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危机的解决办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经济危机的解决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经济危机的解决办法范文1

摘 要 2008年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至今世界各国仍在努力摆脱危机阴影。此次经济危机与历史上几次经济危机有何不同?为什么这次金融危机不可避免?为什么影响如此之大?该文章将从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来解释经济危机的必然性,虚拟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角度来讨论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 资本主义 根本矛盾 相对过剩 虚拟经济

2008年9月15日,以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保护为标志,次贷危机开始全面升级。一场规模巨大的金融危机逐步由美国蔓延到全球、由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直至今天,全球主要经济体还在为何时能够彻底摆脱危机阴影而努力。

一、从资本主义根本矛盾解析次贷危机的本质

从本质上讲,次贷危机与历史上任何一次金融危机都无区别,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固有的内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恐慌,更是以严重的金融危机为先导。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首先发生于资本主义世界。可见,金融危机有其制度根源,是资本主义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由于外部竞争的压力和内部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利益驱使,各生产者涌向利润率最高的行业,并积极提高劳动率,搞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同时整个社会没有统一的规划,这样就不能保证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保持一定的比例,由此可能造成买卖脱节,供需脱节。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扩大,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更加彻底,这就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效需求日益缩小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导致大量相对剩余人口和失业的产生。当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一些重要的商品由于没有足够的市场购买力而找不到销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生产过剩的危机就爆发了。这是危机爆发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普遍性原理。

这次经济危机仍然没有超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本质仍然是生产相对过剩的资本主义危机,只是作用形式发生了改变而已。借助于发达的信用系统,近二三十年来美国的透支消费越演越烈,资本家们生产出大量的商品,但是劳动人民手头没钱,有效需求不足,而透支的权利给了他们消费的能力,于是造成需求旺盛的假象,掩盖了社会购买力的真实情况,信用膨胀的虚假繁荣掩盖了生产与消费的脱节。这只不过是把危机延伸到未来发生而已,一旦发生不确定因素,对未来失去信心,经济泡沫破裂,危机无法避免。总的来说,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表现出来的基本逻辑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有效需求不足―相对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危机爆发。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新时代的新特征:虚拟经济和全球化

再具体一点,这次次贷危机是借助“金融衍生品”与“经济全球化”这两个新载体,导致危机的时间与空间远超之前的规模。次贷危机的本源其实就是房地产泡沫崩裂,在过去十几年时间内,美国房价普遍上涨了50%-100%,其涨幅超越了实际需求的支撑,这就是危机根源的泡沫所在。既然高房价不可能持久,回归理性实属必然,但是透过华尔街投行家们所创造的“次级贷款证券化”,使得房地产价格风险被进一步放大。这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新时代的新特点,在以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资本的虚拟化和经济的全球化导致的金融危机和世界性危机。

(一)虚拟资本

虚拟资本的产生使同一种资本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运动,一是实际资本在现实的再生产过程中的运动,二是作为实际资本“纸质副本”的虚拟资本在证券市场上的运动。虚拟资本可以相对独立于实际资本而运动,使得有价证券买卖能够成为投机的工具,从而造成虚假繁荣,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不仅商品难以转化为货币,有价证券也难以转化为货币,这必将大大缩小整个社会的支付能力。由于虚拟资本相对独立于实际资本的运动,它能推动股份制经济和证券市场的发展,为企业提供有效融资、扩大生产运营规模的有力工具,也能将社会闲置的货币最大限度地集中起来加以利用,同时也决定了一旦虚拟资本出现问题,给予经济的打击也是彻底的巨大的难以恢复的。严重的信用危机使金融领域坏账、呆账大幅增加,信用紧缩,造成经济衰退。根据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次级债券衍生合约的市场规模被放大至近40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7倍之高。日本媒体报道这次危机将导致全球金融资产缩水27万亿美元。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撰文指出:“有一天,人们回首今日,可能会把美国当前的金融危机评为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二)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具有二重性: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国际分工的发展,产业的转移和资本及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及规模经济效应,对于发展中国及弥补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缺口,利用后发优势以迅速实现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经济全球化是在当代资本主义的主导下进行的,这些国家从自身利益和社会价值观出发,利用受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制定并竭力推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市场经济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加大剥削雇佣工人的强度,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开来,而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危机的爆发是具有必然性的,因此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使得从一个国家引爆的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大经济体,打击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恢复难度更大。

三、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分析当代经济危机的意义

用马克思的观点分析次贷危机的意义在于充分认识到此次经济危机的本质,为缓解并最终解决引起危机的矛盾提供理论依据,提供可行的解决办法,并对下一次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在不能解决根本矛盾,无法避免危机爆发的必然性的情况下,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对经济危机的解决办法范文2

马克思认为,由于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因此平均利润是利息的最高上限;平均利润又不能小于零,因此利息也要大于零,不然就没有人愿意将持有的货币资本借出去。在此界限内,利息率高则取决于金融市场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如果资本的供给大于需求,利息率就下降;如果资本的需求大于供给,利息率就上升。马克思通过对借贷资本的实际运动的分析揭示了利息的来源,他把利息的来源放在了生产的基础上,认为利息的本质是生产当中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与之相反,在西方经济学里,对利息的解释各种各样,比如采用心理因素、时间因素和单纯的数量关系解释利息。此类利息理论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即这类理论并没说明利息从哪儿来。

凯恩斯的利息理论

凯恩斯认为利息是放弃流动性偏好的报酬。所谓流动性偏好就是人们对具有流动性的资产形式的偏好。“流动性”一词在西方经济学指某种资产转换为其他资产形式的难易程度,难度大说明流动性小,难度小说明流动性大。从这层意思上讲,货币具有最大的流动性,所以流动性偏好就是以货币形式保存资产的偏好,放弃流动性偏好就是以非货币形式保存资产,这将为资产所有者带来许多不便,因此放弃流动性偏好就必须有利息作为报酬,把利息看做是放弃流动性偏好的报酬,就意味着凯恩斯把利息看做一种货币现象,从而他提出货币供求决定利率的理论,即货币利率理论。

凯恩斯认为,利率的功能是一种使货币供求相等的价格,利率价格的决定取决于流动性偏好和货币数量。其中流动性偏好反映了货币的需求,货币数量则反映了货币的供给。凯恩斯认为流动性偏好取决于三种心理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水平有关。

投机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与利率有关。根据对三种心理偏好的分析,我们可以把货币需求表示成收入和利率的函数:Md=Md1+Md2=L1(y)+L2(i),其中L1为货币的交易需求,L2为货币的投机需求。货币供给是一个外生变量,货币当局通过货币供给的调整,能够影响利率,进而影响投资需求,从而影响国民收入。

比较与评论

马克思从生产领域中寻求利息的来源,对利息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从根本上讲,利息或者利率问题是因借贷关系而产生的,没有借贷关系也就不会出现利息,但人们借贷的不是单纯的货币,而是可以投入生产以获取利润的资本。利率主要取决于借贷资本的供求,利率主要受借贷双方力量对比的影响,货币量变化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故马克思认为在正常情况下“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借贷资本的供求”。凯恩斯把利息看成单纯的货币现象,没有认识到货币是资本的货币。这使得他的利息脱离了其产生的物质基础。但是他的货币供求决定利率这一观点也存在合理的方面,它否定了古典学派的货币面纱观点。凯恩斯认为货币对经济是有影响的,这为货币政策的实施打下了理论基础。他也认为由于存在由利率引起的流动性陷阱,货币无法全部作用于价格水平,从而降低了货币的推动作用。因此,以货币政策作为恢复经济的主要手段并不管用。

相反,他主张采用更直接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刺激需求,扩大就业。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两位经济学家在研究方法上的差异导致他们看问题的深入程度不同。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从物质生产中分析本质核心的东西。凯恩斯则把利息归结为心理因素,仅从现象层面的分析变量之间的逻辑联系。

马克思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的比较分析

(一)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本质上是生产过剩的危机。马克思深入到生产领域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探讨生产与消费这一对抗性矛盾。马克思批判了庸俗政治经济学家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产品实质上是用产品来购买的,货币只是交换媒介,生产创造其自身的需求,商品流通终将达到买与卖的平衡状态。对此,马克思评论道,詹姆斯•穆勒一类经济学辩护论者“简单地抽去商品流通和直接的产品交换之间的区别,把二者等同起来。”

马克思认为,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它把W-G-W(商品流通)的过程分为两个部分,即W-G和G-W。物物交换变成买和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互相分离的两个环节。卖者在用W交换到G以后不一定在同时同地用其所得来购买其他商品。因此,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就存在着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此外,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在支付环节上产生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货币支付手段职能产生后,它将原来的买卖关系变成债权债务关系,这种债权债务关系会使商品生产者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债务链条。如果中间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整个信用关系就要遭到破坏。总之,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产生了危机的可能性,但是,仅仅是一般商品的流通,货币作为流通和支付手段还不至于产生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从可能变为现实,关键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

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根源,在于其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首先,从生产目的来看,产品是大家共同生产的,但是这种生产是以剩余价值为目的,由于追逐剩余价值,资本家有着无限扩大资本积累的欲望。其次,从剩余价值理论来看,工人获得的仅是其生产的全部产品价值当中的一部分,而全部产品必须销售出去才能实现其价值,这本身就蕴含着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最后,从长期来看,随着资本积累造成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当中用来雇佣工人的钱的比重越来越少,所以资本吸收工人的能力也就减少,从而造成了相对过剩人口。按照马克思的分析,资本的积累是两极的积累,一极积累是资本家积累了财富,另一极是无产阶级积累了贫困。这必然导致生产当中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不足,产生相对过剩。这种过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在全社会范围内产生危机,并且,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无法避免。

(二)凯恩斯的经济危机理论

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是有效需求不足的危机。根据他的理论,一国的储蓄量取决于国民收入和边际储蓄倾向,一国的投资量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的相对的数值,一国的储蓄量与投资量并不必然相等。因此,资本主义制度会出现危机和失业的现象。下面分别从储蓄与投资两个方面来做具体分析。首先,在凯恩斯模型中,国民收入分为消费和储蓄。凯恩斯认为,人们在消费时有一个基本的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如收入增加得快。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这里假设存在一个线性的消费函数:C=a+bY。这里a是自主性消费,它表示即使收入为零,人们也必须有一部分的消费支出。式中b是指边际消费倾向,凯恩斯认为消费增加的速度总是低于收入增加的速度,也就是说,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的一个约束条件是:0<b<1。如果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储蓄相应的也应该是收入的函数。它可以表示为:S=s(Y)。

如果边际消费递减,随着收入的增加,收入用于消费的那部分将会递减,从而储蓄就会递增。这时如果没有相应的投资来吸纳储蓄,就会出现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的现象,也就是说,有效需求不足出现了。其次,凯恩斯认为是否要对新的实物资本(如机器、设备、厂房等)进行投资,取决于这些新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与为购买这些资产而贷款所要求的利率的比较。只有当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息率时,人们投资才是明智的选择。当然,凯恩斯认为投资需求还与企业的风险密切相关,因为投资是现在做的事,收益是未来的事。未来的事情结果如何,总是存在着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的结局会有一个预测,企业正是根据这种预测进行投资决策。

然而,即使是最精明的企业家,也不可能完全准确无误地预测到将来的结果,因此,投资总是存在风险的。投资者对这种风险的评估与投资者的乐观情绪或悲观情绪有着很大的关系。最后,在上述影响储蓄和投资两方面的几个变量中,边际消费倾向、预期收益和流动性偏好这几个变量是由市场行为自发决定的,从而国家的政策很难加以控制。只有货币供给,能由国家的货币政策所掌握。即使如此,由于种种原因,控制这一变量所取得的效果不会很大。因此,国家必须直接进行投资来使社会的投资量等于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储蓄量,以便解决资本主义的危机和失业问题。

(三)比较与评论

从本质上讲,凯恩斯的理论把经济危机的原因归结于人们的主观心理。由于人的心理作用,这主要是指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性偏好这三个心理规律,导致了总需求不足,这表现为在流通领域中没有足够的购买力来使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销售出去,因而提供的解决办法也只是在流通领域中提供足够的购买力来避免危机。

马克思主要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就将持续,生产无限制扩张和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就会不断爆发。这一矛盾又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金融自由化及金融创新的发展而进一步加剧,最终导致2007年爆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结语

对经济危机的解决办法范文3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定义;科学性;不精确性;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F0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1

一、计量经济学的含义

1.计量经济学的早期含义

在17世纪时期,计量经济学第一次在戴夫南特和金的研究中出现,但当时,计量经济学这个专业术语并未出现,直到挪威的一位名叫弗里希的经济学家在其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计量经济学的概念。计量经济学表示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在研究中发现在统计学和数学以及经济学的相互关系中存在着一种规律,发现这个发现的发现者将其命名为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对理论政治以及纯经济学的主观抽象法则进行试验和数据检验并由此来将纯经济学最大化的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

1933年,计量经济学会将计量经济学定义为:通过经济学与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以实现经济问题理论定量与经验定量相统一的目标。这个定义表现了计量经济学是由统计学数学以及经济学共同组成的,缺一不可。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数学在经济理论领域的应用,也不能笼统得以为是经济理论问题的简单统计,只有将三者构建在一起才能发挥出特定的效力。

2.计量经济学的现代含义

由于计量经济学的早期目的在于科学化经济理论研究,因此在随后的经济理论研究方法的不断拓展完善中,计量经济学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其定义变的更加具体也更加具有内涵。第一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是利用统计学和数学的方法来分析经济学理论数据,将经济学的经验理论包含在内一起分析,通过分析来证明经济理论的正确与否。”第二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的目标是建立经济模型来分析经济学中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模型来确定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对其他变量会造成多大影响。使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工具来解决发生在经济和社会中的变量变化问题,并引导人们对此类问题分析和了解并解决。

小结:发展至今,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但其基础和目标并未有多大改变。还是将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三者合一共同解决和推断经济理论假设的实证研究。不管是哪一门学科都可分为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因此,计量经济学也可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自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其后果影响至今。作者认为这不一定是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研究问题,其可归结于应用计量经济学的问题。由于人们对计量经济学的滥用和理解的不透彻所以才无法从理论计量经济学中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二、计量经济学的特性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可以说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独特一面。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标志在于其严谨的数学方法逻辑性和正确指向性的统计推断。当然,对于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质疑也从未间断过。凯恩斯认为计量经济学是“统计的炼金术”,“蹩脚的魔术”。他认为计量经济学到目前为止还算不上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此作者统计出了科学标准并表现了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

1.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

首先,科学哲学标准为:逻辑实证主义科学标准:其核心是事物的可证实性。包括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和柏林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以及“亨善尔”逻辑主义。证伪主义科学标准。这种证伪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是证实和证伪之间的逻辑不对称。凡是可以被证伪的那就不是科学的。

其次,我们可以在计量经济学中发现逻辑实证主义的特性:重视证实,观测,反对因果关系的存在,反对理论实体。从计量经济学中我们更能找到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影子,计量经济学的作用就在于对原有的经济理论或问题进行模式分析,不断假设推断,通过证实和证伪发掘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这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在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

2.计量经济学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

首先,计量经济学具有不精确性。其实这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从基础来源上来看,庞大的经济数据本身就具有不精确性,通过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也只能得到一个近似的结果。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我们能得到一个理想的世界,但未来是否真是如此还有待商榷。统计学也是计量经济学的构建者之一,这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是一个随机事件,是否得到想要的结果还需要共同的努力,这与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并未冲突。

其次,与其它学科一样,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之外还有其局限性。从研究方法上而言,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经验实证的模型方法。这既是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所在也是其局限性所在。从经济学的语言层面而言,以统计学和数学为基础的计量经济学的经验实证的模型语言有着其自带的局限性。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的气息太重,这种以不平衡的逻辑为出发点的方法论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局限性。

三、结论与展望

时代在进步,人民富有了,消费提高了,伴随的经济危机也爆发了。经济危机的爆发更加重对计量经济学的质疑。无法准确预测经济危机的到来,在解决经济危机上的能力不足都存在于人们疑惑中。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解决经济问题提供了模型,在此模型中我么能够看到理想的世界,能够正确预测经济的走向,但是计量经济学中的统计学成分决定了其理想结果之外还存在其他结果。我们应当做的事理解透彻计量经济学并不滥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证明其是科学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够理解经济领域中变量的变化以及影响的大小并知道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或有制定对策,那么应该会有效的应用计量经济学。

参考文献:

[1]洪永激.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经济研究,2007(5):139-156.

对经济危机的解决办法范文4

此次拖沓的经济衰退会是一个给经济带来重大改变的机会吗?如同沃伦.巴菲特对非常富有的人实施更高的税收来缩小贫富差距的提议?如果美国经济复苏,是否应该减少对消费支出的依赖?居高不下的失业率能否促使就业者像欧洲模式那样缩短周工作日时间?

四件事情需要解决

美国的教育、授权、金融和立法系统,全部需要重新调整,以促进经济增长。

美国人十分需要从根本上重塑美国经济。

首先,美国的十二个教育系统的学前班,在升学率和考试分数上一直停滞不前,这个结果无法让人接受。我们可以建立相关规程,以解雇成绩差的学区中的最差的老师。大家已经知道如何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想不想这样做的问题。

第二,我们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的权力,以达到限止政府支出的目标。否则的话,不可能达到长期预算的平衡。真正的问题出现在医疗保险制度上,虽然我们已经通过立法来建立一个医保顾问委员会,以限止医疗支出的浪费,但我们并不清楚政治家和公众是否会支持这样的决定。这个委员会很有可能被废除,或是根本无所作为。

第三,我们仍将需要缩减金融部门,它占用了美国太多的人才和太多的政府财政援助。要在下一个经济危机到来之前,限止金融杠杆的滥用。在经济衰退时期,这样做的确很难,所以我们要逐渐停止错误的多德-弗兰克金融改革法案,它只能对银行活动进行微调,而不能触动许多金融系统的根本问题,包括金融杠杆。

第四,当前的经济存在太多的管控和诉讼。知识产权法禁锢了对新思想的利用,从而阻碍并抑制了创新。例如,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资金,才能够令一种新药品上市。新的能源项目遭受到管理、环境影响评估的沉重打击,并受到保守派的阻挠。总而言之,我们不是在鼓励创新,而是在扼杀创新。

美国有许多杰出的人才和非凡的创造力,但是现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边缘性的修修改改,我们还需要重新调整国家经济的发展方向,从而迈向成功之路。

幸福危机

我们筋疲力尽,我们压力重重,为了缓解这一切,我们购物。

我们目前处于三重危机之中,经济、环境和气候危机。我想再加上一个,福利危机。尽管购买、消费和废弃量一直在不断的增长,可我们的生活质量却在受到侵害。我们在工作上花费太多的时间,我们渴望更多的和家人、朋友呆在一起,大家对社区和公众活动的参与度一直在下降。

1950年以来的消费狂热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地下的石油就那么多,海里的鱼也是有限的,而气候在变得紊乱前,能吸收的碳排放量也是有限的。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不能无休止的这样过度的开采这个星球上的资源。

美国经济的近三分之二来自于消费性支出。这不仅意味着堆成山的材料,堆成山的废弃物,它还意味着堆成山的债务。如果经济可以更加多样化,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取得一个更加健康的平衡,我们便可以回归以制造为主的经济。只是这次,它会更加的有益于经济、环境和劳动者。

减少工作时间,并尽量平均工作时间也许会有帮助。现状是我们太多的人工作时间过长,而同时又有千百万人找不到工作。美国人的工作时间要长于其他工业化国家,比西欧一年平均多九周,而且假期也更少。许多美国人的年假不到两周,而欧洲的平均水平是五到六周。

结果呢?我们筋疲力尽,我们压力重重。为了缓解这一切,我们购物。如果摆脱掉工作的压力,我们就可以腾出时间来增加幸福感。经济形势变好的话,我们也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结交邻居,参加社区活动并从中汲取快乐。做一个公民应做的事,而不仅仅做一个消费者。

少工作,多休假

既然房地产泡沫的财富消失了,它引起的消费自然也就没有了。解决办法就是:共享工作。

美国正在承受房地产泡沫破灭后带来的持续性后果,而不是金融危机。两者有明显的差别,因为前者表明少工作,多休假的必要性,以重归充分就业。

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与现下的经济弱点无关。问题在于,8万亿美元房地产泡沫创造出来的需求不可能轻易被替代。房地产泡沫每年产生超过600亿美元的建筑需求,而现在这个需求几乎荡然无存。通胀泡沫的房价创造的资产净值只存在于想象之中,却导致了消费繁荣,直至把利率推到零点。现在,既然这笔财富消失了,它引起的消费自然也就没有了。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12000亿美元的年需求缺口,短期内它只能由政府赤字弥补,而长期来看,这个需求缺口必将由美国的贸易逆差的减少来填充。可贸易逆差的下降,需要美元汇率的大幅贬值。

从目前来看,即不会发生逆差的大幅下降,也不会发生美元的大幅贬值,因此剩下的唯一办法就是共享就业。通过迎合雇主的利益,减少工作时间而不是把雇员开除,这样才能达成共享就业这一目标。

平均每月,美国的企业都有两百万人的裁员或解雇。如果这些公司能够减少百分之十的解聘,用减少工作时间取而代之,这就如同每月创造出二十万个就业机会。

如果失业保险救济金可以用来补贴减少的工作时间,就业人员就可以从中得到补偿(例如,少做20%的工作时间,但只扣除10%的薪水),这样许多公司就可能会去选择减少人员的工作时间,而不是直接裁员。这种方法在德国已经获得成功。德国从经济衰退一开始,失业率就已经下降,尽管它的增长率一直与美国差不多。

还可以实施更长的休假,探亲假、家长假和带薪病假,以及所有能使工作单位更像一个大家庭的方法。既然不可避免的要面临长期地持续地经济不景气,那么把这种不景气的时期更多的用来休闲,娱乐大众,要比让劳动力大军中的少部分人独自承担失业的痛苦美妙的多。

联合华尔街和商业街

扩展“联合企业”经济可以为将来的经济危机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

美国当前的金融和经济困难来自于一个根本问题:太多的企业或资产只为了利润,别此无它。这就是我将要阐述的“所有者危机”。

因为抵押贷款是由全世界的投资者所把持,当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崩溃的时候,无论是购房者还是金融机构都会进入经济形势的螺旋下降期,其带来的痛苦是由全球来承担的。现在,围绕着债务危机的争论主要是两个问题:谁拥有美国?其他国家会继续购买美国的国债、投资美国的商业吗?

过去的三年已经告诉我们,现在是时候考虑一条另外的道路了:联合企业。如果资产和商业被经营它们的人所控制和拥有,那我们的经济会更加稳健。

联合企业与投资者拥有企业有所不同,在联合企业的环境下,投资者的利润从属于企业经营者或是企业成员的利润,因为需要返还的投资是有限的。联合企业的控制权在企业成员手中,它的董事会是民主选举的,并是股本权益的主要来源。剩余收入(去除费用和投资后的收入)会按企业经营者的比例分成,而不是按投资或拥有者的股票分成。

联合企业可以运营在大多数经济领域,并可媲美能源生产和流通的多样性,甚至为老年人提供卫生保健服务。尤其在次级贷款市场崩溃时,联合性质的金融机构,如信用联盟,要比非联合性质的同行机构更具抗压性。

最近的调查显示,全美国47万家联合企业中有超过一千万人的企业成员。扩展“联合企业”经济能够为美国未来的经济危机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

问题在于购房者

黄金不再是唯一的可用来作为货币的物质。

为在未来的经济周期中稳定房地产价格,我们需要重塑美国经济。过于照顾购房者和过分鼓励抵押贷款的政策吹胀了房地产泡沫,加深了后果的严重性,并在错误的时间阶段减少了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税收。它还降低了从业者的流动性,增加了失业率。倾向贷款购房的政策同时还放大了社会不公、低储蓄率,甚至是全球变暖(没有开玩笑)。沉重的抵押贷款限止了眼下的经济复苏,但解决这些问题则代表着从根本上进行改革的机会:

重组当前贫困地区的“溺水屋”(房产价值低于银行贷款,成为负资产):钱虽然已经没了,但已经购买的房屋需要被市场标注,这就是设置价格底线,防止过量购房的地区其他房屋的价值也被拖垮的一个办法。联邦政府还应对房屋贷款商实施比以往严厉的多的审查和清退政策,给这些腐败的贷款商一个教训。

建立一个国平衡托土地价格的杠杆:地方政府已经在对所有的房地产交易收税。当某个地区的房价上涨速度超过当地的人口和收入的增长速度,税率也应随之上涨,反之随着房价降低而下降。变化带来的额外税收收入应该从繁荣的市场转移到萧条的社区,这样来抵消房地产价格和地方政府支出的大幅振荡。

对经济危机的解决办法范文5

金融海啸的席卷全球,也推来了中国钢铁行业史上空前的大规模并购重组浪潮。从武钢集团和柳钢集团整合,到地方民营钢铁企业的抱团,一次次钢铁企业重组的消息传来,把中国钢铁企业不断推向新闻的焦点。

不久前《中国联合商报》记者曾报道过关于河北唐山市39家民营钢铁企业整合重组为两大钢铁集团的事件,重组后的集团的确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有很多不可规避的问题存在。事实上,国有钢铁企业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其重组的浪潮在此时也达到了高峰。

避免盲目

钢铁分析师周晓明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在经济危机时期,兼并重组等方式的实施固然是面对困难的有效解决办法,但是如果企业兼并重组超出了企业合理的经济承受能力,就会存在盲目扩张的倾向,使企业运营的风险加大。”

中国钢企首例并购重组案是1998年宝钢、上海冶金控股公司、上海梅山冶金公司合并成立宝钢集团,宝钢重组拉开了钢企并购重组序幕。从历史经验来看,中国的钢铁企业要对兼并重组做好扎实可靠的前期工作,对重组企业有详细的调查,对可能存在的财务、法律等方面的风险做好分析和评估,在这一点上,很多钢铁企业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和规避措施。特别是兼并重组后的内部整合工作,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一批职业管理者运用金融技巧调节企业规模,并发动了一系列企业并购战争,他们关注跨行业收购,而不去考虑行业之间的商业相关程度,推崇多元并购。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美国经济“滞胀”,他们纷纷尝到以前盲目并购重组的恶果。

周晓明说:“当前中国钢企并购和重组主要停留在金融运作层面上,与企业实业经营严重脱节,易形成大企业综合症,导致企业效益低下、经营成本上升、内部官僚林立,企业缺乏创新动力,甚至因集团内部经济利益多元化而导致企业内部部门间互相掣肘。因此,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要符合企业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规划,突出钢铁主业,避免盲目多元化倾向。”

调整“软肋”

事实上,产业集中度低是中国钢铁产业的“软肋”,制约中国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发展。通过企业间优势互补、强强合并,可使企业规模和优势迅速扩大,因此,未来几年里钢企并购和重组的大趋势不可回避。

周晓明分析:“实现规模扩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一些钢铁企业特别是地方大型的国有钢铁企业,认为自己有实力做大做强,热衷于规模扩张,在此问题上,一定要走出发展思路上的误区。”

对经济危机的解决办法范文6

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的失业人口都在增加,令政府控制这场信贷危机的努力更加艰难。即使信贷市场显示出缓慢好转的迹象,但实体经济仍每况愈下、渐失活力,甚至有继续恶化的可能性。这显示出金融市场动荡已经影响到了整体经济、压制了消费者支出,并且导致很多行业的企业被迫裁员,这反过来更可能加剧金融市场的信贷危机,因为失业会令消费者信贷违约的风险进一步上升。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受到波及最大的行业当属汽车业,美国和欧洲的汽车企业正陷入困境。现阶段,面对主要发达国家处于经济衰退的窘境,并且随着衰退程度的加剧,通胀压力开始大幅削弱,继而通缩渐渐成为各国新的担忧。世界各国政府纷纷打出“组合拳”,以各种刺激计划来挽救日益严重的金融危机和不断下滑的本国经济。

回顾去年的全球经济,仅仅在上半年,通货膨胀还被视为洪水猛兽,各国央行采取偏紧的货币政策防止通货膨胀的进一步蔓延。但是在金融危机演变成经济危机,并进一步导致经济衰退,通胀的威胁开始以极快的速度消退,通缩反而成为各国央行新的关注和担忧。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全球打响了“经济保卫战”,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拯救经济、各国央行不断减息来刺激经济。美联储重拳出击,推出6000亿美元资产买入计划支持美国金融体系;美国财政部宣布向花旗注资,并采取其他一系列措施助其摆脱困境。欧盟执委会通过一项2000亿欧元的支出计划,该计划旨在强力提振疲弱的欧洲经济。亚洲各国和澳洲政府已承诺拿出数以千亿美元的资金来刺激经济,以缓解全球金融危机对各自经济造成的拖累。不仅如此,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继续宣布降息,中国央行大幅降息108个基点,且仍有降息的空间。欧洲央行大幅降息75个基点至25%,英国央行和美联储分别减息至2%和1%。

美元汇率短期内难以突破中长期或维持上涨趋势

近一阶段以来,美国公布的经济数据继续恶化。

零售销售连续数月下滑,股市、房价下跌以及失业率的上扬重挫零售销售。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制造业指数(PMI)从去年10月的38.9%滑落至11月的36.2%,是自1982年经济衰退期以来的最低水平。最令人感到悲观的是美国去年11月失业率为6.7%,为1993年10月以来最高;11月非农就业人口减少53.3万人,创34年来最大降幅,令总失业人口达到1030万人。仅服务业11月就裁减37万人,占整体就人口降幅的三分之二,这意味着劳工市场疲弱已从制造业转向对经济更为重要的服务业,因服务业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近80%。美国惨淡的就业数据令本就已黯淡的消费者支出前景雪上加霜,亦削弱了这个过去十年来最可靠的全球经济增长动力。

一系列经济数据表明家庭支出已受到很大的冲击,且一年来美国经济的衰退已产生很大的扩散效应。消费者支出放缓已抑制美国进口,并推动油价急剧下滑,而全球其他地区经济走软则损及美国出口,并加重其失业形势,美国经济恐将陷入恶性循环,出现就业、收入和支出一起崩溃的局面。美国衰退程度在加深,即使是大规模的政府支出,可能也不足以扭转颓势,这样恶化的经济前景为当选总统奥巴马带来很大压力,迫使该政府推出更积极的财政激励和其他措施以稳定经济。同时,全球经济危机加深的局面也定将加大美联储再度降息的压力。美联储已将利率调低至1%,预计还会进一步下调至零利率。除此之外,联储还将采取非常规性措施,买人政府债券并直接向公司放贷以刺激经济活动。

从两年前的房市危机,到现在的经济陷入深度衰退,这种让人忧心忡忡的经济颓势何时能够终止呢?奥巴马警告称:“对于这场危机没有快速或轻易的解决办法,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场危机在出现好转之前,还会进一步恶化。”不过大多数经济学家预测,本次经济衰退会持续到明年中。从汇率来看,虽然其国内经济持续恶化,但美元所受影响有限,因市场的关注点在美国和其他主要经济体恶化程度的比较,这使美元汇率短期内难以突破,其将在继续调整后再度寻找方向。从中长期来看,美国经济最先开始复苏的预期或将带动美元维持上涨的趋势;而更长期看,一旦全球经济均开始从衰退中复苏之后,美元将再次开始下跌。

诸多因素将影响欧元汇率走势,使其在全球经济复苏之前继续承压

随着去年三季度GDP初值出现负增长,欧元区经济已经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从技术定义来看,欧元区已经陷入衰退。当前欧元区的经济前景极其悲观,这与去年年中的情况完全相反,当时主要经济学家和欧元区政策决策者盲目乐观,认为衰退几率仅为1/3,能脱离美国的负面影响而避免衰退,并执意加息。但欧元区经济下滑的速度超过了先前的预期,这使之前的良好预期开始破灭。从近期数据来看,欧元区去年10月份工业生产创7年来最大跌幅,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外部需求的放缓;去年11月份体现欧元区生产者和消费者对经济前景乐观程度的经济敏感指数滑落至1993年8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这表明推动欧元区经济增长的投资和消费进一步疲软,欧元区2008年第四季度经济实现增长的期望也落空了。种种迹象表明,欧元区未来经济形势将更加严峻,现实的状况将带动欧元区利率水平进一步下降。

ECB管理委员会去年12月初宣布以创纪录的幅度降息75个基点来对抗全球经济危机,将利率调降至25%的两年半低位。分析师预期该央行今年1月还将降息,因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经济陷入严重衰退。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在对欧洲议会的证词陈述中说:“2008年第四季和之后几个季度,全球经济会很疲弱,欧元区内需求亦会非常迟滞;在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以及外部环境改善和金融紧张局势缓解的支撑下,经济应会逐步复苏。”目前,需要关注的是各种刺激经济的举措是否能传导至经济层面,两个月内累计降息175个基点的效应在未来数月能否得到充分释放。在经济衰退的预期落实之后,市场将开始关注衰退持续期。由于美国较早开始减息刺激经济,欧洲之前僵硬的货币政策必将使经济复苏落后于美国,市场将持续的认为美国经济将最先摆脱衰退而开始复苏。这些因素将影响欧元汇率走势,使其在全球经济复苏之前继续承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