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

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范文1

[关键词]农业环境污染;经济制度安排;农业绿色补贴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7)04―0069―05

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时期,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不断丰富,但另一方面,农药、化肥、地膜等现代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以及某些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许多环境污染问题。而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对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起着根本性的基础作用,因此,针对农业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研究,对我国的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农业环境污染问题的经济学解释

经济学家对环境问题的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理论,即环境库兹涅茨理论、产权理论和外部性理论。现分别运用这三种理论对农业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分析。

(一)农业环境问题的库兹涅茨曲线分析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含义是,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演进的过程中,资源与环境问题先出现逐步恶化的特征,然后再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具体来说,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工业生产规模较小,环境污染问题较轻。在经济高速成长时期,投资和消费基金的增加抑制了环境治理,环境迅速恶化期。当经济发展到了一个较高水平时,环境退化的势头得到遏制,并开始逐步好转。见图1:

需要强调的是,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并非一定表现为从互竞互斥到互补互适。从图l可以看出,环境恶化被控制在环境不可逆阀值内,如图中的曲线c,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之间才表现为“倒U”型曲线关系,若环境恶化超越环境不可逆阀值,如图中的曲线C',这种“倒U”型曲线就不存在了。虽然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只是一个假定,是对某些国家环境变化的反映和描述,但它已被一些国家的经验统计数据证实。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同样也适用于农业发展中。和工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也经历三个阶段,依次经过传统农业生产――现代化农业生产――清洁农业生产阶段。在农业发展的初期,由于农业生产采用原始的耕作方法,农业生产规模较小,低投入、低产出,施用化肥、农药等较少,畜牧业排放的废弃物较少,因而环境退化较为缓慢。在经济高速成长时期,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农用品的大量生产,促使农业生产者为追求农产品产量滥用化肥、农药、地膜等破坏农业环境的非理性的行为加剧。同时由于经济的技术水平较低,粗放型的农业增长方式使农业生产的产污系数较高,投资和消费基金的增加抑制了环境治理,这一时期是农业环境迅速恶化期。当经济发展到了一个较高水平时,公众的物质生活质量已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人们对农产品质量有了较大要求,对农产品的消费己由数量的满足转向质量的提高阶段。农业的清洁生产对污染及其控制方而能够起到重要作用,并且政府通过发展蓄积起来的经济实力开始转向环境整治和国土整治,使农业环境退化的势头得到遏制,并开始逐步好转。当然,环境污染问题应被控制在环境不可逆阀值内。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业环境污染已经趋于下降,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污染仍在上升,与六七十年代相比,环境质量趋于恶化,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农业环境污染状况正处于转折阶段。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时期,农业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二)农业环境产权失灵

用产权方式解决环境问题最早是由科斯(Coase,1960)提出的。科斯认为,如果交易成本为零,只要产权明确,则无论最初产权是如何分配的,通过交易总能达到帕累托最优,外部性也就可以消除。根据这个定理,现实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大多不是市场缺陷造成的,而是产权界定不清的结果。由于缺乏排他性的产权安排,所有相关的人都有监督的责任,但监督的成本往往独自承担,监督的效果却由大家共享,导致“搭便车”行为。实践证明,产权界定清晰,环境利用与保护也就越好。

目前,我国的农业环境产权失灵十分普遍,这是因为:(1)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农业环境的范围不易确定,其产权边界也难以确定或确定成本较高。(2)目前农业环境产权还没有从农村土地使用权中独立出来,仍然依附于农村土地使用权,因此造成农业环境产权的所有者过多而难以确定单个农业生产者的权利。(3)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农业环境污染者和受损者资本和技术上的差异甚至行政力量的倾斜,使农业环境污染者和受损者所采取的战略是非对称的。(4)产权的明确性和排他性要求对侵权行为能够进行惩罚和赔偿,然而农业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与赔偿往往是非等价的。(5)有效的产权制度安排应该随客观条件(人们的偏好、技术条件、相对价格等)的变化而变化,然而有限理性的经济人不可能具有完全信息及时地做出相应的制度变化,这会使原本有效的产权安排缺乏效率。(6)有限的认识能力及对农业环境产权预期的不确定性也会使人们出现非理。

(三)农业环境问题的外部性

外部性概念是由马歇尔于1910年提出的,他认为,在正常的经济活动中,对任何稀缺资源的消耗都取决于供给关系的对比,而环境问题正是这种正常经济活动中出现的一种失调现象,由此提出了“外部不经济性”这一重要概念。马歇尔的学生,福利经济学创始人庇古发现,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的不一致,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构成了外部性。所谓“外部”是相对于市场体系而言的,是指在价格体系中未得到体现的那部分经济活动的副产品或副作用。这些副产品或副作用可能是有益的,成为正外部性,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外部性是有害的,成为负外部性。

农业环境问题中的外部性表现在:一方面农业环境污染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另一方面农业环境保护却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由于负外部性的存在,使农业生产经营者按利润最大化原则(私人边际成本=私人边际收益)确定的产量与按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社会边际成本=社会边际收益)确定的产量严重偏离。这种偏离导致了农业环境过度利用,农业污染过度产生,有污染的低质量的农产品过度生产;另一方面,农业环境保护是一种为社会提供集体利益的公共物品或劳务,这种物品或劳务一旦被生产出来,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被排除在享受它带来的利益之外,因此,它是正外部性很强的公共物品,纯粹的个人主义机制使得农业生产经营者不会主动

为它付费,造成了农业环境保护这种公共物品的生产严重不足,有时甚至会出现供给为零的局面。

外部性与产权有一定联系,产权界定有助于某些外部性问题的解决,但有些外部性又决非产权界定就能奏效。将外部性问题寓于内部性问题中,则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能够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比较理想的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办法,这就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把外部性成本内部化。

二、农业环境污染治理的经济制度安排

环境问题的外部性和环境资源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解决环境问题不能单靠市场机制,因为市场机制的本质是经济行为主体受利益驱动而实现的调节,它是以承认各经济行为主体的局部利益为出发点,很难统观全局,自动地反映社会需求的长期变动趋势,不能使经济行为主体主动地根据环境和社会效益来安排自己的活动。所以治理环境污染需要政府实施必要的干预。

(一)排污收费

“排污收费”是按“污染者付费”原则,将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激励排污者治理污染,保护环境资源的一项经济制度安排。理论上,每一污染物的边际损害费用等于边际治理费用所对应的收费标准为最优收费标准,是实现全部社会费用(污染损害费用与治理污染费用)最小化的收费标准。按照最优收费标准征收的费用总额可分解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污染物造成的污染损害补偿费,另一部分是环境资源的使用费,因此,可以定量体现“污染者付费”和“环境资源有价”的原则。但由于很难将污染造成的损害精确计量和货币化,所以很难确定最优收费标准。

(二)开征环境税

环境税是国家为了环境与资源而凭借其权力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或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程度征收的一种税。环境税的主要功能是调节人们开发、利用、破坏或污染环境资源的程度。如对污染性产品征税,可以将污染性产品的外部社会成本“内部化”,利用价格机制,淘汰污染性产品,推广使用无污染性的绿色产品。环境税的经济特征是,只要商品有一定的需求价格弹性,税收的价格效应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利益都会有影响,也就是说,征税使污染性产品价格升高后,一方面可让消费者承担其消费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外部性;另一方面,价格升高,需求越少,生产者收益下降,通过需求变动,让生产者对其产品在消费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承担连带经济责任,利用利益动力机制有效地调节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污染行为。

(三)污染削减补贴

污染削减补贴的原理和环境税一样,既然生产者不愿从事环境保护的主要原因是私人收益低于社会收益,那么借助于补贴手段,对参与环境保护的生产者给予适当的补贴,使它们的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一致,可以把社会所需而市场机制又无能为力的,环境保护活动诱发出来。补贴的对象主要是具有正外部效应的行为,但也包括一些旨在消除或减少负外部性的活动。补贴形式主要有赠款、软贷款、价格(或实物)补贴、税收减免四种形式。

(四)排污权交易

戴尔斯(Dales)在其1968年出版的《污染、财富和价格》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污染权的概念,他认为可以像股票一样,将污染权出售给出价最高者,出售的主体是作为全社会和环境所有者代表的国家,污染权也可以在拥有污染权的生产者间彼此交换。排污权交易是将环境资源视为商品,运用市场机制对污染物进行控制的一种选择方法。排污权交易的运作首先要由政府管理部门以环境质量目标为基本依据,确定某一区域内各种污染物的允许排污负荷总量,进行初始分配,即建立排污许可证制度,然后允许排放量在各污染者之间进行必要的交易。由此可见,排污权交易是在某个特定区域内,在污染物总量控制下,按照区域内实际技术经济条件,运用市场机制控制区域内各个污染源的排放水平和削减水平。这种经济手段具有克服法规标准局限性的巨大潜力,其核心就是刺激排污者在其自身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目标间进行权衡。

三、农业环境治理中农业绿色补贴手段的效应分析

(一)农业绿色补贴是我国现阶段解决农业污染问题的理性选择

理论上讲,农业环境污染当然可以采取征税(或征排污费)、排污权交易等方式解决,但是农业环境污染有其特点:一是污染隐蔽性强。隐性污染源大大超过显性污染源。二是技术操作困难。政府难以制订一套以技术检验为基础的条例用于指导带普遍性的农业环保实践。由于从事农业的地区,其气候、土壤、水文、地形以及地貌等存在有很大的不同,这就必然使各种农业活动产生很大的差异,这种不确定性和多变性给立法部门和执法部门均带来了无法操作的困难。三是我国农业生产科技含量较低。农业粗放型的生产方式普遍存在,农民收入较低,农民承担污染税或排污费的能力较弱。农业污染的这些特点不太适合采用通常的治理污染方式,而更加适合采用农业绿色补贴的方式进行。

农业绿色补贴是指国家按照环保标准来核定补贴数额的农业补贴。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实行多种补贴,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是我国的农业补贴大多没有和环境保护挂钩,有的甚至起反作用。如对特定化肥农药的补贴有助于鼓励农民选择高产作物品种,却对土壤和水资源有长期不良影响。因此,转变农业补贴的补贴方式,实行“农业绿色补贴”是解决农业污染问题的理性选择。

(二)农业绿色补贴的实施

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对一些农作物实行农药、化肥限额使用政策,政府在“绿箱政策”范围内给予生产者适当的经济补偿对因限额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的农业产出减少。将农业的支持与环境保护进行捆绑,逐步将农业补贴转化为农业污染补贴。首先,对实行农业绿色补贴进行评估。在实行绿色补贴政策之前,财政部联合农业部要对绿色补贴代替以前的农业补贴作有关方面的评估,如对补贴流向、补贴收入风险、财政补贴数量、对农民环保行动的影响、污染情况、纳税人负担情况进行系统地评估。其次,设置一些强制性条件,要求受补贴农民必需自觉地检查他们的环保行为,定期对自己的农场所属区域的野生资源、森林、植被进行情况调查。同时还要对土壤、水质、空气进行检验和测试,限期向有关部门提交报告。政府再根据农民的环境保护实际核查情况,以此来决定对农民是否给与补贴、以及补贴的多少。再次,对表现出色的农户,除提供“绿色补贴”外,还可暂时性减免农业的有关税费,以资鼓励。

(三)农业绿色补贴的经济效应分析

1.农业绿色补贴的实施效应

和传统农业补贴相比,绿色农业补贴可以调节农业生产的外部效应,使农业生产所产生的污染这一外部负效应得以内在化,一定程度上使农业生产的成本与收益能接近相应的社会成本与收益,有效地解决以往大量存在的农田结合部的土地污染问

题。同时,可以兼顾公平与效率,克服单纯以条例对农业进行环保管理的缺陷,使农民能在市场的作用力下自发保护耕地,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见表1。

2.农业绿色补贴的模型分析

本文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农业绿色补贴手段,运用现代经济学方法建立起不同的补贴模型,并进行具体的效应分析。

(1)补贴模型(Ⅰ)――对农业生产产生正外部性者给予补贴  农业绿色补贴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者采取保持农业生态环境的措施,如农业生产者为了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而退耕还林、还草等行为。见图2。

图2中P表示市场价格,Q表示行业的产量,q表示个体农业生产者的产量,MR、MC分别表示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PMR、SMR、PMC、SMC分别表示私人边际收益、社会边际收益、私人边际成本、社会边际成本,XR表示外部收益。

在图2(b)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农业生产者会把产量定在q0处(按PMR=PMC的原则),而社会最优的产量应在q1处(SMR=SMC的原则)。如果不采取补贴手段,这个农业生产者就没有动力把产量扩大到q1。现假定政府向个体农业生产者支付XR数量的补贴,生产者就会将产量由q0扩大到q1。产量的扩大使整个行业的供给增加,图2(a)中的供给曲线由原来的S0移向S1,均衡价格由P0下降为P1均衡数量由

这就是说,政府提供补贴后,刺激个体农业生产者扩大产量,让更多的资源从其它用途中转移过来,用来增加这种产品的生产。

(2)补贴模型(Ⅱ)――对负外部性减少者给予补贴

补贴模型(Ⅱ)是指通过补贴手段刺激农业生产者减少具有负外部性产品的产出。有人把这种采取一定措施去降低未来的污染补贴称之为政府向污染者“行贿”。它是政府为了促使生产者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以补贴的形式补助农业生产者。如对减少化肥、农药等的使用的农业生产者给予补贴。见图3。

图中的符号说明与图2一样,MDC表示边际损害成本。在未补贴的情况下,农业生产者会按PMC=PMR的原则确定其私人最优产量(q0),而按社会最优应为q1,(q0-q1,)就是由于边际损害成本MDC的存在而导致的有污染的产品的过度产出。如果采用补贴手段,政府给个体农业生产者的补贴额也就是单位产品的(q0-q1)部分。由于补贴的存在,使有污染的农业生产者在产出为q1时的利润与在没有补贴时产出为q0时的利润一样,因此,补贴手段能激励有污染的产出的减少。

(四)建立农业绿色补贴体系,全方位治理农业污染

1.完善环境立法。借鉴国际上成功的控制有机肥、化肥和农药面源污染的法规,由国务院制订法规。同时,建立国家清洁生产的技术规范,拟定新的化肥和农药管理法律法规,鼓励能够减少面源污染的化肥和有机肥的生产和使用,建立我国有机废弃物排放的法规,有效控制城镇的污水排放和规模化养殖场牲畜粪尿的排放。

2.在实施农业绿色补贴的同时,加强对农民的环境保护教育,以逐步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形成相应的行为规范。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环境意识。通过科普和大众媒体,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全民对农业立体污染的认识和自觉参与防治污染的意识,鼓励企业和农民采取环境友好技术,在适当的时候制定相应的法规,以实现减少立体污染和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范文2

关键词:公路规划设计 环境影响 环境保护

环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容貌的美丑。众所周知,环境保护早已成为我国基本国策之一,而且对环境的保护工作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随着我国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物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汽车的拥有量发面就已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所以,公路规划建设势在必行。但是由于公路建设之风日益兴起、公路施工的运行突飞猛进,公路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地显现出来,这些污染问题对周边环境势必造成较大的影响。国家提倡公路建设,是依民所愿,是利于人民的事情,不要因为环境污染的问题而施祸于民。面对如此棘手而又艰巨的任务,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将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相融合已经成为了人们所解决的首要难题。

1.公路规划计中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

公路建设中的环境保护是以实施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决策与开展对建设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公路设计中的环境保护是为了防止自然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人们有意识的对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有效的协调与控制道路工程与路域环境的这种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所谓公路环境保护大体分为两项基本工作:

1在公路设计和施工管理规划过程中,注意认真强调保护环境的重大意义,落实环境保护工作,减小公路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检查并找出因公路建设而对周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的因素,并对其产生影响的程度和范围进行缜密分析,进而积极开展对公路环保的相关工作。

2.公路规划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2.1对空气环境的影响

公路施工对空气的污染主要由施工扬尘和车辆排放的尾气引起的。在施工进行期间,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就是土地大开挖,开挖的体积少则几十万立方米,多则上百万立方米,可想而知造成的粉尘污染是相当严重的,还有如白灰、水泥、粉煤灰等建筑用材料进行加工搅拌时,同样会产生扬尘和粉尘。场地平整、土地回填等施工过程也是粉尘的污染来源。拉运建筑材料的机动车所产生的尾气也会造成空气污染。

2.2对水环境的影响

公路施工对水环境的污染来源主要分为两方面,即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生产废水和施工相关人员排放的生活污水。(l)生产废水。施工车辆冲洗和施工机械设备冲洗废水中含有悬浮物和石油类物质,当含油废水流进地表和地下时会对水造成污染。混凝土的养护废水经检验主要是pH值高,呈碱性,流进水里同样会造成污染。但使用时,混凝土的养护一般用水量较少,而且蒸发吸收快,不会形成较大的地面径流流进地表水体,对环境影响较小。 (2)生活污水。在施工现场、施工营地中,施工中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会产生生活污水,这是必然现象,其水质和城市中的生活废水是一样的,但如果排放和防治措施不当,也很容易造成水环境的污染。

2.3对固体环境的影响

在公路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施工垃圾和生活垃圾是形成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主要来源,他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产生:(1)施工场内植物残体、杂草等清场废物(2)挖运残土、废弃建筑材料随意堆放(3)在临建生活区产生的饭盒、垃圾袋、矿泉水瓶等生活垃圾。

2.4对声音环境的影响

噪声,已成为一种公害,它会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使人们受到声音上的伤害。在公路建设期间,各种运输车辆和施工机械会产生较强的噪声,发出的声音刺耳难听,而且公路施工工期一般较长,从开工到通车大约需要一年以上时间,这对附近的公共场所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以下所阐述的是公路施工噪声的几个自身特点:(l) 公路施工机械是室外作业,它们会在某段时间小范围内活动,因此,施工噪声源与一般的固定在一个地方的噪声源相比扩大了噪声污染范围,但与流动噪声源相比还是具有局限性的。 (2)有数据显示,有些设备机械的运行噪声可高达110分贝左右,这说明施工机械噪声之大。(3) 施工噪声具有不规律性与不定向性。(4)道路施工进程中,施工机械噪音会对公路周边的学校、饭店、医院还有临近居民的工作、生活带来噪声污染的不便,同时,公路交通也会受到影响,当交通拥阻不畅时,会产生交通噪声。对以上这些污染行为,应采取有效的噪声控制措施,努力降低施工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2.5对生态景观环境的影响

在公路施工过程中,会有清理现场、便道建设,取土,运土等环节,周边沿线的自然文物景观会受到或大或小的影响,尤其是公路穿过旅游区域或旅游景点的情况,会对交通安全、对司机、乘客的旅行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平原地带筑路,也会出现占用农田、取土挖毁耕地等问题,对农民生活造成影响。

3公路环境总体设计要求及管理

3.1公路建设过程中对环境设计的合理化要求

进行公路绿化设计不仅可以美化路容、改善景观,而且有效的减少了环境污染来源。对公路环境提前进行总体的绿化设计,不但能充分考虑公路与环境相协调的关系,而且也是事先打好了环保预防针,将保护环境的思想充分融入到公路建设当中去,以下是在一般情况下,对公路规划过程中的环境设计问题做出的一些合理化要求:

让公路的工程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融入,尽量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减少运输。应在施工过程中注意产生的环境污染,一经发现,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并进行合理化治理;在公路的建设中所建造出来的构造物要与周围的环境相互协调一致,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旅行感受;清理施工现场、挖土开槽过程中对自然植物所造成的影响;公路环境保护设计应结合不同的地理环境作出不同的建筑风格设计,公路环境保护设计总体规划方案应该综合的去考虑路网的规划、工程建设、交通流量、等条件问题,并且着重考虑交通噪音和废气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对周边农田耕地和水土保持的影响;规划设计中对于文化遗址、名胜古迹和自然风景区等的影响;注意施工道路对周边居民工作、生活的影响;对生态景观、空气,水等环境造成的影响;施工过程中和城镇规划等部门的配合问题。

3.2公路规划设计中环境的管理

在制定公路环保的管理方案过程中,应在精心搜集环保资料的基础上,综合的考虑各公路周边的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特点,使环保方案既经济、又可靠,既可行、又有效。下面所说的几个方面需要引起重视:周边的山区公路要谨慎考虑地理环境与安全环保因素。在雨水充沛的地区,及时设置排水设备,避免滑坡、冲塌等现象发生。公路施工商主动与附近的工作单位、居民进行协商,安排和调整施工进行时间。含有油类物质、化学成分的建筑材料、沥青不得堆放在河流或民用水井附近。风景观光区、自然保护区应特别注重稀有野生动植物地带、自然景观的环境保护措施。公路规划管理的设计说明中,应尽可能的对环境保护工程作详细明了的说明,标明着重点,赏罚分明,落实到实际中去,把精神转化到行动中。施工用地所破坏、清理的植物应进行植被的恢复工作。公路绿化是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公路路面的装修绿化,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行车环境,还可以起到美化路容,优化环境、点亮视觉效果的作用。就让全民共同努力,向绿色、文明的建设道路大步迈进。

结论:在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公路的规划与设计对于其周边沿线的环境保护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公路环境的改善虽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是在设计人员的认真监督与指导下,尽量地去控制污染源,当发现环境污染问题,能及时去治理,同时还需要施工人员的大力配合,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有显著的成效,同时也不要忘记进行重建修复工作。对于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应该遵循环保优先的原则,希望技术与施工人员都拥有环保意识,并良好的发挥到实际中去,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展现在公路容貌上,展现在市人的眼里。

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范文3

【关键词】环境 会计

一、环境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1)环境会计的产生――20世纪70年代。环境会计最初是作为社会责任会计的一部分而发展起来的。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其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一些企业也开始有意识地披露其在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讨。环境经济学中关于成本效益的分析方法、对外部性计量的观念开始引入到会计研究中。

2)环境会计的发展――20世纪80、90年代。从1980年起,对社会会计和环境会计的研究出现了专门化的倾向。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了员工报告、增值报告等专门的社会责任报告,并开始突出环境问题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环境会计研究出现了分化,一部分人持传统会计观点,强调法规、标准、审计的要求以及违反法规的罚款、强制执行等方面的影响,并以货币计量;另一部分人则着重经济学的方法,例如排污许可证、市场机制的治理手段的影响等。环境立法的加强,极大地促成了环境审计的形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颁布的《环境反映和补偿综合法案》和《超级资金补偿和再授权法案》。这些法案的目的是确定清理受污染的土地的财务责任。要求土地现在的所有人清理受污染的土地,而不管污染是否是其造成的。治理污染的成本,由土地的现在所有者向可证明的污染人索取,如无法证明污染人的存在,则从各企业所出资形成的超级资金中补偿。总体来看,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人们在社会会计的研究中更加突出了环境会计的地位,其研究主要包括环境会计在披露企业环境活动中的作用、环境问题的本质以及报告类型等方面。1990年,发表了一个报告,研究了环境问题对会计的启示和会计界可对环境保护所做的贡献,表明环境会计开始独立于社会会计的研究。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其宗旨是要推动各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自此后,对环境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Schaltegge提出了环境会计的框架,揭示了环境会计与生态会计的关系。可持续性的概念开始引入到环境会计中。至此,人们认识到,做出环境决策的是管理当局而不是会计人员,所以要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从管理与决策的角度出发,建立环境管理系统。于是,世界各国政府开始改变环境管理的策略,推行预防性的综合环境管理手段,强调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而企业界也已认识到环境管理的重要性,表现出积极的配合。人们对如何在企业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如何实施与环境有关的企业管理等问题逐渐重视起来,环境管理会计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了。

二、环境会计的定义及要素

(一)环境会计的定义

截止到目前,学术界尚无对环境会计的统一界定,按照《现代会计百科辞典》收录的词条,环境会计是“从社会利益角度计量和报导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的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管理情况的一项管理活动。它旨在指导经济资源作最有效运用及最佳调配,以提高社会整体效益。”综观国外有关环境会计的文献,国外的环境会计实际上是一种把生态效应、资源资产、企业环境补偿及其相关财务处理等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综合体系,与我们一般称谓的会计已大相径庭。结合我国学者孟凡利对环境会计的描述,笔者认为环境会计应该这样来定义:环境会计是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因素,以及环境活动对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

(二)环境会计的要素

(1)环境成本。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文件《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中曾经提出:“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这一定义,以明确企业的环保责任为中心,将企业对环境的影响负荷费用和预防措施开支列入核算对象,提出环境成本的目标是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及执行环境目标所应达到的要求。环境成本的分类:①从经营和管理的全过程看,可以将环境成本分为三类:环境资源成本;环境控制成本;环境故障成本。②从归集方式和计量范围的不同来看,对环境成本又可以分为两大类: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

(2)环境收益。环境收益特指企业从一系列环境活动中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环境收益是从企业角度对环境保护和治理活动所做的经济评价,其评价指标以货币计量为主,以其他计量标准为辅。在环境管理会计中,环境收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进行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是采取环境保护措施所得到的经济利益减去环境费用后的结果。环境收益的分类笔者认为,环境收益可依据取得方式的不同,划分为三类:直接收益,环境管理会计正是对这种消耗进行计量和监控并最终将其确认为环境成本,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收益;间接收益,企业利用“三废”生产的产品及对这些产品减免税收所得收益。隐性(潜在)收益,环境管理会计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管理体系,不但可以在社会公众中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而且从根本上保障了消费者所应享有的价值,因此其必将帮助企业的产品赢得消费者的偏好,从而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潜在效益。

三、环境会计的应用方法

(1)作业成本法(ABC)。环境成本确定之后,一个重要的工作是进行成本分配。成本分配的主要目的在于为管理当局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并促使其利用相关信息极力组织成员采取有利于环境的行为。然而,在传统会计领域里,环境成本通常是归集在制造费用中,并采用某种无端的分配标准,如直接人工、机器工时等将其分配到不同的产品或过程中去,由于成本的发生与费用分配标准之间缺乏直接的因果关系,结果往往导致成本信息的扭曲,使企业进行错误的决策。如果对成本计算系统重新设计,使其反映成本动因的影响,则可以促进企业对产品进行重新设计或改变生产流程。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损害。这种新的成本计算系统,通常采用的是作业成本法(ABC)。作业成本法是成本管理会计中采用的按作业对成本进行归集并将成本分配到有关的产品或流程上的方法。应用作业成本法对环境成本进行分配,能更好的使环境成本与产生这些成本的作业相联系,有助于企业采取减少环境影响和预防污染的决策。

(2)全部成本评价法(TCA)。全部成本评价法是由美国环保局新泽西分局为了鼓励采取预防污染的投资而设计的。它是在资本预算分析中综合考虑环境成本的一种方法,是对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收益所进行长期的综合的财务分析[[9]。对全部成本评价法研究比较深的当属Tellus Institute'它与USEPA合作设计的P2/Finance财务软件,使企业在进行投资评价时使用TCA时很大程度的简化了投资分析工作。美国环保局对不同企业的22项投资决策进行的案例研究表明,对比传统的分析方法,全部成本评价法提供了较为显著的结果。

(3)寿命周期成本法(LCC)。寿命周期成本法是对产品或作业在整个寿命周期内的环境影响进行识别并确定实现环境改进机会的综合性方法(郭晓梅,《可持续发展主题下管理会计几个领域的拓展与创新》,2002)。它要求对产品或流程的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使用、报废等全过程所发生的全部环境成本(内部与外部环境成本)进行计算与评价,反映环境因素对企业整个价值链的影响,为价值链的取舍与整合提供科学依据。寿命周期成本法扩展了成本计算的空间与时间范围,有利于企业实现整体性、长期性的可持续经营,但所需信息成本较高,可靠性有时也难以保证,应用时可以选取重要价值链环节进行寿命周期成本的计算与分析。

(4)全面质量成本法(TQC)。全面质量成本法立足于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环保需求角度,将产品或服务引起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视为质量缺陷,以“零缺陷”为最终目标,通过PDCA循环等方法持续改进产品质量、降低环境成本。全面环境质量成本包括为保证符合环境标准(达到法定标准或为满足顾客适用性而优于法定标准)而发生的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企业应当根据这四类环境质量成本建立环境质量成本模型,通过改进环境预防、鉴定与故障处理技术,顺应环保市场,使环境质量总成本最低。

(5)多标准评价法MCA)。多标准评价法可以帮助公司系统地根据不同的或不可计量的多重标准评价方案。首先要选出重要的目标并给予相应的权重,再根据不同标准对被选方案打分,最后加权计量出方案的总体分,从中选出较好方案。加拿大安大略公司曾采用了多标准评价法,从内部成本、环境业绩(包括外部影响和成本)、资源使用效率、社会和经济利益和财务及经营的可行性等多个指标对投资方案进行了评价。

四、我国环境会计的实施注意事项

(1)环境会计的理论把握。 环境管理会计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但我们的研究却发现,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应用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了解释或者填加,在环境管理会计学理论体系、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尚未确定之前,环境管理会计学似乎已被塞满,且毫无头绪,表现出我们对环境会计学科范围把握不准确。对于发展中的中国环境管理会计的理论而言,我们还应该持有一种谨慎的态度,既要积极地借签环境经济学、会计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寻求协作的理论结合点,也要注意把握学科之间的理论边界,保持环境管理会计的独立性。其一,在理论上应避免构造多学科视野的解释模型,因为如此看来似乎增加了解释性因素,但实际上益于环境管理会计学自身的理论与发展。就当前环境管理会计学研究的主题来看,把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等方法统统纳入其中,堆砌成环境管理会计学的倾向,这就难点与其他学科在研究领域上存在着交叉性内容。问题是怎样才能在这种交叉性问题的研究中体现出环境管理会计自身的理论逻辑和理论主线,这可能是今后环境管理会计研究中需要明确的问题。

(2)遵循和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IS0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继IS09001)质量管理系列标准之后于1996年推出的国际管理标准。其宗旨是规范企业的环境管理行为,通过加强预防、加强控制和持续改进企业的环境业绩,引导企业自觉地遵守环境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改进工艺、促进清洁生产的发展。该系列标准主要包括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环境业绩评价、生命周期评估、产品中环境因素导则、术语和定义等几个部分,体现了各国环境管理实践的精华。其中,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是核心标准,是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及实施环境审核的基本准则,它明确了体系中的构成要素、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企业在经营活动必须遵循的标准之一

第二,环境政策一般指关于环境的规章制度、管理方法,其主要的政策手段包括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及宣传教育等方面。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各国政府的影响就我国而言,环境管理会计的推广与应用进程,与政府的参与有较大的关联度。因此,我国政府应制定与企业环境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关系更为密切的法律法规,只有更加明确企业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社会责任及其评价标准,才能将环境管理转化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同时制定环境管理会计或环境会计的应用指南。

(3)企业环境会计的应用。从环境管理会计角度看,企业应在经营系统的各个环节(如融资决策、产品研究与开发、设备及对外投资决策、采购决策、营销决策、预算编制与业绩考核、风险管理乃至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等)中充分考虑到相关决策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分析其财务影响,慎重决策,这些方面的信息就是由环境管理会计来提供的,如生命周期分析(LCA)与生命周期成本计算(LCC)。引入环境管理会计之后,将未来可能的环境支出与环境业绩(收益)等进行对比分析,企业决策者们也许会发现,在原来管理会计的分析中认为可行的事项(如绿色产品的定价、环保技术的开发与利用、环保设施或产业的投资、对企业外部环保专业服务的利用等),在包含环境管理会计的新管理会计的分析中却变得不可行了(或者相反),这是由于在原来管理会计中,环境支出与环境业绩等数据不是独立生产与提供的,而是被分散或隐藏在其他项目中的,未被追溯归集到真正引致其发生的事项中,从而使得其分配归集丧失了相关性、准确性,而导致决策失误。可以预见,由于环境管理会计的引入,管理会计的许多方面将发生重大变化,管理会计信息将更加具有相关性。

参考文献:

[1]陈煦江.环境管理会计理论结构与应用方法探索[J].财会通讯,2004.

[2]颉茂华,王珉,刘向伟.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框架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10.

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范文4

关键词:生态旅游 环境问题 解决途径 河南省

0 引言

河南省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河南入境旅游人数的增加,在旅游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在逐步显现。生态旅游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以倡导人们认识自然、善待自然和观赏与感受自然生态环境为目的的绿色消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河南省入境旅游人口增加,人们对更为健康的生态旅游市场的需求更为加大,这就加速了河南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和生态旅游业及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河南省生态旅游中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对策和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1 河南省生态旅游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河南省绝大多数生态旅游区是在有着较好的原始生态环境,很浓的地方文化特色风土人情,经济相对贫困、落后的地区。当地大部分旅游管理部门和从业人员及景区经营者把景区当作一种为其不断创造财富的商品,更有甚者,为了摆脱当地贫困的现状对生态景区过度地开发破坏,对游客人数毫不限制,造成当地环境与旅游之间的矛盾突出。有些景区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不顾对景区生态的破坏,一味迎合游客,例如:对生态景区过度改造,生态景区垃圾超出承载力,焚香不节制等等。管理部门不是依靠合理的规划生态旅游区增加收入,而是靠不断地不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建设更多的宾馆、餐馆、旅游消费场所等等。这些对河南生态旅游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1]。

2 防治对策及措施

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需要长期的过程,当地生态旅游中的环境问题也较为突出,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一系列的应对措施[2],如下:

2.1 控制生态旅游开发强度,限制景区游客数量、加强生态意识教育

生态环境容量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生态所能净化和吸收的污染物和每个游客所产生的污染物的数量,也就是说生态环境自身恢复所允许的游客数量[3]。数据显示,一个旅游区主要景点的游客容量应为60~100平方米/人,一般景点的游客应该为100~200平方米/人,如果超过这个界限,就会使生态环境超出其承受能力,从而导致生态失衡。

为了保持河南省旅游环境的质量,使后来的旅游者能够体验与现在旅游者同样的旅游经历,需要河南省旅游局、旅游企业、产品经营者和旅游者共同努力才能做到。因此,必须加强对当地游客及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让入境旅游者认识到自然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人人都有责任保护环境。在加强生态教育的同时,也相应做好惩罚措施。

2.2 合理规划布局河南省生态旅游景区的功能区

不同的旅游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力不同,作好河南省景区规划可以减少旅游活动对风景区环境的破坏,将区内各地块的用地性质与游憩利用方式相对应[2]。以南阳市旅游规划为例:如老灌河水上游戏漂流等户外运动区;西峡恐龙遗迹园特殊自然区;宝天曼原始森林中央保护地,社旗山陕会馆、内乡县衙等历史与文化古迹区等。对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要坚决禁止游人进入。

2.3 生态旅游景区的服务单位

对导游进行定期考核,培养其环保意识,主要形式以考试及对所带游客团队问卷调查。对生态旅游景区内的垃圾采用管道集中收集,固体垃圾要及时定点收集处理,对那些随意排放废水和乱倒垃圾的单位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4]。

2.4 建立环境监测系统,严格控制游客容量

加强生态旅游过程中的技术参与和指导,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商业运作这些都是允许的。为了更好地使河南省的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地开发利用,必须依靠科学的规划,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对入境旅游人员进行规范要求;另外应该规划出更为合理的旅游人数、游览路线,计算出每个生态区的环境承载容量。在这些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走景区可持续发展路线;对旅游区淡季、旺季时入景区人数作更为合理的规划,使在旺季不能超出其承载能力,淡季制定出吸引游客政策,提高旅游区的功效,增加游客数量[5]。

参考文献:

[1]庞少静,我国生态旅游开发中的若干环境问题及对策[J].自然生态保护,2004(9).

[2]段文霞,生态旅游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研究[J].四川环境,2004,23(1).

[3]王佳等.生态旅游环境问题与环境承载力刍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6(2):203-207.

[4]赵燕丽,生态旅游中主要环境问题及解决途径探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7).

[5]佟敏,我国生态旅游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林业企业,2003(2).

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范文5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逐渐得到普及和覆盖,并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网络的覆盖为人们的生活、娱乐、办公提供了便捷的网络环境。但同时也存在计算机网络操作的漏洞,使得不法分子利用相关技术,在网络中传播病毒、窃取重要机密信息,严重危害了社会的稳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维护计算机网络环境的稳定安全,需要对威胁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因素进行了解,并针对这些因素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确保计算机网络运行可靠性。 

2 网络计算机安全的概念及威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种类 

2.1 计算机网络安全概念 

计算机网络安全主要指的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的管理中,运用先进的网络管理技术及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运行的数据完整,并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安全性、适用性。计算机的安全在网络环境下需要得到两方面的保障,也就是计算机物理安全及计算机逻辑安全。其中计算机物理安全是指计算机的系统设备中跟数据相关的设施,应受到物理相关原理的保护,以免设备元件丢失或损伤;计算机逻辑安全是指计算机在网络环境下,其运行要符合逻辑,确保数据的完整、可用及保密性。 

2.2 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威胁的原因 

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主要有三种类型,包括自然因素、突发因素、人为因素。其中,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中的安全隐患和自身带有的薄弱性对计算机网络的自然因素及突发因素具有重大影响,而人为因素主要是由人的刻意行为引发的,是威胁计算机网络环境安全的最大因素。人为因素主要是通过非法入侵的手段,对计算机数据和编程进行篡改、窃取、破坏,或病毒传播。另外,因计算机网络自身的特征,使其存在一定的潜在威胁,易导致信息泄露、非权限访问、资源耗损或被窃取、破坏等。其特征及危害如表1所示。 

2.2.1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项全面开放的技术,其网络环境容易受到各方面的攻击,特别是物理方面的威胁。物理威胁主要指的是身份识别发生错误以及间谍行为、偷窃行为等。其中偷窃行为就经常发生,使得一些含有国家、企业等重要文件的计算机机器设备被偷窃,造成了机密信息的泄露和严重的经济损失。除此之外,在使用互联网时需要有用户名及用户密码,若身份识别没有顺利进行,就会使计算机网络在运行中失去保护屏障。身份识别包括口令破解、算法考虑不周、口令圈套、随意口令等。 

2.2.2计算机网络的全球性 

因计算机网络不限国籍,具有全球连通性,使得计算机网络会受到局域网、本地网甚至更宽范围的有害程序入侵。有害程序入侵包括病毒入侵、木马危害、软件的更新或下载等。另外,因网络系统的各项设备相互连接,当某一设备遭受病毒入侵,容易形成整个网络安全环境的破坏。 

2.2.3计算机网络的共享性 

计算机网络资源可供人人共享,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使用需求在网络上或搜寻信息。网络的连接需要依靠线缆,而线缆连接和系统会存在一定漏洞,容易对网络环境造成安全威胁。线缆连接包括拨号进入、窃听、监控、冒充等节点,所形成的每个节点数据信息都有可能被搭线窃听。系统漏洞主要是指在不安全的服务、配置及系统初始化等,使得计算机在网络运中因自身的漏洞,对网络安全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 

3 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的安全现状 

3.1 计算机网络管理不全面 

虽然计算机网络技术已被得到广泛应用,但依然存在一些操作系统上的缺陷,包括计算机网络管理的缺陷。计算机网络管理类型多样,有计算机硬件设施的安全硬件及软件、内存的安全管理等。计算机网络具有连接性,若某一程序管理出现问题,就极有可能致使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出现故障,甚至瘫痪,让黑客有了更多机会攻击、破坏计算机网络的电脑程序,影响计算机的正常运行。 

3.2 互联网络中的漏洞 

计算机的互联网功能,使其在为用户提供某一网络服务时,易遭遇非法入侵。在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在传输信息、安装软件、加载资料、执行操作功能等时候会遭到不法入侵,那是因为计算机本身具有传送信息的功能,而传输信息的时候经常会存在一些可执行的文件,这些可执行的软件需要通过编写才能形成电脑程序,而编写程序难免会存在人为疏忽,让计算机网络遭致破坏甚至瘫痪。此外,可执行软件在传送运行中,若受到远程监控或被安装间谍软件,就会使相关信息造成丢失,使编写程序受到侵害。

3.3 计算机网络的病毒侵害 

计算机网络的操作系统可以被重新创建,其进程具有一定的支撑性和维护性,所以程序软件在运行或远程操作中,容易遭到病毒的入侵、破坏,对计算机硬件设施和软件功能造成损伤。另外,计算机病毒具有长短不一的潜伏期,可进行自我复制,若某一计算机系统遭到入侵破坏及监控,其他计算机也有可能遭到病毒入侵,使其程序在黑客计算机中被监控,或由于用户下载了带有病毒的软件、浏览带病毒的网页时,同样会给病毒入侵有可乘之机。 

3.4 不具备计算机安全意识 

计算机网络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在运用计算机网络时,很多人不具备计算机网络安全意识。由于普遍用户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不足,且相关操作知识有限,所以在浏览网页、传输信息、和相关联网操作时,不注重对信息的保密,也没有安全意识,很容易误判一些网络信息或软件,接收别人的传送文件或下载带病毒的软件,致使计算机出现中毒现象,形成信息的外泄等。 

4 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4.1 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的物理措施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物理措施是指在网络背景下,计算机的运行要具备健康、安全、稳定的物理环境,包括计算机的机房安全、硬件设施安全。在计算机机房中,要确保其不受电磁干扰和地震危害,保证机房环境具有防火、防潮、防水等功能。另外,实施计算机物理措施,还要对安装计算机设备的周边环境进行定期检查,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记录、处理,检查计算机机房供电系统的安全稳定,对电缆的正常指标进行检查,观察机器设备在运行时是否存在杂音或异常情况,对机房人员的进出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以免一些非授权人员对机房设备进行人为破坏。 

4.2 健全政府管理机制 

计算机的网络安全,对相关企业甚至国家安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还需要通过法律手段对网络非法侵入和网络犯罪行为加以约束、制裁。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网络操作行为做进一步的规范,并注重提高计算机管理人员的的管理技能及法制思想,使其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水平。政府管理机制要针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制定出相应的安全管理规范,例如计算机网络安全资料管理机制、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管理制度、网络维护管理制度等,确保和规范计算机的网络安全,使得计算机网络操作有法可依。 

4.3 提高计算机网络的技术水平 

4.3.1加强计算机的病毒防治技术 

计算机病毒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操作存在较大的威胁,并逐渐呈现智能化病毒的趋势。因此,一定要提高计算机的病毒防治技术,通过有效的杀毒软件和预防病毒入侵的手段,提高计算机网络的运行安全。通过提高计算机防病毒手段,使计算机网络在运行中防病毒软件能够准确、及时地发现病毒并删除危险。当前,计算机网络防病毒软件一般常见的有瑞星杀毒软件、360杀毒软件、卡巴斯基杀毒软件等。 

4.3.2加强计算的防火墙技术 

防火强技术也叫隔离技术,是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第一道屏障。防火强技术通过控制访问权限,阻止黑客攻击,并预防病毒侵入服务器,使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数据信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防火墙技术是一项独立于其他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工具,加强防火强技术对防火强的硬件设备进行设置,可以提高计算机服务器的运行安全。 

4.3.3加强计算机网络的加密技术 

加强计算机网络的加密技术主要是对计算机储存信息和网络传输信息加以重新编码,使其具有一定的破解难度。计算机网络的加密技术包括连接端口、网络节点、网路连接等的加密,不同的加密方式具有不同的作用。计算机数据加密技术主要分为四种类型:计算机数据完整性的辨识、计算机数据的传送、计算机数据的存储、计算机密钥管理技术,其中计算机密钥管理技术又分为解密密钥技术和加密密钥技术。 

4.3.4计算机入侵检测技术 

计算机入侵技术与防火墙技术相比较更加新型,不仅对防火墙的弱点有补充作用,而且可以以最快的时间检测到入侵者,并对其入侵行为加以分析、控制,做出必要的应对措施,以保全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计算机入侵检测系统技术,主要是对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节点进行数据信息的收集、分析,检验计算机网络在运行中是否已被入侵,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具有较全面、及时的保护。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计算机网络运行安全也受到一定威胁。为了在网络环境下,维持计算机的运行安全,需要对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有所了解,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正确的应对措施,有效控制、防范非法入侵行为,对计算机出现的系统漏洞及时修补,维护计算机网络环境的稳定、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振美.分析计算机安全问题[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4,06(27):13-15. 

[2] 韩锐.计算机网络安茜的主要隐患及管理措施分析[J].信息通信,2014,01(133):152-153. 

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范文6

日本的环境会计发展经过多年摸索发展,已制定700余种各种环境法规、法令,并制定了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使企业开展环境会计有章可循。日本目前有47%的企业采用不同的形式环境信息,并通过第三方验证来保证信息具有可靠性。

美国的环境会计研究主要在负债和支出两个方面,在如何记录环境支出上,美国已多个企业环境成本处理公告来规范;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主要从或有负债角度考虑,适用第5号准则公告《或有事项会计》。

对我们由以下启示:第一,环境会计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第二,社会团体与实业界的大量参与有助于环境会计的发展;第三,企业应积极提出各项可以反映环境信息的报告;第四,社会公众要积极配合参与。

二、部分上市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及回归性分析

本文根据孙家萍(2014)我国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评分标准,编制了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评分标准(见表1)。

根据以上评分标准,搜集了样本公司2015年的环境会计披露信息,并对其进行打分,利用公式(1)计算得到我国部分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数(EADI),见表2,其中公式如下:

其中:表示第i家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数;MEADI代表所有信息披露的最好情况下的分数,本文为20。

本文选取3个自变量,公司规模、资产结构、盈利能力。

利用Matlab对上述数据进行回归和分析,首先进行线性回归。

得到:R方为0.6094比较小,且置信区间包含了零点,所以进行纯二次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

经过纯二次非线性回归分析,最终得到残差较小,最大残差仅为0.138,得到回归方程如下:

经过上述分析可知,公司规模、资产结构和公司盈利能力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数之间相关性较大,而且根据我国环境保护部的《中国上市公司环境责任信息披露评价报告(2013年)》显示,我国上市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总体水平偏低,尚处于起步阶段。行业间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水平差距较大,国有控股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相对较高,第三产业整体披露水平略高于第一、二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