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教育报告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生教育报告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生教育报告总结

新生教育报告总结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文化建设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人格的合格毕业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几年来的工作实践,使我们深深认识到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讲求实际效果地开展教育活动,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高校还应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可以促进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提高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积极组织学生的见习和实习,这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也是让学生提前接触就业环境,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过程。如我院医学类各专业的学生,一般安排见习两周,实习一年。见习期结束后,以班为单位组织主题班会,让大家交流感受和体会,提高思想认识;再有,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常规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延伸。活动中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社会需求,及时端正学习态度,进一步明确学习意义,既帮助了企业,也锻炼了学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放在了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认识的提高上。第一,抓住新生入学的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除了常规入学教育内容,我们还将法制教育、就业和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新生的入学教育内容,使学生一入校就接受真正的素质教育;第二,抓住新学期老生开学的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效果明显。在每学期开学前对全体班主任进行培训,并要求班主任上好开学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受到学生欢迎,促进了校园稳定;第三,抓住传统节庆日的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如每年国庆节前后组织校园歌手大赛、排球比赛,青年节组织舞蹈大赛和篮球联赛。积极地组织大学生艺术节和优秀艺术作品巡展。我们还评出优秀节目和优秀艺术作品,参加上级的评比活动,在2005年参加河北省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成果评比中,获得一等奖一个、二等奖四个的好成绩;第四,抓住学校开展大型活动的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经常性地组织运动会、联欢会、各种比赛等大型活动。组织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团结协作精神和乐观积极思想的培养,学生在活动中取得成功时,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发扬长处,继续进步;学生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引导他们正确面对,提高抗挫折能力;第五,通过主题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由各系团总支具体组织,确定活动主题,抓住大家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利用不同的形式帮助同学们提高思想认识。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二是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建设,使学生时时处处都能得到教育。我们的做法是:第一,创办校报并坚持定期出版,利用报纸发行面广、形式活泼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第二,办好学报,每学期一期,宣传教职工教书育人的经验。对于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第三,办好简报,刊登校园中各种新闻时事,及时沟通情况,交流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第四,鼓励各系创办系刊。系刊是学生自己办的刊物,是同学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也是宣传正确思想的重要阵地。如临床医学系的《青藤》、护理二系的《璞玉》,就很有特色;第五,及时更换宣传橱窗、板报内容,结合重大节日和学院中心工作适时进行宣传;第六,坚持办好校园广播,每天都有新的内容,使之成为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又一良好载体;第七,邀请警官、律师给学生做法制教育报告,邀请心理学教授、给学生开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邀请企业家做就业和创业教育报告;第八,根据学生思想动态,经常召开不同规模的学生大会,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如全体男生大会、宿舍长会、毕业生大会等。通过上下共同努力,我院校园文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三、积极扶植建设学生团体,形成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工作体系

高校要为大学生提供展现自我,锻炼能力的机会和舞台,以实现自我教育之目的。为此我们研究制定了学生团体章程和管理办法,先后成立了音乐社、篮球队、乒乓球队、英语角、书画社、军乐队、合唱队、舞蹈队等学生团体。通过组织一系列的文艺、体育比赛,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在活动中渗透行为要求、集体观念以及组织纪律的教育。

四、加强青年志愿者的组织管理,建立完善的相关制度

新生教育报告总结范文2

一、转变观念。端正认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新的质量观和人才观。传统的应试教育注重刻板记忆遏制思维发展,较之十分重视创新教育的发达国家,创造型人才奇缺。索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运作,它注重人性的完整性、潜质性,差异性,注重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

二、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学校始终把培养教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首先以“正行风,修师德、树师表”为宗旨,以“敬业、爱生、奉献”为主题,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为核心。并且注重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一是抓中青年教师的业务进修,鼓励他们多种形式学习;二是提倡大练基本功,诸如“教研专题”讨论会。组织“说课”竞赛。组织新教师上“汇报课、公开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开展“普通话竞赛”、“论文评奖”、教案展览。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参加研讨会,现代教学设施的操作竞赛活动。

三、根据学科特点。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学习。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核心

优化教学环节的内容首先是优化教法,其途径是根据学校实际引进并推广教学经验,总结推广本校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彻底摆脱传统教育的填、压、灌、低效高耗的羁绊。

四、评价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驱力

①我校确立以四率为目标的质量评估标准。初一新生一进校,便把巩固率、全科合格率、学校及格率、优秀率指标分解到班。分解到各科老师,并制订了一系列奖励制度;②制订“教学工作守则”规范学校常规教学。学校制订了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考核五环节的工作守则,确定了教学过程各阶段的工作质量标准,并将考核标准纳入量化成绩:③设立督查机构,强化教学监控,学校在教导处专设教研督室。对教学的五环节跟踪督查评估。定期征求各班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并及时反馈信息:④用素质教育报告单替代过去的成绩单,对学生的评语多采用激励性语言。

五、构建多功能德育网络体系。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育人体系,把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完善的人格。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来抓。①坚持对学生进行《守则》《规范》量化评分。②开辟校园之声广播,实行班级值周制,增设校园检查岗。给学生制作校牌。使每位学生融于集体管理之中,增强了自尊、自爱、自削的能力。明明白白做学生,一个良好的自我管理风气在我校形成。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通心理健康咨询电话,及时矫正学生心理失衡的问题,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树立不同的奋斗目标。④充分发挥家长工作领导小组及家长工作委员会的作用,极大地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每学期召开两次家长会。我们还聘请了法制校长,真正把学校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做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感到许多无奈和困惑,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

思考之一:学生减负后,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增多,家长有的顾不上,有的管不了,致使相当一些学生沉浸在游戏厅不能自拔,如何倡导学生文明上网、健康上网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生教育报告总结范文3

(八)认真做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对外宣传工作

在我校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学校党委围绕“立足新起点,谋划新发展,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实践载体,认真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审视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举措,总结发展经验,把握发展规律,进一步开放视野、开拓思路、开阔胸襟,增强了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信心和决心。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学院作为科学发展的典范,引起了和全国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高度重视,宣传部精心组织并认真接待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等二十余家大型媒体,专访刘吉臻校长,从不同角度对学校的典型经验进行宣传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氛围,为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了强大助力。

(九)完成宣传部本部门的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方案

党委宣传部在 (五)进一步推进法制度宣传 (二)制定大学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

制定大学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并以大学文件的形式下发。通过制定大学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以便于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抓住核心、突出重点、加快步伐,在学校为打造具有xx特色的大学文化精品方面,实现管理体制和实施机制上的创新。具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建议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学校预算,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确保大学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2.进一步深化对大学文化主要内涵和建设方向的理解与阐释,同时组织好大学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式下加强和改进大学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

3.制定《xxxx大学校园环境规划方案》,按照科学管理的要求,合理规划和设计校园整体布局、建筑艺术风格、校园绿化美化和各种学校活动设施。

4.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这一载体,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同时,加强网络文明工程建设,倡导绿色网络,积极推进网络文明工程建设。

5.积极适应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大学理念,并使其内化为学校的精神文化,形成促进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发挥其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6.把校史与学校理念结合起来,以理念和文化为纲,融合校史编写《图说xx》,以更加精练的文字表述学校的理念和文化,在广大师生中广泛宣传,并作为新生教育的主要教材之一。

(三)建立专题辅导报告会制度

自下学期开始,于开学之初制定出学期的专题辅导报告计划,每月组织一场高水平的报告会,让广大师生及时了解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能源xx的发展趋势,及时了解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进一步把握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规律。

三、进一步强化对国家能源xx、高等教育和学校发展的宣传力度

(一)加大对国家能源xx发展趋势和发展重点的宣传力度

世界发展的趋势,使能源和环境问题备受全球关注。作为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唯一一所以能源xx为特色的大学,我校广大师生员工对国家的能源战略、节能减排及环境保护等问题将更为关心。不断学习和研究这方面的方针政策,有助于激发全校师生的爱国热情,助于鼓励全校师生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有助于为广大师生更加爱校敬业进一步打牢思想基础。

(二)加大对高等教育发展发展趋势和发展重点的宣传力度

当今世界,人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争相培养的目标。为此,国家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不断深化改革,不断实现教育思想和培养方式的创新,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为人类的发展贡献力量。学校确立了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战略,急需借鉴相关的典型经验和好的做法。大力宣传国际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对学校把握发展方向,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突出学校发展趋势、发展重点以及科学发展实践的宣传

实施“三步走战略”,完成“六项战略任务”,是学校党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学校改革发展,实现建设高水平大学奋斗目标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宣传思想工作要以服务高水平大学建设为目标,紧紧围绕“三步走战略”与“六项战略任务”所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开展宣传教育,按照“高水平、有特色”的要求,在坚持“十六字办学方针”,全力推进以“三大工程”为主体的改革创新,以及以超常规的思维、超常规的举措、超常规的努力,推进学校跨越发展方面,进一步统一师生思想,增强发展信心。

新生教育报告总结范文4

差异教学思想;高职院校;文化基础教育;必要性;应用路径

摘要:

差异教学思想的核心内涵是从学生个体差异出发,进行有差异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差异教育思想应用于高职文化基础教育的必要性源于高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高职文化基础教育的价值实用性和行业渗透性。应用路径包括提供多元化教学方案、运用信息化教育技术和进行常态化测评诊改等,最终形成一套能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文化基础教育教学模式。

文化基础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德树人,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为创新高职院校文化基础教育,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有必要在高职文化基础教育中引入差异教学思想。

1差异教学思想概述

1.1差异教学的定义

差异教学的定义较多,其中最广为使用的是华国栋在《差异教学论》一书中提出的:“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1]”。这里的学生个性差异既包括性格、兴趣方面的差异,也包括基础水平、学习能力和认知风格上的差异。

1.2差异教学思想的核心内涵

差异教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学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反思了传统划一式教学的弊端,适应了人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双重需要[2]。差异教学思想的核心内涵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2.1从学生个体差异出发

无论教育者采取何种态度,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的差异都客观存在。差异教学就是要尊重差异、利用差异,把学生的多样性当成是教育资源,通过教学前、中、后期的多种形式的测查和诊断,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状态、趋势和个体差异,为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课堂活动提供依据,使教与学始终保持高度匹配。

1.2.2进行有差异的教学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差异教学以班级为依托,但不局限于班级授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学习需要,灵活安排大班讲座、小班讨论、小组合作、独立练习乃至课外自主学习、网络在线学习等多种教学形式。在内容、进度和成果上,差异教学为学生提供多元化选择。通过对教学输入、过程和输出三个要素进行差异处理,为不同起点、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提供不同质量的学习内容、不同进度的教学安排和不同形式的考核方法,使基础水平各异的学生都面临稍有挑战性但在教师帮助下可以完成的任务,推动他们超越原有水平不断掌握更高层次的知识和技能[3]。在教学方法上,差异教学手段应该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学习风格和思维类型的学生。对起点较低的学生可多呈现直观材料,起点中等的可多用辅助练习,起点高的可多提问题、布置任务或项目等。无论何种教学方法,都力求启迪学生思维、扬长避短,同时注重情感交流、动态调整,以增进教学效果。

1.2.3促进学生的差异化发展

天生我材必有用,教育不应只用一个模子塑造人。差异教学尊重每个学生的特殊性,通过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活动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制订针对性的学习计划、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发展。实际上,世界上任何两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发展轨迹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在当前我国人才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教育更应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大可能地尊重个性,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个性、成就个性,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2高职文化基础教育引入差异教学思想的必要性

现代职业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然而高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高职文化基础教育的价值实用性、高职文化基础课程的行业渗透性都体现出了引入差异教学思想的诉求。

2.1高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呼唤差异教学

高职院校生源结构的复杂性和日益严峻的招生压力使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持续拉大,而且文化基础课程学习动机严重分化。

2.1.1准备水平差异巨大

高职学生入学时的基础课准备水平普遍参差不齐。以常州某普通高职院校为例,2014年新生入学时进行的摸底考试结果显示:英语平均35.6分,标准差13.9,极差达到80;数学平均58.4分,标准差22.2,极差高达90,两科成绩均不符合正态分布。统计分析表明,高职新生的基础课起点水平差异极大,无法定义一个明显占大多数的中间群体,划一式教学模式失去了适用的前提。

2.1.2学习动机严重分化

除学业水平外,高职新生的基础课学习动机也有明显分化。以英语课程为例,随堂调查发现,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多达4~5种之多,分化严重,有感兴趣为掌握英语交际技能的,有为考试及格拿B级证书顺利毕业的,有为通过英语四级以求更好就业的,有为升入本科的,还有一小部分学习目标不明得过且过的。对于这样的学生群体,如果用同一套标准来要求,必定会令部分学生潜能受到抑制,部分学生感到望尘莫及,教师难以取舍、无所适从。因此,引入差异教学思想,提供多元化学习方案,帮助学生根据准备水平、兴趣爱好进行合理选择,是适应学生差异化学习需求、提高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2.2高职文化基础教育的价值实用性要求差异教学

高职文化基础教育的价值追求落脚于实用,原则是“实用为主、够用为度”。那么问题在于:文化基础课程体系中哪些内容“实用”?学多少“够用”?显然,对我国高职教育40000多个专业点、800多种专业来说,回答不能一概而论。例如经济与贸易、旅游、涉外服务等行业一般要求毕业生具备较高的中、英文应用能力,而机械、电子、IT等行业对毕业生语言能力的要求就相对较低[4]。要贯彻实用、够用的理念,不同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教学就必须体现出质和量的差异,应用差异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适用于不同专业学生的“实用”和“够用”标准。

2.3高职文化基础课程的行业渗透性需要差异教学

较普通本科教育而言,高职教育不是“量”的压缩,而是有“质”的区别。高职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和更强的职业敏感性,需要持续推进与产业结构调整、行业转型升级相配套的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才能保证高职毕业生很快能在对口岗位就业,在人才市场上适销对路[5]。这就要求高职文化基础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础文化素质,还要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服务,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行业特点和职场需求,面向不同专业或专业群提供多种与其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课程内容、教学计划和考核方式,为搭建学生多路径成才的立交桥筑牢文化地基。

3差异教学思想在高职文化基础教育中的应用路径

要贯彻从差异出发,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实现差异化发展的教学思想,高职文化基础教育需要重新审视现行教育过程的各个具体环节,运用最新的教育技术成果,在实践中常态化地进行质量诊断和改进,逐步形成一套能适应学生需求、发挥教师特长、体现学校特色的高职文化基础教育模式。

3.1设计多元化教学方案

文化基础教育的时空范围不应该局限于课程表上规定的时间和教室,而应该覆盖到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时间跨度和线上线下的所有学习空间。课程团队应立足全校,宏观分析生源层次结构、专业类别分布和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多种可选择的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方案和整个高职阶段的文化基础素质提升路径,并配备丰富的内容资源和完备的答疑指导。组织形式上,同质分组与异质分组相结合,大班教学、小班教学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相结合;课程内容上,不同难度的基础模块和服务各类专业的行业模块相结合;教学方法上,基于任务、问题或案例的交际型和启发式教学法与基于识记、练习、模仿、运用的刺激-反应-强化式行为主义教学法相结合;考评方式上,纸质考试与口头汇报、作品展演、解决方案、创意方案、创新创业项目、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相结合。面对多种教学方案,每个学生都可以参考自己入学阶段起点水平测评的详细结果和专业背景、智力水平、认知风格、学习动机、情感态度等因素,并听取教师的合理化建议,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的学习方案和素质提升路径。

3.2运用信息化教育技术

随着互联网和视频技术的迅猛发展,慕课、翻转课堂、微课、信息化教学、移动学习、大数据等新教育理念和手段不断涌现并迸发出惊人的活力。新的教育技术不仅适应了学生作为数字时代原著民的学习方式,拓展了学习的时空界限,更重要的是满足了每个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同一个视频内容,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偏好、时间安排和接受能力调节观看的时间、地点和频次,并且能避免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节奏不同步带来的干扰和焦虑,从而能更加轻松和专注地投入学习、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获得进步。教师可以实时监控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进度数据,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设计。信息化教育技术的这一特点与差异教学思想的要求高度契合,真正做到了尊重差异和照顾差异,因此合理运用信息化教育技术并促进其在高职文化基础教育课堂中落地,是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使每个学生获得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3.3实施常态化测评诊改

差异教学思想给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但教学实践中还会有许多新的问题涌现,学生差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因此必须实施常态化的教学测评、诊断和改进。根据差异变化而变化,才是差异教学思想的真谛。班级层面:每个学生在每堂课、每天的学习中,收获都是有差异的,每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的差异会发生变化。教师就需要通过提问、活动、作业、任务小测验或大规模考试等各种形式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变化趋势数据,才能跟上学生的差异变化,满足新的差异要求。在学校层面:需要汇总来自各个班级、教师的源头数据与信息,作为开展内部教学质量诊断和改进的依据,通过多元诊断的方式及时发现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质量问题,以开放动态的标准,吸收管理方、举办方、实施方、成才方及其他相关各方的诊断意见与知识成果,保证差异教学思想有效实施,提升学校文化基础教育的质量[6]。

4结语

加强学生文化基础和思想文化素质教育是切实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品牌树立的重要内容[7]。以人为本应用差异教学思想是改革学科本位传统教学模式,改善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创新选择和有效手段。应用差异教学思想的关键在于全方位、全过程贯彻“从差异出发,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差异化发展”的理念。应用路径包括提供多元化教学方案和素质提升途径,充分发挥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助推作用,实施常态化的测评、诊断和改进。应用目标是保持教学活力,保证教育质量,逐步形成一套能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能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能最大限度发展每个学生潜力的高职文化基础教育教学模式。

作者:黄英明 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育与研究中心基础部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曾继耘.差异发展教学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卡罗尔•安•汤姆利桑,阿兰.差异教学的学校领导管理[M].杨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4]安晓灿,周龙.与时俱进,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研究报告[J].中国外语,2010(4):4-7.

[5]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江苏高教,2000(1):6-10.

新生教育报告总结范文5

关键词: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教学七要素转变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07-0059-03

引言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不是一个横空出世的概念,它从整合到融合再到深度融合经历了时间的洗礼,比较整合与深度融合我们会发现,“‘深度融合’是在经过多年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检验之后,由整合逐步发展的新观念。众多的教育界大家针对这个问题都侃侃而谈:‘融合’,包含着互不分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一体化的过程,强调有机的结合、无缝的连接”。[2]“‘整合’是强调各要素,以促进教学系统平衡的动态过程,‘融合’是各系统要素实现动态平衡的结果。深度融合即这种平衡状态相对保持的比较稳定和持久,乃至成为一种常态”。[3]就我国而言,“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还处于初步的应用整合阶段,处理好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过程中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走向深度融合”。[4]

随着信息技术的引入,传统课堂中的课程结构、教学形式、师生活动、评价体系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实现信息技术的高效应用,组成课堂教学的诸多要素也产生了适应性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过程中七要素的转变

就如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一样,教学也有属于它自己的教学系统,而构成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是学术界一直争论的问题。在诸多分类中,笔者认为最全面的就是教育家李秉德提出的教学七要素说,它包括教师、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反馈七种要素。以下,笔者将从这七个方面探讨教学要素的转变,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进行分析。

1.教师由“主体地位”到“主导角色”

信息时代,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4基础教育版)》在驱动学校应用教育技术的近期趋势中提到了“重塑教师角色”。[5]学校教育将从“以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为中心”。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与促进者,强调教师能够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达到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所需要的习惯和规则的目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信息社会的发展以及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结果。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指出: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包括多项内容的教学设计单元包。这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提供了参考的依据。信息技术的引入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再占据主体地位,而转型为主导角色,其职责是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要点、设计教学环节、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等,通过针对性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2.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

众所周知,灌输式的教育往往不能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教学内容学生大多不感兴趣。兴趣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信息技术的成功引入,促进了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和数字化资源等主动探求知识。例如,电子书包,一个主要针对小学教育的数字化书包,为学生提供了数字化教育资源,帮助学生记录成长足迹等,将多姿多彩的世界尽收到学生的手中,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地探究,更好地完成教学目的。

3.目的由“单一目标”到“多目标共生”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课堂教学从传统的仅强调知识掌握的单一目标,转向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共同延伸,明确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水平。例如,在学习统计图时,在信息技术营造的虚拟情境中(1991―2015年哈尔滨的天气变化情况),学生运用手中的电子设备,灵活地绘制出各种统计图。在教师引导学生对图形进行观察与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快速地掌握了统计图的使用方法,并区别各种统计图的差异,更激发了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了爱护家园的热情,促进了探索学习新知的兴趣,从而真正实现了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培养人。

4.课程由“孤立独行”到“相互促进”

传统课堂中,各学科之间彼此独立,互不干扰,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培养出“1+1=2”的中规中矩的“人才”,这样的人往往只善于解决已有的问题,很难有创新,更难以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信息技术的引入使课程结构在本质上发生了转变,课程结构的编制不仅考虑怎样将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更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情、意、行等,开创适宜于教学目标及学生要求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方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数学渗透语文知识(多媒体等),语文掺杂数学要点(大数据等),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为知识间的迁移创造条件,这样将会更加容易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课程的实施也将更加顺利。

5.方法由“传统呆滞”到“技术引领”

WebQuest、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等专业名称在现代的课堂中经常被提及,它们的共同点就在于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整合,从而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其中WebQuest是一种“网络专题调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自己的WebQuest课程网页,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MOOC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2012年以来,越来越多的网络学习平台陆续上线,这些课程的开放,给更多学生创造了系统学习的条件;移动学习是一种借助移动计算设备可在任何时间、地点发生的学习,要求学习内容呈现得具体详细并且能够充分展现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这些新生的事物,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各种方法的灵活运用及相互转换,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度,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施,为培养学生兴趣奠定了技术基础。

6.环境由“固定教室”到“大千世界”

信息技术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教学资源的广泛性。信息时代,书本的出版速度远远赶不上信息的更新脚步,虽然基础知识没有改变,但是我们所面对的时代,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瞬息万变,教学资源于无形中就被宽泛化了。面对如此需求,技术人员也没有退缩,如QQ、微信等聊天软件的开创,为信息交流提供了场所;微博等平台的创建,方便了信息的传播;校园网的建设,则保障了教学知识的规范性。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将相隔千里的“消息”尽收眼底,教育游戏(严肃游戏)的开发,虚拟实验室的创立,各种网络媒体的构建,在满足学生需要的同时,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好习惯。

7.反馈由“结果评价”到“全程指导”

现代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结果已不能简单地用分数来衡量,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成了重要的评价方式。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评价体系的建立为课程评价提供了量的支持。其优点就在于能快速、精确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系统地评价,从而及时地反馈给教师,帮助教师制定下一环节的教学任务,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以测试卷为例,简单的总分评价很难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而大数据的后台分析,则能迅速找到漏洞,帮助教师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问题,一次性地对症下药。信息技术的引入促进了多方的发展,帮助教育者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帮助学习者更快速地掌握知识。对于学生的评价我们应该慎重,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评分应当有分量,不可把对知识评分当作一项独立的事情从教学过程中划出来”。这样才能获得双赢。

纵观教学七要素的转变,我们会很清晰地发现,与传统的教学相比,信息技术的引入促使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角色、目的的确立、课程的结构、方法的选取、环境的创设、反馈评价的方式发生了转变。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考虑教学七要素的转变,调整教学结构,结合具体的实例设计教学。

总结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探究中,“深度融合”不是简单的教学要素之间的连接、知识的罗列,而应着重强调“教学系统各要素的有机结合”[6],实现“教学系统的结构性变革”[7],乃至一种“常态的动态平衡”的结果。[8]李秉德的教学七要素理论,为教学设计者找到了思考的落脚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仅仅考虑教学的七要素是远远不够的,教育工作者还应明确所探讨的学习问题的价值,关注课程实施的过程与联系,以及课程评价的及时与有效等因素。

因此,笔者认为,在实际的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需考虑到:以真问题为前提,综合教学七要素进行教学设计,同时注意课程实施的顺应性与课程评价的高效性,以便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嘉毅,李秉德.论教学论[J].教育研究,1997(4).

[2][6]祁靖一,阮滢.从“起步、应用”到“融合、创新”――中央电教馆王珠珠馆长谈我国未来十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01):8-11.

[3][4][8]蔡君,芦萍萍,黄慧娟.信息技术与教学缘何难以深度融合――兼论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时需正确处理的几组重要关系[J].电化教育研究,2014(10):23-28.

[5]2014地平线报告(基教版):教师角色转换正当时[N].中国教育报,2014-8-27(09).

新生教育报告总结范文6

??一、高屋建瓴,提升办学品味

??随着课改实验的逐步展开,虽然上岗前的通识培训、对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认真解读、对课改特点及实施要领的初步了解,为广大教师参与实验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但面对这次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一部分实验教师感到不适应,出现了许多难以消解的困惑,遭遇原先估计不到或者是估计不足的困难。例如,如何在教学中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关系;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有效课改;如何解决课改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实际问题;如何将课改的先进理念切实有效地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如何普遍提高教师们的专业化水平、素养与能力;传统意义下的教研工作已显得不适应,亟需自下而上的教研机制作为补充,在这一背景下,我们紧紧抓住了“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这一有效途径。

??学校建立课改第一责任人制度,校长陈学煌高度重视校本教研,把“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校本教研作为办学特色的重要支撑。学校成立“以校为本”教研领导小组,陈学煌校长任组长,直接领导和参与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分管校长具体抓好校本教研的组织管理和有效实施,学校领导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广泛吸收教育报刊、杂志的前沿信息,亲临课改第一线,零距离接触新课程,积极参与教学研究,认真听、评、诊课,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师的真诚同伴和专业引领的力量之一,领导建立学校教科研的导向、激励与保障机制,着力为教师参与教研创造有利条件、提供有力支持,整合资源,建立开放、发展的教研网络,大力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和先进的校园文化,及时、准确地把好学校课改脉搏,做好决策工作。

??学校每学期初及时制定新学期课改工作思路,在2004年2月10日召开的新学期第一次校务会议和教工大会上,陈校长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求课程改革之真,务培养人才之实;求文明建设之真,务养成教育之实;求和谐拼搏之真,务工作创新之实;开展“三查、三看”的自我教育活动:查爱心够不够,看综合反映;查课改真不真,看课堂活力;查工作实不实,看业绩成效;追求携手并进,师生成长与学校发展双赢的目标。学校领导班子在每周二的校务会议上研究部署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制定学校校本教研计划,间隔一周召开一次教研组长会议,研究与制定本组的校本教研工作安排,建立以教务处、教研室、教研组、备课组为组织形式,全体教师广泛参与的活动机制,确保校本教研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推崇“用目标激励人,用榜样鼓舞人,用正气感召人,用制度约束人,用感情凝聚人”的现代管理理念,建立健全课改实验保障机制;对校本培训、校本教研、课题研究提供政策、资金和物资的支持和保障,激励实验教师大胆开展课改实验研究与探索;营造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氛围,改变教师各自为战的状况,做到互相学习、共同切磋、合作研究、分享经验、提高水平;号召实验教师抓住机遇、敢为人先,提倡创新,鼓励成名成家(成学科名人、课改专家)。

??从课改的酝酿准备到开展实验,校领导、各部门、广大教师以极大热情和高度使命感,承担了巨大的责任,创造性地实施实验工作,有了一个令人鼓舞的开局,取得了富有成效的进展。两年来,老师见面谈课改,潜心搞课改,从“走进新课程”到“决战新课堂”,“激活思维、开拓创新,激活工作、追求艺术,激活课堂、提高质量”,老师们的课改理念在实验中提升,课改行为在实验中规范,课改绩效在实验中展现,教学内容、教育方式、学习能力、评价标准、课程管理等方面发生了许多新的可喜的变化,形成了宽松健康、和谐融洽、团结进取、民主平等的校园氛围,办学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2003年12月5日至10日,省教育厅组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评估调研,由省普教室陈小敏主任带领的专家组一行12人深入南平市省级课改实验区(武夷山市、延平区)开展评估调研。在反馈会上,专家们多次对我校课改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南平三中课改实验管理和运作机制是一个典型、有借鉴价值,值得学习;南平三中课改办做了大量工作,措施有力;教师全身心投入,成效显著。

??二、运筹帷幄,抓实校本培训

??要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一支理念先进,业务扎实,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近年来,我校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培训工作,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学校在“以人为本、科研兴校、走内涵发展之路”新理念的指导下,确立“以提高教育科研能力为主攻方向,立足岗位、积淀底蕴、发展自我”的校本培训指导思想,坚持思想政治素质与业务水平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学用一致,坚持先校内再校外,超前培训,按需培训,在岗培训,与新课程同行,形式多样,注重实效。学校结合实际制订了《南平三中教师培训计划》,构建“自修+反思+研讨”的校本培训新模式,实现校本培训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教师的培训工作重点从基础性培训和学历补偿教育逐步转变为更新知识、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运行机制从主要依靠学校行政行为逐步转变为学校行为和教师个人行为相结合,为教师搭建自我成长的平台,促使研究型教师的快速生成。

??学校创设空间,采取切实措施,使校本培训成为教师的“氧吧”和“加油站”,给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定目标、分任务、压担子,打造“531名师”工程。注重教师队伍梯度建设,执行《关于新进校教师管理的若干规定》,对青年教师实行学习制度、坐班制度、导师制度、定期汇报制度、单列考评制度和教育诫勉制度,努力锻造一支有着较强的适应及承受能力,具有良好师德、健康人格、娴熟教育艺术和一定教研成果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学校加强新课程培训,用新理念夯实新课程改革的基础,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人手一份),分学科学习《课程标准》及《课程标准解读》,学习《走进新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及《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福建教育》、《闽北教育研究》等的有关课改文章,及时下载刊印了《新课程改革不可忽视的新问题》、《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行为要求》、《成长记录袋的使用、反思与改进》、《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人手一份)等若干篇体现课改新理念的文章,供教师们学习研讨。学校将课改培训做为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从2002年4月开始我校先后派出邓德东、张彩珍、郑辰等3位教师参加国家级新课程教师培训班学习,李寿滨老师参加全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会,杨丽青老师参加全国初中生物实验教科书培训会,50余位教师参加省级新课程教师培训班学习,陈学煌校长参加“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管理者高级研修班”学习,有3位教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召开课改典型经验交流曁教师参加全国课改活动报告会,组织教师观看通识培训录像,所有实验教师都参加了区级以上培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学校建立校际之间广泛合作、相互交流、共同支持的工作机制,建立跨组、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教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机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外地课改先进经验和做法;通过网络与专家、同行交流、对话;加强与高等院校、省(市、区)普教室、省(市、区)教师进修学院(校)的联系;邀请国家或省(市、区)级名师、教育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传经送宝,争取他们的专业指导和支持,用新课程的最新信息和动态贯穿实验全过程,拓展教师课改思路。近年来,学校先后组织教师前往武夷山、南安、福州、厦门、上海、南京、长沙、广州、扬州、昆明、沈阳、大连、天津、北京等地学习考察。2002年以来,我们在学校资金十分困难,负债办学的情况下,仍然千方百计挤出有限资金,先后派出五十多位教师到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厦门市有关学校和省课改实验基地校武夷山一中、南安实验中学参观、听课、学习,选派黄婧老师前往上海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全方位跟班学习,派出多批教师到市(区)有关中学听课观摩、学习取经,听取省普教室陈小敏主任课改专题报告,请省教育厅基教处陈宗懋副处长、省特级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省电教馆张大展馆长、福建师大教科院黄宇星院长、市普教室叶剑雄主任、张启东副主任、南平市政协副主席蔡登闳、南平师专外藉教师、南平师专教务处副处长刘皿伟副教授、南平师专基础教育研究所陈飞所长、英语系主任郭翠莲副教授、省特级教师、南平一中黄兆平、蔡伟潭副校长、南平市教师进修学校李修钦校长、卢荣堃副校长、延平区教育督导室程经华副主任等领导、专家来校讲学和指导课改实验工作。

??三、以校为本,创新教研机制

??学校依据本校实际切实开展校本教研,制定南平三中“以校为本”教研制度,以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作为学校开展校本教研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方式,以教研组为单位、以备课组为研究小组、整体研究与分散研究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主体作用和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优势。学校物色教学业务过硬、教育思想端正、学术民主、具备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教学骨干担任备课组长,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和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加强集体备课,做到“三公开”、“六备”、“五统一”,即公开备课过程,公开教学资料,公开教学经验;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备实验、备作业;学目标,学计划,学进度,学资料,学测评,倡导同伴互助、合作研究、集思广益,采用“自我反思提出问题教研组研究确定课题备课小组共同设计方案研究者付诸实施并反思教研组集体(反思)与评价”的运行机制进行校本教研。

??由于国情所限,新课程改革实验在大班额状况下进行有一定的普遍性,如何既面向学生的全体,又照顾到个体差异,避免学生两极分化;如何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如何在课堂上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等等,都是我们面临的亟待解决的新的问题,因此,学校把“‘大班额’背景下的有效课改”作为“校本教研”的总课题,开展“有效课改与提高学生素质”、“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坚持“一个月集中交流、研讨一次”的课改学习制度和“以校为本”的中心教研制度(每周由一个学科的两位实验教师作主题发言)及集体备课制度,积极探索建立有效支持教师发展的专家咨询和沟通机制,课题研究贴近学校实际,贴近教学实际,贴近学生实际,既有大样本、长周期的课题,又有“短、平、快”的研究项目,既有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有集体协作攻关。目前,我校承担或参与了12项国家(省)级教育科研课题,语文组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子课题“语文素质与人的发展”研究任务和省级基础教育研究课题:“文学鉴赏与人文素养”,学校正积极申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初中年级实施实验研究”和省级课题“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生评价中的应用”研究,承担福建省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研究课题子课题“中小学生的评价”研究,物理组承担全国物理教育科研课题“多样化探究形式与探究内容选择的研究”,数学组承担省级课题“自主·指导·合作”科学学习研究,政治组承担两项省级课题“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学联系时事政治和学生生活经验的研究”、“关于教师角色的转换与建立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关系的研究”,英语、化学、生物等学科也承担了多项省级课题研究任务。在以课题研究为导航的校本教研中,学校通过与教科研部门合作、与专家对话、与研究人员交流,教师的科研素养和创造力得到培养,学生的多元发展得到促进。

??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课改“开放周”教学观摩,组织一次大型交流研讨会,开展一次“以校为本”教研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交流研讨,每学年召开一次由“以校为本”教研领导小组、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对学校校本教研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每位教师每学年要进行1~2次教学公开授课,认真听取同行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新进校教师听课不少于30节,要有记录,有评议,通过专题性研讨、沙龙式研讨、“会诊”式研讨、单元教学研讨、个案分析研讨、教研观摩研讨、课堂教学创新评比、教学开放周等各级、各类,分散、集中的研讨活动,注重教研回归学校、回归教师、回归课堂。建立教师个人“以校为本”教研档案,重视实验过程的资料收集、积累和经验总结,在实验中总结,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为推动课改实验工作向纵深发展,学校近期开展了“课改抓典型、育人闯新路”活动,对在班级文化建设与管理、课堂教学、校本课程、校本教研、学生成长记录袋、学生综合素质评定、考试与评价改革、多元智能培养等方面涌现出的执行课标好、课改理念强、好用易学的典型样榜进行收集、发掘,通过个人申报、民主推荐、组织考核等形式评出若干典型样榜,并进行广泛宣传和大力推广,使大家学有目标、干有样榜,以达到以点带面,分层推进,滚动发展的目的。

??校本教学研究制度的有效实施使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能直接面对现实问题,开展思考,探索、改进教学活动,使广大教师踏上了一条由问题——设计——行动——反思……铺设的,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走向“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做研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使教师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研究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使教师在不断“研究”、“创新”中获得新生,使学校真正具有了生命的意义。

??四、拓展激活,优化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