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培养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教师培养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教师培养计划

乡村教师培养计划范文1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师范学校负培养改造国民的大责任,国家前途的兴衰,都在他手掌之中。”哈尔滨师范大学作为省属重点师范类大学,近年来大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实施就是对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教育目标的一个很好的实践。

陶行知先生指出:“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所谓“教学做合一”,就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这就从理论上将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了教育的重要位置。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培养他们实践能力的首要条件。陶行知先生认为,认识来源于行动,所谓“行是知之始”,只有从经验里产生出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我们今天的师范教育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际知识运用的偏向,这就使不少学生会说不会做,实践能力较差。陶行知先生的主张,对当前的师范教育改革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强化教师专业精神、培养教师专业能力和综合适应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则促使师范学生深入农村教学第一线,了解农村社会实际情况,不仅在教学实践中增长了知识和才干,锻炼了实践能力,而且强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情意识。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之所以能使师范生提前适应教师岗位,有效提高毕业生竞争能力和到农村学校的就业比例,就在于“做中学”和“做中教”的实际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是师范教育“教学做”合一的一种可行形式,它构建了“师范院校+实习学校+用人单位”的教师教育平台,实现了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在培养内容和过程上的融合,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师范教育下乡的思想。

从发挥地方师范院校的优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角度来看,农村教育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其关键在教师。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其根本问题之一就在于文化教育落后和人才匮乏。目前,多数农村学校的校舍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农民孩子能免费上学,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多数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低下、学生大量流失、甚至出现人走校空的状况。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农民受教育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选择在农村学校顶岗实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矛盾,并为农村学校培养进得来、留得住的后备教师队伍产生良好导向作用。

乡村教师培养计划范文2

相对于硬件教学资源来看,教学困境是制约乡村小学英语教学的软性资源缺陷,二元结构化的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性直接使教育经费、教学硬件资源不足,从而导致教学软件资源的匮乏,包括教育理念、师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体系等,而教学困境往往是一种教学软件为基础的教学缺陷的集中体现。

1.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教学一成不变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学得以进步和发展的思想性的指向。受传统英语教学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乡村教育功利性取向的影响,乡村小学英语教学侧重于服务考试,往往忽视了英语本身所要求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侧重于灌输性的教育理念,教学手段上侧重于单一的练习、反复地强化。加之,乡村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也导致了英语教师很难接触到先进的教学理念,而教育理念的落后也导致乡村小学英语教学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原有的教学方法、手段、媒介等。

2.师资力量偏低、教学执行力不强

教学师资是开展乡村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实施者和执行者。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虽然已经淡化了教师在教育教学的主导地位,但是在信息不畅的乡村地区,教师的教育教学仍然是英语教学最为主要的信息传输端口,因此师资缺乏直接导致乡村小学英语教学开展捉衿见肘。一方面,乡村教师数量上存在着缺口。虽然国家开展了“支教”“特岗教师”“西部计划”等多种渠道支援农村地区、少数民族教育事业,但是“孔雀东南飞”依然是人才流动的总方向。现存乡村教师普遍存在着师资数量薄弱的现实问题,特别是英语教师尤为突出,数量上的缺口导致有限的教师疲于上课,这也使教学质量有所下降;第二,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师结构不合理表现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学历结构等方面,其中乡村教师年龄结构以老、中为主,年轻教师数量较少,而老、中年龄教师往往将精力放在家庭、孩子教育上,教育教学改革的激情也消退;知识结构上,乡村小学英语教师大多数毕业于原有的中等师范学校,知识结构局限于英语学科,对于心理学和教育学学科的学习偏少,所以对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无所适从;学历结构方面,乡村小学英语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现存乡村小学英语教师队伍中以大专业学历为主,少有本科学历,硕士和博士学历的教师基本没有,甚至还有一些是高中或中专学历;第三,教师队伍整体不稳定。由于受到经济、社会、家庭等多种因素的交叉影响,乡村小学英语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跳槽、调动、辞职等现象,无疑对英语教学的连贯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3.教学方法落后、信息传输不畅

与城市小学英语教学相对,乡村小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着照本宣科的情况,即教师将英语课文一句读英语,一句翻译中文,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读、写英文。而这种照本宣科式的灌输方法既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同时还会产生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抵触心理。产生这一问题的直接原因在于教学方法的落后,导致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长期横行与乡村小学英语课堂之中,现代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欲望,使其得到主体性的发展,这便需要教师与学生实现双向的信息互动。而落后的教学方法仅仅是教师的单向信息传输,而学生能不能有效的接收、理解、内化知识却置之不理。这无疑造成课堂教学低效的产生。

4.教学评价功利性严重、人才培养被扭曲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准备、过程和结果的测量、分析、整理和价值判断,具有导向、诊断、激励、教学和管理功能。[1]由此可见,评价的功能主要是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而现实中往往会出现结果性诊断偏失、激励性评价功能被忽视。在乡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地束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动机,社会对考试成绩的片面关注迫使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只重视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能力的评价[2],而以分数、成绩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难以打破,教师强迫学生将时间和经历投入到“题海战术”上,从而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时,乡村小学英语教师重视英语的结果性评价,而评价的结果作为唯一的判定标准,而评价机制的激励功能往往被忽视,这也加剧了学生功利性地学习英语,人才培养的目的和初衷被扭曲。

二.乡村小学英语教学发展的路径框架

近年来,随着国家财政经费的转移支付,以及乡村教育的自我改善,乡村小学英语教育基本上得到了普及,教学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研究者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普及普适性的教育理念

乡村教育理念落后的多层次原因既有自然地域的闭塞,更是社会壁垒所造成的。乡村小学英语教师在教育潜意识存在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理念,在长时间的教育教学中原有的教学理念不断地得到强化,已经成为意识构成结构。普及适应性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学习理念、理解理念、应用理念。因此,乡村教师普及、内化教育理念重在于意识层面的改善和提高,从而在行动上实现理实一体。首先,要将普适性教育理念作为教师学习的内容,所谓普适性的教育理念必须是适合于我国教育教学实际情况,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具有一般、普遍性的指导意义。这样便避免了有争议的教育理念左右教师教育教学的开展。而这些普适性的教育理念是经过教育实践的验证的,也易于理解和实施。同时,相对于乡村小学英语来说,避免晦涩、难懂的语言和文字,避免空谈理论、不重实效的教育灌输;其次,加强对教育理念实施的过程性评价。缺少一定评价的教育行为往往会陷入“有头无尾”的窘境,在落实教育理念的过程中,乡村学校要综合运用多项过程性的手段来评价、鼓励和督促老师教育理念的落实。

2.多渠道变革教师结构

教师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现实直接影响到整体教师的结构,特别是乡村地区,二元化的社会、经济格局决定了教师队伍缺乏一定稳定的结构,包括在岗人数、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整体队伍结构等。学校作为教师工作、生活的主体,应该发挥政策引领、顶层设计的管理职能,以提升乡村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首先,争取人才引入政策的支持。为了支持民族地区和乡村地区教育的发展,国家和各省(自治区)开展了多项教育援助计划,包括农村特岗教师、三支一扶计划、西部计划等,乡村学校应该制定教师引进计划和设计,将教师建设列为学校整体发展和提升的重要手段,争取优秀教师的引进,以改善现有乡村学校教师普遍偏大、师资缺少的现实问题。

其次,“走出去”学习内化、“引进来”校本开发。学校教育教学的提升侧重“输血”忽视“造血”往往会导致现有教师使命和责任的沦丧,自我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和改善无法得到发挥,因此现有教师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学校摆脱教学困境的最终选择。针对现有教师资源的培养包括“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路径,前者侧重教师主动接收信息学习、后者侧重学校主动改造学习。“走出去”,即学校排出教师赴培训机构学习,通过顶岗学习、挂职锻炼等方式到师范类大学、优秀学校开展学习,通过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技巧、教育科研等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实现知识内化为理念、理念执行为能力;“引进来”,即学校将教育专家、教育理念引入到学校来,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教研活动、集中备课等方式实现教育信息的传递,进入引导教师开发符合学校教育宗旨的校本教育文化,以实现教育理念的校本内化、校本执行和校本创新。

最后,建立健全教师职业发展的保障制度。乡村小学英语教师流动性较大,而新引进的教师呈现出经验不足、年龄较小、心态不稳定等特点,这大大影响了教育教学的稳定性。因此,乡村学校应该根据自身学校发展的特点,规划好教师发展的顶层设计,在生活上、科研上、家庭上、住房上、待遇上给予教师充分地规划,并将其作为制度化、条例化,使教师发展规划与学校发展规划同步开展进行,这样教师才会感受到归属感。

3.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乡村教学困境的产生根源包括经济分配、社会地缘以及教学能力等多重影响因素,基于学生层面执行的可行性来看,提高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是实现乡村学校改变的必然路径,也是提升乡村教师教学困境的内在根源。

一方面,大力推进倡导”师徒制“帮扶式的提升路径。”师徒制“是中国古代技能传递的最为重要的方式,对于古代科学技术和人文基因的传递起着重要的作用。乡村学校长期面临着资金、师资和设备不足的困境,教师的教学能力无法提升的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便是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技术,特别是在年轻教师身上尤为明显,而培训经费的不足制约了教师去校外学习,因此充分利用校内教育的人力资源便是乡村学习自我提升教学能力的不二选择。实施“师徒制”就是经验的教师与年轻的或是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结成师徒关系,并在教学、科研、个人规划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支持。乡村学校实施“师徒制”的自我提升能力路径旨在发挥有限的优势人力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复制和整合,是我国学校体制中广为实施的一种方式,尤其对于师资短缺的乡村学校更为有效。

另一方面,制定学校教学能力提升的顶层激励措施。学校教学能力是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有效手段。学校重视整体教学能力的提升就是需要重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而教师能力的提升需要学校做好顶层激励措施。学校要制定鼓励教学自我提升教学能力的规章制度和奖励制度,用制度的形式和方式将教师的行为放入在激励的框架中去,逐步实现教师外部激励措施提升自己转为内在动机提升自己的目的。

4.“以生为本“的教育评价机制

一般来说,教学能力的提升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教师自己教学能力的提升,实现自身教学生命的延续;另一方面是教学能力提升有利于普惠到学生,实现学生成绩的提高;而两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合在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上,这是教育教学评价最为重要的衡量标准。乡村学校英语教学困境产生的原因多方面,而各个方面的因素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制约了整体教学力,使学生无法接受到优势的教育教学资源。乡村学校开展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就要把“以生为本”作为其逻辑起点,将学校开展的制度、措施、活动放在学生能力提升的天平上,否则一切的教育教学的改革都将是南辕北辙,无法实现教育的使命和根本目的。因此,乡村学校要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评价机制的重要指标。

 

注 释

[1]裴娣娜.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92

[2]唐兴萍.关于提高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英语教学水平的思考[M].贵州民族研究,2013(3):199-202.

乡村教师培养计划范文3

为做好我市2019年初中起点专科层次定向培养乡村教师实施工作,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皖政办〔2015〕62号)和《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安徽省财政厅关于定向培养乡村教师的实施意见》(皖教师〔2016〕7号),按照《安徽省2019年定向培养乡村教师公告》相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招生计划

2019年我市计划培养初中起点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69名。具体培养学校分县区招生计划见附件2。

二、录取程序

(一)填报志愿。考生必须为怀远县户籍。本着考生自愿的原则,组织和指导好初审合格的中考考生填报志愿,中考考生填报志愿时间为:7月15日-7月19日,志愿填报地点为考生所在初中报名点学校,填报方式为纸质志愿表(表样见附件1)。为能够限度满足考生报考需求,采取平行志愿填报方式,最多可填报志愿为9个。

(二)组织面试。面试工作由生源地县级教育部门会同人社、编制、财政部门和培养院校共同组织。

1.面试公告。各生源地县级教育部门面试公告,公布面试对象(符合报考对象及条件、已经填报省内定向培养志愿)、面试时间、面试地点、面试内容(语言表达、思维品质和职业认同)等要求。

2.组织面试工作。各生源地县级教育部门牵头组织,建立健全面试制度,组织面试工作。审查面试资格,根据考生面试表现,评定考生面试结论为“合格”或“不合格”。

3.公示面试结果。各生源地县级教育部门及时向社会公布面试结果,主动接受公众监督。

(三)签订协议。签订协议工作由生源地县级教育部门会同人社、编制、财政部门组织,培养院校协同参与。

1.确定建议名单。面试结果公示无异议后,生源地县级教育部门会同人社、编制、财政部门,在面试合格且持有本县户籍的中考考生中,根据本县中考招生来源计划数,遵循考生志愿录取规则,按照中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原则,等额拟定本县签订协议建议名单。如有确定为签订协议考生中因个人自动放弃等原因,其缺额按照上述办法进行递补。拟定建议名单报市教育、人社、编制、财政部门审核。

2.组织签订协议。经市教育、人社、编制、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各生源地县级教育部门公布2019年已确定签订协议考生名单和统一签订时间、地点,组织考生与县(区)人民政府签订《安徽省定向培养乡村教师协议书》(简称《协议书》,一式4份)。考生在签订《协议书》时如未满18周岁,须由考生及其法定监护人共同签订《协议书》。考生在规定时间内未签订《协议书》的,视为自动放弃定向培养录取资格。

(四)招生录取。录取时间为7月22日-23日。初中起点专科层次教育招生录取工作由市教育招生考试院负责,执行省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文化课最低控制线:2019 年全省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文化课最低控制线是师范类 330 分,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和化学)原始分和政策照顾分之和,不含理化实验和

体育加试成绩。将按照根据各县中考招生来源计划数,遵循平行志愿志愿录取规则,按照中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原则,将考生投档到相关培养院校。培养院校依据已签订协议的考生名单按照中考录取程序在提前批次办理录取手续,录取结果报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审批。

三、有关要求

严格按规定政策、程序、标准和时间要求,确保招生录取工作程序规范、结果公正、阳光透明。对未按照规定政策、程序、标准要求,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违规招生的,坚决取消定向培养资格,并依法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和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蚌埠市教育招生考试院

2019年7月9日

 

附件1

蚌埠市2019年初中起点专科层次定向培养乡村教师志愿表 

报名点学校(盖章):

姓名

 

准考号

 

家庭住址

 

联系电话

 

毕业学校

 

中考成绩(含政策照顾)(县教体局填写,加盖公章)

 

志愿

院校名称

专业

A

 

小学教育

B

 

小学教育

C

 

小学教育

D

 

小学教育

E

 

小学教育

F

 

小学教育

G

 

小学教育

H

 

小学教育

I

 

小学教育

考生签名

 

家长(监护人)

乡村教师培养计划范文4

关键词:乡村教育 村办小学 小规模学校

2015年6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2016年4月底,河南省教育厅《以培养乡村小学全科教师为载体,启动实施河南省免费师范生政策试点》的通知。政策是反映现实的风向标,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说明国家对乡村教育的重视和支持,也折射出当前乡村教育发展进入瓶颈时期这一不可忽视的现实。发展乡村教育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任务之一,也是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助力乡村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然而,事实上乡村教育发展不容乐观。文章以村小(村办小学)的发展为线索,揭示现代化进程中村小落寞的背景,探寻村小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一、现代化进程中村小失落的背景

1.乡土社会的瓦解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始于农村,于上世纪70年代拉开帷幕,90年代峥嵘展露,21世纪矛盾凸显[1]。随着经济发展,社会逐渐开放,人们不再为衣食忧虑之后,传统的社会格局变了。昔日乡土村落厚重朴实的文化、乡情、乡音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愈发凋敝的乡村文化。正如先生所言,“不论是好是坏,传统的局面已经走了,去了。最主要的理由是处境变了。在一个已经工业化了的西洋的旁边,绝对没有保持匮乏经济在东方的可能。适应于匮乏经济的一套生活方式,维持这套生活方式的价值体系是不能再帮助我们生存在这个新的处境里了。‘悠然见南山’的情境尽管高远,尽管可以娱人性灵,但是逼人而来的新处境里已找不到无邪的东篱了。”[2]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家族部落为结构的乡村格局发生着改变,宗法社会渐渐消失,青年一代不在祖辈世代生长之地谋生,“生于斯死于斯”的乡根不在,更多人选择扎根于大城市。加之逐渐开放的户籍制度、最新颁布的二孩开放政策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口结构构成,也逐渐影响着农村人口的流动状况。乡村人口的骤减为乡村发展带来危机,适龄儿童的迁走迫使村小失去生源,在整个社会背景下,村小的失落又是偶然中的必然。

2.“撤点并校”政策的催化

从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这一政策起,全国范围内开展轰轰烈烈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活动。直至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划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叫停这一政策,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这一政策即“撤点并校”才走到了终点。10年之间,中国农村教育发生深刻的变化。21世纪教育研究院报告指出:十年“撤点并校”使农村小学减少超五成,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平均每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平均每1个小时,就有4所农村学校消失[3]。大规模的“撤点并校”导致越来越多离开农村的学校和没有学校的农村这一现象的出现,致使“城挤、乡弱、村空”局面的产生,许多农村的孩子因此而流失辍学。这一切说明教育政策对农村教育发展方向影响深远。

3.“读书无用论”思想的荼毒

从1999年起,我国高校开始大规模地扩大招生比例,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满足了人们对进入“象牙塔”追求知识的渴望。但是,随着大学生队伍的壮大,“物以稀为贵”的市场原则致使传统“天之骄子”的骄傲与风光不在,人才市场对大学生资历的要求愈见苛刻,大学生本身创造的经济价值也颇受争议。现实社会中,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依靠其生意头脑创收亿万财富的现象比比皆是,而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的案例也不胜枚举。近几年不断刷新的“最难就业年”比例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读书无用论思想”的信笃。加之,现代化进程中,高等教育的高额收费加重了部分家庭的经济负担。培养一个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完成四年学业至少需要五万元,对于一个农民家庭而言不堪重负。因此,许多农民子弟面临高额的学费而放弃进入大学,转而加入农民工的行列。而且,现在许多农村家长也持有这样的观念:既然孩子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倒不如早早辍学打工挣钱。在此背景下,村小生源逐年流失,使残存的学校发展面临困境乃至倒闭的风险。

二、现代化进程中村小发展的现实困境

1.乡村学生:管不住

截至2013年5月初,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然超过六千万,而留守儿童又是村小的主要生源。蒋能杰导演历时六年拍就的纪录片《村小的孩子》真实地反应了乡村学生的生活、学习现状。村小的孩子普遍遭受情感缺失、低质量教育的危害。纪录片中,多数孩子不仅匮乏同年龄阶段最基本的文化常识,而且视野狭窄、目光短浅,实际上是父辈生存路径的重演。在村小就读的儿童呈现难管或者管不住的状态,其生活、学习状况着实堪忧。这些孩子不仅在课堂捣乱不认真听老师讲课,而且在家也不听监护人规劝。有的逃学私下结交社会不良青年,有的沉迷于电子游戏不能自拔,有的小小年纪就沾染了抽烟、斗殴和偷窃等不良恶习。这些少年儿童认为,反正父母也不关心他们,熬到一定年纪出去打工即可,读书或不读书没有本质上的区别[4]。由于乡村学生的精神迷失致使其基本伦理常识的匮乏,以至于在学校呈现管不住的状态,这既让教师痛心和无奈,也使得村小以及乡村孩童的未来渺芜。

2.乡村教师:留不住

乡村教师的生存困境屡见报端,多见于乡村教师工资低少、乡村教师职称难评、乡村教师上升空间小等问题。事实上,村小教师流失的根本原因是其职业认同感偏低。其一,乡村教师工资偏低,致使乡村教师怀疑其职业功用价值。现代化进程中,金钱至上观念横行,有些教师认为农民外出一年打工的创收就是其几年三尺讲台的辛苦耕耘收入,某些教师因此愤愤不平,难以守护“教师”这一清苦职业。其二,村小教师编制有限,上升空间小,前途堪忧。由于乡村生存条件艰苦,村小的师资是由部分代课教师填充,有些代课教师苦撑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依旧难获得一个国家认可的资格“编制”,所以某些熬不住的代课教师会无奈选择放弃教师职业。另外,乡村教师获得提升的培训机会、升迁机遇偏少,使得某些在编教师一旦抓住“机会”就迫不及待地转到城市里去。而且,近年来实行的“特岗教师计划”也只是短暂的把那些年轻的“血液”捆在乡村,一旦三年期限已满,这些新教师就会摆脱乡村的捆绑,跳槽到条件好的地方去。综上,乡村教师流失是由其自身功利取向驱使,缺乏个人职业认同感所致。事实上,一个真正热爱教育事业、醉心浇灌一方桃园的教师是不会出走的。这也凸显出培植热爱家乡教育事业的本土教师的重要性。

3.乡村家长:靠不住

现代化进程中,大批农民逃离乡村转入城市务工,不仅剥夺了乡村青壮年劳动力致使乡村文化难以延续呈现荒漠化,也使留守乡村孩童缺少情感关怀而精神迷失。近十年的“撤点并校”致使村小数量萎缩,有条件的家庭把孩子送到乡镇或县城寄宿学校,而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的孩子只有o奈选择附近村小就读。乡村教育因此出现“上学远,上学难,上学贵”的状况,而且加重了某些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地区家庭的负担。因此,部分乡村家长抱着为孩子创造更好经济条件的美好愿望而外出务工。为了赚取更多的金钱,他们一年或者几年才回来一次看望留守在乡村的孩子和老人。他们认为,只要给孩子留足够的金钱,就是疼爱孩子。殊不知,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缺少父母的养育之爱,是对孩子心灵成长最大的伤害。近年来乡村孩子长大之后与父母关系不和、问题行为频发便可佐证。加之,一些乡村家长“只生不养”的观念致使其理所当然地把孩童交予留守老人养育,不仅错失了孩童对父母应有的依恋,也错过了孩子成长需要的关怀。可见,促进乡村孩童健康成长,乡村家长不可缺席。

三、现代化进程中村小发展的理想图景

现代化进程中,农民传统“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已有所改变,乡村常驻人口锐减,乡村文化也日益凋敝,多种原因致使村小生源减少。因此,恢复村小昔日的繁荣既不客观也不现实,为今之计是立足乡村,因地制宜,以乡村学生为本,发展特色小规模学校,开展因材施教的小班化教学;以乡土为根,培植本土教师,为村小留住发展教育的主力军;以儿女为念,重塑乡村家长的养育理念,为乡村学生留下一个美好的童年。

1.以学生为本,创办乡村特色小规模学校

学者刘铁芳认为,乡村教育就是培育乡村少年活泼、乐观的健全人格,致使其精神成人,并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身心基础[5]。因此,村小发展应该以乡村学生为本,以促使乡村孩童精神成人为理念。首先,打造优质小班化教学模式。“小规模化”的“小班小校”是农村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村小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开展复试教学,对学生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育。学生乐学,引导其发现兴趣以为日后深造奠基;学生厌学,引导其学一技之长为日后生活打下基础。其次,开发地方课程和乡土文化教育。村小应立足当地特色,把乡土文化引入课程,可邀请有一技之长的村民讲述传统技艺。如此,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民间文化也得以传承。村小对孩童的教育应突出乡村应有的人文关怀,有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塑造。总之,乡村教育要培养乡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爱家乡的情感,不管日后村里的孩子身在何处都能怀着一颗对乡村生活感恩的赤子之心。

2.以乡土为根,培植热爱家乡的本土教师

乡村教育的根本主体是乡村教师,留住乡村教师才是村小发展之根本。各地村小应切实贯彻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提供教师学习上升的机遇,使乡村教师的教育事业得到根本的保障。乡村教师在物质与精神上得到供给与滋养,才能获得对自身的职业认同感与人生的归属感,才能踏实地守护村小教室的那三尺讲台。另外,培植热爱家乡教育事业的本土教师才是村小发展的关键之举。近年来高等师范学校培养的小学教师并不能适应村小的生存环境,村小教师频繁转岗,教育质量低下便可见一斑。过去的中等师范教育可谓是乡村教育事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其为村小发展提供优秀的师资,使多数农民子弟得益而鱼跃龙门。因此,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适当地发展当地中等师范教育,吸引农村优秀少年入读师范,减免其学费,政府为其提供奖学金,以保证农村学生读书无忧。而且,当地政府应承诺学生学成归来之后直接入编家乡村小教师队伍,并提供其学习与发展的空间。此外,各省市高等师范学校可试行开展“免费师范生”教育,招收当地乡村学生,为村小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全科教师。如此,学成归来的“新教师”有了生活保障,加之其自幼培植的热爱乡土观念,这些新的乡村教师一般都能根植乡土,踏实为乡村教育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

3.以儿女为念,重塑乡村家长的养育理念

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家长逃离农村进城务工,把孩子托付给年老一代养育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导致孩子畸形成长的错误行为。因此,乡村教育应该转变乡村家长观念,倡导孩童在父母养育下成长的理念。首先,乡村家长应做到从孩子出生到小学毕业陪伴其左右。乡村家长本身应树立“生,就要养育与陪伴”的理念,从孩子咿呀学语、学会走路,到孩子性格与习惯的养成,乡村家长都应该事必躬亲,不能缺席。这是父母与孩童树立信任与加深情感交流的关键期,也是培养与子女亲情关系的重要时期。其次,家长应严于律己,言传身教。家长的言行举止,对稚子而言是为参照,所以乡村家长要提高自身修养。父母缺席儿女成长是对孩子最大的亏欠,金钱也无法偿付。陪伴,才是最温暖长情的慈爱,因此,乡村家长应以儿女健康成长为念。

――――――――

参考文献

[1] 吴重庆.无主体熟人社会及社会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 .文集(卷四)[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

[3] 刘金松.21世纪教育研究院报告:十年“撤点并校”农村小学减少超五成[EB/OL].(2012-11-19)[2016-3-20].经济观察网:http://.cn/2012/1119/236260.shtml.

[4]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农村教育向何处去:对农村撤点并校政策的评价与反思[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乡村教师培养计划范文5

陶行知曾经提出:“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的灵魂。”的改造乡村教育的根本思想。[1]乡村教师身上承担着乡村教育建设的使命,然而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语文教师仍然处于一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境况。

一、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乡村语文教师的教学困境

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颁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出:“采取切实措施加强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明显缩小城乡师资水平差距,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2]政府从政策上给予了乡村教师的扶持,然而在实际乡村学校中,学校的教学物质基础仍然不理想。

(一)资金投入不足,语文教师生存环境和教学环境不理想

乡村语文教师的生存环境影响着教师的生存状态,而教师的生存状态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乡村语文教师的居住环境对其教学的态度、身心的发展都有着影响。乡村语文教师大都生活在偏远的郊区,并且交通不便利,生活用品都难以按需供应,生活条件艰苦。乡村语文教师的收入水平也较低,许多教师因为工资低而不安心工作。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是一个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在教给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而教师做一个合格的引导者需要大量地阅读本学科优秀的书籍,接触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相关理论知识。但是由于较低的工资收入,教师只能用一本教学参考书来作为教学指导,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环境是教学活动的具体场所,环境与教学相适应是现代教学理念的基本观点。[3]课堂教学环境中的硬件设备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录音机、电脑、投影仪等设备,也包括语音室、电脑室、学校信息网等设施。而对于乡村贫困区,学校的桌椅板凳都不够学生使用,更不用说上述这些设备。而语文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需要教师用多媒体的方式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有直接的情感体验会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乡村学校的教学资源也比较匮乏。语文的教学材料比较单一,语文教师只有一本参考用书;其次,乡村学生接触不到大量的课外读物,而且学校也没有图书馆,学生教材单一,严重阻碍了学生拓宽知识面,使得学生和老师视野狭窄,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

(二)乡村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较差且学习比较被动

乡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普遍比不上城里的学生。尤其是学生的语文水平差距过大,乡村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概括作品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积累等方面都落后于城镇学生。因此,乡村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乡村学校中,一大部分学生都属于“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她们一般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因为农村工资少挣不到钱,选择到城市里打工谋生,而儿童还留在户籍所在地,只能与爷爷奶奶共同生活,大部分都是已经到达入W年龄,在学校学习的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有其特殊性,表现在缺乏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自制能力,出现厌学、逃学等情况,有的学生想辍学和父母一起外出打工。因为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大部分学生缺乏父母的关爱,有强烈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这些学生很大一部分心理出现了问题,而且有厌学情绪,语文学习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状态。在乡村语文课堂上,基本的一个现象就是,教师一个人在课堂讲课,而学生主动回答的很少。他们不敢发言甚至不愿参与课堂的交流。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隔代教育问题也令人堪忧。一般儿童由爷爷奶奶作为监护人抚养长大,而祖辈只关心学生的温饱问题,物质上满足学生,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基本不了解,更提不上帮学生辅导功课检查作业。

(三)乡村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较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的教学是关键。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语文教学能够教给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语文教师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而乡村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较低,现状令人堪忧。

首先,乡村语文教师普遍年龄偏大,且学历比较低,这就导致语文教师的基础知识薄弱。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只有中专毕业的学历,没有经历过系统的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因此面对教学内容时,显得力不从心。讲解教材时,按照教学参考书讲解,没有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讲解平淡无奇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需要有一个扎实的语文基础为自己的教学作支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新意和亮点才能吸引学生。

其次,乡村语文教师的语文视野比较狭窄。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不同,语文教师的视野对语文教学有着深刻而直接的影响。[4]语文教师没有广阔的语文视野就无法真正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观念;语文教师的语文视野提高了,才能通过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而学生理解语文材料是多元的,需要语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而乡村语文教师长期受到传统语文教育的影响,很少有教师具备宽阔的语文视野。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乡村语文教师把教学的目光投入到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考入好的学校,应试教育阻碍了乡村教师的眼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总是让学生背诵考试的知识点,训练学生应对考试的技能。乡村人有一个传统的价值观念就是,送孩子读书,考上大学,离开农村去大城市发展。因此家长和老师都会根据孩子的成绩来判断教师的教学能力,这给乡村语文教师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导致乡村语文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考试之外的东西。

二、乡村语文教师教学困境的改善途径

教育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5]因此,改善乡村语文教师的教学困境,是当地教育的首要任务。

(一)政府提高资金投入,教师要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乡村语文教师对乡村改造和乡村稳定的重要性,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稳定乡村教师队伍,用政府的实际行动来提高乡村语文教师的待遇,而不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降低乡村教师的待遇。处理好乡村教师的待遇问题是当前政府的首要工作。政府要加强对乡村学校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把资金投入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到实处,尽量做到透明化。政府要用行政手段加强监督,社会各界人士及媒体也要加以监督,让教育资金切实落实到乡村学校的建设上。同时政府要给予乡村语文教师一定程度上的关照,提高其津贴补助的标准,增强乡村语文教师的职业满意度。政府要努力保证乡村教语文教师享受同城镇教师相同的社会保障待遇,例如乡村语文教师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基金等,提高乡村语文教师的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应该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下逐渐变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乡村和城市相比,在自然资源上有着一定的优势。像农田果园,山川树木,鸟兽家禽等,都是可以直接接触的课程资源。乡村语文教师可以直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这些课程资源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热爱生活。乡村语文教师可以依据学校的性质、本地区的特点和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开发校本课程。

(二)转变教师角色,加强和孩子家长沟通

乡村语文教师面对的一大问题是留守儿童,然而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帮助,久而久之他们会变得极度的敏感脆弱。这种缺少教师爱的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师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着重要的责任。因此,乡村语文教师要想得到学生的认可,要关心爱护学生,要给予孩子父母不能给予的那份关爱,营造一份温暖的生活学习环境。首先语文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除了承担教书育人的角色之外,应该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在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帮助学生。经常和学生沟通,尤其是那些内向敏感的学生。经常给学生做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引导学生学会疏导调控自己的情绪。乡村语文教师还要经常和留守儿童家长保持联系,定期反映学生的在校情况;鼓励学生多和父母联系,增进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感情。教师还要经常家访,和隔代监护人沟通,了解儿童在家里的情况。只有语文教师经常走进留守儿童的家庭,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具体地、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祖辈的教育观念、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情况等等,才能做到了解全面、因材施教。

(三)提升乡村语文教师语文素养的策略

陶行知认为乡村教师要有科学的头脑,即乡村教师要有知识素养。提高乡村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使其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就需要提供乡村语文教师培训进修的机会。其次教师应该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语文专业素养。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能够乐于且善于W习。通过不断学习语文学科教学方面的知识,提高教学能力;不断阅读语文相关书籍,扩大其知识面,增加知识储备。教师还应该跨学科学习,积累丰富的生活常识和实践经验。乡村语文教师也要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更新其教育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水平,真正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做一位“学者型”的语文教师。

提高乡村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教师有专业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和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两项核心内容。”[6]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目的。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的纯粹应试教育。其次,还要改革当前的评价体系,建立一种科学评价体系。评价乡村语文教师,不能只看这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更重要的是考察其所在班级的学生是否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教学评价对于语文教师应该是承担一种监督检验的角色,应该以教育的宗旨和教育教学的原则对教师进行评估。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梳理师生平等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以一个权威者的姿态出现,而是要尊重和鼓励学生学习语文,促进学生的语文思维和个性的发展。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将知识的积累和能力训练相结合,将学生学习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所以教师要使语文教学生活化。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来源,教师在教学中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知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民族文化本是语文教育的根本。乡村一直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和短板,乡村语文教师的发展对我国农村的基础教育以及乡村建设有重大的影响。处理好乡村语文教师的问题直接影响着乡村教育的发展,因而政府必须重视乡村语文教师的发展问题,给予教师政策上的支持。社会人士必须用一颗真诚之心对待他们,支持并理解他们对中国乡村教育的贡献。乡村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热爱并坚守着自己的职业。

参考文献:

[1][5]徐莹晖,徐志辉.陶行知论乡村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2]国务院办公厅.乡村教师支持计划[Z].2015.

乡村教师培养计划范文6

关键词:城乡;中学生;科学素养;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91-04

一、研究的背景

科学素养是科学文化素质中的组成部分,“科学素养”这一术语最早使用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用来描述科学教育的预期成果,即普通民众应知道的与科学有关的内容[1]。对于科学素养的界定和含义认识目前不同学者看法不同。但多数学者认为科学素养含义应包括:科学知识与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方法以及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将影响我国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根基。美国非常重视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早在1985年就颁布了《2061计划》。我国自从迈入21世纪来也高度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教育部于2001年出台的科学课程新课标(7~9年级),全面启动了科学教育的改革。2006年国务院又颁布了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总之,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越来越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然而,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教育发展极不平衡,浙江省作为全国唯一在义务教育的7~9年级阶段实施综合科学课程的省份,自从1995年实施科学课程改革以来已将近有20年历史了,那么,今后中小学科学教育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情况到底如何?城乡学生差异怎样?为此,我们对浙江省部分中学生展开城乡学生科学素养的差异调查研究,为达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总体水平提供参考意见。

二、研究的设计

1.问卷的结构。《学生科学素养问卷调查问卷》是参考赵骏的硕士学位论文《学生科学素养测评工具的研究》修改而成,问卷分两大项目:基本信息和科学素养调查,在科学素养调查上总共30个题目,对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科学知识与原理、科学探究方法、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STS内容进行调查,从中比较学生科学素养的不同。

2.被试抽取情况及时间。本问卷以浙江省的温州、杭州和宁波地区18所学校七、八、九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每个地区城市中心学校3所,农村学校3所。共发放1800份问卷,回收1681份,回收率为93.4%,有效问卷1768份,有效率98.2%。调查时间2013年3月至10月。

三、调查结果

1.城乡学生科学素养的总体差异调查。围绕科学素养四个维度组成,即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科学态度、精神和价值观,科学知识。调查结果显示:在总体水平上,乡村学生的科学素养较城市学校学生的科学素养呈现比较低的水平。城市学生分别是13.4%、31.6%,乡村学生分别是8.6%、17.6%,合格以上的城市学生占50.1%,乡村学生占39.9%。城乡学生科学素养的总体水平差异还是很明显的,城市中学生科学素养的优秀率和良好率明显高于乡村中学。

2.城乡学生科学知识差异调查。对于科学知识笔者从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物质世界三个子维度来调查。对于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知识的掌握城市学生分别是26.8%、25.8%,乡村学生分别是11.3%、10.2%,城市学生明显好于乡村学生,并且在正确率上也比乡村学生好得多,但在物质世界方面的总体差异不是太大。调查进一步发现乡村学生对于生命科学知识的了解比城市中学生薄弱很多,而在科学史知识两者没有很大的分别。乡村学生不管是对于地球还是对于宇宙的知识都大大地不如城市的学生。城乡学生在生物、化学、物理等物质世界的知识上并没有很大的区别,两者的知识程度水平较为一致,相差不大。乡村学生对于常见昆虫的认识是比较全面的,而城市学生对于昆虫的认识仅在书本,因此在具体说出昆虫特点时乡村学生比城市学生说得更多更具体形象。

3.城乡学生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差异调查。对于科学态度、精神和价值观方面通过怀疑与批判精神、协作精神、独立思考精神、创新改革精神、好奇心、责任感和自主性七个子维度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城乡学生在科学态度、精神和价值观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城市学生的优秀率与合格率分别是25.1%、26.8%,乡村学生分别是14.7%、17.0%,城市学生明显地好于乡村学生。进一步调查结果显示,城乡学生对于科学的好奇心都非常浓厚,不管是城市学生还是乡村学生都觉得世界很惊奇,都有欲望去探究它。在总体水平上,城市学生的科学态度精神和价值观比乡村学生良好。而在创新精神和自主性方面城市学生明显好于乡村学生,但在责任感与协作精神方面,乡村的学生比城市的学生更有责任感与协作精神。

4.城乡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与方法差异调查。对于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的研究方面分为六个子维度,即提问、制定计划、制作、搜集整理资料、思考与结论和表达与交流。调查结果显示:城乡学生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上存在着差异,城市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方法再优秀与良好分别是22.0%、44.1%,乡村学生分别是21.0%、22.8%,明显好于乡村学生。进一步调查显示,城乡学生在提问、制定计划、思考与结论以及表达与交流上存在的差别不是很大。对于科学课上遇到问题的情况,城市中学生大部分都会自己去思考然后进行解答;对于进行研究之前的计划制定上,城乡学生基本都会先制定好详细的计划然后再进行实施;对于思考与结论上城乡学生会自己去亲身试验得出结论;对于表达与交流上,城市学生都会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实验结论,并且用相关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结论,差别不大。但在制作能力以及搜集整理材料方面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5.城乡学生对科学课兴趣差异调查。笔者针对学生对科学课喜爱的程度以及喜爱的原因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学生和乡村学生喜欢科学课的比率分别是91.5%和89.6%,表明城乡学生和乡村学生都比较喜欢上课学科,他们一致认为科学课上可以做试验,极大地增加他们的兴趣。但对于喜欢的原因不一样,城市有32.4%的学生喜欢科学课是因为能学习知识,而乡村学生学习知识成为理由的只占人数的13.5%。

四、结论与分析

1.城乡学生科学素养的总体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从研究的整体来看,城市学生的科学素养明显好于乡村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城市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精神、对于世界的认识等明显好于乡村学生。主要原因一是城镇学校的师资条件和学校的硬件如实验室等比农村学校明显要好,使他们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和被指导的机会。二是城镇教育主管部门比较重视,每年都会举办科技节、小科学家等活动,学生参与面广,而且学生的作品质量逐年提高;而乡村的学校由于不重视,缺少老师的指导,所以他们很少有科技节之类的活动,即使有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提交的作品质量也低。三是城镇学生的家长素质高,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十分重视,他们经常带领学生去动物园,参加科技展览了解最新科技产品,观看科技节目丰富科技知识。

2.城乡学生在科学知识的生命科学以及地球宇宙领域的知识存在显著差异。调查表明,生命科学以及地球宇宙领域的科学知识城市学生明显比乡村学生掌握得要好,而在物质世界两者没有存在显著差异。其原因一是师资队伍的素质,城镇学校的教师对自身的要求,相对比较敬业,上进心也强,他们更重视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而农村教师则不然,他们受到的压力相对较低,对自身的要求不高,这是影响学生对科学知识掌握的主要原因。二是对于科学前沿知识的了解,城镇学生大部分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传媒资源得到,而在乡村有些地方网络还没普及,他们了解知识的途径仅仅靠电视。因此,在对于生命科学以及地球宇宙这两大具有与时代紧密联系的科学前沿知识部分,乡村学生会比城市学生的知识面狭窄。而物质世界的知识主要涉及力学、电磁学的经典内容,这些知识更倾向于理解和应用,所以城镇与农村学生没有显著差异

3.城乡学生科学态度精神和价值观的不同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从调查中笔者发现城乡学生在科学态度、精神及价值观总体上城镇好于农村学生,但协作精神与责任感方面乡村学生要好。由于城镇学校的课程资源比农村学校要好得多,所以他们培养的学生在科学态度、精神及价值观总体上高不难理解。但对于协作精神与责任感就城镇没有乡村学校的学生高似乎出乎意料。但笔者从调查问卷以及谈话中仔细分析发现,城市学生独生子女比率高,在家受到宠爱,养成他们怕吃苦、个性强、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这就使他们在集体或团队活动时缺乏协作精神。而乡村的孩子由于父母没有太多的时间来照顾他们,因此他们很小就形成生活独立、体贴他人的个性。

4.城乡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与方法存在差异,特别是制作与搜集资料能力存在显著差异。调查表明,城乡学生科学探究方法存在差异,他们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有一套完整的体系,能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而乡村学生在科学探究方法上主动性较差,经常遇到问题不是先解决的方法,而是直接询问教师或者其他同学得出答案。而乡村学校科学实验匮缺,科学课上最主要是靠教师的示范试验,而对于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与收集资料的机会很少。因此导致在动手操作、制作能力与收集资料方面能力城镇学生要好于农村学生。

5.城乡学生对科学课产生兴趣的原因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调查发现,城乡学生都很喜欢上科学课,喜欢的原因主要是可以做实验。但在可以通过科学课获取知识的原因上,城市学生就与乡村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通过进一步的访谈法发现,学生实验是每一个学生都非常喜欢的、乐意接受的上课形式,喜欢动手是儿童的天性。但是由于乡村实验资源缺乏,科学实验课往往是教师演示实验,甚至是“纸上实验”、“嘴上实验”,很少有学生分组实验。因此城镇学生对科学课产生兴趣的原因归结为能够自己动手实验,而农村学生对科学课产生兴趣的原因则归结为教师教得好,而非实验。

五、思考与建议

1.提高科学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调查中发现农村教师的科学素养明显低于城镇小学教师,导致城乡学生在科学知识的生命科学以及地球宇宙领域的知识要比农村学生好。科学课程是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学科门类多,教师要有物理、生物、化学和天文地理的基础知识,所以担任科学课程教学的老师最好是科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作为教师不管是科学教育专业还是非科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都必须加强职后的培训和自我的学习,教师只有不断地“充电”,不断地自我反思,才能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才能胜任这门多学科的课程教学。这是提高科学课质量的需要,也是缩小城乡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

2.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扶植政策。城乡学生科学素养的整体差异较明显,这与长期以来城乡的不平衡发展有着较大的相关性。调查中发现农村学校的实验室建设落后影响到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提高农村孩子对科学学习的兴趣,要缩小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需要主管部门出台相关的政策予以扶持。加强农村科学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科学实验室建设,让农村孩子也能像城镇孩子一样有更多的动手实验机会。同时,要大力地支持城镇优秀教师送教下乡,通过顶岗支教的形式把他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带到农村学校,主管部门应该采取评优评先等奖励,提高教师的参与度,从而有效地提高农村学生的科学素养。

3.充分发挥学校的地域优势。无论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地域的优势。乡村学校,首先要利用自身的自然环境优势,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出发,引导学生掌握更全面的科学知识。可以开设具有乡村特色的校本课程,以此为依托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城镇学校要利用自身的教育设施、教学资源的优势,进一步全面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要有意识底举办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以及责任感的活动,提高城镇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精神。

4.动员全社会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科学素养的培养不能局限于学校,我们应该重视校外的科学教育,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支持科学教育的改革,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农村科学教育的投入。在目前国家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发动个人或企业资助农村科学教育硬件建设,如实验室、电脑的配置等等,以提高农村学生的动手操作与收集资料的能力。像北京的桂馨慈善机构这几年一直资助农村小学科学的发展就是一个典范。另外,应支持和鼓励举办各类与科技有关的辅导班,如果这类科技兴趣能像当今学作文、钢琴一样普及,我想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愁不能提高。

5.重视家庭教育的有效辅助作用。调查发现农村学生比城市具有更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也更容易与同学进行合作。所以建议城镇的家长要改变观念,能积极配合学校教育,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即便自身素养不高也能得到弥补。比如城市的家庭需要在全家一起参与到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方法学习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学生主动地承担一定家务,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让他们参与到家庭的聚会讨论中,培养他们与他人交流并有效进行合作的态度。农村的家庭则多与孩子一起观看具有科学性质的书本或电视,以弥补农村学生在生命世界及宇宙与空间等知识方面的不足。同时,鼓励孩子利用家里的废旧材料进行科学制作,以培养孩子的制作能力;多给予孩子自己表现、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参考文献:

[1]解红晖.科学素养概念化进程及特征探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