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实践教学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实践教学方案范文1
构建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是在总结以往大学生社会活动的经验和不足基础上,从更新教育观念入手,综合考虑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的各要素,运用管理学知识建立的,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
1.以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突出问题
分析以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突出问题有:1)老师和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意义认识不够深刻,把社会实践仅当作丰富大学生暑期生活的活动,学生大多是被动应付。2)学生、老师、学校(学院、班级)、实践地单位之间的配合协调不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较为混乱。3)实践活动内容单调。由于缺少必要的引导和监督,学生主要通过暑期返乡的机会,凭着学校的介绍信到当地政府抄写一些统计数据,然后写出调查报告来完成社会实践。4)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缺乏一套质量监控系统。学校仅凭实践单位证明和学生的体会来给学生打分,大有评价失真的可能。5)学生社会实践效果不好,特别是学生返乡分散实践效果较差。6)学生长才干与做贡献脱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以调查为主,忽视了为社会服务,即使强调服务,也不知道群众需求什么或服务水平根本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2.社会实践课教学模式的结构与运行机制
根据社会实践课的基本特征,通过对以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做法的辨析和扬弃,经深入研究,我校构建了由“方案设计――指导阅读――集中培训――实践活动――考核评价――总结反馈”六个环节组成的教学模式。
方案设计是各学生班在学院团委和班主任的指导下,组织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和文化特长,自行设计暑期社会实践方案,要求对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计划安排、目标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策划。校团委则结合地方实际需要,以项目化运作方式,按照“按需设项,据项组团”的原则推出若干组团项目,在全校范围内公开招标,各学生组织或临时学生组合可根据项目进行方案策划和投标,经公平、公正、公开评审,中标者获得项目实施权和经费支持。
指导阅读就是利用学生从完成方案设计到实施方案这段较长的时间,组织学生在专业老师、学生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指导下进行广泛的阅读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尽量使学生快速掌握参加实践活动的基本技能,使他们在遇到困难和困惑时,能坦然面对、泰然处之。在这方面,专业老师主要偏向于学生专业知识和实用技术学习的指导,而学生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则偏向于组织动员和学生思想政治、心理素质、安全意识等方面的教育。
集中培训就是由学校安排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对学生队员进行强化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有:专业技能、调查研究方法、论文写作、开展实践活动的技巧等。培训方式有公开授课和专门辅导两种。公开授课主要是讲解参加社会实践的常识和技巧,所有团队队员均需参加培训;专门辅导则是在专业技能培训中,针对某一经济作物,组织学生技术骨干进行培训,重点进行实用技术的强化培训。此环节主要是针对重点组队的实践队员设计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学生放暑假后的几天。
实践活动就是以分散实践和组队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理论宣讲、科技文化下乡、社会调查、劳动锻炼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分散实践方式是指在班主任和学生政治辅导员的指导下,组织暑期返乡的学生单独或以相近县(市)、地区为单位,组成实践小组,深入家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集中组队实践方式是指校团委以项目化运作方式公开招标组织的重点团队,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到贫困地区和农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考核评价就是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效果进行有效控制的环节。由学生自我评价、实践单位评价、指导老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组成。首先由学生本人和实践单位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认识、计划实施、工作态度、活动成效、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评价;其次是由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自评进行审查后,结合实践单位评价和学生的心得体会进行评价;最后由各学院根据指导老师的评价和完成论文(调查报告)的质量评定成绩。参加重点组队的学生,还要在指导老师评价前进行队员间互评。
总结反馈是为增强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和扩大活动影响而设计的环节。主要内容有表彰先进、编印专辑、主题班会、成绩反馈等。其中表彰先进是学校根据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集体和个人表现情况,评选一批先进团队、优秀指导老师、学生积极分子、优秀论文(调查报告);编印专辑的内容主要侧重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感受、收获;主题班会是在班主任或学生政治辅导员的指导下,以“实践回来话收获”为主题,开展讨论活动。
这种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有机统一,使大学生按“了解、学习、提高、实践、思考”的过程参加实践活动,符合由初级到高级的梯次发展规律;同时,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可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战胜困难,迎接挑战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还综合考虑了学校及有关部门、教师、学生、实践地单位等主体,实现了学生自愿参加与学校要求、学生服务和社会需求、组队实践与分散实践、学生自学与教师指导、“做贡献”与“长才干”的紧密结合,体现了学校、社会共同教育与学生自我成才“三位一体”的育人思想。为了便于此教学模式的应用实施,我校制定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由目的要求、内容方法、计划安排、考核评价、评优评奖五部分组成。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课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该教学模式及其实施方案的应用已七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校、教师、学生及实践地单位都较为满意。
1.整合了多方资源,促进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社会实践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参加的人数多,地点分散,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把社会实践列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体现了学校领导的重视;让校团委等部门和各学院共同实施,整合了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的资源;学生实践活动前的方案设计、指导阅读、集中培训有班主任、学生政治辅导员、专业教师、校内外专家等广泛参与;对返乡参加分散实践活动的学生进行远程指导,既保证了实践的效果,又能减轻学校经费投入的压力。
2.极大调动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案可增加他们对该门课程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而自己实施方案还可增强他们勇于解决困难的决心;重点组团实行项目化运作,鼓励专业互补,学生自由组团,自主申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入竞争机制,建立有效的评价和效果控制机制,营造了良好的争先创优氛围。这些措施激发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有效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增强了实践效果
针对农业生产技术问题,实践前指导大学生广泛阅读相关资料和对他们进行强化培训,提高了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为农民解决了许多实实在在的问题,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同时,由于实践前思想引导到位,学生能真正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增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内涵的理解,并在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组织、管理、协调、沟通、团队合作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实现了“做贡献”与“长才干”的结合。
4.对大学生进行了深刻的专业思想教育
在指导学生设计活动方案时,强调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使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学生实践的过程就是他们了解本专业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过程,是他们感受农业人才大有用武之地,增强学农信心的过程,是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的过程,是学生检阅自己专业水平,增强钻研专业知识紧迫感的过程。因此,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是深刻的。
5.活跃大学生学术活动,提高校园文化品位
社会实践教学方案范文2
【关键词】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育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正处于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历史新阶段,但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足,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如何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已经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针对目前实践教学在高校发展中的‘短板效应’依然突出等问题,教育部等部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各高校要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深入推动。实践育人作为目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已经处在重中之重的突出位置。我院针对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的特点,就如何着力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提高高等教育工作的水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一、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的实践育人观
高校育人功能的发挥有多种方式,以往人们比较关注的是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而实践育人是指建立在实践概念的基础上,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理论知识为基石,通过对提高学生实践和自我教育激情的开发,形成基于实践的新型育人方式。
实践教学的特点表明,它能够承载很多育人任务。学生参加实践活动需要调动全部知识储备,需要综合素质的支撑,学校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能够考查学生学习的扎实程度,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动力。因此,开展实践活动可以达到对人综合素质培养的效果。加强实践育人工作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树立的实践育人观,就是要改变过去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思想,建立起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观。改变认为经济与管理学科属于文科,只需要一本书、一只笔、一张嘴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的传统观念,加强实验、实训、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走出校外,真正地参与社会活动,通过实践对社会生活有最直接的接触与了解,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
二、以实践育人为引领改革经管类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实施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经管类专业的特点要求适应社会,注重实践,这决定了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大学阶段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给经管类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锻炼和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课程设置方面要以实践育人为导向,体现“重实践,强能力”的原则,减少或合并一些理论课程,增加有利于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实用性选修课,拓宽专业方向,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发展后劲。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的学分与学时,并从整体上策划实践教学环节,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与理论教学相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以实践育人为原则,强化校内实践教学环节
1.在教学中加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督促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根据社会发展实际,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采用问题导入法、案例教学法等,引导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注重联系社会发展实践。通过布置课外社会实践作业,督促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多与企业员工、顾客交流,多听企业家讲座,多观察市场,多了解企业的经营,多进行社会调查,指导学生分析环境、企业和市场,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切实改善实验、实训等教学环境,加强实验、实训室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把握好硬件设置的前瞻性和软件配备的先进性原则。
在软件配备上,一是积极申购企业常用的软件。这类软件在社会中使用范围较广,学生掌握后能迅速适应社会需要,如财务软件、国际贸易仿真实验软件等;二是配备为专业教学服务的软件。这类软件主要模拟现实经济环境,可以提高学生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的应变能力,如证券模拟系统以及现代企业经营决策仿真教学系统等;三是配备可以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并能在工作中长期使用的工具类软件。如统计分析软件,计量经济学软件等。
3.积极促进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实验教学应结合当前经管类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注重联系社会发展实践,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改变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增加设计性、综合性与创新性的实验,逐步探索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将实验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使实验课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4.不断充实实验、实训师资队伍,提高实验教师的整体素质
选派热心实验教学、素质高、有责任心的实验教师,通过参加培训、研讨、交流等多种方式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同时,对实验人员的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适当的照顾。另外,专业教师也是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院积极鼓励专业教师积极进行实验、实训教学。
四、建立以专业实践、社团活动、教师科研为基础的实践教育平台
1.专业实践包括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两个层次
在专业见习方面,学院制定出科学的专业见习方案。在专业见习管理模式上,与学生社团合作,将专业见习的整个安排交由指导教师与学生社团组织,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专业实习方面,学院改变过去集中管理的方式,实行指导教师责任制,即由指导教师分别负责各实习点实习生的全程管理。具体做法是:首先通过广泛联系,遴选实习基地,确立实习关系;其次,由实习单位派人到学院进行实习生双向选择;然后,认真遴选实习指导教师,明确指导任务;指导教师送派学生到达实习地点并进行远程实习指导;学院领导定期了解实习生实习与生活情况,解决实习中的重大问题;实习结束后,由实习基地与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实习成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定。整个实习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责任明确,管理严格;实习基地设施优良,管理规范;通过指导教师的能动性发挥,在专业指导、人际沟通、实习管理等方面构建了良好的平台,形成学生积极、教师热心、基地尽心、学院放心的良好形势。
2.在社团活动方面,学院以专业为依托,建立学生社团,并围绕实践育人开展社团活动
通过开展以模拟大赛、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为重点的系列活动,增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院大力宣传竞赛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先进典型,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参与社会实践的内驱力,形成人人重视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人人关心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人人参与大学生实践与创新的良好氛围。真正把学生社团活动平台打造成实践育人的平台。
3.在教师科研上
一方面要鼓励教师从社会热点、难点中寻找研究课题,积极参与政府或企业的咨询、规划和培训项目,另一方面,学院给每位学生安排一位指导教师,以学年论文、创新大赛、毕业论文为平台,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制定研究方案、查阅文献资料、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指导学生撰写调研报告、研究论文等系列活动,参与社会实践,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加强管理,健全实践育人激励机制
1.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实验与实训课程标准,制定详细的实纲与成绩评定办法,明确实习指导老师工作职责,进一(下转第130页)(上接第128页)步规范实验、实训、实习管理。
2.构建实践育人激励机制
学院大力支持学生实践活动,加大对大学生实践与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的奖励力度。对于在实践与创新活动中有突出成绩的学生,在综合测评中给予加分。另一方面,学院注重激发教师实践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通过相关机制督促教师重视与企业的联系,广泛结交企业界朋友,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搭建平台。通过开展实践育人经验交流会,对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记工作量、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给予经费补贴等方式,充分肯定教师的实践育人的劳动成果,激发教师实践育人的热情。
六、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为实践育人提供有力保障
教师队伍是实践育人的基石。学院加强专兼相结合的实践教育指导教师的培养,建设“双师型”的实践育人教师队伍。
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资格考试,到企业兼职,以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提高经管类专业专任教师“双师”素质的比例,以满足实践育人的需要。
学院与多个实践教育基地建立“双师互聘制”,聘请基地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改变学生踏入社会不懂实务、不懂操作的现状,并根据社会发展与企业经营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搭建良好的平台。同时学校专任教师通过为企业开展业务培训、共同进行科技开发与成果推广等途径,与企业实现了优势互补,合作双赢。
总之,实践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高校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方案、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有效协调,统筹兼顾,才能将实践育人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构建全新育人格局――教育部思政司有关负责同志谈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N].中国教育报,2012-2-9.2.
[2]构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经验交流会[N].中国教育报,2011-9-23.1.
[3]李保红.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0(5).
[4]刘玉来.关于实践育人的思考[J].中天学刊,2012(6).
社会实践教学方案范文3
【关键词】 民办高校 经济学专业 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成为经济学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课题。当前高校经济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普遍注重理论研究能力的提升,培养的学生更适合去研究型大学经济学专业进行理论深造。作为民办高校的经济学专业与研究型大学不同,应注重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中,实践教学占重要地位。但从目前大多数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看,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所占比重较低,从当前社会对经济学专业人才需求来看,更需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需要我们对传统的经济学专业教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因此,加强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经济学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联系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民办高校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对经济学专业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求经济学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深化改革,尽快与国际接轨。教学改革能够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适应社会需求的针对性,而人才培养模式又内在地反映了经济学人才需求的质量并能够推动教学质量和效果,二者存在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关系。
人才的质量取决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取决于专业教学目标与课程体系。从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来看,经济学专业不仅理论性和综合性强,在学科发展上呈现出复合型课程和专业,而且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出现多元化定位,新的变化对经济学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客观上要求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课程与教育形式的创新。
二、民办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校扩招为社会输送了经济建设需要的专业人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细分,对人才需求开始越来越细化,对应用型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而目前多数民办高校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都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第一,专业定位不清,培养人才规格趋同。民办高校培养的学生不论哪个层次,最终都要进入社会就业或创业,所以经济学专业本科定位非常重要。应根据市场对经济学人才需求,选准层次,合理准确定位,特别是地方高校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长项,培养有特色人才,避免培养的人才大众化,流于平庸,造成人力资本的浪费。
第二,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没有与时俱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与社会需求脱节。在经济发展初期,人才的匮乏,原有模式下培养的学生还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新兴产业的不断出现,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不再单单是理论研究型的人才,更多的是需要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只有他们才能满足新兴产业不断发展的要求。
第三,从培养模式设计看,重理论,轻实践。由于注重基础教育,理论课较多,封闭式课堂教学,方法单一,传统课堂教学和考核方式,缺少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启发和培养,实践教学比例过低,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偏弱,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第四,教师是民办高校发展的主体力量,决定着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且不稳定是民办高校面临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民办学校不但缺乏稳定的师资队伍,而且现有的师资在年龄结构、团队资历、梯队建设等方面也极不合理,民办高校在师资引进尤其是在优秀教师的聘用上特别困难。一些民办高校被动采用学生评教的方式来评价教学工作,如果学生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就难以达到评价教学工作的目的。从某种层面上说,民办高校并没有完全实现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这严重制约了民办高校学术氛围的提高,不利于今后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从根本上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
第五,从社会实践培养方面看,缺少社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高校与社会缺少互动,高校与政府经济研究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缺少常规互动,信息闭塞,很难建立长期合作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在高校经济学专业教学计划中所占比重在10%左右,比例偏低,社会实践经费投入不足;学生参与社会考察、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教学计划中的社会实践活动多是在假期学生自主安排,缺少有效监督机制,往往流于形式;学生的专业实习一般也是在大四学年,有的学校有条件带学生组队实习,但更多的学校只能让学生自主实习。但这个时间与学生考研、考公务员、求职就业相冲突,不少学生为得学分,不得不参与,但效果不理想,这些主客因素观上造成了实践教学环节更加薄弱。
三、民办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探索
1、按需培养、合理定位、突出特色
民办高校经济学专业应根据学校实力、层次、特点等差异进行细分,并进行相应定位。民办高校经济学专业定位不求大而全,要求精而细,应侧重应用型人才培养。条件成熟的学校可以尝试建立校企互动联合机制,合作办学,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订单”要求实行“2+2”、“3+1”等各种方式联合培养。修改现行的培养方案,大一和大二年级注重基础学习,加强通识教育,扩展知识面;大三和大四年级注重宽口径设计专业方向,特别要注意特色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和方案的设计,突出专业特色定位,强化实践教学,突出能力训练,并不断根据产业结构演进、新兴产业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变化调整培养方向,突出人才培养特色,提升学生的从业能力,满足社会对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改革传统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要改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必须与时俱进,改革现行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结合专业的特点,根据经济发展对经济学人才的需要,建立符合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构建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结构上,注意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增加社会实践的比重;教学内容上,注意强化学生参与的实践设计;教学方式方法上,改变“一言堂”的做法,改变一个教师全程授课的方式,可以尝试理论内容一人主讲,专题研究、探讨前沿热点问题实行双讲或多讲,进行思维碰撞,并设计各种项目,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对学生学业的评价方法上,改变一张考卷、一个任课教师评价定结果的方式,采取基础理论卷面笔试考核,创新能力、实际操作应用能力通过项目设计体现,沟通、组织、协调能力通过团队项目合作考察,个人表现通过学生团队集体评价评估等多种方式进行。在课堂教学、综合模拟实训、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知识的热情,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成就感中找到兴趣,从而培养经济学理论功底扎实、有一定专业技能、综合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提升经济学专业学习的价值,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方面,要建立高校教师培养选拔机制,对教师选拔不仅以学历来衡量,更应该注重专业工作实绩,从制度上要求没有专业岗位工作实践的教师要利用假期或没课的学期到基层或相关部门调研或参与社会实践锻炼,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以有利于教师把社会实践的感受融会在课堂教学内容中,增加教学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加大经费投入,多派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交流、进修、访学等,更新知识,增长才干,开拓视野。这些都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加教学魅力。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满足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4、建立立体实践教学模式,多层次、多种方式参与社会实践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因此需要建立立体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有机会多层次、多形式参与实践活动,开拓视野,增进能力。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企业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实习岗位,作为大学生再教育的实践课堂,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和空泛。增加社会实践锻炼机会,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见习活动,使得学生对企业生产流程和企业管理有更直观的认识,对企业的基本情况有初步的了解。学校建立各专业联合实习基地,可根据实习单位岗位需求,各专业联合打包实习。通过各专业联合组队实习,既可以使企业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各类人才,又给各个专业学生提供了不同岗位实践锻炼的机会,避免了一个专业十几人到一个部门、一种岗位实习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和管理问题。加强创业综合实验室建设,进行学生创业教育和模拟实践。鼓励校内各专业学生组建模拟公司联合创业,如模拟组建各种研发中心、创意策划公司、生产中心、市场推广中心等,培育成熟的模拟公司,予以奖励资助,鼓励学生在新兴产业方面进行创业。
总之,民办高校经济学专业应努力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立体实践教学模式,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保成、张锡候: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7).
[2] 樊继轩、张锡候:民办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4).
[3] 罗良清:新专业目录下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5).
社会实践教学方案范文4
一、语文教学的追求
语文教学应着力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1]等基本理念。
1.着力凸显“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综合性和实践性是其最为重要的特点。实践性体现在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此外还要注意不断开发、充分利用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并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
2.努力建设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尤其是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已成为深化语文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在教学中应大力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设社会实践课程,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开设社会实践课程,语文教学就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重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要加强课内课外的沟通,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着力引导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但是,目前不少学校的语文实践活动课程因流于形式而达不到预期效果。个中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忽视社会实践课程的语文品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二、社会实践课程的语文品位
失去语文品位或语文品位不高的社会实践课程,会使参加活动的学生留下强烈的文化反差印象,并由此萌发逆反心理。怎样才能提高社会实践课程的语文品位呢?
1.设计及方案实施过程中要有较高的语文品位
方法在课内,可是课内效率不高;功夫在课外,然而课外缺乏指导。如此种种,都造成了语文教育裹足不前的窘迫现状。把课程延伸到社会上去,不是简单的事,牵涉到很多方面。因此,社会实践要重视活动方案的指导思想及具体环节的设计。需要指出的是,活动方案不同于一般学科课堂教案,社会的信息远远多于校内课堂,它对学生的作用是全方位的。方案实施过程中,应适当运用语文技巧并注意适时的补充、主旨的强调与相机的调整。如在宿迁市工业科普进课堂活动中,组织学生参观蒙牛乳业生产基地,参观访问时,组织者相机给以了必要的补充和说明。组织者的插话适时、得体,与活动中心合拍,并帮助学生发挥好实践和体验的主体作用。这样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活动的语文品位,保证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2.回顾和总结要有较高的语文品位
活动过后的回顾和总结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组织者应对学生作总结内容提示和总结技法指导。如果是写调查报告一类,除按文体要求进行外,还可以结合作文教学进行;如果作交流发言,也应按语文训练中“口头作文”要求进行,还可以组织专题演讲。这一环节写也好,说也好,都要尽量提高语文品位。
3.引导学生提升思想境界,要有较高的语文品位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社会生活的产物,语文教学首先是生活的需要,决不能离开生活。”同时,语文教材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非常庞杂,有的看似与我们的生活相去甚远,但终归是生活的反映,与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还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能够抓住这种藕断丝连的因素,让它与现实生活挂起钩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情趣,包括对听读和说写两个方面的情趣就会大大增加。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知道了优美的原料可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空恃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作文时,通过社会实践课程,可引导学生去关注和思考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精彩纷呈”的“事件”,像金融危机、环境保护、西部开发、农民工子女的上学、贫富悬殊的加剧、亚太乃至全球的风云变幻等等,按照生存与生活、交往与合作、道德与情感、学习与教育、环境与社会、价值与理想、方法与效率、辩证与科学、思想与文化、联想与想象等块面,要求学生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对关注的问题素材作全面搜集、深入分析和细致整理,通过相互交流达到全体同学的写作素材的丰富。同时,一般情况下,学生只对某一范围素材掌握多停留在常规的层次上,如果有的学生能深入地对某一领域作一些关注和研究,掌握到他人没有掌握的材料,作文时就能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内容,从而使文章在内容上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从学生是接受社会教育的主体这一角度来说,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语文品位是必要的;从社会是接纳学生实践的主体这一角度来说,提高社会实践课程的语文品位也是必要的。中高年级学生一般都已具有相当的语文基础和听说读写思的语文能力,他们的日常学习活动,即使是非语文学科的活动,也都具有一定的语文品位。组织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社会,也是对社会施加积极的文化影响,因而提高社会实践课程的语文品位也就具有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更好结合,促进社会文化水准进一步提高的双重效应,这方面更应值得我们重视并作较多的投入。
语文教学一经联系生活实践,就能使远的变得近了,空的变得实了,死的变得活了,还能使教学过程,由沉闷变得流畅,由冷漠变得热烈,由苦成乐事,这是皆大欢喜的大好事。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参考文献:
社会实践教学方案范文5
关键词: 幼儿教育 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课程生活化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社会实践活动”在幼儿园中得到更多的重视与推广,但是,不乏很多“走过场”。专家虞永平教授曾指出:“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还原为与幼儿生活有关的、感性的、需要幼儿动用各种感官来学习的活动体系,这就是课程的生活化。”真正生活化的教育应该是最来自于幼儿的需要和兴趣的,最立足于幼儿生活经验的,也是最有利于幼儿获得有益经验的,最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综合活动应该是最生活化的。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再到今天举国上下的课程改革,生活化教育的意义已越来越明晰。
一、树立生活意识,转变教学观念
《纲要》指出,幼儿的学习目标应是健康的生理和心理、学习兴趣、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幼儿园教学并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如何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解决各种问题。因此,我们要树立教师与幼儿共同生活成长的意识,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理念,唤醒教师的多种角色意识,把幼儿当成共同生活的“孩子”、“伙伴”、“朋友”、“弟妹”,甚至把幼儿当成自己学习的对象和师长,这样幼儿园教学才能真正进入生活化的实质。
二、捕捉课程资源,选择生活教材
以生活为基础,教材作为储备的学习库存。以生活为线索和导火线,选择适合的教材改装、设计融入生活中。在这里,生活就是课程,课程设置的主人应是幼儿和教师,课程是班本化的。
三、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变教学为生活
既是生活,就没有固定的形式,有“工作”,有游戏,有玩,有吃喝拉撒睡,有娱乐休息……一切活动没有课的模式,只有轻松和谐,只有生活中的自然。也就是说,师生在生活中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把一些发展目标自然地融入生活中,这样的情境下幼儿更能主动地学习和探索,更容易接受和获得一些有益的关键经验。
四、结合教学主题,制订活动方案
1.活动目标的斟酌。活动目标决定着实践活动行为。教师在制定活动目标时应遵循“以幼儿为本”的原则,兼顾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内容,让活动目标与活动内容匹配。
2.活动时间地点参与对象的告知。其明确的标注是为了便于教师和家长对活动意向有初步的了解,以便做相关的准备。
3.活动准备的保证。活动准备是教师成功组织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与保证,教师在做活动准备时更应时刻谨记——“细节决定成败”。
社会实践活动的准备工作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自身的准备,二是幼儿的准备,三是社会协助单位的准备(包括家长准备)。
(1)教师的准备:包括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专业能力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准备。
教师要补充自己的知识量,这样才能在活动中触类旁通地解答孩子的提问,并引导和启发孩子向未知领域探索。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实践指导能力等。教师要学会了解、分析幼儿,从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挖掘活动的深度和难度,并将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转换成清晰、有条理的语言表达,井然有序地组织和指导幼儿开展活动。教师的个人素质是一个隐性的教学条件,良好的个人素质无形中给了孩子一个榜样,促使他们学习用善良、宽容、真诚、平等、友爱等心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与人相处。
(2)幼儿的准备:包括幼儿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储备。幼儿必须对实践活动的相关内容有粗浅的了解,才能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同时,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幼儿具有外出活动的经验,比如外出活动需要准备哪些物品等。同时幼儿要掌握一些外出活动的安全知识,了解一些自护自救的方法。此外,还要让幼儿树立团队意识,激发幼儿的集体荣誉感。
(3)社会协助单位的准备:其主要内容是与幼儿园密切配合,双方一起制订和调整活动方案,步调一致,有条不紊地配合和支持幼儿园的社会实践活动。
4.活动过程的开展。活动过程包括具体的活动内容和时间分配。整个流程需要遵循动静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环环相扣。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因情而变,灵活机智地进行多方位互动。
五、走出活动情境,进行客观活动评价
每个社会实践活动结束,教师都要对活动进行评价,即“活动反思”。
1.对教师本身的反思:(1)活动内容反思: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能否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2)教学态度反思:活动中投入多少热情,准备是否得当,是否建立平等、和谐、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否促进幼儿多种能力的发展。(3)活动过程反思:流程是否合理,组织形式是否有利于幼儿探索学习。(4)教学情境反思:思考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合理、适用,是否促进幼儿主动获取知识。
2.对幼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情况和活动后的成就进行价值判断。活动过程是否体现幼儿“学习并快乐着”原则,活动效果有无体现活动的多层次、立体型和活动的全面性、可持续性,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三者和谐统一地发展。看幼儿是否养成了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习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幼儿是否从“学会”转向了“会学”的学习方式等。
社会实践教学方案范文6
关键词: 社会实践 案例教学 迈阿密大学
美国迈阿密大学有个传统,每年会邀请学生家长到学校参观访问,亲身感受和了解孩子在该校的学习、生活情况。2011年五月,我应邀赴美国迈阿密大学看望在该校就读的孩子,作了短暂的参观访问。时间虽短,接触也有限,但感受颇多,特别是对该校把社会实践引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一系列举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把社会实践引入课堂教学
美国的案例教学很有名,我知之不详。这次,我在该校传媒学院公共关系专业,着重了解了一次案例教学的完整过程。2010年,智利发生矿难,这场公共危机震动了全世界,各国纷纷支援,我国也派遣救援队前去,最后成功地解救了所有被困人员。这一事件刚发生一个月,教授即以其为案例引入教学。
第一步,教授对这一事件的发生与处理进程作了简要讲述与分析,同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设计出各具特色的处理这一事件的方案。内容包括:1.事态经过述评;2.涉事企业怎样组织救援;3.怎样配合政府的救援措施开展工作;4.怎样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救援工作;5.如何争取媒体及时准确地报道,以取得社会的理解与支持;6.善后工作,特别是对家属的安抚工作及后续的追踪调查等。
第二步,组织学生做作业。由学生自由结合,每4―5人组成一组,分工合作,共同“攻关”。先分头查阅有关资料,获取有效信息,设计出自己负责的部分方案。再经小组反复讨论、修改、完善,每组形成一份方案。最后,在教授的参与下,举办一次模拟的新闻会,各组代表展示各自设计的方案,同时接受学生扮演的记者的采访和质询。
第三步,由教授对各组的方案作出评价的定分数。
这一案例教学,教授仅用了两课时讲授,其他活动都是在四周内的课外进行的。经此,实际上使每一名学生参加了一次模拟的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实践。
二、鼓励学生参加校内的实际工作
学校设有“学术资源中心”,专门负责组织部分学生任“家教”,帮助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学生经自愿报名,教师推荐,“中心”审查合格(各门功课成绩在B+以上)后,即可“上岗”。“中心”会根据辅导对象的需求作出安排。可以是高年级辅导低年级,也可以是同年级的同学“能者为师”。可以是辅导一门课程,也可以是辅导完成一些习题、作业。辅导时间也很灵活,可以利用课间空余时间,也可以是休息时间,或长或短不限。该校两千多名国际学生中,有些人英语不熟练,学习中困难较多,这些国际学生通过“中心”的家教帮助,不仅学习上有了提高,而且排解了初到异国的孤独感,有了亦师亦友的伙伴,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由“学术资源中心”组织的“家教”,是有报酬的,一节课约10美元。但这笔钱,不是由辅导对象出,而是由“中心”出,亦即由学校支付。据称,一名“家教”每月约有200美元的收入。由于本科生没有奖学金,有此收入足够付当月的伙食费。有条件的学生大都乐于做此项工作。
校园内的警察局,每学年都要在学生中招聘“安全助理”,其任务是每星期轮流值几次夜班,对夜间的突发事件,如火警、水管爆裂,实验室污水、废气泄漏,以及刑事案件等,在第一时间报告警察局主管人员,并通报有关部门火速赶到现场,协助他们及时有效地处理问题。工作艰苦,责任重大,报酬也相对较高,每月约400美元,学生报名应聘相当踊跃。因此,每学年均采取“竞争上岗”方式选拔录用。具体做法:先拟出一些“突发事件”作为题目,然后把报名的学生分成几组,要求各组分别提出对策,并模拟事态的发生和处理过程。经过比较各组对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层层淘汰,择优录用。由于报名人数多,往往要经过几轮淘汰才能确定人选。这整个竞聘过程,大大提高了应聘学生应急处理问题的能力。
此外,实验室工作、图书馆工作、环境卫生工作等,都是向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尽可能多地参加一些“勤工俭学”实质性的工作,锻炼自身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三、把走出学校,直接参加社会实践,作为对学生的一项刚性要求
美国大学寒暑假的时间较长(暑假有三个多月),学期内也有几个一至五天的短假。校方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假期参加到社会实践中去,做志愿者(美国称之为义工);而且特别强调到社区去做公益性的工作,如去养老院为老人服务,去医院为病人服务,培养学生对弱势群体的爱心和为社会作贡献的价值取向。每逢暑假,教师会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推荐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到相关单位进行实习,各实习单位也会到学校来招募志愿者,面试并择优录用。这类专业实习一般不少于三个月。在美国的中小学,对学生做志愿者均明确规定了必须达到的时数,大学虽未规定最低时数,但同样把做志愿者作为衡量学生素质及录取研究生时的重要指标之一,社会上各个用人单位也都很重视学生做志愿者的经历。
不仅是假期,每逢秋季开学不久,学校也都要邀请社会上各用人单位来校举办大型招聘会,为毕业生就业广开门路。而在举办这一活动期间,学校便组织低年级学生为招聘单位做义工,这既是一次实践锻炼,又能使学生尽早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知识、能力、心理等的要求,以及大学生在应聘时可能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