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猪生态养殖项目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猪生态养殖项目方案范文1
“十一五”期间,我省率先建立了全省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联席会议制度,整合资源,以大科技支撑大发展。全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加强,示范效果显著提升,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加强,成果水平明显提升。通过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计划育成399个农畜新品种,有17项农业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励。有227项农业科技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35项、二等奖63项、三等奖129项。
农业科技示范效果显著提升,转化推广成效显著。通过农业科技项目的示范和带动,“十一五”累计实现产值近850亿元、利税70亿元。培育了年销售额500万以上的农业企业260多个,发展壮大了粮食、生猪、泡菜等20多个优势特色产业,为500多万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
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化加快发展。全省建有省级以上农业重点实验室20个、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7个、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个。全省建设专家大院近300个,科技特派员8000余名。省级统筹城乡发展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初步建成,开辟了政策新闻、科技兴农、经济政务、电子商务等5大类、13个频道、60多个城乡互动栏目。建成村级科技信息服务省级示范站65个,其中城市社区12个、农村行政村53个,积极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繁荣提供科技信息服务。
大跨越大转化大突破大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省农业农村科技按照“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促进成果转化”的科技工作取向,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工程、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等重大工作,实现了大跨越、大转化、大突破、大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开创了农业科技工作新局面。
大跨越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工程
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工程是“四川省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重点工程之一,按照“攻克核心技术,培育特色产品,壮大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发展”的思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该工程实施两年来,有力促进了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革新发展理念,科学指导工程实施。示范工程突破了传统项目设计理念与单个技术环节项目支持方式,站在产业发展全局高度,围绕产业“链”式创新,借鉴工业化思想与系统化理论,顶层设计项目方案,科学指导工程实施。
强化两链融合,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强化技术链在产业发展各环节的技术支撑,实现技术链有效供给与产业链应对需求的无缝对接。系统集成分散在产业链上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省内外优势科研单位40多家,龙头企业30多家,跨学科、跨领域专家200多名。建立了8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了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产业集聚。
加速成果转化,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编制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链集成技术及操作规程,示范推广了涵盖产前、产中、产后的科技成果800余项。组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专家大院25个,选派科技特派员140多名深入农村开展服务,加快了科技成果向农村转化推广的进程。建立科技示范基地36个,核心示范区面积16万亩以上,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开发竞争力强、附加值大、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160余个。2010年新增出栏优质畜禽850多万头(只),生产食(药)用菌1.5亿袋,企业新增经济效益14.5亿元以上。
构建利益机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利益机制是产学研农紧密结合的重要纽带。示范工程探索了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科技服务带动型等科技服务模式,建立了“科技特派团+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科技型企业+基地+农户”、“科技特派员+合作社+基地+农户”、“专家大院+基地+农户”等技术快速传递模式,创新了科技人员有偿咨询、技术入股、技术承包、效益提成等多种科技服务方式,构建了企业、科技人员、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2010年,示范工程联结、指导帮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69个,培训基层科技工作者及农民30579人次,示范带动农民17万户,项目区农民年人均增收800元以上。
大转化新农村示范片农业科技园区
目前,我省已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3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93个。其中,集中建设新农村示范片农业园区60个,实现全覆盖。2010年,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立核心区74万亩、示范区196万亩、辐射区1400多万亩,示范片园区分别占86%、85%和69%;示范推广新品种1428个、新技术732项、新模式251项,示范片园区分别占72%、73%和69%;开发新产品492个,建立农民专合组织或专业技术协会1300多个,培训农民133.8万人次,示范片园区分别占60%、73%和77%;实现产值272亿元、税金6.5亿元,示范片园区分别占80%和85%;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农民人均年增收分别达到1812元、1390元和1100元。
我省农业科技园区正在全省呈现燎原之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的数量从试点初期的14个迅猛发展到现在的93个,涵盖了全省21个市(州)一半以上的县(市、区)。共有875家企业成为园区业主,企业投入占到总投入的50%,80%的园区是由企业主办。园区产生了272亿元的产值和73.5亿元的直接利润,同时带动了广大农民增收致富,核心区农民人均增收1812元。
温江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引入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力量,切实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园区产生了7项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并在园区内迅速转化,开发出特色蔬菜、健康猪肉、优质水果等产品,已成功进入伊藤洋华堂、沃尔玛等高端超市,其中苦瓜、茄子和西瓜三个产品已通过有机认证。
船山、东坡、江油、资中、翠屏等新农村示范片农业科技园区大力实施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项目,彭州、都江堰、安县、汶川等园区继续实施地震灾后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项目,积极开展生猪、食用菌、家兔、柑桔、茶叶、猕猴桃、蛋鸡等产业技术集成与示范,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了农民增收。
安县园区科技特派员团队积极扶持蛋鸡产业发展,带动全县蛋鸡养殖规模达270万只,是地震前的2.25倍。
大突破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
2004-2010年,我省先后经历了2006年特大旱灾、2008年严重冰雪灾害和“5·12”汶川特大地震等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粮食却连续4年增产,连续3年超过700亿斤,科技功不可没。
“十一五”期间,省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共设置课题28个,育成通过国家和四川省审定或认定的农作物新品种375个,育成畜禽新品种(配套系、新品系)24个,创造可直接应用于育种的新材料1100余份,新技术和新方法65项;获国家、部、省级科技成果奖74项,其中,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7项,省一等奖20项;授权专利40项,获品种权119项;形成技术标准、规程92部;种子交易占全国省际间种子交易总量的40%,年销售种子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已超过10家,有6家企业名列全国种子企业“五十强”;年创产值10亿元以上,新品种累计推广3亿多亩;推广畜禽新品种249万多头(只、套),年新增产值10亿元以上,为保证我省粮食安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作出了显著贡献。
在农作物育种攻关方面,我省“十一五”水稻育种在育成数量、质量及单产等方面较“十五”平均提高70%以上,2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玉米育种再上新台阶,5年来累计在省内推广玉米新品种9442万多亩,省外推广100余万亩,增产7000余万公斤。除此之外,麦类、饲草、蔬菜育种均创最好成绩。
在畜禽育种攻关方面,“十一五”期间,我省围绕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建设,大力开展高瘦肉率猪和优质风味猪配套系选育。诞生了第一个畜禽配套系“大恒699肉鸡配套系”,该配套系生长快、繁殖率高,肉质风味好,达国内领先水平,标志着我省地方优势特色畜禽新品种培育取得突破性成果。肉兔配套系、獭兔新品系、肉鹅配套系、凉山半细毛羊选育也进展顺利。
随着我省人口增长和畜牧业、食品加工业、白酒产业的发展,粮食需求呈现刚性增长趋势,我省每年需从省外调入饲料和酿造用粮上百亿斤,迫切需要全面提高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的生产能力。为此,在国家水稻丰产科技工程的带动下,我省结合自身实际,深化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启动实施了四川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将玉米、小麦与水稻一并实施,在玉米、小麦主产区建立核心区4个、示范区16个、辐射区43个。“十一五”期间,小麦和玉米已累计增产99万吨、增效21亿元,为我省玉米、小麦增产增收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大发展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工程
“十一五”,我省着力于依托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农村信息化等载体,构建新型农业科技转化体系,以科技创新带动科技创业,以科技创业促进产业发展。
科技特派员工作已在全省范围全面铺开。全省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县(市、区)从2003年的17个增加到156个,科技特派团从10多个增加到282个,科技特派员也从100多人增加到8279人,专家大院由100多个增加到近300个,实现了从初期只有省级团队到现在国、省、市、县四级团队的跨越。
科技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2010年,460名科技特派员自带技术成果广泛开展创业活动,创办企业450多家,吸引投资21.1亿元,实现利润12.1亿元,创业人数、融资资金、创业利润接近2009年的两倍,科技特派员人均创业回报高达4.3万元;同时,有20个项目获国家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大赛奖,占全国的8.3%,居西部第一、全国第三,另有6个项目入选“十二五”国家农村领域科技计划预备项目库。
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科技特派员广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示范,引进新品种3800多个,推广新技术1200多项,培训农民近400万人次;同时,通过实施科技项目,发展壮大了生猪、泡菜、家兔、食(药)用菌等一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科技特派员通过1300多项科技项目的实施,直接带动55万农民实现就业,并带动其他行业700多万人就业,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257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17元。特别是科技特派员实施的科技创新产业链项目,让10多万农民在家乡就业,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7640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500元。
2008年11月,科技部、四川省启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科技特派团对口帮扶工作,与我省科技特派员一道组成了27个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科技特派团,对口帮扶北川、青川等18个重灾县。2009年5月14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向18个援建省市、9家中央属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地震灾后对口帮扶科技特派团授予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