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工作调研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德育工作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德育工作调研报告

小学德育工作调研报告范文1

关键词 高校;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8-0014-03

Research Report on Implementation of Pilot Work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Sichuan Province//ZHONG Yunlong

Abstract Modern apprenticeship is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pro-

duction and education,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further improve the education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 education mode of ideal technical skills in cultivating creative talents. However, limited by many factors, the reality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s not optimistic,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pilot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relatively slow. To intensify the implementation, we must emphasize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as a whole.

Key words college; modern apprenticeship;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1 W徒制的历史演绎与开展现代学徒制的重要意义

学徒,辞海定义为:“徒弟的意思,跟着某行业的前辈一起学习东西的新手。”在各行业领域,学徒即为初学者,表明其实际经验不足,需要通过实践不断提高、完善经验。学徒最大的优势在于有具备丰富实战经验的导师进行指导。学徒制在中国传统意义中就是师傅与徒弟的关系,就是师带徒、徒从师的教习育人模式,所以学徒制也称师徒制。学徒制从时代意义上分为传统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

传统学徒制简称“学徒制”,也叫“手工学徒制”,指的是在近代学校教育出现之前,古人习艺时在手工作坊或店铺中通过师徒共同劳动实现,徒弟在师傅指导下习得知识或技能。这种活动让学徒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观察师傅的实作,感知和捕捉师傅的知识和技艺,然后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实作,逐渐学会师傅的技能。这是一种高度情境性的学习方式,可以将师徒感情升华为父(母)子、父(母)女关系。当然,也有的师傅本身就是父母长辈,如家传绝学就是家族中代代传承的结果。

现代学徒制是当今社会为适应现代工业社会化大生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巨大需求,而由企业和学校协作推进的一项育人模式。起源于19世纪前后的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和19世纪末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培训模式,就充分体现了企业和学校协同育人的典型特征和斐然效果。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要求,借鉴国外先进的校企育人经验,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提出一系列的指导性意见和要求。四川省教育厅按文件精神,在全省遴选28所高职院校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和院校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笔者就调查的四川省高校目前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状况,简要报告如下。

2 四川省高校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现状

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电话网络咨询、查询资料等方式,提出以下十个问题:

1)贵校是否推行现代学徒制教改试点工作?

2)贵校推行现代学徒制教改试点工作的级别是?

3)贵校推行现代学徒制教改试点工作的时间是?

4)贵校推行现代学徒制教改试点工作的专业有哪些?

5)贵校各专业参与现代学徒制教改试点工作的人数有多少?

6)贵校推行现代学徒制教改试点工作的周期是?

7)贵校推行现代学徒制教改试点工作是否签署校方、企业(医院)、学生(家长)三方协议?

8)贵校有无推行现代学徒制教改试点工作的执行方案?

9)贵校推行现代学徒制教改试点工作的反响如何?

10)请问您对推行现代学徒制教改试点工作有何意见、建议?

对四川省10余所高校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和梳理,其中部、厅两级试点学校1所,厅级试点学校10余所。结果发现,受诸多因素的限制,四川省高校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总体较为迟缓,明显存在工科类院校(或专业)较卫生类院校(或专业)容易操作的偏差。多数受访学校认为,短期内学校没有充裕的时间与企业(医院)进行沟通协调,难以达成一致的育人联盟;政府的统筹支持作用不力,企业(医院)的参与热情不高等,必然导致推行迟缓。

3 推行t缓的原因探讨及建议

推行迟缓的原因探讨

1)时间仓促,准备不足,成为推行迟缓的重要客观因素。教育部在2014年8月25日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各省市学校于2015年1―2月得到文件通知,开始向教育部申报试点单位。从被调研的学校来看,除一所部级试点单位是2015年8月5日首批公布的最早的试点学校外,其他10余所厅级试点单位都是9月30日公布的试点名单。8月是各学校的放假时间,即使第一时间获悉通过了试点申请,马上准备也有人员、精力不足之虞;9月30日公布的试点学校则更是感到时间仓促,来不及准备,不能立即实施试点方案。

除被访的部级试点学校和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是近一学期前开始(即申报后尚未批复)就着手推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外,其他10余所厅级试点单位无一例外答复都是正在准备,尚未开始。从深层次原因来说,这个“准备”不是学校层面准备不够,而是短时间内学校努力与企业(医院)沟通协调不畅,企业(医院)方不从赢得符合自己需求和标准的技能人才远景出发看问题,而是基于眼前利益观发现合作没有多少收益,难以达成一致的育人联盟,所以洽谈进展都不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仅仅浮于表面浅层,难以真正深度融合。

以乐山一职业院校为例,该校酒店专业一年的招生规模不超过30人,连续三届不超过100人。该专业的校企合作在当地反复磋商也未能洽谈成功,反而是与上海、浙江的连锁酒店合作成功。可见,对各试点学校来说,时间成了四川省高校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较为迟缓的第一制约因素。

2)政府统筹支持不力是重要的宏观因素。教育部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中明确强调要“坚持政府统筹,协调推进。要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系统规划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把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试点工作的根本任务,统筹利用好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资源,协调好教育、人社、财政、发改等相关部门的关系,形成合力,共同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教育部在四川遴选的试点地区是成都市,四川省教育厅确定的试点单位之一是成都市教育局,如果没有四川省政府、成都市政府的统筹协调,单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一己之力在教育行业内部推动,看不到人社、财政、发改、行业、企业的合力,人社、发改无政策支持,财政无财力支持,企业无政策压力且无利可赢,企业参与热情自然不高。而上海、浙江等地深入透彻理解、执行教育部的文件精神,政府将企业(医院)的合作参与纳入考核项目,这样企业(医院)就反客为主,主动找学校合作甚至入住学校办企业,真正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因此,从宏观调控的角度看,政府统筹支持不力是导致学校、企业合作不欢以致整个试点工作推行迟缓的宏观因素。各地政府应向浙江、上海学习取经。

3)经济增速放缓新常态下企业岗位紧缩,消减了企业的合作热情。受全球经济长期不景气的影响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新常态的制约,许多结构和产能过剩的企业效益下滑,被迫调整甚至裁员以适应新常态,岗位紧缩压制了企业的人员需求,企业内部自身的熟练工人尚面临停工待产甚至被裁员的危险,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的热情自然被消减。

4)不同的行业特点别具愁乐不同的试点现实与前景。调研结果表明,工科类院校(或专业)较卫生类院校(或专业)容易操作。本次调研的以卫生类专业为主的综合职业院校,它们试点的专业均是酒店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和软件工程技术等非卫生类专业,唯有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是以医学影像专业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为试点专业。

何以如此呢?熟知这两类专业(院校)实习规则的人不难清楚其中的奥秘,许多工科类专业学生在进行顶岗实习时即可根据国家劳动法和企业的效益获取多少不等的工资或生活补助等报酬,而卫生类专业学生实习时还往往根据实习医院的级别高低、地区差异、住宿条件的优劣等不同条件,给医院较高的实习补差费。如果要求医院也像其他企业一样,放弃长期形成的传统既得利益――实习费不要,反而给学生酬劳,学校和医院目前无力扭转这个现实。不仅如此,卫生行业还要求已正式毕业的本、专科及研究生以上的医护人员,必须继续接受2~3年不等的规范化培训才能真正入职医疗事业。

不言而喻,医学生缴纳实习费和规范化培训的事实自然表明,卫生类专业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愁苦远比了工科类专业的喜乐。所以,不同的行业特点别具了愁乐不同的试点现实与前景,卫生类专业(院校)要真正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似乎难于登天。

5)学校、企业双方的主动协调不足。学校和企业双方是现代学徒职责共担的育人主体,单靠学校主动寻找企业伙伴,企业不主动寻求合作,校企不可能迅速契合。所以,学校和企业双方主体的态度都要积极、主动,而双方主动协调、契合不足,必然会迟缓不前。

加大、加快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建议 经济增速放缓新常态下,企业要主动调整结构和产能,不断创新科技,更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学校要主动与企业合作,探索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培养适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满意的人才,从而加大、加快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力度和进程。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政府的统筹力度,确保政策支持。地方政府要出台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通过财政资助、政府购买等奖励措施,引导企业和职业院校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小学德育工作调研报告范文2

通过对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可见,目前必须需要强化顶层设计,体现教师真实的教学现状、体现课程的整体结构、体现教师教育工作的务实性。强化顶层设计,提升教育教育课程的品质,是提高教师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关键。教师教育的课程要从实际出发,切实落实教师职业专业化能力标准。优化顶层设计要从课程框架设计与课程定位确立入手,提升课程品质要从课程目标的设定与课程内容的优化入手。

【关键词】

教师教育 课程 顶层设计 课程品质

【正文】

一、在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前期调研

教师教育的前期调研是指通过各种调查方式,得到教师在具体教学工作中的知识、技能、态度等的总体特征。在教师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或是缺乏调研,或是调研失实,或是搁置调研。

缺乏调研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调研(至少调研报告还是有的),走过场的调研工作,往往在调研伊始就不自觉地主观设定了调研结果,甚至是调研后的教师教育课程也已经安排就绪。这种结果其实就是专家的臆断。

调研失实是由于调研内容的片面性、调研对象的不完整、调研评价的不客观等因素,造成调研结果的严重失实。也有的调研工作是由于对结果的统计、评定缺乏科学性,造成调研报告无法直接指导教师教育工作,调研结果只能搁置起来。

(二)中期管理

比较规范的教师培训机构,教师教育过程的管理制度还是非常完整的,很难说是“管理缺位”,但从实际的管理效果看,依然流于形式。

教师教育的管理者,依然延续对中小学生的管理模式,如参培教师出勤登记、作业登记评分等等。所有的这些培训管理都只是形式。点卯式的管理是教师教育管理的通病。

(三)后期评价

教师教育的评价,应该包括教育环境评价、师资状况评价、教学过程评价以及教学效果评价几个方面。

在教师教育过程中,一般比较重视教学效果的评价。当然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教师教育工作的关键性评价指标,而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包含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学校创新性发展、与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协调性、促进性等评价,而这又往往是目前教师教育评价所缺乏的。

(四)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学校创新性发展、与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系中,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系是最直接。而在目前在教师教育工作中,由于对教师从事的职业的认识不足、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认识不足以及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不足,大部分教师会认为教师教育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无足轻重。

鉴于上述原因,在教师教育中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全面提升教育教育课程的品质。

二、教师教育课程的顶层设计方法

(一)顶层设计的概念

顶层设计并非新词,在工程学里它是一个常用概念,本义是统筹考虑项目各要素和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强调一项工程“整体理念”,力求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的方法。

顶层设计的概念包括两个含义,一是追根溯源,二是统揽全局。也就是在思考个体性基础上的整体性,在整体性指导下的个体性。前者和调研密切相关,后者才是设计的问题。

(二)如何实施调研工作

教师教育的前期调研工作应该包括:人才培养需求、学科(专业)基本情况、师资队伍现状、教师教学能力现状以及教师教育现状。

目前的教师教育调研,主要是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的调研(如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等)。对于人才培养需求、学科(专业)基本情况、师资队伍现状的调研,特别是教师教育现状的调研还是非常欠缺的。

教师教育工作调研由五部分组成,即摸底调查、普遍调查、专项调查、总结调整和针对性调研等。

摸底调查要在总体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下一步调查的各种计划、提纲、问卷以及统计方案等。普遍调研是按既定的计划,全面地实施调研工作,形成总结报告。通过对总结报告的评估,有计划地对各个专项内容进行深入的专项调研。以前三步为前提,最终总结调整撰写完成调研报告。针对性调研是就调研中不能详尽的的突出问题加以补漏、深入、探究性的调研工作。

教师教育调研的内容一般分为5类、17项,并分别在摸底调查、普遍调查、专项调查中实施,此外针对性调研是按需要有针对地实施,最终总结调整形成完整的调研报告。

(三)教师教育课程的分类

一般讲,从课程的组织形式维度可将课程划分为:综合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从课程行政管理维度可将课程划分为:校本课程与区域课程。从课程的框架结构维度可将课程划分为:核心课程与专业化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应按照课程教学的对象划分为系统性的普适课程和针对性的发展课程。

系统性的普适课程是面向全体教师的课程。针对性的发展课程是面向某一特定群体的教师。

普适性课程包括育德能力提升课程(涵括师德修养、德育教育、德育研修和人文修养等)、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课程(涵盖教学研究、教学实践和教学研修等)、学科专业能力提升课程(涵盖学科知识结构、学科发展趋势等)。这三块课程原则上是平行的,是面向全体教师的,课程的具体是与时俱进的。

发展性课程包括在育德能力提升课程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课程基础上的教育学术课程、在学科专业能力提升课程基础上的学科前沿课程。教育学术课程面前各个发展阶段的优秀教师,是以教育规律和教育理论思想总结(实践)研究为主的课程。学科前沿课程是面前学科(专业)优秀教师,重在将产业发展重点、学科(专业)研究新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的研究型课程。

(四)如何实施顶层设计

由于教师教育工作的调研内容包括人才培养需求、学科(专业)基本情况、师资队伍现状、教师教学能力现状以及教师教育现状。从这些调研成果中,要理顺各个环节的关系,明确教师教育的重点,确定教师教育的内容,实施教师教育课程的顶层设计,建构课程框架,并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体现课程的系统性、针对性、普适性和发展性。

顶层设计要体现教师真实的教学现状、体现课程的整体结构、体现教师教育工作的务实性。

1、体现教师真实的教学现状。所谓的真实是与主观臆断相对立的,也是与教条不相融合的。比如德育修养课程,不能主管地臆断教师在德育工作的的各种失误,或将个别教师的工作失误作为普遍现象,并将这些所谓的案例串联成一门课程。德育修养课程应该与当时、当地的社会背景,与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结合起来,重点不在发现德育工作中的失误,而在于如何正确地树立教师的时代形象,引导学生的科学地发展。德育修养课程不能简单地指导教师学习几个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法律法规,将这些法律法规教条地、僵死地运用到教师教育中去,而要将法律法规和教师具体的教学工作结合,赋法律法规予时代性、现实性。

2、体现课程的整体结构。在教师教育课程的分类中已经就教师教育的课程框架加以说明,问题是要稳定课程框架、发展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式。这就如同一幢高楼,建筑的框架百年不变,室内的装修十年一换,家具的摆设因人而异。教师教育课程框架是顶层设计的核心。

三、提升教师教育课程品质的方法

(一)课程品质的内涵

课程品质是指稳定的课程信息状态,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案以及相对稳定的课程评价等。

课程品质应该体现文化性和学术性。课程文化性表现在课程的区域性与校本性、时代性与历史性,课程的学术性表现在课程的理论性与务实性、社会性与人本性。

(二)课程品质的提升

1、课程定位

教师教育课程框架中每门课程的定位一般是稳定的。这种定位和调研获取的教师需求是一致的,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标准是一致的。每门课程之间彼此“接壤”而又互补“重叠”。

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定位准确的是有效课程,但低效课程一般是无法避免的,而无效课程是必须杜绝的。无效课程的存在或低效课程的云集,课程框架就肯定存在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不是调研结论的错误,就是课程制定的盲目。

2、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联系,课程目标是课程制定过程中既定的为参培者达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整体目标地一部分,每门课程目标之间通过教学活动连接成一个整体。课程目标体现了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价值。

3、课程内容

课程定位是既定的,课程目标是宽泛的,课程内容是发展的。教师教育中比较重视的是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特别是实践性知识。

比如实践性知识具有六个特征,即敏感性(与经验同步的,对教学中的细微差异的感知与判定)、背景性(教学中对环境中的各个因素具有的无用语言表述的沟通与理解)、情境性(寻根溯源,建立教学环境,设计具有细微差异的行动方案)、范式性(针对新问题,改造原有范例实施新的工作方案)、可交流性(教师之间的具有主观意志的有效交流)和前瞻性(依据“元”知识形成的不可预见的知识更新)。这些知识的教学,必须通过工作任务的设定,在教学中通过任务的接受、分析,计划的制定、实施,最终的评估、反馈,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其中的课程内容就变得灵活。课程的目标是一致的,课程的内容又是依据现有的区域、校本教学特点有所差异的。

4、课程评价

广义的课程评价包括课程设置的评价、课程教学的评价以及课程学习的评价。一般课程评价是由四个一级指标(即培训方案,培训条件,培训管理,培训效果),及其所含二级指标组成;每个二级评价指标由评分重点内容、评价标准、评价等级、权重、得分构成。课程评价具有相对稳定性。

教师教育课程的评价要从实际出发,切实落实教师职业专业化能力标准。在评价“培训方案”时,要推动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特色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深化教材与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在评价“培训条件”方面,要突出学科(专业)的“真情境、全真化、仿真式”的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能力培训;在评价“培训管理”方面,要突出组织领导和培训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人性化;在评价“培训效果”方面,要通过教师教育的全过程,而不是仅仅看最后的结果,提倡采用多重巡回反馈等先进的动态评价方法,更多地了解参培教师的满意度及参培教师能力的提高。

总之优化顶层设计要从课程框架设计与课程定位确立入手,提升课程品质要从课程目标的设定与课程内容的优化入手。强化顶层设计,提升教育教育课程的品质,是提高教师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关键。

【主要参考书目】

小学德育工作调研报告范文3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研究问题综述

十几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此环境下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探讨也蓬勃开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突破。就不完全统计,此方面的相关论文,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期刊上发表的就有万余篇。经过梳理,可以把他们研究涉及的领域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改革面临的新形势的分析

研究者在肯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的前提下,总结了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简单概括有三大方面: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带来的契机和挑战。一方面它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升了大学生的主体认识;另一方面它也冲击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使他们选择的多样化趋势更为明显,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和复杂性。

2.在经济全球化下,西方依旧推行其“西化”“分化”的图谋,加紧文化意识领域的渗透,与我们争夺青年一代。如何用科学的理论和思想有效的武装在校大学生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

3.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虽极大地促进了知识信息的传播,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手段。但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也在一定程度上挑战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政治品质。如何应对,是新时期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对教学活动参与者(教师和学生)的研究

就学生而言,关于他们政治取向、价值观念、心理健康状况、道德诚信水平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成果颇为丰富。通过这些调研成果,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渴望祖国繁荣昌盛;同时,他们也具有价值取向功利化、个体意识强化、道德意识复杂化等思想特点;而政治和道德观念模糊,缺乏道德责任感和心理失衡问题也较为普遍存在。

就教师而言,许多学者对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必备素质以及对教师的保障、评价、激励机制做了系统的调查分析,指出受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的教师思想上也出现了许多复杂的变化,滋长了一些消极的东西;同时,面对新情况,自身的业务素质也出现了诸多的不适应,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就此,研究者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向“专家型”发展的思路。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能力,还要有一定的道德修养,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和情感倾注。需要指出的是中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流砥柱,对他们特点、存在问题和相关解决对策的研究理论成果所占比重较多。

三、对教学实施过程的研究

1.对教学内容的研究:纵向来看:教学内容的改革反映了国家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认识的重视和深化;横向来看: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国家意志性、马克思教育的常识性与德育发展的时代性的统一,突出了课程对学生立场、观点、方法和能力的培养。研究者在的指导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前提,以人为本,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内容涉及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为重点,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为根本任务,理论与实践结合为根本途径,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多个领域,力求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对教学形式、手段及途径的研究:主张“开拓创新”是此项研究的显著特点。提倡打破传统教学的“填鸭”模式,在肯定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拓展多种渠道。研究方向主要体现在:深入开展社会调查,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班级、社团以及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等新型学生组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等方面。

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些学者指出要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教学途径上需要特别注重大学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研究,衔接主要指的是两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在德育工作、心理工作以及课堂教学的有效的过渡。具体来讲,首先指出大学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的问题是多年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课功能发挥的重要原因之一。然后探讨具体的解决办法:通过教学改革,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质,从学生身心发展的承续性及不同阶段的特殊性出发,建构了一套完备的教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和评价的良好过渡体系。提出了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等不同的阶段,保障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进行的详细计划以及具体任务。强调指出在教材内容上中学教材“多、难、深”,不利于高校“两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衔接,高校和中学教材中有关知识的重复应该全盘考虑,适当增删。具体措施为:以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为基础,增强德育工作的效率;以教学方法改革为突破,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师资力量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加强实践环节,使理论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和社会现实。

3.对教学反馈检测手段的研究。研究主要倾向于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笔试测试方法,立足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主张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既要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察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取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学校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报告[J].北京:中国青年研究,2005-07.

[2]田永清.浅谈政治工作者的基本功.教育艺术,2003(12):10-11.

[3]刘莉.经济全球化、文化霸权与大学生与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04(5):16-17.

小学德育工作调研报告范文4

1.1 目的

本课题坚持育人为本,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以期实现以下目的:

(1)通过调研,了解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并分析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方面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2)弄清楚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存在的不足和误区,探寻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以构建能有效运转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3)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入课堂,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尤其要改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学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应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2 意义

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有效模式是适应时代挑战的需要,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要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构建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学模式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以提高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1.3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起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得到关注。目前,我国很多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作了深入的研究,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探索了许多操作模式。如心理——德育模式、情感教育模式、诱导式教学模式等,这些模式有的是在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是从心理发展方式上建构,有的是从心理品质切入,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成绩斐然。

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亟待完善,表现如下:政策与实施脱节,落实不到位,有些学校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和评估,敷衍了事;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够,为数不少的人是滥竽充数的;课程体系不完善,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名无实;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一方面是心理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同时又有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

2 方法

2.1 对象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2.2 研究工具

2.2.1 中学生适用的问卷

我们采用王极盛教授改编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1)强迫、(2)偏执、(3)敌对、(4)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5)抑郁、(6)焦虑、(7)学习压力、(8)适应不良、(9)情绪不平衡、(10)心理不平衡等10个因子。在此量表中,确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标准为:2~2.99分表示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3~3.99分表示存在中度心理健康问题;4~4.99分表示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5分表示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2.2.2 小学生适用的问卷

我们采用被大多数学者使用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稍做修改,共有21道题。从四个方面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即学习生活、行为习惯、人际交往和性格。

2.3 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搜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动态,把握好课题的研究方向,理清思路,对调研报告和论文即研究成果有一个基本的构思和设想,编写调研提纲、选定合适的调查问卷。(2)实施阶段。联系海南中学、府城中学、城西中学和万宁二小等学校,安排好调研时间;开展调研活动。调研对象主要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德育教师、班主任和部分学生。(3)深化阶段。整理调研材料。将调研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数据整理、归纳分析,发现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需要可再次调研;中期评估(研究报告、成果展示等);汇总、分析材料,完成论文并发表。(4)总结阶段。课题组关于结题的意见;课题组结题报告、申请结项,验收;资料归档、成果申报。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按照教培院和学校要求,建设好网络平台,撰写好博客。

2.4 具体方法

(1)文献分析法。搜集、阅读并分析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教材、论文等,组织课题组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尤其对本课题研究有理论支撑和有重要指导作用的文献资料,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等文献。(2)问卷调查与访谈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进行深入细致地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及未来心理健康教育的走向,发现问题与不足,确保研究立足于实践、更有针对性。(3)行动研究法。以班级为研究范围,观察心育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普遍性问题,对工作的实效性进行分析并加以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模式的要素和结构,积累模式操作的实践经验。(4)经验交流法。与工作在一线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咨询师和学管人员等多沟通交流,拓宽视野,启发思路。

3 结果

2012年5月、6月期间,我们课题组成员分别到海南中学、城西中学等单位进行调研。对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同分管领导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教师做了访谈,将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整理如下:

3.1 访谈的内容

3.1.1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所访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比较重视,均有主管校领导负责,一般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归在一起进行管理。在设立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有经费投入但明显不足,硬件设施有待完善。

3.1.2 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

所访学校一致认为班主任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队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定期对班主任进行培训。每班配有一名心理委员,有的学校对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有要求,有的无要求。

3.1.3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形式

具体形式主要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如海南中学设有心理教研组,五个专职教师,都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专门负责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且有课程教学计划,每两周上一节课;挂靠德育网站进行网络宣传、黑板报(每月换一版)、主题班会、并且根据需要不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和团体心理辅导;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每 天有人值班。

校方普遍认为建设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最重要,学校离不开家庭的配合,社会的支持。

3.1.4 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分为以下几种:学习问题,表现为考试焦虑、考试舞弊、厌学逃学,初三、高一至高三都有考试压力问题;人际关系紧张,包括同伴和师生关系紧张;青春期问题,如早恋现象,早恋造成成绩下降;适应问题,高一初一有入学适应问题;情绪问题,包括情绪不稳、心理承受力低,记忆力衰退等,个别同学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严重的甚至出现自伤或伤人等现象。

3.2 问卷的结果

我们课题组发放问卷870份,收回有效问卷780份。问卷的数据结果如表1:

3.2.1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分析

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图(如图1)可以看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有三个显著特点:(1)心理健康水平基本良好,轻度及无症状占较大比例。(2)学习压力、强迫症状、焦虑、情绪不平衡症状比较突出。(3)每一症状程度由轻到严重呈坡度减少。

3.2.2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分析

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小学生四个方面的心理状况分别为:(1)在学习方面,多数孩子上学读书没有明确的目的,在作业方面能够认真完成;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够;看重考试成绩;在学习方式上,多数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方式;希望能得到老师或家长的肯定和鼓励;13%的学生没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环境,1%的学生厌烦学校。(2)在行为习惯方面,大多数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纪律,集体荣誉感强,但也存在父母过于溺爱,孩子行为受限,心智发展受到影响。(3)在性格方面:表明现在的小学生情感意志薄弱,低年级的同学对父母依赖强;感情上过于理性,缺乏同情心;独立判断的能力较差;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好胜心强,处理问题感情用事。

多在人际关系方面,数学生不能够与人很好地沟通,个人较封闭,认为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表明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不太重视孩子做人的教育。

4 讨论

4.1 存在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薄。目前,大多数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并没有真正理解,大多数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老师或班主任的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气氛不浓。实际工作中,专业心理教师较少,基本上由德育老师代替,通过班主任工作和学校德育活动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2)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不足。就我们调研的结果表明,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或经费少,缺少必要的配套场所和硬件设施、音像资料及测评软件等。也没有经费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及向家长、学生发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材料,无力开设免费心理咨询热线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3)师资力量薄弱。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而且身兼数职,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对专业知识一知半解,理论功底薄,实践经验少,指导实践不力。因此,很难胜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4)心理健康问题被忽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引起社会、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问题,对心理健康问题不以为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的认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暂时的过渡性问题,过了这个“坎”,孩子们会自动纠正过来。部分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而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都是心理健康的。这样就严重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实效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在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提高心理素质,课堂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情况却问题多多。如有的学校没有将心理教育课程正式纳入教学管理体系,或是课程开设处于无序状况,或者课程内容的选择随意性大,课程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6)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利用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很多学校偏重于学校“单枪匹马”地开展教育,未争取家庭与社区的配合,其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4.2 对策

(1)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这项教育工作。

(2)完善硬件设施。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应纳入预算,单独列支。增列的经费主要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管理、教研、师资培训以及业务或课题研究等。根据需要,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辟出或建设专门地方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场所,确保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每个学校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引进一定比例的专业人才,配备数量适当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这些教师应当有专业水平,能够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外,要积极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培训和班主任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并将其列入年度计划。在校本培训中,加强全体老师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逐步做到心理健康教育人人在行、个个关心的工作状态,最终形成以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4)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程是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课堂是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从班主任工作、政教工作中分离出来,独立设置课程,建构既能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又便于教师操作,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

(5)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要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 小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教学中,各科教师应深入挖掘,对中小学生实施自觉、有意识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增长知识和发展健康的心理。

(6)社会、学校和家庭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兴的、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为中小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调研情况表明,面对中小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教学、心理咨询和辅导效果不尽如人意。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仅靠学校“单打独斗”,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注,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多方给力,创设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

5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做到有的放矢,建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要明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两大任务: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二是要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且“预防胜于治疗。”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小学德育工作调研报告范文5

一、背景与方法

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工作中明确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在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特殊位置,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同时又是班级的服务者,肩负着教育任务,集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于一身。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多,交流最多,影响也最大,我们常说,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班主任带出什么样的班集体,班主任就是一班学生的主心骨,班主任就是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教育力量,直接影响着学校工作的成败。

班主任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较高的教育理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身心健康、富有人格魅力,又善于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新形式,新要求,新考验,要适应新时期教育的变化,及时改进班主任工作,使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人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队伍素质,是提升学校德育工作质量之需要。积石山县近年来在班主任队伍的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采取了很多举措来促进班主任的发展,取得较好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规范管理和全面提升。因此,为了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我县中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及队伍建设情况,促进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效益,全面提升学生管理质量。我们在全县部分中小学范围内开展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专项调研。

本次调查的内容包括中小学班主任的职业理念、职责、选聘、津贴、培训、考评、制度设置、存在问题等方面,走访的方式进行。调查的对象是全县部分中小学。

二、现状与问题

(一)班主任工作负担过重

关于班主任工作量的调研结果表明,目前积石山县超过60%的班主任每周课时量为10~18节,甚至有部分班主任课时量在19节以上。也就是说,大部分班主任在承担繁重的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得兼任与学科教学工作量相当甚至更多的班主任工作。从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来看,目前我县班主任除了做好日常班级管理,维持好班级秩序外,还需要处理各种学生问题,应付学校各项考核,配合学校做好种类繁多的检查评估,完成上级部门要求上交的各类表格等。此外还需要做好家长、其他学科教师的沟通协调工作。甚至连学生办理保险、学生资助、贫困学生家庭摸底等工作都由班主任负责。因此,八成以上的调查对象表示不愿意继续担任班主任,有60%的调查对象认为“减轻班主任工作负担”是目前班主任工作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班主任队伍年龄结构年轻化趋势过于明显。

各校在选派班主任时都特别注重将思想品德过硬、工作负责,敬业精神强,具有一定教育经验的老师选作班主任,但从调查中看,绝大多数学校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年富力强的老师都已退出了班主任队伍,各校班主任都由刚刚参加工作的老师和一些青年老师来担任,班主任队伍建设中没有呈现老中青相结合,队伍建设非正态呈现。

(三)班主任职业压力偏大

超过90%的调查对象认为班主任工作压力非常大或比较大,认为压力适中的只有占一成。“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班级难管理”“学生家长误解与不配合”和“学校对班级的各项评比与检查”是造成班主任工作压力的主要因素。职业压力给90%的班主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感。班主任的职业压力偏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班主任工作本身事务多且繁杂;二是部分班主任自身业务能力需提高;三是当前学校应试压力大,问题学生越来越多,家长对孩子和学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四是当前学校接受的检查评估项目越来越多,各种机构委托学校办理的事务越来越多。过大的职业压力给六成以上的班主任带来了中度以上的职业倦怠感,给班级管理的效果和学生的教育指导,甚至是班主任的职业意愿、职业幸福感、身心健康、家庭关系与人生幸福都造成了不利影响。这种状况不利于班主任队伍的稳定,不利于班主任队伍素质和班主任工作品质的提升,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班主任津贴水平较低

自2019年积石山县中小学提高班主任津贴300元以来,班主任津贴低的现象得到了一些改观。尽管如此,从调研的过程来看,绝大部分学校班主任对班主任津贴与工作量相比仍不满意。我们从对班主任津贴的满意度、津贴额、津贴发放方式等方面了解积石山县中小学班主任的津贴状况。(1)县教育局填报数据表明,目前积石山县班主任每月工作津贴平均数300元。(2)对于目前的岗位待遇,调查对象认为班主任工作“付出多而获得少”。(3)对班主任津贴的发放方式,有的学校把津贴作为班主任考核等级来发放;有的学校按岗位统一发放;有的学校把班主任工作放到教师考核中适当加分。对于班主任津贴发放的合理方式,有60%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按工作量,40%认为按岗位。因此,98%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班主任津贴标准”。低津贴高付出,使得班主任这一岗位缺乏吸引力,导致班主任工作质量难以提升,班主任队伍专业化相关机制的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五)班主任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除了津贴水平低对大部分班主任缺少激励作用外,班主任的其他激励机制也还没有完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班主任奖励项目少,激励面不够大。目前,积石山县与班主任奖励有关的项目,县级层面有由积石山县教育局组织的“县优秀班主任”评选,州级层面有“优秀班主任评选”,但每年获奖人数约1——3人。对于庞大的班主任群体而言,目前所设立的评选项目激励面还是比较小。

二是班主任津贴不与工作水平挂钩。60%接受调查的班主任所在学校,班主任的津贴是全体统一的;除了少数学校外,大多数学校班主任的津贴与班主任工作年限不挂钩,与工作业绩不挂钩,这也就意味着在不少学校,无论班主任工作做好还是做坏,无论担任班主任年限长还是短,所得津贴均差不多。

三是教师职称评定、评先评优中班主任业绩没有受到应有重视。在教师评职称中对班主任工作,也更看重年限而不是工作效果。

此外,目前激励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最为有效的杠杆是教师职称评定对班主任工作年限的规定。然而,对于已经担任够了规定年限且已经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这样的杠杆将不再发挥作用,如何让这些教师继续投入班主任工作中,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不利于激励班主任投入工作中,也不利于把优秀的教师留在班主任的岗位上。

(六)班主任培训机制有待完善

1.部分学校会组织新任班主任进行培训,或不定期结合实际开展形式不同、内容多样的校本培训,仅停留在校级层面上,省州县级别的班主任培训特别少。对中小学班主任的培训,规模较小,缺乏针对性、层次性和系统性。

2.学校、县、州班主任培训方面没有建立起班主任培训体系,还有待完善。

3.在校级层面,目前学校开展的培训主要以专题讲座、经验交流、师徒结对、外出考察、课题研究等形式为主。在培训活动开展频率方面,90%的学校一学期会开展一次,个别学校完全没有开展。总的来说,学校培训没形成体系,,缺少明确的规划,也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

行政部门及学校,定期、分类的班主任培训项目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目前所开展的班主任培训大都是临时性、不定期的,没有固定的经费保障,没有明确的培训计划,培训的效果也难以保证。这样的状况不利于促进全县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近年,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生成长的新情况新特点,均对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迫切需要制订更加有效的政策,保障和鼓励中小学教师愿意做班主任,努力做好班主任工作;迫切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保障和鼓励班主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情况,以真挚的爱心和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成长进步。针对目前积石山县班主任的现状与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以促进班主任队伍整体质量的提升。

(一) 制定和出台规范班主任工作的相关政策

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对班主任的职责、待遇、权利、评价做了相应的规定。但在执行过程中,班主任的职责、待遇等问题很少获得明确的保障。职责无限大,什么都要管,但相应的待遇,如工作量、津贴等问题都得不到落实,大大打击了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建议出台《积石山县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意见》的相关政策,解决阻碍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问题。

1.明确班主任的职责。进一步细化班主任的职责,不能认为所有有关学生的工作都是班主任的工作,对非班主任工作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尽量不要安排班主任做,如果班主任做了工作职责之外的工作,要另计工作量。

2.排解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减轻班主任的工作压力,主要从三方面进行:(1)明确班主任的职责权限,让班主任的工作有边界。(2)落实班主任的工作量。《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的第十四条规定:“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各地要合理安排班主任的课时工作量,确保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明确了班主任教师应当把授课和做班主任工作都作为主业,要拿出一半的时间来做班主任工作。因此,对班主任要减少一半的课时,保障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时间;班主任超出的工作量要计入相应的工作绩效中。(3)加强班主任的心理疏导。在县教育局对班主任的职业压力和倦怠、心理焦虑等提供排解的场所和途径。

3.提高班主任津贴。积石山县班主任津贴,虽然县进行了适当提高,但从总体上看仍然偏低,已大大影响了班主任的士气,妨碍了班主任整体素质和专业化程度的提升。因此,建议提高班主任的津贴,可将班主任的津贴分为班主任补助和绩效工资两部分;班主任补助由财政按每年的班主任人数统一发给班主任;绩效工资部分则是学校根据班主任的工作量计算班主任应该获得的工资收入。

(二)建立和完善班主任专业化发展体系

时至今日,班主任已发展成不是人人都可以胜任的一个工作岗位,它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有其自有的专业内涵和技能要求,班主任的专业化已成为班主任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班主任专业化发展体系迫在眉睫。此体系应包括:

1.专业的培训体系。建立班主任入职培训、骨干班主任培训、优秀班主任培训、名班主任培训、名班主任工作室及班主任继续教育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班主任入职培训和骨干班主任培训由县教育局统一开展,优秀班主任培训、名班主任培训和名班主任工作室由州级统筹。

2.健全的激励机制。完善“优秀中小学班主任”“名班主任”等评选、奖励、培养制度,改善班主任评价机制,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奖惩依据,与表彰奖励、晋级、晋职挂钩,从而激发班主任的内在动力,促进班主任个体的自主发展。将“优秀班主任”评比纳入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表彰奖励体系,并在职称评定、评先评优中予以认可。选拔学校管理干部应优先考虑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的优秀班主任。对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或在班主任工作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物质和精神奖励。

3.丰富的专业成长途径。定期组织班主任论坛、班主任经验交流会等专业研讨会,促进班主任专业上的相互学习;定期开展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主题班会说课大赛等班主任专业技能比赛,以赛代训,促进班主任专业能力的提高;鼓励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和建设的课题研究,提升班主任的综合素质。

4.广阔的展示平台。为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搭建展示平台,包括各类专业能力的比赛、专业的杂志、专业的网站、论文评选等。让班主任能够有舞台交流展示自己的工作成绩、研究成果和专业水准。既让班主任获得成就感,消除职业倦怠,也促进同行间的相互学习。

5.完善的保障制度。建立完善的班主任专业发展保障制度。首先,在县教育局设置专职或兼职的班主任教研员,统筹管理和指导本县班主任的专业发展。其次,建立班主任教研制度,每月定期开展班主任教研活动,以确保班主任能够得到专业的提升。

小学德育工作调研报告范文6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益严重,令人担忧。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也使千千万万的家庭陷入痛苦之中。本文通过对未成年犯犯罪特征的调查和了解,明确未成年犯教育改造的指导思想,在其基础上制定未成年犯教育改造的主要内容,并针对未成年犯罪的问题做出预防对策。

关键词:未成年犯;教育;改造;预防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收入分配不均、就业率下降等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严峻,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毒瘤。青少年意味着未来,意味着希望,因此我们对青少年犯罪进行调查,探究青少年犯罪的各方面特征,建立一套完善合理的教育改造对策,以求帮助未成年犯矫正恶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一、未成年犯罪的基本特征

(一)违法性

未成年人的年龄界限我国法律有明文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未成年是指未满18岁的公民。”其违法行为的产生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就主观因素而言,主要是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个体需要与满足需要手段上的认识错误等;就客观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

(二)未成年犯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的一项对全国10个省、市近3000名未成年犯和1000余名普通初中生的调研报告显示,未成年犯多数有学业失败的经历,57.1%的人学习成绩中下或根本跟不上,50.3%表示很少或从未受過老师表扬,这些数字都远远高于普通未成年人。因此,闲散未成年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排在前三位的是初中肄业、小学肄业、小学毕业,文盲、小学和初中水平的佔了97%。犯罪前多数已处于家庭、学校、社會监管无力的状态,他们中的72.5%有离家出走经历,24.4%的人不与亲生父母生活在一起,另外,有56.7%在学校期间经常逃课旷课。[1]

(三)犯罪涉及领域广泛,类型多样,危害性增大。

当今的青少年犯罪类型日益多元化,传统犯罪继续存在,新型犯罪层出不穷。据有关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涉及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当中的大部分违法犯罪行为。在青少年中,以颠覆国家政权为目的,破坏国家统一、想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的有之;因泄私愤,报复,放火、投放危险物质的有之;为获取不义之财进行绑架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有之;为攫取钱财,盗窃、诈骗。抢夺、抢劫的有之;为寻求刺激,寻滋生事,扰乱公共秩序者也有之;还有进行赌博、、吸毒贩毒、传播计算机病毒。传播物品。可谓“五毒俱全”,种类繁多,不一而足。[2]

(四)盲目而导致犯罪

未成年人的犯罪动机带有其明显的年龄特征,即与他们的认知水平不成熟相联系,常常是动机模糊,未能完全意识到。从表现方式上看,他们的犯罪动机易变化、不稳定,易受外界诱惑影响而变化,表现为较少的预谋性,随机性强。而且一般都带有强烈的情绪、情感性。也就是说,未成年犯罪动机直接受情绪、情感的驱使,无论是起因,还是实施过程中动机的变化。无一不与情绪相连。

盲目性是青少年犯罪的突出特征之一,他们在犯罪时从动机的产生到行为的实施,时间极短,有时并无确定目标,无明确的行动方向,往往为一点小事, 一言不合就大动干戈,直接酿成伤害、杀人,有的经同伴稍加挑动、怂恿,就干出抢劫、流氓或等犯罪行为。

(五)在行动结构方面显示出手段的暴力性,成人化、智能化的倾向明显

青少年犯罪呈现出手段的残暴性和后果的凶残性之特征。青少年正处于精力旺盛的阶段,加上分辨是非的能力差,不考虑起犯罪行为的后果,感情易于激动,因为总是不顾一切地去行动。因此,他们的作案手段往往极其残忍,肆虐横行,无所畏惧,破坏性极大。

那些以前主要是成年人实施的犯罪,如绑架人质、拐卖人口、走私、逼迫妇女等犯罪,现在青少年都有涉及。那些传统的青少年犯罪,在形式上也日趋成人化。他们已不再满足于一般的扒窃偷摸、寻衅滋事,为是进行蒙面抢劫、持刀等成人化犯罪。就盗窃罪来讲。当前的青少年犯罪就呈现出成人化的特点。

(六)未成年人实施犯罪的暴力化恶性化程度加剧

根据有关方面统计和抽样调查发现:未成年人犯罪暴力性日趋明显,严重暴力犯罪比例明显上升。近年来,犯抢劫、、奸、故意杀人、故意伤害五类严重暴力犯罪的未成年罪犯约占全部罪犯的50%左右。未成年人实施的重大恶性案件时有发生,相当一部分省份都出现了未成年人残酷杀害祖父母、父母及其他亲属的案例。比如,河北省唐山市年仅15岁的莫某因父亲长期虐待母亲和自己,为了让柔弱无助的母亲和自己能够得到解脱,莫某伙同两名男性未成年伙伴,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3]

二、未成年犯教育改造的指导思想

青少年犯罪是由于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他既反应出我国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呈现的社会结构内在的结构性矛盾与冲突以及其整合机制的破裂和松弛,同事也折射出青少年个体在适应当前急剧变化、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过程中思想上的困惑和迷茫,心理上的脆弱与孤独,因而要有效地防治青少年犯罪,就应当立足我国的实际,整合社会资源,构筑起青少年犯罪的防治体系以及运行机制,同时结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对其个多用途、多方面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培养与扶植,促进其树立起正确人生观和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一言概之,这就是应当对青少年犯罪实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

1. 社会:治理青少年犯罪的基础

在社会调控方面,我国应该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其社会结构再生、完善与彼此功能上的互补。具体言之,当务之急是需要在社会控制模式的构建中,不仅要促成自上而下的权利救助机制,强化其辐射力,而且应形成自下而上的权利救助机制,增强其在社会动态发展中的灵活性、能动性。在社会控制的策略上,政府就应对社会控制薄弱的地方增强管理职能同时应不断地培育、扶植新的“中间组织”的自我发展与完善。

2. 司法:治理青少年犯罪的保障

在治理青少年犯罪中,司法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既涉及如何科学有效地防治青少年犯罪的问题,还涉及如何公正惩处和保障青少年犯罪人的合法权益以促使其改邪归正、防治重新犯罪的问题。因此,科学地构建刑事司法运行机制是治理青少年犯罪的重要保障。具体而言,在目前我国治理青少年犯罪中应当建立科学的青少年犯罪的司法防治保护机制度和完善青少年犯罪的刑事法律。

3. 学校:治理青少年犯罪的关键

学校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基地。然而一直以来,对于小学、中学、高中的工作成绩与社会声望基本上以升学率的高低来作为学校好坏的评价标准,学校的工作基本也就随着这一指挥棒运转,这不仅本身给青少年违法犯罪潜藏了消极的因素,而且也制约了学校对于防治工作的开展,因此要发挥学校再防治青少年犯罪的功能,重要的一点是政府应将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防治工作纳入到学校的中心工作中来,并将起作为评价学校工作成绩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在社会中,政府应大力宣扬学校开展培养青少年遵纪守法工作的深远意义,以获得社会对这项工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学校对青少年违法犯罪发挥防治作用。

三、未成年犯教育改造的主要内容

我国《监狱法》规定,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应当包括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三大内容,实行因人施教、分类教育、以理服人的原则,采取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狱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这是教育改造所有罪犯的法定的、也是最基本的内容和方式,自然是教育改造未成年犯所必须依循的。

(一)未成年犯的思想教育

《监狱法》规定:监狱应当对罪犯进行法制、道德、形势、政策、前途等内容的思想教育,这是普遍适用于全体罪犯的思想教育内容,监狱对未成年犯的思想教育应当在这一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倾向于未成年人的特点。

1. 对未成年人犯进行法制、道德教育

对未成年人大多数是法盲,对未成年犯的法制教育是为了矫正其错误的法制观念和心理,管教干部要对他们进行法律知识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管教干部对未成年犯多讲关于其他未成年犯走上犯罪道路后,进行认真改造,在监内好好学习,争取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等案例;管教干部要善于与未成年犯建立感情联系和心灵沟通,以消除未成年犯的抵触对立情绪,促使他们的意识、情感、行为的良性转化。

未成年犯的道德水准低下,大多数未成年犯都是从缺乏道德观念、不讲社会公德开始逐渐滑向犯罪的深渊的,管教干部要对他们进行有关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教育他们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集体主义精神,树立正义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划清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并且要指导、督促他们以社会主义的道德准则来规范和约束自已的行为,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习惯。

2. 对未成年犯的政策教育

党和国家的政策既是立法依据,又是执法保障,是法律的延伸和补充,因此政策教育应当作为法制教育的补充,使受教育者对法律、法规的要求有更为确切、全面的理解和把握,促进行为守法。对未成年犯的政策教育应体现“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使他们体会到我国法律对未成年犯的“特殊保护”,主要包括人道主义;教育改造为主,轻微劳动为辅;监狱教育与社会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等内容。

3. 未成年犯的前途教育和社会教育

前途教育的意义在于唤起罪犯对未来的希望,增加改造信心,提高改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未成年犯的教育改造不能将他们与社会生活隔离开,大多数未成年犯入所后担心被父母、亲友和社会所抛弃,渴望得到家庭的帮助和社会的关怀,要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和家属亲人并没有遗弃他们,而是时刻关怀他们,期望他们改好,因而从中受到鼓舞和鞭策,决心改恶从善,重新做人;要让他们正确了解国家四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及今后发展的目标,让他们看到自已的改造前途,树立改造的信心和决心,学有所长,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材。

(二)未成年犯的文化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第75条针对服刑的未成年犯规定:“监狱应当配合国家、社会和学校等教育机构,为未成年犯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文化知识水平是构成个人精神文明的重要素质。对未成年犯进行文化知识教育,提高其文化水平,改变其智力结构,不仅是教育改造他们的需要,更是一次“立足眼前、着眼未来”的基础教育,对于提高未成年犯的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4]

(三)未成年犯的技术教育

《监狱法》第64条规定:“监狱应当根据监狱生产和罪犯释放后就业的需要,对罪犯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第75条规定:“未成年犯的劳动,应当符合未成年人的特点,以学习生产技能为主。”大多数未成年犯长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既无劳动习惯,又无劳动技能,这也是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他们进行劳动实践和劳动教育,促使他们逐渐感受各认识到劳动的光荣和不劳而获的可耻,让他们了解劳动创造人类、创造世界、创造财富的真理,从而树立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技术教育对于促进未成年犯改造尤为重要。[5]

四、未成年犯罪的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应该从全方位的角度考虑,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以下几点预防工作尤为重要:

(一)未成年犯罪的家庭预防

家庭结构失调、家长不良言行的熏染以及教育方法不当,都极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发现未成年人犯罪蛛丝马迹的当首属其家庭成员。特别是初犯阶段,父母如能及时制止、教育;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说,家庭安定则社会安定,家庭和睦则社会和睦。抓好家庭教育这个环节,就是抓住了未成年人犯罪的源头。我认为有关部门可与少年家庭签订防治犯罪的责任状,明确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通过落实承包责任制,巩固家庭这个堡垒,对于整天忙于生意、事业、忽视子女教育的家长,要促使其从思想上重视,从行动上落实。那些教育方法不当、过分溺爱、纵容或棍棒教育的家长,通过举办家长学校等形式,进行必要的培训,促使其摒弃不良的教育习惯,使每个家庭都能真正起到教育预防的职责。

(二)学校预防

在学校预防中,学校首先是传道,教学生做人的道理以及如何做人,其次才是传授文化知识。学校应改变现有不当的德育模式,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校的德育及其违法的原因。德育本身没有过错,错的是教育的不当内容和方式,片面的追求、且德育仍然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最初的和最有力的屏障。,因此,要发挥德育教育自身的有效作用的同时来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几率。关闭而不是开启未成年人走向违法犯罪的大门,必须纠正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回归教育本来面目,认真研究、探索在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有效方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在学校开设法制课,设置专业法制教员,加大法制教育工作力度,让学生每周至有一节法制课。同时要建立教师教法、学生学法的考核制度,使老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把学生学法、懂法、守法落实到实处。全面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学校、老师要认真履行好应尽的各项职责。

(三)社会预防

随着科技现代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了多姿多彩。但是与此同时,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也随之产生。各种涉及暴力,黄色的媒体随从可见。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难免产生悸动。由于辨别是非能力薄弱,对于这些东西青少年自制力明显不足以抵抗。物质享受的强烈诱惑,物质生活的高度追求,使意志薄弱者跌入迷途,走向犯罪。

鉴于上述诱发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原因,我们应当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是对社会上,重点是学校周边进行整治与净化。坚决打击危害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不法行为,给青少年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二、是加强法制教育,大力宣传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三、打击诱惑青少年的不法活动,开展一些积极向上,文明健康活动等等,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换救的方针,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使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个人预防

未成年人自制能力低下,认知能力低。应当学习相应的法律,获取相应的知识来装备自己。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如果发现有违法犯罪越轨迹象时,应当及时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在自身找出不足,以最快的方式杜绝有违法犯罪的事情发生。‘

综上所述,对未成年犯的教育改造必须始终坚持其中的重点和侧重点相结合原则,遵循教育改造全体罪犯的一般规律和法律规定,在打击中预防,在预防中打击。并针对未成年犯个体的特殊性,在社会各方面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下开展扎实的、持续的教育改造工作。

注释:

[1]周华婷. 未成年犯调查:多有学业失败经历[J].北方网,2006-09-13.

[2]雍自元.青少年犯罪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M],2006. 第35-50页.

[3]莫洪宪.中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M],2005.第39-44页.

[4]刘学武、李淑娟:坚持以人为本打造未管所特色行刑理念文化.北京市监狱管理局网[J],2008-8-27.

[4]李纲:关于加强罪犯职教的思考.中国司法[J],2000年第02期.

参考文献:

[1]莫洪宪.中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M],2005.

[2]官颖.城市未成年人犯罪与家庭.群众出版社[M],2004.

[3]雍自元.青少年犯罪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M],2006.

[4]张利兆.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M],2006.

[5]刘世恩.中国罪犯改造理论与实践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M],2002.

[6]王秉中.罪犯教育学.群众出版[M],2003.

[7]周华婷. 未成年犯调查:多有学业失败经历[J].北方网,2006-09-13.

[8]刘学武、李淑娟:坚持以人为本打造未管所特色行刑理念文化.北京市监狱管理局网[J],2008-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