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创项目导师指导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创项目导师指导意见范文1
[关键词] 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教育模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1. 125
[中图分类号] F279.2;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1- 0239- 03
1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有模式的主要弊端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有的模式主要是:“传统教学+创业大赛”模式。传统教学模式,是指高校自己开设创业教育课程,高校自己的教师采用传统教材在课堂上讲授相关的知识。但高校教师本身的创业经验不足,课程模式封闭,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受师资、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仅凭书本知识无法取得较好的教学目标。创业大赛模式,是指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国家、省市的各项创业大赛,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教师的指导,进而达到创业教育的目的。但比赛机制的设计,仅能使小部分参与学生受益,而大多数学生无缘参与,无法满足“双创”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也无法营造大学创业教育的氛围。
创业教育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因此,现有的“传统教学+创业大赛”模式无法满足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做支撑,大学生无疑是这股支撑力量的主体,大学生的知识优势、科学精神、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创新能力。因此,高校应积极尝试新的模式,从“供给侧”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参与创业学习的机会。
2 “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面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应努力构建以“创业社团+创业大赛+创业课堂+创业实训+创业孵化”为主线的、以“学者型企业家”和“企业家型学者”为教师团队的贯穿“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思维的创业教育模式。构建上述创业教育模式,需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1 “创业社团+创业大赛+创业课堂+创业实训+创业孵化”为主线
2.1.1 “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社团
构建“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社团,形成常态化、梯度型学生创业组织架构。学生社团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大学生创业社团因其广泛参与性、自主性、个性化、协作性、实践性等特点,弥补了课堂教育缺乏自主实践的不足,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构建“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社团,是指在学生社团中,以“互联网+”为项目策划、以“众创空间”为机制和场所的学生创业社团。以“互联网+”为项目策划,意思是创业需要项目做为支撑,“互联网+”创业,最难的并不是“互联网”的这一部分,而是“+”号后面的那部分。形成什么样的产品,或者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才是项目的重要内容。以“众创空间”为机制和场所,意思是在项目的思考、交流到形成过程中,需要创业团队组织架构、资金和场地,而“众创空间”正好满足了学生社团创业项目的需求。“众创空间”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空间,而是物理、资金、人才、机制上的空间。“众创空间”满足了学生社团资金和场地的需求,同时以高校“研究生+本科生”形成的常态化、梯度型学生创业社团,也满足了“众创空间”人才方面的需求。
因此,“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社团,目的是形成以高校“研究生+本科生”形成的常态化、梯度型团队、以“互联网+”为项目策划的、以“众创空间”为机制和场所的学生创业社团,使学生的创业能力真正得到提升。
2.1.2 “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大赛
构建“互联网+”创业大赛,引领学生创业思想。虽然国家、省市的各项创业大赛,从比赛机制的设计上看,仅能使小部分参与学生受益,而大多数学生无缘参与,但大赛本身所起到的引领、示范和宣传作用,是其他手段无法达到的。一般来讲,参赛项目要求能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业产业紧密结合,要求水平比较高,加上社会资本、风险投资专家的参与,使得创业大赛更像是一个个项目的“路演”。通过高水平的年度创业大赛,可以展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同时激励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2.1.3 “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课堂
构建“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课堂,系统化建设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高校虽开了创业教育课,但由于创业实践性强,需要具有综合性知识,而教师恰恰缺乏创业经验,由他们单独讲创业是否合适值得思考。“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课堂,就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使得学校学生在课堂上以MOOC、SPOC等线上形式系统学习创业知识,这时候,高校教师起到组织、交流、辅导等辅助作用;在校外,结合社会上的“众创空间”创业实践,同时和创业导师线下面对面交流,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在社会资源方面,例如阿里巴巴公司的“外贸圈”、“全球速卖通大学”和敦煌网的“敦煌大学”等,均是国际贸易专业很好的创业课堂。
“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课堂,高校一方面需要构建“政-校-企”合作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另一方面仍应加强自己的创业辅导教师团队的建设。创业辅导教师的职责应为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线上或线下的交流,检查学习情况,要善于引导、鼓励和指导学生创业。
2.1.4 “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实训
构建“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实训,全方位建设综合实训平台。高校可以通过在校园建设创业实训室,例如国际贸易实训室、商业银行实训室、证券交易实训、商战沙盘等打造创业实训平台。目前国内很多大型软件供应商在实训软件上发展的较为成熟,例如“用友VBSE”,是用友新道针对财会类专业为学生提供高仿真的企业工作环境而制作的财务处理流程教程;网中网的“财会商圈”,是以3D技术,仿真现代商业社会的销及工商、银行、税务等外部环境,同时配套了实际商业环境中,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商业社会,多维度地体验企业的实务流转、内部控制、角色分工、工作交互,从而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并全面提升自我的沟通交流、组织协调、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搭建无缝对接的桥梁。
但创业实训不仅仅指通过3D技术在校园仿真教学实训,还应该依托企业、“众创空间”等孵化基地,由高校教师组织、带领学生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参观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从原料到产品的生产流程,再到销售实现的管理过程,因此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拓展实际的知识面,在专业知识和人才素质两方面得到锻炼,从而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尽快适应工作要求打下良好基础。
2.1.5 “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孵化
构建“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满足学生的创业需求。结合我国目前“众创空间”现状,本文将“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教育模式分为两类:以高校为主体运营管理的“产品驱动型” 互联网+众创空间和以社会(企业)为主体运营管理的“混合驱动型” 互联网+众创空间。
以高校为主的“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教育模式,其特征是指“众创空间”总部在高校,结合社会资本。高校重在产品研发和大学生创业教育,社会资本重在项目投资参与和投资回报的结果,其实质是重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兼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校的优势是研发技术等软实力,选取一批有市场价值的成果,从高校内部相关部门合理认定后,到取得政府相关部门的资金、政策支持,同时考虑通过众筹、PE、VC等形式引入社会资本,以互联网为手段,完成“产品+资金+政策”的匹配过程,将会使这种类型的众创空间更加充满活力,运行更为有效。
以社会为主体运营管理的“混合驱动型” 互联网+众创空间,其特征是指“众创空间”总部在“社会”,结合高校资源。可以细分为“金融业制度创新型”、“跨境电子商务”和工业制造企业产业升级等“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教育模式。企业本身就从创业而来,因而是创业的“老手”。以社会为主体运营管理的“混合驱动型”互联网+众创空间,其主要目的在于“项目孵化”。而项目的孵化,从开始到推出市场,均与“互联网+”和“大学生创业教育”相结合,从项目报告、立项到资金筹集、项目孵化、营销、实习工作、文件管理等具体工作。创业最后的结果不是都100%成功,但不可否认的是,一套很好的创业教育模式被保留和延续。特别是互联网巨头与大学的共同办学,积极推动微课堂教学。而企业将自己链条的一部分放到大学,例如电子商务、研发设计等,带动大学生参与到真实创业中去,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同时打通了“从大学课堂到企业实践这一条路”,产生了一套很好的创业教育模式。
2.2 培养“学者型企业家”和“企业家型学者”充实教师团队
本文“学者型企业家”的概念是指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有创业成功经验的企业中高层。但一个现实的问题是,真正的企业家是短缺的,其特征之一是企业家本人会更多地会专注于本行业,时间也很难与“定期”的讲授安排相匹配。因此,符合“学者型企业家”特征的应是大型企业中层,其本人也具有非常深厚的创业知识,加之其岗位肩负着“团队培养”的责任。“企业家型学者”,是指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具有以往创业的经历,或者对未来创业具有很浓厚的兴趣的教师。
培养“学者型企业家”和“企业家型学者”充实教师团队,面临的具体问题是:由谁来建设、谁来负担费用、能力水平如何认定以及如何监管等问题。
目前存在的困境是主要在于创业导师身份面临认同危机,创业导师选聘培养机制不完善,选聘上的创业导师仍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其原有的工作领域,因为大多创业导师本身选聘上来,本身就是依靠其原有工作领域的成就。
因此,建立创业导师选聘培养机制、建立创业导师人才库、创建创业导师工作室和创业导师团队,组织开展多形式的创业教育培训和指导活动,建立创业导师培训管理平台等将是未来培养“学者型企业家”和“企业家型学者”充实教师团队重要的工作。
2.3 贯穿“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思维
“互联网+众创空间”是具有我国特色的供给侧改革,而“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教育模式则是在教育领域探索一条科学的大学生教育教学和就业创业的新模式。
构建“互联网+众创空间”的“创业社团+创业大赛+创业课堂+创业实训+创业孵化”,建设“学者型企业家”和“企业家型学者”为教师团队,均需要探讨出一套合理的“政府+高校+企业”的运营机制。
政府重在监管和搭建平台,高校重在科研和教育,而企业重在应用和实践。三者的有机结合,需要一套完整的考核评价体系,因此,政府创业投入、监管、退出的全流程操作,包括考核目标、考核评价、考核结果、淘汰机制等内容,将是未来更加深入的研究目标。
3 结 语
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有模式的主要弊端,提出了构建以“创业社团+创业大赛+创业课堂+创业实训+创业孵化”为主线的、以“学者型企业家”和“企业家型学者”为教师团队的贯穿“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思维的创业教育模式,从而将创业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培养出更多创新型创业人才。
当然,“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所依赖的外部环境因素是绝不能忽视的,例如法制建设、知识产权保护、高校科研机构事业编制改革、金融改革、官本位价值观思想的改变以及“工匠精神”的培养等。但这些已超出了本文的研究范围,在此不再赘述。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2015]9号)[Z].2015.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2016]7号)[Z].2016.
[3]乔辉,吴绍棠.众创空间对创业孵化器功能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5):112-113.
[4]郭璇. 众创空间的创意共享机制研究――信息共享理论的视角[J].编辑之友,2015(11):45-50.
[5]邹丽.众创背景下创业环境完善机制分析[J].中国商论,2015(32):78-81.
[6]黄彦菁,孙丽江.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5(11):49-52.
大创项目导师指导意见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客文化;问题;对策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社会的到来,传统的以“技术发展为导向、科研人员为主体、实验室为载体”的创新模式正在向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模式转变。在这一背景下,创客运动不断兴起,创客运动是一群酷爱科技、热衷实践、以分享技术、交流思想为乐的人们将自己的创意放在开放平台上以获得来自相关领域人士的支持,最终完成从创意到设计再到生产以实现商业利益的过程,创客运动是创新和创业活动的全新模式。今年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在公共服务、财政支持、投资融资机制等方面予以支持。大学生作为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是大众创业的生力军。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良好的专业实践技能、拥有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具备了成为“创客”的有利条件,因此以创客文化为导向,自主创新为驱动来推进大学生创业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创客空间以及政府、高校推进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创客空间作为创客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资金、场地等方面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苏州市的创客空间的运营主体绝大部分是企业,高校创客文化和创客空间的发展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本部分对当前苏州市创客空间的发展现状、政府及高校推进大学生创业的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苏州市“创客空间”的发展现状
截止2015年初,苏州目前在全市范围内认定的孵化器有180多家,拥有国家及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达82家,占全省的16.2%,总数为江苏省第一;其中国家级32家,省级50家。孵化器较为集中的区域有工业园区金鸡湖创业长廊、高新区苏州创客峰会、昆山两岸青年创业园及苏州自主创新广场苏创空间等。苏州创业孵化器拥有较为成熟的孵化机制,培育了大批高新技术企业、成功的科技企业家和科技管理人才,已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发展方式。当前苏州的各类孵化器在企业背景,盈利模式,孵化项目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会整合和利用企业的各类资源,包括创业导师、技术外包、投融资及企业咨询等,为创客们提供完善的创业服务,帮助创客们实现创业的梦想。
(二)苏州政府助推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苏州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工作,出台了系列政策促进大学生创业,以创业促产业发展。2015年4月苏州市政府颁布制定了《关于实施姑苏科技创业天使计划的意见的通知》,《意见》指出,为加快实施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优先支持青年科技创业团队。2015年5月苏州市政府又颁布实施了《关于实施创客天堂行动发展众创空间的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通知中明确鼓励和支持青年及大学生在苏州创新创业,要求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支持苏州大学、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技师学院等高校创办“创客学院”。今年8月底,苏州园区还成立“苏州独墅湖创业大学”,面向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内各院校及本部在读全日制专科以上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课程、资金、资源、服务等多方面的支持。
(三)苏州高校推进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苏州各高校由于资源的不均衡,在大学生创业培训和创业平台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很多高校是将创业教育纳入到了大学生课程体系当中,学生通过创业课考试后可获得一定的学分。作为创业教育课程的其他补充,高校也会不定期的邀请企业领导、风司管理人员、专业人士等到学校开展讲座,举办沙龙等,讲座内容涉及创业理念、创业经验、法律法规、经营管理知识等。除此之外SIYB培训以及与创业模拟培训也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形式多样的创业培训与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共同构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苏州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大学生创业园(基地)是推进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平台,满足条件的在校或毕业的创业大学生可以入驻校内的大学生创业园(基地),并获得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比如享受水、电、网络费全免,或者免房租、物业费等,大学生创业园对入驻的创业大学生实施统一、标准化的管理,包括场地布置、办公用品摆放等。目前苏州不少高校的大学生创业园只是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减免房租的办公空间,解决大学生创业的场地问题,而相应的配套设施和创业服务等还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创业的需求。
二、创客文化视角下大学生创业及创业推进工作存在的问题
“创新、技术、实践、共享、实现”是创客文化的重要内核,本部分基于创客文化的视角对高校的创业文化氛围、大学生创业瓶颈以及政府、高校在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创业缺乏创新性,创业成功率不高
创客文化强调创新和实践,然而据2013年苏州市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中心创业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创业项目主要集中在服务业,零售批发业,两类相加占到60%以上,技术含量低,创新程度并不高,拿快递,送外卖等微创业项目比较普遍。目前苏州市创客空间入驻的创客绝大部分是社会人员,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的所带来的创业项目不少还只停留在想法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创业计划,并且由于实践经验不足,使得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比率偏低,孵化成功率不高。据苏州市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目前苏州地区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足2%,与欧美发达国家大学生10-20%的创业成功率相比,差距较大。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缺乏专业性和实践性
尽管目前苏州高校都开展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并将创业教育纳入到了大学生课程体系当中,但绝大部分创业教育还只是停留在对一般性创业知识的理论讲授阶段,缺乏与专业的融合,创业教育没能够跟学生所学专业进行深度融合,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脱节;另一方面,创业培训的师资不专业。创业教育的培训师资大部分是高校辅导员,缺乏对具体专业的了解,导致创业教育的“专业性”不强,创业大学生无法获得老师的专业性指导。虽然有的学校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创业街、创业实训基地等形式加强大学生创业实践,但存在重形式轻实质的现象,创业大赛项目也很少能转化为创业实际。
(三)大学生创业资源缺乏共享性与合作性
创客文化强调信息的共享以及不同专业创客的合作,然而目前苏州大学生的创业资源还缺乏共享性和合作性,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首先是高校内部的创业资源缺乏共享和合作。大学生创业往往采用个人独资或者合伙的形式,合伙经营的也多以同班、同专业的学生组建,很少有跨学科、跨专业学生组成的创新创业团队。二是高校之间的创业资源缺乏分享与合作,各学校都是自己关起门来搞建设,在政府部门的组织下,学校之间虽偶有交流,但是缺少深入的合作,缺少师资、场地等教育资源的共享。最后,高校、政府、企业在推动大学生创业方面还缺少合力。学校与企业在创业方面的合作还不够深入,毕竟学校的创业资源有限,需要政府、企业、行业等资源的投入,需要在资金、项目、市场等方面展开合作。
(四)高校“创客空间”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创业服务功能不完善
目前苏州不少高校包括苏州大学、苏州职业大学、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园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已经建立起了大学生创业园(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是大部分创业园目前还只是解决了大学生创业场所的问题。另外高校往往比较偏重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注重创业平台的实体建设,但是对大学生的创业服务却重视不够,与社会上的创客空间相比,在服务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大学生创业初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困难,光靠创业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校有关部门提供必要的辅导,提供技术、资金、信息等创业服务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创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一般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服务由就业指导中心或就业处负责,该部门的老师数量极少,力量单薄,工作量又极大,要担负起全校学生创业的指导和后续服务工作,可谓杯水车薪,成为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发展的瓶颈。
三、创客文化推进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对策
推进大学生创业是一项包括创业教育、专业教育与创业融合、创业实践、创业项目指导与孵化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工程,因此,本部分主要针对目前大学生创业及创业推进工作中存在问题,从创客文化的视角提出推进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基于创客文化的创业教育培训体系
基于创客文化打造高校的创业教育培训体系就需要从提高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性、增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方面着手:首先要求将创业培训与具体的专业相结合,每个专业都应从各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出发,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开拓出符合自身专业特色、更好服务于专业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创业培训与专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提高大学生创业的专业性和创新性。其次,是构建创业理论学习+创业模拟实训+创业实践的“三位一体”的创业培训体系。创业理论学习主要面向在校的全体学生,由高校负责培训。其目的是为了让大学生们了解创业的一般知识和过程,可以为大学生今后的创业埋下伏笔,奠定创业的基础,创业理论学习可以激发在校大学生产生创业的想法。创业模拟实训则是上升到创业的操作层面,通过起草商业计划书,开办虚拟企业,让大学生对创业的过程有着更加直接、更为准确地把握,在模拟实训中掌握创业的基本技能,创业模拟实训目的是让大学生产生创业项目,创业模拟实训可以面向全体学生,但更应该面向有创业想法,想去创业的大学生倾斜,帮助他们完善自己的创业计划。创业实践可以由企业运营的创客空间负责,可以安排学生去创业园或者进入创客空间进行实践。创业实践环节主要针对有创业项目的大学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想法,实施自己的创业项目,在创业过程中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创业辅导。
(二)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推进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对师资具有较高的要求,要求培训师既有专业知识和专业背景,也需要拥有一定的业经历与实践。因此需要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对高校专业课老师进行SIYB师资培训,增强专业课教师的对创业理论知识的了解,有利于专业课教师在自己的专业课讲授中穿插创业的内容。同样定期安排教师下企业,以提高专业课老师的实践水平,加深对市场的认识,另外还可以安排企业高管或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带着企业中的实际问题去学校上课,与学生在课上交流互动,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战性。最后,需要改革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如果能增加对大学生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作为评定职称或年终上档的条件,那么必然能够调动广大专业教师的工作热情,能够真正将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转移到对学生的创业培训和指导中来,当然政府及学校也需要加强审核和监督,建立考核标准,以防创业培训和指导流于形式。
(三)完善创业服务功能,推进校园创客空间建设
与企业运营的的创客空间相比,高校所建立的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基地的创业资源十分有限,服务功能不够完善,创业园只是为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场地支持,并不能起到创业孵化器的作用。因此在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体系之外,还需要以创客空间为载体,扶持苏州高校的创客空间建设,鼓励高校拓展大学生创业服务内容,为大学生提供信息分享与交流、项目评审和推荐、资金服务、创业指导等服务,全面构建大学生创业孵化体系,推进校园创客空间建设,打通创业教育、创客空间与创业园(基地)的通道,建立一体化的大学生创业培育孵化体系。创业教育是为了普及创业知识,激发大学生创业想法和创业激情,初步形成创业的项目;创客空间的主要功能是孵化功能,对于好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完善的创业指导和服务,将大学生的创业想法转化为实际,帮助大学生成功创办出企业。当项目孵化成熟后,可以推荐进入大学生创业园或者政府主办的科技园,享受一定的政策优惠,帮助大学生创业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大创项目导师指导意见范文3
2015年,“创客”、“互联网+”及一系列理念和行动计划进入了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意昧着“创客时代”和“互联网+”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发展方向。围绕着创客形式开展多元化创意创新教育,逐渐成为国内高校热议的话题。教育部要求“加强高校众创空间和创客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实验教学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建设一批在学生创客空间,不断壮大大学生创客队伍。”中国高校创客教育已经登上时代日程。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创业教育面临转型
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创业课程普遍未能结合专业教学,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单独授课。创业教育并未纳入到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造成了创业教育的孤立性和传播的局限性;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现有任课老师缺乏创业实践经验;多数高校创业教育缺乏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意识,仍停留在引导学生通过创业来解决就业压力上,未能着眼于对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教学被制定在学计划中,未能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差异。“互联网+”为广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在催促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升级。
“创客”为高校创业教育转型提供了路径
2015《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概念,使得“创客”一词在中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创客成了创意者的新概括,即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要发挥来自草根创业者的无穷智慧,使中国经济焕发勃勃生机。同时,“双创”概念对高校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为高校创业教育与创客理念的融合指明了方向。
高校创客教育生态环境的构建
教育生态学的概念1979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Lawerence Cremin在《Public Education》一书中提出,是以生态学理论作为基础,将教育与环境作为生态系统,研究系统内各要素的关系,从而探讨和揭示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的学科。教育生态环境是指以教育为基础,对教育发展产生制约或促进作用的多层次因素的总和,是教育学与生态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产物,是以教育为中心,但又制约和调控教育的多元环境体系。
在“互联网+”背景下,需要为高校创客教育构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笔者通过对CO-OP教育模式、STEAM教育模式、沃克里大学创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创业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比较,认为高校创客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良性生态环境应该是一种具多个互为作用要素的多元耦合场,在那里,作为生态主体的创客师生和学校教育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种DNA双螺旋结构发展关系。
1.创客教育耦合场分析
创客教育的耦合场,从本质上说,是政产学研联动导向下的创新、创意、创业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政府、产业、学校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关系。
(1)耦合的内驱:高校在基于培养“创新、创意、创业”应用型人才理念进行教学活动时,与由社会和学校组成的教育生态环境之问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构成了创客教育多场耦合的内驱。物质交换:政府或本地社区提供校外创客活动物理空间、配套设施和入驻政策等支持;高校创客师生则通过创客活动提供“创制”出来的产品。信息交换:高校创客师生向本地社区居民传播创新理念和创客知识,通过开放线上创客社区平台及大学MOOC课程,使周边社区居民有机会参与自主引导的全民学习中来,这反过来将推动创客教育区域生态良性发展。人才能量流动包括校外教育创客与校内创客导师之间、校内跨学科跨专业创客导师团队成员之间、社会众创空间的创客及创业者们与高校创客师生之间、项目导向下学生创客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
(2)耦合的外因:政策驱动是创客教育生态环境中耦合作用的推进器。2015年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任务,为我国高校创客教育注入了催化剂。另外,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创客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互联网+”计划,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环境,为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3)耦合方式:高校创客教育生态环境的耦合方式包括点、线、面三种耦合方式。点耦合方式是师生在进行创客教学活动时对学校教育资源点对点的整合利用及优化改进。例如来自不同专业的创客师生团队,因某创客课题需要,对学校数字实验室、精工车间、油泥模型制作室、纳米材料实验室等动手实验场所的综合利用。通过创客课题的协同研究,达成教师团队与学生团队更良好的对接,优化人员组合;原本隶属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实验场所通过创客活动被更充分地跨界利用。线耦合方式是指因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的加入,使得校外资源被用于高校的创客活动,校内外资源被链接起来,形成链状耦合。例如政府牵头、企业支持、高校承办的创客大赛,将社会和学校的财力资源、人力资源、环境资源、智力资源有机地链接在一起。高校创客教育的生态主体,创客教师和学生团队可以利用上述资源,更好地开展创制活动;通过与上述资源的衔接,增进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政府、企业、社会机构之间在创客培养上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创客教育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面耦合方式是指高校创客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学校创客活动与社区创新活动结合而形成的区域性创新创业层面上的耦合。区域性创新环境为高校创客活动提供了需求动态信息保障;不断进行创制活动的高校创客为区域创新带来了创业力量和动力源泉。二者相互支撑,形成联动的发展模式。
2.创客师生与教育生态环境DNA双螺旋结构分析
作为高校创客教育生态主体的师生与高校创客教育生态环境两个螺旋互动形成了一种DNA式动态发展结构。双螺旋上的多个要素通过内聚耦合方式将社会资源与高校创客教育有机链接起来,形成多维协同、螺旋上升、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如图1所示。
螺旋一上的要素:
教育理念:以志趣为引导,以创新实践活动为手段,文理结合、艺工结合,知识获取、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协调发展,充分释放学生巨大的创新潜力。教师从课堂上的主导者变成协助支持与服务者,与学生之间是协作、分享、共同创造、互促的关系。
教育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他们根据自身想法组建创客团队,并通过项目导向的真实创制活动使团队成员之间充分了解和相互适应,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创新教育模式,激发学生内在动力,营造良好的创意、创新、创业氛围。
授课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设翻转课堂、微信课堂和微课程等;利用已有MooC平台,鼓励学生开展课前自学,并积极探索和尝试与其他高校建立MOOC联盟。
创客培养计划:创客教育是把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与文化创新人才的双刃剑,除了STEAM和技术兴趣之外,创客教学目标还包括创新、创造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各高校在制定创客培养计划时,可根据本校工科和文科院系的实际情况,艺工结合,制定适合本校创客教育的培养计划。
创客课程及课题设计:高校创客课程体系应包括STEAM基础选修课、以实践设计项目为内容的创客课题和以讲座、沙龙、赛事为代表的创客活动。STEAM基础选修课是与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素养相关的课程,可以由MOOC提供,或是由校内相关院系开设,例如3D设计与打印、Scralch趣昧编程、传感器、智能控制、物联网、品牌运营、创新设计与管理、数字媒体等。创客课题设计应注重多学科交叉整合、信息技术的融合,能以学校现有制造工具、实验设备实现高校师生协同“创造”。
创客学业成绩评价机制:高校创客培养计划重在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创造力,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动手制作能力、自主创业能力、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的新一代高级应用型人才。创客学生成绩的评价机制,应注重能力素质拓展模块的构建,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创造能力的评价,量化记录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创业实践等情况,通过“基础素质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两部分对学生成绩行进考核认定。
创客师资队伍建设:创客教师团队由驻校创客导师、跨学科课题协调团队、技术服务人才这三类人组成。驻校创客导师主要指从校外邀请短期驻校的国内外职业创客、企业家、设计师等;跨学科课题协调团队由学校热衷创客教育,来自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组成,他们自身拥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善于将知识融会贯通和创新应用,具备良好的协同合作能力和宽广的人脉。技术服务人才主要负责某些专业仪器和设备的操作和调试服务,一般由实验教师担任。
创客学习方式养成:创客学习活动中,创客师生和技术辅导人员组成了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互动交流、分享学习资源,共同完成项动手做的创造性学习任务。创客教育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鼓励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提倡松散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在自主选择性学习的基础上,学习组建团队、协同创造和项目管理,提升协作能力。通过强化动手能力,使学生兼任发明者与工匠角色,不仅培育了“尚技重工”的文化,而且将Dewey的“learning by doing(从做中学)”的理念升级到了“learning by creating(从创造中学)”。
螺旋二上的要素:
高校创客空间:高校创客空间包括现实物理空间和虚拟网络社区。现实物理空间是创客师生的线下聚集场地,可以是图书馆、实验室、教授工作室、导师工作坊等,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有灵活可变的空余面积,可以根据创客活动主题和内容进行快速重构;有网络设施,可随时通过互联网访问各类信息资源平台;有可方便共享的激光、3D设备和开源硬件,以及制作材料、工具和配件等设施;有展演示区,方便进行视觉沟通;有文化交流区,以进行沙龙和讲座。虚拟网络社区为创客提供展示作品、分享工具软件、交流经验和思想、制作材料等资源的线上社交空间,包括PC端和移动端。
学生宿舍创客环境:在学生宿舍的公共空间合理规划设计创客活动区域,提供无线网络、小型制做工具、会议桌椅、可供租借的投影设备等,使为方便创客活动。
校园创客文化:融入了创业观的高校创客论坛、创客赛事和创客市集等活动除了进行新技术、新材料和创意想法、创新概念,以及实物作品方面的交流外,还应邀请企业、投资机构、公益组织、政府机构、兄弟学校等单位参与,形成品牌效应,推动大学城创客文化发展。
与当地社区联动:高校通过与居民社区的联结合作,增加创客实战机会。为社区居民解决实际问题,能提升创客学生的自信与自我效能感,增强学习动机;向社区居民推销自己创造的产品,能推动“以创促就”,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
此外,从教育管理的角度而言,还需制定相应管理措施保障教育生态环境良性发展。除了为创客师生提供孵化场地、技术培训、产品开发、加工制作、管理咨询等支撑条件外,有必要开发快速查询和定位系统,可随时显示校内可用场地和设备信息。
结语
创客教育是“互联网+”高校创新教育的实践途径,各高校可按具体实际制定与实施创客教育生态环境构建的配套方案。
大创项目导师指导意见范文4
在当今国际化发展的大环境下,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其机遇是十分难得的,但是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就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研究型环境专业人才的一些举措,作出了具体的阐述。其措施多样,能够全面的培养专业人才的能力,比如:开设全英文授课课程,国际交流合作办学,助推学生出境短期留学访问,建立健全学生实习基地,学生内部组织课题组轮转研究,学生自主参与课题组科学创新实践等。除此之外,复旦大学还进行了进一步的工作设想,比如开设研讨型课程,让学生自主思考和研究,增强自身的探索精神和能力。再比如对学生进行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使学生全面而完整的发展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通识教育研究型人才。
关键词:
环境科学;全英文课程;国际合作办学;实习基地建设;科创实践
实施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国际化视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前提是大学生接受了比较完整的通识化教育,而在复旦大学,这种前提已经完全具备,因为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已经贯穿了整个大学本科阶段。学校的整体通识教育理念统筹着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的顶层设计,因此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必定符合通识教育的发展目标。大一的学生除了要学习通识教育课程,还要学习基本的文理课程。自2013年起,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被编入自然科学的大类招生,进校之后暂且不进行院系的细致分类,与原系学生共同学习基础科目,只到大学二年级才开始进行具体院系的分类。在大二时让学生突破专业基础课,并在大二的下学期进行专业方向的分配,这样可以保证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发展和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兴趣,从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在大三和大四的阶段中,学校将会按照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的专业分类来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的教授和培养。另外,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实践实习和科创项目也会贯穿始终大学本科阶段,以方便学生更好地将学到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习得相结合,更好的培养自己的能力,向着通识教育国际化视野的研究型人才方向发展。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在近年来不断提升自我,从制度建设改革和专业活动开展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和创新,以此作为提高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质量的方法,并制定了一系列详细的改革措施。例如:(1)在教学过程开始之前,了解学生和教师的意见与建议,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意愿,并照此对于学生培养方案和教师教学大纲进行梳理,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以适应学生和人才培养与时代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发展。(2)明确对于教师从事教学的奖惩制度,通过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于教师的教学进行检查和反馈,以便严格把控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保证通识教育大背景下对于国际性视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能够顺利进行。(3)加强宣传。通过进行专业宣讲会、组织讲座、参观实验室、参观环保企业、进行暑期社会实践等方式对新生和低年级学生实施专业宣传,加强他们对于专业的认同感和热爱程度,激发他们在本专业的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学习本专业的知识,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发展。(4)对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野外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各个环节一定要严格把控,力求每一个环节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保证毕业生的专业素质。(5)完善导师制度,通过实行“寝室导师”等方式,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与互动,让学生和老师处于一个平等沟通和交流的状态,而老师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份与言辞,学会用自己的幽默和理解等品质发挥出自身的人格魅力,用自身的科学精神熏陶身边的学生,为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引导他们更加积极勤奋的学习专业知识。这些举措的实施使得巩固学生专业知识、加强学生学习热情和主动性等方面收效显著。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对于复旦大学的环境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探究和分析,从而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法。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有四个大的方向:通识教育、个性化培养、专业训练和国际化视野,这也是复旦大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四大特色方面。本文在以下篇幅中将着重介绍通识教育背景和理念下的国际化视野(包括全英文课程教学,学生出境交流访学,国际交流合作办学)和研究型人才(野外实践与实习,学生课题组轮转,科创项目开展)。
一、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国际化视野
复旦大学是国际知名性大学,着力于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高质量人才,并且,复旦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大都会选择大学毕业后进行研究生的考取或出国深造,而期间需要的资料查阅,科学研究和出境交流都需要用英语,大学中的全英文课程就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另外,复旦大学与国外高校联合办学,互相承认学分,也能够满足国际交流和交换生的需求。目前,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为本科生开展的全英文公共选修课包括“能源与环境”、“气候变化与能源”,以及专业选修课“大气化学”、“全球环境变化”“环境水文学基础”、“仪器分析”、“水环境化学”、“环境纳米技术”也使用全英文教学。而其中“能源与环境”获选“2013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的称号。而对于研究生的全英授课复旦大学也采取了中欧大气化学暑期学校和研究生课程“FIST”项目(FudanIntensiveSummerTeaching,暑期集中式授课)等形式。开设全英语授课课程对于师生双方都有很大的挑战性。国内老师的母语都不是英语,所以全英文授课备课过程是十分艰难而且必要的。而学生面临的挑战在于在课堂上要随着老师的语速快速的理解授课的内容并作出反应,若语言基础不够扎实,不仅课上提出疑问和探讨会受到阻碍,而且理解授课内容也将成为一项困难的任务。复旦大学积极接受海外留学的教师,鼓励他们开展全英文课程,并在课时上进行一定的计算和倾斜也是顺应了国际化程度提高,英语应用范围愈发广泛的大趋势。同时复旦大学也挑选英语水平高的研究生担任助教,帮助后进学生加强英语学习。经过不断的努力,复旦大学通识类全英文课程覆盖面不断扩大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复旦大学在2009年和2011年与国外高校签署了环境科学与工程“2+2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即在复旦大学学习两年,在合作高校学习两年,累积够相应的学分就可以在毕业后得到两所高校的毕业证书。这个项目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并促进了国际交流。同时为了培养本科生的考研意识,复旦大学也进行了研究生双学位和联合培养项目的探索。复旦大学为了开阔本科生视野也进行了本科生短期出境访学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在系内进行选拔,公派一定名额的学生出境,这样不仅在系内形成了勤学的风气,也使得出境的学生拥有更高的学识和品格,传播复旦大学的学风的同时也进行了国际间的交流。而对于入选的学生,复旦大学也做好了相应的接洽工作,保证学生的学分获取。
二、研究性人才的培养
复旦大学是一所研究型大学,也希望在学生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激发出更多学生的创新和兴趣,培养他们成为研究型人才,所以为避免知识与能力的脱节,复旦大学也为学生们准备了许多实践性课程。复旦大学联系了多个生态基地和示范区,为学生的实践实习寻到了一个好地方。而学生们的实践实习内容也是多样化,可供学生自行选择的。实习内容包括统一讲解要求,实习讲解做法,实地采集数据和测量,样本分析,数据处理和实践报告等。最后还会有实结,方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提高,进一步了解实践研究和野外实习的区别,更好的将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以求将来更好的学习和工作。同时,复旦大学也根据学生的不同实习效果进行了更方面的总结,也为不同细致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适合的实习地点。为了更好的培养研究型人才,复旦大学在2014年起在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推出了一项全新的项目,即学生内部的课题组轮转研究学习。即要求学生在大学二年级时,在本系的四个课题组里进行研究实习,在每一个组的研究实习时间不少于一个月,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多个研究课题,进行多元化的研究实习,一个月的最低时间限度也可以避免课题组轮转而带来的研究不彻底,草草了事的情况的出现,保证了学生能够高质量的完成每个课题组的研究实习活动。实习的内容也包括许多:开始课题研究前对于实验室安全规范的了解和学习,对于日常实践内容的重复和检验,对相关文献进行调查研讨,参加小组会议进行交流讨论,参与教师和实验室研究生指导下的部分辅研究课题等。在学生完成所有的实验室实习项目后,要针对自己的实验室实习过程与结果写出相应的实习报告,对于实习中的各个重要过程、环节和实习进展作出一个具体而完整的总结归纳,并详细阐述自己对于实习的感受,以便于日后的反思和经验的提取总结。复旦大学通过对学生实施课题组轮转的制度,培养了学生对于研究的感性认识,熟知研究型课题的过程与进展细节,培养了他们对于研究课题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学生在日后作出“双向选择”从事研究性工作,成为研究型人才。除了课题组轮转的制度创新,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也十分重视学生的科创实践活动。即学生进行自主的科创项目的申请书,并自我完善,在科创项目通过公开答辩后,就可以进入指导教师的课题组进行课题研究活动了。在课题进行过程中,会应用相应的中期考核和结题报告等形式对于学生的研究进行及时的监督和管理,并在过程中对于学生的研究方法与技能进行指导,促进他们能力的提高,最后对于他们的科研结果进行评估,并给予指导意见。学生的科创项目有望道学者计划,曦源项目,团委科创项目,登辉项目,创新性实践计划等多个科创项目。除此之外,为了促进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本科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活动,从中发现顶尖人才和好苗子进行进一步培养,复旦大学还特意开展了“拔尖人才计划”,每年都在大学二、三、四年级中选拔出品学兼优,热爱本学科的2-3名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重点培养和教导,在此期间对这些学生的能力进行提高,致力于将他们培养成高素质的研究型人才。让学生进入实验室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更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对于实践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度,也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科研基础,同时,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也有利于老师观察每个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选拔出更好的人进行重点培养。在这种环境下,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在大学二年级就选择了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活动。经过这些年的经验积累,在学生科学研究创新这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近年来复旦大学本科生的率在不断上升,更是有许多学生的论文在AppliedCatalysisB:Environmental、AppliedCatalysisA:General、JournalofHazardousMaterials、Industrial&EngineeringChemistryResearch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过第一作者论文。本科生科创活动对他们日后的发展方向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学生有三分之二都选择在毕业后进入更高的学府进修科研项目或者直接投身于科研项目的研究,这也是复旦大学实施各项制度活动的目的所在。
三、进一步设想和实践
除了以上措施,复旦大学也在不断探索着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一)在未来的教学中,复旦大学将会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进行课堂知识的传授,反转师生角色,以学生为主体,调动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实践探讨能力,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指引学生将知识与实践相互结合,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二)实行本硕博一体化培养,这样既可以保持学生学习的连贯性,又可以在长期的培养中挑选出更适合的人才,分类培养,因材施教使得人才的能力得到更大的发挥。与此同时更可以检验此项制度的优点和漏洞,进行及时的弥补和优化,以便更好的服务于人才培养。
综上所述,目前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机遇与挑战并存,为今的出路就是不断进行创新,与国际接轨,在通识教育的大背景下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研究型人才,不断发展通识教育,推进国内外交流,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
作者:刘涛 单位:鞍山师范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参考文献]
大创项目导师指导意见范文5
难忘的大学生活将要结束,大家都知道毕业生要通过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比较正规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为了方便大家,共同阅读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毕业论文感谢信,欢迎阅读!
毕业论文感谢信1我的导师温老师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取到项目的最终完成,温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谨向温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还要感谢在一齐愉快的度过大学生活的每个可爱的同学们和尊敬的老师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忙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情绪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忙,在那里请理解我诚挚的谢意!多谢你们!
毕业论文感谢信2在本篇论文完成的同时,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__老师。在_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的论文才能如此顺利的完成。并且得到了其他老师的肯定。在本篇论文的完成过程中,_老师对我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指导意见,细心地和我讲解论文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专业上的指导,信心上的鼓励。我能顺利完成本篇论文和老师的认真指导和辛苦的批改是分不开的,在此我由衷的向_老师表示感谢。
同时我也要感谢学校和学校的领导给我们创造的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我们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完成论文。感谢同学和家人在这期间的大力支持。
毕业论文感谢信3毕业设计即将结束,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忙之下,学生对于道路设计有了更多新的认知,对路基路面设计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对路基路面综合设计的整体脉络了解得更加的清晰透彻。透过毕业设计,学生对自己大学四年以来所学的知识有更多的认识。
毕业设计,帮忙我们总结大学四年收获、认清自我。同时,还帮忙我们改变一些处理事情时懒散的习惯。从最开始时的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到方案比选,确定方案,再到着手开始进行路基工程、路面工程和路线排水的设计,每一步都是环环相扣,衔接紧密,其中任何一个步骤产生遗漏或者疏忽,就会对以后的设计带来很多的不便。
学生的动手潜力和资料搜集潜力在设计中也得到提升。毕业设计中很多数值、公式、计算方法都需要我们去耐心地查阅书籍,浏览资料,设计中需要用到辅助设计软件的地方,也需要我们耐心的学习。掌握其使用的要领,运用到设计当中去。最后汇总的时候,需要将前期各个阶段的工作认真整理。
毕业设计结束了,透过设计,学生深刻领会到基础的重要性,毕业设计不仅仅仅能帮忙学生检验大学四年的学习成果,更多的是毕业设计能够帮忙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自我,磨练学生的意志与耐性,这会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帮忙。
毕业论文感谢信4感谢培养教育我的__学校,__浓厚的学术氛围,舒适的学习环境我将终生难忘!祝母校蒸蒸日上,勇创辉煌!祝校长财源滚滚,仕途顺利!感谢对我倾囊赐教、鞭策鼓励的__大学_系诸位师长,诸位恩师的谆谆教诲我将铭记在心。祝恩师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感谢论文中引文的原作者,他们都是__学界的名师大家,大师风范,高山仰止。祝他们寿域无疆,德业永辉!感谢同窗好友___、___、___、__以及更多我无法逐一列出名字的朋友,他们和我共同度过了四年完美难忘的大学时光,我十分珍视和他们的友谊!祝他们前程似锦,事业有成!家有娇妻,外有二房!最最感谢生我养我的父母,他们给予了我最无私的爱,为我的成长付出了许多许多,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惟愿他们健康长寿!感谢我的牌友___、___、___、___,他们和我一齐度过了大四无聊的时光,让我在写作之余能有很好的休闲活动。祝他们以后多培养牌坛新秀!感谢我的烟友___、___、___。在我没烟抽的时候他们总能毫无吝啬的将自己的烟分给我抽,尤其是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我废寝忘食,足不出户,烟抽得很快,他们给予我很大帮忙,让上一支烟,文思如泉涌,快乐似神仙!祝他们永远都有好烟抽!最后要感谢我自己,没有自己的努力,本文是无论如何也完不成的!感
谢我以最大的毅力完成了四年大学学习,在这个环境里我能洁身自爱,出淤泥而不染持续一颗纯洁的心,真的是很不容易!祝自己身体健康,权财两旺!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
大创项目导师指导意见范文6
关键词:五位一体;实训中心;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4-0114-03
作者简介:田中宝(1980-),男,佛山市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教务教研处副主任,中学物流高级教师,硕士,高级物流师,南海区专业带头人,高级职业指导师,广东省首批职业研发专家。研究方向:中等职业教育与专业建设。(广东 佛山/528225)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它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近年来,职教实训基地的建设虽取得不俗的成绩,但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仍是一个薄弱环节,还存在着重复建设,效率不高;独立分散,冷热不均;脱离产业,更新困难等诸多问题。广东省在建设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方面,进行了诸多理论和实践探索,尤其以“五位一体”实训中心建设为代表。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实训基地”为关键词搜索到近三年的文章1038篇,以“五位一体实训基地”为主题,搜索到近三年的文章43篇,以“五位一体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为两个关健词,搜索到文章0篇,而关于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五位一体实训中心建设的理论研究文章几乎是空白。在广东加快推进南方职业教育高地的建设过程中,加强五位一体实训中心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政策文件综述
2013年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我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意见 》(粤府〔2013〕17号)和《关于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水平的若干意见》(粤教职函〔2013〕3号)文件中,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部署。2013年,广东省教育厅关于《珠三角地区“五位一体”职业教育综合实训中心规划要求》 中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在珠三角各市以原有中等职业学校实训中心或独立建设的公共实训中心为基础,规划建设以若干所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为主体的综合性、共享式的“五位一体”职业教育综合实训中心,主要实现实训教学、技能考核、师资及企业职工培训、技能竞赛、教产研发服务等五种功能,并提出要注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专业、强化教产融合、创新管理模式等基本原则。
2015年1月2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意见》(粤府〔2015〕12号)指出:“在有条件的地区规划建设集实习实训教学、技能考核、师资及企业职工培训、技能竞赛、教产研发服务“五位一体”的现代职业教育实训中心,为高等职业院校招生技能考核实行“一年多考”准备物质条件。 2015年1月27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明确提出要建设世界高水平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2015年3月,广东省教育厅印发《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五位一体’综合实训中心建设指导意见》(粤教职〔2015〕2号),明确提出:工学结合、先进性与实用性、可持续发展、重点建设、共享性5项基本原则。
从文件中可以看出关于“五位一体”的界定有一些变化,主要体现在:第一,由“实训教学”调整为“实习实训教学”。实训是指在学校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采用来自真实工作项目的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实习是把学生直接安排到工作岗位上,在工作中学习,更适合以动手操作为主的职业训练;第二,由满足师资和企业职工培训,到强调满足师资与社会职业培训要求;第三,由技能考核,到强调满足技能考核与鉴定的要求;第四,由技能竞赛,到强调师生技能竞赛的要求,明确提出技能竞赛场室须符合省、市师生技能竞赛的要求。
目前,有关实训基地建设的文献比较多,但基于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五位一体”实训中心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却没有,因此,进行中职“五位一体”实训中心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既有现实意义,又有理论意义。有了评价指标体系,不同的评价者对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评价便有了统一标准,有助于提高评价的可信度。
二、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指标对比分析
作为利用财政资金建设的实训基地,作为财政绩效而言,有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但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省财政支持的中等职业教育实训中心项目建设和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的精神(粤教职函[2014]73号),广东省财政支持的中等职业教育实训中心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绩效检查指标要求,共有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12项;而按照广东省财政厅《关于开展2016年省级财政到期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的通知》(粤财评函〔2015〕25号),省级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共有一级指标2项,二级指标7项,三级指标13项,对比如下表。
由上表对比可见,两份指标体系都强调前期调研及目标论证决策是否科学,建设过程是否保障有力;资金使用规范、及时、足额;项目绩效表现是否优秀等。由于“五位一体实训中心建设有其特殊的功能定位,为此,它除了满足上述两个文件要求外,还应体现自己的特质,构建自己的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引导中职学校科学建设、高效使用实训基地,以使其更好地发挥“五位一体”实训中心的五大功能。
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功能性原则
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是评估实训基地通过建设是否实现了实习实训教学、技能考核、师资及企业职工培训、技能竞赛、教产研发服务5项功能,因为作为职业教育实训中心,一般能较好地满足实习实训教学的需要,而技能考核、师资及企业职工培训、教产研发服务、技能竞赛4个方面功能是否实现则需要深入论证考核。如技能考核是否能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实训基地是否能承担,是否实际承担了职业教育师资及企业职工培训?
2.绩效性原则
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坚持绩效性的原则,具体来说,就是要考虑财政资金的投入是否符合预定程序,是否达到既定效果,须按财政绩效评价方法严格执行,有以下4个方面:一是前期准备(主要包括论证决策科学性、目标设置完整性和科学性)、保障措施(组织机构健全性、制度完整性、预算安排科学性和进度安排合理性);二是资金管理是否规范,实施过程资金管理,主要包括资金到位情况、资金支付情况、支出规范性等内容;三是项目管理是否科学合醒,主要包括实施程序、项目监管、项目进度管控等内容;四是资金绩效表现,主要包括经济性(预算成本控制)、效率性(完成进度及质量)、效果性(社会经济效益和可持续性)和公平性(支出的公共属性或公众满意度)。
3.开放性原则
在实训基地建设与评价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训基地建设软硬件相结合;在注重软硬件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更为重要的是,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即在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内外结合,使实训基地建设能满足校内外的需求,达到“五位一体”功能;在评价过程中,要坚持上下结合、内外结合。上下结合就是要坚持项目建设学校自评和上级主管部门相结合,内外结合就是要坚持系统内评价与系统外评价相结合,即要注重引入第三方评价,建立以行业、企业为主的第三方评价机制。
四、“五位一体”实训中心评价指标
按照功能性、绩效性和开放性的原则,参照上级部门相关文件,可从目标设置、资金管理、项目绩效、功能发挥4个一级指标,方案论证等12个二级指标进行综合考虑,功能发挥则主要考虑实训中心“五位一体”功能的达成度,其余指标主要考虑其方案论证是否科学,资金使用是否规范,项目绩效则严格遵守财政资金使用资金绩效评价的基本思路进行。此外,该评价还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采用项目学校自评、上级部门考评、行企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并各有所侧重。例如,目标设置、功能发挥则可以相关行企和企业为第三方评价主体机构;资金管理、项目绩效则可以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结果为主要依据。相关指标组成如表2所示。
五、结论
“五位一体”实训中心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由于是使用财政资金进行的建设项目,应首要考虑其财政绩效指标,在此基础上,遵循功能性、绩效性、开放性的原则,着重考量其实训教学、技能考核、师资及企业职工培训、技能竞赛、教产研发服务5项功能的实际发挥程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