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实训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技术实训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技术实训报告

信息技术实训报告范文1

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manufacturing, warehousing, transportation and distribution, and consumption patterns are undergoing tremendous chang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logistic.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ompos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ogisti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ttempts to summarize curriculum design concepts and ideas, and to propose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mental program.

Key words: logisti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practice

1 物流信息技术的基本组成及应用现状

2014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了《2013年物流信息化监测报告》,笔者在对物流企业的调研中,了解到物流信息技术的相关情况。

随着物流进入大数据时代,企业对于物流信息集成越来越重视,将系统软件开发、RFID、GPS、GIS、条形码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作为物流信息化建设的重点。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如下:

(1)物流软件的应用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国内已有高达94.3%的物流企业内部使用了管理软件,80%的企业准备升级现有软件。包括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货代管理系统(FMS)等。不同的软件均衡性更加明显,企业注重的是业务与软件之间的融洽性。

(2)以条码识读为基础的POS自动销售系统,带来了销售、库存管理、订货、结算方式的变革,同时也促进了条码的发展及其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的应用,逐步从物流供应链的零售末端前推到配送、仓储、运输等物流各个环节。同时射频识别技术(RFID)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来获取相关数据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在越来越多的仓储定位管理中运用。

(3)GIS应用于物流分析,主要是利用GIS强大的地理数据功能来完善物流分析,软件集成了车辆路线模型、最短路径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分配集合物流模型和设施定位横型。

GPS应用于车辆全球定位报警系统,主要跟踪货运车辆与货物的运输情况,保障整个物流过程的有效监控与快速运转,从而使货主及车主随时了解车辆与货物的位置与状态。监测结果显示,87.38%的企业实现了对自有车辆的追踪,其中,有61.11%的企业自有车辆追踪率达到100%。

2 高职高专院校物流信息管理课程定位分析

基于对物流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分析,可以进一步明确物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将极大地促进物流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技能方面必须与时俱进,为这个快速发展的势头做好充足的实践性准备。

同时,了解到高职高专类院校培养物流类人才主要是满足社会对于操作层人员的需求,需要达到的目标是能够熟练操作物流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对原始凭证进行熟练的处理和使用,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

物流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信息采集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存储和加工等技术,结合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就业方向和内容,将物流信息技术重点放在要求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物流技术及物流信息系统的操作上。

3 课程设计

3.1 设计理念及思路

(1)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保证知识的时效性。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课程要符合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要,保证学生在校学习和实际工作一致性。课程结合多本教材,取其精华,在校企合作中以顺丰的工作岗位为背景,以及选取应用最为普遍、最新的物流信息技术和案例为背景,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提高了知识和技能的时效性。高职高专的物流管理学生主要有就业岗位,分别是仓储、配送、运输、货代、客服、采购、报关及市场开发,针对主要就业岗位的职业技能需求,结合课程体系中最主要的三个项目模块设计出相应的技能实训项目。

(2)高职高专院校物流信息课程采用的实践教学方式。选择多软件平台操作,以项目为实训任务,培养学生多种系统处理能力。这是对物流信息技术工作的一种实战训练方式,实训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学校使用的是络捷斯特仓储系统软件,但由于学生就业岗位的不确定性,使得在工作岗位上使用的软件类型和软件操作方法的不确定性。因此,要结合使用网上免费的专项物流软件作为补充,这些软件的功能足够满足教学的需求。学生通过多款物流软件的操作, 在实践中体验信息化在物流中的应用。同时,为今后工作中运用到的物流系统的学习打下基础。这里推荐几款免费但是功能齐全的软件如下:

①GPS车辆定位系统,可以用易流云平台,完成车辆监控、轨迹回放、物流地图等模块的学习。

②POS系统的学习,可以选用E商POS系统,该软件提供包括前台的收款、调入和出货、VIP设置等,后台的入库、出库、库存管理、数据分析、财务等内容,是学习POS系统很好的软件。

③365APP物流在线软件,提供了货运系统、第三方物流系统、快递管理系统等多款物流软件的使用。

本门课的教学软件资源大约10余款,7款软件被应用和课程教学中。部分实训涉及到多款软件的协同操作,部分实训通过分组,学生按角色使用某款软件的不同模块的方式来完成实训任务。

3.2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物流信息技术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以供应链中的数据流动形式作为主线,将课程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教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对相关技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对新的信息处理设备进行参观和实际动手操作,并对若干物流信息系统进行完整的模拟操作,加深印象,达到掌握该技术的目的。

学院采取项目导向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及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及技能的能力。以项目为导向驱动、引领教学过程,强调实训环节,设计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的职业环境中,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到了实践这一层面,使学生能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

根据这个教学思想,设计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如表1所示。

4 总 结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已经为大多数专任教师认可,但是基于课程的特点,还存在一些地方需要改进。比如信息技术更新的非常快,许多软件的时效性比较短,需要物流组不断的更新课程资源,也要求教师不断收获新的物流资讯,同时学习最新的物流技术和系统,才能保证在课程的开发和教学上不落伍,学生才能走出校门就能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 梁广丽. 浅析会计系统的信息化[J]. 时代金融,2010(1):135-136.

[2] 崔炳谋.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信息技术实训报告范文2

关键词:卫生信息管理;信息技术;课程

中图分类号:TU712-4

国家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报告中指出,卫生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着缺乏顶层设计和信息标准,信息孤岛和信息瓶颈问题突出,医疗服务机构之间总体协同效果差,信息系统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机制等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医学院校要适时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基于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信息技术平台课程体系构建,这是医学院校信息化平稳发展的重要支撑。

1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1.1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为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建设发展需要而确立的一种培养高层次卫生信息管理人才的新模式。该专业的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国家的卫生教育工作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医学基本知识,现代管理理念、医学信息管理和处理的,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发展潜力的,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在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和其它从事医学软件开发的部门,开展卫生信息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1.2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知识”“能力”“素质”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常见话语[1],三者各有各的重大作用,又密切联系。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核心岗位群包括: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从事信息采集与处理、疾病分类、病案管理工作;和医疗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软件实施、系统与网络维护工作;医疗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财务、管理工作;拓展岗位群包括:医疗相关企事业软件开发、系统管理与维护工作,临床科室信息技术辅助工作。因此,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也应具备相关的职业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具体要求如表1所示。

知识要求 (1)熟悉科技文献查找的有关知识及文献检索的应用;(2)熟悉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平台的应用;(3)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动态及应用情况;(4)熟悉卫生管理软件的开发过程和卫生事业管理内容;(5)熟悉医院运行流程。

能力要求 (1)具备计算机基本软硬件知识、操作能力和实际维修技能;(2)具备必要的网络软硬件基础知识和实际维护能力;(3)具备医学统计的基本能力;(4)掌握程序设计技术、数据库技术进行程序设计的能力;(5)具备借助程序设计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分析和解决医学信息管理中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6)能够从事医药卫生行业中卫生信息的收集、处理、管理工作。

从表1有关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职业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可知,除了必备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相关知识外,掌握信息技术能力是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重中之重。

2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信息平台课程体系建设原则

课程体系建设原则是指人们基于对课程设计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一般包括市场需求、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筛选、课程组织、课程实施等原则。(1)市场需求原则。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在设置与调整时,首先需要调查研究卫生信息管理人才就业和生源两个市场。由于就业市场常常决定着生源市场,所以,最终要以卫生信息管理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确定专业设置,进而确定课程设置;(2)课程目标确定原则。课程目标确定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生发展的需要、职业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发展必定与信息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信息化医疗系统的快速发展也决定了信息技术平台课程的重要性;(3)课程内容实施原则。课程实施是把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信息技术平台课程可采取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实施方法。

3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信息技术平台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要求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信息技术平台课程体系建设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信息技术平台课程技术路线图

由图1可知,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信息技术平台课程体系可包括四个模块,分别为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信息技术应用模块、信息技术选修模块和信息技术实训模块,每个模块的具体参考课程如表2。

信息技术应用模块的课程内容着重于应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和信息处理知识,能够处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面临的有关信息技术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选修模块的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兴趣和职业生涯规划,选择适合学生本身的计算机基础、软件应用等相关课程。信息技术实训模块的课程设置主要着重于让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信息管理技术在卫生系统进行实习,以期巩固所学内容,更好的适应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需求。其中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信息技术应用模块和信息技术实训模块的课程均为必修课程,信息技术选修模块中的课程为选修课程。

4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信息技术平台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的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或过程。课程设计的评价过程一般包括:明确评价目的、确定评价参考系、获取价值主体的信息、获取价值客体的信息和做出价值判断等五个环节。首先,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信息技术平台课程符合国家卫生信息化的方针政策,对该专业信息技术的相关课程进行模块建设,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信息技术,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征。其次,针对信息技术平台课程的特点,应将学生的参与情况、自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实训的表现情况等纳入课程评价体系内[2],通过考察的方式检验课程体系是否适用。最后,应及时反馈教师的教学信息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对课程的价值做出新的判断,结合实际不断推进课程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陈芙蓉.试论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J].考试周刊,2011(30):201.

信息技术实训报告范文3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及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从所查文献看,被引用较多的说法有以下几种:李克东(2001)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南国农(2002)指出:“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系统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刘儒德(2004)认为:“无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还是在其他课程中,都要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三大功能(作为学习对象、教学工具与学习工具)统一起来,共同服务于对课程各个方面的系统设计、处理和实施,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何克抗(2006)提出:“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 从世界范围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计算机辅助教学。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主要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第二阶段是计算机辅助学习,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利用计算机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如使用计算机搜集资料、答疑测试以及帮助安排学习计划等;第三阶段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至今,运用信息技术创建信息化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成为具备自主探究、协作共享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在国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最早出现于基础教育领域。原教育部长陈至立2000年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首次指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同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高校人才培养,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必须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高等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30%以上,其他高校应达到15%以上。”至此,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在教育领域逐步应用并普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逐渐被广大师生接受,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融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广泛实践,实现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及原则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有效地改善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徐万胥(2003)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优化学与教的过程,改善学生的学习。何克抗(2006)提出其目标是培养大批的创新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提到高等教育的任务以及保障措施时,多次强调人才培养的方向与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应用,如“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综合以上说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学生能力培养上可以达到以下目标: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终身学习能力,使学生能熟练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二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应用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分析与决策能力、沟通能力等。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 一般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素包括具有信息素养的教师与学生、信息化教学内容与资源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既然是多种教学要素的整合,教师就应树立系统化的思想,既能使信息技术的作用在课程教学中得以延伸,又能使课程内容在信息技术应用中得以升华,具体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教学理念先进性。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递者,更应在教学过程中秉承先进的教学思想与学习理论,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以及学生全身心的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过程中,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刺激——反应”的过程,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教师通过对环境的“操作”和对行为的“积极强化”,改变学习者的个人行为。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从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强化某知识点的学习。认知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学习是依靠顿悟,而不是依靠尝试与错误来实现的。这种理论强调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可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程素材和资源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与资料共享,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构建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与基础。这种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与情境性。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可设计特别的教学情境,要求学生基于问题进行探究、协作式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把握学习认知规律、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加强整合效果。二是课程教学相关性,指的是整合应与课程自身的性质、特点、教学目标与内容、课程改革方向等密切联系。教师应系统研究课程类型,优化教与学过程,思考信息技术如何发挥优势并为课程教学服务;认识到课程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还是师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应针对不同的课程实施不同深度与广度的整合。三是信息技术可操作性。目前,各高校都为信息化教学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如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学平台等。教师可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的能力设计教学过程与环节。

三、审计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训 审计课程的特征是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审计学原理的有些概念与理论过于抽象而不利于学生理解; 审计程序与方法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教师囿于实训材料的限制只能泛泛而谈。 从目前使用的审计教材看,内容偏重审计准则的叙述与解释, 更多地要求学生熟悉、记忆与掌握。 而模拟审计环境与工作情景的专项或综合实训材料却极其稀少。缺少了实训内容的操作, 学生只会纸上谈兵,不会分析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不会使用审计程序, 不会动手查账, 不会撰写审计工作底稿。 这种理论多实训少的内容安排必将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式重讲解轻参与,与审计实践脱节 从目前的审计教改文献看,教师多采用案例辅助教学。案例教学对教师与学生都有极高的要求:第一,教师要选用合适的案例资料为教学内容服务;第二,教师要合理组织案例教学,尤其是如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至关重要;第三,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应事先准备,课堂上积极参与。只有师生合力,才能使案例教学真正发挥效用。但由于教学环境、教师及学生等各方面原因,大多数案例教学仍使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学生仍然是被动地学习,课堂学习中缺少积极主动参与,缺乏独立思考自主研究的时间,缺乏有效沟通、团队合作的训练。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教学方式极大制约了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同时,随着审计环境不断变化,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领域不断扩展,实践活动中使用的审计流程与方法也不断创新。教学过程中如何演示这些审计流程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当务之急。为了解决审计学教学的问题以及应对教学实践中的困难,专业教师应思考讲什么、怎么讲的问题。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的应用,创建信息化教学环境。信息技术与审计学课程的有效整合,既可以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演示审计流程,还可以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学时无法满足教学内容要求 审计学的内容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审计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与审计方法的改进而增加。随着新审计准则的执行,审计教学内容发生重大变化。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著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审计学》为例,内容的章节由2006年的16章变为2011年的29章,页码由419页增加到694页。不仅如此,审计学知识难度也在不断提高。但审计学的课时安排并没有随之增加,通常只有64或48课时。在有限的课时内传授逐渐增多且变难的审计学知识,成为教学难点之一。

(四)课程考核重知识轻能力 目前的课程考核一般分两部分,一是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出勤等日常情况;二是期末成绩,主要是期末笔试分数。这种考核方式过分强调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对学习态度、协作精神、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审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多媒体讲授型 多媒体讲授型模式是指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在课堂学习中运用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形式。在这种模式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要通过听讲和观看参与课堂教学。从目前的使用情况看,高等学校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比例已达50%以上。多媒体讲授型中,教师应重视课堂的教学设计,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信息以图、文、声等形式传递给学生,将枯燥的审计学理论变为真实、生动的知识。一方面,教师可以将审计学知识以流程图的形式快速呈现在课堂上,如审计目标、审计证据与审计程序的循环图,巧妙地将审计学基本概念彼此之间的关系勾画得清清楚楚而又不失内在逻辑性。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案例陈述、工作底稿讲解时可以将关键案情、真实的工作底稿以多媒体形式进行展示, 使学生能清晰地看到这些资料。多媒体讲授型教学模式, 既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又提高了课堂授课的效率与效果。这类模式的应用效果取决于教师对学生思维的积极引导,对学习兴趣的调动,以及对学生潜能的激发。

(二)网络探究式 网络探究式教学模式于1995年由圣地亚哥大学的道奇教授提出。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学生以网络为主要信息源进行探究性学习。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环境不同,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课程整合在实现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兼顾学生信息意识、能力、素养的养成和包括学科在内的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审计学教学中应用网络探究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和鉴别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理解与掌握审计理论知识。网络探究模式通常包括以下方面教学设计模块:引言,告知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任务,描述学生要完成的所有活动;过程,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提出的建议性步骤;资源,帮助学生完成任务的网页清单;评价,教师了解学生采用网络拓展学习是否可行,测量学生学习结果;结论,鼓励学生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反思,为学生获得拓展和推广学习成果打下基础。

在审计学教材中,“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属于注册会计师管理制度一章的内容,主要讲解会计师事务所的形式、优缺点。篇幅不长,教师如果只进行课堂讲解也不会耗用很长的时间。但近几年会计师事务所逐渐成为会计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方向,而且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也在转制过程中,因此教学中可使用网络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增强学生对行业方面的认识。(1)引言。国际上会计师事务所有四种形式:独资制、普通合伙制、有限责任公司制、有限责任合伙制。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之前只允许普通合伙制、有限责任公司制两种形式,但2010年之后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开始转制为有限责任合伙制,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事务所跨越式发展。(2)任务。此次网络探究学习的任务是研究会计师事务所形式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具体包括:了解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变迁与特点;研究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对注册会计师的业务有什么影响;分析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类型以及业务发展;归纳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形式特征以及如何凝聚起核心竞争力。可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四个人,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收集、整理、研究信息资源。(3)过程。第一步,每个小组需要讨论决定每个组员的任务,即每人探究的领域,并提交老师确认。第二步,小组成员可以根据所列的四项任务分头寻找、整理信息。第三步,小组内成员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得出研究结论,写出研究报告。第四步,小组内选派代表面对全班同学进行演讲与课堂交流。(4)资源。学生可以浏览的网站包括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各大会计师事务所网站、以及中国知网等。(5)评价。既有过程性评价,包括小组成员态度、小组间成员合作情况、任务完成进度;也有结果性评价,包括演讲效果以及研究报告。(6)结论。教师可从小组任务执行情况、研究报告质量进行总结;学生可以从自身参与、小组协作、资料搜索等方面进行总结;师生就会计师事务所与核心竞争力关系得出结论。

从以上教学设计可以看出网络探究式教学的特征:探究式课程将相关知识的学习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呈现;教师要进行合理教学设计以及过程性跟踪管理与评价;学生应自主学习、协作完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成探究型学习任务后,各小组的同学都可以学会如何主动利用网上资源学习专业知识。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用的思考

(一)建立新型的教师-学生教学结构 专业课教师懂课程知识却非信息技术的擅长者,多数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只能做一些简单的PPT课件,将日常教学手段“黑板+粉笔”变为“PPT+鼠标”。尽管多媒体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改善了教学环境,但也导致师生之间更是缺少交流与互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不能仅仅是形式的变革,还要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整合的实质是通过新型教学环境的营造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设新型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多媒体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不应只是多媒体技术的操作者、演示者,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教师应事先做好教学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导入、概念的阐述、理论的讲解、案例的讨论、实训的指导等环节。学生也不应只是单纯的受众者。信息技术环境下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通过课前预习、提问、互动、讨论等环节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不仅为了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提高实践技能,还应提高其信息素养,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重在以下方面: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加强对信息内容的鉴别与理解能力。进一步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促进了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从而决定学生未来的发展。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引发教师角色的巨大变化,“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评价者,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为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应提高三个能力:一是信息使用能力,熟练使用多媒体技术,掌握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二是教学设计能力,科学设置网络探究型学习任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带来的便捷、信息量大、师生互动等优势;三是教学实施能力,有效组织、监督、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是实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角色的变化更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学生成绩评价方式等都可能发生巨大的变化,相当多的教学经验已不适应现代技术条件的发展。教师需要掌握更为先进的教学方法,熟练使用快速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否则课堂效果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总之,教师既要善于运用各类现代信息技术,又能与所教学科密切联系,才能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

[本文系北京城市学院校级课题“《审计学》课程建设方案研究”(项目编号:1005N1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吴大军、刘淑莲、刘媛媛:《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中国信息界》2006年第2期。

[3]李凤兰:《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10期。

[4]徐万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5]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上、下),《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11、12期。

信息技术实训报告范文4

大赛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应用信息技术是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的本真就是“重实践、重技能”,但是有些实践环节由于场地、技术、安全性等因素难以实现动手操作,形成“进不去、看不见、动不了、难再现”的问题,信息化手段恰恰可以对此进行弥补。南京市教育局潘东标副局长说,以前我们搞教育强调“老三基”,即“基本制度、基本建设、基本队伍”,现在南京市要搞“新三基”,即“基于脑的教育、基于网的教育、基于小班的教育”。职业教育信息化就是“基于网的教育”,它能给职业教育带来全新面貌。他认为,本次大赛在以往基础上扩充了信息化实训教学比赛和网络课程比赛,更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比赛充分展现了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的新成果和新经验,将最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教学理念带到比赛中来,全面提升了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教学水平。

大赛评判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程建钢点评,本次大赛参赛作品反映出目前课程教学实际和软件开发在系统性、可扩展性和可持续性方面很有特色。在教学评价方面,亦引入了多元评价理论和学生主体参与的理念。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梁林梅在本届大赛信息化实训教学比赛项目中担任评委。她所在组别高水平选手比较多,这些教师不仅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技能强,而且具有较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设计的实训教学学习过程理念先进,教学目标清晰、准确,教学策略得当、多样。参赛作品中还涌现出不少具有创新性的信息化实训教学设计,可以直接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推广与应用。

参赛教师们非常重视此次参赛机会,精心设计准备,充分展现了全国职业院校教师的新风采,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的新成果、新经验。教师们在台上公平竞赛,台下切磋交流,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在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的共享。获得中职组一等奖的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郭梅老师表示,大赛中自己把教学任务和人才培养方案与评委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沟通,使自己的思路更活了,更加认准了“以企业岗位需求”为直接目标的信息化教学发展方向。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的一位观摩者说,大赛有两大作用:一是引领作用,大赛展示出来的新理念、新做法能够引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二是促教作用,选手通过参赛除了提升自身水平外,还可以点带面,回去带动一校一地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大赛期间主办方举办了“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发展报告会”,邀请有关专家围绕“云计算等新技术在职教信息化中的应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学设计的转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条件、过程与挑战”“应用虚拟仿真技术、提升实训教学质量”“可视化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职教信息化试点与数字校园建设规范”等内容做了专题报告,与参赛教师一道分享以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大赛组委会顾问、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延申介绍,本次大赛引进了先进的刻录设备,录制和开发大赛成果并通过大赛官方网站共享,便于职业院校的广大教师把大赛的成果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去,充分体现了高职引领、瞄准前沿、成果共享等新特点。最终获奖的作品将在大赛官方网站()和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网站()上展示与共享。

我们从大赛中看到了什么?

当然,大赛从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当前职教信息化建设的一些突出问题。梁林梅教授说,拿实训作品比赛项目举例,从参赛作品上看,有三分之一的参赛教师明显还停留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模式上,停留在验证性的传统实验教学阶段,不能真正采用信息技术与资源支撑实训教学,不能用信息化手段来帮助学生的学习,并解决重难点或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从比赛过程看,则有三分之一的参赛教师不能将教学设计的讲解与设备演示有机结合,更谈不上结合恰当,产生了教学设计讲解与设备操作演示分家的情况。深入分析这种情况,说明教师对信息化实训教学这种形式的设计、要求、把握还有所欠缺,不能有效实现“做中学、做中教”的要求。来自广东顺德的一位观摩者说,目前信息化建设发展很快,先期的投资很容易过时;而且各地各校开发的平台不一样,各做一套,缺乏标准,很难兼容和共享。另一位来自四川的观摩教师则表示,大赛固然很好,但希望学校不要搞“一阵风”、运动式,而是把信息化建设作为长期、系统的质量工程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评判标准不是看有多高精尖,而是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用学生的需求来推动教师教学的改革。南京的两位观赛老师觉得多媒体好是好,但前期制作比较繁琐,而且使用时容易局限思维,因为所有的东西都已经提前预设好了,所以她们觉得不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放到PPT上,而要把教材与PPT有机结合起来。

大赛之后我们做什么?

对于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今后的发展,一线教师觉得要在硬件和软件上分别着力。硬件上,“要对信息化教学的工作给以支持”,“对学校开发多媒体资源安排相应经费,给以补贴”;软件上,“非常需要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进行辅导、优化”,“不然教学上想要理想的效果但不知道怎么弄”。这也是专家们的共识。程建钢教授说,应进一步加强在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改革培训的“三化”(常态化、一线化、创新化)发展。刘延申教授也表示,应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的国内外比较研究,加大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特别是虚拟仿真实训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在大赛闭幕式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连用三个“新”点评比赛,并对未来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新起点”。今年的大赛充分体现了两个关键词:形象化和信息化。参赛老师的作品展示,把许多比较抽象、比较高深、比较复杂,用黑板和粉笔说不清的问题,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展现给学生。二是“新成果”。36个省市自治区及计划单列市、1466个专业、609件参赛作品、1146名参赛教师,这些数据形象地展示了信息化教学大赛的覆盖面。大赛不是为赛而赛,而是为了信息化能力的普及,为了教师队伍、校长队伍、管理队伍的信息化能力提升。三是“新期待”。党的十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鲁昕表示,不仅读高中的孩子要成为有用之才,读中职的孩子也应该成为有用之才。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更新传统观念,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以信息技术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举办3年来,评选了一批优秀作品,提高了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和教师信息化能力。今后,将继续通过大赛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课程的深度融合,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

看来,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发展之路前景光明,但还任重道远。

链接

江苏省赛绩突出、组织得力

信息技术实训报告范文5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虚拟;数字化

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笔者所在的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成果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目前,校园信息化涵盖了教学、管理、学生工作、后勤等各个方面,实现了“时时、处处、人人”,办出了特色,学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成果入选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年度报告》。基于学校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校园数字化教学资源势必会成为推动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的助力剂。校园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特点

在当今的信息化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覆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1.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传统教学以课堂教师讲授为主,学生错过课堂很难获得完整的知识。基于网络平台开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为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提供了便利。笔者所在的学校无限网络已覆盖了整个校区,学生在自修室、宿舍甚至学校的休闲凉亭都可以学习。

2.信息获取方便快捷。电脑、手机等数字设备的普及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获取提供了条件,笔者学校承载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网络平台开通了网络版、手机版。数字化教学资源除了可以浏览外,还提供了下载功能。同时,学校图书馆还为学生提供笔记本电脑借用服务,方便了学生登陆网络平台自主学习。

3.内容形式多样性。传统教学多以板书、教材、文字加图片的课件为主,形式单一,不够形象。笔者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除了数字图书馆、电子期刊、电子书、教育网站等网络信息资源外,还建设开发了网络课程,提供图片、视频、虚拟实验等资源。

4.实现无边界共享。校园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的开放性不仅为本专业学生的学习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任课教师、其它专业的学生提供参考。学生可以提前或在线自修其它专业课程。

5.多方无阻碍互动。校园数字化教学资源设置了互动交流平台,如数字图书馆有留言专栏,网络课程有交流空间专栏,供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

6.资源维护实时快速。相比于传统教学信息更新困难,更新周期长的不足,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更新快,对于课程的教学活动、技能考证与竞赛、合作企业等信息可以实时维护。尤其是新技术、行业新动态等信息能及时得到更新。学校规定,任课教师每月需对网络课程资料进行维护。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推动了现代教学方式的转变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不仅使教学资源在内容上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从形式上也使教与学的方式更加多样,数字化时代自主与互动的学习理念也在切实改变着传统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1.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教学“满堂灌”的单方向传播方式在信息化的今天已不再受欢迎,传统的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以教师为中心在课堂里口传面授的教学模式随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课外,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与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课堂内教师更多的是指导学生应用知识,提高技能。

2.学习态度的转变。传统的说教式教学容易使课程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开发使用数字教学资源后,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项目任务,查找资料、探究知识,大大激发了学生运用自主、合作、创造的方式来寻找和处理信息,学习主动性明显提升。

三、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实践

笔者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包括数字期刊、电子书、教育网站等网络信息资源,同时学院所有课程均开发建设了网络课程资源,以下笔者着重谈谈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1.网络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库包括了各专业开设的所有课程,形式多样。如计算机基础课程采取视频教学,学生可登陆信息化平台自主学习;其它网络课程建设内容包括课程介绍、课件、视频、图片、动画、虚拟实验、参考图书、使用教材、技能考证与竞赛、教学活动、校企合作、课后思考题、考试题库等。

2.网络课程教学团队的共同建设。承担同一门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共同维护课程网络资源,每月定期对课程资源进行维护、更新。

3.开发设计虚拟实训项目。虚拟实训可以弥补真实实训中存在的耗材费用高、实训周期长、危险性高等不足,提前为学生实训理顺思路,让他们熟悉流程,为现场实训做准备。

四、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现代教学技术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有:

1.操作的简单性。对于使用者,无论是资源的维护者还是资源的获取者,都希望操作界面简单、易懂,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就能掌握。

2.引导学生使用资源。通过项目驱动、课前留下学习任务等方式驱使学生应用资源获取知识,发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作用。

3.网络作业的安排。对于工科学生,不建议通过网络资源平台布置或上交作业。工科作业大多有图形,程序、公式等,学生在线编辑通常比较麻烦,作业通过网络上交操作难度大、时间长。

4.高级别互动的虚拟实训开发。目前笔者所在的学校自行开发了一些虚拟工作流程、虚拟加工、虚拟事故等项目,但多只停留在简单的演示、互动层面。如何开发高级别的虚拟项目,由学生设计一个程序,让虚拟项目能按照程序进行模拟加工;如何搭建校企互动数字传输课程资源,实现校企联合教学等,将是未来重点研究和开发的内容。

参考文献:

1.何喜霞.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探索新型教学模式[J].职业,2010,(11).

2.林晓苹.现代教育技术呼唤教师的角色转变[J].湘潮(下半月),2010,(08).

3.李霞 李婧.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创新教学模式[J].学习月刊,2010,(06).

作者简介:

信息技术实训报告范文6

【关键词】项目教学;课程改革;考核评价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color TV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the theory teaching is the main, assiste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it have many disadvantag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experience of the course of “color TV technology and maintenance”,in the course of implementing the integrated curriculum reform for many years,mainly in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course content, training bases ,assess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explore ideas.

【Key words】Project teaching; Curriculum reform; Evaluation

0 前言

《电视技术与调修》是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改革与探索,将课程设计为以电视产品各单元电路为子项目,通过调试与维修环节来安排项目训练内容,通过各项目训练介绍电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调修环节的基本技能;建构“项目训练+综合实训+企业顶岗”的三维一体的实训环境,使学生获得“基本技能+核心技能+综合技能”。并让学生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和《无线电调试工》综合技能考核来检验本门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在这过程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 依托行业知名企业,联合制订课程标准

针对当前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技术中含盖有无线电信号的发送、传输与接收,传输信号的类型也由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跨越。所涉及到的技术包含有电子线路技术、单片机控制技术、电源技术、显示技术、通信网络与接口等技术,它几乎覆盖了整个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因此将“电视技术与调修”课程作为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做法。根据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在制订课程标准中,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与常州华辉电子有限公司等行业企业进行广泛地合作,进行充分的调研,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出发,组织企业专家紧紧围绕职业能力要求,进行岗位职业技能分析。归纳出生产电视机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按照岗位工作过程进行优化,以项目+任务的形式进行组织,形成新课程标准,使教学内容的设计更符合高职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完成本课程的学习之后,可以获取多种社会认可的职业能力资格证书。

2 内容组织紧贴目标,突出调修能力培养

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是基于工作过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安排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学生对电视机整机调修能力的培养,按照学练结合的教学思路。具体以项目为载体组织课程教学内容,使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完成项目的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原则是遵循能力为本的基本原则,按照电视机在调测与维修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线,合理安排学习内容。本课程内容分解为四大学习项目:即电视机认知实训、电视单元电路项目调测训练、典型故障综合维修项目训练、考工考级综合培训。

针对本课程的实践性与专业性较强,在授课内容中,需介绍的各种方框图、原理图和各类波形非常繁多,为此大量采用图文并茂的的多媒体课件,以增加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还借助于彩电示教板做为辅助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感。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全部安排在实训室或实训车间进行,每位学生安排一个生产工位,配置必要的仪器和工具,提供一个与真实企业生产环境一致的实训场景。通过对真实电视产品调试与维修过程的体验和感受,来学习电视整机产品的调试与维修技术。在教学组织中,采取学生讲、教师评的互动教学方法,让学生走上讲台,每组派一位学生来阐述完成任务过程和得到的结论,接着由同组的学生进行补充和完善,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与点评。在项目训练环节中,采用活页形式编制了完善的实训项目单和行动训练卡,将每个实训项目都细分为基础能力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提高训练三大部分进行训练,并保证各训练环节梯度和难度。

3 拓展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课程工学力度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旨在培养高等级技术应用性人才,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该行业中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训教学环节中,要切实体现“工学交替”的指导思想,我们充分利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的职能,在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与苏州华之杰电讯有限公司等的相关企业建立了广泛而有效的联系,并作为本课程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同时在校内,引进常州诚联电源制造有限公司作为《电子整机产品》实训教学工厂,安排学生到生产线上进行真实电子产品的组装实训,包括安装、调试与维修,通过实地感受电子信息企业的生产流程、组织管理和企业文化,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电子产品生产过程的理解,同时还邀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担任本课程中一些项目的讲解。以此拓展广大师生的知识视野。

4 多种考核方式并举,全部检验学生能力

项目化教学改革成效的关键是要有一套全面考核与评价机制。我们采用了对教学全过程控制与各阶段考核相结合,通过使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学练结合”的过程中接受各种类型的考核。考核类型不再是单纯的终结式书面考试,而是要体现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考核可以采用阶段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形式可采用笔试、口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也可采用小M讨论与组织答辩等多种形式进行。

考核内容可以包括态度性评价、知识性评价和技能性评价。其中态度性评价包括考勤、课前准备、课堂表现和课内参与程度等方面;知识性评价是指作业、项目报告、提问、课堂练习和期末考试等方面;技能性评价具体可以包括元器件识别与质量鉴别能力、仪器仪表使用与电路测试能力、故障分析检测与维修能力以及对出现问题的归纳总结能力等方面。

5 结论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探索,《电视技术与调修》课程作为我院电子信息技术核心课程建设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实践证明,本课程自从开始建设以来,已经在三届学生约760人次中实施,根据任课教师和大部分同学课后的情况反馈,效果普遍反映良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技能的掌握方面尤为明显和突出,根据最新统计,2013级共有505人参加江苏省信息化委员会组织的“音视频检验工高级工”技能考工,一次性通过率达到97.6%。这一成绩的取得与广大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赶于创新、勇于争先,使本门课的教学效果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使学生学到了真正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黄宇航.高职院校实习教学改革与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