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力学实践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力学实践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力学实践报告

建筑力学实践报告范文1

两成受访者每天关注指数

4千余名学生返乡调研的范围覆盖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其中又以天津、河北、山西、辽宁、河南、山东、北京等受雾霾影响较重的地区为主,学生们通过面对面的形式邀请受访者填写微信调研问卷,共收集问卷35980份,其中针对普通居民的问卷33372份,针对企业员工的问卷2608份。

在调研报告里,有一项全国居民对空气指数关注情况的统计,其中每天关注空气污染指数的人比例为22.8%,每周至少关注3次的人比例已达到51.8%,而在雾霾最严重的京津冀地区,民众对空气质量的关注要高于这一比例;对于民众采取防护雾霾侵害措施的统计,从未注意防护过的人比例只有16.1%,而八成以上的人开始注意偶尔或经常采取措施防护雾霾侵害。

近八成人认为,现阶段政府针对空气污染和雾霾的治理措施仍待进一步完善,44.5%的人认为政府执法不严、监管不力是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超过50%的人认为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法规加大对扬尘及排放工业废气的惩治力度、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宣传低碳出行方式、增加城市绿化面积能够有效治理雾霾。

政府企业个人应协同治霾

问卷中还特意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受访者将所在居住地的空气质量状况与五年前做一个对比。统计结果显示仍有六成以上的人认为,空气质量与五年前相比并没有变差,或有好转但不明显。

建筑力学实践报告范文2

关键词: 《建筑力学》 课程考核 改革

《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重要的岗位能力核心课程,是学生最早接受工程观点和工程知识的课程,与工程实际有紧密的联系,课程内容既为后续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力学基础,又可直接应用于工程计算,学生通过力学系列课程的学习后才可能走向工程[1],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不改革,考试的导向功能就不能充分发挥,将严重地制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发展[2]。因此,课程的考核亦需要改革,我们需要改变考试观念、更新考试方式,注重知识应用、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传统课程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

考试是教学系统的重要反馈手段,对教学具有调节、评价作用。同时考试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3]。

传统的《建筑力学》考试多采用一次性的闭卷笔试方式来确定学生的成绩。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死记硬背课本和笔记内容上,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不能充分发挥考试的作用。总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考试观念陈旧

部分学校、老师、学生对考试的认识仍停留在传统观念上,仅把考试当作决定学生升级、毕业、获得学位的考查手段;考试就是为了取得学分,能够顺利毕业,拿到学位文凭。这些错误的观点既不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促进今后学习,又不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更不利于学校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整体水平的了解[4]。

2.考试方式单一

以往的考核方式是期末一张试卷,总成绩分为期末考试成绩(占70%)和平时作业(占30%),主要表现为总结性考试、闭卷、笔试。这种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有很多弊端,一些学生到考试前临时突击,平时作业尽管也能完成,但是完成质量怎么样,教师却无从真正了解。而且学生在考试时容易投机取巧,采用作弊手段获得高分,总结性考试缺乏阶段性考核评价,缺乏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存在平时松、考前紧、考后忘的现象,不利于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

3.考试内容片面

传统的《建筑力学》考试内容不够全面,多局限于书本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记忆性成分占很大比重,只侧重于考核学生记忆知识的水平,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助长了考试作弊的不良风气,从而影响了学校良好校风和学风的建设。

二、考核改革探索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我们必须改进传统的教学考核,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改革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否则,便不能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将制约《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我作了如下方面的改革探索。

1.课程教学改革

课程教学一改传统的教师“粉笔+黑板”讲授模式,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将课程的学习整合为几大模块,结合专业特点,充分设计教学,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块化教学项目任务的实施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将全班同学划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小组协同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可锻炼同学们的自我学习能力与组织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考试方式改革

要想改变“平时不学、考试突击”这种状态,只有改革考核方法。改革一次性总结性考试方式,可采用多种形式,以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并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注重过程考核。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思考问题,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平时考核采用模块化学习任务、发现提问、小组讨论、成果报告等多种形式。这种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为学习过程的考核形式,有利于课程分阶段目标的实现,可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减少学习的功利性,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长期制约学风、考风建设的状况,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做到考试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学习知识与能力培养的统一。

3.考试内容改革

考试内容是考试改革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所在。因此,在保证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考试题目应具有灵活性大、知识面宽、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强的特点,这样可以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避免学生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考时抄袭等不良行为的发生。针对建筑力学的课程特点,可加强对综合性、工程性内容的考核,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专业及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建筑力学中的很多知识来源于生产实践,具有较强的工程训练性,为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用发散思维的方法来分析解决相关的实例。

三、结语

针对传统《建筑力学》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上述改革探索,这些教学改革、考核方式与考试内容有利于学生培养学习兴趣,系统掌握课程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协同工作精神。课程考核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作,涉及到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的改革,还关系到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保证等,应当有计划、分期、分批地进行。课程考核改革工作仍很艰巨,亦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并逐步推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剑,张福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建筑力学的兴趣[J].山西建筑,2007,(2).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汪利,刘海燕.制约高校考试改革有效深入的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

建筑力学实践报告范文3

现笔者结合我校的课程改革情况就高职院校《建筑力学》专业的课程改革进行探讨。

一、 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

1、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建筑力学》专业课程的教育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1学生生源相对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低,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应用力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

1.2“2+1”教学模式是指一种两年在校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一年顶岗就业实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却也进一步减少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

1.3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建筑力学》教材较多,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教材的编写较为粗糙。

1.4建筑力学的课堂教学普遍理论抽象、内容枯燥、计算烦琐,学生学习难度大应用少。

二、 课程改革的方向及方式

高职院校《建筑力学》专业的课程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教材的改革

《建筑力学》课程以物理学、数学为基础,整合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 结构力学 》 的部分知识,知识点多,知识面广、知识较零碎,教授难度大。

许多高职院校的教材都是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编写的,对学科的理论体系考虑较多,过分强调了内容的完整性和严谨性,主要强调对学生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反而忽视了专业的需求,后续课程的关联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致使许多学生都认为建筑力学只是纯粹理论性的东西,没有什么大的作用,这无疑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有部分教材完全是本科教材的简单合并与删减,教材缺少整体的联系,甚至各章之间没有任何联系,这种内容过于粗略的教材不但给本文由收集整理学生学习造成困难教师教学也诸多不便。

专科院校的力学与本科的力学教授内容和方向有本质上的不同,作为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职院校,其教材的选择应该着重于理论及公式的应用,这就需要根据高职建筑类专业的特点及专业要求的方向性、针对性精选教材内容,部分教材删减不当破坏了知识点的连贯性忽略了学生基础差的特点。

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有能力的学校可以考虑结合国内优秀教材组织相关教师根据专业需要自行编制适用的教材。或者广泛选择教材,教师在授课时精选需要的部分着重讲授。

2.2实验室的改革

配备与课程配套的力学实验室是课程改革的必需,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加深理解巩固所学之外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整个力学的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占有重要地位,在实际操作中结合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可以充分的将抽象的力学知识化为感性的认知,实验室的开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强师生的交流,便于学生巩固所学。

2.3师生交流的改革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根本目的不是要学生“学会”,而是要“会学”。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教师在注意自己教学方法的同时还须注意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完善学习方法,教会他们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掌握分析方法和解题思路。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很少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这种传统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建筑力学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就要强调因材施教,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为教学宗旨。因此,教师必须以实用为原则精选课堂教学内容,减少或删除部分理论的推导,加强理论及公式的应用,并补充课外实用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对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及教学结构进行重新整合,去掉重复问题,还应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尽量避免简单重复,多讲工程实例和教学案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归纳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

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应该打破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此时的主要作用是辅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学生带入一个有开放性探究学习氛围的团体中,辅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沟通、共勉的过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师生时时交换彼此的观点,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并获得新的发展,成为学习的共同体,从而达到双赢目的。

2.4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由于该门课程的理论性、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所以对于没有任何实践经验且缺乏必要感性认识的高职类学生来说,这门课程显得比较枯燥无味,再加上学习该课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物理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计算能力,因此学生普遍觉得建筑力学是所学课程中最难的一门课程。传统的力学课堂“填鸭式”教学理念使得本身基础并不厚实的专科学生学起来更加力不从心,我校在力学教学改革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注重引进工程案例进行讲授,通过播放动画及工程照片等方式分析力学在实际工程中的具体应用,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授课过程中实时穿插结构破坏事故图片,带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事故原因对照事故调查分析报告帮助学生加强理解力学的实际应用,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由于实际模型具有形象、生动、真实感强的特点,我校大量制作各种实际模型,对于部分过于抽象的力学知识通过模型演示帮助学生建立力学体系,加强知识的理解。

2.5考试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考试方法一般只采取闭卷笔试的方法,这种方法往往考核的是学生的死记硬背能力,此方法过于重视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也严重的制约着力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我校力学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在成绩考核与考试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与探索。

首先,在考试内容上减少以再现书本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加强对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考试成绩的评分标准尽量避免以往的标准答案模式,注重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在考核方式、方法上,结合课程内容的特点我校采用了多种考核方法,其中闭卷开卷相结合,课堂提问、实验操作相结合,注重阶段性测验,期末考试不作为唯一参考标准,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此方法能较为准确地考查学生在每个阶段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真实成绩和综合能力,而且不仅减少了学生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考时抄袭等不良行为的发生,还起到了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解力学中的轴心受力、弯曲变形、截面轴惯性矩等概念时可利用多媒体放映工程照片,根据照片中的构件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对构件进行力的分析和计算并绘制受力简图。

高职院校应定期组织学生进入施工现场进行参观,参观后利用所学分析所参观建筑物结构、力的传导及施工材料的影响等。

建筑力学实践报告范文4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力学学科的发展与高校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林安西书记、刘人怀院士、张增顺总编辑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期望通过论坛组织的高水平的学术报告,以及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和各具特色学校的教师针对力学课程教学展开的交流与研讨,共享经验,探讨问题,推动力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力学家、90岁高龄的钱令希教授委托钟万勰教授在开幕式上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

论坛既有专门聘请的力学领域知名专家关于学科前沿和教学领域最新进展的报告,又有经组委会组织评选的针对当前高校力学课程建设热点问题的研讨报告,采用院士报告、大会报告、分会场报告及分组交流多种形式。大会报告和分会场报告的内容涵盖了一般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等多个力学分支学科领域,涉及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水力学、工程力学和建筑力学等多门力学课程,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力学课程教学领域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和成果。

刘人怀院士、钟万勰院士、程耿东院士从新世纪人类面临的新问题和力学与多门学科相互关联等方面切入,就创新力学专业人才培养、应用力学体系改革和加强力学专业的跨学科课程设置作了相关的学术报告。与会教师普遍反映“报告都非常精彩,深入浅出,高屋建瓴,钟院士的报告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生动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报告难得一见,使大家领略了大师的风采”。

论坛邀请了武际可教授、范钦珊教授、洪嘉振教授、袁驷教授、叶志明教授和张土乔教授6位在力学教学和研究方面的知名专家作了大会报告。报告内容涉及了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各个方面,以及要当好一名力学基础课程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基本素质,展示了教学名师的讲课风采和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在课程建设和改革方面所进行的探索。

在本次论坛活动中,除院士报告和大会报告外,还有36位一线教师就力学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资源建设、力学实验的改革、力学教学与工程实践等方面的教学成果和经验进行了广泛交流与深入探讨。几位老教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报告融入了报告者积累多年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吸引了在场的许多教师。几位中青年教师、学科负责人在信息技术平台上开发的教学资源和关于学校实验示范中心建设的报告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关注。谈到分会场报告,有的代表说:“我们学校只来了我一人,可每个报告都那么精彩,我都感兴趣,但分身乏术,下次一定要多来几个人。”

建筑力学实践报告范文5

关键词:高职 建筑构造 课程与岗位匹配度

建筑构造课是高职建筑技术专业的基础课,也是专业的入门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到了建筑构造组成、建筑结构材料及建造技术等,是承上启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且对于理解建筑――材料――建造――形态空间的建造以及掌握建筑围和界面、实体的表达与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基于对岗位群具体的职业分析和技能梳理,以核心技能培养为中心且考虑重点岗位技能的需要,按岗位任务反推课程模块,形成培养岗位能力的课程内容,使基础专业课程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技能要求,且教学中强调与职业岗位群紧密相接,打破课程的封闭性与完整性,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开放与交叉,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高职建筑构造课的定位特点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定为:具有较强的施工图设计能力及较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此为核心,向上可培养具有居住建筑及中小型公共建筑方案设计的能力,以满足中小型设计单位对建筑设计人才的要求;向下可拓展培养具有进行建筑施工实施能力,以满足建筑施工企业对建筑技术管理人才的需求为目标的要求。围绕专业特点,课程教学把握建筑构造在整个建筑设计及建造实践中的运用,学习构造设计与施工设计图中的表达,并用于实际建筑工程理解、综合应用。在行业从事施工现场技术与管理、造价预算、试验等岗位则需深化施工图设计与识读及施工现场项目工作流程的把握,以满足现场构造施工技术的要求。

二、课程对于不同岗位群的侧重实践

1.建筑构造与设计的整合

在构造课程设计中,学生结合自己的建筑初步方案进行具体的构造设计,首先建筑构造设计本身是建筑方案设计的深入和完善,设计规律吻合;其次,在结合自身设计方案的过程中,理解构造课程的目的,体会建筑构造知识的重要性;再者,学生在深化设计具体构图的过程中,发现设计与构造的关联,领悟建筑造型与构造结合的统一和不可分割性。这种从初步设计方案到构造图的衔接,有助于学生了解实际工程的具体展开流程。

2.建筑构造课的通识实践:现场教学实践面对建筑行业各方面就业的人群

(1)工地参观。课程中后期,教学中引入工程实践环节,安排参观不同结构类型的施工工地包括砌体、框架等。学生从课堂的理论和视图中走入实际工程,通过生动直观的现场实际构件,结合具体问题分析,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且实际工程紧跟市场需求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拓宽了学生的认知。

(2)实训基地的参观。工地的参观由于受到时间、地点和安全限制,不能满足随时感知实践的要求,而实训基地常见的节点如楼梯、墙面构造装修、楼板配筋、基础构造等按比例缩小,这些真实模型可供学生感受实景现场。此外还提供部分原材料和设备使学生能亲自将一些构造想法用实物表达出来,提高学习能动性和动手能力。

三、提高课程与职业市场匹配度的衔接

在劳动力市场报告中,专家建言“提高教育与市场需求匹配度,在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就业、岗位等能否满足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已成为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尺度。而强调教育对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并不会贬损教育自身的内在价值,相反,教育能获得更好发展,更有条件实现教育的其他目标”。

人岗匹配先是知岗,之后才能去选择适应岗位。制图员和建筑五大员考证(预算员、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材料员) 课程内容包括了:建筑制图识图、房屋构造、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力学、材料、结构、质量事故分析、安全生产技术与管理技术等相关课的内容。这些相关课程与岗位关联,建筑构造课程涉及到的范围,应做指向性的连接,培养同学较强的实践意识。如设计技术专业的同学,在培养较强的施工图设计能力及较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能力的方面外,对接设计方案及拓展实践,满足建筑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只有将学生的出口考虑与教学进行有效的搭接,方能满足学生自由竞岗与竞争实力。

四、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就业导向,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融通,课程教学实施与职业培训、技能认证三者融合。针对市场的需求将各专业细化到岗位,岗位与课程模块有效地连接对位,提高课程匹配度,使学生在学习时,有意识寻求自身就业兴趣方向,通过岗位实习强化针对性的技能培训,这样学生就能在毕业的时候尽快上手,缩短与实际运用的差距。而教学重点在于搭建每门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有效对位平台,提高课程与岗位群的匹配度。

参考文献

建筑力学实践报告范文6

【关键词】 材料力学;测评体系;实验教学;理论教学;能力测试

材料力学作为工科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有其理论严密、逻辑性强、完善的理论体系,同时也有将力学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为了培养应用型创业人才,本校力学教研室对《材料力学》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作为验证学生能力的考试测评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必将与时俱进成为《材料力学》教学改革的重头戏。如何把能力培养、能力考核融入考试测评这一教学环节,进一步培养学生能力素质、巩固教学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是教学工作者对考试测评体系进行改革创新的目的和动力所在。

1 革新考试方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需要

1.1 期末一次性终结测评方法的弊端。长期以来,很多高校教师根据一份期末考试答卷、一份实验报告来确定学生的《材料力学》学业成绩。这种传统考试方式有利于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却无法针对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准确考核。对于平时认真学习、探讨问题较深的学生来说期末考试试题太容易,感觉到在考试中还没有展示出自己的才华;而那些平时学习不努力、基本功不扎实的学生,临时抱佛脚顺利过关的人也不少;对于平时不学习的学生,考前押题针对性地学习、考试时左顾右盼也有侥幸过关的。显然,这种一锤定音的传统考试模式,难免存在着不合理、不科学、不公平等因素。

1.2 轻视实验考核测评的弊端。每学期都会出现轻视实验的现象:理论成绩考九十多分的学生,实验成绩才得六、七十分;甚至有的同学根本就不参加材料力学实验操作、不写实验报告。显然,这种现象背离了开设实验课的初衷,并没有起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开拓创新的能力的作用。

2 材料力学实验成绩测评体系研究

目前本校开设了“材料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的测定”、“组合梁弯曲正应力实验”、“弯曲和扭转组合变形实验”等十个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材料力学实验验。学生可以根据本专业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做实验,每个试验在试验总成绩中具有相同的权重,试验前预习、试验操作、试验报告、创新实验是实验成绩的评定依据。

2.1 加大实验考核权重或独立开设实验课。过去,材料力学实验成绩在学业成绩里占的比例较少,引不起学生的重视和关注。为此,本教研室加大了材料力学实验成绩的权重,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了材料力学理论成绩、实验成绩的关系。

材料力学实验教学大纲中实验课时不少于八学时的土木工程、土木工程管理、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等偏土木专业,材料力学实验独立设课,在教学计划中有独立的教学地位,其成绩和学分直接计入学生学籍档案。

而实验课少于八个学时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工业工程、材料成型、冶金工程、材料工程等偏机械专业,材料力学部分只有六个或四个学时的实验课,实验教学不独立设课而隶属于理论课程。为了加大实验成绩的权重,先将实验学时扩大到原来的两倍,再计算实验成绩在学业成绩中所占的比例。

2.2 材料力学实验主要对实验能力形成过程进行考核。

2.2.1 试验前预习(10%)。实验前要求学生要搞清试验目的、原理、步骤,熟悉试验用仪器设备,准确处理理论数据,并能正确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2.2.2 试验操作(30%) 。学生在试验过程中应该遵守实验室学生守则、试验设备操作规程;要求学生做到试验操作正确、规范、试验数据准确无误,或合理采用创新手段。

2.2.3 完整、简练、准确完成试验报告(50%)。实验报告是材料力学实验成绩的主要评定依据,要求学生“完整、简练、准确”完成实验报告,做到完整地描述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以及言简意赅地回答思考题、准确完成作图及数据处理。

2.2.4 独立完成创新实验(10%)。鼓励学生设计创新实验,让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实验设计、理论计算、误差分析,并撰写总结或科研创新小论文,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3 理论教学成绩考试测评体系研究

学生能力形成有一个过程,灵活采用多种可行的定量或定性测评方法,结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他评方式,将学生的学业测评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测评的同时,利用期末终结性理论考试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升华,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实施创新的导向性。

3.1 跟踪教学过程的形成性测评考核模式(20%)。跟踪材料力学教学全过程对学生进行考核,一方面,教师可以及时研究在备课、讲授、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和测验等各个教学环节上成功的经验和值得吸取的教训;另一方面,学生及时收到考核、测评的反馈信息,从而使学生认真总结得失、差错,吸取经验教训,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3.1.1 作业5% ,每次课后即时布置作业,对本堂课及以前的知识进行练习,夯实所学内容。以完成课后习题质量优劣,定性给出A+、A、A-、B+、B、B-等级,期末再量化为分数。

3.1.2 口试5%:口头回答或在黑板上解答,解答完后再请另一位同学为其讲评,最后根据答题和讲评情况定量给出成绩。通过学生课堂发言,考核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知识点是否熟练掌握。

3.1.3 阶段性平时测验10%:在四种基本变形、应力状态、组合变形教学内容完成后及时进行三次平时测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深化。

3.2 能力水平测试模式(20%)。针对工科材料力学具有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与工程实际密切联系的特点,能力水平测试侧重于材料力学研究方法手段、知识的灵活运用应用。

3.2.1 大作业或力学竞赛:侧重于将工程实际问题转换成力学模型、建立数学方程的能力考查,以及具有考研水平难度的理论推导题,着眼于考核学生掌握对知识的积累、理解、深化、逻辑思维、学科手段、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10%)

3.2.2 撰写学习经验总结或力学研究小论文,培养学生科学严谨求实的工作学习作风,考核学生自我评估能力、学习能力、科研能力。(10%)

3.3 期末终结性理论考试(60%)。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技巧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的基础,也是各种考证定级、注册师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内容。因此,期末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对材料力学进行测评是十分必要的。

终结性理论考试学生答题时间一般为两个小时,是对学生掌握材料力学知识的全面考查。命题要强调材料力学的基本内容、分析方法的综合性、计算的准确性,注意“点”与“面”的结合、知识面的宽度和广度。考试内容在教学大纲范围内突出重点、适当涉及难点、尽量覆盖所学课程的内容,试题应该有一定的难度,避免一些过于肤浅、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关注一些有关键性的、有重要实际意义的内容。题型要多样化,可采用填空、选择、作图、分析、计算等题型。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这三基类内容分值应该占卷面总分的65%左右、一般综合类占20%左右、综合类占15%左右。试卷应该具有较高的区分度、信度和效度,本届期末A、B考卷与前后四年该专业材料力学A、B考卷不应该有雷同的题,使考试更为公正、公平、合理。

4 应用讨论

在传统考试方式测评学生成绩的同时,结合学生能力水平测试模式,“多层次、全过程” 跟踪实验教学、理论教学的考试测评体系的应用,使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明确了学习目的,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经过本校三年的实践,学生考核成绩呈正态分布,基本上客观、公正、全面地反应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动手能力。

该考试测评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完整性,适应范围广,可以推广应用到含有实验课程的理论力学、工程力学、建筑力学、大学物理、电子技术等学科。

参考文献

[1] 王国超,基础力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探讨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31(2), 315~316

[2] 张能武,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 [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44(10), 40~41

[3] 闫振林, 高校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12(3) , 32~33

[4] 周文峰,土木工程材料试验成绩评定方法探讨[J],山西建筑,2007.33(12),2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