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法治教育基地创建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法治教育基地创建方案范文1
一、指导思想
以《县2016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和《关于开展“遵从法律崇尚法治”“五好”基层法治单位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为依据,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提高教育执法水平,扎实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进程,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工作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6年4月)。各镇街教委、县直各学校根据教育局2016年度普法方案,召开动员会议,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确保活动顺利推进。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6年5月~11月)。各镇街教委、县直各学校按照各自制定的普法方案,广泛开展活动,贯彻落实好工作计划,并及时将活动情况报送县教育局。
1.全面推进“法律进学校”活动,进一步完善依法治校的领导机构建设,不断深化依法治校力度,进一步提高学校法治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健全法制副校长制度,全面实现法制副校长全覆盖。以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为抓手,大力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的综合治理,积极构建安全文明的和谐校园。
2.把法制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把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估体系,法制教育做到计划、师资、教材、课时、经费“五落实”。
3.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课教师的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法制课教师的法律素质和授课技能,提高法制课教学质量。要重视整个教师队伍的法制教育,把法律知识的学习纳入教师专业知识综合水平继续教育的范畴,提高教师法律素质。
4.积极组织在校学生到各类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接受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形成多种媒体共进的普法格局,增强法治宣传的主动性、互动性和生动性。
5.加强普法教育阵地建设。充分利用宣传栏、校报校刊、宣传橱窗、校园网站等宣传阵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进行法律宣传报道,营造浓厚氛围。
6.结合已有的文化建设基础,充实丰富法律方面书籍,升级建设一个法治图书室或法治书屋。法治图书室或法治书屋要免费开放,为广大师生提供学法普法的固定场所。
7.动员社会力量,综合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多种法制教育资源,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社会秩序,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正确处理各种矛盾,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三)检查验收阶段(2016年12月)。在广泛开展活动的基础上,各单位要及时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自查和总结,形成书面报告,于12月中旬报教育局政策法规股,做好迎接检查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强化督导检查
法治教育基地创建方案范文2
(一)突出“融入”和“全过程”,着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中小学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创新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内容与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要按照中央颁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的总体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心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指导纲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班主任工作、学校管理等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当前,要着重在改革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两方面下工夫,遵循青少年的成长和认知规律,确定不同年龄段学生德育的内容,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探索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有效育人途径,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二是加强专题研究和队伍建设。要组织精干力量,围绕如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校园文化的环境育人功能、社会实践的道德体验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干预作用、班主任的人生导师作用以及优化全社会的德育工作环境等方面,开展专题研究,力争推出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抓紧研究制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相关文件。要切实加强德育队伍建设,重视加强全体教师德育工作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提升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校外辅导员及“五老”和身边道德楷模等的独特作用。三是切实加强对学生发展的科学指导。对学生发展进行科学指导,是中小学的基本职能,也是现代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的一项基本服务,更是新形势下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各中小学校要在现有心理咨询室的基础上建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围绕提高心理素养、增进学习能力、加强自我认知、了解周围环境、开展生涯规划等进行科学指导,增强学生自主选择、服务社会的意识,指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适应社会需求、科学规划生涯。四是加强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要适应新的形势,抓紧研究制订《江苏省校外教育工作规程》,进一步规范校外教育工作,切实增强校外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会同相关部门,扎实推进各类社会实践基地创建工作,精心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项目,有效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基地等在引导学生增强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突出“普惠”和“普及”,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学前教育仍是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苏北地区、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必须加快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着力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一是全力推进行动计划的实施。行动计划已由省政府上报国务院,国家将围绕推动计划落实组织开展专项督导评估。省里也将加强对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的检查考核,对按序时进度扎实推进的地区将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进展缓慢、力度不够、政策措施不到位的县(市、区),将给予扣减专项资金、通报批评等处理,同时还要提请上级党委政府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各地务必按照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任务,逐条逐项研究工作措施、细化配套政策、落实任务分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确保按时序进度稳步推进行动计划落实到位。二是加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按照省政府去年批准印发的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主要指标和与各市政府签订的创建目标责任书,全省各县(市、区)到2015年都必须达成示范区建设目标。各地要对照示范区建设各项指标,按照创建目标责任书的约定,深入查找薄弱环节,全面统筹推进,狠抓工作落实,确保示范区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省教育厅将根据省政府印发的示范区建设主要指标,精心组织首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申报评审工作,同时抓紧研究制订评估办法,全力推进示范区创建,加快提升学前教育水平。三是着力健全经费和质量保障机制。要围绕强化经费保障,着力完善公办幼儿园经费保障机制、民办幼儿园经费扶持机制、学前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确保支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有条件的地区,要勇于探索,先行一步,积极实施免费一年学前教育。要围绕提高质量,着力健全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幼儿园教师编制和职称管理制度、学前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落实幼儿园准入和年检制度,推动各类幼儿园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四是切实避免“小学化”倾向和园际差距扩大。要切实避免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坚决贯彻落实《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深入学习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行业标准,贯彻“保教并重、游戏为主”的原则,把规范一日活动作为幼儿园管理的关键环节,把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幼儿个性发展作为保育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严格禁止以集中授课方式实施汉语拼音以及汉字读写训练、数字书写运算训练、外语认读拼写训练等违背幼儿成长规律的教育行为,严禁一切形式的小学入学考试,严禁招收不足入学年龄的幼儿接受义务教育。各级教育部门要组织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检查,对于存在“小学化”现象的幼儿园、举办招生选拔考试的小学要限期整改。要着力缩小园际差距,这是我省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的重点。各地要将学前教育纳入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根据人口规模和城乡差异合理规划幼儿园布局,着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每个乡镇至少要建成1所不低于省优质园标准的公办幼儿园,切实办好不低于省合格园标准的村幼儿园。同时,切实落实农村幼儿园运转经费、师资配备及待遇等方面措施,建立农村学前教育长效发展机制,不断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着力缩小城乡和园际学前教育差距。
(三)突出“优质”和“均衡”,推进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十二五”期间优先发展教育的重点任务之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采取多种措施,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是建立义务教育质量标准。缩小校际差距,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关键是要确定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标准,明确今后发展方向。各地要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衡量质量的根本标准,加强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努力解决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二是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难点在农村,重点在提升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根据近年来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结果,省教育厅决定启动实施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今年首先从最薄弱的乡镇初中入手,以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为引领,推动改善办学条件;以贯彻实施国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11版)为契机,着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农村初中学科课程建设为抓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缩小义务教育校际和城乡差距,提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整体水平。三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去年,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备忘录,印发了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规划,近期还将印发全省县(市、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价主要指标和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省教育厅也正在研制具体的评估办法,并在今年对首批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的县(区)组织评估。各地要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和要求,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全力推进示范区建设,确保示范区在推进校长、骨干教师合理流动,教师师德建设、业务水平提高,“填低谷”、“筑高原”、“造高峰”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四是落实弱势群体帮扶措施。要按照“纳入规划、政府主导、多种模式、明确分工、发挥优势、齐抓共管”的思路,围绕“让每一名留守儿童都能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自我保护、学会交往”的目标,健全留守儿童普查登记和结对帮扶制度,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及家长、学校、社会联络机制,切实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和管理。实施民办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支持、规范民办随迁子女学校发展,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制订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启动特殊教育发展工程,扩大高殊教育招生规模,推动特教学校举办学前教育。
(四)突出“多样”和“特色”,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总体而言,全省普通高中教育办学规模进入稳定期,教育模式进入转型期,管理水平进入提升期,但也存在办学目标和发展模式单一,学校面貌高度趋同、同质化、单一化等突出问题,必须以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着力推动普通高中多样优质特色发展。一是继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要深入总结课程改革的成绩与经验,找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完善课程体系,提升课程实施水平,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着力推进教学组织形式创新,倡导小班化和分层教学,坚决消除超班额现象。进一步加强课程基地建设。课程基地建设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教学改革、提升高中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抓手,今年省里将在建好已有38个普通高中课程基地的基础上,新建50个左右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同时加强课程基地建设的培训研讨、指导督查。各地各校要进一步加大建设和改革力度,确保基地建设质量和水平,确保取得预期成效。二是扎实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普通高中教育是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关键阶段,各地要高度重视,切实抓好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目前,全省共有18所普通高中参与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省教育厅将继续大力支持这些学校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共同实施面向部分高中学生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使一批素质全面、基础扎实、学有余力、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高中学生得到更合适的教育和培养。省里将研究制订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意见,各地也要指导学校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试点办法,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三是开展好高中多样化发展试点工作。高中多样化发展试点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有关地区和学校要在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着力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探索尝试多样化、特色化办学途径,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努力提升学生创业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成人成才。要大力支持学校彰显办学特色、发挥传统优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发特色课程,创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形成一大批文化内涵丰富、教育方式独特、学科优势明显、活动富有创意的特色高中。
(五)突出“内涵”和“质量”,全面提高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一是深入学习贯彻新课程标准。教育部前不久颁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高中阶段的课程标准正在修订之中,不久也将颁布。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育评估和考试命题的根本依据,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各地各校务必认真学习贯彻。要精心组织开展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省级层面着力组织好以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培训者培训”,各地主要抓好校本培训和个体研修,确保新课程标准顺利实施。二是健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进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工程。监测工作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按照基础教育质量标准进行,监测的范围要覆盖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特别要重视监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要继续组织好教育部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测试、分析与反馈、指导工作,抓紧建立我省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点。三是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依靠。要继续开展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去年举办的首届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为广大青年教师搭建了学习借鉴的平台、实践锤炼的平台、研讨交流的平台、展示成就的平台,深受广大青年教师的欢迎和好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机构和学校要进一步高度重视大赛组织工作,要通过比赛,在全省基础教育学校营造刻苦钻研业务、苦练教学基本功的浓厚氛围,激发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精益求精的精神风貌,促进基础教育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要结合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际,抓紧研究制定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名师工作室建设标准,推动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四是建立科学的考试评价制度。进一步深化中考制度改革。要在严格执行“五严”规定的同时,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中考改革的基本原则,结合实际,全面推进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逐步推行统一考试录取与多样化选拔相结合的招生方式。要严格中考改革方案审批制度,今年起,各市中考方案未经省教育厅批准不得组织实施。五是高度重视教育科研。要坚持科研兴教,围绕提高教育质量,建立健全教育科研长效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教育科研的主动性,积极开展重大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及时把科研成果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答疑解惑、出谋划策、破解难题,为推动教育科学决策、提高教育质量作出积极贡献。
二、加大依法治教力度,不断提高规范办学水平
自2009年以来,我省坚持以“五严”为突破口,认真落实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集中开展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各地各校要从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高度,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不断加大依法治教力度,着力构建规范办学行为的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全省基础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强依法治教的重大意义。加强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着力解决基础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维护教育正常秩序的迫切需要和必然举措。加强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健康成长。当前,由于受狭隘的教育价值观、片面的质量观和陈旧的人才观影响,少数地区和个别学校未能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教学难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违背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迫切要求我们不断完善素质教育的体制机制,遵循教育规律,严格依法依规,切实规范办办学行为,着力引导中小学校认真贯彻部署要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加强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是解决好当前教育热点问题的现实需要。2009年以来,全省规范办学行为持续深入推进,节假日集中补课、下达升学指标等群众普遍关注、社会反响强烈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与此同时,义务教育择校、分重点班等顽疾尚未根治,校外补课、有偿家教等问题越发突出,不规范办学行为甚至违法违纪事件时有发生,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各地各校必须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管理、综合施措,切实加强依法治教、不断规范办学行为,努力为基础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强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是构建长效机制的必然要求。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学校中存在的种种不规范办学行为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成为教育系统内外的共同愿望。近年来,我省就规范办学行为集中力量解决了一些突出问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与党和政府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教育系统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措施,不断巩固“五严”成果,既要坚持省级统筹、政府推动,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又要注重强化督查、严肃问责,更要坚持依法治教,标本兼治,切实将规范办学行为纳入法制化轨道,努力构建起引导和促进规范办学的长效机制。
法治教育基地创建方案范文3
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步教育教学质量
1、构建德育优先的育人体系。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重点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诚信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中小学校着力抓好思想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建设,高等院校深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推动“廉政文化进校园”、“儒家文化进校园”,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牵手奥运,共创***”教育活动。做好家庭教育和关心下一代工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教育新格式。
2、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快构建科学完善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让素质教育理念充分体现在各学科课程之中。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组织教学,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普通高中在开齐开全必修课的同时,创造条件开设尽可能多的选修课程。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不得随意增加难度和降低要求。规范地方课程,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将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人生指导等内容作为必修课列进地方课程,并分年级同一安排课时。注重校本课程建设,制定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做好校内、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快建设一批素质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加有益的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大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确保青少年学生天天有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评选全市第二批“艺术体育教育百所示范学校”。
3、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完善对政府、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深化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研究制定《济宁市中考改革实施方案》,启动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将高中招生指标半数以上分配到初中学校。20**年春季开学起,全面推行中小学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学校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得给学生排名次。落实高考招生报名社会化,禁止有关录取数目的考核、奖励与公布,将高中正常教学行为和学生参加高考区分开来,减轻学校升学压力。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
4、开展“学校治理创新年”活动。以教育法律法规为基础,以“规范、创新、提升”为主题,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建立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素质教育要求和学校工作实际的治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贯彻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治理基本规范(试行)》,20**年在全市中小学深进开展“学校治理创新年”活动。规范办学行为,实行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按时就近免试进学,遏制择校风。规范教学行为,对全市普通中小学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情况进行专项检查,严格控制学生到校时间和上课时间。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开展“园林式学校”创建活动,做到净化、绿化、美化和秩序化、人文化、教育化。加快建设节约型校园,坚持开源节流、勤俭办学,管好用好办学经费和学校财产,维护好学校的后勤设施。开展“学校治理先进县”、“学校治理示范校”创建评选活动。
二、统筹发展各类教育,着力提升办学水平
5、巩固提升基础教育。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学前三年教育进园率达到50%,年内创建省级示范幼儿园5所,继续开展“省级示范幼儿园开放周活动”。做好特殊教育学校招生和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学率达到85%以上。
6、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2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5万人。加快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重组,办好一批规模大、条件优、质量高、有特色的职业学校,努力实现职教中心建设、高职院校建设、示范院校建设、骨干专业建设、办学模式改革“五项突破”,推进职业教育跨越发展。实施“2531”工程,加快建设县市区职教中心。抓好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推动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省贸易职工大学、邹城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嘉祥职业中专、曲阜职业中专、兖州职教中心创建“全国百所示范高职院校”和“全国千所示范中等职业学校”,梁山职业中专、高新区职业中专创建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年内10至15个专业创办成省级示范专业。以骨干职业院校为龙头,遴选部分效益较好的规模以上企业参与,建立职教团体。继续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四项工程”和“百万职工大培训”、“百万农民大培训”两大社会教育工程,年内培训在职职工、下岗失业职员和农村劳动力80万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万人次。落实学生顶岗实习制度,推行半工半读,推进职业学校学历证书与技术等级证书“双证互通”的施行。举办第七届中等职业学校综合技能竞赛。加强乡镇成教中心、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和社区教育实验区建设。
7、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加快教育功能区建设,推进省属和市属高校协调发展。支持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医学院扩大办学规模,进步办学层次;加快山东省贸易职工大学迁建步伐,完善济宁学院建设,扩大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办学规模,扶持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和山东工贸职业学院(筹)发展;抓好济宁市技术学院迁建,努力申办技师学院,加快济宁市第二高级技工学校(筹)建设步伐。支持高等院校科学定位、发挥上风,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重点学科、品牌专业和名师队伍。
20**年,全市教育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进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深进实施教育优先战略,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巩固提升基础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努力办好体系完整、布局公道、发展***、人民满足的教育。
三、优化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8、实施布局调整工程。按照省教育厅新的办学标准,坚持公道布局、优化配置、扩大规模、进步效益的原则,调整农村学校布局结构,推动高中学校进城、初中学校进镇,抓好学校布局规划和新建扩建,加强城镇新建住宅区学校配套建设和治理,20**年基本完成包括济宁城区在内的全市中小学新一轮布局规划设计。
9、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制定“济宁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2010)”,加强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治理与应用,拓宽教育网络服务功能,搞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做好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作,加快城市与农村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与共建共享,年内建设20个“中小学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基地”。发展教师教育博客。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合作建立“国家教育干部培训网-济宁分院”培训网站,对中小学校长和教育行政干部进行进步性远程在线培训。
10、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15计划”,20**年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小学30所、初中20所,改造薄弱学校100所。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配备工程,从20**年起利用3年时间,全市农村中小学仪器配备达到国家基本配备标准,20**年完成500所。实施农村中小学图书配备工程,从20**年起利用3至5年时间,全市农村中小学图书达到国家基本配备标准,20**年完成200所。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取热和学生宿舍、食堂、厕所改造“一热三改”工程,改善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条件。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工作,加快普通高中dis数字化探究实验室建设步伐,年内评选50所“实验室建设规范化学校”。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评定标准,缩小城乡、学校之间办学差距。开展“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强教机制
11、实施“名校长建设工程”。抓好中小学校长任职培训、进步培训和高级研修培训,选调优秀校长和校级后备干部到先进地区学校学习和挂职锻炼,选派优秀校长到薄弱学校任职。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逐步取消新聘校长的行政级别。
12、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在全市深进开展“师德建设年”活动,树立师德标兵。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原则,抓好各类师资培训。继续实施“杏坛名师”和“骨干教师”建设工程,落实“千名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农村教师素质进步计划”。建立农村年轻教师补充机制,每所中小学至少考录1名大专以上毕业生。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建立中小学班主任岗位培训制度,评选全市第二届优秀班主任。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争取“双师型”教师比例进步2至4个百分点。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推动教师进修学校与教研、电教、科研等单位进行资源整合,做好省、市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推荐、评选工作。继续为人民教师办好“八件实事”,全市教师工资纳进县级财政预算并实现同一标准发放,全面落实农村教师“三金”政策和班主任补助,改善农村教师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
13、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注重发挥教科研职员的人才上风、研究上风、信息上风,指导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组织开展优秀论文、优质课评选、教师基本功比赛、公然课、观摩课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加大科研兴校和校本教研推广力度,加强国家级课题和省创新教育等重点课题的研究,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
五、健全发展保障机制,进步经费保障水平
14、建立教育优先发展保障机制。坚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进,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完善市级领导联系学校制度,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15、不断强化督政督学。创新教育督导制度,强化教育督导职能,抓好素质教育、教育投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学校治理、教师队伍建设等专项督导。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实行督学责任区制度。完善县级政府教育督导评估和考核机制,督促各级各类学校提升学校治理水平。组织实施20**年度县市区教育工作综合督导评估,做好迎接省政府20**年度教育工作综合督导工作。推动市中区、邹城市创建“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县市区”。制定实施《济宁市教育强乡(镇)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和评估标准,启动教育强乡(镇)创建工作。
16、建立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的基础上,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进步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小学每生每年由240元进步到295元,初中每生每年由340元进步到445元。20**年春季学期起,进步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由每生每年补助300元进步到小学500元、初中750元。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集中气力消除现有d级危房,20**年改造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5万平方米。
17、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坚持以县为主、政府投进为主,建立与公共财政相适应、满足教育发展需求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市、县增加配套资金,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确保“三个增长”,把握好“两个比例”。依法足额征收、按时拨付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加大对市属高职院校的投进。推进校企合作、引进外资、社会捐资、勤工俭学及教育资源置换工作,拓宽教育融资渠道。
18、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成立济宁市学生资助治理中心。坚持“政府主导、财政支持、部分配合、社会参与”的原则,对中职学校家庭困难学生实行资助政策,完善高等教育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动员社会各界开展捐资助学,保障各级各类学校贫困学生都能得到相应资助,确保每个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
20**年,全市教育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进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深进实施教育优先战略,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巩固提升基础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努力办好体系完整、布局公道、发展***、人民满足的教育。
六、积极推行依法治教,打造平安***教育
19、推进教育法制建设。实施教育“五五”普法规划,全面推行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严格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行政务校务公然,完善行政许可制度,规范教育审批行为,健全学校教代会制度,维护学校、师生正当权益。做好《法治教育》课程开课工作,开展“法律进机关、进学校、进课堂”活动,抓好教育行政执法职员、法制教师和法制副校长“三支队伍”建设。评选表彰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20、抓好平安学校建设。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积极开展“安全知识进校园”宣传活动,加大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整治工作力度,严格实行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完善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注重学校安全档案建设,加强大型集体活动安全治理。加大对县市区的学校安全检查力度。
法治教育基地创建方案范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2-0025-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22.013 [本刊网址]http:∥
如何客观准确的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创建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有助于快速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有助于稳步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水平。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大学生进行政治、道德、思想、品质的培养,把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道德标准等内化为大学生个人思想意识,从而使大学生自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实效性”,就是指实际达到的效果。本文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被定义为:参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和整体要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促进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提高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比,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程度。
评价就是运用一定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人或事物的价值进行评判的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内涵是:遵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过程和结果做出评价、分析和反馈,并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的过程。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目标和原则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目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短期目标是了解、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向和现状。利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收集和采集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有较为全面和深刻的了解,明确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差距。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远期目标是最终实现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致,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大学生进行政治、道德、思想、品质的培养,把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道德标准等内化为大学生个人思想意识和品质,使其价值选择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性,并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原则
1.科学性与导向性的原则
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明确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意义。一方面要坚持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公平性和准确性,使评价系统能真实的反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能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指引作用,促进被评对象的改革与发展。另一方面,要符合大学的成长与发展规律,要能够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和每个因素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不仅要有定性分析,也要有定量分析,而定性分析是问题的出发点,也是定量分析的前提条件。但是由于定性分析主观性较强,标准性比较差,只能对事物进行原则性、概括性、趋向性的评价,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3.全面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涉及广泛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的时候,要全面的看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在全局中提炼出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从而做出更加全面、具体、客观的评价。此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包含的事物和人也是发展的,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它。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多个要素构成。可将评价体系分解为要素有效性、过程有效性、结果有效性3个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下面分二级指标9个,三级指标32个,具体阐述如下。
(一)要素的有效性评价指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有效性评价指标,主要包括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2个二级指标,7个三级指标。
“队伍建设”包含的三级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人员配备、结构与素质、培养与管理。指标具体要求学生工作的队伍建设规划要齐全、配备的师生比例合理,要有相应的培养计划,学习与科研情况效果要好;对辅导员和班主任日常工作的管理要做到制度化,考核要规范。
“基础设施”包含的三级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办公条件、基地建设、网络建设和环境营造。指标具体要求专职思政工作人员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所需的基本办公设备;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基地建设规范合理;有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网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管理规范;思政氛围的渲染营造等。
(二)过程的有效性评价指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有效性评价指标包括组织领导、规章制度、学科建设和工作运行等4个二级指标,15个三级指标。
组织领导的重视程度是保障学生工作指导思想是否贯彻与落实的重要前提。指标包括领导体制和机构设置。具体要求党委统一领导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拥有学校一院系一班级一体化思政教育的工作网络;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健全、分工明确、职责清楚。
规章制度是反映保障水平的重要指标,规章制度要健全。指标有:思政工作制度、计划与总结和协调与保障。学生工作制度齐全并执行有力;学生工作计划和总结齐全、工作例会正常;在危机干预及危机事件处理上,应急方案齐全、措施得当有力。协调工作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总体目标的上层工作,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学科建设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化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指标包括:学科科研、课程建设和学科管理与建设。大学生思政工作要有较高水平的科研力量,能够申请到较高级别的辅导员专项和人文社科项目;学生工作队伍要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主要任务;要有专人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与管理,有制度、有规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行主要包括:思政理论课、党团组织建设、就业指导、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资助工作、实践教育和维稳工作等。思政理论课要求课程设置、学时、学分等符合国家规定;党团组织建设健全,有相关规章制度,定期开展主题活动;就业指导指标包括就业工作指导与培训、就业课程建设等;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包括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为必修,有配套的心理咨询的资源,辅导员从事相关心理咨询与教育工作,思政人员有一定的危机干预的水平;资助工作主要包括学生贷款,困难生指导与帮扶等;实践教育要求有平台、有基地,能够切实加强大学生动手实践和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安全稳定是第一位,要求维稳工作有制度、有规范、有成效。
(三)结果的有效性评价指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效果,主要体现为认可度、学生素质、学生就业等3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
认可度主要包括学生的认可度、学校的认可度、社会认可度等。学生的认可度评价指标包括对老师的评价、对辅导员的评价、对学生工作的评价等。学校的认可度评价指标包括学校校风、学校学风等评价。社会认可度评价指标包括家长反馈、用人单位反馈和舆论报道等。
学生素质主要包括个人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治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个人政治素质是指学生的三观教育和价值取向;道德素质是指学生的基本道德修养,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法治素质是指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知法守法;心理素质是指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水平,没有重大心理疾病。
学生就业主要包括学生就业率、单位用人反馈、学校声誉等。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的具体实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分为了要素、过程和结果三个指标,要重点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效果评估与过程评估,因此,设定一级指标比例为要素有效性占25%,过程有效性占30%,结果有效性占45%。
法治教育基地创建方案范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公寓;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5-0107-02
一、理念创新是增强大学生公寓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前提
第一、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尊重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就是始终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目标。学生公寓作为高校育人的第二课堂,更应明确育人的职责,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与服务理念,即应解放思想、实事求实,坚持以学生为本,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通过“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把学生公寓建成学生“学会生活的课堂,人格培养的园地,思想教育的熔炉,能力训练的基地。”
第二、树立公寓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阵地的理念。强化对思政教育工作进大学生公寓重要性的认识。从空间上来说,公寓不仅是大学生进行休息、生活、娱乐、的重要场所,也是他们学习的园地、获取信息的窗口、思想交流的重要渠道和平台。据调查,89.5%的同学平均每人呆在宿舍的时间都在8小时以上,而时间达8~12小时的大学生比例约为62.8%。学生在公寓内的行为规范、管理和基础文明教育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指出: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和休息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高校细线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第三,应树立学生是消费者的观念。大学生来校学习,付费上学,即是受教育者又是消费者,特别是人住学生公寓的行为。既然大学生是一名消费者,我们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就要依法维护学牛会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们在制定各项公寓管理制度、管理措施时,要时刻想到有否损害学生的基本利益,真正体现学生是消费者的价值趋向。
第四、应树立“法治”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管理和教育相结合的工作。在过去的管理和教育中,许多高校重管理而轻视学生权益,这不符合依法治国的大的社会环境和依法治校的需要。我们学生思想工作者,要把依法管理的观念贯穿于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如高校与学生签订住宿管理协议、财产损害赔偿协议,这有利于管理者和宿舍的被管理者学生都树立法治观念。从而使宿舍管理既具有合法性,又增强了被管理者的权益意识。
二、制度建设是增强大学生公寓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基础
第一,要重视宿舍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建设,寓思想政治教育于规章制度中,强化制度育人。在管理体制上,应建立全员育人的新体制。必须正确处理高校政工部门、后勤服务部门和大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三者协调一致的工作机制。当前,“整合各种德育力量,由各种社会组织及沟通渠道构成整体化教育是德育发展的趋势。”在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后勤的服务育人是基础,它通过营造公寓环境、员工行为示范及规范、合法、文明服务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学校政工部门思政专业队伍的主导工作是关键,他们通过系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第二,应建立健全评价数学模型,完善提升学生主体意识的宿舍思政教育评价体系,使其成为增强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力保障。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我党一贯重视的,高校开设“两课”为大学的健康成长起到了巨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但是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在“两课”理论考试中成绩优秀,演讲时慷慨陈辞,激情澎湃,文字中洋洋洒洒,头头是道,可在寝室里则完全变成另外一种形象:抽烟、酗酒、不讲卫生、污言秽语等等。古人倡导“知行合一”,知与行的分裂无疑是教育的遗憾。当前,高校实施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涉及学牛在公寓里的表现的内容较少,为那些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无意中打开了方便之门。实际上,我们在重视“两课”理论考核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综合测评指挥棒的作用,加大对学生在公寓的日常行为表现的测评份量。也可以逐步推行操行量化考核,实行大学生思想品德实践学分制。
三、队伍建设是增强大学生公寓思政教育实效性的组织保证
第一,政治辅导员是开展思想教育的主体,抓好主体队伍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坚实的基础。首先,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十分深奥的科学,它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的综合应用,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求较高。(1)选拔素质高、能力强、热心做政治工作的辅导员进驻宿舍。宿舍内的思想教育有别于课堂上讲大道理,讲究的是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的放矢地开展有针对性教育。因而对思想教育工作的第一要求是“勤”。(2)辅导员要深入学生宿舍。接近学生,主动查找、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困惑问题,并及时解决,不能被动地等学生上门,工作讲究“主动性”。(3)从待遇上给予辅导员一定的优惠政策。宿舍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大多在课余时间,而且往往是“八小时”外的工作,从评优、评先、职务、补贴等各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让思想教育工作者安心工作。其次,可充分发挥我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教育功能。
第二,建立和健全学生宿舍的学生党团组织和学生自管组织是增强大学生宿舍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手段。首先,以“哪里有青年学生,哪里就有团组织”和“以党建带团建”的原则,在学生宿舍建立党团组织既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扩大了党团组织的覆盖力和渗透力。可以在现有学校、学院、年级、班级学生党团组织体系的基础上,以宿舍楼为单位成立团总支和党的工作委员会,有条件的宿舍楼可专门设立党团活动室或者党的工作室,借此阵地定期开展政治学习、主题活动等。其次,落实团建工作进公寓。共青团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学生会、学生各社团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将思想教育贯穿于活动中,增强团体的凝聚力,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达到教育的目的。实践证明,将党团组织延伸进宿舍,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团干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第三,加强宿舍后勤服务人员队伍的建设,发挥后勤服务育人的功能,是增强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补充。后勤员工是后勤服务工作的主体,又是学生公寓服务的实施者和组织者,与学生频繁接触。他们的工作作风、责任
感、服务态度,非学术性学识都能感染学生,无形中他们的优良品德、高尚情操、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因此,在公寓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学生公寓后勤服务人员的队伍建设,使他们既有物业管理专业知识,懂管理又乐于为同学服务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在公寓管理过程中要通过学生的勤工俭学、义务劳动、谈心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接触、体验、学习后勤员工的精神品质,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四、宿舍文化建设是增强大学生公寓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有效载体
宿舍内的文化氛围如何,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成人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引导宿舍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而良好的宿舍文化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创造了积极的文化氛围。大学生可塑性强,其思想性格、道德情操等正在形成的过程中。在这个时候,有无文化的介入和渗透,有怎么的文化介入与渗透,其结果大不一样。因此,在学生宿舍要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宿舍文化,大力营造奋发进取的文化氛围。可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宿舍文化活动,如宿舍美化、卫生评比、文明竞赛等,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宿舍阵地,把思想政治工作融于各类活动中,使大学生们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得到提高。同时,宿舍文化活动要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要从形式到内容都使学生喜闻乐见。在文化活动中还要注意发现和总结先进典型,运用先进典型影响带动学生,让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从而在学生宿舍区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和赶超先进的良好风气。另外,要从公寓的物质文化建设入手,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在公寓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基础,是公寓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加强硬件建设,要根据育人的特点和要求来规划、设计、营造公寓环境。公寓的设计标准要体现学习性、实用性、消费性,应布局合理、造型美观、色彩协调,要因地制宜,巧妙地营造绿化带和休读点。
法治教育基地创建方案范文6
2010年*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和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战略定位,全面落实部、省、市共建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协议,以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为主线,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深入推进试验区建设为重点,深化“市域统筹”的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和创新发展,让全体市民在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进程中,共创共建共享高品质教育。
一、深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1、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总结“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研究制定我市中长期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改革发展规划》,明确“十二五”目标任务。
2、认真落实《深化全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稳妥有序推进名校集团、城乡互助联盟建设、百校结对和师徒牵手工作,强化干部、教师交流互动机制的落实,规范管理和考核。
3、优化学校校点布局。从制度设计和工作步骤上,制定落实“小学相对就近、初中进镇、高中进城”的规划措施,全面完成村小的撤并与提升工作,按要求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4、推进农村乡镇标准化中心幼儿园建设。促进乡镇中心幼儿园优质发展,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水平和质量。
5、促进一大批学校的特色化发展。完善“市域统筹”的学校特色化发展的政策和制度架构,力争使一大批学校通过特色发展,提升质量和水平。
6、加强教育督导。健全督导程序,坚持评估检查工作公告制度。全面展开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监测工作。开展教育现代化督政调研试点工作。完成对区(市)县教育现代化达标的评估验收工作。
二、推进试验区建设,深化教育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7、建立试验区“先行先试”机制。在试验区建设框架下,鼓励和推动区(市)县结合自身实际和优势,利用“先行先试”政策,为全市教育改革发展创造可资借鉴的典型经验和模式。
8、探索城乡教育内涵发展机制。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建设和谐校园;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9、完善干部教师培养成长机制。深化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度和岗位设置管理改革,建立符合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的奖励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强教师城乡交流互动共享的制度建设。改革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教师转岗和退出机制,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强化干部教师的统筹培养和培训,落实干部教师交流制度,加强过程督查和工作考核。
10、建立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评估机制。研究制定城乡教育一体化核心量化指标,定期检测全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实现程度,以及各区(市)县城乡教育一体化实现程度。针对实际问题,“一区一策”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11、建立“全球视野”的教育合作机制。建立灾后重建的长效合作机制与区域教育合作机制,与国内国际发达城市开展战略合作,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三、扎实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
12、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深入开展第七个“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进课程、进课堂、进生活,举办全市中小学国学经典诵读大赛,推动校园读书活动。开展中职学生“十项德育工程”和“文明风采大赛”。积极开展学生社会实践,促进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
1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做好高中课改准备工作,确保高中课程改革平稳推进。巩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改革学业评价制度,建立学生综合能力评价测试体系,加大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到校生比例。
14、严格学籍管理,控制中小学班额。规范转学准入制度,严格学籍变动手续。实行义务教育划片就近入学,探索采用新生入学电脑随机分班并公示的新机制,确保学校新生入学的公正公开,有效遏制城市义务教育择校行为。消除大班额,继续推进中小学小班教学试点,建立适应教育现代化的教师班级配备标准。
15、抓好学校科技艺体教育工作。认真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管理,开足开齐艺体类课程。提升学校卫生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学校卫生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指导督查,全力以赴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加大力度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校园”活动深入开展。
16、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规范中小学招生、办班、教学、收费、教师、教材管理等行为,制定和完善本地区中小学校管理基本规范,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建立健全学业水平考试和教育质量监测制度,组织开展全市范围内的中小学管理随机督导检查,落实规范办学的各项要求。
17、继续开展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达标活动。推进郊区(市)县实现“普通话初步普及和汉字社会应用基本规范”的语言文字工作目标。精心组织第十二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继续开展国家、省级、市级“语言文字示范学校”创建活动。
18、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研究制定全市教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完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继续开展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和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创建活动。加强教育行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行政效能。
四、注重内涵发展,着力提升基础教育质量
19、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大力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关注课堂教学效益,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加强教学视导,引导学校、教师营造教师有效教学、学校有效课堂、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教育教学环境。
20、高质量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发展0-3岁婴幼儿教育,计划建成早教中心(基地)18个。指导六个优质学前教育集团按照工作方案、帮扶计划开展工作。充分发挥龙头园的示范、辐射及指导作用,不断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
21、促进灾后重建学校内涵发展。启动灾后重建学校校长培训,以多种方式大力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
22、提升普通高中质量。不断增加优质高中学位,高质量、高水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积极打造学校品牌,办出特色、形成风格。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23、切实提高城乡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行动计划,在全市教师中开展“十万教师大比武”活动,继续完成4500名市级骨干教师的培训。在全市首批遴选10名左右教育教学技艺精湛,学术研究深厚,师德高尚的特级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实施“教育家培养行动”。加强教师发展基地学校、教师发展导师团队及名师工作室建设。
24、加大教师学历提升工作力度。继续推进免费师范生培养,鼓励农村义务教育段教师攻读本科学历,与高等院校合作以“双导师制”等方式支持教师攻读教育硕士的工作。同时积极参与教育部“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等项目,并通过招聘、引进等方式,增加全市高学历教师的比重。
25、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面向社会和企事业单位聘请一线骨干专业技术人员兼任教师,鼓励中职学校专任教师到企业兼职实践,提高专业技能,“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0%。加强骨干专业教师培训,坚持教师到一线企业和教育部重点师资培训基地培训提高。指导各区(市)县和学校加强师资培训工作。继续做好“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
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全面推进职教攻坚
26、实施职业教育走出去发展战略。开展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将国际知名培训机构引入*,采用联合或加盟的形式举办学历职业教育或职业技能培训。组建“*职业教育产教战略联盟”,通过政府搭台,联盟每年召开1-2次洽谈会,为企业与职业院校的无缝对接创造条件。
27、推进产学研结合。实施校企合作,实现校企一体化、理实一体化、教师师傅一体化和学生员工一体化。培育品牌专业,打造标志示范学校,建设县级职教中心,推进职业教育专业集团发展。积极推荐具备条件的实训基地,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项目支持。
28、进一步加大中职与自考衔接工作。构建学生成才立交桥,实现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城乡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应学尽学。
29、扎实稳妥推进“9+3”工作。坚持21所学校校长联席会议,定期研究交流学校管理工作,抓好常规管理。大力推进因材施教,细化分层教育方案,提高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七、深化高校教育改革,构建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
30、深化市属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市属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在市属高校建设一批高质量的重点学科、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有影响的专项实训基地。
31、充分利用在蓉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资源。进一步拓宽、加深与在蓉部省属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进一步提高高中毕业生升入高等学校的比例,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推动高等教育普及化。
八、积极发展成人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32、全面推进社区教育。依托*社区大学,完善各区(市)县社区学院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四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实现社区教育工作站“满覆盖”。开展“送教进社区”活动。建设*市终身教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编写社区教学课程指导大纲,自主开发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课程资源。按照终身教育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落实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制定《*市学校体育设施向市民开放使用管理办法》,积极推进中小学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
33、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农民技能培训,特别要积极开展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进行业企业职工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广泛开展面向城乡劳动者的成人继续教育,提高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水平与素质。
九、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步伐
34、全面完成《*市义务教育阶段20*—2010年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及设施设备建设、管理、应用工作意见》和《*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及设施设备建设满覆盖工作实施意见》所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装备、管理及应用三年目标和主要措施。
35、全面完成《*市教育信息化三年发展规划(20*—2010年)》和《*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方案》所提出的“教育信息网络满覆盖、教育教学资源满覆盖和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满覆盖”的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目标,实现学生计算机生机比达到14:1,学校教师计算机师机比达到3.7:1,教室多媒体系统达到4个班拥有一套。
36、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实现信息技术使用的现代化。通过远程学习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实现“校校网、班班通、人人会”,做好应用指导和技术服务工作。
37、整合教育信息技术装备资源,积极探索考试远程监控指挥平台建设,提高招考工作现代化水平。21写作秘书网
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努力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38、加强国际项目合作。充分利用友城资源,通过“师生互换、学者互访、学分互认、合作研究、国际学术会议、教育资源互补”等项目形式积极推进我市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全面启动和蒙彼利埃市的合作项目,加快和德国波恩市、日本甲府市的项目协商进程,继续拓展和英领馆教育处、悉尼教育局的深入合作。办好*乐盟国际学校和爱思瑟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