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走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全球经济走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全球经济走向

全球经济走向范文1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国际贸易;国际贷币

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但时间漫长

就目前的态势来看,金融危机后的全球经济正在逐步走向复苏,但是由于受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其要完全复苏所需的时间将会是十分漫长的。首先,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因此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其自身流动资金短缺或偿付能力不足的现象;而另一方面,由于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银行等金融机构剥离了大量的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因此急需重新注入大量的资金以弥补其亏空。其次,全球经济的复苏还会受到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例如美元的贬值、经济的失衡及失业率的攀升等等;美元的贬值极有可能造成在实体经济或金融市场中出现新的泡沫,严重影响了经济或市场的稳定性;而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经济失衡会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速度,其要达到再平衡的态势又需经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失业率的攀升、就业压力的增大等非经济因素则会从另一角度制约和干扰全球经济复苏的过程。

除去上述所提到的不利因素,诸多有利的因素将从正面推动全球经济的复苏,而且从目前的态势来看,其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首先,针对于日益严重的金融危机,各国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及措施,这对刺激经济的不断增长、恢复当前的市场信心、扭转经济的下滑态势、促进经济的快速复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我国为了应对本次金融危机,刺激本国经济的增长,从国家财政上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进行了巨额的投资,并对其他领域也加大了其投入的力度,积极培育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政策或措施都将大大的推进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促进全球经济的增长。其次,科技的创新、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也将从很大程度上促进全球经济加快复苏,在长期内会决定全球经济增长的总趋势。因此可见,在上述有利因素的作用下,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仍将会在整体上实现复苏,但需经过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

二、经济增长模式调整,产业转移加速

从另一角度来说,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实质上是对早先全球经济增长模式的一次强制性的调整,其调整的原因是该模式无法维持全球经济的持续曾长;经过这次强制性的调整,可以使全球经济重新回到再增长的良性循环之中,但其调整的成本却是极其高昂的,导致了全球经济的一次重大衰退。

为此,从全球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出发,必须对早先全球经济的增长模式进行一次根本性的调整,例如发达国家必须适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遏制超前和过度消费,减少自身的资产负债率,执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等等;而发展中国家则需重新调整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扩大内需,刺激?肖费,以实现从内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或拉动,防止因外部不稳定性所导致的经济增长乏力。

经过本次金融危机,全球产业将加快向具有低成本、市场潜力大等优势的发展中国家或其他新兴市场转移的速度,并在此基础上尽早实现对产业的转型或升级,以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全球经济的早日复苏以及进一步的发展。首先,新能源和环保节能产业有望引领全球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在本次金融危机过后,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加大了其在新能源和环保节能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投人力度,努力推动其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并以此来引领全球产业结构的再调整,使其拉动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增长。其次,作为全球经济的主要载体,西方发达国家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在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际分工中处于领先地位,其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环保节能等绿色产业和运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仍将继续发展金融、保险、信息、科技、法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优势。由此可见,全球产业转移将呈现出多层次、多梯度和多向性,横向与纵向相互交融,从而形成更加复杂的全球产业格局。

三、国际贸易投资加速,但受保护主义制约

随着全球经济逐渐走向复苏,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投资将会再次活跃,并从很大程度上推动全球经济加快复苏。首先,全球产业转移将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和更深层次上进行,从而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并且拉动了全球范围内相关服务业的增长,创造出了愈来愈多的就业机会。其次,国际贸易投资的加速还会对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区域内其产品、资金、技术、人员等要素的流动会更加便捷,其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或空间。最后,新能源、环保节能等绿色产业的迅速发展,也会带动国际贸易投资的发展,从而创造出对绿色产品、环保节能技术及设备的更多需求,拉动全球经济和市场的复苏。

但是,在全球经济复苏的过程中,各国由于大多是从自身角度出发,为加快本国经济的复苏,将采取一些对本国经济或市场的保护主义政策及措施,这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首先,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尽快恢复经济,保持经济的平衡,将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减少超前消费、扩大国内需求、降低进口需求,因此这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增长尤为不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际贸易投资的发展。其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增大的现象,也将会对西方发达国家带来一定的冲击,其必然会采取相关保护主义措施,恢复就业市场,降低失业率。最后,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企业破产率的增加,各国必然会采取相关保护主义措施,通过设置相关障碍防止过多的本国企业被兼并或控制,尽力降低其投资或兼并活动给本国经济所带来的长期不利影响,从而弱化了国际资本市场的流动性,限制了国际性投资活动的发展。

四、国际货币体系出现新变化。但仍将以美元为主

全球经济走向范文2

但全球经济集体性衰退的趋势在七月也出现一丝见底迹象,保增长战略有些成效,经济下滑趋势有被稳住的可能性。

目前全球经济唯一亮点,居然是美国。七月全球经济继续下行,其中欧元区17国7月制造业PMI数据均疲软,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失业率继续攀升,在欧元区高负债国家,经济危机有向社会危机演化的迹象;美国经济前景很难判断,可用“时好时坏”来形容。7月底,美国的一系列制造业、服务业数据仍然趋冷,美联储也称,美国经济复苏在今年上半年逐渐失去动能,就业增长仍在放缓,失业率依然较高,房产市场仍疲惫不堪。但观察8月初公布的实际数据,美国房地产业基本已稳住,就业人数在7月大涨,非农就业增加16万人,虽然失业率微升0.1个点达8.3%,而这正是因申请就业的人数较上半年增加,这被认为是就业市场改善的标志之一。

综合评价,美国经济的基本面是稳定的,基本实现了“稳增长”,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表现最佳。而美国经济的表现,很可能有助于下半年全球经济实现“稳增长”。

笔者以为,美国制造业虽然在复苏,但在全球经济趋冷的背景下,美国经济很难一枝独秀,除非欧债危机彻底缓解,中国经济走出谷底。而这些,还要观察。下半年,美国经济能稳住就很不错,不要指望其“高歌猛进”,只要不形成拖累就好。

鉴于欧美经济的现实情况和全球经济的复杂性,八月初,全球几大央行纷纷采取继续观望的策略:美联储未推出QE3,欧洲央行没有出台购买西班牙意大利国债的计划,中国央行也没有降低存准率这都与市场预期有很大差距。虽然策略相似,性质却大不同。美联储是因美国经济表现稳定而决心稳住货币政策,“杀手锏”要留到最关键的时刻再用;欧洲央行很想出手和“超宽松”,但却不敢单兵独进。而欧洲央行 “束手无策”,很可能使欧债危机进一步蔓延深化。

未来全球经济最大的麻烦还是欧债危机,但另一大隐患是很难找到新的增长点,而后者可能才是最致命的。

欧债危机不仅使欧元区经济开始步入衰退,全球各大经济体也受到拖累。如欧债危机得不到控制,欧元区不仅金融业受损,制造业也会受损,全球主要经济体不仅虚拟经济受损,实体经济也会受损,欧债危机仍有可能演变为全球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8月3日,标普再度下调意大利十几家金融机构的评级,此举与美国七月非农数据利好形成对冲,给投资者的乐观情绪泼了一盆冷水。

全球经济走向范文3

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B20)开幕式上,主席用“四个进程”“五个新的起点”向世界阐释中国的过去、标注中国的未来,深刻揭示出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中国发展的努力方向和实现路径。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的发展前景一定会越来越好,对世界的贡献一定会越来越大。

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壮丽征程。主席回顾几十年来的中国进程,深刻指出,这是探索前行的进程,这是真抓实干的进程,这是共同富裕的进程,这也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6亿多人口摆脱贫困,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作出重大贡献。2011年至2015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7.3%,每年增量相当于贡献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规模,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5%,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动机。事实证明,中国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不仅是自身需要,更会惠及世界各国人民。

今天,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增大以及同世界的合作不断加深,中国经济走向受到外界关注。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6.7%,在主要经济体中仍然位居前列;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73.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4.1%,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这些都说明,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完全能够实现转型升级、凤凰涅,为世界经济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这个机遇,是中国发展新起点的机遇。主席强调,经过38年改革开放,今天的中国,已经站上新的历史起点。这个新起点,就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新起点,就是中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起点,就是中国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新起点上,中国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强调要牢固树立和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些发展理念引领的,必将是中国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也将为世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全球经济走向范文4

ACC首席经济学家凯文・斯威夫特分析,由于经济环境改善,2014年全球化学工业增速有望达到3.8%,显著高于2013年2.4%的增速。斯威夫特进一步指出,在新的一年 ,亚洲发展中国家、中东和拉美地区仍将是全球化工增速最快的国家和地区。此外,得益于页岩气竞争优势,北美地区化工增速也将变得强劲。西欧和日本仍将滞后。在化学工业增速加快的刺激下,今年全球化工产能利用率水平也将提升。

业界之所以看好今年化学工业的发展前景,取决于对2014年全球经济环境的良好预期。IHS首席经济学家纳里曼・贝拉维希表示,受益于私营部门去杠杆化和公共部门财政紧缩两大阻力缓解,2014年全球经济将走出疲软困局,重新恢复增长势头。IHS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达3.3%,比去年的2.5%有所增加。

2014年可能是农用化学品行业是一个缓慢增长年,但将为市场强劲增长积蓄能量。

据苏格兰咨询公司Cropnosis报告,预计2014年农用化学品需求将有所放缓,增幅仅为4.4%。巴斯夫公司农作物保护品东南亚业务负责人Leon van Mullekom表示,部分原因是农.作物价格普遍较低。也有人表示,现在农业生产面临主要挑战是如何更好地提高农作物产量,同时不破坏环境。随着技术进步,现在的农用化学品平均用量已经远低于过去数十年的使用水平。

在2013年全球农用化学品整个市场中,不同产品表现也不一样。其中,种子处理剂市场表现最为抢眼,其增速超过了13%,预计今年还会继续跑赢整个农用化学品大市。全球种子处理市场2013年的市值达25.9亿美元,而预计到2018年将达到41.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0.6%。“因为农民都倾向于购买高价值的种子以增加产量或生产特殊品种,”Cropnosis公司首席顾问GautamSirur表示。

拥有农药市场近一半市场值的除草剂增速将从两位数回落,但仍会跑赢大市。其中一个原因是农民被迫使用更昂贵的产品,因为杂草对草甘膦产品产生了抗药性,如孟山都公司的草甘膦产品―农达(Roundup)已普及。

全球经济走向范文5

2007年,全球经济正走向“软着陆”。经历了自2003年中至2006年中的快速增长以后,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的放慢会带来一些有利的副作用。大宗商品价格将由高位回落,通货膨胀压力会有所缓解,全球贸易失衡也将减小。

虽然美国经济有所放慢,但在今后几年中,美国增速仍将高于欧元区、日本和加拿大。稳定的出口增长和企业资本支出将有助于缓和经济放慢的影响。如果一如预期,住宅建设在2007年下半年逐渐稳定,并于2008年复苏,2008年美国真实GDP增长率将回升至3.2%的水平。

2007年,亚太地区对全球经济的重要性将有所增长,占到世界真实GDP增长的39%,高于2006年的35%和1995至2005年间的30%。2007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16%,这一权重比2006年上升三倍。尽管会出现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的回落,我们预计今年中国的真实GDP增长10%,2008年则为9%;并且今年中国将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

由于大宗商品价格降低、新增投资能力增强以及全球竞争,通货膨胀在2007年将得到缓解。预计今年全球消费物价通胀从2006年的3.1%降至2.6%,在世界大部分地区通胀水平都会有所下降。但欧元区是一个例外,今年德国的增值税增加将推动该地区的通货膨胀从2006年的2.0%略微上升至2.1%。

全球贸易不平衡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汇率调整会促进不平衡状况于2007年得到改善。2006年三季度,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达到了创纪录的一年9020亿美元(占GDP的6.8%),这标志着一个谷底。

现在,多种力量将使得贸易重新走向平衡,例如美国经济和进口需求放缓,西欧和亚洲国内需求增长,汇率调整以及油价降低等。预计美国经常项目赤字至2007年底将缩小为8000亿美元左右。另外,美国巨大的贸易赤字以及大量外资的流入将进一步增加美元贬值的压力。到2007年底,预计欧元兑美元汇率约为1∶1.42,美元兑日元和人民币汇率也将分别跌至1∶106和1∶7.43的水平。而中国贸易顺差可望随着进口增长加速、出口增长放慢而大幅缩小,预计将从2006年1800亿美元的顶峰降至2010年的760亿美元。

不过,全球经济中也存在一些风险,主要包括:

――通货膨胀率和利率水平高企。近期全球货币供应数据显示,流动资金增长可能在2006年底强力反弹。经过几年的温和上升以后, 欧洲和北美洲的工资率目前呈加速迹象,而任何工资和物价通货膨胀都会引发货币政策强力紧缩的风险。

――美国经济急剧放缓。在悲观的情况下(大约有20%的可能性),石油价格的回升加上较快的美元贬值推高通货膨胀,进而导致高的债券收益水平。结果会引发更为严重的房地产市场衰退以及消费支出和企业投资的停滞。对美国及世界而言,这种情况即使不是真正的经济衰退,也相当接近于衰退了。

――中国经济“硬着陆”。2003年开始的投资过热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严重风险,加剧了生产能力过剩和银行部门的不良贷款。迄今为止,健康的出口需求吸纳了投资形成的大部分产能;但是政府对投资的强力控制,加上美国市场转软,增加了出现通货紧缩螺旋的风险。同时,消费需求的结构性问题也使得经济增长不可能马上转为消费驱动型。

在硬着陆发生的情况下,我们估计,中国真实GDP增长率将减弱至4.5%的水平。这将导致失业率上升,引发商品价格进一步下滑,对各出口国带来不利影响。如果中国增速降低5个百分点,世界经济增速将降低0.3个百分点。

――油价反弹。由于北半球的暖冬削弱了石油需求,油价目前处于每桶50-55美元的水平。不过,石油市场仍然存在着许多潜在风险。目前大约占到世界生产总量三分之二的国家,要么产量下降,要么存在着重大政治和经济风险。冲击一旦发生,将可能使得油价攀升至每桶85美元甚至更高。

――房市崩盘。由于许多家庭很高的债务水平,任何房价的剧变都可能通过负的财富效应而改变消费者支出结构,进而造成通货紧缩的压力。不过,通常情况下,只要没有剧烈的紧缩政策,过度增长的房价不会突然崩溃。

全球经济走向范文6

从国际经济关系看,全球经济再平衡涉及各大经济体的现实利益调整,因而必然是一个各国利益博弈的过程,必然面临错综复杂的国际贸易金融关系的挑战。当今国际经济治理结构的弊端和美元霸权地位是导致危机发生及加剧的重要因素,全球经济回归平衡必须改革国际经济治理结构,构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这显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和障碍。全球经济再平衡将是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痛苦调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江苏会面临哪些挑战与机遇,应采取何种策略应对?

一、全球经济深度调整:江苏面临的挑战

1.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对江苏经济增长动力构成了严重挑战

过去的20多年,得益于新国际分工体系和发达国家过度消费带来的国际市场旺盛需求,江苏开放经济迅猛发展,推动了江苏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1978~2009年,江苏经济年均增长12.6%,而进出口额、出口额年均增长24%和36.5%,分别是经济增长速度的2倍和3倍。国际资本、国际技术和国际市场成为推动江苏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1996~2009年外资企业在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6.9%上升到40.9%,1995年进出口额、出口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26%和16%,2006年上升到了105%和59%。根据研究和测算,2000年以来开放型经济对江苏经济增长的整体贡献率在50%以上。全球经济深度调整意味着支撑江苏经济快速增长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未来经济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江苏的产业结构外向度很高,对外贸易依存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将近一倍,因而国际需求持续下滑对江苏经济增长的影响严重,而高度外向的产业结构也不是短期能够调整过来的。

2.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对江苏的产业链分工提出了严峻挑战

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的核心是在市场规律下改变发达国家过度消费、发展中国家过度储蓄的全球经济格局,这必然会影响和改变当前的国际分工体系和产业链布局。目前,有三方面的因素在推动全球产链布局重构:首先是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政策正在促使部分制造业企业回归,同时技术创新也为制造业回归提供了经济上的可行性。例如美国一家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生产一次性筷子,已经大量出口到中国。其次是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成本迅速上涨。统计数据显示,2000~2010年江苏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10299元增加到40505元,上涨了3倍。美国一家研究机构指出,2003~2008年间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上升了19%,而美国只上升了3%。此外,土地、能源的价格也在大幅上升。第三是全球分工生产模式大大拉长了产业供应链,原材料供应、零部件生产、最终组装分布在多个国家,其衔接配合复杂脆弱。2011年3月日本遭受地震和强海啸侵袭,一些关键零部件工厂被毁坏导致全球数家汽车工厂停产。同年10月泰国部分工厂遭受洪水灾害,导致本田汽车的马来西亚工厂被迫停产。为了减少风险,欧美跨国公司已经开始把工厂回迁本国或“近岸”地点,让供应链尽可能贴近需求地。一场从离岸到近岸的供应链转变正在发生。

全球产业链布局的重构对江苏的产业结构和价值链分工将形成严峻挑战。江苏目前的产业链是跨国公司在2000年前后以IT产业为重点、以终端加工组装为核心、以大规模出口为导向建立起来的,而终端加工组装不仅受生产成本的影响更大,而且对供应链安全性要求也更高,这两个方面使得江苏的产业链更容易受到国际产业分工变化的冲击。事实上,随着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和环境要求的压力加大,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链布局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大量新的生产基地越来越多部署到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我国的中西部地区,成都、重庆已成为IT产业的新生产中心,目前笔记本电脑的生产能力达到了1亿台,已超过长三角地区。

3.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对江苏未来竞争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的本质是各国经济利益的博弈和调整,尤其是发达国家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化,各国政府受到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下,欧美等发达国家一方面积极采取贸易保护等政策措施,加强对世界经济体系话语权的争夺和掌控,努力使全球经济调整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尽可能少承担全球经济调整的成本和利益损失;另一方面凭借科技实力的优势和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强势地位,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抢抓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并运用技术封锁、反倾销等各种手段打压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

江苏经济过去发展的基本模式是政府主导、投入推动、成本竞争,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是低成本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尚未形成以企业创新为基础的竞争优势。虽然近20年江苏主要通过大规模引进外资形成了目前的现代产业体系,但在产业的技术层面,基本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主要是利用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以劳动密集的加工装配为主;在产业的组织层面,主要以分散的要素形式参与国际分工,参与国际分工的组织化程度仍然较低,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薄弱;在产业发展路径层面,主要是跟随和模仿,出口很大但属于自己的创新和品牌不多。在未来发展的竞争中,江苏凭借什么作为核心竞争力?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对江苏未来的竞争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全球经济深度调整:江苏可能的机遇

1.在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中,我国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

当前发达国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消费需求不振、失业率居高不下、政府债台高筑、劳动成本高、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大。而我国仍然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阶段,不仅综合生产成本仍然有很强竞争优势,而且国内市场巨大,经济结构调整具有较好基础和有利条件。事实上,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已成为推动和倒逼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江苏产业基础好,苏南地区早在2006年前后就开始转型升级,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进一步加快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走集约发展的道路、从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正在逐渐成为普遍共识和社会行动。

2.以新兴产业为代表的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孕育中

为了应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大调整,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呼之欲出。由于体制等原因,过去的几次全球性产业革命,我国都远远落在后面,而这次新兴产业发展我国基本是同步的,在太阳能光伏产业我国甚至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江苏产业基础好,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众多,科技力量强,近两年新兴产业已经呈现出蓬勃兴起的发展态势,前景良好。而发达国家近年经济不景气,对高端生产要素的吸引力降低,有利于江苏大量引进,加快创新步伐。

3.我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在世界经济格局调整中已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了当前国际经济治理架构的严重弊端,特别是美国利用自己在国际经济中的强势地位和美元的国际货币功能,把危机转嫁给全世界,改革和完善国际经济治理架构将是全球经济格局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人均GDP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整体经济竞争力大大提升,在世界经济和全球重大事务中的话语权显著提高。欧美发达国家已清楚地认识到,新的国际经济治理架构不能没有中国的参与和支持,包括全球经济的复苏也得有赖于中国经济的强力拉动。

三、全面推进改革创新:江苏的基本应对策略

1.从被动全球化到主动全球化:江苏继续保持领先的关键

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和江苏经济的发展轨迹,很大程度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和新国际分工体系,中国贸易的爆炸式增长,充分表明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红利的巨大受益者。然而这一轮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并不是中国自己创造的,而是发达国家尤其是其跨国公司给中国创造的,但中国抓住了这一难得机遇,正确运用了招商引资和出口导向战略,取得了辉煌成就。从经济学理论透视中国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第一波经济全球化,其内核可以概括为“利用别国的市场用足本国的低端生产要素”。

虽然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的基本格局和国际分工体系受到了重大冲击,但经济全球化的总趋势并没有改变。对于中国而言,虽然第一波经济全球化的红利已经基本结束,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发展方式必须改变和调整,但中国经济发展仍然有很大空间和许多有利条件,只是发展的路径必须调整,从被动全球化走向主动全球化。即把进一步扩大开放与扩大内需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我国庞大的内需市场优势,主动利用内需市场来调动、吸收国外的高级生产要素,尤其是利用国外的创新要素加速发展中国的创新性经济,创造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机遇。

从基于外需的第一波经济全球化到基于内需的第二波经济全球化,既是为了中国与世界的再平衡,消除世界经济下行趋势下我国过剩产能的困境,更是为了利用国外经济危机给中国引进高级要素所带来的加速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创新经济,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平稳持续发展。因此,启动新一轮的全球化战略,大力发展基于内需的全球化经济,也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含义。

江苏在基于外需的第一波经济全球化中,是实施中国出口导向战略的佼佼者和领头羊,创造了发展奇迹和可供兄弟省市仿照的经验,也奠定了领先发展的地位。发挥已有的开放经济优势,积极探索从基于外需的第一波经济全球化到基于内需的第二波经济全球化转变,形成新的发展优势,这是江苏转型发展最具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的路径选择,也是江苏经济能否继续保持领先地位的关键。

2.以路径创新探索江苏开放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推进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已经提出了很多年,然而进展并不尽人意。原因是,理论上跳不出传统思维的束缚,实践上突破不了路径依赖,始终在引进外资、扩大出口、加强外经合作、提升开发区建设等框架模式上做文章,就事论事,所提对策无非是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生产制造”到“服务外包”等等。但是,这些仅仅是现有开放模式的改善和深化,并不是创新和转型,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开放型经济的粗放矛盾。江苏开放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解放思想,深化体制改革,在创新和升级上下功夫。

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引进先进生产要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基本途径是加入国际分工体系。但一国在国际产业分工链中所居地位和实际开放效益,不仅取决于该国的要素禀赋和技术水平,而且取决于加入国际分工的路径和方式。从发达国家的开放经验看,尽管时代不同、做法不同,但有三个相同的基本特点:以强大的先进产业作为开放的基础,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和上世纪初的美国都拥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产业,日本20世纪60年代也拥有家用电器、汽车等先进产业;有一批竞争力很强的企业作为开放的主体,并在开放过程中进一步做强做大,成为世界级企业;开放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张市场的必然结果,市场机制是推动开放的强大动力。而我国的开放型经济是基于政策支持而形成的,这同发达国家基于市场推动的开放路径完全不同。基本路径是由各级政府为主导、以优惠政策为手段、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低成本竞争切入国际产业分工链,大量的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以分散方式参与国际分工,被跨国公司整合。这决定了我国的开放型经济尽管发展很快,并带动经济总量迅速增长,但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和价值链低端,并不掌握技术和市场。因此,转型升级的重点,首先是努力改变要素直接参与的方式,提高要素的组织化程度。

企业是组织生产要素的主体,提高要素组织化程度的关键是要大力培育本土企业,特别要大力培育民营跨国公司。只有主体强了,才能有效推动技术创新,突破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固化在低技术、低附加值环节,提升国际竞争能力和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一定要从被国际资本整合资源,努力走向以我为主整合国际资源、包括国际资本。

由于全球经济紧缩,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消费需求已成为十分宝贵的稀缺资源,世界各国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其实质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需求资源。我国人口众多、消费需求潜力巨大,必须好好利用我国的消费需求资源,把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开放型经济的升级紧密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出口与进口、投资与消费、引进来与走出去等手段,谋求开放型经济的新突破,在内外市场一体统筹的基础上构建开放型经济的新优势。事实上,基于庞大终端市场的采购力已成为国际分工中最重要的竞争力,美国沃尔玛凭借拥有全球1.5万个大型超市的巨大销售能力,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500强的领头羊。同时,产业链的整合也由过去的生产企业凭借技术对上下游进行控制,逐步演变为商业终端凭借销售规模对上游生产企业进行控制,苏宁电器的发展就是很好的案例。江苏拥有9000多万常住人口,不仅是生产大省,也是消费大省,完全可以运用消费资源整合生产资源,提升开放型经济,培育国际化企业,形成新的优势。

3.以国际化为目标构建江苏开放型经济的新体系

过去20多年,江苏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形成了以开发区为载体、出口加工为导向、外资企业为支撑的开放体系。在面向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江苏开放型经济应围绕提升全省经济社会国际化的目标,以国际化城市为重点、国际化企业为支撑、国际化人才为核心,全面构建对外开放的新体系。

企业是经济的基础和市场的主体,企业的本质是把各种分散的要素资源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生产力,企业竞争力强弱的实质就是整合要素资源的能力高低。因此,无论发展模式怎样演进,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最终都要落到企业层面,企业的整体发育程度和创新能力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区域经济竞争力强的实际含义是拥有一批竞争力强的企业。从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看,是否拥有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为一个区域的发展资源总是有限的,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大量引进和整合外部资源,而这只能通过一批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来实现。事实上,区域经济竞争的实质就是整合或者被整合。区域经济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必须广泛吸收和整合国际资源,显然,能否拥有一批国际化企业至关重要。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形成了一批至今仍然闻名遐迩的国际化大企业。让本土企业逐步成长壮大并实现国际化,这应该是开放型经济的最重要任务。

什么是经济强省?关键是看有没有一大批世界领先的企业。2010年我国出口超过了德国,成为世界第一,但德国出口产品中80%是自己设计制造,而我国出口产品中70%是加工贸易。德国拥有世界领先的制造业企业2300多家,而我们目前主要是给跨国公司加工装配,增值率很低。苹果手机主要在中国装配出口,但我国在其价值链中所占份额不到5%。因此,靠引进外企是不可能成为经济强省的,江苏的现代化必须有一批世界领先企业来支撑。要大力培养自己的国际化企业,这已成为江苏发展的当务之急!

国际化企业并不仅仅是指企业有出口或者"走出去"实现了对外投资,而是指在生产、管理、研发等业务范围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具有了规模化整合国际资源的能力。江苏产业基础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一批在国内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苏宁、红豆等企业正在走向国际化,但总体而言数量太少、水平还不高。推动江苏企业国际化,政府的首要责任是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让企业真正成为对外开放的主体。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增强体制机制的透明度和预期性,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强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让企业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中成长,不能拔苗助长。

4.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推动江苏的转型发展

江苏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率先发展,就会率先遇到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改革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成果就可能保不住。作为地方政府,应该进行积极的探索。

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强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要从目前政府主导、不计成本的开放模式,转向以企业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机制的开放模式。政府应逐步退出微观层面的干预,取消目前的招商引资、出口等考核指标。外向、内向,主要由企业基于市场形势和自身竞争力决策选择;出口、进口,主要由市场按照需求和价格自发调节;外资企业、内资企业,在政策上基本平等对待。既然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就要相信市场的配置功能,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不要轻易地去干预市场,政府的职责是维护市场功能。

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让企业真正成为对外开放的主体。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发展的动力,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正是在大开放阶段,形成了一批有强大竞争力的跨国公司。而我们为了吸引外资,给予外资企业很多优惠政策,这对本土企业是很不公平的,近年来虽然已经作了调整,但一些地方在考核指标的压力下,仍然热衷于引进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千方百计给予特殊政策,而忽视本土企业的发展。让本土企业逐步成长壮大并实现国际化,这也是开放型经济的任务。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本土企业成长是政府最重要、最基本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