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学习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网络学习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网络学习方案

计算机网络学习方案范文1

关键词:计算思维;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能力培养

计算机网络是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众所周知的难学难教的课程。学生感觉较难理解和掌握老师的授课内容;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习的要求,如何通过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实践内容,来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计算机教育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1]。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目前公认的三大科学思维是理论思维、实验思维和计算思维[2]。其中,理论思维以数学学科为代表,实验思维以物理学科为代表,而计算思维则以计算机学科为代表。计算思维的核心思想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近年来,计算思维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教育界普遍认可和倡导的科学理念。

本文将计算机思维这种新的科学理念引入到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验教学中:一方面,有助于改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将有助于学生将计算机网络的实现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其他软件系统的开发设计及日常生活问题的处理中。

一、计算思维与计算机网络教学

计算思维是周以真教授在2006年提出的,她认为,计算思维是建立在计算过程的能力和限制之上,借助计算方法和模型,由人和机器共同完成复杂问题的求解和庞大系统设计[3]。计算思维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国内外教育界广泛关注。计算思维中所蕴含的许多科学思维十分值得学习和借鉴[4]。

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很多设计思想和方法都体现了计算思维所倡导的这些科学思维和理念。例如,计算机网络利用“抽象和分解”思维对网络系统进行抽象,得出计算机网络的层次结构;在传输层上利用“启发式推理”思维通过在不确定的情况下的规划、学习和调度来实现三次握手基本操作,以保证数据的端到端的可靠传输。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可以说计算机网络是最能体现计算思维的一门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思维这一有力的科学工具,将其贯穿于整个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力求提高和改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目标

计算机网络程是计算机网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由于计算机网络包含许多计算机思维中系统级的问题求解,故计算机网络课程应以计算机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以讲授各种网络命令、技术和算法为主要内容,使学生通过上机实践和合作设计,来感知和领悟计算机求解问题和设计系统的基本方法和思S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据此,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验教学目标如下:

以计算机思维能力培养为目标导向,在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基础之上,进行工程实践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熟练运用和操作计算机网络命令。

(2)熟练进行网络配置和网络架构设计。

(3)模拟并实现计算机网络算法的生成或改进。

(4)剖析某种具体网络协议的实现机理,设计相应的功能模块。

(5)协作完成一个小型网协议的设计和一个小型网络功能设计。

三、面向计算思维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方案设计

根据我校学生自身特点和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上节所确立的计算机网络教学目标,重点以计算机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导向,将每一个阶段的实验类型分为验证性实验、算法模拟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大类。

(1)验证性实验:以实际的操作系统(Windows或Linux)作为实验环境,通过验证操作系统具体运行现象,让学生直观感知网络相关命令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

(2)算法模拟实验:以计算机网络中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算法为例,选择一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让学生通过编写程序实现算法的功能。

(3)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模拟器(Packet Tracer)等进行网络模拟实验。设计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方案如表1所示。

将本实验教学方案应用于我院计算机专升本、专科生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实践中,经过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得到很好的提升,课堂效率明显提高,学期末的考核也表明,学生的实际动手解决能力得到较好提高,相应理论知识点的掌握能力也随之得到改善。这说明本方案是正确可行的。

四、结语

计算机思维的出现为当今教育界提供了一个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有力工具。本文将计算思维应用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验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动手能力及良好的创新和团队意识,同时有助于解决计算机网络课程难学难教、实践与理论未能有效结合等问题,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下一步的工作是继续完善和改进该实验教学方案,并尝试向我院其他专业其他课程进行推广实践。

参考文献:

[1]陈华杰,戴丽娟.以培养计算思维为核心的程序设计实验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25-127

[2]梁正平,李炎然,王志强.计算思维导向的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2(9):31-34.

计算机网络学习方案范文2

关键词:课程体系;计算机网络;分层次教学;课程建设;人才培养

信息社会,计算机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方方面面。计算机网络课程已经成为计算机类专业的核心课程[1]、非计算机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学习有不同的侧重和要求,需要通过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改革寻找出路。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研究和设计与各专业计算机网络知识要求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已是当务之急。

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核心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到各专业对计算机网络知识教学的需求。改革和探索主要围绕分层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知识领域框架设计、实践课程设计、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材和实验指导书编写等方面展开。

1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1分层次的课程体系设计

不同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和需求要有所差异,需要针对不同专业网络知识需求,设计由一般要求、基本要求、较高要求和专业要求组成的分层次课程体系。对网络工程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应有专业要求。对计算机类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和数字媒体等专业应有较高要求。对理工类专业,如通信工程、信息安全、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信息与计算科学等应有基本要求。对理工类专业,如会计学、电子商务、金融学等应有一般要求。分层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按网络工程专业、计算机类专业、理工类专业和经管类专业划分层次,设计不同层次满足对计算机网络知识需求的课程。不同层次计算机网络教学中,与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相关的课程如表1所示。

计算机网络作为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和能力需求,以及讲述内容的不同,设计有3门课程:“计算机网络(甲)”适用网络工程专业和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专业;“计算机网络(乙)”适用学校其他理工类专业;“计算机网络及应用”适用学校经管类专业。

1.2分层次的课程群

课程体系分为计算机网络理论、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设计与应用3个课程群。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中的课程群如表2所示。

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核心,设计出计算机网络理论、技术和应用相融合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可以很好地使各课程内容前后衔接、融会贯通、知识结构循序渐进、易学易懂。3个课程群分别体现计算机网络理论、技术和应用知识的基本要求,覆盖了计算机网络知识结构组成的全部内容,可以满足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网络教学内容的选取,培养了学生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动手能力,可以为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核心技术提供很好的帮助,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兴趣。

1.3理论、技术和应用相融合的教学方法

设计计算机网络理论、技术和应用相融合的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计算机网络理论、技术发展的来龙去脉,使学生知道所学、掌握所用,明白所学知识将来如何用,为今后工作就业打下坚实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基础,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分层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设计立足让学生通过身边和所用的网络,结合各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优化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各课程的教学大纲;结合身边的网络应用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采用类比人类社会中的通信活动过程来学习网络知识。针对各专业的特点和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的需求,把计算机网络理论、技术和应用融合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努力做到“学思结合、融会贯通、知行统一”。

例如,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理论的阐述,说明计算机网络涉及到的各种技术,例如交换、复用、协议分析、寻址、路由等,结合因特网应用,例如域名系统、Web应用、电子邮件、局域网等应用,使学生容易理解网络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组建网络所需要的技术、熟悉管理和应用计算机网络的方法。

1.4设计针对不同专业需求的计算机网络组合实验

设计出适用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和能力要求的组合实验[2],这些组合实验有:因特网应用、网络工具与命令、基本组网、路由交换、网络设计与工程、Linux网络、网络编程、网络仿真与模拟、IPv6网络等。各个组合实验又包括多个相关的实验。

不同专业可以根据专业网络课程内容选用相应的实验组合进行实验教学。例如,经管类专业可以选用因特网应用、网络工具与命令等实验组合。

通过设计一系列适用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和能力要求的组合实验,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网络基础知识和较强的网络应用操作能力。

2课程体系实施和研究内容

2.1提出分层次的课程体系框架

采用“分层次”的课程体系研究方法,针对不同层次对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的不同需求,我们提出了网络工程专业注重网络设计、分析和研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侧重网络基本理论和组网技术,全校其他专业又分为理工类和经管类,分别侧重于Internet程序设计和因特网操作使用的课程体系。

研究的思路是以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建设为主线,结合计算机类专业的计算机网络相关课程,以及理工类和经管类专业计算机网络通识课及相关课程的实施方案,设计出计算机网络理论、技术、应用课程群。各层次和各专业计算机网络教学可以依据各自的培养方案,选择适用的计算机网络教学课程,体现了该课程体系框架的灵活性和可扩充性。

课程体系把课程分为计算机网络理论、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设计与应用3个课程群,采用理论、技术和应用融合的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框架设计立足让学生通过身边和所用的网络,类比人类社会中的通信活动学习网络知识,让学生知道所学、明白所用,激发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对网络理论、技术、应用学习的兴趣,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2优化教学内容和修订教学大纲

在修订各专业培养方案中有关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制定并不断调整各门相关课程教学大纲,删除过时的或与相应层次要求不适应的教学内容,及时将网络新理论、新技术纳入教学大纲。例如,增加的新课程包括:Linux网络环境、网络仿真与模拟、移动网络、IPv6技术、网络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等。

2.3编写适用不同层次教学需求的教材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感到,一本好的教材对教和学会有很大的帮助,由于计算机网络理论和技术发展很快,需要研究不同层次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特点,我们编写出适用不同层次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教材。例如,由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的《计算机网络――原理、技术与应用》[3],把计算机网络的理论、技术与应用融合到一本书中,给出对不同层次网络教学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选择的建议,对教学内容灵活取舍,可以很好地满足不同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需求。

2.4设计适用不同层次的网络实验内容

研究和设计适用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和能力要求的组合实验,依据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专业要求、较高要求、基本要求和一般要求设计组合实验的实验内容。例如:对一般要求,可以开设因特网应用、网络工具与命令等实验组合,进行一般因特网应用、网页设计、常用网络命令使用、网站设计等方面的实验;对于专业要求,可以开设基本组网、路由交换、网络设计与工程、Linux网络、网络编程、网络仿真与模拟、IPv6网络等组合实验。

结合组合实验设计,编著相应的实验教材和指导书,包括《组网技术与配置》、《计算机网络实验》、《计算机网络常用命令》等。目的是提高不同专业学生设计网络、组建网络、使用网络、管理和维护网络的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知行统一。

3分层次教学的应用和示范作用

3.1应用情况

分层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团队合作精神,充分调动有关教师的积极性,需要踏踏实实做的教学工作有很多。经过一段时间建设,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分层次课程体系,各课程之间知识结构互为支持,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较早地构成计算机网络课程群。不断追踪计算机网络理论与技术的新进展,逐步开设出一系列新课程,如IPv6技术、Linux网络环境等。

分层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以及部分课程教学大纲,已经应用于2004级至2008级5届的网络工程专业、计算机类各专业和学校其他理工类、经管类专业。例如,每年计算机类各专业有800余名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又如,嵌入式系统等课程,提供了计算机网络协议、网络编程、网络工具与实践等理论和技术知识。每年学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安全、编辑出版学等专业有1 000余名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中的课程。为学生在数学建模、电子设计、财会信息化和机器人大赛取得优异成绩打下扎实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基础。

3.2示范作用

分层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研究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继续完善分层次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的理论研究,在总结前阶段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其他高校适应不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取长补短。

分层次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要扩大实践范围,分层次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建设中的经验可以推广到其他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中,应有一个较长的时间进行实践检验,需要在更大范围内对教学大纲作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召开由学生、教师参加的座谈会,认真倾听他们对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意见。

我们积极倡导与国内、外高校就分层次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建设进行合作研究,对中、外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进行比较研究,并对国外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教材进行分析,找出值得借鉴的地方,为进一步搞好分层次课程体系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4-40.

[2]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99-207.

[3] 王相林. 计算机网络:原理、技术与应用[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389-390.

Construction of Hierarchical Computer Network Curriculum System

WANG Xianglin

(College of Computer,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

计算机网络学习方案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原理;实践教学;关联性

一、传统计算机网络原理实践教学现状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重要基础专业课程之一,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会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由于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理论性较强,教师在教授过程中通常采用“就理论谈理论”的方式,而计算机网络原理的实践课程,则多数依照配套辅助教材进行授课。配套教材大多只是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熟悉掌握相关网络命令,并利用常用抓取数据包软件对相关网络协议进行分析,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该门课程,但是这种实践教学方式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在计算机网络原理传统的实践教学中,教材相关配套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刚接触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对该门课程很生疏,对于网络结构体系相关知识比较陌生,在没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做基础的前提下,他们很难理解利用抓取数据包软件进行网络协议分析的真正含义,也会对计算机网络原理这门课程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二、实践教学关联性创新

1.创新方案

综上所述,盲目按照教材配套实验教学方案进行授课,虽然可以指导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原理这门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但是这种方法在实际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实践教学环节缺乏与其他计算机基础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很难产生兴趣,这也直接导致学生对专业课程相关知识点的关联性的理解和掌握的不足。针对上述的不足之处,本文提出加强实践教学关联性的创新方案:实践教学不仅要与教材相对应,完成指导和锻炼学生掌握教材理论和实践能力的目标,更要考虑与其他课程知识的关联性,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才能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增强其对所学课程知识点的运用技巧。结合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重要性,此次研究以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作为加强实践教学关联性创新实例。

2.加强实践教学关联性创新方案实例

实验内容:模拟实现网桥的自主学习算法。

实验目的:锻炼学生对数据结构知识的运用,加深其对自主学习算法的理解。

自主学习算法流程图以及实现的核心代码如下:

图1 自主学习算法流程图

以上的这种实践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抓包分析数据枯燥难懂的低效学习方式;根据自主学习算法流程图,运用程序实现自主学习算法,对于学计算机网络原理的学生,不但加深了对Mac帧结构模型的理解,对OSI体系结构模型以及在结构系统模型中数据通信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数据结构理论基础上,达到了锻炼动手编程能力以及加深对数据结构相关理论知识理解的目的,也使学生对于课程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有了新的认识,对于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结构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为后续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原理是一门基础的专业课程,利用增强基础专业课程关联性的方法引入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关联性,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理论基础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建立计算机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培养计算机基础专业课程能力,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构造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的有效方法,增加各个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系统的理解和掌握,这也是创建应用技术型大学对于学生的培养要求。只有使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将来步入社会做一个对社会主义建设有贡献的人。

参考文献:

[1]曹利.《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的分析和设计[J].计算机时代,2008(7).

[2]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计算机网络学习方案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项目化;行动导向

近年高职计算机类专业面临极大的挑战,这种挑战体现在计算机类专业报名人数的下降,毕业生的就业率不高,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日益面临尴尬境地。如何创新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已经引起了计算机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教育部计算机教指委对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结论,制定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蒋宗礼等国内计算机教育的知名专家研究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课程,提出了这些公共核心课程的组成[1]。“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知识性都很强的专业公共核心课程,如何根据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进行改革对于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改革意义重大。

1 “计算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组织现状

根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涉及计算机网络的教材总共有54种,其中属于高职高专适应的教材为19种[2-20],这19种计算机网络教材代表了目前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最高水平。仔细分析后发现:这些教材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一般都是先讲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然后是数据通信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局域网、网络互联设备、网络操作系统、Internet应用、网络安全,最后是计算机网络新技术介绍。在教学内容的序化上一般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计算机网络技术”这种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学变成了知识点的说教,将知识学习和动手实训割裂开来;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忽视知识的学习而过分强调动手实训,将课程变成了一门培训课程。

德国职业教育的行动导向学习追求学习与工作的一体化思想,得到了中国职业教育界的认同[21]。但是目前还很少见到有“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按照这种行动导向的思路进行组织,这说明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上还有待更深入的探索。

2教学内容项目化的理论基础

项目教学是行动导向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面对一个实践性的、真实或接近真实的任务,学生们独立地(相对于教师控制而言)确定目标要求、制定具体计划、逐步实施并检查和评价整个过程[22]。项目教学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项目教学能有效加强课程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之间的相关性和贴近度,整合知识、能力与素质,使得教学过程更容易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和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高职教育以促进就业为目的,要求学生在学校所学尽可能与未来工作岗位“零距离”,因此,若按照以前以知识传授为主线的方式实施教学,则会使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以后还要花相当长的时间去重组他们所学的知识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项目教学具有以下特征:

(1) 学生自行负责、全身心投入实施较大的、完整的设计方案,强调小组学习;

(2) 学习任务的最终目的在于完成具有实际利用价值的成果,无论是能够使用的产品还是具有启发性的研究发现或者能够进一步落实的行动方案;

(3) 为了完成作品,学生要把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在行动中分析问题。

尽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有了项目教学作为理论基础,但目前教学还缺少实施项目化教学的条件。主要在于缺乏足够的教学内容项目化的教材;教学内容项目化过程中项目的设计还没有形成标准。尽管这样,由于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对实践的要求较高,而对理论的要求较低,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特别适合实施项目化教学。

3教学内容项目化的具体做法

我们在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过程中,按照项目教学的思想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具体做法如下:

(1) 课程项目化实施的前提。

以工程中的实际应用为培养主线,从网络软、硬件两方面实验入手;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教学做”一体化。基本理论不追求深刻广泛,而关注其实用性,结合实际的应用举例,使学生融会贯通。

先进性与学术性相结合。适当去除一些陈旧、难度过大及理论过深的内容,增添应用性较强的新内容,使教材能反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水平,符合社会用人需求。

(2) 课程教学内容的项目分解。

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对应于一个大项目,然后将大项目分解成若干小项目,从而实现课程在宏观上的序化。根据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各个行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要求,可以将整个课程对应于一个企业的局域网构建问题。然后将局域网构建这个大项目分解成若干一级项目。这些一级项目按照认知顺序包括:网络用户需求分析、网络拓扑结构设计、网络硬件实施、网络软件实施、网络管理与维护、广域网、网络新技术7个部分。

(3) 一级项目的进一步分解。

按照项目化教学的要求,7个一级项目可进一步分解成若干二级项目,如表1所示。各个二级项目还可以根据项目化教学的要求和课时的安排分解成若干三级项目,确保一个教学单元能完成一个或多个三级项目。

(4) 每个项目的教学情境设计尽可能贴近学生未来工作实际。

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学习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可能的应用范围包括:校园网络、企业园区网络、办公网络、小区网络、政务网络、网吧等。在设计各个项目的教学情境时必须选取来自这些应用范围的生动实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指向。另外,还要对这些来自应用领域的实例进行再加工,使得每个项目能够覆盖教学大纲对知识点和技能的要求。每个项目的教学情境要满足5个条件:目标性、生动性、探究性、综合性、可操作性。

(5) 在每个项目的教学内容的序化问题上要贯彻教学做一体化的原则。

根据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可以按照图1所示的顺序对每个二级或三级项目的教学内容进行序化。

在以上教学设计过程中,“讲授本项目必须的最基本知识”、“提出项目”的主体是教师;“项目分析”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知识传授”的主体是教师;“项目解决方案设计”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完成项目”的主体是学生;“项目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因此,在以上教学设计中,教师和学生分别作为主体交替或同时出现,能够确保知识点学习和技能训练两不误,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4结语

本文对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项目化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以行动导向学习为基础,探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项目化的具体做法。通过研究发现,对于实践性和知识性都很强的课程,运用项目教学的原理,对其教学内容实施项目化,有利于该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有利于传授必须的理论知识,最终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宗礼,王志英,李晓明,等. 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课程[J]. 中国大学教学,2007(1):45-47.

[2] 尚晓航,马楠,陈鸽.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M]. 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徐其兴.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M]. 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刘晶U,高良诚. 计算机网络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 周鸿旋. 计算机网络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 吴学毅. 计算机网络规划与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7] 张学军,夏长富.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篇)[M]. 3版.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8] 李秀龙. 计算机网络[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9] 胡军华. 计算机网络实用教程[M]. 3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10] 晋玉星,吴丽征. 计算机网络技术[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1] 王恩波,张露. 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12] 李畅,吴洪贵.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用教程[M]. 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3] 王海春. 计算机网络技术[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4] 朱根宜. 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应用基础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5] 褚建立. 计算机网络技术[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6] 蔡立军.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M]. 2版.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17] 黄能耿.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指导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8] 季福坤. 计算机网络基础[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19] 杜煜,姚鸿. 计算机网络基础[M]. 2版.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20] 余明辉. 计算机网络构建技术[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21] 李斌.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 计算机教育,2008(16):88-89.

[22] 姜大源,吴全全. 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Research on Project-based Teaching Method to the “Computer Networking Technology”

Curriculu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EN Yi-min, TAN Ai-pi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unan Industry Polytechnic, Changsha 410208, China)

计算机网络学习方案范文5

关键词:活动教学原理,计算机网络课程,学习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1-5157-02

《计算机网络》是信息类课程的一门主干课,也是继续学习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基础。然而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由于不少院校依然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1]。不少高校的课程编排与教学均已开始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人需求和个性特征。该文引入“活动教学原理”,通过分析计算机网络课程与当前教学环境,构建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案。在突出学生主体参与的基础上鼓励自主探究的主动型学习方式,具有比较好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1活动教学的理论内涵

“活动教学原理”是在目前教育现状下引入的[2],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精神成为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活动教学原理”鼓励学习者能够在真实情境里实现自我建构,在与同伴和教师的交互中获取知识,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3]。因此可以说,所谓“活动教学”,指的是一种基于学习者“活动”的教学观,这种教学观强调认识活动在学习者获取知识中所起的作巨大用,以具体的活动和获取的感性经验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和成长[4]。

2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2.1活动教学的依据

2.1.1学生特征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学生,其自我发展阶段与认知水平都已经接近或者达到成人,因此有着比较明确的学习目的与动机,已经比较适应专业性课程的学习。

在学习内容方面,这些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践知识,动手能力也有所增强,所以对课程的学习内容必须具有很好的专业针对性,便于学以致用。

在学习方式方面,以课堂学习为主,课外自学为辅,并且随着学习经验的积累,已经能够适应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等方式,他们开始更加注重实践知识,并在知识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职业导向。

在心理发展方面,这些学生已经具备了逻辑判断力,当身临比较复杂的问题情境时,也有能力提出问题自己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假设检验而获取正确的方法。但同时也应该正视的是,他们尚不拥有较好的自我学习管理能力,教师必须在学习者进行监控与引导。

因此,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引入活动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与积极性,在活动中有效地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能够促使其发展与进步。

2.2.2课程特征

笔者结合自身《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发现计算机网络课程具备的不少特征均适合于活动教学模式的开展:

1)课程的实践性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网络基础理论的一门课程,富含多种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只有亲身在操作过程中获取经验,才能够深入掌握网络知识与组网技术。而课程的实践性恰恰是活动教学理论模式的基石。

2)课程的发展性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新理念和新技术层出不穷。当前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已经和通信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密切结合相互,属于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因而教学内容也不断更新。

2.2构建活动教学过程设计模式

笔者将活动教学的过程进一步细分为:活动前,中,后三个阶段。

2.2.1活动前

活动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需要分析与任务设计。学习需要分析包括:制定学习目标、细化学习因素。在学习目标制定方面,应紧密结合本校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大纲,明确学习的具体目的。在细化学习因素方面则需详细进行活动主体,活动客体等资源的调研与分析。而在任务设计时,则必须兼顾学习活动任务,学习资源以及活动规则。在此基础上,学习任务的设计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并将重心置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自主能力上。

2.2.2活动中

活动中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学习活动方案进的具体实施,使学生的实际学习活动能够遵循实现所设计的方案进行。在计算机网络的协助下,通过信息系统的构建,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来实现学习模式的改革,让学习者享有随时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机会,在灵活安排的时间学到自己最缺乏的知识。信息技术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平台,为课程的具体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知识的呈现与共享等,都提供了全新的技术体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机地结合起学习内容和策略培训,在网络平台上构建充分体现交互性的交际活动,学生可以在更广阔的平台上自发选择策略进行自主学习[5]。

2.2.3活动后

活动后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学习活动成果的汇报展示以及教师对学习活动的反思与评价。

2.3计算机网络活动教学过程设计

笔者以《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局域网组件技术为实例,进行基于活动教学原理的教学过程设计。

2.3.1活动前设计

首先需要确定具体的活动目标,笔者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将“局域网技术”的知识目标定位于:1)掌握网络交换原理;2)局域网的技术特点;3)局域网的种类以及具体组建流程。将“局域网技术”的情感目标定位于:对学习者自身的探究结果有成就感,且增强小组成员之间交流合作的乐趣。将“局域网技术”的能力目标定位于:1)掌握良好的信息搜集与判断、梳理能力;2)掌握独立进行局域网规划设计的能力。

其次,进行活动教学环境的提供。笔者将活动教学选在学校网络机房,并提前调试好所需设备,包括电脑、网络联接等。此时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并制定任务规则。

笔者将“局域网技术”划分为四个活动任务:分别是:1)结合理论知识,认识网络交换机;2)学会通过参数来认识网络交换机的性能特点;3)利用基本命令进行网络交换机的配置与管理;4)以网络交换机为中心节点,组件局域网。

2.3.2活动中的设计

首先,教师引入一个例子进行情境的创设,通过大型网吧组建时对网络速度的需求,引出共享式局域网的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这交换式以太网。然后,进行交换局域网知识点的梳理。

讲解之后,教师提出此阶段的活动任务,要求学生能够清晰理解交换机与集线器的主要区别,以及网络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学生此时需要进一步深入理解网络交换机的分类以及选购配置过程。在教师讲解之后,进一步提出下一个阶段的活动任务,即组件交换式以太网的具体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网络交换机参数的具体配置方法以及交换式局域网的组件流程。

学生通过利用教师所提供的资源,并辅以因特网查询和搜索,整理相关资料,以小组讨论的模式进行资料分析,最终给出网吧的交换式局域网组网方案。

2.3.3活动后的设计

通过汇报与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对自身近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客观的总结和分析,通过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来对自身的学习情况有一个整体的客观认知,发现自身的潜在能力,从而提升学习的效率和针对性。

3活动教学实施与教学效果分析

笔者将学生分为两组: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时间为一个学期的教学对比实验,可知实验班的一组均表现出比较浓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的兴趣,两组同学的平时成绩等级分析如表1所示。

可知基于活动教学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

4结束语

该文以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为例,阐述了活动教学实践的应用。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真正参与是活动教学策略实施的关键。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引导、鼓励以及言传身教来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在科学化的教育理念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身份则退居为指导者和监控者。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习者的自主意识,只有学习者对语言学习有了全面客观的认识,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只有结合具体学生的实际特点和需求,才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学习模式的构建。活动教学通过多样性的学习活动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湛.大力加强职业指导工作,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R].在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经验交流会,2010.

[2]项国雄,赖晓云.活动理论及其对学习环境设计的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11(6).

[3]张万兴,安志东.活动教学理论与典型案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计算机网络学习方案范文6

摘 要: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而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社会急需的符合岗位要求的人才。一体化课程体现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与真实的工作环境无缝对接的原则。本文以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岗位能力为导向,在企业岗位能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征,探讨进行计算机网络管理员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岗位能力 计算机网络管理员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

一、课程现状

1.课程现状介绍

计算机网络管理员是一个从事计算机网络运行、维护工作的职业资格工种,也是技工院校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开设的一门工程学科。现今企业对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已经不仅局限在日常的运行维护和简单的故障排除能力,而是对整个企业的计算机网络要有一个全面综合的岗位能力。笔者以计算机网络管理员高级工的课程为例研究其一体化课程的改革,目前其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操作系统安装与调试、网络设备运行维护、数据备份与恢复、网络服务器系统运行维护、网络故障分析与排除等。

2.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技工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存在的不足之处归纳如下。

(1)理论教学和实操教学脱节,没有做到工学结合。在课程计划上理论知识与实操知识分开教学,不论授课形式是“先讲后做”还是“先做后讲”,学生的接受能力都表现为理论知识点广、理解困难、记忆不牢;实操技能操作步骤多、复杂繁琐、容易混淆,最终导致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没有实现工学结合。

(2)教材体系陈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目前大部分学校都选用以《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认证的培训教材,这类教材虽然针对性强,但缺乏职业岗位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内容。学生在完成教材的学习任务后,对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明显下降,普遍认为只要把考证内容学好,就可以通过考核、顺利毕业,没有从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角度考虑,把专业知识框架构建好。

(3)评价体系单一,影响学生能力培养。旧的课程评价单纯以学生为对象,评价内容为知识体系和技能的掌握,偏重于把学生的考核考试成绩作为教学成果,忽略了教师评价与企业评价的重要性,不利于课程评价功能的发展。

综上所述,目前技工院校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无法找到和专业对口的工作。要满足现代企业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必须对技工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作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建构”自身的综合知识体系,为企业输送满意的岗位能手。因此,基于岗位能力的一体化课程改革显得很有必要。

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

1.课程改革的原则

(1)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课程的改革可以向企业收集对工作岗位能力的需求信息、对教育改革的需求信息,促进学校不断修改人才培养方案,迎合企业单位需要的职业岗位人才。

(2)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课程改革应依据专业技术特点及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开发符合学校、企业需求的教学大纲和校本教材,将实际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与学生学习情境进行有机结合和统一。

(3)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基于岗位能力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载体,可以形成由易到难、由基本操作到复杂操作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新颖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

(4)按照科学路径进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技术路径按照一体化课程开发的流程即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描述和学习情境设计五个步骤进行,保证课程开发的科学性。

2.“基于岗位能力”课程改革的目标

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课程是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开设的专业学科,是技工院校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在行业情况分析的基础上,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的课程目标设定如下:①做好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准备工作;②能够阅读专业技术文档或网络信息查询相关标准、操作规程和相关数据;③能够与客户进行充分沟通交流,获取重要信息;④能够阅读网络拓扑结构图,认真分析网络IP划分策略(见表1);⑤能够对企业网络构架进行总体设计,制定网络管理方案;⑥能够根据网络管理方案,完成网络设备的安装、网络服务的配置与调试;⑦按照网络故障的排查流程,选取各种网络维护工具完成网络故障的消除;⑧熟悉网络工程验收程序和内容。

三、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

根据一体化课程开发的技术路径,课程开发要在满足行业、企业、学校三个方面的需求基础上进行,而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应该从岗位一般应用能力、岗位综合应用能力、职业素养等3个模块进行。

1.计算机网络管理员一体化课程调研

通过对“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调研发现,企业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岗位能力要求不仅学历、专业要对口,有一定工作经验,而且必须具备良好的岗位知识要求、岗位技能要求和岗位综合能力要求,企业岗位具体要求见表2。

2.计算机网络管理员一体化课程框架

根据学校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建设方案,在实践专家访谈会的基础上提炼了“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岗位的6个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描述见表3,课程框架是在这6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转化而成的。

3.课程实施建议

(1)学习情境设计。在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学习领域描述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网络管理员高级工的岗位要求,设计学习情境,见表4。

(2)教学方法建议。本课程采用项目为导向的岗位能力任务教学法,是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由浅入深地完成“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岗位能力的培养过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遵循企业项目实施的过程,按照“确定项目任务、制订项目工作计划、工作计划的决策及安排工作、实施项目计划、过程质量控制、评价反馈”的过程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方法上要求以项目小组形式合作完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学材开发建议。教师要开发与学习任务相关的网络资料、专业资源库资料、作业指导书、设备说明书、设备维修手册、设备使用手册、传统教材以及指导学生学习的工作页等各种学材,让学生在参考、查阅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学材中自主建构知识和能力体系。

(4)一体化实训室建设要求。实施“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需要特定的教学场所,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情境的要求,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一体化实训室”。在这个工作环境中,学生使用工具,通过与“工作人员”合作沟通,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取得岗位项目的工作成果,并学习到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获得必要的工作经验。一体化实训室的布局平面图,如下图所示。

四、小结

基于岗位能力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员一体化课程改革,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岗位能力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框架,以项目为载体,加强了课程内容和岗位工作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在复杂工作情境中进行判断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职业岗位能力。在实施一体化课程改革时,要求专业教师要学习和运用一体化教学的方法组织教学;要参与企业工作,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要及时更新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沟通、课堂掌控的能力,为示范教学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