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企业转型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能源企业转型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能源企业转型发展

能源企业转型发展范文1

【关键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

一、引言

“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是“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之一,经济发展方式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各类生产要素的投入及组合方式,其本质为依靠哪些要素、借助何种手段、通过哪些途径来促进经济发展,目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效果可能不太理想,主要问题并不是人们主观上的固守意识,而是需要充分的转变条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也应把握几个要点。

二、公司经营情况统计

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钾肥供应企业,若以年产量为600万吨计算,可为国内供应氯化钾至少50年。以2016年度为例,营业收入达103.64亿元,同比下降4.76%,归属于上市公司的股东的净利润达3.41亿元,同比下降38.95%;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0.28亿元,同比增长169.41%。2016年一、二季度氯化钾实现收入39.29亿元,同比增长29.2%,氯化钾价格为1588.11元/吨,较上年同期每下降77.81元/吨。一、二季度生产氯化钾192.5万吨,销售氯化钾247.37万吨,氯化钾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为74.5%。上半年化工板块亏损8.57亿元,其中综合利用化工一、二期亏损5.25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0.93亿元,呈下降趋势原因一是天然气的价格下降为每立方米1.27元,其次是统筹兼顾产能负荷与利润的关系,以效益为核心目标,进行优化生产,减少亏损。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条件

1.市场条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会涉及系列问题,生产力的发展是第一位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关系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若生a力发展水平低下就很难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企业是生产力发展的载体,也是进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体。在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些要素中,市场机制极其重要,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条件对于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非常关键。市场机制可以使企业自觉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一过程也是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过程。市场机制的完善使得企业进行转变的动力也增强,因为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得一些基本要素的表现为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计划经济的一般特征为总供给不足,那么可以说总供给略大于总需求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表现,而这正是形成有效的竞争和使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动力源泉。

2.体制条件

加快经济转变方式要以保障并改善民生为基础,因此需要提高消费的需求,并将其具体落到体制上。要使消费需求提高,就要有生产消费品的实体企业作为保证,因此政府要加大对相关产业的投资力度,允许社会资金对服务业的投入,在观念上对消费需求正确引导,在体制上对消费品和服务给予保证。另外要对国民收入分配体制进行完善,提高居民收入的比重。消费与收入是正相关函数,居民的收入增加,社会的消费需求才会增加。最后还要提高相应劳动报酬所占比重,若比重过低,其实是对劳动力价值没有准确定位,企业一直把降低劳动报酬当做节省成本的途径,因此要从体制上转变这种做法和观念。要为经济增长从依靠物资资源消耗向技术创新、科技进步而转变创造有利的体制条件。

3.政策条件

从市场经济发展一般规律来看,政府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已呈增强趋势,一些涉及经济发展相关事宜需要政府政策来提供保证,比如一些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给予大力支持和扶植,能源以及基础设施也需政府进行规划和建设,有效调控并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政府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整体要求,制定灵活并由针对性的政策,根据实际情况,对某些方面给予支持或者限制,并进行适当的调整,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良好政策条件。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把握的要点

1.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坚持将自主创新的推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依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全面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相关激励机制,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国家的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推进创新体系的建设,重点建设实验室、工程中心、以及相关的创新支撑平台和技术中心,加强对科技基础能力的建设,加快科技和生产相结合的相关机制,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完善支持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发挥企业主体的作用,鼓励企业增加对研发项目的投入,普遍应用高科技和一些先进的技术来改进传统企业,打造具有技术优势的产品或产业。

2.与提高比较优势素质相结合

我国劳动力成本呈逐渐升高趋势,但相比全球范围,我国劳动力的资源相对丰富,成本相对低,还具有明显比较优势,但这种优势还是初级的,所形成产品的附加值还很低,因此产业的竞争力较弱。转变发展方式要将对比较优势素质的优化相结合,不断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形成一个全新的比较优势,促使产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能力密集型及高附加值。培养人才需要教育,因此要大力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相关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健全相关的教育培训机制,利用市场机制来进行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对人力资源的优化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能源企业转型发展范文2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新兴企业、大型企业不断涌现,能源资源耗费量大大增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导致了目前世界面临着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问题,因此针对企业碳排放量进行管理和控制就显得至关重要。企业必须转变经营管理模式,将低碳经济发展理念贯彻到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中,实现节能减排有效改革,取得环境保护和企业发展之间的平衡。本文将就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转型战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

低碳经济;煤炭企业;企业转型战略

引言

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和工农业发展之间的平衡,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际上就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观念,通过产品转型、技术创新等实现碳排放量的减少,进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煤炭是我国工业发展所需的主要能源之一,煤炭产业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目前世界各国都大力推行低碳经济的环境下,煤炭企业积极开展战略转型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转型的必要性目前

我国仍处于工业和农业共同发展,并且工业占主导地位的阶段,这也是导致我国碳排放量较大的主要原因。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企业过度开发和过度使用水资源、石油资源和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植被资源和环境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给我国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阻碍。我国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大多是粗放型的,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经济发展已过度开发资源为代价,并且难以提高利用效率,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近几年来雾霾、水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显现,这样下去国民经济发展也会受到阻碍,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企业急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紧随低碳经济发展的脚步。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转型存在的障碍

(一)缺乏足够的低碳意识。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对物质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能源资源消耗量也越来越大,这其中占据较大比例的就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能源消耗。我国目前环境形势严峻,但是人们并未意识到,因此没有形成改善环境的意识和树立低碳的观念。以一些大型的煤炭企业为例,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并没有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观念,目光不长远,仅仅着眼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导致企业碳排放量较大,给生态环境平衡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威胁。

(二)煤炭仍然是我国的主要能源。虽然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新形式的能源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目前应用最为普及的能源仍然是煤炭,不论是化工、钢铁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电力等行业,都非常依赖这种煤炭资源,这种单一资源结构导致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耗费大量的煤炭,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三)煤炭资源利用率较低。严峻的环境形势让社会开始关注低碳经济发展,一些煤炭企业也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但并未取得明显的成效。创新和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推动力,而技术则是创新的基础,但我国大部分煤炭企业设备和技术都比较落后,能源资源利用率都很低,特别是一些传统重工业区,用资源换效益,牺牲环境求发展,跌入恶性发展误区。

三、企业低碳转型发展战略分析

(一)转变发展模式促进结构升级。企业应该逐渐脱离对石化资源能源的消耗和需求,降低对石油、煤炭等资源的依赖程度,积极采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这些能源的优点就是清洁无污染,并且成本较低,诸如潮汐能、风能等基本不需要消耗能源,用这些新能源逐步替代传统石化能源,实现清洁生产和高效生产,企业才能更快的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与资源能够建立和谐相处的关系,社会才能实现低碳战略转型。

(二)做好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平衡。企业应该积极调整发展目标和发展结构,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平衡,将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在重视企业发展的同时,还要注意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将节能减排观念贯彻到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中,积极了解和学习国家、政府出台的关于节能环保的方针政策,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节能减排定额指标,建立节能环保管理制定并落实,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完善,加强节能环保设施管理力度。

(三)加强技术创新,发展低投入,高产出的技术型产业

(四)重视人才培养。企业要实现战略转型,就必须培养对低碳经济有充分理解、掌握必需的理论知识和创新意识的高水平人才,在战略转型过程中,积极充分发挥人才的重要作用,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综上,在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下,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贯彻低碳发展和节能减排的理念,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水平来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能源企业转型发展范文3

2000年以来,德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一直保持较快增长速度。2000-2015年间,德国一次能源中可再生能源份额从2.9%增加到12.5%,电力总消费中可再生能源份额从6.2%增加到32.6%,分别增加了3.3倍和4.3倍。德国也因此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模范生”。同时,德国能源转型的“经验与启示”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话题。

然而,当跟随者在积极“借鉴”和“推进”时,作为“先行者”的德国已开始面临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中暴露的种种问题。对跟随者来说,总结经验固然重要,但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将面临何种挑战研究更为重要。遗憾的是,混淆“问题”与“挑战”已经成为当前德国能源转型研究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德国能源转型的阶段:从1.0到4.0

德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最终目标是2050年实现总发电中可再生能源占80%以上。因此,目前德国可再生能源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发展初期阶段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大多是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并不一定是影响可再生能源未来高比例发展目标的“挑战”。因此,研究能源转型“挑战”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区分“问题”与“挑战”。也就是说,按照什么样的逻辑来区分“问题”与“挑战”。

通常情况下,我们讨论某个研究主题时,不一定需要对“问题”和“挑战”作细致的区分: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多数也是继续发展将面对的“挑战”。这里之所以需要对“问题”和“挑战”作细致分区,从中识别出德国未来可再生能源发展面对的真实挑战,是由于向可再生能源转型这一主题的特殊性使然。

可再生能源是与化石能源截然不同的能源品种,两者之间差异远远大于它们同作为能源的共性。这种差异性,绝不仅仅体现在一个“可再生”,一个“不可再生”这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源自特性差异所导致的开发、利用和服务模式的不同。从根本上说,是可再生能源作为“新”的能源与现有能源系统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冲突和问题。

根德国制定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规划,全国总发电中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比重2020年达到35%,2030年达到50%,2040年达到65%,2050年达到80%以上。根据这四个发展目标,笔者把德国能源转型分为1.0、2.0、3.0和4.0四个阶段(图1)。2015年,德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在电力总消费比重为32.6%。因此,目前德国处于能源转型1.0阶段。

在能源转型的四个阶段,会出现不同的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有的只存在于1.0或2.0阶段,并随着应对措施的出台而消失;有的则可能是随着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提升而新出现的。比如,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高在能源转型1.0阶段可能是影响其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但到了能源转型3.0阶段随着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进一步下降可能就不成问题了。因此,识别德国能源转型的“真实挑战”,就是从能源转型1.0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或者问题的背后,找出真正妨碍和影响未来转型推进的真实因素。

当前德国能源转型进程中的四大问题

在德国政府已经坚定继续走可再生能源转型之路的背景下,有些政府已经出台相关措施有望解决的问题,不应归为能源转型的“问题”。比如德国电网与可再生能源发展不相匹配的问题,政府不仅已经意识到,而且从2011年以来一直采取正确的方式解决。

从这个角度看,当前德国能源转型带来的问题主要有四个:转型成本高,煤电和碳排放量不降反增,可再生能源导致电力批发价格持续下降的负面影响,以及能源转型所导致的财富不公平转移和能源贫困问题。

1. 可再生能源转型成本高且不断增加

能源转型的成本高且不断增加可能是德国当前能源转型面临最主要的问题。能源转型的成本如何度量并无统一标准,但其最直接的成本首先是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成本。德国零售电价包含批发价格、电网并网费、增值税、碳税、可再生能源附加费等要素。可再生能源附加费是用来补偿可再生能源电力的FIT超过市场批发电价的差额,这一差额主要由德国居民用户分摊。在2000年前后,德国开始征收附加费,由每千瓦时不足1欧分,到2015年增至6.3欧分/千瓦时。

随着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规模发电量的增加,以及可再生能源附加费的不断上涨,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德国电价持续上涨。据德国联邦能源和水资源协会(BDEW)的统计数据,2000-2015年,德国平均居民电价从13.64欧分/千瓦时上升到29.46欧分/千瓦时,上涨幅度高达116%;同期企业用电价格从6.04 欧分/千瓦时上涨到13欧分/千瓦时,涨幅为194%。

随着各类可再生能源电力规模的继续扩张,未来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所累积的这一笔成本相当惊人!德国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Fraunhofer ISE)2015年的一项研究显示,为实现2050年德国相比1990年减碳80%的能源转型目标的累计总成本,在零碳价和化石燃料价格稳定的假定下为5.34万亿欧元,考虑到未来实际碳价不可能为零,则实际成本将更高。

2. 煤电和碳排放随着可再生能源转型的推进而增加

2014年,有关德国能源转型存在问题的焦点话题之一是,随着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壮大,煤炭发电和CO2排放本应减少,但德国近几年出现了褐煤发电和CO2排放不降反升的情况,只是到了2014年才又比前几年有所下降。对此,德国专家的解释是:一是因为2011年德国关闭17座核电站,导致煤电上升以填补核电关闭所缺失的电力供应;二是因为过去几年温室气体增长主要是由于天气特别冷,供暖需求增大,所以造成了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但2014年是历史上最温暖的一年,所以排放有所下降。

上述解释有一定道理,但未必就是事实的全部。考察1990-2015年期间,可再生能源发电、褐煤发电、核能发电和CO2排放变化就可以发现,上述几个因素在阶段变化趋势上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变化拐点出现的时间结点并不一致(见图2)。

首先,2011年关闭核电不是褐煤发电增加的重要原因。因为1990年以来,褐煤发电虽然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171TW・h到2015年的155TW・h),但期间出现过两次反弹:第一次是1999~2007年,第二次是2009~2013年。而核电是2011年才开始大幅下降的。而且,伴随着2011年核电的关闭,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也出现了加速增长,增速远远超过褐煤发电。

其次,褐煤发电量的增加,以及伴随而来的碳排放反弹是现阶段德国可再生能源加速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其作用机制源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特别是光伏发电的波动性与当前全额上网制度相互作用。德国在夏季白天利用越多的太阳能,则在夜间和冬季需要越多的煤电。

最后,目前看,褐煤发电,从而碳排放不降反增的现象是德国能源转型的一个阶段性特征,还是可再生能源发展所导致的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3. 可再生电力大幅降低电力批发价格对传统电力公司负面影响日益明显

大量边际成本为零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参与德国电力市场竞价,使德国电力批发价格一再下降。根据欧洲能源交易所(EEX)的数据,自2008年以来,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基荷电力批发价格进入下降通道,从90欧元/兆瓦时左右下降到2014年年中不到40欧元/兆瓦时。然而,可再生能源电力导致的批发价格大幅下降并没有传递到零售价格,因而不仅没给电力消费者带来好处,反而产生一些负面影。比如,批发价格下跌直接降低了电力公司的盈利,加大化石燃料电厂的经营压力;再比如,风电、光伏发电的大规模上网减少煤炭、天然气等发电厂的运行时间,直接减少其发电收入。

在风能、太阳能发电条件好而用电需求不高的节假日和周末的白天,电力公司不得不根据法律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商发出的电,即使已经超出了市场需求;同时可再生能源发电商也愿意发电,因为可以获得更多的补贴。这种情况下,市场就会出现“负电价”――电力公司给用户消费电力提供补贴,因为它为避免电网崩溃做出了贡献。但这些增加的支出最终需要由全体消费者来承担。2014年,德国的万圣节当天的电力交易价格为“-20欧元/万千瓦”。

4. 能源转型所引发的财富转移和公平问题

因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支持政策所引发的财富在不同主体或阶层之间转移,以及能源贫困也是当前德国能源转型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德国可再生能源支持政策除了投资补贴外,主要采取以可再生能源附加费形式的电价补贴方式。这一机制安排来自德国《可再生能源法》。该法规定各类可再生能源上网的“固定价格”(FIT),并要求电网运营商必须优先收购全部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可再生能源发电商通过竞价方式产生的上网“市场价格”与“固定价格”之间的价差,由“可再生能源附加费”来弥补。

同时,为了确保德国工业竞争力,德国法律允许工业用户不承担分摊可再生能源附加费义务,高耗能大企业也获得减少缴纳可再生能源附加费的“豁免权”。此外,为加快光伏发电发展,自发自用的屋顶光伏也可以免交可再生能源附加费。因此,可再生能源附加费主要由居民用户来分摊。由于德国能源转型的大部分成本都是由居民用户承担,导致居民用电不断飙升,由此产生了政策所引发的能源贫困和收入再分配问题。

一方面,可再生能源附加费不断增加所导致的德国居民电价不断上涨,使数百万德国家庭面临电贫困的威胁;另一方面,政府的养老金和社会福利却没有相应调整,这使可再生能源附加费的每次上涨都成为低收入消费者的威胁。

能源企业转型发展范文4

关键词:煤炭企业;新形势;转型

中图分类号:F426.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01

煤炭资源一直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主导能源之一,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煤炭资源的消耗量也处于日益上升的阶段。相应地,由于许多中小型煤炭企业本身存在着“脏、乱、差”的不良状况,对于煤炭资源的开采也缺乏合适的管理,导致煤炭资源的经济效用大幅度下降。近些年,我国的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整体也呈现出了十分好的经济发展趋势。而在这个时期,煤炭资源行业却面临着需求下降、环境污染严重、煤炭利用率低等问题,整体的经济趋势开始走向下坡路。同时,煤炭企业属于我国的老型企业,其管理模式和开采生产措施也没有得到全面的优化,仅仅在一小部分内容上进行了改善。而煤炭企I长期存在的生产设施落后、安全措施较少、管理过于粗放、新型人才缺乏的问题,一直都得不到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了阻碍煤炭企业良好发展的主导原因,长期积存下来,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降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煤炭企业必须正确认识当前时代的新形势,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积极地进行生产运营模式的转型,才能逐步实现经济的稳步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最大的贡献。

一、煤炭企业转型发展必须优先正确认识新形势

煤炭行业的经济逐步走向滑坡,中央开始对国内煤炭经济的发展战略做出优化,并鼓励煤炭企业进行积极的经济转型,以迎合时展的需要,迅速地向前迈进。煤炭企业必须正确地认识这一新形势,准确把握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对自身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完善,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的保护,从而产生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1.新形势下能源结构调整升级是必然走向

在我国现代化的发展当中,煤炭能源消费依然是各个经济建设领域的主导能源消费,占到了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百分之七十,而西方国家对于煤炭能源的消费却相应低的多。煤炭资源的长期开发消费,造成了相当严重的污染,与我国新时期的生态环境建设理念相不符,能源结构面临着迅速调整的压力。为此,在我国“十三五”的任务规划中,控制煤炭消能源消费、促进煤炭企业转型已然成为了重要的任务之一。现阶段,我国正在不断地开发利用新能源,并竭力寻找可再生能源,随之,人们对于煤炭等一次性能源的依赖将会逐步下降,而能源结构调整升级已然成为了必然走向。

2.低碳发展压制着煤炭的使用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存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而这一结果是建立在较大的能源开发利用上的,其中,煤炭资源占据了很大的比例。相应地,其带来的污染也是十分严重的。如今,全球气候转暖,环境污染的程度不断加重,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全世界形成了统一共识,准确控制各种高污染能源的使用量,实现低碳经济。为此,我国开始积极迎合世界的经济走向,逐步淘汰各种落后产能,对于煤炭的中小型企业,进行了适当的筛选,关停了许多生产不当的煤矿,并逐步走向了集中化控制与管理,以形成较高的环保经济效益。

3.煤炭资源行业的产能过剩

煤炭在近些年的发展逐步走向了下坡路,这与它的产能问题不无关系。由于前些年的煤炭经济十分活跃,各个煤炭地域都涌现了大大小小的煤炭企业,因而所创造的产能是十分高的,而在时代的发展中,各种新能源踊跃地出现,同时伴随环保理念的贯穿,人们开始降低了对煤炭能源的使用率,因而直接导致了市场供大于求的经济状态,许多煤炭企业的产能长期堆积,得不到有效的消除,导致整体的经济效益处于持续低落的状态。面对这样的经济新形势,煤炭企业必须进行针对性的转型,才能恢复原有的发展状况,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

二、新形势下煤炭转型的策略

1.优先发展高端煤化工产业

传统的煤炭企业,经济运营模式十分单一,仅仅支持煤炭的开采销售一体化,而其销售的对象也主要是大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采暖设施也不再单独地耗费煤炭资源,开始涉及到了电能、其他化石能源,其产生的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煤炭资源。因而,煤炭企业的销售对象不断减少。为此,煤炭企业必须在产业结构上进行着重的改革和拓宽,优先发展高端煤化工产业。高端煤化工企业十分注重煤炭资源的合理运用,不仅能够实现煤炭能源使用的最优化,提升煤炭产品的附加值,还能够促进产业的升级,着重发展一些全新的煤炭化工项目。而对于剩余的煤渣,高端煤化工产业也可以实现高效利用,将其转化成洁净的能源,为环境污染的防治做出贡献。

2.实现煤炭企业产业链运作

新形势下的煤炭企业,应该正确认识新时期的经济发展走向,着重关注生产链的运作模式,加强对产业链的整合和经济效益的提升。由于以往的产业链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十分低,煤炭企业可以对产业链上的高端运营环节进行优化和完善,也可以创新出全新的产业链端口,使得产业链的效益大幅度提升。同时,由于煤炭企业的产业链处于发展阶段,因而各个产业链的形成都比较复杂,为了使得他们有较强的衔接性,能够实现稳定的经济运营模式,企业也可以确定产业链的生产重点,主要集中在高端煤化工、尼龙化工、煤焦化工三个方面,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形成这三方面产业链的优势,能够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3.加大科技力量的创新支撑

现代的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屹立不倒,必然需要与时代的先进科技相结合。煤炭企业亦是如此,需要加快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并逐步加大对新科技力量的运用。在开展各种高端煤化工产业时,企业可以积极地引进一些全新的科技设备,并引导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进入企业当中,推进企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成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进而有效地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4.注重人才的培养

当前煤炭企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已经出现了明显改观,但必须要清楚的看到:煤炭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低,管理落后,生产成本高,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差。企业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资源产业链条、提高煤炭附加值、吸引优秀人才、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应是煤炭企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重点。要依靠人才的个人智慧和价值,当前应立足于现有的基础和条件,加快采矿设备更新改造,增加原煤入洗率,实现采矿的现代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煤炭企业应该正确认识经济环境的总体走向,分析企业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压力,积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推进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进而为企业带来较高的发展活力,能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仵明丽.新常态下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煤炭,2015(03).

[2]牛克洪.运用互联网思维助推煤炭企业转型发展[J].煤炭经济研究,2015(05).

[3]邹贵武.国有大型煤炭企业转型发展与实践探索[J].煤炭经济研究,2015(09).

能源企业转型发展范文5

中国油气行业改革正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行业改革顶层设计尚未出台,但各相关企业已经有所动作。在资源来源没有变、开发技术没有变的大背景下,如何激发企业活力,以商业模式的创新搞活行业,我们可以从德国“能源转型”中有所借鉴。

转型中的德国企业

2013年德国环境部、德国经济部和德国四大输电网公司达成协议,同意德国民众投资入股德国新骨干输电网建设并得到最高5%的派息。民间资本最高可以占到总计200亿欧元电网扩建费用的15%,而个人投资的最小金额为1000欧元。此外,居住在电网扩建路线附近的民众将得到优先入股权。这一协议无疑极具诱惑力,因为欧洲央行的基准利率同期已经降到0.5%的历史最低位,德国市场上通常的10年期住房贷款利率也不过才2%。

与此同时,在德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型能源合作社投资新能源电厂: 普通大众通过组建合作社性质的企业,集中资金,联合地区供电公司和相关企业,投资组建大型风能和光能电厂 ,并将所发电能上网出售。2012年德国新型能源合作社成员入股4亿多欧元,总计投资额超过12亿欧元。在大部分合作社中,普通成员的投资额大约为1000-6000欧之间。在2012年大约40%合作社运营的电厂已经能够达到盈利,平均分红3.99%。

如果套用中国时下流行的语境来表述,德国“能源转型”搞的是混合所有制,并且还是全民性的。这种全民投资的融资模式创新其实非常契合中国油气行业当下混合所有制改革思路:发展混合所有制不仅是为了给能源企业“圈钱”,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企业发展“红利”全民共享,使民众通过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提高对改革、对企业的认同度,从而以多方“共赢”机制进一步推动行业市场化改革。

中国油气行业国有资产体量巨大。当中石油抛出价值900亿的东部管道公司时,当中石化抛出价值3000亿的销售板块时,全社会都在热衷猜测“谁想来”、“谁敢来”。其实在这个时候与其寄希望出现一个或几个“一掷千金”的“土豪”,不如效仿德国,发动普通民众的力量。这种股权投资模式有助于盘活企业有盈利能力但无法上市或是市值被低估的资产。对于投资者来说,其收益要比在二级市场上直接买股票更稳定,投资门槛也更低。

和德国电网一样,中国的油气管网建设同样具有前期投入大、投资回报期长、投资回报率稳定且一般高于银行定期存款的特点。近来听闻社保基金有意参股东部管道公司,这自然是极好的。社保基金入股也算是实现了利益全民共享。但美中不足的是,社保基金的收益与群众个人利益的直接关联还不是很大,不如个人直接参股投资收益见效快。更有舆论认为社保基金投管网无非是“左手倒右手”,归根结底还是国家在“自己跟自己踢球玩”。试想如果把管网建设项目或是某个油气上游项目当作试验田,在石油行业也搞一场如世界杯期间全民买足球彩票一般的“集资盛宴”,个人出个八百一千的都可以下海小试身手,那民众还会说油气改革是小圈子的资本游戏吗?还会觉得国家石油公司是高高在上的垄断企业吗?国家石油公司还会抱怨搞混合所有制没人来吗?

除了上文所述的全民投资模式,德国售电企业还推出了堪比手机服务套餐一般种类繁多的售电套餐,甚至最近还开发出了为电动车充电桩更换彩壳的业务。

政策引导

德国能源企业能够华丽转身,改走灵活多变的创新路线,除了自身因素外,还要归功于德国政府的正确引导。

德国人重法律、重体系的特点在“能源转型”问题上也得到了淋漓极致的体现。德国政府自2000年宣布能源转型以来,共计出台了20部法律、30部法规。这还不算欧盟层面的20部法规和指令。这些法律法规构成了“能源转型”的基础性政策框架。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德国政府也在不停地修订这些法律法规。单是核心的《可再生能源法》就在出台14年间修订了3遍,最新一版已于今年8月1日正式生效。算上修法前的研究、辩论和修正案拟定时间,这也就意味着从该法正式生效的那一刻起,德国政府就已经启动了修法程序。不停地研究、辩论、立法、修法、再研究保证了德国政府的政策能够及时适应事态的发展,不至于成为转型的阻力。动态、完整的法律体系使“能源转型”的每个步骤不仅有法可依,也使德国政府能够一直有效引导能源转型的大方向。

能源企业转型发展范文6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向世界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减少碳排放45%,而煤炭作为国家的主要一次性能源,仍将长期在国家能源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现状不会改变,目前中国的一次性能源中70%来自煤炭。妥善处理好保障能源供给、能源安全与节能减排的关系,必将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国家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表现在能源领域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集约节约利用煤炭资源,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产业升级、实现减排目标,最终达到发展方式的转变。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意味着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新型工业化路子。针对资源消费和环境保护提出的要求,对煤炭消费总量和利用方式将有重要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煤炭产业。国家《节能中长期规划》提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将节能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国家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中国单位GDP能源消耗是美国的3.3倍、日本的6.3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76倍。因此,只有转变煤炭产业发展方式,节约、集约利用煤炭资源,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才能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国家对煤炭开采及其延伸产业早已着手进行了调控,严格控制产能和开发利用方向。今年,国家提出关闭小煤矿8000处,淘汰落后煤炭产能2亿吨,并严格控制煤炭转化项目审批,说明国家已再一次对煤炭生产矿山开始进行结构调整和规范,防止出现盲目发展煤炭延伸产业。内蒙古煤炭产业适应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就必须抓紧实施转型。

内部环境分析

从内蒙古来看,煤炭产业转型迫在眉睫。在产业结构方面,内蒙古高碳行业比重偏高,规模以上工业中在产业结构方面,高碳行业比重偏高,能源、冶金、化工等高碳排放行业约占2/3,服务业中交通运输等高碳排放行业接近30%;在能源消费方面,内蒙古的能源供应,高碳能源占主导,全区一次能源消费中90%以上是煤炭,高出全国20多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内蒙古还肩负着国家能源供应和大幅度节能减排的双重任务。因此,只有推动煤炭产业转型,走出一条符合内蒙古实际的煤炭开发利用之路,才能实现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目标。从交通运输条件来看。近年来,随着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增长,全区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改善,主要矿区都已修建了公路。但是,交通条件的改善,仍然不能满足煤炭产能增长的需求,煤炭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受制于交通运输条件。然而解决交通运输问题,不是仅靠内蒙古单方面努力就能解决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煤炭产业要破解交通运输制约,就必须另辟蹊径,在就地开发利用上做文章。从周边相邻省区的产业结构来看,特别是蒙西地区,内蒙古煤炭产业发达的区域,周边省区情况也基本类似,争夺运力与市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在目前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谁转型快,谁就会赢得先机,取得竞争优势。与山西相比,山西以往煤炭产量一直居全国第一,但由于内蒙古在煤矿资源整合方面行动早,力度大,在去年山西进行资源整合过程中,内蒙古煤炭产量跃居全国第一。从现实来看,多年的煤炭开采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煤炭回采率偏低,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二是矿山环境问题突出,污染严重,废弃物没有得到综合利用。三是煤炭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的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四是产品结构单一,延伸产业起点偏低,资源效益没有充分发挥。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妥善处理产业发展与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使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化,用最少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只有实施煤炭产业转型战略,才能防止出现经济发展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煤炭延伸产业发展滞后、弱化创新能力现象;才能防止出现“矿竭城衰”现象,避免给地区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由此可见,尽快实施转型战略,才是实现内蒙古煤炭产业健康发展的出路。

煤炭企业动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