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学习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考学习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考学习方案

高考学习方案范文1

2014年新高考方案的提出,立即成为当前热议的话题。在高考中是否考英语、怎样考英语以及英语考试占多少分会极大地影响着大学以下各级学校、特别是高中的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而影响着大学以下的各级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英语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因此,在新高考改革方案下,对高中英语教学的探讨无疑是一个重要并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英语高考改革方案解读

高考改革一直是考生和家长关心的话题。自2014年7月8号正式颁布的《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以来,社会各界热议不绝于耳,该方案其总体上是要适当减少高考考试门数和改变高考考试方式,其中英语逐步转变为社会化考试,实行一年两考,不再计入总分,而是以等级计形式计入高考成绩,高校在录取时将对英语等级提出要求。这次改革释放出的理念,众专家认为,是在与西方教育的招生选拔体制相靠拢。“一年两考”是在增加英语考试的频率,弱化“一考定终身”的偶然性,把英语考试从“应试性”推向“应用性”。而有的专家认为,英语采取社会化考试,也会产生新的问题。比如,一年能有两次考,是否会鼓动学生因为要得高分而反复去“刷分数”?诸如此类的问题产生了。

二、新高考改革方案下现行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始逐渐暴露出来,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忽略了高中英语教学同初中英语教学的衔接

学生英语综合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有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提高的过程,因此目前英语课程在小学、初中教育阶段都得到了广泛开设。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主要是以英语语言的启蒙为主,而且在教学方式和考核形式上日趋多元化,出现了很多新颖的教育方式,旨在充分激发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奠定英语学习的基础,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但在高中英语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却是依据教学大纲选择教学方式,导致目前的英语教学,越往上走越趋向于应试教育。

(二)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相对落后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等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很多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模式相对落后,如有的教师只有是采取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且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词汇、语法等环节,忽略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和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这种相对落后的教学模式,导致英语课堂的教学氛围不够活跃,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听”英语,开口说英语的机会却不是很多,甚至造成很多学生丧失了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利于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重传授,轻培养”的现象比较突出

由于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主要还是以高考成绩的提高为导向的,所以大部分英语教师在选择英语教学的方法时,主要还是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到了次要的位置上,这使得很多高中生丧失了英语学习的乐趣,导致高中英语课程的整体教学处于以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学氛围,这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不利于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新高考改革方案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建议

新高考改革方案的颁布,明确英语高考改革的发展方向,因此现阶段的中英语教学,也应当结合英语高考改革中的变化,对现有的英语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调整。

(一)树立正确的英语教学理念

改革英语,并不意味着英语不重要了,恰恰相反,在目前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今天,英语已有强烈的外在需要――已经成为国际交流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高考改革就是要改革应试教育体制下英语的考核办法,着眼于学生英语的表达与应用能力,将英语实实在在地学成一门可以运用的国际语言,学生不再是只会做书面试题的英语哑巴。因此,高中英语教师需要紧跟英语教育的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英语教学理念。

(二)拓展考查的英语教学内容

英语高考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因此在高中英语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要拓宽测试与考查的内容,实现教学题材和测试体裁的多样化,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更加图书知识化、生活化和国际化,提高英语教学的时代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做到既与高中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多涉及当前的一些热点话题,又为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提供广阔的空间。

高考学习方案范文2

目前,我市中考科目主要有七门: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政治和历史。另外,地理、生物、体育学科分别提前结业,并以不同分值比重计入中考成绩。

为了使设计出的方案更加合理,我查找了国内一些主要城市中考学科的分值比重分配方案,以供参照。现呈列如下(括号内为该学科分值):

上海:语文v150w、数学v150w、英语v150w、物理v90w、化学v60w、体育v30w,总分630分。

广州:语文v150w、数学v150w、英语v150w、政治v100w、物理v100w、化学v100w、体育v60w,总分810分。

济南:语文v120w、数学v120w、英语v120w、物理v90w、化学v60w、体育v60w,总分570分。

沈阳:语文v120w、数学v120w、英语v120w、物理v85w、化学v65w、政治v40w、历史v60w、生物v50w、地理v40w、体育与健康v60w,总分760分。

杭州:语文v120w、数学v120w、英语v120w、科学v180w、体育v30w,总分570分。

武汉:语文v120w、数学v120w、英语v120w、物理v70w、化学v50w、政治v40w、体育v30w,总分550分。

兰州:语文v150w、数学v150w、英语v150w、物理v120w、化学v100w,总分670分。

成都:语文v150w、数学v150w、英语v150w、物理v70w、化学v50w、体育v50w、政治v20w、历史v20w、地理v20w、生物v20w,总分700分。

哈尔滨:语文v120w、数学v120w、英语v100w、物理v70w、化学v70w,卷面总分480分。

比较各地中考学科的分值比重配置方案,很容易发现一些共同之处:

1.语文、数学、外语是中考的核心学科。各地均给予了语、数、外三科最为突出的分值比重。这不仅是对以往传统的延续,也与即将全面实施的新高考方案相一致。

2.在分值比重的分配上,基本形成了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生物=地理=体育的格局。由于新高考方案实施后,高中不再文理分科,转而施行“3+3”的灵活选科制度,给中考带来的影响也许会使物理、化学学科与政、史、地、生学科的分值比重进一步拉近。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明确我市中考考试的改革方向:

1.改进学科间的分值比重。我市各地目前施行的考试方案,虽略有差别,但总体相似。生物、地理、历史学科的分值比重过低,客观上造成上述学科在师生中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导致知识基础薄弱,不利于高中阶段的进一步学习。

2.学生备考强度过大。目前的高考考程仅为两天。新高考方案实施后,“高考”阶段集中考试的科目仅为语文和数学,学生的备考强度会进一步减轻。相比之下,我市目前的中考考程长达三天半,集中参考的科目多达七门,出现了中考难于高考的不合理现象,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使学生过早地透支了学习的兴趣和潜力,对高中阶段的学习没有益处。

虽然目前各地的中考科目普遍多于高考科目,但缩短考程,减少集中备考的科目,减轻学生的备考压力应该是大势所趋。全国基础教育最为发达的北京市,率先对中考做出了重大改革和调整。2014年始,特长生招生比例下降;2016年始,语文卷分值将增加至150分,英语卷分值减至100分(其中听力50分),化学卷分值减至60分,数学和物理的分值不变,考试时长由原来的两天半缩短到两天。

我市的中考改革也理应按此趋势进行。笔者认为,比较合理的一个设置应是:在八年级期末完成生物、地理学科的结业考试。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完成历史、政治学科的结业考试。上述四门学科的结业成绩按权重折分后,计入考生的中考总分。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参加最后阶段的“中考”升学考试。这样安排,可以明显降低学生的备考强度,改变学生的畏学、畏考心理。

当前,乘着高考改革的春风,我市应抓住时机,着手中考改革。由于2017年的高中新生将面临不分文理和选科制度,所以我市的中考新方案最早应在2017年的中考相应实施。

结合上述原则及参考外地市的经验,现设计两套中考学科分值比重的设计方案:

方案A:语文v150w、数学v150w、英语v150w、物理v120w、化学v100w、体育v30w、政治v50w、历史v50w、生物v50w,地理v50w,总分900分。

方案B:语文v120w、数学v120w、英语v120w、物理v90w、化学v60w、体育v30w、政治v30w、历史v30w、生物v30w,地理v30w,总分660分。

上述两套方案,既可以较好地与初中各学科的现实地位、学习难度相对应,又与新高考方案形成相对合理的呼应。

高考学习方案范文3

要提前两年公布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现行的夏季高考中,考试科目分为两类:语、数、外+理综(物理、化学、生物);语、数、外+文综(历史、地理、政治)。其中,语、数、外每科满分均为150分,文综或理综满分均为300分。但对如今的高一学生来说,到2020年,考试科目将有很大的变化,届时,夏季高考将实行“3+3”模式。其中,前一个“3”是指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数、外三科,每科满分均为150分;后一个“3”是指考生自主选择的3门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考生可以在政、史、地、物、化、生6科中,自主选择3科参加等级考试,每科满分均为100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考生自主选择的三个等级考试的科目将在高考三个统考科目结束之后进行。而且,并不是把考生的原始成绩直接计入高考总分。根据《试点方案》,从2017级高中生开始,学生自己选择的三个高中学考等级考试的科目成绩按照等级呈现,依据转换规则转换后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

《试点方案》要求,高校要按照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原则,提出等级考试科目报考要求,并提前两年向社会公布。

听力取分

计入高考成绩

从2020年起,夏季高考的命题方向和考试内容也会有比较大的变化。夏季高考命题将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考查。从考试的安排来看,高考也将不再是一考定终身的考试,考生会有更多的考试机会。

现行夏季高考将普通高中生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两类,数学试题也是文科理科不同,但是从2020年起,由于不再分文理科,届时数学科目将是所有学生都使用一张卷。更大的变化还在外语科目的考试上,根据安排,语文、数学考试于每年6月份按照国家统一高考时间进行,但外语的听力考试是独立的,并且有2次考试机会,安排在高三上学期末进行,取原始分计入高考成绩。

据介绍,这么安排主要是考虑到夏季雷电等恶劣天气可能会影响到考生的发挥。另外,根据《试点方案》,在条件成熟时,高考还将增加口语测试并采用机考方式进行,外语科目考试适当增加听说部分成绩的比重。

综合素质评价作为

招生录取重要参考

《试点方案》明确,我省将继续开展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招生。在此次高考改革之中,自主招生并没有太大变化。相对而言,本科高校综合评价招生将会有较大的变化。

在此次山东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中,对学生综合成绩的要求更高了。2020年起,我省夏季高考招生录取将建立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机制,这就是“两依据、一参考”。

其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我整理和遴选能够反映其综合素质水平的相关材料,学校对学生提报入档的材料进行审核、公示,接受监督。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省级管理平台统一管理。

据介绍,高校招生录取时,应组织相关专业人员,采取集体评议等方式,对考生综合素质信息进行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评价结果作为招生录取学生的重要参考,在考生分数相同时,作为优先录取和优先安排专业的依据。另外,本科层次综合评价招生试点高校在进行综合评价招生时,应依据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按一定比例赋予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成绩。

春考单独招生

不再面向普高学生

春季高考方面,《试点方案》规定,今后,春季高考将以高职(专科)招生为主,招生方式分为统一考试招生、单独考试招生、综合评价招生三类。

《试点方案》还规定,春季高考统一考试招生实行“文化素质+专业技能”考试模式。“文化素质”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专业技能”考试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测试两部分,总分为750分。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部分采用笔试,全省统一组织考试,考试时间为每年5月份;技能测试由山东省行业(专业)指导委员会的牵头院校负责组织实施,考生最多可参加2次测试,取成绩计入。考试时间由每年的春天举行改为上一年度7-12月举行。招生院校依据考生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

春季高考单独考试招生主要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开展,不再面向普高学生。考生需参加招生院校组织的入学考试,入学考试包括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两部分。招生院校依据考生入学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

春季高考综合评价招生主要面向普通高中学生开展,考生需参加招生院校组织的职业适应性测试。招生院校依据考生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成绩和职业适应性测试结果,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

学校优先变专业优先

“专业调剂”将成历史

27日,记者从山东省新闻办新闻会上获悉,从2020年起,山东夏季高考志愿填报和投档录取模式将由目前的“学校+专业”改为“专业(类)+学校”的新模式。

长期以来,高校招生一直实行“学校+专业”的志愿填报和投档录取模式。考生填报志愿时,首先要选择报考学校,然后再从选报的学校中选择专业。比如目前我省的本科普通批,每位考生可以选择12个学校志愿,每个学校志愿内可选择6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调剂志愿。在录取过程中,以考生选择的学校为单位投档,一个学校作为一个投档单位,不考虑考生填报的是哪个专业志愿。只要考生档案投到了某一志愿学校,并且考生填报了服从专业调剂,一般不会因为总分低而被学校退档。“学校+专业”模式下,每一个招生学校有一条最低录取分数线。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院长张琳说,以往采取“学校+专业”的模式,一方面,考生会经常纠结于优先考虑学校还是优先考虑专业的问题,每年都会有学生被录取到自己心仪的学校,但是被安排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学生的专业兴趣与爱好得不到尊重,影响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这样的志愿填报与录取方式,容易使高校过度关注自己的最低录取线是多少,比同类学校高还是低?在最低录取线的保护下,一般地方院校不论专业办学水平多高,都无法与大家心目中的“名校”或“重点高校”竞争,学校内的所有专业的差异也被掩盖,不利于学校的专业建设与发展,不利于高校内部和高校之间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竞争。

张琳说,基于上述原因,本次高考综合改革实行“专业(类)+学校”的志愿填报和投档录取模式。这种模式不是学校与专业的简单的顺序调换,的区别是由以往的学校优先变为专业优先,由学校为一个单位投档变为以一个专业(类)加一所学校为一个单位投档。

高考学习方案范文4

关键词: 新课标 陶行知教育思想 音乐高考

新课标的实施,使我国高考制度随之及时调整,音乐学科纳入高考是顺应时展要求的,也是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举措。但是,将音乐纳入高考以后,考试的方案、形式、内容等将如何实施?现行考试形式能否继续沿用?以怎样的教育考试模式推进?这些都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们思考的问题。

一、音乐高考现状

音乐专业报名人数越来越多,近年来有成倍增长的趋势。而考试难度也越来越大,考前复习时间长、强度大。每年12月份开始,报名考试工作陆续在全国各地展开。各个音乐专业院校、师范类高校的音乐学院等艺术院校都忙着招生考试。考生这段时间异常忙碌,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金钱,参加各种音乐艺术考试辅导班,奔波于全国各地参加当地高校组织的艺术考试。由于每所学校的专业设置不同,对于考生的具体要求也不同,很多家长为了考生报考志愿时的选择性更大一些,带着孩子连续赶场,参加数个学校的考试。

1.考试监管严、内容多、专业细。

专业类音乐院校对考生专业技术水平要求很高,选考专业不同,考生需分别参加声乐、器乐、键盘、舞蹈、表演、乐理、视唱练耳等科目的考试,有的还需考生掌握多门专业技能学科,加试不同的科目(如钢琴加试声乐、器乐加试舞蹈等)。师范类音乐院校不仅对学生专业知识考察细致,对于考生的文化成绩也有严格的要求。因此,音乐类高考越来越难考。

2.扩招导致生源质量越来越差。

国家教委降低艺术类的高考分数线,目的是让专业水平高的考生有机会进入艺术高校学习。可如今的情况是,扩大了招生规模,考生的进校几率大大增加了,一些文化成绩较差,通过普通考试不能走进大学校园的考生,就搞突击,经过几个月的培训,死记硬背一些浅显的艺术考试知识,就能轻而易举地考上一所艺术类高校或者师范类音乐院校。由此,艺术院校成了“低分考生的收容所”。

有些高中生本身学习成绩比较差,如果他们硬靠复习文化课参加高考,就很难考上一所理想的本科大学。因此,部分学生在高二年级甚至三年级时就突击学习音乐,而后跟着艺术考生参加音乐考试,想通过这种捷径考上大学。某些学校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通过考试排名,让排在总名次后30%的学生,学习音乐或美术参加文化考试,提高升学率。这样做虽然得到部分考生及家长的理解,使一部分学生考入高校,却保证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专业水平,以及艺术高校的生源质量。

3.现行考试模式导致音乐课教学秩序越来越混乱。

部分学校不重视音乐课,高二、高三时为了保证语、数、外等主科的教学,音乐课基本停课。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有些人认为音乐课是可有可无的,学生学与不学都无所谓。即使音乐考生要学习音乐专业知识应考,也与课堂学习内容不符。音乐教师由于没有升学压力的牵制,课堂教学简单且随性,基本上听听音乐,少数音乐考生在课堂上根本学不到任何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只能课下找音乐家教进行辅导。因此,在艺术高考开考半年甚至一年以前,很多考生只得利用课余甚至课堂学习文化课的时间,找老师学习音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学习更多的音乐专业知识。

由此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现象:一方面学校为了每位学生都能够顺利通过高考加课复习,另一方面很多艺术考生无奈地走出校园,参加各种艺术班,无暇顾及重要的文化课复习。学生严重缺课,必然导致学习成绩退步,而不同的音乐艺术辅导班教出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也很难应对各音乐院校的专业考试。在双重的学习压力下,学生身心俱疲,很难考出理想的成绩。

4.考生后期学习情况不容乐观。

师范类音乐院校本身院系的很多专业课程设置就不齐备,每年拼命扩招,导致师生比严重失衡,一个专业老师要教几十甚至上百名学生。音乐教育适合小班上课,需要教师言传身教地传授技能,并不只是讲讲理论知识就行的,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模仿。通常情况下,一位教师面对三、四十名学生上一节音乐理论大课,一位专业教师面对一至三名学生上一节专业小课,是最佳的学习状况。现在大课教师要面对一百多名学生,小课要面对一组学生,这“一组”的数目甚至有十八、九人之多,试想,一节课45分钟,教师面对十八、九名学生讲授技能课程,学生能学到多少?一间小小的琴房里挤满了学生,教师能照顾到几个?这样的课堂教学质量如何保证?

二、关于音乐高考改革的思考

不可否认,现行高考方案有其可行性的一面,但面对新课标的审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要求,我们不难发现它在很多方面有狭隘的一面,比如某些学校为了保证升学率,强迫学生改学专业的功利性做法,没有公平合理地对待每个学生的意愿。音乐学科被纳入高考范围,是我国近年来高考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体现,是音乐教育发展的一件大事。这体现了国家对音乐学科的重视、对全面素质的重视。

从学生及家长方面而言,改革是双面的,其一,会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其二,会给家长造成心理压力,又要多出一笔开销满足考生考前的复习需求,参加各种艺术考试辅导班。好的一面,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避免偏科现象,学生的美育学习得到重视;不好的一面,对于目前课业负担已经很重的高考学生来说,又要拿出一部分时间学习新的音乐学科知识,无疑加重了学习负担。增加音乐学科为高考科目,对于普通高考学生来说带来了更大的负担。因为按照常理,学生较为重视考试科目,把提高审美、修养的音乐学科摆在了重要位置,学习音乐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当崇尚心灵自由的艺术教育被套上考试的“枷锁”后,音乐、美术是否一定能起到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的作用,恐怕很难说。事实早已证明,在高考这一根指挥棒下,学生要想胜出,唯一的途径就是在学习中摸索出模式化、程序化的应试捷径,从而在考试中高人一筹。音乐、美术纳入高考项目,初衷是推进素质教育,但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去素质而重高考分数的要求,是任何科目包括音乐、美术都不可避免的命运。因此,避免应试教育给艺术教育造成伤害,防止艺术教育的目标受到异化,是高考改革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音乐学科自纳入高考以后,就再也不是学校里不被重视的“副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幅度提高,音乐老师的教学积极性相应提升。能全面提升音乐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提高学校对于音乐学科的重视程度,为教学增添设备、资金、师资,提高音乐老师的待遇。能有效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促进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教师要注意学科基础,避免过于专业化的教学;课堂上应多传授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等学习方法,多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据所用教材,但又不要局限于教材,大胆涉猎相关的其他学科,有机结合实际教学;充分发挥印象记忆的主题旋律,让学生哼唱并熟记经典旋律;注意中外音乐家和其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作品,避免知识的偏、怪、难、窄等。教师在教学设置上应紧扣新课标要求,设计更合理规范的课堂学习进程,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三、结语

高考改革是历史与现实的思考,我们必须在不断发展的教育环境下,认清形势,及时调整,才能顺应时展的步伐。

新的高考方案的出台,表明教育部有意改变目前的局面。音乐学科纳入高考,师生将更重视对其的学习,中学音乐教师可以更充分地体现和发挥自己的价值,更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艺术造诣,有目的地进行音乐学习,提高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完善人格。如果学校足够重视,多配备艺术辅导老师,或者多开设一些与艺术高考有关的学习课程,减少学生外出的时间,那学生在学校里就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再加上教育部门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新考试方案,那么音乐高考就能为广大考生打开通往音乐殿堂的大门。

参考文献:

[1]王妍研.关于我国高校专业音乐教育发展的思考[J].音乐天地,2007.1.

高考学习方案范文5

“中国科协-英特尔求知计划教师征文活动”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主办,活动于2007年5月1日启动,2007年7月结束,历时两个月。

本次征文活动面向2003~2006年参加英特尔求知计划培训的教师,征集与教学有关的文章,从教师工作、学习等角度反映英特尔・求知计划(Intel・Learn)为这些教师带来的教学观念上的转变;通过教师在教学中的感悟来激发社会共同探讨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

在本次征文活动中,将就如何在现有教育体制下,极大地发挥社会力量,促使广大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集中广大教师的意见,借助幕后真实感人的故事,反映这个公益项目对全社会的深刻意义。

学易网推出高考辅导系列课程

随着2007年高考的临近,学易网(省略)推出名师经典辅导系列,由名校特级教师讲解,针对考生的第一轮和第二轮复习进行辅导。提供独特且有针对性的高考内容,学易网的网络课程无疑给备考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和帮助。

目前,学易网高考频道的内容,包括了大量的备考提示――如倒计时和各地3~6月份的具体事务,推荐的高考课程,热点新闻和参考资料,报考指南、政策动态等栏目。让高考生利用网上资源了解更多的高考信息。而像试题集锦、心路历程、名人访谈和经验交流等内容,为考生备考提供了相当丰富的资源需求。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会议征文活动启动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将于2007年7月26日至28日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召开。本届学术年会将以“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以特邀报告、、信息技术教师专场、研究生专场、协作组工作进展专场等为主要形式开展。其主要内容为:以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游戏、机器人教育、高等院校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理论、课程实施、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教学改革等的研究;信息技术教育国际比较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等。为保证会议学术质量,现面向全国征集相关内容的论文,并计划正式出版论文集《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进展(2007)》(不收取任何费用)。

附:会议及征文活动相关事宜请与第三届学术年会秘书处或专委会秘书处联系,或浏览会议网站:210.31.182.165/NBArticle/。

汤姆逊的播放解决方案助SFR进军固网市场

2007年5月9日,汤姆逊宣布,法国第二大移动运营商SFR选择汤姆逊为其提供一个全面的宽带解决方案,来促进其以家庭移动用户为中心的策略实施。这个项目更进一步强化了汤姆逊在迅速发展的VoIP、IPTV和宽频互动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市场的领导地位。这些解决方案能使运营商拥有全球性的IMS框架体系。

高考学习方案范文6

【关键词】高考改革方案;反思;建议;未来高考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0-0108-03

2014年以来,国务院、教育部制定了3个高考改革政策性文件《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意见》。今年,各省根据上述三个文件精神,制订了大体相同的改革方案和时间表,到2022年全国高考都将实行新方案。

文理不分科,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参考,将自主招生考试放在高考之后,取消自主招生联考制度,给高考加分瘦身,是改革的几个核心内容。政府痛下决心大刀阔斧地改革现行高考制度,一方面是出于人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考虑,另一方面是出于教育公平考虑。《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现行高考制度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

社会普遍对有关教育公平的改革拍手称快,社会对有关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发展的改革措施反应乏力,很少听到拍手称快的声音。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高考改革动机反思

1. 关于反对“唯分数论”

改革后考6科,改革前也考6科。在分数上前后并没有什么变化,反对“唯分数论”无据无效。改革后各省有非考试文化课(不含音、体、美)的学业考试,改革前也是在高二进行学业水平考试。唯一不同的是改革方案增加综合实践能力的评价,然而在没有课程化的前提下,这种评价必然会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意义。由此看出反“唯分数论”既没有对症下药的针对性,也没有面向未来的建设性。

建议:将“社会综合实践”课程化,在课程的高度推进改革。制定综合实践课程标准,明确课程任务,设计评价标准。课程可包括社区实践与服务、社会调查研究、当代文化参与等,这样可以完善课程类型。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分为学术中心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和基于个性兴趣的课程三大类。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只有学术中心课程,没有综合实践课程和基于兴趣的课程。增加了“社会综合实践”课程,是对学术中心课程的有力补充,同时,主题演讲辩论、时事评论等也具有基于兴趣的课程的特点。“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能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强化社会关爱、家国情怀,释放个性化学习兴趣。

2. 关于纠正“一考定终身”

“一考定终身”确实是中国高考出现过的事实,考上了大学也就意味着确定了工作。然而这是上个世纪的事,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高考大扩招和非公有企业大力发展以来,大学生就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劳动力过剩的情况,国家也废弃了“包分配”的一贯政策,开始了重要性绝不亚于高考的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考试。“一考定终身”变成了“多考定终身”。大学毕业生一出校门就得自谋出路,甚至许多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找到工作的也频频跳槽,跳槽的比例一届比一届高。目前在中学和大学的学生及家长,没有多少人认为高考是“一考定终身”,更多人分享或怒斥取而代之的“拼爹”“萝卜招聘”。所以“一考定终身”既不是当前的现实,也不是当前的社会心理,它作为高考改革的理由不充足。尽管“一考定终身”作为改革对象已不存在,我们依然渴望考试和“拼爹”以外的选拔途径。有关专家把外语考试改为两次说成是破解“一考定终身”的良策,闹出这样的笑话,从侧面看出荒唐绝不是孤立的。

建议:第一,必须让广大教师和学生明白,越来越激烈的劳动力竞争在深刻地影响着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高考制度。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高考命题、招生录取,已经在自觉地适应这种日趋激烈的劳动力竞争,培养学生能力的意识已十分强烈。第二,高校要对学生进行能力类型、兴趣类型分类,然后展开针对性的培养训练,要打破简单死守专业类型来培养学生的格局,以便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劳动力的自由竞争。第三,读大W用“严进严出”来改变目前的“严进宽出”,进一步降低高考权重。第四,毕业后入职之前进行职业培训,优秀者优先就业、优先上岗,并将这种培训制度化,为终身学习开启里程碑意义的仪式。第五,研讨恢复春季高考,鼓励愿意加入春季高考的高校上报招生计划,帮助高校解决一些特殊专业招生难的问题。春季入学大学生的课程进度由高校灵活调整,提前修完学分者可并入上年秋季入学行列同时毕业。

二、高考改革政策方案完整性反思

不管是《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还是《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意见》,还是各省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都是结构性调整,并没有涉及高考命题,或者说命题没有上升到《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高度。当然这些年来,高考命题一直在改进,考察学生思考能力和课外知识的比重在逐渐加大。然而凡是倾向于能力的命题,学生都喊难,越难越容易被人批评为“唯分数论”。结构性改革可以用行政手段完成,而考试命题改革无法用行政手段完成,它需要特别专业的研究才能完成。没有考试命题的改革,就没有高考的改革,命题改革是高考改革的核心。宏观改革不能代替微观改革。

建议:组织课程研究专家、学科教育研究专家、教育发展史研究专家、比较教育研究专家来起草并由教育部颁布“《高考命题指导意见》”。如理化生实验纳入高考,就像外语听力纳入高考一样。如数学减少运算题量,增加证明题量,渗透建模思想。语文取消人物传记阅读,恢复议论文阅读。作文增加实用文写作,阅读题降低难度,筛选信息比重,将以前现代文大阅读中信息筛选题上升为归纳能力考核题。 三、关于三个高考改革政策性文件直接影响高中教学和高校录取措施的反思

1. 关于文理不分科

文理不分科的“3+3”模式,可能使高校新生的知识结构与专业的相关性减弱,不利于高校也不利于考生。如有一学生高中三年为高考学习了政治、物理、生物,考入的是生物专业,那么他就缺少了相关性最强的化学知识积累及训练。如果其三年为高考学习了地理、历史、物理,考入的是历史专业,那么他就缺少了分析历史问题的政治思想方法的学习和训练。

文理不分科,W生学习数学要付出更多代价。以往文理分科,文科数学易于理科数学。题命简单了,不利于数学专业的选拔;题命难了,对喜欢文科并选择文科专业的学生不公平。

文理不分科“3+3”模式,可能对物理和政治学科造成被人冷落的影响。物理是除了数学最难的学科,在高三实验势必被压缩,因而物理学科原本形象的部分也会变得抽象难懂。一些立志学理科的同学选了化学和生物而放弃物理的情况会屡屡出现,如果这些同学恰好被物理专业录取,不管对学生和高校都不是好的事情。政治学科也许更尴尬,在9门考试科目里政治是学生最不喜欢、老师最为难的科目。在中学不学政治就意味着不学哲学,学业水平测试那点分量既不足以让学生提起兴趣,也不足以深入到哲学思维境界。没有哲学学习的扎实基础,上大学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都是一种无法弥补的缺憾。

文理不分科,表面上是发挥兴趣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马上会演化成分数优势,考生会选择自己容易得高分的三科来和语数外组合,最终干扰了高校文理分科的教育。

文理不分科,在动机上是让学生全面发展,在实践中则会成为照顾“兴趣”。兴趣化就会冲击基础性,尤其是“兴趣”被高考制度固化以后,基础性受冲击就会越来越严重。

建议:第一,在学业水平测试中提炼各科最为规律、最为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如化学课程,从物质最小单位的特点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极微小的条件变化都会引起物质本质的变化;所有知识都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实验意识、实验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无论大学学习什么专业,无论将来干什么工作,都将受用无穷。如历史课程,古今对比;同类历史事件的类比;在历史现象中提取历史规律;历史事件影响评价要做纵横两个维度的评价。第二,高考政治科目突出哲学,降低其他比重,进而减轻复习负担。物理科目突出实验,强化直观,凸显实践,进而吸引更多学生选择物理作为考试科目。

2. 关于取消自主招生联考

取消自主招生联考,理由是自主招生联考增加了学生负担。然而这些负担只是少数学生的自我选择,取消了自主招生联考,也许会导致一些学生参加两次以上自主招生考试,负担也许不减反增。取消自主招生联考最大的弊端是使学生的选择受到限制。

建议:恢复自主招生联考,将联考放在高考之后。

3. 关于取消本科批次划分

取消本科批次划分,理由是录取时考生志愿容易“滑档”。一些学生凭分数本可被一本学校录取但因为报高了而“滑档”,只能被二本学校录取。一些学生凭分数本可被二本学校录取但因为报高了而“滑档”,被迫只能在专门为三本和专科学校安排的时间第二次填报志愿。然而取消本科批次划分造成的弊端大于“滑档”的弊端。取消本科批次划分,在填报志愿时考生很难区分高校的档次,必然会增加无法判断而瞎蒙乱填的风险。在历年高考填报志愿时,学生最头疼、最无助的就是对高校缺乏了解。考试靠自己、志愿靠家长的荒唐情形极为普遍。所谓“滑档”许多原因在于学生志向过高,宁可复读也不愿将就。“滑档”造成的舆论影响和社会心理影响,已远远大于对“滑档”考生本人的影响,因而因担心“滑档”而取消高校批次划分的理由不充分。

建议:依然沿用以往一本、二本、三本、专科的批次划分。第一,防止滑档,可在各批次扩大填报数量上限,如一本由原来最多填4所大学,可改为最多填6所或更多大学。其他批次以此类推。第二,各省一律改为平行志愿,保护高分考生,避免高分考生“滑档”现象,依然保留补录制度,同时增加“愿否服从院校调剂”规则。第三,让考生充分明白填报志愿中“愿否服从院校调剂”“愿否服从专业调剂”的意义和风险。以往许多考生“滑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风险意识。

四、未来仍需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