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假日经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假日经济范文1
一、我国“假日消费”现状
近年来,假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亮点”,它所带来的“井喷”式消费热潮,对于在短时期内有效扩大内需、启动消费,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人们对假日经济认识上的偏差,许多部门重视力度不够,我国假日经济目前仍处于极不成熟的起步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长假期间在多处出现的环境破坏严重、资源浪费、交通拥挤甚至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等问题,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假日供给方面,问题表现得更为明显:第一,假日供给中短期行为严重,挫伤了广大消费者的假日消费热情。现实生活中,已经有不少假日旅游者因抱怨服务质量差而动摇了节假日继续外出旅游的信心和热情。第二,假日供给内容单调,与人们假日需求多样性不相适应。自假日经济形成以来,由于我们片面理解假日经济内涵,认为假日经济就是购物经济或旅游经济,把假日供给的眼光仅仅盯在旅游和购物上,从而使假日供给的内容十分单调,人们可供选择的假日消费品和服务非常有限,无法满足人们假日需求多样化的要求。第三,假日供给层次低,与人们假日需求高层次性不相适应。我国现阶段的假日供给,仍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与人们假日对享受和发展的高层次需求很不适应。
由于“假日经济”所出现的种种问题与“假日经济”的积极作用同时存在,因此,分析“长假”是否“经济”,是否能成为“假日经济”,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来说,都显得尤为重要。
二、假日是否“经济”的经济学分析
(一)纵向分析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指出:“在市场经济中,消费收入函数比例几乎是一个定值。从宏观上来说,社会总收入和社会总消费是按比例增减的,具体的商业手段可能会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刺激部分居民的消费,但无非是把预期利润从一个商家手中转移到另一个商家手中,把彼时彼地的消费者吸收至此时此地。”同样,“假日消费”是社会总消费的一部分,是社会总收入的函数。如果居民的收入不增加,“假日消费”不会变成有拉动作用的消费数量。
1.从月度消费看(如图),我国居民消费月度增长率表现出很强的规律性长假所在月份确实出现了消费的火速升温,但以后月份均出现了消费的大幅度降低。特别明显的是在每年的12月份出现的消费高峰后,来年的前四个月均出现了消费量的负增长。这种剧烈的消费波动说明长假更多的只是改变了人们消费时间上的传统偏好,将原来长假时间以外的消费集中到长假期内进行。 2.为了进一步分析长假对全年社会总消费的拉动作用,我们采用直接法计算年距环比发展速度,消除了季节变动对社会消费品需求的影响。然后对各个月份的年距环比增长率计算算术平均,得到剔除了季节性影响后的年平均增长率(表1)。将其与实际的年社会消费增长率(表2)相比较,发现两者基本吻合。所以可以判断,假日消费并没有带来有拉动作用的消费数量。
因此,“黄金周”长假期间的集中花费,尽管使消费市场火爆一时,但是节日期间消费的火速升温必然导致节后的急剧降温。从全社会一个较长的时间(本文采用一年)来看,几个短时段的集中或超前消费,并没有从根本上刺激和扩大消费总量。
(二)横向分析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的地域分布很不平衡,特别是在长假期间,人们纷纷涌向大城市和旅游城市,必然造成长假期间大城市和旅游景点的消费额激增,但这并不一定必然带来我国全社会居民消费总量的大幅增长。农村是我国最大和最基础的市场,因而要比较准确全面地分析我国假日经济对社会总消费的启动作用,还必须探讨中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变化情况。
从表3中我们可以显著地发现,每年的1-11月,我国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呈现出平稳的小幅增长态势,并没有在“五一”、“十一”这两大长假所在月份出现消费量的激增。这表明,长假对于庞大的农村消费市场,作用甚小。长假并没有真正刺激起广大农民的消费需求。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仍然取决于传统的消费习惯。
(三)对比分析
1.国外的放假制度
1982年8月在墨西哥举行的世界会议上通过的《阿卡普尔科文件》提出:“各国的责任不能局限于仅仅承认这一权利(休假的权利),而应创造实际的和恰当的条件,让那些享有假日的人更有效的享受”,“应该做出实质性努力错开休假时间”。
许多国家早已经实行带薪休假制度。法国、西班牙30天/年,比利时24天/年,英国20―27天/年,德国、意大利5―6周/年,韩国20天/年,泰国10―20天/年,澳大利亚30天以上/年。中国香港7―14天/年,台湾地区工作l―3年为7天,工作3―5年为10天,工作5―10年为14天,工作10年以后每年增加一天,最多30天。
外国虽然也有节庆日与周休日连续休假的作法,但作为全国统一的连休时间一般为2―3天,但很少有连续7天休假的。韩国元旦连休2天,春节、中秋节连休3天。美国除独立纪念日外,节日与周周日重叠时,周五、周一为连休日。法国圣诞节连休2天。
2.国外假日期间的经济状况
有资料显示,就全年来看,国外发达国家消费波动普遍不大。在假日期间,国内消费总额相对于平时虽会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一般只有几个百分点。并且,国外并没有“假日经济”一说,一般称其为“假日消费”或者“休闲经济”。他们认为,相对于集中式的“黄金周”消费方式来说,全年期的消费方式或者休闲消费更有利于拉动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假日还不成为经济,只能称为假日消费。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假日经济”,重视其不经济的一面,调整休假制度,并将假日消费推广到农村消费市场,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从多方面扩大内需,将“假日消费”真正变成假日经济。
三、政策建议
(一)调整休假制度,缓解长假集中而造成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公休假制度的结构性矛盾,使假日经济的巨大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改革公休假制度。带薪休假、分时休
假等休假制度不仅能打破假日经济“黄金周”式休假制度潜在的计划性(休假时间全国整齐划一、高度集中,使休假缺乏选择),还能缓解“黄金周”式休假造成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公休假日的调整可考虑以下思路:
1.推行带薪休假制度。
2.顺应规律、兼顾各业:公休假时间安排与我国传统节日和人们的传统出行习惯相结合,顺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顺应生产工作和教育的内在规律。根据不同行业部门工作特点分行业有序安排带薪休假时间,注意避开旅游高峰期,弥补景区淡季客源;除法定节假日全国统一规定外,允许不同省份根据本省实际分类安排城镇职工带薪休假时间,注意省际差别、衔接与客源互补,并相对固定,使各省旅游城市、景区客源更趋均衡、合理。
3.大不变,小调整:对现行每年114天的公休日和休假时间不作大的增减,只对公休日和休假的频次及节奏做必要的调整。可以将每周2天的公休日拿出1天,集中到每月的传统节日和旅游旺季的月初,形成每周小节奏、每月大节奏、全年基本均衡的格局。
4.参照国际上旅游发达国家带薪休假先进做法,取其所长,既体现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以适应加入WTO后我国旅游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二)将假日消费推广到农村市场,发展特色农村度假,启动农村消费市场
现在假日消费局限于旅游风景区和各大城市,似乎和农村无缘,也很少有人想去开拓它,其实广大的农村消费市场也是应该且有能力得到发展的。推出一些有特色的风景风俗、民族活动来吸引人,让人们从农林牧渔等活动中得到乐趣,既能满足现代城市人对回归自然的热切要求,农民也会因此受益,增加经济收入。不仅可以促进工业品的销售和商品的流通,引进农业新技术也有了资金,进而推动农业的发展。同时,随着假日经济渗透到农村,还会随之引入许多新的观念和思想,为扩大农村市场奠定基础。从长远看,思想观念的变化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作用更是长久的。而这方面就需要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媒体的大力宣传才行。
假日经济范文2
点燃假日经济
目前,我国每年的公休假日已达到115天,占全年总天数的1/3。据北京商业信息咨询中心对四大节假日的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监测20天,128家企业)、2011年(监测20天,121家企业)、2012年(监测21天、134家企业)分别揽金139.1亿元、156.9亿元和161.8亿元,销售额(营业额)屡创新高。此外,被监测的专业店和专业市场,餐饮企业,连锁超市,百货商场4种业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数据的背后,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点燃假日经济的希望。
丰富多彩的假日市场,充沛富足的假日产品。假日经济少不了购物的气氛,给力的促销活动相当重要。如今,在假日经济的不断升温下,促销活动也呈现出力度大、密度高,形式多样化的趋势。2010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北京市商务委员会专门推出2010北京购物季活动——品牌消费节、汽车消费节、家电购物节、婚庆消费推广4项大型促销活动,着实让京城老百姓过足了假日瘾。2012年“十一”黄金周,便民惠民主题、传统文化和民俗主题、婚庆主题轮番上阵,在各级商务部门、相关协会和商业企业的联动促销下,假日消费市场不再以单纯的打折返券为主。另外随着促销力度的加大,各商业企业也在积极储备假日产品。2012年,恰逢“十一”、中秋两大黄金周,据北京商业信息咨询中心数据显示:各种京式、广式、苏式传统月饼供应充足,节日期间北京稻香村的销售量高达3000吨,同比增长27.6%。台式、港式、滇式月饼以及咖啡月饼、巧克力月饼、冰淇淋月饼、茶月饼等新品,以不同的口感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持续增长的收入和利好政策出台的双轮驱动。北京市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增强了消费者的消费意愿,为假日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数据显示:2010~2012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8.7%、13.2%和10.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0.6%、13.6%和11.8%。同时,2012年两大利好政策的相继出台,对假日经济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是7月份交通运输部等五部门联合通知,在全国首次实行重大节假日收费公路小客车免费通行;二是9月份国家发改委下发了174家景区门票降价的通知。在两大政策的刺激下,“十一”黄金周出行人次明显增多,旅游收入得到了显著增长。北京市旅游委相关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国庆、中秋连休的长假期间,北京共接待游客1312.1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2.7%;实现旅游收入88亿元,同比增长29.4%。在旅游业的带动下,京城消费品市场也变得异常活跃,134家企业共实现销售额(营业额)79.4亿元,为“黄金周”实行以来最高。
假日经济的“新意”
“黄金周”的出现,是对中国老百姓假日观念的一次普及。多年来,在假日经济的推动下,国民消费得以升级,消费习惯也发生着巨大变化,假日经济精彩纷呈、“新意”盎然。
专业市场销售拔得头筹。近几年监测数据显示,被监测的4种业态中,专业市场销售始终拔得头筹。2010~2012年北京市被监测的专业市场个数分别占全部监测企业数的20.3%、19.8%和23.1%,对假日市场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63.2%、59%和50%。
连锁超市贡献逐年增长。2010~2012年“十一”监测数据显示,连锁超市对假日期间消费品市场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2010年北京市被监测连锁超市同比增长15.1%,在4种业态中增速最低,贡献率仅为7.9%;2011年同比增长11.2%,贡献率上升为14.4%,高于2010年6.5个百分点;2012年同比增长14.3%,增幅居4种业态之首,贡献率高达40.2%,高于2011年25.8个百分点,在4种被监测业态中仅低于专业市场,分别高于百货商场和餐饮企业36.1个和34.5个百分点。
餐饮企业消费热度高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加之节假日正是亲朋好友欢聚的时刻,使得假日餐饮消费热度不减。2012年元旦、春节、“五一”、“十一”四大节假日监测数据显示,餐饮企业营业额增速均高于全部被监测企业平均增速,且明显快于其他业态:四大节假日实现营业额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7.3%、20.6%、22.8%和12.3%,分别高于全部被监测企业平均增速12.9个、5.1个、10.7个和6.7个百分点。
网上商店异军突起,对传统的商业企业形成强大挑战。2012年9月开始,随着中秋节、“十一”、“双十一”、“双十二”的到来,北京限额以上零售企业49家网上商店零售额迅猛增长。11月、12月均达到70.5亿元的历史新高,9~12月同比增幅分别达到1.2倍、81.4%、1.3倍和90%,增速不仅高于网上商店全年平均水平,更远远高于传统商业企业。
通讯用品需求旺盛。2012年“十一”黄金周,北京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通讯器材类商品迎来销售高峰,当月实现零售额27.7亿元,同比增长1.7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9.8个百分点。
假日经济,路在何方
应该说,在假日消费市场巨大的潜力下,假日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如何理性地看待假日经济,如何让假日经济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对此,笔者把近年来在假日经济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整理,希望在未来的假日里,各方能够围绕假日消费开拓市场,采取有效措施,营造宽松、便利、规范的假日消费环境,让假日经济得到良性循环,使假日经济的潜力得到最大释放。
百货商场增速逐年降低。作为一种传统的业态形式,百货商场已失去其龙头地位,昔日的辉煌已不复存在。2010~2012年监测数据显示,百货商场销售额同比增幅及对假日期间消费品市场增长的贡献率均逐年下降。特别是在“十一”假日期间,百货商场同比增幅由2010年的36.2%(4种业态中增幅最高)降至2011年的10.7%,至2012年已降至1%(4种业态中增幅最低);对假日期间消费品市场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6%、20.8%和4.1%,降幅明显。
主导产业略显单一。从假日经济的产业体系看它几乎涉及了第三产业的大部分行业,如旅游业、商业、餐饮业、住宿业、娱乐业、交通运输业等多个行业。但从现在假日经济的表现来看,旅游业成为消费的主要方式,不利于促进假日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假日经济范文3
[关键词] 假日经济 休闲经济 局限 转变
一、“假日经济”的消费特征及发展局限
1.“假日经济”消费的特征
假日消费的形式有旅游、购物、餐饮、宾馆酒店、交通、文化活动、体育健身、教育培训等。它的特征主要有:(1)假日消费的短期集中性。从时间上看,假消费在假日开始时出现,随节日的结束而结束,具有明显的短期集中性。假日期间,商家会采取延时经营、打折让利销售等促销方式,而许多精明的消费者也会将近期内的消费集中在这几天进行。使消费者的消费时间区域进行了移动变化。(2)假日消费的群体性。假日消费多是以一定的群体形式进行。假日期间人们纷纷走出自己的家门,或外出旅游,或购物休闲,或探亲访友,这些活动多是以家庭、同事、朋友等不同的群体来进行。无论是老人、年轻人、还是小孩,都有积极参与的热情。(3)假日消费的享受性。假日消费大多涉及较高层次的需求,主要以促进人们素质的全面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共同目的。因此,享受消费正业已通过假日消费热潮显现出来,并将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
2.“假日经济”的消极因素
(1)假日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消费平衡.假日经济对社会零售总额来讲,既有增量,也有转移量,还有减量。使得市场忽冷忽热,节假日的旺销伴随着非假日的清淡;名店、大商场的销售增长使一些中小型商场的销售下降;新兴业态的发展与传统业态的衰落并存;中心商业区的热闹与边缘地段的冷清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市场平衡。(2)集中消费造成商品供不应求、服务质量下降,不规范现象滋生。由于假日经济中的需求比较集中,在短期内,市场的供求状况发生变化,使得有的商品或服务出现暂时的供不应求,从而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商品以次充好和价格欺诈等“假日欺诈”现象不断出现。(3)人口过于密集及部分国民素质不高,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由于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带来排污量激增,从而使遗产地水和空气的质量下降,噪声增加;人口密度增大,交通堵塞,造成当地居民生活空间变得狭小;过量接待,造成遗产地历史风貌的破坏,造成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过于泛滥的接待设施,也使原有的自然景观受到威胁。
二、休闲经济
休闲经济是一种基于休闲产业的经济活动范畴。它一般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休闲经济作为经济学中的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人的休闲行为中的投入与产出,休闲创造的产值,休闲经济的运行规律,休闲行为和经济的变量关系等。因而,经济与休闲的关系是双向的。一方面,经济参与“买来”休闲,它是回报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休闲可以被用来娱乐、消费,来支持有效的经济参与,正是这种消费的“再创造”性使得休闲合理化。休闲的最大特点,是它的人文性、文化性、社会性、创造性,它对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对人的全面发展有其十分重要的意义。休闲文化,是指人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后,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处于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休闲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
三、“假日经济”向休闲经济转变的关键因素
1.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的实质性增长
居民收入的增长是休闲经济的持久动力。如果缺乏购买力的支持,休闲经济像无源之水,将无从谈起。因此稳步增加居民收入是休闲经济持续发展的最基本条件。目前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贫富差距大。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居民收入水平较高,相关的基础设施也较为完善。因此,需要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增加普通人群的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以扩大休闲经济的覆盖面和参与面。
2.改变消费观念、倡导理性消费
“黄金周”的效应只是改变了消费在不同时期的分配,而不能创造出新的需求。目前,居民的消费仍是以实物型消费为主,而精神消费支出较少。通过吃、喝消费是不可能实现经济繁荣的。休闲经济不仅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也包括为满足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而进行的生产。因此,要引导人们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
3.加强监管、规范市场
管理部门要特别加强对节日市场的监管力度,各类消协和投诉机构也要在假日中保证消费者的投诉权利得到实现。对那些利用假日消费热潮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经营者要严格执法,坚决处罚;各经营、服务单位要树立消费者至上的观点,维护良好的经济秩序。走出假日经济是“旅游经济”、“涨价经济”、“一锤子买卖”的误区;要保证节假日期间,商品货真价实、服务文明规范,在文明经商、诚实待客上下功夫,为广大顾客提供方便、满意、舒适、安全、信任的服务,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4.做好假日消费分流,保护生态环境
因假日消费“即期消费”的特点,在“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人们把节前、节后的消费集中在长假消费,表现为节中各种消费量猛增,人口过于密集。着眼于经济健康的发展、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可适当运用价格杠杆或分时度假制度,做好假日消费分流。以避免交通、商场、景区的过度接待现象;减少对资源的过度使用和生态环境的威胁。
假日经济范文4
每年的“五一”、“十一”、“春节”等长假期被誉为消费市场的“黄金窗口”,尤其对于快速消费品而言,假日营销的意义尤为重要。所谓快消品,大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品类,例如食品、药品、饮料、清洁用品、酒精类饮品、化妆品/浴室用品等等,即使在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此类消费品的需求仍然十分旺盛,特别是近几年,其广告投放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节假日期间表现更为活跃,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假日经济的风向标。
根据CTR媒介智讯监测,2007—2009三年间,快消品行业的广告市场表现出极为相似的月度变化趋势:每年1月正值春节营销的旺季,广告投放量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2月随即出现大幅下滑,3月快速反弹;其后为迎接“五一”假期,广告主往往选择在4月集中发力,加大广告投放力度,使其到达上半年广告投放的高点,揭开假日营销大战的序幕;而5-6月则基本呈现稳定的上升趋势(08年5月地震期间,广告投放受其影响下滑显著);相较风云变幻的上半年,快消品行业下半年(2007-2008)表现较为平稳,月度起伏不大,仅在12月进入新年营销时期,投放力度才有所增强。
编者注:因为文中图表较多,欲读全文,还请读者到以下地址下载阅读:
快消品营销,假日经济风向标
假日经济范文5
【关键词】闲暇时间 假日经济 可持续发展
假日经济的由来
假日经济产生的前提是闲暇时间的存在。闲暇时间是一种与劳动时间相对应的存在,人们产生消费的时间几乎都包括在闲暇时间内,由于消费时间的长短不同,相应地也就有耗时性消费与省时性消费的区分。从时间概念上来说,消费时间的长短也就是省时性消费品与耗时性消费品的“时间价格”。基于这点,闲暇时间就具有了一种货币性质的功能,当消费者只在闲暇时间内进行消费时,其会倾向于在闲暇时间内去满足自身消费与服务需求的最大化。
为此,可以通过建模,探讨闲暇时间变化对于消费水平与消费人群结构的约束作用,已得出闲暇时间的约束模型就是消费者在闲暇时间段时所能选择的耗时性与省时性商品的不同组合。①同时,按基本数据分析,消费者劳动时间为一天8小时,休息睡眠时间为8小时,那么一天24小时内其闲暇时间就有8小时。
假设有省时性商品,其每消耗一个单位的省时性商品就需要两小时,而消费一个耗时性商品则需要四小时,那么我们可以分析在特定的时间段内约束作用下,闲暇时间用以消费商品的数量会受到时间的影响,闲暇时间不仅深刻地影响了耗时性商品的消费数量,同时还会促进省时性消费的增加。②因此,闲暇时间越多,则商业活动就有足够的时间来发生,并且更为活跃。基于此,假日经济的概念就应运而生了。
我国假日经济的发展现状
假日经济是一种闲暇时间内发生的经济现象,它作为社会总消费的一部分,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当前,我国假日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出集中化和调控不足两大特点。
集中化。目前,假日经济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缩短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方面,假日经济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的。但由于目前我国假日经济集中分布于三个黄金周内,甚至国内把假日经济就理解为“黄金周经济”。这也造成大量的企业与公司在黄金周到来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进行宣传与经营管理,导致“黄金周经济”扎堆的现象,这种过于集中的经营方式的弊病也相当明显,供需不平衡被进一步放大,消费者在黄金周消费存在井喷现象,波动过大的经济消费特点也对相关产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每到长假时间,交通部门的压力就骤然增加,同时各大景区也人满为患。
另外,由于集中性消费的特点,平时能接待2000人的旅游景点,可能在假日要接待5000人,势必会造成服务质量的下降,这种供需的严重不平衡也埋下纠纷与安全隐患。甚至有游客投诉,去了旅游景点,没有看到风景,只看到密密麻麻的人群。同时,大量的旅游人流也造成旅行社之间的盲目竞争和无序竞争现象,有的打出“低价出游”“零团费”等幌子,却暗中降下接待标准;有的以次充好,强迫购物,过景点而不入。这样的旅游质量自然无法使消费者提及享受与开心。
同时,假日经济的过于集中,也造成了生态的透支。旅游景区人满为患的结果是造成旅游设施的超负荷运转,新闻中对于黄金周环境污染的报导屡见不鲜,不仅大量的垃圾让景点遍地狼藉,而花木的严重破坏也造成景点可观赏度的持续降低;与人流一同到来的还有大量的旅游噪声污染,宾馆餐厅、娱乐场所拥挤不堪,当地居民的生活工作受到极大影响。特别是在假日里集中发生的安全事故与平时相比大大增多,过多的人流对于景区的管理提出了严峻要求,当设备管理不到位,安全隐患未排查,消防工作疏于防范,交通管制与疏导未达要求等情况存在时,在人流数量的放大效应下,安全事故发生概率与发生后果的严重性急剧增加。
调控不足。假日经济关系着社会经济背景下的生态环境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公共政策交通等各方面的调控。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角色,政府不仅要担当起假日经济的指挥棒职责,同时还要细化管理,对公安、通信、旅游、工商、交通等部门进行协调统筹,进而达到满足游客综合的目标。从这一角度来说,目前我国假日经济由于宏观调控上的不足,存在着较严重的难购票、难订房、安全卫生无法得到保障等问题。
同时,目前我国假日经济还存在着市场供给结构水平低,消费水平低的问题,很多假日经济的经营者把消费理解得相对简单,其经营的重点放在吃喝玩乐四个字上面,而这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产生了距离。从最初的走马观花式的图新鲜,到当下注重文化品位与文化熏陶的旅游需求,这不仅体现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质,同时也对旅游服务的提升提出了新的需求。而我国很多景区不善管理与维护,景点特色几十年如一日,不重视创新与文化深挖,不重视新旅游热点的开发,在全国各地很多“民俗游”、“文化游”的景点,都还停留在建几个仿古建筑,放一些仿古商品的阶段,并且风格特点大同小异、互相模仿,让很多旅游者感觉索然无味,这难免会影响到我国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优势
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经济增长最终是需要靠内需来拉动的,需求越旺盛,则产出与相关产业也就会得到更好的发展。1997年起,我国面临着通货紧缩的严峻形势,国家立足于长远经济发展的目标,就开启内需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黄金周”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这次调控,居民的消费能力得到了有效发挥,以旅游为龙头的一系列相关产业链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与壮大。这种基于闲暇时间的经济应用模式,有效利用了闲暇时间对于消费的促进作用,进一步解放了消费力。而支持黄金周经济的基础来自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由于社会经过一定程度的发展后,其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具有了一定的水平,社会生产力所能提供的物质资料也具备了相应基础,再结合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也就建立起了闲暇时间模式中的货币消费基础,这几个因素综合作用,为假日经济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时间、公共服务、政策法规等全面的条件,进而把假日消费提升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而另一方面,由于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居民的消费观念从过去的求温饱,到现在的求放松,温饱满足后,文化与精神消费自然会成为消费的主要方向,而这种消费心理的变化也促进了消费行为的达成。总的来说,假日经济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就是一种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后,消费心理与消费能力同时提高的积极成果。
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旅游资源具有浓厚的文化传承性,自然风光丰富多彩,各地民族风情与文化古迹引人入胜。特别是我国得天独厚的古都与古文明建筑等旅游资源,具有着先天性旅游优势。而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其自然生态与社会传统保存较好,与当地自然风光一起成为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景点观光地。
另一方面,我国有许多抗战时期的革命胜地与故居,红色旅游也成为我国旅游的一张亮眼名片。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旅游业与国际接轨的趋势也在逐渐加快,在引入国际旅游服务意识与方法后,结合我国独有的旅游优势,为提升我国旅游供给能力注入了强劲的力量。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居民消费模式的更新,消费观念的提升也促进了旅游消费的大幅增加。对于目前我国人民的心态转变而言,很多人已经把消费作为工作挣钱的直接动力,这一深刻变化是保证我国假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内因,也是保证我国假日经济发展长期稳定的重要保障与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的建设大步推进,现代化交通发展日新月异,交通条件的改善与升级,把很多景点从过去的乏人问津变成今天的热门景点,交通工具的变化也大大提升了假日经济中旅客在路上的舒适度,随着公路等级的不断提高,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不断竣工,更多人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自驾游、全家游,进一步提升了假日经济的耗时性消费达成率。
而另一方面,政府对于经济的全面重视,也拉动了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出旅游时宾馆、商业、停车场、旅游景点、公厕、通讯、环境、饭店、医疗等基础设施为旅客的出行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而旅游人群的涌入也进一步提高了这些产业的经济效益,相互促进的结果就达成了这些产业的进一步升级与服务质量的主动提升。在中央的号召下,各项政策出台都是为了提高旅游经济成效,以经济来带动当地发展,这也使得假日经济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假日旅游的相关设施与配套服务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我国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
建立闲暇时间约束模式。从目前我国假日经济发展来说,我国生产力发展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其在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人们收入还未达到全民参与假日经济的地步。从这一点来说,假日经济如果失去了强劲的购买力,那么其发展也就无从谈起。考虑到假日经济对于全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有声音表示要通过在我国建立起像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国民休假制来作为“黄金周”的替代。这种思路是基于闲暇时间约束力对于消费的影响,希望通过有效的时间调整让更多的人从工作中解放出来,能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消费,更多地参与到假日经济中来。但考虑到国民休假制度作为一种带薪休假模式,其建立需要强大的财政支撑,而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并不足以支撑起全民带薪休假制度,如果冒然用这种方式来代替“黄金周”,其最终效果可能并不乐观。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小长假的兴起是对闲暇时间约束模式的新尝试,与“黄金周”相比,小长假对于促进旅游者周边邻近旅游景点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自身就具有一定特点的小景点,其分布于城市周边,在距离空间上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小长假这种闲暇时间约束模式,正适合去这些小而有趣的景点。
从假日经济对于全国经济的促进角度来考虑,“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由于这些景点往往正处于城市辐射区间内,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在“黄金周”人流车流的压力下,更愿意选择轻松出游,用两三天时间去自己所在城市周边的具有历史风味的小镇,具有独特民俗文化的小村庄,或者是依山傍水、山清水秀的小景点、农家乐等。而在全民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这些小景点的当地居民对于旅游经济的敏感度很高,为了提高自身旅游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他们更善于把握与利用游客闲暇时间的规律,对于提高自身旅游服务质量也有着强烈的动力。
由于景点范围小,前去旅游的人数虽不像大景点那样多,却也已经足够推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并且由于去景点的人数少,每个旅游者得到的服务质量也就相对更好,甚至在那些小镇子里,旅游者更能享受到原汁原味的小镇古朴生活,当地卖的工艺品可能比量产的热点景点所售的价格更高,但由于其中所蕴含的手工制作与所代表的一种生活态度,作为一种耗时性消费品,其产生的经济价值更高。在其中得到的精神享受甚至比热闹的大景点更多。在此情境下,也催生了更多的人利用周末时间来进行放松旅游,而本质上,这些假日旅游都属于闲暇时间约束模式的不同应用。③
树立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我国假日经济可持续发展来说,经济发展是首要的,只有经济基础牢靠了,才能打下坚实的居民消费支出基础。而在政府调控方面,对于假日经济要从长远计,对于旅游质量要提出量化性指标。从很多的旅游投诉新闻报导中都可以发现,很多地方政府与旅游经营者,由于自身旅游资源优势所在,当其景点接待量已经达到极限时,还是不作处理,造成整个景区爆满,甚至景区只见人不见景。对于这种思维,当地政府就应当进行正确引导。从安全角度考虑,任何的景点都应有一个人数上限,这不仅是保障旅游者自身的基本权利,让其旅游可以物有所值,同时也是一种对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态度,过度透支旅游资源,执着于挣“快钱”,挣“热钱”,只会造成整个景区的破坏与长期发展受损,而整个景区在旅游者心中的印象也会大打折扣,最终影响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设立综合管理机构。对于假日经济来说,目前我国尚缺少专业性管理机构,各级政府应设立一个针对于假日经济的综合管理机构,以研究闲暇时间约束模式对于当地旅游经济的影响,制定有针对性的法规,对假日经济过于集中的特点与矛盾,进行重点治理与专项整治。强调当地旅游服务质量,对涉及到旅游相关产业的各个商业机构与商户进行量化管理与指标考核。建立起良性竞争的旅游管理制度,建立起及时反馈、有效处理的游客投诉反映渠道,把保障游客权益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另外,注重对于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注重多元化管理,引入国际旅游管理思路,对当地的旅游经营人员进行假日经济与旅游服务的专项培训,提高其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为促进假日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结语
对于假日经济而言,闲暇时间的约束作用提示了居民在假日经济消费上的时间规律,而保障我国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从调节假日经济过于集中开始,同时还要立足于假日经济的服务质量,把眼光从短期“量”的目标中放出来,更多地把假日经济服务的“质”提上去,从而保障我国假日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
(作者为内蒙古商贸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魏翔:“基于闲暇时间—效用函数的居民消费研究—对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经济科学》,2006年第4期。
②郭琦蕾:“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中国入境旅游需求影响因素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假日经济范文6
一、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我国旅游业要通过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在更高层次推进“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旅游发展战略,全面创新、突出特色、产业联动、强化品牌。着力坚持“五个结合”,实现旅游业新一轮的快速发展。一是把发展旅游业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旅游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特点,在“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上,把市场和产业做得更加充分,整体推进,带动交通运输、城市建设、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体娱乐等相关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把发展旅游业同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通过扩大旅游,大规模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快速增长,有效地集聚人气、财气、名气,吸引更多的外商到我区投资兴业,带动我区经济快速发展。三是把发展旅游业同解决社会就业结合起来。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大、经济效益好、社会功能强,是城乡就业的吸纳器和改善民生的助推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要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助推加力。四是把旅游业与建设文化大区结合起来。加快旅游创意文化的发展,用历史文化传说、民间神话故事、现代传媒手段把旅游产品包装起来,使之更加丰富多彩。积极培育旅游文化骨干企业,整合文化旅游资源,重点打造名胜旅游品牌,扩大优势品牌的影响力。五是把发展旅游业与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促进自然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永续利用,形成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生态旅游可以发展成为替代产业,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发展成主导产业,成为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途径,使资源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候,我们应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为广大农牧民增收致富开辟新的途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加大就业指导和培训力度。尤其在我区现有农家乐、牧家乐典型示范户的基础上,扩大区域范围,带动更多的农牧民开展农家牧家游,使更多的农牧民脱贫致富。旅游局应该加大对农家牧家游的支持力度,一方面要认真进行调研,进一步完善发展农家游、牧家游、林家游的指导意见;另一方面要在资金安排、人员培训上进行扶持,使我区农、牧、林家游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发展乡村旅游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对一个地区的社会系统各个部门都会产生促进作用,在物质上、精神上都会带来可观的效应。如乡村旅游可以使与之有关的食品、日用品、旅游商品、工艺品等乡镇企业得到发展;可以促进商品交换、商业繁荣、市场活跃;可以促进交通事业的发展,使闭塞的乡村对外开放,经济活跃;可以刺激当地农业的发展,特别是为旅游服务的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等将会得到较大的发展;改善乡村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
三、加大旅游宣传活动,不断巩固和拓展客源市场
节假日到来之前,要与新闻媒体互动积极推出假日专题,介绍旅游资信,采撷各地风情,加大宣传力度,助威造市,唤起消费者假日消费的热情。假日经济热潮的出现,与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是分不开的。假日期间,新闻媒体要及时报道各地假日消费的运转情况。公布各地信息,引导消费者合理流动,避免“黄金周”井喷现象的再次上演。当下时代是网络时代――互联网也应发挥其积极作用。各大网站要纷纷推出假日资讯,还可有专门的"旅游信息网"。在网上,可以了解到各种假日信息,做出合理的假日安排。出游前 ,上网查询已成为不少年轻人追求的时尚。假日后,应该请专家学者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下一个消费的来临做准备,想新点子、找对策。
四、强化旅游市场治理整顿,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严格贯彻落实《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深入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活动,深化“品质旅游”活动,积极营造和谐的旅游氛围。加强黄金周、旅游旺季旅游联合执法检查,重拳打击黑社、黑车、黑导和欺客宰客行为。积极发挥旅游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加大各媒体监督力度,鼓励各类媒体开展旅游服务质量采访调查活动,对旅游企业违规行为实时曝光。加大旅游安全检查力度,严防各类旅游事故特别是旅游车辆事故的发生。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平安旅游活动,着力打造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
五、打造我区旅游民族品牌
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届中国(芜湖) 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上,我区参展的皮囊壶系列、蒙古刀系列、皮雕画系列、金属丝编工艺品系列、民族服饰系列、皮毛动物系列和皮革制品系列都以独特的传统工艺和丰富的草原文化内涵的产品受到了大会和公众的赞赏,皮囊壶系列旅游商品被评为金奖。这反映出我区独具地域优势的旅游商品特色鲜明,草原文化气息浓郁,对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
旅游购物是旅游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精美、称心、物化为旅游景点的旅游商品,不仅可以使游客完成愉悦的旅游过程,增加旅游的总体收入,还对旅游资源起到延伸宣传的作用;同时,旅游商品各环节的工作,解决了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
随着旅游经济市场化的加快,近几年我区旅游商品有了较快的发展,从设计、生产、销售和游客的认知度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突出表现在设计能力的增强与设计思路的开阔,民族文化内涵物化到旅游商品的意识加强,旅游商品的数量、品种增多等方面。我区的旅游购物收入逐年增长,皮囊壶、刀具等有特色的旅游商品,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应从源头上抓起,把社会上设计能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注重挖掘民族文化内涵与创新紧密结合,把我区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物化到旅游商品的制作当中,只有挖掘设计出特色文化产品,才有可能树立我区旅游商品的品牌。旅游商品的开发既要高档次,又要注重大众化,必须注重旅游商品的特殊性,找好市场切入点,把握好旅游商品的特性。要根据市场价位决定生产成本,而不能依据成本决定价格,这样才能适应游客的基本要求。
六、严格执行带薪休假、强制休假、大小休假日等举措
针对假日消费节假日红红火火,节后“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特点,应该把眼光放的更宽更远一点,借助假日经济的东风,促使休闲产业的兴起。有些人认为假日经济是有限的,但人们的休闲娱乐的需求是无限的。从近年来的实践看,休假制度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目前已经实行年休假制度的仅是机关、事业单位和一部分团体、企业,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团体以及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没有实行年休假;在已经实行年休假制度的单位,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许多职工实际上多年享受不到年休假待遇;职工因单位工作需要未能享受年休假的,也没有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建议成立由政府人事部门、劳动保障、工会、旅游局等部门组成督查办。对于单位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又不依照条例规定给予年休假工资报酬的,责令限期改正;对逾期不改正的,除责令该单位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外,单位还应当按照年休假工资报酬的数额向职工加付赔偿金;对拒不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赔偿金的,属于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所在单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属于其他单位的,由劳动保障部门、人事部门或者职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七、发展假日经济,提高居民收入是根本
制约假日经济增长的因素中首推当前城乡居民的较低的收入水平。没有强劲的购买力支撑,假日经济只能是昙花一现,终将成为空中楼阁,难以真正进入平常百姓的生活空间。要唤起他们极大的消费热情,背后必须有较高的收入水平作后盾。因此,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成为假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最基本的条件。
我国居民的收入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居民消费还主要处在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的水平上。没有居民较高收入的支撑,很难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生存型消费就不可能转向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只有在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基础上,假日经济才能稳步增长,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