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学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职教学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职教学计划

中职教学计划范文1

按照教育部、浙江省关于鼓励中高职教育相互衔接的改革精神,文章将开展计算机基础中高职“3+2”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探究,依据“基础、技能和能力”三个阶段,提出“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递进培养”的中高职“3+2”计算机基础一体化教学课程标准,搭建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在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体系中的协调发展。

1.目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浙江省正在积极探索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模式。就当前来说还没有建立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缺乏清晰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也没有建立行业职业岗位能力的递进标准,中高职课程缺乏有效衔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教学目标不衔接。

各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的前提条件。目前,浙江省中高职教学专业培养目标之间缺少关联性。高职教学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与中职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各自独立,即没有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中职教学偏重于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轻文化、重技能,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导致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教育广而深的理论学习,达不到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1.2课程设置不衔接。

1.2.1基础课程内容重复

目前浙江省还没有制定统一的中高职“3+2”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构建自己的基础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缺少沟通,造成一些知识模块重复学习,不仅造成中高职教学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而有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2技能训练重复

在技能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然而实际情况是不少高职院校技能训练定位低,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有些实践训练项目与中职相差不多,存在重复训练现象。

2.计算机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衔接对策

2.1统筹设计计算机基础课程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

中职和高职教育分别是职业教育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整个系统要实现由低级到高级的有效衔接与和谐发展,就要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阶段层次化、衔接有序性提出新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中职教育重基础、高职教育重能力”为原则。首先,要明确中高职培养规格的共同性和层次性,高职是建立在中职基础之上的,是同一类型中不同层次的教育;其次,要清晰明确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衔接性,要有序对接。

2.2一体化整体教学方案设计原则。

课程体系衔接是实现中高职一体化培养的核心和落脚点。中职与高职院校要依据专业岗位、任务和能力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设计,将五年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实践教学等统一安排;并且中高职应在不同定位的基础上进行分工,分中职和高职两个实施阶段,既要保证两阶段各自培养目标的实现,又要遵循循序渐进、相互衔接和相互分工的原则。

2.3建立中高职师资交流机制。

以“交流机制化、合作多样化”为原则,建立中高职教师常态交流机制,联合开展教研活动,共同承担教科研课题,高职专业教师定期去中职院校指导专业课程等,实现中高职教师之间的充分交流,以使中高职对彼此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能力有充分了解,达到对学生不同阶段学习状态的充分了解,更好地为中高职“3+2”一体化教学服务。

3.中高职“3+2”计算机基础课程一体化的具体实践

中高职“3+2”计算机基础课程一体化的实践必须经过充分地调研与资料收集,重塑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修订相应教学计划,编制相应课程标准,构建计算机专业中高职“3+2”一体化培养体系。

3.1培养目标定位。

计算机基础中高职衔接的总体培养目标是明确的,即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面向长三角,培养符合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高职与中职要联合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计划与标准,确立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在实施过程中,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计算机基础课程要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2“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递进培养”的中高职“3+2”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

整体设计,即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设置课程内容,这条主线贯穿中高职“3+2”一体化课程方案设计的始终。首先在广泛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并以此为基点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最后依据任务标准将职业能力划分出高低层次。

分步实施,递进培养:明确教学任务分工,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分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衔接设置、分段负责,明确哪些是中职必授或选修的模块,哪些是高职必授或选修的单元。前三年以文化素质培养为主,初步培养职业道德,完成基本应用技能训练,为后两年高职阶段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后两年突出专业核心技能培养,并通过岗前综合实训与顶岗实习强化学生综合技能和职业素养。

中职教学计划范文2

关键词:中职 会计 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0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中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具备会计岗位工作所需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会计职业技能,毕业后能够较快的从事各种会计岗位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了适应职场的需求,我们在教学研究中发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会计实践和职业适应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会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 中职会计教学理实一体化的内涵

在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我们根据中职会计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资源,把会计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融为一体,实现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与会计实训的“无缝对接”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对中职会计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索和改革,可以创建一个更科学、合理、有效的会计教学新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实现中职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

二、中职会计教学理实一体化的必要性

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以下弊端:

(一)、从教学理念上看

在教学理念上,传统的中职会计教学比较偏重理论教学、注重知识的记忆,理论教学内容多,强化职业技能教学不足,实用性的实训教学少,会计教学与实践脱节,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很差。同时,注重对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职场思维和人际沟通、团队协作等职业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毕业时跟职场有相当大的“职业差”,不能很好的适应职场。

(二)、从教学体系上看

我们从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方法和学生成绩考评四方面来看教学体系。传统的中职学校课程体系中专业技能实训的课程较少,几乎没涉及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课程,尚未充分考虑就业市场的变化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导致学生职业胜任能力差;教材内容的编写陈旧滞后,对发生的经济业务仍采用文字描述的形式,缺少生动性,这样的教材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方法也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虽然很多学校也使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但较多的是流于形式,目的还是为了课堂的理论教学服务;成绩的考评仍然以期末试卷考核为主,不能全方位的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从教学场所看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会计信息化、国际化的进程加速,职场对于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需求将会更加突出,但是因为资金等种种原因,导致我们很多学校的校内实训课程依然是在普通教室或者电脑机房完成,硬件上设备设施简陋,缺乏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软件上缺乏更逼真生动的实训软件。

我们在教学中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旨在使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融为一体,在实践中渗透理论知识和职业素养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而且教师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丰富了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忱,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胜任能力。

三、 中职会计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要求

(一)、树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

在职业教育中,学生的身份不仅是学生,更是准职业人;教师不仅是教育、教学者,更是准职业人的培养者。因此,在中职会计教学中,教师应全程贯穿培养准职业人的意识,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地更新教学知识,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二)、编写理实一体化教材及实践资料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和针对性的原则,修改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写适用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用性强的专业技术教材和实践资料(课件、教学案例等)。教材和实践资料的编写应符合教学大纲和现行会计准则的最新规定。为了增强教材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我们认为教材和实践资料应该采用彩色印刷。这样,教材和实践资料中的银行票据、发票、凭证、账簿等图文逼真,学生非常容易理解和接受。

(三)、建立理实一体化教学团队

职业学校必须建设一支适应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学团队,才能真正落实理实一体化教学。一方面,学校可以鼓励专职教师考取会计师、经济师等职称证书或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行业资格证书,提高教育素养与业务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派遣教师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践,将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带给企业的同时,了解专业和行业发展的新动向,在教学中引进和渗透新技术、新成果,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

(四)、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校企能力一体化

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下,为了真正的实现学校和职场的“零距离”对接,学校还应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在教学中引入博雅教育理念,开设国学经典选读等多种人文素质课程,或者开设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等,从心态品格、沟通技巧、团队合作能力及心理健康等方面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有效缩短学校与职场的“职业差”,很好的实现学校和职场的无缝对接。

四、中职会计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成效――以东莞理工学校为例

我们东莞理工学校经过多年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研究,通过对09级、10级和11级近400名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发现,在这种模式下,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在实践中理解、消化和吸收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了实际操作能力,教学效果良好,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取率一直居于全市最高水平。同时,这种模式的教学更加贴近人才市场的需求,贴近行业和企业要求,学生毕业后就能就业,就业后就能胜任,大大的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能力,实现了百分之百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中职教学计划范文3

[关键词] 中职 机电一体化专业“金字塔"递进法 教学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制订总体及各个具体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的集合体。是包含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有机联系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以目标体系为导向驱动,以内容体系合理配置具体教学内容结构,以管理体系反馈和调控整个体系信息,以保障体系保证整个体系有效运行的有机整体。在运行中各组成要素既能发挥各自的作用,又能相互作用,协调配合,构成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功能。

“金字塔”递进法在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的应用(见图示),能够有针对地进行中职院校实践教学和管理,培养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打造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一、第一学期的金工实训――奠定“金字塔”基础层

第一学期里,在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计划的同时,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不少于3周时间的金工实训。目的是通过钳工、焊工、车削加工以及铸造、磨削等实训,让学生对其专业将要从事的工作情况及其专业相关的车、钳、铣、焊接等工种的基本操作规程进行初步了解,以增强对其专业的感性认识和兴趣。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线切割、电火花、数控及加工中心等加工设备,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专业相关行业的的博大精深和自动化程度。以此巩固学生的专业学习基础。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具体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要素。目标体系是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制订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总体及各个具体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的集合体。在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中,目标体系起引导驱动作用。内容体系包括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技能认证等)通过合理结构配置呈现的具体教学内容。管理体系是指管理机构和人员、管理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总和。它在整个体系中起到信息反馈和调控作用。

二、第二学期的基础实训――固牢“金字塔”根基层

第二学期里,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及大纲要求,安排学生进行金相实验、热处理实验等金属材料部分的实训和材料实验、机械制图测绘、Auto CAD等力学部分的实训。帮助学生了解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机械性能及力学性能,掌握改变金属材料机械性能的方法;让学生不仅能看懂零件图和装配图,还能测绘零件图和装配图,并掌握在电脑上运用Auto CAD绘图的技巧,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和操作能力。

三、第三学期的基础实训――掌握“金字塔”核心层

第三学期里,安排1~2周时间的机械设计基础实训,以培养学生综合知识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电机线圈绕制和控制实训、单片机实验与实训、PLC实验与实训及Master CAM实训等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电学方面知识的能力及电学方面的动手能力;并通过数控车、铣的动手能力以及切削机床拆装能力的实训,帮助学生加深对机床结构和加工范围的了解;还要进行数控设备的编程和基本操作能力的实训,学习、了解并实训UG、Pro/E。有实训和师资条件的,还可安排学生了解并掌握线切割、电火花及加工中心等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加工设备的操作实训,以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第四学期的技能考证――迈向“金字塔”顶层

第四学期里,最好安排两个月时间的技能考证实训,使每个学生能够考取至少1~2个由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劳动技能中级操作证书,以检验学生之前的学习和实训成绩及知识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从好奇兴趣爱好的转化,提高学生对自己能力结构的认识,增强学生自主调整,深化学习实践的能力。还可鼓励学生根据自身能力申请考取高级证书。

五、第三学年的专业实训――登上“金字塔”顶层

在整个的第三学年里,学院可以根据学生所掌握的劳动技能水平,有目的和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和专业对口的合同企业单位实习,以发挥、拓展、提高学生的技能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最后的毕业设计,在学院图书馆资料参考和老师的专业辅导提供全力支持的基础上,由学生根据三年所学后获得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结合实习获取的实践经验,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设计课题,以使毕业设计与答辩成绩达到最优化。进而保证向社会输出高技能、高素养的职业技能人才。

六、结语

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金字塔”递进法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巩固学生的基本素养和知识结构,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综合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学生进出的良性循环。但在实践中还需不断完善“金字塔”递进法模式。需根据中职院校各自的师资、实训等条件制定相应匹配的教学计划和大纲,编写具有本校特色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教材,以明确各实习阶段的实习目的、内容、方(下转第82页)法及考核要求,保证实习过程的连贯性、实习阶段目标的递进性;还应建立双师型和高技能技师构成的高质量实训指导教师队伍,以增强实训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盛秀兵.试论机电一体化教学的改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10)

中职教学计划范文4

关键词:中职学校 数学教学 现状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033-02

数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文化课程,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发展数学应用能力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成为高素质劳动者的必然要求。为此,中职数学教师要清醒地认识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现状,明确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以促进学生求职就业的宗旨和积极改革的姿态,分析探讨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和学科内容特点的优化策略,力求通过富有时代性和实践性的中职数学教学提升数学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的推动作用。

1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普高热,中职学校的生源素质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越来越不尽如人意,加之科班出身的教师习惯于按普通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实施数学教学,产生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摸清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现状,由此探究有效的优化策略,我们选取本校2012年秋季入学的部分学生做样本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并对问卷相关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概括起来当前中职学校数学教学问题主要存在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

(1)从学生的角度看: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数学学习基础普遍比较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不浓,学习自觉性差。加之数学教学内容的抽象性,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着较强的畏难情绪。问卷统计发现“对数学学习没有信心,怕数学”的学生占到调查对象的82.3%。大多数中职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只能对知识点做孤立呆板的记忆和理解,缺少独立思考,或思考过程灵活性不足,习惯于固定思维的解题模式,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习效果低下,遇到稍微有些难度的习题就束手无策。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调查对象的数学及格率不足52.6%。

(2)从教师的角度分析:中职学校数学教师大都毕业于普通本科院校,缺乏对职业教育规律和特点的系统学习掌握,对中职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和学习能力认识模糊,对中职数学教学“够用为度”的标尺把握不准。相当一部分教师习惯于普教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轻非智力因素,没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疑惑。由于中职学校少有升学压力,部分数学教师存在懈怠心理,课堂教学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课时,对适合中职数学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研究不足,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学习的结合不明显,教学的因材施教和服务专业学习的原则落实不佳。

中职学校数学教学的现状与国家对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中职数学教师通过改革与创新,优化数学教学,促进学生数学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

2 优化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要优化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教师必须加强职教理论学习,掌握中职数学教学规律,使自己的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驾驭数学的能力。

(1)创设新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情感选择和积极情感倾向。对于中职数学教学而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和前提。由于中职生的心理发育尚不完备,在学习中表现出较强的无意识注意,其学习动机极易受外界客观因素的直接影响。这就要求中职数学教师发挥教学智慧,从学生已有的心理认同趋向和数学知识结构出发,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与之相对应的、富有新意的教学情境,使抽象性、概念性很强的数学知识衍化为生动具体、形象有趣的环境和片段呈现在学生面前,从感觉、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情境带来的新、奇、趣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在教学“球的面积计算”时,我们利用CAD课件将一系列半球的内接圆侧面代替球面的过程动态地展示给学生,使抽象的理性知识转变为直观动感的画面。由此创设的教学情境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氛围,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强烈的数学学习动机,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不再是单纯的数字符号,而是一门有趣的学科,相对静态的教学得以变为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动态教学。学生在兴致盎然的状态下踊跃地投身于对课件展示内容的观察、联想、猜测、探究、交流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比较顺利地推算出球的面积计算公式。

(2)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分层教学。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是《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之一。在以往的中职数学教学中,由于受教学时间、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教师往往采用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目标的无差别方式授课,忽视了学生在性格、气质、知识和智力发展水平上的个体差异。使得数学基础较好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受到阻滞,影响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认知水平的发展。数学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迫于教师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疲于奔命,学习既吃力又低效。出现了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消”的两极分化现象。为此,中职数学教学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方式、思维策略、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制定差别化的教学方案,实施分层次教学,以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应有的进步。例如在教学目标上,我们就制定了A、B、C三个层次的具体内涵:A层为发展性目标,要求全面、扎实地掌握大纲要求的数学知识,树立探究精神,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B层为提高性目标,要求基本掌握大纲要求的数学知识,奠定专业学习“够用”的数学基础,树立学习信心。C层为基础性目标,要求达到教学大纲的教学起点要求,基本掌握专业课学习“够用”的数学知识,形成一定的数学学习兴趣。依据上述教学目标,教师选取整合教材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并激励他们发挥潜能,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3 引导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标志的新型学习方式,把“带着知识走进学生”向“带着学生走进知识”的转化作为强化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举措。中职数学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宗旨,组织学生开展对教学问题的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活动,给学生搭建自主获取知识的平台。在探究过程中注意诱导学生于平凡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数形特点,把握各种影响因素间的联系,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例如在学习了“函数的奇偶性”后,我们通过师生共同商榷,提出下列问题:(1)如何以自己的语言阐述奇(偶)函数的定义?(2)奇(偶)函数的定义域有何特征?(3)f(x)=2x,x∈(0,+∞)是奇函数还是偶函数?f(x)=2x+1,x∈(0,+∞)是奇函数还是偶函数?(4)若f(x)=x2+a,x∈(2a,a2+1)是偶函数,a应该是多少?(5)是否存在即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的函数?并就这些问题引领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明确的问题让学生学有目标,议有方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使“函数奇偶性”这一概念清晰地铭记于学生的脑海中,而且在践行“问题是教学的开端、主线和归宿”的现代教学理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改革数学教学内容,服务学生的专业学习

中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属性要求中职数学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实用,够用”的原则,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中职数学教师要明确中职数学是学生专业学习的工具,学好数学是为了更好的提高专业技能。新版中职数学教材以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构建了与专业学习对应的知识框架,为数学服务专业学习创造了有力的条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研究专业课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备教材、备学生”,要打破原有的中职数学知识体系,从专业的角度挖掘数学教学内容,确定服务于专业学习的数学教学内容。例如:机电类专业需要作图、视图、正弦函数运算的能力,在教学中就要重点强化立体几何、三角函数方面的知识;财会类专业涉及记账、报表、投资、储蓄、保险等业务范畴,此类专业的数学教学就要侧重函数、数列、统计方面的知识。这样的数学教学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与专业是息息相关的,学习自然有兴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数学实际应用能力和用数学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5 实施激励评价,巩固学生的学习自信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过:“激励和鼓舞是最好的教学手段,这会让学生在自信的暗示下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中职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都有喜欢被肯定、被鼓励的天性,教师的课堂评价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投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职数学课堂评价要遵循激励为主的原则,在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的同时,全面掌握和分析每位学生的性格爱好、学习状态、特长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从发展的角度看待每个学生,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体现学生个性的评价语言,用灵活的“尺子”去度量学生的进步,特别注重对学困生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热情洋溢的评价中找到自我、体验成功的欢快,并由此巩固自信、启航。

中等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造就千千万万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使命。中职数学教师要顺应时代要求,认清当前形势,以不断优化的中职数学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推动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

参考文献

[1] 胡正华.中职数学教学现状与有效教学策略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1(6).

[2] 李春凤.中职生数学学习的现状及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践,2012(9).

中职教学计划范文5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教学改革;技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13日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我省从2007年开始,作为中职学校本身就是以技能为主,技能学习要占教学内容的60%,在以前的技校,中专,大专等学校中早就开展过,并且也是企业选拔技术能手,劳动模范的一种方式。但是中职学校在以前没有开展大规模的技能竞赛,只是通过对口高考的模式来选拔人才。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年,技术已经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在教育部的指导之下,全国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越办越红火。竞赛项目也越来越丰富。从而开拓出一条“以就业为导向,以大赛促教学,促专业建设”的新气象。出现“普通高中有高考,职业学校有技能大赛”的模式。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改革提高。

今年我们省在大赛制度方面大胆创新,推出了省级一等奖以上免试上本科,市级一等奖以上免试上专科。进一步提高了对大赛支持的力度。将技能大赛“覆盖所有中职学校、覆盖所有专业、覆盖教师、覆盖所有学生”的良好局面。大赛检阅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成果,同时也展示了职教学生的精湛的技能操作水平,认真负责的职业精神。体现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的综合素质。笔者作为机电专业负责人,从2008年开始指导机电专业的技能大赛,先后指导了维修电工、电子产品装配、机电一体化技术。多次带领学生在安徽省中职机电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奖,笔者参加教师组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也荣获奖励。通过辅导学生参赛和自己参赛,感受到机电一体化项目竞赛对我校机电专业的教学改革产生重大影响。

一、机电一体化大赛促进教学模式改革

技能大赛设立以后,我校高度重视,在滁州市连续多年都名列前茅,我们设立了技能特长班教学,以每个专业的竞赛项目设立了相应的技能特长班,利用课外活动和周末时间开展技能培训。技能大赛不仅检验了学生的技能水平,也检验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同时也检验了学生的课程建设及管理能力,引导职业教育的全方位的发展。

我校处于安徽省滁州地区,属于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地区。学校一直坚持以服务当地经济建设为目标,在实现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方向,尝试各种办学模式,把学生的学科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职业师资培训都和学生的技能大赛训练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变。把学校办成特色鲜明、效果明显、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技术工人的培养中心。

二、机电一体化大赛促进教师技能提高

随着技能大赛的发展,我省技能大赛的技术水平也不断提升,机电专业的比赛从最初的电力拖动技术。逐步提高变为了电气装配与检修和机电一体化技术,这对教师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校也在不断推进办学模式改革,在顶岗实习阶段中,安排教师和学生共同下企业,不仅把学生的管理从学校延伸到企业,而且还促进了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让教师和学生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熟悉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一定的锻炼,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也使教师接收到了新的专业知识和科技信息,了解专业技术发展动态,了解企业和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教师在技能大赛中发现和遇到的难题,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寻求学习的途径和解决的办法,这成为提高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校提高校企合作,积极参与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利用本专业的技术力量,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培养教师的科研素质、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三、机电一体化大赛促进实训设备更新

全国技能大赛中的机电一体化项目是利用亚龙公司的YL235A机电一体化实训台为设备的高科技的比赛项目,为了能够跟上技能大赛的发展,我校在2010年利用新校区迁建的契机投入2,000万元购买了大批实训器材,其中在机电专业投入了350万资金更新实训设备,其中就特别购买了22台(套)机电一体化设备。40台(套)PLC可编程设备,22台(套)液压与气动设备等,按照安徽省内一等的水平建设我校的机电专业的实训基地。

设备的投入使我校有能力在当地具备了示范和引领的作用。为了充分利用这些先进的实训设备,我校还特别安排了多名教师去亚龙公司和天煌公司参加由公司主办的职业技能培训班,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通过培训教师能够熟练的使用先进的实训设备,先后开展了机电一体化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楼宇自动化安装技术,光伏发电技术等项目的技能竞赛培训工作。

设备的投入和人员的培训使我校的机电专业技能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教学能力和新项目也在不断的开拓和完善中,这些新设备成为我校技能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机电一体化大赛促进教学水平提高

机电一体化技能项目的设置,促使我校调整了课程设置,在机电专业教学计划中提出培养目标“应用型、技能型实用人才”。在培养竞争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加强了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课程设置根据我市产业的需求进行二次开发。结合我校情况分为几大模块:文化基础模块、专业理论模块、技能操作模块、岗位能力训练模块。学生在学完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后,结合技能大赛项目设置了钳工类(工具钳工、装配钳工),机械加工类(普车工、铣加工、数控操作工),电气安装与检修工,机电一体化技术四大类项目的实训模块。不但要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要求学生能够取得相应模块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能力贴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技术的需要。

五、机电一体化大赛促进校企合作

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技能操作的比赛。在有效的四个小时时间里,一位选手要完成PLC控制程序,触摸屏控制程序和变频器的参数设置;而另一位选手要完成传送带,机械手及供料机构等的组装,气动电磁阀的管路连接,传感器,按钮,开关,电磁阀磁性开关等的电路连接;最后要把程序下载到PLC和触摸屏内,接通电路,气路后进行整体设备的联合调试。完成一个生产线的模拟生产加工过程。这些操作对于一个中职学生难度相当的大。作为参赛的选手,必须有一位精通PLC编程技术,有熟练的装配水平并且能够解决错误的能力。这些技术对于相当多的教师都不具备,而这些技术又是企业生产中最常见到的设备。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学校教学与企业的脱节太大了,企业要紧跟科技发展,不然就会被淘汰,学校教育也要紧跟企业技术的发展,不然我们教出来的是昨天的技术,是没有多大的价值的。

到企业去,到高校去,到技术发达的地区去参加培训,参与生产性实习,和企业深度合作是我们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经之路了。我们真的不能再闭门造车,拿着以前的教材,教案,继续的讲下去了。我校先后安排教师到我市的浩淼科技公司,三友电子公司,爱福电子公司,滁州市长电科技公司去带领学生顶岗实习;安排教师到江淮汽车,康佳电子,亚龙科技,天煌科技等企业接受培训;安排教师到国内著名高校,技能培训中心,以及到德国去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的科技,把机电专业的技术发展带回来,分享给我们每位专业教师。我们的专业老师与企业的差距也在一点一点的缩小,在滁州市举办的企业技能人才竞赛中,我校有三位机电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同台竞技,获得了一个第二名,两个第四名的好成绩。这说明只要能够坚持与企业的深入合作,我们的教师就有专业成长的舞台。

六、机电一体化大赛改变教师的眼界

在第一次安装好机电一体化设备时,我们非常惊讶设备是如此的先进,可以模拟完成一条生产线的生产加工全过程,自动化的过程,复杂的机械设备,复杂的气路和电路曾经让我们不敢轻易动手。通过多年的竞赛训练和参赛。我们的专业老师已经不在把实训设备当成困难了,拆卸,安装都是简单的工作,复杂的设备学生都能够很好的装配,调试。学生对编写程序就像平常做作业一样轻松就可以完成。

中职教学计划范文6

【关键词】医药 职业教育 基础化学 一体化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必须以社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为培养依据,强调应用性,突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因此,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符合职业教育目标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现以基础化学课程为例,就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思考,介绍如下:

一 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内涵

所谓一体化实践教学,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旨在改变传统的课堂内的“粉笔”加“黑板”的静态教学模式,转而形成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任务(或项目)的实施有机结合的模式。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质是将教室与工作间融为一体,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情境教学的氛围,在课题(或案例)教学中学习技能,获得能力,使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有效地融为一体。做到在实践中教理论,在运用中学技术,提高职业素质。

二 《基础化学》课程一体化的必要性

1.基础化学的教学现状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化学基础课程,其实验课时比理论课时还多,在经典的定性分析以及定量分析实验中,当前使用的教学手段基本上还是黑板、粉笔和教师的示范演示。无法充分体现理论知识对实验的指导作用,这种理论与实验相脱节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2.学生现状

目前中职生普遍素质低下,大多数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形象思维能力尚可。如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讲授专业课,大多数同学听起来昏昏欲睡,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次理论教学的内容与实习课题往往不符,出现了你教你的,我练我的,互不干涉的局面,不利于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3.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技工院校毕业的学生毕业后都是忙碌在工厂生产的第一线,用人单位都希望学生从学校毕业后不经过培训,就可以胜任岗位工作。如果在校期间,还是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得不到实验、实物操作等实践操作的练习,将被用人单位毫不留情的淘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立足于社会的能力。

三 分析化学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构建

1.实行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以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为核心,化学实验教学的立足点必须从单纯的老师传授知识转到学生掌握知识,并且能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为此应重教材,精选实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知识的应用,注重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形成一定的成就感打下基础。

2.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

在分析化学中,改变原来以知识章节为单位的知识安排,形成以四大滴定(酸碱滴定、沉淀滴定、氧化还原滴定、配位滴定)为体系的编排,并将相应的配制溶液、溶液的标定、溶液的滴定等都是基本知识和技能穿插其间,使章节条理清晰,内容紧凑。在教学环节中,摒弃单一讲授知识点的教学思路,应转变为由教学案例(实例)引出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思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3.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以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把知识、技能与素质融为一体。在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时,既有基础实验,又有专业实验;既有基本技能训练,又有创新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环节;既要强调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整体训练,又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实践教学课程。从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将实践教学环节分为课堂教学训练、实验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第二课堂活动等。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将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设计,建立与理论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如何实施实践教学的几个环节:

(1)课堂教学训练。包括演示教学、案例分析、仿真实验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探索,勇于尝试,使学生乐于学习。

(2)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可分为基础性实验和专业实验。基础性实验多为纯验证性、基本仪器使用及基本测试方法为目的的实验,主要分布于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中。这些实验原来分别依附于各课程,由于缺乏各课程间的相互整合,有时出现基本操作训练重复或遗漏现象。一体化实践教学按照职业技能特点和要求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合并或撤消重复性实验,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便于学生毕业后在生产单位“上手”快,缩短“磨合期”。

(3)校内实训。校内实训基地是便于学生一边学理论,一边从事应用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必不可少的场所。学生通过校内实训,受到最基本的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如药物制剂专业学生在基础化学方面应掌握的技能,是根据学生将来进厂的工种来进行专项训练的。实训内容按专项实训大纲和指导书要求进行,包括设备的使用与保养、最基本的药检方法。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可以就某一技术或操作在集中时间内进行反复训练,直至掌握。通过校内实训既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对药品最基本的检验方法和操作等有了必要的认识、了解和掌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及早进入职业角色,接触实践,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为校外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校外实习。包括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校外实习,学生对企事业单位的现代化设备、生产技术与科学管理等有了必要的了解和掌握,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缩短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打下良好基础。

(5)社会实践能力训练。社会实践: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到药厂、药店或其它药品生产服务性单位参加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增长了知识与才干,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社会调查:学生对家乡或某地区的医药生产与服务状况、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情况、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状况等进行调查,了解行业与社会发展水平,开阔眼界,扩大了教育面,调动了学生投身社会的积极性,强化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6)设计与创新能力训练

第二课堂活动: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以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设计或竞赛活动为主要内容,如实验操作技能竞赛,学生在综合实验和竞赛活动中受到较全面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锻炼。

四 分析化学课程一体化的实施

1.修订教学大纲

首先应根据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应开设的课程和课时分配。整合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突出职教特色,强化技能训练。实践课时至少要占教学总课时的1/2。根据实践教学目标要求,修订实践教学大纲,整合实践项目和内容,修订或调整实践指导书。实验内容的修改应以验证性、基本操作训练为基础,适当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及工艺性、实践性较强的实验,删除陈旧的实验内容与方法,尽量选择接近生产实际的内容,以避免实践教学与生产实践脱节。

2.调整化学实验内容,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的分析化学也应该不断更新,具有时代气息。

现代化学实验内容设计应体现以下几点:一是应用性,紧密结合学生实习或者是工作中接触到的实验内容;二是开放性,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自己分析整理数据;三是综合性,整合化学各专业的各类研究方法和手段;四是可操作性,所有设计的实验内容均是在当前经费允许的范围内,高年级的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实验内容。

3.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仿真实验的应用

传统的实验都是在真实的实验室中完成的,由于一些实验设备贵重,使得一些实验难以在真实的实验室中进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仿真软件的问世,使得这些实验可在虚拟实验室中完成。仿真软件在实验中的应用已有很成功的案例,例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的使用,学生可以打开这些仪器的仿真软件,虚拟实验非常逼真,有种身临其境自己去操作的感觉。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真实实验和仿真实验相结合,能使实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仿真实验使得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提供实验演示,也就是将实验室搬进课堂,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实验,实现即时验证理论,使知识的传授一气呵成,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4.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

教师的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类型界限在不断淡化,只会根据课本讲理论的教师已不受学生欢迎,培养“双师型”教师势在必行。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教师针对性的下厂实践、跟踪厂内先进技术发展动态,在完成培训的同时,还帮助工厂解决了许多现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2)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打破了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的界限,积极鼓励理论课教师参与实践课教学指导中来;(3)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技能竞赛,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中去;(4)从企业引进优秀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学一线;(5)聘请一支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等,以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生产实践水平,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5.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

学校在具备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还应逐步建立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才能保障理论和实践一体化顺利地进行。首先应结合本校实训状况,确定评价要素,在此基础上设定评定指标,指标应尽量定量化,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影响,使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形成系统,成为体系。以该体系对学生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准确合理的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学生相对会积极主动地接受技能训练,以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定实验实训效果,根据学生对操作技能掌握的程度不同,成绩不同。完成实训目标,成绩较好的学生有成就感;成绩较差或病事假的学生会主动找时间补实验、实训,改变了以往轻视、应付甚至逃避实践课的现象,提高了学生训练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实践教师也有很大的触动,有利于实践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改革的成败关系到整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总之,基础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一体化,也正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哲学道理,也充分的体现了基础化学这门课程的特点。理论和实验教学结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形成学生的成就感,并且以饱满的精神进入社会,凭借所学的专业知识立足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周鸿顺.面向21 世纪高师化学专业实验课程结构的探讨[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