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的建议和意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开题报告的建议和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开题报告的建议和意见

开题报告的建议和意见范文1

一、开题报告撰写的方法

课题开题报告和申报方案相比,主要特点体现在“实”和“操作化”上,需要在深度、清晰度、具体化等方面做更多地准备。因此,开题论证报告一定要在可行性上下功夫,尽可能全面地分析问题。开题报告的基本结构包括:课题名称、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课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预期成果、课题研究的成员分工及保障措施、主要参考文献等。下面就对开题报告与课题设计方案中要求不同的部分加以说明(其余内容与课题申报方案内容基本相同)。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应准确地表现出研究的重点,简约地表明研究的对象、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对课题名称的要求是:一是要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二是要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要注意使用科学概念和规范用语,不能用自创的词语或一些缩略语;三是要简洁,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需要注意的是,在开题报告中课题名称要以申报批准立项课题名称写,对当时申报的课题有稍加改动,如填加一些限制词语,使课题研究对象具体化,或是研究内容具体化,都可以作小的变动;但如果变动较大,改变了研究内容,那在写开题报告时应将其具体阐明原因(新课题名称是什么,原课题名称是什么,修改的理由是什么),并随后申请课题变更。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课题界定,即对课题的诠释,对课题的核心概念进行说明。采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引用教育理论、整合文献知识等,以分段或标题陈述的形式确定概念及其内涵与外延,主要是涉及到的一些较为陌生的术语,或者某些容易引起歧义的概念,说明课题名称及其关键词的定义、涵义及来源;采用分——总的方法,对课题中的研究对象、范畴、方法抽取出本质属性,并分别给予概括;对研究范围与内容的界定,主要是将原来过大的研究范围适当缩小,对原来不明确的研究范围进行界定。最终形成对整个研究课题名称的科学界定。

科学的课题界定有利于使研究内容和活动切题,防止研究目标和方向的转移或使研究范围任意扩大或缩小。核心概念的界定一般要选取课题名称中的主要概念、关键词或课题研究的核心进行界定。如《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发展性评价的研究》的课题界定:

“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即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的“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要求和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进行广泛性、大声势的新课程改革实验,这样一种宏观情势、现实环境之下。

“评价”,在内容上比较广泛,除了对学生的评价之外,还包括对学校在内的教育环境的评价,对于教师的资格及能力的评价等等。” 本课题研究主要针对学生的评价,但也将涉及到教师评价、学校评价等。

“发展性评价”,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即试图为了改变评价中存在的“强调甑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的状况而进行的“评价改革”。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的“评价改革”包括“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建立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中小学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的改革”等。本课题所要研究的“发展性评价”,主要在义务教育,尤其是初中阶段,但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密切相关。“评价”中一个重要而普遍的形式是考试,又受到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主要概念的影响,所以研究中往往将“评价”与“考试”连在一起,称“评价与考试”。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课题的理论依据主要是阐明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即支撑本项研究的一般方法论、具体学术领域及其学术成果。因为任何一项研究应该归属某一个或某几个研究领域的科学体系之中,其中作为研究这个课题所必需的概念、定理等理论体系就构成了支持这个需要研究的课题的理论依据。理论的选择需要有启发性并对课题研究具有支撑作用,在陈述课题的理论依据时,要具体说明这些理论如何与本课题联系,在哪些方面支撑该课题的研究。具体要求为:1. 少而精;2. 针对“问题”;3. 有指导性;4. 表述简明、准确,有具体操作要点,便于教师理解和把握。

另外,研究依据通常包含政策依据和实践依据等。“政策依据”就是用国家的某种法定条文证明课题研究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可以是国家现行的教育法规,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法》等;也可以是国家现行的教育政策。“实践依据”就是某种实践活动能证明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研究内容是在研究目标的基础上,将研究思路具体化,即为了要达到研究目标,需要研究什么内容。相对研究目标来说,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目标与内容之间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就需要对研究内容进行合理分解,这样有助于降低研究的难度,保证研究具有可操作性。

下面举例说明研究内容如何进行分解。如《家园共育提高幼儿早期阅读质量的研究》课题研究内容分解程序如下:

第一步:确定研究的问题。

该课题按照研究的进程,涉及早期阅读现状调查研究、创设阅读环境和寻求阅读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为此,研究者将课题需要研究的内容确定为:1. 幼儿园及家庭早期阅读现状的研究;2. 家园合作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早期阅读环境的研究;3. 家园合作提高幼儿早期阅读质量的有效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第二步:将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排序。

按照研究进程,先进行现状调研,然后进行创设环境和寻求方法的研究。

第三步:细化研究问题。

课题负责人将需要研究的内容细化为:

1. 幼儿园及家庭早期阅读现状的研究

课题组对幼儿园及幼儿家庭做如下调查:(1)幼儿园阅读环境、阅读条件及阅读氛围的调查;(2)教师、家长对早期阅读的认识及重视程度的调查;(3)教师、家长指导早期阅读的方法及策略的调查;(4)教师、家长、幼儿阅读现状的调查;(5)家园在对幼儿早期阅读教育中有无合作的调查。在这些调查基础上分析出影响幼儿早期阅读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家园共育、提高幼儿早期阅读质量的方法和策略。

2. 家园合作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早期阅读环境的研究

环境包括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课题组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家园进行早期阅读环境创设:(1)家园如何为幼儿提供图书及多元刺激的阅读环境的研究;(2)创设良好的家园早期阅读氛围的研究;(3)如何实现家园图书资源共享的研究。

3. 家园合作提高幼儿早期阅读质量的有效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幼儿的自我阅读学习,以及教师、家长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多种方法和策略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教育,是提高幼儿阅读质量的根本保证。对此,课题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幼儿自我阅读学习方式的研究;(2)教师指导幼儿早期阅读活动的方法与策略的研究;(3)家长指导幼儿早期阅读活动的方法与策略的研究;(4)家园指导幼儿早期阅读合作的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上的安排。制定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研究。每个阶段的起始时间、结束时间及研究内容要明确,每一阶段的任务和实施过程必须安排清楚,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针对研究周期比较长的课题,可以分年度(或分学期)制订具体的研究计划及研究目标,计划要祥实、具体,并进一步细化,细化到某一个时间,开展什么样的课题研讨活动,活动的主题,活动的方式,参与人员,谁来主持,谁来记录等等,都要在计划中列出来。即便有特殊原因,课题研讨活动不能如期开展,也要另择日期,完成计划中的课题研究任务。

例如《新课程背景下,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的研究》课题的实施步骤如下(节选部分):

……………

(二)实施阶段:(2019年12月——2019年3月)

(1)第一阶段:初步探索阶段 ( 2019年12月——2019年5月)

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应用后,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其中,能否设身处地的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以及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效果的初步考察,深入调查各科教师传统教学方式的改进情况和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的尝试情况。

研究措施:

①召开师生会议,了解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的促进情况,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情况;

②对实验教师和全体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并认真分析总结;

③利用歌曲的感染力,引发学生的联想,使学生进入创设的动态生成的情境,设身处地的去研究,去学习;

④利用小品和影片的观后感,使学生加入到真实的活动中,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学习知识,互动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

阶段性成果:

①《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研究》初步探索阶段实践总结;

②师生调查问卷及分析总结课堂随笔、个案分析、典型案例、手抄报、学生心理笔记;

(2)第二阶段:深入研究阶段 ( 2019年6月——2019年3月)

……………

(六)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包括报告(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专著、软件、课件等多种形式,其中研究报告和论文是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科研成果最主要的两种表现形式。研究课题不同,预期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

在开题报告中要明确表述课题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成果名称都是什么,由谁负责完成等。

以上是撰写课题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和一般要求。研究工作开展后还可能出现原来没有预想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教师在课题操作方案再设计时,需要将目前的课题操作和已有的实践经验联系起来,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大胆创新,做到既切实有效,又留有余地,允许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必要的修改和调整。

二、开题论证的程序

(一)提交开题报告

课题立项后,课题主持人要尽快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的学习、研讨和培训。在课题组反复研讨的基础上,主持人进行系统整理,撰写开题报告初稿。并将开题报告送交到科研管理部门和专家手中,以便他们有较充足的时间对此进行认真审阅。

(二)召开课题论证会议

开题论证会议由课题组与科研管理部门共同组织,参加者一般有课题组成员、指导专家和与课题研究有关人员。程序如下:首先由课题主持人介绍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因为报告已经事先送交专家,所以口头汇报应尽可能简略,重点是介绍研究思路和具体计划,以及对报告中难以表述的问题进行补充性说明。开题论证会的核心是专家对课题研究计划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行评议和指导。论证会上,有关专家会详细审查开题报告,向研究者提出质疑。专家可能会“毫不留情”地提出许多挑剔的批评意见,这些意见可以避免课题研究在初始阶段就走弯路。除了听取专家的意见外,也可将自己的不同观点表达出来,与专家一起研讨。这样做可求得对研究问题的深刻理解。开题论证会上要认真听取专家的意见和课题组成员的建议,做好记录,整理备案,并根据专家意见和课题组成员的建议修改开题论证报告。

(三)修改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的建议和意见范文2

关键词: 研究生 分流管理 质量保障

研究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及拔尖创新型人才的主体力量,其培养质量是国家高等教育发达程度和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推进,研究生培养质量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问题,其中研究生分流管理,实施淘汰制已成为热门话题。尽管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中存在一些淘汰个例,但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较完善的研究生淘汰退出机制及其一般大学10%~15%、著名大学30%~40%的较高淘汰率,我国研究生培养则素有“零淘汰”之称[1]。因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中,除了改革培养模式、完善评价机制等必要措施外,进行研究生分流管理势在必行。

一、我国研究生分流管理现状

(一)研究生分流管理的内涵。

分流原指河流分道而流,现也指行人车辆等分道行走。淘汰是指留下好的,去掉不合适的保留合适的。在研究生培养过程考核评价中,研究生分流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包含研究生激励和淘汰机制,还包含不同考核结果的分流处理,而淘汰有一定程度上的贬义,因而现行研究生考核评价更倾向于表述为研究生分流管理。

综合目前国内相关专家学者对研究生分流、淘汰、退出机制的研究,研究生分流管理是指培养单位按照科学、合理、全面的考核标准,实施有效的分流机制,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中间环节,考查审核每个研究生的阶段性学习情况及相应成果,并得出优秀、合格、不合格等评定结果,继而对不同类型研究生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对于优秀的研究生准予提前毕业,其中优秀的硕士研究生还可以申请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对合格的研究生准予继续攻读学位,对不合格的研究生中止学习,其中不合格的博士生但具备攻读硕士学位基本条件的准予按照硕士研究生模式培养[2]。

在研究生分流管理中,有效的分流机制指的是贯穿于课程学习、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写作、论文答辩等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分流,通过这一制度可以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全程监督管理,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我国研究生分流管理的发展。

我国很早就认识到研究生教育质量与研究生分流管理的实施息息相关[3]。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建立合理的淘汰制和优秀学生奖励制等教育教学制度,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2007年国务院学位办首先提出了健全培养过程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培养淘汰机制。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提出要完善在课程教学、中期考核、开题报告、预答辩、学位评定等各环节的研究生分流、淘汰制度。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指出要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和学业考核,实行严格的中期考核和论文审核制度,畅通分流渠道,加大淘汰力度。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2014]3号)提出要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畅通分流渠道,加大对不合格学生的淘汰力度,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明确要求各培养单位制订研究生课程学习、中期考核、资格考试和学位论文开题等各阶段的分流与淘汰办法。2016年,刘延东副总理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指出:“现在我们的研究生培养还缺少有效可行的分流退出机制,有的培养单位对研究生宽进宽出,对毕业要求相对较松,要研究建立研究生分流退出制度。”虽然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行,更多专家学者呼吁加快施行分流和淘汰机制,在高等教育的培养中打破“零淘汰”局面,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淘汰率很低,制度仅仅停留于书面,实施流于形式,相关机制和政策配套不够完善[4]。

(三)国内研究生培养单位实施研究生分流管理的现状。

目前,一些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实施着研究生分流管理制度,在某些范围内取得一定的成果。以下以某高校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环节实施的分流管理情况为例(流程图见下图),目前高校一般在研究生课程学习、文献阅读与综述报告、论文开题、学术活动、学术论文、学位申请与资格确认、论文预审、论文评阅及论文答辩的全过程培养中实施了一定分流规定,淘汰那些未修满规定学分的、累计课程几门不合格的、科研能力不行等研究生,对其做出不能进入论文写作阶段、重修课程、延长学习年限等处理;在学位论文的写作和答辩中,对学位论文选题没有独创性、选题太宽太泛、答辩不通过等研究生也会做一定的分流处理。同时建立了中期考核制度,对其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等方面进行一次综合考核和评定。但是目前的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学术含量有待提高,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很难通过课程的分流处不合格的学生;在文献阅读与综述报告、论文开题、学术活动等环节中流于形式,结果无足轻重,起不到实质性分流激励的作用;论文评阅环节一般高校还是严格把关,实施双盲评,可是在论文预答辩和答辩环节中近乎“零淘汰”;有时虽然开展分流,因学校、指导教师和研究生观念、没有很好的分流处理措施和对接的善后配套等多方面原因,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无法推进和严格实施。

二、研究生分流管理实施建议和优化措施

(一)转变研究生培养观念,推进分流管理改革。

增强质量意识、转变培养观念,是积极推行研究生培养淘汰机制的基础。主要包括:(1)转变学校观念。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之受教育资源的有限,研究生培养质量遇到一定挑战。很多高校盲目追求研究生培养规模,忽略培养质量的重要性,认为淘汰制的实施会浪费办学资源,并影响学校的办学声誉。(2)转变导师观念。导师在处理自己研究生被淘汰的事情上,情感上不易接受,同时也会影响导师的学术声誉。(3)转变研究生观念。研究生培养淘汰机制并非一定要淘汰学生,而是形成一种约束管理机制,监督并促进研究生课程学习与科研创新。

(二)建立科学考评体系,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精神。。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激发研究生的自主创新精神,是实施研究生分流机制的核心。主要分流环节包括:(1)改进课程教学。《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明确指出:“探索建立课程学习综合考核制度。对于综合考核发现问题的,指导教师和培养指导委员会要对其进行专门指导和咨询,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课程补修或重修,确有必要的应对培养计划做出调整,不适宜继续攻读的应予以分流或淘汰。”(2)实施严格的中期考核制度。对研究生课程学习、科学能力、学术论文及学位论文选题进行全面考核,切实发挥中期考核的筛选分流作用,实施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和调动研究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潜力。(3)加强学位论文审核监督。从学位论文开题入手,并建立严格的预答辩―评阅―答辩三道关卡,对论文评阅和答辩专家的反馈意见进行认真修改。对论文研究思路、整体框架和创新点难点进行严格考评,对于在任何一道关卡未通过者可以给予一次认真修改的弥补机会,若仍未通过,则不对其授予学位。

(三)完善预警机制,确保分流淘汰机制的实施。

完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预警机制,实施多级、多点干预,是实施研究生分流机制的保障。在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导师的指导下,研究生制订自身个性化培养计划,学院与导师应被赋予更多责任,向研究生明确各环节的培养要求、考评标准及分流具体情况。在研究生出现有可能被分流处理的时候,学院与导师应及时提醒与警告,如预示性警告、补考、重修、延期、退博转硕等不同的处理方式,合理定级,在分流淘汰的处理过程中应慎重做出通过与否的相关决定,要求研究生端正学术态度,督促研究生加强学习,推进研究生学术成果。

(四)改进淘汰善后措施,保障研究生合法权益。

目前研究生分流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末位淘汰机制,改进研究生淘汰善后措施,为被淘汰者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出路,使研究生分流机制更具人性化与可操作化,是实施研究生分流机制的重点。主要措施有:(1)完善转学和转专业。根据研究生的意向和具体情况,为其提供比较合适的专业和学校,重新激发研究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学分可以在兄弟高校和不同专业之间互相承认和互相转换。(2)推荐就业渠道。学校应积极推荐就业渠道和就业信息等多种形式,妥善分流,做好淘汰研究生的心理和稳定工作。(3)完善学生申诉制度。完善事前通知研究生准备,事中听取研究生申辩,以及事后允许研究生采取申诉、仲裁等措施,被淘汰者通过司法救助的渠道保障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5]。

参考文献:

[1]姚纬明,白云利,曹菱红,等.关于研究生培养淘汰机制实践与应用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09(10):99-101.

[2]易以成,李东山.建立研究生考核分流制度[J].高等农业教育,1992(2):52-54.

[3]朱艺.试论我国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中淘汰制的建立与实施[J].学园,2015:159-161.

开题报告的建议和意见范文3

论文关键词: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创新机制;实践成果

土木工程是当前中国一个十分活跃的工程领域,城镇建设和社会面貌变化与其密切相关,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寄予了厚望。大学本科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设计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检验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平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近几年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肩负社会责任,大力投入师资和经费,实施教学改革,进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保证与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被评为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本文介绍了毕业设计创新体系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毕业设计教学指导思想方面的创新

(一)对毕业设计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1.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学习的重要环节

毕业设计是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相融合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这一阶段的教学不仅能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巩固,而且还在扩大学生知识面,掌握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的习惯,激发对未来专业工作领域的“实战”欲望,甚至在培养创新精神方面,与其他教学环节相比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样的认识前提下,就要求教和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精心安排,教学过程上严谨务实。

2.毕业设计是连接学生在校学习阶段与就业工作阶段的桥梁

如果说高等教育使毕业生获得了成为一个合格的高技术劳动者的“上岗证”,那么,可以说高质量的毕业设计学习成果就是毕业生获得良好就业机会的“敲门砖”。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方面,而是对其工作能力、个人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单位往往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要求毕业生能独立工作,尽量缩短“适应期”。一个看似不尽合理的“需方市场”客观上也迫使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的转变。这种转变的结果之一就是:毕业设计教学阶段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部分“就业前期培训”的职能。

因此,毕业设计教学还应该培养学生兼容并蓄的开放观念、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认真负责的职业素质、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等,使学生走向社会后,能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

(二)对建立创新机制必要性的认识

1.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经济正在形成。科技的竞争实质是知识的创新与运用能力的竞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能仅仅是口号,而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教学的特点是“教”和“学”,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打好基础,积累知识,认同和领会前人的经验。这一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还比较低、知识面还不够广,客观上也缺乏创新的基础。而毕业设计教学的特点是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问题,面对真实的又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设计项目和工程课题,更能激发教与学两方面的创新潜力,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切实体会实践所带来的快乐。教师一定要坚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积极为学生提供充满创新氛围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思考、自由选择的空间,要把教学重点放到以提高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为中心,以学生自主、独立思考为出发点,充分尊重他们的特长、兴趣和爱好,为他们潜能的充分开发和发挥创造条件。

2.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创新性教学管理机制

墨守传统的教学理念,采用僵化的、缺乏激励机制的教学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创新性教学管理机制的核心是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完善评价体系、激励教学相长。

二、毕业设计教学组织工作方面的创新

(一)健全和细化毕业设计规章制度,形成规范化的毕业设计教学管理文件

制度化建设包括:(1)毕业设计开题和选题准则;(2)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工作准则;(3)毕业设计学生学业准则;(4)毕业设计答辩准则;(5)毕业设计学生成果验收和归档准则;(6)毕业设计创新机制和鼓励政策等。为培养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技术工作方法,针对开题报告、计算书、论文、设计图纸、图签等编制了大量的格式化电子模板,使学生在毕业设计时自始至终都处于规范化的训练氛围之中。

(二)毕业设计课题的双向选择

毕业设计选题和开题工作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一步。课题是否有科学性、多样性和实践性是决定毕业设计是否具有创新性的前提条件,直接关系到整个毕业设计的质量高低。先进的课题对知识面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面的拓展、能力的提高。有一定深度的课题能促使学生学习更深更新的知识。课题的多样性能够满足众多学生不同的就业工作特点和个性化的兴趣要求。

本系每年进行毕业设计学生人数有200~300名(包括土木学院、网络学院、职教学院学生)。本系有18个研究室,研究方向众多,既有土木工程前沿领域的科研课题,又有许多大、中型工程实践项目,课题资源十分丰富。每年都有60—70名教师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这使得我们能够创造性地采用双向选择的方法来进行课题选择,即由指导教师提交申报题目和课题简介以及对学生人数及其相关能力的要求,经系初步审核后公布,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填报3个选题志愿,最后由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学生成绩绩点、课题要求和选题志愿统一协调,尽最大程度满足学生意愿。同时,为保证科研工作的连续性,对已经被本校录取的报送研究生,安排学生未来的导师进行指导,使这些学生能够尽早地加入到导师的科研团队进行科研工作。这种选题方法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到不同的课题内容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使他们能够自觉地进行一次自我能力的评价,发现不足,及时补充相关专业知识。

对毕业设计课题进行初审,要求结合工程实践类课题的比例不低于70%,课题内容租工作量以及课题难度应能够切实满足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教学要求,单一课题的工作内容相对完整,严格遵循“一人一题”,鼓励“真题实做”,从源头保证了课题的质量。

(三)做好毕业设计前期组织动员

近几年一直坚持在毕业设计开始之前对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组织动员。毕业设计对于每位学生来说都是一个特殊的学习过程,而毕业设计动员大会作为毕业设计的前奏,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起着全局性的指导作用,能使学生全面地理解毕业设计的实质和重要性。动员的重点在于统一认识,强化规章,对以往毕业设计中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对毕业设计工作手册逐一解释,明确毕业设计的有关要求。同时邀请设计院的资深专家和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给学生做“如何进行毕业设计”和“如何完成毕业论文”专题讲座。

(四)校企合作联合指导

历史上校内指导和校外实习相结合原本也是毕业设计教学的重要方式,但是近年来企业由于生产任务繁重等种种原因,对接受毕业设计实习生的态度一般都不太积极。但是,到企业去以实习的方式进行毕业设计仍然是最好的途径之一。一方面学生在企业参与了项目设计全过程,往往可以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企业的实战氛围更能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对学生的指导和考察,发现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因此本系多方联系校外企业,甚至是国外的企业,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结合当前工程中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自己到生产企业、施工单位中寻求课题,或到就业单位去做毕业设计,采用企业实习和企业招聘相结合的方式,利用企业的经费、场地和技术力量完成企业需要的技术课题,进一步拓宽选题的自由度,从老传统中走出新路子。

(五)以开放的方式组织毕业设计

为拓宽少数有特点学生的选题范围,毕业设计实行开放的组织方式,即接受土木工程专业其他课群方向或其他专业的学生到本系进行毕业设计,同时也允许本系学生申请做土木工程专业其他课群方向或其他专业的毕业设计。对于外系申请来本系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须经过二个系教学主管的审批并报学院备案。而本系则仅允许已经保送外系的免试研究生申报到外系做毕业设计,而且为保证毕业设计质量,本系还必须指定一位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监督,学生随后还必须参加本系组织的公开答辩。

(六)充实与共享教学资源

本系大量补充购买了各类工程技术规范、手册等工具书;鼓励指导教师向学生开放研究室的资料,提供计算机等设备;提供专门资金,鼓励学生使用教学机房购买的正版结构分析和设计软件,强化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三、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评价和激励机制的创新

除按照学校毕业设计教学要求组织课题审核、开题报告检查、中期检查、毕业答辩(包括公开答辩)、成绩评定、优秀毕业论文和优秀指导教师评选、毕业设计总结等制度性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外,还进行了以下创造性工作。

(一)指导教师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对象为全体参加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结束后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指导教师的职称等个人状况,毕业设计教学经历,课题类型、难度及来源,对学生的要求,对所指导学生的知识水平的了解和评价,对毕业设计实行双向选择的意见,课题进展状态,指导时间和指导方式,所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状况、答辩状况,对毕业设计教学组织、相关制度的意见和建议等。

(二)学生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对象为全体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在毕业设计结束后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学生是否已经落实就业去向,对课题的兴趣,对毕业设计实行双向选择和毕业设计动员大会的意见,课题难度,开题报告,指导教师的指导时间和指导方式,课题进展状态,所采用的计算分析软件工具,毕业答辩,毕业设计的完成状况和收获,对毕业设计教学组织、相关制度的意见和建议等。

教师和学生对问卷进行了认真的回答,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意见,经过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使教学管理者真正了解到毕业设计过程中教和学两个环节的实际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进行改进,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设立“创新奖”

为激励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自2008年起,针对每年的毕业设计成果,评选创新突出奖1名,创新优胜奖2~3名。在制定创新奖评价标准时充分考虑到必须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目标环境,为此,提高创新评价因子的比重,突出创新的重要性,激励学生有实质性的创新工作。判断学生是否有创新并不是只看学生论文的题目,而是看学生在具体的毕业设计中是否有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对获奖学生和指导教师分别颁发奖金和奖励证书。获奖学生将被推荐为学校优秀毕业生。

四、毕业设计教学创新实践的成果

(一)良好的选题机制激发了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近4年来,70%以上的毕业设计课题均为理论结合实际工程的课题,其中来自纵向科研项目的课题占比逐年提高。富有经验、具有高级职称的教授、副教授占指导教师比例的60%~70%。这样的状况充分保证了课题质量。而大部分学生都按照本人的志愿选择了课题,或在相近课题之间进行调剂。科学合理的选题机制也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自觉性,毕业设计成绩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创新奖等措施产生了明显的激励作用

创新奖的设立和实施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2008年获奖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会展用万能组合框架体系设计研究”、“上海某商办楼设计”、“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设计”都分别在不同的层面上反映出学生在完成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对于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学生,通过毕业论文阶段的学习初步培养了他们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许多学生就此提前投入到硕士阶段研究课题的工作中。

(三)校企合作联合指导取得进展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联合指导模式是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例如2008年到上海美建钢结构有限公司进行毕业设计的6名学生分别参加了不同的钢结构厂房设计项目,取得非常好的设计成绩,也得到了企业的好评。学生个人也获得了宝贵的实习经历,在随后的就业竞争中占到了先机。2008年本系派往新加坡当地企业——新加坡CPG设计公司完成毕业设计的学生中就有一位学生由于实习成绩优异,在毕业后直接被该公司录用。

开题报告的建议和意见范文4

1、开题报告的功能

撰写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让指导教师了解:选题的目的、意义、自己做这个题目的优势、方法和成果等。

开题报告是在学生接到教师下达的毕业论文任务书以后,由学生撰写的对于课题准备情况以及进度计划作出概括反映的1种表格式文书。报告书须用中文书写,在导师指导下由学生撰写,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学院审定后生效。

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作出如下判断:课题所确定的问题有没有研究价值,题目的大小是否合适,所选择的研究途径和方法是否可行等。

学生在得到批准后按开题报告的安排来开展论文写作。

2、开题报告的内容和要求

(1)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所做课题的提纲和方案论证,含论文的主要目的、论点、论据等。对研究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给予粗略的但必须是清楚的介绍

(2)方法及其预期目的:在开题报告中,学生要说明自己准备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中的抽样法、问卷法、论文论证中的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写明研究方法及措施,争取在这些方面得到指导教师的指导和建议。预期目的是要对研究最终达到的结论进行说明。

(3)进度计划:毕业论文的创作过程是分阶段进行的,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时间规定。在时间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各个阶段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千万别前松后紧,虎头蛇尾,完不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

(4)参考文献资料:在开题报告中,应列出主要参考文献,这从另1侧面介绍自己的准备情况,表明自己已了解所选课题相关的资料,证明选题是有理论依据的。在所列的参考文献中,须至少填写8项(至少含2篇外文资料),且每项的内容须齐备,须包含书名、作者、出版年和出版社名称。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一:

一、论文题目:中国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探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总述)

我国上市公司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止XX年底,我国上市公司已达到1174家,总股本超过5050亿,其中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328亿,市价总值高达5.55万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8%,约有股民6800万人,约占城镇人口的40%,资本市场规模越来越大。

据统计,截止XX年底,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所有者权益10547亿元,实现利润1519亿元,分别占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32%和63%,国有上市公司已成为我国各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在国有资产质量上,上市公司已成为优良资产的富区,同时上市公司也成为中国人投资的主要领域。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上市公司不仅会得到更大更快的发展,而且会显示出更重要的作用。但也不可否认,在我国上市公司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下滑,竞争力下降,据资料反映,XX年我国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1369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1.04%,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5.53%,比上年同期下降22.55%,有151家公司亏损,亏损面为12.67%,较上年又进一步扩大;

二是部分上市公司内部违规现象严重,据了解,XX年有100家上市公司因各种违规问题而受到证监委和其他有关部门的查处;一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虚增业绩,大肆圈钱,极大地打击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心;

三是二级市场投机行为盛行,一些机构操纵股价,牟取高利,严重地扰乱了市场秩序。为了解决我国上市公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就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有效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和社会的监督职能,加快建立上市公司的优胜劣汰机制,全面净化证券市场的环境。要实现这一目标,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建立上市公司的效绩评价体系。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对我国国有企业制定了效绩评价制度,并正在逐步推开,但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还没有建立这项制度,所以本文的研究是有实际意义的。

三.本文研究的内容(提纲)

本文拟从四个方面探讨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建立。

第一部分主要从六个方面阐述建立我国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意义,这六个方面是:

(一)有利于国家对上市公司的监管

(二)有利于推动上市公司建立科学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三)有助于对上市公司经营者业绩的全面考核。

(四)有利于引导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

(五)有利于增强上市公司的形象意识。

(六)有助于投资者的理性投资。

第二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证建立我国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可行性。这三个方面是;

(一)国有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上市公司开展效绩评价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我国上市公司现有的基础比较好,更适合效绩评价工作的开展。

(三)政府有关部门、投资者、和上市公司比较支持上市公司开展效绩评价工作。

通过上述两个部分的分析论证,说明我国建立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三部分是本文要研究的重点。

提出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设计方案。设想从五个方面构建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框架。这五个方面是:

(一)全面阐述和分析效绩评价体系六个基本要素的内容、作用。

(二)重点研究效绩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效绩评价的核心,初步思路是参照国有企业效绩评价体系指标体系,结合上市公司现状和特征,设计上市公司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权数配置。

(三)确定评价标准采用行业标准和评议参考标准。

(四)制度评价方法。评价方法考虑采用工效系数法和综合判断法。

(五)提出组织实施的方法。建议在起步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第四部分是实例分析。

运用本文设计的效绩评价体系对某一家上市公司XX年度效绩进行评价。

四、本文研究的结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一是旨在引起社会和政府有关部门对建立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二是为有关部门研究和制定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提供参考;三是从理论和实践老感两个方面提高本人的专业知识水平。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二: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对赌”作为美国式创业融资契约的重点条款之一,当十年前PE进入中国的同时,这一机制便作为舶来品同时被引入到PE与融资公司的谈判桌上。2006年12月,《美国风险投资示范合同》在国内公开出版,对赌协议的相关条款被全面引入,对国内广大企业家和投资者都具有相当大的启发意义。自从蒙牛与摩根士丹利、鼎晖及英联投资等投资银行签订对赌协议以后,我国兴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对赌协议签订热潮,凯雷投资控股徐工集团机械有限公司、德意志银行和美林银行等投资恒大地产、英联投资等投行并购太子奶集团等都签订了对赌协议。

对赌协议作为典型的舶来品,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其生长的土壤,便是私募股权投资领域。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重要参与主体,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最近两年迅速成长。“2007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金额将突破150亿美元,而2006年,私募股权投资金额为117.73亿美元;目前,我国的私募投资基金存量已有1万亿元人民币左右;未来两三年内,私募股权基金将逐步成为影响市场的主力资金之一。”对赌协议是私募股权投资中经常使用的条款,其发挥的作用可谓翻云覆雨。随着私募股权投资在中国的逐渐发展,对赌协议的应用也必将与日俱增。

对赌协议的履行引起现金和财产流动,就可能产生所得税负和一系列所得税问题。然而,我国目前没有专门针对对赌协议下税务处理的相关规则;另外,履行对赌协议所产生的支出行为和所得性质的认定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没有其他相关规则可以适用,这给对赌协议双方支出与所得的所得税处理造成不确定性。在我国典型的“对赌协议”案例中,可知且已明确的税务处理是:创元科技-司贵成对赌一案中,司贵成对全部转让股权所得一次性缴纳个人所得税,后期为履行对赌协议,向投资目标公司——高科电瓷“补偿”的673.57万并未获得退税的待遇。对获得“补偿”的目标公司或投资人应当进行何种所得税处理,并没有充足的先例和资料,税务机关也未给出权威的规则。

对赌协议所得税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一方面,根据国内的对赌协议案例,业绩补偿金额少则百万,多则数亿,可能产生的所得税金额亦十分巨大。有学者将国内较为熟知的对赌项目及其运作情况进行归纳分类及不完全统计分析,截止2011年对赌协议成功的比例仅为23%,失败和中止合计占63%,另有14%还处于运行之中。对赌协议的失败率之大,可能导致更多不确定的应纳税所得。随着对赌协议的发展,成功的对赌协议还可能产生投资者向管理者或目标公司的现金和股份流动,所得税问题将会成为对赌协议设计必须考虑的因素。

另一方面,对赌协议所得税问题涉及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主体。对赌协议进入国内初期,投资主体主要是外资背景的大型金融投资机构,如摩根士丹利、鼎晖、高盛、英联、新加坡PVP基金等,随着对赌协议被广泛运用,国内私募基金也逐渐成为对赌协议中的投资主体。融资方一般都是国内具有良好成长性的民营企业,如蒙牛、永乐、雨润、太子奶等。这些民营企业的大股东多数兼任经营者,拥有企业股份,也是企业的实际操纵者。根据国内案例,签订对赌协议的融资者除个人股东外,还有为数不少的持股公司。巨大的所得额和25%的税率,使对赌协议的主体不得不考虑所得税对履行对赌协议和公司资金流的影响。不确定的所得税处理规则,不仅会造成税负上的不公,还会影响资本市场和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对赌协议关系下的所得税处理为主题,在区分不同对赌协议类型、分别确定业绩补偿性质的基础上,对投资者、目标公司、股东或管理者的所得和支出涉及的所得税处理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该选题有以下几点意义:

1.完善对赌协议相关的法律规范

对赌协议在我国法律背景下运行遭遇诸多障碍,需要立法或执法机关作出明确规范。税务处理的不确定性也给对赌协议的运行造成了法律风险。对该主题进行研究,可以为相关法律规则的出台提供参考,减少对赌协议的法律障碍,促进对赌协议在更加规范的轨道上运行。

2.统一纳税机关的征税行为,提高征缴效率

由于对赌协议的所得税处理存在分歧,税务机关的征缴行为也将面临混乱的状态。对该主题进行研究,能够发掘更加合法、合理、公平的处理规则,统一税务机关的征缴行为,并为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同时,了解对赌协议税务处理的理论和实际操作问题,有助于税务机关加强征缴能力,提高征缴效率。

3.确定企业的融资成本,减少企业的税收风险

不管是对赌协议中的哪个主体缴纳所得税,巨额的税款都可能转嫁到融资企业身上,大大增加其融资成本,加大融资困难。直接的税负对融资企业的资金流动会造成重大的影响,甚至可能决定一个企业的命运。税务处理的确定能够使企业确定融资在税务上的成本,减少税收风险,避免突然到来的巨额税款打乱企业的经营计划,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4.为企业的对赌安排提供税收筹划上的参考

由于对赌协议具有丰富的形式供投融资双方选择,而不同的对赌安排可能产生不同的税务处理,因此,可以选择税负较轻的对赌形式,减少企业负担,

资料共享平台《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http://unjs.com)。通过对对赌协议所得税处理的研究,可以从税法的角度对不同的对赌安排进行分类,确定其具体的税务处理,供企业选择适合自己且税负较的额对赌安排。

5.丰富税务研究内容,为资本市场的税务研究提供切入点

实务中的对赌协议形式繁杂,并具有复杂的法律关系,能够为税法学者提供丰富的研究课题。对赌协议已成为跨国投资和国内私募中被广泛使用的规则,税法学者可以此做为切入点,对资本市场上的税收问题进行更为深入和广泛的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国内研究现状

对赌协议首先成为中国企业界和投资界的热门话题。但国内市场上关于对赌协议的专著并不多见。除了在期刊网上可以看到关于对赌协议的论文外,有关对赌协议的论述散见于风险投资书籍的某一章节或某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以及新闻报道或从事非诉业务的律师事务所的内部刊物里。这些研究成果集中于对赌协议的基础理论、运行机制、风险防范、利弊比较、在我国运行中产生的问题和具体案例分析等。例如任栋的《玩味对赌君》、深圳证券交易所匡晓明的研究报告《创业投资制度分析》的对赌协议一章、夏翊的《“对赌协议”的运行机制分析——以蒙牛乳业为例》、姚泽力的《“对赌协议”理论基础探析》、徐光远的《创业企业签订“对赌协议”的风险控制》、王燕等的《对赌协议:天使与魔鬼的博弈》、陈淑卿的《“对赌协议”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等。

法学界对对赌协议的法律属性进行了比较广泛研讨,实务领域也对对赌协议在适用中的法律障碍进行了全面的介绍,这其中有杨占武先生的《对赌协议的法律问题》、谢海霞女士的《赌协议的法律性质探析》以及李岩先生的《对赌协议法律属性之讨》,但是全面介绍对赌协议的专著还没有,大多是附在私募股权研究之中,作为一个小节进行介绍。这之中主要有李听肠、杨文海生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理论与操作》、周炜先生的《解读私募股基金》以及李寿双先生的《中国式私募股权投资—基于中国法的土化路径》。数篇硕士论文对对赌协议的法律问题进行了相对全面介绍和分析,例如殷荣阳的《对赌协议法律问题研究》和唐蜜《中国法律环境下的对赌协议研究》等。上述文献资料对对赌协议的法律属性在我国大陆的法律风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并对对赌协议使用程中融资方如何降低自己的风险提了不少好的建议。

对赌协议进入税务界的研究视野起因于2011年末到2012年初肖宏伟、赵国庆、王骏、李利威等几位税收实务专家对几起对赌协议所得税问题的讨论。目前对对赌协议所得税问题的研究还仅限于实务界。笔者查到最早的相关文章是肖宏伟于2011年中期发表的《定向增发收购股权后发生补偿利润的税务处理》,之后的研究成果有赵国庆的《定向增发资产收购—业绩不达标触发补偿的税务探讨》,肖宏伟的《愿赌服输、覆水难收国美诉陈晓案与以股权定向增发业绩补偿税务管理评析》,李利威的《税务律师视角:定向增发业绩补偿款税务处理的实证分析》以及王骏对赵国庆、肖宏伟观点的评析等。另外还有数篇不能得知作者姓名的网络文章,也对对赌协议的税收问题进行了研究。以上文章以创元科技收购高科电磁等一系列定向增发股权发生补偿的案件为切入点,对对赌协议中补偿款在所得税法上的性质认定和税务处理进行了分析,并对具体案件的税务处理提出了建议。

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五种的观点:

1、捐赠说。该种观点认为业绩补偿款的性质为捐赠。接受方应将该款项作为接受捐赠收入,当期缴纳企业所得税;支付方如为企业,作为非公益性捐赠,不得在所得税前扣除,支付方如为个人,不存在退税。

2、违约金说

该种观点认为业绩补偿款的性质为违约金。支付方可以作为费用在当期扣除,接受方作为当期收入缴纳企业所得税。

3、保证合同说

该种观点认为,业绩补偿实为原股东对投资人提供的一种盈利保证,法律上应视为担保条款。业绩不达标时的补偿款应作为履行保证赔偿责任。该业绩补偿款,接受款项一方将其纳入当期收入,并当期缴税,支付方应根据《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第四十四条(企业对外提供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担保,因被担保人不能按期偿还债务而承担连带责任,经追索,被担保人无偿还能力,对无法追回的金额,比照本办法规定的应收款项损失进行处理。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担保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与本企业应税收入、投资、融资、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等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担保。)判断是否能够税前扣除。

4、合同价款调整说

该种观点认为,业绩补偿本质为原合同价款的调整。该种观点认为,接受方冲减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支付方冲减以前年度收入,涉及退税,税务机关应予办理。

5、衍生工具说

该种观点认为,业绩补偿约定实为嵌入式衍生工具—看跌期权(该期权的行权价格为合同上承诺的预期净利润,行权需待到期后才可行使,属欧式看跌期权)。该种观点认为,业绩补偿款可简化处理,接受方作为投资收益,支付方作为投资损失,根据财损25号公告清单申报扣除。

以上观点均以补偿行为和股权转让行为是否相互独立为研究起点,其中“捐赠说”的逻辑前提是补偿行为在税法上独立于股权转让行为,后四种观点则将补偿行为和股权转让行为看做一项交易行为,但对对赌协议在整个交易行为中的地位和作用持有不同看法。其中,“衍生工具说”趋于主流。不过,由于衍生工具的理论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给税法学者的研究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衍生工具说”的发展也遇到“瓶颈”。

(二)国外研究现状

“对赌协议”虽由外国投资者引进而来,但外国做法和研究中并不存在该说法。估值调整机制(ValueAdjustmentMechanism)[1]一词在外国文献中也并未出现。笔者目前找到的同对赌协议相类似的机制有三个:棘轮条款(RatchetProvision)、价格调整条款(PriceAdjustmentClause)和非股权支付额(Boot)。

1.棘轮条款

(三)发展趋势

随着对赌协议数量的增多,其所得税问题也会愈来愈凸显,而税务机关也必须及时作出税务处理的决定。税收实务界特别是税务官对该问题的研究成果,能够对税务机关的决定提供重要参考。但是由于各观点分歧较大,如果在未来短时间内无法形成主流观点,税务机关可能会颁布相关文件,以对征收行为进行统一。另一方面,由于所得税缴纳对投融资双方甚至第三方将会造成重大影响,对赌协议的税收筹划也将进入研究范围。

税法理论界也将参与到该主题的研究中来。一方面因为实务界的讨论缺乏体系性,从税法理论上进行研究,能够形成全面完整的体系,弥补实务界在讨论中可能出现的漏洞;另一方面,对赌协议所得税问题的研究对丰富税法学研究内容和为对赌协议税务处理提供理论支持具有重要意义。理论界的研究,将会促进主流观点的形成

我国目前流行的对赌协议仅限于现金和股权补偿,而随着对赌协议的发展,其形式也会愈加丰富,所得税问题可能会变得更加复杂。该主题的研究可能还会有更加长的路要走。

三、论文的主攻方向、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论文的主攻方向

本文拟运用税法的分析方法,对对赌协议的本质进行剖析,并确定对赌协议关系下各个主体的所得税处理办法。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探讨了对赌协议履行过程中产生的所得税问题,主要集中于对赌协议中“补偿”的所得性质认定和处理。文章拟定六章。

第一章介绍了对赌协议的概念、运作机制以及分类等基本问题,为下文进一步开展所得税问题研究奠定基础。

第二章梳理了对赌协议履行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所得税问题、国内外的做法以及国内的主要观点。由于对赌协议和所得税处理本身都具有复杂性,对相关的基本问题进行梳理,能够提炼出问题的本质和关键点;对“‘补偿’的所得税性质”这一关键点进一步分析,确定全文主要的论证方向;通过介绍国内外相关问题的做法以及国内的主要观点,分析可供借鉴的做法、观点以及尚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四章是本文的关键,运用税法中的实质课税原则对对赌协议中的“补偿”进行定性,确定其在所得税法上的处理规则。实质课税原则是税法的重要原则,对确定交易性质、解决税务处理的分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该原则对“补偿”定性后,运用税收中性、税收公平等税法中的基本原理对结论进行验证,保证结论的正确性和全面性。确定了“补偿”的性质后,以此为原则对对赌协议的所得税处理进行具体的分析,解决应纳税所得额、收入实现的时点、支付方成本费用的扣除以及退税问题、计税基础的调整等问题。

第五章对税务机关处理对赌协议所得税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试图提出改善的建议。

第六章基于第三、四章的分析结果,向对赌协议的签订双方提出税收筹划的建议,以帮助其在合法的前提下,避免不必要的税务支出,减少融资成本。

(三)研究方法

1、比较研究的方法

本文对对赌协议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成熟做法与对赌协议在我国的运用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对赌协议引进我国后,从名称到内容及运作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本文对这些变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2、理论分析与实务操作相结合的方法

经济学家和法律学者都对对赌协议有研究,本文主要从法学的视角,分析对赌协议的内涵及性质,并从实务角度重点论述对赌协议的运作模式,对赌协议在实务操作中要注意防范的法律风险。本文的写作希望有利于指导对赌协议的实践运用。

开题报告的建议和意见范文5

一、物理研究性主题活动的分类

根据教师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分为定向探究和自由探究。其中,定向探究,是指学生所进行的各种探究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由教师给定要学的概念或原理,由学生自己发现它与具体事例的联系的探究;自由探究,是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经过各种探究活动独立地解决问题。根据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分为归纳探究和演绎探究。其中,归纳探究,是指学生先获得一系列观察资料,然后对它们进行观察分析,形成假设,通过检验形成概念、原理或得出某种概括;演绎探究,是指教师给出概念或原理后,由学生自己探索它们与具体事例的实质性联系的探究。

二、物理研究性主题活动内容

初中物理研究性主题活动的开展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按照活动的内容可以分为以下4种类型。

1.以寻找物理规律为主的研究性主题活动

以物理规律为主的研究性主题活动的基本过程是: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或应用已知规律、理论对某一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找出一些问题,然后设计实验,采集实验数据,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最终得到规律性的结论。

2.以寻找仪器、生活用品的基本原理为主的研究性主题活动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现象或用品并对这些现象或用品的基本原理产生兴趣。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带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拆装仪器、用品,或是将仪器、用品拿到实验室进行测量,探究其基本原理。

3.以实验和动手制作为主的研究性主题活动

例如创意物理实验大赛,根据物理原理设计一项创意物理实验或游戏,构思新颖,创意突出,反映物理原理。这些实验的内容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制作的,也有些是从各种实践活动中学来的,还有些是移植于课外书。

4.以测量基本物理量为主的研究性主题活动

有些物理量虽然教材中没有给出测量方法,而其测量方法却包含很多重要的物理思想和重要的研究方法。因此,测量基本的物理量可以作为研究性主题活动的一个内容。

三、研究性主题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

结合研究性主题活动自身特点,就主题活动设计的组织和实施过程来看,一般应包括选题、资料收集和制定研究方案、开题报告、课题实施、结题等重要环节。

1.选题

选题环节是一个初步明确研究方向、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步骤的过程。课题选择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课题研究效果,选得好,则事半功倍,反之,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课题可由学生自己提出,起始阶段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研究的课题最好是来自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学生自身、家庭、学校以及所在地区具有实际意义,并具有可行性。

2.制定研究方案

课题确定后,要求每个研究小组认真讨论,着手制定具体、可行、有效的研究方案。最终形成的研究方案大致包括课题名称,课题研究主要内容,课题研究可行性分析,本课题拟创新之处,具体实施步骤,课题组成员分工等。

3.开题报告

学生选定课题、拟定研究方案后,需以班为单位组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会由各主题小组选派一位代表向指导教师和全班同学汇报,指导教师和全班同学均可向其提出问题,小组成员均可参与回答问题。指导教师根据全班讨论情况,对研究方案进行评价,或提出研究方案建议和修改意见,明显不合理、难以实现以及没有充分准备的选题不予通过,小组重新讨论修改,准备第二次报告。

4.课题的实施

在这一阶段,根据方案,各成员履行各自职责,通过图书馆活动、上网查询、参观访问、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多种渠道广泛搜集资料,并做好记录。学生要通过整理、分析所搜集到的资料,不断验证自己对研究问题的假设,并综述资料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指导教师既为研究小组内的成员提供咨询与研究指导,又要负责对整个研究过程的监控,及时对课题研究的偏差进行正确指引。由于这是一项以学生研究活动为中心的问题解决活动,指导教师的监控仅体现在依据各研究小组所制定的方案定期检查研究进展情况,掌握和了解各小组的研究活动情况。

5.结题与答辩

各研究小组在按计划完成课题研究之后,需要写出课题研究报告,详细叙述研究思路、研究过程与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指导教师对学生课题研究的成果报告进行初步评审,符合基本要求的准备参加班内答辩,不符合要求的重新修改。

答辩由陈述、展示、提问、回答、评语五个部分组成。在以组为单位的答辩过程中,各研究小组推选一至二名学生为陈述人,在所限定的时间内,向全班和指导教师简要汇报开题通过后方案的实施过程,主要分工情况,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研究过程中的主要收获。学生可以通过研究论文、模型作品、实物成果、主题演讲、小品表演、辩论赛等多种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把成果的分享过程看作发现自我、欣赏他人,提高自身的过程。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就有关问题进行提问,可以要求小组成员推选回答人,也可以直接要求某一位组员回答。答辩过程,实际上是总结和反思的过程,大家共同探讨该课题研究成功之处,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研究所需要努力的方向等。

四、研究性主题活动——“自行车中的物理知识”的实施过程

初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物理知识,但随着难度的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开始有一定的减少。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我在我校的初三(6)班和物理学科竞赛辅导小组开展了“自行车中的物理知识”的研究性主题活动。自行车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代步工具,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有关于热的、声的、力的、电的等,并且多数都是初中所学习过的知识。因此,本人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题材。希望通过该活动让学生们感到,物理知识不是枯燥的空洞的文字和公式,而是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由此对学习物理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成就感。针对初中生所学知识有限,也由于自己没有正式的申报课题,没有得到更多行政资源的支持,我简化了实施的过程,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提出问题

向全班同学提出“你认为自行车中有那些物理知识?”“你想了解自行车中的那些知识?”以3到5人为一组讨论,将讨论结果收集整理。

第二阶段:确定研究的问题

将第一阶段收集到的观点和疑问,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得出以下题目:

1.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

2.行车中的杠杆。

3.行车中的声、光的知识。

4.行车轮胎对地面压强问题。

5.车胎充多少气合适呢?

6.自行车前后轮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一样吗?

7.自行车为什么能平衡呢?

8.变速车为什么能够变速呢?

9.行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第三阶段:制定研究计划

让有兴趣的同学参加活动,自由组合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定其中的一个课题。通过讨论,制定出探究的计划。计划要写明探究课题、人员、探究方法、时间。探究方法可以以各种形式如:观察、设计实验、社会调查、查阅资料等。

第四阶段:研究活动过程

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自主的研究,体验成功的愉悦。老师在比较困难的地方给予具体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困难情绪,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教师观察每个小组的活动过程,注重成员间的合作交流,注重培养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于设计的实验的可行性,数据记录的合理性给予适当的引导。

第五阶段:归纳与总结

将观察讨论的结果、和实验现象、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并整理成文字、表格或演示文稿的形式。

第六阶段:展示与交流

小组成员能用语言表述实践的过程和结论,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和解说探究的内容,接受全班的置疑。

五、学生研究性主题活动报告精选

研究课题1:自行车前后轮的摩擦力方向

提出问题:

在研究自行车中的物理知识时,老师向我们小组提出了一个问题,自行车前后轮的摩擦方向是什么样的?同学们想了一会儿,争先恐后地抢着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同学认为前后轮的摩擦方向都向前,有的同学认为都向后,有的同学认为前后轮的摩擦方向不一致,但说不清具体的理由来。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为了让同学们能更好的把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我们设计了几个实验。

设计实验:

我们先做了一个实验,把自行车推到沙地,设想如果沙向后飞,车轮给地面一个向后的力,根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说明地面给车轮的摩擦力向前,那么应有一个向前的痕迹,如果沙向前飞说明摩擦力向后,那么应有一个向后的痕迹。在实验中,我们先推动前轮,当前轮快速转动时,把车子向下压,发现沙向后飞,我们再推动后轮,当后轮快速转动时,把车子向下压,发现沙都是向后飞,难道前后轮的摩擦力都向前吗?并且前后轮都没有在地面留下向前或向后的痕迹,不能看出前后轮摩擦力的方向,就这个疑问,我们又设计了另一个实验。

我们找到了一份资料,资料提出可用海绵作材料,我们都知道,在桌面上,当海绵向前推时,摩擦力就向后,与台面接触部分的海绵就向后挤。可是海绵的纹路并不明显,于是我们在海绵上用红色和蓝色的笔画上垂直的相间条纹,这样较容易从条纹的倾斜方向看出摩擦力的方向。于是我们先把海绵绑在车的前轮,推动前轮,当海绵随着车轮的转动而转动到正下方时,把车子向下压,发现海绵有挤向后的痕迹,我们再把海绵绑在后轮,再推动自行车,发现海绵也有挤向后的痕迹,顿时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前后轮的摩擦方向都向后吗?”

第一次与第二次的实验结果发生了矛盾,就这个问题我们小组展开了三番四次的讨论,但毫无头绪,于是我们去请教老师,老师看了我们的实验结果,提出了一个问题:自行车真正的行驶过程是怎样的?是有力让两个轮都转动的吗?和推自行车的过程是一样的吗?

改进实验: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设计了另一个实验,先把海绵绑在前轮,把自行车向前推,但海绵与地面接触时,就把车子停下来,发现海绵的条纹向后挤,明显的看到前轮摩擦力有向后的痕迹,再把海绵绑在后轮,踩动脚踏,使车前进,像平常行驶时一样,这次发现海绵的条纹向前挤,明显地说明了后轮的摩擦力是向前的,这次实验证明了前轮的摩擦力是向后的,后轮的摩擦力是向前的。

实验结论:

这时我们产生了更大的疑问:为什么三次实验的结果都不同呢,哪一次才是正确的呢?我们在一起讨论后总结出:因为第一次是先转动自行车轮,再与地面接触,两个车轮都是有动力使它向后转,地面对车轮的摩擦力与转动方向相反,所以向前。

第二次实验是推动自行车,没有力驱动使车轮,当车轮转动与地面接触时,是地面给车轮的摩擦力使车轮向后转动,所以摩擦力都向后。

因此,前两次的实验都不能准确反映自行车行使过程中,地面对车轮的摩擦力。因为自行车是通过踩动脚踏,驱动后轮前进的,前轮是被动的,后轮有向后转的动力,而地面对车轮摩擦力与转动方向相反,所以向前。而前轮,是地面给车轮的摩擦力使车轮向后转动,所以摩擦力都向后。所以后轮的摩擦力是自行车前进的动力,而前轮摩擦力是阻力。

这次的实验让我们的实际生活与物理知识结合起来,使我们了解更多的物理知识,能更好的学习物理,对物理产生更多的兴趣,提高我们的创造能力。

研究课题2:自行车充气量大测试

实验过程和数据记录:

物理自行车研究小组课后在大操场进行物理实验,用时1小时30分钟。

该实验定名为“自行车充气量大测试”,此次测试主要是测试自行车的充气量到达什么程度为佳,以及其有关行驶现象。

测试场地为操场中间,以一条直线为基准,分两段进行实验。第一段是人骑在自行车上行驶控制以某一速度匀速前进,到某一点停止驱动,使自行车以惯性顺溜前进,测出顺溜的长度。

实验情况如下:

行驶长度:15.8米

自行车:20英寸

1.充满气时,自行车以惯性平均每次行使了3.58米。

(单位:米)

次数 1 2 3

距离 3.75 3.8 3.2

2.充气量约为1/2时,自行由于惯性平均行使了2.42米。

(单位:米)

次数 1 2 3

距离 2.4 2.7 2.1

由于在每次的测试中,骑车者速度由人为的控制,并不十分准确,而且平衡掌握得不够,因此,测量数据中存在误差。但两组数据对比,足以说明问题。

实验结论:

1.两相比较,气压正常比气压不足时,自行车的滑行距离也有所不同。

2.把轮胎的气压提高一些,相当于减轻了车子的重量。

3.轮胎中的气打得足不足,对您的车骑起来轻不轻有很大影响。

分析结论:

轮胎的气压低,骑行时轮胎的变形量大,与地面的接触面增加,它的滚动阻力也就比较大。如果轮胎的气压过低,不仅骑行费力,同时还增加了车把的转向阻力,使车子的转向不灵活。轮胎的变形过大,也会使外胎侧壁加速疲劳,以致很快折裂,急剧地缩短了轮胎的寿命。

那么,是不是充气越多越好呢?回答是否定的。从热学的角度看,当充入气体时轮胎体积膨胀到一定程度时体积不再变化,而继续充气时,车胎内部气体压强增大,会导致爆破。特别是在夏天,不要将自行车放在太阳下,以免气体受热膨胀。这一点每一位骑车人士都必须注意到的。

从力学的角度看,轮胎和地面接触时会发生弹性形变。如果汽车的人越重,或者载重越多,弹性形变越厉害。但是,过大的气压使轮胎失去了弹性,也就其起不到减震的作用。我们知道,充足气的轮胎与地面接触面积小,对地面大压强大,所以在沙石路上行驶时,容易陷入泥土中,增加前进的阻力,而碰到较大的石块,又会使车子弹起,把前进的能量变成了弹跳和震动,因此,在沙石路面上行驶时,适当地降低气压,会使您在沙石路面上不受颠覆之苦,也减少了行进中的阻力。

在平坦的水泥路上,您可以提高轮胎的气压。但是前轮气压应比后轮气压低一些。因为这样会使您在骑行时,减少由于前轮负载轻而引起的颠覆现象。

正确的轮胎气压,应该根据路面情况、骑车人体重和载重量等来确定;同时气候条件、骑行姿势也应在考虑之内。通过查资料,我们发现,一般检查轮胎充气情况的标准是:在满载时,轮胎的变形量,应小于原来的1/4。

由此可见,物理与现实中的事物息息相关。

六、研究性主题活动实施的成效

在我实施研究性主题活动的这年,我和学生都获益非浅,最终所取得的成绩证明研究性主题活动是卓有成效的。我辅导的学科竞赛辅导小组代表我校参加番禺区市桥城区物理竞赛获得市桥镇团体第一名,在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广州赛区中,学生黄叶路勇夺全国二等奖,共7个同学获得广州市级奖项,我也再次荣获全国初中物理竞赛优秀辅导老师。中考中,开展研究性主题活动的班级平均分位居全级前列,并有一位同学获得中考状元。

(一)研究性主题活动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在研究自行车过程中,许多小组采取了观察的方法。例如:拆开一些零部件进行观察,观察车铃振动发声的原理;观察车尾、辐条上的反光板的原理,气门芯进气的原理,车轮胎上不同的花纹;观察不同的轮胎有大小、粗细的不同。并且能分别用声的、光的、力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有的小组找到自行车上的所有杠杆,并且分析哪些是省力的杠杆,哪些是省距离的杠杆,以及设计采用这些的杠杆的理由。在观察中,同学们产生了一种应用知识的欣喜感和满足感,并且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后在生活中更多的去观察和留意与物理有关的现象。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

研究自行车在行驶中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方向时,小组的同学就设计了四个实验,不断改进。从一开始设想在沙地做实验,发现效果不明显。接着就想到在车轮上绑海绵,可是海绵的纹路观察起来有些难度,他们近一步想到在海绵上划出直条纹,通过看和地面接触时条纹倾斜方向,来判断摩擦力的方向,逐步改进实验。并且,在推车时和骑车时,两次的实验结果发生了矛盾,他们能思索其中的原因,分析、讨论,最终找到了正确的实验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研究车胎充气量的问题时,小组的同学们各自提出意见,有的同学想测充满气与未充满时受到地面阻力的大小,设计出让一位同学在这两种情况下,保持相同的速度骑车,然后停止驱动,测量车能够前进的距离。为了找到自行车平衡的原理,有的小组组织了“看谁骑的慢”的比赛。为了找到变速车的原理,同学们想到了数前后齿轮,不同的齿轮组合时,转动车轮看脚踏转动一圈时的车轮转动的圈数(他们发现转动脚踏时后轮转的太快,就反过来转动后轮,看车轮转动多少圈时脚踏转动一圈),这些小组都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独立的设计和完成实验。“自行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展望小组更是发挥了创造力,把自行车设计多用途:可放在家中做跑步机,可储存能量等五花八门的设想,把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发挥的淋漓尽致。

4.培养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研究摩擦力的小组查找到了滚动摩擦是滑动摩擦的四十分之一到六十分之一。研究充气量的小组查找到满载时车胎的变形量应小于四分之一为佳。研究自行车的历史小组在网上找到了木轮车和清朝皇帝骑车的图片资料。

5.培养学生的笔头和口头表述实践探究过程的能力。

每个小组在活动后都写了简单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中有学生自己拍的数码相片、设计的记录数据的表格、探究过程的笔记,图文并茂。而且在全班组织了活动的汇报课,让每个小组分别出场,用自己的语言向全班汇报自己小组的研究过程和体会。小组成员以穿插讲述、讨论的形式,使每位同学都得到口头表述的锻炼,并且每个小组自主的决定展示方式,对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也是一种促进。有的小组用PowerPoint设计了演示文稿,对着图片讲解。有的小组拆开实物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二)研究性主题活动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通过研究性主题活动达到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目的

学生在其间要进行交流、讨论、查阅资料、设计和实施实验、修正等活动来完成学习,不是简单的教师教、学生学;对学生而言,体现了学习的主体性,有了彰显个性的机会。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给予了学生自我发挥和自我展示的空间和机会,学生学习兴趣浓、参与活动的程度高。

2.研究性主题活动促使学生产生对科学的感悟,对提高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研究性主题活动使学生回归到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提炼过程和应用过程,引起学生进行实证调查,通过实验、收集和利用数据并形成对科学现象的解释,有利于加深对物理理论的认识,有利于将物理理论与实际进行结合,有利于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

开题报告的建议和意见范文6

关键词:英语研究性学习 小组合作 探索和反思

英语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英语教师或相关学科教师的指导下,用研究的方法(或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小组学习活动。如通过专题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各种小组活动形式,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一、我校英语研究性学习类型:

1、知识探究型

学生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时,在教师的指导下拓宽学习范围,获得学习经验,甚至形成学习报告。这种探究式的学习研究,能有效地独立解决“是什么”的知识探究型问题,是发展基础性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如:组织学生探究西方文化,写成小论文《从英美电影看英美文化》(指导教师:程敏)以及《Snack中西快餐的兴起、发展与前景》(指导教师:张雁芳)

2、热点讨论型

热点讨论是学生根据社会热点问题或学校中学生的敏感话题进行专题讨论,从而使某一问题的看法更加深入和成熟。例如:在讲授Computer一节时,针对学生上网聊天玩游戏,影响学习这一现象,让学生设计民意调查表,分类别调查几组数据,根据数据整理出目前的真实现状,并根据自己的观察、理解说明发生的原因,提出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教师:李强)

3、主题研究型

主题研究型是指让学生通过对带有研究性主题活动的课题实践,提出问题、收集材料、资料查阅,对主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解决问题。

如在上《Finding a job》这一单元时,要求学生以“找工作”为主题,现场模拟找工作面试的情景,用英语填写工作申请表,并且动手制作了内容颇为详尽的职业调查表格,包括性别、20种职业、社会需求等项目。(指导教师:蔡建芳)

4、综合活动型

1)在英语兴趣小组中实施研究性课程,为学生探索、研究、运用所学英语,提供了重要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2)编辑英语主题墙报、举办英语园地、English Corner、英语party、主题演讲等。镇海中学每年都举办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自2000年以来,镇海中学英语组每年都在校文化艺术节或教学期间准备一些英语专场演出。(指导教师:舒建东)

3)了解西方文化习俗,学习英语背景知识。

为了加深对英语教材的了解,在教学英语节日时,我们让学生上网查询有关的资料,做一些细致的文化背景资料积累与研究。如《圣诞节在中国》的学习者是初次涉足研究领域的高一学生,我们给出了“圣诞节文化”、“中国式的'圣诞节'”两个方面的子课题,并附上了活动建议和提示。(指导教师:陈亚玲)

(4)网上探究式学习

镇海中学在校园网BBS上开辟由教师任版主的“研究性学习”专栏和“文科教学”栏目,教师预先把课堂要讲的容发到BBS上,欢迎学生上网跟帖,提出修改意见,实现师生“网上互动”。

以SEFC第二册第21单元Music一课为例,文章容是介绍音乐知识。在讨论之初先提出明确的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音乐为题确定各自的话题,精心准备有关内容。在讨论区,学生不但可以介绍课文中的有关内容及有关Music的各种知识,而且还可以上传英语名曲、校园歌曲、展示美丽的画面。这一切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热爱,提高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寓知识传授于娱乐活动之中的目的。(指导教师:巨岭)

综上所述,我们实施英语研究性学习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作为学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课题研究,它是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根据教材中的编写原则,即对比原则、实用原则、兴趣原则和跨文化交际原则进行研究性学习;三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研究性学习。

二、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及操作模式:

我们在具体的操作中,以小组合作为主,自主探究为辅的教学形式,采用交互式教学方法。

1.交互式教学方法的概念:

交互式教学法(Reciprocal Teaching)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以语言功能为纲,着重培养交际能力。它强调语言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提供真实有意义的语言材料,创设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教学过程围绕语言功能的特定任务而展开。这些观念符合语言学习规律,适合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也符合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2.交互式教学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优点:

1)注重学生的参与

在以讨论为主的交互式教学中,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后,留有充足的思考及讨论时间,鼓励学生敢想、善想,养成想的习惯。学生思考形成观点后,自由讨论,自由提问。这种主动学习的精神是学生发展的标志,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体现。

2)具有合作性

交互式教学确定了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即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研究性学习任务需要合作来完成。教师是教学管理者、咨询者、顾问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3)产生群体思维效应

在交互式教学当中,通过形式多样的讨论,不仅彼此交流信息和见解,而且许多精心设计的活动,需要参与者相互理解和帮助。当问题提出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层面去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同学们不但不同程度地发现了自己思维存在的弱点,还从他人的发言中了解到别人的长处。在讨论中,群体的智慧,群体的思维,互相作用,相互启悟,使每位同学都得到了不同层次的提高,产生了群体思维效应,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如图1所示,我校英语研究型学习模式可分为确定问题(课题)、组织分工、收集信息、整理/分析信息、构建答案/解答、评价与展示等几个环节。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特别是Internet上的资源),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有所变通。

下面以案例形式着重介绍课题研究的小组合作操作模式。

其分组形式为: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研究课题,由课题指导组进行分组,以6-8名学生为一组,此时课题组的学生和教师已打破了原来教学班的界限。

选题:从英美电影看英美文化(指导老师:程敏)

小组活动步骤如下:

一、研究目的

学习英语要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分析英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相似点,掌握一些基本的电影知识和英语知识,探讨英美文化的相似性在英美电影人物性格塑造上的体现。同时学习和体验开展英语研究的一些基本手段和方法。

(第一步:开题阶段。师生讨论活动计划,确定各组组长,向小组分配具体研究任务。课题组在指导教师的协助下写出开题报告,课题指导组进行开题评审工作。)

二、研究方法

以观看影片、收集、查阅研读第一手资料为主,以借鉴、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为辅,组织研究小组观看各类英美影片,查阅英文资料。

(第二步:资料收集阶段。组长向小组成员分配任务,小组成员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

三、研究过程

选定要观看的英文原声影片,了解影片拍摄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观看影片时可能用到的英语知识。

组织研究小组制定观看计划,尽可能使选定的观看时间和地点具有合理性,所选定的英国影片和美国影片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认真地反复观看并用卡片进行记录。

整理记录的资料,分析可以探讨深入的突破方向,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遇到疑点时重新研读参考资料,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准备论文提纲。撰写论文。修改定稿。

四、研究结果

从英美电影看英美文化课题组的老师和同学分工和协作,查阅资料、组织观看英美电影,经过多次的讨论和论证,形成探究性阶段成果简单介绍如下:

电影作为人类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直接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英美电影,就是英美文化在银幕上的表达方式。

英美文化被公认为西方文化的代表,它经常以一个名词出现。这说明英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具有许多相似点。具体表现在:一、以自我为中心;二、冒险精神;三、直抒胸臆、乐观开朗;四、竞争意识;五、开拓精神;六、个人主义;七、不拘小节。因此在英美影片中,尤其是现代片,粗一看,往往无法分辨是英国影片还是美国影片。

英美文化在本质上也有很大差别,并在英美影片上有所体现。具体表现为:一、拍摄目的的差异;二,选材的差异;三、拍摄风格的差异;四、人物性格的差异。

同时,我们也看到英美文化的差异在不断减少,英美电影也越来越相似。相信会有一天,英美文化差异会完全消失。

(第三步:结题阶段。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工合作写出结题报告初稿,交各自组员讨论,对初稿加以补充、修改、完善,最后定稿。该阶段是整个研究性学习中最为重要的阶段。每次活动之后作好记录,填写好活动安排表,学生互相交流心得体会)

(第四步:成绩评定阶段。

首先根据课题组的开题报告、活动资料(包括笔记、资料、照片、活动情况记录、阶段总结等)、小组成员在整个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出小组成员的等级。)

(第五步:总结与展示阶段。

学生对自己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活动情况进行反思、总结,互相交流学习,学校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

三、对学习中小组合作的反思:

小组合作形式在英语研究性学习中的优势显而易见,而交互式的教学方法使小组活动落到实处,效果明显。但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仍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

1.加强过程调控。为了使各组的讨论既广泛又深入,并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着积极思维的心理状态,教师必须在讨论过程中适度调控。

(1) 规范行为。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教师都要及时地加以指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讨论能够顺利开展。

(2) 排除障碍。在活动进行时,教师应该注意观察讨论动态、倾听和收集各种信息。学生在讨论中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解决,就会表现出拘谨甚至自卑,出现消极的现象,更谈不上讨论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介入并为其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2.注重评价。

学生课题成果拿出后,怎样对他们进行评价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时也发现了一些弊端,比如,仅仅成立了若干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一些社会调查、统计等研究性学习,并没有全体学生参加,或者出现“学生课题组长累死,组员无所事事”等缺乏合作与认识的做法;这些都不利于对学生进行评价。

在小组合作中,积极参与的学生如果没有得到肯定的评价,会感到难以体现自身的成功与满足,从而失去了继续探究的热情。如果在评价学生参与小组研究性学习时,将活动成绩与学期期末总评挂钩、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写入学年品德考核,情况就会大有改观。具体的措施是,将研究性学习成绩纳入期末总评,占8%,计算学期活动成绩的公式是:学期活动总分÷活动次数×8%。

计算学生成绩通过以下评价表实现。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实验),2003;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