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发展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发展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贷;城商行发展
前言: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重大的金融缺口,银行成为了中小企业主要的融资对象。我国国有企业占据了整个银行贷款的80%以上,而作为整个市场体系中最活跃的因子,中小企业的贷款少的可怜。温州的经济试点工程表明了我国要改变这一状况,开放金融市场,在这一情况下,城商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如何利用这一契机,促进我国的金融市场活跃起来,怎么看待中小企业信贷与城商行之间的关系,成为了我们当前的研究热点。
一、我国中小企业概述和信贷
市场化的发展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在现有政策和市场环境下,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庞大,占据了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其次,中小企业的分布较广,种类繁多,经营主体主要是村镇企业、集团企业和民营企业,其他非公有制企业也十分的发达;最后,我国中小企业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资产总额和营业总额占据了全国的70%,出口总额达到了全国总额的80%,提供了90%的就业机会。
中小企业的作用体现在调整国内经济结构和活跃市场发展上,分别从就业机会、推动市场技术创新和变革、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着三个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却面临融资方面的限制。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经营方面来说,我国中小企业一般成立的时间不长,规模较小,股权资本较少,并且对风险的预防能力比较弱。并且,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组织结构变化较快,财务制度和财务管理体制并不健全。组织框架、企业法人、经营水平的不完善造成了银行审核与监管方面的不完善。为了获得银行方面的贷款,中小企业往往会隐瞒自身真实的经营状况,造成银行方面的损失。在贷款时,缺乏抵押物和保证人也是中小企业贷款困难的原因。并且,大型国有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存在着软约束,并有一定的融资歧视,造成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1]。
二、中小企业信贷对城商行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十分的恶劣,缺乏融资渠道,经营状况不完善,没有抵押物品,造成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境。但是,中小企业的融资业务又相对丰厚。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化经营逐渐成形,为了增加成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商业银行的批发业务量逐渐减少,而中小企业的零售业务成为了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中小企业发展潜力巨大,随着我国社会化服务的健全以及市场准入制度的完善,我国的中小给企业将会迎来又一轮的发展高峰。
从城商行方面来说,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对于其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于中小企业具有更高的议价能力,贷款利率对比大型企业来说要价高,这就会极大的增加城商行的盈利水平。中小企业信贷将会成为城商行主要的利润增长点。根据某国有商业银行的统计,中小企业的贷款余额占该银行客户总贷款余额的80%,而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贷款利率能在基准利率的水平上上扬30%,这一商业银行90%的贷款利息收入都是来源于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其次,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可以增强城商行的资金流动性,分散经营的风险,推动信贷资产和客户机构的多元化。中小企业信贷一般以短期信贷产品为主,这样一来,就加快了城商行的资金回笼速度,有利于城商行的业务扩展。同时,开发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可以推动银行资产结构的调整,降低资产负责错配风险,提高城商行运营的稳定性;最后根据市场情况,大型企业的融资渠道广泛,大型国有银行占据了这一主要市场,并且随着企业集团化的发展,对于贷款方面的需求进一步降低,城商行想要发展就必须开展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2]。
但是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也存在着一些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信用风险,中小企业实物财富较少,违约成本较低,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并且,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不透明,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容易在企业陷入困境时发生恶意脱逃债务的情况。所以城商行在进行中小企业的信贷时,不仅要核准财务类的指标,也要关注成长潜力、适应力和创新力等非财务类的指标;二政策风险,我国政策会造成中小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动,造成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三、行业风险和市场风险。市场和行业发展使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造成正义方面的风险;最后是经营风险,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会影响其还贷能力,造成经营风险。
三、城商行的发展策略
我国城商行的发展优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员工队伍较为年轻,普遍具有较高的学历,队伍扩张较快;二、在建立之初就明确了定位中小企业信贷的发展方向,大型国有银行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但是,城商行也存在着资金实力弱、市场占有率小、抗风险能力弱,服务水平低的弱点。
针对以上分析和中小企业信贷对城商行发展的重要作用,城商行应该采用以下发展策略。首先,要进行跨区域发展,银行的规模和收益是成正比的,跨区域发展有利于扩大城商行的经营规模,避免区域性风险造成的危害,并利于建立品牌效应;其次,要进一步的推进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业务的发展,可以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层,简化中小企业贷款审批的流程,并不断创新信贷形式,研发创新型产品;最后要拓展中间业务,挖掘安全性高、盈利大的中小企业客户群体。还可以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网上业务[3]。
在客户的选择上,要从多方面考虑,避免不良贷款的产生。对公司的经营周期进行考量,考察中小企业处于什么样的阶段。从中小企业的经济实力、产品和服务质量以及整个行业的发展动态来预测中向企业的发展空间、发展动力和市场环境,来考察公司的状况,决定是否进行贷款。并做好贷款前调差、贷款中审查和贷款后检查的三项工作。
结语:
本文介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特点,城商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是完全可行的,并且这也是城商行发展的重要途径,最后介绍了在现有条件下,城商行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商业发展的重要性范文2
Abstract: The middle service is one which of three big prop services the modern Commercial bank and the asset operation, the business operating at a liability keep pace with, at present has become various commercial banking competition and the innovation important domain; Meanwhile, Commercial bank's income structure gradually is also changing one kind to be more scattered, moreover is also the quite balanced income structure. The middle service's development will bring the service structure and the assets structure change without doubt to the banking industry, following will be take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 as representative's internal commerce bank return structure reforming.
关键词: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 收益结构
Key words: Middle service Commercial bank income structure
作者简介:于镇洪,男,1978年12月出生,山东省青岛市人,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融与投资管理;刘秀丽,女,1979年11月出生,山东省即墨市人,青岛国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
中间业务是一项低风险、低成本、高收益的业务工作,也是与现代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并驾齐驱的三大支柱业务之一。《巴塞尔协议》规定,中间业务包括客户资产管理、贷款承诺业务、担保业务和金融工具创新业务。在国内,工商银行于2002年颁布并执行的《中国工商银行中间业务管理办法(试行)》将中间业务定义为“不构成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非利息收入的业务”。
商业银行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利用技术、信息、机构网络、资金和信誉等方面的优势,不运用和少运用自己的资产,以中间人和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咨询、、担保、租赁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经营活动,这就是中间业务的主要内容。中间业务与传统的存、贷业务比较,它具有风险低、收益较稳定、不需占用自有资金等优点。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的同时,收益结构也将逐步转向一种更分散的,而且也是比较平衡的收入结构,从而实现对资产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平衡发展,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平衡发展,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变化。
根据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考虑通过如下途径实现其中间业务发展与收益结构的转型:
一、不断开拓新的经营品种,扩大经营范围
由于各种原因所限,一些中间业务向纵深发展受阻,那么国有商业银行就应从开拓新的经营品种入手,如信托类业务、租赁类业务、包括融资性租赁、经营性租赁、回租租赁等;咨询类业务,包括资产评估、资产负债管理、投资组合,家庭理财。这些智力密集,知识密集型的中间业务将成为银行重日要利润来源。另外,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其点多面广的优势,刺激广大居民对各类金融服务的需求,以扩大中间业务的服务范围。
二、收费标准应体现层次化的特点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了中间业务的收费标准。这里,我们可以强化一下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的意义:首先将会对行业竞争态势产生显著影响,银行之间的竞争会逐步深化,形成公平价格。银行之间竞争环境会更为公平,以本身的实力、信誉、服务水平为收费标准,避免乱收费。其次,收费将提高银行服务的水平,业务创新,吸引客户,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但是,这种规定还可以细化,如商业银行在制定收费标准时,就应充分考虑自身的资金实力,大客户与小客户之间的资金差异,以及不同地区的观念上的差异等,收费标准应呈层次化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在全国范围内提高中间业务的市场占有率。
三、巩固已有的优势,抢占利润至高点
1.我国银行中结算类中间业务已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而其中国际结算业务占有重要位置;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将飞速发展,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将会大大增加,市场份额可观。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在不同程度都开展了国际结算业务,特别是中国银行,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客户群。因此,各商业银行应在操作规范、结算技术,网点增加上多下功夫,并进一步增强业务的灵活性,形成多样化服务,不断拓展融资性结算业务,如打包放款、出门押汇,引入创新的结算业务,如国际保理业务、福费廷业务等,作为对信用证结算业务的补充。2. 适应政府职能的转变、行业管理的加强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等,要有长期发展准备。特别是在中小城市和偏远地区,这类业务应成为基础性中间业务。3. 利用证券市场空前发展的机遇,保险业发展的潜力,为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保险公司以及各类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如在企业改制、并购、重组、破产时期,开展咨询类服务,以建立符合当前市场特点的新型银企关系。
四、重视对中间业务人才培训和利用
中间业务的多样性、复杂性,要求从业人员不光要有复合性的、广博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开拓新业务、新领域的能力。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应当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力度,要唯才适用,给人才以宽松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进而推动各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五、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
社会信用体系由个人信用和社会信用两部分构成,提高社会信用水平的途径,一是宏观约束机制,二是行业自律机制。一般来说,自律机制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宏观约束机制,则要靠完备的社会信用评级体系及法律约束。在目前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完备的前提下,国有商业银行应率先建立较为有效的重点关注客户信用系统,这样可以既弥补个人信用体系缺失可能带来的风险敞口,同时又进一步完善了法人客户社会信用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社会信用水平,才能为中间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在提高个人信用水平方面,美国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设置专门机构,开展对个人信用调查、收集并保存信用资料。建立资料库,不同地区机构之间签署可以互相利用资料库的协议,可以获得迁居另一处的个人信用资料。
六、强化中间业务的监管体制
中间业务也面临着一些风险,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应灵活监管手段,既不能过度宽容又不能过度遏制创新业务的发展。如存折炒股,应防止企业资金通过个人账户进入股市以及通过银行承兑的票据进行贴现后进入股市。对保管箱业务可能出现的变相腐败现象,如保管受贿、走私等获得的钱币等要严加防范。
七、完善规章制度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的出台,填补了有关中间业务在规章制度方面的空白;例如工商银行为加强中间业务管理,整合业务资源,促进中间业务发展,于2002年1月19日制定并印发了《中国工商银行中间业务管理办法(试行)》,涵盖了中间业务九大类420种业务,并且从定义分类、组织管理、申请审查、收费、内部授权和风险防范、违规行为处罚等几个方面给出了详细的解释以及规章制度。但是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还需进行细化和完善,加以创新。同时,应规范国有商业银行传统的国际结算业务的有关规章,使它更符合国际惯例,对新型的结算业务要制定相应规章制度。
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不但能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而且将改善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以存贷利差收入为主的单一收益结构。总之,在扫除一些障碍性因素的同时,采取适当的方式和途径,中间业务才能获得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才能真正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支柱业务。
参考文献:
[1] 邵承伟;国有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基本思路及对策;金融时报;2007年06月
[2] 孙晨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后中间业务的发展趋势及研判;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年11期
商业发展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巴塞尔协议Ⅲ 中国银行业 资本监管
一、引言
新一轮的金融危机中,美国投行雷曼兄弟在其资本充足率为11%,即最低监管要求的三倍情况下,仍走向破产之路。该事件的发生使人们开始对银行资本是否能在危机中发挥应有的缓冲作用产生疑问,进而开始质疑巴塞尔协议Ⅱ。基于这样的压力背景下,2010年9月12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加强银行体系监管的改革方案――巴塞尔协议Ⅲ,提出了更为严格的银行资本要求。在这新一轮全球银行资本监管改革的趋势下,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难免会受其影响,因此,基于巴塞尔协议Ⅲ,考察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趋势方向是具有研究意义的。
二、《巴塞尔协议Ⅲ》关于资本监管方面的核心内容
相比起巴塞尔协议Ⅱ,巴塞尔协议Ⅲ在资本监管方面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其主要变化在于四个方面:提高核心资本充足率、建立资本留存缓冲和逆周期资本缓冲、引入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引入杠杆率。
(一)提高最低核心资本充足率
巴塞尔协议Ⅲ提高了核心资本充足率,要求一级核心资本充足率由4%提高到6%,普通股最低标准由2%提高到4.5%。对于非股份制银行将建立合理的标准确保其资产质量,不再符合一级资本金要求的金融工具将自2013年开始以每年10%的速度退出。
(二)建立资本留存缓冲和逆周期资本缓冲
在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的基础上,巴塞尔协议Ⅲ首次提出2.5%的资本留存缓冲和银行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建立0%~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的要求。资本留存缓冲是由扣除递延税及其他项目后的普通股权益组成,目的在于使银行在危机时仍持有缓冲资金以确保“吸收”损失。逆周期资本缓冲则是作为资本留存缓冲的补充,目的在于防备由于信贷增速过快导致的系统性风险积累的情况。
(三)引入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
全球银行缺乏流动性监管和统一的流动性监管标准是新一轮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巴塞尔协议Ⅲ将流动性监管加入监管的目标体系中,并建立两个新指标来衡量。一是流动性覆盖率,用于衡量机构抵御短期流动性风险的能力。短期流动性风险诸如公共信用评级大幅下调、存款部分流失、无担保融资渠道干涸等严重情况的爆发突然性强,优质的流动性资产可以确保银行机构能坚持运营一个月。二是净稳定资金比率,通过度量银行较长期限内可使用的稳定资金来源对其资产业务发展的支持能力,以衡量银行机构在长期内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四)引入杠杆率
高杠杆倍数是最广为诟病的引起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因为在高杠杆倍数的情况下银行仍能保持符合监管要求的资本充足率,掩盖了杠杆倍数过高带来的风险。因此,巴塞尔协议Ⅲ提出引入对杠杆比率的监管作为对资本充足率监管的补充:要求各成员国在同一时期对3%的一级杠杆率进行平行测试,基于测试结果,于2017年进行最终调整,并纳入巴塞尔协议Ⅲ第一支柱部分。
(五)其他相关内容
除了上述4个内容外,巴塞尔协议Ⅲ为防止银行将大量高风险资产转移到表外业务逃避监管,规定了更为严格的高风险资产风险加权计算方法,将银行表外资产和资产证券化产品按照一定的系数换算成等价信贷产品。此外,巴塞尔协议Ⅲ提出“系统重要性银行”概念,将业务规模较大、业务复杂程度较高,发生重大风险事件或经营失败会对整个银行体系带来系统性风险的银行定义为系统重要性银行。相较于所有的标准,更为提高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标准,以确保其抗风险能力,降低因系统重要性银行暴露问题而引发的大规模性金融危机的概率。另外,巴塞尔协议Ⅲ还建立应急资本机制,比如应急可转债等,确保当银行濒临倒闭时,可以通过债权人参与共同承担损失,使银行得以继续经营。
三、《巴塞尔协议Ⅲ》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影响
巴塞尔协议Ⅲ出台后,2010年底中国银监会跟进巴塞尔协议Ⅲ推出四大监管工具,包括资本要求、杠杆率、拨备率和流动性要求四大方面。随后中国证监会于2011年8月15日《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划分资本监管为四个层次,即最低资本要求、储备资本要求和逆周期资本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以及第二支柱资本要求,并以此将银行分为四类,分别对其进行监管,就此构成了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银行业监管的新框架。
(一)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的影响
目前,虽然中国证监会要求最低资本要求即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5%、6%和8%。但一般情况下,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的底线为11.5%,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为10.5%,核心资本充足率底线为7%。根据有相关数据统计,2010年我国各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均在12%以上,核心资本充足率在7%以上,这可以看出,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充足率结构较好。而且就整个银行系统来看,我国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2.2%,大于10.5%,远大于巴塞尔协议Ⅲ要求的8%,因此新的资本要求短期内对我国银行业资本监管影响不大。
但从长期来看,我国商业的经营业务主要以信贷为主,以利差收入作为主要的利润来源,可以定性为资本消耗型的银行业务模式。目前我国经济处于上行期,对信贷的需求会持续增大,由于银行的收益和利差与资本规模成正比,这使得中国银行业整体面临资本短缺的困境。此外,受限于国内资本市场的约束,银行补充资本的速度必然赶不上业务的扩张需求,加上新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银行业带来资本补充压力,约束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另一方面,为追上信贷需求,银行需求大规模的资本补充,虽然这在经济上行期对整个经济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一旦经济进入下行期,资本风险就会暴露出来,导致坏账增加。
(二)建立资本留存缓冲和逆周期资本缓冲的影响
目前,我国对银行资本留存缓冲和逆周期资本缓冲的要求不足巴塞尔协议Ⅲ所要求的2.5%。未来若依照巴塞尔协议Ⅲ的要求,这会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提出更高的要求,且由于资本留存缓冲和逆周期资本缓冲是由普通股和其他高质量的资产构成,通过财务杠杆的调节,资本留存缓冲会在中长期降低银行盈利的波动,但是逆周期资本缓冲的提高会对银行利润分配有所限制,并且再融资的时间间隔会缩短以及难度加大。
(三)杠杆率、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的影响
巴塞尔协议Ⅲ中规定,初步要求银行杠杆率不得低于3%,我国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要求杠杆率要求不得低于4%。目前我国银行业杠杆率普遍在4.5%以上,这个指标短期内不会对银行有太大的影响。在流动性方面,我国银行业将在“十二五”期间引入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两个指标,进一步增强了银行维护流动性的能力。
从长期来看,中国金融市场中金融衍生品几乎没有发展起来,银行并不存在巨额的表外业务,杠杆率相比起西方国家商业银行较高。但是随着信贷规模扩张、表外业务发展的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将长期面临资本补充的压力,在现有资本规模下,杠杆率必然降低。而此时再提高杠杆率的标准,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无形中增加了压力。再者从流动性上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依靠存款来获取融资,如果金融危机爆发,银行很难从同业处融资。因此流动性要求的提高,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是一种挑战。但是新的流动性管理理念会提高银行对负债稳定性的重视,保证银行体系的稳健发展。
(四)系统重要性银行额外资本和应急资本机制的影响
由于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中国有化程度高,因此我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对国家银行体系乃至是金融体系的影响都大于西方国家的系统重要性银行。通过建立系统重要性银行额外资本和应急资本机制可以使系统重要性银行在面临重大风险或经营失败时,通过额外资金或启用应急资本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化解风险或是辅助经营,使银行恢复稳健状态。因此,系统性重要银行额外资本和应急资本机制的建立对于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四、《巴塞尔协议Ⅲ》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启示
巴塞尔协议Ⅲ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吸取总结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提出的更为严格的银行监管规定,其将是今后全球商业银行监管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演变、改革方向。由于我国银行系统业经营模式是以信贷规模扩张的消耗性模式,银行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因此在短时期内让我国银行资本管理参照巴塞尔协议Ⅲ执行,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过于硬性的转化,是弊大于利的。所以,应建立过渡期,依照本国国情循序渐进地改革我国银行资本管理体系,以达到巴塞尔协议Ⅲ的相关规定。以下,将根据巴塞尔协议Ⅲ的资本监管,对我国银行业资本监管在今后的改革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建立长效合理的多渠道资本补充机制
短时期内,我国的商业银行普遍满足巴塞尔协议Ⅲ规定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但是,从理论上来看,在以上论述的巴塞尔协议Ⅲ关于资本监管的核心内容中的各项指标,都会增加了银行的融资成本,扩大资金的需求量;此外从中国现实情况来看,因为顺应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内商业银行在这两年都放出了大量信贷业务,并且伴随着我国经济处于上行期的基本情况,信贷业务在今后将更加扩张,这一资本消耗性业务的增加,从长期来看,将会使我国银行业面临资本金不足的问题。针对这种资金供应量不足、资金需求量扩张的情况,我国银行业需要建立长效健全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以补充资本的缺口。本文认为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鼓励发展低资本消耗的中间业务,走资本节约型盈利模式。如在银行加强资本规划和管理体系时,积极开拓其他业务,调整业务结构,大力发展低资本消耗的托管、投行等新兴业务和表外业务;发展人民币跨境结算、债券承销、代客投资理财业务;通过调整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将普通股资本补充方式同内部资本积累补充方式相协调,以实现高资本补充低成本;还可通过开发金融创新混合资本工具以增加银行资本等。
(二)主动调整银行经营业务模式,加强资本规划和管理体系的建设
资本存在缺口的关键是我国银行经营业务的模式是资本消耗型,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要切实改变过去偏重靠规模扩张的信贷经营理念,转而建立节约资本的银行经营业务模式。此外,还需注重在有限资本规模下实现风险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以实现“资本、风险、收益”的有效匹配。再者,除了实现节约资本,还需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快建立一个以资本规划、资本补充、资本使用和分配、资本监控和考核、资本使用评估、资本规划修订为循环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
(三)建立逆周期资本监管框架
经济周期转变时,银行体系不可避免地面临系统性风险。这是由于在经济上行期,信贷随着经济发展而扩张,信用风险也随之产生,但隐藏于银行内部,当经济下行期来临,信用风险随之暴露出来。若按照现在的资本监管方法,经济上行期资本要求下降,经济下行期资本要求上升,这将会扩大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因此,应在银行资本管理体系中建立逆周期资本监管框架,以平滑信贷供给的长期波动,维护银行体系长期信贷供给能力,从而降低经济周期性波动幅度。
参考文献
[1]崔宏.“巴塞尔协议Ⅲ”框架下的中国银行持续发展之路[J].银行家,2010(10).
[2]游春,张绪新.《巴塞尔协议Ⅲ》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影响[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1(06).
商业发展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展示设计;重要性;经济发展;思想教育;文化传承
展示设计从一个边缘的设计学科发展到今天,是科学技术与产业化的发展结果,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各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展示设计的个性化越来越强,各类主题日趋多元化,从而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展示文化产业。可以说,现代展示设计艺术已成为多学科技术产品竞赛的“试验场”,彰显了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
一 现代展示设计的概念及分类
1 什么是展示设计
展示设计是一门综合艺术设计,通过对空间的设计充分展示其主体――商品。展示空间是伴随着人类政治、经济的阶段性发展逐渐形成的。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运用艺术设计语言,通过空间与平面的精心创造,使其产生独特的空间范围,不仅含有解释商品宣传主体的意图,并使观众能参与其中,达到完美沟通的目的。
2 展示设计的分类
展示的种类繁多,不胜枚举。展示的类别不同,其设计要求和目的也有所不同。从目的来区分。展示大致可以分为经济和人文两种,也就是商业展示设计和非商业展示设计。
各种规模的商展、促销活动、交易会、订货会、新产品会等等都可视为经济类展示活动,其表现形式也许多种多样,但最终还是以确立企业形象,促成消费行为为目的。
人文类展示包括科学馆、纪念馆、美术馆、博物馆、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其主要目的是传承人类文明、传播科学知识,促进文化交流等。它的商业性目的不强,有点甚至是没有商业目的。主要是为了提升大众的素质和文化的传播。
二 现代展示设计的重要性和意义
1 展示设计的重要性
随着人类对物质和精神的欲望与需求增长,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无论是商业展示设计还是非商业展示设计,都可以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商业展示能够促进消费以推动经济发展,而非商业性展示则更具有普及知识、传播信息、观赏娱乐、文化传播等社会功能。同时也成为了大众传媒的一部分,向人们提供商业价值、技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娱乐价值的参考标准,完整的诠释了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城市与文化的传承以及商业的激烈竞争,成为了当代经济发展的平台。
现代化展示设计集科技艺术于一身。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展示空间的宽容度,促使展示形式多样化、表现力日益丰富多彩。多学科的渗透和交融使得如今的展示设计已打破传统形式,向广度和深度纵横发展,并且科学技术的牢固基础促使展示设计具有更强的发展生命力。一些前沿学科的研究成果,如多媒体信息技术,环境科学、材料科学、声光控制等,都在展示设计中的得到广泛的应用。所以展示设计在大型的会展中是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国力的体现。
2 展示设计的意义
① 促进经济
在这个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商品的宣传力度无疑是创造效益的重要手段,包括网络资源和新闻媒体等。但是商业展示和贸易展销会仍是最主要的途径。同时,举办一次会展也会为其他产业带来商机,如旅游、运输、服务行业等,从而越来越引起世界眼光的注目。
②教育意义
非商业展示主要包括博物馆、图书馆、剧院等记录和传播知识、促进文化交流的场所。如果光有精彩的内容而没有好的展馆,必然是门庭冷清,起不到知识宣传的作用。有精彩的展馆加上丰富的展品会吸引国内外的多元交流,对国民的思想教育和科学发展也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③文化传承
作为上层建筑组成部分――会展文化,在暗中制约着展示经济的发展。会展文化简言之就是展示业从业者及展示设计者崇尚的价值观理念人文精神和生活方式,它渗透在展示经营的全过程,影响和指导展示业绩的发展。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展示文化作支撑,以保持自己长久的生命力。可以说,展示内容吸引的是眼球;展示活动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吸引的是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展示活动应与本地区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并根据各地特有的传统文化资源来促进展示活动的蓬勃发展。
在高度信息化的当代社会,参加展览会已成为任何一家公司市场企划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展示活动无疑是信息传播与推广、带动经济的最主要与强有力的手段。而展示设计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吸收新技术新手法,现代展示设计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我们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不难发现它不仅跨越了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艺术设计以及工艺美术设计等专业,更综合地运用到各种自然与人文科学。
现代展示设计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促进国民的思想教育和科学发展,将文化与现代展示设计相结合,找回已经失去的和正在失去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有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可以预计,展示设计艺术的发展拥有无穷的潜力,展示设计将会越来越被重视,它融合了多种艺术的独有艺术魅力将会愈发闪耀迷人的光彩。
参考文献:
[1]赵云川 《展示设计》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1
商业发展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巴塞尔协议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 资本监管
商业银行资本是商业银行开业、经营、发展与壮大的前提,是商业银行从事货币信用经营管理活动的期初的预付与以后的积累,实际上也就是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从质的方面看,资本是对一家商业银行所有权的凭证。从量的方面看,相对数很小,但绝对数很大。
一、巴塞尔协议Ⅰ、Ⅱ的内容与影响
1988年巴塞尔协议首次提出了以资本充足性管理为核心的风险资产管理模式,为国际银行统一监管提供了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但是它只强调了四种风险资产分类,没有考虑同类资产不同信用等级的差异,过于强调外部监管,忽略了银行自身主动管理风险的积极性。
2004年公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采用内部评级法来科学计量借款人的违约概率、债项的违约损失率以及风险暴露值,由此确定借款人及债项的信用等级、风险定价及资本准备要求,将监管的权威性与银行自身的能动性相结合,但是却产生了顺周期效应,这是最大的缺陷。因此巴塞尔协议Ⅲ也应运而生了。
二、“巴塞尔协议Ⅲ”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
巴塞尔协议Ⅲ对普通股充足率的最低要求由原来的2%提高到4.5%,该要求将一级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由4%提高到6%,一级资本包括普通股和其他满足一级资本定义的金融工具。各国可依据自身情况要求银行实施逆周期资本缓冲(占普通股的0~2.5%)或其他能充分吸收损失的资本。设置逆周期资本缓冲的目标在于基于更广泛的宏观审慎目标,保护银行体系免受信贷激增所带来的冲击。逆周期资本缓冲仅在信贷急剧扩张而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时使用。在实际操作中,可将逆周期资本缓冲作为资本留存缓冲的延伸。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巴塞尔协议Ⅲ提出1%的附加资本要求,降低“大而不能倒”带来的道德风险。
巴塞尔协议Ⅲ引入杠杆率监管标准,避免银行受到内在脆弱性因素的影响。杠杆率是核心资本与银行表内外总资产的比例,这一指标将作为最低风险资本比例监管指标的补充,以防范银行内部计量模型存在偏差而带来的风险。
巴塞尔协议Ⅲ引入的流动性监管的两个计量指标分别是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资金比(NSFR)。流动性覆盖率用来确定在监管部门设定的短期严重压力情景下,一个机构所持有的无变现障碍的、优质的流动性资产的数量,以便应对此种情景下的资金净流出。净稳定资金比衡量的是一家机构根据资产的流动性状况和其表外承诺及负债导致的流动性或有需求状况所使用的长期、稳定资金的数量。这两个新指标旨在提高银行应对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参考巴塞尔Ⅲ的规定,建立分层次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资本办法》将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最低资本要求,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5%、6%和8%;第二层次为储备资本要求和逆周期资本要求,包括2.5%的储备资本要求和0~2.5%的逆周期资本要求;第三层次为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为1%;第四层次为针对特殊资产组合的特别资本要求和针对单家银行的特定资本要求。《资本办法》实施后,通常情况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和10.5%。多层次的监管资本要求增强了资本监管的审慎性和灵活性,确保资本充分覆盖国内银行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和特定风险。
《资本办法》还包括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采用高级计量方法计提资本,为商业银行改进风险管理提供激励。合理安排资本充足率的达标过渡期,确保商业银行向新标准平稳过渡等。
三、释放资本管理正能量
中国银行副行长岳毅表示,“实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将给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风险文化和业务发展模式带来新契机,长期来看必然将促进商业银行改革发展,并释放资本管理正能量”。
新资本协议成果应用逐步深入,特别是通过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和违约风险暴露(EAD)等参数对风险进行精确评估,使商业银行有能力在业务发展、风险和收益之间找到平衡,统筹业务发展计划和资本规划,根据可用资本规模量体裁衣,确定业务调整方向和发展重点。它确立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政策框架。新资本充足率标准使商业银行面临资本补充压力,流动性监管标准促进银行业务转型,拨备率和杠杆率监管标准抑制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冲动。
资产管理方法也会对商业银行产生冲击。由于涉及商业银行运营的各层级,新的资产管理方法实质上是对商业银行原有政策、业务流程、信息系统和日常职能的变革,这些变革不可避免地会给商业银行传统经营管理理念带来一定冲击。通过严格银行资本要求,使得资本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稀缺性也日益增加,促进银行经营管理理念由传统的“拼规模、抢市场”的粗放模式向“轻资本、抓内控”方向转变。拓宽资本补充渠道、促使经营模式转型、强化风险管理,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将是中国商业银行增强风险抵御能力,适应新监管标准的有效对策。
尽管短期内资本管理办法使商业银行面临诸多冲击,“风物长宜放眼量”,商业银行只有积极转型、适应市场环境变化,才能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巴塞尔协议Ⅲ的新进展[J].中国金融.
商业发展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客户满意度 商业银行 制约因素 途径
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为了提高竞争力,很多企业都意识到提高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性。在我国加入WTO的同时,我国金融市场对外逐渐开放,外资金融机构不断涌入及其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使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客户已经成为银行的战略性资源,因而争夺日益稀缺的客户资源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种形势下,商业银行实施客户满意度战略,把满意度应用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是大势所趋。
一、商业银行客户满意度的涵义
顾客满意通常是指一个人通过对一个产品的可感知的效果(或结果)与他的期望值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感觉状态。顾客满意与否,取决于顾客接受产品或服务的感知同顾客在接受之前的期望相比较后的体验。因此,客户满意度就是客户通过对一种产品可感知的效果与其期望值相比较后得出的指数。
就商业银行而言,客户满意度是指客户对银行提供的符合其金融需求的金融产品、柜面服务、售后服务等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商业银行一切经营管理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利润,而客户使实现商业银行利润的载体。商业银行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的优势,必须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客户满意度越高,客户的忠诚度也就越高,客户对银行的各种产品和服务的认可度也就越高。客户通过购买或使用某一种金融产品或服务,客户需求得到了满足,客户的满意度也随之提高,同是也增加了银行的利润。
二、客户满意度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
(一)客户满意度是商业银行建立良好信誉的关键
客户满意度与商业银行的信誉及形象密切相关。商业银行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使客户满意,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就会大大上升,还会带来更多其他的利益。反之,不仅商业银行的形象信誉会受到损害,甚至可能影响商业商业银行的生存发展。客户选择和购买不同银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是依靠个人经验、产品广告、促销、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工具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并进行有效选择,针对自我的价值需要,选择对应的产品与服务。所以说,客户满意度是商业银行建立良好信誉的关键。企业要生存发展壮大,最大限度的让顾客满意,从客户的需求出发,急客户之所急,想客户之所想,提供符合他们期望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扩大企业的客户群体,更好的促进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形成一种客户带客户的新氛围,使企业的信誉跟形象在消费者心中更上一层楼。
(二)客户满意度是商业银行维系客户的法宝
商业银行现有的客户和商业银行潜在的客户一起共同组成了商业银行的主要目标客户群体。我们通常也称他们为老客户群体和新客户群体。根据市场营销调查数据统计,开发新客户群体的成本是比较大的,而相对的对现有的客户群体即老客户进行有效的保持难度和成本都要小得多,甚至不足新客户开发费用的1/6。道理很简单,商业银行通过建立与客户间地良好的合作关系,为现有的客户即老客户实现价值需求,把其产品与服务有效地传达与渗透,实现顾客的满意度,维护顾客忠诚度,而新的客户群体对商业银行完全不熟悉,了解、接触、熟悉并形成有效的信任,实现顾客的满意度,还需要双方更多的磨合。因此,商业银行要积极的维护好老客户,努力开发新客户,让客户满意,以积极的促进银行发展。
(三)客户满意度是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的保证
客户满意度是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的有效保证,无数的实际经验和理论研究告诉我们,让客户满意,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是增加与提高商业银行利润的重要方法来源。即商业银行的利润与客户满意度呈正比,实现的客户满意度越大,利润越多,反之越少。只有让客户满意才能实现顾客的忠诚,客户的忠诚度与与银行利润也呈正比。美国学者雷奇汉和赛塞的研究表明,客户忠诚度每提高5%,企业利润就能增加25%。培养客户的忠诚度是商业银行为实现客户满意重要目的,即商业银行提高提供其产品与服务,实现客户满意度,让消费者满意与满足,从而培养客户的忠诚度,提高银行的利润。
三、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制约因素
随着客户满意度理论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逐渐意识到了提升银行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性,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服务客户”的服务理念,在营销手段和技术上与顾客的需求相结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银行的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但是消费者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总体客户满意度评价仍然不是很理想,而且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业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总的来说,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客户满意度不高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质量不高
随着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金融企业而言,努力提高产品的服务与质量是企业制胜的关键。即在金融业同质化日益加剧形式下,推陈出新、、实现产品的差异化,提高产品的服务与质量,实现顾客的价值需求与个性需求,最大程度让客户满意。金融产品的竞争更多的是服务的竞争,提高服务质量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它是企业有别于同类产品的重要依据。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服务差异化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目前的各家商业银行多表现在规模扩展方面,对高端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显然还是不完善,在产品的多样化、服务或业务方式的灵活化、现代化,客户获益的最大化等方面,在让客户成为银行的忠诚客户方面做的还不是很好。另一方面,各商业银行发展的市场营销理论与经验指导都不足,难以有效提高服务质量。比如:对目标市场与目标客户未进行有效的细分、企业的市场定位大众化缺乏个性需求与特色差异、银行间的产品的同质化严重、忽略企业环境建设、银行间的恶性竞争时有发生等等这些对银行服务的提高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顾客忠诚度不高
客户忠诚度每提高5%,企业利润就能增加25%。培养客户的忠诚度是商业银行长期利润最可靠来源。但是就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发展而言,在由国有银行转型为商业银行时,长期的卖方市场格局让他们很少增加对客户需求的关注,虽然银行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对于顾客忠诚度的认识还是相当浅显。大多认为顾客忠诚度就是单指顾客对商业银行产品与服务的使用,不重视客户忠诚度的建立与维护。因此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开放,金融竞争更加加剧,商业银行的发展曾一致受阻。顾客抱怨是顾客满意度的结果变量,顾客在使用商业银行的产品与服务时,其是否满足了顾客的有效需求,是否实现了顾客的满意,是银行由卖方向买方市场转变的一个重大信号。顾客抱怨与投诉越来越多的被银行有效接纳和处理,更多的商业银行专门针对顾客异议建立了顾客投诉的反馈机制,这些对于实现让顾客满意,努力培养顾客忠诚度具有重要推进作用。但是顾客抱怨与投诉往往是来多方面的,银行要真正的了解顾客抱怨,发现抱怨原因,并针对其原因进行不同的处理与改进,是需要过程与实践进行不停的丰富与完善的。银行要积极改变思想观念,重视顾客抱怨与投诉,比如招商银行在柜台建议意见卡专门就顾客满意度与抱怨投诉问题进行处理,可能有些问题暂时未能解决,但是能够有效的反馈给银行,形成双方的良好互动,更是的解决客户的需求,以最大实现顾客满意,对建立其忠诚度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如银行以主人翁的身份自居,对顾客的抱怨忽视,长此以往势必挫伤顾客的积极性,降低了顾客对银行的信任与依赖,可能会导致顾客的大量流失。
四、商业银行提高客户满意度的途径与建议
以客户满意为导向的客户满意战略是长期性、根本性的战略,是面对日益复杂的竞争形势下,企业保持并扩大其发展的重要优势,是银行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树立客户满意的服务理念,针对顾客的需求进行研究,努力发展创新,是企业实现让客户满意,提高商业银行有效经营的重要途径,要积极的融入到商业银行的每一个发展环节中,做到事无大小,服务争先的竞争层次。
(一)革新企业观念,树立客户满意的观念,完整地体现客户满意理念
商业银行在建立与提高客户满意度时,首先必须建议以“以客为尊”的服务理念,转变过去以自我为中心的传统经营思想,努力革新企业观念,积极重要客户需求与客户服务。其次加强营销理论指导,树立客户满意的观念,积极调查研究目标客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完善银行的客户服务满意系统。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咨询、视听、交流、服务等一系列的客户满意系统项目,完善银行的服务理念与服务体系,把以客户满意为中心具体到银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具体到每一个员工的客户接待与工作行为规范中。
(二)致力于产品开发和创新,提供令客户满意的产品
商业银行应该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为宗旨,将客户的需求作为其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的为客户提供服务,满足客户不同的产品需求。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和客户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加强对客户的了解,为客户的当前需求和潜在需求进行调查分析,更好的了解客户购买金融产品和服务特点,进而分析出客户的购买习惯、消费习惯、偏好以及新动向,更好的满足客户追求新奇、追求便利、追求高档的心理,推动金融产品的创新,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应把产品与服务标准提高到顾客现有预期之上,使顾客不仅仅是满意,要积极主动的为客户服务,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
(三)提供令客户满意的服务,获取“客户满意的价值”
客户的满意程度来源于银行热情、真诚的服务,因此,商业银行要不断地提高服务系统的质量和服务水平,树立以提高客户满意度为中心的宗旨,站在客户的角度,从客户的立场出发提供更贴心的服务。首先是要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提供符合客户需要的产品。银行要清楚地意识到客户对银行的重要性,银行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依赖客户的增加,没有客户,银行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其次,银行要尊重客户的权力,银行要尽力加深对客户的了解,更好的了解客户的需求,并且银行还要加强监督,提高服务的质量,在此基础上建立客户满意的标准,并依标准增加服务投入,维护客户的利益。然后银行要加强和客户的交流,了解客户对产品要求和心理期望,从客户的角度出发,了解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详细的产品信息,避免出现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再者要提高能够影响客户满意度的“关键时刻”的重视。“关键时刻”无处不在,比如客户接受服务的时候、客户对服务不满的时候,任何和客户进行交流的时刻都可以成为“关键时刻”。这些关键时刻积聚到最后就形成的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企业形象、企业信誉。最后银行要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推动领导为员工、二线为一线、一线为客户服务格局的建立,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改善服务方式,增加服务品种或项目,改善服务环境和态度,加强与客户的联系。
(四)认真倾听客户意见,建立顾客反馈信息的长效机制
顾客满意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对顾客投诉的态度的影响。因此,如何处理顾客投诉呢?第一,推动顾客投诉渠道的建立和完善,保障投诉有门;第二,及时的处理顾客的投诉,并且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第三,对问题产品进行跟踪,了解客户的满意情况,避免客户对银行态度的恶化。另外,银行的处理人员在整个过程中要尊重顾客,真诚的对待客户的投诉,并给予诚恳的道歉,这样才能赢得客户的尊重。因此,银行要建立反馈客户信息的长效机制,降低顾客的投诉率。利用这一机制可以方便顾客和生产商、销售商的信息交流,方便顾客获取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信息,避免信息不对称;同时企业也可以方便的了解到客户对企业的态度以及意见;企业还可以利用这种沟通的方式掌握顾客的相关信息,形成顾客数据库,以针对其特点更好地开展业务。
(五)实施顾客关系管理
顾客关系管理是通过加强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交流,更好的了解客户的需要,引导客户的购买行为,满足客户不同的需求,提高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同时还可以推动产品的销售,节省成本,促进收入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在技术迅速更新的时代,顾客关系管理实际上意味着企业建立全面的顾客信息管理系统,推动顾客支持平台、顾客交互平台、顾客预警平台和顾客应急反应平台的建立,加强企业和客户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使得企业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的情况,更好地为顾客提供服务。有效地顾客关系管理可以推动企业和顾客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
五、结束语
商业银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客户满意度是制胜的关键。客户满意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生产与发展。客户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源,深入研究客户满意度是提高商业银行信誉及提升客户满意度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客户满意度的研究,加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有利于银行的经济利益提高,有利于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全文,曹巧会.对加强商业银行客户满意度管理的探讨[J].北方经济,2010,(10).
[2]赵希华.商业银行如何提升客户满意度[J].时代金融,2010,(02).
[3]纪鑫.简析国有商业银行客户满意度提升策略[J].中国总会计师,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