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 旱作 农业 发展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 S-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2-0063-01

山东省泗水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常年处于干旱以及半干旱状态,民间有着“十年九旱”的说法,旱作节水农业是泗水县农业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们农技推广过程中,对泗水县旱作节水农业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泗水县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对策。

1 泗水县旱作节水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1 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泗水县全年降水量为727.4毫米,季节分配不均匀。全年降雨量中夏季占65.3%、冬季3.7%、春季13.8%、秋季17.4%。径流系数0.48,年径流量245.6万方,降水利用率较低。平均蒸发量为每年年20000多毫米,是常年降水量的2.8倍。除了每年的7月份蒸发量和降水数量比较接近意外,其余每月的降水量大都小于蒸发数量,特别是春季,降水量和蒸发量差别最大,降水量比蒸发量低近600mm。所以,每年发生春季干旱的可能最大。

1.2 县内耕地严重的水土流失。泗水县境内丘陵山地较多,河流山川纵横交错,境内耕地大多是顺坡地、山坡梯田、土壤耕作层较薄,耕作层厚度大多数在40cm左右,地力不高,土壤质地较粗,保肥保水性能比较差,有机质含量低,速效养分少,地块散布,有严重的水土流失,约 8.8万公顷土壤收到侵蚀,侵蚀面积占可利用面积的80%以上。

1.3 欠缺水Y源。泗水县内水资源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地下水和地表水。地下水资源储量为1.2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是泗水县的主要水源,根据有关资料表明:泗水县地表水资源总量为3.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为580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的四分之一,是缺水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

1.4 农业用水越来越紧张,超量开采严重,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多年以来,人为活动的不科学不合理,又进一步加剧了本县生态环境的恶化,致使水土流失的面积进一步扩大,地下水超量开采严重,又致使泗水县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农业旱灾频繁发生,甚至水井干涸,河流断流,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灌溉用水的水位逐年下降,正常年份可供水量基本上能够满足现状用水需求,到了干旱年份就难以满足用水需求。农业面源污染进一步加重,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1.5 农业用水利用率较低,旱作节水农业的增产潜力较大。一是农田灌溉用水利用率较低。正常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不足0.5,有的甚至只有0.3,严重低于节水规范要求的0.68。二是自然降水利用率较低。受旱作节水技术推广普及率、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状况等因素的影响,降水的利用率只有35%上下,没有充分发挥降水利用空间。三是灌溉水定额过高。一方面水资源短缺严重,可是另一方面又存在严重浪费农业用水的现象。有些水浇地仍然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进行,农业管理粗放,土地不平整,灌溉定额过高,有的每亩高达1000立方米以上,大大超出全国平均毛灌溉定额每亩662立方米的水平,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

2 泗水县旱作节水农业今后的发展建议

按照《全国旱作节水农业发展规划》的思路和布局要求,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通过现代田间水利工程建设、推广使用现代旱作节水技术和进一步建立健全旱作节水体制制度等措施,进一步提高节水灌溉能力。

2.1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协调农业发展。通过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规范农业栽培技术,使农作物的“土、肥、水、管、密、保、工”达到合理的最佳配置。也就是通过深耕、改良土壤、和合理的种植规划规划 ,合理施肥,兴修水利和合理用水,培育和推广良种,合理密植,科学的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使旱作节水农业能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2.2 综合集成各项措施,达到“三水合治”的。“三水”就是蓄水、保水、节水,首先是通过水利设施,能够蓄住天上降水;其次是通过改良土壤保住土壤水,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再次就是节约灌溉用水,改变灌溉方式。

2.3 建立旱作节水的长效机制。一是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农田旱作节水的保障机制。充分利用农田基础设施补贴、农田节水设施补贴、新型高效节水技术示范推广补贴等政策性补贴,改革现行投资管理体制,公益性工程采取定额补贴,产业化项目实行引导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二是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不断增强农田节水的内在动力。加强舆论宣传和农民培训,使广大农民牢固树立农田节水理念。激发农民投资应用农田节水技术的热情。加强典型培育和引导,最终实现由“我要农民节水”向“农民自觉节水”的根本性改变。三是坚持以集体为主力,建立农田节水管理机制。制定鼓励管理机构节水的政策措施,实行节水灌溉设施的更新改造与节水管理水平挂钩,帮助村集体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节水给予奖励,超额用水给以经济处罚的管水用水机制。

2.4 中部的平原地区和南北丘陵地区科学规划,“两区统筹”。

在泗水中部的泗河冲击平原地区,建设现代微型田间水利设施设,进行现代基本农田建设,完善田间的灌溉管道、灌溉水渠,建设水肥一体化设施,利用喷灌、滴灌等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等,围绕我先主要农作物生产,重点推广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施肥等农田综合节水技术模式。

3 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根据我县实际,在不同的旱作农业区建设相应的田间旱作节水工程,推广相应的旱作节水技术,建立相应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模式和相关的制度、机制,通过工程措施、农艺措施和政策措施来发展我县的旱作节水农业,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县农业缺水问题,才能真正大幅度提高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手机产业;经济危机;产业调整;赫芬达尔指数

一、导言

受益于近年来移动通信市场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手机产业高速发展,成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但受2008年年末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移动通信市场的增长速度放缓,给我国手机产业带来严重负面影响,手机市场需严重萎缩,手机生产企业获利艰难。同时,我国手机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凸显出来,但也为进一步调整我国手机产业组织结构,促进手机产业良好健康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本文通过研究近年来我国手机产业发展及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必要性的建议。

二、我国手机产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 我国手机产业发展近况

根据《中国信息年鉴2008》以及国家统计局的《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相关数据整理,从2001年到2008年,我国手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增长速度逐渐放慢,国内手机产业日趋成熟,2008年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增长迅速大幅下降。

表2.1  2001-2008年我国手机生产规模及增长率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生产(万部)

7954

12000

18644

23344.6

30350.1

48013.8

54857.9

55964

增长(%)

106.5

50.9

55.4

25.2

30

58.2

14.3

2

从2008年11月起,我国手机生产速度开始放缓,2008年全年增长速度更是低于全球平均水平3.5%,进入到2009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对手机行业的影响也逐渐显现。截至2008年12月,中国已有正规手机生产企业213家,数量如此众多的手机厂商面对渐趋萎缩的手机市场,中国手机产业的未来发展举步维艰。

2.我国手机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

第一,手机产业规模庞大但效益低下。我国手机生产总量从2001年7954万部发展到2008年55964万部,增长了8倍,占据2008年世界手机生产总量的一半。但整个手机产业的经济效益却比较低下,根据资料,2007年我国出口手机均价为74.3美元/部,而2004年为97美元/部,手机出口均价一直处于下降趋势。2007年出口量增加了27%,出口金额仅增长14.2%,2006年手机产业销售利润率仅为4.5%, 2007年大部分国产手机企业甚至出现亏损。

第二,生产自主创新技术发展缓慢。在中国手机产业众多品牌中,国产品牌与国外品牌相比,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自主创新技术动力不足,自主开发能力不强。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2004年受理手机专利数13万种,85%来自境外公司,手机专利的91%都来自于境外公司,而我国电子信息企业在中国境内申请的发明专利总数还比不上日本松下一家公司(16825项)。

第三,手机生产总量较高但质量较低。2008年我国生产手机共5.6亿部,占全球手机产量11.8亿部的一半,但是由于产业链不完善,基带芯片、射频芯片、平台都依赖进口,手机技术含量低。就手机本身质量而言,产品质量较差,2006年接到投诉83996件,比2005年增加了6000多件。

图2.1  1998-2006年过国产品牌手机占国内市场比率折线统计图

第四,外资企业发展较快,本土企业发展放慢。如图2.1,从2003年以来国产手机企业发展迅速减缓,到2007年三资企业生产的手机产量占总产量的73%,在中国境内手机市场的占有率达到65%,本土品牌手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并逐渐陷入两难境地。

三、我国手机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资金、技术、市场门槛低,产业链不完善

中国手机产业对经济规模的要求并不高,现存手机生产企业从年产量几十万部到几千万部不等。在绝对成本方面,没有任何一家厂商能够绝对控制原料的供应和核心技术,不存在绝对成本造成的进入劣势。中国手机厂商多是原家电行业的多元化经营,设备投资较易与其他家电产品实现技术关联,资产专用性不强、资产的撤出、转产较易,不构成很高的沉没成本。此外,国家手机生产许可证的放松打通了市场准入政策壁垒。同时我国手机产业大部分手机平台、芯片、嵌入式内存、PCB板、相机模组等基本依赖进口,手机产业链发展十分不完善。

2. 手机市场集中度高,存在垄断企业

根据计算中国手机产业的赫芬达尔指数(简称HHI),以此来反映市场集中度。(3.1)

式中: :市场的总规模    :i企业的规模  =/:第i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N:该产业内的企业数   

由于HHI指数所需要的数据较多,难以进行广泛的经验分析,本文采取简化的方法,裁减掉那些市场份额很少的所谓边际厂商。采用十家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企业的有限资料,进行计算。

表3.1  中国手机市场品牌市场占有率十强

诺基亚

三星

索尼爱立信

摩托罗拉

联想

LG

多普达

黑莓

HTC

天语

品牌占有率(%)

47.5

11.8

7.7

5.5

4.8

4.4

3.3

2.1

1.9

1.8

数据来源:ZDC 2009-04-15手机品牌排行榜

根据以上资料,计算出: HHI=0.254958。一般而言,HHI值应界于0与1之间,但通常之表示方法是将其值乘上10000而予以放大,故 HHI应界于0到10000 之间。

表3.2  以HHI值为基准的市场结构分类

市场结构

寡占型

竞争型

高寡占I型

高寡占II型

低寡占I型

低寡占II型

竞争I型

竞争II型

HHI值(0-10000)

HHI≧3000

3000﹥HHI≧1800

1800﹥HHI≧1400

1400﹥HHI≧1000

1000﹥HHI≧500

500﹥HHI

根据美国司法部制定的用来评估某一产业集中度的指标标准(表3.2),从HHI指数来看,我国手机产业属于高寡占II型,产业内集中度比较高。众多企业中,诺基亚呈垄断态势,对整个产业影响较大,整个行业资源配置效率还有着巨大的提升潜力。与此同时,在诺基亚垄断的压力下,其它中小厂家之间竞争更加激烈。

3.规模不经济,营销费用过高

中国手机产业处于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虽然有着一大部分竞争活跃的中小厂家存在着,但仍然无法避免由于产业市场过度集中所带来的“X-非效率”影响,根据信息产业部经济运行司2006年调查,生产规模在100万一300万部的厂家都赚钱,而波导、TCL等都因为规模过大,营销费用、售后服务费用大幅上升等原因不赚钱,规模适度问题应予重视。

4. 市场不规范,黑手机屡禁不止

据商务部2006年相关数据中国国内手机市场上黑手机至少6000万部。黑手机避开了人网检测,提前上市,从成本和时间上都占明显优势,

严重冲击手机产品市场。从2006年开始,国家八部委联合整顿手机市场,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说,力度不够,次数有限,未能达到从根本上整治手机市场的目的。

四、解决我国手机产业发展问题的对策建议

经过此次经济危机的冲击,我国手机产业必将迎来新一轮市场洗牌,也会更加完善成熟。根据对我国手机产业状况的了解以及对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针对我国手机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调整战略思维,技术革新走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

技术创新是产业革命的灵魂,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借助技术创新,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及其变化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我国手机产业步入产业生命周期的成熟期,利润率持续降低。依靠技术含量、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发展模式成为手机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寻找技术突破口,加大研发力度,实现手机产品差异化,是提高手机产品综合竞争力的制胜之策。

2. 转变竞争观念,企业当走竞合之路

在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生存空间越来越窄的情况下,如果手机厂商间、零售商间还是按照既有的行为方式,继续你死我合的不当竞争,将有害于整个手机产业的健康发展。从近年来国际大型企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收购、兼并、合作已成为企业发展主流,国内手机生产企业应该意识到全球企业联合、整合的大环境,积极寻找战略合作伙伴,通过资源整合,发挥各自优势,通过两者的结合争取创造1+1>2的效果,逐渐打破诺基亚一家独大,市场集中度过高的局面。

3. 政府加强市场规范,为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便利服务

政府要把打击黑手机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进行,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还需要调整入网检测模式,为手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首先,增设检测机构,简化检测内容,对质量、安全等主要项目进行检测;其次,实行企业认证制,认证的企业一般项目可以免检;最后,降低检测费用,减少企业发展负担。

4. 企业完善售后服务体系,争强市场竞争力

在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之下,消费者成为企业生存最重要的决定者,面对消费主权趋势,企业应以人性化的一面为客户提供超乎期待的满足。在我国手机产业逐渐成熟,产品趋于无差异化的情形下,最佳做法就是突显服务的差异。未来的手机市场竞争不单单是产品的竞争,更重要是服务的竞争。目前手机市场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手机企业在追求时尚化、个性化的同时,都不同程度的忽视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建立健全销售服务体系是手机企业赢得市场,提升品牌的基本保障。

5.努力开拓三四级市场,扩大市场份额

国内城市市场已趋于饱和,消费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将成为手机产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城乡收入分配的差异,造成购买力的一定差距,导致消费断层的产生。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把农村市场作为城市外溢产品的载体,不失为一个最佳的选择。同一种手机在城市滞销,在农村可能畅销;在城市落伍,在农村可能受青睐;有的手机型号在城市饱和了,在农村可能还不易买到。这种城乡需求的互补性,将成为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手机市场快速增长的深层动力。

参考文献:

[1]陈剑影,傅建华.国产手机在竞争中如何制胜[J]. 企业经济,2002,(12).

[2]吴汉洪等.我国企业规模经济现状与实现途径[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9).

[3]刘易斯· 卡布罗.产业组织导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4]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通信信息研究所.2007~2008年度中国手机市场分析报告.2008.

[5]林松. 国产手机企业竞争力分析[J]. 企业观察,2003,(6).

[6]刘晓磊,何世鸿.国产手机,命运谁来撑握[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3,(2).

[7]夏大慰.竞争与规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8]符建文.我国手机行业现状及发展研究 [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11).

[9]谢圆圆,黄仕婷,徐柳.我国手机市场的消费趋势与发展策略 [J],甘肃农业,2006,(08).

[10]赵艰申.中国手机制造企业竞争优势与价值创造的关系研究 [D].上海交通大学, 2007.

[11]朱玉泉.中国微型计算机工业的产业组织分析 [J],经济师,2006,(01).

[12]蔡宏标,张耀辉.对我国彩电企业的进入退出与产业组织政策研究 [J].生产力研究,2006,(02).

农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 县域;文化产业;发展

县域文化属狭义文化范畴,指的是人们在从事政治、经济和精神等活动时创造的具有县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精神、民族艺术、心理情感、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等的总和。我们所指的县域文化是以县域经济为基础,以县情为依据,以开发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为重点,以建设现代文明为方向,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

从实际情况看,区域经济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上。因此近年来,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同,也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但是,有些地区抓不准文化产业工作的切入点,找不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理不清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实际建设效果不佳。因此,必须积极探索解决当前县域文化建设中的问题,用新的思路和办法不断促进县域文化发展与繁荣,大力提升县域软实力,才能真正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文化与县域发展的关系

当今社会,文化与县域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谁注重县域文化的发展,谁就会在县域发展中掌握主动权。

首先,文化品牌是扩大县域知名度的重要名片。一个地方的知名度可以凝聚商气、人气,对地方发展作用很大。国内外很多地方,其历史文化、名人名事、地方特产、旅游名胜,都已成为其代名词和地方名片。靠这些地方名片,甚至能形成一条庞大的产业链,解决发展、就业等诸多难题。

其次,文化产业是科学发展的增长点。以粗放型发展为代表的旧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集约型、环保型发展方式开始兴起。陕西省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潜力巨大,文化产业完全可以成为拉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第三,文化精神是跨越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和熏陶,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具有不同的精神品质。培育优秀的地域文化,培育公民良好的文明素养,以先进的文化精神来引领地方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最后,文化素质是和谐发展的新动因。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素质是聚集各种发展要素、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新动因,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倡导健康文明的文化生活,努力提升市民的文化素质,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文化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也是新兴产业,对资金的需求十分迫切。而我国的县级单位恰恰是财力薄弱的地方。除了东部部分县市财政实力较为雄厚外,大多数县财政都不宽裕。有的县一年财政收入还不到5000万元,即使每年将财政收入的2%用于发展文化产业,也只有100多万元。资金成了制约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公共基础文化设施总量不足,规模偏小,缺乏富有鲜明时代特色、多功能、高档次的现代化标志性设施,能够举办不同类型文艺活动,同时又具有商贸等多功能的复合性文化场所很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文化资源稀缺: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条件。县域不是文化生产和创意中心的现实决定了县域文化产业是一种资源依赖型产业,文化资源的数量与禀赋对县域文化产业影响极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是一个决定性因素。我国文化资源丰富,但由于国土辽阔,文化资源密度并不高,资源的稀缺性在县域范围内表现的更加突出,大多数县所拥有的文化资源不足以成为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载体。

(三)文化人才短缺:我国县域人才匮乏,高层次的人才比重低,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比较低,优质的农村人口大量外流,据估计,农村人口外流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总数的86.3%,外流人口的整体素质普遍高于留守人口。这种现状使得文化产业发展缺乏高素质、高水平的行政管理人才、文化经营人才和文化专业人才。由于资金不足方面的原因,造成激励措施不到位,现有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不高,文化原创能力降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被削弱。

(四)文化市场狭小:县域文化产业市场狭小。县域发展文化产业有着先天的局限性,那就是市场狭小,大多数居民收入水平低,恩格尔系数高,老百姓的大部分可支配收入都要用于基本生存需要以及子女教育和医疗等领域,用于精神文化消费比例很低,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需求不足。加之文化经营者市场风险意识淡漠,市场开拓能力弱。缺乏市场意识更是当前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五)文化产业面临新的挑战:首先,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媒体的新挑战。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国际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对纸质媒体产生巨大冲击,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很大改变。电子媒介的跨地域、跨国界、跨民族和跨文化特点,为人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人们的思维将更加开阔,思想观念更易受到影响,文化由单一走向多元,互动性更加明显,对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次,大型文化传媒集团强势竞争的新挑战。当前,国际传媒娱乐业已经形成大型跨国公司垄断的局面,国内也相继组成大型文化集团企业。相比之下,欠发达地区在文化资本、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很难抵挡大型文化企业的重大冲击。面对激烈的竞争,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任务艰巨。最后,文化体制改革带来的新挑战。文化体制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改革将面临很多现实的困难,改革付出的成本也会很高。但是,现行文化体制不改革,就不能从根本上推进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县域文化发展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能否适应改革形势,也成为其发展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农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4

社会学领域认为,小城镇是高于农村社区层次而低于现代城市的社会实体,是二者之间的过渡性社区,该社会实体的构成主体以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口为主。也有学者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将小城镇这一概念具体化为集镇、建制镇和县城的镇区。目前,我国的小城镇建设模式主要有四种:政府建镇、产业兴镇、市场优先建镇、历史文化城镇。政府建镇指的是通过政府的规划、投资来进行小城镇建设,该模式是最基本的小城镇建设模式,具有资金到位、主体明确和建设速度快等优点。产业兴镇指的是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来建设小城镇,该模式的优点在于资金充足、聚集效应强,同时促进了市场繁荣。市场优先建镇指的是优先根据市场规律来选择小城镇建设重点。历史文化城镇指的是充分利用当地特色文化、历史资源来进行小城镇建设,该模式具有影响范围大、基本条件好等优点。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现阶段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与弊端。

(一)取得的成绩

小城镇建设水平现阶段已经成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小城镇建设不仅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的改善水平。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始终秉承高标准规划引领发展原则,获得了良好的小城镇空间布局,同时重点发展小城镇特色文化,让小城镇的文化底蕴与品质得到有效提升。此外,在小城镇建设中,始终坚持与产业培育相结合的原则,以小城镇建设来带动第二、三产业发展,以实现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二)存在的不足

我国小城镇建设目前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随着小城镇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农田征用面积也不断增加,从而使得农业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二是小城镇建设导致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加快了城市工业建设,城市生活用水量及工业用水量自然也会随之增加,这对于日益短缺的水资源无疑是雪上加霜;三是小城镇建设的人才缺口巨大,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被吸引到城市建设中去,导致农村人口锐减,从而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村经济与小城镇建设的关系

小城镇实际上也是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所以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小城镇建设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农村经济发展也能促进小城镇建设。

(一)与农村工业发展的关系

农村工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一方面,小城镇建设能够为农村工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农村工业发展也能促进小城镇建设。农村工业发展必须依靠外部力量,小城镇建设正好能够为农村工业发展提供外部力量,为其提供发展动力,同时小城镇建设涵盖了法制、社会、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这也为农村工业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小城镇建设还能够吸引大量的农村人口、外来人口,其能为农村工业建设提供充分的劳动力保障。农村工业发展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大量工业产品的产出,这些工业产品又是小城镇建设中所必需的物质保障,所以农村工业发展能够为小城镇建设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农村工业建设也是促进小城镇建设的中坚力量,农村工业发展水平越高,则小城镇建设越好,反之,农村工业发展不顺畅,则小城镇建设水平必然不高。此外,经济建设是小城镇建设的主要内容,而经济建设又具体体现为农村工业建设,所以农村工业发展也是小城镇建设水平的客观体现。

(二)与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关系

我国的第三产业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得到了空前发展,并大有后来居上的发展态势,第三产业目前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焦点。在第三产业发展中,小城镇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以余姚市为例,该市近年来大力开展小城镇建设,政府在乡镇建设中投入的资金已超过了50亿元,完成和未完成的建设项目超过400个。小城镇建设的开展,加快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城乡经济发展,尤其是对第三产业的推动更为明显。该市2014年的第三产业劳动力人数已达到24万,比2004年的16万人增加了8万人,而第三产业增加值也从2004年的55亿元提高到2014年的226亿元。由此可见,第三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有着密切联系,上述数据无不显示出小城镇建设带动了农村第三产业及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

(三)与农村产业化发展的关系

在小城镇建设中,龙头企业是发展重点,而龙头企业的发展又能有效带动农村产业化发展,可见小城镇建设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指引新方向,促进农村经济的市场化发展。传统的农产品种植凭借的是经验,盲目性较大,并且产出的农产品不一定有相应的销路,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都不高,这也使农民的种植积极性、经济收入受到了严重影响。小城镇建设让农业服务信息传播更为全面、及时,逐步让市场引领农村经济发展,让农村经济发展目标更加明确、理性。另一方面,在小城镇建设中,各类乡镇企业的加入,也能带动农产品再加工,从而打开农产品销路。由于乡镇企业对原材料价格、市场规律等情况更为了解,其能将各种最新的市场信息实时传递给负责农产品生产的农民,从而让生产出的农产品更能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农产品经企业加工、升级,更能将普通农产品打造成具有竞争优势的适销产品。

三、小城镇建设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对农村人口转移的影响。

小城镇作为农村与城市的连接桥梁,既是农村地区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国家经济拉动农村经济的杠杆。在小城镇建设中,扶持的大量的乡镇企业,这为转移的农村人口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对于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具有重大作用,并且小城镇建设也有助于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农村人口转移也会增加小城镇的劳动力数量,而农村劳动力较城市劳动力更廉价,故其有助于促进农村生产力和小城镇建设的共同发展。

2.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

在小城镇建设中,各类中小型企业的劳动力缺口较大,这样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就业平台,乡镇企业中第一产业劳动力的增加,也能让其他劳动力接受更多的专业培训,从而使企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升,以利于乡镇企业的持续发展。另外,小城镇建设也能让农村地区成为乡镇企业的原料供应市场,并且小城镇建设的持续推进,会让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小城镇的消费需求也会随之增长,这些都有助于推动乡镇企业发展。在小城镇建设中,鼓励各类乡镇中小企业发展,这些企业的发展,不仅能拉动小城镇经济建设,也能增加地方政府的税收,扩大政府的财政收入,进而为小城镇建设提供良好的财政支持。

3.对农村循环经济的影响。

随着小城镇建设的推进,各类生态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水资源开发过度等)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这些问题的出现无疑会对城镇化建设造成不良影响。在新农村建设中,水资源、土地资源浪费问题表现得最为突出,所以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让小城镇建设的资源利用符合生态发展要求,是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小城镇建设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量较大,而农村人口转移至小城镇,也有助于实现规模化、机械化耕种,从而有效提高土地使用率。另一方面,小城镇建设的实施能有效提升农村种植业的现代化水平,有助于减轻植被破坏程度,现代化灌溉设备的使用又有助于减少水资源浪费。总体来看,小城镇建设对于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4.对企业集群发展的影响。

在我国的产业集群发展中,乡镇企业集群是重要一环,乡镇企业集群发展不仅能有效促进本产业发展,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经济建设作为城镇建设的重心,城镇建设能够为乡镇企业集群发展提供所需的劳动力、原材料、基础设施等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企业集聚的原动力。在企业集群发展中,政府扶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导、扶持作用,尤其需要来自政府的财政保障,若缺少政府参与,将很难实现企业的集聚。与此同时,企业集群发展也能为地方政府创收,而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又能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建设,并且企业集群发展还能增加产品的多样性,让城镇化建设的各种产品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可见乡镇企业集群发展也能对小城镇建设产生有益影响。

(二)对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

1.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农村人口的迁移需要高额的成本,比如农民工就业前需要支付一定的生活开销、信息成本,农民工在城镇生活需要支付更高的生活成本,农民工往返城乡两地需要支付较高的交通成本,农民外出务工就难以照顾到家庭,与家人聚少离多容易影响家庭稳定,等等。这些代价较高的成本支付,会弱化农民工的异地就业意识,影响农村居民的福利水平,同时也不利于城镇化建设持续、快速地开展。

2.随着我国关于劳动就业、城镇住房、户籍等相关制度的不断改革、深化,让很大一部分农民日渐脱离农村而在城市扎下根来,而这些农民通常都是农村中的致富典型,在转移到城镇后,无疑是农村地区财富资源、财富生产能力等相关资源的损失,从而导致农村资金非农化,给农村地区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3.小城镇建设一直都采用的“内部繁殖”策略会导致城乡两地经济发展模式的迥异,不利于消除城乡差异,同时还会加重农村地区经济衰退。

四、结论

农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5

一是要树立蓝图意识,对新农村建设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以免盲目发展。新农村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扶贫工程,不单是发展几个优势产业的问题,也不是搞几项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而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关系到生产生活、文化、民主、政治、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目标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就应针对各村各组的实际,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确立一个蓝图。也就是根据自身的现状,分析其优势与劣势,如何扬长避短,如何挖掘潜力、使生产最大限度发展,人民的生活宽裕;如何促进和达到文明和谐;如何建设集镇和村庄,美化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生产生活质量;如何发扬民主,提高人民的自治、自主、自建水平等,也就是一个地方未来的全面设计图。没有一个发展的蓝图,在建设中就往往会存在盲目性,存在重复投资而浪费人力物力。同时、蓝图也就是一个美好的建设目标,借此可以激发人民的劳动热情,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蓝图也要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要以突出优势产业的发展作为依托;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应以城镇建设和村庄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平台,以环境美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载体;管理民主由充分发扬民主、提高村民的自治水平为主要内容。

二是要树立产业化意识,打破陈旧的生产经营模式,使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支持。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也是主要的动力来源。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要靠优势产业的发展来实现。因此、就要结合实际,找准自己的优势产业,在农业产业发展上要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桥梁,不断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突出地方特色,打破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模式,走集约化、规模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在工业上要合理规划的布局,将工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建立工业园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另外、要坚持改革开放,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扬长避短,不断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的。

三是要树立农村城镇化意识,加快集镇和村庄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由于广大农村群众居住分散,房屋建设七零八落、不规范,给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带来了很大难度。近几年虽然国家对农村给了大量的投入,往往效果总是不令人满意。存在的这一现状,对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极为不利。因此、需要树立农村城镇化意识,一方面要努力通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到二三产业,转移安置农民进城入镇,从而减少农民数量,减轻农村压力,促进农村发展。另一方面要发展壮大县城规模,建立和壮大乡村集镇,结合实际建立农村小村庄,通过不断加大县城、乡村集镇、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其公共服务功能,使广大农民也能享受到城镇居民一样的生活。特别是居住分散的农户逐步通过村庄建设集中以后,有利于发挥投资效益,美化村容村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使农业优势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还有利于加强民主管理,提高农村的整体水平。

四是要树立和谐意识,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三个文明共同进步。和谐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谐才能达到良性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设与环境、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的布局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和谐。树立发展重要,和谐更重要的思想。在发展生产上要充分利用天时和地利,合理布局各优势产业、合理利用资源。在精神文明建设上要充分发扬优良传统,破除陈规陋习,做到邻里团结、互助互爱、同谋发展、共同致富。做到既要发展生产,又要节约资源和改善环境,既要不断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又要提高人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达到三个文明共同进步的目的。

农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农村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农村工业;农村服务业;农业产业化

农村产业结构,就是在一定地域内,农村各产业部门之间及各产业内部质的联系和量的比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将农村各产业内部重庆进行选择,优化,提高农村经济运行的效益。农村产业包括三大产业:第一产业为农业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第二产业为农村工业;第三产业为农村服务业。从我国目前的农村产业结构状况看,我们应该将调整农村工业结构、调整农村服务业结构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结合起来,相互促进;通过农村工业结构调整,从根本上解决农副产品加工的问题;通过农村服务业的调整和发展,解决农副产品的销售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解决农产品相对过身和农民增收的问题。并充分发挥农村产业化经营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以农村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调整当前农村产业结构的必要性及其要求

(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必要性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我国解决了长期困绕国人的吃饭问题,农民收入也实现了相应增长。但随着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产品总量供大于求、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现阶段我国农业连年增产而农民增收缓慢等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出来,这些矛盾最基本的原因是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只有通过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才能使问题等到根本解决。我国现阶段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保障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的评价标准

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能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以保证最大限度地提高当地农村经济效益,提高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能够保证农业内部各个生产部门和生产项目之间的物质能量相互转化,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能促进农村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必须以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的评价标准为导向,科学统筹,逐步推进。

二、当前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调整途径

(一)农村第一产业发展的现状与不足

农村第一产业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农村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其他农作物之间的比例关系;二是指农村大农业内部农(种植业)、林、牧、渔之间的比例关系。

1、种植业存在的问题及其调整途径

(1)种植业存在的问题。我国近年来粮食连年增产,但粮食生产生产方式科技含量低,无法生产出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经济作物具有经济价值高商品率,经济作物的种植对于增加农民增收有重要的作用,但在我国目前经济作物占的比重小,经济作物的种植不明显是我国种植业存在的一个硬伤。发展农业要既优且专,“优”指的是发展地区特色农业,“专”指的是将地区特色农业推广发展为主导产业,但我国农村种植业发展缺少地方特色,即使有特色农业,也不能进行产业化经营,难以形成地区主导产业。

(2)种植业的调整途径。保障主要粮食产品的供给是调整种植业结构的前提,这样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调整种植业生产结构时,发展优势、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是调整种植业结构的重点,逐步使经济作物在粮食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发展地区地区特色农业与主导农业,进行产业化经营,逐步形成地区主导产业,这样才能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促进农民增收。

2、林业、畜牧业、渔业存在的问题及其调整途径

(1)林业、畜牧业、渔业存在的问题。当前林业发展的三重问题:一是重伐轻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也不符合农业生产结构原则中资源合理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二是生产规模化程度低,不能够有效地形成产业链,导致了产品缺乏市场竞争优势,不能够塑造产业品牌;三是林业生产中的林业产品科技含量低,科技推广程度不够,零散的经营不利于优秀科技成果的转化。

畜牧业存在的问题为:畜牧疫病较多是养殖业的重要风险,多种疫病的频繁发生使畜牧养殖业的风险大大增加,与此同时,个别养殖户由于养殖或防疫技术不过关,栏内畜牧大量死亡甚至空栏。在畜牧在饲养期间,饲料价格和出售价格等存在不少变数,这些因素的变动都会对经营户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这使得生产经营者不愿意发展畜牧业。

渔业存在的问题为:重捕轻养是渔业发展的首要问题,这不利于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各种新型的鱼类病害频频发生,给渔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鱼类病害已日益成为渔业养殖生产持续发展的瓶颈;另外,由于大量药物、饲料的无序使用,致使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下降,渔业养殖投入品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制约了渔业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

(2)林业、畜牧业、渔业的调整途径。在林业、畜牧业、渔业调整过程中,有三个基本的调整途径:一是改变生产方式,改变重伐轻植、重捕轻养的生产方式;二是普及农业生产新技术,提高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这是应对植物疾病和动物疫情的根本措施;三是注重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程度低,这不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也不利于应对市场风险,注重产业化经营是增加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发展农业的必走之路。

(二)农村第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调整对策

1、农村第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村第二产业是指农村工业。农村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但是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一是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关联度很低,不能使农产品就地加工增值,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二是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的重复率高,农村特色工业少,不能充分发挥农村工业的特色优势;三是农村工业科技含量低,产业化链条短;四是我国城乡市场分割的现实使得农村工业并不能与城市工业进行分工合作。

2、农村第二产业发展的调整对策

发展农村工业,最为有效的方法是立足于农村实际,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此可以加深农业工业与农业的关联度,使农产品快速增值;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工业,以“稀有独特”取胜;调整农村工业布局,防止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的重复生产,建立统一的城乡市场,加强与城市工业的分工与合作,以此促进农村工业的快速发展。

(三)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调整对策

1、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服务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农村生产的过程中,主要重视农业产业和农村工业的发展而忽视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在农村服务业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又紧紧重视农村生产资料的生产、销售和农业技术推广,不重视农产品市场信息的,不重视农村金融、农村法律等服务内容。

2、农村第三产业的调整对策

农村现代服务业必须发展农村信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旅游服务等行业,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含量,从长远看,信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等服务业对于保障农村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另外,建立农业服务专门机构是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的重要途径,这是优化农村服务业结构、提高农村产业运行质量的必要选择。

三、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一)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化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能够与现阶段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新的经营方式和运作机制,它能够有效解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一系列问题,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具大推动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围绕农业产业化进行。

(二)发展农村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思路

1、形成农产品生产基地

由一大批承包农户组成小规模、大群体式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基地农户应达到一定数量,并能达到一定批量的商品产量和商品产值。如果不能带动一大批农户并生产一定批量的商品,表明生产基地还没达到一定规模,就形不成农业产业化经营。

2、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多样化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组织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营销业,结合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优化龙头企业布局。引导促进龙头企业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创出一大批农产品名牌,使其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有相当份额,并在全国形成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3、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促进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认真总结和推广各地行之有效的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形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保护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四、结束语

“农民很苦,农村很穷,农业很危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三农”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部署,应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有效利用资源,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农民增收,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仅能够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质量,也能使得农村三大产业规模化发展,保证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石.试论现阶段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

2、周向平,高顺全.立足本土,大力发展林业产业[J].中国林业,2010(10).

3、绥滨农场畜牧水产科.当前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措施[EB/OL].省略/ArticleList.aspx?id=24061&CategoryID=414&ColumnID=412,2010-02-18.

4、韦开华.巴南区渔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EB/OL].cqagri.省略/detail.asp?pubID=67205,2004-04-06.

5、陈柳钦.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特点及对策[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6、林木西,王慧.工业化的“二元结构”与农村工业化的发展[DB/OL].中国乡村发现网,2010-08-09.

7、赵邦宏,邸文祥.论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J].农业科技开发,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