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的定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计划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计划的定义

教学计划的定义范文1

[关键词]生物对话教学;教师;角色定位

随着高中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广,高中生物再次迎来了新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仅是对教育知识体系的挑战,也是对教师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将原有的独白式教学变成对话式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更好地主动学习。而这也要求生物教师的角色加以调整,不再作为单方面的传授者存在,而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对知识进行引导,使学生自主地探索知识,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高中生物对话教学

(一)什么是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是教师通过对话、信件等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引导,最终达到学生学会知识的教学方法。在高中生物课堂中,传统的独白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其教学效果也不是很好,所以,生物教师必须以思维的引导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输,达到教学目的。

(二)如何进行对话教学

1.创设情境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都是被动的,模式往往是教师抛出问题,学生被动思考。这样,就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因此,教师应先创设一定的情境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产生了解情境的欲望,主动进行生物学习。

2.对话引导

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不应该直接进行知识传输,而应该用对话的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让他们独立思考,并且主动提出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在对话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不容易忘记。

3.练习巩固

只有转化成实践的知识才是被真正吸收了的知识,所以,学生在了解了知识之后,教师应该对他们进行积极引导,做练习加以巩固,增强学习效果。

4.教学小结

在教学结束之后,教师用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总结,并且在对话中找到学生学习的不足之处和自身教学的缺陷,加以指导和完善,完成整节课堂教学。

二、高中生物教师的角色定位

(一)新课标下对生物课程的定位

在对高中生物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新课标一直在强调知识素养,这是新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高中阶段对于生物教育的要求,是以科学素养为核心,而不是一味地知识灌输,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引导。

(二)教师角色的多元性

新课标所提出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关系。也就是说,教师不再是从前的单纯的知识灌输者,需要重新对自己进行角色定位。

1.成为学习的促进者

现在的教学应该是学生与教师互教互学,而不是单向教学。即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灌输者,更应该作为学习的促进者,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的设定能够解放学生的个性,也能让教师更深刻地认识到不同学生的特点,然后因材施教。

2.成为学习的引导者

单纯的知识灌输在很大程度上无法达到预计的教学目标,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超出原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授课时,应该采取思维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3.成为学习的参与者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其弊端是教师很难知道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所以在新课标要求之下,教师应该主动走下讲台,多与学生交流,倾听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作为一个参与者进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了解学生真正的想法和学习难点,便于重点击破,因材施教,实现有效教学。

4.成为学习的合作者

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的变动非常大,其目的是为了让教师能够真正产生与学生交流的想法,与学生一起学习,互相促进,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学不是死板的东西,而应该是创新、动态、具有生命力和发展潜力的。所以,教师应该树立与学生成为学习合作者的意识,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学习。

在现代生物教学中,对话教学比起独白式教学更能够推进学生的学习进度,因此,教师应该在充分掌握生物知识体系的情况下,利用对话式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以及推动。另外,教师还应及时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好,成为一个拥有先进思维模式的优秀教师,懂得将学生的学习情况放在第一位,促进学生生物知识结构的优化。

参考文献:

[1]陈晓东.四两拨千斤——论精讲点拨模块中生物教师的角色定位[J].文理导航(中旬),2012,(3).

教学计划的定义范文2

《分析化学》是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必要的任务训练和技能实践,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微量铁的含量测定》是分析化学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课既是对之前学习的溶液配制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进行复习,又为之后学习生化检验相关知识做铺垫。

二、学习者分析

授课对象为医学检验专业二年级学生,班级共有学生50人,五分之四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较主动,剩余学生(其中7名男生)学习积极性有待教师进一步调动。学生进行本部分学习处于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学期学习了化学分析部分,在期末实验考核中考核内容包含了溶液配制的相关知识,查看本班学生的实验考核成绩,发现6名学生的考核成绩较低,本次课任务一即用到溶液配制的相关知识,故将6名同学分在不同小组。另外,本次课需绘制标准曲线,故课前调查班级学生,十余名学生都有学习绘画的经历,将其分到不同小组。本班学生在学校各类活动中综合奖项较多,团结协助能力较强,但有一名女同学性格孤僻,不善表达,分组时特别分到班长一组(本班班长协调能力较好,在同学中威信较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厘清水中微量铁含量测定的原理;②准确绘制标准曲线。

2.技能目标:①熟练使用电子天平、容量瓶和移液管;②准确进行溶液配制的操作;③初步完成水中微量铁含量的测定操作。

3.情感目标:培养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树立团结协助的精神,逐步形成综合的职业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①标准溶液的配制;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操作;③标准曲线的绘制。

2.教学难点:标准溶液的配制。

五、教学过程

1.学案领航,课前预习。课前分发学案,说明学案使用方法和目的,对学案的完成质量提出要求。通过学案领航,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主动的学习态度,更好地对单元内容进行探索和学习。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性格特点进行“异质分组”,缩小各小组之间的差距,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及展开竞赛活动。

2.组织教学,回顾复习。教师提问溶液配制的相关知识。通过教师提问帮助学生复习旧知,同时举一反三,为本次课学习微量铁的含量奠定基础。从而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

3.导入新课,展示目标。教师提问微量铁的含量测定方法,进一步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发现问题。肯定学生中正确的回答,纠正错误的地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幻灯片进行目标展示,对教学内容进行概括和介绍,帮助学生明确本次课的学习任务,有利于展开教学。

4.课堂实施,完成任务。任务一:标准溶液的配制。电子天平、容量瓶和吸量管都是检验专业学生必备的技能,在上一学期已经学习过,这里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利用各种资源调度所学知识,进行再利用,巩固核心技能。教师在本任务中主要进行检查指导,同时做好过程性记录,为评价做准备。

任务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教师介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组成和结构、用途等,并播放视频,引导学生对视频中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然后布置测量任务。通过实物和视频双重强化重点知识,加深学生印象。再布置测量任务,让学生立即操作巩固刚才所学习的知识,为后续独立完成测定奠定基础。

任务三:系列标准溶液吸光度的测定。教师检查上节课所布置任务的完成情况(请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确定铁含量测定的波长),指导学生分别测定组内所配制系列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并做好记录。通过布置任务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接着上一任务进行吸光度的测量,可以检查学生上课的掌握情况,对知识的内化程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随时发现问题,随即解决问题。

任务四:标准曲线的绘制。教师展示前期搜集的优秀案例,给学生留下直观印象,然后细致讲解标准曲线的绘制方法,最后布置任务。通过展示优秀案例,帮助学生很直观地认识标准曲线。自己动手完成曲线的绘制,在实践操作中获得知识,锻炼技能。分组练习法帮助学生巩固操作,增强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任务五:未知水样中铁含量的测定。本任务综合考察了任务一、任务二和任务三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因此教师布置任务后由各组学生讨论自己制订方案,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堂小结,三维评价。通过板书,总结归纳本次课内容,强调重点、难点,加深学生理解记忆。引导学生对本次课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每组选出一名最佳组员,班级选出最佳学习小组。学生自评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学生互评帮助学生发现他人、反思自己,教师评价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班级内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6.任务拓展,巩固提高。通过书写实验报告巩固本节所学知识,布置拓展任务:微量钴的含量测定,通过设计方案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计划的定义范文3

【关键词】 血清白蛋白;免疫透射比浊法;干化学; 偏倚

Turbidimetric Immunoassay Method and Dry-slide Bromocresol Green Method in(ALB)Serum Albumin Determination:

A Methodological Comparison and Bias Assessment

FENG Pin-ning,GAO Ling,YU Xiong-wen,et al.

Laboratory Medicine Department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8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e article compares the bias assessments of turbidimetric immunoassay method and dry-slide bromocresol green method in ALB detection, and discusses whether the bias of the two detection results are within the range permitted, so as to ensure the comparability of the results.Method According to NCCLS standardization document EP9-A2 [1], firstly 8 clinical samples are daily taken and tested duplicates under each method, altogether five days. Next the outlier points are excluded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nd expected deviations are calculated. The value is restricted by 1/2 of the error that external quality assessment allows(ALB+10%)by CLIA’88 as the method comparison result system error, and then it is bias assessed.Results The results of comparison between dry-slide bromocresol green method and turbidimetric immunoassay method are as follows: r2=0.934,when medical decisions are 20 g/L,35 g/L and 52 g/L,the expected relative deviations of dry-slide bromocresol green method are 10.4%,6.8%,3.2% respectively. When Xc=20 g/L and Xc=35 g/L,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sults of two methods.Conclusion Turbidimetric immunoassay is regarded as the methodology in comparison. Dry-slide bromocresol green method, however, proves positive deviations in the results of ALB determination. Its value of bias increases with the decline of ALB concentration, and it is more apparent when the concentration turns low. These two methods have poor correlation. Therefore, when different analysis methods are utilized in the detection of the same object, it is suggested different methodological comparisons and bias assessments be used in each method to make clear the disparities among them and then establish each reference range, especially the concentration reference values of different methods in different medical decisions, to insure the comparability of the detection results.

【Key words】 (ALB)serum albumin; Turbidimetric immunoassay method; Dry-slide bromocresol green method;Bias

作者单位: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医学部

血清白蛋白测定是医院常规的生化检验项目,可作为诊断某些疾病(肾病综合征,肝硬化等)和评估预后的指标,其值的高低也可作为血液透析,肾移植患者生存期等的预测指标[2]。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具有预后价值的标志物。

目前测定白蛋白的方法有电泳法,免疫法和染料结合法。不同的方法测定ALB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某些疾病的患者(肾衰竭),不同方法的测定结果可以存在较明显的偏倚 [2],特别是在低浓度时尤为显著。其差异将对临床的诊疗观察和疗效预后带来误导,因此,血清ALB测定的准确性对临床医疗的意义十分重大。本文依据NCCLS标准化文件的EP9-A2,对干化学法及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ALB的结果进行方法学比较及偏倚评估。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仪器 由日本Hitachi公司提供的Hitachi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强生公司提供的Vitros950生化分析仪。

1.1.2 试剂材料 Hitachi7170A免疫透射比浊法白蛋白试剂,质控品,定标液由基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批号分别为2364301,2322901,2323101。Vitros950白蛋白试剂,定标液均由美国强生公司提供,批号分别为0935-2097,KiT4 0456;质控品是英国RANDOX公司提供的Assayed human sera level Ⅰ和level Ⅱ质控品,批号分别为482UN,292UE/2。

1.1.3 标本 标本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选取健康人群或患者新鲜血清标本40份,无明显溶血,黄疸,脂浊,标本的浓度分布范围为ALB50 g/L(4份)。

1.2 方法

1.2.1 测定方法 免疫透射比浊法在Hitachi7170A上测定;干化学法(BCG法)在Vitros950上测定。

1.2.2 方法对比实验 依据EP9-A2文件,每天随机选取8份标本,先对标本进行随机排序,按1-8编号,每份标本分别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干化学法进行双份测定,先按1-8的顺序测定第一次,再按8-1的顺序测定第二次,连续测定5 d,记录数据。测定结果以免疫透射比浊法为比较方法进行比较及偏倚评估。

1.2.3 结果绘图

实验数据绘制四张图:①Yi对Xi的散点图 (图1)② Yij对Xi的散点图(图2)③(Yi-Xi)对(Yi+Xi)/2的偏差图(图3)④(Yij+Xi)/2对(Yi+Xi)/2的偏差图(图4)。

1.2.4 判断离群点 40个数据中只允许排除一个离群点,若离群点多于一个,则需增加8个实验数据。

1.2.4.1 目测线性及离群点

1.2.4.2 方法内离群点的检查 计算样本双份测定的差值绝对值的平均值(DX和DY)及样本双份测定的标准化差值绝对值的平均值(DX’和DY’),若Xi1-Xi2,Yi1-Yi2分别超过4DX,4DY界限且DX’,DY’分别超过4DX’, 4DY’则视为离群点。

1.2.4.3 方法间离群点的检查

计算方法间测定的绝对差值的平均值(E)及方法间标准化绝对差值的平均值(E’),若Eij,E’ij分别超过4 E,4 E’则视为离群点。

1.2.5 线性回归分析及偏倚评估

计算线性方程及相关系数,根据线性方程计算给定医学决定水平(Xc)的预期偏倚及95%的可信范围。若r2预期偏差可信区间的上限(预期偏差可信区间的上、下限为负值时,取其绝对值进行比较),预期偏差小于可接受偏差的概率很高(>97.5%),试验方法与对比方法相当,可以接受;②预期偏差的可信区间的上限>EA>预期偏差的可信区间的下限,则数据未显示试验方法的偏差有别于可接受偏差,试验方法与对比方法相当;③EA97.5%),试验方法与对比方法不相当,不能被接受。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测定结果见表1;绘制散点图及偏差图:见图1~4。

表1

免疫透射比浊法与干化学法测定ALB结果

干化学法(Y)免疫透射比浊学(X)

Y1Y2Y1-Y2Yi X1X2X1-X2Xi

120.420.50.120.4519.619.10.519.35

234.334.3034.331.331.90.631.6

337.838.30.538.0532.733.30.633

436.836.90.136.8531.231.10.131.15

1240.841.70.941.2537.537.20.337.35

3947.747.20.547.4545.445.4045.4

4050.9510.150.955352.10.952.55

图1 免疫透射比浊法与干化学法双份测定均值的散点图

图2 免疫透射比浊法双份测定均值对干化学法所有结果的散点图

图3 免疫法与干化学测定均值之差对两方法重复测定均值的偏差图

图4 免疫透射比浊法与干化学法(Yij+Xi)/2 -(Yi+Xi)/2偏差图

2.2 按照EP9-A2文件进行方法内及方法间离群点检查,40份数据未发现有离群点。计算得到干化学法与免疫透射比浊法的r2=0.934

表2

干化学法在给定医学决定水平的预期偏差及可信限

免疫透射比浊法(g/L)1/2 Xc允许误差(g/L)干化学法(g/L)预期偏倚(g/L)Bc95%可信限

下限上限

相对偏倚(%)

20±122.082.081.302.8710.4

35±1.7537.042.041.852.236.8

52±2.653.641.641.172.113.2

3 讨论

目前白蛋白的测定方法,在临床实验室应用最广泛的常规方法是BCG染料结合法,染料结合法易受反应液pH、ALB与染料结合的密切程度及球蛋白的非特异干扰,导致测定结果偏高。在BCG法基础上发展的干片BCG法因其简便快速,微量敏感,抗干扰能力强,近年逐渐应用于临床急诊分析,但国外文献有报道,在威尔士室间质评(WEQAS)中,干片BCG法测定值存在负偏差[3]。随着现代免疫分析技术的发展,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的免疫比浊法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测定血清白蛋白,该方法易受标本本身浊度、抗血清质量的影响。

免疫法测定ALB,是基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进行检测的,从方法学上来讲是具有高度特异性的。因为ALB的测定缺乏可供对照的参考方法,所以本研究以免疫透射比浊法作为比较方法,依据NCCLS的标准化文件EP9-A2,对免疫透射比浊法及干化学法测定ALB结果的进行比较评价。通过数据的分析,表明干化学法测定ALB的结果与免疫透射比浊法相比存在正偏差,相对偏倚随着ALB浓度的减低而增大,在低浓度时偏差更加显著。

干化学法测定ALB是在一个完整配套、统一的检测系统中进行,其所用的仪器、试剂、定标液、方法学、操作程序均是相配套且实行严格的标准化程序,方法可溯源至已核准的NIST SRMR927c。但是,干化学法实质是BCG法,BCG法由于与球蛋白存在非特异性反应而使ALB测定结果偏高,虽然通过缩短反应时间可以有效减少干扰。但有研究表明在α2球蛋白含量较高,尤其当A/G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临床可接受性能的统一判断标准,CLIA’88室间质量评估允许误差指标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法定允许误差指标[4],是很多国家临床检验的最低质量指标,该指标可用于检测系统或检测方法分析性能的评估,以评价实验室内方法间检测结果的可接受性。因此,本研究以CLIA’88规定的室间质评(ALB+10%)允许误差的1/2作为方法比较结果系统误差的允许限值,通过方法间预期偏倚的计算,在Xc= 20 g/L及Xc=35 g/L时,干化学法的预期偏差95%可信限的下限大于系统误差允许限值,表明干化学法对比免疫透射比浊法,预期偏差大于可接受偏差的概率很高(>97.5%),测定结果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因为免疫透射比浊法不是参考方法,所以并不能判断ALB在此医学决定水平浓度时,干化学法的测定结果是否可以接受,也不能说明两种方法哪种更准确,只能说明两者在低浓度水平时测定结果差异较显著。

方法学比较实验是实现分析方法准确度溯源及检验结果可比性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方法间的差异,实验室应该对不同检测方法建立相应的参考范围,特别是建立不同方法在不同医学决定水平浓度的参考值。当实验室内使用不同分析方法对同一分析物进行分析时,应该进行方法学比较及偏倚评估,明确各种方法存在的差异,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可比性。

参 考 文 献

[1] Method Comparison and Bias Estimation Using Patient Samples.Approved Guideline-SecondEdition.NCCLS,EP9-A2,2002.

[2] Alison Carfray1, Kieran Patel2, Paul Whitaker2, Paul Garrick2, et al. Albumin as an outcome measure in haemodialysis in patients: the effect of variation in assay method.Nephrol Dial Transplant,2000,15: 1819-1822.

[3] Michelle M Payn, David Lawrence, Roger Willis and Edmund J Lamb . Sample matrix is critical in the evaluation of a dry-slide bromocresol green method for human albumin.Ann Clin Biochem,2002,39:311- 313.

[4]丛玉隆,冯仁丰,陈晓东.临床实验室管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111-118.

[5] 孙虹,台虹,等.不同生化分析系统间检测结果的偏差评估及应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3,10,26,10:587-590.

教学计划的定义范文4

关键词:绩效技术;教学管理;研究;应用

1.绩效技术

1.1绩效技术的定义。绩效技术与教育技术都致力于优化过程与结果,教育技术是提高教育绩效的一种技术,绩效技术与教育技术在某种角度上来看有着相同的意义。在国际上对于绩效技术有多种的定义,目前最主流的有三种:

(1)绩效技术侧重于过程与方法。美国社会的培训与开发(ASTD)机构将绩效技术定义为:“在工作场所通过使用合适的、多样的干预措施来进行分析、改进及管理绩效的系统方法”。

(2)绩效技术强调结果与目的。Geis(1986)认为人类绩效技术是对各种方案进行选择、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过程,以达到最优化的影响人的行为和成效的目的。

(3)绩效技术既侧重于过程与方法又强调结果与目的。斯托洛维奇和基普斯(1999)认为,最有包容性的定义表述为:绩效技术是“一种工程方法,它通过确定绩效差距和设计低成本、高效率的干预措施,达到获得所期望的成效的目的”。

1.2绩效技术与教育技术的界定。绩效技术与教育技术都致力于优化过程与结果,教育技术是提高教育绩效的一种技术,绩效技术与教育技术在某种角度上来看有着相同的意义。研究解决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归纳从而找出根源是教育技术的逻辑起点。而找寻绩效差距是绩效技术应用的特性,二者对于消除差距、解决问题思路几乎相同。教育技术旨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绩效问题,其本质即为教育中的绩效技术。

2.基于绩效技术的教学管理系统

2.1教学管理绩效分析。绩效技术应用于任何系统,都需要从绩效分析开始。绩效分析是绩效技术的基础,目的是找出绩效需求,明确绩效问题或绩效差距,从而确定绩效改进的方向。基于绩效技术的教学管理系统的绩效分析中,对于从事知识型劳动的教师而言,我们应当全面考虑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影响工作绩效的实际问题。以此分析为基础,确定当前的绩效状态,分析其与期望绩效状态之间的差距,进而找出存在的教学问题。对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重点主要围绕如何提高教师绩效来进行。教学管理系统绩效分析如表2-1所示。

知识教师专业知识有待提升。教师认为目前获取专业知识的途径很单一,多数还是依靠书面的查询、积累。教师迫切需要更加快捷方便的方式来获取相关专业知识,以便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随时查阅。

能力在教学方面,教师的困难是:备课时如何依据学生能力和现有材料进行备课。或在资料明显感到不足的时,以何种方式比较便捷的找到所需材料。

情感学校快节奏的工作方式,由于对学校情境和政治组织不熟悉,教师感到缺乏协调的职业关系,从而难以在学校文化中准确定位。

绩效差距通过对期望绩效状态和当前绩效状态的具体分析,找出两者间的绩效差距,进而找出教学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2.2教学管理系统干预选择与设计。导致绩效问题的原因可能有多种。因此,干预措施也不止一种,它包含了教学手段和非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系统平台是在绩效技术的理论指导以及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和先进的开发平台上,利用现有的软件,配置一定的硬件,开发一个具有开放体系结构的、易扩充的、易维护的、具有良好人机交互界面的教学管理系统,实现教学管理的自动化的计算机系统,为教师进行课件、学生作业管理和学生提交作业、下载课件、疑难解答提供方便。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效率,实现提高教师工作绩效的目标。

2.3教学管理系统实施

(1)数据管理:数据包括学校的工作人员、教师、学生等信息及课程、教务的信息等。而数据管理通常包含了数据的存储、修改及删除、查询及汇总等各个功能。

(2)用户管理:管理系统的用户答题包括教务人员、系统管理人员、教师及学生等。用户管理是指针对以上用户的账号信息、学业信息、教学信息以及用户的操作权限等各方面信息的管理。

(3)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计划是指以教研室、教务处等为单位的用户根据学校的培养计划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计划进行制定与修改。因为教学计划是面向全校师生,而且一旦就不能随意修改,因此制定审核都必须严谨。

(4)教材管理:教材管理包括教材从购入到报废的所有过程。利用网络教学管理系统,还可以将教材计划报表、征订报表、教材的使用明细、入库出库等信息甚至于报废教材的处理等信息都做成电子表格公布于教学网上,便于师生查询。

(5)课程安排管理:系统可以借助教师在网上的自己的课程安排要求、教务处的协助、学生的要求等来合理的进行智能化排课。可以进行单双周处理、分段排课处理以及班级的合分排课,做到合理而不冲突。

(6)学生成绩管理:学生的成绩管理不仅仅是对于学生的成绩的通过与否,补考、重修等信息的管理,还要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综合处理,包括学生的总成绩在班级、年纪、学校的排名,单科成绩的排名情况。

(7)学籍管理:学生本身也可以通过教学管理系统对自己的学籍信息进行审查和修改。学籍管理的基本功能包括:新生报到、注册信息、班级以及学号信息、成绩及奖惩信息、学籍变动信息等;也包括老生的毕业信息等等。

(8)系统更新与检查:当系统有更的时候,系统要及时的对已经制定的教学计划和其他模块的信息管理进行升级,同时,对于学生选课的信息进行分析。

2.4教学管理结果评价。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管理系统设计的过程中。通过评价分析,确认干预措施是否成功,及时进行反馈,对绩效过程作出相应的调整。评价可采用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对干预措施的成本效益、评价者的行为反应等进行综合评价。(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梁林梅.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绩效技术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

[2] 陈蓉.绩效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

[3] 梁林梅.绩效技术的起源与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3,02:25-28.

[4] 陈蓉,李兴保.谈教育技术视野中的绩效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5,02:14-17.

教学计划的定义范文5

教学计划是学校教学和教师授课的主要依据。教学计划的合理与否关系到高校是否能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劳动者。将解释结构模型引入到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并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分析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课程计划图,讨论应用解释结构模型制定高校教学计划的优势。

关键词:解释结构模型;教学计划;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0014202

0 引言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高等教育作为衡量国家教育程度的重要指标,能够为社会提供各类人才,从而促进社会变革与进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不断成熟,各大高校专业设置已日趋合理化。然而,高校要想使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市场的需要,必须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人才需求状况,进而对相关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不断调整。

教学计划实际上是学校的“宪法”。常用的教学计划都是以课程计划表的形式出现的,不能够直观的反映出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且课程的先后顺序也无法体现。笔者将解释结构模型引入到教学计划的制定中,能直观的展示课程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也能充分体现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

1 理论基础

1.1 解释结构模型的原理

解释结构模型(ISM)是美国华费尔特教授于1973年作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有关问题的一种方法而开发的。这一模型的原理是利用系统要素之间的零乱关系,建立邻接矩阵,并通过矩阵运算,进行区域分解,建立结构模型,从而揭示出系统的内部结构。ISM模型在分析教学资源内容结构和进行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研究、教学过程模式的探索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的一种专门研究方法。

1.2 解释结构模型的基本步骤

解释结构模型的具体操作是用图形和矩阵描述出各种已知的关系,通过矩阵做进一步运算,并推导出结论来解释系统结构的关系。具体运作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1)建立系统要素关系表;

(2)根据系统要素关系表,作出相应的有向图形,并建立邻接矩阵;

(3)通过矩阵运算求出该系统的可达矩阵R;

(4)对可达矩阵R进行区域分解和级间分解;

(5)建立系统结构模型。

2 应用实例

专业课程的设置需要考虑到社会需要、培养目标、学科特点、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因素。本文主要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阐述解释结构模型在制定和调整教学计划中的应用。

2.1 确定专业所有课程

首先归类整理工程管理专业的所有课程有哪些,并一一进行编号,如Si(i=1,2,…,32)。

2.4 各个要素的级别建立

从可达矩阵作出层级有向图。定义两个集合R(Si)、A(Si)。R(Si)为可达集合,指的是从Si出发可能到达的全部要素集合。A(Si)为先行集合,指的是所有可能达到Si的要素集合。求出R(Si)∩A(Si)的集合。R(Si)∩A(Si)是要素Si能达到,而且又是能够达到Si全部要素的集合。如果R(Si)∩A(Si)= R(Si),则R(Si)这个集合中的要素是全部要素中的最高层级。

运用这种方法来决定有向图中的最高层级,并将其从可达矩阵中排除。然后再将剩下的要素按照同样的方法求出其中的最高层级,以此类推,直到找出系统中各要素所在的不同层级,确立级别划分矩阵L。

2.5 建立层次结构图

表4的层级结构表已经显示出了各个要素的层级关系。在此,只需要将一级要素放在最底层,也就是2所代表的高等数学是最基础的学科,2上面放二级要素,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要素都放在相应的层级上。进而用有向图的形式来表示整个系统要素的层次关系。就完成了用ISM方法建立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安排的结构模型。

最后,按照层次结构图中对应的编号用课程名称代替,即可以得到专业课程的解释结构模型。然后再按照学校的发展规划、专业特点和周学时等限制条件,适当调整课程的具体安排时间。这样就完成了用解释结构模型的方法制订教学计划的全过程。

3 结束语

用解释结构模型制定的教学计划清楚的展示了课程设置的整体层次情况,不仅可以直观地看到课程之间的前后关系,让学生和教师明白每门课程在整体教学安排中的作用和角色,还能够清楚地看到课程开设的时间是否符合要求,快速而有效的纠错,避免手工输入数据有可能带来的问题。

参考文献

教学计划的定义范文6

1、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2、课程是对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

3、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