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育教学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育教学计划范文1
一、以美悦情,营造“和谐至美”特色的环境文化
校园环境是办学的物质基础。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孩子的心灵,激活师生的灵感,启迪师生的智慧,一句话,就是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从而收到润物无声的功效。
1.“墙文化”重引领
我校本着“大处大气,小处精致”的设计理念,充分利用建筑墙体,设计高雅活泼的文化墙。学校教学楼大厅醒目的布置了学校办学理念墙和学生发展目标墙,教学楼的楼梯以“三讲、四美加五心教育”和“自编的新三字经”为主题,成为我校师生进行德育的主旋律,东围墙以“心怀祖国”为主题,布置了“祖国山河美――百幅风景画廊”;西围墙以“美在身边,亮彩校园”为主题展示了学生的百幅优秀作品。
2.“室文化”重个性
我校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努力实现:让教室成为散发书香的天地;让教室成为回归生活的家园;让教室成为挑战自我的擂台。同时每个中队都有个性化的名称与班级口号,增强了凝聚力。
3.“廊文化”重教育
连接教学楼的长廊,我校充分利用,设计成“我与文明同行”双语长廊。教学楼、综合楼走廊的每面墙上都以“明德、砺志”为主题,悬挂百幅中外名人像和学生优秀书画作品,并开展“看名人画像、读名人名言、讲名人故事、学名人品质”的“四名”活动。
4.“园文化”重情趣
教学楼之间的空地,我校以“琴棋书画”为意象,配以“春夏秋冬”的季节特征,精心设计了四个小园,以保证校园绿化与校舍在视觉上的和谐,使师生进入校园有一种心旷神怡、回归自然的感觉。
这样的环境文化布置,真正做到了一草一木皆说话,一景一物均传情,悄无声息地陶冶着学生美的情操,孕育着学生美的心灵。
二、以美促智,构建“和谐至美”特色的课堂文化
我国著名教育家曾经说过:“凡学校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实践中,我们重点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如何才能真正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使学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思者”“问者”“论者”,构建和谐至美的课堂文化。我们力求使所有课堂都尽可能地呈现从“美的刺激”到“美的感悟”到“美的创造”三段式格局。同时不断研究探索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和谐至美”课堂的基本风格,例如语文课的流程可设计为“品味佳句――揣摩语言,诱导学生感受美;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引导学生体验美;图文并茂――写写画画,启发学生表达美;文道结合――学习做人,带领学生领悟美;展开想象――引入意境,激发学生创造美”。
此外,随着艺术课程内容越来越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教学形式与教学策略也逐渐多样化,新的教学模式将更突出现代信息技术和美术学科的整合:建构知识体系,创设视觉情境,参与实践体验,体现人文精神,艺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种“开放互动”的模式,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以“活动教学”为主线,以“情感”为纽带,以“美”为境界,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通过情智互动(情感交流和智力发展)、人际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活动教学中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教学内容和媒体的开放、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开放;让学生在动中学、玩中思、乐中画,在动态的、开放的活动和情境中感受美、理解美、体验美、参与美、创造美和拓展美。
三、以美导行,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文化活动
学校文化活动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实践中,我们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与校级艺术社团活动相结合,开展体现和谐至美理念的学校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以此塑造全体师生的人格美。
1.开设“七色光社团”
以“兴趣小组”课外活动为主阵地,组建开放、宽松的课外文体活动组织。如设立“红黄蓝现代儿童美术实验活动区”“七色光艺术团”“邹小体育俱乐部”等,在活动中培养师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其个性特长,进一步让师生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
2.举办校园“美之韵”文化节
通过一年一度的四大文化节――美文读书节、健美体育节、尚美科技节、和美艺术节,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风采、创新成果的舞台,不断丰富师生的文化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活动中,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彰显我校“美的教育”的办学理念,提升我校“艺术特色学校”之品位。
3.开展“和谐至美”的班级文化评比
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营造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师生共享的幸福校园,每学期学校德育处都会组织开展了以“和谐至美”为主题的班级文化评比活动。活动中,各班师生的奇思妙想,使教室变成了创意的工作坊:“图书角”“卫生角”“名人名言”等,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特色版块,如“心灵氧吧”“书法文化”“群艺苑”,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起到引领作用;各种“评比栏”和“互动台”,给学生带来蓬勃向上、努力奋发的朝气。
四、以美育人,开发实施“和谐至美”特色的校本课程
以校本课程的开发支撑学校的文化建设,使“和谐至美”校园文化主题得到更强有力的拓展。我校是常州市首批艺术特色学校,也是市首批书法特色学校,艺术氛围很好,因此,我们利用我校的书画特色、音乐特色等,让学生在书画的学习中感受中国艺术之美,并能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并进一步完善我校《书墨童年》《涂抹童年》《诗文童年》校本教材;学校还组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艺术团体――尚美小剧社、唯美画社、尽美舞蹈队、尚美合唱团,不断提高校本课程的教学水平和师生的艺术素养。
同时,我校整合全国赫赫有名的邹区灯具城这一资源,对“灯具文化”校本课程进行了深度开发,活动中不断引导学生感受灯具世界的自然美、艺术美和灯具发展的内涵美,培养学生欣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此外,在专家的指导下,以及在全校骨干教师的带领下,校本教材《经典诵读》也走进了校本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别布置经典诵读内容。从低年级的《三字经》,到中年级的名人名言、成语故事到高年级的唐诗、宋词,要求学生每天利用早读、校本课时间,饱览古今经典,从“学而知”入手,逐步达到“知而行”,进而完成“行更知”的德育途径,努力达到和谐至美的境界。
总之,在文化活动中渗透审美教育,能够逐渐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向高雅、文明、健康的轨道上来。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学生的才能得到施展,能量得到释放,某些情感获得宣泄,而且正是在这种释放中,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美育教学计划范文2
一、渗透“以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之美
传统的教案,其着眼点往往是以教材知识为中心,突出了教师的自我认知,所以比较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学探究能力。而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本”的全新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案不仅仅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处理、探究、整合知识的组织方案和指导方案,同时更是学生探求知识、追求发展的学习策略。具有集教案与学案一体的特点。更突出促进学生学习的功能。因此导学案与传统的教案相比,要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不仅关注教师如何教,同时更应关注学生怎样学。所以在设计上要体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的有机统一;体现教师多种教学方式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有机统一;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学与学生的得,体现在学生的发展。
二、渗透学科实验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之美
科学研究表明,审美情感对科学认知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教育实践也证明,把握好学科之美,进行立美教学,会对学科学习认知心理产生积极影响。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的美在于从实验的视角揭开科学的蕴含,用科学的方法改造自然、服务我们的生活。所以揭开未知的谜团是化学学科的生命力所在。化学导学案应成为充满探究激情,调动学科思维,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阵地。化学学科正是通过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求证,通过一代代人为之献身,来彰显其科学的价值。
因此在导学案设计上,要充分重视对实验的考察,特别是对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微型实验开发,利用实验所反映的原理、实验过程的设计能来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化学学科能力是极为有效的。同时及时捕捉了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设计和应用科学的方法解决,会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例如结合地震,如何防止和解决水体污染以及灾区的消毒、卫生防疫等问题,太湖的蓝藻爆发与治理,临近县市的铅污染事件,弥漫全国的雾霾事件等,都应该纳入我们的视野中。以适当的形式将这些事件呈现在导学案中,加强了化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对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科学的献身精神有积极意义。
三、渗透过程探究的层次之美
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发现的过程其实就是探究的过程,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对问题的探究过程某种程度上说比结果本身更重要。因为有了科学的过程设计与深入探究,相应会带来科学的结果。导学案的设计一定要体现这种理念,多增加一些探究性问题和开放性题目,训练学生思维的缜密性以及深刻性,让学生从青少年时代就养成这种意识,对于其终身发展是十分有益的。例如曾经在有机物部分学习,结合生活实际,布置这样一道题:
医院里常常需要检查检验病人血糖浓度或尿样中葡萄糖的含量是否正常,请你与同学一起组成学习小组,走访医院有关科室:①了解正常人这两方面的指标。②用什么方法来检验血液和尿液样本的。③检验的结果(化验单)如何表示的。将调查研究结果写成报告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通过解决这道题目,学生不仅接触了社会,增加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还培养了合作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学生们不仅仅知道了结果,还联系人体更多的生理指标,开发出了系列研究性课题,编成了学生们自己的校本课程。当然在编制时或设计成课题时,要特别注意把握知识的层次性和内在逻辑关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重组,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让每一位都有完成的成就感。
四、 渗透外在观感和内在激励之美
现代的教材观强调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的交互作用。因此教材不仅应该提供静态知识,更应该提供能积极地、主动的发挥作用的东西。教材要具有激发、鼓舞和唤起的力量,能对学生有吸引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新教材的使用,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许多资料和图片在突出观赏性、艺术性、启发性和科学性的同时,不知不觉中让知识融入多样化的情境中,有利于学生从科学、技术、社会 等多角度来理解、构建化学知识,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激励学生的意图和作用明显。因此在教学案中加入化学史、化学家事迹、地理环境、让学生了解化学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同时认识到,化学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一代代化学家的奋斗,展现他们的追求理想、勤奋探索的精神,必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学案实际已经成为知识、艺术、文化和精神的载体。
五、渗透总结反思成长之美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深刻指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而导学案已经将教师与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实现双方的共同成长。到底导学案对教师和学生的促进如何?这需要应用后在课后反思中总结。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不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和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对自己教学现象和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或创造性见解,从而促使自己往研究型教师方向发展。而学生也要根据老师的批阅进行反思、总结、提高。促使自己不断进步。所以导学案已成为师生沟通、互动的有效载体和平台。我想经过一定时间的探索、改进和实践,渗透美育特色的导学案必将不断完善和发展,带动教师善于充分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开发出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为构建和谐、有效的化学课堂做出积极贡献,从而成就师生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 田晓梅 周青 化学教材中文化多样性的含义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 12
美育教学计划范文3
众所周知,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是义务教育阶段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先进方法,这是因为计算机多媒体等先进手段寓声、光、图形等于一体,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同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等手段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对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几年来,我们立足初高中化学教学,积极探索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其效果不言而喻。
一、充分利用网络和计算机上好绪论课。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动机,尤其是内部动机,是学习自觉性的强大动力。上好绪论课,对于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内部动机,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例如,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我们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精选了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关的我国最先进的化学工业、本地区化工工业和化工发展简史,以及对我国和我地区未来化学工业的展望等系列的内容让学生观看,同时教师进行有目有有重点的讲解和引导。这样,学生一般都会被屏幕上丰富的彩色画面和生动的内容所吸引,也会被未来化工的发展远景所激励。在此基础上,我们用十几分钟,大致介绍本学科的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这样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借助计算机等手段,上好物质性质课。我们知道,新课程的化学教学要求我们在讲授物质性质时,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物质性质、典型反应的基础知识,从理论上和实验的角度,全面了解无机物质或有机物质的化学性质、实验制备等。这种课型可以采用各种直观手段,如挂图、幻灯、投影(胶片和演示)、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可将一些反应速度较快,有颜色变化的演示实验,改试管实验为培养皿实验并投影至屏幕上;将一些制备、性质、检验等系列实验,通过制作,利用计算机屏幕表演仪器拆装过程、实验方法和观察现象等。条件不允许的话,则可将系列实验过程制成活动胶片或幻灯片,其它有关实验室规则、安全保护措施、实验注意事项等,则充分运用录像片进行教学。
三、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优化化学理论课。化学理论揭示物质及其变化的实质、量的变化。这些都是高度抽象、概括的知识,学生较难理解。对此,教师必须充分采用富有形象性、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化难为易,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此,教学化学基本理论知识、有机化学反应历程和机理等,多采用挂图、投影胶片和计算机多媒体等方式。一般将常见的有机物质分子空间立体结构和同分异构体结构,制作成挂图,让学生常看常见,渐成习惯,并慢慢建立空间思维方法;还可将系统的轨道理论,制作成系列计算机课件,让学生在教师的简洁、明了的讲解过程中,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例如,讲授第四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时,我们这样处理:
1.教学目的。(1)初步掌握原子核的组成,原子的组成。质子、中子、电子的性质,质量关系,电荷关系。(2)掌握同位素和原子量的概念。(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重点。(1)原子的组成。(2)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3.难点。用电子云描述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4.教学方法。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启发研究式教学法。
5.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多媒体手段的应用。通过学生的视觉器官的活动,将微观世界用计算机进行扩大展示,逐步建立空间立体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达到变抽象为实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
(1)自制挂图和挂表。A.原子的组成,构成原子的粒子间关系———挂表。B.原子与分子,元素与同位素概念对比—挂表。
(2)自制计算机课件。A.1S、2S、3S电子云图。B.2PX、2PY、2PZ电子云图。C.自编有关习题:(a)题型:简答题和选择题(b)内容:中子数,质子数,质量数和平均原子量计算,1S、2S、3S、2P、3P、3D、4D、4个、5个填电子数,判断轨道数,中子层最多容纳电子数等方面习题。起到巩固本学时教学内容以及为下一节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打下基础的作用。
(3)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与作用。挂表A和挂图C,是在教师提问、引导、启发,学生看书、看投影逐步小结出来的,教师加以归纳总结,将总结的结果投影出来。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在教师的设疑、启发、引导作用下,学生主动研究、解疑,最后探讨出系统化、本质化、简明化的网络化体系。挂表B是通过对比讨论,结合学生初中所学元素概念,深刻理解同位素的概念。克服学生混淆、模糊不清、把握不住等易出现的错误。计算机模型的使用,将微观世界扩大化,通过视觉展现在学生面前。加强了学生想象能力,为后面深入研究微观世界打下坚实基础。习题本身作用是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化,培养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从另一角度来说,可以缩短教师板书时间,从而增加课容量,此为一举两得的方法。
美育教学计划范文4
关键词:绘画技术;美术教育;建构性意义
很多人甚至是美术学生都盲目的认为一幅画的优劣,主要是靠作画者的灵感源泉与思想意识来创作而成的,但是实际情况却不仅如此。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学过绘画基础技法就去进行美术创作,那他将永远无法画出旷世名作。所以在美术教育过程中,仅仅对学生进行美术的思想文化的阐述与意识形态的认知,那么学生会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将会逐渐产生误区,会误认为美术作品的创作非常的容易,只需要有灵感、有一定的思想内涵的创作就可以称之为优秀的作品了,而对于绘画技术却并不重视。所以导致了目前市面上低水准的作品层出不穷,而这些美术学生对于作品价值的认知也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一、绘画技术教学在美术教育中的意义
任何艺术性的创作,在创作过程中都必须遵循其技术的规则,技术本身与意识形态并没有一定的关联。例如,西方具象化的画作与中国水墨画形成了鲜明的差异,在技术上要求极为严格,已经有一套成熟技法体系。以画一幅油画为例,首先必须进行画布的选择,然后需要对画布进行底料的涂刷,还有制作画框、调配颜料,才正式开始绘画创作。在创造初始阶段,需要根据构思进行起稿,然后细致的上色,精心的雕琢,并且需要了解用油以及颜料的厚度,并且将其运用到造型上。一定要进行合理的构图,需要对素描技法的明暗关系有一定的了解,在绘画过程中用怎样的笔触,怎样体现质感等。在我们对陶瓷与古玩艺术进行研究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探究它的制作工艺。在进行美术作品的研究过程中,也应当沿用这种思路,只有深入地了解其具体的创作过程,才能真正对美术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在美术绘画技术当中,最重要的就是造型的能力,因为它能够提升作品的质感,突出作品的视觉张力,是美术作品主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不能对技法与艺术和美学进行区分。所以说艺术品本身有一定的精致性,而这种精致性与高超的技艺难以分割。如果绘画技法很生疏,那么作品给人的感官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并不能将一定的思想内涵隐藏在画作当中,给人以深深地感动。我国传统的艺术具有朴素的艺术理念,这种理念深受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很多绘画大家在水墨画的创作过程中运笔自如,飘逸潇洒,这让很多人误认为在绘画过程中只要足够的飘逸潇洒,足够的放肆就能创造出好的画作。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古代的绘画大家将自己精湛的技艺蕴藏在了朴素的绘画作品中,看似随意的挥毫其实是高深技艺的体现,所以很多美术创作者对绘画大师的作品进行临摹,但是画出来的效果却差强人意。他们看似潇洒自如,其实只是做了一些狂放的简单工作自欺欺人。他们常常认为别人理解不了自己的作品,却没有意识到是自己的技术不过关。不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不了解绘画过程中的节奏感,只是草率的根据自己心中的思想意识随意的进行创作,是创作不出真正打动人的作品的。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绘画技术并不只是工匠性的技术,还是表达作品真正的思想内核的必要手段。
二、绘画技术教学对于学生学习美术的作用
(一)对艺术能够进行深入全面的理解
学习数学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而学习美术决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美术鉴赏这个层面上,必须让学生对美术创作进行切身的实践。让学生在理解美术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作,这样才能有效地让学生将自己的意识形态与实践创作相结合,充分的理解美术的特征,让学生体会艺术的创造过程,认识绘画技术对于美术创作的重要性。对学生还原每幅画的创作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艺术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扩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认识到美术作品的精致是其技术性的体现,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走上正确的道路。
(二)培养学生动手和形象思维的能力
在学生运用不同画材进行美术创作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怎样画出物体的体积感与颗粒感,从而体现物体的质感,如何运用排线或者擦涂的方式来表现画面的整体关系。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体会新的创作方法,这样才能加强学生在艺术上的感性思维,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还能锻炼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这种思维方式是感性的,和逻辑思维毫无关联,这是一种对美和图像的把控,通过敏锐的感知力来洞察艺术品中微妙的变化关系,从而发展出一定的艺术创造力。
三、结语
美术的教育教学有不同的阶段,既有小学时期的美术教育,在初高中时期也有美术教育,还有专业艺术院校的美术教育。在这些美术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将美术只作为一种审美意识来进行培养,必须培养学生绘画能力和美术的基本素养。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并不只是让学生掌握这门儿技术,而是让学生在掌握这门技术的过程中认识人类伟大的文明传承,依靠技法的掌握真正深入的理解美术的全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感受美术的精致与复杂。美术学生的艺术创作是一个需要专业技术与理论知识共同支持,反复进行打磨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君魏.论绘画教学中技术的深度[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6.
[2]钱初熹.学校美术教育在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中的力量[J].艺术百家,2015.
美育教学计划范文5
一、多媒体技术的含义及其特点
1.多媒体技术的含义.
多媒体技术是将计算机、电视机、录像机、录音机和游戏机等技术融为一体,形成电脑与用户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的操作环境.它可以接收外部图像、声音、录像及各种媒体信息,经计算机加工处理后以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多种方式输出,实现输入输出方式的多元化,改变了计算机只能输入输出文字、数据的局限,计算机开始能说会唱起来.
2.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多媒体技术以计算机为核心,能表达更丰富、更复杂的信息.它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它的综合性,多媒体是计算机、声像、通信技术的综合体,信息量大,质量高.二是人机交互性,它可以形成人与机器、人与人及机器间的互动,互相交流的操作环境及身临其境的场景,人们根据需要进行控制,它使人对媒体有更大、更自由的选择权和更多角度的观察点.人机相互交流是多媒体最大的特点.
二、化学教学的特点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在化学教学中,对于复杂的微观世界,尤其是它们的动态变化,学生难以理解,是教学的难点.如,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组为新的分子等,用传统的教学过程很难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而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微缩模拟教学过程,可以让学生比较直观地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从而对化学抽象概念的理解一目了然,提高学习效果.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应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对于一些特殊的实验,如有毒、有污染的实验,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实验给学生观看,形象直观.
3.化学是一门应用很广的学科.
化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它的内容贴近社会、生活.教师应利用多种手段带领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的优越性及局限性
1.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的优越性.
(1)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化学产生兴趣,才能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如何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呢?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可以设计使用声音、图像、动画等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课件,这样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强,学生会感觉新颖直观,理解问题也感觉会比以前简单,从而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2)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化学教学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能力.中学化学的部分教学内容比较抽象,而多媒体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微观知识以简单的图像和动画展示给学生,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学习新知识,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能力.(3)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可将抽象复杂的理论形象地表现出来,减少了教师的工作.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增加课堂容量和知识密度.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信息量大,速度快,图文并茂的优势,进行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复习,能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多地接受知识,这样既节省时间,又加快了课堂节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4)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某些特殊实验.有些不易观察现象的实验,可以通过动画模拟,将现象放大或实验过程放慢,如物质的溶解等;有些有污染、有毒、有危险的及损害人体健康的实验,可以通过课件演示实验,达到消除污染和掌握化学知识的双重目的.
2.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局限性.
美育教学计划范文6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化学教学 多媒体教学
近两年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上的难点,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多媒体已经慢慢的走进了课堂教学,因此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需要改变了。多媒体已经渗入到了课堂教学中,所以对我们老师来说,要了解和掌握多媒体教学是必然的。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多媒体就应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集于一身,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景下去接受知识,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益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教学容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地去学习,不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还达不到好的效果。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多媒体技术教学,能够把生动的动画图像,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展现给学生,给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例如:学习绪言时,让学生观看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突出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化学和我们自己的关系,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多媒体可以优化教学过程
通过计算机控制各种媒体,可把书本上、语言上难于表达理解的内容直观化,使学生从中间接地获得准确的感性知识。“百闻不如一见”。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就是人类获取信息到底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他还作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三、运用多媒体,有利于课堂分层训练
传统课堂训练中一般采用一刀切的做法,即不管学生的层次都做同样的练习题。结果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而运用多媒体的分类显示屏就能很好地克服这一弊病。如在教学后,可以在后进生分类屏上显示基础题,中等生分类屏上显示部分基础题和少量拔高题,优等生分类屏上则显示少量基础题和部分拔高题。这样便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结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根据教学对象的能力水平,选择适合的阅读训练教材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先决条件。对教学对象掌握语言能力层次、教材的深浅度进行分析、定位,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高效运用多媒体。
四、化学教学中,多媒体不能喧宾夺主
虽然多媒体课件可以增强视、听、读、写功能,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但是制作一个多媒体,就要花上好几个小时了。那如果在每堂课45分钟的教学都完全使用多媒体,甚至是复杂、用时过多的多媒体。那样的教学就只能是事倍功半。所以多媒体的使用与否或多少,应该似课程内容而定,对于多媒体的使用,只要能说明问题就可以了。
所以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该同时继续使用传统的教具教学,而不是撇开传统教学。比如对模型的使用是不可以丢掉的。在上课的时候,把准备的模型展现在学生面前,就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眼球,也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记忆。如必修2有机物教学中,展现出甲烷、乙烷等的球棍模型,从而说明其分子结构及成键特点,分析其性质,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有机物的空间结构。我们也知道现在大多数学生对空间结构的理解比较难,思考或者说是想象起来比较困难,如果这时在他们面前把模型展现出来,这样不就很形象了吗。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效果了,同时也可让课堂气氛更活跃了。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应避免的误区
教师为了达到逼学生提问,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中不要把一切问题都讲出来,让学生有问题可提。2.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有个过程,切不可心急,欲速则不达。3.因势利导,逐步克服为提问题而提问题的倾向,使提问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