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实训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能源实训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能源实训报告

新能源实训报告范文1

我国传统电力行业的碳排放占全国的近50%。绿色经济的新发展模式,对电力行业未来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2010年12月21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表了《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其中对促进电力工业绿色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规划目标。未来电力行业节能降耗任务将非常艰巨,靠传统的设备升级或技术替代等措施已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在绿色经济大潮下正实现战略性转变,发展绿色电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这一战略转型期的重点目标。电力行业的这一战略性转变必定以新技术来实现,积极培养绿色电力人才,是新发展形势下的关键任务。

“四个转变”铺垫绿色电力发展基础

绿色电力是指利用特定的发电设备,如风机、太阳能光伏电池等,将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的能源转化成电能,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电力因其发电过程中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对环境有害的排放物(如CO、CO2;造成酸雨的SO2等),且不需消耗化石燃料,节省了有限的资源储备,相对于常规的火力发电——即通过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方式来获得电力,来自于可再生能源的电力更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被称为绿色电力。

发展绿色电力首先需要四个转变

绿色电力的发展需要电力能源向清洁、高效、可持续方向转变,从传统能源向绿色新能源转换,首先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转变。

(1)转变观念。要清楚认识电力生产以及能源消费的方式,要量入为出,绝不能过度消耗。

(2)转变规则。要建立合理、完善的具有法律效应的体系,促进并保障电力绿色能源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3)转变科技。转变科技现状、提升发展水平的主要途径就是创新。目前我国新能源发面相比过去确实有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我们还有很大一段落后以及路要走。只有从政府层面加大力度鼓励科技创新,弥补自主知识产权方面的欠缺,才能健康有序推进绿色能源的发展。

(4)转变文化。必须改变传统落后的文化,要爱护甚至敬畏大自然,才能更加有效地开发以及使用有限的能源资源。

绿色电力的技术发展与人才现状

传统电力结构调整

“十二五”电力工业发展规划研究中,按照安全、经济、绿色、和谐的规划原则,统筹未来十年和长远发展战略以及各种电源结构的经济性,提出了优先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煤电、大力发展核电、积极推进新能源发电、适度发展天然气集中发电、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发电的方针。并明确截至2020年,新能比例要达到近1/8,2030年进一步提升至18%,连同水电、核电,清洁发电装机要占装机总量近一半。其中,尤其对可再生新能源发展规模制订了严格的高标准,即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能为代表的可再生新能源,从2010—2020年这10年期间,要有近6倍的高速增长。

产业发展的严峻形势对人才供给产生了连锁效应。然而新能源人才现状却不容乐观,我国新能源发电行业人才培养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也不高,培养的从业人员专业知识、理论水平较低,真正熟悉和掌握新能源发电运行、管理、维修的人才较少,中、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目前,我国从事新能源发电的技术骨干大多数是从其他行业转行过来的,普遍缺少新能源方面的系统知识。据调查,现阶段新能源发电企业的招聘对象也主要是其他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传统电力企业职工,这些人员缺少新能源发电相关的理论知识及运行经验,很难满足新能源发电企业的岗位需求。不仅技术人才缺失,同时新能源领域相关的金融、商务以及工程管理人员也非常匮乏。

煤电的低碳化与绿色开发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目前能源剩余可采总储量中原煤占58.8%,这将决定煤炭消费在未来10年仍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流。推进煤电绿色开发,大力推行低碳化、洁净化煤电技术,将是未来发展绿色电力的又一主要措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规定,未来将加快现有机组节能减排改造,因地制宜改造、关停淘汰煤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因此,研发及应用适应新发展需求的高新洁净煤技术,减少能源浪费及碳排放量,是优化煤电产业的重点。从而可见,未来对研发、应用世界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助推低碳发展方面的人才的需求将逐步上升,同时对现有发电技术的清洁化改造方面的人才的需求也将增大。如与减少环境污染物及CO2排放的相关技术、提升能源转换与利用率相关的技术等,都将需要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

另外,由于我国东部和中部煤电布局过多,而我国煤炭生产又集中在西部,大量西煤东运,造成我国公路、铁路运输压力的增大。因此煤电一体化开发也成为未来发展重点。同样水力、风能、太阳能等大型清洁能源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和西北,而电力需求则集中在东中部发达地区,约占全国需求总量的3/4左右。以上现象使得有效的电力长途输送成为电力绿色、低碳发展必须提升的一个方向,对电网发展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十二五”规划中还将加快发展坚强智能电网作为推进绿色电力发展的战略重点,这些都将需要大量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包括能够熟悉和掌握发电、输电、配电、变电、用电各个环节,可以熟练地对各种装置、设备进行监、检测以及维护等操控,对智能电网产生的市场信息、电网信息、用户信息与宽带通信等多源信息流能够进行科学、定量的分析等。目前能够适应发展需求的相关专业人才十分匮乏。

培养绿色电力专业人才需数力并发

解决绿色电力人才培养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部分高校和企业能解决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做好发电行业新领域、新技术的人才培养工作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培养模式,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绿色电力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人才快速成长通道尤为关键。

加强院校相关专业教育体系建设

高校作为技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应当承担起为发展绿色电力培养高级人才的教育重任。

(1)完善原有的一些电力技术与工程相关专业的教研内容以及课程体系设置,以适应电力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需要。如围绕电力工业的各相关环节,增加特/超高压输变电技术、新型清洁煤电技术、节能节电技术、智能电网安全稳定控制技术以及电力信息技术等专业课程的教研比重。通过调整课程体系,充实和丰富电力节能、环保教育内容,培养具有节能减排专门知识和研发能力的人才。围绕我国电力行业的绿色战略需求,培养优势领域专业人才,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科技竞赛,加强学生对节能减排的认识、判断,有效参与处理节能减排问题等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全面掌握节能减排知识和技能。高校要加强同国内、国际知名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广泛进行教学、研究、学科建设、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合作、交流,积极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创新节能减排技术,把节能减排技术应用于更多的领域。

(2)加强新能源专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尽管截至2012年,全国已有34所大学经审批开设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但无论从培养规模和水平上都远远不能满足新能源发电行业的需求,有一定机械、动力、电力学科基础的高校,特别是电力相关院校应当重点推动新能源学科的建设,扩大新能源专业招生规模,指导和推动新能源专业、课程、师资、教材,以及实验实训等教学建设和改革,并与相关企业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新能源专业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新能源行业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对新能源教材调研发现,新能源相关专业的教材仅有40—50种,种类较少,而且没有形成系统的教材体系,其中很多新能源教材只是科普性介绍,专业深度根本达不到教材的水平,缺乏实用价值。国家应积极组织相关专家及机构编写实用、成系统的新能源教材。

(3)创建并发展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新专业。如:能源规划与管理专业,该类毕业生可成为电力公司的能源管理师,对企业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做出估计,帮助制定减排计划,依据燃料的种类(如煤,天然气等)核算发电能力和产量;能源财会与金融专业,培养专长碳约束、碳税制、碳交易和碳金融的人才,当前发改委正在研究建立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制度,或在电力等行业试行碳交易制度,电力企业无疑将需要能熟悉和操作低碳证券、低碳期货、低碳基金等各种创新型低碳金融衍生品的人才。

积极开展企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大力开展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是快速提高现有人员专业水平及培养企业人才的有效途径。由于企业从业人员对所从事的技术工作已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对自己在工作中专业知识不足及知识的需求目标有更清醒的认识,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通过对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理论知识或技能方面的教育培训,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其专业知识及技能水平。在实施过程中企业要加强对专业人才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联合相关高校及培训机构增强继续教育师资及培训基地的建设,并且要建立职工继续教育的鼓励机制,提高员工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1)丰富培训形式与内容。节能减排对于大多行业来讲都是新接触的领域,知识的更新也是日新月异。对于电力节能减排技术的在职培训来讲,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授课模式,更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传播技术、智能仿真等新技术,开发适应现代化电力企业员工培训的多种培训模式,让培训更生动,更易让员工接受和掌握。同时辅助开设各种专题培训班、专业技术讲座,以团队共学互动的模式,通过可上积极深入的交流探讨,课下各种竞赛、奖励的方式促进员工提升对于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动力与兴趣。同时,还可充分利用电力行业和电力企业自身的内部网络,开展国际电力专业技术合作及培训,运用国外职业培训常用的“头脑风暴”法、情景模拟、案例研究等方法,一方面开阔员工视野,同时还可更有效地提升员工专业技术水平。

(2)加快绿色电力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电力绿色发展来讲,无论是节能减排专业人才或者系能源发电专业人才都属于应用型技术人员。而目前相应教育体系发展的相对落后,使得这些从业人员大多从其他领域转行过来的,对发电设备的熟悉程度低,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对工作以及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发展造成很大阻碍。为了使员工能更好地熟悉相关设备的性能,培养综合技能,形成系统性的新能源发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运行与维护、事故处理等知识技能体系,岗前技术实训很有必要。据调研,目前我国很多新能源发电企业找不到能让员工进行技术实训的基地,而且大部分实训基地满足不了企业技术实训要求,因此新能源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已刻不容缓。

新能源实训报告范文2

关键词:高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053-03

专业分析

(一)人才需求分析

行业现状与发展 汽车电子化、智能化是现代汽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汽车电子在车辆中所占的价值比重也越来越接近25%-30%这个目前国际上的主流比例,豪华轿车甚至超过了50%。随着国内汽车的普及,汽车电子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汽车电子专业人才已被国家教育部定为第一批急需和紧缺人才。我国快速发展的汽车产业为汽车电子技术提供了广阔的舞台,2011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超1 840万辆,市场规模超3万亿元,其汽车电子产品价值含量按25%~30%折算,汽车电子产品市场规模大约在1万亿元人民币左右。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已形成巨大经济规模效应,成为支持汽车工业发展的一门相对独立的新兴支柱产业。

专业人才需求 汽车电子产品主要为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ABS、安全气囊、仪表、车载娱乐系统和汽车空调等,而从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普遍认同现在市场上缺乏受过专业教育的技术人员,尤其是掌握汽车电子技术,能够对汽车电控系统进行检测维修的人才更是不可多得。而目前汽车电控系统的检测维修是企业的重点,企业急需这方面的人员。汽车维修企业对高级维修人员的需求更突出地表现为对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员的需求。

(二)就业面向分析

就业领域 汽车制造、汽车机电维修、汽车电子控制部件制造企业,从事汽车电子技术的检测、实验、维修与技术服务工作。

初始工作岗位 汽车机电维修工、快修工、设备检修管理、整车电器装配调试工等;相近工作岗位:配件销售及管理、汽车电子企业售后技术支持、汽车维修接待、汽车电子产品的辅设计研发、汽车用户消费汽车电子改装等。

可升迁的职业岗位 技术主管、车间主任、售后服务经理、技术总监、汽车电子产品测试工程师、维修企业技术培训等。

(三)职业能力分析

专业能力 (1)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2)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3)掌握汽车构造原理和具备对汽车进行技术评价的能力;(4)具有汽车结构拆装调整及电器拆装能力;(5)具有汽车电子电路图的识读分析能力;(6)具有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能力;(7)具有熟练使用汽车维修工具、检测仪器设备的能力;(8)具有一定的汽车电子产品的辅设计研发的能力;(9)具有汽车驾驶能力。

方法能力 (1)具有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2)具有制定工作计划能力;(3)具有科技写作与表达能力(能够撰写技术报告、检测维修报告);(4)具有创新能力,独立学习能力;(5)具有评估总结工作结果能力;(6)具有一定的企业管理能力。

社会能力 (1)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纪守法,为人正直诚实,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公共道德;(2)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和主动沟通能力;(3)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自控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5)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和修养;(6)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具有乐观、向上、宽容的态度,具备承受挫折、百折不挠的精神。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为汽车学科与电子技术学科的“交叉”专业,涉及汽车、电工、电子、电力等领域,知识范围广,学习难度大,如何改革和优化专业结构以及专业建设模式,有利于实现培养汽车电子技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热点,但面临行业标准不健全、关键技术保密、就业岗位不成熟等问题,如何突破技术壁垒,解决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培养、实训条件建设等问题成为新兴专业建设的关键。

根据突出职业能力为核心,专业技能训练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结合专业技术应用及教育教学的特点,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实施“两方向,五结合、双线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两方向”是指汽车机电维修和新能源汽车维修两大方向,“五结合”是指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实训与就业岗位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训练相结合、实习与过程仿真模拟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双线培养”是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

与用人单位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构建专业、系办企业、校企合作企业于一体的“系企一体化”专业建设模式,“突出一个核心,依靠两种力量”,即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依托行业,融合企业;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及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三大建设;系企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共同开发专业领域内应用研究课题。

课程体系建设

(一)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

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 精简、够用、必需、适用。

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依据 教学内容和汽车电子技术职业岗位能力互相整合,体现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设。在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中,根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新安排课程模块,专业核心模块的教学内容和典型工作任务相结合。

设置程序 围绕企业订单要求,逆序设置,即专门技能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及专业支持课程职业素质课程,根据各层次课程的能力培养要求编排理论部分的内容。

(二)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

设置原则 多门课程之间按照特定工作过程的内在逻辑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照应,使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更加理性地实践,产生创新性实践成果。

设置依据 高职课程必须以应用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相对完整的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

运行 校内、校外课堂联动;实践环节遵循项目的方法,模块运作,逐层递进。学生顶岗实习到汽车修理企业了解从事电器与电控方面的维修技能,熟知电器与电控方面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以获取汽车维修电工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实践方面的经验;为实现学生毕业后的零距离上岗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体系设计过程

课程体系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关注学生素质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本专业课程体系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方法,按照由“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步骤。实践专家与课程专家对工作岗位分析得到典型工作任务;针对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并描述了对应的学习领域;根据基于工作过程学习领域的性质与典型工作任务的复杂程度,设计对应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情境。

将新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按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含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技术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含专业方向限选课程、专业任选课程)、实训课程、顶岗实习等进行划分,形成本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其中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对应于培养目标中的专业核心能力部分。

(四)课程体系结构

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逐步形成了文化基础课平台化专业课程领域化教学训练情境化岗位实训任务化,专业技能进阶培养,即“四化”的进阶组合型课程体系。

构建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基于汽车机电维修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并将学习领域划分为初级模块(包括汽车零部件识图、现代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汽车维护、汽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汽车机械基础、钳工实习、公共学习领域)、中级模块(包括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汽车电路和电气系统检修、汽车舒适与安全系统检修、汽车专业英语、汽车单片机应用技术、汽车空调维修技术)、高级模块(车载网络系统检修、汽车发动机电控与底盘电控技术、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汽车电脑维修技术、汽车发动机综合实训、汽车底盘综合实训、汽车电路与电气综合实训)和拓展模块(新能源汽车电子技术、电机与电力拖动、汽车电子产品工艺、电子产品电路设计与仿真)。

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组建了经验丰富的团队来完成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实训实习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在此基础上,还将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网络资源库,把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网站打造为集专业示范平台、专业交流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社会服务培训平台、在线实训与测试平台于一体的立体化、共享型、教学做考互动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络空间。重点加强课程网站、网络教学课件、网络仿真实训、实践录像片、网络在线自测题库等建设,同时还将完善相关的教学文件和课程标准,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实验实训设备是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必备硬件,随着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的更新换代加快。为了适应汽车行业的发展,学生应掌握最前沿的技术,所以学校要不断更新实验实训设备。在传统汽车电工电子、汽车电器、汽车电控、车载网络、单片机等实验室的基础上,以学院为主、企业参与,建设以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拆装、检测、维修、调试为核心任务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实验室;以企业为主,建设汽车电子技术产品设计、制作、检测、调试为一体的汽车电子技术应用技术研究中心。

校企合作深度融合,顶岗实习是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设备及环境等有价值的教育资源,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的形式,共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缩短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适应期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实现毕业即就业目标的重要途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需要对毕业实践环节进行科学的设计,并精心组织实施。建立顶岗实习生的专业管理流程,进一步完善监控与管理措施,实行学院、合作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双重监控与管理。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第一,借助校内实训实习中心,开展教师专业技能自主培训,制定轮训计划,提高教师队伍“双师”素质。

第二,经常开展校内及有同类专业的兄弟院校之间的教学观摩活动,全面推广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第三,积极参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办的各类师资培训。

第四,与企业深度融合,积极开展教师与企业员工活动,在培训、技术支持等方面互访互助,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提高教师与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第五,依托国外培训项目,进一步提高、培养理论扎实、实践操作技能强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定期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德国等汽车技术先进和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进修培训,提升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学术水平、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能力,将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应用技术带回来,引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第六,聘请企业技术能手任兼职教师。分年度聘请一定数量的技术领先、综合素质较高的企业一线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形成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专兼教师队伍。

结语

“节能、环保、安全”是现代汽车技术发展的三大主题,车载电子产品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对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从事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汽车电子技术岗位相关的职业能力,在汽车制造、汽车机电维修、汽车电子控制部件制造企业,从事汽车电子技术的检测、实验、维修、技术服务与汽车电子产品的辅设计研发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鹏.论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11(6):121-123.

[2]杨俊林.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体系的建构[J].当代职业教育,2012(7):11-13.

[3]杜学森.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教育与职业,2007(4):30-32.

[4]蒋水秀.高职高专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5):165-166.

[5]袁霞.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探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124-126.

[6]苏庆列.高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1(6):159-160.

[7]陆玉亭.高职汽车电子专业建设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9):6546-6547.

新能源实训报告范文3

沈阳近海经济区管委会

2018年12月5日

第一部分 辽中区概况

一、辽中区简介

辽中区隶属辽宁省沈阳市,位于辽宁省中部、沈阳市西南部,因在古代辽郡以西、辽水以东,宛在中央而得名。区域面积164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3万,辖16个乡镇,4个街道和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沈阳近海经济区,全国第18家综合保税区—沈阳综合保税区,也坐落于此。辽中区是沈阳市转身向海,打造近海经济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沈阳成为沿海城市的重要里程碑,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叠加互动的先导区域和钻石节点,形成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

辽中区是东北首家国家级生态县,相继获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绿色小康县等多项殊荣。辽中有全国岸线最长、沈阳首家国家级湿地公园—“辽中蒲河国家湿地公园”和辽宁省最大的平原水库—“珍珠湖”。“辽中寒富苹果”、“辽中大米”、“辽中鲫鱼”、“辽中玫瑰”、“辽中葡萄”五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已成为辽中靓丽的名片。2018年10月,辽中区入选“2018年度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

二、沈阳近海经济区简介

沈阳近海经济区是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经济区,享有市级经济管理权限,于2007年6月正式启建,规划总面积668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20平方公里,核心区20平方公里。沈阳近海经济区是沈西工业走廊的门户空间、沈西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承接地、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增长极;依托母城沈阳和营口港,服务沈阳经济区、辐射环渤海经济圈、面向东北亚,最终建设成为沈阳对外开放的门户。沈阳近海经济区主要发展商用车及零部件配套、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表面精饰五大主导产业。

截至目前,全区共有生产型企业118家。其中,汽车产业有华晨金杯商用车、辽宁忠旺特种车、沈阳钧翔专用车、沈阳沃特专用车、沈阳远程摩擦、海达热交换器、裕森车饰、天勤座椅等各类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24家,整车生产企业4家,专用车生产企业7家,零部件企业14家。

三、沈阳近海经济区汽车产业园发展规划

规划定位:聘请顶尖规划院所,系统编制了沈阳近海经济区卡车及特种汽车产业园控详规划及产业发展规划。规划用地总面积为5.4平方公里,园区总的空间规划布局为 “四区二中心”:“四区”即整车生产区、专用汽车生产区、零部件配套生产区和商贸物流区;“二中心”即展览展示销售中心和科技孵化与整车检验检测中心。打造集研发、生产制造、商贸物流产供销一体化,具备商务功能的新型综合产业园区。

产业定位:园区以生产销售卡车整车、专用汽车、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配套为主要目标,在大力引进卡车整车、专用汽车、新能源汽车项目的同时,“搭平台"、"铸链条",积极引进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及汽车后市场项目。充分发挥规模效应,为沈西工业走廊汽车产业提供生产及配套服务,打造沈西工业走廊辽中节点的汽车产业集群。

发展目标:计划用3-5年时间,以金杯商用车、忠旺特种车项目为龙头,引进商用车、特种车、专用车及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10-15家,零部件配套企业30-50家,整车生产能力达到30万辆,汽车零部件生产能力达到1200万套(件),产值达到500亿元,成为辽宁地区重要的商用车、特种车、专用车及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基地、商贸物流基地和展示销售中心。

四、沈阳近海经济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优势

区位交通:沈阳近海经济区位于辽宁省中心,沈阳市西南,距沈阳市45公里,距营口港69公里,距桃仙国际机场65公里。一小时经济圈辐射钢都鞍山、煤都抚顺、化纤城辽阳、石化城盘锦等8大工业城市,覆盖人口2400万。沈阳近海经济区地处沈辽鞍营城际连接带的中心,京沈高速,沈大高速,辽中环线高速,通海开发大道,沈盘公路,秦沈铁路,出海货运铁路,与正在规划建设的沈阳至辽中轻轨,直达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的宝航路等交通干线,构成了中国北方最为密集的陆路交通网络。

生产资质:落户在沈阳近海济区的专用车、特种车、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可以与沈阳宇龙汽车改装有限公司(详见附件)、辽宁忠旺特种车辆制造有限公司合资合作。

市场优势:2015年11月,国家已批复沈阳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试点实施方案。辽宁省人民政府、沈阳市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了《辽宁省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辽政办发[2016]139号)和《沈阳市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促进产业做大做强实施方案》(沈政办发[2018]142号文件。沈阳市明确规划新能源汽车发展总体目标、主要任务、相关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到2020年,力争实现2万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产能达到30万辆,当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力争达到10万辆。基本建成适度超前、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充(换)电站200座,充电桩2.1万个。

人才优势:沈阳市拥有140所各类科研机构,47所高等院校,28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截至2015年底,全市拥有各类人才220万人。辽中区具备良好的人才优势,拥有各类专业技术、管理、科研人员5000余人。“国家级重点职业院校”—沈阳市辽中区职业教育中心已实行校企联合办学,有针对性的实行“订单式”职业教育,实现了职业教育与企业人力资源储备的良性互动。辽中职业教育中心设有机械加工、汽车制造、汽车维修、网络技术等相关专业,包括汽车电子、车辆工程、机电一体化等相关学科,为客商的入驻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技术优势:“辽宁增材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由沈阳市辽中区人民政府发起创立,依托辽宁三维打印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积极整合辽宁省科技厅、沈阳市科技局、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东北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工业大学、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阳黎明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中科煜宸激光技术有限公司等各方在技术、管理、市场及资本运作等方面的优势,以提高沈阳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产学研用联合体,共同打造辽宁省智能制造公共研发中心、示范中心、教育培训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及孵化基地等,力争为沈阳制造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加速辽宁智能制造技术水平的提升。

进出口优势:2011年9月7日,国务院在整合原沈阳保税物流中心、辽宁沈阳出口加工区、沈阳(张士)出口加工区的基础上批准设立了“沈阳综合保税区”,它是东北内陆城市中唯一的综合保税区,汇聚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园区等多种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全部优惠政策,是我国目前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的特殊开放区域。

沈阳综合保税区总控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总规划面积7.2平方公里。沈阳综合保税区作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沈阳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有利于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企业搭建“引进来”的通道和“走出去”的平台。未来,沈阳综合保税区将着眼国家“一带一路”和“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大格局,构建国际化生产业枢纽和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

第二部分 预选址地块基本情况

一、项目预选址地块

(备注:沈阳近海经济区新能源汽车生产项目拟选址地块)

(备注:新能源汽车生产项目拟选址地块1,原沈阳营口港物流有限公司,项目占地1097亩)

(备注:新能源汽车生产项目拟选址地块2,位于开放大路和沈盘公路交汇处东北,总占地面积477.2亩,其中商业用地131.6亩,工业用地345.6亩)

(备注:新能源汽车生产项目拟选址地块3,位于开放大路和沈盘公路交汇处东南,总占地面积待定,其中商业用地267.5亩)

(备注:华晨金杯商用车生产项目建设中期航拍图。项目总占地面积1592亩,一期占地面积755亩,建筑面积45.6万平方米)

(备注:辽宁忠旺特种车生产项目航拍图。项目占地面积375.9亩,厂房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

二、项目预选址地块概况

1项目拟选址地块沈阳近海经济区汽车产业园

2土地面积 待定

3土地招拍挂价格13.3万元/亩

4政府规划用途已批国有工业用地(二类)

5与城镇中心距离距离辽中区城8公里

6平均海拔21米

7降水量634毫米

8年平均气温8.1。C

三、项目周边基础设施及投资成本

1周边基础设施基本情况

(8公里范围)“七通一平”及公路、铁路货运专线

2供水情况供水厂一座,日供水5000吨

3用水成本2.35元/m3

4污水成本0.95元/m3

5电力供应情况可提供66KV双回路高压电力,无停电、断电问题

6用电成本普通工业电价平期0.79元,大工业电价平期0.48元

7电力来源孙家万供电站距离项目地12公里,杨士岗供电站距离项目地25公里

8天然气供应情况由沈阳港华燃气公司提供压力为2.2帕左右的天然气管线接口

9天然气用气成本4.2元/m3

10供热供应情况2号热源厂已于2017年底10月建成供热,两台30MW汽轮机组

11供热成本32元/平

12劳动成本普通工人1200-1800元/月

技术工人2500-5000元/月

管理人员2500-5000元/月

13建筑成本钢结构厂房约:700-750元/平

框架结构厂房约:800-900元/平

框架办公楼造价约:1100-1200元/平

四、项目周边交通、物流运输情况

1最近火车站的名称及距离辽中火车站8公里,规划轻轨站2公里

2最近铁路线的距离沈营货运专线2公里

3周边公路沈西工业走廊开发大道、沈盘公路

4周边高速公路京沈高速、本辽辽高速、灯辽高速

5海运港口距营口港70公里,大连港300公里

6空运港口距桃仙机场65公里,车程约60分钟

五、项目周边区域建筑环境情况

1最近公共区或者住宅区距离0.1公里(西山村正在组织整体搬迁)

2环境污染源情况无

3周边设施可能导致危险情况无

六、项目选址地质构造情况

1土壤类型①耕土、②粉质粘土、③粉细砂、④中砂

2地下水标高7.9米

3地质沉降无

4地面平整程度良好

5地面高度差0.5

6历史发生地震情况无

7历史发生洪水情况1995年出现一次洪涝灾害

8公共及其他地下设施无

七、建筑及其它法律、政策规定

1周边整体发展规划辽中区城市总体规划、近海经济区汽车产业园规划

2建筑相关要求建筑密度30%-45%,容积率不低于0.8,绿化率不低于15%。

3项目通常批准时间15个工作日

4建筑规模及尺寸限制无

5交通、环境事务、废物处理等方面特殊的强制性规定无

八、节能减排情况

1废水排放通过接口排放到污水收集管网

2废水排放成本以排放量、排放浓度除以国家规定的当量数收取费用

3污水排放标准单位1m3COD≤100mg/L

4三废处理法定程序环保局形成环境影响报告,根据评估履行程序

九、外籍员工生活配套设施情况

1周边主要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沈阳理工大学等47所

2周边主要中小学辽中第一高中、辽中城镇二中、茨榆坨九年一贯制学校

4周边主要职业培训学校国家级重点职教中心-辽中职业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5周边主要医院辽中区人民医院8公里,辽中区第三人民医院6公里,辽中区济康医院4公里。

十、周边社会事业基本情况

1每100,000居民就业人数50000

2每100,000居民拥有病床数300

3每100,000居民拥有牙医16

4每100,000居民犯罪人数90

5产业工人教育程度和技能中专以下80%,中专以上20%。工种:车、铣、磨、电、钻、钳、焊、铆等工种及数控机床、自动化控制等专业工种。

6工会组织20个

第三部分 汽车产业配套环境

一、特种车及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平台

以华晨商用车项目为龙头,建设专用汽车生产资质和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以沈阳忠旺特种车项目为引领,建设商用车、特种车生产资质平台。

二、汽车金融服务平台

设立沈阳市汽车产业发展基金。由中国银行辽宁省分行出资设立汽车产业发展基金,一期规模2亿元,二期规模3亿元。以股权+债权的模式重点扶持近海经济区入驻的新能源汽车、卡车、特种车生产企业及其配套企业。

三、汽车后市场及物流建设平台

通过兴顺集团建设近海汽车展览销售中心,实现汽车产品的展览展示、动力驱动系统及电池材料供应、充换电服务及相关仓储物流、车检、金融、商旅服务等功能,打造“一站式” 的汽车后市场服务平台。

四、汽车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平台

通过我区国家级职业技术中专业学校实训基地的合作办学,引进大连天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沈阳近海汽车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培养培训汽车产业技术工人、管理人才及汽车后巿场服务人才,为客商的入驻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第四部分 新能源汽车项目优惠政策

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沈阳市人民政府出台的《辽宁省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辽政办发[2016]139号)和《沈阳市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促进产业做大做强实施方案》(沈政办发[2018]142号文件精神,为鼓励和推进沈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特制定本优惠政策。

一、推广政策

1、到2020年,沈阳市力争实现2万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产能达到30万辆,当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力争达到10万辆。基本建成适度超前、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充(换)电站200座,充电桩2.1万个。

2、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公共服务领域先行先试,以城市公交、出租、网约、邮政物流领域为重点,同时在汽车租赁、环卫、市政服务、通勤班车及私家车领域推广。

3、新增和更新的公务车及用于公务使用的租赁车辆除特殊需要外,全部采用纯电动新能源汽车;新增和更新的公交车全部采用纯电动车辆;新增网约出租车全部采用纯电动新能源汽车;鼓励巡游出租车采用纯电动新能源汽车;在物流和环卫领域大力推广和应用纯电动新能源汽车;新增分时租赁车辆全部采用纯电动新能源汽车。

二、补贴政策

1、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进行补贴。对在我市一手销售、上牌并获得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的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货车及物流车、新能源客车(不含市区新能源公交客车)生产企业,给予中央财政单车补贴额50%的地方财政补贴;国家和本市财政补贴总额不超过车辆售价的60%。对符合补贴范围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在车辆销售上牌且获得国家补贴后即可按相关程序申领地方财政补贴。市内新能源公交补贴政策根据每年实际情况按市政府有关决策执行。

2、对我市新能源乘用车生产企业1年内(1月1日-12月31日,下同)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超过(含)3000辆,奖励300万元,在此基础上每增加1000辆奖励80万元,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含)500万元;新能源客车生产企业1年内新能源客车销量超过(含)200辆,奖励100万元,在此基础上每增加100辆,奖励30万元,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含)500万元;新能源物流车及专用车生产企业1年内新能源物流车及专用车销量超过(含)500辆,奖励50万元,在此基础上每增加100辆,奖励10万元,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含)200万元。

新能源实训报告范文4

1月15日,全国引进国外智力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明确了2013年引智工作的总体要求,要按照“抓管理、抓重点、抓成果”的基本思路,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以引智法治化建设、开发利用国外智力资源能力建设、引智成果共享体系建设为主要着力点,大力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进一步提高出国(境)培训质量和效益,加快引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步伐,优化引智发展环境,努力开创引智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会议还强调了大力提高引智宏观管理科学化水平,全力推动引智工作上层级、上水平,努力促进引智成果共赢共享三个方面具体工作。(中国组织人事报)

教育部对2013年职业教育工作做出宏观部署

1月23日,《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点》,对2013年教育工作进行安排。涉及职业教育方面,教育部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全面推进建设现代职教体系。制订中高职教育衔接计划。研究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互沟通的制度。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制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印发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修订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国家级重点学校持续发展和动态调整机制。印发首批中职专业教学标准。修订高职专业目录,高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制订部分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推进课程体系建设。规范职业教育教材管理。印发并实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规划(2013-2015年)。印发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研究制订职业院校管理水平评估方案。继续开展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话活动,加强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继续推进国家示范高职、中职学校建设,继续实施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加强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继续开展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积极推进普通本科与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开展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活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法修订。制订完善职业教育督导评估与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和办法。(教育部)

人社部:2013年将启动新一轮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1月2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新闻会,向社会各界和广大媒体介绍2012年第四季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进展情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政策研究司司长,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在会上介绍2012年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时表示,2012年已经完成“”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的初评,2013年将启动新一轮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国经济网)

2013年江苏省将推出“111国际化人才引进工程”

从1月13日召开的江苏省人才工作座谈会上获悉,今年江苏省将推出“111国际化人才引进工程”等多项重大人才工程,计划资助引进5000名领军人才,引进1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外籍院士等世界顶尖人才,同时重点培养1万名创新创业拔尖人才、引导2万名优秀人才向经济社会发展一线汇聚,增创“人才红利”新优势。(新华日报)

《甘肃省领军人才考核办法》出台

日前,《甘肃省领军人才考核办法》出台。该办法突出激励导向,鼓励领军人才创新,提倡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并重,个人发展与团队建设互动,通过考核,将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突出贡献、成绩优秀的领军人才给予10万元的奖励,成绩优秀的第二层次人才将晋升到第一层次。(兰州晨报)

国电集团与北京市科委共建新能源技术研究院

2月6日,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与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在集团本部签署《关于共建国电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的合作协议》,就合作共建国电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双方将在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人才建设等多方面开展多种方式的交流合作。近年来,北京市科委为各类科技人才搭建了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双方合作,将有利于优势资源整合,促进科研成果共享。(人民日报)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启动2013年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1月21日,山东电力集团公司根据《公司2011-2020年人才发展规划》和人力资源诊断分析结果,启动了2013年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围绕“培训鉴定一体化”要求,对鉴定模式进行了大胆创新,推出“三集一分五公开”,即根据鉴定需求,大规模组织集中报名、集中资格审查、集中就地笔试,分工种集中操作考核鉴定,公开复习题库、公开技能操作项目、公开操作项目评分标准、公开技能鉴定流程、公开申报资料填写模板。新的鉴定模式,突出工作实效和实操考核,省市县公司一体化推进,大量缩减环节手续,提高鉴定计划准确率和完成率,极大缓解工学矛盾,实现技能鉴定量质齐升。(山东电力集团公司)

福建省电力公司召开专家人才参加管理咨询工作

试点课题启动会

1月28日,福建省电力公司召开专家人才参加管理咨询工作试点课题启动会,以“公司运营绩效评估体系建设及应用”课题项目为试点,组织公司系统部分专业专家人才参加管理咨询和指标诊断分析工作。会议要求: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尽快完成专家咨询室组建工作,建立健全运作管理机制,确保专家咨询室高效运行。二要发挥好专家人才在课题研究中的作用,通过组织培训和研讨等方式,提高专家在企业运营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应用水平,提升参谋决策能力和整体专业协作能力,同时要做好项目的组织,做到咨询公司先进的管理方法论与专家专业优势实现最佳结合。三是各位专家人才要积极投入,认真参与,通过参加课题研究工作,发挥才干,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福建省电力公司)

浙江大学发展战略研究院成立

1月18日,浙江大学发展战略研究院正式成立。该研究院将依托教育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管理学院、图书与信息中心等研究力量,面向国家科技和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需求、学校改革与发展重大需求和研究发展前沿,重点在大学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一流大学建设研究、协同创新与大学创新力研究、学术评价与教育改革研究等方向开展研究,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宏观决策咨询。在研究院成立仪式暨发展战略论坛上,浙江大学与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以构建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宏观战略研究平台,促进双方科教战略研究能力的提高,充分发挥思想库作用为宗旨,重点在课题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共建平台等领域开展长期紧密合作。(浙江大学)

山东大学与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合作共建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1月30日,山东大学—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是国内首批电气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和科研创新机构,将有效结合山东大学前沿技术研究和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的工程实践条件,致力于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电气工程技术人才。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是全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十二五”期间国家全面实施“本科教学工程”的重大教学改革项目之一,旨在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加强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教育,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工程拔尖人才。(山东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刘吉臻校长当选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2月1日,经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选出中国人民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237人,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刘吉臻教授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华北电力大学)

河海大学与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共建新能源研究中心

新能源实训报告范文5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这充分说明发展职业教育是一项重大的历史变革和历史任务。

一、高职教育发展规模

从1998到2004年底,在校生人数从117万猛增至596万人,分别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53.1%和在校生人数的44%;至2004年底,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已有1047所,其中职业技术学院872所,占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总数的60.5%。

根据今年(2012年)七月国家教育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后文统称“纲要”),在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当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2009年在校生达到1280万人,2015年的目标为1390万人,2020年达到1480万人。

二、高职教育发展方向

从这些数据来看,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已经进入平稳发展期,而且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点已经由前期的追求规模逐渐转变为更加实际的追求质量上来。例如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中包括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加强职业教育内部的有机衔接、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和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相互沟通四个方面。另一方面,纲要中提出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扩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比例,加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学科专业建设以及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纲要中数次将培养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如在序言中明确提出: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纲要第六章对职业教育的专题论述中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三、高职教育发展关键

1.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

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重点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水利、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现代信息业、海洋经济、循环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政法、文化产业、医药卫生、防灾减灾、公共管理)

2.扩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高职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大量类似于职业培训实际需要的实践与训练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以促进相应技艺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和素质的养成。所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主要职能之一,“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扩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比例。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左右。地方高等学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调整和优化研究生培养类型结构,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另一方面,加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学科专业建设。对高职教育院校来说,需要完善专业教室、实训基地和企业实习相结合的技术技能训练流程。“纲要”也明确指出,到2020年,职业学校专业实训基地达标率达到80%。再有,优化师资结构,鼓励从企业和科研院所聘请专兼职教师。改进招生办法,社会经验和实际技能要求比较强的学科专业,逐步增加面向基层和一线工作者招生的比例,这些也都是扩大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的关键点。

3.建立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调整机制

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人才需求预测与机制。这是由高职教育的另一个特点决定的,即高职教育的内涵是动态和发展的,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而迅速调整的。政府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整合劳动力市场的信息资源,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作用,建立人才需求的预测和预警机制。建立分区域、分类别、分学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监测体系。完善人才需求调查和信息制度。加强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就业信息服务和指导机构建设,实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计划,可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高等职业院校可以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特色优势学科建设为引领,制定学科专业建设规划。调整结构性过剩学科专业,整合专业面过窄的学科专业,改造落伍陈旧学科专业。加强新设专业的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建设。对不适应学科调整的教师进行转岗培训,尽快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结构优、专兼职结合、相对稳定的高职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华社北京2010年7月29日电.

新能源实训报告范文6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电磁学;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最近几年,国家重视发展高职教育,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扩张很快,许多高考没有选物理的理科考生和文科考生被录取到高职院校的应用电子专业。这些学生在高中阶段物理电磁学内容没有学过,在学习电磁学课程时遇到困难较多。电磁学是高职院校应用电子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理论性较强,概念多,原理和定律多,高等数学知识用的多。从教学中发现学生遇到问题不知如何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差,还有很多学生在高中学习期间做物理实验很少,缺少基本的实验技能训练和动手能力培养,实验能力较差。 针对学生在学习电磁学课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在电磁学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做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收效显著。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降低理论要求、精简数学推导

目前大学物理电磁学教材版本较多,各有特点,大都是本科教材,供高职院校选用的教材比较少。我们尽量选用适合高职学生实际的教材,降低理论要求 ,精简高等数学公式和推导。高职学生与理工科本科生相比,高等数学基础较薄弱,我们所教的应用电子专业学生只开了一学期的高等数学课,只具备导数、一元函数微积分的基本知识。学生没有学过多元函数微积分,不具备多元函数的微分法、二重积分、三重积分的基本知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不必对电磁学有关定理的数学公式的来龙去脉象理工科本科生那样搞的一清二楚,而是重在应用,会用这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电磁学中静电场和磁场的高斯定理的推导要用到二重积分、三重积分,麦克斯韦方程组给出要用到偏导数。我们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降低理论要求,简精高等数学公式证明和推导过程,把用于推导公式的时间省下来,让学生多利用公式做练习,精讲多练,如学会用高斯定理求带电体的场强、电势、磁通量等,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这样做,减小了学生的学习困难,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突出高职教育特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掌握一定理论知识,服务于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我们的授课对象是应用电子专业的学生,这就需要结合专业实际在现用教材上改革教学内容,突出高职教育特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结合相关理论向学生介绍了静电危害的防治与清除、超导技术、磁约束原理、加速器技术、磁悬浮列车、核磁共振技术、磁记录技术、新能源电池、电磁辐射污染、核能发电与核泄漏等方面的内容。教学内容与工程技术、与现代科技、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例如:在介绍新能源电池时,例举了国家正在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它具有节能低炭环保的优点。但是如何把电能高效而安全的储存是一个瓶颈,它制约着电动汽车的发展。把各种能源如:太阳能,水力,风能,沼气,地热等等发电设备并入电网,建立电网的充电站终端,并在每个终端都有相应的储存设备,类似于加油站。电动汽车使用通用的蓄电池,电动汽车经过充电站时,只要把蓄电池换了就可以。然后换下的蓄电池在充电站充电。这一方案获得成功,保证电动汽车充电的快捷、高效,电动汽车必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让同学们知道:物理学是有用的,克服了过去教学中教学内容枯藻无味, 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电磁学的教学质量。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一)变“填鸭式”为“启发式”、“提问式”、 “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高职学生跟本科生在接收能力上有差距,大都不喜欢教师上课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感觉是在被动接受知识,心理上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感觉是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教师在课堂改用“启发式”、“提问式”、“ 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来,让学生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这样可以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思考、吸收新知识,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

在讲核能发电时,例举了今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发生的9级特大地震和大海啸,接着福岛第一核电站多个机组先后爆炸或起火,引发举世震惊的核泄漏危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受损的燃料棒中喷出的放射性碘-131和铯-137等这些物质对民众有哪些伤害?同时提出,核能发电具有稳定、燃料体积小、运输与储存都很方便等许多优点,但是,核电站的反应器内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如果在事故中释放到外界环境,会对生态及民众造成伤害。变枯燥的“填鸭式”教学为案例教学的方法,结合生活中发生的实际问题进行讲授,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看到物理原理的实用性,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

(二)开展课堂讨论、营造创造性学习环境

为了使同学们在电磁学学习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定期开展课堂讨论,营造创造性学习环境。对高职学生教学中不应片面追求讲深讲透,而应突出重点,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具体做法是:根据电磁学各个单元的学习内容,确定相关的讨论题目,讨论的题目可以由老师布置,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例如: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的对比;点电荷与电流元模型的认识;静电场和稳恒磁场性质的比较;感生电动势与动生电动势的认识;电磁波辐射的危害等等。由同学们自己上网查资料、到图书馆找参考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然后定期举行课堂讨论会。讨论会由同学们轮流担任主讲,回答问题,同学们互相讨论。通过对一些问题的讨论,澄清一些模糊的概念,加深对物理概念和定律的理解。开展课堂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同学创造了更多的语言表述和与他人交流的锻炼机会。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攻克教学难点

电磁学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微观过程比较复杂,如静电屏蔽、电介质极化、铁磁物质的磁化、涡电流、磁聚焦、磁透镜等,这些概念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学生普遍反映这部分容难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攻克教学难点的有利武器。我们把这些难点细分出,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图形的三维动画或模拟实验,展现出它们的物理现象和规律,一目了然。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媒体配合使用,计算机、投影仪、DVD各显其能,声、光、电、图、文并举,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课堂抓住难点耐心讲授,各个击破,注意和学生互动交流,多提问题让学生回答,解答学生提出的难点问题,攻克这些教学难点。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加大了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将电磁学中的一些无法观察的复杂微观过程通过多媒体模拟、仿真,形象地展示出来,克服了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的弊端,有效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三、实践教学的改革

(一)做好实验前的预习

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多学生在高中学习期间做物理实验很少,实验能力较查,这种现象在全国高职院校都很普遍。我们加强基本的实验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要求学生首先做好实验前的预习工作,实验前的预习好坏将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进程和效果。每次做实验前,在理论课上用5-10分钟上都对该次实验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包括实验目的、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实验方法、实验内容与注意事项,布置2—3道实验预习思考题,做好实验预习报告书。明确要求学生没有预习,不能进实验室做实验。每次做实验前,参加实验指导的两位老师都检查学生的实验预习情况,发现实验预习做的好的学生及时给于表扬,没有达到要求的及时指出,这样坚持下来,效果显著。学生在实验前,对本次实验有了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实验则能顺利进行,按时完成,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思想准备,从容应对,杜绝了到实验室忙于抄实验报告、做实验马虎的现象,也大大减少了做实验发生意外,损害仪器的现象。

(二)加强实验指导、改革实验考核方式

高职院的学生刚开始实验技能较差,有许多学生串、并联等基本的电路不会联接,不会使用电源、万用表和示波器。我们加强教师的指导力量,理论课教师、实验教师共同参加指导,对实验操作能力教差的学生具体多加指导。我们还添置了新实验仪器,将以往的4人一组改为2人一组,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实验。通过实验和指导,使学生熟练了电路的联接,学会能排除电路常见的故障,掌握数据处理方法和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提高了实验技能。

过去的电磁学实验考核主要由实验报告和考勤确定实验成绩,占20%计入理论考试总成绩。一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实验报告抄的好,也能取得好成绩,或者认为只占20%无所谓。为了调动学生的做实验积极性,使学生重视实验,我们改革考核方式,将实验单独进行考试。实验考试前,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到实验室进行复习。实验考试项目以本学期的所做实验项目为主,增加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的项目。学生抽题进行操作考试,主要考查学生操作的正确及熟练程度,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误差分析及写出实验报告的能力。实验考试、成绩单列,对实验教学有积极推动作用,使学生平时重视实验课,认真做好每次实验。

(三)增加实训周、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高职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在电磁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专门增加了实训周,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实践教学学时数与理论教学学时数接近1:1。在实训教学计划中,我们安排了焊接基本技能训练、万用表的安装与校准、电表改装与校准、电子射线的电偏转与磁偏转、电子射线的电聚焦与磁聚焦等。我们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在电子企业一线从事产品的装配、检验、测试、校准等工作,实训内容尽量做到与生产实际接轨,使学生感到对今后工作有用。一周的实训,每天都有不同项目可做,学生感到新鲜,兴趣很高,当学生学会了按装万用表,校准后和实验室使用的也不差,爱不释手,喜悦心情难以言表。通过实训,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加强知识的综合运用,确实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有利于提高职业素质,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同时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