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数学课外阅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数学课外阅读范文1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典范”作用
所谓“言传身教”,教师不但要大力宣传阅读的好处和重要性,还应自己树立典范、博览群书,以便课堂上能将各种知识随口道来,学生就会因教师的博学而钦佩效仿。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设计一些有助于提高阅读基本技能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技巧。
阅读训练刚开始时,教师要对学生提出要求:坐端正、集中注意力;默读,不要出声;以意群或句子为单位,不要逐字逐句读;养成根据上下文意思猜生词词意的习惯。
三、给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材料的选择,首先,要有趣味性;其次,还要有可读性,难度要适合学生的水平。如,世界名著的简写本《书虫系列》《床头灯系列》《秘密花园》等。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所说:“每个人应当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欢的作品开始阅读。”
四、文章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文章的长度要由短到长。很多学生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教师要指导他们由最短的小笑话、漫画或者如一些学习辅导报上的小资讯读起。这些小文章往往一分钟左右就能读完,有趣而且简单,并且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文章的内容要由具体到抽象。有故事情节的记叙文、报刊上的小说等,容易理解。有利于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然后,再渐渐过渡到一些说明文、议论文等各种体裁的文章。
五、阅读的形式多样化
每天坚持阅读英语报纸杂志、文学作品等书面材料。或者收看电视新闻、电视剧、综艺节目或是电影等等可以被称作“有声阅读”。
六、阅读要适量、持之以恒
每天要求的量不多,阅读一两篇英语课外读物,但是要经常提醒学生贵在坚持。坚持不懈地训练,学生能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总之,教师的指导不但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要让学生通过英语阅读自我提高、自我创新。
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魏月玲
摘要:新课标的实施,使得原来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新课改要求教师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来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新课改不仅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而且还要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教师必须适应新的教学内容,灵活地变换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中的教与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掌握知识的关系。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学习技能。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式
随着教学课程的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为更好地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我们要摈弃传统教学模式中不合理、不科学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新课改要求下,如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探析。
一、提高教师知识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优化教学水平
教师的知识素养直接影响到教学水平,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直接影响。所以,结合新课改的教学培养目标,把“育人”和“育才”结合起来。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不仅要在专业知识知得深,还要在其他知识方面知得广,社会的网络化使得学生的思想提早成熟,知识面比较广,这要求教师跟上时代进步,不断给自己“充电”,不断扩展知识面,以便在课堂上有足够的知识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二、教师和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新课改要求教师的角色由过去的“传授知识的人”转变为“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人”,转变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中心”方式,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观念。新课改下要求教师清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和组织学生学习、协调教学活动、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三、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丰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新课标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每一个学生成长的不平衡性,做到“因材施教”,缩减差生和优生的之间的差距,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
四、建立平等的教和学关系,营造和谐课堂气氛
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自由表达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勇于思考问题、敢于回答问题,构建活跃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打开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其次,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保证,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缓解学生紧张的心理压力,营造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由地发挥聪明才智。
五、教学内容与学生特征相结合
初中数学的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特征进行编排,教师应根据地区差异性,在数学教学中整合教学内容,数学教材是教师课堂的参照物,不是绝对标准的课堂教学的顺序安排。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成长特点,根据本班学生的基础知识对教学内容和次序进行调整。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让这些学生慢慢赶上班上其他同学的学习进程。
六、改变评价方式,激发学习热情
初中数学课外阅读范文2
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一个理念:注重学生诸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在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会学生阅读已成为当今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口号。下面我就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谈点个人的肤浅体会。
一、阅读要有兴趣性
陶行知先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才可能积极地去进行这项活动,激励学生阅读数学的一个有效办法是给以好的材料。北师大版新教材中每一章都有一些好的阅读材料,教师要合理有效地加以利用。当然,教师还应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有趣的课外阅读材料,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此外,在教室里吸引人的地方经常张贴一些有趣的数学材料,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当学生对数学阅读有了兴趣,就会将阅读变成一种自觉行为,并逐步形成良好地阅读习惯。
二、阅读要有计划性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首先应该从教科书入手,引导学生逐步展开阅读。因为教科书提供了基本的、常用的数学方法和思想,同时具有可读性、示范性等特点。在数学课之前,教师应当对阅读的目的、要求,不易读懂的和易混淆的问题等方面有一个充分而全面的认识,应当制定出详细的阅读计划。课堂教学是初中数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也是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主阵地,初中学生的数学知识几乎全部来自于课堂,特别是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而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在课堂上开展数学阅读必须要有计划性;
三、阅读要有指导性
初中学生在刚开始阅读数学书时,和阅读小说、故事书一样,较少注意细节,经常跳读或浏览性阅读。当教师在让学生阅读教材时,也往往只是要求其快速地浏览一下,特别是对于例题和上复习课时表现的更为明显;对于细节的阅读很少注意到,阅读时既不动手也不动笔,阅读效率低下,阅读达不到应有的目的;阅读后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少之又少。因此在要求学生阅读时,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忽视,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阅读方法的指导
数学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耳、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调参与。指导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提高阅读能力。
1.阅读要动口。数学阅读不同于读小说,快速浏览便知故事情节;数学阅读要对数学概念、定义、定理及定义定理中的关键词句等加以反复咀嚼,准确理解,用口阅读可以大大提高阅读的准确性。
2.阅读要动手。一是动笔圈画,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符号表示其不同的意义,以强化阅读重点与关键,做到自我阅读理解、心中掌握有数。二是动手操作,指导学生边看内容,边动手实践;通过亲身剪、拼、折、量、摆、画、观察、比较、体验、感悟新知,深入理解。三是动笔演练,读中演,尝试演算、验证、推理;读后练,形成技能技巧;练后再读,反思失误,总结经验,回顾内化,变“厚”为“薄”。
3.阅读要动脑。思考是对输入大脑的文字信息的识别与加工;阅读中必须思考,要指导学生按照老师设计的阅读提纲或思考题,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边读边思考,尤其是对重难点内容要字斟句酌,咀嚼体味数学语言的内涵,探究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算理、思路,形成自己的见解。
(二)阅读内容的指导
教材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无疑是数学阅读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教材,不仅可以学习知识、探索规律、锻炼思维,还可以通过数学图形和数学规律感知无穷的数学美。
要学好数学还应学会阅读作业。教师通过作业可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作出相应的批改,提出学习建议。学生通过阅读批改后的作业,既可以更正作业中的错误,又可以整理思路、巩固方法,使所学知识和数学思想在头脑中得以升华。教师在作业批改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信息,除要判别作业的对错外,还应体现鼓励、建议或赏识等人文关怀。
阅读数学课外读物是数学课堂的补充。实践证明,会学数学的人大都从小喜欢阅读数学类课外书籍。精彩的数学故事、数学趣题和数学发展史料都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欲望。
四、阅读要有针对性
(一)针对学生整体的年龄特点
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阅读习惯安排阅读,对于初一学生,由于刚开始接触平面几何内容,此时阅读能力较弱,可以采取讲读结合的方式,设置较为详细的导读提纲,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而对于初二、三的学生,由于阅读能力较强,可适当精减导读提纲,减少讲读。
(二)针对学生的个体
数学阅读在很大意义上是学生的个人行为,是学生的个别化学习,而每个学生的个人能力和水平不一样,因此针对学生的个别情况安排不同的阅读,使每个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各自可能达到的水平,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阅读针对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三)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
对于不同的阅读内容,应当提出相应不同的阅读要求,和采用更为有效的阅读策略。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教师应提前编好导读提纲,启发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例如:新知识是怎样引进的?与旧知识有什么联系?新知识要解决什么问题?概念是如何得来的?实际背景是什么?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易混淆概念的辨析,要能举出反例;定理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推导的总体思路是什么?是否还有其他的推导方法?条件是否可以减弱?结论是否可以推广?等等。
五、阅读要有主动性
初中数学课外阅读范文3
一、影响初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提高的原因
1. 在思想认识上不够重视,认为数学学习无需阅读
提到阅读,人们总是想到那是语文、英语、政史地等学科的事,与数学无关,不但学生、家长有此认识,甚至许多数学教师也是这样认为的,总认为数学只要记住公式、法则,学会计算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进行阅读训练,在这种意识下,数学阅读被长期忽视,从而造成学生根本不去读数学课本和数学读物,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
2. 教学无阅读要求,学生没有阅读习惯
由于数学教师对数学阅读不重视,在具体教学中没有提出数学阅读的要求,使许多学生根本认识不到数学也需要阅读,在数学学习中只是一味地做练习,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对阅读数学书籍根本没放在心上。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仅仅停留在“看”和“划”上,让学生标记相关的概念或者公式就行了,没有阅读的教学要求。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学生的阅读能力越来越差,对教师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更谈不上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去自觉阅读数学课本。
3. 数学阅读有难度,学生未能掌握阅读方法
由于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严谨性、精确性,尤其是数学中的符号语言和图式语言和生活语言差别很大,数学的这些特点给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生语言转化意识较为薄弱,阅读时不能准确地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再则数学语言逻辑性、严谨性太强而缺乏故事性和趣味性,大多数学生不想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谈不上有好的阅读数学读物的习惯与方法了。
二、教给学生数学阅读的方法
1. 开始阅读时教师要领读,从读课本开始,哪些该了解,哪些该理解记忆,哪些该深入研究,这些都要作具体指导,使学生掌握阅读的一般方法。阅读数学课本要眼、口、脑、手并用,关键词语要字斟句酌,阅读与思维要同步。
2. 数学阅读要动手参与,这与读一般的读物不同,有些操作性材料要自己动手做一做,细心观察体验,获得表象,有助于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动笔圈点记画是数学阅读的常用方法,定义、定理可以用波浪线标明,关键词语可以用着重点标记,有疑难处可用问号标记以示提醒。数学课本有些地方省去一些必要的解答步骤,阅读时要亲自动手算一算,体验每一步的来历,切实体验数学的思维活动过程。
3. 数学阅读的目的关键是理解记忆,诗词歌赋可以先背下来再逐步地理解,但数学不行,数学重在理解,因此,数学阅读要讲究反复串读,读中演练,尝试演算、验证和推理,应用巩固,形成技能技巧,演练中读,练习中遇到困难之后回去读正文,这样读能查缺补漏,澄清是非,反思失误,读中练,练中读,反反复复,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反复中得到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就会逐渐加深,从而使学生能完整地掌握知识。
三、加强数学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1. 要向学生介绍数学阅读的重要性
让学生明白数学阅读是提高数学成绩的有效手段;对学好数学和今后步入社会独立获取知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以本为本,落实对数学课本的阅读
数学阅读要从读课本开始,数学课本中学生能读懂的知识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去掌握,布置一些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我在上课时,一些学生看得懂的概念、例题,让学生自己去看,我不多讲。渐渐地,他们会尝到看书给他们带来的甜头,慢慢地引导一段时间他们就上路了。
3. 阅读指导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日之功,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有少数学生对数学学习有畏惧感,你想要他很快就喜欢阅读是不可能的,要耐心指导,让他们从阅读最简单的数学知识开始,他们在阅读中有进步就要多表扬鼓励,让他们充满自信心,只要持之以恒加强训练,他们会逐渐掌握阅读方法,学会阅读数学读物。
4. 多形式、多层次地加强指导
无论在性格、爱好方面,还是在学习基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方面,学生之间总是有差异的,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一定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建立阅读小组等形式开展阅读指导。特别困难的要个别指导,一般的建立阅读小组,组员互相督促检查,组长检查指导本组同学完成阅读任务。还可开展阅读讨论活动,通过阅读提出问题,让大家探讨交流。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他们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初中数学课外阅读范文4
关键词:初中数学日记沟通感情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数学日记成为新添的活力,不仅可用于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总结,而且还能进行无声的心灵沟通。教师通过数学日记走进学生中间,学生在数学日记这面镜子中肯定自己或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
所谓“数学日记”就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述学生在数学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写下对内容的理解和在学习活动中的真情实感,评价教师教学和自己学习的得失,向教师请教自己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等。那么在日记中该怎样写呢?可以写一些:
1、数学体会。学生在学数学、上数学课后或做数学作业时的想法、体会、启发等,写下来与老师交流。
2、疑惑难题。学生在学习数学、做数学题时碰到疑难问题不能解决时,可以把这些疑惑不解的问题写在日记中,与老师共同分析解决。
3、意见建议。学生对数学老师的上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课外辅导、考试评价等方面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可以写在日记上;对数学老师另有看法,或者有什么心里话要对老师说,也可以写在日记上。
4、创新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什么新发现、新想法、新主张、新创意等等。
有内容可写了也需注意写流水账,应付公事,有什么就写什么,不拘格式,如同聊天,字数不限,篇数不限。教师的任务是:
1、品读与研究。教师仔细品尝这回味无穷的“麦拉鸡翅”,品读着学生的数学日记,对学生写出的内容要深刻研究,看看哪些需要老师解答或个别辅导,哪些需要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改进的,哪些需要老师在全班进行辅导或表扬鼓励的等。
2、整理与归类。看了学生的数学日记后,要对学生所写的内容进行大致整理和归类。看看学生提出了哪些方面的问题、意见和建议,有哪些想法是有创新的,有参考价值的。
3、批语及时。对学生在日记中提出的问题,可以面对面的回答,也可以在学生日记后面写批语,以示老师对学生在日记中写的心得体会、意见建议等加以肯定或否定。
4、指导与鼓励。老师看了学生的数学日记后,对写得好的要加以表扬鼓励,对写得不够好的要加以指导,对写得有创意的要加以总结提高。
作为一位班主任,一位初中数学老师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数学日记如同一道营养大餐让我可爱的学生们在学习与各项活动中大放异彩。一起与数学日记牵手:
1.兴趣高涨 爱上数学
初中数学日记作为数学作业的另一种形式,很容易的被学生接受认可。形式单一的训练作业,没有把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激发出来。因为可怕的不仅仅是学生不喜欢数学作业,更可怕的是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厌恶,逐渐失去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鼓励学生撰写数学日记,使他们的课外作业更富有个性色彩和人情味,并通过数学日记这个桥梁,沟通老师与学生的联系,通过数学日记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2、再现生活 体验生活
初中数学日记就是生活日记,是一座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在教学新课时我们常常会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生写数学日记首先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生活,激发用“数学眼光”看社会的兴趣。
3、发现问题 及时反思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通过学生的数学日记,沟通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真正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从学生写的数学日记中了解到学生理解问题的方式,看到学生的解题思路、推理过程、数学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还存在的问题,这不但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加以帮助,更有利于提高教师自己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把握能力以及教学调控能力。
4、敞开心扉 亲密朋友
学生能把自己在学习数学历程中亲身经历和体验通过数学日记写下来,学生的数学日记里有欢喜、有困惑、有笑声、也有忧愁,无语的宣泄出来、记录下来;让数学日记成为学生敞开心扉的场所,也为师生之间互相了解和交流架起一座固定的桥梁。
5、蕴育知识 拓宽视野
初中数学课外阅读范文5
1.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知识是无止境的,当今迅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更是提倡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人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在知识的海洋里人只有靠自学才能进一步获取知识。自学的前提是学会阅读,当今各种媒体、书本、报纸等都是探求知识的渠道,这些媒介就是不会说话的教师。
2.阅读可以开阔思路,拓宽知识面,培养学习兴趣。在初中数学新教材中,每一册都出现阅读材料,而阅读材料中的内容与教师的教学任务和考试要求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各个教师在处理阅读教材时方法各异,有的点到为止,有的索性不讲,而大多数学生由于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与习惯都不会阅读。其实这些材料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如初二下的阅读内容《工资、薪金收入与纳税》、《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耐人寻味的0.618》等,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3.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个别化学习。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实际上,一个班里的学生的基础是参差不齐的,教师的授课内容满足不了那些对数学特别有悟性的学生,于是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对他们来说显得格外重要。研究表明,使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是阅读能力差,在阅读和理解数学书籍方面能力低。因此,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感到数学不难学,教师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
4.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数学教材作用的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上课循循诱导,深入浅出,讲完后让学生翻开课本做练习,把教材当作习题集,这导致教师讲得精彩而有一些学生成绩不理想。实际上,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而国外也是这样。如法国:“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就指出:“教师应该关心学生对数学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二、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几点做法
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包括语言符号,如文字、数学符号、公式、图表等的感知,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它还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学生在阅读数学时不会像阅读文艺小说那样轻松有趣,相反会感到枯燥乏味,而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就会选择放弃。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注意以下几点:
1.坚持课内阅读。课内阅读往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对于一些难度不大适宜学生阅读的内容,教师都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让他们阅读,合理安排出学生阅读的时间和阅读方法。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内容,教师要编拟出阅读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带着问题思考,再根据学生阅读时的情绪,及时进行组织教学,吸引学生阅读时的注意力。如初一年级《有理数的乘方》,教学内容较少,教学时间宽裕,因此,在课内安排十分钟的阅读在时间上是完全允许的。在阅读前,教师要设计好阅读理解思考提纲:如①什么叫乘方?什么叫幂?两者有何联系与区别?②a5表示什么意思?指出底数,指数,幂。③52有几种读法?④-22与(-2)2相等吗?-23与(-2)3相等吗?为什么?由此可以发现什么规律?这四个问题解决了,那这一节的内容就比较容易掌握了。当然针对不同的内容,有时也可以先让学生阅读,然后教师提问,从而指导学生如何阅读理解。如《合并同类项》一节。因为前面已经讲过一次式的同类项和合并同类项,而这里只是把原来一次式的范围扩大到整式的范围。所以,教师便可以放心地让学生自己先阅读然后提问,如:这一节讲了什么?学生答:同类项和合并同类项。学生答得比较粗糙,不够深入,教师可以继续追问:这里的同类项与以前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后发现,这里的同类项不但所含的字母相同,而且相同字母指数必须相同。于是教师强调点明同类项概念的两层含义,然后让学生训练,从而使学生熟练掌握整式范围内的合并同类项。
2.教师应有选择性地布置阅读内容。在选择阅读内容时,教师除了选择学生通过阅读能理解掌握的内容之外,还要控制时间。因为学生还没有完全养成阅读的习惯,其有意注意力坚持的时间不长,容易疲劳。若教师无选择地将每一节课的内容都让学生阅读,并都安排在新课的讲解前,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死板的模式,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鉴于此,在新课前灵活安排阅读材料,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小结时,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左右。
3.采用读、讲、练三结合的方式。在阅读数学概念定义后,教师就应要求学生能准确地叙述。在阅读公式、法则后,学生除了能用文字语言叙述外,还要能用符号语言表示。如幂的乘方法则,用文字语言叙述为: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用符号语言叙述为:a的m次幂的n次方等于a的mn次幂;公式表示为:阅读公式、法则、例题、概念、定义后应该多练。又如,阅读了单项式的概念后请学生口答:下列代数式哪些是单项式,哪些不是?再如学了完全平方公式后,马上出示简单计算及改错题,通过练习及改错题,让学生及时地、仔细地辨别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对于这两个公式在很长的时间里学生一般都是混淆不清的。
初中数学课外阅读范文6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中数学;知识点;衔接
一、初、高中知识点的衔接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需要高中教师的鼎力相助,单凭学生个人是无法完成知识点的衔接的。打个比方,直接用开水煮面总比把生水烧开再煮来得快,因此高一数学教学也需要从初中的数学知识入手,并说明新旧知识的具体联系和区别,从而真正做到“从已知去探求未知,进而将未知转化为已知”。这样做也暗示了学生知识具有延续性、系统性,从而帮助学生自身构建数学知识体系。
高中数学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初、高中数学教材,把握初、高中教学中相互联系的知识点,对于重要知识点如二次根式、三元一次方程组等十九个知识点要特别做好衔接。并且,对于高中广泛使用的因式分解的方法、两数和(或差)的立方公式、两数的立方和(或差)公式、配方法、韦达定理等(被初中数学删除了),必须加以补充。在导入新课中也要适当地注意渗透转化和类比的数学思想,以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并掌握数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
二、教法的衔接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初中教师要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不能包办学生的学习,应当使用一系列手法使之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如课堂结束后,让学生自行归纳学到的相关定理公理并将其整合成图表,对所学内容多做开拓性探知和补充。此外,初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外阅读材料,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从而适应高中的数学教学。
高一数学教学最初要适当放慢教学进度,使学生顺利实现由初中到高中的过渡。降低高中数学学习的起点,可以让学生与学习内容形成对接,使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由于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养成了有问题就等教师讲解的习惯,高一起初教师应当勤讲解、多辅导,切莫撒手不管。倘若放手过早,学生不明白如何解决问题,日积月累,“债台高筑”,以致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所以,高一年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同时,可以通过随堂检测、周周清、月月清,或是检查学生的作业、鼓励学生提问以及课后辅导等方式,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动态,然后通过减少辅导次数、减少作业等方式,让学生逐渐适应高中的学习。此外,加强初、高中数学教师的学术交流也有利于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三、正确的学法在教学衔接中必不可少
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数学教学,应当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及时预复习、上课记笔记、专心听讲、独立完成作业、注意作业格式等。对于典型题目应当自觉主动地寻求类似题型多做多练,反复巩固,以求举一反三。
还要强调的是,现在的初中学生普遍依赖计算器,根源在于初中对学生算法的要求甚少。老师应当培养学生独立运算的能力,介绍一些捷径、巧解,对于整式的变形、不等式的变形、分数的运算等这些高中数学必备知识应当手到擒来。
四、学生心理衔接是教学衔接的根本
(1)情感交流很重要。情感交流是这些交流的基础和起点。尊师方能重教。因而,教师应当对学生予以理解、支持、信任和鼓励,在师生间建立起和谐共处的情感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交流畅通无阻,知识的传达便得到了保障。
(2)训练要高质适量。有的教师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勤能补拙”,却不知简单重复的训练会使学习索然无味。同理,过难的题目也使学生接受不了,大叹“回天乏术”,从而产生望洋兴叹的渺小感,成就感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应当筛选适量的、适当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训练,“面向全体,个别培养”,从而达到最优教学效果。
(3)让兴趣成为原动力。学习兴趣重在创新,成功的体验可以让兴趣更持久。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创新实践,如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和角度的关系等。并不简单也并非高不可攀的探索过程可以让学生获益良多,越战越勇,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蒋长好.教育心理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