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树立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树立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通用技术;教学教学;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058-01
大量的教学教学实践证明“应试教育”没有出路,只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技术教育,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造就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任何一个人的发展都要经历蒙昧时期的好奇心向求知时期的好奇心转化的过程,这是保护、发展好奇心的重要阶段。对自己接触到的现象保持旺盛的好奇心,敢于在新奇的现象面前提出问题,不怕问题简单,不怕被人耻笑。这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形成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
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学生认知的本领,更在于保护、激励和唤醒学生内心的期待和蕴藏的潜能。在通用技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坚决革除“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错误心理。要以欣赏的眼光面对打破常规者,敢于冒尖者和富有个性者,容忍他们的“冒失”和“不成熟”,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
当然对于学生而言,仅有好奇心是远远不够的,学而创,创而学这是创新的根本途径。要鼓励学生必须具备勤奋求知的精神和欲望,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使所储备知识的内化过程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自然的转化,只有这样,才能在自主创新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
通用技术课程体系摒弃了传统学科中程式化的常规学习模式,学生对技术的学习过程,更多地被要求是一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一件件活动项目的完成和对一个个技术问题的探究,激发创造的欲望,享受创造的乐趣,进而激发他们经常思考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发明、推陈出新。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因此,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是获得知识的先导,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取得新进步。要以锐不可当的开拓精神,树立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既要尊重名人和权威,虚心学习他们的丰富知识经验,又要敢于超越他们,在他们已完成的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上,再进行新的创造。
三、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能想象。”但恰恰是在长期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考模型这就是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在需要推陈出新的时候,它却使人们很难突破守旧框界的束缚。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打破思维定势的唯一方法只能是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强化训练。例如,从思考问题的层面、路线、立场等方面尽量多地扩展头脑中的思维视角,有意识的在思维过程中尽力摆脱“自我”的狭小天地,走出“围城”,从别人的角度,站在“城外”,对同一事物和观念进行一番思考,发现创造的苗头。
对初学者来说,技术的学习一般都会经历模仿、尝试、熟练,然后才会形成习惯。但实践能力并不等同于“动手”能力,现代技术中蕴含着严谨的智力因素,丰富的道德因素、审美因素,因此通用技术课程强调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结合,通过“动手做”,学生的设计与制作能力、试验与探究能力,以及利用所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增强。
四、深化各学科之间的融合,提高学生协作交流的能力
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一件成熟的技术作品往往代表着某一时代技术文化积淀的物化形态,它们不仅蕴含着设计方法、材料加工、工艺流程等操作性因素,而且综合了文学、数学、物理、化学、历史、美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并将其与思想方法、技能技巧、审美观念、规范制度、道德信仰等文化要素融为一体。
任何一项比较复杂的项目都不可能由一个人单枪匹马的完成,因此现代社会的协作已经广泛渗透到了世界的方方面面,人与人的交流也早已进入“地球村”的时代。因此在通用技术实践活动中小组合作与交流必不可少,它可以实现“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的效果,通用技术课中有许多活动都可以这么做,例如在“技术的两面性”分组辩论式教学等。
五、改变学生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人是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的,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用技术课程的“通用性”和高中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必然要求要实施“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有效教学,就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认真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树立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艺术教育;创新能力;历史与现状
DOI:10.16550/ki.2095-9214.2016.05.059
艺术教育的含义从广义上来说是美育的核心,主要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包含了培养人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表现和发挥是基于鉴赏、认知和感知程度、想象思维模式等,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的关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对学校教育做了相应的改革,新课改对学校课程设置的结构包含了强化艺术教育,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包括了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目前,不少学校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反过来,创新能力也可以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
一、艺术教育及创新能力的历史与现状
1.艺术教育及创新能力的历史
艺术教育属于教育范畴中的一种,国家注重教育,重点扶持学校的教育办学是由于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可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或创新性人才,有利于促进国家的进步,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1]。创新能力的表现和发挥是基于鉴赏、认知和感知程度、想象思维模式等,从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味着着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思维逻辑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纵观世界历史上的每一次经济进步发展、工业发展,皆是人类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对事物有着一定的认知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有新发明产生而推动的,概括来说,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就是一部创新史。例如: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爱因斯塔发明了相对论和分子理论等,这些发明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社会经济、文化等取得了飞跃的进步[2]。
2.艺术教育及创新能力的现状
目前,艺术教育与创新能力的紧密联系关系已被认可,不少学者也发表了许多关于艺术教育与创新能力的理论与见解,但是缺乏实际运用的理论案例或指导方法。艺术教育包含着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影视教育、美术教育等,涵盖范围较为宽广,学校教育者或学术研究者一般指针对某一方面的教育进行研究,缺乏对整体艺术教育领域的研究,导致教师难以系统地把握艺术教育的关键,使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效益大打折扣。另一方面,艺术教育具备较为强烈的情感特征,一些教师在进行艺术教育的教学中却忽略了情感教育,导致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感知能力的作用。
二、如何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注重通过艺术教育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大部分教师侧重于对学生的智与德发展,忽略了对学生美的培养,艺术教育发挥的效益作用不大。教师在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中,应当注重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例如:教师在进行美术教育教学时,教师给出一个涵盖内容广的题目让学生自主进行思考,选择角度进而创作,不给学生拟定标准或设置条框,只要学生的创作内容符合题目意思即可。教师完成课时教学后,可带学生参观相似主题的画展,或参观艺术博物馆,让学生自主进行感知,教师在旁进行指导,或引导学生进入某种思维模式。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感知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参观相关主题画展或欣赏博物馆艺术的氛围中容易得到关于创新性的启发。
2.注重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意识能够主导行为,因此,教师应当注重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情感感知能力,注重让学生多方面理解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音乐课堂上可以播放一些著名交响曲,在不告知学生是何曲名,来自哪位音乐家的作品的前提下,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表达内容与表达情感,学生根据自身感悟的内容与情感进行画面想象,音乐欣赏完成后,让学生用舞蹈或情境方式还原自己想象的画面。这样不但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案,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3.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
从本质上讲,创新也源于对事物存在不同的见解,创新者通过将独特的见解艺术相结合而使创新具备独创性。艺术教育不但是技能知识的传播教育,更是引领学生体验艺术中饱含的情感,带领学生欣赏美,指导学生理解创造美的含义,因此,教师在艺术教学中应当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例如:教师在进行影视教育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舞蹈视频,教师让学生通过视觉体验的感受讨论艺术语言的种类与艺术表达的手段,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发表的观点与视频内容不符合或者联系不大,教师不立刻做否决,而是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思考,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发现错误。这样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潜能。
三、总结
综上所述,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创新性人才始终是社会人才需求的首要。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艺术教育教学中应当注重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方能使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发挥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刘佳.高校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4(24):50-51.
树立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技术创新;知识生产函数;R&D配置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3-0131-02
一、引言
关于影响技术创新差异的因素,国内外学者至今已提出十几种要素。如:市场需求、创新文化、专利保护程度、FDI、国际贸易、市场制度等,并运用这些因素对中国省域间技术创新差异作了较深入的分析。然而,现有文献很少涉及城市间技术创新差异的分析。本文以技术创新能力的四种存在形态为分析框架。运用经过改进的杰菲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对2004―2008年中国十个城市三大技术创新主体投入产出面板数据进行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再结合实证结论与各市技术创新投入产出能力的排序,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十个城市技术创新的差异。
二、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差异
(一)基本模型的确定
本文选取的变量为十城市三大创新主体的R&D投入和产出。R&D投入分解为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三部分。根据杰菲知识生产函数,模型设计如下:
logPit=α+β1logFEit+β2logFIit+β3logFUt+β4logHEit+β5logHIit+β6logHUit+logεit (1)
创新产出分别采用专利授权总数(P)及其三个子指标发明专利(INV)、实用新型专利(UM)、外观设计专利(ED)。FE、FI、FU分别是三大主体每年的R&D经费投入,HE、HI、HU分别是三大主体R&D人员的全时当量,考虑到投入产出存在时滞,故研发投入采用2004―2007年数据,创新产出采用2005―2008年的数据。
(二)回归结果
数据来自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各市的统计年鉴和知识产权局。经检验后,本文采用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对数据进行回归,做出四组回归结果,被解释变量依次为P,INV、UM和ED,结果如下:
logPit=0.45+1.25logFEit+0.53logHIit (1)
logINVit=0.72+0.62HIit+1.301logHIit (2)
logUMit=0.82+1.101logFEit+10.6logHIit (3)
logFDit=0.91+1.23FEit(4)
由回归结果可知,企业的R&D经费投入的增加可有效提高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产量增长率,R&D人员投入的增加可有效提高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性专利的产量。显然,企业R&D的增加能有效提高技术创新产出。大学R&D投入的增加对技术创新产出的作用不显著。研究机构R&D人员投入的增加可提高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产量,R&D经费的增加对提高技术创新产出的作用不显著。
(三)各市技术创新的差异
我们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07年各市三大创新主体投入数据(FE、FI、FU、HE、HI、HU)进行归类,六组数据被归并为两个主因子(大学研究机构投入因子UI,企业投入因子E)。然后通过2007年三大技术创新主体投入因子得分、综合投入因子得分(S)、技术创新产出以及技术创新投入产出的排名来比较各市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同时,结合前述回归结论来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见下页表1)。
由表1可知,杭州市总体R&D投入排名第九,杭州总的专利授权量排名第三,显然技术创新初始绩效较高,企业和研究机构R&D投入能有效提高的技术创新产出是其直接原因,而重要的间接原因还是在于杭州市民营经济较发达,市场化程度高,市场机制对技术创新产出的反馈激励极强。但杭州市R&D投入偏低,其中研究机构的R&D人员投入排名第十,企业和大学的R&D人员投入排名第九。虽然杭州市人均受教育年限在十城市中偏低,对三大创新主体R&D人员投入有一定的制约,但经济快速发展的杭州对外地人才有较强的吸引力,在技术创新主体能有效引进R&D人员,优化配置R&D人员的前提下,这种潜在的制约是可以消除的;2008年杭州市GDP、财政收入在十城市中均属领先水平,但R&D资金投入在十城市中却处于较低水平,其中研究机构和大学的R&D资金投入排名第七,企业的R&D资金投入排名第十。显然,杭州市R&D投入偏低,主要还是由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潜在形态向流动形态转换率偏低造成的。
由表1中综合投入因子得分与专利授权总数比较可知:上海技术创新初始绩效也较高,由单个投入因子得分比较可知,上海的企业R&D投入较多,2007年企业的R&D资金投入和R&D人员投入均排名第一。由前述结论得知,企业的R&D资金投入的增加能有效提高实用新型专利产量和外观设计专利产量,企业的R&D人员投入的增加能大幅度提高发明专利的产量,上海的实用新型专利产量和外观设计专利产量均位居第一,显然,上海是由企业的技术创新高效率带动了整个区域的技术创新初始产出的高绩效。
北京、重庆、武汉、天津的技术创新初始绩效偏低,由单因子得分知,北京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R&D投入远高于其他城市,企业的投入属于中等水平,而大学R&D投入的增加对提高专利产出的作用均不显著,研发机构的R&D人员投入的增加能有效提高发明专利和实用性专利的产出,企业的R&D投入增加能有效提高总产出,因此,北京是由大学技术创新产出的低效率拉低了整个地区的技术创新绩效,同时,研究机构和企业较高的技术创新效率又使得北京的发明专利产量和实用性专利产量位居较高水平;重庆、武汉对企业R&D投入高于大学和研究机构,研究机构R&D人员投入较少不利于发明专利和实用性专利产量的提高,另外,相对沿海发达城市,重庆、武汉的市场化程度偏低,专利商业化程度低,对企业、研究机构技术创新专利产出反馈激励就偏弱,使得企业、研究机构的技术创新效率偏低,显然,重庆、武汉的技术创新绩效偏低是由三大主体较低的技术创新效率共同决定的;天津市R&D投入总量较高,三大主体的R&D资金投入均位于较高水平,而企业和研究机构R&D人员投入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三大创新主体中只有企业的R&D资金投入的增加可有效提高实用性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产量,大学和研究机构R&D资金的增加均不能提高专利产量,而企业和研究机构R&D人员投入的增加均可有效提高发明专利和实用性专利的产量。显然,天津技术创新初始绩效偏低主要是由创新主体内部、创新主体之间R&D配置不合理造成的。
南京、济南、广州、青岛技术创新初始绩效处于中等,但其R&D投入是有差异的,广州市R&D投入总量较大,相对南京、济南,对企业的R&D较多,但对研究机构R&D投入较少。济南市发明专利授权量和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量均最低,相对广州、上海、杭州等沿海城市,济南市场化程度较低,专利商业化程度低,市场机制对企业、研究机构技术创新的反馈激励就偏弱。相对其他九城市,青岛市对三大主体的投入均较低,创新产出也较低,属低投入低产出类型。
树立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4
一、视觉传达艺术相关概述
视觉传达艺术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概念,涉及范围十分宽泛,内容新颖。由于视觉传达艺术创新设计是利用视觉形象将相关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因此,一直以来深受广大消费者和商家的欢迎。视觉传达艺术将商品、商家和消费者三者联系起来,利用相关文字、图片等将情感观念传达给人们,给人以精神文化层面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视觉传达艺术也随之不断地发展变化。现今,视觉传达艺术已经经历从商业美术转变为平面美术等多个环节和阶段。创新的视觉传达艺术已经能够通过视觉符号来实现信息的传达,需要艺术设计者在实践设计中坚持不断提高设计水平,更新艺术设计理念,最大程度的满足现阶段人们对视觉传达艺术的要求。
二、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创新理念探讨
(一)设计理念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要想保证视觉传达艺术的设计能够符合时代的潮流,得到人们的认同感,首先要对设计理念进行创新。视觉传达艺术的创新设计理念,与设计作品的实效播放有直接的关系。视觉传达艺术的创新能够利用文字、图片、色彩将时代的特色充分展现出来,因此,在进行设计理念创新时,要把握好时代的特征,将时代特色充分的展现出来。只有利用创新设计理念充分融入到整个设计过程中,切实满足人们的需求,才能够使设计出的作品更具价值。
(二)视觉语言要创新
语言在设计过程中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中就是一种“语言化图形”与“图形语言化”的过程。艺术设计师在进行视觉语言创新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两个方面,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改进调整,以符合用户要求。在视觉语言中,色彩、图片、文字是其中的重点内容,艺术设计者要加强对这三个方面视觉因素和美学的创新,使其在实际运用中能够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三)表现方式要创新
根据艺术设计者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表明,创新设计理念的表现方式不同,引起的作用效果也不同。在进行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时,设计师要根据产品的实际情况利用不同的表现方式进行设计,并要求产品设计必须注重新意。表现方式的创新是视觉传达艺术创新设计理念的关键,艺术设计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观察力,加强创新,突破自我,设计出更好的作品。
(四)设计理念要体现绿色和现代化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要求艺术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应充分体现出绿色环保和现代化的理念。现代人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但是环境因素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需要真正的将绿色设计运用在实际生活中,使人们能够在美好的绿色环境中生存,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五)创新要实现多元化和个性化
视觉传达艺术的创新设计要求实现设计多元化和个性化,不断整合完善,实现原有设计的个性化、设计方式的多元化,根据现代创新设计理念,加强视觉传达艺术的创新设计作品中现代特色设计理念的融入,使作品内容更加丰富,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在进行个性化设计时,设计者需要利用生产和设计的目的将作品个性充分展现出来,提高人们对个性化设计的认识。利用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底蕴的共同作用,向人们展现产品的意义,并使产品功能得到切实发挥。视觉传达艺术的个性化设计能够使设计师的自我定位和价值得到实现,创造出更具个性化的作品。在进行设计时,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特征,以创新的设计理念为前提,从根本上突出设计的个性化,全面系统地分析艺术设计,明确设计定位点,拓展视觉传达艺术的新领域,使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作品成为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统一体。
(六)具备民族特色
图形是艺术设计的重要依据,是视觉形象的载体。民族特色文化中的图形、色彩、文化内涵等,能够为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作品提供丰富的素材,将民族特色与视觉传达艺术相融合,能够达到现代化与民族化的有机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化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创新设计理念。
树立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5
1 激发创新意识,发展学生个性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和前提
科学技术上有非凡创造发明的人,都具有共同特征:强大的好奇心,坚定的创造动机和强烈的创造欲望,锲而不舍的求新精神,坚韧顽强的创造意识等.因此,教育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尤其必须培养创造型的个性和素质.教师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积极的心态,坚定必胜的信念.鼓励学生怀疑权威,善于用独特方法分析解决问 题.《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是高中数学课中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其重要作用是有助于学生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品质.如在“三角函数”习题课中,笔者给出了这么一道问题:求值:①; sin20 sin40 sin80ddd
此否定系统知识的传授.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不要学习知识,关键在于让学生获取何种知识及如何获取知识.教师在狠抓“双基”教学时,废除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讲要精,学要透,练要巧,用要活,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好课内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一系列的基本技能.否则,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3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1创设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营造乐学环境,活跃学生思维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犹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得到教师充分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情况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易于被激发出来,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最容易树立起来,学生的无限发展的潜力最容易被挖掘出来.同时学生对教师的理解、尊重、爱戴也容易加强教师的主动性、针对性、诱导性和实效性,容易唤起教师的激情,激发创新意识.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充分证明这一点.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关怀、尊重、理解学生,多用鼓励和表扬方法,积极评价学生,营造乐学环境,活跃学生思维.
3.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机,是执着求索的强大动力,好奇心是科学发现的巨大动力,是创新意识的显态表现.这就要求教师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方法,创设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新奇感(运用多媒体演示太空星球的运动引入“圆锥曲线”);利用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增加趣味性(利用摸球实验引出“排列、组合”);运用与直觉相矛盾的现象,激发好奇心(比较
与1的大小,引入“极限概念”);利用讲授以科学家命名的定理、公式时,介绍科学家发现定理、公式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杨辉三角等定理).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而一经形成,就会激励学生在更高水平上进行创造性思维.
3.3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广搏的知识是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条
件,但知识并不等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知识转化为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常需要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具体的学情,合理适时地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广阔性、敏捷性和批判性.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打破教学框框,鼓励学生多发问:何事、何地、何人、何时、何如、何去乃至几何.教学中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路,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使学生在求异中变通,在变通中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以下举一例说明.
已知,且a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把握教与学之间的辨证关系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教学中常会遇到这些现象:学生常反映课上能听懂,但自己做不出;有的学生觉得课堂上一些完美的解答、绝妙的证明从天而降,自己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以上现象反映了当今数学教学的现状: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程度较低,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和思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忽视了指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教学环节,忽视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的教学过程.达尔文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有许多聪明的人比那些发明者要聪明得多,但却从未有过创举?质言之,就是因为许多人缺乏参与的主动性,创新的火花在人云亦云中泯灭了.美国著名数学家G・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此教师应注意课堂教学改革.如在一节课中,可将提出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通过阅读、实验、观察、分析、讨论、概括,去建立数学概念,去发现公式、定理,去完成定理、公式的证明,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索,要把发现的机会和乐趣留给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灌输”为“发现”.这样严肃、沉闷的课堂气氛就会被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所取代.如《三角函数》中公式较多,但公式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让学生认真研究公式的来源和探索过程.如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的教学中,学生在探索得出
3.5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人终生受益,反之则会使人迷路,陷入困境.因此要想学习好,有创新意识和欲望,就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细致工作,需要教师言传身教,常抓不懈.学生良好的思维学习习惯可从这样几个方面加强培养:
①敢疑.教育学生不要迷信课本、教师“权威”,而要用自己脑子去反思、内化成自己的真知.当然“疑”绝不是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而是从不同方位照射、透视问题的全部.
②好问.
③善猜.即对问题作出合理的猜想和猜测.一方面要让学生受到各种具体猜想方法的熏陶、渗透和点化,另一方面要激励学生大胆猜测,养成对计算结果的估计、对各种结论的推想、对实际问题的
参考文献
树立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6
就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言,我认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中学教学中更为重要。那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根据审美教育的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我认为,审美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1.这是由“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心理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这三种成分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创新精神。也就是说,构成创新精神的三种心理成分决定着一个人想不想去创新,有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是不是对创新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去积极地进行创新。这就必须从创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发,从审美教育入手。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就是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而赋予创新精神的美的形象,就更能感染学生,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磨砺他们的创新意志。
2.这也是由审美教育和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当代教育学认为,无论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它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审美教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审美教育的特点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激励行为。
中学历史课程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财富。比如“汉魏之文苑,晋之清谈,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歌,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戏剧,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殆无不在于非正式教育中行其美育之作用。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儒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元素。”史之所存,美之所在也。历史课程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思想与素材的宝库,而其中更不乏富有创造精神的审美因子。这些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应用和体现,初则感染其情绪,继则引起情感之共鸣,再则积淀为相对稳定之态度,久而久之,就能充分影响学生的身心,激励其产生相应的行为,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正如著名学者段继杨先生所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美育是理所当然的。”
二、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实现作用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也就是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透到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历史课程中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极其丰富。从哥白尼的“日心说”的提出到哥伦布的“新大陆”的发现;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到莱特兄弟的飞机;从第一次把圆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数点第七位的祖冲之到一年的周期精确地推算到365.2425天的郭守敬;从万里长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从云冈、龙门石窟的大佛到希腊雅典的卫城……这些都是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美的创造历程。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怎能不深深地打动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呢?
2.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创造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也必须从审美教育入手。马克思说:“美感就是人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到各种本质力量发挥作用的乐趣。美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追求,它推动人去创造,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以及其他一切创造者,之所以能长期进行创造性劳动,就是因为他们体会到创造的本质是美的。”李时珍为了祖国的医学事业而尝遍百草;邓稼先为“两弹”事业奋斗到最后一息;诺贝尔因实验被炸得遍体鳞伤却欢呼胜利……历史教学中,这些美的形象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