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的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融合教育的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融合教育的总结

融合教育的总结范文1

一、缘起

1.融合课题的确立

脑瘫,又称大脑性瘫痪、脑瘫。据统计,在我国每1000个新生儿中大约有2个患脑瘫。他们虽为数不多,但可以说是社会上最脆弱的特殊群体,如何在康复教育中更好地反映这部分人的特殊需求,探索适合他们发展的融合教育模式,我校开展了《脑瘫学生语文教学与康复训练融合教育个案研究》。

2.“一加四”模式的构想

该研究的个案朱某,女,9岁,是一名手足徐动型脑瘫学生,智力正常,虽行动缓慢但基本能自理。她右侧颈肩肌肉强直,头部右后拗,转动困难、缓慢,不仅发音迟滞,且有构音障碍,需要引导正确的音位习得。因此选择语文教学内容和康复训练内容的融合,包括平行式康复和插入式康复等作为研究内容和实验突破点。采用在普通学校学习一天,在特教学校学习四天的新形式,即“一加四”学习场所变换的融合模式,进行语文教学和康复训练的融合教育研究,以期帮助她获得更好的补偿,使她的情感、智力和活动能力得以更快的提高,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这样特殊教师和普通教师彼此合作,共同教育学生,通过更新融合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特殊学生融合教育提供不同形式的更适合的成长空间。

二、课题研究的推动与实施

(一)系统给力

本课题尝试“一加四”学习场所变换的融合教育模式,该研究需让朱某有一天时间在普通小学就读。虽说融合教育的特殊学生,其学习成绩不计入班级平均成绩中,有利于免除学校和老师后顾之忧,提高接受特殊学生的进入的积极性。但是需要普通学校的领导支持,仅靠承担课题研究的一般老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特殊学校形成以校长为核心,业务校长、教导处、科研室共同支持课题研究的一个支持系统。

1.与普通学校的对接

这一环节就需要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的支持了。首先要选择愿意接受残障儿童随班就读的学校,所以校长之间的个人关系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二是选择学校时还要考虑该校的接纳氛围与科研氛围,以及参与课题研究的班级的班主任的能力及积极性;三是普通学校所处的区域位置,与学生居住地和特教学校均不能太远。综合考量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所以特教中心的校长联系了商丘市胜利路小学,得到了杨校长的支持,将一年级二班——魏老师的班级作为实验班,同时魏老师作为课题组的成员共同参与研究。

2.课题的研究与督导

这是保障课题顺利进展的另一个有力支持。特教学校主要领导参与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有利于了解课题的进展,并从理论和宏观上整体把握课题的方向与定位。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督促与指导。当情况发生变化时便于把控,及时与普特两所学校联系交流,减少无关因素的干扰与影响,使得课题研究得以顺利进行。

3.不同层面的资金和时间支持

在整个课题研究进程中,基本研究经费,参加课题研究的会议和培训,并在立项结项鉴定时报销所有的费用,我校在课题研究资金方面给与了大力的支持。同时也给与研究者一定的时间保障和交流研讨的自由。在年度考核时,课题研究者享受加分,激励主持人和研究者积极研究,扎实工作,认真做好调查和资料的整理,及时做好相关总结,形成支持课题研究的良性机制。

(二)课题组推进

一项课题的顺利推进与主持人的研究、组织能力密不可分,因为课题的选择、立项、实施与结项主要由课题主持人负责。

1.保障课题按研究流程顺利进行

主持人首先要做好课题的论证与策划,其次根据课题需要选择参与者,根据成员特长做好分工协调。第三是把握课程进度,做好过程参与和督促工作,并及时调控。四是有效和大量的沟通联络。不仅要主动与与普通学校的老师沟通赢得支持,与个案家长的沟通得到积极配合。五是阶段会议的召集。立项、开题、阶段小结、听课调研、阶段进展和分工进度落实、结项资料整理、结项报告撰写与讨论、结项申报等每个阶段的碰头研讨沟通,主持人应心中有数,提前计划,适时安排,及时督促鼓励总结。六是做好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完善结项报告和结项的有关材料。这样课题组在学校科研部门的领导和帮助下才能顺利完成课题。

2.有力突破语文教学融合的相关点

课题组的主要人员是特教学校的老师,有多年的康复训练专业经验。课题组要通过一年的个案研究,期望朱某补偿一定的构音障碍,提高控制发音能力,提高书写、阅读能力,建立自信,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学会关心他人,切实提高融合教育的效果。那么在选择语文教学内容和康复训练内容的融合,包括言语康复和发音教学的融合、游戏康复和语言表达的融合、运动康复和文字理解的融合、语文教学过程和康复训练的融合,包括平行式康复和插入式康复等方面作为课题组主要的研究内容和实验突破点。

3.赢得普通学校的接纳与配合

融合教育的总结范文2

关键词 学前融合教育 质量 评价

分类号G760

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益问题虽日益受到重视,但保障特殊幼儿的入园机会以及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目前仍然面临重重困难。作者认为,在目前考虑学前教育立法之际,应该同步考虑如何保障适龄特殊幼儿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其中,切实之举是探索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并把其整合进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之中。这对待案的《学前教育法》不仅是有益且必要的补充,也是改变全国特殊幼儿命运的重要机遇。对普通幼儿园而言,开展融合教育实践这样的压力也会转变为进一步改进观念、提升质量的动力。

1 普通学前教育对质量的界定、解析和评估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在学前教育质量及其评价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且成果颇丰。就托幼机构教育而言,“质量”主要指结构性质量和过程性质量。国内外幼儿教育专家对质量的共识是:评价学前教育质量应侧重于对过程性质量的评估。但毋庸置疑,结构性质量与过程性质量不是割裂而是相互发生作用的;某些结构性质量,尤其是班级空间格局、区角规划和材料提供对过程性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有些学者认为用总体环境质量可以更贴切地表述学前教育质量的内涵。Harms等(2005)编制的《幼儿学习环境评估量表(修订版)》(Early Childhood Environ—ment Rating Scale—Revised,ECERS—R)是体现这一理念最具代表性的产物。ECERS—R包含七个子量表,即从空间与设施、日常照顾、语言—推理、活动、互动、作息结构、对家长和教师的支持等七个维度对幼儿的学习环境(主要是班级)的质量进行评价。ECERS—R的判断标准包括:选择性、独立性、自由创造、多样化、计划性、积极氛围、监督管理和成人角色。值得一提的是,自1970年代起,美国在几项全国性长期研究中均应用了ECERS或ECERS—R作为对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最权威的评估,可以说,ECERS—R是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价工具之一,

国际幼儿教育领域的学者们基本公认,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Children,NAEYC)推广的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DAP)最确切地代表了高质量学前教育的内涵。DAP背后所支持的理论主要包括皮亚杰、维果茨基及杜威等所倡导的建构主义教育方式。NAEYC倡导DAP的原因主要是想避免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进入“拔苗助长”(即小学化教育倾向)的误区,一味强调帮助幼儿发展基础学科的各项技能。相反,DAP通过创设富有吸引力的适宜环境让幼儿发挥“与生俱来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鼓励其主动参与游戏活动,让他们能自然地培养良好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社会交往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健康、坚实的基础。但是,Copple和Bredekamp也补充说明:DAP并不意味着“集体教学”和“基础学科教学”就是错误,或所有的游戏和活动都必需由幼儿主动发起的;DAP也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教育方法,相反,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此,教师的角色是“支持者”(facilitator)。优秀的幼儿教师的最大特点是“有意识性”(intentional),即根据幼儿的年龄、发展和文化背景等特点有目的地选择教室布置、区角规划、材料投放;选择主题和相关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选择如何、何时与幼儿互动——交流信息、提问、纠正或提供反馈意见等_2 J。值得一提的是,ECERS—R所代表的质量概念与DAP关于高质量的定义完全吻合,因此得到了众多幼儿教育专家的认同和推广。

2 学前特殊教育对质量的界定和评估

与普通学前教育相比,有关什么是高质量的学前特殊教育(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ECSE)及与之对应的评价方法与内容的探讨较少,相关研究亦显贫乏。主要原因是影响学前特殊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较少。其中,斯金纳和巴甫洛夫的行为主义理论和班杜拉的认知一行为理论对学前特殊教育的课程设计和教育实践影响最深,具体体现在学前特殊教育强调个体化的干预和评估,并且不断检验干预的效果。其次,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理论最能解释支持或影响特殊幼儿是否有效地接受各项教育服务的不同因素及其关联性。因此,学前特殊教育强调家长在幼儿评估和干预中的参与以及对家长的培训和支持;注重相关服务人员的专业交流和协作;重视幼小衔接问题。此外,学前特殊教育也受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鼓励特殊幼儿通过积极发起游戏活动、有意识地参与活动并与同伴的互动来促进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说,发展适宜性教育也适用于特殊幼儿教育。因此,学前特殊教育的服务项目繁多、内容广泛(如游戏治疗、行为分析治疗、职业治疗)、形式多样化(家庭为主的、机构为主的、普通或特殊幼儿园为主的),强调个别化目标的实现,以及通过支持家庭和维护家庭利益来促进特殊幼儿的发展。

通常,对学前特殊教育服务质量评估的内容集中体现在法律(如《特殊儿童教育法》,即IDEA)已规定的实施细则上。但这些细则往往强调是结构性质量,而非过程性质量。从过程性质量的角度而言,最具权威的标准来源于全美特殊儿童协会幼儿教育分会于2005年推广的“有效实践”(Recommended Practices)。“有效实践”总共有240条标准,包含五大领域:评估、儿童为中心的实践、家庭为基准的实践、跨学科的服务模式和科技实践。“有效实践”验证了影响学前特殊教育理论的实践效果。有些主要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引导的实践,有大量的实证研究为基础,如积极行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Suppont)、强化(Reinforcement)以及以同伴为中介的策略(Peer—mediated Strategy)等;有些则以理论为主要支持,实证研究较少,但是在实践中一般得到一致的认可(如,合作教学、对家长的支持等)。但总体而言,针对这些实践并无相关的质量评估工具和方法,相关的质量研究也未曾查到。

3 学前融合教育的定义及其对质量的新挑战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提倡学前融合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进入普通托幼机构接受学前教育的特殊幼儿人数不断增长。最终,随着各国政府支持融合教育的政策陆续出台,学前普教和特教开始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挑战——解答什么是有质量的学前融合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的文献常使用“全纳教育”来指称融合教育。两者区别是:前者作为融合教育的一种形式,强调不管特殊幼儿的残障程度如何都应进入普通幼儿园,在任何时段都与普通幼儿一起参与任何活动。而后者则允许根据特殊幼儿的情况,通过各种灵活形式使其在普通幼儿园接受教育。事实上,在中国已经出现了包括半日融合半日个别化指导,幼儿园以外的专业康复机构训练与幼儿园融合相结合,或者反融合,即普通班幼儿到资源教室与特殊幼儿一起进行游戏活动等多种形式。因此,融合教育的说法更符合中国国情。

随着探讨的深入,学者和家长们提出了一系列关心的问题:(1)如何能确保特殊幼儿和普通幼儿同时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2)是否使特殊幼儿进入高质量的普通幼儿园便能确保他/她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3)针对不同特征和需求的特殊幼儿,其教育质量指标是否相同?专家们普遍认为:普通幼儿教育的质量指标和发展适宜性教育同样适用于特殊幼儿教育,它也是融合教育的基础条件。基于普通学前教育与学前特殊教育存在很多共性,许多专家积极倡导两大课程的融合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其可行性。

但是,学前特殊教育和普通学前教育在核心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上的确不同。单纯地发展适宜性教育(DAP)无法完全满足特殊幼儿的教育需求。首先,两者的出发点不同。学前特殊教育认为需要对特殊幼儿的缺陷进行预防性的干预(即积极地预防因已存缺陷造成的对其它领域发展的负面影响)和弥补性的补救。因此,个体化的、目标导向的、系统化的干预是它的核心特点;而且,普遍认为越早干预效果越好。相反,DAP强调的是幼儿自发的、兴趣为导向的、游戏为主的建构主义式教育。虽然,DAP也强调个体适宜性教育,但是它的含义仅指灵活安排环境、材料、课程和教学方法来适应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由此可见,尽管DAP强调的个体适宜性为融合教育奠定了基础,但是它的个体化含义还很模糊,这与学前特殊教育中的个别化教育还是有区别。后者需要通过对个体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和优势做综合性评估,然后再确定符合其需要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情境等。而且,评估要求是多元化的和跨领域的团队合作形式,并须定期执行来检验干预的效果,以便随时对教学方法做出调整。其次,从教学方法而言,学前特殊教育需要具备有效性(effectiveness)、效率性(efficiency)、功能性(func—tional)、规范化(normalized),即干预方法能使幼儿有效地习得技能,能有效率地使用干预方法,习得的技能便于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运用,并且,干预方法的选择以接近普通自然的方式为导向。由此可见“个别化”是融合教育的核心和关键。能否处理好这个核心问题是确保不同的特殊幼儿在普通幼儿园接受高质量学前教育的关键所在。

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是:融合教育并非简单指特殊幼儿进入普通幼儿园的班级中参与游戏和学习活动;反之,它是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和相关服务支持来体现的。但是,特殊幼儿在普通幼儿教育环境中所需的相关服务的概念和质量指标的解析相当欠缺。更重要的是,这些质量指标和服务概念如何在普通幼儿园教育中具体展现,又该如何有效地评价其融合教育实践的质量水平?长期以来,大家对学前融合教育的理解和解释不尽相同,这对推广本来就错综复杂的融合教育服务体系和其质量提升都带来了困难。因此,对融合教育作出完整的定义用以引导质量界定和评估工作是极其必要的。

自IDEA2004颁布后,美国学前特殊教育出现了以幼儿发展和学业成就为导向的发展趋势。这一发展趋势促使美国学前普教和特教开始联手制定融合教育的定义和质量标准,以避免实践工作者进入误区。终于,在2009年美国特殊儿童协会幼儿教育分会(DEC)和全儿教育协会(NAEYC)联合发表了关于早期融合教育的立场声明:“早期融合教育包含了一系列的价值观、政策与教育实践,以支持每位婴幼儿及其家庭,无论其能力如何,都能作为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完整一员,广泛参与各种活动和情境。

同时,此声明强调了从以下三方面来判断融合教育效果的理想性:第一,特殊幼儿、教师和家长具备归属感和成员权利;第二,发展积极的社会关系和友谊;第三,最大程度地开发幼儿的潜能。该文进一步指出以下三大特征可用来衡量特殊幼儿是否享受到高质量学前融合教育。第一,可接近性,即特殊儿童能够自由地使用她/他的教育环境和环境中的各项设施和活动。第二,参与度,即环境和活动的设计能保证特殊儿童有意义地参与游戏和学习活动。第三,支持性,即建构一个完整的支持系统,以实现以下目的:(1)培养和促进教师和家长的专业能力;(2)出台合理的政策和资源保证措施,以促进家园合作和专业人士协作;(3)构架多种特殊儿童服务模式并提高相关服务人员专业水平。

的确,此定义反映了学前教育与学前特殊教育通过多年实践经验累积的对有质量的融合教育的共识。它为实施有质量的学前融合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同时,也让专家们看到了目前所有的质量标准不足以合理地评估学前融合教育。因为学前融合教育代表了广泛、复杂的实践系统,导致幼儿教师和专家们均缺乏对服务质量内容的共识。其中,最大的矛盾莫过于如何确保个体化的干预和发展目标在普通教育服务体系中发挥最大化利益。这个矛盾可能会因为中国的国情(如班额大和集体教学)而变得更加突出。

4 中国文化情境下学前融合教育质量评价的理论构想

目前在中国,特殊幼儿连入园都困难重重,何来有质量的学前融合教育之谈?撇开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与落实不谈,我们的具体困难有:(1)班级规模大;(2)集体活动过多,缺乏对个别儿童的关注和支持;(3)普通教师缺乏融合教育的经验和方法;(4)专业教师缺乏,也没有相应的职称系列;(5)特殊设备缺乏;(6)没有适合特殊儿童的课程和评估工具;(7)政府虽重视但资金投入和具体实施计划不到位;(8)没有相关支持和服务等等。普通幼儿园即使接受了融合教育的价值观,学习了融合教育的方法,也无法有效地推动和确保特殊幼儿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因此,即使特殊幼儿克服重重困难、通过种种途径而进入高质量的普通幼儿园,也往往只能得到低质量的学前教育。

重重困难恰恰折射出对实施融合教育和理论创新的极度渴求。国内长期以来对高质量学前教育的定义、评估和指导中并没有包含特殊幼儿的需要。在这个讲究评价的教育时代,最能影响幼儿园定位和教师行为的,无疑是对其进行的评价的导向、内容和指标。由此可见,对高质量的学前融合教育进行界定并制定相关评估标准意义重大。作者认为,推行学前融合教育的当务之急是探索中国文化情境下学前融合教育质量的理论基础,并且把这些内容体现在质量评估项目中,通过教育评估来促进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进而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有效性,并逐渐丰富实施融合教育的具体方法和内容。为此,在对国外多年实践经验和相关研究以及国内融合教育的初步探索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中国学前融合教育质量评价的理论雏构如下。

第一,质量的前提条件:融合教育源自教育公平的思想,即保障所有儿童的基本教育权。作为基础教育重要部分的学前教育,它的基本教育权利包含个体适宜性、文化适宜性和发展适宜性的要求。同时,它还包含避免社会性排斥要求。学前融合教育是一种以价值观为主导的教育政策和实践。认同与实施学前融合教育,首先须肯定的是它的价值观,其次才是它的实践方法和有效性。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当代教育改革的走向(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均证明这一前提是正确的和坚实的。

第二,质量因素关系结构:高质量的融合教育反应出一系列互相关联的因素。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模型为融合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导框架。根据这一模型,特殊幼儿在融合教育中的体验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融合策略实施(Microsystem),家庭观点(Mesosystem),社会政策(Exosvstem)以及社区和文化(Macrosystem)。这些因素互相影响,相互牵制,动态地影响特殊幼儿的受教育质量。同样,在中国要实现有质量的学前融合教育,需要动员全社会,建构起一整套的教育服务体系和支持系统。

第三,质量方向和定位:美国特殊儿童协会幼儿教育分会和全儿教育协会于2009年对融合教育和相关特征(即可接近性、参与度和支持系统)的定义为中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实施有质量的学前融合教育明确指出了质量的方向和定位。

第四,质量关键内容:融合教育质量的关键取决于教育过程殊幼儿与普通幼儿和成人的互动质量,以及相关的针对特殊幼儿的教育策略和支持系统的有效落实。在此理念指导下,来自其它国家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有效性、效率性、功能性和普遍性均有待进一步的化验证。幼教专家和教师们须不断研发促进特殊幼儿交流、参与的教学策略和适合国情的相关支持系统。

第五,质量关键难点:如何平衡参与普通幼儿班级的教育和个体化教育的最大程度实现是学前融合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中国的国情下,如何协调和平衡两者的冲突,需要通过大量的个案研究来探讨明确。

参考文献

1 BHanns T,Clifford R M,Cryer D.Early childhood en—vlronment rating scale—revised edition.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5.

融合教育的总结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游戏;融合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势在必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打破传统死板的教学模式,引进新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结合教学实际,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游戏策略的几点体会。

一、设置多样化的游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游戏,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知识传授,只是方法不同而已。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设置多样化的游戏内容。首先,教师在选择游戏内容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融入游戏中,必要时征求学生的意见。例如,针对学生喜欢玩的关卡与欧系,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学习关卡,过了有不同奖励。其次,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游戏,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例如,在学习排列组合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上台表演进行模拟,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不同游戏进行融合

不得不承认,不同的教学游戏有着不同的教学效果,但是每一种教学游戏都有其优势和不足,因此游戏教学也应该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效融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例如,教师可以将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游戏结合起来,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例如,在学习加减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相同的题目放在两个不同的箱子里,让两个小组的学生上台抽题答题,最后让学生评判是否正确和哪方获胜,这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提高了学生的团结互助能力。

融合教育的总结范文4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改;综合教学法

新时期我国更加重视教育,在不断推行课改政策,进一步提升我国教育的质量。新课标不断地推行,加重了教师的任务,要求教师要有长远的眼光,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探索创新,并且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摸索出一条符合学生发展的道路。而综合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思维、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综合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

新课标数学课改的推行侧重的是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为目的对学生进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而综合教学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并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采用合作、讨论的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综合性的教学模式,推行合作讨论学习,让学生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融合起来,这有利于学生完全掌握数学概念和最基本的数学知识,为学生以后数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将综合教学法应用到初中数学课改中

综合教学法是结合了多种教学模式,融合了多种教学思想所演化出来的一种新颖特殊的教学模式,其宗旨是从实际出发,全面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例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认为最难的就是“变量与函数”这一节,函数的问题是较为复杂的,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在进行对函数概念的讲解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做实验,在实验中掌握概念。在对学生进行解题方式的讲解上,综合教学法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探索出多种解题方式。

总之,要想提升我国的教育质量,就必须进行不断的改革,推行新的改革策略,而综合教学法是结合了多种教学模式,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所摸索出来的一种新颖独特的教学方式,不仅满足了课改的要求,还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发散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思想,为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开辟新的道路。

融合教育的总结范文5

特殊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与特殊教育相互交叉的综合学科,教育对象为特殊儿童,该类特殊儿童通常指智力低下的儿童,目的是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特殊音乐教育是特殊的,对智力低下儿童的生长发育有着积极的影响,能够培养特殊儿童良好的思想品德,激发特殊儿童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直接影响着特殊儿童的多方面能力发展。为了帮助特殊特殊儿童进一步适应社会环境,将流行音乐作为部分教学内容,对特殊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二、流行音乐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推动作用

(一)有助于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改革

对特殊儿童进行特殊音乐教育,体现了我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在探索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之路上,我们做出很多的探索与努力,挖掘到流行音乐作为教学内容有助于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改革。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特殊儿童的音乐水平,联系社会实际,大胆的使用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作为教学内容,将特殊音乐教育教材更为优化,以教材作为特殊音乐教育的先导,抓住教学改革的关键。流行音乐贴近现实生活的特色,让特殊儿童们的学习兴趣高涨,并更加认真和努力的学习。流行音乐作为教学内容,还处于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们要不断地的探索总结,跟上时代的趋势,不管是多年以前的《十年》、还是近几年火热的《最炫民族风》、《小苹果》,最终目的都是精炼内容,提高特殊儿童的音乐水平。在长期累积和总结后,教师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能够为教学改革提出更多有建设性的建议。

(二)推动特殊音乐教育走向融合化

特殊儿童教育的目标是帮助特殊儿童回归正常生活,因而在特殊儿童的发展趋势便是融合教育。融合教育是指将特殊儿童放入普通学校,与普通儿童接受一样的教育。但是,由于普通学校的教育形式、教学状态与特殊教育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阻碍因素。音乐教育的包容性,是音乐教育与特殊教育融合的条件,也是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的一个纽带。在这个纽带下,流行音乐就如同催化剂一般,激发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产生化学反应,达到促进特殊儿童发展的目的。在进行长时间的融合音乐教育后,特殊儿童得到了更过的鼓励,他们也具有更加心理素质也有所完善。

三、流行音乐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具有实用价值,有助于特殊儿童适应生活

流行音乐作为众多音乐类型中的一种,深受到大众们的喜爱,特殊儿童也常常对流行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大众选择流行音乐,体现社会中一个整体的价值认同,特殊儿童选择流行音乐更是体现出音乐的趋势化。根据社会学的观点,流行音乐贴近人们的生活,特殊儿童的特殊并不能否认他们属于“人们”的真理。在文化多样化的发展背景下,音乐始终都会展现出生活最为实际的一面,能够反映出大众对生活的追求、人生的理想、以及内心的情感世界。我们应该特殊的对待特殊儿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与呵护,但我们更应该尊重他们作为社会一员的基本精神享受。流行音乐是实用的,更是他们的精神需要,所以我们应该用流行音乐作为一个特殊音乐教育的突破点,帮助特殊儿童适应现实生活,体会普通生活的精神依托。

(二)浅显易懂,有助于特殊儿童理解

教育只有扎根于现实的生活世界,对生活的意义进行探询,对人生进行有意义的指导,教育才能对每个个体的人生成长起到促进作用。流行音乐贴近于现实生活,是音乐创造者们对生活意义的一种情绪,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慨。在特殊儿童中,很多儿童的理解能力相对较低,难以去理解相对深刻的民族音乐,浅显易懂的流行音乐更加适合他们去学习领会。流行音乐是帮助特殊音乐教育深入特殊儿童生活之中的利器,流行音乐对他们的积极引导,让特殊儿童去理解最为质朴的语言,能够帮助他们丰富语言词汇、扩大知识面,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最终帮助他们学会用普通人的方式去生活与学习,立足于现代社会。

(三)增强特殊儿童的音乐表现力与创造力

融合教育的总结范文6

【关键词】德育教育传统文化中学教育

1.中学德育教育中的常见问题

一是相对滞后的中学德育教育体系。主要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表现出相对滞后的一面,教学手段单一、滞后使德育教育降低了实效性,传统文化难以有效融合德育教育。德育教育理论知识在信息时代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吸引力不大,采用传统教学手段,较多学生存在发呆走神的表现亟待解决。相对滞后的教学内容使产生厌烦心理的中学生逐渐增多,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更关注,也表现出叛逆性。所以,教学内容枯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传统文化融合德育教育方面也受到不利影响。二是中学德育教育融合传统文化的程度不高。因不重视传统文化而使中学德育教育融合传统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中学教育中德育教育环节较为薄弱。通常中学教育为提高升学率,在文化课程安排方面比较重视,对德育教育的作用有所忽视,在德育教育中使传统文化的应用较少。另外,尽管一些学校在教育内容中涉及传统文化,但因教学手段和内容相对滞后,难以实现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养的目标。三是中学德育还存在较弱的教育氛围。文化课程是中学教育重点,使中学生难以对传统文化教育有效接受,短时间内不能对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真正领悟,影响对学生培养系统的德育及传统文化内容。在学生学习中,学习氛围与环境比较重要,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文化的影响。所以要改变中学德育教育融合传统文化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与德育教育有关的传统文化气氛。

2.传统文化在中学德育教育中应用的作用

一是对于健全中学生人格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十分丰富,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教育资源,作为教育方式值得引用。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严谨,学习精神一丝不苟,对于树立中学生的学习目标与方向十分有利,对于中学实施管理德育教育比较有利。在德育教育中应坚持的素质教育理念以德育为先,对传统文化的汲取为精髓,使中学生对传统文化提高认识,对于其精神世界的塑造及人格的健全具有重要作用。二是对中学生良好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具有漫长历史的中华民族,具有爱国精神和自强不息的信念。在中学德育教育中应用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对国家的认识产生一定影响,对个人与民族间的关系加深了解,使爱国主义思想得以形成,进而使其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

3.传统文化在中学德育教育中应用的策略

一是教师应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在德育教育中,教师作为传播者对于培养学生占据主导地位。应使教师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在教学中不断积累,使教师价值观、道德观等品质得到真实反映。作为德育教育资源中的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应积极主动参加培训传统文化类课程,多读好书,将传统文化向文化素养内化,在德育教学中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二是对传统文化指导思想进一步确立。中学德育教育以孝道、诚信、严于律己、宽容待人等内容为基础,学生应深入了解并向个人情感与思想中内化。教师在中学德育教育中将传统文化融入,使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对中学生开展有针对性地教育。指导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正确甄别,在学习中对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利用。三是在德育教育中不断完善传统文化教学体系。对传统文化教育准则与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结合,教育准则与目标是弘扬传统文化道德,与学生发展实际需求相符。在德育教育中将传统文化作为载体,弘扬德育文化思想与精神,使传统文化教学体系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