07,(10):70-74.
[2]高秋杰,田明华,吴红梅.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研究进展与述评[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
与研究,2011,18(1):57-62.
[3]王砚.高新技术产业进出口贸易博弈分析[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
[4]罗贞礼,龙爱华.虚拟土战略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社会化管理[J].冰川冻土,
2004,26(5),624-631.
[5]姜爱林.论土地的概念与特征[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0,17(3):10-15.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利用
中图分类号:F29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11-0141-02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科学利用、合理配置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因此,土地利用规划对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土地利用规划在国家调控和指导土地利用,实现土地用途管制,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中发挥着核心和主导作用。
1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关理论
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土地利用规划下了多种定义。一般而言,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土地利用规划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从规划与经济发展计划的关系看,它们是一种逐步融合的过程,随着计划对社会经济活动调节能力的逐步弱化,规划将日益成为各级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直接手段,要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具有新的内涵的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促进城乡建设合理有序进行的重要手段。城市如何有序合理地建设,规划很重要。土地利用规划可以通过对土地的合理布局,使各种资源的配置与流动更为顺畅,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可见搞好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研究是当前规划战线一个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任务。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管理“龙头”和依法行政的基本依据。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土地利用制度是实行无偿、无限期、无流动使用的制度,形成了无偿调拨土地的计划管理体制,使土地不能真正发挥作用,从而导致了城市土地滥用、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以及土地资源严重浪费等问题,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城市土地管理方式和土地供应机制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但仍有一些根本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就需要政府以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对市场依法管理。
2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乡建设规模的扩展,城市用地急剧扩张。城市平面过度扩张直接导致两个不良后果:①大量耕地被占用,使人地矛盾更加突出。②忽视了旧城区的改造开发,存量土地难以盘活。因此,实现城市土地利用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还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正确处理好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允许土地使用权在市场上自由流通,通过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经营具有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确定土地的性质规模。不同性质的用地,其单位面积所发挥的经济效益是不同的,而投资效益是决定土地价格的关键因素之一。②确定开发的用地规模。规划既对城市总用地规模进行控制,又对不同用途的地块确定合理的规模,使城市用地结构保持合理的比例。因此,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合理确定供地规模,在保证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有利于城市土地价值的充分发挥,促进城市土地使用的可持续发展。
处理好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化的关系。根据有关专家预测,如果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控制在14亿左右,城市化水平保持在55%,届时将有约8亿人居住在城市。今后20年将增加城市人口约3亿人,平均每年新增城市人口在1 000万人以上。大量新增城市人口扩大了城市总体规模,导致了城市住宅用地和各类公共基础设施用地需求的增加。因此,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中显得格外重要,只有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指导下满足城市化发展的用地需求,才能使中国的城市化快速健康地发展。
处理好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建设的关系。从城市建设实践来说,先进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硬件”,这些系统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完善良好的基础设施在发挥城市整体效能和综合效益以及城市长远经济发展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时,一定要将基础设施用地作为重要的一部分,进行统筹安排,应把当前需要与长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选址并确定适当规模,既要避免刚建成的设施因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而被过早淘汰,又要防止设施过于超前而造成闲置浪费现象,以达到较高的经济效益。
3实现城市土地优化利用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
严格统一规划,合理用地。占用耕地指标要严格与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相一致,坚守18亿亩红线不动摇,只能节约不能突破。因此,各项非农业用地计划要认真制定、严格执行。土地开发计划要抓好落实保证实现。土地利用规划一经批准,要成为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长期坚持,任何建设项目占用土地,必须符合本规划,涉及占用农用地的,必须先取得农用地占用许可证建设项目方可立项。除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外,一般建设项目都应在规划建设区内选址安排,对国家重点工程和安居解困工程项目要严格按照规划程序定额审批。对闲置土地要动用经济调节和法律强制等措施。
善于经营城市土地资产。城市土地是一座巨大的社会资产,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国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与自然生态有非常直接、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把自然对象按照自己的生活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造和利用,使得自然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其中,最不可忽视的就是国有土地资源,在国有土地使用过程中,不能只单单追求土地生态平衡保护,要紧紧把握国有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实质,才能真正实现国有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一、维持国有土地健康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
国有土地健康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决定整个地区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1)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化与破坏都和人类日益扩大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社会对自然生态的作用表现为,通过土地政策、制度及土地价值观等影响经济活动,再通过经济活动影响自然。经济是可持续利用中的核心和主体决定因素。因此,土地保护应建立在人类生产实践的土地利用基础之上,维持土地健康是土地保护的目标是人地关系共荣的表现,又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前提,而土地保护又要在土地利用过程的基础上得到实现,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那么在土地保护的社会实践中,有必要引入土地健康这一概念,以替代传统的土地自然生态平衡,作为土地保护的目标。
(2)把土地健康确定为土地保护的目标,其对土地保护的实践指导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维持土地自身正常新陈代谢,保证土地自身恢复能力为核心,维持土地自然生态平衡,不能为维持土地自然生态平衡所束缚,而应把土地自身恢复能力的限度(自然生态阀限)作为限制人们土地利用行为的标准。
(3)通过土地健康标准的制定,可对土地利用行为进行诊断。当某些指标超出健康标准时候,就说明人们对土地的利用行为破坏了土地健康,应予以制止和改进。对各项土地状况变化的定量描述,从而提高了对土地利用行为监督检查的可操作性。
(4)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步入了良性循环。集体非农业建设用地制度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带动了农村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经济的发展又为村镇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发展动力,加快建设投入,形成了村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滚动发展的势头。健康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去检查土地保护的实施效果,从而提高了土地保护效果检查的客观性。
(5)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替代传统的用地分级限额审批制度,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土地用途管制的基本含义是通过土地用途划分,确定各个地块或地段的基本用途,然后制定具体利用细则,依法对土地用途进行限制,从而达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我国土地保护立法体系现状的完善对土地保护法律体系进行全面的改革,拓展土地保护的范围,加强地方土地保护立法,完善土地保护相关法律,加强对土地污染的防治,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开发复垦制度。
二、国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途径
我们要对国有土地资源合理规划开发,尽最大可能的取消重复建设,减少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的浪费。把国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引入土地保护之中,作为土地保护的行动准则明确了土地保护的内在实质也指明了土地保护的努力方向,而且为人们对土地的利用行为提出了基本原则。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制定各种土地类型的健康指标内容、标准,只有明确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内容、标准之后,才能真正发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在土地保护中的应有作用。认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本文旨在通过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认识,在观念上改变传统的维持土地自然生态平衡的土地保护概念,进而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1)加强对土地承载能力的研究,大力发展宣传土地生态教育,使各地区在土地可承载的范围内指定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实行计划生育可以缓解土地资源与人口增长的矛盾。因此严格控制我国人口增长是解决土地资源的基本国策。同时要全面提高全民的国土意识以及综合文化素质,让每个人都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2)大力加强土地管理,保护好每一寸土地,严格控制非农业用地。要时刻按照《土地法》执法,严禁土地资源滥用,充分做好土地承载能力的研究,为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做长远规划。同时还要建立健全提地使用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执法力,加速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职能转换,为土地合理利用提供更好更完善的程序保障。
(3)将强农业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加强农、林、牧业生产基地的建设。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主要途径就是中低产田改造每种中低产田的改造都需要水利工程的投入,加强商品粮、优质等基地的建设,方便国家的宏观调控,也可以有效地应付各种意外困难。
(4)加强土地资源的宏观建设。通过现有的技术条件拟定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规划,通过项目建设来改善宏观生态环境,从而对土地沙化有效防治,通过南水北调工程,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也提高了干旱地区土地生产力。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城市化;耦合关系;空间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3-6281-07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3.069
Abstract:By using the speed evolution model in physics,the space-tim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was analysed. And the relationship was divided into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entropy increase, degradation disintegration and a new cycle gener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rea was further subdivided for the early running period, interim coordination period and late antagonistic period. Finally, by using ARCGIS 10.0 software to carry out the regional analysis and spatial clustering analysis, Jiangsu Province was a cluster development: the South of Jiangsu region was high concentration, the northern of Jiangsu area was low concentration.
Key words: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urbanization; coupling relationship; spatial clustering analysis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面积地区出现增划经济开发区,扩大城区面积,这种无序的扩张行为,导致城市土地粗放利用,严重威胁到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因此,第25个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提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针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国外大体从以下三种角度研究:一是基于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划理论分析研究[1]。二是基于土地资源配置和规划的模式分析研究[2]。三是基于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角度分析研究[3]。而国内则大体从以下两个角度研究:一是通过学习国外土地利用理论研究国内土地集约利用[4,5]。二是通过建立评价指标分析、评价土地集约利用。
一些学者基于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发展速度水平,分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表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利用和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的效益最大化[6]。处于城市化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存在明显不同,从人力资本型集约到资本技术型集约,再到结构型集约,最后形成生态型集约[6]。最后,根据上述研究城市化发展阶段与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关系,制定出合适的土地政策,合理进行土地资源配置。不过,上述研究虽然创新点十足,但几乎都为定性分析,未引入定量模型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城市化的时空耦合关系,更没有实证研究。
本研究引入物理学当中的速度耦合关系模型,定量分析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城市化的时空耦合关系,以2004、2007、2010年以及2013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采取主成分计算综合因子得分,借助耦合模型,测算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发展的耦合度。并基于SPSS17.0和ArcGIS10.0对江苏省进行空间聚类分析。为国土资源部门制定土地政策,优化城市格局提供科学依据。
1 理论与基础
1.1 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内涵
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是指以提高经济社会总体效益为目标,以现有平均先进生产技术和生活设施为标准在满足生产生活合理环境水平基础上,实现土地资源投入产出的最大化[7]。
城市化的概念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概念是人口城市化,即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人口或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8]。广义概念是除人口城市化以外,人们通常所说的土地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等[9]。简言之,狭义与广义概念之间的关系以人口城市化为基石,城市化的广义概念都是从人口城市化延伸出来的,“人的城镇化”[9]也正验证了这一关系。
1.2 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耦合关系
城市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10],土地集约利用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为其提供物质基础和承载空间,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11]。土地集约利用作为一个系统而言,具有动态性和相对性[12],受土地投入程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产出程度3个因素的制约。土地集约利用系统通过优化土地布局,增加土地存量,来实现城市化系统内人口-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最大化。相反,城市化是人类活动的过程导致的,所以空间集聚性是城市化的显著特性,空间集聚成为城市化形成的动力来源[13]。这种空间集聚是伴随着人力、资本以及土地的汇聚。汇聚程度越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越强,汇聚程度越低或分散,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越弱。因此,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系统的耦合关系,将直接影响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影响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2] TONY P. Evaluating land use plans under uncertainty[J].Land Use Policy,2007,24(1):165-174.
[3] SINGH R K,MURTY H R,GUPTA S K,et al.An overview of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methodologies[J].Ecological Indicators,2009,9(2):189-212.
[4] 朱天明,杨桂山,万荣荣.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国内外研究进展[J].经济地理,2009,29(6):977-983.
[5] 邵晓梅,刘 庆,张衍毓.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2):85-95.
[6] 韦素琼.基于耦合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2):97-105.
[7] 黄木易,程志光.区域城市化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度的时空特征分析――以安徽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2,32(2):77-81.
[8] 王长健,张小雷,杜宏茹,等.近30a新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互动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J].中国沙漠,2012,32(6):1794-1802.
[9] .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4):4-11.
[10] 郑新奇.城市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评价:理论、方法、技术、实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1] 林 坚,陈祁晖,晋Z瑶.土地应该怎么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与指标评价[J].中国土地,2004,25(11):4-7.
[12] 郭爱请,葛京凤.河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方法探讨[J].资源科学,2006,28(4):65-70.
[13] 颖,葛京凤,沈彦俊,等.基于GIS的石家庄市城市土地利用扩展分析[J].地理研究,2003,22(6):789-798.
[14] 历 伟.城市化进程与土地持续利用[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10.
[15] 葛京凤.河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度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3,20(2):239-249.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土地整理;评价方法及应用;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土地整理的概念内涵
土地整理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内,根据国家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要求,按照土地利用计划的发展目标,采用合理的方法措施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整理。土地整理的目的和发展要求是在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基础上,合理的改善和利用土地关系。综合开发利用土地,在进行土地整理的同时科学规划土地,合理布局利用土地,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提高的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同时,合理的土地整理有利于不断增加可利用地的面积,实现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以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发展。
土地整理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区域开发实践活动,可能对土地整理地区或背景区域产生积极地也有可能是消极地生态环境影响。此时,需要土地整理的评价方法和方案措施实施应用前对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土地整理活动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各种生态过程的累积效应的影响。从而在正确协调社会、经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形成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布局,为土地项目的实施和管理方案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二、探析土地整理的评价方法及应用
随着我国土地整理工作的不断展开,我国在土地整理的概念内涵、土地规划设计、土地整理的工程理论以及运行模式和整理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析。但是,土地整理的评价方法及应用方面仍处于缺乏系统的探索研究的现状。
土地整理的评价方法不是立足于单纯的地块合并、调整和利用以及短期的增加耕地面积和保护耕地,而是着眼于可利用土地的质量不断提高,立足于长远的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整理的评价方法实质是对现有土地利用合理性、科学性的判断。基本特征是比较土地资源环境要素的供给和土地利用的需求,对土地现状和土地资源利用 的评价。土地整理评价是建立在整个项目实施前的预评价,是具体项目实施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价。土地整理的评价方法目的在于找出目标土地系统的差异,为土地整理的专项规划和具体项目的规划设计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同时也为决策者在土地选择项目时避免风险和改善土地利用功能提供决策依据。
(一)、土地整理评价前后比较法及其应用
在进行土地整理时,最常运用到的的土地整理评价方法就是前后比较法。在土地整理之前,国家的相关部门针对所要开发的土地区域进行研究探索,并分析预测出土地整理之后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在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结束后,收集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数据,并与之前预测分析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造成前后差异的原因,并根据产生差异的原因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合理的分析。
(二)、土地整理评价有无对照法及其应用
土地整理评价有无对照法就是在现有土地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在进行土地整理之前对未来土地发生的情况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并与土地整理过程中所产生实际情况进行对照。土地整理评价有无对照法在科学分析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情况下,土地整理评价的分析具有准确性和真实性。土地整理评价有无对照法在对土地整理进行现实数据的测量上,不仅可以分析出土地整理利用所带来的实际的社会经济效益,还可以评估预测对国家经济和生态环境的重大影响。
(三)、土地整理的成功效果评价法及其应用
土地整理的成功效果评价法就是团队首先全面地分析和评所开发利用的土地区域,然后根据所有项目的数据指标,对所有的土地整理的成功度进行综合的分析评价。土地整理的成功效果评价法是以土地项目整理的每一个部分项目和整体项目的实际情况和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评价基础和依据,将土地项目整理最终产生的实际经济效益作为评价核心的。土地整理的成功效果评价法主要建立在整个团队的综合评价能力的基础上,对土地整理评价团队的综合评价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
(四)、土地整理的项目统计评价法及其应用
土地整理的项目统计评价法是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准确性的土地整理评价法。土地整理的项目统计评价法就是在土地整理分析的过程中,对整个土地项目的有效数据进行综合收集。对于土地规划设计数据以、土地运行管理数据、国家资金投入情况和各个项目的实际进度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数据等进行收集、分析、统计,在分析计算的基础上对土地整理的项目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三、土地整理的评价方法及应用的重大意义
(一)、土地整理的评价方法及应用的理论价值
首先,掌握土地整理的评价方法及应用,有利于进一步总结土地整合的经验与教训,寻找土地整理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仔细研究和分析土地整理的方案和措施,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整改和调整。其次,通过对土地整理的评价方法及应用的分析,有利于为土地整理的专项规划和具体项目的规划设计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借鉴,同时也为决策者在土地选择项目时避免风险和改善土地利用功能提供科学、真实、准确、有效的数据信息和决策依据。同时,有助于全面认识和了解土地规划设计、土地整理的工程理论以及土地管理运行模式和土地整理标准评价的方法,对于实际应用操作和测量具有重要的理论经验依据和理论指导价值。
(二)、土地整理的评价方法及应用的现实意义
合理科学的土地整理活动通过对废弃地的复垦,平整土地,对居民点、建设用地和零碎地块的归并,不断地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其次,有利于控制水土流失。通过对一些荒坡地和坡度较大且利用率不高的土地开展平整、坡改梯、绿化和水利建设等进行综合整治,在扩大耕地面积的同时,有利于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同时,有利于提高土地质量和土地的产出率。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的的生产力普遍不高,通过土地整理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和整合利用,将显著提高提高我国土地的质量和产出率。有利于促进标准化农田的发展,有利于进行机械化操作,促进耕地的集约化经营。再者,科学合理的土地整理通过对废弃地的复垦,增加土地植被覆盖面积等措施和方法有利于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使原有的土地生态系统更加有序化,增加生态环境效益。最后,在土地整理方案实施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整理能够避免在短期经济利益和地方政绩的驱使下,造成对一些特殊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文景观永久性破坏,避免发生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损失,有利于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发展,实现科学规划土地,合理布局利用土地,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土地整理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概念范文6
(三)土地空间权问题
在我国物权法制度过程中,李延荣教授针对我国有关空间权立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物权法》应根据实践 发展 的需要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空间利用权做出前瞻性的规定,包括空间利用权的取得,空间利用权的权属变更登记,空间利用权的流转,空间利用权行使过程中与役权的关系以及相关权利人合法权益保护等。建议物权法明确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权利范围及其与空间利用权的关系。[39]
(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