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教案教学过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教案教学过程范文1
关键词:文本细读;文学形象;文本意义;张力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198-02
一、初中文学类文本细读教学的意义
初中文学类文本教学一直存在游离文本、过度解读文本、凭个人经验随意解读文本或者仅仅对文本的字词句进行表象、孤立、片面解释,忽略引领学生去领会文本意象与挖掘文本深层次内涵的现象。近年来随着语文教学课改的不断推进,这种现象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文学教学阅读还是存在忽视文学文本本体,过度强度文本以外的因素,强调使用理性方法对文本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过度追求语言、结构的准确性,导致本该忠于文本本身的解读渐行渐远。安阳市初中文学教学在普遍环境下也存在类似问题:理解肤浅蜻蜓点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解读随意天马行空,过分揣度作者写作意图或者读者感受。为了让我们的初中文学阅读能够真正体现文学阅读的效果,让语文教学回归质朴、纯真,通过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让文学教学回归文本迫在眉睫。
二、文本细读的理论基础
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崛起于英美并在欧洲广泛流行的英美新批评,作为现代文学批评流派,提倡严密的文学文本阅读法:细读法。细读法在反对社会历史批评过于重视作者对作品的决定作用和实证主义文学批评忽略文学本质特征的基础上,主张文学批评发展由以作者为中心转向以文本为中心,认为文学研究应该在尊重文学研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注重文学阅读的文本性,反对将文学作品与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相联系;主张文本才是文学批评唯一需要关注的要素,关注文本的语言与修辞技巧,对作品进行仔细推敲,从语言和结构中寻找文本意义与内涵。
作为新批评的第一人,艾略特在其1917年发表的《传统和个人才能》(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 Talent)中主张“个性泯灭论”(extinction of personality)或“去个性化论”(depersonalization),认为“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认为“诗人要表达的不是什么‘个性’,而是某种特别的媒介,在这个媒介里种种个人感觉和亲身经历被用特别的出人意料的方式组合在一起”。
瑞恰兹将现代语义学引入文学批评,在其著作《文学批评原理》(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1924)中明确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语言使用: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对不同的文学体裁两种语言具有不同的功效,使人们的注意力转向语言。而在《修辞哲学》一书中,瑞恰兹把传统语境进行了扩展,提出共时语境与历时语境。一是当时写作的话语语境,例如写作时的社会环境,当事人的想法等;二是词语所蕴含的历史积淀,例如某一个词语可能暗含着一个典故或者某种强烈的感情。语境构成了一个意义相互的语义场,词语在其中自由穿梭,产生了丰富的言外之意。
在处理“作者、作品、读者”三者的关系上,新批评主张把文学作品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来研究,反对文学批评过分探求作者的写作意图,过分追逐作者原意,否则容易导致“意图谬误”;同时在读者阅读作品时,因为个人的经历、知识水平与结构、个人感受等的不同,不同的读者面对同一个作品,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因此,他们反对通过读者的感受来评判文学作品的好坏,这样容易导致“感受谬误”。主张文学批判的标准只能从文学文本自身出发,将读者和作者隔离出文学批评的范畴,以作品为本体。
正是在这些理论的影响下,细读法成为新批评派进行文本内部研究所创造的一种具体的文学批评方法。
三、初中文学类文本细读的主要内容
1.对字、词、句等单独元素意义的追逐。任何文本都是由字、词、句、段等基本单元来表情达意的统一体。从原始意义到延伸意义,文字具有复杂多层次的意义,其多义性的特点,更是让文本意义呈现立体性与多元化。同时其语体色彩、感彩等更是让读者眼前呈现丰富多彩的世界。初中文学类文本作为文学阅读的最初阶段,囿于读者知识的限制,对这一层次的细读是重点。例如:“草”作为一个单独的词汇,其意义是宽泛的,泛指自然界中的各种各样的草。但是在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前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植物,更是顽强不息的生命力的真实写照,让我们体验到了在大自然的面前,生命力的强大。
2.对文学形象的探索。我们把艺术形象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称为文学形象的象征性。文学形象的表现是十分丰富的,多种多样的。
在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布里尔小姐》一文中布里尔小姐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日子过得孤单、寂寞、绝望,了无生趣。只有靠每个周日的下午到公园里慰藉打发时光,借着偷听别人谈话的时机偶尔介入别人世界的一角,给自己死气沉沉的生活带来波澜无惊。但是她又具有普遍意义,代表着在20世纪初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下,异化了的冷漠的人际关系。
3.对文本意义的追求。初中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教学中,仅仅完成对词语意义的追寻这一任务是远远不够的。在文学文本中,语言词汇的对应物不只是概念,而在意象和意味。
同样是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后两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中间没有出现一个“草”字,但是“晴翠”、“荒城”、“萋萋”等词的出现却为读者勾勒出一副萋萋春草弥漫原野的形象。让读者的眼前视线为之瞬间开阔,而不仅仅局限于一草一木的单独元素。
4.初中文学类文本细读的主要方式。语言的意义是新批评学者们一直关注的问题,而“语境”(context)概念从传统的“某个词、句或段与他们的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拓展到“一方面包括与所诠释对象相关的一切事物。另一方面表示一组同时再现的事件,这组事件包括我们选来作为原因和结果的任何事件以及所需的种种条件”,这对于确定词语、文本及语境的含义而言,具有重大意义。悖论(paradox)、反讽(irony)、隐喻(metaphor)、象征(symbol)等写作手法所构成的语言张力(tension)更使文本具有巨大的表现力和含混性(ambiguity),让文本意义复杂多样。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的《在地铁站内》(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Petals on a wet,black bough.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作者将“面孔”与“花瓣”对应起来,让读者阅读诗歌的时候,想到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所指意义,更要考虑其中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展示出美丽的人性在地下隧道汹涌的人群中颤栗的觉醒。短短的两行诗歌,却极富意蕴。
济慈的《秋风颂》第一节中mist(雾气蒙蒙)、comspire(密谋)、load(装载)、bend(压弯)、tothecore(透心)、swell(膨胀)、plump(撑鼓)、set(催发)、over-brimmed(溢出)等词语的使用,让读者在理解字面所指意义的基础上,总能感觉到一种沉重和不安,隐隐感觉到在丰收现象背后的那种秋天的不怀好意,从而形成词语的外延与内涵之间那种悖论的张力。
借助文本细读,可以让广大中学生在初涉文学课程的殿堂中,不仅仅理解字面意思,更能深入地领略其中丰富内蕴。但是不同题材的文本阅读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尤其是在把握文字“张力”的时候,注重形势与内容的统一,做到既要有丰富的联想意义,又要有明确的概念意义。只有这样,才能让初中文学教学大展文学风采,让学生在文学的氛围中泛海冲浪。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十大结论[J].出版参考,2011,(13).
[2]靳彤.强化作品细读 回归文学审美――关于文学教育合法性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2,(12).
[3]任晓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探究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0.
[4]刘军.文本细读:“文学场”建构的基石[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5]冯彦菁,王文俊,成方骏宇.试论碎片化时代的电子阅读[J].新闻世界,2011,(11).
语文教案教学过程范文2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2-0150-01
语文新课程,就像一缕春风,给教育带来了春天,芳草青青,花红柳绿。语文教师也同样感到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新课程在为语文教师开创新天地的同时,也给语文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瓶颈,活跃教学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是摆在每一个执教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面对课改必须更新观念
当前,面对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必要的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观念。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在传授多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现“以德治校”。同时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要遵循教育活动的规律,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改要求新时代的教师能够教育各种类型的学生,并使他们各自的特长都充分得到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终生学习,只有这样才会“与时俱进”,适应课程改革带来的种种新问题的挑战。
二、面对课改必须创新教案
既然教案是备课的结果,写教案是教师整理教学思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的方法,那么,不同的备课过程,理应产生不同的教案。所以,不同的课型、不同教师的教案理应有所不同,不能作统一要求。从详略的角度来说,理应从教学实际考虑,该详则详,该略则略。以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为例,单元中教读课文是带动学生学习其他课文的,为了全面反映教学过程,还是写详案为好;自读课文,重点是启发学生自学,促进学生思考,这类课文就可以写简案。以不同的教师为例,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不同,教案的详略也应有所不同。老手(不是“老教师”)的教学思想大体上已有条理和系统,但事物在不断发展,情况在不断变化,具体到某些细节仍需做调整和整理,这样写写简案未尝不可;新手(不是“新教师”)经验不足,教学思想的条理化、系统化不明朗,需要加强整理,再者新手改进教法、总结经验也要以教案作依据,所以写详案好处很多。所以,新手和老手的教案可以有不同的个性。
语文具有强烈的人文性,所以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不同个性的学生,需要有不同个性的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不同的个性,就要进行不同个性的语文教学,就要写出不同个性的语文教案。
学生的个性化,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个性化,也就决定了语文教案的个性化。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更趋于社会化、人文化、网络化。语文教学要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关注人生,关注思想情感;内容来源更从过去单一的课本向图书馆、网络化方向发展,教师备课不再是课本加参考,而要面向学生、面向社会、进入网络。所以新课标下教师的备课和授课更趋于复杂,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必然也必须写出不同风格的教案。语文教师要写教案,要写具有不同风格的教案。
三、面对课改必须找准教学切入点
一个好的切入点,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纲举目张、层次清晰,又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研究愿望。如何找到文章的切入点呢?
1.从文眼入手,抓住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全篇。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我抓住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将“不宁静”三字作为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探讨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2.从文章线索入手,紧扣线索来设置问题。如教学《项链》时,可紧扣“项链”来发问:为什么会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不丢不赔会怎样?小说结尾会怎样发展?这样,学生就会紧紧围绕线索来思考,绕过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小说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可围绕小说的故事情节及叙事艺术方面展开,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授前必须让学生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文体知识。
3.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章节入手,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一般的小说教学总是遵循着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课堂教学也必然是按照“开端——发展————结局”的模式展开,教师授课时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学生听课时也是跟着老师亦步亦趋、敷衍应付,自然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
4.从教学目标出发,设置若干关键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四、面对课改必须改变评价方式
传统的对学生的评价模式只是对学生的课业学习情况通过考试分数来评价,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品质的评价,评价方式呆板,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打击了一批学生的积极性。而新课改要求在评价学生时,不是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想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评价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一次考试的成绩论成败,评价方式要科学、全面、客观,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建刚. 新课改下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初究[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1:63-64.
语文教案教学过程范文3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二、教学重难点
【教育重点】
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景设置法、
四、教学手段
PPT展示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新课导入
导入语:大文豪苏轼的词风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便把词人豪放的秉性展露出来,苏轼可以说是豪放派词人的集大成者。今天,我们要接触到的是另外一种词风,与豪放词的特点截然相反。没错,就是有些同学已经说出来的婉约词。
介绍: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以及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二)朗读词作,初步感知
1.作家作品简介:
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悲惨命运;
2.学生朗读,疏通词意,初步感知词作的感情基调;
(1)提问: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引导学生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蕴,和铺垫的感情基调:
PPT展示: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3)追问: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词)有何修辞作用?
(范例引导)师总结:韵律美;增强情感。
(4)结合诗作背景,说一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词人哪些情感?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愁之一:山河沦陷悲故园荒废难回;愁之二:*永别悲美满姻缘难全;愁之三:形影相吊悲漫漫余生难度)
(5)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过渡语:同学们找的都很对。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是结合过我们之前学习诗词的方法,通过寻找词句当中的关键词或者是意象,品读出词人的愁绪的。接下来,我们一起结合词句,联系过去所学诗文,再次解读一下这些典型的意象,感受词人是如何借助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
(三)结合意象,体味情感
1.随同学口述,PPT展示
“酒风雁黄花梧桐雨”
师总结,补充并板书:酒风雁黄花梧桐雨)
2.意象分析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诗句体会词中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1)“酒”
ppt出示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师总结:酒是“愁”的象征。
延伸:为何说是“淡酒”?
引导:并非酒淡,而是愁浓
(2)“风”
ppt出示诗句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师总结:以秋风渲染愁情。
(3)“雁”
ppt出示诗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师总结:过雁象征离愁。
延伸: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引导:“雁”是“旧时相识”,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在,而收信的丈夫却离别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4)“黄花”
引导: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伶仃的晚境。
延伸:结合词句“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理解“窗儿”?
引导:白日如夜,那长夜就更难熬。这就传递出词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5)“梧桐、细雨”的象征意义?
引导:梧桐、细雨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四)再读全词,把握情思
小结:体会“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集聚心头,无法排遣,是和着血与泪写下的千古绝唱
(五)作业
1.依据赏析《声声慢》的步骤,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拓展延伸)举例比较分析“婉约派”和“豪放派”词的不同特点。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课文记叙了战国初期齐国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孙膑巧用计使田忌先败后胜的故事。说明要办好事情,应对主客观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合理使用力量。
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也是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一节),主要写田忌与齐威王第一次赛马三场都失败了。第二段(第二节至“那就来吧”),写孙膑帮助田忌准备再赛。第三段(从“一声锣响”至完)写孙膑用调换马的出场顺序的办法,二比一胜了齐威王。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理解解决下列问题有一定难度:
1.比赛规则“各自把马分等级”是孙膑计策的必要条件,学生不一定给予足够注意;
2.“大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是孙膑计策制定依据,学生容易只理解为这是田忌误以为挖苦之言;
3.齐威王的骄傲轻敌是孙膑计策得以实施的原因。暗含在作者遣词用句中须从人物上去理解。
解决的方法:运用设疑、讨论法。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
3、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四、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12自然段,从中领会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2、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从孙膑献计中,领会到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运用设疑、讨论法。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语文教案教学过程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教育 语文课堂 有效性 解决策略
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启动,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点,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语文是基础教育必须学习的科目,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构建有效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团结协作意识和能力,为其今后的接受高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现状
当前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总体呈现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不断新颖,教学设备信息化,对提高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在新课程不断改革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也暴露出一定的弊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气氛较好,但容易忽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另外,虽然我国提出了素质教育,但受到传统以老师为主体的课堂,很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受到传统教学理念与模式的限制,也直接对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产生一定负面影响。我国小学教育一直呈现出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教学目标,往往是误认为是一种过渡性教学。反之造成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下降,非常容易忽视小学语文教学的时效性与有效性。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新课改实施过程中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比以前更活跃,教师采用教学手段和方式丰富多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但是对于这种课堂教学设计是否真正的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第一,教学观念并未完全转变,形式主义严重。小学语文教学新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诸多语文教师接受了新式的教学理念,但是在教学工作中并没有完全彻底的执行。如新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求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实际操作中教师会在40分钟课时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表面上学生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也非常热烈。但是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时,可以发现以上两者之间的关联性非常少,甚至不存在任何关系。这种语文课堂教学被严重的形式化,缺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第二,语文课堂教学缺少理论基础。多年以来,小学语文教师大多是通过听课的形式来提升业务能力,把获得的经验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应用,再加上繁琐的日常工作,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语文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理论基础的语文教育是先天不足的,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进行整体性、构建性的教育教学活动,语文教学质量很难从根本上有提高。第三,教学设计缺少科学性和系统性。语文教案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所设计的教学方案,教师教案比较普遍存在问题:一是科学性不强。语文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过多的关注语文知识的教学,没有考虑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情感、人格等方面培养。二是缺少系统性。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没有对教学系统的整体性进行分析,编写教学设计时比较随意,不注重对教学手段进行优化。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有其他别的问题,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势在必行。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再借鉴国际和国内语文教学设计的先进理念和教学手段,并在课堂中进行验证,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三、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的解决策略
(一)重视操作和实践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小学教师更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传授,对于语文学习应该是开放性,应该启发学生的思维,需要教师引导学习,语文课程是一个引导的过程,在课余或者是课程计划中因较多添加实践的部分,小学生可以再实践中学习书本知识,反而掌握的更加牢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应该提倡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言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设计个性化教学模式
针对小学语文学习需要因材施教,不同孩子有不同的天赋和擅长之处,需要根据孩子的喜好,并加以鼓励,才能教育出优秀的语文人。小学语文学习应该是教师构建课堂,让学生提出问题,给出观点,然后通过思考研究加上实践,让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说明,这样使学生有自己的思考,从而富有意义的课堂活动应该是通过证实或者转变这些观念,来支出或反驳学生的假设。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自己思考,对事物能够有全面了解。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语文形式,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像学唱和学演奏是不同的,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形式来针对性教学。
(三)引导创新学习
语文学习自主性较为重要,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根据自己的学习特征,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自我调控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激发自己进行创造思维的思考。可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得征求并且重视学生的意见,应该积极鼓励创新。这样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学会并灵活运用知识,甚至挑战权威,发现新知识。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教师通过适当的方式去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工作。
语文教案教学过程范文5
随着教育的改革,新课标提出要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学校的教育是针对学生而进行的,教学要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然而,当今教育基本都是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而进行的,教学好坏是以分数来衡量的,学生的优劣也是以成绩来评比的,教学好坏是以分数来衡量的,学生的优劣也是以成绩来评比的,正因为这些教学的弊病大量存在,使得教学难以完成教育改革的目标,教育的资源利用无法达到最优化。就初中语文而言,教学只是教师单方面的传递者,学生和教师之间没有教学上的互动与交流。传统教学模式占据了主要地位,教师都是以模式化的过程、内容等备课,在课堂上以"满堂灌"的形式进行。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中寻得语文的"美",不能以语文知识来提高自身素养。那么,就初中语文教学来进行分析,教师要如何指引学生发现语文的"美",学生如何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呢?本文就语文里的"美"进行分析,探讨教师要如何以语文来进行"美"的教学,学生要如何发现并感受语文里的"美"。
1.要把握"语"与"文"的联系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主,并给予学生有利的指导,使学科内容的学习达到最优化。但是,作为教师也不能完全把责任推在学生身上,也要发挥自己的辅导作用,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因此,教师在准备教案、选取教学材料的时候,要从学科的内容出发,以"教书育人"作为教学的目的。就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从教学中展现语文的"美"。
首先,教师要有发现美的能力。"美"无处不在,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联系密切。其中,学校的教育也是"美"的体现之一,任何学科的内容都饱含着不同"美"的表现形式例如,语文就是一门"美"的文学,语文里的"诗词、小说、散文、戏曲"等各个内容都表现着"美",都关系着教师和学生人格的形成、情感的培养,也是"美"的重要体现。因此,教师在设计语文教案时,要先分析课程内容,大胆去发现内容中体现的"美",并创新"美"的呈现方式讲解知识。比如: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桃花源记》,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注意文言文的写作手法、内容构思等各个方面,让自己先去发现文章中语言、情感、形式的"美",重视这篇文言文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仿写"这一环节,让学生主动去寻找文章中最美的段落进行模写。同时,让他们找出"落英缤纷"、"芳草鲜美"、"黄发垂髫"等词熟记。
其次,教师要采取"美"的语言进行课堂教学。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中心环节,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采取优美、通俗易懂的字词来组织教学语言,让学生觉得语文课是一种"美"的享受。例如:教师在讲解诗词赋、散文等内容时,尽量以"美"的语言来为学生进行指导,把语文课真正上得"诗情画意"。比如:教师在讲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可以用语言把整首诗的内容给学生复述,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草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的美丽画面。同时,教师要注意散文、小说、诗词等特点,以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创新语言内容,为学生提供感受"美"的学习氛围。
总之,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辅导作用,把语文讲的诗情画意,并通过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从而带动学生主动去学习语文,用语言打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能真正享受语文所带来的"美",拓展学生的眼界,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那么,学生要如何走进语文,感受语文里诗一样栖居"美"呢?
2.可以用对话走进语文,感受语言魅力
首先,学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是语言之间的交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大胆地与教师、学生进行交流,运用字词来组织自己的语言。同时,学生要学会打开心扉去倾听教师、学生的感受,特别是初中生更要学会做踏实的倾听者和诉说者,让自己有机会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或写出来。例如:初中语文教课本后面的十首诗词,学生要主动去学习,参考工具书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可以把自己的读后感受写下来。就如学习王维的《竹里馆》时,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把诗词里的"美"用画面来想象和感受一下,并与诗的作者对话,用心感受作者那种闲适、优雅、恬静的心情,从而疏散自己的忧愁烦闷。也可以通过自己对诗词的学习和感受,来提高对诗词的审美能力。
其次,学生要大量阅读文学作品。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的学科,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文化,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记载和表现。如要学好语文学科,学生就要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就要大量积累诗词歌赋、阅读散文小说,拓展自己的语文知识面。但是,就如今的初中生,他们无心阅读语文作品,大都是为提高学习成绩而做试题,没有从根本上想要学习好语文知识,更不能把语文作为自己审美的对象,他们眼里的"美"是影视、游戏等。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感到语言"美"的享受。例如:教师要提供机会让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指引他们如何阅读,如何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将文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学生可以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外国诗、小说、散文、戏曲等),积累外国的文化知识。就像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学生要反复阅读,通过文字来感受到人的伟大,欣赏小说中人物渗透的心灵美。
语文教案教学过程范文6
记者: 贾校长,您好!在包头地区,四十九中是第一个参加“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学校。你能谈谈选择“语文主题学习”的初衷吗?
贾培钟:语文是基础性的学科,是“百科之母”,却又是最为人轻视的学科,对语文教师而言,教与不教效果似乎差不多,花的功夫通常与最后效果不成正比;对学生而言,把课本读得滚瓜烂熟,考试时未必能得高分。但与此同时,语文在考试中的地位却与日俱增,分值越来越高,国家对母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强,现实中国人的语文素养亟待提高。怎么办?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而“语文主题学习”依据的是语文学习需要大量阅读的规律,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前提,课堂上进行拓展阅读,从而使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语文主题学习”由课外转向课内,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大量的阅读,让我校教师们看到了语文教育的转机,于是,我们决定参加“语文主题学习”实验。
记者:四十九中全面推行“语文主题学习”已经一年多了,请您谈谈目前学校“语文主题学习”开展的情况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社会效果。
贾培钟:“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一年以来,带给语文老师的不仅是教学理念的冲击,更是教学模式的改变。
首先,“阅读”主导了语文课堂。教师们从和学生一起阅读,到教学生阅读,再到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在课内海量阅读中,明确了教师的作用和职责是引导和点拨。建立在师生深入阅读基础上的语文课不再枯燥乏味,真正教出了“语文味”。学校的语文教学也真正向“教师简简单单地教,学生快快乐乐地学”的教学境界一步步迈进。
其次,“课内大量阅读”,向课堂要效率。四十九中尝试把大量的阅读放到课内,以语文教材为核心,依托“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以单元整体教学为抓手,进行单元整合。将课本与“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相结合,精心设计单元主题,围绕一个单元主题选点突破。老师精讲少讲,重在点拨;学生多思考、多参与,重在多“练”,这个“练”不是习题的练习,是思维的训练、方法的演练。在海量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老师们深入钻研探究“阅读指导课、语言品味课、情感意蕴课、表现手法鉴赏课、主题写作课、主题写作展示课、主题诵读课”等课型,努力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们把课堂学习所得运用到学习实践中,大大拓展了学生们的语文视野。
第三, 深化、细化集体备课,让集体大智慧绽放光彩。“学习、研讨、交流、分享”并行的集体备课方式,使得多年沉闷的语文教案,有了教师们思考的痕迹,蕴含了生命的活力。凝聚教学思想精华的案,成了教师手中的“宝典”。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根据个人的特点对教案进行调整,以便体现自己的风格特色。课后,大家用心做教学反思、教学后记,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在备课活动中循环研讨交流,萃取精华。
第四,科学组织小组探究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语文主题学习”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能够独立思考、判断,形成自己独立的阅读体系。这样的学习思考过程,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师需要调度好“小组学习机制”,使学生一点点从被动学习走向自主学习。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一年来,学生在课内海量阅读,阅读兴趣浓了,阅读能力强了,阅读习惯逐渐养成,这不仅对语文学科功莫大焉,对其他学科也是功莫大焉。四十九中的语文教学的成绩一直在九原区处于领先地位。
记者: 四十九中地处包头市的城乡接合部,请问你们的“语文主题学习”推进有哪些自己的特点?
贾培钟:我们地处城乡接合部,教育环境与市区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在推行“语文主题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我们把语文教研放在首位,力求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精心研究各种课型设计与实践。在推进单元整体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小专题研究。李雪梅老师的“主题作文教学”,石敏老师的“文言文主题拓展教学”,赵小燕老师的“主题设计奥妙”,刘佳荣老师的“群文阅读教学”,都很有成效。
四十九中坐落在包头市九原区,九原区是很有文化积淀的区域,如在《内蒙访古》中提到的麻池古城,就坐落在九原区麻池镇。在实验推进中,我们把乡土文化与“语文主题学习”相结合,有效促进了语文教学的校本化。
记者:请您谈谈四十九中2017年“语文主题学习”的开展计划及下一步的展望。
贾培钟:开展“语文主题学习”,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关键,我们未来要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方面下大力气。另外,在教材与丛书的使用中,我们要找到更好的契合点,使“语文主题学习”更精细、 更深入;下一步我校要把深度阅读的推进作为工作的重点,特别在“群文阅读和自主阅读”的指导方面,老师设计要有思想内涵。导读目标、导读题的设计要帮助学生把书读透、读深、读厚重;指导学生有方向地批注、练笔、自主写作等,这些都是帮助学生深入阅读的好方法 ,我们要在这些方面做更多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