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技术实践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技术实践总结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23-01
综合实践课是一种经验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是对学生生活的延伸。它强调以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综合实践课的宗旨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我们应该深刻了解一下,在信息技术应用广泛的今天,其在综合实践课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作用
1.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以及综合性的特点。小学生正处于对万事万物充分好奇的阶段,因此需要老师设置的主题要切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老师将信息技术有效的运用到综合实践课中,利用丰富多彩的音频、图像等,将自然、社会与学生的个人经验完美结合,可以使得课程的趣味性大大提高,同时使学生对家庭、学校和社会有了整体上的认识,促进学生观念的转变或深化,扩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充分的利用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将社会与学校、个人与集体联系在一起。教师可以在确定主题之后,充分的利用网络,及时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片、文字、录像等与活动主题有关的素材,或者是使用其他名校的优质资源,充分扩大学生综合实践课的活动领域,丰富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深刻的领悟活动的主题,最大限度的充实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可以弥补课本中知识的不足,使学生明白“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要努力在实际经验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观察、探究、实践等能力。
3.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自身个性化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必须以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前提。教师要根据学校的现有条件,选择适合小学生发展阶段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媒体,如电脑、数码相机等,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尽情的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便促进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发展,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标。
4.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自身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提升
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是对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还是对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质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还能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使得学生与时展的脉搏更接近,进而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5.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小学老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能力
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应用不仅要求教师在对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上有深入的研究,使得综合课程活动课的主题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还要求教师在自身文化素养、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课堂掌控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因此,信息技术可以促使教师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技能,使得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发展和进步。
6.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学校自身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色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需要适应学校和地区的差异。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使得该课程的落实更具阶段性和综合性,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还可以使学校更好的依据自身的办学传统和资源优势,使实践活动课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形成自身鲜明的办学特色,促进学生、学校与社区的协调发展。
二、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作用
想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作用,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整合。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整合,就是要求教师在各学科、各方面的知识之间进行有效的联系和综合运用。老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共同完成活动实践课的教学任务。
1.确立“问题―探究”的模式
在信息技术应用下,综合实践活动课应该以“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进行,以学生解决问题为中心。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活动的主题,通过信息技术主动的获取、搜集资料,并对相关的资料进行分析,最终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价,并做出有效的反馈,进一步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2.注意教学策略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才可以保障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课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取得最好的效果。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创造良好的学习问题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导向,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再者,教师要把握好时机,促进学生技能的发展。最后,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评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便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辅导。
三、结语
信息技术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运用,从近期来看,可以促进教师工作完满的进行。从长远来看,不仅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促进学校和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对此,教师和学校要深刻了解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并不断促进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整合,使得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于晓康.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整合与应用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2,(30),125.
信息技术实践总结范文2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基本原则
随着西藏教学信息化的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要在教学中发挥最优效果,就必须与所授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根据学科教学和教学对象需求,恰当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才能优化教学效果。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学习活动中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以更好地完成课程学习目标。我认为,在西藏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应立足西藏实际,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运用恰当的教育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
现代学习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每一种理论都有其适合西藏特点的正确性,然而,当推及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时却没有一种理论显示出普遍的合理性。在西藏,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现代化教学条件有限。因此,必须运用恰当的教育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认知主义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控制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上。行为主义能促进对需要机械地记忆知识或具有操练和训练教学目标的学习。建构主义提倡给学生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环境和广阔的建构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式地学习。因此,在西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中,应该兼顾各种理论的合理成分,根据西藏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及西藏现有教学媒体等多种变量,灵活地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二、根据西藏学生的特点合理选择整合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建构起整合型的现代化课堂教学活动新形态。人类的思维类型可按抽象思维、具体思维、有序思维和随机思维进行组合,不同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的人学习成效与他们所选择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有关。西藏的学生对主动将外来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欠缺,比较喜欢有人际交流的学习环境,并且需要教师明确的指导和讲授。在西藏特别是西藏农牧区,大部分学生不愿意独立学习,个人钻研,不适应结构松散的教学方法或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环境。因此,西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根据西藏学生的特点,实施针对性强、层次简单的整合策略。
三、根据学科的特点构建适合西藏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每个学科有其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在西藏,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社会学科类科目的课程,而对于自然学科类科目的课程或由于学习基础较差或由于学习过程有困难等原因处于抵触状态。为此,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结合不同类别科目的特点,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社会科学类科目可以尽量模拟出最接近生活的真实的学习情境,提供给学生反复练习的机会。自然科学类科目则应通过信息技术尽最大可能将抽象的规律变具体,将枯燥的学科内容变生动,给学生创设认知环境,让他们经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再由抽象思维到具体思维的过程,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当然,对于不同的学科,既有相同的整合原则,也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整合策略。
四、结合西藏实际加强学生的动手活动
在西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喜欢实践性较强的学习内容,而信息技术恰恰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实践领域。因此,在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新观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恰当设计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动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积极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足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学习活动结果具体化,让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具体操作,反复练习,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事实上,在西藏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有效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主体性的舞台。
五、立足西藏实际应用各种媒体
不同的教学媒体特点不同,作用不同,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范围及影响也不尽相同。印刷媒体抽象性较强,价格低廉,携带方便,但不能从多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听觉媒体在教学中通过声音来刺激学生的听觉感官,内容比较直观,但随意性较大,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且传播范围有限。视觉媒体和视听媒体能多角度、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开展教学活动,但造价较高,投资较大。信息技术是一种综合技术,是一个多层次、多专业的复杂体系,
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它的发展是由许多单元技术支撑的。在西藏,虽然现代化教学手段较内地要落后一些,但常规媒体如摄象机、电视机、录音机、照相机等比较普遍。在进行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应该掌握各种媒体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利用多种媒体制作适合西藏教学的电子作品。
六、针对西藏教学特点进行学习结果作品化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总结习惯是提高其学习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总结学习结果能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结构,承上启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继续学习做好准备。在西藏,由于学生普遍良好学习习惯缺乏等原因,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过程中往往忽略总结反馈环节。因此,在学生获得学习成果之后,应及时要求学生将学习成果总结、给其他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以及社会上的各种人员。这个学习环节在西藏教学过程中犹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总结能力,养学生的交流力、表现力、约束力,并使学生分享更多的学习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
当前,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其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作用越来越明显。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效整合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作为西藏教育战线的工作者,必须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性,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恰当整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面推进西藏教育教学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实践总结范文3
关键词:农村;县域;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235-01
当前,农村学校实验教学和教育技术装备日趋完善,实验教师队伍不断巩固和壮大,业务素质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不断转变,信息技术教学已经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手段。据了解,各学校大部分教师基本能够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日常教学工作,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用能力可达70%左右。但是,在观念、信息技术技能、课程整合教研、考核评价等方面,欠发达地区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整合"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此类课题的研究, 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入手,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符合本县实际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模式,是实现创新教育提高现代化教育教学质量的理想切入点。
1.农村县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模式研究意义和价值
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我国各地开展的一系列有关信息技术及其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在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多种模式的研究成果。然而,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也突显了一些问题,实践的现状则有点不尽如人意:有些学校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不够正常或者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常规教学管理方面抓得不严;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活动开展不正常,教师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太少;信息技术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还不能满足目前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之间存在着脱节的情况,且理论研究多于实践研究;校际发展不平衡,"整合"进展缓慢;有的"整合"课堂教学忽视学生学习中的"整合",没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主要原因:一是管理力度不够;二是人们对于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观念认识不足,观念不及时转变和"整合"的政策导向有缺陷,造成对"整合"指导不力的局面;三是实施"整合"实践的主体是中小学一线教师,主观理想性与"整合"实践的客观现实性之间产生矛盾;四是由于受各条件的制约等;五是"整合"过程中评价体系不健全问题;六是由于急功近利思想导致教师不愿意在整合上花太大的力气和时间。因此,在全县范围内整体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符合农村县域实际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模式,具有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多种意义和价值:一是促进教育工作者和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二是促进学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更新;三是促进各级各类教学模式的创新;四是带动整个教育环境的变化;五是促成学生学习资源的更新;六是促使教师教研热情的激发;七是引导学习评价方式的变化;八是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
2.整合实践模式研究的目标、内容、观点和方法
县域整体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模式课题研究的目标应定位为:提高全体教师关于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论水平,促进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教学基本技能;加强学生创造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和信息素养、学习能力的提高;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着力探索符合农村县域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模式;促进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是县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框架构建;二是加强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管理;三是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与学科整合能力培养;四是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与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致力于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实践的探索。在研究中,要认真把握好这些观点:面向素质教育的新课程改革必须以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这一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整合"营造良好环境;学校必须加强"整合"的管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不但要掌握专业技术,还要掌握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并善于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才能发挥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作用;在信息时代的教育领域,学科教师具备最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增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有效促进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培养创新型人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能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要明确: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前提是重视加强学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要求教师不但掌握专业技术,还要掌握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强调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学校对"整合"的管理,基本条件在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为"整合"所营造的教育环境。课题研究除了运用必要的文献资料法外,要采用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这些实践性较强的研究方法。
3.整合实践模式研究的过程建议和成果要求
从整体角度看,要根据全县教育教学需要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有序开展研究工作。一是开展调查研究,选择课题。根据多年积累的原始材料和调查掌握的情况,针对存在问题从全局考虑,形成符合本县实际的课题,如《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模式研究》;二是通过充分论证,精心设计。根据调查分析及选题后,对课题进行精心设计论证,从理论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教学实践方法和途径、教育整合基本模式等进行论证,在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思路、课题研究方法、课题研究实施步骤、课题组成员的组成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和安排;三是组织课题研究机构,落实任务。根据上级教育科学规划的年度课题指南确定课题研究范围,组织有行政部门、电教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各学科骨干教师参与的课题组,明确各自的职责,分配研究任务;四是开展培训活动,提高教师能力。指导课题组成员教师选择学习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资料,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为课题研究奠定基础;五是开展群众性的教学活动,实验整合教学。组织全县中小学在教育部部署"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背景下,全面开展相关的课堂教学活动比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指导教师设计课堂教学,反思整合教学,写教学体会等;六是研教结合,研讨交流,指导实践。除集中研究之外,还可开展网络教研,交流整合经验,精心指导,组织教师申报微型课题进行研究;七是探索整合模式的构建,总结提升。根据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所提供的成果与事实,组织课题组成员分析概括这些教育的现象,挖掘学校、教师现有的经验材料,从中形成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理论,以便更好地指导学校和教师以后的教育实践活动;八是收集整理有关材料,总结经验。根据课题计划,认真总结研究工作取得的经验、做法,从一线教学实践和各级教育管理中探索出符合本地实际,总结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推进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的教育教学模式,形成课题研究成果,如《信息技术教学及学科整合教学实践研究论文集》等,提出推广意见,发表科研论文。课题研究要力求取得实质性效果,要真正做到能够促进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育教学管理,着力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化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程度与应用水平,优化课堂教学,推进新课改的实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结语
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模式研究课题的研究,要以国家政策为依据,要与教育发展需要相适应,要为当地教育教学服务,要有广大一线教师参与,同时要取得各方面的支持。
参考资料:
[1] 杨伟洲:《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范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6).
[2] 茅育青:《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3).
信息技术实践总结范文4
一、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
从实践的层面说,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设计,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专题讲座型。这是向学生提供信息技术前沿新信息、新技术和简单地介绍信息技术史实等方面知识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渗透和贯穿思想教育、启迪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
2、课题研究型。指导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在此基础上,尝试撰写信息技术科学小论文、研究性报告。它既是学生对信息技术活动过程中各种发现的总结,也是艰辛的创新活动的升华,更是从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方法。一般信息技术小论文的类型包括理论知识归纳型、操作技巧探究型、电脑作品探索型、调查访问报告型,以及信息技术学史型等。
3、知识竞赛型。进行各种形式的信息技术竞赛、电脑作品制作比赛、电脑智能机器人比赛等,既是对学科和活动内容的大检阅,又是学生学识、智能、心理素质的大较量。通过组织竞赛活动,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丰富他们的知识背景,优化他们的思维品质。
4、游艺娱乐型。游艺娱乐类的活动形式较为活泼,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寓信息技术知识于综合活动之中,如举办信息技术艺术节、开展网络搜索活动、做游戏、办信息技术作品展,是让学生在娱乐中激发兴趣、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
二、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研究者、实施者、推进者、管理者,其中学生的开发角色需要加以重视和强调,这是综合实践活动开放性的集中体现。有效的实施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从实际的操作需要来看,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正确处理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一要注意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二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选择的方式可以由一个学生独立选择,也可以是同伴互动中进行选择,还可以是教师提示大的范围,学生从中加以选择;三是在课题的展开阶段,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探究、自主学习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四是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自主发展”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信息技术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
2、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中实现与学科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其目的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摒除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的弊端,创设新的教育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促成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从而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整合的实质就是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型教学结构的转化。通过整合,实现信息技术与整合学科的综合发展、优势互补、共同提高,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主动探究中勤于动手、乐于动手,切实将整合研究落实到实处。
3、认真探讨和实施基于网络的综合实践活动。网络教学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信息传递迅捷性等特点,网络环境下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丰富教学资料,为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强有力地支持;教师要积极成长为网络教学的促进者、研究者、评价者、培训者,认真结合网络时代学生的学习特征,确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中注重学生协作能力、实践、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自我监管能力等进行合理化引导。同时,应积极开展网络教学设计的评价、修改、完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反思、总结、改进,逐步完善教学设计,提高网络教学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实践总结范文5
殷怀军 甘肃省会宁县草滩初级中学
摘要:当前,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大力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的
背景下,如何立足农村中学的实际,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进而大幅提升农
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质量,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农村中学信息;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一、当前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门必修
课,在农村中学已经全面开展起来了。但是当前农村中学信息技
术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导致信息技术教育一直在低效率和低水
平上徘徊不前。
(一)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视不够。在现阶段,由于信息技术
在中考中只是过关考试,考试压力相对较小,许多学校都把信息
技术课看作“豆芽课”,“鸡肋课”,从学校领导到教师学生,
都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甚至每到中考冲刺阶段,信息技术教育
课作为“副科”,常常被挤占挪用。
(二)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不足。大家总认为信息技术这门
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上机操作,课堂上无非是教师示范、学生观
看演示、 然后学生上机操作。 其实就实际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来看,
学生的学习效果、效率并不十分理想,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
而言,教师未讲完即可准确地上机操作;相反,对于理解能力较
弱的学生而言,即使教师讲完了授课内容,学生依旧无法完成操
作,这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在上课时间注意力不集中,在走神的过
程中一堂课就结束了,倒是学习效率低下。
(三)信息技术教育方法落后。在当下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
学中,信息技术科任教师普遍采用讲解——演示——练习式教学
模式。这种模式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上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
师将书本知识转化成易于接受的言语传递给学生、执行教案的过
程,许多教师沿袭自己多年的授课思路与过程,不善于发现和总
结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不善于根据学校情境进行反思和调整教
学思路,其实,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是课堂中最理想的教学设
计。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可以回答出自己设想的答案,一旦学生没
有回答出来,教师就会一直加以引导,直至完成预期的目的,得
到预定的答案。
从上述的问题来看,当前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无论是从
教育理念,还是从教育方法上,都与新课程大力倡导的新理念和
新方法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当前大力倡导高效课堂建设
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模式,
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成为当前广大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师面
临的一项艰巨的现实课题。
二、构建农村中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高效课堂建设在农村中小学的不断深入,笔者
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专职信息技术教师,在认真总结多年教学经
验的基础上,以高效课堂建设理论为导向,自觉更新教学理念,
改进教学方法,在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建设中进行了许多有益
的探索,并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概括起来讲,主要就是抓好以
下三个关键点:
(一)课前应重点抓好优化教材。教材是教学之本,教师是
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教师备课前首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
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教学的重难点
等。教师又是教材的开发者、实践者。对于信息技术课而言,这
一点显得更为重要。面对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时,要有
自己独特的钻研、解读和思考。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的变更教材
中知识的前后关系,吸取生活中的鲜活事例丰富教材内容,使学
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
代生存与发展必要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在日常
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形
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信息素养的全面养成和
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只有正确的把握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才
能在每一环节上认真设计,实现高效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中应重点抓好优化教法。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
很强的课程。因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方法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教学
方法,除教师精讲以外,更多的是学生的上机操作。学生只有亲
手操作,亲身实践,才能真正体会课程,才能掌握知识和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学科中要大胆放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
的动手操作,真正提高信息素养。例如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学生
听讲时会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学习的乐趣,没有学习的激情,更
谈不上掌握知识和能力了。但通过一定的理论加实践操作相结合
的方法,既传授了相关理论知识,也使得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对枯
燥的理论得到巩固。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由于学生好动的天性,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巧妙设计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巧设练习
时要注意练习的趣味性,事实证明,有趣的练习可以激发学生的
兴趣和欲望。比如在讲解自定义动画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可以结合校园花池图片作为对象,蜜蜂作为自定义动画动作,学
生看到设计的练习能让蜜蜂翩翩起舞后非常高兴。对于这样有趣
的练习,学生也愿意主动的参与教学,同时课堂也高效起来了。
同样, 巧设练习时要注意练习的难度问题, 难度大了学生很费劲,
难度小了学生感觉没有挑战,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基础深入了解,
对不同的学生甚至不同的班级采用不同的练习要求,从而打造信
息技术高效课堂。
(三)课后应重点抓好教学反思。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经
说过“一个教师写三十年教案不一定有效果;但坚持写三年教学
所思一定能成为优秀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没
有反思的习惯,只是为应付学校检查,就是有反思,也是三言两
语、泛泛而谈,模式化的。教师只有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关注全
体学生的发展,才能在课后正视成败得失。同时要与学生沟通交
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反映的意见建议要吸收改进。最后认
真总结反思、科学反思,要把教育教学的经验上升为教育理论、
教育智慧。 只有认真做好反思, 才能打造出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
总之,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建设之路还很长,需要我们在教学
实践中,认真学习贯彻高效课堂教学理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
信息技术实践总结范文6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 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信息收集、处理和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每个公民的必备能力。当今的学生要适应信息社会化的飞速发展,就必须培养以信息素养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力,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形成能够在信息社会生存所必备的终身学习和持久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这种素养和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必须完成的一项历史性任务。为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研究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一、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只有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独自处理并解决,从而增长知识。
计算机的很多操作不是唯一的,有很强的开放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同时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大胆放手,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解幻灯片修饰这节内容时,可先展示一个已经修饰好的幻灯片,并让学生与上一班级制作的幻灯片相比较,从而提出任务一:给幻灯片添加背景,修改字体、字号、颜色。因为学生已经学过Word字处理软件,任务一很容易就完成了。接着展示一个幻灯片进行比较,并提出任务二:给幻灯片添加图片、文本框、音乐等内容。教师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指导学生使用在Word中已经学习的方法操作,达到知识的迁移。最后教师总结。在完成整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十分好奇和疑惑,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幻灯片装扮得五彩缤纷,个性十足。在总结中同学们纷纷发言,抢着说出自己得出的结论和体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事实证明,学生在这种活跃、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学到的知识技能是十分扎实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了自信,并逐渐养成了求知探索的习惯,从而在应用中有所创新,有所收获。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一门课程都有其特点,教师要善于发掘,计算机课程集操作性、趣味性与应用性等特点于一体。例如,在上第一节计算机课时,传统教学中通常先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再让学生认识、接触计算机。如果采用“任务驱动,先认识,后学习”的模式,计算机课程的操作性特点就能凸显。教师可把学生带入机房,在适当讲述一些基本的电脑维护常识后,便可引导学生思考“摆在你面前的这台机器是什么?”、“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等问题,通过计算机硬件了解主机、键盘、显示器、驱动器、开关等主要操作部件及开、关机操作。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轻松氛围中学习了计算机知识。
三、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实践教学就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和学生兴趣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计算机操作中,通过不断实践,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掌握知识,提高操作技能,从而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有效提高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学涉及学生动手操作的范围很广,有些操作相对比较复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边讲解边示范、演示操作。学生通过教师网络教学系统进行演示后,加以实践练习,既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牢固掌握了基础知识。
四、不断更新丰富知识,总结经验,逐步积累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接受最新的知识和理念。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教师在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同时,还应该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能力,并积极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教师能否充分把握好课堂教学,重要的是是否有渊博的知识。如果信息技术课教师知识面广,基本功扎实,就能准确地解答同学所提的各种问题,随时解决处理计算机出现的各种故障,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教师要时刻注意搜集与教学有关的知识,丰富自己,传授知识,让学生学到许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提高学习的兴趣。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教师借鉴,教师必须不断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师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即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新的教学思想和摸索出的经验写成记录,不断改进,不断总结教学经验,通过教学实践,形成全面、丰富的教学套路。信息教师要上好课,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总结,不断与同仁交流,不断创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那么教学效果就会更显著。
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学习兴趣发展的内因,优化外因,不断探求遵循兴趣发展变化规律,采用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和兼顾学科特色的有效的兴趣作为培养途径与教学策略。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每一位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永恒追求的主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