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科研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教学科研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教学科研计划

高校教学科研计划范文1

有机化学实验是高校化学、化工、制药等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近年来在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中引入双语教学在各高校中也渐成潮流。然而,作者在自身的实践过程中发现,低年级基础实验课程双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效果与质量,盲目开展、推广双语教学往往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关键词:

双语教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一、引言

自2001年教育部明文提出在高校中积极推动双语教学开始,英语、汉语混合教学逐渐成为新世纪以来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领域。作为高校化学教育的重要环节,许多高校即陆续开始尝试在低年级的基础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中引入英文教材,使用英文讲授,以使学生较早接触并熟悉专业英语,便于其高年级阶段的文献查阅、实验室科研等任务。我校也较早地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至今已有多年的实践经验。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借鉴、采用了一系列颇有效果的做法,如编写双语教材、强调化学化工专业词汇、实验讲解时采用较浅显的英文口语、繁难处采用汉语复述、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并使用英文完成实验报告等。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值得改进与反思。

二、反思

1.英文讲授。作为基础课程,有机化学实验课在高校中通常安排在低年级完成。刚开始接触该课程的同学,之前只经过了短期的大学生活,仅有少量的无机化学实验基础。猛然间接触更为复杂的,同时又以英文讲授的有机实验课,遭遇大量的新的专业词汇,对学生而言明显学习曲线显得陡峭了些。许多低年级同学听力基础也较为薄弱,更是难以适应英文讲解的环境。针对这一问题,根据多处报道的经验,我们尝试过使用由浅入深的授课方法,起初的几次实验大量使用汉语,而后逐渐提高英语比例,而较复杂的操作、步骤先使用英语而后再使用汉语对照讲解。这种英汉对照方式有一定的效果,但依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习曲线的问题。此外,由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切换中英文讲述,不可避免地引起了语言环境的割裂。汉语与英语在表述逻辑上本身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学生在听课时需要频繁地切换接受模式,往往会导致不必要的思维混乱,引起知识掌握的碎片化。更有部分同学在英汉对照讲解过程中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对英语不去深究,专等汉语的复述部分。这显然并非双语教学的初衷,反而是事倍功半的浪费。针对这一问题,有人建议以较大尺度(章节、课时)为单位而非以小尺度(句、段落)为单位进行英汉对照:先完全以英文讲解整个实验,以便为学生提供完整的英语环境,培养其用英语思考的习惯,进而理解相关知识;待英文讲解结束后,再使用汉语复述主要内容,纠正之前学生可能的理解偏差。我们的初步实践中也发现,这种方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频繁语言环境切换的弱点,然而两次整体性的讲解会使得授课时间几乎成倍延长。在理工科高校中,基础课学时原本就异常紧张,这种做法偶尔使用尚有可能,但大规模、持续性贯穿整个实验课教学几乎没有可行性。2.双语教材。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一本合适的英文教材必不可少。不少学校的双语教学,特别是理论课,往往直接使用国外原版教材。然而实验课程存在其特殊性,各高校由于专业重点、实验室条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开设的基础有机化学实验课内容上往往存在很大区别,国外的原版实验教材在这里更是“水土不服”。为此,我们特意编写了与本校情况契合的英汉双语对照实验教材。为保证教材英文的质量,还特地由有机化学与外语两个教研室合作完成英文部分的编写。但毕竟英语教研室编者对化学操作不甚熟悉,教材的英文部分依然很难称得上地道,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错误,对学生的英文学习难免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此外,由于教材中英汉内容基本完全对应,很多学生往往不甚注意英文部分,在预习、复习及实验过程中通常只阅读汉语段落,英文部分遂成为摆设。我们曾考虑过撤除教材中的汉语部分,改为全英文教材,或可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但该做法必然会使得斜率本已颇高的学习曲线愈发陡峭,因此也缺乏可操作性。3.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中重要的总结环节,是对实验内容的复习与提炼,对教学成果的检测与反馈。与诸多其他院校相同,我们也要求学生使用英文完成实验报告。这种做法理论上在实验报告的原本功用之外,还可加深学习者对英文专业词汇的印象,检验其双语内容的掌握情况,培养其英文写作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同学受限于自身的语言水平,很难组织好合理、流畅的英文,撰写报告时不得不将大量时间花费在英文写作上,反而忽视了实验报告原本的用意。更有甚者,部分同学的实验报告并非自主撰写,而是几乎全盘照抄双语教材中的英文部分,抄写时亦不求甚解,乃至教材中的印刷错误也原封不动出现在报告当中。这种“英文”报告流于表面,毫无意义,完全丧失了实验报告原本的功用,严重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更遑论科学精神的培养了。根据我们自身的实践,盲目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不但完全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反而会使教学质量大大下降。4.专业词汇。多处的实践都证明,在双语实验教学中,化学专业词汇是特别应当强调的内容。我们也发现,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主要熟记的也是诸如化合物命名、仪器名称、实验操作等专业单词。然而受低年级英语水平及阅读量的限制,学生通常依然无法达到更高的要求:胜任专业文献的阅读、写作任务。而这些英语词汇的学习,基本只是一个简单的记忆过程,对提高学生的实际英文水准帮助并不大。更何况,这些词汇日后在《化学英语》课程中,在日后科研实验室工作阅读文献时又将重复涉及。我们曾对比过开展与未进行双语教学的学生在高年级阅读科技文献的情况,并未发现有显著区别。低年级时的双语教学似乎很大程度上做了无用功。

三、结语

总之,经过多年的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实践,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都耗费更多的资源与时间后,我们发现表面光鲜的双语教学远未达到预期的成果,对低年级学生的专业英文水平提高并不显著。甚至因为学生不得不将更多精力投入在陌生的专业英语上,反而会对实验课程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造成不良影响。英语并非有机化学实验课的核心内容,因为双语这个芝麻而丢弃了西瓜,实有买椟还珠、舍本逐末之感。因此,我们认为,双语实验教学———至少在普通高校的低年级阶段———不应为追求新潮而强行大面积推广。对于绝大部分同学,应按照传统方式进行教学,而部分英语水平较好的同学或可设立单独的双语教学班。此外,双语实验教学即便展开,也应与之后的专业英语、文献查阅等课程进行统筹安排,避免出现过多的重复、冗余内容。

参考文献:

[1]周萍.有机化学实验的双语教学[J].药学教育,2002,18(2):47.

[2]陈德英.有机化学实验的双语教学[J].药学教育,2002,19(2):36-37.

[3]万福贤,姜林,尹洪宗,李映,付蕾,李长城.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6):166-169.

[4]盛野,张雷,吕蕾,王海晶.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初探与体会[J].广州化工,2015,10(20):176-177.

[5]陈牲,田玫,徐丽英.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专刊:195-196.

[6]傅晶,黎俊波.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9,(7):232-234.

[7]易兵,郭文辉,谭正德,党丽敏,宋欣荣.有机化学及实验双语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2):117-119.

高校教学科研计划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化学 有效性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122

教学有效性既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又是一种实践教学方式。它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全面提升高中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当今教育事业的又一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就以高中化学课堂教育为研究对象,具体谈谈如何提升课堂教育有效性的问题,以供广大人民教师参考。

1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种检验教师能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将教学的效果最大化的一种方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高,教师花费的时间和物力就越少,达到的教学效果就越好。新课改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它要求老师在教授学生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这对教学的质量与效率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2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判标准

2.1 能否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升

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习的知识越多,对知识的理解越深,则证明老师的授课有效性越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开展课堂活动所获得的学生反响越好,达到的教学目标越高,则证明老师的教学手段越科学。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老师在课前积极备课,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时刻以学生为中心,妥善处理好教学时间和教学效率的关系,在完成原有教学目标的情况下,还能促进学生更进一步。老师既不能为了增加固定时间内的教学内容而忽略部分教学的关键环节,又不能为了达到较高的教学目的而忽视课时数。

2.2 能否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

化学作为一门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自然科学,其需要记忆的内容非常庞大,它包含了许多复杂的化学分子式和繁琐的实验方法等等,这就要求老师能够指导学生掌握相关的记忆方法和窍门。分子式和实验方法作为化学课程的前提,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和窍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例如“离子反应的定义”,课本对离子反应的定义是:有离子参加或离子生成的化学反应被称为离子反应。死记硬背这个概念并不能让学生彻底理解“离子反应”的含义,在运用这项知识的时候,学生就容易陷入迷茫,这就是老师传授了学生知识,学生却并不能理解其本质的教学有效性低的表现。所以,老师在教授学生“离子反应”的含义时,更要注重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老师要告诉学生“离子”是可以自由移动的,就像电解式离子会自由移动一样,将抽象的概念和具体形象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离子的概念,从而让学生明白“包含自由移动离子的化学反应就是离子反应。较之传统的死记硬背,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快速记住了专有名词的含义,还让学生深刻认识了其实际含义,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3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3.1 人本化的教育观念

所谓人本化的教育观念,就是在课堂上以学生的兴趣为本,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倾听每个学生的想法、欣赏并赞扬他们的优点。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老师应该尽可能地通过演示实验,将抽象的原理和实际中现象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目的。

3.2 明确实验目的

老师应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在实验前先明确实验目的,并告诉学生实验中将会出现何种现象和问题,让学生们有针对性地去观察实验,并针对观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如此便能达到提升分析现象、总结方法、归纳原理的能力。

3.3 加强互动教学

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单一从学生或老师入手就能做到的,这需要两者的共同努力,老师要开拓创新教学方法,学生要积极努力地去记忆和理解然后向老师提出问题,二者的互动才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而我国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还是沿袭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明显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了。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主要是起到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如果一味地让老师去讲,而不注重学生的理解,课堂教学有效性只是一纸空谈。

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老师加强互动教学。老师将具体知识讲给学生听,学生听了之后还要对老师进行一个反馈,将自己不懂的、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告诉老师,老师在为学生解答问题时不能过于笼统,而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用最符合学生个性的方法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深入更彻底地去理解知识。

另外,在化学实验课上也同样如此。老师负责讲解实验的过程和需要学生观察记录的点,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有任何疑惑便及时求助于老师,在老师的辅导下完成实验,并在实验后积极反思。这样既加强了动手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也能在互动的过程中增加对化学的兴趣。

3.4 引入竞争机制

竞争是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为课堂教学引入竞争机制无疑能大大提高教学有效性。例如,元素化合物这类比较枯燥的课题,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分组进行比赛,先看哪一组能够更快更准确地将其背诵下来,然后进行默写比赛看谁的记忆最准确。在竞争的过程中,学生们会自发地、更加努力地去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这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更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实为一举两得。

4 结束语

言而总之,提升高中化学教学模式的方法多种多样,本文提及的只是几种比较常见又行之有效的手段,化学教学模式的优化改革还需要广大人民教师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不断努力、积极创新,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水平,以便日后为祖国的化学事业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登霞.试论新课程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J].理科考试研究(高中版),2012,(12).

[2]张灼妍,邓云洲.新课程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0,(2).

高校教学科研计划范文3

【关键词】会计;实验教学; 优化

2007年教育部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都对加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方面作了重要规定,对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给予了高度重视。会计作为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其实验教学体系已经凸显了不少问题,如何贯彻教育部的精神、顺应市场需要变化而对其进行优化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一、会计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教学意识不强

一直以来,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不如理工科实验那么受重视,实验手段也不够丰富,造成高校激励机制与管理体制跟不上,实验条件和实验设备落后。以江西省高校为例,有的高校由于软件费没有具体的开支项目,不得已选择盗版软件;有的高校电脑数量无法满足需求,有的高校电算化实验内容侧重于核算型内容,如账务处理模块,而轻管理型内容,如销售模块等;有的高校根本没有手工实验室,只能购置实验教材和资料在教室完成所有的实验过程;甚至暂时让位于理论教学。这些情况都真实反映了高校因为场地、经费、师资等条件的限制,对会计实验不够重视,使得实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实验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层次较低

大多数高校的会计模拟实验内容让人觉得会计就是处理数字,方法是唯一的、答案是确定的,会计与企业的管理无关。具体表现如下:

1.被模拟主体单一,忽视了会计主体内部及与外部的联系。

目前手工会计实验的内容只是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的单一方式,不考虑企业内部其他部门和企业外部的实际情况。电算化实验内容虽然包括了以财务处理模块为主的其他模块,但并没有涉及企业外部。然而,会计部门不是孤立存在的:不但存在不同分工,而且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以及企业外部单位都存在关联。而在目前这样的“封闭型”的试验环境中,学生无法体会到会计工作的协作和主动性,更无法提高实践能力。

2.被模拟经济业务难度较低,忽视了会计主体经济业务的多变性

目前,高校的手工实验教材主要来源于市场上公开出版的实验教材,电算化教材主要来源于软件公司提供的教学辅导资料。这些资料仅限于基础会计学、中级会计学等理论课程。其缺陷一方面,一些业务复杂、核算难度大的新内容如债务重组等基本上没有涉及;也很少涉及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等其他专业课程知识,更不必说专业外经济管理类课程,从而割断了学科的系统性;另一方面,对于会计业务中由不确定因素引发的错误、违规等经济业务也不在考虑之列,与现实情况完全脱离,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三)实验指导老师缺乏实践能力且知识面较窄

以江西省为例,无一所高校具备实验专职教师,一般是由会计专业教师和实验员共同完成实验课程。实验员主要负责实验室的管理,不参与具体教学环节。而会计专业教师从事过会计实际工作的寥寥无几,缺乏实践经验。即使部分教师有从业经验,因缺少后续培训,也渐渐与会计实务脱节,因此专业实践能力不强。另外,会计专业教师的知识面较窄,懂基础会计实验的不懂会计电算化,懂会计电算化的不懂企业资源计划,造成经济与管理综合知识与运用能力不足。

(四)实验教学形式传统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是教师提供原始数据、介绍业务流程后,由学生独立完成。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感觉是在做作业,无法体验实验课应有的互动性。具体表现在:

1.缺少会计岗位分工。现行会计综合实验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独自全程模拟全部会计岗位,完成所有流程。学生由此陷入会计分录题海之中,手工记账过程则更令人望而生畏,影响学生参加实验课程的积极性,更令学生将会计工作与繁琐、枯燥视为等同。电算化试验课也面临同样的尴尬。学生以同样的身份、同样的密码在不同的用户之间来回地切换,漠视了电算化会计的安全保密性,而大量记账凭证的输入工作也分散了学生对账务流程的注意。

2.缺少不同的会计主体。目前,高校试验课程都是模拟同一会计主体的不同经济业务进行实训的。因此,所有学生的实验结果都是一样的,学生把握这个规律后课堂上懒于思考,不屑于讨论,坐等他人实验结果。对于会计主体这个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并没有通过实验课程而加深对此理论问题的理解。实际上,同一笔经济业务对于不同的会计主体结果是不一样的,如同样是投资,相对于被投资方而言则是融资行为。若高校能选择两个发生同一批经济业务但相互对立的会计主体作为模拟对象,学生参与其中如同比赛,课堂气氛将全然不同。

二、会计实验教学的优化对策

(一)加强实验教学的优化意识

2007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可见教育部开始关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80后本科生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对于所学的知识第一反映就是“有什么用?”,同时,他们学习、创新、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因此,高校应该改变传统观念,将会计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视为同等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优化现行会计实验教学体系,以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

(二)优化课程体系,建立合理教学内容

建立合理的教学内容,构建三个层次的实验课程:

1.第一层次:非独立实验课程。为把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得更紧密,笔者建议在《基础会计学》课程中开设一定的实验课时,这是整个实验体系的初级阶段。如在60个学时的课程中开设10个学时的实验课时。这10个学时的实验课时应在相关教学章节结束后即同步进行。例如,学习完原始凭证的格式、内容等章节后,让学生立即在实验室亲身接触一下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类型的原始凭证;在学习完记账凭证的格式、内容等章节后,让学生立即在实验室根据上次填好的原始凭证编写记账凭证等。教师在选择经济业务时不求多但求精,只要能基本反映企业的基本业务,便于完成账务流程即可。这样既可以实现学生实验课程的连续性,又可保持其继续学习的兴趣。

2.第二个层次:独立的会计综合实验。该实验课程必须在学习完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等所有的专业课程后设置。具体如下:

(1)设计财务管理学中所涉及的筹资等业务。现行的会计综合实验课程仍停留在对某企业业务的会计核算,数据都是给定的,如给定企业向银行借入资金30 000元,学生根据相关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然而实际中,企业筹集该笔资金的方式可选择向银行借入也可以向股市筹集,筹集金额也可有高有低,企业应如何进行决策呢?设计此类业务既可以让学生运用财务管理课程所学知识为企业进行决策,又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一组数据。

(2)设计财务会计学中所涉及的准则业务。可以设计相应数量的准则业务如投资业务、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这类业务设计的主线不是分析同一会计主体对不同业务的会计核算,而是分析不同会计主体对相同业务的会计核算。如投资业务对于投资方这个会计主体是资产的增加,而对于被投资方这个会计主体则是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3)在学生完成以上两个环节后,可以由此编制被模拟的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并通过所学的财务报表分析理论知识对该企业进行财务分析。

(4)设计需要职业判断的业务。2007年新《企业会计准则》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强调对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因此,在实验教学内容设计时,可以设计一些增强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内容。如资产减值的确认、无形资产资本化的确认、错误或违规业务的判断、合理避税的选择等。

3.第三个层次:独立的会计电算化实验。目前高校都引进了ERP软件,ERP软件包括账务处理模块、工资模块、采购模块等多个模块。建议财务处理模块中引用的数据与第一层次的基础会计实验使用同一套数据,进而实现同一套数据、两种实习、双重效果。通过电算化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电算化对会计的巨大影响。

笔者将会计学专业优化后的实验课程列示如表1。

(三)优化实验教学队伍

随着高校对会计实验重视程度和实验教学层次的提高,对实验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实验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深厚的管理学科和经济学科知识;不仅要具备理论知识,还要具备比较丰富的会计工作以及经济管理实际工作经验;同时,还要求掌握信息化技术和手段。为此,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优化:

1.走出去。应支持高校教师到企业兼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2.引进来。聘请会计行业的专家参与实验课程的设计和指导,将会计相关政策法规的前沿动态尽快地融入到教学实验中。另外,还可聘请部分会计实务工作者做兼职实验教师。3.加强互动性。会计专业教师应与其他相关专业教师一起共同研究、开发实验项目;会计专业教师可以与经验丰富的软件公司共同编写教材;高校教师定期参加相关培训;高校之间定期开展交流研讨,建立资源共享平台等。

(四)优化实验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也要作相应调整,由“传授”转变为指导,指导形式可采用课件演示和现场答疑方式。对于第一层次和第三层次的教学内容,如会计核算流程宜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对于第二层次中涉及的综合知识,教师宜现场给学生答疑。教师除指导外,还可模拟外部角色,如银行、税务、主管部门。“学”形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学生分工的设计上。对于第一层次的非独立实验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实验本身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因此每个学生应从头到尾模拟所有会计岗位,便于系统地了解整个账务流程。对于第二层次可以将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模拟成两个不同会计主体,分别对以上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同时,每个会计主体中的学生再分成若干小组,每一个小组中设计若干个岗位,由不同的学生担任不同角色。对于第三层次的电算化实验内容,应该设计若干个岗位,由不同的学生担任不同角色,让学生体验协作乐趣,同时也体验电算化会计的安全保密性和内部控制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高校教学科研计划范文4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多数中学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高效课堂教学结构都有了新的认识。然而我们也发现,尽管部分教师将新的方法和理念融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结构当中,然而课堂教学的效率仍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而究其原因,是由于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弊端,从而影响到课堂教学结构的高效性,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1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现状及问题

1.1 教学理念落后

一方面表现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在课堂上仍完全以自身讲解为主,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性,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以被动式学习为主;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过于依赖教材,没有进行系统的备课和课前预习,教学过程中以照本宣科为主,语文教材虽然是重要的知识与文本的载体,但如果过于依赖教材,对课本知识不进行任何加工与处理,按部就班的照搬教材内容,这样不仅无法开拓学生的知识层面,而且教学过程也缺乏严密性,无法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构。

1.2 教学方法单一

根据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活动水平是随着时间而逐步变化的,中学生一般在课堂前30分钟以内思维较为集中,而随后思维活动水平就会逐渐下降。为尽量延长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减少因大脑疲劳所引起的注意力分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为此,要实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艺术,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导入阶段的趣味性、探究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以更好的激发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探究的欲望。然而当前部分教师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的缺点,而导致课堂教学的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佳,无法调动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1.3 教学节奏松散

中学语文高效的教学结构,应要求教学过程严密、结构严谨、节奏紧凑,并能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当前,教学节奏松散也是影响中学语文教学结构高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主要体现在部分教师对时间的安排与运用上的不合理,从而导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不突出,并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

2 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机制探索

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结构,其本质是教师利用科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结构的优化,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学习热情,使教师能通过较少的精力与时间就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效率的提升。要切实实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2.1 积极改变教学观念

新一轮课程教育改革不仅是语文教科书的更改,更是一场教学观念的更新,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为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师应积极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使教师与学生成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成才、学习的共同体。

首先,教师应在课堂上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从过去的课堂主导者向着引导者的方向转变,并积极在课堂上营造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其次,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方法,应通过做好备课、课前预习等方面,以真正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观性与能动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1)有效的备课。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构,应体现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通过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以达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为此,教师应注重备课的有效性,一方面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材提供的话题与学生自身的特点,合理增删教材内容,在课堂中灵活运用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讲授;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做好备课中的课堂设计,合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观性与能动性。

(2)做好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环节,教师一方面应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情况,设计出适合所有学生的预习提纲,使课堂教学更具备适用性与启发性;另一方面还应当做好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求教学过程应严密、细致,并突出教学中的重难点。

2.2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要实现中学语文教学结构的高效性,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和了解现代化的教学方式的特征及行为体现,并通过不断完善教师方法,科学的实施课堂教学行为,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当前,语文课堂中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主动性教学法、差异性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等。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不应当单一化,而应当选择适宜、合理和有效的多种教学方法,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利用思维导图法进行语文重要知识点的学习,它有利于知识的整理,通过思维导图学生能够将课堂上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类与组织,从而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利用“四层次”质疑教学法,即表层质疑、里层质疑、深层质疑和联想质疑,以引导学生精读深究课文来提高其阅读能力;利用讨论法帮助学生共享观念,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交际、探究与合作的能力;可利用五步法、交际法以解决学生难以开口的问题,提高学生交流能力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等等。通过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互补,不仅能极大的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能切实带动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的提升,实现高效性的课堂教学结构。

2.3 良好把握课堂节奏

为实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高效性,就必须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教师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的组织各项课堂教学活动,并通过科学把握各项活动的,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应考虑到各种语文教学活动的趣味性、知识性与适时性,使各项教学活动既能满足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要求,又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课堂中所设置的各项活动能目标明确、形式多样,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师应合理安排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时间的使用率,通过有效处理好教学节奏,并最大程度的减少课堂中不必要的教学环节、不必要的说明解释,真正还课堂教学的主体于学生;第三,教师还应通过合理、正确的调控教学节奏的变化,并通过有效掌握教学中信息的传递密度,以实现用最少的教学时间与精力,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目标。

高校教学科研计划范文5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mployability of graduat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quality of accounting profession teaching, better meet the demand of social talent market,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article mainly aims at the basic accounting courses of accounting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discusses the "modularity" teaching reform.

关键词: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模块化”教学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ccounting major;basic accounting;"modularity"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3-0233-02

0 引言

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对于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初学者来说,不仅是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也是一门具有挑战性的课程,那么,如何使初学者对该课程快速入门并产生学习兴趣,为后续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目前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材内容编排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存在差距 目前市场上的《基础会计》教材形形、参差不齐,大部分教材的主要内容及编排顺序基本一致,主要包括:总论、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账户与复式记账、工业企业基本经济业务核算、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账务处理程序、会计工作规范等内容,这类教材的特点是先理论后实践、理论性系统性较强,内容全面、完整,缺点是重理论轻实践,导致该课程目标与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存在差距。社会的高级人才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两大类,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学术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与严密性,强调其理论知识的学习;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更强调实践技能的的培养。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选择教材时,不能脱离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近年来,国内已有学者对目前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体系提出改革思路,将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基础会计》教材体系的改革已向高职高专培养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2 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相脱节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材选定后,从教材的第一章讲到最后一章,然后集中安排模拟实训。这种教学模式存在很多弊端,突出表现为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训,重模拟实训、轻顶岗实训的现象。《基础会计》教学同样存在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的现象,按照多数教材的编排顺序,前四章都是会计基础理论知识,课程学到一半了,学生还不清楚会计实际工作到底是干什么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会计工作的认知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得学生毕业后并不能立即走向工作岗位,因此就形成了“供给”与“需求”相背离的就业状况。

1.3 教与学相互脱节 《基础会计》课程对于会计专业来说,一般安排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开设,由于新生入学较晚,再加上入学军训,剩余的教学周数只有12~13周,教学学时少,而课程本身知识内容多,加之近年来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人数扩招,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基础差、素质低,尤其对于会计初学者来说,理论知识枯燥无味、生疏的会计专业术语难于理解,因而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导致教与学脱节,影响教学效果。有调查数据显示,5%的学生由于选择专业带有盲目性或主观原因,从一开始就放弃学习;10%的学生,在课程学到一半时,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导致这部分学生放弃学习或者掉队。

1.4 “双师型”教师队伍薄弱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学生的“学”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教”,而学生技能的提高也同样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经验及实践经验。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在校专职教师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课本到课本,有教学经验但缺乏实践经验,真正从事过会计工作的教师微乎其微,尽管部分会计专业教师通过职称考试,取得了初级或中级会计师资格证书,具备了“双师”资格,但距离真正意义的“双师型”教师还有一定差距。

2 实施“模块化” 教学的意义

“模块化”教学是依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以课程内容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划分为若干模块,每个模块确定一个专项能力,教师在进行模块教学的过程中起组织、协调、示范和引导作用。

2.1 符合高职教育的认知特点 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传统的教学模式不符合这一认知规律。实施“模块化”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复杂系统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容易操作,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贴近实际工作、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效的方法,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的技能,这样既符合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又符合知识技能学习的规律性。

2.2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对于大一新生刚入学,就接触学习《基础会计》这门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上会比较吃力,因为一些会计名词、专业术语比较抽象,很难理解。通过模块化教学,可以将那些学习中较难掌握的知识划分为若干个模块,再通过教师的案例教学法、模拟实训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就会使抽象的会计专业名词术语容易理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会计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2.3 教学活动安排灵活、富有弹性 “模块化”教学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实训课程,使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交叉进行,将实训内容穿插在每个教学模块中,改变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训的教学模式。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可由2-3名老师(至少1名企业兼职教师)分别完成不同模块的教学,使学生感受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保持新鲜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基础会计》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基础会计》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是依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以课程内容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将本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划分为五个模块,每个模块确定一个专项能力。以我所在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将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如表1。

3.1 会计职业认知模块 该模块分为两个子模块:企业职能部门认知模块、会计职业岗位认知模块。此模块可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通过案例讲解企业各职能部门职责,引入会计岗位工作职责及其重要性,进而引出会计的含义、职能、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会计要素、会计等式等知识。由于学生对该部分内容并不完全陌生,加之兼职教师详细、通俗的实例讲解,能够使学生对会计职业及其相关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为以后各模块内容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该模块的特点是,知识理论性较强,缺乏实践技能的训练,为增强学生对会计工作的认识,激发学习积极性,可在该模块中加入一个单项技能训练——财会数字的书写训练,培养学生会计基本功的训练意识。

3.2 会计基础知识模块 该模块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科目、账户、复式记账原理(借贷记账法)。这部分内容是整个会计专业知识框架的基石,其中借贷记账法是《基础会计》课程的核心内容。该模块以账户设置、登记为专项能力,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各类账户的性质及借贷记账法的原理。该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内容简练,教学内容安排应以理论必需、够用为原则,讲授时详略得当,重点讲解借贷记账法,精讲多练,突出技能的训练,可由专职教师独立完成。

3.3 会计知识应用模块 该模块主要学习借贷记账法在工业企业经济业务核算中的具体应用。将工业企业的经济活动划分为五个环节,即五个子模块,分别为:筹资环节、供应环节、生产环节、销售环节、利润形成和分配环节,分析各个环节发生的主要经济业务,针对经济业务,采用借贷记账法编制会计分录。在模块二的学习基础上,此模块编排了大量的与各个子模块相匹配的单项实训,比如:筹资业务实训、供应业务实训、生产业务实训等等,做到边理论边实训,从而达到熟练编写会计分录的目的,可由专职教师独立完成。

3.4 岗位技能训练模块 该模块依据会计的工作岗位分别设置四个子模块,包括: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此模块的特点是内容多、可操作性强,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讲授时可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完成,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实战经验。

3.5 综合技能训练模块 通过前4个模块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会计核算方法,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准备完整的实训资料,安排一周的综合训练,集中进行手工记账的实践教学,此模块可由兼职教师独立承担。训练时可采取分组训练,每组以4~6人为宜,推选组长,分配岗位,按岗位完成相应的会计基础工作,一周内可进行一至两次岗位轮换,使学生熟悉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通过此阶段的实践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熟悉完整的账务处理流程及各岗位工作职责,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会计核算基本方法、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知识的认识,并能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孙振娟.高职院校提高《基础会计》教学质量方法研究.商业经济,2012.4.

[2]王婷.关于《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理论版),2009(4).

[3]赵欢.基础会计教学法改革新思路[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0(Z1).

高校教学科研计划范文6

关键词:新课程 化学 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是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选择和教学程序的设置等做出科学的规划。它要求教师在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下进行课堂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设计。《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和谐发展的课程目标。

一、课堂有效教学理念的引入

20世纪上半叶,西方教育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主张教学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是:(一)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二)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三)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关注时间和效益的观念。(四)要求教师应关注自身的发展。

二、新课程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设计依据

1.课程标准。化学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完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学生情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改的基本理念。

3.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重视过程与方法,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新课程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设计策略

(一)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

传统的教学以知识学习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往往导致学生只是拥有大量的事实知识,能应付考试却没有真正理解所学知识。教师在新课程面前,要把自己当作学生,用心去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设计课堂教学。例如:《化学1》“物质的分离和提纯”这节课,可从三个环节来设计:首先,从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在科研和生产生活中的意义导入新课,居里夫妇为证实镭的存在,从事繁重的化学工艺操作达45个月,终于从几十吨沥青铀矿的废渣里,提炼出了0.1g纯氯化镭的白色晶体,并确定了它的相对原子质量,后来又首次获得金属镭,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奖;现代医药“抗癌明星”紫杉醇从红豆杉树皮中提取,生活中自来水净化过程等事例沟通了书本和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次,应用对比归纳、巩固提高的方法,复习初中有关过滤、蒸发、结晶等物质分离的操作来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再次,通过问题带动和实验探究相结合,选取趣味性强、容易操作的层析实验和现象变化明显的萃取实验让学生思考并动手操作。

(二)提倡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传统教学以知识为中心和本位,重视的是教学结果。而新课程教学重视教学过程,是以能力为本位,提倡“以问题为中心”。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科学地设计问题

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关系整个教学成败的关键。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要在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深入分析基础上,合理安排好问题的梯度,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2.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创设认知冲突,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如揭示铁生锈的原因,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提出铁生锈的可能原因,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并观察现象,最后讨论得出结论。又如《化学1》中稀硝酸与铜片反应的实验,在加入铜片前“出人意料”地指导学生先加入少量碳酸钠,通过操作的“反常”去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CO2保护NO不被氧化)。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如自制水果电池);如“物质的量”这节课,以提出的“18毫升水的质量是多少?”、“18毫升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为问题情境,为整堂课的主线,带入学生进入一个既有问题困惑,又有成功快乐的美好学习情境。

3.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让教学过程从问题开始并以问题终结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权威下的课堂生活。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新课程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充分相信和尊重学生。

新课程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例如,在“盐类水解”教学设计中,让学生自主实验发现问题(盐溶液不一定显中性)与原认知产生冲突。为了引导学生分析盐类水解的实质,推进学生的思维进程,以CH3COONa溶液为例,设计了三个问题:(1)CH3COONa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有哪些电离衡?(2)CH3COONa溶液显碱性,说明什么问题?(3)到底是何原因使CH3COONa溶液中c(OH-)>c(H+)?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引起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而且成为整个教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学生自主探究后,又根据互动信息再生成四个问题:(1)质疑:钠离子为何不会破坏水的电离平衡?(2)建构:根据实验和分析,界定什么是盐类水解?(3)归纳:如何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4)拓展:盐溶液呈中性,该盐一定未发生水解吗?

4.探究性教学的开展.所谓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我们的做法是:

1)通过学案,引导学生探究性自学 。

2)创设探究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3)结合学案,组织学生探究性讨论。

4)质疑释疑,师生共探 。

5)改进实验教学,挖掘实验的探究功能 。

(三)提倡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