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

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范文1

【论文摘要】循环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荃础上,而且体现了生态价值论的荃本理念。在循环经济活动中人们以复杂劳动创造了价值,复杂劳动主要包括通过科技创新对工业工艺流程进行改造,通过系统工程协调工业布局。人们不仅在循环经济中创造了价值而且保护、节省和储存了生态价值,因为循环经济拓宽了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提高了单位资源的产出率,降低了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传统工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在于没有解决劳动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平衡关系,对劳动价值的单一追求,意味着对生态价值的忽视,这是工业经济发展思路狭隘的致命之处。生态经济价值是循环经济富有特色的价值形态,体现了循环经济将劳动价值和生态价值兼顾和融合的特点,体现了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视野即经济活动应该具有环境良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态经济价值是在劳动价值与生态价值对立关系基础上实现统一关系的产物,体现了经济领域中的价值关系辩证法。

一、生态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共同构成经济价值理论体系

将经济与价值联系起来进行哲学思考,马克思做出了杰出贡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经济与价值的关系真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马克思的价值论贡献是伟大的,主要在于劳动价值论。当考察当下人类遇到的环境与经济关系问题时,我们发现仅仅以劳动价值论来说明现时代的自然资源、劳动、经济、价值之间的关系是远远不够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当时的研究条件和应用条件,重点揭示了微观领域的劳动价值关系,对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作出了近似于忽略不计的处理。随着经济学的深人发展和人类经济生活的拓展,经济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劳动范畴。

马克思在其《资本论》(第一卷)中引用威廉·配弟的话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马克思在这里承认了经济财富的全面价值来源在于人类劳动和土地等自然资源。遗憾的是马克思赋予了劳动以价值,却没有赋予土地等自然资源以价值,而仅仅是承认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在这个物并不是由于劳动而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例如,空气、处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不相容的关系。

由于自然物的使用价值是无法计量和难以比较的,而经济学基本上沿着数学化的方向发展。长期以来经济学的发展没有重视自然资源,不仅仅是因为其与人类劳动的区别,还因为其不容易量化和比较的特征。自然资源作为一个既没有价值当然也不能以数量进行比较的财富来源,在经济学发展的第一阶段被忽略了。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作为后来者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前人的理论创造,也不能无视现实的要求。立足于现实,从逻辑上说,生态价值论是劳动价值论的补充,二者共同构成经济价值理论体系。我们仅仅从劳动创造价值的角度来谈自然资源的价值是不合适的,因为劳动价值论的学术前提与生态价值论是不同的。比如说,以前人们说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的,该结论显然是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自然资源没有价值,是违背常识的。中国的《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都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当作价值的第一含义,现在看来,这些解释都将价值的含义作了狭隘的理解。相反《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把价值的常识理解当作价值的第一含义。"value :quality of bing useful。:desir- able:有用性,重要性,价值”。从常识的角度来说,价值既包括可以数学计量的劳动价值,也应该包括不能数学计量的,如使用价值。在使用价值概念中,汉语构词是偏正结构,暗示了“使用价值也是价值”的理解。由于马克思明确划分了价值与使用价值,所以就造成了学术界对自然物价值的误解。实际上马克思谈到的价值不是“价值”,而是劳动价值,用劳动价值代替价值,有以偏概全之嫌,并且很多事情就说不通了。因为就概念来说,价值的宽泛含义显然不是劳动价值所能涵盖的。但是把马克思理解的价值表述为“劳动价值”,那么自然物的价值就容易理解了:自然物不是人类的劳动创造,没有劳动价值,但是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所以显然是具有价值的。既然自然物有价值,那么保护环境和节省利用自然资源就合情合理了。要不,说自然资源没有价值,那么就可以浪费自然资源了,这根本说不通。

由于概念使用和理解上的问题,我们误解了马克思,马克思的价值是指劳动价值,不是一般所指的“价值”。从逻辑上说,一般意义上的价值应该包括所有的价值形态,如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经济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伦理价值、宗教价值,等等。这样的话,我们在劳动价值之外,就能够承认生态价值的存在了。生态价值的存在证明自然资源和环境对人类来说是有价值的。从哲学角度来说,自然资源作为客体满足人类作为主体的各种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就是自然资源的价值。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具有价值是我们保护环境的价值前提。没有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价值的肯定,循环经济的保护环境初衷是不可思议的。

自然环境不仅具有价值,而且具有人类所不能创造的价值。人类凭借自己的脑力和体力,长期致力于经济财富的创造,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创造巨额财富使得人类对自己的创富能力的认识急剧膨胀,人类获得了有史以来最积极的自信心。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创造一个自然界作为自己的生存环境,人类的创作力不能代替自然界的创造作用。美国科技界启动“生物圈2号”工程,目的是再造一个人类的生态系统,可是最终失败了。“生物圈2号”工程的失败让我们懂得,目前自然界是人类不可替代的生态系统。实事求是地说,迄今为止人类所有的创造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人类自己的欲望和要求,在很多的方面并没有考虑到自然界生态循环的规律要求,比如工业流程的孤立设计就与物质、能量的自然生态循环相违背。人类与自然不协调的经济行为破坏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及其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告诉人们,人类应该在自然界面前谦 虚一点,人类经济行为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自然界的规律要求,人类的创造不能取代自然界的创造。人类社会不过是整个自然界系统的一个部分,这个系统的命运不是掌握在人类手中。人类对自然界的作用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要取决于自然界的选择,这就是“浪花淘尽英雄……青山依旧在”。

自然界对人类的价值体现在真、善、美多个方面。“真”的价值体现在人类科学研究、模仿自然界智慧等方面。“美”的价值就是自然界为人类提供审美对象、影响人类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善”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经济、生活、宗教等方面,其中自然界的经济价值是本文的主题之一。自然界的经济价值绝不仅限于传统经济粗放利用的自然资源价值,比如森林作为木材的价值。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自然界经济价值的发挥取决于生态条件的状况。直接来自于自然界的经济资源同时也是生态资源,同一资源综合地发挥着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由于生态价值的作用,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得到了可持续的发展。

自然界对人类的价值不仅体现为自然界对当代人类的价值作用,也包括自然界对人类后代的价值作用。人类后代的命运寄托于现有的自然资源能否有效的保护,也就是说自然资源的生态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保证人类后代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其他价值。生态价值是自然资源的基础价值,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是以生态价值为基础的,生态价值的缺失将大大降低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耕地的沙化就大大降低了粮食的产量和质量。人类的发展不仅是自身种的延续,还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条件。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然建立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存在上,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存在有利于自然资源生态价值的发挥。

广义而言,生态价值不仅包括自然界对人类的生态价值,还包括人类对自然界的生态价值。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对人类正面的价值作用。人类的思想和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对自然界—人类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所以人类对自然界具有价值关系,人类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都体现了对自然界的良好价值。

二、循环经济:创造价值

既然生态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共同构成经济价值理论体系,那么自然界创造的生态价值以及人类创造的劳动价值就是经济价值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也就是说经济系统所涉及的价值类型至少包括生态价值和劳动价值。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主要是三类: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当然与此相应地就产生了三大价值:自然资源和环境价值、资本价值以及劳动力价值。从终极源头来说,资本价值来源于劳动创造价值。也就是说,经济活动中主要包括两类价值即劳动价值和生态价值。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运作模式,相对于传统经济模式在价值创造方面,必然具有更大的优势。那么循环经济是如何创造价值的呢?循环经济作为人类的行为选择,它创造的价值必然是人类劳动创造的价值,而不是自然界创造的价值。自然界创造的价值集中于人类经济活动开始之前。经济活动开始之后,主要是人类劳动创造价值,无论这种劳动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相比较而言,循环经济要比传统经济更能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循环经济创造价值的主要手段是科技进步和策略智慧。由于科技含量的提高,’循环经济创造的价值主要是由人类的复杂劳动带来的。

循环经济中的人类复杂劳动是立足于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等生态目的的劳动。具体来说,包括各经济环节的技术改造、工业流程重组、产业衔接整合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循环经济关注的重点不再是经济环节的微观部分,而是经济运行的宏观系统以及系统之间的联系和协调。为了发展循环经济,我们要改造工业流程,对工业环节进行技术改造,最终要实现经济系统与自然界生态系统的良性对接。

循环经济创造价值,“创造”一词在这里的意思决不仅仅是源头性的产生,还包括价值的储存和转移。在循环经济中,人们的劳动创造经济价值。人类节省资源和减少污染排放的行为也是劳动,创造的是生态价值。人类的循环经济行为阻 碍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对自然环境是有益的,这反过来又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具有生态价值。当然循环经济创造的价值主要还是经济价值。自然界创造的生态价值在循环经济中被节省、储存和循环,体现在不同层次的生产成品上。人类减少污染排放而产生环境价值,降低了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相对于传统经济粗放利用自然资源价值的方式,循环经济变相地创造了生态价值。在经济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了 自然资源利用率,就会延长自然资源的存续和保护环境,所以说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显著的生态价值。 具体来说,循环经济创造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原材料、能源开发环节。在该环节,循环经济由于置人了保护环境的理念,提高了自然资源的回采率,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重视开发可再生能源,而避免了由于大规模开发不可再生资源而威胁人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把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进行区别和采取不同策略,就是基于循环观念的引人和理解。实际上不可再生资源就是资源循环生成极其缓慢的资源;可再生资源就是循环生成比较快的资源,如风、太阳能等。循环生成缓慢的资源作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具有维持环境稳定和完整的生态作用,其开采和使用应该降低,否则生态环境将面临较大威胁,人类将难以适应环境的巨大变化。相反,循环生成快的资源具有无限的可利用量,并且大规模利用不影响环境的美丽、完整和稳定,没有明显的生态负面作用,并且充分利用了不断循环产生的大量资源和能源,为大规模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2)工业“三废”的回收利用环节。适度延长工业流程,整合工业布局,对工业“三废”进行再加工和深加工,既提高了单位资源的产品产出率,又减少了污染排放,对生态环境具有增益作用。比如糖厂的甘蔗渣和甜菜渣可以用来造纸,造纸排放的废水可以用作水泥制造。(3)消费品报废后回收再利用环节。随着经济发展,报废的消费品数量日益增大,其占有的可利用资源相当可观,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加强对报废消费品中可利用资源的回收利用,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比如报废的家用电器,其中有很多零部件具有回收利用的价值,另外像汞等有毒的物质会因为不回收而污染环境。

总之,循环经济是将经济过程的循环与生态系统的循环融合起来,协调经济循环与生态循环,减少两个循环之间的冲突,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目标。

三、生态经济价值:循环经济的价值选择

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诞生的背景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工业经济,从传统工业经济到循环经济经历了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传统工业经济以“大规模消耗自然资源、造成大规模环境污染”为主要特征,该经济模式具有显著的生态和社会负面效应,从而引发了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担心。为了确保人类的经济前景,循环经济模式应运而生。循环经济从微观上说,起步于工业流程的生态设计.如清洁生产,还有垃圾等工业排放物的再利用,但是由于经济属于宏观范畴,其涉及范围远远超过工业工程,在单一的工业工程之外,循环经济发展了不同的工业工程之间的复合设计、不同企业之间的工业工程循环设计,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循环设计,最后是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复合设计和循环运作。这个从微观到宏观的过程反映了循环经济由循环工艺到循环经济的发展历史。

循环经济模式与传统经济模式区别的关键在于不同的经济价值观,即在经济活动的价值追求中体现了不同的经济目的。传统经济模式的目的是在不断降低成本的基础上生产和销售更多的商品,获取利润,积累财富。由于人们对成本的理解是狭隘的,没有考虑环境成本,所以这样建立起来的经济模式利用了甚至是浪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破坏和污染了自然环境,总之是牺牲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循环经济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基础上兼顾了生态环境的规律要求,体现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节约利用,同时减少了排放物,有利于环境净化和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价值观上,循环经济与传统工业经济的差别是明显的。传统工业经济只追求经济价值,没有考虑生态价值等其他价值的意义。循环经济不仅体现了经济价值,而且体现了生态价值,这种对多种价值的兼顾使得我们发掘出这样一种价值,即生态经济价值。所谓生态经济价值就是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融合的价值形式,是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共生、兼顾的产物。循环经济的发展意味着原有经济模式的调整,意味着过高的经济增长会出现减缓甚至是负增长,所以发展循环经济就是暂时牺牲部分经济价值,保护和发挥更大的生态环境价值。这是对过去片面强调经济价值的一种纠偏,纠偏的目的在于实现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在经济活动中的相对平衡。我们知道健康的必然是相对平衡的,相对平衡的经济活动、价值结构有利于经济长期健康地发展即可持续发展。

传统工业经济单一地体现了经济价值,循环经济不仅体现了经济价值,而且补充体现了生态价值,这是对传统经济的价值结构的有效调整。由此可提出如下问题:有没有一种经济模式单一地体现生态价值,而没有经济价值?在比较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背景下提出这个问题是合乎逻辑的,但是从事实的角度来说没有意义。因为经济价值是所有经济活动的核心价值,取消了经济价值,也就无所谓经济活动、经济发展和经济模式了。

人类现在的经济活动之所以要兼顾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是因为经济活动是一个系统,相比较生态系统来说,它只是一个微观的系统,该系统的健康运行要受到其环境的严重制约。经济活动的环境就是包括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在内的宏观系统。有人说,经济学家把生态环境当作经济活动的一个微观系统来研究,而生态学家则把经济活动当作生态系统的一个微观部分来研究。这话说的是对的,学科研究的视角差异必然造成世界理解的差异。简单比较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谁比谁更宏观,没有太大的意义。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关系本来就不是宏观与微观的关系,不是一个谁包含谁的关系。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是一个交叉关系结构,两个系统有一个巨大的重合部分。如果说这两个系统没有重合的部分分别体现了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那么这个重合的部分就体现了生态经济价值。只有这一部分才最有价值,真正体现了这两个系统关系发展的前景,体现了人类对经济发展的期望。

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范文2

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创新,它是在环境问题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产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涉及人们是否合理地利用资源环境。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物质文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地球的资源与环境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生态系统失衡、资源耗竭、环境恶化、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开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威胁。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它没有体现自然资源和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其次,它不能全面地反映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最后,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生产成果和投资、消费能力的估计过高。要想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建立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研究。所以,要想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形成绿色国民经济指标核算体系。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在结合关中地区自身的自然资源特点的基础上,尝试构建适合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耗减价值核算体系,并且对比分析该地区2001~2010年GDP与自然资源耗减价值的相互关系,从而能够对关中地区资源环境的利用效率作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同时也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促进关中地区甚至是整个陕西省的经济发展的政策作出贡献。

1自然资源成本核算模型的构建

1.1自然资源成本核算的构成从经济学角度看,自然资源成本是指在经济活动中消耗的各种自然资源本身价值的总和;从环境学看,自然资源成本是指在经济活动中造成的资源环境消耗或者形成潜在的与资源环境退化相关的成本。因此,自然资源成本实际上就是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利用的货币价值,反映为在经济活动中消耗掉的自然资源的投入价值。自然资源成本体现为自然资源耗减价值和资源环境退化价值。自然资源耗减价值的核算侧重于自然资源的数量利用方面内容,它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某个地区为了发展经济而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导致资源存量减少的这部分价值。自然资源耗减价值核算针对主要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的耗减价值来进行核算。自然资源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的基本组成要素。资源环境质量的退化是指人们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对自然资源和环境造成的掠夺。这样会降低各种资源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同时导致各类资源的数量大幅度减少。资源环境退化价值核算主要包括水生态系统退化价值、森林生态系统退化价值和土地生态系统退化价值等。

1.2自然资源成本核算模型的构建

1.2.1自然资源耗减价值核算模型关中平原由于土地肥沃、地势平坦、适于耕作,自古为天下粮仓;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经探明的金属矿产主要有铁、铝、锰、铅、锌、铬、铜、金、钨等20多种,矿产资源的开发潜力大,但是部分资源保护程度低;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不均,年际、年内变化大;关中地区的森林资源较少,以乔木和灌木为主,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并且分布不均匀。本文根据关中地区自然资源的实际状况,确定具体的核算内容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4类资源的耗减价值,具体的核算模型如下(式略)

1.2.1.1土地资源耗减价值C土地核算我们通常将土地资源划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交通用地、居民点和工矿用地等几种类型。本文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将林地列入森林资源价值核算体系中,同时目前针对园地、牧草地、交通用地、居民点和工矿用地等几种类型的市场价值难以估算,它们的价值核算方法也还有待于深入的研究。所以,本文最终采用收益还原法仅用对耕地资源价值的核算来代替对土地资源耗减价值的核算,具体的核算模型如下:(式略)(2)式中,r表示还原率;D表示历年耕地面积的减少量;S表示单位耕地面积的预期收益。

1.2.1.2矿产资源耗减价值C矿产核算陕西省的矿产资源丰富,已查明的矿种就有90余种,其中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是煤、石油、天然气等。本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程度和获取各种资源的消耗量等数据资料的难易程度,决定采用恢复费用法对上述三类资源类型的耗减价值进行核算,具体的核算模型如下:(式略)(3)式中,Zi表示3种资源的消耗量;Hi(图略)种资源的单位恢复费用。

1.2.1.3水资源耗减价值C水核算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指淡水资源,它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但是人类能够使用的淡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对水资源耗减价值的核算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在实际核算过程中,对地下水采用恢复费用法,对地表水采用市场价格法来进行核算,进而得到了具体的关中地区水资源耗减价值核算模型:(式略)(4)式中:S表示供水量;H0表示水资源的单位恢复费用。

1.2.1.4森林资源耗减价值C森林核算单位活立木价值和活立木的蓄积量是衡量森林资源的主要指标。本文在对关中地区的森林资源耗减价值核算的时候采用净价法,具体的核算模型如下:(式略)(5)式中:P表示单位活立木的市场净价;L表示活立木蓄积量;n表示年份。

1.2.2资源环境退化价值核算模型在关中地区可以用水生态系统退化价值、森林生态系统退化价值和土地生态系统退化价值来核算资源环境质量的退化价值,具体的核算模型如下:(式略)

1.2.2.1森林资源环境退化价值(T森林)核算方法据相关研究结果,森林生态系统对环境的服务功能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气体调节、涵养水源、土壤保育、生物多样性、娱乐文化、森林防护、水土保持。本文在模型设计上采用前人对关中地区生态系统的单位环境服务效益的研究成果,得到关中地区森林资源环境退化价值核算公式:(式略)(7)式中:N表示关中地区每年减少的森林资源面积;Pn表示关中地区森林生态环境的单位服务功能价值。

1.2.2.2土地资源环境退化价值核算如果不考虑污染的因素,土地资源环境退化一般是由山地农业生产和其它开发活动等原因造成的。理论上讲,这部分价值损失应该作为恢复土地环境质量的费用在国民经济收入中予以扣除,由于这部分的价值核算需要有完善的数据资料作为基础,当前这部分价值的核算也只能在理论上进行简单探讨,具体的核算方法在今后的研究中将会逐步完善。

1.2.2.3水资源环境退化价值核算人类的经济活动对水资源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所以水资源环境的退化价值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说水力发电损失、水库泥沙淤积造成的损失、河道淤积造成的航运损失等等。基于这部分价值的核算需要大量水利专业数据,数据可获得性很小,所以本文对这方面的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论方面的探索,在今后的研究中会加以完善。

2关中地区2001~2010年自然资源成本核算

本文使用的数据源自近10年的《陕西省统计年鉴》、《陕西省水资源公报》及关中地区各地市的各类资源清查数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1自然资源耗减价值核算根据本文构建的自然资源耗减价值核算模型,同时考虑到关中地区自然资源的实际状况,我们可以得到关中地区的自然资源耗减价值的核算内容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资源形式的耗减价值,其中土地资源包括了耕地资源、林地资源和草地资源。

2.1.1土地资源耗减价值核算根据杨凌区位的特殊性,结合陕西省统计习惯,将杨凌区的数据归并到咸阳市进行核算。按照核算模型的要求,结合关中各市现有的统计数据,本文主要对在关中地区范围内由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耕地耗减价值来实现对土地资源耗减价值的核算。每个年份的土地面积变化值是由每年耕地面积的期末存量减去期初存量得到的。经过相关指标的核算得到历年土地单位面积价格之后,就可根据公式得到历年的土地资源的损耗价值结果,(表略)。

2.1.2矿产资源耗减价值核算根据各种矿产资源(煤、石油、天然气)的历年消耗量和理论单位恢复费用,采用理论恢复费用法进行核算,得到了关中地区历年各种矿产资源的耗减价值,。

2.1.3水资源耗减价值核算关中地区的水资源受污染的水体体积以及相应受污染的程度没有监测数据,因此我们采用单位资源恢复费用的估算方式对该地区的水资源耗减价值进行核算,从而得到关中地区水资源耗减价值。

2.1.4森林资源损耗价值核算陕西省森林资源的活立木蓄积量在本文研究的时间段内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改变,一直保持在36144万m3,所以在本研究中不再对森林资源耗减价值进行核算。

2.2资源环境退化价值核算近几年来,随着退耕还林等工程的大范围实施,整个陕西省的森林覆盖面积在逐年增加,到2010年末,全省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41.42%;但在“十五”规划实施的前期即2001~2003年间,陕西省林地资源的面积呈逐步减少的趋势,进入2004年后,林地资源的面积才逐步增加。所以本课题将对前3年的森林资源退化价值进行估算。根据陕西省2001~2010年统计资料提供的数据,我们采用相关模型对关中地区的森林资源退化情况进行研究,得到关中地区的森林资源退化价值。

2.3关中地区自然资源成本核算综合前两部分的核算结果,可以得到关中地区2001~2010年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自然资源成本的耗减价值。

3关中地区自然资源成本与GDP比较分析

关中地区的自然资源成本与GDP相比较,(表略)。可以看出,关中地区历年GDP增长呈较平稳的态势,自然资源耗减价值则不尽然,其中2002年自然资源耗减价值增幅最大;而2003、2004、2007、2009年自然资源耗减价值呈现负增长态势。经研究发现,在2002年西安、宝鸡、咸阳存在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情况,最终造成土地资源耗减价值较大,从而造成自然资源耗减价值大幅增加。这与2002年资源价格上涨导致资源市场需求量突增的现实情况相符。在2003、2004、2007、2009年这4年中,在土地资源耗减价值、森林资源环境退化价值方面较前一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从而造成这4年的增长率为负值。

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范文3

关键词:土地开发利用;生态价值;问题研究;对策

Abstract: i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land ecological the reasons and results,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realize land ecological value of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everyone to be discussed.

Keywords: land exploitation; Ecological value; Problems research;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F30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是在土地上进行的,土地自然就是人类离不开的物质基础,而且土地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生态价值问题的提出和进一步研究,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和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而更加的显得具有时代的必然性,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所致,本文针对土地开发利用中的生态价值问题作出详细论述。

一、我国土地开发利用中的生态问题

我国土地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生态问题有待解决,笔者综合分析后,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生态环境问题:

①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导致土地生态环境恶化的范围正在逐渐不断的扩大,而且危害的程度也在逐渐的加深,其具体的表现有土地受到侵蚀的面积非常大,而且所分布的范围也十分的广泛并且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②面对土地建设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进行用地控制,导致土地结构失衡,有着严重浪费的现象;③在土地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耕地急剧减少,主要是两方面原因,其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毁;其二非农业建设造成耕地永久性流失;④土地污染和破坏较为严重,土地污染主要源头来自四个方面分别是工业、生活、农业、交通。

二、忽略土地生态价值的主要原因

(一)经济结构驱动方面

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与资源的一种最为显著的表现形式,人类面临的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其深层次原因都与土地资源利用有关。土地荒漠化导致土地生产能力大大降低,甚至完全丧失生物生产力,因此,不同区域层次的土地利用方式是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而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的变化则是受社会经济结构变化驱动的。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受社会经济结构驱动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必然反映在生态环境状况上,所以导致土地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原因。

(二)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任何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与其所有权和使用权有关,土地资源也不例外。因此,在开发利用土地过程中,依靠法律来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调整和规范各方在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中的社会关系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实行的是土地国家和集体所有的二元所有制结构,在现实生产生活中,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状况,必然导致所有者与使用者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给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给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必须借助政策措施和法律强制,规范利益各方在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把土地开发利用及保护纳人法制化轨道,树立全社会关心爱护土地资源,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风尚。

(三)人们思想观念滞后

生态危机不仅仅是技术性的生态危机,它更是当代社会的一种文化危机,科学本身不能彻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态价值的发挥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特定时期人们持有的价值观和目标,它归根结底与人的行为和意图有关,由人类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决定。生态问题的最终解决要靠人类价值观的转变。只有转变了人们的观念,才能从根本上发挥自然的生态价值。

三、实现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对策

(一)建立土地生态产权制度

生态资产应该进人类经济活动的内部过程当中,能够更好的实现它的资产价值。针对生态价值产权不清楚的情况下,生态资源中的社会再生产和一般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割裂的,生态价值没有通过一般商品的价值实现而得到足够量的实现,那么所产生的结果导致了少数部分人对于生态资源开发的获益是建立在多数人环境损失的基础上面。这样的损失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资源枯竭和华宁的污染以及对于生态的破坏。国家对生态资产行使公共管理职能,就必须建立一整套包括生态产权界定、配套、流转、保护的现代产权制度网。政府采用生态定价、生态税收等手段,加强市场对生态资源的调控,使得外部成本内部化,约束和规范生产者把资源利用、废弃物排放纳人生产成本统筹核算,同时鼓励消费者适度消费,也可激励更多的企业从事废物再生利用,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目的。

(二)建立土地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资产化。使土地这一环境资源真正成为一种生态资产,实现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使生态保护投资者得到相应的回报。生态补偿制就是实现生态资源生态价值有偿制度的财政手段之一,是生态受益者在合法利用生态资源的过程中,对生态资源所有人或为生态保护付出代价者支付的相应费用。在实践中,关于生态价值的补偿已经形成了三个有代表性的理论,这里只论述其中的生态资本理论,这一理论有利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土地开发过程中,对那些采取生态保护措施的开发者进行补偿,反之,则进行惩罚。通过建立土地生态补偿机制,可以约束破坏土地生态的行为,达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三)实现资产管理化

自然资源生态价值的有效管理,科学合理的规范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自然资源生态价值资产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根据自然资源生态价值功能实际,从生命支持系统功能作用发挥的过程出发,按照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进行投人产出管理,以确保资源所有者权益不受损害、自然资源生态价值保值增值,增加自然资源生态价值产权的可交易性。把一种环境资源在法律上作为资产确立下来,使资产的各种权利主体明确化,这样才能避免“公地的悲剧”,自然资源生态价值人人可以参与享受,但都可以不负责任,公共的自然资源生态价值权利就难以得到保护。因此,明确“谁受益谁维护、谁损害谁赔偿”这样一种社会责任是十分重要的。要通过法律、经济和政策手段确立一套实现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吕峥. 中国耕地生态价值与保护问题研究——以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为视角[J]. 当代经济(下半月). 2008(03).

[2]邓伟志,李叔君. 土地的生态价值与制度安排——论人与土地的和谐共处[J]. 社会科学战线. 2008(04).

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范文4

“自然资本”一词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Pearce和Turenr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中将经济学生产函数中的资本称为人造资本,进而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自然资本,从此开启了学术界对于自然资本的研究。1993年英国伦敦大学环境经济学家Pearce在他的著作《世界无末日》中提出用自然资本和另外两种资本来估算可持续发展能力,Turner也提出了将自然资本作为可持续性评价标准的观点。1994年世界银行出版了《扩展衡量财富的手段》的研究报告,将资本划分为4个部分:人造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提出一个国家的财富应该包括自然资本,并将土地、森林、湿地等作为自然资本的组成部分,对世界各个国家的自然资本的经济价值进行了评估。2000年,保尔•霍根等出版了题为《自然资本论:关于下一次工业革命》的论著,自然资本一经提出,就引起了世界上知名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并逐渐为大多数专家、学者和管理者所接受。2011年联合国《迈向绿色经济》报告中认可了自然资本的价值,认为自然资本是人类福祉的贡献者,是贫困家庭生计提供者,是全新体面工作的来源①。然而到底何为自然资本?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知,学者们的表述也不尽相同,包括自然资本(产)、生态资本(产)、环境资本等,但本质却基本接近,他们对于自然资本的论述大致从三个角度进行。

1.将自然资本直接等同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世界银行副行长伊斯梅尔•萨拉丁认为自然资本指一切自然资源。EISerafy(1989,1991)指出生态环境提供环境产品和服务就是自然资本,把自然资本分为可再生的自然资本和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本。刘思华(1997)认为生态资本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总量(可更新的和不可更新的)和环境的自净能力、生态潜力、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使用价值②。Hawken(2000)指出自然资本可以被看做支持生命的生态系统的总和③。王健民等(2002)认为,生态资产从广义来说是一切生态资源的价值形式;从狭义来说是国家拥有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并能带来直接、间接或潜在经济利益的生态经济资源从生态资产价值的角度,指出生态资产的构成包括生物资产、基因资产、生态功能资产和生境资产(以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适宜度来度量其价值)四大方面④。

2.将自然资本界定为一种有用的资源和环境存量。

Constanza等(1997)认为“资本”是在一个时间点上存在的物资或信息的存量,每一种资本存量形式自主地或与其他资本存量一起产生一种服务流,这种服务流可以增进人类的福利⑤。Daily(2000)认为自然资本是指能够在现在或未来提供有用的产品流或服务流的自然资源及环境资本的存量⑥。黄兴文等(1999)将生态资产定义为“所有者对其实施生态所有权并且所有者可以从中获得经济利益的生态景观实体”⑦。董捷(2003)指出所谓生态资本是指产出自然资源流的存量,也就是能为未来产生有用商品和服务流的自然资源存量⑧。

3.将自然资本范围扩大到纯自然资本和人造自然资本。

孙冬煌等(1999)认为自然资本是指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经济价值。其实物形态包括各种自然资源、环境的净化能力、臭氧层以及各种环境和生态功能等。按照是否有人类劳动投入,又可分为纯生态资本和人造生态资本⑨。李萍,张雁(2001)将环境资本分为有形生态资本(或硬环境资本)与无形生态资本(或软生态资本)。有形生态资本主要包括土地、水、矿产等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交通、电讯、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硬环境;无形生态资本则更多地强调制度(或体制)、机制、观点等因素⑩。武晓明等认为生态资本是指人类花费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资本,其实质就是自然的生态资本存量和人为改造过的生态环境的总称瑏?瑡。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自然资本的研究角度不同,然而关于何为自然资本的结论则有几点共识:其一,自然资本不仅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生态环境质量要素,具备一般资本的特性,即增值性。其二,自然资本都具有价值,无论哪一种观点都认为自然资本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其三,自然资本能够带来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上。

二、自然资本的特殊属性

自然资本是生态经济时代的特殊资本,作为自然和资本结合的概念,自然资本兼具生态环境的自然属性和资本的一般属性,既遵循自然规律也遵循市场规律,具有二重性。同时也表现出自然资本自身所独有的,不同于人造资本或者其他资本的特殊属性。

1.自然资本具有不可替代性。

自然资本的不可替代性主要指其不可被人造资本或者其他资本所替代,自然资本包括自然资源资本与生态环境资本两个方面,它们均具有不可替代性。自然资源资本的自然再生产周期较长,且受到各种难以预料和难以控制的因素影响,其供给数量难以在较短时期内迅速增长。生态环境资本可以为人类提供生态服务,例如良好的空气、优美的环境、净化大气、调节气候等,这种资本更具有不可替代性。美国“生物圈2号”计划的失败就是很好的例证,表明人类即使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不可能替代自然所提供给人类的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自然资本能够承载人类生存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经济功能的需求,但是自然资本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自然资本具有刚性和有限性,对人类的需求并不是无限满足的。因此,有限的自然资本供给能力与无限的人类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和不平衡,就成了自然资本运营中必须重视的挑战。自然资本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必须建立起自然资本的补偿和投资机制,通过自然资本的补偿机制实现自然资本的保值功能,通过自然资本的多方投资机制,实现资本的增值功能,从而保证自然资本能够满足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2.自然资本存在形式具有多样性。

不同于人造资本主要存在于技术化、劳动化的物品中,自然资本的存在形式更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自然资本既可以以具体的资源形式存在,也可以以生态系统服务的形式存在;既有物化的存在形式,也有非物化的存在形式。2011年联合国环境署对自然资本的基础成分和典型服务进行了简要归纳,足以体现自然资本存在形式的多样性。就自然资源的存在形式来讲,资源的多种形态与生物的多样性决定了自然资本的价值评估是一项复杂而浩大的工程。同时,自然资本的生态服务形态又使得自然资本不断变化,决定了自然资本的价值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加剧了评估难度。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目前关于自然资本价值的评估方法虽然很多,包括意愿调查法、享受价值法、旅行费用法、重置成本法、影子价格法、机会成本法、能值分析法等,然而由于这些评估方法的应用范围、使用标准不尽相同,无法对形式多样的自然资本进行良好的价值评估和定价。因此,目前的生态经济理论研究要建立起一个系统的、适应自然资本特殊属性的定价和评估体系,只有实现自然资本的量化和货币化,才能使自然资本进入市场流通,实现资本的有效配置。

3.自然资本具有公共产品特性。

传统经济学家之所以未将自然资本纳入经济增长的约束因素之中,不仅是因为他们深信人造资本才是制约经济增长的稀缺性因素,同时也因为自然资本具有的公共产品特性。所谓的公共产品特性是指自然资本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且某些自然资本(例如清新的空气)在产权界定上属于国家资本甚至全球资本,明显具有不同于其他资本形态可以私人拥有的特性。一直以来自然资本的边界并不清晰,在数百年的工业经济发展中担当了公共产品的角色,如今工业经济产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自然资本的负外部效应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类陷入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困境中,这些都是自然资本无法明确边界,确定产权所产生的结果。自然资本要发挥作用,实现保值增值就必须明确产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框架下,自然资本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产权界定只能是使用权、保护权、收益权等产权的界定。同时,也应根据不同的资本形态确定不同的产权,形成多种产权相结合的一个产权体系,从而化解自然资本的“公地悲剧”,充分发挥自然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资本的特殊属性为自然资本的运营带来了现实挑战,其不可替代性决定了自然资本不仅稀缺且短时间内无法找到替代物,必然会形成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本供需不平衡,甚至供不应求的挑战,要破解这一挑战必须建立补偿和投资机制,实现其保值增值。存在形式多样性会导致难以估算自然资本的价值,而价值估算和清晰定价又是自然资本补偿的前提,因此必须迅速建立起定价和评估系统。公共产品特性导致自然资本成为无偿使用的公共产品,边界模糊,因此需要诉诸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产权制度改革来确立清晰的产权,为自然资本的有效运营做好准备。

三、自然资本引发经济学理论的生态变革

自然资本的提出引发了资本结构的深层变革,为生态经济学理论提供了核心范畴和基本原理,奠定了生态经济学的立论基础,在经济增长的稀缺性要素、资源价值、研究范式以及发展目标等四个方面影响着传统经济理论向生态经济理论的生态变革。

1.自然资本引发经济增长的稀缺性要素

从人造资本到自然资本的变革传统经济学以“资源稀缺”为最基本的假定,主张对经济资源进行最有效的配置,但是传统经济学所主张的“资源稀缺”只是特定的“资源稀缺”,即认为人造资本是稀缺的,同时认为稀缺资源都具有可替代性,即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或其它资源来代替,当一种稀缺要素的供应量逐渐降低,或者其价格高到无法接受时,经营者就会寻找新的替代物。而现实中有些资源很难找到替代物,尤其是在自然界中,无法为不可再生资源找到替代物,即便是可再生资源,如果使用量超过其再生能力,它也将变成不可再生资源,而无法找到其替代物。因此人们才开始关注并重视自然资本。自然资本的提出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约束条件,延伸了传统经济学的关注范围,成为生态经济学之所以区别传统经济学的最关键因素。生态经济学理论将自然环境视为一种资本,认为自然资本是有限的、稀缺的和不可替代的,相对于人造资本,自然资本已经成为现时代的稀缺要素,并将其纳入到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之中,试图解决人类需求无限性和生态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同时,生态经济学并未完全抛弃人造资本,认为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具有互补关系,快速地消耗自然资本会使人造资本变得越来越有限制性,主张强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2.自然资本引发资源价值从单一价值体系到多元价值体系的变革

经济学的价值理论随着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逐渐演化,价值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期的价值体系均属于单一价值体系,农业经济赖以发展的主要是原始的自然资源,部分可以转换为交换价值,因此其价值形态主要是以实物价值为主导的价值体系。工业经济时期,经济发展建立在不可再生的化合物资源基础上,化合物资源所产生的人造资本具有可分割性和排他性,能够进行充分的市场定价,因此工业经济时代的价值体系是以货币为主的价值体系。随着能源环境的约束以及自然资本概念的提出,人类逐渐进入生态经济时期。由于支持生态经济的能源资源来自复杂的生态系统,主要以可再生生态资源为主,具有多样混合性质,决定了生态价值的多元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既包含可货币化的价值,比如目前的碳排放交易制度,就是将碳排放量实现了市场定价,表现为一种货币化的价值形态;也包含不可货币化、不可交换的使用价值形态,比如森林所提供的防护、减灾、净化、涵养水源等生态价值等;还有已经融入生态自然一部分的文化价值,其具有遗产价值的特性,比如自然景观、珍惜物种等。生态经济所追求的最大化价值,应该是可货币化的价值、使用价值与遗产价值等均衡基础上的综合最优价值。自然资本理论的提出,使得生态系统进入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导致传统单一价值体系丧失了对复杂生态系统的解释力。因此,突破工业经济时代的单一货币价值的实现和评价体系,是加快传统经济学向生态经济学变革的一大重要变量。

3.自然资本引发经济学研究范式从单一范式到系统范式的变革

传统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帕累托最优的分配方式及各种经济增长理论,都充分地表明其关注的重点是经济系统,注重对经济系统本身内在规律的研究,常常在研究过程中将经济系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舍去,不同程度地忽视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可以说传统经济学是一种线性的经济学,传统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是一种只进行纯经济学研究的单一范式。随着由此带来的能源环境危机的加剧,以及自然资本概念的提出,经济学家开始在研究过程中将作为常量舍去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还原,强调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认为经济系统只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生态系统是经济系统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经济系统过度扩展必然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本,导致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最终影响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经济学家中也逐渐将系统科学整体研究的思维方法导入经济学的研究中,使经济学研究走出工业经济时代追求局部最优、短期最优的思维局限,走出单纯经济的研究思路,从单一范式向系统范式转变,促进传统经济学向生态经济学的变革。

4.自然资本引发经济发展目标从单一追求

经济效益到同时追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变革传统经济学的假设前提、逻辑起点以及研究范式等,都最终导致其发展目标只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追求单一的经济效益。传统经济学以经济人为假设前提,认为无限的物质需求才是人类的最大需求,为了满足物质需求必须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效益。人类社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在传统经济学发展的早期阶段,有限的人类认知和追求生存的人类需求,使得人们认为只有无限增长的经济才能保证人类的持续发展。然而不断恶化的环境给了人类当头一棒,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环境也影响人类的生存状况。随着自然资本的提出,经济学家们倡导进行自然资本的保护和投资,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修复生态环境,甚至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来满足人类日益多元化的生存和发展需求。由此,经济发展的目标逐渐从单一追求经济效益,发展到同时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自然资本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转型

生态经济学家在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上提出了自然资本,将其嵌入经济发展中,为生态经济的内生发展模式提供了核心变量,将外部成本内化为生产动力,催生和支撑了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联合国环境署于2011年的《迈向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各种途径》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绿色经济是基于自然资本增值的经济,这里的绿色经济就是生态经济。同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高度上提出,要健全和推进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改革,为自然资本的产权明晰化提供了战略和制度保障,开辟了生态经济发展的新时代。

1.自然资本推动生态产业的发展。

传统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人造资本,而生态经济的发展将依靠自然资本。自然资本是具有自我增值能力的新资本,基于自然资本的生态经济与基于人造资本的工业经济存在一个根本性的区别,那就是工业经济时代建立在人造资本基础上的产业,是造成环境污染、导致负财富效应的产业,而正在兴起的自然资本将引导的产业,则是同时满足经济收益和生态收益的产业。通过明晰自然资本的产权,可以发挥自然资本的优势,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建立自然资本定价体系,健全自然资本补偿机制,实现生态破坏成本的内在化,可以发挥自然资本的保值功能;加强自然资本投资积累机制,提高自然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的比例,有助于实现自然资本的增值功能。通过对自然资本的一系列的改革,将会从制度和机制上发挥自然资本的保值增值能力,推动建立在自然资本基础上的生态产业的发展。这些生态产业主要包括四大类:第一类是传统产业生态化的产业,在传统产业中加入自然资本考量,对其进行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第二类产业是以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资源为基础的新能源产业;第三类是满足低碳消费的生态产业,例如生态旅游业、生态住宅等;第四类是发挥中国五千年生态农耕文明优势的生态农业。建立在自然资本基础上的产业将极大地促进生态经济的迅速发展。

2.自然资本促进生态市场模式的形成。

在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中,充分竞争是市场均衡的唯一机制和动力,这一思想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理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工业经济建立在人造资本基础之上,基于竞争动力的市场理论只适用于人造体系的经济系统中。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态平衡不是单一的达尔文式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而是竞争与共生相互作用机制的结果。由于生态经济是建立在自然资本基础上的经济,生态经济资源的配置需要的市场自然不再是单纯竞争的市场,而是在竞争与共生制衡基础上的新市场。事实上,市场经济从其诞生第一天起,竞争与共生两个机制就同时在发挥作用,只不过工业经济时代的时代背景、资源特性、文化、制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更需要竞争机制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在自然资本基础上的生态经济时代,市场模式将是共生与竞争组合形成多种类型的新市场模式(见表3),其中纯竞争和纯共生将产生两种模式,即内部共生与外部竞争相结合,外部共生和内部竞争相结合。

3.自然资本有利于生态国民财富体系的建立。

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范文5

关键词:自然资源核算;经济可持续发展;辨析

一、自然资源核算概述

自然资源核算主要是核算自然资源耗减的价值和环境污染所造成损失的价值。把扣除自然资源耗减价值与环境污损价值后的剩余国内生产总值称为绿色GDP。绿色GDP用公式表述为: 绿色GDP=GDP -(自然资源耗减价值+环境污染所造成损失的价值)。其核算的范围有石油,煤,天然气、铁等矿产资源,还包括森林、鱼类、水、大气、土地等。

(一)、自然资源耗减价值的计算方法

自然资源净耗减价值量的计算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自然资源实物变动量核算,一个是自然资源净价值的计算。首先,必须建立实物变动量的核算。资源实物量增加情况,如资源新发现、现存资源存量的重新调整、资源基地扩张、资源自然增长以及资源回收等。资源实物量减少情况,如资源由于开发而导致的存量降低、资源品质下降,以及资源自然损失等。自然资源存量以其实物形态为单位进行记录。其次是核算自然资源净价值。对于每一个单位的资源都应以相同的方法计算其净价值,即都用生产过程中总投人(包括中间投人)减去提拣过程中的平均成本和平均利润。

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新发现的自然资源价值量的影响可能过大。即资源新发现量远远超过自然资源损耗量时,则可能产生较大的负净损耗,以至出现ENDP大于GDP的似乎异常的现象。所以应该对新发现的资源作零价格处理,或以勘探过程中发生的费用作价处理。

(二)、环境污染所造成损失的价值计算方法

测算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价值的方法步骤为:

1、测算年度的污染物流量,如工业生产的污水、废气等等的排放量。

2、测算根治污染所需的建设投资额。

3、计算每年应当分摊的防止污染设施的资额。

4、测算维护和管理防止污染设施每年所需的维护费。

5、测算建设防止污染设施的机会成本。

6、核算环境污染损失价值范围的确定。

  二、如何通过自然资源核算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本身并不能直接解决潜在的资源危机,而是为这种危机的解决,为资源的明智而有效的利用提供判别标准、信息基础和操作工具。经济可持续发展,应该在自然资源核算体系的知识架构下实施相应的举措。

(一)、强化绩效评估,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现行的政府绩效评估的核心价值取向为GDP,追求GDP的高速增长满足了人们对物资的需求,但是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日益严重威胁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为资源环境的退化及其相应的自然资本折旧没有在GDP中得到应有的反映和扣除,从而使得以GDP为主要衡量指标的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过高地估计了地方经济发展水平。

因此在今后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中,绩效评估至少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不仅要包括程序性指标即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时的工作数量和履行责任的程度和公众满意度指标,还应该包括经济性指标,这一要求在计算经济增长的指标时,有必要开展全面而详尽的自然资源核算研究,并把其纳入GDP的核算中。

只有重视自然资源核算的基础工作,才能全面、详细、动态地了解资源和环境的状况,以及资源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影响关系,才能准确地估价自然资源与环境对地方经济持续增长的保障程度,从而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潜力有更清楚和客观地认识。另一方面,就环境保护工作而言,单纯就环境论环境,是无法解决地方发展面临的种种复杂环境问题,而只有把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从决策的开始就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者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使两者达到协调和平衡,才能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针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建立相应生态补偿机制。

我国 “十一五” 规划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 将国土空间划分为 “优化开发、 重点开发、 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 四类主体功能区, 要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 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其中, 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主体功能都是提供生态功能区。它们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都较弱, 属于生态脆弱地区。而我国生态脆弱地区通常面临着保护生态环境和通过发展经济来缓解贫困的尖锐矛盾。因此,中央政府应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补偿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因生态恢复和建设承担的相应支出,补偿因维护其生态服务的主体功能而丧失相关产业发展对地方带来的财政收入,只有实现财政上的平衡,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才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三)、实行完整意义上的项目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是最常用的项目和政策评估方法,它通过比较备选项目的全部预期收益和全部预期成本的现值来评价项目。如果效益超过成本,原则上项目是可以接受的,否则就不可接受。但是,由于传统经济理论对资源、环境价值的忽视,长期以来项目成本—效益分析往往不考虑项目建设的环境成本及效益,从而使得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不能有机地协调与统一。

实行完整意义上的项目成本—效益,是指把环境成本和效益纳入工程项目设计和评价之中。环境保护成本加上危害环境所造成的环境价值损失成本,以及正常的生产成本,即为工程项目的总成本;而工程项目的总效益则由项目产生的效益加上工程项目引起的环境质量改善效益构成。只有当包括环境改善效益在内的社会总效益大于包括环境保护成本及环境损害成本在内的总成本时,项目才是可行的。

因此,在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国土整治与资源开发、开发区建设、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区改建等项目建设中,除核算传统的经济成本与效益之外,还必须进行项目造成的环境影响效益评估,以此使投资规划置于可持续发展目标制约之下,尽可能使环境资本的总量不减少。

(四)、充分利用价格机制,使其能完整体现资源自身价值。

充分利用价格机制,完整体现资源自身价值的关键在于对资源产品和服务的适当定价,使其价格能充分反映资源利用的社会成本。

(五)、建立环境容量有偿使用机制,促使环境成本内部化。

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使用制度,必须采用有偿使用的经济手段。森林、矿产、土地、水和其它环境资源,必须实行有偿使用制度,至少应交付资源使用税,通过法律建立资源成本的概念和会计核算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在免费使用自然资源条件下,人类的种种浪费资源和破坏资源的恶习。

(六)、改革现有的资源管理体制,创建更多的资源管理经济实体。

资产性资源核算的前提是要有法律承认的产权即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要为合法的法人所拥有。国家或政府对自然资源的管理,是要通过这些法人去实现的。因此, 改革现有的资源管理体制,创建更多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资源管理经济实体,产权的认定和自然资源的核算,是建立完善的资源管理的基本条件。

(七)、完善环境法规体系,加强以法制法规为主的直接指令控制手段的运用。

除经济手段之外,法律法规等直接指令控制手段在环境政策和资源保护中也起着积极作用。出于对实际效果和时间紧迫性及经济手段应用需要以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基础等方面的考虑在现阶段,我国必须加强以法律法规为主的直接指令控制手段的运用,在现有的几部环境保护专门法的基础上,根据保护内容和范围的扩大和细化,加快对解决其它环境问题的立法。如将环保投资以及环保产业方面的立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以法律的形式来确定中央及地方政府和企业对环保的投入比例和方式。

(八)、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促进公众参与资源环境管理。

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促进公众参与资源环境管理,是改变目前我国资源滥用浪费、环境恶化局势的一大突破口。一是让公众参与环境立法,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二是加强公众环境教育,大学和相关环境研究机构可成为推动公众环境教育的一大力量。通过研究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生活质量及经济发展的影响,使公众在了解对自己身体健康和经济利益损害的过程中,提高其环境意识。而当公众一旦了解到资源破环和环境污染对自身利益受到影响或威胁的事实,就会自发行动起来,对滥用资源和环境污染的行为制造舆论压力,从而更好地参与对资源环境的社会管理,更有利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力崎.自然资源核算的两种方法[J].统计研究,2000(6).

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范文6

【关键词】 区际生态补偿 价值基础 价值评估

一、资源环境价值

资源环境具有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法律属性。自然属性包括天然性、有限性与稀缺性、生态性和区域性等。经济属性包括具有使用价值、能够以货币计量和具有可收益性等。法律属性包括资源资产产权在法律上具有独立性,资源资产的使用权可以依法交易等。资源环境价值是生态资源环境经济属性和法律属性的体现,是资源环境的直接价值。实现区际生态补偿的基础首先即在于资源环境的价值,这是因为对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很大程度上依靠对资源环境的价值进行评估。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及整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马克思认为,“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基于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认为,“如果它(指自然资源)本身不是人类劳动的产品,那么它就不会把任何价值转给产品。它的作用只是形成使用价值,而不形成交换价值,一切未经人的协助就天然存在的生产资料,如土地、风、水、矿物中的铁、原始森林的树木等,都是这样”。应该说,这种看法是受制于马克思当时的历史局限性,并且,就劳动过程而言,显然,仅有活劳动是远远不够的。人们还必须拥有除劳动之外的其他生产要素才能进行现实的生产和服务活动,提供能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使用价值或效用。其中,包括土地、资本、技术、信息,以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因而,财富、效用或使用价值的源泉是多元的,是所有或全部相关生产要素直接创造和构成的。但许多传统的经济学家却对这一认识加以明确化,即认为处于自然状态下的资源环境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的天然产物,不是人类创造的劳动产品,没有凝结着人类的劳动,因此没有价值。由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前苏联以至我国建国之初都把自然资源视作“无价”,形成“资源无价、原料低价、产品高价”的怪圈,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其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环境与其他有用物品一样,都具有使用价值并且应该是有价的。

效用价值理论是从物品满足人类需要的能力或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角度来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的经济理论。效用价值理论在19世纪60年代前主要表现为一般效用论,自19世纪70年代后主要表现为边际效用论。从一般效用论的角度来看,效用是价值的基础,有效用就有价值。自然资源环境具有满足人类需要的功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满足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人们不同的需求和欲望——有水、阳光、空气人类才能生存,有各种矿产能源林木人类才生活得更好。因此,对人类来说,自然资源环境是有价值的。边际效用论者从人对商品效用的主观心理估价引出价值,并且认为价值量取决于边际效用量,即满足人的最后的亦即最小欲望的那一单位商品的效用。价格则是买卖双方对物品的效用进行主观评价、彼此竞争和均衡的结果。因此,各种商品的价格之比就应该等于他们的边际效用之比。

从经济学的角度,环境价值可由环境质量变化引起人们福利变化来衡量。当环境质量改善时,使人们的经济福利增加,产生了环境效益。反之,当环境质量恶化,产生环境损失。对于人类而言,有效用(价值)的是耗竭性资源,特别是不可更新资源。空气、阳光和水等非耗竭性资源由于数量无限,使人的欲望可得到完全满足即达到欲望饱和状态,这意味着欲望强度递减到零,从而满足该欲望的物品效用(价值)也完全消失。但必须看到,耗竭性资源却存在着绝对数量的有限性,并且由于人口和生产活动的增加、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的行为,使资源环境出现了短缺现象;更由于时空分布的差异,导致在不同区域不同时点上会出现资源环境的缺乏。人对资源环境的需求欲望不能达到饱和状态,并会随着资源环境的绝对和相对的缺少而增大欲望。因此,资源环境对人而言是有价值的,当然,其价值量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因对不同主体效用的变化会有所变化。

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一种间接价值。生态系统的正外部性、非排他性等属性,导致对生态资源环境的享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免费搭车”的问题。区际生态补偿就其实质而言乃是对一区域生态正外部性外溢的一种补偿。外部性原理和公共产品理论是认识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基础,其价值包括资源环境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长期以来,人们关注的主要是资源环境价值,而其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的生态服务价值往往被忽略,但实际上环境对人类而言,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要远远大于资源环境价值。理论上讲,补偿标准应介于资源环境价值与其所提供的生态服务的价值之间,但实践中,补偿标准的设置更趋近于资源环境价值,往往导致补偿不足。因此,可以在资源环境价值与生态服务价值之间寻找一个合理的中间值。

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环境与生态显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混合资产(Composite Asset),它提供了支持生命的体系并维持人类生存,也提供生产商品的原料及能源,是最关键的生产要素与利润来源(Hussen,2001);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还体现在直接供应了人类消费,如保护土壤肥力、净化环境、维持生命物质的生物地化循环与水文循环等。在千年生态系统评估项目概念框架工作组报告《生态系统与人类福利:评估框架》(2003)中指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效益,这些效益包括供给功能(如粮食与水的供给)、调节功能(如调节洪涝、干旱、土地退化等)、支持功能(如土壤形成与养分循环等)和文化功能(如娱乐、精神、宗教以及其他非物质方面的效益)。值得注意的是,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功能是有区别的,评估时应避免重复计算。生态系统提供的是服务还是产品也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必须加以关注。此外,还应区分由生态系统直接提供的服务与通过人类干预后提供的服务,通过这种区分可以使生态系统服务的支付方了解他们所获得的是哪一类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服务因其影响范围大小有别:规模较小的区域级生态服务,如小流域生态保护所提供的水质调节;国家级生态服务,如大面积、跨省域的流域、森林、湿地等;国际级生态服务,如全球生物多样性、国际水域及大气保护等为全球提供的共同利益。

人类在获得生态系统的这些服务价值时,必须在生态系统能有序自我恢复的范围内,否则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在人类发展历程上,因为对自然生态系统利用过多、改造过大而带来生态平衡被破坏以至影响人类生存安危的事例层出不穷。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的干预能力进一步增强,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造成了较大损害,也威胁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才能恢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成为人类构建一个适于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充分必要条件。近年来,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纷纷针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保护与恢复制定了补偿计划。其中最常见的是生态服务功能补偿,即PES系统(payments for ecosystem)。生态系统服务补偿是指由生态系统服务的受益者对提供者进行补偿,这里所提到的补偿通常是指经济补偿。生态系统服务补偿原则是对污染者付费原则的一种补充,这一措施包含着界定生态功能与服务,量化这些功能与服务,支付安排的方式及引导生态补偿的驱动力等三大基本要素和公共支付、市场导向的补偿等两种方式。

从当前我国国情来看,生态系统服务提供较大的区域空间差异。长期以来,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提供了大量的资源环境“产品”,不仅包括各种自然资源及能源,还包括各种生态服务功能,以支撑东部经济发展。作为我国江河源头、水土流失敏感地区和濒危物种的重要栖息地,西部地区为生态环境保护付出了极高的物资成本、劳动力成本和机会成本。而东部发达地区作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享用者,并没有付出多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成本。这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与受益在区域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投入不对等,导致不同区域在生态环境利益分配上的严重失衡,打击减弱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提供者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因此,有必要通过区际生态补偿方式来调整生态服务提供者与受益者之间的环境利益关系。从国内外的实践探索来看,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是可以评估和量化的,而且也形成了一些测算标准和方法,这为生态补偿的建立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和经济学基础。当然,也不仅仅是东西部之间如此,在相邻省市区之间,生态系统服务的施与得更为明显,不同区域可以通过协商合作来体现区际生态补偿。

三、区际生态补偿的价值评估

基于对资源环境价值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分析,可以建立区际生态补偿的总体计量模型。从经济上讲,必须在对特定区域的区际生态补偿中,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环境固有利用价值与生态环境价值P0,以及对受破坏生态环境进行恢复、重建以维护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治理性补偿Pc。

自然资源的价值P0应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自然资源本身的内在价值P1,二是人类投入劳动改造自然资源所产生的价值P2。即P0=P1+P2。

生态补偿不仅指生态资源的本身内涵价值P0,也包括了环境污染破坏者对受到破坏环境进行综合长期治理所花费的代价Pc。即生态补偿总额P=P0+Pc。该公式在实际运用中,可以根据不同资源在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

区际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是区际生态补偿措施实施的难点。目前,资源环境滥用的问题很严重,主要由于缺乏合理的资源环境价格体系,特别是区域资源环境价格差别较大。因此,应该在区域层面上协调核算资源环境价格,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公平的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这种制度应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效益的需求水平间寻求平衡点。区际生态补偿涉及到不同区域不同生态功能区的定位,以及由此所决定的生态价值不同的购买体,而且还涉及到不同区域生态环境的不同损害者。不同性质的生态补偿所涉及到的补偿范围、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方式以及补偿标准都会有所不同。具体来看,区际生态补偿金的核算涉及到地方政府、民间团体、企业、居民等多个利益主体和国家财政部、环保总局、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等多个部委,并且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生态补偿涉及的问题差异较大,因此要确立一个唯一的生态补偿金计算方法既不科学也不现实,针对不同类型区域的区际生态补偿,必须区别对待,分类解决。现有的生态补偿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客观评价法OVA(objective valuation approach)和主观评价法SVA(subjective valuation approach)。客观评价法是基于客观的市场价值进行生态补偿标准的估算,一般比较常用的有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等;主观评价法是基于一定人群的主观评价来进行生态补偿标准的估算,一般常用的是条件价值法、旅行费用法。表1对生态系统价值主要评估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

(注:本文系黄寰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区际生态补偿论”(批准号:10FJL002)、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2011ZR0052)、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项目(XHJJ-0910)、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重大委托项目(SC09W036)、成都市科技计划项目(10RKYB057ZF-023)的阶段性成果,并得到了“成都理工大学中青年科研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资助。)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59.

[3] 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四大理论假设[J].中国社会科学,2007(1).

[4] 夏业良:边际主义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基础[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09-30.

[5] 李琳:生态服务补偿: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看法和实践[J].环境保护,2006(19).

[6] 欧阳志云、王如松、赵景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1999(5).

[7] 宋蕾: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内涵探析[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6).

[8] 曹明德:生态补偿让环境从“无价”到“有价”[N].光明日报,2007-04-04.

[9] 陈海、康慕谊:森林旅游资源价值核算研究进展[J].资源科学,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