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范文1

 

1 现代农业的含义

 

现代农业是同传统农业相比而言的,它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而产生的。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是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几个方面,通过工业化的生产手段和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通过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对农业进行一定的支持,在管理农业的过程中以科学经营理念为原则,从而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从具体上看,现代农业的含义包含四个方面:首先是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各类机械化的生产工具,其动力主要是石油和电能,除此之外,化学肥料和农药也应该广泛的应用其中。从总体上来看,现代农业的物质和能源都是由工业部门所提供的。其次,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农业生产指导时,通过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变化规律进行观察,然后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对自然进行利用和改造。第三,专业化、社会化以及区域生产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农业产品需求的变化,农业生产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林、牧、副、渔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不仅如此,农业还同工商业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而且,在市场化的经济条件下,农业产品大大提高了其商品化的属性。第四,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制度和农民生产方式。现在,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农民通过合作的方式不断扩大其农产品饿生产规模,随之发生巨大变化的,还有农民的生活方式。

 

最初对现代农业的定义就是机械化农业。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现代农业的定义又增加了良种化化学化以及水利化三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的爆发,使得人们认识到,过去那种只注重技术和经济的农业发展是不对的,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应该将生态效益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 现代农业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 做好农业生态建设规划工作

 

因为我国各地进行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条件各不相同,所以各地在进行农业生产时所需要的技术支持以及生态模式也是各不相同的。那么,在进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要对各地的自然环境以及经济社会环境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农业生产的配套技术、管理形式、产业规模以及区域协调等进行规划,从而有效的推进生态建设的持续发展。

 

2.2 对现代农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和技术进行不断的研究

 

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所以为了使这些技术能够成为现代农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应该对与生态农业生产有关的理论和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创新。这些技术一定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生态农业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安全和生态管理技术。

 

2.3 走市场化道路,将生态农业化、标准化、信息化以及现代化进行不断推进

 

多年的农业生产的经验表明,生态农业的发展必须走上市场化道路,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巨大的生命力,否则,生态农业的发展将会失去动力。这样看来,现代农业建设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一定要将市场作为其发展的导向,并且对生态农业的龙头企业给予大力的支持,与此同时,构建出一条“科-农-工-贸”一体化的生态农业产业链,将各种不同的生产模式应用在现代农业生产之中,例如:“公司加农户”模式、“公司加基地”模式。当前,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跟随国际科技发展的潮流,进行各种不同的生态农业模式生产技术规程与标准的制定。

 

2.4 进行农业转型,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化的生态农业,并且通过大量生产健康食品为农民增收

 

未来能够顺利打通出口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通行证就是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因为当前全球人民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就食品安全与健康问题。而健康安全的食品主要是通过现代的生态农业生产出来的。所以,现代农业应该鼓励农民进行健康食品生产,生产那些具有市场前景并且具备健康特色的农产品,创建国际农业产品品牌,从而达到增收的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将数量型增长转变为质量型增长。第二,将单纯的面向国内市场转变为面向国际市场。第三,转变为符合功能性的农业生产。第四,转向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农业生产。

 

2.5 不断对农业基础化设施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进行完善

 

从总体上来看,农业一方面可以将农业产品作为生产原料提供给其他的产业,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他还将生态服务功能提供给所有人。所以,国家一定要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建设中来,同时将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进行不断的完善,将生态补偿计划考虑到农业生产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的将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进行巩固。

 

2.6 加强专业知识的推广,健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法律法律

 

现代化的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所有人的参与:农民、领导、科技人员都要参与到生产中来。所以,现代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就是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推广有关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专业知识,并将其对农民进行培训。只有这样,才能够增加农民对现代农业的了解。同时,健全的法律法规也能够保障现代农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依法发展。

 

3 结论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之路,但是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农民和技术人员和国家管理者的重视,并且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地进行方法的总结。

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范文2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要依据现代农业内涵设置指标体系,对现代农业内涵的理解主要包括三个角度。其一,从现代生产要素投入的角度理解,认为现代农业实质上是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和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为基础的高产、高效和优质的新型产业;[8]其二,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理解,认为现代农业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为根本目的,最终出路是生态农业;[9]其三,从结构优化角度理解,认为推进结构优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结构效应对农业的发展贡献越来越大。[10]可以看出,现代农业内涵既包括了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出和农业生产力水平,又涵盖了农业结构效应和生态农业理念。中国西部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遵循了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对西部地区现代农业的评价应该结合这5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指标的设置考虑了现代农业能否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能否优化农业结构、能否拥有高产出水平、能否促进生产力发展以及是否可持续发展等目标。评价指标分为5类共18个影响因子,一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子(B1),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现代农业发展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农民人均GDP和恩格尔系数等衡量;二是农业经济结构因子(B2),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是现代农业实现的重要途径和特征,由农业产值结构和农业从业人员结构衡量;三是农业产出水平因子(B3),产出水平是衡量现代农业生产中物质产出的重要指标,由粮食产量和农业增加值等构成;四是农业生产力水平因子(B4),衡量现代农业的生产过程中要素投入情况,由水、电、肥料和农机等投入情况构成;五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因子(B5),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由农业受灾率和森林覆盖率等衡量。这5组分类指标既能从不同侧面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又能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西部地区及西部各省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整体测量。

(二)评价指标权重的赋予

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由多项评价指标组成的系统,各指标对现代农业的影响有所差异,对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至关重要,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西部现代农业评价指标的权重,第一步,通过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对5类B组指标构造判断矩阵,向相关农业部门和高校农业专家分发20份调查问卷,专家对各因素两两比较重要性后进行打分,再采用各专家对判断矩阵指标重要性标度的平均值,运用Mathpro软件,求出最大特征值为5.129,和判断矩阵的维数5基本相等,一致性比例CR=CI/RI=0.032/1.120=0.029<0.1,说明一致性检验通过,判断矩阵符合一致性要求,得出西部地区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B组分类指标的权重向量WB;第二步,分别对5类B组指标各自所包含的C组单项指标构造判断矩阵,向专家分发调查问卷进行打分,再对各组指标依次进行赋值、计算和检验,得出C组分类指标相应权重WC;第三步,分别用B组指标权重乘以各自相应的C组指标权重,得出最终18个单项指标综合权重,即W=WB•WC。从权重值分布情况看,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指标(B1)权重为0.386,对西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影响最大,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标(B5)权重为0.063,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影响最小。(见表1)

(三)数据来源及标准化处理

基于《中国住户调查年鉴2012》、《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2》和《中国统计年鉴2012》以及西部各省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分析和整理,得到原始样本数据。为了消除指标不同及量纲不同所带来的影响,消除或减弱原始数据噪声干扰而呈现的不规则波动,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为了把标准化数据压缩到[0,1]区间,采用极值标准化即归一化处理,其公式为:X=(X''''-X''''min)/(X''''max-X''''min),式中X为数据标准化值,X''''为原始数据值,X''''min为原始数据最小值,X''''max为原始数据最大值。在数据归一化过程中,将指标区分为正向指标与负向指标,评价体系中的负向指标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C4)、恩格尔系数(C5)、农业就业人员占农村就业人员比重(C7)和农业成灾率(C18),这些指标与西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呈现负向关系,对负向指标要转化为正向指标,转化方法有取负数和取倒数等,[11]采取对负向指标取负数方法转化为正向指标,以保持评价指标与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方向的一致性。

二、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一)对西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总体情况评价

测度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需要综合考虑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不同的贡献度,以体现出现代农业各个侧面的发展情况,为了有效结合各指标的权重及指标数据变化情况,论文采用线性加权函数法测度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公式表示为:Sj=∑WiPij(i=1……18,j=1……12),其中Sj为第j个地区的综合得分,Wi为C层单项指标的组合权重,Pij为j地区i指标的标准化数据值。[12]根据现代农业得分情况,可以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准备实施现代农业阶段,现代农业发展综合得分在[0,0.5)之间;第二个阶段为初步实现现代农业阶段,综合得分处于[0.5,0.75]之间;第三个阶段为基本实现现代农业阶段,综合得分处于(0.75,1)之间;第四个阶段是完全实现现代农业阶段,综合得分此时为1。[13]1.西部现代农业总体发展水平评价。依据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关指标数据,运用线性加权函数法计算,得出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得分情况(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2011年西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得分为0.375,根据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划分标准,西部现代农业处于第一阶段即准备实施阶段。同期相比,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得分不仅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0.520,而且比中部地区少0.214,比东部地区少0.269,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十分落后。2.西部各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在西部地区省际间呈现出不均衡分布,综合得分差异较大(见表3)。内蒙古和新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名列前两位,而和贵州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对最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得分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相差0.373,最高地区的内蒙古已经处于初步实现现代农业阶段,而最低地区的则处于初步准备实施现代农业阶段。从西部各省现代农业得分与西部平均水平相比来看,有7个省份得分高于西部平均水平,其余5个省份得分低于西部平均水平,表明西部地区内部各省份现代农业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分层,各省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呈现地域梯度拉开。新疆和内蒙古处于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梯度,现代农业平均综合得分为0.54;陕西、宁夏、四川、重庆构成西部现代农业发展第二梯度,平均综合得分为0.46;广西、青海、甘肃构成第三梯度,现代农业发展平均综合得分为0.35;云南、贵州、构成第四梯度,平均综合得分为0.23。从四个梯度得分情况看,各梯度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现代农业发展差异,第四梯度与第一梯度相比,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平均综合得分相差0.31分。四个梯度除了第一梯度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达到初步实施阶段,其余三个梯度均处于准备实施阶段。

(二)对西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分类评价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方面(B1)。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体现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映出农业在国民经济生产分配中的构成关系。[14]从表2和表4中可以看出,在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得分中,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得分最高为0.159,对现代农业得分贡献了42.40%,在五组指标中居于绝对的首要位置,具体表现在恩格尔系数和城镇化水平贡献较大;从各省份看,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得分最高的是内蒙古,为0.316,最低的是,为0.015,两者相差21.07倍,表明西部各省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此外,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内蒙古、陕西和青海综合得分影响最大,贡献率均超过了50%以上,现代农业综合得分贡献最低的也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贡献率仅为7.35%。(见表4)农业经济结构方面(B2)。现代农业是拥有合理产业结构的农业,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结构得分为0.071,对现代农业得分贡献为18.93%,处于第二重要位置;从西部各省份农业经济结构得分看,最高的是新疆0.107,最低的是内蒙古为0.030,主要因为内蒙古非农从业人员比重较低。农业产出水平方面(B3)。农业产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最终体现,不仅表现为产量的增加,也表现为产出效率的提高。西部地区农业产业水平得分为0.062,对现代农业得分的贡献为16.5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西部各省份看,四川和重庆的农业产出得分最高,主要体现在人均农业增加值和粮食产量较高,对现代农业得分贡献均超过30%以上。农业产出得分最低是甘肃,为0.015,对现代农业得分贡献仅为4.87%,可见,农业产出水平是影响四川综合得分较高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导致甘肃综合得分较低的主要因素。农业生产力水平方面(B4)。农业生产力水平主要通过农业要素拥有量和要素的投入量衡量,表现为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发展的程度。西部地区农业生产力得分为0.055,对现代农业综合得分贡献为14.67%,得分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农业水利化和机械化程度较低;从西部各省份看,农业生产力得分最高的内蒙古为0.129,是得分最低的贵州0.034的3.79倍,因而,农业生产力得分成为内蒙古现代农业得分的第二重要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方面(B5)。农业生产受地理环境影响较大,现代农业必然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得分为0.028,对现代农业综合得分的贡献为7.47%,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得分低的原因主要是农业水利化落后,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从西部各省份看,农业可持续发展得分最高的广西为0.049,最低的为青海0.014,两者相差3.5倍,农业可持续发展对青海现代农业贡献仅达到4.17%。从各指标得分和贡献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仍然缺乏足够重视。

三、结论与讨论

(一)讨论

为了区分不同指标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影响程度的差异,采用了层次分析法赋予指标相应权重是十分必要的,比如考虑到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对投入和产出相关指标给予更高得分数值,突出了西部地区农业产出和生产力提升的重要性。但不同权重赋予会导致分析结论差异性较大,因此可以进一步改进权重设置方法,比如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以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得到较为客观的指标权重;或者采用回归系数法获得权重,即在评价现代农业总体发展水平和各项评价指标之间构建多元回归方程,然后对方程的回归系数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确定为权重。采用线性加权法计算现代农业得分,虽然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较为便利,但需要赋予指标相应权重,导致主观性偏大。可以考虑基于模糊数学原理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或者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采用DEA分析法,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以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地理空间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在空间上并非均匀分布,而是以不同强度分布在地理空间中,导致了地理空间的差异性。[15]从西部地区不同省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可以看出,省际间存在较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根源于地域间的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资源禀赋和生产要素拥有量的不同。如果能在西部地区现代农业评价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对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会更有意义。同时,仅对西部12省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了截面分析,如果能采用更小的市、县级作为研究基本单位,研究结果会更为细致。

(二)结论

1.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总体较低,处于准备实施阶段。无论是与全国现代农业发展平均水平相比还是与东部或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都十分落后,仅处于准备实施阶段。从西部地区各省份看,仅内蒙古和新疆是初步实现了现代农业,而其余10个省份还是处于准备实施现代农业阶段,现代农业发展总体水平仍然较低。

2.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呈现地域空间梯度布局。从西部地区各省份现代农业发展在地域上的分布情况看,北面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总体上要高于南面地区,大体上呈现出由北向南依次梯度递减格局。

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范文3

1 研究方法

管理学家Einsenhard认为在研究的初始阶段,对所研究的问题了解不多或者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切人时,案例研究将非常有用。把适用技术理论应用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是一个新颖的角度,缺乏以往研究的理论支持;因此笔者主要通过对典型企业、机构访谈开展案例研究。作为“广东绿谷”,河源农业必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农电商产业正是河源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所以本研究访谈对象选取了河源农电商的代表企业四季厨房公司;同时政府机构在推动农业发展中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访谈对象还选取了国家农业部与河源市政府支持下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河源市灯塔盆地。在本次访谈中,重点挖掘他们之间合作共赢的一个关于土壤改良技术的案例。

2 适用技术案例   

 河源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与全国的情况相似,都普遍存在化肥使用过多、土壤养分不足、肥力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这导致河源有效耕地面积减少,并造成土地污染、水质污染,不利于河源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改善土壤方面,通过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灯塔盆地与河源代表性农电商企业四季厨房的实地调研与访谈,笔者发现他们合作研发了一种本地化的适用于河源土质改善的土壤改良技术,并联手积极向广大农户推广,避免农户过度使用化肥,污染环境和盲目扩大种植。   

 这种土壤改良剂技术主要针对欠发达地区,对于不是十分肥沃的土地具有良好增加肥力的效果,加之该技术对使用方的专业能力要求并不高;这既与河源这样的欠发达地区的资源要素、资本要素、劳动力要素等资源票赋结构相符合,又可以充分利用河源当地的技术基础,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土壤改良,提高欠发达地区的生产能力。可见,在适用技术理论指导下,采用农业适用技术可以更好地提高河源农业的效益,帮助农户增产增收,稳定农产品供应链,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加农电商企业竞争力,从而促进河源农业可持续发展。这种土壤改良剂技术正是改善河源土壤肥力的农业适用技术,也是政府、企业、农户共生共赢的最佳例证。在这个土壤改良技术案例的引导下,笔者对调查对象开展了深人的访谈调研,从中发现了一种企业与政府、农户三方协同合作的共生共赢模式,从中发掘出包括微观与宏观2个层面的,河源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一条共生共赢的实现路径。(本文由提供,如有更多需要,可登陆 咨询客服。)

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范文4

本文主要通过对目前国内现存的现代农业示范园进行分析,进而对其现状进行评价,从中找出其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劣势危机,借鉴了三个国内发展较好的示范园,总结其发展经验,为未来农业示范园的发展奠定基础,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现代农业示范园;综合评价

第一章 引言

现代化农业的高水平高层次发展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趋势,现代农业示范园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形态,它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和转变,而现代农业示范园应该如何发展也逐渐成为了热门话题。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发展利用自然资源条件,融合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培养发展新型农民,把农户与经营管理部门有机的结合,将成为连接农民与市场的纽带,重新进行资源整合,提高整体的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最终达到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己经有数年头,近年来发展迅速,全国各地正积极建立一批大规模高水平的标准化现代农业示范园。以发展高产、高效、高标准的农业总体要求为目标,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现代农业示范园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带动了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成为农业示范推广的一个重要力量,发展前景广阔。现代农业示范园是一种能适应农业农村新经济形势的现代化园区,也是一种新型生产经营方式,对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有巨大的作用。本文着重分析评价国内几大重点农业示范园,对示范园未来发展有巨大借鉴作用。

第二章 文献综述

本章主要从四个角度对现代农业示范园的相关文献进行概括叙述。

首先概念研究:杨其长(2009)认为:只有把技术与资金相互结合,集技术教育、生产、示范、特色种植品种和休闲观光旅游等方式为一体,运行产业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的新模式,并且将农民、农村和科技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才是现代农业示范园。蒋和平(2008)认为: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含义是指以现代农业基础工程为主,融合高科技的多功能园区。

其次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功能与类型的研究:徐胜(2010)认为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功能主要是生产加工、聚集、培训教育、研究、示范带动、扩散、保护生态和旅游观光等。裴大顺(2011)突出展现了现代农业示范园有生产、倡导绿色、教育培训、旅游观光、科技示范、龙头带动的功能。

以及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林伟坪(2009)认为,农业示范园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在于改革创新,而其中核心在于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完善企业产权和管理制度,推进农业产业体系的完善,以产业化带动现代化的发展,建设示范园农民保障机制,促进示范园社会模式的转型,提高示范园职工的收入水平,以此带动示范园向创新型示范园转变。方丽槐(2010)认为:农业示范园的资源和优势即为土地,有效阻止违法使用示范园土地关键是运用法律手段进行土地确权,保证土地使用的合法权益。而制约示范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投入不足,他提出不能仅仅依靠公共财政和补贴,而要突出示范园投资主体地位,研究市场运行的投入机制,提供平台以吸引多元化资金投入,提高示范园基础建设。唐英(2013)提出现代农业示范园要改善配套政策,例如建立风险保障基金和农业保险,保证自然灾害预测预防工作,共同完善风险保障机制。

最后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的模式的研究:隋凤富(2011)指出了一些发展我国农业示范园准则,包括国家带头、企业参加、中介辅助、农民盈利等方式,通过这些准则的管理模式也大不相同,主要分为科研技术模式、现代农业公司模式、多方联合发展模式、经济推广发展模式以及农村联合运作模式。李清泉(2013)提出了新型院村共同建设的农业示范园形式,同时提出分析实际状况发展示范园的特色,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园区农业的看点和亮点,同时开拓示范园的服务功能,把教育培养与观光旅游等成分加入进去;并注意全区布局,在规模和产业链上加大投入力度。石雨鑫(2013)通过不同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构建的不同金融保障融资模型,找出了农村金融和农业科技创新相结合所需要的方式和所需要的金融环境,他提出只有通过保障、融资、担保等推进农村金融系统的全面升级,打造一条科技融资的“绿色通道”,就能组成一个多元的综合金融平台系统。

第三章 国内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的经验借鉴

3.1陕西省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

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位于杨凌市西北部,总面积8.3万亩,耕地面积占6.5万亩,道路及其他占地面积2万余亩。示范园遵循以人为本、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借鉴吸纳了国内外农业领域的高科技成果。示范园的设计规划标准始终贯穿于标注化、生态化、示范化等国际标准,建设了独具特色的“一轴、一心、八园”格局。目前,形成了以奶蔬果花菌、农产品加工和观光旅游的产业,已经成为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的模板,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达到了国内一流的示范效应。这主要得益于:示范园基础设施齐全,政府对基础建设资金不断增加;示范园始终把金融服务放在首要地位,并且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道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3.1.1政府对基础建设资金投入增加

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投资来源主要体现在政府对示范园的基础设施的财政和金融支持上,一方面政府从规划开始到目前基本建成,在财政上不断加大对示范园的投入,另一方面,政府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示范园内企业发展,满足其资金需求。首先,示范区管委设立了用于示范园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金来源于财政收入,并且资金完全用于扶持进入示范园企业的生产和流通。其次,鼓励专项资金的设立,对于国家的科研项目,采取优先支持的方案。最后,示范园内符合条件的工作人员、农村合作社及经济组织,因生产申请的贷款都可以由示范园进行担保。如果有规模较大的项目,可以通过入股、担保、补助以及租赁等多种形式进行支持。

3.1.2示范园重视金融服务

一是为了加大示范园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为园区实现“一轴八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多渠道的融资服务,示范园规定:对投资额较大的项目,由示范园出面对金融机构协调,组成银团贷款,从而为实现大规模的融资便利。二是积极为重点项目争取银行贷款,促进了示范园内以奶畜、果林、蔬菜、花卉、加工、观光旅游和优质良种为主的产业链的形成。三是示范园支持小额贷款的金融力度,积极协调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为示范园内的农户做好贷款工作,从而提高了示范园职工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还通过鼓励引导通过多种形式促进示范园的推广作用。四是不断加大担保对示范园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入园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创新能力。支持示范园内发展担保互助金,鼓励企业发展信用保证业务,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五是通过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公司、产业引导基金帮助企业引进战略投资人,扶持示范园企业发展。

3.1.3着重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以开展以绿色种植为主导,采用国际化标准,布局分工明确,建设现代化温室大棚,并推广滴灌、无土栽培等高科技技术,大力发展特色无公害、反季节的瓜果和蔬菜,逐步发展成了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有机绿色品种基地。通过种植区与养殖区的合理布局配制,同时以沼气池为纽带,实现农业生产的有机生态循环,达到农业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值得一提的是,桓台县和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始终注重生态循环农业,形成“畜―沼―棚―菜”等标准化有机产业链,实现作物品种、技术、水肥管理、采收上市等方面的标准化管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广泛推广国际、国内先进的无土栽培、滴灌和微灌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和手段。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形成了我国西部半干旱地区农作物发展的示范基地。

3.2 山东省寿光现代农业示范园

山东省寿光现代农业示范园坐落在寿光市洛城街道,占地1万亩,是一处集培训、科普、种苗、示范、科技、繁育等多能功为一体的农业示范园。每年,山东省寿光现代农业示范园都会举办蔬菜博览会,逐步成立了蔬菜研究中心,举办了蔬菜科研研讨会,逐渐掌握了世界各地的先进农业技术,并及时最新农业信息,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共享。这主要得益于:山东省寿光现代农业示范园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财政上的大力支持。

3.2.1各级政府大力扶持

寿光当地政府为示范园的建设提供了大力支持,并从用地、用电、财税、金融等方面给予了很大的优惠政策,各级财政扶持资金投入8.3亿元,占总投资的60.12%。其中中央投入15亿元财政资金,对科技、科研等项目进行了大力扶持;另外,中央财政在项目方面也给予扶持,科技、科研项目投入约1500万元,寿光市财政投资5亿元,用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科研科技项目的人才引进等;大型企业集团、龙头企业也在其中残月,出资参与示范园建设;科研单位、专业院校等也参与其建设,从中拿到了应有的股份,也为示范园提供了科学技术的有力保障。寿光市政府对寿光示范园提供了很多便利,例如:优惠的信贷扶持政策,这样更多的企业会入园发展,对于示范园的辐射带动作用提供了保障。对于示范园内许多中小型民营企业面临的资金问题,按条件给予贴息贷款,并鼓励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企业竞争力,带动示范园的长久化发展。

3.2.2重视示范园的发展规划

做好规划是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的基础,首先准确定位:寿光农业示范园围绕绿色农业这一总体目标定位,功能定位是集科研、引进、生态、旅游、示范、推广为一体的综合型绿色生态园模式。不仅可满足城市市民旅游休闲所需,又可以充分利用寿光蔬菜的产业优势,带动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其次是高起点规划示范园的建设,向全国发出竞标申请,把产业规划当成重中之重,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立足于示范园长远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反复推敲论证,做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效合一;最后,突出特色,寿光是国内知名的蔬菜集散地、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示范园紧紧把蔬菜作为主题,利用蔬菜产业优势,打造蔬菜品牌,全方位展立体化发展蔬菜品种以及种植技术,大力发展以蔬菜为主题的特色农业。

3.3浙江省长岗示范园

浙江省长岗示范园主要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把国内外市场作为主要市场,将现代农业与生态循环农业相融合,提高标准化生产与科技技术含量,迅速形成了高效的经营管理格局,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长岗示范园始终坚持用科技带动农业的模式,实行品牌化发展,这种模式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增加收入为目标,统一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1用科技带动农业

长岗现代农业示范园特色的种植产品就是蓝莓,大力发展主流的特色农业,建设蓝莓种植展示区、科研区,便于集中示范蓝莓种植技术,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农业合作,这样可以提高长岗示范园种植产品的农业附加值,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建设。高薪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现场进行指导,现场调配蓝莓饮料,委托加工后打入市场试销。为了扩大技术辐射层面,示范园专门为农户制定了配套的方案,配备专业科技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不仅提高了示范园及周边地区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还达到了经济效益最大化。目前为止,长岗现代农业示范园先后举办技术培训30余次,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等1000余人,发放技术材料4000余册,带动了周边地区农户种植蓝莓的能力。

3.3.2实行品牌化生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乎品牌效应,所以品牌也是带动示范园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长岗现代农业示范园顺应了时代的要求。首先,按标准操作加工农业产品,积极申请国家及相关部门的认证证书,是老百姓放心安心,现己获得国家权威部门颁发的“蓝莓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其次,大力开展自主创建品牌的工作,向工商局申请并注册商标,获取食品安全认证证书;最后,通过各种形式各个方面宣传长岗农业示范园,例如:举办蓝莓采摘节、举行蓝莓采摘仪式、蓝莓文化艺术展示、蓝莓鲜果采摘等一系列活动,提高了长岗现代农业示范园的知名度。

3.4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的经验总结

通过三个典型现代农业示范园的经验借鉴,分别是陕西省杨凌农业示范园,其主要做法是大力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循环农业;重视示范园内部的金融服务,开通各种有利于示范园的金融政策,降低贷款标准;政府支持对示范园的基础建设,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山东省寿光现代农业示范园,主要做法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依靠科技技术转化成果,依托科研机构;各级政府给予大力的支持,不仅有政策上的支持,更有资金上的帮助;重视示范园初期及后期的规划性发展。浙江省长岗现代农业示范园,其主要做法是利用区情优势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农业、采取措施提高示范能力、实行品牌化生产等,已经形成集生产、科研、加工、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多产业高效农业发展模式。本文选取的这三个示范园有一些共同的做法,同时每个示范区都有值得借鉴学习的独特优势,通过总结发现成功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在发展现代农业都有自己独特的做法,总结起来归结为利用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建立品牌效应;支持并鼓励科技人才的发展,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因此我国现代农业示范园,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仍要学习和借鉴其他成功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有利于示范园的长久发展。(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其长.中国设施农业研究现状及发展战略[D].中国农业大学,2009.

[2] 徐胜.江苏省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及规划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

[3] 裴大顺.浅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功能[J].农业科技通讯,2011,05:23-24.

[4] 林伟坪.创新―现代示范农场建设的灵魂[J].中国农垦,2009,12:5-7.

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范文5

[关键词] 农业 可持续发展 对策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持续农业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已纳入《中国21世纪议程》。江门市位于珠江三角洲,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比邻港澳,拥有发展农业良好的区位优势,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蛋禽水产花卉蔬菜出口基地及农产品加工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特色化趋势明显,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城乡和工农“二元结构”造成工农相关度低,互动机制缺失,甚至工业发展乱占耕地,破坏环境等现象造成产业结构层次低、生态环境退化已成为江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缺陷。由于农业长期得不到工业的支持,农产品加工工业相对落后。传统农业的规模优势弱化,致使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农业竞争加剧,客观上要求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利用江门市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制定农业发展战略,探索一条适合江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江门市农业发展的现状

1.农业生产稳步增长。2006年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51.4亿元,增长2.8%,其中:种植业产值增长1.36%,林业产值增长12.23%,畜牧业产值增长2.42%,渔业产值增长4.14%。

2.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2006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86.85万亩,增长6.16%,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18.25万亩,增长13.74%。粮食产量102.68万吨,增长12.94%,其中水稻产量95.03万吨,增长15.53%。水果产量17.41万吨,下降0.96%;水产品产量74.31万吨,增长4.43%;肉类产量26.78万吨,增长1.65%,其中猪肉产量16.69万吨,增长3.87%;蔬菜产量142.94万吨,下降3.54%。

3.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引进新品种,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超95%和93%。创建32家各类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示范基地,目前全市共有18个产品获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推广使用农业机械,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1%,机耕率达92%,机收率达42%,农业机械化程度居全省先进行列;开展农村科技教育培训,15万名农民参加绿色证书培训。积极推行无公害生产和绿色认证。为了让农产品更加“绿色”,全市建有无公害生产基地171个,21个产品获得国际级绿色食品认证,3个农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6个农产品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农产品生产出来之后,为保障农产品质量,以江门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为龙头,市、县、镇三级陆续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加强对重点农产品基地和市场检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既保障了百姓菜篮子安全,也提高了农产品的竞争力。

4.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以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为手段,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带动更多农户增收奔小康。2006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组织263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9个,龙头企业104家,带动农户近27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33%,三分之一的农民已经组织起来,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但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企业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企业与农户利益连接不稳定、资金缺乏、品牌企业少、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

5.依托区域优势形成不同类型的农业区。在城郊都市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发展迅速,农产品主要以蔬菜、家禽、水产养殖为主,为城市提供食品供给的同时也具有旅游观光的休闲功能;在平原区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和区域化较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成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沿海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海水养殖业 。

二、江门市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

1.农业生态环境退化。江门市位于珠江三角洲,农业自然资源丰富,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江门市的农业生态环境退化严重。一方面表现在农业用地减少,人均耕地占有量低,农业发展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影响了农业的发展。(见表)

另一方面水资源虽然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大部分以洪水形式出现,难以利用。每年70%~85%的水量集中在4至9月的汛期,大部分以洪水的形式出现,直流入海难以利用,容易造成洪涝灾害;10月至次年3月枯水期降水量只有15%~30%,又容易造成干旱;年际间水量变化也大,丰水年和枯水年的水资源量相差3.3倍。农业灌溉大多采用大水漫灌,节水水平低,有效利用率平均只有50%左右。农业生态环境退化将成为江门市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农业结构层次低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竞争力不强。江门市的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粮食的转化增殖能力弱,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不高,农产品还处于粗放加工、初级加工。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少,且大多集中在郊区,企业与农户利益连接不稳定,品牌企业少,市场竞争力弱,再加上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流通体制不畅,面临运输、保存问题和销售半径范围有限,农产品市场发展落后,农民不敢规模生产,无法上规模;这些对农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是有限的。

3.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江门市位于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近年来大力招商引资,走工业化道路,转移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改变了农民收入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从2003年开始,各镇招商引资总量连续三年都超过100亿元大关,镇级实际利用外资民资几年来累计达329.4亿元,海螺水泥、李锦记食品、华尔润玻璃等一大批含金量高的大项目相继落户。但江门市是农业大市不是农业强市,农村的城镇化水平还很低,城镇吸纳的劳动力有限,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旧突出。

三、江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对策:

江门市的农业发展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时期,农业生产率低,经济效益差,农产品竞争力弱。江门市农业必须走效益型持续农业之路,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品质优良和结构优化为核心,以农业技术和管理创新为推动的开放式现代农业。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依托区位优势,推进生产经营的企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专业化,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1.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基础,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一方面要严格控制耕地非农业化规模,以基本农田保护和改造为出发点,加强土地管理,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通过技术改造把治水与保水、农田排水、高效用水结合起来。要改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还必须因地制宜探索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模式,建立水土资源利益补偿机制,对工业和城市发展挤占的农业水土资源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保障农业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和农民的利益。

2.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高效益和外向型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推广应用农业先进适应技术和优良品种,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强的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精细农业、集约农业、订单农业和特色农业,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流通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使江门市成为向港澳地区和珠三角城市群提供绿色、环保及无公害鲜活农产品的基地。让具有江门五邑优势和特色的柑桔橙、香大蕉、黑皮冬瓜、黄皮果蔗、冬种马铃薯等优势作物产品,瘦肉型猪、黄羽肉鸡、肉鸭、肉鹅和黑山羊等特色畜禽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区域布局更趋合理。

3.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引导农产品向精深加工发展是发展现代农业十分重要的一环,延伸好这一环将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也将大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一方面要鼓励、推进农产品加工的进步、生产工艺的创新及技术装备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以鲜活农产品为重点的加工保鲜技术,以大宗和出口创汇农产品为重点,按照研究开发、生产、储运、加工工艺、技术装备等系列化配套的思路进行研究开发和应用;另一方面,立足江门名优特产的深加工,选择具有出口优势和市场潜力大的加工产业和产品,培育开发稻谷的加工、包装、销售,如台山珍香大米、江门外海粉面;开发大宗和出口创汇农产品,如台山鳗鱼、新会白对虾和罗氏沼虾、台山宝塔腊味、江海区鹏中皇腊味等,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4.加快城镇化进程。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城带乡,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强中心镇工业载体和基础设施、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限制及其不合理收费,优化农民工就业环境。发挥城市和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协调城乡关系、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以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形成城乡互动、工农互动的良性发展机制,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提高。

5.推进农业组织制度创新,加强农业产业化服务。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稳定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推进土地承包使用权流转,适度发展规模经营,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效益。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推进农村组织制度创新,培养和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组织和协会。重点扶持和推广专业合作社、公司加农户、专业协会、股份合作经营等方向性的创新形式。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吸收农民参股入社,充分发挥供销社为农服务的功能。争取主导、支柱产业都建立镇、区级专业经济协会,各个镇都建立一批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相联、能带动农民走向市场的专业经济协会,在全市基本形成地域和行业全面覆盖“一业一会、一品一会”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组织体系,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及动植物防疫检疫体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搞好中心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和主产区产地市场建设,确保农产品销售渠道通畅。总之,让农民获得更多的收益,农村获得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农业才能真正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彦随吴传均:农业可持续研究进展及其理论[J].经济地理.2000,20(1):63-67

[2]江门统计年鉴(2006)[Z]

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范文6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 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城镇化在快速稳定的发展,城镇化离不开农业的稳定与支持,但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升级,农业耕地不断被占用。为了提升农产品产量、质量,就必须采用农业机械化产品,通过技术与资金密集的机械化、自动化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产品商品率和资源利用率。因此使用农业机械化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推动力量。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我国农业资源丰富,但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率很低,粮食产量的提高没有消除我国的粮食危机,粮食安全问题仍然存在。(2)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环境问题严重,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这就带来诸多的问题。(3)淡水资源短缺,农业用水紧缺,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都会出现缺水的问题,再加上农业淡水利用率低,就更加影响了我国的农业发展。(4)农产品生产加工与安全问题也日益严重,我国农产品加工利用率不及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农产品的安全也存在着较大漏洞,尤其在我国的广大农村。

二、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

1. 保护淡水资源需要发展节水农业机械。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口增长和工农业发展对水的需求大幅度增加,超强度地使用淡水,已使北方一些河流断流、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每年因缺水,约有0.1067亿公顷(1亿亩)可灌溉面积得不到灌溉。由于长期使用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等不科学灌溉方法,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5%左右,每年灌溉浪费的水相当于全国总用水量的40%。所以,开发节水灌溉技术,保护水资源永续利用,对于水资源十分匮乏的我国来说意义重大,而且迫在眉睫。

2. 保护耕地资源需要农业机械化。由于我国人口平均每年以1500万的速度增加,发展工业、交通等不断占用耕地,使耕地每年平均以33.133万公顷速度减少,而开荒增加耕地潜力有限,致使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保护耕地资源,除依据国家有关法规抑制耕地过量占用外,应用农业机械拓展新的可耕地资源、提高耕地质量也是有效措施之一。开垦荒地、改造中低产耕地和草场、开发滩涂、治理荒沙盐碱无一不需要农业机械。近几年来我国大力发展保护性耕种,有效地抑制了我国耕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

3.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态环境必要的防护技术之一。现代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指农业生产中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带来的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对人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危害问题。在我国, 当前主要是化肥、农药、地膜的大量使用和焚烧秸秆造成污加剧的问题。解决农业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遏制农业环境污染的技术应运而生,如机械深施肥技术;机械精密喷洒农药技术;机械秸秆粉碎还田技术;机械回收地膜技术等。

三、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强化政策扶持力度。在全面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的基础上,根据调研情况,加大对农机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各项农机发展促进措施,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扶持机制。在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完善运作方式:一是实施农户购置大中型农机具信贷政策。二是突出重点、点面结合。三是加强管理。一方面,对补贴机具实行跟踪监管,严格手续,建立档案,防止骗补、假补,套取补贴资金等违法行为。另一方面,在培训、信息、技术、管理上提供及时、优质服务,充分提高补贴机具的使用率和经济效益。积极扶持基层农机服务组织,逐步构建起“大农机”的发展格局。以农机化的大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进程。

2.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要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培育农机服务的市场主体,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机合作社、机具租赁公司、中介服务组织、农机专业协会和专业服务公司,为农机服务组织的低成本、高效率运行,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