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学科教学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学科教学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学科教学计划

科学学科教学计划范文1

一、优化教学设计方法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已被提出全新的要求,要具有鲜明的规范化、学科化特征,确保教学设计符合小学科学教学具体要求,有效指导小学科学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层次优化教学设计方法,不能再采用传统单一化教学设计方法,确保科学课程设计更加规范、合理。以教科版《电》单元中《不一样的电路连接》为例,教师要根据前面已学过的《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内容,客观分析《不一样的电路连接》具体内容,明确重点与难点内容,根据素质教育中电章节被提出的具体要求,明确教学目标,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结构、年龄特征等,采用适宜的教学设计方法,科学设计《不一样的电路连接》各教学环节内容,优化课堂教学形式,有效展开课堂教学,确保《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教学设计规范化、学科化,促使学生全面、准确掌握电单元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构建全新的知识框架体系,将零散的电知识串联起来,为更好地学习《电》单元一系列知识提供有力的保障,有效解决生活中简单的电路小问题。

二、准确把握科学课程知识

从某种角度来说,小学科学教学优化设计建立在对科学课程知识的正确理解基础上。如果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对科学章节内容理解不正确,教学设计也存在隐患问题,不具有学科性特征,这是因为教学设计不能只依靠已有的经验和直觉。以教科版《溶解》单元中的《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为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全面、深入理解《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概念、知识点等,结合科学学科特点,进行合理化设计,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便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思考、探索问题的基础上,大胆猜想,验证相关实验结论,在实践操作中准确理解相关溶解知识点,进行合理化记忆,引导学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不断提高他们科学实践能力,借助所掌握的“溶解”知识点,有效解决生活中相关科学问题,将科学知识学“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怎样才算溶解、食盐溶解具体特征等进行合理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溶解”的实验操作,在亲身实践中全方位准确理解“溶解”“微粒”,掌握《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系列知识点。在实践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各方面实际情况,围绕教学设计,巧设问题情景,比如,在“食盐溶解”这一实验操作中,水杯中并没有发现有沉淀,是否杯中的食盐已全部溶解,水杯中食盐微粒是否有重量?在提出该问题之后,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要多层次引导班级学生积极思考,在思考、探讨中进一步认识“微粒”概念,有效课堂教学重点以及难点,促使学生将之前所学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溶解得快与慢》知识串联起来,为学习后面的《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等知识提供有力的保障,构建全新的《溶解》板块框架体系。

三、优化教学环境与方法

科学学科教学计划范文2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学习目标

(一) 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 科学知识

1、掌握常用的机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设计和制作机械和工具。

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研究热和燃烧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

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

三 、学生情况分析:

1、通过过去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2、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一班的学生不如二班发言积极,表现欲望差,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

四、 教材内容简析

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1课。

第一单元 机械和工具 本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木才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单元 形状和结构 本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第三单元 热和燃烧 本单元结合热和燃烧之间的特征让学生探索热和燃烧之间的联系及其相关问题,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第四单元 能量 本单元介绍了电能、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学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使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基本措施:

1、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5、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6、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7、组织、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小制作活动。

六、主要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实验专题研究

情景模拟 科学设计和小制作 讨论辩论 科学欣赏

科学游戏 参观访问 家庭科技活动 科学幻想

七、教改实验课题

如何培养学生探究活动的实效性

课题提出原因:

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往往活动的实效性较差,学生掌握探究活动的方法不系统,良好的探究习惯需进一步培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待培养。

研究方法:

1、在课堂教学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学会制定研究计划,掌握探究活动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2、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和小专题研究。

3、开展资料搜集活动。

4、科技小制作比赛。

八、教学进度

第一周 第一单元 第1、2课

第二周 第3、4课

第三周 第5、6课

第四周 第7、8课

第五周 第二单元 第1、2课

第六周 第3、4课

第七周 第5、6课

第八周 第7、8课

第九周 第三单元 第1、2课

第十周 第3、4课

第十一周 第5、6课

第十二周 第7、8课

第十三周 第四单元第1、2课

第十四周 第3、4课

第十五周 第5、6课

第十六周 第7课

第十七周

科学学科教学计划范文3

关键词:激发 兴趣

大量的心理学资料表明,学生在心情不愉快的时候,学习效果很差,久而久之会产生厌学情绪,反之在心情愉快时进行学习的效果就很好,并且“愿意学、乐意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把握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他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科学的环境中来。在教学实践中要挖掘科学教学中的“趣闻乐事”,引导学生“愿意学”、“乐意学”、“会自己学”,使科学课堂能真正良性循环地“乐”起来,达到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

在科学的课堂上,学生学习科学兴趣培养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师生有和谐、融洽的关系以外,还有比较重要的是如何选择恰当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做为科学老师就要作到如何使学生爱上科学,怎样才能对学习科学产生兴趣,只有学生产生了学习科学的兴趣性,才能更有效地学好科学。因为兴趣是成功学习的宝典,是获取科学知识的秘诀,是求知欲的产生的源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丁肇中说过:“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看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丝毫的强迫……”。我在对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培养和激发上,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习兴趣产生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强调:“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孩子的兴趣。”孩子恰恰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科学知识又恰恰是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环境,因而在科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非常重要,所以在科学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首先以一个魔术引题即:让学生观察由两种无色的溶液混合变成红色,让学生猜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并作出大胆的猜想和假设,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讲光的折射时,可以拿出一杯装有水的烧杯,烧杯中有一个硬币,然后把玻璃管斜固定在铁架台上,铁丝穿过玻璃管。任务就是用这根铁丝去射中水中的硬币,学生很活跃上来几个,但都没成功(朝学生所看到的方向去射),那稍微偏上点或偏下点,会怎么样呢?终于在偏下点射中,此时抓住时机展示光的折射,在一个比较粗饮料瓶中一半是盛有未澄清的石灰水,一半是烟雾,从侧面向石灰水面照射时,会清晰地观察到光发生了折射。至此,学生的兴趣就被完全调动了起来,从而能顺利地进入新课教学。再如讲到指示剂在酸碱中显示不同的颜色时,做了一个“喷雾显花”魔术:先用玻璃棒蘸取稀盐酸溶液在白纸上画花,棒蘸取稀氢氧化钠溶液画叶,待干后,用装有紫色石蕊试液的喷雾器向纸上喷雾,在“白纸”上显示这“红花绿叶”。从而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强烈好奇心。这样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应用中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二、加强实验演示,动摇并学生错误的前概念从而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单方面地从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性的表达上下工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很好的解决科学知识的抽象性与思维形象性的矛盾,还应该要充分利用科学的实验教学等各种教学手段,“直观”它具有看的见,摸得到的优点,“直观”有时能够直接对问题的说明,有时也能够帮助对问题的理解,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让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得乐趣。例如,提问学生40W和60W灯泡串联在220伏的照明电路中,哪一盏更亮?学生最容易根据自己的感觉认为60W的比40W的灯泡更亮。上述两灯泡例子中只有通过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产生冲突,在通过计算并进行分析,学生认识到自己感觉的错误,消除错误的前概念,否则任何讲授都是苍白无力的。

又如,在自由落体一节教学中,学生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这一生活经验已影响着他们。教师可拿两张同样的白纸,把其中一张揉成团,然后让它们从同一高度下落。问学生谁先落地?生答:同时落地。这时老师撒手,学生观察结果,与学生的前概念发生冲突,老师进一步讲解,由于纸团受到的空气阻力小,所以纸团比另一张纸下落快。进而再做一个演示实验,在抽成真空的长玻璃管中装有羽毛和铁块,观察是否同时下落。最后解释生活中出现轻物比重物落得慢是因为有空气阻力的缘故,这样学生就确信无疑了。有了新的概念后,再应用到其他事例上去,就可以进一步验证它的正确性与普遍性。这样就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提高兴趣

学习科学知识,需要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从现象到本质.教师可利用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到、经历过的身边事物来创设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感受知识的本来面目,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学习,最终达到既学习新知识又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如七年级下册第四章“北京时间与北京的时间”这一节教学的案例:

老师:(课堂可以这样引入)假如我们参加旅游团在早上7时从北京出发,飞行10个小时到达美国纽约,应该是北京时间的下午5时,我们该去干什么事呢?是去吃晚餐、找宾馆住宿吗?

学生:不是傍晚,因为从地球仪上看,美国在我们的对面。

科学学科教学计划范文4

年级

三年级

学科

数学

内容

《毫米、分米的认识》

课时

1课时

背景分析

此内容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个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和米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教材安排了让学生估、测、议等活动,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

课程标题

《毫米、分米的认识》

课程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的测量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2、使学生知道常见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会选择合适的单位;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科核心素养

分析

1、经历估、测、议等活动,感受数学学习过程;

2、通过测量、比手势等,建立1毫米、1分米的数学概念;

3、通过判断、选择单位、估计等,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长度观念;

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即数学生活化。

行动步骤

时间

行动计划说明

预期成果

第一阶段

5分钟

复习已有的知识基础,厘米和米的认识;设置问题,引出毫米的概念,进入新课的学习。

通过复习,建立学习新知识的基础。

第二阶段

10分钟

通过估计、测量、比手势感受1毫米有多大,借助直尺或三角板,引导得出1厘米=10毫米。

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第三阶段

10分钟

通过估计、测量、比手势感受1分米有多大,借助米尺、直尺,引导得出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形成长度单位的观念。

第四阶段

10分钟

课堂练习,巩固学生成果。通过判断、选择单位、单位换算等习题的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长度观念。

通过练习巩固加深,进一步形成长度单位的观念。

第五阶段

5分钟

科学学科教学计划范文5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教学效率

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任务是开发课堂教学系统,优化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一场深刻的变革,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评价体系,强烈冲击着现有的中学基础教育体系。其中,课堂教学又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准备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表现,也是教师体现自身教学特色和风格的重要途径。

一、教学目标明确

高中化学教学在课程理念上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在课程目标上强调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1)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2)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做准备?(3)要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内容?(4)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并达到什么程度?(5)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结合哪些知识、技能的教学来培养?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教学目标的制订要遵循高层次目标中包含低层次目标,不同学习者的个体存在差异的层次性原则;教学目标要适中、明确、可测量、易操作的具体性原则。

二、教学方法有效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演示法、参观法、实习法、阅读法、讨论法、探究法、复习法等。设计教学方法的关键就是选择。要知道如何在诸多的教学方法中选择与整个教学策略相吻合的方法,并且能预料到该种方法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从而达到教学方法最优化。如,讲解“烯烃双键的性质”时,可以用两只握在一起的手表示双键。当它紧握时,不能拿到其他物体。若将其松开(断键)则可以拿到两件物体,即一个双键的断裂可加上两个原子或原子团,若全体同学将相握的手全打开, 然后再互拉在一起,可形成一个“很长很长的链”即加聚。若两位同学将紧握的手打开而相互拉在一起,则可产生如环状结构的物质,如双烯加成。若将自己的头作为非双键碳原子支链,则可看出支链在高分子链上的位置。

三、教学手段丰富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视听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辅助设备,如视觉媒体:幻灯、投影等;听觉媒体:广播、录音、CD等;视听觉媒体:电视、电影、录像、多媒体、VCD、DVD等;交互媒体:计算机、网络、学习机等,使学生身临其境,强化视、听训练。可视的语境不仅有助于口头信息的采集、理解和记忆,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开口讲话的欲望,帮助学生进行语言交流。

四、教学特色鲜明

课堂教学成功的教师必有自己特色鲜明的教学风格;相反则没有什么风格而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每个教师应发挥自己的长处,形成一种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这应是一种务实的风格,不追寻课堂上出彩、好看,而是看真正给了学生什么,是不是很好地处理了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不是符合化学素质教育的方向。

五、教学评价及时

教学评价是指在特定的课堂情境中,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师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对学生的行为表现给予即时鼓励、调控及引导的教学评价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为提高课堂即时评价的有效性,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评价学生的体态语言,采取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激励性评价,积极开展互评与自评。

为发展而研究,在研究中发展,要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必须视学生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能动学习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把他们视为真正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科学学科教学计划范文6

下面,我就如何上好九年级化学习题课,提高教学效率谈谈几点体会。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科学性

1习题选择要有针对性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对化学概念、特征和本质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不能因此就把经典的中考试题、综合试题一步到位地摆在学生面前。我们要针对教学目标、针对考查的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选择习题,所选习题应能体现分层教学,适合不同层次思维能力的学生。

2习题选择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选择习题时,首先要紧紧围绕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这个中心,使学生在练习中不仅能够巩固知识,还能拓展思维。其次,要围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设计出实用性题目,真正达到巩固双基的目的。再次,设计难度较大的习题时,应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有效地增强知识连贯性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习题选择要注意可行性

所选习题过分简单,会影响学生思维的质量,思维活动不能充分地展开,结果导致学生在机械的训练中既浪费了时间,又磨灭了激情;难度过大的习题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难以获得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化学课丧失自信心。所以,题目的设计既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为本,又要体现综合性和创新应用性。由于每个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等都存在一定差别,习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处理,既要创设舞台让优生表演,展现其风采,又要给后进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其不觉得自己是门外汉。题目安排可从易到难,形成梯度,虽然起点低,但最后要求较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后进生不至于“陪坐”,优等生也能“吃得饱”,使部分和整体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1以生为本,以师为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合作者和引领者。在习题课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双向活动,将讲、练、思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提出问题后应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主动探索和讨论中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练习反馈的信息,积极组织学生讨论,适时启发点拨,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转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归纳总结,突出思路教学

在习题课教学中,重视题意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至关重要。通过审题,让学生归纳每类习题与哪些概念、理论、公式和哪些物质的性质有关,进而找出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然后根据习题特点,找出解题的要害,从而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案,把握解题方法,并能列出解题格式、要点和注意事项。如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思路为:(1)审题,从中找出已知和求解的关系。(2)列已知,设未知。(3)列出比例式、求解。(4)写出答案并验算复核。

三、教学手段重视化学的学科性

1利用化学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在化学学科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 ,培养学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首先,将习题和实验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将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成果和改进实验改造成实验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其次,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链接,解决现实问题。溢满生活气息的化学,才能让学生感到化学的价值,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

2加强解后评析,注重思路启迪,提高解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