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常识和原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常识和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常识和原理

科学常识和原理范文1

【关键词】独立学院 市场营销专业 能力导向 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100-03

跨学科教育是指两门以上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彼此交叉、融合和互补形成新的学科。跨学科是一个动态的学科间的合作融合,是解决复杂问题、促进科学创新的途径,是要建立一种包容异议、鼓励创新、保持开放氛围以及灵活机制。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于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跨学科学习是手段,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者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学习,培养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在某一个具体的方面表现更加出类拔萃的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所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应该是相互交叉、融合成新的知识,成为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切入点和起点,从而不但能够有助于解决本专业、本学科的问题,并能用新的思维方式对所遇到的问题提出创新性解决办法。

一、生源情况要求独立学院重视跨学科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分层次、多元发展的阶段,本科教育进一步细分为普通本科教育和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其中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主要通过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勇于创新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拥有就业创业能力、具备继续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多数独立学院出于自身办学条件、生源特征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虑,会转型成为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而具有强应用性和实践性特征的市场营销专业,更加需要根据高等教育市场细分的变化,建立差异化的目标市场营销策略,根据自身优势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才能更好地形成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

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特征比较明显:第一,入学分数低于一本、二本院校,英语、数学等课程基础较差,对理论学习积极性不高,存在比较明显的偏科现象。第二,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在人际沟通能力、创造创新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有一定优势,社会活动能力较强。第三,多数学生来自城镇,家庭经济条件总体较好,社会资源较丰富。第四,学生综合表现呈现两极化,学生个体差异明显,参差不齐。第五,相对于理论课程教学,趣味性和实效性更强的实践教学更加吸引学生。第六,学生中愿意继续学习深造和从事研究性工作的仅为小部分,大部分学生以就业为目标。

出于学生生源的差异性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要求独立院校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定位和学生个体的状况,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选择的发展模式,从而体现学生成长的规格、层次、个性发展、职业选择等的多元化。所以,独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兼顾不同的学生需求,跨学科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

二、基于能力导向的跨学科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组织与创新

(一)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职业能力分析。高等院校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输送优秀的人才,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合格由学生本人和社会来评价,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应该学习什么知识,应该锻炼什么能力,而应该深入社会,确切地了解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工作岗位和学生未来的发展历程中需要什么知识和技能,并以岗位要求为标准去培养和考核学生能力。

通过连续三年(2012~2014年)对应届毕业生的回访和对用人单位的调研,我们了解到学生在就业选择时,回家乡发展的占大多数,有42%,选择去东南沿海城市发展的有39%,只有4%的少部分的毕业生会选择西部地区,其他地区有15%。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生源近三分之二来自广西,本着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原则,结合对历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研,参考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十二五”广西人才开发目录》,我们认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行业将会集中于商贸行业、会展与旅游业和金融业(含保险与证券业),在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和跨学科教学体系后,会逐步加强在房地产业、机械制造业、化工业和农林业营销人才的特色培养。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岗位、工作内容和岗位要求(见表1)。

表1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结构和能力分解表

岗位类型 工作内容 能力要求

素质能力 职业能力

产品销售 终端销售

人员推销

促销推广 沟通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

应变能力

抗压能力 商品识别能力

推销技巧

处理客户异议能力

谈判能力

客户管理 客户咨询

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信息管理

沟通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 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

处理客户异议能力

客户管理与维护

营销策划 市场探测与分析

销售策划

营销诊断

沟通能力

执行能力

写作能力

创意思维能力 市场探测与分析能力

活动组织策划能力

营销组合策划

项目实施与控制

营销管理 销售管理

科学常识和原理范文2

一、明确生活常识学习目标,有的放矢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目标是:“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根据这个目标要求,我们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把有关普及学生生活常识贯穿在以下几个方面,生活中的热能的应用;生活中电能的运用;生活中省力的办法;生活中的光能的运用;这些生活常识对我们在交通、环保、餐饮、护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了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学以致用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涉及面广、对现代生活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科学生活、环保生活、低耗生活、安全生活等离不开物理知识,了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弄清原因,有助于高中生在实际生活中分析物理问题、解决物理问题,增加生活常识。

家用轿车。小型客车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物理知识对我们购买汽车有什么影响呢?汽车的底盘质量大,可以降低汽车的重心,增加快速行驶时的稳度。流线型车身,减小汽车行驶时受到的阻力,可以省油。座椅宽大,减小了对坐车人的压强,乘坐舒服。司机和前排乘客系好安全带,防止惯性的危害。汽车爬坡时调为低速,功率一定时,降低速度,增大牵引力。夜间行驶车内一般不开灯,防止车内乘客在司机前的挡风玻璃上成像,干扰司机正确判断;汽车尾灯灯罩将射来的光线反回,保证后面车辆安全;夜间两车相遇打开近光灯,防止强光刺激对方司机看不清。家用轿车的物理知识非常广泛,保护车子,安全节约。

低碳生活。低碳生活是一个新概念,但关注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成为人类共同的追求。低碳生活,听上去好像离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其实生活中处处能够低碳,耗能减少,降低碳排放,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养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交通工具使用电动车,蓄电池对车上的电动机供电,电动机为车提供动力,没有二氧化碳排放。家用太阳能热水器,光能转化成热能,节约电、气,减少能源消耗。

省力技巧。四两拨千斤,根据杠杆原理,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当动力臂很长而阻力臂很短时,就可以“四两拨千斤”了。这和阿基米德的“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的原理是相同的。人心齐,泰山移,分力的方向一致时,合力就等于各分力的和,此时合力最大。一个巴掌拍不响,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一个巴掌也就拍不响了。

厨房物理。电高压锅煮饭、电炒锅煮菜等开水是利用电能转化为内能,都是利用热传递煮饭、煮菜、烧开水的;微波炉加热均匀,热效率高,卫生无污染,加热原理是利用电能转化为电磁能,再将电磁能转化为内能,解冻、加热、烘烤。这些比液化气耗能少,省钱、省能。菜刀经常磨一磨,刀刃薄,减小受力面积,切菜省力;磨菜刀时要不断浇水,是因为菜刀与石头摩擦做功产生热使刀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刀口硬度变小,刀口不利;浇水是利用热传递使菜刀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不会升至过高。刀刃有油,切菜时,接触面光滑,减小摩擦,还可以防止生锈。保温瓶里倒开水,根据声音知水量高低。由于水量增多,空气柱的长度减小,振动频率增大,音调升高。使用炉灶烧水或炒菜,要使锅底放在火苗的外焰,不要让锅底压住火头,可使锅的温度升高快,是因为火苗的外焰温度高。炊具的柄用木料制成,木料是热的不良导体,不烫手。滚烫的砂锅放在湿地上易破裂。冬天或气温很低时,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应当先用少量的沸水预热一下杯子,以防止玻璃杯内外温差过大,内壁热膨胀受到外壁阻碍产生力,致使杯破裂。煮熟的鸡蛋放入冷水中浸一会儿,容易剥壳,滚烫的鸡蛋壳与蛋白遇冷会收缩,使两者脱离。

三、思考生活中的物理原理,学会创新

生活中的许多物理表象蕴含着物理原理,让学生找到这些原理并在生活中的其它方面进行运用,就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表象和本质,结合学到的物理知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认真的分析、思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理解得出的结论。例如,我们现在的电冰箱里的致冷物质已经更新,用环戊烷代替了氟利昂,找找这样做的依据?

科学常识和原理范文3

一、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及两点论与重点论观察问题的基本观点,在科学发展观中得到充分体现。

高中《哲学常识》第二课讲,辩证法的两大总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变化发展的观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三者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全面发展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协调发展体现在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中。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高中《哲学常识》第三课,讲了对立统一规律,讲了矛盾分析法,要求我们全面地看问题。第四课,归纳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三大对立与根本区别,要求我们用辩证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科学发展观要求物质和精神,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眼前与长远都要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观点看问;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坚持矛盾原理。高中《哲学常识》第四课,明确指出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反对孤立的观点看问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与其它方面的发展相联系、相依存。因此,要理顺发展中各方面的关系,把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五个统筹”。

科学发展观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求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来观察和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高中《哲学常识》第三课讲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讲对发展中的各种矛盾,要抓住主要矛盾,同时也要学会“弹钢琴”,注意解决次要矛盾。科学发展观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就抓住了我国发展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了发展链条中的关键环节。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密切联系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只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才能做到既全面,又善于抓重点和主流。“两点论”要求我们坚持全面的观点,防止片面性,科学发展观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在发展观上的重大进步。

科学发展观是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的辩证统一。科学发展观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主体是“人”,客体是指自然和社会环境。科学发展观坚持了主客体的辩证统一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又强调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的价值观与方法论的统一。高中《哲学常识》第一课突出强调自然界的客观性,而人的意识又能反作用于自然界。第二课指出人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也能够按规律办事。第五课认识论,更指出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按客观规律办事,这些都强调了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的统一。

二、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高中《哲学常识》第八课讲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谋发展,依靠最广大人民的力量谋发展,充分体现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确立,坚持了认识论和实践第一的观点。高中《哲学常识》第八课“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讲在认识过程中,实践是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同时接受实践的检验。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多年来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概括。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了历史主体论的基本观点。把人看作社会历史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要坚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坚持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走共同富裕道路;就要切实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关心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高中《哲学常识》第五课“人的主观能动性”指出,人是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也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坚持以人为中心,把人摆在第一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高中《哲学常识》第八课提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这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又是我们党的最高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把出发点、着眼点、落脚点放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在谋取发展过程中,要以大多数人作为依靠力量,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科学常识和原理范文4

1.关注现实生活,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保证.学生问题意识的欠缺是目前制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可利用的生活资源、社会资源、现实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无不渗透着化学知识.环境、能源、材料、粮食甚至于人体健康都与化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这些知识,引入生活常识,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产生疑惑,主动思考,发现问题的根源.例如,农民为什么不在中午施用氮肥?通过这一生活现象,让学生思考不这样做的理由,继而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得出保存氮肥行之有效的方法.再如,家里烧开水用的水壶用久了会在壶底产生顽固的水垢,有生活经验的人就会通过加入食醋来达到除垢的目的.同学们在见证了这样的变化之后,首先会想到,为什么食醋有这么大的奇效,当得知水垢的成分之后,学生们会知道除了食醋以外其他的酸也可以做到.通过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思考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的习惯.

2.反思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生活经验相对于课本知识,最大的特点就是能亲身感受,不需要通过冗长的道理来讲解.学生们在应用所获得的生活经验时,很少去思考它们与相关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当某些知识点涉及到生活常识的时候,通过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主动思考,掌握其中的知识要点及其联系,并学会在生活中加以应用.例如,醋有解酒的奇效,可这缘从何起却鲜有人知道,在后面的学习中知道了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食醋里面含有3%—5%的乙酸,两者和在一起后容易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于是,食醋解酒的原理就知晓了.而苹果里含有苹果酸,柑橘里含有柠檬酸,葡萄里含有酒石酸等,学生自然而然就能联想到水果也有解酒的功效.结合生活常识,反思生活经验,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二、生活常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意义

1.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中学生好奇心极强,教师在化学课堂中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导入生活常识,让学生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通过生活常识的导入,让学生在猜想、交流、反思、探究等活动中体会化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体验化学的趣味和魅力,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破除封建迷信,树立科学世界观

运用化学知识,用科学的态度观察事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分析问题,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民间众说纷纭的“鬼火”,总是出现在埋有死人的地方,忽隐忽现的现象,给它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在学习磷这一章节时,知道“鬼火”实际上是磷火.它是人死后,躯体腐烂,骨骼里的磷酸钙发生各种化学反应,生成燃点很低的磷化氢气体,常温下与空气接触自燃发出的蓝色的光.“鬼火”是人死后鬼魂作祟的说法便不攻自破.再如“”组织曾今提出了水变油的说法,学习了物质的结构之后,就知道这些所谓的法术是多么的荒谬与可笑.引入生活常识,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这些神鬼学说,破除封建迷信给人们的危害,杜绝伪科学,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3.关注日常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日常生活与化学息息相关,教师要引导学生们关注身边的点点滴滴,找寻化学的影子.通过引入生活常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习惯,指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化学的重要性,分析思考其中蕴含的化学原理,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化学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种种影响,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蛋白精———三聚氰胺在2008年奶粉污染事件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深受其害的婴幼儿不计其数,该事件引起了各国的高度关注和对乳制品安全的担忧.在知道其结构后,学生们就明白它受到不良商家亲睐的原因.水银温度计如果不慎打破,水银散落出来,污染空气,继而危害人的健康.因此温度计打破后,首先要回收颗粒较大的水银,再撒些硫磺粉末,生成不易挥发的硫化银以减少危害.当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种种好处时,无法避免这把双刃剑所带来的危害.引入这些生活常识,让学生警惕化学所隐藏的危害,避免化学所带来的伤害,注意保护自己,同时激励自己利用科技造福人类.

三、生活常识与中学化学教学相结合的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学,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贴近生活,适应社会发展.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教学时,一定要紧密结合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常识,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讲解,在开阔学生眼界的同时,深化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教学设计以现实生活为原型

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化学的起点.利用生活原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亲切感,拉近化学学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提高,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老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注意紧密联系生活,将生活常识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重新架构和储存以生活常识形态存在的化学知识.

2.新课导入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新课的导入部分是良好的教学开端,它的成败直接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富有艺术性的导入,可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喜学、乐学.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要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存在价值和实在意义,学会在现实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构建.

3.设置生活情景教学

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方式要做相应的改变.利用生活经验,设置问题情境,引出化学原理相关知识,变学生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引发学生思考,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具象化,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轻松接纳新知识.在教学中通过引入社会热点话题,创设与教学相关的情境,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开发学生智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利用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感受化学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改变.将化学知识赋予时代感,培养学生对未来的人文关怀,实现“走向生活世界”的化学教学目的.在讲授卤素时,引入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有“智力元素”之称.如果长期缺乏对碘的摄入,易造成碘缺乏症(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因此,食盐中按一定比例加入碘酸钾可以有效防止碘缺乏症.通过对这一生活经验的引入,创设问题情境,让碘酸钾受势分解有了生活原型,加深反应在学生脑中的印象.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更需要富有时代气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教师适时、巧妙的将生活热点话题引入教学中,将化学知识与富有生气的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不仅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动态,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4.组织生活素材进行探究实验

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在实验条件欠缺下,教师可以组织生活素材,对生活中的常识进行探究学习,利用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素材,对实验课程进行补充.例如,在学完肥皂这种高级脂肪酸后,可以根据它能与钙镁离子反应的事实,让学生在家里完成软水与硬水的鉴别.这样的实验学生在家里就可以完成,在体验化学、探究乐趣的同时,明白化学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探究实验具有开放性,学生们可以选择多种生活材料来达到教学要求.这样不仅充实了教学资源,满足了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观察、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并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培养.(本文来自于《四川文理学院学报》杂志。《四川文理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四、展望

科学常识和原理范文5

【关键词】高考政治 第一轮复习 有效途径

提高政治高考第一轮复习的有效途径是什么呢?笔者从事高三政治教学多年,其心得体会是:

一、准确完整背记知识点

(一)高三起始就提出要求

政治学科需要背记的知识点很多,特别是一些政治术语,更需要准确完整地记忆,回答问题时,不能随意改动原文。因此有人说:“背好书是学好政治的前提;没背好书,根本没法把政治科考好”。要想背好书,就要从高三开始,来不得半点怠慢。因为,高一还没分文理科,所以学生学得随意;高二主要是应付会考,背书的要求也不高,学生脑中往往只有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片段。因此,一上高三,教师就应纠正学生背书粗糙的毛病,对他们提出背书“一要准确,二要完整”的要求。

(二)讲透知识点并限时记忆、运用

复习各考点时,要力求把知识点讲透,接着给学生每个知识点2至3分钟,限时记忆,时间一到就抽查。因为有时间限制,还要抽查,学生有了压力,就会有动力,背书的效率也会提高。抽查了知识点以后,接着运用该知识点做相关的练习,经过运用这个环节,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又加深了一个层次。

(三)及时巩固并延长记忆时间

在学生对所复习的知识点有了初次记忆的基础上,第二天上课再次提问巩固,就会延长记忆时间。教师可在上课的预备铃响了以后,由课代表组织,先读昨天复习的知识点,老师进行了教室,再次抽查学生背书,或者是默写。答得不准确或者不完整的,课后时间再到老师或者课代表处过关。经过这样的严格把关检查,知识点就基本落实了。

二、努力提高主观题得分率

(一)强化掌握主观题的答题套路

高三老师要分工合作,按照近年来在高考答题中常见的问题总结出主观题答题套路。比如经济常识中的企业,它是怎样取得经营成功问题、就业问题、消费问题、对外开放问题、经济建设取得成功的原因等等。政治常识,主要按照主体总结,比如关于国家问题、党的问题、公民问题、民族问题以及国际关系问题等。教师给出这些问题的基本答案,让学生背,并进行如上所述的抽查,落实。在往后的练习、考试中,要求学生遇到相关问题时,也按这些套路答题。而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在练习中不断地得到补充、完善。

教学实践证明:很多学生解答主观题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从何下手,当他们记住了这些常见问题的答题套路后,在考试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就不会束手无策,而是有法可施了。

(二)教会学生从材料中寻找正确答案

(1)找到关键词,切入所学原理。政治学科中的很多原理,在教材中都有标志性的词语,比如“结构”等。这个词,从经济常识角度看,可以考虑或理解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等;从哲学角度看,则可以理解或考虑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原理;又如“效率”“公平”“收入”“民富”等词语,它所考查的知识,往往是有关分配的问题;此外,几乎所有的哲学原理都有提示词语,比如:“根据……情况”“针对……特点”“制定……计划、方针、战略”等等,可用的就是物质决定意识、矛盾的特殊性的原理。“既……,又……”“……,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可用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教师要给学生总结好与这些原理相对应的关键词,让学生记忆,就能帮助学生从材料中快速找到相应的原理。(2)根据材料,变换说法,编写答案。在考试中,肯定会遇到没有固定答题套路的主观题。这类题目,除了找到可以切入的课本知识外,还可以根据材料,变换说法,就成了我们所需的答案。比如是意义类的问题,可以把材料的有关论述套上“有利于”就是答案;措施类的题目,就按照“要……”“坚持……”的模式解决材料中提到的问题就可以了。

(3)抄材料,赢1分。对于比较差的学生,或者是在考试时间不够的情况下,要求学生抄两句材料,每小题至少可以拿到1分,有时候也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三)运用时政常用语提高答案层次

比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论是经济常识、哲学常识,还是政治常识,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上这句话。还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体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等等,告诉学生这些常用语分别可以用于哪类问题,指导学生分门别类地记忆,再运用到主观题的答题中,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三、采用“读、练、评”三结合方针

(一)读懂读通课本,调动学生运用知识能力

课本是基本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好这个教学资源,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政治课本能力和提高解题能力。

(1)咬文嚼字。①划分句子成分――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概念。②区分易混词――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知识点。③重读关键词――帮助学生抓住知识重点。(2)把课本读透。教学生读目录,记主干,按照课――节――框题――知识点的顺序,由粗到细,逐步扩充,答题时就能顺藤摸瓜,逐层搜索,找到需要的知识点。

(二)通过训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练习要精选。比如计算题专项训练,意义类、体现类、措施类、评析类、启示类主观题训练等等。对每一种题型都进行解题方法与规律的训练和指导,通过典型例题分析,掌握答题思路与技巧,以解剖麻雀的方法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用借题发挥方法切实抓好讲评

讲评习题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比较集中的问题来讲评,要讲深讲透,再落实该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该题型的答题方法、与其他相关的问题等等。

科学常识和原理范文6

一、 审好题

审好题是做好题的关键。因此要仔细审题,抓住关键词,明确题目的立意。

1 审范围

搞清楚问题要用哪部分知识来回答,是经济常识、政治常识、还是哲学常识,如果是哲学常识,是用辨让法,唯物论、认识论还是人生观等。例如:“好又快发展”蕴含了丰富的唯物辩让法的思想,请结合材料予以说明,如果审清范围,那就明白此题是考招学常识,运用辩让法中联系的观点,导发展观是矛盾观点对材料进行分析,解题思路也清析了。

2 审主体

要明白答题的角度也就是搞清楚问题的录当中是谁?例如:结合材料谈谈我用企业如何更好的“走出去”该题中的主体是企业,在组织答案的时候要从企业的角度来回答那就必须联系第三课企业的有关知识来回答。

3 审设问

搞清楚问题的指向,我们通常可以把问题分为三类: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样的设问。一般要枞现象和本质两个角度分析。为什么的设问一般要从原因、意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怎么样的设问一般要从解决的办法、措施、启示的角度分析。

二、 归类对号,落实到课,节框

仔细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对材料加以推敲,做到书题结合,将试题中的信息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明确题意,确立论据(即书中的观点、推理)信息与书本知识对比交流可认在阅读问题把握,设问方向明确答题的范围时进行,在明确题意后,需要运用书本知识对试题的理解并组织答案。

三、 规范组织答案的步骤

1 先归纳题目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

2 请清楚有关理论的观点,即请清分析问题的理论依据。

3 运用原理观点分析问题,这是答案的主体,即理论与材料相结合,切忌只有理论不结合材料分析。

4 可联系重大时事,例如三个代表主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

5 反面论证,正面论述后有的题目可以联系反面观点,指出观点的错误所在加深对正面的理解同词有如果、假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