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自信的实践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文化自信的实践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文化自信的实践报告

关于文化自信的实践报告范文1

【关键词】中职校 德育 品牌建设 构建

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更加注重技能和动手能力;对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社会适应性的要求更加突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对员工的要求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外,员工的职业道德、劳动品质、合作交往等关键能力是企业最看重的。

一、关于中职校德育品牌

1.中职校德育的内涵。中等职业学校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学生毕业属中专学历。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系统的职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高素质除了指要求毕业生有高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具有高的品德修养。本文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实践,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中职校德育品牌的内涵。广义上,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他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本文专指提炼本校德育特色、有效做法,用明确简练的标识、名称等统领德育工作,能充分体现我校在德育工作上取得的成效,让人朗朗上口,过目不忘,形成对我校德育管理的良好口碑,能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3.德育品牌建设的内涵。本文专指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通过长期持续的工作积累,形成规律,注重总结提炼本校的德育特色,形成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点和本地区本校特色,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示范效应和影响力的德育品牌的建设过程。

4.构建中职校德育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我校的德育品牌建设有利于形成特色的校园文化,实现中职校健康持续的发展,有利于培育新时代的高素质高技能技术工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能在学生价值导向上起着主导作用。有特色的德育品牌建设能培养学生自信的品质和技能知识,更能打造学生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关键能力。

二、构建校园德育品牌,濡化学生素质

我校在德育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曾先后获得过省德育先进学校、省和谐平安校园等光荣称号,学校的校企合作练技能、“三性五化六合一”课改模式、中外合作办学、阳光体育、技能大赛、对口单招等都已经成为学校的特色和亮点。学校倡导“自信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自己”。阳光代表着自信,自信的人最阳光。为此,学校倡导阳光德育,打造阳光德育品牌,培育现代四有新人。以下是探索校园德育品牌建设的一些做法:

1.德育品牌建设的辅助手段。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品德教育需要融入生活,强调的是环境和氛围。学校开展道德讲堂和五名工程,作为品牌建设的辅助手段,不管是课堂还是生活中,都将提高学生的道德自律,并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德育品牌建设中的教育方法:激励、引导、示范。研究寻找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能强化德育品牌,提升德育教育的有效性。重视激励: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上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应对学生充满关心和尊重,充满期望和激舞。让每个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得到成功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在学习、生活中始终充满阳光,充满自信。善于引导:一颗小树即使始终沐浴着阳光,也会长出杂乱的枝桠,我们要加强正面引导,明确规范,因势利导。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发挥自己个人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向上,茁壮成长。树立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仅教师本身做到言传身教,以正直的人格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更要在学生中树立典范,让身边的榜样成为学习的标杆。让学生能始终对照先进找差距,瞄准目标见行动,“他能成功我也行,你行我行大家行”,激发潜能,快速成才。

关于文化自信的实践报告范文2

[关键词]中学英语 英语教学 培养语言能力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英语则是进行国际交往的工具。随着信息时代的蓬勃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世界似乎也变得越来越小,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越来越多,与许多周边国家的国际贸易交往越来越广泛。对于即将在中国举办的2008年奥运会来讲,培养大批的,有娴熟的外语语言能力,有高超的外交水平的优秀人才是势在必行的。一个人的语言文字能力、交际能力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英语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把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把这一思想贯穿在教学过程之中。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中学英语教育的重点。

一、听、说结合,提高语言能力

学习语言总是音感先行的,以听、说入手是外语教学的特点。课堂上我用英语组织教学,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让学生听得明白,听得有趣,津津乐道。在听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经过自己的理解,以说的方式表达出来。我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如复述课文,值日生报告,背诵小诗文,学生之间的相互问答等方面来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复述课文是培养学生组织语言和连贯表达的有效训练,一开始对有的学生来说难度很大。我就反复播放课文,让学生反复听,直到听懂课文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为止,或用问答方式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语言复述全文,直到不加提示,学生也能独立复述的程度。我还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喜好出发,选择各种各样的英语听力材料进行练习,也可以将好的材料与同学们分享。互相帮助,一同提高。这样长期地坚持听、说训练,学生会说得越来越流畅,读得越来越准确,语言能力也提高了。

二、语言习得与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言习得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基础。克拉申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使用外语的能力),主要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是习得的。”学习英语指的是学习语音、词汇、语法、句型等语言及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如果采用传统的“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教学方法,对掌握及应用英语是无益的。不但教学效果不佳,而且会给学生造成学习英语有负担。习得是在自然的交际环境中使用语言的潜意识过程。习得者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掌握语言的同时,语言能力已有所提高。我在课堂上用英语教学的同时,通过大量使用手势或动作及实物展示,进行启发式教育,让学生充分理解英语句子、对话、课文,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逐渐掌握语言,从而无意识地习得语言。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加入了一个对“杨利伟”——这一学生崇拜的中国英雄的采访练习,一下子让学生投入到各自的角色之中,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要与“英雄”交流,当他们用并不熟练的英语进行采访或是向英雄表达敬仰之情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群热情、自信的孩子。小小的一次练习使学生们消除焦虑情绪,帮助他们建立了自信心,并能主动、大胆的发言,使学生总是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之中。学生主动接触英语,从而达到语言习得。当学生大胆开口讲英语,熟练地用英语与他人沟通时,语言能力也在无意识中提高。

三、创设语言情境,提供语言实践机会

语言能力的提高,取决于实践机会的多少,如何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又取决于教师在课堂和课后为学生创造的语言情境。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设置良好的情境,使学生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积极进入自己所扮演的各种角色中,在演示过程中,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运用新颖的课堂教学设计,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

1.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利用自己设计的值日生报告、讲英文小故事、对话表演及课文中的片段表演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胆量。随着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越来越熟练,请每一位学生谈谈自己的理想,在树立了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的同时,通过相互的交流,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也大大提高语言的熟练程度。

2.学生学习英语,不只是为了在教室里用,更重要的是能在社会实践中正确地运用。然而如何将教室这个小小的空间,变幻成各种各样的场所,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就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在一节关于Shopping的课中,我就将教室里的讲桌假设为柜台,学生们的文具为商品,由学生来做售货员和顾客,来操练Can I help you? Whan whuld you like? How much is it? Is that all? 等购物用语,不仅让学生过了表演瘾,在教师与学生互动过程中,也让英语真正应用于现实生活之中。我经常用教室里的桌椅、黑板及准备的小道具来设计看病、借东西、问路等情境教学。学生学习起来,感觉趣味性强,难度低,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积极性。

3.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多媒体技术使创设情境更真实化。我用Powerpoint 设计的动物园,栩栩如生的动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断飞入的句子,为学生提供了语言提示,帮助学生进行语言交流,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活动。多媒体技术为语言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提高了学习效果。

4.使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听说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多媒体能促进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提高学生对感知对象的理解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看录像、听录音进行对话问答,通过听觉、视觉直接接受所学内容,进入英语的思维过程,加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加大课堂容量和练习密度,达到最佳效果。如在进行七年级上册(新目标)第七单元How much are these pants?教学时,我利用幻灯片把服装、鞋帽、水果等一些商品投到大屏幕上,让学生直接地看到这些东西,并利用本单元所学词汇、句型进行购物对话,轮换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如:

A: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B:Yes, please, I want a sweater /skirt/……

A: What color do you want?

B:Blue/ Black/ White/……

A:Here you are.

B: How much is it?

A:Ten dollars.

B:I'll take it.Thank you.

A:You're welcome.

直观教学,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外语的教学效果。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交际场所

关于文化自信的实践报告范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11)05-0260-03

适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宣布将原隶属于文学门类中一级学科的艺术学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之契机,由杭州师范大学、东南大学、上海大学、艺术百家杂志社、文化艺术研究杂志社联合主办,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艺术教育”艺术学研究所和杭州师范大学艺术学研究中心承办的“艺术学学科发展新向度暨对策研究”高端国际论坛,于5月27至29日在杭州师范大学玉皇山校区(音乐学院)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的既定主要议题为:艺术学升级为门类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的主攻方向、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面向新时代的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的新使命、艺术史与艺术教育相关前沿问题研究等。来自国内外三十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0多位资深学者及20余位各单位领导等列席代表,围绕以上主题板块进行认真讨论并提交了论文,焦点问题主要涉及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艺术学基础理论研究、艺术学应用理论研究等方面,涵盖了当前艺术学理论学科研究领域的诸多热点问题。他们各自从自身的专业以及从教多年的丰富经验和研究出发,提出了具有前瞻性与创造性的观点和命题,其中不乏对学科发展具有全局性和俯瞰式的思考,又有针对某一现象与问题的切入时弊的质疑与拷问;既展现了艺术学学科升格为学科门类后所铺陈开来的空间和机遇,同时又使人意识到艺术学学科体系本身所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而来自本次论坛的多种不同的声音,又有助于激发我们在进一步的思考中廓清艺术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的未来发展图景。与会学者共同认为,此次研讨会的的确确堪称是一次兼收并蓄、博大厚重、名副其实、意蕴深远的高端国际论坛。

在当今的时代,一个国家对于艺术学科发展远景的规划与设计,以及对于这本“艺术之书”精雕细刻的撰写过程,正是从民族精神的根本上形塑着自身的真实形象,同时也凸显着一个国家开明与自信的胸襟和视野。我国艺术学独立为学科门类,以及艺术学理论成为统领全局的理论学科,无疑预示着这部新时期的“艺术之书”,将更加以华夏民族兼收并蓄的文化传统为核心支柱,催生博大厚重、永恒持久的全新艺术精神与艺术生命。

关于我国艺术学独立为学科门类,中国文联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仲呈祥教授在主题报告中指出,艺术学由一级学科升格为“艺术学门类”是中国艺术自觉、自信、自强的彰显,是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艺术自觉、自信、自强的一项重大举措。艺术学应该为民族的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以体现中国社会、时代的文明水准,改变当下令人堪忧的人文艺术生态环境的现实情状。中国的艺术是一个“宝塔”状的复杂的文化系统,塔座甚是包容,愈多样、愈丰富就会愈繁荣;塔尖聚集了“有思想的艺术”和“有艺术的思想”相互共同和谐统一的优秀作品,聚集了真正代表中华民族艺术思维最高成果的艺术家。艺术学学科建设的三支大军,他们之间各具优势,应该和谐共处,共同发展,互补生辉。学科申报要顾全大局,力求实现共同繁荣的共赢局面,而不能盲目地“抢地盘”。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副巡视员陈迎宪博士在致辞中对于艺术学的学科独立及发展前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她说,艺术学的学科独立,确实为艺术学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契机,在欣慰和振奋的同时还应清醒的看到,机遇和挑战同在,艺术学面临着极大的考验。

关于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问题,凌继尧教授(东南大学)《艺术学理论的二级学科的设置》一文,深入细致地阐释了一级学科的艺术学理论二级学科设置应遵循的基本准则与基本条件,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文章指出,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的二级学科的设置,要遵循两个原则:第一个是传统的原则,第二个是现实的原则。拟设置的二级学科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能够为国家和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服务,并且确有很多理论问题值得研究。二是在现有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中已经存在,并且取得一定的业绩。三是这个学科涉及到多种艺术门类。他主张艺术学理论可以设置三个二级学科:即艺术史论,艺术批评学,艺术创意和艺术管理。王廷信教授(东南大学)的《艺术学的学科状态与新的学科设置》一文中,以多年来探讨摸索的亲历者的独特视角看待艺术学这门年轻的学科,他认为在研读艺术学理论的过程中,感触最深的是该学科开阔的视野;其次是艺术学帮助他从整体上理解艺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再次是艺术学还帮助他理解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在这种影响下艺术形式变化的特点。认为艺术学升级为一级学科以后,将会为艺术学理清关系、凝练方向提供一个良机。周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门类建立的得失思考》一文,对于艺术学门类的建立和发展前景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认为艺术学门类将要开始新的建设,必须从观念上重视学科门类是一个理论体系的建立。强调必须从观念上重视学科门类是一个理论体系的建立,而不要使其成为各自强化实践技巧功能而落到有门类却依然是被贬低的实用学科的层面。尹文教授(东南大学)《从“春晚现象”谈艺术学学科的建设》,强调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低俗化现象,说明中国艺术迫切需要开创艺术批评的环境,迫切需要艺术学理论水平的提高。艺术学理论应该走出课堂,走向艺术创作与艺术评论,起到艺术哲学的作用。李立新教授(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学科发展:一个全新的课题――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优势学科建设的思路》一文,根据本校艺术学优势学科建设的实际提出了相关颇具特色和创新意义的发展思路。

本次论坛的另一亮点,是我们和国际学界的学者形成了广泛而深入的互通和交流,达成了许多学术认知观念方面的默契和理解。如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扬斯汤大学原副校长、艺术学院院长乔治・麦克劳德博士,在其《使“谈论”艺术与“创造”艺术在教学中取得平衡》一文中,针对当今美国艺术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潮流,提出了在“谈论”艺术和“创造”艺术两方面保持平衡的主张。关于中国的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问题,他认识到“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包容性传统,决定了各艺术门类理论理念之间互通的良好基础,比西方国家较少实质性矛盾,具有建立和谐理论平台的较大可行性。”乔治先生观念的转变,充分说明和证明了中西方学者之间进行深入学术交流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结果,同时也会成为我国艺术自觉、艺术自信和艺术自强的精神法宝。美国德・保罗大学英语学院伊莎贝拉・霍尔瓦特《英语课堂中的视觉与表演艺术》一文,根据中国俗语“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实践出真知”等的哲学意义,认为儿童通过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和味觉等五种感觉器官学习语言效率较高,而教年轻人或成年人学外语时,也应当模仿儿童的学习方法,调动尽可能多的感觉器官一起来学习。

自1906年德国柏林大学教授玛克斯・德索发表《美学与一般艺术学》一书以来,作为一种独立的学科概念的艺术学从

美学的框架内剥离之后,获得了更为广泛和自由的发展空间以及更多未知的可能性,并且很快在许多国家得到响应和推广。在中国,艺术学学科概念的孕育和形成,也经历了一系列复杂曲折的历史阶段。从20世纪初期以来宗白华先生等开始传播西方艺术学的理论理念,到1996年东南大学建立第一个艺术学硕士点,1997年国家学位办学科目录中增设艺术学一级学科,及至此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艺术学独立为学科门类,大约经历了近百年的锻造磨砺。

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教授在《艺术学:独立学科门类的学域扩张与学理建构》一文中指出:艺术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是对于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这是一场历时14年之久的“独立战争”。认为这场“独立战争”,不是向统摄自己的“文学”开战,而是向“文学”与“艺术学”之间的逻辑关系开战。艺术学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主要是实施学域扩张的业绩;艺术学学理建构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各艺术样式的“实践性”上升为“实践理性”等问题。艺术百家杂志社楚小庆研究员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背景下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指出:在当代中国,艺术学理论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方式应该是“引领”,所坚守的价值底线应该是超越现实的理想价值理念,社会意义应该是“构建核心价值”。艺术学理论应高扬现实主义精神,时刻站在社会时尚思潮的最前端,成为引领全社会整体艺术发展的鲜明旗帜,以达到能够采用文化和艺术的方式影响和塑造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最终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决定性内在推动力量的宏伟目标。真正实现理论研究的“三贴近”,是实现其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基础之上,艺术学理论方能高举“引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旗帜,以厚重的中华艺术精神为依托,在全球化的今天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鼓舞和重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进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最终推动构筑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伟大事业,建设出中华民族共有的美好精神家园。张伟教授(鲁迅美术学院)《国家创新体系与艺术理论创新》一文,从哲学层面对艺术理论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反思,探讨了艺术理论创新的现实要求,阐释了推进艺术理论创新的学理前提和本体论承诺的意义,肯定了艺术属于精神而艺术理论是一门人文学科。对于中国当前艺术理论创新匮乏的问题指出了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文化的中断和创新的停止。第二,艺术思想标准的政治化。第三,创新空间的萎缩。他指出:“将概括和总结作为艺术的理论前提就排除了思想创新的空间,使人们误认为‘发现规律’就是人的唯一的使命,那么,我们就根本用不着去创新。创新首先意味着人们对现实的不满意……其次,创新还意味着对未来的渴望。”

关于艺术学理论学科的人才培养问题,长北教授(东南大学)《论“一般艺术学”学者素养与人才培养》一文,提出“一般艺术学”(即艺术学理论)学者应该有“门类艺术学”实践与研究的经验积累;“一般艺术学”学者应该有哲学和美学素养;“一般艺术学”学者应该有宽阔的文化视野;“一般艺术学”学者尤其应该有社会使命感;“一般艺术学”学者应该有学科使命感等全方位的考量指标。

关于艺术学理论学科内部各要素的关系问题,刘道广教授(东南大学)《中国艺术学研究“特色”论》一文,提出了“史”不可能被“论”涵盖的观点,指出“艺术学”,其意为“艺术科学”,其中“艺术史”是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学术是以“史”为中心的,而“现代学术”研究强调的也是“论从史出”,“艺术史”是“史学”的“专门史”,而“史学”早已经成为现代学术的一部分,其标志,是研究方法的改变。在中国艺术学的“宗法意识”研究方面,作者强调中国文化特色就是宗法意识的制约“特色”。杜亚雄教授(杭州师范大学)《重视艺术教育恢复乐教传统》一文,从主要科目、教材和教学过程与结果三方面对儒家乐教的本质进行了分析,并从培养美感、体能、协调性、动手能力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等五方面论述了艺术教育的功能,呼吁重视艺术教育,恢复儒家的“乐教”传统。为了增强科技竞争力、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必须重视艺术教育,恢复“乐教”传统。

关于中国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的定位问题,田耀农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归来吧――文学》一文,充满深情的呼唤着文学的归来。指出此文学非彼文学也,是指以语言文字为材料的艺术。他认为,在众多艺术形式中,唯有文学最具有艺术的典型性,但是,中国文学在“文以载道”的传统下,却与艺术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文学独立的艺术品格有待树立。在学科的关系中,作者急切的呼吁“拯救失却本我的文学”和“拯救正在失却灵魂的艺术”。李荣有教授(杭州师范大学)《纠结与机遇同在:艺术学该怎么办?》一文,根据我国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纠结与机遇同在这一实际,明确提出了整合归纳建构学科一体发展平台、强化内功完善教育教学一统体系、扎实有序夯实做强做大基础保障等重要议题。认为中国人要做大学问,就要继续秉承开放开拓、兼容并蓄的学术理念,而不能拘泥于某一局部、某一方面,要正视各国个民族之间文化渊源和矛盾性质方面的差异,特别是不要掺和进西方人的矛盾之中,要以中华民族古老悠久的综合性、兼容性艺术文化传统为核心价值观念,从宏观着眼、微观人手,扎扎实实地全面铺开各项工作是立足之本。梁玖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独立为门类之后的四个核心问题》一文,提出了新的艺术制度确立问题、艺术本土学理研究的问题、艺术教育规划的问题和确立学术艺术观念的问题等。金雅教授(浙江理工大学)《关于艺术学理论学科属性和价值纬度的思考》一文,深入细致地对艺术学理论的科学属性和人文纬度作出了客观科学的解读与诠释。

关于艺术史课程及学科设置问题,夏燕靖教授(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史课程及艺术史学科设置问题探讨》一文,提出艺术史课程设置既有作为支撑艺术学学科基础教学的重要作用,又有作为拓展艺术学学科史学研究层次的重要作用。杨道圣(北京服装学院)《艺术史或图像史――从汉斯・贝尔廷的中世纪艺术史研究说起》向人们展现了由欧文・帕诺夫斯基建立的图像学观念体系和方法对当代社会诸研究领域可能产生的持续与深远的影响。郁火星副教授(东南大学)《当代西方艺术研究中的符号学方法》一文,追溯了符号学的产生以及从语言学领域到艺术图像学领域的过渡与发展历程,指出符号学不仅仅关注视觉形象、文学文本和特定的社会、文化现象,而且认为存在着支配文化交流和表达的规则。李倍雷教授(东南大学)《比较艺术学的发展观》一文,指出发展观是比较艺术学长存的基础。比较艺术学研究以适应世界艺术的演变与学科的发展调整自身的研究范围和方向,以发展的学术视野和开放的文化立场研究世界不同国别(民族)、不同族群的艺术现象和艺术形态的变化,以及比较艺术学的开放性问题。

艺术学独立为学科门类之后,要迅速地抓住历史的机遇、

摆脱重重矛盾和压力、直面新的挑战,在学科基础理论与发展理论的研究方面,应作为重中之重予以高度的重视,而作为艺术学与社会的物质文化、审美文化、创意文化、民俗文化等相关联系的一些方面,也引起了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已经较为繁盛的艺术管理学、艺术创意学、艺术民俗学等学科范畴的学术研究,成为艺术学理论摆脱虚无飘渺、植根艺术本体,充分展示其应用性、实用性价值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关于艺术管理与艺术创意的学科走向,田川流教授(山东艺术学院)《论艺术管理与艺术创意》一文,认为“艺术管理”与“艺术创意”同属于近年来兴起的重要文化现象,在理论范畴都需要形成成熟的学科框架和加强其应用性,使其在未来的发展中有着更为丰富的空间和实践性前景。作为艺术学理论的二级学科,在其学科建设的层面上,艺术管理与艺术创意在学科建设理念、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都需要务实性的不断探索与深化。

关于艺术审美范畴的新动向,有丁峻、崔宁(杭州师范大学)《艺术的审美价值与认知原理:从镜像自我之中发现自由、幸福和智慧》,贾涛教授(河南大学)《从诗意栖息到艺术生活――一级学科艺术学发展取向》。

关于艺术民俗学及其学术前瞻,陶思炎教授(东南大学)《论民俗艺术学体系形成的理论与实践》一文,重点探讨了民俗艺术学体系形成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并从理论建构与领域拓展、学科交叉与产业化发展两个方面阐述了民俗艺术学所面临的任务。民俗艺术研究领域的拓展在研究对象方面,主要以专题研究、应用研究和保护研究等体现出新的开掘和拓展。汪小洋教授(东南大学)《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坚持民族特色的思考》、林少雄教授(上海大学)《民族文化艺术元素的呈现及其传播策略》、郑立君副教授(杭州师范大学)《论晚清民国博览会与中外艺术设计交流》等文章,均成为艺术学理论民族化研究的最新篇章,也为艺术的“民族化”研究彻底超越“唯民族化”的狭小视阈,用全球文化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多元一体、和谐共建、精神共享的理念重新审视“民族化”、“民族性”等问题开拓了理论空间。倪进副教授(东南大学)《问渠哪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用田野考察方式研究艺术学》一文,提出到艺术的源头去,用田野考察的方式研究艺术学的观点。

关于艺术学理论的社会学意义,有张道森教授(杭州师范大学)《艺术学理论研究的社会属性》。

总而言之,本次论坛的顺利举行,是我国艺术学自立门户以来的首次大范围、高规格、群英荟萃的学术交流活动,非常及时地梳理总结了之前的工作业绩,并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思想交锋与整合归纳,为我国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在新起点上的和谐建构与创新发展奠定了思想论、方法论基础,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的问题方面统一了认识,简要归纳为如下:

第一,从学理的层面,艺术学独立为学科门类和艺术学理论作为一个统领性一级学科,充分证明了我国艺术学理论已经从哲学、美学的襁褓中孕育成熟,并脱离开文学老大哥学科的临时监护,进入了完善自我运行机制体系的历史时期,需尽快制定和完善学科发展的思想理论体系、学科构架体系、教育教学体系、基础保障体系。

第二,艺术学理论作为一个统领全局的全新艺术理论学科,负载着贯通各门类艺术的共性内容与本质特征、探索体现各门类艺术共同性发展规律的特殊使命,必须设置独立的发展平台实体,通过数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培育磨合,方能形成正常的学科发展秩序和体系,否则可能流于表面的形式,即有人已经尖锐指出的“拼盘”学科。

第三,艺术学理论这个统领性艺术理论学科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必须遵循由艺术实践升华艺术理论、再由艺术理论指导艺术实践的的原则,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这个学科必须由艺术学界自主自立地进行建设,决不能为了自己学校个体的暂时的利益而搞大轰大嗡。

关于文化自信的实践报告范文4

摘 要: 电视传媒是当代影响力巨大的第一强势媒体,也是农民工接触和使用的“第一媒介”,但是目前电视媒体不仅对农民工的关注度严重不够,而且不无偏颇地把农民工的形象构建为刻板的、无力无助的弱势群体。这种媒介呈现扩大了城乡二元对立的矛盾,阻碍了农民工融入城市文化的步伐,电视媒体应该肩负社会责任和体现人文关怀,开辟更多的农民工频道或栏目,全方位地服务于农民工群体;而且政府有关部门应组织社会力量,注重对农民工电视媒介素养的培养,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电视媒介文化实践,以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养成,帮助他们完成角色转换、文化认同和文化融入。

中图分类号: J90-0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12)03-0011-04

由于中国社会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制度,使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在城市工作,户籍却仍在农村。农民工总是游走于城市文化的边缘地带,尤其是“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大多生在城市,长在城市,也在城市接受教育,对城市社会的认同感高,对融入城市文化生活的期望更强,但他们的“二元身份”却使他们的文化认同始终处于尴尬的境地。如何帮助农民工尽快真正地融入城市,使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尽快成为城市的“新市民”、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电视作为当今社会最有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在这个过程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电视是农民工接触和使用的第一媒体电视媒体由于形象直观的特点受到农民工的欢迎。近年来的许多调查显示,“看电视”在农民工文化生活中占有主导性地位,对农民工具有较大的影响。据辽宁、海南、湖北、山西、云南等地的调查,农民工80%以上的业余时间是在看电视、打牌中度过的〔1〕。江苏省在2011年初的一项关于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的调查也发现,农民工在打工之余的主要活动分别是:睡觉(35%)、看电视(34.7%)和聊天(25%),此外还有15.1%的人读书看报,15.1%的人将闲暇时间花费在打牌或打麻将上,11.7%的人听收音机,较少农民工上网(9.1%)、看电影(5.3%)、看录像(3.9%)和上歌舞厅(2.8%)。农民工群体在业余喜爱的文化休闲活动依次是:看电视(33%)、睡觉(19.9%)、聊天(18.4%)、读书看报(18.2%)、打牌或打麻将(13.6%)和上网(11.0%)。电视是农民工了解世界的渠道,在其信息获得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调查表明,几乎一半(49.9%)的农民工常看新闻类节目,其次才是娱乐类电视节目(47.8%)。另外,还有21.8%的农民工常看法律类电视节目,16%和14.4%的农民工常看体育类、科技类节目。这既体现了农民工希望通过电视掌握更多的政策和法律知识来维护自身权益,也体现了他们辛苦工作之余消遣娱乐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2〕。

据官方统计,2010年全国农民工的总数已达2.42亿,其中新生代农民工约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60%以上,日益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3〕。这些“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与父辈们相比,他们的文化素质相对较高、视野开阔,易于融入城市,他们的追求正在由物质生活向精神层面拓展。据贵阳市团委的一项关于贵阳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调查显示,71.12%的受访者在工作之余选择看电视,而他们获取知识和提升技能的渠道,电视占到57.78%,其他途径不到20%〔4〕。由此可见,电视是他们获取知识和提升技能的主要途径,电视已然成为农民工接触和使用的第一媒介。

二、电视媒介对农民工形象的构建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了一个媒介社会,媒介信息无处不在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和价值观。电视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中影响力巨大的媒体,已成为人类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汤林森在其著名的《文化帝国主义》一书中说:“凡是没有进入电视的真实世界,没有经由电视处理的现象与认识,在当代文化的主流趋势里都成了边缘,电视是‘绝对卓越’的权利关系的科技器物。在后现代的文化里,电视并不是社会的反映,恰恰相反,‘社会是电视的反映’。”〔5〕电视对人们头脑中的现实图景的建构起着决定性作用。按照培养理论的观点,电视的主要功能在于散布、稳定社会行为模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媒介及其所呈现的社会图景及价值取向影响着社会绝大多数人的意识形态。正如李普曼所说,在媒介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再也不是主要凭借直接经验去认识周围的客观环境,而是通过大众媒介呈现的“拟态环境”去把握它〔6〕。这一拟态环境是经过媒介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因此,媒介究竟呈现出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价值判断,都将对公众产生引导性的影响。

同样地可以说,农民工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整体形象,很大程度上也是媒体塑造和建构出来的。许多研究发现,在大众媒介视野中,农民工被塑造成弱势边缘群体和不安定因素,内容大多是关于农民工的欠薪讨薪难题、农民工权益保障、政府部门有关农民工问题的会议和政策;或者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社会治安和刑事案件等负面议题。在这些报道中,农民工被打上了无力、无能、无助的弱势群体的刻板印象。这种媒介呈现,不仅偏离了农民工的整体形象,损害了农民工阶层,而且在社会大众的心理层面上扩大了城市内部的城乡二元对立矛盾,阻碍了农民工融入城市文化的步伐,同时也会影响和扭曲大众传媒自身的发展,可能导致传媒最终丧失作为公共领域的价值。

电视媒介应该体现媒体的人文关怀,担当起社会的责任。在关于农民工的报道中,电视媒介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寻找社会认同感,使其更快更和谐地融入城市文化。对此,一些电视传媒正在进行积极尝试和有意义的探索。如贵州电视台的“中国农民工”栏目,就以平视的视角来反映农民工真实的状态和心声,以温暖、真诚、朴素的讲述风格,向观众展示了一个个坚强善良、积极向上、健康励志的新时代中国农民工形象。电视媒体中的农民工形象开始被重新构建和诠释,他们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是在媒介中充满自信的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也不再仅仅是城市边缘人,而是一类新城市人。

三、电视媒介促进农民工素质养成的途径文化融入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根本标志。2011年9月,文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以下称《意见》),明确要求“保障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文化权益”,通过文化权益的保障来提升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以提升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能力。《意见》还第一次对我国农民工文化建设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到2015年,我国将形成相对完善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机制,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原则,将农民工文化服务纳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相对稳定的农民工文化经费保障机制〔7〕。因此,作为广大农民工第一媒介的电视媒体在促进农民工素质养成、提高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能力方面应该有积极的行动。

1.电视媒体应开辟更多的农民工频道或栏目,全方位地服务于农民工群体

按照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某一问题若被大众媒介所关注,那么该问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便得以提升和强化,大众传媒对事件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媒介可以通过提供某类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这些事实和意见的程度,正如麦考姆所指出的“新闻不仅告诉我们该想些什么,而且告诉我们该怎样想”〔8〕。因此,媒体应该担负起社会责任,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版面来报道农民工的真实生存状态、喜怒哀乐、诉求等,以引起社会各界和普通市民的关注,引导舆论,使农民工真正成为公共舆论焦点。

第一,以大量的正面报道来重塑农民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逐渐改变公众对农民工弱势边缘的刻板印象,帮助农民工积极融入城市社会和城市文化,增强他们作为城市新主人的文化身份认同感和自豪感。

第二,放低姿态,以平视的视角客观反映农民工对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所作出的贡献和牺牲,表现他们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的优良品质,挖掘农民工身上的闪光点。

第三,呈现方式应更加贴近农民工,不要把农民工仅仅看作是农民,而要把农民工看作是城市人群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消除城乡间的隔阂,展现农民工的新风貌。

第四,加强节目内容的指导性和服务性。媒体报道时要多报道一些与农民工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劳动法和合同法等,让他们获得更多的法律知识,帮助农民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切实为农民工解决实际困难。

2.注重对农民工电视媒介素养的培养

媒介素养教育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国家,其含义是指公民能够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媒介素养是现代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包括媒介认知、媒介使用、媒介评价和媒介参与四个方面。公民对媒介有了认知和实践后,可以影响传媒、优化传媒环境,它赋予了公民更高的责任和主动权,使其真正成为“媒体公民”——有能力加入资讯生产、善用媒体并进行公共监督的公民。

在西方国家,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生。根据中国当下的情况,对242亿农民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更加急迫和必要,必须培养和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和功能,理性地接收和处理媒介信息,运用大众媒介为个人工作和生活服务,进而参与媒介产品的生产实践活动。因为在目前这样一个由各种媒介信息充斥的现代社会,一个不善于使用媒介的人,不可能实现个人进步,不可能持续成长,也无法完成现代化。正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L·A·卡尔所指出,现代人应该具有七大特征,其中之一就是“他会尽可能地运用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①。通过媒介文化产品的生产实践,可以促进农民工群体以文化切入的方式更快地融入城市社会,更加有效地获得社会认同,完成农民工群体真正实现“个人现代化”的目标。

目前,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还刚刚起步,尚未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之内,社会有关方面的重视程度也不够。而对农民工的媒介素养教育却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需要调动政府、行业协会、社会团体、高校、研究机构等方面的力量,共同致力于农民工的媒介素养教育。《意见》规定,应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原则,将农民工的媒介素养教育切实纳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一,政府财政划拨专门经费,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妇联、团委等机构具体执行。

第二,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民工的媒介素养教育。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编写适合农民工文化水平的电视媒介素养教育教材和学习资料,免费发放到农民工手中。

第三,组织高校影视专业的大学生和电视台记者志愿者团体,有计划、有步骤地主动走进农民工聚集地,以系列讲座、短期培训、示范指导等方式,对农民工进行电视媒介素养教育;介绍电视台的运作体系及相关节目和栏目的特点,讲授有关电视媒介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引导他们正确理性地解读和使用电视媒介信息,掌握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和技巧,鼓励农民工积极参与电视节目内容的生产。

第四,农民工数量较多的行业协会(比如建筑协会、餐饮协会、轻工制造协会等)动员行业内的企业单位,组织农民工定期积极配合和参与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活动,并将这一活动纳入日常的工作管理范畴。

3.鼓励农民工积极参与电视媒介文化实践

人是寻求意义的动物,人正是在寻求意义的文化实践过程中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正如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9〕鼓励和引导农民工亲身参与文化实践和文化创造活动,能够使他们从更高的精神层面上获得自我肯定和思想提升,获得尊严感、认同感、归属感和精神愉悦。“人们需要各种符号来满足自己的文化想象,构建自我的文化身份。其中影像生产不可避免地与意义的生产相交织,通过意义世界的建构,来找寻自我的存在价值。”〔10〕因此,除了对农民工提供看书、看电视、看电影的初级文化服务外,还应该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帮助和鼓励农民工主动参与电视媒介产品的文化生产活动。

目前,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他们的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旺盛,职业发展的期望值也更高;他们更加认同城市文化,渴望融入城市,更加善于利用法律武器和舆论工具维护自身权益;他们能通过自拍自制电视节目,反映自己真实鲜活的生活,利用电视发出自己的声音。因此,媒介机构应拿出专门的时间和版面,办一些为农民工服务的公益性栏目,播发农民工自己采制的电视节目,让农民工在创造电视媒介文化产品的实践过程中提升自我价值,完成角色转换,促进全社会对农民工的文化认同,使农民工能够更好更快地实现文化融入。

注释:

①转引自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第54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参考文献:

〔1〕李国新.让农民工享受文化发展成果〔N〕.人民日报,20111020(24).

〔2〕江苏省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调研报告〔EB/OL〕.(20110211)〔20120225〕.省略nt.省略/sjzz/shwhs/qzwhhdhwcnrwhjs/201102/t20110211_86910.html.

〔3〕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N〕.工人日报,20100621(1).

〔4〕衣 琼.七成多农民工业余生活单调〔N〕.贵阳日报,20111129(4).

〔5〕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M〕.冯建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25.

〔6〕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 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3.

〔7〕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EB/OL〕.(20111128)〔20120225〕.省略nt.省略/sjzznew2011/shwhs/shwhs_hdwcn/20111/t20111128_160760.html.

〔8〕McCombs,M.E.Explorers and Surveyors:Expanding Strategies for Agendasetting Research〔J〕.Journalism Quarterly,1992,(69):820.

关于文化自信的实践报告范文5

一、了解销售助理岗位职责

销售助理是主管的助手,协助主管做好管理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站在主管的位置考虑问题,培养和提高独立工作能力。随时为销售部提供准确的信息,并及时准确地将销售情况反映在“销售状况一览表”。每天下班前进行工作日志汇总,每一月作一次有关销售量等相关数据的统计,交与主管作完分析报告后上报经理。

二、销售助理面试问题总结

一)基本素质与工作态度

1、你认为一名销售人员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性格上需要哪些性质?

2、你如何看待这个招聘行业?

3、你如何理解销售过程中的团队精神?

二)业务水平与技巧?

1、谈一谈接待客户的流程?

2、当你的部门向一个重要的大客户发货1000箱,但由于本公司自已的错误,结果发了1100箱,客户默认了,你怎么处理?

3、你协助经理进行一场重要的谈判,这个过程中你要做的是什么?你的角色是什么?

4、请列举一份销售协议的主要内容。

三)忠诚度、价值取向及其他

1、你为何重新求职?

2、你对原来公司的销售经理有何看法?

3、业余时间你通常用来做什么?

4、高薪、晋升、表彰你会选择哪一种?

三、企业招聘销售助理面试考察点

1、忠诚度:面临跳槽面试者,企业更重视员工的忠诚度。在近日招聘会中,面试官针对销售助理求职者就提出了“请分析职业技能和忠诚度哪个对企业更重要”的问题。

2、实践能力:在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相当多的企业非常重视应聘者的实践经历。如在校期间实习、兼职、家教的经验都是积累社会经验的好机会,这都应该受到企业的重视。

3、团队协作精神:经营规模宏大的名企往往非常重视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例如联想集团人力资源部的有关负责人就表示,该公司尤其欢迎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应聘者。

4、对企业文化的认可程度: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常常会考虑到员工是否能够认可和适应该企业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这将决定员工是否能够很好地为企业服务。例如通用电气有限公司在招聘中要看学生是否喜欢、是否认同GE的价值观,即“坚持诚信、注重业绩、渴望变革”。

四、销售助理面试注意事项

首先,你要清楚你所应聘的这个职位的工作内容。销售助理其实是一个行政方面的工作,涉及到的工作内容比较繁琐和杂乱。你首先要了解自己能否胜任这个工作,因为招聘单位一定会考察你是否了解这个工作,是否适合这个工作。管理客户档案、整理销售报表、收集市场信息并作出分析报告、做好客户的来访和来电记录工作、做好会议记录、随时提供给销售主管他所要的材料以及销售部门的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对这些工作的熟悉程度,是面试官对求职者重点考察的一个方面。

其次,注意表达和沟通能力。销售助理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职位,既是部门内部各种信息的传达者,也是各种关系的协调者。销售助理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这个岗位就像一个剂,使整个部门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若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则会让部门上下出现各种沟通不良协调不一的混乱状态。所以沟通和表达能力也是招聘方对求职者比较重视的一个考察点。

再次,注意考官对性格方面的考察。对部门内部资料的统筹管理是销售助理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招聘者需要一个细心、耐心、处事谨慎的人来做这份工作。求职者应在相关的问题上表现出这些性格特点。此外,积极乐观的态度也会成为求职者一个成功应聘的砝码,因为销售助理要面对的工作繁琐杂乱,人事也相对复杂,需要承受相当大的工作压力。一个性格消极脆弱的人并不适合这种工作,求职者应在面试中注意这个方面。

求职者大方得体的穿着、具有亲和力的仪容都是给面试官留下深刻印象的方面。掌握好这些销售助理的面试技巧,充分的为面试做好这些准备,可以让销售助理的成功几率提高很多。

【销售员必知的面试技巧】

1、精心准备。以招聘信息为依据,了解行情、产品知识、准备简历(满足招聘要求)及其相关的证明信息。

2、面试时,着力表现自己的稳定与能力。雇主最头痛的是销售人员不稳定。稳定的基础是愿意干(能受气),愿意干的基础是兴趣、爱好与责任。能力就是能够干,行情就是重要组成部分,其余如价值观、沟通等也是重要内容。

3、面试时,性格表现要热情大方。销售就是从感染对方开始,继而影响对方而成交。

4、销售的核心就是“了解并满足客户的需求”。所以,面试时,问是主要的,说(回答)是次要的,问的好你才会答得好。无关紧要的答得越多伤的越深。

销售员面试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一、热络场面

面试开始时,注意用眼睛注视面试官,面露微笑,就像平时碰到一个很久不见的熟人一样。这个简短、有效的举动,让人觉得你很容易相处,打破面试开始时的尴尬。

二、强调成就

进入谈话阶段后,马上说出自己曾如何解决问题,使自己站在有利的位置。多用“我能”、“我做到”这种肯定句式,别用“我只是”、“我不能”这种否定句。肯定而自信的话,可大大增加面试官对你的好印象。

三、展现能力

谈到应聘岗位的工作性质和目标后,可立刻指出“我过去也解决过类似问题”,然后详细举例说明。让对方知道,你是帮他们解决问题的最佳人选。

四、表露兴趣

事先通过网络等途径查阅应聘单位的相关信息。在谈到单位的情况后,马上说出自己对单位的了解和兴趣,愿意学习有关单位的一切。越了解单位,面试官印象越好。

五、问点问题

当对方问了你几个问题后,可以适当反问一两个问题,表示对工作的强烈兴趣。一位专家建议,面试时最好想十个问题,随时准备发问。但注意不要花过多的时间问问题。

六、说明贡献

面试全过程中,要时刻找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不要复述 简历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一想你的什么技能才是他们最需要的,将谈话引到这一点。

关于文化自信的实践报告范文6

关键词: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海外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306-02

随着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大学扩招造成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对此,通过实习使得大学生掌握实践技能,缩小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具有国际教育或培训背景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更受欢迎。因此,海外实习项目在开拓学生视野、培养自立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磨炼职业技能、提升外语水平、推动高校国际化进程等方面所具有的巨大优势,使得国内各高校及学生纷纷加以重视。

近年来,中日文化、经贸合作的日益频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性视野、精通日语、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日语专业人才,成为当务之急。但是,目前我国的日语人才培养模式仍未能满足这种需求。尽管现在许多高校的日语专业均开设了商务日语、日本概况、日本文化等课程,但是由于教学与社会、企业需求的脱节,未能为学生提供有利的语言、社会环境等原因,造成大部分日语专业学生对日本社会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商务日语、日本企业运作模式等等的了解未够深入[1]。因此,开展日语专业学生海外实习项目意义重大。

笔者所在的韩山师范学院自2011年起,与日本爱媛大学合作举办海外实习项目,为本校日语专业学生提供海外实习机会,可说是在日语专业教学改革上踏出重要的一步。本文试以该项目为例,分析探讨海外实习项目对培养面向经济全球化社会的国际化日语人才的重要意义。

一、项目内容

2011年11月,韩山师范学院与友好学校日本爱媛大学合作申请的日本文部科学省双向留学国际交流基金项目获立项批准。韩师与爱媛大学国际合作促进中心合作,面向日语专业的学生开设专业实习项目。

该课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在国内学习实用商务日语课程,由日方提供关于日本企业文化的学习教材,由本校组织有关的教学活动。主要教学内容有商务礼仪、商务用语、商务听力、商务实操等。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语言听说能力。授课老师结合自身经历,讲解在日本企业中的工作要领、办公室规则等实用知识,并利用同声传译语音室,采用模拟办公环境,模拟商务场景的方式进行实训,为期一周。第二阶段,学生赴日本实地进行大中小型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管理等学习和实习活动。为期15天。第三阶段,学生赴日完成实习回国后,学校组织了一次校内实习报告会,参加实习的学生均需通过PPT报告的形式,将实习所得所感与全体日语专业学生分享。通过学生报告会的形式,使其他未能赴日实习的学生也能了解该项目,学到一定的知识,也比由老师来发表总结更有说服力。

二、项目特点

该项目最大的优势在于每名学生可以得到日本文部科学省双向留学国际交流基金一次性资助8万日元(约合人民币6 400元)。这部分资金解决了学生们的实习费用和住宿费用。为学生减轻了不小的负担。

企业见习是该实习项目的重头戏。学生在日期间赴三浦工业、日本食研、今治造船、伊予银行、丰田汽车等知名企业实地考察和实习,深入企业内部,实地观察企业的运作方式和生产过程,在自然的语言环境和真实的工作环境切实地锻炼自身的外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磨炼工作技能。

此外,日本文化体验也是该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们通过茶道、插花、俳句创作等课程进一步深入了解日本文化,对自身学习和工作也是大有帮助。

三、项目意义

开展实习项目的目的首先是使学生拥有进行实践的机会,即是使学生在实际体验中,领会到如何将在大学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预先做好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在课堂上,学生们以商务活动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活动内容为主题,设定实际场景,根据不同场景学习商务日语。敬语一直是日语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但是在实际的商务交往中,又是一个必备的技能。学生们通过模拟商务交往情景,实际运用日语敬语,也有助于对敬语的掌握。同时,通过培训学习商务礼仪,从坐姿、站姿、微笑、交换名片等一系列在日常的商务交往中经常碰到的细节问题中感受商务礼仪的真谛。通过对商务礼仪的学习,学生们也懂得了,个人以其高雅的仪表风度、完善的语言艺术、良好的个人形象,展示自己的气质修养,赢得尊重,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基础。所以如果一个公司的每一名员工都能时时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仪容仪表,学会尊重他人、包容他人,以乐观积极的形象去迎接生活的每一天,那么不仅能提升自身形象,实现人生价值,还能充分提升公司企业形象,创建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促进公司和谐发展。而在企业中实习,通过自己动手实操,学生们又得以熟悉各项工作实务,这无疑为以后开展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优秀的企业精神去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比如有的学生提到:他们在三浦工业身上学到企业造福社会和环境的精神;在atex株式会社中学到严格专注的工作态度;在日本食研中体会到以人为本的生产理念;从今治造船的生产过程中感受到认真钻研的工作作风;为爱媛丰田公司对员工和顾客的双向完善管理而感叹;被伊予银行的顾客至上的服务精神所感动。

学生通过与日本员工组成团队,共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可以了解到不同的知识领域和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法。这对学生来说本来就是一个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团队精神的绝佳机会。而通过作为集体的一员与人相处,共同完成工作任务,也使学生得以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工作的意义所在。甚至,通过对自己“学生”与企业员工“社会一员”这两种不同身份下对世界认识的不同,从而促使自己再次去思考大学教育的意义所在和人生的价值所在[2]。在这些企业中所学到的知识和实习经验无疑将帮助他们处理和克服将来工作上的问题甚至是人生问题,终生受用。比如,学生在企业见习中感受到:企业的运作不仅仅是从获取利益出发,而应是力求对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进而想到自身以后参加工作也不能只是考虑报酬等因素,而是应该在衡量社会与个人等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选择,在平凡的岗位上如何成就不平凡的事业。这样的思考可说是相当难得的。

而通过赴海外开展实习活动,学生们所处的是与国内截然不同的环境,这对学生的外语能力、自立能力等方面的提高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学生们若想与日本的员工一起工作,就不得不使用日语,这对学生日语水平的提高和开口说日语的自信的增强所起的作用巨大。

无论是学习日语,还是在日企工作,了解日本文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日本文化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保留了自身的精髓。因此,日本文化体验也是实习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日期间,学生们通过茶道、插花、俳句创作等课程,亲身体验日本文化。有的学生提到,通过学习日本的插花艺术,可以看出日本人对植物的感情;而在俳句中,每一句的俳句都必须含有表示季节的词语,这也看出了日本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从中可以了解到日本人的性格,这对与日本人相处是很有帮助的。同时,学生们身处海外,也有了一个从外观察自己祖国的机会。学生们可以通过在各个方面对中日两国进行对比,除了更加了解日本以外,也能更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国家,这对增强两国友谊,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意义深远。

对学校来说,以海外实习项目为突破口,带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教学体系的系统变革,将海外实习环节纳入到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贯穿文化教育,以培养学生对日本文化的积极态度、跨文化接触的适应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技能,实现提高学生外语交流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就业能力的目标[1]。此外,在树立学校形象,扩大招生等方面,海外实习项目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对于接纳学生进行实习的企业来说,合作开展这样的项目也是有利的。第一,对于企业来说,实习的中国学生都是来自海外的,他们具有与日本学生不同的知识构成、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这为企业招揽人才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第二,企业可以通过该项目了解国际化教育,这对企业自身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也是极有帮助的。第三,学生们通过运用外语、本国的文化知识参与实习,对活跃企业内部氛围、开拓新市场、推动企业国际化进程起到一定帮助。第四,企业可以通过为实习学生设置课题进行调查,一定程度上减少自身的时间与资金成本[2]。

四、总结

通过该实习项目,韩山师范学院已选派2期共36名学生赴日实习。其中第一期的18名同学已毕业参加工作,在后期对他们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所有的同学均表示参加该项目达到了自己到日本留学的目的,并有17名同学表示该项目有助于自己就职、工作。由此看来,开展日语专业海外实习项目已收到初步成效,作为学校,接下来需在如何通过这样的项目来推动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上下功夫,此外也要考虑如何广泛联系国内外相关机构和校友华侨,积极主动地开拓海外实习项目,同时加强对海外实习项目的管理,为大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海外实习项目[3],进而大力推动学校的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刘慧云.日语专业跨文化海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8,(8):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