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体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体的概念

经济体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 经济法体系 概念 意义

经济法是规范国家为实现社会整体利益,弥补市场缺陷而调控和规制经济运行的法律部门,是保障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衡平协调法。经济法的体系是经济法基本理论问题之一,经济法体系如何确立,直接关系到人们对于经济法的直观认识,间接地反映了该学科的发展水平,科学的经济法体系的建立对于经济法的发展和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法体系的概念

对于经济法体系的概念问题,法学界是有争议的,从而造成了对经济法体系认识的模糊不清。综观目前国内学者对于经济法体系的几种观点,不难看出,学者们大多将其设计得过于宽泛,不适当地将某些本属于商法部门法的一些法律纳入到经济法的范畴之中,且对于社会保障法的归属也颇有争议。也有极少数学者将其设计的过窄,致使人们很难把握经济法的体系。具体说来,法学界对经济法体系的概念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经济法体系是指将现有的经济法律、法规进行梳理,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建立起各个经济法部门,并使各经济法律部门有机联系起来的经济法系统。

第二种观点认为经济法体系是指以现行的和将要制定的且具有经济法性质的经济法规为基础,以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的经济法规范的有机整体。

不难看出两者争议的焦点在于――将要制定的法规是否属于经济法体系的内容。对此笔者持否定态度,理由如下:首先,根据法律体系的概念,法律体系应是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规范的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具有密切内在逻辑联系的法律规范和制度的系统结构。其不包括尚未制定出来的法律,只是对实然的已经制定出来的法律规范加以系统化归类。因此基于学理上法律体系的概念,笔者相应地认为,经济法体系是由经济法的法律规范著称的若干分支部门法的总和。其次,尚未制定出来的法律规范有太多的变数,虽在理论上其所规范的内容属于某一法律部门,但在具体的制定过程中基于各方利益的考量及其他种种因素的影响,法律规范权利义务的设定不免与其理论宗旨产生不一致,从而再将其归入到该部门法当中就显得尤为不适了。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赞同第一种观点。

二、研究经济法体系的意义

根据经济法的研究对象,通常认为经济法体系是由多层次的门类齐全的子部门组成的有

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其基本构成要素是经济类规范化文件。对于经济法体系的研究有一个大的前提即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部门法,否则谈其体系就毫无意义可言,且无从谈起。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研究的就是,其体系中应当包括什么内容以及研究它的意义何在。

(一)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已是法学界的基本共识

一个法律是否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是否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部门法,根据部门法划分的通行理论,这取决于其是否具有独立的调整对象或调整方法。在此笔者认为,经济法法律部门的划分是以其特有的调整对象而决定的,其调整方法对于经济法律部门的独立不具有很显然的意义。关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目前学界主要有杨紫煊的“协调说”、李昌麒的“干预论”、漆多俊的“调节说”以及宏观调控说。综观以上各观点,可以说经济法使国家权力介入到社会经济生活中,其调整的是与国家干预经济有关的经济关系。至于是“协调经济”、“干预经济”、还是“调节经济”笔者认为其实质都是一样的,过多的讨论其间的区别,只会陷入文字游戏当中。进一步而言,国家干预经济的经济关系是不平等主体间的经济关系,主体间具有隶属关系,具体说来即国家在调控经济运行、管理社会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在政府机关与市场主体之间发生的经济关系。

(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直接决定了经济法的体系

人们对于经济法调整对象认识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对于经济法体系的构建,从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这一基础理论在经济法中的重要性得以凸显。至于经济法体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本文将在下一部分阐述。在此,我们先来谈谈研究经济法体系的意义。具体说来,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对经济法体系的研究有利于促进经济法学的学科建设。经济法体系的发展与经济法学的发展是互动的,经济法体系的不断丰富与完善必将促进经济法学的发展;反之,经济法学的不断发展也必将促进经济法体系的丰富与完善。

2. 对经济法体系的研究有利于加强经济法制建设。经济法学的系统化、完整化将有利于经济法制的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通过经济法的授权以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这样,经济法的出现就成为必然,对市场进行规范的同时也制约和防止了政府权力的滥用。进一步的,经济法体系所要囊括和解决的也即是以上两个失灵问题,以使经济法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3. 对经济法体系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国家对经济干预手段的转变,进一步的转变政府职能。这一点尤为明显的体现在国企改革中。政府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能――政资分开、政企分开,这是经济法对政府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法还要求政府还权于企业、还权于社会,从目前的现状看来,较之先前已有很大改观,但仍不尽如人意。因此,经济法体系的完善将有助于政府职能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漆多俊. 时代潮流与模块互动――“国家调节说”对经济法理论问题的破译 [J]. 经济法论丛. 2007(00)

[2] 刘怡芊. 试论经济法体系 [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03)

[3] 李颖. 论我国经济法的体系 [J]. 时代经贸. 2006 (04)

[4] 张慧. 现代经济法产生的逻辑起点分析 [J]. 科技致富向导. 2010 (24)

作者简介:

刘 博,男,助教,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基础部政治理论教研室教员

经济体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 中职政治课 《生活经济》课程 生本理念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程改革的推广与实施,我们愈发觉得新课程改革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它为我们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社会的发展依靠改革、创新的推动,社会呼唤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呼唤课程改革,而如今的新课程改革正是在这改革浪潮中应运而生的,它能够不断地推动教改的深入,使我国的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中职政治课的教学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生本理念逐渐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凸显出来,特别是在《生活经济》这门课程中。本文就教师在《生活经济》课程中贯彻生本理念的重要性加以探讨。

一、贯彻生本理念的原因

中职学生大多是初中学习阶段成绩比较不理想的学生。他们向来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自信心不强。而初中政治课的内容和教学模式又使他们产生了反感。

(一)学习内容枯燥,教师照本宣读,灌输说教。

不少教师只是强调自身的说教,而对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大小关注甚少,对学生的情感体验较为漠然。这不可避免地造成政治课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也就无从谈及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

(二)考核方式的束缚。

在现有的考核方式下,学生如果对书本知识记不牢、记不准,就达不到选拔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对政治课无学习兴趣,甚而产生厌学情绪。

以上问题对于中职教育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学习能力。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阶段就要实施信心教育。《生活经济》就给予了我们实施信心教育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二、生本教育的特点

(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自主学习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参与的全程性。“自主”贯穿于学习活动始终,从学习目标的明确到学习重点的明晰,从学习方法的选择到学习形式的决定,从学习过程的推进到学习反馈的进行,学生均在参与。在这些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为了配合学生,绝非包办代替。

2.参与的主动性。主动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和本质,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在学习中体现出来的内在思想和外在行为上的独立与自主。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能自我计划、自我选择、自我监控。因此,在自主学习中,学生能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

3.参与的情感性。自主学习建立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情感投入,能在学习中挑战自我,证明自我,获得真知,享受快乐。

4.参与的有效性。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做到“会学”。衡量学生是否自主能动地学习,不仅要看学生是不是在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要看他们是不是富有成效地学习。因此,在自主学习中,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有效的。

教师倡导自主学习,就是基于对学生的尊重,满足学生探究、体验、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提倡自主学习,教师就要打破传统教学组织的“灌输”陋习,实现“主导”与“主体”关系的平衡,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和足够的活动机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他们封存的记忆,开启他们幽闭的心智,放飞他们囚禁的情绪,使学习活动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心智的拓展、心灵的放飞,使学生得到自由、健康、充分和全面的发展。

(二)学生学习的开放性。

生本教育的开放性不仅包括课堂上的开放,而且包括课外的开放。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开放性体现在学习的讨论和交流上。它认为讨论是学习的常规,学生几乎天天有讨论,堂堂有讨论,人人要讨论,只要是学习上所需要的,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讨论的。可以是同学之间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讲座,而非师本教育的封闭式地把学生当作灌输工具的教学。

三、在中职政治《生活经济》课中贯彻生本理念的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古今中外,教学方法种类繁多,教师科学地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育教学的目标。

(一)自主探索法。

这种方法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体系、学习材料与学习伙伴的影响下,对新的知识结构内容进行自我学习的整合。学生对自己探索的问题进行论证,解决问题。老师的教学着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管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水平高低。在《生活经济》课程教学中,我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比如,在《正确维权》这部分内容中,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地了解作为一个公民有哪些基本的权利,在课前我就布置了相应的作业,让学生课后自己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并且归纳总结:我们公民有哪些基本的权益,哪些又是我们平时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在课后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并一一列举。特别提出《民法》是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一步法律,我们应该熟悉了解,而且又列举了一些《民法》中的相关案例。通过自主探索法,学生尝到了自主学习获得知识的喜悦。

(二)小组协作学习法。

生本课堂强调的小组协作学习法是指合作的伙伴形式,把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课堂自始至终都是以小组的形式出现,小组协作回答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弥补师生交流的缺陷,使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群体中得到解决。在《理财工具箱》这一模块中,我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在上节课学生对四种理财工具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理财工具的组合,要求能够以最合理的组合方式获得最大的收益。课堂上各个小组的同学各显其能,勇于实践,各自都运用实际的数据来显示自身的优越性。通过层层的讨论、论证、分析、归纳、整理,学生在同学间的协作下能力不断提高,在赞成和反对声中激励了再探究的欲望,巩固了书本知识。

(三)讨论探究法。

生本教育认为,讨论是课堂的常规,课堂上教学内容很多是可以通过讨论探索的形式来取得的,而讨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师生讨论,可以生生讨论,只要是学习需要的都可以进行讨论,课堂中要通过讨论过程来达到学习的过程。人人参与讨论,学生能轻松地学习相关的知识,而且增强合作精神和民主意识。例如,在第一模块《行行出状元》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中职类的学生为什么前途无量?这样的一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讨论热情。在讨论过程中,我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主讨论自己归纳。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大大增强了自信心。

四、生本教育在《生活经济》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一)避免居高临下,营造民主课堂。

当代中学生参与意识强,不盲目轻信,喜欢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的居高临下、“惟我正确、惟书正确”令学生反感,学生不听课就是表现之一。生本教育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虽然学生是受教育者,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让学生畅所欲言,师生间是互动式,让每一个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客观上也要倾听别人的意见,允许学生说不同的观点,甚至是错误的看法,这种民主的气氛有利于学生轻松地上课;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令问的人要思考,回答的人也要思考,它引导学生在主动的、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中去感悟自己、感悟别人的看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避免空洞说教,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生活经济》课程内容广泛,知识全面。如果单靠教师空洞的、不切实际的说教,不仅教师非常辛苦,而且学生也会觉得味如嚼蜡。生本教育认为学生的资源是无限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去寻找资料,归纳整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会找出几个乃至十几个资料,甚至是教师找不到的资料。学生在分析归纳的时候,视野、思维会扩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政治课便不再抽象、深奥和枯燥。学生会懂得用事实证明理论是否正确,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

经济体的概念范文3

现将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关于一九九八年度住房公积金核定审批有关问题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关于一九九八年度住房公积金核定审批有关问题的通知》

京财建(1998)546号  一九九八年六月五日

市属各局(总公司)、各市属机构、区(县)财政局、地方税务局:

为使我市住房公积金制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根据(95)京房改办字第37号《关于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有关问题的规定的通知》、(95)京房改办字第39号《关于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建立住房公积金有关问题的通知》、京财建(95)1494号《关于计提职工住房公积金工资总额基数的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中的有关规定,现将1998年度住房公积金核定审批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关于1998年建立、交存住房公积金的有关问题

(一)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均应建立住房公积金;

(二)建立住房公积金的单位原则上以具有法人资格独立核算的单位为准:

(三)公积金年度是指本自然年度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如1998公积金年度为1998年7月1日至1999年6月30日;

(四)1998公积金年度交存比例为8%。1995年以前建立住房公积金的单位,交存比例已高于规定比例的,不得再提高,高于规定比例的单位交存额部分不得列入成本或使用财政拨款。

二、关于住房公积金的列支问题

(一)建立住房公积金的行政事业单位,单位交存部分首先从单位住房基金中列支,不足部分凡同财政拨款的预算单位,经财政审核后酌情补助;

单位交存额中使用财政拨款部分应纳入正常预算管理;

(二)建立住房公积金的企业单位,单位交存部分首先从住房周转金中支付,不足部分在管理费用中列支;在管理费用中列支金额不得超过建立住房公积金职工的工资总额乘以年公积金交存比例;

(三)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比照企业执行

三、继续做好住房公积金的资格认定工作。

(一)按有关规定在新的公积金年度开始前,单位应对建立住房公积金的职工人数、住房公积金交存比例、职工工资总额重新确定,据此对住房公积金交存额(包括个人交存额和单位交存额)重新计算、交存;

(二)1993年底以前按标准价优惠购房的职工,按照(95)京房改办字第056号《关于购房职工调整住房等有关问题的试行规定的通知》补交售房款后,夫妇双方均可建立住房公积金;

(三)按有关规定1993年底以前按标准价优惠购房的职工及配偶均不得建立住房公积金。在1998年住房公积金核定工作中,各单位要认真做好每个职工建立住房公积金的资格认定工作,夫妇双方均未优惠购房的,可建立住房公积金。本单位职工配偶在外单位的,需由配偶所在单位开具未按优惠价购房或按有关规定已补交房款的证明;

(四)在资格认定工作中,对已建立住房公积金但不具备资格的职工(夫妇双方任何一方1993年底以前按标准价优惠购房并未按有关规定补交房款的,对该职工已建立的住房公积金要撤销,单位交存额及利息由单位收回,该职工个人交存额及利息退还本人。

四、关于1998年住房公积金的核定审批工作。1998公积金年度,市本级行政事业、企业单位须做好公积金测算、列支工作,并报上级主管部门核定,主管部门要将所属单位核定审批情况进行汇总,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集体企业公积金列入成本部分报地方税务局备案。

经济体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社会转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研究

一、引言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在经济体制得到了巨大改观,市场经济逐步代替了传统的计划经济,成为当前我国主要的经济体制。伴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转变,使得我国企业需要进行改革,以应对市场经济带来的变化。因此企业如何在竞争中占取优势,企业必须想办法转型,企业在转型同时还应加强管理,通过创新和改变企业的管理理念,为实现企业的科学稳步发展提供保障。笔者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下展开企业管理创新研究,希望为企业在进行工作中开展创新管理提供借鉴。

二、企业管理创新概述

在当前新的社会经济体制下,只有通过对企业管理模型进行创新,才能实现对企业工作的创新,进而影响企业的产品共产品工艺和产品理念。所以,对于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来书,必须通过管理创新来顺应社会的转型发展,通过对企业管理模型的创新,来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虽然说对于企业的管理创新具有一定的高风险,但是对于企业的管理效率的提升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企业管理就是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和资源组织整合,这种新型的资源整合模式就是管理创新。企业资源整合其实就是一个资源的优化配置流程,将优势资源与劣势资源分开,二者进行优化合理配置,为企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持。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不仅要对产品生产进行管理,而且还应对销售和售后服务板块进行管理,从根本上实现产品生产全周期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促进企业管理创新的要求。国内外专家作者对于企业的管理创新已经有了初步的研究,他们研究结果认为企业的管理创新在于创新概念总结,实现对企业内外环境实时管理。

三、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

企业的创新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步骤,目前我国正处于企业创新和管理的关键时期,主要包含了概念模型提出以及构建管理情景。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转型北京以及国企管理理论制定的标准下,来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模型。社会转型期进行企业管理创新研究,必须要将新理念用于管理之中,如人性化管理、基本模型管理理念等均应该被用于企业的管理创新之中。我国企业进行改革经历了多年的实践,企业管理者逐渐将传统管理和现代管理模式结合起来,并且在实践过程中获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企业创新管理应该切合我国的经济实际,将传统管理与现代创新管理不断融合,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水平的提升。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我国企业开展管理创新已经刻不容缓,如何将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将会成为社会转型期企业创新管理的关键。在我们当前很多企业中,其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这是我国企业在适应当前新的经济形势和体制下的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探索,只有充分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才能真正了解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含义,才能为企业实现真正的创新改革。

四、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研究

在当前全球经济背景之下,企业面临着多元化、竞争激烈、不稳定因素以及技术变革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管理作为企业发展必须可少环节,如何在构建企业创新管理模型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社会经验总结实现创新管理概念模型构建

针对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研究,首先设定其主要原则,主要是以传统理性作为其根本原则,按照人们对现有世界经济已有的经验进行总结和理解,从而促进企业管理创新概念的构建。对于传统理性的理解,如理性人假设、人心性本善理论等等,这些对于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构建来说都是宝贵的经验,是企业传统管理经验的升华。

2.结合可靠性性和实用性构建管理创新概念模型

在当前新的社会经济体制下,只有具备了可靠性和实用性的企业管理创新模型才是人们认可的,它才会实现企业管理的在时空层面的连续性。企业管理创新不仅要保证企业的创新实用性,而且还要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现代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构建,必须考虑到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出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现代管理模式的差异,为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在社会转型期中有效开展提供帮助。

3.管理创新分析全面分析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分析

全面分析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对于合理利用企业的管理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管理创新中必须满足创新的概念和实践内容相符合,不能够出现企业管理创新和实践相背离,一切管理理论知识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伟大哲学家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可见,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构建是否成功,需要在企业管理中实践执行,然后通过总结相关经验为实现事业管理水平提升提供支持。企业管理过程中必须保持模型和管理策略相一致,实现对企业管理创新概念全面分析,进而确保企业管理模型具备可靠性和实用性。

五、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不断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代替了集体经济,使得我国经济从本质上发生了改变。社会转型期如何保障企业较高的竞争力,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做出优秀的产品,而且还要具备优质的企业管理办法。如何实现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对接,将成为近年来企业必须关注的问题,而社会转型期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将成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祝昌人.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研究[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7:211-212.

[2]徐静.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的概念模型[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0:2.

[3]王敦海.浅议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S2:77-78.

[4]韩雪.创新概念模型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4,18:61.

经济体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 海水淡化循环经济路径战略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在针对资源节约,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等方面进行研究,力图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解决的路径。研究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径非常有助于指导循环经济的实践活动。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目标任务就是对垃圾的限制产生、合理利用及无害化处理。认为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循环经济要求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合理和持久地利用所有物质,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实践中,如果仅从循环的角度研究生产过程的废弃物等资源的利用很容易陷入简单的“只要利用”就好的模式上。也就是说,只要能把废弃物利用上就具有循环经济价值,这种循环经济的认识就没有体现价值最大化原则,由此可能导致资源价值开发不够充分等缺憾。为了避免这一认识偏差,如果能把循环经济的活动范畴通过概念的细化和延伸,达到有效指导微观实践活动的效果,就利于实施循环经济时挖掘更具有经济价值的循环路径,使得投资和收益更好,实现循环经济价值最大化目标。

二、循环经济路径挖掘

鉴于当前循环经济缺少微观层面的理论研究,不利于推动循环经济的微观实践活动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有助于指导循环经济微观实践活动的四条路径。

1.从循环经济深度挖掘

循环经济深度是指延产业链上下游方向伸展的产业数量。如海水淡化循环经济过程中的上下游产业数量。具体表现为,相关上游产业提供的能源动力,即热电厂或大型钢铁行业中的企业提供的生产余热作为淡化海水的生产热能;下游相关行业中的企业对浓缩海水的开发利用,即晒盐场使用浓缩海水制盐、原盐用于下游的化工行业的企业生产原料,发展盐化工业等,这种循环经济发展方向代表了循环经济深度。见图1。

2.从循环经济宽度挖掘

循环经济宽度是指在产业链上下游方向延伸的过程中,在任何一个产业领域中可以分解生产的产品种类数量。如海水淡化循环过程中使用某一中间排放物开发的产品品种数量。如在以原盐为原料的盐化工产业中,又可以分为工业品生产领域和生活用品生产领域,这两个方面就可以称为海水淡化循环经济宽度。另外,在海水淡化过程中,提取化学元素的种类、海洋生物制药,以及关联产业开发,如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业等都属于循环经济宽度,见图2。

3.进一步挖掘循环经济剩余

循环经济剩余是指在循环过程中是否仍然存在剩余排放物质或者虽然没有剩余,但是在循环开发中并没有实现某一排放物的价值开发最大化。如果没有实现价值开发最大化,我们仍然认为循环经济存在剩余。从经济活动发展的角度看,由于受内外部环境因素的约束,如资金、市场、辅助资源等因素影响,可能无法一次建成循环经济体系,必然存在分阶段发展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就存在循环剩余,或实现了循环,但循环不够充分,没有达到循环价值最大化的要求。如,仅把浓缩海水晒成原盐其价值开发就远没有达到最大化。

4.从循环经济相关性挖掘

循环经济相关性是指围绕循环经济的深度和宽度,凡是服务于循环经济体系的产业都称为相关产业,即与循环经济具有相关性。由此可知,循环经济体系越发达,带动的相关产业也会越多,循环经济价值越高,如图3。

从循环经济的深度、宽度、剩余及相关性四个微观概念看,它们对循环经济的价值最大化开发起到积极地引导和推动作用,能够促使循环经济参与者从循环经济的四个微观方面开发新的循环经济领域或新的产品,使得循环经济实现价值最大化。

三、基于循环经济路径挖掘的对策

关于循环经济路径挖掘仍以海水淡化产业的循环经济为研究对象,提出发展海水淡化循环经济的思路和对策。

1.基于海水淡化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设计原则

(1)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发展海水淡化循环经济必须立足于发展多级产业链循环的目标。这种目标设置思路就要考虑循环经济的深度挖掘,追求循环经济价值最大化。实现这一目标不进行战略管理是难以实现的。同时,要认识到,围绕海水淡化循环经济要兼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创造能够实现价值最大化的产业条件。

从实践看,实现海水淡化循环经济是一个战略过程,因此制定循环经济的阶段目标有助于战略目标的实现,做到量力而行,掌控过程,有序发展。避免盲目的跃进式发展,贪大求快,造成投资失调,资源浪费,牺牲环境等问题。因此,在实施海水淡化循环经济过程中,要将战略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做到战略规划在先,有序推进阶段目标落实,为战略发展奠定基础。

(2)先易后难。实施海水淡化循环经济涉及到诸多的技术、管理、资金、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因此,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要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保证循环经济发展每一步的可行性,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推动下一步循环发展。如,使用淡化海水是否被民众所接受,开发海水淡化循环经济是否能够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循环经济能发展到什么程度等等。因为,就海水淡化来讲,如果没有民众的认识和支持,也就没有消费市场,淡化海水的使用和供应就会存在问题,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水淡化产业也就不可能,海水淡化循环经济更无法实现。所以,要考虑技术、管理、资金、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在兼顾和协调各种因素的前提下,进行难易选择,推动海水淡化循环经济的发展。

(3)多目标市场开发。在规划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中,要注意循环经济的宽度和深度的路径挖掘与结合。既要注意研究循环经济的产业链上各产业的循环宽度,即本产业满足多目标市场需求的产品开发,提升价值含量。还要立足于海水淡化循环经济战略高度,开发多目标的产业,搭建更宽度和更深度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只有实现海水淡化多目标市场开发,才能真正实现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价值最大化。

2.构建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体系

构建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体系是战略实践的基础。根据前文提出的循环经济的路径挖掘构建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体系,见图4。

从循环经济的宽度看,第一步可以有4种选择,即海水直接利用、海洋生物开发、海水淡化及伴随的余热利用。就这四个方面来讲,选择哪一个方面都涉及资源、技术、管理和投资等问题。因此发挥好资源优势,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就能够有效推动海水淡化循环经济的发展。如果当地的资源条件充足,可以同时考虑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达到提高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价值的目的。

从循环经济的深度讲,其深度开发更具有战略意义。淡化海水解决了陆地淡水的短缺问题,满足工业生产和民生的需要,同时利用循环经济路径挖掘的概念,可以深度挖掘浓缩海水的价值,而且这一阶段的价值开发可以有宽度和深度的多路径选择。如从宽度的的概念考虑,有化学元素提取和制盐。从深度概念考虑,有沿着提取的化学元素生产更多的化学产品;沿着原料盐开发,可以进入盐化工产业,并且可以进一步分解成工业品产业链和民用品产业链。这种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深度开发和伴随的宽度开发能够极大地提高循环经济的价值。

从战略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看,在构建了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体系之后,就能清楚地看到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宽度和深度。在此基础上,可以明确制定长期战略目标,并进行战略周期划定,进而在战略周期内确定战略阶段目标和阶段划分。这种海水淡化循环经济战略目标与阶段目标结合的做法能很好地落实先易后难的策略,掌控循环经济开发的深度和宽度,更有效地利用和发挥地方资源优势。

从循环经济相关产业看,海水淡化循环经济有着广泛的相关产业与其共生。因为,该循环经济体系具有较宽和较深的循环经济特征,因此,该体系必然存在相关产业的专业设备和辅助设备制造,以及用于生产服务零部件的生产和供应,同时各产业对各种相关服务形成巨大的需求,从而随着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体系的发展,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提出为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企业提供配套零部件和施工辅助用零部件,或专业用辅助设备等的生产,是考虑到产业分工规律和特点,以及这类零部件和专业辅助设备更适合中小企业生产加工,有助于形成产业集群。

提出循环经济路径挖掘的概念,对进一步开发循环经济领域,挖掘资源,杜绝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提高循环经济价值具有重要的实践作用。

应当认识到,目前国内外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大多集中于宏观指导方面,其原因是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基础是宏观经济,而循环经济的展开更注重于实践活动。因此,研究循环经济的微观理论更具有实践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董联党顾颖王晓璐:日本循环经济战略体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亚太经济,2008,(2):68~72

[2]张东:天津临港工业区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战略研究.中国城市经济,2008,24 (10): 48~51

[3]我国瓶装水添新贵:中国食品科技网,省略 2009~4~14

经济体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金融创新;新兴经济体;稳定性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20日

一、金融创新与新兴经济体的内涵及其关系

(一)金融创新的内涵。什么是金融创新?许多知名学者就其概念进行商榷,但最终没有得出一致的答案,但总归来说,就是在经济利润的驱动下,促使人们不断探求新的金融工具、新的金融结构、新的金融服务等等一系列的相关因素,进而变更现在所运行的金融体系,实现利润效益的最大化。当然,金融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金融概念的理清也是一个过程。总而言之,对金融创新概念的理解可以试图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解释。

从宏观层面来说,金融创新就像人类发展一样是一部不断更新的历史,它的发展往往与金融界的重大事项紧密相连,金融界每一次登上一个新的台阶,都是金融创新推动的结果。在此层面上的金融创新呈现以下特征:时间跨度特别长,波及范围特别广,且形式多种多样。之所以呈现时间长,是因为每一次创新从开始到结束都是一个过程,都需要时间来完成;之所以范围广,是因为创新不仅仅在技术领域还包括服务领域、市场机制、结构体系以及与银行相关的一系列业务。

从中观层面来说,金融创新的内涵要比宏观层面的内涵更加清晰,中观层面的金融创新局限在金融领域的技术以及产品上,通过对这些金融项目进行更新,进而在制度上进行创新,从而提高金融所创造的经济效益。

就技术创新而言,是指运用新的技术或者重新组合各个要素,从而制造出新功能的产品。就产品创新而言,是指新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传统产品所不具有的新性能,也提高了原有产品的质量,整体上性价比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就制度创新而言,则是指变更原有的管理、形式、规则等,从而使整个系统的效率都在原有程度上有所提高。就此层面的意义来说,这是政府和金融机构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转嫁金融风险,把风险限制在最低限度,积极地适应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变化而做的努力调整。

从微观层面来说,金融创新单单指金融工具的创新。从创新实践上来看,微观层面的金融创新分为四种类型:信用创新型、风险转移创新型、增加流动创新型以及股权创造创新型。

(二)新兴经济体的特征。自20世纪80年代早期以来,“新兴经济体”这一新的名词开始进入人们的世界,那么如何对新兴经济体进行一个明确的定义?如何正确的审视新兴经济体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新兴经济体在全世界经济发展中又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怎样处理同发达国家与加强自身合作的关系?这些问题是自20世纪末期以来都讨论的话题,至今也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的令人满意的结果。但是都认同的是新兴经济体是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经济持续不断的蓬勃发展,进而成为新的经济实体,主要是指一些发展中国家。再者,从20世纪70年代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新兴经济体逐步提高对外开放程度,经济迅速增长,呈现赶超态势,城市化、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另外,在金融危机的浪潮中,虽然新兴经济体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主要的冲击在发达国家,且新兴经济体在危机过后恢复崛起的势头很是强劲。

(三)金融创新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关系。那么新兴经济体与金融创新有何联系呢?新兴经济体能够快速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创新的推动,金融创新是新兴经济体持续发展、后劲充足的动力,崛起中的新兴经济体日益改变着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掀开了人类迈向新世纪的新篇章,但是这一过程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创新的支持。金融创新给新兴经济体带来机遇,促使其发展,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助力,这也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充分认可。根据数据统计,这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而金融的创新又给新兴的经济实体注入新的活力。

除此之外,金融业属于第三产业,在21世纪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否抓住第三产业的机遇发展自己,关系着这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随着新型经济体的增多和发展,新兴经济体的话语权日益有声,建立新的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也有了希望。旧的国际经济格局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他们才是最大获益者,促使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新兴经济体登上历史舞台,将有利于构建平衡、稳定、互利互惠的格局。

二、金融创新对新兴经济体稳定性的影响

新时期,经济领域的环境十分复杂,尽管金融创新促进新兴经济体经济不断增长,但是经济的过热就会出现通货膨胀,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制约着经济的增长速度,影响着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总而言之,金融创新对新兴经济体来说有利也有弊,金融创新的积极影响体现在:第一,相对于投资者而言,投资者可以审时度势选择比较安全的金融方,增多了选择项,提高了投资者实际的效益收入;第二,对于筹资者来说,为筹资者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筹资渠道,使其能够聚集社会上闲散资金,为其提供了资金保障;第三,对金融机构而言,减少了程序处理的流程,节约了时间,大大提高了资金运转的效率;第四,对经济发展本身而言,打破了资金流通堵塞的障碍,促进经济迅速的发展。但是,金融创新也不可避免的伴随着一系列的消极影响,给世界各国,尤其是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金融创新产生了新的金融工具,这些新的金融工具货币性较强,给货币政策如何制定、如何实施带来了困惑。与此同时,金融创新给金融界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竞争,因此金融体系本身的稳定性就大大减弱,这些矛盾的存在对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新时期,世界各国普遍呈现出经济增长放缓的态势,出现放缓态势一是由于需求不足;二是由于国家政策的影响。由于金融危机给各国带来了牵连性的影响,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实施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以缓解金融创新带来的压力。金融危机产生的市场疲软不仅仅在发达国家,也表现在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中国家,因此需求乏力将是各国面对的一种经济常态。

(二)新兴经济体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自从爆发了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地寻找支撑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产业,其中,低碳经济被人们提上了讨论的日程,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试图改变传统的能源结构,开发清洁能源,研发高新技术支持能源的循环利用。然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没能在低碳经济原则上达成一致意见,但可以肯定的是,倡导低碳经济的生活方式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可想而知,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进程,而新兴经济体工业化进程还是正在进行时,以重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还是支撑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经济的实施无疑会限制新兴经济体的发展。

(三)商品价格持续上升。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10年间,世界各国的大宗商品,其价格都有所上升,有的还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商品价格有的呈现回调之势,但总体上仍然会持续增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全球商品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流通,更重要的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都逐步迈向工业化的发展进程。金融创新对新兴经济体而言确实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但更多的是一项挑战,因为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相比掌握着更多的资源。

三、金融创新背景下新兴经济体健康稳定发展的路径

在金融创新背景下,新兴经济体的出路在于能够适时调整经济增长模式,以便可以实现经济持续稳定性的发展。而今,新兴经济体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一些成就,这些成就给新兴经济体带来了掌声,这就在客观实际上掩盖了新兴经济实体追求经济发展与快速积累的矛盾。在新的发展阶段,新兴经济体迫切需要探寻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跳出大多数国家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一)培育中产阶级,扩大内部需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业的创新带来的机遇是共享的,带来的危机也是波及各国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新兴经济体不应该被外部的需求减少打垮,因为新兴经济体内部还有未开发出来的潜在消费者,即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形成的中产阶级群体。像中国、巴西等这些新兴经济体要设法把潜在的消费者变成实际的消费者,培育正在发展中的中产阶级群体,激发其消费需求,给予其消费能力,创造各种条件发挥自身存在的优势资源。

(二)调整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20世纪末期,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发达国家把自己成熟或者增加值低的产业向外转移,转移到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从客观角度来讲,发达国家产业的转移推动了新兴经济体走上工业化的进程,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发达国家以金融服务业为主,发展中国家以产品制造业为主的局面。在未来的发展中,新兴经济体应该调节自身的产业结构和布局,推动自身的产业实现升级,适应发达国家的需要,另外还要抓住改革创新中的机遇,为提升国际竞争力争取更多的主动权。

(三)完善市场机制,创造制度环境。在金融创新的背景下,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新情况,发现越来越多的新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一个制度来规范实施。再者,金融创新要想顺利进行,也需要健康的市场机制来保障,没有好的市场秩序,金融创新就是一纸空谈,金融业也会加大经济的不稳定,从而使经济陷入困境。总之,新兴经济体能否在完善的市场体制下实现调整,既关乎自身命运,也关乎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这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共同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宇燕,田丰.新兴经济体的界定及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J].国际经济评论,2010.4.

[2]应寅锋.金融结构对金融稳定的作用机理:功能观的分析视角[J].经济理沦与经济管理,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