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新农村建设的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新农村建设的看法范文1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则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新农村建设成了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建设新农村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有相应的资金投资。[i]但在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农村的基本面貌有了相当大改观之后,新农村并没有真正地发展起来。由于农村收入相对较低,留在农村没有出路,村子里的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导致建设中的新农村呈现出空心村的状态。新农村是为农民建的,但建设中的新农村却没有农民,这就出现了理论与现实的相悖,也应该引起我们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一、空心村概念的界定
学界对于“空心村”概念的界定存在两种主流观点:一是地理意义“空心村”。如李卫华认为:所谓“空心村”,是指由于村庄规划严重滞后,一些农民新建住宅时,为追求住宅宽敞,在村子外围新辟宅基地建房,造成了村中老宅基地空闲和地闲置,形成外实内空的“空心”村落。[ii]而张昭则认为:“空心村”就是村庄面积盲目扩大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新住宅多向村外发展,村庄内部出现了大面积的空闲宅基地的一种特殊结构布局的村庄。[iii]二是人文意义上的空心村。如张志胜就认为“空心村”是指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吸引农村中的有知识、懂技术的年轻人来到城市工作,造成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空心化”;[iv]陈旭堂、王舒则更为简单地将在“空心村”概括为“缺乏青壮劳动力的农村社区”论文格式范文。[v]
当前情况下,对于空心村的理解我们应该从两个维度出发:既要显示出其在地理上的状态,又要体现出其人文上的特征。因此,笔者认为:所谓空心村主要是指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和农村资源的有限性所造成的农村内部宅基地闲置或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的现象。大量农村人口的外流,不仅导致了新农村的“空心化”,更严重的后果便是与之而来的农村的衰落与贫穷。老人和小孩注定承担不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年青人的缺失,给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新农村建设的空心村现状
为了客观地了解北京郊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其出现的问题,2010年12月18日至2011年6月27日,我们先后多次对延庆县井庄镇老银庄村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汇总访谈记录6篇;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5份,问卷回收率96%;男女比例56:49,较有代表性地反映了北京郊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对新农村建设成效的评价
对新农村前景的看法
项目
比例
项目
比例
非常明显
4.80%
会让农村有一个彻底的改观
18.10%
比较明显
31.50%
会对农村有些好处,但作用不会太大
42.90%
一般
26.70%
只是一场政治运动,不会有什么改观
25.70%
不太明显
26.70%
不清楚
13.30%
非常不明显
10.50%
————
————
台湾清华大学黄春兴教授在谈台湾的收入分配变迁时提到:台湾的发展得益于私营经济的发展,而私营经济的兴起则得益于台湾的土地私有化政策,许多农民可以通过土地的抵押与转让获得资本的原始积累,进而发展台湾的工商业。科斯定理也告诉我们:只要产权明确且交易成本很低,那么市场配置资源就是有效率的。在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农村土地产权的改革来使农民拥有一定的产权,并且通过产权的使用与转让让农民获得其回乡创业的资金支持。在当前情况下,有效的资本原始积累政策不仅为农民工回乡创业开辟了市场,也为其提供了资金保障论文格式范文。
(2) 村庄环境的整治
由于我们所讨论的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主要是指引导其回到自己所在的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和工商业,所以农村的投资环境和整体状况对于农民工的回乡创业将有重要影响。通过表五我们也可以知道:农民对于政府的新农村投资意向和新农村建设的态度是相当理性的,为了自己村庄的发展,他们不仅愿意在口头上附议,也愿意付出自己的实践。
是否愿意去村办企业工作
对政府投资重点的意见
对义务兴修基础设施的看法
项目
比例
项目
比例
项目
比例
工资高了就去
13.30%
扶植种植大户,解决大众就业
17.10%
乐意参加
66.70%
工资说得过去就去
34.30%
补贴慰问贫困户
21.90%
不想参加
10.50%
不管工资多少就去
47.60%
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25.70%
给一定补贴才参加
22.90%
不想去
4.80%
村民平分掉
35.20%
对新农村建设的看法范文2
[关键词] 农业机械 安全监理 促进 新农村 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5-0228-01
引言
随着中央加大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并相继出台有关的惠农政策,近年来我国农业领域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不仅在农业经营管理模式及理念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创新,随着农业新技术及新设备的研发及应用,农业生产力及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农业领域的快速发展,在为社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有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其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事业的稳步、高效进行,也有着重要作用。随着农业领域的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的研发投入也越来越大,相应的在农业领域投入使用的各类农业机械的数量也在急剧的提升,然而农机产品在有效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及现代化发展,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及生产效率的同时,其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也不断显现出来,其极大的阻碍着农业领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利于新农村建设事业的稳步推进,因此强化对农机安全的有效监理,有着积极意义。
1 强化农机监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强化农机监理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事业中,有着重要意义,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机监管机构依据国家相关法律及法规,对农业机械的相关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及管理,其对于保障农业生产的安全,以及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等,都有着重要作用,而农民、农业和农村的安全,也是促进新农村建设事业稳步前进的基本前提;二是农机监管机构强化对农机的安全监理,能够有效的对农机驾驶人员进行监督管理,指导其农机正确操作方法,并规范其农机安全使用行为,而这些农机驾驶人员往往都是农业科学技术应用的带头人,因此加强对其的有效管理,对于保障农业生产的安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加快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普及等,都有着重要作用;三是农机监理机构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事业中,还发挥着重要的监督、协调作用。农机监管机构不仅要负责对农机安全作业的严格监管,其在农机的跨区作业,以及相关的农机作业纠纷中,还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其可以有效的减少甚至避免农机纠纷的发生,保障农机作业的高效有序开展,其对于提升农机作业效率,提升农业生产力等,以及促进新农村建设事业的稳步推进等,都有着重要作用。
2 强化农机安全监理,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策略
2.1 提升农机监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要想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事业的稳步进行,首先必须要提升农机监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农机监理人员专业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农业机械能否安全高效作业,其对于保障农业的安全生产,农业生产力的稳步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农机监管机构相关领导应定期组织农机监理人员开展农机使用等相关知识及技能的培训,提升农机监理人员专业素养,以有效指导农民正确、安全使用农业机械,并指导农民掌握必备的农机维修及护养技巧,提升农机的作业效率。同时还要强化对农机监理人员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提升其法制意识,使其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规范其农机安全执法行为,尽可能减少或避免由于不懂法律,而引发的一系列农业纠纷,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农业安全监理工作的效率,促进新农村建设事业的稳步推进。
2.2 完善农机安全监理管理体系
要想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事业的稳步进行,还必须不断完善农机安全监理管理体系。农机监理机构相关领导要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及农机使用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农机安全监理管理机制,从多个层次、多个方面对其执法行为进行监督管理,提升农机监理执法水平,从而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具体来说,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领导监督。领导监督对于提升农机安全监理执法工作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其主要是下级机构通过向上级汇报农机监理执法情况的方式实现,同时上级机构还可以通过定期检查的方式,对下级机构的执法情况予以监管,以提升其执法工作质量;二是部门监督。该监督机制是指各部门相互之间进行执法的监督,以起到有效的互相制约作用。此外,农机监理各部门还需要加强与法制、法院,及公安和安监等单位的联系,通过定期开展农机(安全)监理会议等方式,强化各部门对农机安全有效监理的交流互动,共同完善农机安全监理管理制度,以有效提升农机监理执法水平,促进新农村建设事业的稳步推进;三是群众监督。其是提升农机监理执法水平的重要手段,农机监理机构应重视群众,及农机驾驶人员对农机监理执法人员执法工作的看法及建议,并重视他们的相关投诉举报,以作为进一步完善农机监理管理机制的重要参考,及时改正农机执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农机监理执法水平,促进新农村建设。
2.3 强化农机的年检审核工作
要想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事业的稳步进行,还必须强化农机的年检审核工作。在农机安全监理中,对农业机械设备进行年度的安全检查及审验工作,对于提升农机安全监理执法工作水平,保障农机的安全高效作业,实现农机牌证的有效管理,杜绝违章驾驶等情况,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农机监管机构,应严格对待农机的年检审核工作,及时排查不合格的农机设备,并责令相关使用方定期维修或更新,以保障农机的安全生产。此外,农机监理机构还可以出台适当的惠农政策,如可以为农民购买更新农机设备提供优惠等,以提升农民农机安全使用意识,促进新农村建设事业的稳步推进。
对新农村建设的看法范文3
同志们:
刚刚结束的“建功杯”竞赛总结讲评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动员会和县新农村建设推进会,确定了建设民富、村美、城乡和谐的新舞阳的宏伟奋斗目标。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围绕这一宏伟目标,进一步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和推进措施,强化责任,压死任务,炒热干群思想,展开强大攻势,迅速掀起新农村建设热潮。下面,我就推进新农村建设讲几点意见。
一、中央为什么这么重视新农村建设
我的看法是三点:一是党的任务。我们党是执政党,执政党就是要领导全国人民加快发展,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幸福日子。我们也常讲,发展是第一要务,经济建设是全党中心,其实质表明了党应该担负的主要责任和历史使命。但是回过头来看,我们的城市发展很快,市民生活得很好,但农村发展较慢,农民生活质量较差,这已经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所以,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加快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维护长期稳定,巩固执政基础。二是时机成熟。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初就开始搞新农村建设,日本上世纪六十年代也搞新农村建设,韩国是七八十年代搞的新农村建设。我国为什么到现在才鲜明地提出来,原因是过去条件不具备,时机不成熟,现在时机成熟了。过去中央把精力用在了发展城市、发展工业上,现在国家有精力、有财力向农村投放,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发展的时期。三是人民的需要。我们都知道,其实谁不想过城市生活,可以说,现在群众盼过城市生活的愿望非常迫切,很多农民纷纷往城市里跑,一是为打工挣钱,二是为享受城市文明。很多农民创业有成后不愿再回农村,就是渴望城市生活,也感到了城市生活的优越。搞新农村建设顺应了民意。所以,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请记住我站域名/]新农村,恩泽广大乡村,惠及千家万户,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必须统一思想,形成合力,真正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群众满意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二、我县新农村建设怎么搞
我县新农村建设究竟怎么搞,重点抓什么?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县委、县政府经过认真研究,把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确定为: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以发展生产为中心,以深化特强建设为主线,扎实开展以“好产业、好环境、好风尚、好制度、好班子”为主要内容的“五好村镇”创建活动,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建成民富、村美、城乡和谐的新舞阳。我们提出的“五好”,就是中央__字要求的具体化。我们提出的“五好村镇”创建活动,就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县深化特强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抓手和载体。我们提出建成民富、村美、城乡和谐的新舞阳,就是未来三到五年,通过开展“五好村镇”创建活动,我县要达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我们提出的“五好”,一是好产业,二是好环境,三是好风尚,四是好制度,五是好班子。所谓好产业,主要就是抓好“五个一”(帮助农户选上一个致富项目,引导各村找到一个强村路子,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掌握一门实用技术,有计划地组织一大批农民外出务工,发展一批农村新型经济组织),让农民群众尽快富起来。所谓好环境,主要就是通过实施“五治三通五建三化”(五治:集中治理残墙危房、治柴草乱垛、治垃圾乱倒、治污水乱泼、治畜禽乱跑;三通:通水泥路、通有线电视、通宽带网;五建:建沼气、建文化大院、建卫生所、建温暖小区、建乡村超市;三化:绿化、亮化、美化),不断改善村容镇貌,让村庄镇区尽快美起来。所谓好风尚,就是通过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群众除陋习,讲文明,树新风等,让群众精神愉快起来。所谓好制度,就是通过建立健全各项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制度,充分调动群众自我建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让村务管理民主起来。所谓好班子,就是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提高广大农村党员自富带富能力,让村镇班子和干部队伍强起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也就是说,“五好”就是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标准,“五好村镇”创建活动就是我县落实中央和省市精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载体和抓手。
三、立足当前我们怎么干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要长抓不懈,但是,现在我们怎样启动这项工作,突破口和切入点选在哪里,怎样迅速掀起建设,把群众的积极性很快调动起来,让群众尽快见到实实在在的成效。我看近期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抓宣传。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是推动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我们近年来推进各项工作的成功经验。要通过召开群众会、党员会、广播会等,及时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广大干部群众明白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总体方案、政策原则和具体要求,知道新农村建设是为群众谋利益、造福祉的实事、好事,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宣传车、喇叭、标语、横幅一齐上,强力造势造局,展开强大攻势,使新农村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建组织。为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扎实有效推进,县里已经成立了高规格的指挥部,下设 办公室,负责对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协调、服务和督查工作。各行政村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明确专职人员,搞好协调分工,具体负责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各村支部书记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负总责。要组建由村组干部、群众代表、农村“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老模范)和青年积极分子组成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不断提高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实际上理事会建好了,不仅乡村两级干部省很多事,减少很多矛盾,而且把这部分德高望重的老同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群众更放心,工作推进起来更顺畅。这里也要强调一点,组建“五老理事会”要真组织、真运作,不能当成一项任务去应付。这些村民自治组织建好了,发挥好作用了,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也就建立起来了。这也是江西赣州和贵州余庆的经验做法。
3、作规划。规划是龙头,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牛鼻子”。只有规划好了,才能克服“想怎么搞就怎么搞”的随意性、盲目性。各乡镇要在修订完善小城镇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及早指导各村编制新村建设规划。已经制定的要进一步完善,没有制定的要抓紧研究。规划要因村制宜,科学合理,要对村庄布局、村容村貌、产业发展等统筹考虑。同时,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定了就干,干就干好。
4、选准突破口。就是这一段实实在在干些啥,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从群众最关心、问题最突出、效果最直接、老百姓能尽快看到成效、得到实惠的事干起。具体说,一是抓环境治理,主要是集中开展“五治”和绿化活动。即集中治理残墙危房、治柴草乱垛、治垃圾乱倒、治污水乱泼、治畜禽乱跑;抓住植树节前后有利时机,栽植树木、绿篱、花草等,绿化环境,美化村庄。二是抓硬化亮化美化。各试点村要按照台帐要求,尽早完成村内道路硬化任务,实现户户通。要结合实际,安装路灯,让村里有点城市的味道。要统一粉刷房屋庭院外墙,达到整齐划一,美观洁净。同时,要结合空心村治理,建立农民学习、娱乐、休闲场所。三是抓沼气建设和安全饮水工程。这两件事,也是造福群众的大好事、大实事,各试点村要按照台帐要求,尽快完成建设任务。
5、强产业。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只有产业好、农民富,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说白了,就是要解决农民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我看作为目前,主要途径有三个:一是出去挣,外出务工经商;二是在家赚,发展种养,开店办厂;三是国家给,给政策,给补贴。俗话说,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仅靠国家给永远富不了。根本的出路在自己找到增收致富的好路子、好产业。要坚定不移抓好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品质量;各行政村要因村制宜,坚持以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大力培育选上农副产品加工或工业生产性企业;要千方百计调动群众上项致富的积极性,营造“创业有功,致富光荣”的浓厚氛围,努力形成“人人忙致富,户户上项目,村村壮产业,乡乡育特色”的良好局面。
6、凝聚各方力量。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事业,需要凝聚各方力量,齐抓共建。各乡镇要抢抓上级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对各类支农资金和项目要统筹安排,集中投放。搞好新农村建设,党委、政府是导演,群众是主角。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帮助村组制订完善规划的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要树立“带领大家富,才是好干部”的理念,团结带领群众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有关部门要强化宣传,激活农户,引导广大农民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各级各部门要明确分工,尽职尽责,密切协作,切实形成“上上下下齐动手,全民共建新农村”强大合力。
7、严格奖惩。这次推进新农村建设,县指挥部领导形成了一个一致意见,就是要建立“两个机制”,一是竞争激励机制。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挥部将组织人员,分阶段对各项工作推进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对工作推进有力,成效明显的试点村或县直单位予以重奖。同时,乡镇自行培育的试点村也可参加检查评比,工作先进的一并进行奖励。二是落后淘汰机制。对连续三次检查评比落后的试点村,坚决淘汰,再从全县范围内筛选有基础、条件好、发展快的村予以替补。我们乡镇、村也要建立一定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干部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四、推进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对新农村建设的看法范文4
关键词:则克台镇 农村计划生育 看法 认识
一、机遇与挑战
随着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建设新农村是一场破旧立新的农村革命。全镇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要靠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完成。计划生育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成为农牧民群众所关注。只要把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抓好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就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就有了基础。在我看来,就机遇来讲,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党和国家的新农村政策为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农村税费改革、义务教育的实施、农、林、牧直补政策的出台,全面减轻了农牧民的负担,解除了农牧民群众少生快富奔小康的后顾之忧。二是各种奖励扶助政策在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中的出现,为我们逐步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激励机制、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各项优先优惠政策提供了法律依据。三是计划生育民心工程的实施,为计划生育工作赢得了民心,促进了文明幸福家庭建设。
面对机遇,更应清楚地看到潜在的困难与挑战。一是中央“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许多农村群众在得到实惠的同时,又萌生了生育二胎的想法。二是农村计生家庭的各项优先优惠政策,不能完全起到利益导向的作用。每月每人20元钱的吸引力不大,其它各项优先优惠政策,也不落实到位或落实不全面。还有一个奖励扶助政策,是到年满60周岁时,才能享受到,一些群众对这个政策不抱希望。三是有些政策没有形成合力,不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比如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就不包括计划生育手术后遗症的人。四是农村少数党员干部及其亲属不履行计划生育政策,起不到带头作用。尤其是少数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五是农村流动人口管理难、出生人口性别歧视、社会抚养费征收难这三大难题,始终困扰并制约着农村计生工作的向前发展。
二、建议和对策
计划生育工作在新农村建设初期所遇到的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解决。一是领导要重视计划生育工作。政府要将人口计生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保证其人员、任务、指标、措施、经费全部到位,全面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谐发展。制定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严格社会抚养费收支“两条线”,避免滋生腐败。二是要立足实际、从长远着想。计生部门要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配强队伍,以培训、参观考察、经验交流、岗位练兵、表彰鼓励等形式,树立典型,充分发挥带动作用。三是从村“两委”班子入手,实行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坚决落实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并追究政府包村领导的责任。定期对计生办财务进行审计,规范计划生育财务开支。四是建立农村计划生育信息反馈和案件查处机制。农牧民群众反映的计划生育案件基本上是他们身边发生的。县镇计生部门必须成立专门组织,加大对计划生育案件的查处力度。凡是牵涉到案件的直接责任人,要严肃处理,对违法的要追究法律责任。五是法院在受理计生部门委托的案件时,必须依据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内容进行处理,不得随意降低社会抚养费的征收标准。六是执法必须与宣传教育结合起来,增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治理力度。七是改变群众过去的生育理念,用新型生育文化来教育他们,用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来武装他们的头脑。教育群众要向懂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少生快富的人看齐。八是要发挥镇村计生人员的宣传作用,抓好计划生育基础性工作,形成合力。这项工作不是哪一个部门能完成的,是全社会的责任,只有大家都行动起来,全镇人口计生工作不尽如人意的状况才能得到改变。九是尽量减少检查、评估。上级主管部门要杜绝没有实际意义的检查、评估,多深入各村加强指导和服务,使基础更牢固。十是经常性工作要常抓不懈。落实各项节育措施,加大专项治理,提高服务质量,全面巩固、提高计划生育成绩。把管理贯穿于服务和经常性之中,以“奖励少生、处罚多生”为重点,按照计划生育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制定计划和目标。
对新农村建设的看法范文5
建设健康的县域金融体系,其精髓就是县域金融如何支持新农村建设。笔者在此就县域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谈点粗浅看法,旨在抛砖引玉,期望引起广大同仁的思索与共鸣。
一、县域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难点
1、农村县域经济基础脆弱。信贷资金的逐利性是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必然后果。农村县域一直是金融边缘化的市场,一是受历史、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难以摆脱传统农业的束缚;二是县域工业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远远低于中心城市,效益也相对偏低,金融市场化程度不高,缺乏优质客户;三是社会信用缺失,导致银行难以找到信贷投入的切入点,有效信贷需求不足,致使信贷资金产生倒流,信贷资金呈现出向大城市、大企业、优势行业过度集中为特征的结构失衡现象。而农村县域经济中经营主体资金需求又显不足。
2、农村金融风险防范易陷困境。农村的金融困境主要源自风险的约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信息普遍不对称。研究表明,由于缺乏有效的财务报表和数据资料作为参考,农村放款人平均需要与农户进行长达7年的交往才能采集足够的信息,用于判断是否提供信贷。由于贷款规模微小,正规金融机构极度缺乏农村客户特点及活动的私人信息,无法承担信息采集的时间和成本。二是抵押物银行难以接受。银行不愿接受农村客户提供的抵押品(没有房产证的房屋、小企业厂房设施、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等),而且双方在估价上差距甚大,即使银行接受了这些抵押品,也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抵押品拍卖市场去处理。三是由于农村客户群体经营中本身具有的风险及行为的不规范,使银行及其信贷人员不愿对其进行信贷考察和提供信贷支持,总觉得农村客户群体不可信,惧怕正常风险演变为或被误以为道德风险。四是农村县域企业和个人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再加上前几年管理不善、行政干预等原因,造成银行部门大量信贷资产沉淀,信用观念淡薄,缺乏必要还贷意识,增加了金融企业对其贷款管理的难度,倒逼金融部门抬高贷款“门槛”。
3、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较城市相对滞后。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虽有一定提高,但还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农业和农村投资速度较慢,比重偏低。农业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已成为制约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涉农贷款操作和管理上看,内部操作方法及管理制度偏颇。农村客户群体对金融机构贷款程序多、手续繁琐一直颇有微词。复杂的贷款环节,使一些借款者望而却步。一些金融机构与县域企业之间业务供给与需求的不适应,证明了这两者的非均衡关系,困扰着金融与县域企业新型关系的建立。
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路
1、增加信贷投入,拓展农村客户群体的贷款领域。近几年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财政走到了前台,而金融机构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远远不够,农村资金大量外流。金融机构要在金融市场占有更大的份额,赢得更多的商机,也就必须对货款投向和经营策略作战略性调整。一是必须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企业贷款、以培养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合理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的整体改革,强化信贷资金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可适当增加个私经济的贷款份额,重点支持实力强,产品新,销路好,管理严,还贷信誉好的微型企业。积极加强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对于涉农企业兴建农业科技研发中心之类项目,金融机构应在资金上给予倾斜。有效信贷投入能起到树立金融行业的良好社会形象,扩大农村客户群体的作用。二是要完善信用评级制度和信贷管理办法,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根据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实行有区别的区域货币信贷政策,改变目前信贷资源过分向“大城市、大项目、大企业”集中的局面。在制定信用评级标准时,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差异,以经营能力、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为主要判断标准,制定适合县域经济特点的评级标准和贷款条件,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三是要用好贷款增量。金融机构要树立为农服务思想,拓宽信贷服务领域,调整贷款投向,优化信贷结构,使有限的资金用到最急需的地方,发挥最好的作用,取得最佳的效益。四是要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化解自身风险的理念。要打破“无所作为”的思想,紧密结合县域政策导向,大力调整信贷结构,千方百计增加有效信贷投入,促进县域经济的整体增长,从根本上实现提高效益、降低不良贷款、化解金融风险、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2、创新金融服务内容。由于多方面原因,当前农村金融服务在很多方面存在机构萎缩、农村金融产品短缺、农村“供血”不足等问题。因此,建设新农村金融服务必须适合农村经济的发展特点,为农村客户群体提供多功能的金融服务,建立资金回流的长效机制,多渠道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所需资金问题。一是全面出击,不断扩大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服务覆盖面。要积极为农村客户群体提供多功能结算及柜面服务。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物流、信息流将出现新的形势,农村金融必须为新农村建设加快资金流提供方便。考虑到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网点不足,新设网点管理成本高等问题,农村金融机构应在农村集镇、物流中心通过大量增设atm自动柜员机,大力发展和推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现代金融服务方式,弥补农村金融服务在客观上存在的机构缺陷,并让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切实体会到现代金融服务的时尚与方便。二是要加快金融产品创新,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服务深度。目前除了重点要把城市流行的金融产品如个人理财、租赁、保管箱业务等如何及时在农村推广外,要积极按照“三农”生产和资金需求特点,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合理设计适宜的支农金融服务品种,以为农村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农村“造血”功能。三是利用金融行业点多面广、信息灵通的优势,为农村客户群体提供信息咨询,帮助他们出谋划策,牵线搭桥,提供中介服务,促使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3、推动建立在农村人人享有平等机会的融资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从县域入手,全面延伸到农村。县域是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要以人为本,通过推动建立融资体系,使每一位农民都能获得和城市居民平等的融资机会,获得平等的社会发展权,确保“三农”融资不再难,解决教育、医
疗、养老保障等一系列问题。金融对县域企业的服务主要是自主性的、自愿性的经营行为。政府部门可以出台相应的鼓励性、导向性的政策措施,而不能行政命令或行政干预。 4、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突出支持重点。
总体方向:一是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村公路、电网、通讯、水利、小城镇、生态环境、再生资源等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信贷需求将长期存在,为金融机构拓展中长期贷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二是支持农业资源开发,包括农村产业基地、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三是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包括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流通、农民工培训等,但各地要因地制宜,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贷款投向。四是支持民营经济。民营经济的大量涌现,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对符合产业政策和重诺守信的民营业主,金融机构可适度支持发展。五是支持消费信贷。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对改善、提高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迫切,金融部门在农村住房改造、大额耐用消费品等信贷领域大有可为。
5、构建健康性和可持续性的农村金融微观基础。
对新农村建设的看法范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春江镇;垃圾管理
1.农村垃圾处置与管理的不同类型
1.1 分类依据
农村垃圾处置和管理不善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处理方式不能适应目前生产、消费所产生的垃圾构成,但农村垃圾处置与管理问题并不仅限于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缺乏,同时也包括基层政府或者村委职能弱化、财力缺乏、效率与公平失衡等[1]。以往的农村按照经济区域[2]、经济发展角度[3]对农村垃圾管理进行分类,但是这对农村垃圾管理并没有较强的针对性。农村垃圾管理的分类依据必须基于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考虑与农村垃圾处置与管理有关的关键性因素,如农村经济结构、居民主要收入来源、居民生产和消费能力、居民环保意识等。在关键性因素中,农村的经济结构会影响居民的收入来源,从而决定着居民生产、消费能力的高低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层次。因此,本文从农村经济结构的角度将农村分为“传统型”、“生态型”、“产业型”3种类型。
1.2 类型介绍
“传统型”农村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居民收入仅来源于传统农业收入,在农村居住的环境范围内不产生其他经济效益,农业生产方式传统,农村居民有较大的流动性,居民呈现一定的老龄化倾向。
“生态型”农村是指具有特殊农业特色、风景景区、乡村旅游的农村,并且农村的生产具有一定的规模,在收入来源上,大部分农户的收入以上述非传统农业生产为主,农村居民具有较小的流动性。
“产业型”农村是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并且其经济主要依靠乡镇企业的发展,或者农村周边的工业企业以及在“传统型”农村下城市生活垃圾转移的农村,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除传统的农业生产外,以在乡镇企业或周边工业企业工作以及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
2.问卷设计与样本选择
2.1 问卷设计与构成
根据研究需要将问卷设计分为4个部分:新农村政策、农村垃圾环保意识、垃圾分类处理及处理方式、政策措施访问。
2.2 农村样本选择
为保证选择农村的典型性,我们通过专家咨询的方式,再经过政府部门的咨询和选择来进行调研。初步选定常州新北区春江镇辖区内的农村为样本进行对比调查分析。在春江镇辖区内选定“传统型”农村史家野村;“生态型”农村魏村;“产业型”农村新华村。
2.3 受访者样本选择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择村级受访者样本。以成年人尤其是户主为主,男女比例各占所选择样本容量的50%;年龄构成上,18岁以下与60岁以上人员各占20%。18~40岁与40~60岁人员各占30%。在实际调研中,每村收回有效问卷80份,问卷对应的不同类型的样本数量有微小浮动,但不影响分析。
3.调查结果分析
3.1 对新农村政策的认识
3.1.1 村民对“村容整洁”目标的看法
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整洁”目标关系到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在对该目标看法的调研中,在样本中,3种类型农村中居民的支持度均在50%以上,“产业型”农村新华村甚至达到100%(表1)。
3.1.2 新农村建设推广后的环境改善效果
从新农村建设推广以来的环境改善效果来看(表2),春江镇3个村中均有80%以上的居民认为农村环境得到了改善,尤其是“生态型”农村魏村有96%的居民认为农村环境得到了改善,“产业型”农村新华村有81%的居民表示,自新农村建设推广以来,农村环境有了很大改善。
3.2 农村垃圾管理意识
3.2.1 农村居民对垃圾管理的认识
调查农村居民对日常生产、生活垃圾的管理是否有清晰的认知和意识。在全部样本的调查中发现,认为垃圾管理重要的居民占绝对多数,春江镇3个村中有72%的居民对垃圾管理的意识较强、并经常自律,26%的居民虽然意识到,但日常中并不注意。
3.2.2 责任归属和参与意识
在责任归属的调查中,认为在农村垃圾管理问题上应该由政府与村民共同承担的村民占大多数,春江镇高达90%。春江镇3个农村中有24%的居民认为是村民的责任,说明春江镇村民有一定的自律意识。在居民的参与意识调查中,也考察的参与方式。其中愿意以出力方式参与的占多数,愿意出资方式参与的样本占16%。
3.2.3 环境保护意识
对回收和不可回收的认知与分类意识的调查中,非常注重分类的居民所占比重不大,有所注意的居民占大多数。春江镇样本中,分类意识较强的居民占90%,仅有10%的居民认为没有区别和完全不了解,说明春江镇居民的分类意识较强。
4.调查结论及对策建议
4.1 新农村建设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
从新农村建设的环境效果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居民均表示在新农村建设推广后,农村环境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说明新农村建设自推广以来,在政府和村民的努力下,新农村建设深入人心,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对农村环境的治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符合广大农村群众的利益。
4.2 农村居民对垃圾管理有充分的责任和参与意识
绝大部分农村居民都能清楚的认识到农村垃圾管理的必要性,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所自律。农村居民垃圾管理的责任意识较强,有很强的参与积极性,且对垃圾处理分类的认知度较高,但是其责任和参与意识的水平有所差距。
4.3 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农村居民的垃圾管理意识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农村的认可度较高,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将更多的关注放在经济发展上。在农村居民的垃圾管理意识上,春江镇3个村的农村居民对垃圾管理的意识和自律性较强,责任归属明确,参与积极性高,垃圾分类意识和行动更加规范。
4.4 经济结构影响垃圾处理方式,需要不同的管理方法
从对不同类型的垃圾处理方式统计来看,“传统型”、“生态型”、“产业型”出现明显的同质化倾向,除了“产业型”的特殊情况外,其他两种类型均呈现较高的相关度。“传统型”农村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农村居民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能够卖掉的卖掉,而不能卖掉的则任意丢弃。而“生态型”农村因为其目前的经济结构依靠较高质量的农村环境.会在经济的刺激下白发形成良好的处理方式习惯,不会选择任意丢弃,并且清楚该如何处置产生的垃圾。而“产业型”农村则具有更加复杂的因素。不同“产业型”农村之间存在地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村民自治能力的差异。这种类型的农村更加倾向于不会选择任意丢弃。但是否明白该如何处理则取决于其他方面,且垃圾处理不是自发的,不同类型的垃圾处理方式必然决定了需要不同的管理方法和制度。
4.5 政府有必要对农村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与环保宣传力度
从农村居民的参与意识调查中可以看出,愿意以出力方式参与垃圾管理的占多数。愿意以出资方式参与垃圾管理的春江镇样本占34%。虽然投资的偏好程度也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但是总体来说都占少数,因此农村垃圾管理需要政府进一步增加投资,但我们认为投资仅仅是一个辅助的手段,更重要的是从村民自治角度上实行参与式规划的设计。在环境保护的宣传上,农村居民有较强的需求,希望能够更多地学习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政府需要加大宜传力度,积极运用NGO组织和高校资源,满足农村居民的合理诉求,使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蔡娥.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垃圾问题[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5):78-80.
[2]任春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1010-10I3[C].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