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语文学习的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语文学习的总结范文1
关键词:大学语文 合作学习 反思
我身为一名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多年从教这门课程,在从教过程中发现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并总结了经验与反思。针对大学语文所面临的困境,我们要拓展新方法、更换新思路、敢于新尝试。
一、新方法
1、大学语文的定位
语文活动是就是生命的活动,人类文明的精神果大都沉淀在语言的文字当中。人们通过语文活动,吸取了前人创造的文明结晶,使自己成为有教育文化的人。因此,将大学语文完全定位于人文素质教育课。所以,将教材的编写、教学设计上将人文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但是我认为,这样定位固然固然可以提高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但完全将其定位与人文素质教育课,却有失偏颇。我虽然在这个领域工作时间不长,但对其定位也有深入的探究。我认为,大学语文既不能讲成纯粹的工具课,也不能为了所谓的人文素质而讲成文化课。因此就要求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要突出语文的基本特点。既要讲得有文学性,使同学们对这门课产生兴趣,又要渗透进去文学色彩。所以,教导大学语文的教师应当由富有教育经验、文化素养、师资品德高的教师来掌舵。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也会将大学语文的作用和意义更好的发挥出来。
2、大学语文的教育方法
传统的大学语文的教育方法大致是按照教育要求按部就班的教学。但是我觉得,大学语文教育不应该死守教条,远离现实,是文学脱离现代社会,远离对象,使课程苍白贫乏,缺少生机与活力。对于大学语文的教材,我觉得不能拘泥于此,大学语文需要的是与现实的融合,与实践的接轨。能够更好的教育好大学教育的方法也有很多,比如:1、关注社会热点。对社会问题回应可以吸引足够多的大学生们的眼球,抓住学生们的兴趣点,使学生凝神静气的沉入到课堂当中。2、善于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充分的利用多媒体可以是大学生们的兴趣提高,可利用经典音乐、影视娱乐、网络文学等文化元素纳入课堂,为学生连身打造属于他们的课堂。不仅仅是老师的职责,也是我们作为大学语文老师兴趣的起源。因此,会更加提高了听课效率,也打造了真正的大学语文教育。
二、新思路
1、教师思路改革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如何看待学习,这一点将直接影响着对学生应当学什么以及如何进行教学的看法。布鲁纳认为:思想不仅在本质上是主动的,它更致力于与其它主动思想对话和议论。而通过这些对话,通过这些反复的讨论过程,才能对其他人的观点进行了解。那么作为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彻底的改头换面。放下老的、陈旧的观念,去迎接新时代的大学生们。
2、学生思路改革
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踏入大学校园,使自己比别人更高了一个台阶,将来有所作为、大展宏图。所以会选择技术含量高的专业,所以对于大学语文,觉得有十几年的铺垫足够,根本不需要再继续学什么,即使是学,那也只是死记硬背,毫无新意。这种想法应该是每个大学生们共同的想法,正因如此,学生们的相当也亟需改头换面。例如:例如(1)明确语文学习的现实意义,提升语文学习的兴趣:要让学生明白语文课学习对他们以后工作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才有可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尝试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增强学习过程的趣味性:高职大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耐性,对单一的教学方式很难产生长久的兴趣,应当让学生经常有新鲜感。(3)课外作业的多样化,用有趣的形式巩固上课所学习的内容,对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来说,新鲜的生动的事物更容易被接受,这样才能使他们保持学习的兴趣,并提高自身对大学语文的学习态度。只有大学生真正喜欢,才会改变自己的思路
三、新尝试
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其任务在于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在这种背景下,大学语文的教学既要坚持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针,又要积极的进行改革与创新,不断拓展教学方式,使其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相统一,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1.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的界定
大学语文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精髓有着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时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品德方面发挥着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
2.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构想
在新高效教育体系下,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就是要以学生的实践为中心,人文精神为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文学修养为目标。将模式教学融入到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无疑是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
大学语文学习的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职 语文 课改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120-01
语文作为一门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培育人文精神的关键课程,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受制于对“实用”教育、就业导向的片面认识,在高职院校课程开设过程中,大学语文课程开设情况不容乐观。高职大学语文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如何进行课程改革,已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问题。
一、日益严峻的课程开设现状
高职教育注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就业成了高职教育唯一的指挥棒。学校变成了职业培训的速成基地。一味强调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常常导致高职生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在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方面,以人文教育为主的课程往往不受重视。边缘化早已成为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的普遍生存状态。很多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学校,甚至没有大学语文课的一席之地。即使保留了大学语文课程的部分学校,课时也在不断压缩,有的学校大学语文课程只有一二十课时,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点缀。
二、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途径
高职大学语文要融入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放弃一贯的思维模式,在坚持自身人文教育的基础上,必须认识到大学语文本身存在的诸多滞后于时展的弊端,突出当前高职教育时代特性,更好地符合技能型人才培养。
1.教学内容要突出科技教育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高职课程设计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种情况: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开设科技与人文交叉的新课程;在人文教育中渗透科技思想。无论哪一种,其课程设计的原则都是自觉地从教育的一个层面去关照另一个层面,在表面实行一个层面的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施加另一个层面的影响。
以纯文学选文为本位,融合现代科技内容。我国传统语文课程内容,由于长期受制于“纯文学”的框架影响,偏重于中国古代诗文,对当代优秀的人文学科、交叉学科的成果和国外优秀成果吸收借鉴不够,教材与现实和时代要求相去甚远,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等。以优秀的纯文学选文为本位融合科技选文是高职大学语文教材体现职教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必由之路。
以人文知识内容为本位,融合职业能力教学。高职大学语文在秉承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传统使命的基础上,应增大提高学生接受和处理信息能力的教学内容,包括口语和写作两方面。要避免高中化的教学模式,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为专业需要服务,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以课堂学习内容为本位,构建自主学习内容。大学语文必须努力冲破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樊笼,构建广阔的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在如今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对文化知识精华的渴求是强烈的,也是茫然的,教师有责任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学正确的途径。教师可以在语文教材的每一个教学序列之后,附上学生必读与泛读的书目,并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及时接收学生自学的反馈信息,构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体系。
2.教学方式要突出多元化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语文综合能力训练课程的具体教学应以训练为主,过多强调深究字、词、句的教学模式,陷入分析的窠臼而缺少宏观的把握。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必须改变单一、机械的课堂教学模式,用多元化教学模式突出现代教学的优势。
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高职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单一、死板的机械模式,在落实传统对字、词、句、篇分析探究的基础上,灵活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轻松、愉快、高效引进大学语文课堂。
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贴近生活,反映社会的同时又服务于社会是语文学科的独特功能,将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相隔离,是语文教学的“死胡同”。大学语文课外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很多学校组织的文学社、记者团、语文课外兴趣小组;书法、作文、朗诵、演讲、语文知识竞赛等,都活跃了学习气氛,极大地激发了高职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
要强化学生网上自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利用,借助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便捷的共享和协作、跨时空交流等优势,利用网络开展学习,已成为当代学生自我学习的有效形式。因此,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必须改变传统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授课方式,鼓励引导学生业余网上自主学习。一方面引导学生对网络信息进行分析和甄别,既培养学生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网上查阅相关内容。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3.评价方式要突出动静结合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评价的作用在于语文教学,而不是区分学生的优劣和简单地判断答案的对错。语文教学评价要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不能只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教的情况作简单的好坏之分,在于强调其形成性作用,注重动静结合。一次评价不仅是对一段活动的总结,更是下一段活动的起点、向导和动力。因此,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不仅要关注学生智力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既有成果,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情感意志,使教育评价最大限度地介入和渗透于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改变传统课程评价片面武断的“一锤定音”,实现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的整合,是促进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马新莉.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及现状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12)
2 刘海燕.告知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职业教育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8)
大学语文学习的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校语文;教学;类比迁移
素质教育提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而类比迁移是近年来教育学中研究的比较透彻的方法,在多个教学领域中均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了促进教学的发展,笔者对大学语文教学中类比迁移的方法进行了分析,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类比迁移教学法的理论意义
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有效的学习是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合理的链接,并且各种知识点之间有效的分类的过程。因此,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中,衍生出一种类比迁移的教学方法。此种方法是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之上,进行知识的类比,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有效的知识体系,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在类比和迁移的过程中,以学生的角度进行问题的设置,能够减少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学习兴趣被有效的激发,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问题的思考能力,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类比迁移教学的现实价值
首先,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来说,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和写作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类迁迁移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够更好的学习新的知识点,而且思维得到了训练,能够从某种事物联系到另外的事物上,学到了一种思考的方法。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面对问题能够从容不迫,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类比迁移法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对于一些生涩的文章,隐含的情感,通过此种方法的讲解,学生内心形成更为生动形象的画面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最后,通过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类比迁移法的展开,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在类比迁移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可以实现横向、纵向的延伸和比较,学生还可以将所学知识的一些特性转移到其他知识上,有利于新旧知识之间的链接,并且使旧的知识得到升华。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系统化,教学效率得到质的提高。
三、大学语文中进行类比迁移教学的建议
为了培养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很多教师应该对类比迁移教学法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从理论上进行分类,分别分析常用的横向比较、纵向联想等类比迁移的方法,现总结如下:
1.横向比较与拓展
教育专家曾经明确的指出,比较学习是进行阅读学习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面对新的知识,学生往往觉得生涩没有意思,提不起来学习兴趣,最多也就是读读课文,很少进行独立的思考。而教师通过类比的方法,可以举一反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愿意思考和分析问题。通过在阅读中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存在类似的表达、主题和思想,同时也可以在同一类型的文章中寻找不同的写作技巧和描绘方法。在同中见异,并在异中求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我们通常会遇到许多的文章,有古文古诗到小说诗歌,涉及的题材十分丰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把握学习的重点。而教师可以通过进行教材的分析,寻找教材之间的相似点,进行横向的比较,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合理的想象和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的知识。横向比较的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旧的的知识进行复习回顾,而且可以通过联想生动的进行新的知识的解释,开拓学生的新视野,训练学生的思维。
2.纵向联想与沟通
相关的理论指出,在任何学科知识中,各个知识点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形成特有的知识结构的。对于大学语文来说,各种文体、语言、表达写作方面的知识,纵横交错十分复杂。作为教师,应该将所有的教学进行合理的归纳,在一个较高的角度对知识进行梳理,使知识更加的清晰明了。而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新知识是由旧知识发展和延伸形成的,合理的借助类比迁移的方法,梳理新旧知识发生的关系,提出知识的不同,在原有的知识上进行新的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并且巩固旧的知识。
因此,纵向的进行知识的类比,就是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重新组合和延伸,以形成的知识。通过类比的方法,使得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建立清晰的知识脉络,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新知识。并且,在此种教学方法下,学生可以进行合理的联想,进行掌握学习的方法,拓展知识视野和提高文学欣赏品味。
3.纵横交织,整合学习
为了促进语文教学的效率,使学生的思维更好的训练,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进行横向和纵向类比方法的整合。相关教育专家指出,为了提高知识的学习效率,应该寻找相同的例子,加深学习的迁移效果。而孤立的知识点容易被遗忘,为了深化记忆,应该将知识进行系统的整合,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知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知识进行纵横组合。首先,站在学生的角度,对于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引导学生横向的联想和纵向的沟通,更好地将知识链接成网,帮助学生融会贯通的进行语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类比迁移的方法不仅为教师提供了高效的教学方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思维的锻炼。
参考文献:
[1]吴晓旭. 谈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类比迁移法[J]. 教育与职业,2010(35):154-155.
大学语文学习的总结范文4
关键词:接受美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期待主体地位
Abstract: accept esthetics emphasis,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value of the literary works by readers and authors create together, the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for universit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t tells us, teaching material,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pay equal attention to three, but should give priority to the students. Combining with the university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practice, simple discusses accepting aesthetics of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in university of inspiration and significance.
Keywords: accepting aesthetics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reading expectation subject position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接受美学的文学观,是以读者为文学主体的文学观。它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把文学的核心从作者、作品转移到了读者,以读者为主体。并认为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了作品,创造过程由读者完成。接受美学的文学观与其说是对文学的认识,不如说是对读者的发现。它强调了读者在作品意义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相对于以往的文学理论,他最大的不同是对读者意义的发现,并由此引起了人们对文学认识的一系列巨大变化。当我们用接受美学的观点去审视大学语文教学时,会得到很多新的启示。那么这些启示具体有那些呢?
1.利用阅读期待,积极贴近学生的期待视野
通过对阅读的分析表明接受美学是从阅读期待入手的,主要依靠“审美期待视界”把作家、作品与读者连接起来,从而把文学的演变与社会的发展沟通起来,使之成为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中介因素。所谓“期待视界”,又可称“期待视野”,是由读者以往阅读经验构成的一种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也就是指在文学活动中,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要求,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在一代代读者的参与阅读中被不断的发掘出来。由于每个人的视野期待是千差万别的,所以教师根本无法准确地知晓每个学生的期待。但是教师要尽可能的把握公众阅读期待视野,同时积极了解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学生在一定年龄阶段的阅读期待;以及学生目前已经具备的知识结构框架。只有这样才会不断地有意识地调动和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启发他们的思维,引起学生情感的回应,从而形成强烈的求知驱动力。以便让学生有效地利用已有的图式来理解新的文本,获取新的信息,要尽可能地与学生的期待视界形成重合。
2.确立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在作品意义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一部作品的最终意义不是由作者预先埋下的,而是在阅读过程中由读者最终完成的。由此来关照语文教学,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活动中要把作品的读者――学生,放到阅读活动的重要环节上,把学生作为语文阅读活动的主体来看待。
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文本是一个向读者开放的意义结构,每个读者都会有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同时,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面向未来社会,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肯定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过去我们也提出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只不过在根本上还是在老师的灌输下让学生提高吸收的积极性自觉性,还不是真正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就必须
让学生和文本之间建立一种对话的关系,带着探究性学习方法,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探寻作品的精神之光。
在阅读活动中,要注意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要让学生在掌握了字、词、句、段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他们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去体会课文。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渗透作品,把作品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按自己的理解组织起来。
3.创建开放型的教学方式
对于语文阅读,有的课文以精讲为主;有的课文有讲有讨论;有的课文可以作为名篇佳作进行赏析;有的课文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即语文活动课。比如,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就比较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大学语文教学则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与其照本宣科的讲解课文,不如多举行诸如“辩论会”、“演讲会”、“早读十分钟即席演讲”(可介绍美文、讲述事件、发表感想)等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自然会调动大学生“说想之所想”的主体意识。
4.教学目标要突出学法研究,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学,从本质上讲,就是教学生“学” ,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使之能形成主体能力,进而可持续发展。在教学中,就应当根据“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学习语言的规律,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让学生“会学、学会、会运用”,形成自己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准备中,不妨将原有的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教学目标转向突出学法的指导。比如课文教学的目标表述就可突出“通过课文载体,学习某种思维方法,某项阅读技能”等等。应当注意一点,学法之为“法”,要尊重客观规律,这里的客观规律就是:既注重语言规律的把握,达到“以点达面、举一反三” ,更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说每个学生因个体的差异,其“法”是不相同的。所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归纳新知识(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泛文化知识),新方法(写法、说话法、听话法),新感悟(是思想认识的演化,情感态度的激发)。这样就会形成“人人殊”的体验,坚持下来就是每个学生自己的“学法” ,充分体现了主体意识。
5.紧抓阅读教学“学习语言”.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老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这是叶圣陶老先生的观点。张志公先生也说:“我还是赞成‘导读’,老师导一导.学生自己去读.不要总是老师析来析去的” ,“只要老师少析一些,少灌一些,多导一导,就够了”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多讲,给予指点,要学生自己去‘体会’、‘玩索’、‘悟’出文中的道理来。达到‘一旦豁然贯通焉’。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给予启发,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理解,自己去发现问题,最后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来增长学生真实的本领。”叶老、张老虽未直接提倡运用接受理论来进行阅读教学,但他们的教学理论揭示了汉语阅读教学的规律,是中国古代接受美学理论在现代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叶老指出阅读教学之目的在于“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 ,让学生“自臻于通篇明晓”,张志公先生直接指明了阅读教学的具体教法即“导读” 、“给予启发” 。学法即学生自己“思考” 、“理解”和达到的教学目的(增长学生的真实的本领)。
阅读教学的本质与核心是“学习语言”,通过“学习语言”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洪镇涛先生认为语文学习的正确途径是在阅读教学中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他说:“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应该是教孩子们学国语言。语言承载着思想、承载着情感、承载着知识、承载着文化:它是思想的外壳,又具有审美内涵。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就接受了思想,接受了知识。接受了文化;也就训练了思维,陶冶了情操” ,“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洪镇涛先生总结的“学习语言”的理论和找出的施教途径,是对叶圣陶、张志公等语文教育前辈阅读教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我国阅读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新贡献,其中蕴含着许多我国古代接受美学和外国接受美学的优秀因子,我们应很好地学习借鉴。
结语:
“接受美学”理论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有很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它把读者置于研究中心,取代了传统的作家是唯一重点的做法,实现了在文学研究领域的历史性转移。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待语文阅读教学,不仅强调了学生的接受和再创造,还使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肯定和提高。该理论还能为培养大学生的基本文学素养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虽然作为一种理论,接受美学还有自身的一些局限性,但只要我们兼容并蓄,取它山之石以攻玉,必定可以使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百花齐放,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凌继尧、周文彬、朱立元:《现代外国美学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2.黄光伟:《“期待视野”与接受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调整》,《北方论丛》2001年
大学语文学习的总结范文5
[关键词] 应用本科 ;大学语文 ;学习评价新标准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不同的主要标志是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大学语文”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是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言工具性与人文教育,美学作为一个整体,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
如何使学生的语文潜能向现实的职业素质生成,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合拍,成为现实社会需要的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应用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标准最为关注的。
与一般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应有区别,针对职业教育特点明确大学语文课程标准,进行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教学、教法、教学效果检测和评估等相关领域的探讨是应用本科高校进一步改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方向。
教学效果的检测和评估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中不能被忽视。只有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做出准确判断的成绩,才可以发挥评价标准积极指导作用,促进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当前应用本科高校“大学语文”的学习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应试教育的影响。非常重视考试成绩,忽视学生主体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重笔试、轻口语。关注考试知识、忽视学生能力。因此,如何评估学生的能力,是应用本科院校迫切需要改革的一个主要问题。
首先,应用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是寻求建立一个职业能力培养和评估系统。教学计划要围绕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分阶段培养。必须符合系统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逐渐积累和深化,逐渐意识到规律。推行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的综合性测试。例如,在考试中,可以准备一个或多个主题,让学生辩论比赛,在整个事件的性能评估的基础。整个过程从开始到结束的活动,发现信息,每个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组织之间的竞争和压力。这种考试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变,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有机统一在训练学生的听力和口语技能的同时,这两个目标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虽然一些学生心理素质不好,表现不佳,然而,这种评价方式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有用的。
第二,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大学语文学习评价标准可以根据全面多样化的原则,动态的原则,综合原则。多样化原则是使用各种各样的考试形式,打破单一的检测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语言能力。动态原则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成为成长过程,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综合原则是语言学习评价标准应该反映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全面的学生在学习的各个方面的表现,考试不仅掌握知识和技能,也要注意掌握口头和书面能力的训练,一个质量,例如表现出来的非智力因素,如意志、品质、情感、人格等,为学生建立一个好学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另外,可以创设模拟职业环境,考核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例如,用模拟招聘会的形式考核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可以在教室进行,一个教师对全班学生的模拟现场招聘,学生轮流自荐、回答问题,学生的表现可圈可点。也可以在办公室进行,由两位老师主考(其中一位是学生不熟悉的外校老师,最好是企业人力资源主管),每次一名学生参考,其结果大不一样,一些在教室里洋洋得意的学生到了办公室居然语无伦次。由此可见,创设模拟环境不但要形似,尽可能要神似。
还可以小型“课题研究”方式对学生知识的理解、综合及运用进行考核。通过这类课题的研究,让学生把一定阶段所学内容的知识点加以整合,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课题研究”的课题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和技能项目比较全面,尽可能与专业紧密联系,让学生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例如,汽车专业学生在学完应用文写作知识后,可以让他们围绕“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汽车专业人才”之类的课题进行一次调查研究,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上交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等一系列文章,检查学生是否按照要求完成了任务,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方案,也可让学生直接参与讨论和评估。以小型“课题研究”方式进行考核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果事半功倍,效果十分明显。
这样,学生参与考试命题。教师有意识地延长了考试准备过程,并让学生参与考试命题。考前让每一位学生独立给出一套试题,并保证在最后的试卷中,60%以上的试题将出自学生命题。这样就改变学生对待考试考核的态度,变厌考为积极参与,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主要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评价标准应当与学分制配套进行。
参考文献:
[1]陈从耘:《高职语文的创新教育》,2003年第11期
大学语文学习的总结范文6
关键词:大学语文;模块化教学;设计;应用
语文在高校课堂教学中是人文教育的一门必要课程,语文教学承载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集成与弘扬的使命。当前大学生语文综合水平呈明显降低趋势,而且很多学生都不了解中国文学知识,而且对中国文化也较为陌生,具有较低的文化素养,且国内很多高等院校都不够注重高校语文课程教育教学,学校管理人员表示,学生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实用性比较强的学科方面,比方说数学,和专业课程具有密切相关性的课程,并非大学语文。而高校生与高校管理人员的想法如出一辙,作为中华民族国语,汉语是国人最为熟悉的一种语言,而语文课程又是贯穿教育教学始终的一门课程,因此语文教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为了达到大学语文的教育目的,建议语文老师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式。本文主要讲述了模块化教学设计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对大学语文模块化教学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大学语文模块化教学的意义及现状
1、大学语文模块化教学的意义
依照内容,可划分语文教学为六大模块,即:文学材料阅读分析、语文基础知识、文章写作、文学尝试、语言表达以及文学作品赏析。以上模块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相关性,然而,又具有彼此独立特性。高校语文教师展开模块化教学对学生复习自身学习情况非常有利,极易获得自身所没有有效掌握的环节,便于学生复习。语文课程教学模块方面,教师应该依照学生学习成绩展开分析,以此明晰学生未牢固掌握的环节,针对性对学生开展补习工作,这对语文教师补充课外教学知识点非常有利,语文教师可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从各教育视角展开多维度拓展与延伸,这对高校提升语文教学水平非常有利,而且也有助于提升学生思维与人文素养,一方面能够对学生语文学习成绩进行优化,另一方面对学生学习其它课程自信心的树立也非常有利,以此使学生学习其它课程的效果得到提升。
2、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虽然我国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在不断的创新与改革,但是在其中还是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其一,在教学中还是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认为大学语文是一门基础的文化课程,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及需求;其二,在语文教学中缺乏特色,导致其语文应用与行业及市场需求脱节;其三,在部分大学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一味的传授知识,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及学生语文的实际应用;其四,在大学语文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使学生的积极性明显降低。所以就要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语文模块化教学体系,结合社会对语文人才的需求,进行具有职业特色的大学语文模块化教学模式,使教师运用全新的教学手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几年,我国大学教育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也越来越突出。其中大学语文是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已深入到各师生心中,使得目前语文教学模式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也使得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其职场语文水平无法满足工作需求。所以如何改进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目前大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问题。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对模块化教学设计的实际应用
1、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教学从根本上说,高校语文本身存在较为分散、宽广的教学内容,且还必须在有限课时内将课程内容讲完,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往往比较困难,再加上高等院校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娱知识水平,因此并不存在万能语文教科与各高校教学特点相适应。由此就需要语文教师自主改变教学内容,并基于以上六模块展开语文教学。比方说,依照文本各模块展开划分,教师应该组合相同文章的体裁,并将该体裁特征凸显出来,由此便于学生全面学习自身所喜爱的语文体裁。2、大学语文理论讲解模块化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理论讲解模块讲解的主要在于关于文学作品的文学尝试与写作知识等,而且理论模块化讲解的关键在于基于教学目标所展开设计的可以对学生学习课外知识进行有效引导,帮助学生学习更多语文知识,对学生思维广度具有有效扩充作用,培养高校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就本质而言,理论讲解具有较为广泛的模块知识,然而,讲解过程中应该将知识重点突出出来,很多高校教师就将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集中在一起展开讲解,由此避免学生在学习期间出现极易混乱的情况。讲解理论知识点应该突出层次,应该适合大学生理解能力与自身情况,由此对学生从理论层面学习语文信息与知识点非常有利。
三、大学语文应用模块化教学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基础知识仅仅是其基础组成环节,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良好,对高校生人文素质的提升非常有利。而语文模块化教学和学生学习存在密切相关性,选择模块化教学能够使学生综合表达能力与语文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1、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职业能力模块培养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在职业中的应变能力作为核心培养目标。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模拟求职及就职环境进行教学。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使用语文进行职场交际,不仅可以使学生日常学习的语文基础知识可以得到应用,还可以培养学生听、说能力[4]。在就职过程中,对于学生语文水平要求是非常高的,所以要加强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参加学校中的语文口语考试,这样也可以使学生能够进行自我学习检测。在对学生进行行业适应培养时,应把重点放在行业中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多多阅读,增强自身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此过程中应以实际社会中行业方面的材料作为测试内容。在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时候,应以学生为主体来设置能力训练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兴趣爱好来计划,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满足学生对个性化的需求,进行跨文化教育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全方位的了解各国的历史背景、文化等情况,并且了解各国的礼仪,在和今后工作和国际友人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避免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2、实施人性化教学模式在对大学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的过程中,应该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要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教学,然后在对其传授复杂的内容,实施人性化的教学模式,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渐增强语文教学的难度。从基础语文到职业语文,然后是专业语文和拓展语文,通过这四种模块的教学,使学生能够适应职场中语文的应用方式。在基础语文模块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应用能力;在大学语文模块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商务语文能力,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商务语文中的语法及词义,进一步提升学生使用语文的熟练度。3、提高语文的实用性在专业语文模块教学中,应该对其进行难度分层训练,对于在今后就业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进行分散式培养,让学生能够通过掌握不同行业领域的商务语文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在拓展语文模块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先进的技术,比如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播放文学影视的方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语文知识点的理解能力,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对语文发音及交流的理解能力。
四、总结
总而言之,高等院校应该重视高校语文课程教学,选择模块化教学方式,模块化划分形式多样混乱、内容复杂零散的大学语文知识点,从而增加语文教学的明朗化与清晰性,使高校生人文素养得到不断提升,改善高校生文学素养偏低的问题。除此之外,要想提升高校语文课程教育教学效果,大学还必须将教学人才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定期培训高校语文教学人才,使其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升。而且高校教师还必须重视高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动、积极研究切实可行、科学的教学方法。总而言之,大学英语职业化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技巧为中心,通过进行现代化的手法进行英语教学,使英语与专业相结合,以实现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模块化教学模式。另外教师也可采用全新的评价手段,让学生使用富有创新性的学习手段来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少锋,李娟,蒋月侠.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大学语文模块化课程改革初探[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3,(4):169-170.
[2]张义君.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10,(13):104-105.
[3]刘伟.浅谈大学语文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才智,2016,(15):15-16.
[4]李学林.大学语文模块化课程改革提升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影响力刍议[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