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础会计教学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础会计教学计划范文1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人力资本;城市化;动态面板;静态面板
引言
2011年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之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城乡收入比已经由1985年的2.1上升到2013年的3.03,涨幅超过50%。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众多,人力资本作为重要的因素,一直被大量学者研究。正常情况下,教育是影响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二者一般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但多数研究发现,在我国由于存在政府城市主导型的教育发展战略,教育经费大部分被用在发展城市教育上,农村教育经费欠缺,教育质量下降,人力资本水平长期得不到提升,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与此同时,城市化作为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的重要方式,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而我国的城市化水平长期落后于同期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人口依然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原因众多,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村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导致其无法进入城市务工等因素都延迟了城市化进程。城乡收入差距是收入差距的重要反映,目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带来城乡收入分配的均衡式增长。虽然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加大教育投入和快速推进城市化可以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但是这种关系并不必然存在。本文着重探讨人力资本、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检验最终的结论。文献回顾Schultz(1958)认为劳动者自身的能力可以决定人力资本水平,进而影响技术进步,最终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Angrist&Larvy(1999)从微观视角,系统性地研究了教育质量和人力资本对个人发展的影响,认为教育质量和人力资本极大影响了个人的发展。关于人力资本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Feenstra(1995),Hanson(1996)认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产业分工越来越明显,对发展中国家熟练劳动力的需求逐年上升,因此具有更高人力资本水平的劳动力就会具有更高的收入。进一步,Galor(1993)在一个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假设基础之上,提出在市场不完备的条件下,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会造成收入的不平等,收入不平等又限制了低收入人群接受教育的机会,最终导致人力资本投资的减少。同其它国家比较,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异质性”,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接受教育的质量有很大差别,由此产生了较大的城乡差距。蔡(2001)认为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限制了城乡间的人口流动,不利于人力资本外部效应的“溢出”。陆铭(2005)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收入差距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为政府的城市优先发展战略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侯风云(2004)认为伴随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具有熟练劳动能力的农民进城务工,最终服务于城镇经济的发展,加之城市偏向型的教育经费投入,所以无论从人力资本的初期形成还是后期对当地发展做出的贡献,城市与农村都有较大差异,进而产生了城乡收入差距。城市化也会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重要影响。程开明(2007)认为,在政府主导的城市化过程中,城镇的现代化过程会吸引周边大量的资本涌入,导致同时期的农村建设缺少资金,得不到发展,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孙永强、巫和懋(2012)认为,城市化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打破户籍制度所摘要:《基础会计》“教学做一体化”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本文主要是在《基础会计》现有教学模式特点的基础上,对原有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资源进行重新设计和整合,从而构建一体化模式的综合体系。关键词:基础会计教学做一体化整合。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概述
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目标,培养动手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将实践教学融入理论教学,这也是“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主旨。“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通过实践环节,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生动化;通过动手操作,使知识和技能得到充分的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突破原有教材的体系,将课程内容按照实际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的特点划分不同的模块,针对每个模块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因此,“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组织形式融为一体的综合体系。
二、《基础会计》现有教学模式特点
(一)教学内容涵盖广,偏重概念和理论
《基础会计》教材的大致结构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包括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科目与账户和复式记账法;第二部分是会计方法介绍,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账户处理程序、编制财务报表。课程前半部分内容侧重理论,后半部分侧重实务操作性。虽然是会计专业的入门学科,其涵盖内容非常广,和企业实务工作流程比较接近。但是因为大一学生对企业经营和会计工作缺乏了解,因此,很多学生对《基础会计》的学习感受是:理论难理解,方法不易掌握。
(二)实践教学比重小,和理论教学结合不紧密
目前,《基础会计》课程一般先讲前半部分理论知识,后半部分介绍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实践操作是当作练习或者作业穿插到后半部分。这样动手操作占课时非常少,最多4-6课时,主要集中在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的章节。从课堂反馈的情况可以看到,学生对自己动手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对会计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但是这样蜻蜓点水式的实践对理论学习的作用不明显,很多学生在实际操作时表现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有欠缺,说明理论与实践并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三)教学计划的设置上造成实践环节和教学环节脱节
现有会计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和理论学习是安排在不同的学期,相隔时间有点长。第一学期开设《基础会计》,第五学期专科开设《基础会计综合实训》、本科开设《会计综合岗位实训》。完成了所有专业课程的学习之后,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参加三个月的顶岗实习。除了实训课和毕业实习,短期实习不在教学计划中。掌握全部的会计理论知识后再进入企业锻炼,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会有一个全面提升。但是,这种分散的“放羊式”的毕业实习对教学过程几乎没有促进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践和教学是割裂的、互相孤立,几乎没有融合。因此学生在教学环节无法通过实践操作加强对理论的认识。
(四)《基础会计》对学生兴趣的启发作用大
现在大学的学生以被动学习为主,仅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任务,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计专业学生常常在考证的压力下,以通过各种资格考试为目的去学习,这样的学习也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的“主动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主动学习的关键在于老师的引导和激发。《基础会计》是入门课程,对会计专业是否感兴趣,是否有学习的冲动,这门课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决定了以后的专业学习。因此,在教学设计、教学方式上,更多地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基础会计》将学生带入到一个全新、有趣的专业领域里。
三、《基础会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教学内容模块化
目前的教学内容是以课程章节为体系的,每一章节安排一定的课时,保证一个学期完成整个课程。章节之间有一定的逻辑性,但是学生无法领会,同时感到枯燥、乏味,学习过程中对课程缺乏整体认识。《基础会计》课程特点是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同时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密切相关。因此,对《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虽然划分为三个模块,但是模块之间的部分内容相互融合。比如会计等式作为复式记账法核算的基本理论依据,同时,也反映了企业资金流运动的规律。在部分知识环节上理论基础模块和企业知识模块相辅相成。
(二)教学载体一体化
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都是以原始凭证的形式出现,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了解企业的经济业务可以从凭证入手。以往的课堂上,都是用一段文字来描述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对于学生而言,不直观、不具体。这样的教学结果使许多同学参加工作后,看到原始凭证不知如何处理,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在一体化教学中,将理论课教材与实践课教材充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应该附有什么样的原始凭证,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运用会计原理编制会计分录,这样,同学们对原始凭证的识别能力和操作能力明显提高,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能更快地适应。因此,在教材的配备上,有必要将基础会计综合实训的教材作为辅助教材。
(三)教学场所一体化
教学中将普通教室与实训室构成一体,实现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中心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上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听,教室没有实践动手的机会,实现一体化教学后,将上课地点转移到会计模拟仿真实验室,模拟的现实工作环境让学生既可以感受到会计职业的工作氛围,又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除此,课堂还可以移到校外实习基地,实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运作状况,增加学生对实际的认识,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为一体,做到学中做,做中学,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四)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并重
会计这门学科实务性较强。首先从课时分配上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环节并重,课时分配应细化到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理论学时完成课堂上的原理、概念的讲授,实践学时进行学生的实践训练。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保证“教学做一体化”的落实到位,也使老师意识到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做到二者的融合。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会计核算专门方法,对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有比较深的理解,从而达到将会计基本理论与实际操作方法融汇贯通的目的,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胜任会计岗位奠定基础。
(五)突出学生主导地位
传统模式的教学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听。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后,学生在课堂上变成了主体,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跟随教师进行操作,完成教师设置的各种工作任务,边做边学。课堂上,教师经由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得到反馈,了解学生的知识盲点和薄弱点,再进行理论知识的梳理和解构,使学生真正透彻地理解知识和方法。由此体现正做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基础会计》教学做一体化的过程即整合教学资源,突出能力本位的特点,只有具备了教师一体化,即专业课教师既是理论教师又是实践指导教师;教材一体化,即教材既是理论课教材又是实训课教材;教学过程一体化,即把课堂搬到实训基地(场所),使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最终才能培养出兼具丰富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候红英.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改革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实践[J].武汉船舶技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5):88-92
[2]蔡青.高职基础会计“教学做”一体化方法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1)
[3]鲁娟.《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实践[J].财会学习,2015(18)
[4]陈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青年科学月刊,2014(8)203-203
基础会计教学计划范文2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法 会计信息化基础 教学方法
《会计信息化基础》课程是面向高职院校的一门会计专业基础课,是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现代会计工作中涉及的基本知识、技能为主线,将原有《计算机应用基础》、《办公自动化》和《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三门课程加以整合。采用项目教学方法完成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解决学生所学会计专业的实际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项目教学法
所谓项目教学法是指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高职《会计信息化基础》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会计信息化基础》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设置是对会计专业课起支撑作用,为学生更好地掌握会计专业课服务,同时也是学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必修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该课程主要介绍与企业会计岗位相关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将其分成一项项独立的工作任务,如经济合同的撰写与排版、出入库单据的设计与制作、工资表的统计与分析、毕业设计演示文稿的制作与美化、金算盘财务软件的制单与报表等,这样有效地建立课堂与会计实际工作的联系,使学习过程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结合企业会计人员按不同的会计岗位需要达到的计算机技能水平和会计从业资格水平,形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即项目化,从而使学生达到“零距离”就业,所以说《会计信息化基础》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是必要的。
三、高职《会计信息化基础》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可行性
在《会计信息化基础》课程内容的选取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主体,以信息素质养成、会计基本能力培养”为核心,面向会计专业,突出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和就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会计信息化基础》根据“基础、实用、新型、能力”,设置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为走进计算机、Windows XP的使用、Office应用、金算盘财务软件的应用等四个项目。本课程教学内容以知识点和技能点为单元,以其相关性和内聚性为依据组织成四个互相联系又独立成章的项目,每个项目又分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下面以项目三Office应用中子任务“出入库单据的设计与制作”为例,谈谈项目化教学法的应用过程。
1.“出入库单据的设计与制作”项目教学设计。《会计信息化基础》教学要求是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注重与会计专业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会计岗位上熟练从事自己的工作,所以项目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该项目任务是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否能与会计专业密切相关,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是否能过到对Office中电子表格基本操作的预期目标。为此,我在设计时,选择会计工作中常常会用到的自制原始单据——出入库单据的设计与制作为例。
2.搜集项目教学所需资料。这一阶段是学生按照制订的计划收集解决问题资料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和技巧,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可以去企业查询真实的出入库单据样本,可以在网上搜索,可以从会计专业模拟资料中查找等方法,将各种出入库单据整理,并进行对比。在此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明确了学习目标,为项目任务的学习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学习。本阶段是项目教学的重要阶段,是项目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具体体现。学生根据收集的出入库单据进行整理并设计出自己的出入库单据样本。接下来是制作过程,根据学生对Excel的了解,按照教师对学生的分组,各成员之间团结协作,相互沟通,完成出入库单据的文本、格式、表格等制作,并结合会计专业特点,符合会计工作实际需要。
4.创建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教师事先做好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比如教师可以将本项目的制作过程录制下来挂到网络平台上;也可以所有常见的会计自制原始单据的设计与制挂与网上,方便学生扩展学习;也可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挂与网上,供学生欣赏,以提高自己的制作水平。
5.教学效果的评价。对学生完成的任务效果进行评价也很重要,在这个阶段主要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将本项目任务进行总结。一方面是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也是对本知识点的总结。并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了解存在的问题,完善今后的项目学习。
以上仅仅展示了“出入库单据的设计与制作”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具体操作过程,《会计信息化基础》教学中的其他项目也可参照这一项目的教学步骤进行。
四、高职《会计信息化基础》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时需注意的问题
1.在项目内容的选取上应注意与会计工作的紧密联系,同时还应考虑知识的代表性。
2.要正确处理好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
3.教师要准备充足的教学资源,对教学项目掌握熟练,有较强的驾驭能力。
五、结论
《会计信息化基础》课程是一个新整合的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和专业性。如果单单是讲练的方式,学生很难达到岗位要求,只有让学生在岗位实践中去动脑动手,才能解决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才会把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理解很更好。
参考文献:
[1]张英姿.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国商界.2009(1)
[2]梁振.浅谈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高教论坛.2011(12)
基础会计教学计划范文3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基础不扎实,教学效果较差
通常,会计专业学生在完成《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等理论课程的学习后就转入到会计模拟实验课程的学习,即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就是在会计工作中以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方式对会计业务进行处理,并部分代替人对会计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分析、预测及对经济活动的决策。它实质上是一种在理论基础上的操作加强,课程教学中要求每位学生能系统地完成一整套的账务处理,包括记账、过账、审核、编制报表等。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因为前面理论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在学习过程中感觉非常困难,主要表现在在填制凭证的过程中、在会计业务的处理上存在诸多问题,不知道如何做会计分录,直接导致课程无法进行。
2.教学方式不完善,学生实操机会较少
有的教师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习惯于从理论到理论,没有让学生真正接触到财务工作的实质内容,造成很多学生对电算化操作的角色意识比较淡薄。
二、几点思考与建议
1.完善教学内容,注重前后衔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的内容不应只注重财务软件的操作方法,还要注重对基本理论的系统讲解,使学生了解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全貌。授课内容除了详细介绍账务处理和报表管理模块,对于采购、销售、成本及工资、固定资产、财务分析等模块也要介绍,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上手快。
2.加强EXCEL在会计电算化中的应用
EXCEL具有强大的数据计算、绘制图表、财务分析功能。将EXCEL电子表格软件应用于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及财务分析,一方面可以减轻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财务成本,特别适合小企业不必购置大型财务软件就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需要。例如财务会计报表上的各项信息,尽可以通过公式定义的方式对其取数来源详加规定。继而运行报表生成模块。瞬间编制出所需的报表。另外在讲授财务分析系统时,还可以利用Excel进行投资组合决策分析、预测企业资金需要量和企业负债结构模型的分析等。目前。部分企事业基层单位就是直接利用EXCEL记帐和进行财务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且学生对此软件的学习接受很快,应用能力也较好。
3.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增强学生的适应性,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方法、手段应更新。教师讲授理论知识时,导入问题要形象;学生动手操作时,引入角色法、任务法等,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斗志。教学手段上采用手工、电算化、网络等相结合的手段。如果说会计手工模拟实训是基础,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会计活动的全过程及其规律。那么会计电算化和网络会计的模拟实训则是对手工模拟实训的升华,它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和手段,进行全面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处理,可检查学生的会计电算化和网络知识水平,提高学生的现代化技能。目前会计电算化在各类企业中的普及率在逐年提高,很多用人单位也将电算操作能力列为招聘的条件之一。学校应该考虑到企业的这种需求,利用现有的资源,在手工会计模拟实训的基础上,结合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实操能力。
4.扩大校企联系,加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
基础会计教学计划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案例教学
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因为学生之间的知识储备不同,理解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性。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就需要开展模块化教学,帮助学生更快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改革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重点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改善。对此笔者认为,要想实现改革,就要以完善的理论体系为依托。模块化教学这一概念并不陌生,其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的,是一种根据学习需要为前提,帮助学生能够将知识应用在实践中的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十分重视岗位技能的需要,针对不同的职业需求制定具有特色的教学大纲,将教学大纲按照模块化的方式区分开来,这样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深入了解了实际需要,帮助学生更快适应岗位要求,便于学生今后步入快节奏的社会生活[1]。职业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更快适应市场需要,帮助他们尽快找到心仪的工作。所以在校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将市场需要作为目标,帮助学生掌握就业需要的能力,尽快达成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目标。将考试按照等级进行模块化划分,不同专业的学生具有各自的标准要求,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所需技能,便于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练习,以此来提高他们在社会上的竞争力。模块化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将教学内容与岗位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各项活动的开展也是以此为基础开展的,它摒弃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淡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加注重工作能力的提高,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改革,应该围绕岗位技能和等级考试,并以此为核心建立起相应的教学系统。在该系统中,分别对不同专业的岗位特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充分了解岗位需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所构建的教学模块既独立又能综合起来,这样学生就可以有目的性的进行实际操练,真正达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教学目标[2]。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举措
开展计算机模块化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学活动更有特色,让课堂的教学效果更加鲜活。因此,在对教学模块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围绕课程开展,充分了解课程的性质及核心,针对学生岗位需求的差异开展模块化教学设计[3]。大致上我们可以将计算机应用基础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必修内容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选修内容是学生依据需要选择要掌握的知识。例如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系统的应用就是必修模块中的内容,只有扎实的掌握基础才能学习难度更深的知识。通过这样的对比性学习,令教学设计更加清晰,学生对自身的真正需要也更加明了,极大的激发了今后的学习兴趣,让教学活动更加顺利。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应该遵循模块化规律。在这一要求下,计算机课程的相关编写工作需要将重点放在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上,将其作为主要内容予以重视。不同岗位的需求不一,因此模块设计也应该差异化对待,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契合现实生活编写教材。并且分别对实训模块及相关案例等内容进行明确规定。职业化教学要求其注重职业化的发展特点,符合科学性的编写要求,能够真正满足学生未来岗位的需要,尤其是要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材编写中增加实践方面的操练及相应案例,帮助学生更快了解岗位职责和岗位要求。在对案例进行选择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应该贴合实际,这样的案例学生才更容易理解,对后续的教学提供帮助。二是案例要与模块知识点相互关联,在学习完后能利用知识点应用在现实生活中。以电子表格这一模块为例,其中包含众多知识点,学习完以后学生可以根据单元格格式和函数等内容自己设置成绩表格,极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除此之外,教学案例和模块知识点应该在教学大纲范围内进行构造,保证学生真正学为所用。不同的知识点所划定的模块任务也有所不同。在模块任务的基础上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学生可以更容易接受理论知识,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变得更加容易,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4]。模块教学任务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课堂上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任务展开。学生领取到模块任务以后,先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享受到知识带来的乐趣,自身的创造力也得到激发,学习效果显而易见。由此可见,任务驱动和案例任务相结合的方式,的确对学生掌握知识带来一定的帮助,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理解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基础会计教学计划范文5
关键词:中职 会计电算化 教学
一、优化教学内容
随着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和推广,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有较深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还应该具有熟练操作计算机的技能以及初步了解企业会计电算化核算的一般规则。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进行财务管理的能力。”会计电算化专业包含会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会计知识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内容为主,计算机知识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知识等相关课程。因此,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结构特点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和时间很重要。
1.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正确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Word软件和Excel软件。尤其是Excel软件的使用要重点掌握。
2.掌握会计基础知识
学习会计核算假设、基本原则、要素和会计等式、会计科目、企业销各环节基本核算、会计处理程序、财产清查等,为今后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打下基础。
3.掌握企业财务会计知识
讲授会计核算方法和理论,着重介绍资产、负债、成本、收入、利润和所有者权益的概念、范围和核算方法,为今后学习会计电算化打下基础。重点学习数据库管理知识。向学生介绍数据库管理系统命令及简单的程序设计。
4.学习成本会计课程
学习成本核算、成本分析等基本理论和方法,授课重点放在成本核算方法上,了解分批法、分步法、标准成本法等成本计算方法,使学生能胜任今后会计实践工作,为今后学习会计电算化打下基础。
5.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
在学完了大多数财会专业课及计算机课程后再开设这门课,学生学习起来就显得轻松多了,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
二、优化教学内容的组合
1.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方面
主要介绍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计算机软硬件知识、中文Windows操作系统、中文Word2000和Excel2000的基本操作和运用以及计算机网络知识和运用。例如,在讲授Excel2000时,笔者让学生设计一张期中考试成绩表,成绩表中包括学生的姓名、学号及各门功课的成绩,让学生自己去完或原始数据的输人,学生在用函数算总分、排名次的过程中会发现问题,会努力探究辞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建构任务来完成教学目标,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应用多项信息技术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其综合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基础上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养成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好习惯,初步形成信息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会计电算化实务方面
对一般单位会计电算化的财务处理系统、报表处理系统、工资等功能作简要介绍,重点介绍会计软件的安装、初始化设置、会计凭证和会计财务的日常处理、报表的定义和生成等。如在学习用UFO报表格式设计时,笔者先将一张利润表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思考该如何建立,学生先单击“新建”按钮,系统自动生成一张空白表,学生要根据所定义的报表大小计算该表所需要的行数及列数,然后再设置。报表的行列数设置完成后还要定义行高、列宽,有的学生将列宽设置小了,生成报表时就产生了数据溢出的错误,这个时候学生就要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该怎么办。学生们就会讨论,讨论不出来就要问老师,最后终于搞清楚了,列宽设置得嫌小,设置列宽应以能够放下本栏最宽数据为原则。
三、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1.加强教师实际操作技能,拓宽专业视野
(1)认真备好实验实训课。“教师不仅要重视理论课的备课,而且对实验课也要充分认真地备课。”因为如果自己对软件操作不够熟练,那么对操作过程中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就不能做出确切的答复,最终造成实验、实训课程效率不高。因此,教师要备好实践课应针对实践内容,上机反复实践,随时记录有关问题,然后在备课本上安排上机内容、流程、目标等内容。
(2)定期接受培训或是专业进修。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会计核算技术等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商品软件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专业教师只有深入软件生产或营销公司,接受前沿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才能更好地进行教材的选择和编写、教案的组织和准备以及实践课程的操作和指导: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系统安装、调试和维护。
(3)深入企业实际。专业教师应该深入企业实际,考察了解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例如,操作人员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出现哪些问题?企业在实施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存在哪些障碍?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实施教学,更好地指导学生。
2.重视对学生的技能训练
我们培养的学生都是应付各种证书考试的高手,实际操作能力都不高,有的学生什么证书都有,但是一到实际应用的时候还是什么都不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学习和考核中,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
突出实践环节。除考虑到教材、学生因素外,还要考虑实践所需要的时间,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难题。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注意多安排实践时间,不能采用一比一的形式,即理论、上机各占一半时间。
基础会计教学计划范文6
情景化教学的本质是化理性为感性,是教师根据教材知识和学生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紧密结合现实会计事务的具体内容和现实,创设直观感性的、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辅之以生动的语言表达,并借助多媒体,再现教材知识的情景,引导和进行探讨,使学生深入情景,感知、内化知识,并巧设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师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完成教与学。
一、情景化教学的特点
1、创设情景感悟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会计》是抽象的,尤其是基本理论部分,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可以把抽象的基本理论具体到适合学生认知结构的事物上,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吸纳。
2、专业知识具体化。《基础会计》是职业中专财经类学生所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其专业性强,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借助学生身边的一些生活小事,把专业性知识融于其中,促进学生的理解以及对知识的内化。
3、教学方法多样化。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的教学方法越来越丰富,同样也促进了情景化教学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更多的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示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语言表达通俗化。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老师是个学识渊博,言行幽默,情景化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其产生的教学效果犹如锦上添花。使得学生更加有兴趣去感知情景中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内心根本上激发出学习动力,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性。
二、情景化教学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实施
1、创设情景-贴近学生认知、分层推进
情景的创设至关重要,一个生动的、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分层情景会更有效地呈现知识,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感知和内化。因而,情景创设要具体化、生活化,贴近学生的已有认知,应采用分层设置情景法。
例如职业中专学校财经专业课程《基础会计》中“会计要素及平衡公式”,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会计六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在教学中可以分层、分步创设如下情景。
第一步:理解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对学生来讲要理解资产和所有者权益是比较难的。学生能否理解,多大程度上理解,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找到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些难懂的专业定义。教师可以随手拿起一本书或一件自己的物品,创设教学情景。因为这本书或物是教师拥有的,所以它们就是教师的资产,它的价格是多少,那么自己的资产就有多少;又因为所有者是本人的,所以本人对这本书或物有所有权,本人的所有者权益就等于这本教材的价格。
这样的情景既简单明了,又把那些难懂的专业定义解释的清楚明白,让学生在情景中直观、简单地感知到新知识,并加以理解。
第二步:理解负债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教学中我同样创设情景。先从某学生处借来10元钱,我自己再拿出90元钱,这时我手上就有了100元钱,而且是本人拥有或控制的(拥有90元,控制10元),所以本人的资产就有100元了;又因为其中90元是我自己的,所以100元资产中有90元是本人的所有者权益,另外10元是刚借来的,那么它是什么呢?学生自然会回答:这是负债。此时教师在黑板上列出资产(100元)、负债(10元)、所有者权益(90元),然后让学生归纳总结它们三者间有什么关系,很自然地就得到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基本等式了。这样比照教材中讲资产有两个来源,一个形成负债,一个形成所有者权益,然后来举例子证明的正面引导,教学效果上明显好多了。
在教师创设的贴近生活、简单明了的情景中,不但使学生感知和理解了几个基本概念,而且也学会了归纳总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演示讲解-激发学习兴趣
演示讲解其实是贯穿于情景的呈现过程的,教师演示讲解如何,同样也很大程度地决定了学生是否能理解,多大程度上理解,学生是否感兴趣,多大程度上感兴趣,由此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情景化教学中要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3、实践检验-创新培养能力
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可以巩固学生的学习,同时,在实践中应注重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情景设计宜简单、有针对性,学生在情景化题目中练习巩固了所学知识,更有意义的是,学生在其做题中锻炼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景化教学的实践成效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生在生活化、生动化的情景中,有效保持了学习的注意力,同时,学生觉得身边都有会计知识,学习并不难。由于对新知识的理解具体而形象,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的愉悦感逐渐积累,最终将从根本上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情景化教学中实现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索、学会创新”的教学目标。
2、提高教学效果,增进了师生情感交流
情景化教学中,师生的交流多了、深了,学生对教师的教,产生了喜爱,师生交流逐步走向和谐和统一,学生在情感上会更加认同教师,学生的学习也因此取得进步,从而,教师在情感上逐步地认同学生,这样教学也就会随着师生情感的升华,进入良性循环,教学效果会更加明显。
3、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