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常态化学习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常态化学习方案范文1
关键词:多元化;课程;实践;反思
在当前新课程教育改革中,各种教育课题研究遍布全国各地,甚至已经发展成学校教育的被广为追捧的一种时尚。然而,我们也不时地发现,许多冠冕堂皇的课题却仅仅是有些人、有些学校“素质教育”“创新课程”的一种装饰性门面罢了,对实质性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实际发展,对学校的办学质量提升,甚至对社会、对国家发展与建设却没有任何服务功能。同样的,在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中,也不乏这样追求表面的热闹、不切实际、“假大空”的教育课题研究现象。这样的课题研究不可能促进课程的真实意义上的发展,也就没有存在和推广的价值。
那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的忠实实践者和探索者,我们不禁要思考:应当开发什么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课题?又应当如何去管理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课题?以及如何评判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课题研究工作是否推动或促进了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全国各地的实验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从实验的情况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经逐步从以长周期、大主题的研究性课题实践活动,向短周期、小主题系列性常态化实践探究活动过渡。我们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课题研究必须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服务。这是我们目前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课题研究选题的出发点、管理和建设的落脚点、课题评价的价值取向。现以我们“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校本资源开发与研究”为例,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找准定位,明确方向
1.课题定位和研究方向
我们课题的名称是“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校本资源开发与研究”,它包含了课题定位的三个层次的内容:首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校本研究,其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常态开发与持续利用研究,最后才是永安的地域人文资源与永安各中小学综合实践常态化活动相并轨链接研究。这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递进、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论是这三者的本身,还是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都是我们为了今后实现永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常态化发展上长久不衰而事先设置的课题研究内容和价值取向。即,课题定位和研究方向始终围绕“常态化”核心主题!
因此,要做好本课题,不论是我们课题的管理者、组织者,还是参与研究的教师个体,都必须掌握校本研究的内涵、特征、基本形式,学习和研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途径,深入挖掘、发现、归纳并总结源远流长的永安地域人文资源信息、素材,并熟练地运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为把常态校本研究、资源常态建设、课程常态化实施贯穿为一个有机整体而努力。
2.个人定位和发展目标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名好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士兵都能成为将军。因此,是不是一名好士兵的评价标准不能仅仅看他最终是否成为将军。同样的,在当前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也不是每一位参与教师都能成为专家或一方名师。那么,作为新课程大背景下的最大多数群体的一般教师来说,该如何量体裁衣,找准自己的定位和确定自身发展目标呢?我个人认为,就是一句话:要做一名合格的新课程实践者,就必须立足于最常态化的课堂,把细微处的改革和创新作为时常的研究工作。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校本资源开发与研究”的参与者,应当以本校综合实践活动为研究阵地,以自身综合实践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本校学生主题探究活动为研究主体,以促进教师自我、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担当起立足于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实际,结合学校周边区域环境特点,收集整理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信息、课堂活动组织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成功或失败的个案材料等职责的同时,积极思索符合地情、校情、生情、师情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和途径并予以总结和交流,从而为个人的发展捕捉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的深入探究、学校的特色办学,乃至永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做出贡献。这也就是每一个课题参与者个体价值的体现。
二、理论支撑,培训是关键
实践证明,任何一个成功的课题研究,都必须依借一系列强有力的、符合现代教育发展和科学教育思想的课程观、价值观、人才观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支撑。失去了这种支撑,犹如人失去了灵魂依靠一样,形同行尸走肉,课题研究也就失去了她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理论支撑,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开题报告、经验总结、论文写作等文字形式材料上,而是作为一种深深扎根在每一个研究者的脑海,并用它以贯穿整个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细节的始终的精神支柱,推动着研究者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对于我们大家来说,不论是参与过综合实践活动实践,还是还未领略过综合实践活动风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思想的把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和实施策略的领悟还远未出神入化,还存在许多思想误区和畏难情绪,甚至是怀疑。因此,要把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科学的教育思想,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观念,内化为我们课题研究的共同精神动力、领引我们日常的课题研究行为,必须借助于各种科学而有效、系统而有条理的各级各类专题培训,以此来达到“释疑解惑”、转化观念、达成共识,减少课题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的目的。
对此,我们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分批、分次、分主题;分工负责、集体协作;集中培训、个人自学;专家领引与内部研讨相结合等方式,针对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课题实践与操作策略及技巧等方面进行培训、学习和研讨,以达到共性磨合、个性张扬的功效。课题培训的基本思路是:思想更新――微格演练――价值提升。至于各次培训的主题和内容,视课题发展的整体需要和大家的共同需求情况来确定。
三、抓住特色,校校联合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犹如一袭富有感染力的春风,催生出了成千上万个大大小小的课题遍布全国。如何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研究在众多课题中独树一帜?我想,关键在于特色创新。那么,我们的课题特色在哪?该如何去培育这些特色,使之从一棵幼苗茁壮成长成为一棵大树呢?
依据我个人的思考,我们的课题从以下几个特色上下工夫:
1.课题的定位。我们的课题是建立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校本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常态化建设、当地人文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课堂并轨的三个层面有机结合角度来开展的新兴教育科研活动,这是当前类似课题研究的主流,但在永安乃至在三明地区尚为首例。
2.建立强有力的课题领导管理常态化保障机制。在这一点上,我们永安三中已经率先出台了“教学――科研――评聘”一条龙的相关激励性政策及创立了全国首个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的管理机制,使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像其它诸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常规化学科课程一样,步入了常态化研究、常态化管理、常态化考评的日常运作轨道,这无疑为我们课题活动实现课程常态化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3.依借三中得天独厚的丰富教学资源。以三中、七中、实小等重点参与单位为龙头,以点带面,突破中小学教学界限,实现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基础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无缝常态化链接的课题研究目标。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要想真正形成以上特色,仅仅依靠某一个人、某一个学校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她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能创建一个校校联合的畅通渠道。
四、重点问题,集中突破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困惑,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难免的。我们的课题本身就是基于这些困惑或问题而存在的,也是随着这些困惑和问题的解决才逐步实现理论创新和价值提升的。由于时间和其他条件的限制,我们无法一蹴而就。因此,我们的基本研究策略是“重点问题,集中突破”。为了既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发展,又能满足绝大多数教师的实践需求,我们建立了课题研究问题累计制度。这项制度要求参与教师随时随地结合自身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实际,每周向课题组核心成员提出一至两个具有研究价值或在实践中感到困惑的问题,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组研讨会,针对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交流和研讨,并形成问题的解决方案。如:“常态化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常规化的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课题研究活动”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和分科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在相当程度上理清了广大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的顾虑和担忧,使我们的教育课
题研究进一步向“服务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迈进!
五、简化评价程序,促成评价常态化
建立“注重参与、重视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对当前科学高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课程总目标,是一个重要而艰巨的系统性教研课题;加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当前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下的一门新兴课程,没有既定的教育模式、教育素材和专业的教师队伍等客观原因的存在,当前综合实践活动实验指导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肩负着繁重的课题指导与教育教学研究任务。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课题研究评价指导机构,设计并制定科学高效的教育评价方案,简化教师的日常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评价程序,及时消解教师在日常教育评价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降低教师日常教育评价的工作负荷,想依托综合实践活动日常教育评价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最终促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管理是不可能的。
为此,我们课题组在全面展开实质性课题研究工作的同时,就专门针对如何简化评价程序、提升评价效率问题在全校教师范围内展开讨论,并积极征询国家和省级综合实践活动专家的意见,最终依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简化评价对策:
1.筛选年富力强、富有创新理念和教育科研经验的骨干教师,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策略公关小组和综合实践活动日常教育评价指导小组,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日常教育评价策略优化研究和日常教育评价咨询 工作。
2.分期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评价策略培训,并跟踪指导。目前已完成全员培训。
3.在实施实质性课题研究的第一学期末,由各年段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提名、班级无记名民主投票的方式优选学生骨干,成立班级和年段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日常教育评价小组。该小组在接受学校相关培训后辅助指导教师采集同学们的相关评价信息与统计并接受同学的监督。
4.依据各年段学生的发展水平分步骤、分阶段制定各学期的教育评价重点和评价指标。如对于初始年级的第一学期的评价重点是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正确选题、简单活动方案设计、资料检索能力。
常态化学习方案范文2
在济南市历城第五中学,物理老师张玉蔚会在上课前提前录制好一段微课视频,并上传到资源库中,供学生们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上,张老师利用平板电脑给学生们下发试卷,进行课堂测试。学生们提交试卷后,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终端内置的数据分析软件统计出的结果发现错题率较高的题目,解答疑难点,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同时,学生们利用平板电脑的分组讨论进行“生生互动”,交流彼此的学习成果。课后,学生们借助课程资源进行复习。从课堂扩展到课前、课中和课后,历城五中运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活动已经成为常态化。
作为当仁不让的高考大省,山东对于高考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而作为高考大省中的普通中学,济南市历城第五中学坚持对有效教学方法的探索,坚定地走在了时代前沿,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到课堂中。作为数字化教学方面的积极探索者,历城五中在2014年8月就开始部署英特尔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目前已经在语文、数学、物理等所有主要学科中全面开展应用。历城五中高一鸣校长表示,在2013年一个介绍翻转课堂的会议上得到了启发,在去北京、成都等各地考察实践的过程中对数字化课堂有了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先学后教”,“学案导学”模式适用于历城五中“三自一新”的教学理念,符合学校的教学需求。“其实我们开始尝试英特尔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的时候,平板并不多用于高中教学中,而现在已成为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常态化应用。在部署平板电脑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英特尔公司的大力支持,他们根据学校的需求,在包括信息技术、智慧平台搭建上给予了很大的帮助。”高校长对英特尔在帮助历城五中进行信息化技术的部署上表示肯定。
信息化手段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历城五中在常态化教学的实践中切实地落实了“三自一新”教学理念,力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改善了课堂学习中“教”与“学”的体验,推动教育模式的变革,促进教育发展。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借助英特尔架构的平板电脑,及时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极大地提升了课堂学习效率,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
“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是‘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觉发展’,从学习层面,我们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此作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学校在这个理念指引下开展了先学后教活动。只有学生先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握重点,进行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后教,即老师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再进行教学,节约了课堂时间,提升了学习效率。” 高校长如是说。
在高校长看来,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是简单机械的模仿和训练,并不能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了让学生在未来走向社会面对新事物和新理念时重新建构自己的思考,学校教育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面对高考的挑战,所有高中生都在紧锣密鼓地加速学习,课堂时间显得尤为宝贵。对于老师们来说,借助数字化教学软件中的智能分析系统,能够及时发现错题率较高的题目并进行针对性地讲解,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教学质量。
常态化学习方案范文3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困惑
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学科领域中的新生事物,不可避免地会给教师教学带来困惑和挑战。调查显示,语文综合性学习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困惑。
困惑之一:学科性与活动性之间的矛盾
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设计的目的与意义,目前的几套新版教材均未作深入的具体说明,需要教师自我理解。这就给师生误读提供了可能,教师有理由怀疑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的必要性,从而忽视语文综合性学习,把“学科”与“活动”对立起来。
调查发现,教师普遍不重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综合性学习。这除了历史与现实因素外,与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价值与意义认识不清不无关系。我国传统基础教育中,语文教学重视选文教学,而课外活动却并未在学校教育中受到重视。同时,应试教育的升学取向更加剧了这种情势。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教育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家庭对学校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然而不可否认,社会、家庭过多关注着学生的考试分数,很少留意学生的未来发展。学校经历的课程改革,缺乏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困惑之二:普适性与本土性之间的矛盾
综合性学习的资源开发应该高度体现出本土化特征,而教材中综合性学习的主题设计则表现出寻求普适性的倾向。
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学科领域内的新生事物,旨在突出实践在语文学习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作用。它建立在把握并尊重学生的知识经验与兴趣能力的基础上,在主题、内容、方法与形式上都可以做到因人而异,能够实行合作学习和个别化学习有机结合,并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可见,和选文教学相比,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更强调人本化,具有更高的自由度。与之相适应,综合性学习的资源开发应该高度体现本土化特征,而教材中明确综合性学习的主题的做法表现出寻求普适性的倾向,不利于师生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尤其像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度,自然景观差别大,风俗民情多样化,经济发展不平衡,追求普适性的设计会导致消解本土化的危险,并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困惑之三:灵活性与随意性之间的矛盾
在几种版本的实验教材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灵活性设计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每单元安排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每次活动又设计多项小活动,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如“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中“让世界充满爱”综合性学习活动便设计了“关爱每个伙伴”、“同在一片蓝天下”和“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三项活动,由学生任选一项。
二是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只是提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值得关注的问题、社会中的热点问题等,以引起学生关注与思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设计活动方案,自主组织并合作探究,编者只是就活动的开展作简要提示,并没有就活动目标、活动程序与做法等进行设计和研制。
但综合性学习对教师和学生而言是经验上的盲区,因此教材关于综合性学习的弹性设计更有可能导致活动实施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因为对于长期习惯于教师讲授的中学生而言,适应自主、合作与探究的综合性学习方式恐怕还需要一个过程。对教师而言,他们一直承续的选文教学的学习经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教学策略,加上活动具有高度弥散性,许多教师让学生自学,放任自流,或回到课堂教学的原有步骤。
二、综合性学习实施的策略
1.转变观念是前提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必须让教师的教育思想进行一次深刻的革命。要让教师站在国家的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来认识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应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师资培训的基础上强化校本培训,如设立新课程论坛,举办教育沙龙,开展研讨活动,注重发挥教师群体力量,倡导教师之间的合作,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智囊团”等,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认识。
2.课程标准是方向
课程活动标准的制定是综合实践活动该课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的前提条件。时至今日,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仍未正式颁布,这是导致综合实践活动遭遇尴尬,课程无法落实的主要原因。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个“早产儿”,先天不足。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实的前提条件是尽快颁发可操作性的国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各省制订较为具体的可督导的实施方案。
3.制度保障是根本
制度是综合实践活动该课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的必备条件。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该课程像数学、语文等课程一样成为“常态课”,光靠领导的良知,教师的责任感是不行的,必须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或激励机制。例如,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每个学校要有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负责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和实施方案的制订。各级教研机构设立相应的教研员,研究实施方案,管理和评价措施,指导开展活动等。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职称系列。列入考试评价等。此外,还应制订其他行之有效的管理条例、奖励政策等等。
4.师资建设是关键
常态化学习方案范文4
关键词 高中化学;演示实验 ;PDOE模式;实验报告单
PDOE模式是一种新型演示实验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观察渗透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产生认知冲突来实现概念转变,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在此模式教学环境下,学生是课堂的中心,主导着教学方向,实验进程变数大。实施此模式教学时,可通过重整教科书设定的实验本体,以科学问题先于观察的视角整合活动嵌入方式,开发出与教学单元相匹配的探究式PDOE实验报告单,使之成为实施教学的载体。
一、高中化学演示实验DOE模式与PDOE模式比较
当前高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有DOE与PDOE两种,代表着演示实验教学的两种主流做法。DOE模式由Champagne、Klopfer和Anderson于1980年提出,用以勘察学生对科学概念、原理的理解,该模式包含“演示-观察-解释(demonstrate-observe-explain,缩写为DOE)”三个环节。具体方法为: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教师解释、总结。我国高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基本上采用这种模式。
PDOE模式是基于学生探究意识与能力培养需要而开发的一种新型演示模式,由Richard White和Richard Gunstone于1992年提出,在传统DOE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预测(predict)”项目,变“演示-观察-解释”为“预测-演示-观察-解释”(缩写为PDOE),使演示实验从一开始就是学生共同参与的探究活动。具体方法为:在演示实验前期,教师提供所要开展实验活动的相关材料并将学生分组,各小组学生根据实验要求提出猜想,预测可能的活动进程、实验现象及结论;在动手实验阶段,教师与学生一起完成,学生边观察、记录,边反思,教师边引导边纠错;在活动后期,教师组织各小组学生交流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预测与实验现象之间的差别,讨论并解释原因,最后进行总结、拓展。
从表面上看,PDOE模式比DOE模式仅仅增加了一个预测“P”项目,但二者在教与学的方式上却产生了本质的差异,见表1。
比较分析表1,两种模式的主要差别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DOE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实验进程由教师主导,从演示什么实验、什么时候开始实验、应该观察哪些实验现象,到怎样分析这些实验现象以及可以获取什么样的实验结论等,均由教师主宰、掌控,教师做什么,学生就看什么,教师讲多少,学生就记多少,教师所需要竭力做到的就是尽量讲解清楚实验本体以及相关的科学知识,学生所需要努力达成的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记住教师所讲的内容,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加深概念理解。PDOE模式则以学生为中心,实验进程由师生共同主导,做什么实验、为什么做实验以及怎样做实验都是在学生提出猜想即具有前概念的前提下进行的,实验活动不再是为了证实书本上已被无数次证实过的科学结论,而是为了检测学生头脑中可能产生的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活动过程主要是围绕学生的认知展开,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教学目的就是通过概念转变实现学生的认知提升;教学任务只有在学生经过自主建构实现概念转变的前提下才算完成。
DOE模式以接受学习为主旨,主要用以帮助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加深概念理解、培养观察能力等。主要的缺陷在于:过于依赖教师对实验过程的单方面主导,学生主体性地位不强,因实验本体事先由教科书设定,学生在教师演示实验之前已经能够通过预习获得实验所能观察到的现象以及现象背后的原因或结论,演示实验沦为教学内容的附庸与陪衬,教学功能弱化严重。PDOE模式则以探究学习为主旨,强调实验过程与认知变化过程融合,“问题”由学生提出,“方案”由学生设计,“实验过程”由学生完成,“结论”由学生得出,“评价”由学生来做,整个教学过程都在学生全程参与的情况下完成,学生可以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创新能力,通过亲自动手培养操作能力,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敏锐的感知和观察能力,通过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培养思维能力等等。主要问题在于:在该模式教学环境下,学生是课堂的中心,主导着教学方向,实验进程变数大,是一个充满动态生成的变体;对大多数教师而言,采用此模式上一、两节公开课也许问题不大,但要做到常态化教学,难度不小。
因此,如何轻松地以PDOE模式进行常态化教学,成为摆在化学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二、探究式PDOE实验报告单的开发
本研究提出“探究式PDOE实验报告单”这一解决方案,试图通过重整现行教科书设定的实验本体,以科学问题先于观察的视角整合活动嵌入方式,开发与每一个教学单元相匹配的探究式PDOE实验报告单,使之成为实施PDOE模式教学的基本载体。
1.探究式PDOE实验报告单的栏目设置
为充分体现探究理念,本实验报告单设置了不同功能的六个栏目,从不同层面引导学生围绕科学问题展开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科学探索的曲折与艰辛,体验知识生成的激动和欢欣,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合作精神与实践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分别是:
【你知道吗】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生产实际,介绍相关概念及原理,提供探究所需的前备知识、方法等。
【实验课题】以设问的形式呈现实验本体,附带可供选用的实验用品(提供选用的仪器、药品等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提出猜想】学生预测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出假设,并设计出相应的实验方案。
【交流与讨论】班级汇总、交流、讨论,产生2-3个有代表性的实验方案。
【活动与探究】根据班级形成的实验方案逐次展开活动。引导学生探讨实验现象,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得出科学结论。
【反思与拓展】就学生认知发生冲突的地方进行针对性总结、评价,引导学生适时反思,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设置1-2个变式题演练巩固实验成果。
2.探究式PDOE实验报告单课例
以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专题1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中“常见物质的检验”一课为例,将本课所安排的4个演示实验本体进行重整,实验报告单样式如下:
探究课题 物质的检验
【你知道吗】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人们经常需要测定物质的组成,确定它是哪种物质,即进行物质的检验。通常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物质某些物理性质的特征将物质粗略地区分开来,但更多的是根据不同物质的某些特征反应对物质进行检验。例如,根据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确定某矿石中是否含碳酸盐;根据纤维在火焰上燃烧产生的气味,确定该纤维是否为蛋白质纤维。
【实验课题】现有四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是氯化铵、硫酸铵、氯化钾、硫酸钾,请你采用尽量多的方法来鉴别它们。
可供选用的实验用品有:试管、试管夹、带有弯玻璃导管的塞子、玻璃棒、点滴板、表面皿、玻璃片、胶头滴管、酒精灯、火柴、铁架台(带有铁圈、铁夹)、石棉网、棉花、铂丝、铁丝、铜丝、蓝色钴玻璃、红色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pH试纸、石蕊试液、酚酞试液、蒸馏水、 1 mol・L-1 NaOH溶液、1 mol・L-1 Ba(OH)2溶液、澄清石灰水、0.1 mol・L-1 AgNO3溶液、0.1 mol・L-1 Pb(NO3)2溶液、稀硝酸、稀盐酸、稀硫酸、0.1 mol・L-1 BaCl2溶液、0.1 mol・L-1 Ba(NO3)2溶液。
【提出猜想】将四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标号为A、B、C、D。
方案1:
方案2:
(若还有其他方案,请另附纸)
【交流与讨论】经过小组讨论,我们确定的实验方案有:
方案1:
方案2:
(若还有其他方案,请另附纸)
【活动与探究】(请将探究过程中有关的实验活动、实验现象、解释与结论等填入下表中)
(若表中空格不够,请另附纸)
【反思与拓展】
一、自我评价
1.问题与认识
(1)检验SO42-离子时,所加试剂的先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
(2)在焰色反应实验中,稀盐酸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观察钾的焰色必须透过蓝色钴玻璃?
2.整理与归纳:通过实验探究,请简要说说H+、Na+、K+、NH4+、OH-、CO32-、HCO3-、Cl-、SO42-等9种离子的检验方法。
二、拓展演练
某化工厂排放的污水中可能含有H+、Na+、K+、Cu2+、Ba2+、OH-、NH4+、Cl-、CO32-、SO42-中的一种或几种,请设计实验加以确定。
三、探究式PDOE实验报告单使用建议
为更好地使用探究式PDOE实验报告单,确保各个教学环节紧凑而有序,优化实施效果,建议教学时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1.课前
报告单中前三个栏目的内容应由学生课前预习完成,课堂上直接进入汇总、交流与讨论环节,可节省不少时间。这与导学案在使用手法上有些类似。
2.课中
实验课题附带提供选用的仪器、药品等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教师可依据学情辅以必要的提示,或者适当调整实验用品,但不可过度提示或实验用品调整范围过窄而导致学生在预测时由于指向性过于明确而压缩了个人发挥的空间,进而影响探究的欲望和质量。尤其是就实验方案的设计而言,可行的实验方案往往多种多样,除了教科书上提供的、课堂上教师介绍的常见常用方案之外,还可能有一些非常规的或不在要求掌握范围内的方案,虽然这些方案的产生与教学任务的关联度可能很小,但是它们的存在本身也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不可因提示过度或实验用品调整范围过窄而使它们丧失了生成的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动态生成及其衍生的教育功能也是PDOE模式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之一。
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创设出能够让学生自由表达个人观点的环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新的问题。教学过程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认知冲突,及时予以引导,帮助学生在反思中实现概念转变。
演示实验时,活动方式可以是教师演示,也可以是学生代表上台演示。在PDOE模式教学环境下,学生是课堂的中心,除了较为复杂的操作类实验需要教师亲力亲为外,相对简单的滴管实验则应该大胆放手由学生代表上台演示。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完成预设的实验方案,不仅有助于科学概念的植入,而且一旦由此产生了认知冲突,其剧烈程度会让学生印象深刻,学生必然急于解决冲突,此时再及时予以指导,效果立竿见影。此外,多让学生上台演示还有利于课堂感染力的提升。
3.课后
常态化学习方案范文5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幸福江阴的总目标,坚持“建和谐幸福校园、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宗旨,以全面完成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准备为重点,细管理、强队伍、丰内涵、升品位、快发展,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和办学声誉。
工作思路:
1、围绕一个目标:建和谐幸福校园,办人民满意教育。
2、突出一个重点:全面完成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迎检准备。
3、抓住两个根本:教师队伍快发展 内部管理精致化
实现五个突破:队伍建设有新突破;内部管理有新举措;特色创建有新发展;教育质量有新提高;学校形象有新提升。
二、主要工作及措施:
1、建真情校园,享生命欢乐——建人民满意的和谐校园。
我校的办学理念“在真情校园享受生命欢乐”追求的目标是“让每一位师生都得到和谐发展,让每一位师生都拥有健康人生。”校园是师生学习生活的主要阵地,要努力争创“安全校园、优美校园、文明校园、快乐校园、现代校园”。
2、安全校园:安全是幸福和谐校园的基础,要时时想、处处讲、人人抓。要进一步建新完善安全责任制,明确要求,落实责任,强化监督,确保年内安全无事故。
一是安全教育课程化。定期上安全教育课,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二是安全管理信息化。充分发挥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三是安全设施标准化。改造食堂年内达到A级标准;按规定配备消防安全设施,设备配备附合安全标准。
四是人防技防规范化。加强队伍管理考核,重点部位逐步实现技防覆盖。
五是从业人员专业化。学校领导、安监人员和新职工培训率达100%。食堂从业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持岗上证。
六是隐患整治常态化。坚持每天自查并进行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使校园安全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的轨道。本学期,要规范教师课间值日制度,准时到岗,履行职责,维护好校园活动。
3、优美校园:校园环境不仅体现出学校的文化传统和品位,展示出学校师生的人文素养、行为习惯和综合素质,更对学校师生的思想言行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浸润作用。要围绕“干净整洁不留死角,绿化美化不露泥土,景点装饰不乏精品,整体布局不失和谐,长效管理不缺机制”的总要求,开展争创校园环境优美学校活动。重点结合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的准备工作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人文氛围的创设,二是室内环境的布置,三是绿化景点的补遗。
4、文明校园:校园是精神文明的窗口,和谐的校园应该是一个文明的校园——文明之师、文明之生。
一要养文明教师。要继续开展以立志、立德、立业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教育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促进广大教师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教风学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二要育文明学生。要精心组织“知荣辱、知礼仪、知法纪”为主题的“三知”教育活动,让何以为耻,何以为荣的正确观念深入学生心中,使美好的道德在学生中蔚然成风——爱护美丽校园,使用礼貌语言,规范在校行为,遵守社会公德。
5、快乐校园:和谐校园应该是个充满快乐的校园,教师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校长快乐地“管”。
一要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干部队伍要正其身:团结廉洁,办事公正。要亲其师:深入一线,倾听心声,解决困难,引领发展。要关心教师:奖惩激励,改善条件,提高待遇。积极创建模范工会和模范教工之家,丰富教工校园生活,加强教师间情感交流,营造团结和谐的人文环境,让教师信其言,让教师有好心情。
二要建立融洽的家校关系。开好家长会,提高家长会质量。尊重善待家长,多途径联系,主动沟通。
常态化学习方案范文6
关键词:敲开;延伸;激活;挖掘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平台,校本教研课题组通过随堂听课和问卷调查了常态化学课堂,量的统计和质的样本分析,对我们化学课堂提问是否有效进行了研究。
通过本次调研统计结果课堂提问存在以下现象:(1)部分教师整堂课一言到底,没有问题提出。(2)问题设计低层次,无思维挑战性。(3)所提问题含糊不清,学生无法作答。(4)只提问好学生,不提问差生;专提问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对差生进行惩罚性提问,给学生难堪。(5)提问很随意,无针对性。(6)提问速度很快,不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7)对学生的回答结果,没有合理评价。(8)对学生质疑,不能很好应答,等等。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是我们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意义所在。学生思维活跃是我们上课提问有效的价值追求,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如何巧妙设疑呢?课题组成员从四十六节课中筛选出有效课堂提问的技巧。
一、在学生新旧知识的结合处设计问题
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旧中引新,设问激疑,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例如,教学“铵盐的性质”时,可先复习氨气的实验室制法,然后选择NH4Cl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疑问:实验室制取氨气时,能否用(NH4)2CO3、NH4NO3代替NH4Cl?小小问题就像敲门砖一样,敲开了疑问之门,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来。
二、在学生迷惑之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课堂设问必须精心设计,触动学生的迷惑之处,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理解新知识。如,在浓硫酸与蔗糖的“黑面包”实验中,关于产生“蘑菇”状泡沫和刺激性气味,学生会产生疑问,此时教师可以如下引导:(1)有泡沫、刺激性气味物质产生,可能有哪些气体产生?(2)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气体的成分?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是由学生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样,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得以畅通,不仅完成了对化学知识的学习,而且提升了思维能力。
三、在学生思维阻塞之处设问,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思维受阻之处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深刻理解有关知识。例如,喷泉实验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知识点,往往试题背景稍有变通,学生就会出现问题,如下列题目:下列装置中都盛满了NH3,你认为能引发喷泉吗?为什么?对此题目,学生很难完整地作出选择,此时设问:(1)引发烧杯中的水上喷的动力是什么?(2)诱发烧瓶内外产生压强差的操作是哪一步?(3)引起烧瓶内外压强差的方法有哪些?(4)社区广场上的喷泉为什么能喷?与上述实验的原理相同吗?通过这样引导,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喷泉实验产生的原理不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而最后喷泉实验的设计,使学生对喷泉实验的原理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在学生群情激昂之时设问,延伸学生的思维
课堂上经常会出现群情激昂的情况,此时教师及时引导,既可以让学生冷静思考,去伪存真,又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延伸,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下列题目:某无色透明溶液中仅含有NH+4、Cl-等四种离子,请回答以下问题:该溶液中所含离子除NH+4、Cl-外,还可能有哪些离子?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溶液的溶质不同,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就不相同,所以,学生的答案会出现多种情况。在学生争论不休的时候,如此设问:(1)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有哪几种情况?(2)溶质的种类相同,溶液中离子的浓度一定相同吗?(3)向氨水中逐滴滴入盐酸的过程中,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情况如何?通过这样的设问,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容量及深度,可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广阔性。
五、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设问,挖掘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激发其学习的原动力。课堂教学中,通过恰当的课堂提问,可以从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学生的思维,使教与学的互动达到和谐的交流状态。
例如,高三复习氨气的制法时,设置如下题目:(1)归纳总结能够获得氨气的方法。(2)实验室中快速制取氨气的方法有哪些?用什么仪器制取?由于此题包含多种答案,满足了不同学生的要求,激起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经过讨论,学生很容易作出回答。此时教师继续设问。(3)挑选所需仪器,画出制取干燥氨气的装置图,标明所用试剂并用化学反应原理知识解释为什么?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必然会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这样便拉长了学生思维爬坡的过程,使得思维在更加复杂的情境中得到更好的挖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提供给学生一个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机会,是学生意识自我力量的存在,提高学习自信心。
总之,智力的核心是思维,教师的作用也不单是讲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维,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摸索。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品质,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