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电工程行业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电工程行业发展趋势范文1
【关键词】煤炭行业;机电设备安装;创新;问题措施
我国煤炭行业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煤矿机电设备安装方法较为落后,难以满足于当前煤炭企业中机电设备的运行需求,存在一定滞后性。因此煤矿机电设备安装创新问题则引起了相关工作人员重视和关注[1]。在煤矿机电设备安装工作中进行不断创新,提高煤矿工程工作效率,提高设备自动化水平,实现煤矿机械设备智能化和自动化,这也是煤炭行业发展的趋势,对煤炭企业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对煤矿机电工程设备安装工作的创新是必要的。
1煤矿机电设备安装创新的意义
煤矿机电设备安装创新可以使煤矿资源达到最大化的利用效率,促进煤矿行业的发展,在煤矿机电设备的运行中,不仅需要注重对技术法规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还要注重煤矿机电设备安装的创新方式,并将煤矿机电设备安装的意义进行贯彻落实。由于煤矿机电设备的精密性和特殊性较高,因此在机电设备的安装过程中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完善,从而推动煤矿企业的发展,降低煤矿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煤矿企业经济效益,实现煤矿企业的产能目标,这也是煤矿企业煤矿生产需要,因此煤矿机电设备的安装创新具有重大意义[2]。其根本意义在于煤矿机电设备安装和先进的技术具有相互促进作用,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安装人员需要积极学习机电设备安装的新技术,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使煤矿企业机电设备安装的整体质量得到提升,使煤矿设备安装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和知名度。如煤矿机电设备安装创新,必然会使我国煤矿企业机电设备安装行业的安装理念和安装方式发生转变,才能对煤矿机电设备安装过程中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察觉,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使机电设备安装行业适应于当前时展的需求,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2煤矿机电设备安装中的问题
2.1煤矿机电设备安装工作规划不合理
根据以往煤矿机电设备安装工作来看,相关管理工作人员对设备安装缺乏了解,甚至在没有制定完善的管理规划的情况下展开施工作业,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凭借自身的工作经验和对煤矿工程了解展开工作[3]。但煤矿工程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因此这种不科学的工作方法在施工过程中极易出现误差。因此在施工中需要按照相关施工资料及规划方案来展开,对工作进行针对性和重点协调与管理,贯彻落实煤矿工程施工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
2.2机电设备安装工作与土建工程难以协调
在煤矿机电设备安装中,与煤矿土建工程具有紧密的联系,但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来看,煤矿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与土建工程所属企业不同,因此两者之间难以进行工作上的协调,导致煤矿机电设备工程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为了加强对煤矿机电工程的保护,需要协调土建工程与机电工程的施工进度,确保两者施工进度保持一致。
2.3工作恩怨素质水平低下
在煤矿机电设备安装行业来说,逐渐朝着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因此对机电设备安装工作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从当前来看,我国煤矿机电设备安装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较低,缺乏对现代化安装技术的掌握和了解,在机电设备安装过程中难以保证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对煤矿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因此煤矿企业需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培养机电设备安装的技术型人才。
3煤矿机电设备安装问题的创新措施
3.1制定完善的煤矿机电设备安装技术方案
在煤矿机电设备的安装中需要根据安装特点及安装要求来制定合理的技术方案,要求相关技术部门及监督部门需要对技术方案进行严格审核与判定,对技术方案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为煤矿机电工程提供指导方案,避免在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中技术方案中存在与安装程度不符的问题,便于对突发状况的及时处理[4]。因此制定完善的煤矿机电设备安装技术方案是机电设备安装作业的重要基础和关键。
3.2加强安装施工协调工作
在煤矿机电设备工程中需要与土建工程施工工作相协调,加强土建工程与机电工程的施工企业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施工作业展开应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和技术方案执行,确保两者之间施工作业的协调性,才能确保工程施工顺利实施,在实际安装工程中达成一致,将土建工程信息和机电安装工程信息进行统一化,促进煤矿机电安装工作的高效性[5]。
3.3提升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
由于煤矿机电设备的安装作业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因此在安装过程中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安装和操作,要求操作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和专业能力,对煤矿机电产品的各项性能、作用及功能都要进行深入了解和全面掌握,并对机电设备的操作技巧和安装条件进行熟练掌握,在工作人员上岗前需要出示从业资格证书,并由施工单位对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确保安装工作人员对机电设备安装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步骤都全面掌握,才能避免在煤矿机电设备安装工作中减少误差,保障机电设备安装质量。
4结语
随着煤矿机电设备安装行业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为煤矿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与此同时,煤矿机电设备安装企业也面临着挑战,为了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对机电安装工作进行创新,如技术创新、安装理念的创新和管理方法的创新等,促进煤矿机电设备安装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克涛.煤矿机电设备安装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J].科技展望,2016(02):93.
[2]孙兆军,王成利.煤矿机电设备安装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J].科技信息,2013(15):418.
[3]张海波.煤矿系统机电设备安装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3(07):54,59.
[4]杨晖泽.煤矿机电设备的安装质量问题与管理措施[J].科技展望,2015(02):169.
机电工程行业发展趋势范文2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制造;应用前景;实践探索
1引言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机械智能制造与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不断向前发展。机械智能制造与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在社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普遍,它可以反映出电力系统是否稳定安全运行,根据发生情况向运行人员发出警示,便于迅速准确地处理安全隐患。在我国机电一体化是一个综合技术,也是现代化象征。有关企业实现自身的发展并提高生产效率,需要高度重视机电一体化技术,并加强该领域研究与应用。
2机械智能制造的相关概述
机械工程对于当今的机械工程行业发展来说,可谓是新的科技发展方向。机械工程不仅关系到机械的加工与生产,还关系到机械使用方式和效果[1]。
2.1我国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现状
我国的机电自动化技术仍处于初级阶段,机电自动化水平仍低于其他发达国家。此外智能制造的总体进程和发展速度较慢,而自动化与机械化是目前机械和电气自动化的两个轴心,需要它们更好地融入到当前机电行业当中。由于我国机械技术发展缓慢,相关理论缺乏完善,其中一些技术通常需要引进其他国家的技术,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和探索。
2.2机电工程企业的便捷性
在机械智能制造系统控制的产品相关设计上,我们要针对性借助国外先进的系统知识理论,结合我国机电信息发展行情,切实加强自身机械与信息技术工程的发展进步;同时对于现在错综复杂的电子机电信息工程发展环境,需要大力发展机电系统设计与机械智能制造来改善当前的大环境,让人们信息生活更加有秩序,机械控制系统工程的产品设计也更加方便快捷。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能够给相关企业带来稳定且长久的发展空间,在国家的政策和市场调节作用下也能够获得更宽广的企业经营生产模式,也体现智能制造对机电工程企业发展带来的便利性。
3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点
3.1安全可靠,提高工作效率
更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获得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人员安全,并为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电机自动化技术的自动检测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可以实时监视相关运行状态。安全可靠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所要实现的主要目的之一,这也体现了在未来的超数据时代人工将会被取代的趋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减少由于人工计算、调配等出现的可避免的失误,从而实现在企业生产的各个流程中功效效率的提高。
3.2有利于设备检测和维修
对于机电一体化设备而言,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组成部分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反应设备、仪表、机泵等,它的构成结构复杂多样,维护过程复杂易变化。在企业的具体生产应用当中,所需要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应用数据也会有所不同,这就会导致机电一体化设备存在一定的损害性与预告性,我们可以借此进行机电设备的相关故障诊断。在实际的设备应用运行维护上,我们要全方位考虑电气维修与运行维护措施、备用的替换措施。在电位计合理调节之后,可以有效修正相关系统故障问题,可将电气系统中电位计进行准确调整,预防因为调节混乱出现问题。机电一体化设备自身在电路数据监测上,可能对一些已经发生的初级电路故障没有及时地反映出来。导致在后面的数据中,根据整条电路中物理量测量值进行比较,会发现有些反应数据与其他位置输出数据有着明显差别。明显的数据差别反映在仪器设备上,会出现设备短路、工作温度降低等电气设备故障的发生;应进行检查和维修,避免滚雪球造成后来较大经济损失[2]。
4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构想
4.1设计构想
在机电一体化控制下,机械设计制造的相关产品设计可以多用一些智能化设施完善设备的建设,减少一些因设备问题而浪费的时间;同时也使管理更加方便,减少人力的投入,使工作可以被更快且更高效率地完成,减少因人工的粗心而导致的错误;对于机电信息工程技术发展来说,可以有效避免一些错误,从而使效率更高。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分工,各部门一起合作,把工作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利用协同合作来完成上级指定工作任务,工作效率高,负责人满意度高。最后,值得一提的便是设计模型的交付工作,机电信息技术的应用完全改变了原有方式,优化了工作程序。
4.2关键技术
科技不断向前进步发展,单一的主体技术构建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机电系统整体控制发展的需要,而把不同的系统控制模式融合在一起慢慢地变成了发展的趋势。在机电信息技术工程的系统控制产品设计上,我们要针对性地借助国外先进的系统知识理论,结合我国机电信息发展行情,切实加强自身机械与信息技术工程的发展。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机械工程行业自动控制系统的构建以及产品智能化的生产已成为大势所趋。目前机械智能化产品设计行业,需要切实把握时代特点,融合计算机信息元素,开创性地推动机电自动化信息工程技术发展。机电行业自动控制系统的构建,可以极大缩减人的数据计算、工程产品设计、数据模型构建等繁杂的数据操作。
5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实践
5.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系统优化
对于机电工程一体化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而言,各模块的整合工作显得尤其重要。我们要切实做好模块整合工作,主要任务是实现机电控制系统的高效有序与运行统一。电子与机械系统的整合控制,实质是机械系统的整合利用,考虑到机电信息模块系统性整合在机电系统整体控制运行中的重要性,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相关操作规范和对操作员专业素养的考核;为保证工程机械的智能化模块系统优化及其发展,必须建立在电子智能化的监控体系上。当今时展背景下,多方位、全面有序系统地控制与整合,已成了必要性。
5.2自动化监控技术
机电工程的自动监视技术是一种远程监视技术,使用传感器和计算机网络实现监控目标。自动电力监视技术提供多个实时监视目标,通过监测中心来建立,不仅有助于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为监控提供便利。由于该技术是一种远程监控技术,其运行速度有限,一般不适合大自动化系统的远程监视。在对自动化系统中的多个功能进行集中和统一的监视,需要使用同一处理器来执行中央监视功能。作为一种监视系统的方法,在监视时,根据设备的不同功能需要设置相应的间隔。同时,不同的监视装置在功能上是独立的,并且具有较高可靠性,减少绝缘装置和系统中端子柜的使用频率,从而大大节省了投资成本。
5.3机械与信息技术工程融合发展
对于机电信息工程技术发展来说,可以通过有效避免一些错误来实现效率提高。科技不断向前发展,单一的主体技术构建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机电系统整体控制发展的需要,而把不同的系统控制模式融合在一起慢慢地变成了发展的趋势。同时对于现在错综复杂的电子机电信息工程发展环境,大型机械设备不可或缺。我们需要两者兼备,同时并用。在此基础上,还要吸收借鉴更为先进的技术、系统知识。最大限度实现机械系统设备中各组成部分有机结合,提升系统巡行质量与优化设计,推进机电一体化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进步[3]。
6结语
机电工程行业发展趋势范文3
关键词: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机电设备安装施工内涵特征
建筑工程安装机电设备阶段中,由于涉及设备较多、工程任务量大、需要应用较多学科技术,因而增加了工程安装难度。同时,由于建筑工程整体性质令其体现出了一定通用性。即普遍应用于民用建筑、工业工程建筑与公用建筑工程中,发挥了核心服务价值。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涉及到机械技术、电气工程、电子技术、仪表自动化技术、智能化建筑工艺与环境工程等多学科交叉。同时还包括消防设计、电梯项目、管道布设、通用设计与动力管控等具体环节,体现了施工管控的复杂多样性。施工活动主要由采购设备环节展开,包括设备的安装操作、调试运行、生产应用以及工程竣工的核查验收等阶段,一直到良好的符合应用功能并投入正常应用方截止。机电设备施工安装阶段中,为提升实践效率,优化操作结果,应科学引入创新施工工艺、现代化操作技术、优质工程材料与适应性机械设备。当前,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全面扩充,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规模也越发扩大。一些大型建筑项目工程,则对机电设备的装配、吊运、检测应用控制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因此需要我们持续优化施工工艺、全面更新施工机械。在质量验收层面,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整体质量水平与建筑物检验对比,则体现了显著的区别,其具体特征为,主要应用质量评估管控方式实施安装工程操作验收以及售后阶段的优质服务。
二、机电安装中的常见问题
1、操作流程的不规范会造成安全事故
在进行机电设备的安装过程中,对于进行变配电安放的地方挑选的问题中,在设计规范中已经很大程度上,对其设备吊装和运输便捷做出了相关要求。比如:在一个小高层的楼房地下编配电所以及发电机房,它的传输道路让冷水机组所进行阻隔,所以引起了施工过程中所进行相关的设备,安装的顺序不够合理,同时也将不能保证维修护理的正常进行,对其只是起到了阻碍作用。所进行设计的深度不够,很大程度上的会导致相关设备的实用性能的下降,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相关电工的发展的日益火爆,在其国内和国外的每种型号、不一样的规格的产品多种多样,我国没有办法对其进行统一的标准化,就是因为这个,所以就应在施工的前期对其进行相关规格类型的编制,这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购买者在进行相关产品的购买过程中,提供重要的数据。
2、建筑机电设备的噪音过大
近几年来,我国在建筑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医院、学校等建筑,对噪音与振动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而产生噪音的主要来源是机房。为了满足建筑物用电、制冷等需求,机房主要安装有空调循环水泵等各种动力机电设备。由于在运行过程中旋转时的惯性力或者重心不平衡所造成的扰力,都会使设备部分零件产生强迫振动而产生噪音,而且会以固体声和空气声波的形式呈辐射状向四周散开,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所以从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角度考虑,机电安装不当而产生的噪音是建设工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3、建筑机电设备安装质量观感效果不好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也愈加迅速,高档写字楼、豪华住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这些高层建筑当中,对机电设备的安装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许多建筑中,我们经常发现在楼层走廊吊顶喷淋头、灯具的位置总是不能对其成一条直线;吊顶、卫生间门口外地毯有水迹;客厅灯具、卫生间洁具等配件未能位于装饰缝四角的中间位置;内墙上相同类型的电源、开关的位置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这些施工的不仔细都会给工程带来永久性的缺陷,造成这种缺陷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分别是:第一,水、电、通风之间的综合布置不够深化,而影响了风口的安装,又由于高度等问题,吊顶内的的灯具在安装时只能移位;第二,管理工作不到位,机电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工作有待完善,不能对工程的感官质量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单纯的认为只要安装后能够安全运行,机电设备的安装就算完成任务,与建筑物的档次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第三,对于安装完毕的机电保护不到位,使得机电产品表面由于碰撞而产生斑点、划痕、甚至是裂缝。
三、机电设备安装技术发展分析
1、机电安装工程中机械设备安装程序
机电安装工程中首先要掌握机械设备安装的施工程序。在机电安装工程中,机械设备按照功能分为通用机械设备、专用机械设备和标准设备三类。按照组合程度分为单体设备和生产线。在安装机械设备中分为整体安装和解体安装。不管是哪一类的安装设备,在施工前要对设备进行开箱检查,清点数目和种类是否齐全;将机械设备定位,做基础放线;对设计进行初步的基础检验,测试性能;施工的准备步骤到此就可以把设备就位,调整设备的精度并固定好设备;在施工结束后,按照正确的步骤把设备科学的拆卸和清洗。在这一过程中,对解体设备和已经超过了防锈保存期的整体安装设备尤其注意拆卸、清洗和装配,并为设备涂好油,加好油,再一次调试设备,进行工程的验收工作。
2、机电安装过程中母线的安装技术
插接母线运到现场,放置在室内通风干燥的地方,防止受潮,密集型插母线必须做绝缘检查。母线安装前应督促土建完成母线所经过信道的一切湿作业,以免以后成品受到损坏。母线连接后与开关设备连接,不应受到额外应力,各连接部位均应密封好。
3、机电安装过程中的弱电系统安装技术
一般工程设置了多个弱电功能系统,包括消防自动报警系统、闭路电视系统、电话系统、电视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内部对讲机系统。
1)电梯工程安装
安装程序及质量要求。轿箱地坎与各层门地坎间距的偏差均不得超过电梯行业有关规定;电器装置安装。电梯的供电电源线必须单独敷设,保护接地系统必须良好;安全保护装置。与机械配合的各安全开关,必须可靠动作,能达到电梯本身的设计技术参数要求。
2)各工序施工技术要点
弱电各系统安装需要工期相对较短,且设备均相当贵重,因此,除了管槽在早期安装之外,末端设备及中央设备安装均集中在后期进行。
3)中央主机及末端设备安装
各弱电系统的中央主机均是高度集成产品,其安装工作主要为设备的就位、与现场连通线路的校线和接线、软件的输入与调试、系统联动调试等内容。中央主机安装应在主机房的土建和装饰工程完工后安装。设备及设备各构件间应连接紧密、牢固,安装用的坚固应有防锈层。设备在安装前应作检查。
4)闭路电视系统调试
闭路电视系统调试包括电源检测,线路检查,接地电阻测量,电动云台、摄像机、控制器、门禁系统、监视器进行单体试验及系统调试。
5)电讯系统
电讯系统调试包括电话交换机系统、数据科技网络系统、电讯综合布线系统和多媒体数据终端机的线路测试,设备单体调试,系统调试和各系统联合调试。
四、发展建筑机电设备安装的质量控制的策略
为提升建筑工程安装机电设备施工质量水平,应对各类安装阶段质量通病进行科学预防控制。首先应做到优选安装工程操作技术方案,同时对具体安装应实施科学管控、全面监督。应引入具有丰富操作经验、高水平业务素质的精英技术人员、质量管理监督人员进行联合管控。承包施工单位则应实施全过程监督,对于成品质量,还需就其工序安排、工艺设置进行有效监管。对于存在的管线质量通病,应依据建筑工程消防管道、空调暖通工程线路、电气线路、照明工程规划设计图纸展开系统全面布设核查。对建筑走廊中穿越布置的各类管线、操作控制阀门同样需要统筹考量。各类设备的施工安装操作,均应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做好技术管控、方案优化、施工控制,进而缩短施工工期、节约材料应用,提升整体施工操作质量水平,并优化整体安装工程安全可靠性。另外应做好相关装饰优化调配工作,应强化安装施工与装饰作业的系统联系、全面沟通。在安装机电设备施工操作阶段中,应细化了解各类设备、管道位置以及具体布局方位,明确造型装饰的具体尺寸标准与关系特征。探究各类风口、消防喷淋装置与警示探头的布设走向,同造型照明装饰灯具的设计规划关系,有否实施等分成行处理或交叉叠装。对于墙面装设的各专业控制开关、启停按钮部件,应控制好标高水平,科学依据造型装饰设计的特征,确保位于局部方位的居中、同线、对齐布设,进而形成良好的感观视觉效果。
结束语:建筑工程中机电设备安装是一个涉及到多工种、多系统、多工序的复杂的工作过程,正因为其综合性,也就成为了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含有工期短、专业性强、工程量大等特点,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建设工程的质量,所以要提高对机电安装工程的认识、提高机电专业施工质量管理和技术水平,成为建筑施工企业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肖保兰.浅谈建筑机电安装施工质量的控制[J].价值工程,2010,(33).
[2]陈骏.浅谈建筑机电安蓑工程施工管理[J].技术与市场,2010,(11).
[3]周常斌.浅谈建筑机电设备安装施工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J].现代经济信心,2009.12.
工作简介:温华生,2006.7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申报专业: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施工。
机电工程行业发展趋势范文4
关键词:现代化技术;信息工程;计算机
0引言
信息工程技术技术发展迅速,使其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占据的地位不断提高。与国外相比,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起步较晚,即便是现在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从实际上进行分析,还存有一定的制约性,缺乏完善的管理与发展体系,这均会对信息工程的持续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需要基于现代化技术,来对电子信息工程进行研究,实现产业的转型,促进其能够持续有效的发展。
1基于现代电子技术的信息工程
从整体上来对电子工程行业进行分析,虽然短时间内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缺乏核心技术作为支撑,存在大量技术需要从国外引进,并不能完全满足持续发展需求。电子工程技术研发作为整个行业发展中薄弱环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大对各项技术的引进力度,但是受经济与市场等因素限制,各项技术实际应用效率有效,并不能达到企业预期发展要求。而基于现代化电子技术的信息工程,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因为其主要通过雷达、卫星等效先进设备来实现信息的传递,在传送效果上具有更大的优势,安全性与效率性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1]。基于现代化技术来发展信息工程,可以为电子工程提供全新的业务平台,同时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服务需求,满足市场发展需求。
2信息工程中现代化技术应用主要方向
(1)扩大信息工程应用范围。信息工程发展效率关系着整个社会生产生活质量,在发展过程中除了要接受国家相关扶持外,还应就市场形势需求,来创新完善发展管理体制,加大现代化技术在信息工程研究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在整个研究发展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需要全面投入到技术开发中去,寻找并确定增加效益的增长点,加大电子信息工程应用领域。通过全新的管理体制,对整个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规划,确保技术研发与应用的良性循环,缩小国内技术与国外之间的差距。
(2)加大国家相关扶持力度。信息工程可以说是是一项新兴的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自身运行体制还不完善,各方面基础均比较弱,想要促进其快速稳定的发展,必须要保证国家能够给予一定的扶持,避免市场因素对发展效果的影响。国家应就实际情况,对产业发展前景与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对该行业资金、政策以及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2]。通过加大专业资金的投入,来促进专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通过政策扶持来激发研究人员参与积极性,利用技术支持来对计算机等相关技术进行更新,满足其发展所需的一切要求,从根本上来促进信息工程产业的发展。
(3)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为保证信息工程能够持续顺利的发展,还应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最大程度上来降低外界各因素的影响。现在化技术在信息工程中的应用,对促进信息工程的持续发展具有必要性,国家与企业均应正确认识这一要求,并采取措施积极配合推动。尤其是国家方面,应对现代化技术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保证市场行业的健康运营。企业方面则需要从自身角度出发,严格遵循相关政策,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来对自身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来推动信息工程产业的发展。
(4)加大专业人员培养力度。专业技术人才是限制信息工程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作为高新产业,人才往往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需要明确中这一点。信息工程对人才需求量非常大,企业除了在人才市场中招聘外,还需要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帮助其制定培训计划,按照人才培养规划来进行,帮助其实现专业知识的更新,并为其创造更多实践学习的机会,争取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企业还应对自身员工制度进行适当的调整,来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实现信息产业的创新与进步。
3基于现代化技术信息工程优化要点
(1)产品融合创新。为确保电子信息产业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需要针对我国信息工程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即在政府扶持基础上,来扩大信息产业发展的空间,即加强信息工程服务与产品的融合与创新。在现有基础上采取措施来提高设备产品制造商与电信运营商之前的交流效果,使其能够长期保持在沟通顺畅的状态,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来促进产品的创新[3]。同时建立完善信息工程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一定规模来促进我国通信产品的生产发展。
(2)企业模式优化。即鼓励产业内优势企业对自身经营生产模式的优化,采取重组与并购的方式,来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与创新能力,有实力来面对发展过程中市场给予的一切冲击。在对模式进行优化时,尤其要注意通信、软件以及计算机相关产业的研究,提高相关技术之间的合作下过,建立起完善的公共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国家也应鼓励优势企业之间对国内优势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促进其与国际先进技术的接轨,在根本上来减弱消除专业技术存在的短板。
(3)产业知识产权。提高信息工程相关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这在自主创新发展过程中尤其重要,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将重点建立与发展集成化电路体系上,即实现我国信息工程软件的自主开发,减少专业技术的引进。企业需要具有较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强相关权益体系的建立,完善电子信息产品产权保护制度,不但可以促进企业专业方面的发展,同时还可以激发技术人员的热情。
4结束语
信息工程为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基于现代化技术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确定其在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还需要对其进行更为全面的研究。应确定其发展对环境、资金以及技术等方面因素的要求,基于实际需求,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优化,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确保信息工程技术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环宇.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研究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3):71.
[2]王杨帅.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08):149.
机电工程行业发展趋势范文5
关键词:矿山采掘机械;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在能源开采及地下空间建设过程中,矿山采掘机械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深层地下施工项目,装备各方面质量性能直接关系到施工的安全性。国家对于矿产开发行业及矿山机械行业的高度重视,与我国《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中国标准2035》重大战略相符合。矿山机械课程是矿业类高校的特色专业课程之一,也是机械工程、矿业工程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为更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该领域的了解掌握,课程内容需涉及一些矿山采掘背景,矿山采掘机械理论,开采、支护、输送等设备的结构原理及其巷道具体应用。矿山采掘机械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拓展矿山采掘机械的相关知识,对于开展产学结合、助推行业发展有着实际意义。同时还可以在课程中发掘学生的优秀成果,通过教师对学生课程作业的整体考核,对学生的设计成果进行可行性讨论,使得优秀成果可以成功转化为实际生产,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难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其中李永婷[1]针对近年来的课程改革实践中内容浅显、方法单一等问题进行系统性的归纳整理,深入分析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YangH.J等[2]借鉴麻省理工学院本科课程设置、结构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陕西省高等教育课程进行分析,突显了课程特色改革所取得的成果。WangH.L等[3]提出了高校应在创新教育实践下培育应用型人才。YuX.H等[4]基于校企合作的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得出了实现社会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的必要性的结论。于海波[5]针对目前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揭示了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是影响课程改革的重要影响因素。JiangG.Z等[6]针对机械设计课程进行了一些改革,结合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LaxmiChikatamarla[7]以“新时代的趋势:培养未来的矿业专业人才为题”,讲述了未来矿山生产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矿业教育和训练的一些新型的方法。刘金娃等[8]对矿山机械课程讲授方法进行了创新性研究,创新了授课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乐于接受,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商德勇[9]提出了双一流建设下的矿山机械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提出了课程的整体改革思路。现有文献针对高等教育改革问题进行了许多探索,但多关注高等教育课改所面临的共性问题,针对矿山采掘机械课程改革探究较少,因此,本文结合矿山采掘机械课程教学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探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案。
1课程体系及教学现状
矿山采掘机械课程研究对象以工作面采掘装备为主,主要包含凿岩机械、采煤机械、掘进机械、液压支护设备、装载机械及运输设备等,如图1所示。矿山采掘机械设备具有大型化、结构复杂、类型繁多、适用范围广、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的特点。课程兼顾国内外先进的矿山机械设备和技术,选择一些经典但未淘汰的采掘机械设备作为学习对象(见图2、图3),介绍其结构、工作原理,以及煤岩截割理论、三机配套计算、支护强度计算等相关知识。通过课程的学习、实验及实习,使学生对矿山采掘机械的作用、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有了系统的了解,掌握所学矿山机械设备的结构,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矿山机械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程教学所面临的困境
2.1课程教学与生产实践脱节。现在的教学倡导以理论为主的课程教学体系,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符合培养专业型、技能型人才的发展趋势。矿山采掘机械课程现多采用教师以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传授矿山采掘机械理论知识,部分有条件的高校组织学生到相关矿山设备企业进行参观实习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鲜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机会,导致学生对课程理解不够,不能学以致用,学生的能力没能得到充分的培养。2.2学生对课程不重视。本课程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学生在暑假开学后很难立即进入状态,学习效率低。加上有许多学生对矿业行业不感兴趣,矿山企业工作环境比较恶劣,想去从事矿山机械相关工作的学生较少,因此对本课程不够重视,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掌握知识的能力较差。2.3教材内容陈旧。不适应现代矿山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为了响应国家《中国制造2025》《中国标准2035》,建设绿色矿山、智能矿山已成为矿山行业发展的新方向。目前《矿山采掘机械》教材仍然存在更新速度缓慢的情况,与社会实际的发展要求存在严重脱节,许多老旧的矿山采掘装备现已有较大升级,一些陈旧的设备已经被淘汰。教材内容单一、陈旧,不能满足培养新时代本科新型人才的需求。2.4考核方式单一。不客观现行的课程考核方式往往由教师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的试卷成绩以3∶7的比例给出。这种考核方式比较适用于侧重理论知识教学的课程,评价的结果大部分取决于卷面分数的结果,没有考虑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学生为完成考核目标会去机械地背诵知识,而不是真正去理解、创新。导致学生在机械课程设计时只会生搬硬套,不能将自己所学知识与实际技术相融合,萌生新的创新思维与思路。
3对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3.1改进教学方式。近年来,很多学者对传统的矿山类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创新,在已有的理论知识的教学上,拓展了专业背景方面的知识[10]。通过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更有助于提升学生毕业设计完成质量,对课程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可以借课程最终考核的契机完成整机结构相采掘机械设计,学习矿山采掘机械设计的基本设计思路,进一步进行结构和功能较为复杂的采掘装备及系统的设计,学生能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也积累了关于复杂结构机械的设计经验。3.2优化考核方式。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需对现有课程考核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进行改革,具体改革措施如图4所示。该优化的考核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对随机分配的课题进行深入思考并进行创新设计。其中的评分环节涉及多种考核指标,激发学生在平时就有所准备,将该课程融入自己的大学生活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3改进教师授课方式。3.3.1引导学生发现课程的魅力。采用更形象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兴趣,如通过视频介绍采掘机械的工程应用背景和发展历程,使用3D动画技术演示采掘机械的工作过程等(见图5)。将教师研究课题融入到课堂中,介绍课题研究目标和难点,引出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后和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头脑风暴”的同时增强学生课堂参与感。3.3.2应用先进的技术与方法。应用项目化教学、虚拟仿真技术等创新教学方式。教师挑选合适的采掘系统设计项目,以课程设计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在教师的统筹安排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所选部分的设计,共同推进整个项目的进展。将虚拟仿真技术引入实验教学中,在传统的实验中增加虚拟操作环节,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采掘机械设备的运行过程和操作流程,为以后独立进行设计积累经验。3.3.3采用课堂教学和认知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实习与教学环节的分离导致学生实习效果不理想。就此将矿山采掘机械认知性实习调整到课堂教学前,使学生提前了解矿山采掘机械的结构、功能以及制造过程,让学生对矿山采掘机械有了初步、实际的了解之后再进行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教师的引导,进一步强化对矿山机械结构、工作原理等的认知,为后续创新机械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3.4增加教学成果评比环节。在课程结束之际,增加教师教学成果评比环节,对于特别优秀的课程设计作品,组织课程专项答辩会,邀请企业高级工程师和学院采掘机械领域教授莅临指导。以学生掌握课程设计核心思想为原则,以任课教师科学合理教学指导为导向,对特别优秀作品从答辩的汇报材料、汇报过程、汇报效果、问答环节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分。对遴选出的优秀成果进行表彰,分别颁发优秀课程设计、优秀指导教师荣誉证书来鼓励师生,形成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的良性局面。
4结语
本文针对矿山采掘机械的课程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分析了矿山采掘机械课程体系及教学现状,在此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对课程的改革与探索提出了一些建议。通过学生反映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性、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总的来说,课程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比较显著,今后还需要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未来将形成一种“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自主学习氛围,为后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李永婷,徐文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6(19):16-21.
[2]YANGHJ.StudyoncurriculumreformofShaanxihighereducation[C].2018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ducation,EconomicsandSocialScience(ICEESS2018),2018,249-251.
[3]WANGHL,YUL,GENGXW,etal.ConstructionofpracticaleducationsystemforinnovativeappliedtalentscultivationundertheIndustry-educationintegration[C].The5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FrontiersofEducationalTechnologies.2019:68-72.
[4]YUXH.Researchandpracticeontrainingmodeofappliedtalentsinmachinerybasedon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C].The4thInternationalSocialSciencesandEducationConference(ISSEC2019),2019:588-592.
[5]于海波.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1(12):13-16.
[6]JIANGGZ,QINDX.Machinedesignanddiscussionofcurriculumreform[C].2012Seco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ntelligentSystemDesignandEngineering,2012:861-863.
[7]CHIKATAMARLAL.PRASADDN.Emergingminingtrends:Preparingfutureminingprofessionals[C].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mergingTrendsinEngineering(ICETE),2020,327-336.
[8]刘金娃,贾永军,吴革新.《矿山机械》课程讲授方法创新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19(14):263-265.
[9]商德勇.“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矿山机械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21):53-54,58.
机电工程行业发展趋势范文6
一、区域产业结构与高职专业结构的关系
(一)区域产业结构决定着高职专业结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专业设置和建设,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方向、培养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同时,也直接决定着学校人、财、物等各项资源的配置。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生源,有了充足的生源,学院就能生存和发展;缺乏生源,学院就处于紧急状态。而生源的多少取决于学校能否培养出适合区域内企业或行业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使学生“毕业”就能“就业”,因此,任何新专业的设置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和挑选,必须是区域内经济发展建设中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必须与区域的产业结构相对接。
(二)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一个地区无论它过去产业结构多么优越,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化而逐渐老化,需要升级,不断淘汰高耗能的夕阳产业,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朝阳产业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而朝阳产业需要人才支持,没有符合朝阳产业所要求的专业人才,朝阳产业的创建就是一句空话。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要纳入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划中,使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对接,培养高技能实用人才,推动地方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三)高等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职能。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如何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突出高职院校的服务宗旨,是关系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的一个基本问题。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始终坚持立足地方,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为主战场,积极主动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4]。
二、广东工商职业学院专业结构基本情况与分析
广东工商职业学院已经基本形成以经、管类专业为主,文、工类专业为辅,多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为适应区域经济、企业行业发展的需要,在2012年对全院的专业结构布局进行了调整,调整的原则一是撤销或合并近三年招生状况不好的专业;二是不重复设置专业,合并相近专业;三是减少系属专业规模,可适度多设专业方向;四是专业调整可跨系进行;五是遵循“先组合、后融通”的原则。在调整规划方面,主要从2个方面着手,一是根据目前专业设置状况,财会系设置2个专业,含三个专业方向,其他系设置3-4个专业,专业方向由系部确定;二是严格控制新增招生专业数,并尽可能归为现有专业的某一专业方向[5]。通过本次专业结构的调整与实施,从学院整体专业招生情况来看,近几年招生基本上各个专业都已达到预期目标,呈现逐年招生人数较好发展趋势。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学院发展建设、专业建设等情况,近五年增设了汽车运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投资与理财、移动通信技术、工程造价、财务管理、酒店管理、物业管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应用西班牙语等17个。同时对各系部专业进行了调整,从工商管理系分离出会计电算化专业,与2012年成立的财务管理、2013年成立的会计与审计、2015年成立的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构成了财会系。2014年把建筑工程系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汽车运用技术、工程机械应用与维护分离出来,成立了机电工程系。通过近几年专业的新增开设与专业调整,学院的专业设置能够较好的适应当地的产业结构,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从近三年的毕业生来讲,学生就业形势好,平均就业率达98.00%。毕业生就业城市区域相对集中,大部分分布在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肇庆等珠三角城市。就业单位相对准确,毕业生大部分在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餐饮业、制造业、保险业、金融、建筑、行政等行业、企业就业,与学院开设的专业大都吻合,专业对口率达97%,平均薪酬达到2225.89元,其中有多名来自计算机应用技术系的学生在实习期间最高月薪达到近8千元,经济管理系、工商管理系最高有近4千元。因此,我院设置的专业基本符合学生的就业意向,能够满足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行业的人才需求。
三、改善专业结构与布局,推动区域发展案例分析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主要依托“交通土建类协同育人平台”,从协同育人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教学团队、社会服务能力、质量保证体系五个方面进行建设,将本专业建成与轨道行业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共生,在业内有较大影响力和引领作用的特色专业。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的主要特色是对接珠三角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人才需求,人才培养定位彰显“立通、服务区域经济”的办学理念;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依托顺德中国厨师之乡和世界美食之都平台,瞄准珠三角餐饮行业人才需求,建立校企合作下常态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混合所有制下专业发展新思路,成立大师工作室,推进中餐国际化及中餐职业资格证书国际化,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区域性国际餐饮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粤菜教学研究中心和国际交流平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国际商务专业适应深圳国际化城市的定位要求,探索学校与企业、国内与国外协同育人机制,深化与TAFE集团北悉尼学院的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对澳方课程进行本土化改造,本土课程进行国际化改造,凸显对接产业国际办学、双向并行融合创新的国际化专业特色。本专业的特色是构建“实务化理论课程”、“实践化实务课程”“整合化综合实训”、“延伸化顶岗实习”螺旋递阶式四级课程体系,专业核心课程基本上都是网络课程,教学利用网上资源形成“线上线下”的特色教学,着手打造“移动学习”平台[6]。
以上几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定位准确,目标明确,能够紧密结合区域优势,以专业发展推动区域发展,以区域优势促进专业建设,从本土化、特色化、地域化出发,打造在广东省内具有影响力的专业,由此优化专业设置。
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布局调整措施
2015年7月教育部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文件,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改善专业结构和布局,要引导职业院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优化服务产业发展的专业布局;推动国家产业发展急需的示范专业建设等。为此,广东省在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布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改善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提出了几点具体措施,概括如下:
(一)引导职业院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
职业院校要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准确定位,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重点设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鼓励类产业相关专业,减少或取消设置限制类、淘汰类产业相关专业。要注重传统产业相关专业改革和建设,服务传统产业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要围绕“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等要求,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际,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
(二)优化服务产业发展的专业布局
要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及时专业设置预警信息。各地要统筹管理本地区专业设置,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宏观调控,努力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布局。要紧密对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围绕各类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