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开题报告的基本思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开题报告的基本思路范文1
论文题目:民事裁定救济的研究
一、选题缘起、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缘起
由于裁定依据既判力与执行力的扩张,裁定措施外观推定的特点,均可能对裁定当事人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不法侵害。如果不为裁定当事人和第三人提供救济,那么,他们在裁定过程中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将成为一纸空文。但我国的裁定救济制度规定较为粗糙,在救济范围、救济方式、救济程序等方面规定极为简单,存在理论上难以弥补的缺陷,难以实现对裁定程序中相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有效救济。同时,裁定救济制度的不完善,也是裁定实践“乱裁定”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民事执行救济具有独立的价值、功能和地位,但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现行执行救济存在严重不足。
我国现行法只规定了执行异议和执行回转两种救济方法,且执行异议只授予对执行标的物有排除执行力的第三人享有救济权,而对裁定过程中其合法权益可能受到损害的债权人和债务人缺乏相应的保护。这不利于确保裁定公正,提高裁定效率,也远远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现实的需要。就执行异议而言:1、对执行异议的审查制度并不能充分地保护案外人及执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当案外人对裁定标的主张实体权利而提出裁定异议时,案外人与执行当事人就裁定标的的实体民事权益产生争议,而依据诉讼法的基本原理,民事主体之间就实体上权益发生争议的,就应当通过正常的法律程序,即诉讼程序予以解决,裁定人员仅仅通过审查就来处理民事主体之间的实体问题,这与诉讼法的基本精神是相悖的。因为审查程序本身毕竟不是诉讼程序,不能促使各方提供全面、真实的证据,不能保证充分听取争议各方的意见,也无法进行公正的裁判,这在事实上剥夺了争议各方应当享有的通过正常的诉讼程序获得救济的权利。司法实践中,多发生裁定法院仅凭案外人的一面之辞,便确认异议有理而中止执行程序,使申请裁定人的合法权益再次受到侵害。对异议理由成立的中止裁定,不能保护案外人的合法权益。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08条的规定,经审查异议成立的,由院长批准中止裁定。这是对提出执行异议有理由的案外人的最基本的保护方法。但案外人提出执行异议的目的是为了排除对该裁定标的的强制执行,或对已裁定的部分恢复到裁定前的状态,以确保其对裁定标的实体权利,并不是中止裁定,因为中止裁定以后仍要恢复执行。根据现行法规定,案外人对裁定标的物主张部分或全部权利时,只能向执行机关提出异议,而不能直接起诉,而执行机关以裁定的方式解决实体问题,这在法学理论上是讲不通的,在司法实践中也是有害的。原因在于,裁定机构的任务就是以国家强制力确保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权利的得到实现,裁定人员只能就案外人在裁定程序中异议情况作出裁定,无权就案件的实体权利进行裁判,这是其一;其二,以裁定的方式解决实体权利无异于剥夺了当事人的诉权,使当事人无法通过举证、辩论、质证等开庭审理程序请求法院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判决,这种裁定实际上是一裁代替了一审、二审和再审。
将审判监督程序和裁定救济制度混为一谈,而且第三人异议制度不能仅仅依靠审判监督程序来解决。审判监督程序又称为再审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已生效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发现确有错误或者很可能有错误时,依法进行重新审理的程序;执行救济则是执行当事人、案外人因强制执行行为而遭到损害时,按照一定程序对受害人予以保护的方法。二者的目的、内容、作用等方面各不相同,不能互相混淆。案外人寻求裁定救济,只能限于因法院的执行行为受到的侵害;因裁定依据错误给第三人造成损害的,不是裁定行为错误,案外人只能通过审判监督程序撤销错误的法律文书,或者另行起诉保护自己的权利,但不能通过执行异议寻求保护,因为这时案外人所称的损害不是由裁定行为造成的。但《民事诉讼法》第208条的规定却把执行异议与审判监督程序直接联系起来,即:只要经审查异议有理的,决定中止裁定,便要对裁定依据进行审查以决定是否再审,如果经审查认为裁定依据确有错误并决定再审,便是异议理由成立;如果经审查认为裁定依据无误,便是异议理由不成立,这是毫无道理的,因为在关于金钱债权的裁定案件中,案外人对裁定标的异议与裁定依据是否正确毫无关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案外人提出的执行异议,只存在异议有无理由的问题,不存在是否应按审判监督程序处理的问题。
对程序上违法及不适当的裁定行为缺乏相应的救济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裁定救济制度就是一种程序上保障制度,对裁定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来说,则更是如此。当其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赋予其可行的救济途径是保护其合法权益的必然手段,否则,一切所谓的权利都是虚无的,不真实的。正是在这个意义英美学者认为“救济先于权利”。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08条也规定,对于案外人的异议,由裁定人员执照法定程序进行审查。但是,这种法定程序事实上根本不存在。所以,我国的案外人的异议制度其实处于一种虚无的状态。也正因为如此,在司法实践中某些裁定机关和裁定人员想依法办事,却又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致使同一案件或同类案件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现象时有发生;更有甚者,某些别有用心者就可能利用这一制度上的缺陷,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任意作为,损害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利益。
我国现行的司法体制的不够健全,致使裁定救济制度还存在一些制度性的缺陷,最为明显的是裁定机关的裁定行为还缺乏必要的外部监督机制。
(二)选题目的
民事裁定是运用国家公权力实现私权的一种国家强制力。国家公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保护公民私权的同时,也同样存在着对公民权利的危险或侵害,既是个人权利的保护神,又是个人权利最大危险的侵害者。随着权力制约理论的发展,形成了两种模式,一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即企图在国家权力大厦内部形成一种自我控制的良性机制,以便防止专制和集权的产生。二是以权利制约权力,即赋权予公民制约国家权力。具体到民事裁定过程中,赋予裁定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在裁定程序中获得裁定救济权利,为强制裁定权设定必要的限度,维护国家权力体系内部的平衡。
裁定中出现错误时,裁定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针对出现的错误进行抗辩,具体而直接,利于裁定机关发3现导致错误的原因而易于纠正。同时,裁定救济应当在裁定程序中提出,使得错误的裁定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受到的损害也能及时得到补偿。因此,裁定救济在规范民事强制裁定行为方面表现得有力且有效,成为维护法律尊严和法院形象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一切程序都含有对程序安定的价值追求。强制裁定中,强制裁定权在不受制约的情况下确实易于滥用而导致侵权,权利受害者往往对侵权表现出相应的回应以避免侵害。若无裁定救济,受害人积极或消极的回应性行为必然表现为“私力救济"。很可能造成程序上不安定因素的产生而影响裁定的顺利进行。由于“私力救济"的不可预见性,很可能将裁定中的争议事项升级为社会冲突,现实存在大量的涉法上访案件便是实证,会给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危害。因此,必须从制度的角度规范裁定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的救济方法与救济行为,维护裁定程序的安定,预防社会冲突。
(三)选题意义
法具有公正、效率、效益、自由、秩序等若干价值。从总体上来说法应当是这些价值的完美结合,但就具体部门法而言价值追求会有所侧重。民事审判程序功能是确认权利、定纷止争、以公正为其价值所向。民事裁定程序功能不是在于确认权利,解决纠纷,而在于实现执行依据所确认的权利。如何实现执行依据所确认的权利,是民事执行程序的根本任务之所在,其价值取向应当为效率。所以,有人认为效率是执行的第一价值取向。当然,强调高效执行并不能否定执行对公正的追求,公平与正义一直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主题,如果说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那么民事执行就是维护司法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公正也是民事执行程序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只不过在执行程序中更加侧重于效率而已。
由于民事裁定强制性以及效率的内在要求,决定了执行措施必须迅速及时,所以执行时只能就裁定依据的外表加以判断。裁定程序具有侵害当事人和案外人实体权利的特点。裁定工作所追求的效率与公正地保护当事人案外人合法权益之间必然存在冲突。裁定瑕疵即冲突产物。但是效率是以公正为边界,效率如超越公正边界,只是速度。民事裁定救济程序作为执行程序中纠正瑕疵裁定行为和排解有关利害关系人之间权利、义务纠纷的程序装置,首先对瑕疵裁定行为予以纠正,保护执行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促使执行机关依法、合理执行。即纠偏和救济双重职能。其次,对裁定过程中出现的争议和纠纷进行解决,包括程序争议及实体争议,依法排除执行程序的障碍,确保执行顺利进行。最后,促进司法公正,提高人们对司法的信赖度。民事执行救济程序价值取向仍在于富于效率地实现对公正的追求,在效率与公正辨证关系上,对公正则应当更为侧重。民事裁定救济程序的公正包括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必须坚持法官中立、当事人平等、程序参与、程序公开,保障执行人员及裁定法官独立审查、审理裁定程序中出现的违法和不当裁定行为,保障当事人救济权的行使不受贬损和压制,保障民事裁定救济体系的完备,保障法官准确认定事实和正确适用法律。而在程序效率方面则应当尽量缩短民事执行救济周期,简化民事执行救济程序,提高救济的效率,保障当事人及时获得执行救济。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对民事裁判救济机制问题的研究是零散杂乱的,很多学者侧重于对我国立法上规定的裁定补正程序的研究,从适用范围、权力保护、缺陷弥补等入手,提出设想,完善裁定补正的具体程序。有的学者则从脱漏判决的现行救济机制入手,分析该机制的缺陷,提出应然的救济机制。就笔者掌握的资料,我国学者借鉴西方国家的立法规定,开始对民事裁判瑕疵救济机制进行整体性的研究。主要有:2004年邵明在《人民法院报》发表的《民事判决更正要论》;2008年陈晓君在《法律适用》一书中发表的《缺陷的弥补与权力的补充救济一民事裁判瑕疵的补正程序》:2009年占善刚在《法商研究》一书中发表的《我国民事判决脱漏应然救济探究》。还有学者注重对民事裁判瑕疵问题的研究,界定民事裁判的内涵以及种类。若是对民事裁判瑕疵的内涵以及种类形成相对统一的观点,对于其相应的救济机制的研究也会变得简单许多。各理论学者的观点可说是真知灼见,为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的珍贵的资料,学者们的研究针对的是某一种救济程序,并非整体的救济机制。
国内学者早在1994年,就提出我国诉讼保全制度在对象上的不完善,建议将行为纳入诉讼救济的范围,而对诉讼保全进行简介评析的文章就更多。另外,也有些学者对我国民事诉讼体系中财产救济和先予执行制度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对之提出完善的构想。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在制订《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和修订知识产权法(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时均引入了与国外相关法律中类似的法律制度,如海事强制令和诉前临时措施的建立。理论界也对立法上的新变化做了很多探讨,如:《论知识产权诉讼中的禁令制度》(张成立,《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5期)、《美国禁令制度研究——兼评我国知识产权诉讼中临时禁令制度》(李澜,《科技与法律》2003年第2期)、《浅析海事强带怜与玛瑞瓦禁令的异同》(赵彤)、《美国商业秘密法中的禁令救济》(彭学龙,中国私法网)等。归纳起来,对如何完善我国民事诉讼中临时性救济措施,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在保持现有的财产救济和先予执行不变的基础上,确立行为救济制度,使之与前两者成为并行不悖的制度;二是以临时性救济措施的直接目的为标准将民诉中临时性救济措施划分为两种类型,保全性措施和暂时状态方面的措施,三是将海事诉讼中的强制令引入—般民事诉讼中,同时确立财产保全、行为保全、强制令和先行给付几种并行的制度。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工作方案和进度计划
(一)研究思路
第一章选择了民事裁定的涵义、功能以及民事裁定的类型等三个基本问题进行阐释。首先,通过对我国民事裁定概念的历史追溯和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的相关规定介绍,厘清民事裁定概念的法律涵义,为下文对民事裁定救济制度的论述做好铺垫。其后,简要分析我国民事裁定本身所具有的重要功能,如保证国家法律、法规的具体实施、保证诉讼顺利进行等等。最后,就我国民事裁定的类型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为在后文详细阐述我国民事裁定救济制度打下基础。
第二章是对民事裁定救济制度的概述,通过对民事裁定救济制度的概念、特征以及内在机理的阐述,剖析我国民事裁定救济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法院时常随意运用判决或裁定、裁判类型适用比较混乱,注重判决的效力、缺乏对裁定效力的应有尊重等等。同时,以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民事裁定救济方式的规定为基础,对民事裁定救济途径进行了分类,即复议、上诉审以及再审。
第三章是对我国民事裁定救济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进行了完整论述,本章紧密承接第二章内容,对民事裁定救济从复议、二审上诉、再审制度三种制度上分别加以剖析。在民事裁定复议制度中,主要论述了民事裁定复议的缺陷以及完善。在民事裁定上诉审程序中,不仅阐述了我国民事裁定二审上诉程序的目的以及法理基础,还对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民事裁定二审上诉制度进行了介绍,在对上述立法例有较为全面了解的基础上,阐述我国民事裁定二审上诉制度的弊端及其完善措施。民事裁定再审制度是程序完善的基础,其后以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民事裁定再审的规定为线索展开对民事裁定再审问题的研讨,讨论的焦点集中在于我国民事裁定再审程序中的弊端及其完善。
(二)研究的方法
1.文献查阅法。运用文献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2.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有关民事裁定救济进行比较分析,指出民事裁定救济对现实社会的意义和局限性。
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民事裁定救济理论做较为系统、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把民事裁定救济置于社会背景下,对其理论本身的价值做探讨,来确证其民事裁定救济在现实社会的应用中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意义。
(三)研究的进程
1.20XX年8月——20XX年2月,查阅文献,收集资料。
2.20XX年3月——20XX年5月,撰写开题报告,并参加开题。
3.20XX年6月——20XX年12月,完成论文初稿。
4.20XX年1月——20XX年3月,修改论文,完成论文第二稿。
5.20XX年4月——20XX年5月,论文定稿,并参加答辩。
四、前期研究基础及主要参考文献
(一)前期研究基础
本文以民事裁定救济的目的及意义为切入点,分析了民事裁定救济的涵义、分类、存在的原因以及效力。机制问题上的缺陷,并针对笔者界定的民事裁判瑕疵完善相应的救济机制。民事裁定是人民法院执行机构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运用国家强制力依法采取裁定措施,强制负有裁定义务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完成一定义务,实现裁定权利人权利的司法活动。执行程序的职权性和强制性决定了债务人必须容忍并服从裁定行为。
(二)主要参考文献
1.著作类
[1]李浩主编:《强制执行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
[2]童兆洪著:《民事执行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1版。
[3]黄金龙著:《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实用解析》,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第1版。
[4]谢怀拭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
[5]于喜富主编:《民事强制执行制度创新与争鸣》,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第1版。
[6]齐树洁主编:《民事程序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2版。
[7]肖建国主编:《民事诉讼程序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邓辉辉著:《既判力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法]让文森、塞尔日金沙尔:《法国民事诉讼法要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10]邓辉辉著:《既判力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梁启明、邓曙光译:《苏俄民事诉讼法典》,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
[12]EdwardD.Re&JosephR.Re,Remedies,FoundationPress.[M].At2(5thed.,2000),page78.
2.论文期刊类
[1]石洪彬:《论强制执行救济》,载霍力民主编《民事强制执行新视野》,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2]黄伟:《论完善我国的强制执行救济制度》,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3]黄胜春、韩俊:《民事上诉权的法理透视》,载《江西法学》,1994年第4期。
[4]马登科:《程序上的执行救济与实体上的执行救济》,湖北社会科学2001年第8期。
[5]张卫平:《论民事诉讼法中的异议制度》,载《清华法学》2007年第1期。
[6]李霞:《论执行救济制度及其重塑》,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l期。
[7]童兆洪、林翔荣:《民事执行救济制度刍论》,比较法研究2002年03期。
[8]金瑞林.环境侵权与民事救济~兼论环境立法中存在的问题.中国环境科学[J],1997第3期:38页.
[9]邱聪智.公害与环境权.载台湾:法学评论[J],第42卷第1期:58页.
[10]陈泉生.环境侵害及其救济.中国社会科学[J],1992年第4期:76页.
[11]蔡虹,梁远.也论行政公益诉讼.法学评论[J],2002第3期:103页.
[12]温世扬、廖焕国.论物权的民法保护之范式——以物上请求权与侵权请求权为中心考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4年第1期:28页.
[13]赵梅生:《关于专利侵权救济的国际比较分析载学术研究》2004年第11期.3.优秀硕博士毕业论文
[1]刘润发.论环境侵权及其救济[D],中南林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03年6月,23页.
[2]钱怡:<论专利侵权救济中的临时禁令制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五、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通过对民事执行、民事执行权以及民事执行救济的相关理论研究,借鉴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相关执行救济制度的经验,分析我国执行救济方面存在的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的措施。
(二)本文论文拟研究的主要内容
民事裁定救济制度是民事诉讼制度的基本设计之一,是民事诉讼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在民事诉讼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对之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和有用性。通过分析民事裁定救济的基本理论,对其的价值、分类、存在原因以及效力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借鉴日本、德国、法国和我国台湾地区民事裁定救济制度的成功经验,从民事裁定基本内涵出发,提出我国现行民事裁定救济制度的不足,从而以程序性裁定救济和实体性裁定救济提出了相对的应对措施,并对其予以完善,是本文的研究的主要内容。
六、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本文在研究梳理民事裁定救济理论的基础上,对民事裁定其救济对社会的现实意义等进行整合和进一步的归纳。
1.研究的重点
本文力图在充分和合理借鉴中外有关对民事裁定救济问题研究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民事裁定救济思想所包括的内容进行重点阐述,从民事裁定救济理论的域外考察的分析论述中,对民事裁定救济在日本、德国、法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的救济进行了剖析总结,这是本文所研究的重点。
2.研究的难点
我国民事裁定救济的缺陷不足是本文研究的难点。
3.研究的创新点
通过对民事裁定救济的解读,为解决国内外社会现实问题,探寻民事裁定救济实际应用中的措施。
七、论文写作提纲
拟论文题目:民事裁定救济的研究
导论
(一)民事裁定救济的目的及意义
1.民事裁定救济的目的
2.民事裁定救济的意义
(二)我国民事裁定救济的特征
(三)民事裁定救济的研究现状
1.国际上对民事裁定救济的研究现状
2.国内对民事裁定救济的研究现状
(四)本文的基本思路
第一章民事裁定救济的基本理论
(一)民事裁定救济的内涵与价值
(二)民事裁定救济的分类
(三)民事裁定救济的存在原因
(四)民事裁定救济的效力
第二章民事裁定救济的域外考察
(一)日本民事裁定救济
(二)德国民事裁定救济
(三)法国民事裁定救济
(四)台湾民事裁定救济
第三章我国民事裁定救济的的缺陷及构建措施
(一)我国民事裁定救济的的缺陷
1.缺少债务人救济
2.缺乏案外人执行异议制度
3.民事裁定过程中没有全面的程序保障
(二)构建我国民事裁定救济的措施
1.程序性裁定救济
2.实体性裁定救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浅谈本科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是培养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机环节,是大学本科生今后就读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的前期训练。开题报告是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毕业论文写作中举足轻重。笔者拟就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撰写和答辩问题进行探讨。
一、开题报告的含义
本科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是大学本科生在完成文献调研(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文献综述的撰写)后写成的关于毕业论文选题与如何实施的论述性报告,是开题者对毕业论文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开题报告主要说明选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本科生作开题报告的时间一般在第七个学期末或者第八个学期初,即基础课程学习完成之后,研究工作实施之前。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二、开题报告的意义
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一般没有硕博研究生开题报告要求严格,在深度和广度上也小于科研课题的开题报告。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主要意义在于使大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的开题,熟悉科研工作的一般步骤、流程和解决科研课题的思路与方法。同时,在本科毕业论文的形成过程中,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是提高毕业论文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开题者可以通过开题报告把对课题的认识和想法加以整理、概括、提炼,并通过开题报告的答辩明晰解决课题的思路,纠正一些可能错误的方法,以使具体的研究目标更加明确,解决的方案更加切实可行。
三、开题报告的内容
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选题研究内容、选题研究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调研计划及主要参考文献。由于开题报告主要体现论文的构思和写作的大致思路,因而篇幅不必过长,一般以2000字左右为宜,但要侧重把计划研究课题的题目、研究的大致思路、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等说清楚。
1.选题目的和意义
选题目的和意义就是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研究这个课题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有什么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其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的有关历史背景,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或现实应用中存在这个问题,有研究的必要性。要写得具体、精炼,有针对性,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
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这一部分内容的写法与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大致相同,但更加精炼。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总结三部分。
3.选题研究内容
基本内容一般包括研究的对象和问题,主要介绍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基本基础理论以及研究内容的确定。重点写研究过程中的主要理论、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包括对解决问题的一些假想或构思,可以问句的形式进行陈述。
4.选题研究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的技术路线”主要涉及研究中需要的一些基础理论,包括收集的文献中的一些论点或论据;“研究方法”一般指归纳、分析、证明、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和“怎样做”;“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论文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开题者对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构思。
5.调研计划及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般应以文献综述部分所引用的第一手资料为主,以创新性强、可信度高、科学性强的核心期刊文献为主,且一般要引用新文献,这些文献相对来说容易反映选题的研究最新进展和争论焦点。参考文献格式的写法可参照一般正式发表的学术期刊上的格式来写。
调研计划中,方案的制定要做到切实可行,操作性强。因为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周期偏短,在这一部分一般不提倡难度较大的调研方案。相反,一些电子文献的查找、简单的实验或就某个问题的问卷调查,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
四、开题报告的答辩
关于开题报告的答辩,研究生的答辩时间一般是一个小时。由于每个教师指导的本科生较多,同时其要求没有研究生的标准高,因此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答辩的时间较短,一般是陈述10分钟,然后评委提问和学生回答问题约10—20分钟。因此,文献综述部分宜精炼,不能为求全面而掩盖了综述的重点;同时,应该把报告陈述的重点放在拟研究的内容或关键问题上,并在陈述时对拟研究的内容进行必要的阐述,尽量解释内容的含义,以及自己对此的观点或打算着手解决的构思,使人容易明白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创新性。另外,在评委提问过程中,要注意倾听,认真思考,对不能回答的问题最好明确表示不懂,不能糊弄评委。要认识答辩的目的,答辩不是为了蒙混过关,而是通过答辩,从评委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中明白研究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使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受到启发。
五、开题报告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般来讲,学生在写开题报告时,往往只是知道开题报告要填写的表格及需要填写的内容,但难有一个可以参考的范例。所以,在写作中仍然有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
1.文献综述部分力求精练
简要介绍选题所涉及的主要概念、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主要存在的问题,切忌长篇大论。关于这一部分的写作,很多同学常常是将文献综述的内容直接粘贴到开题报告中来,冲淡了开题报告的主题。正如前面所述,开题报告的重点应放在陈述拟研究的内容上而不是陈述文献综述。因此,这一部分的写作其实是单独文献综述的“综述”,即浓缩或提炼。另外,学生在写作中,要注意一些叙述的术语表达。例如,许多学生往往在开题报告中作如下的叙述:“本文主要对……问题进行了……研究”。须知,开题报告是在毕业论文形成之前就要写的,而文章还没有形成,因此建议改成“本选题主要对……问题进行……研究”。
2.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部分,在写作中要简短醒目,叙述清楚
很多学生在写作此部分时,常常叙述得很多,而一些常识性的问题也成了其研究的关键问题。有同学在写作时,把一些概念的定义也作为研究关键问题,给人一个无论什么问题都是关键问题的感觉。关键问题一般应是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在这部分要把关键问题和选题用到的基础理论分清楚。
3.关于开题答辩进行中的问题
为了使评委能对开题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在开题时最好能用幻灯片进行演示。在演示时,应重点展示研究的思路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必要的时候可以边展示边口头阐述,以便评委能对方案的可行性有一个较好的把握。
4.关于开题答辩之后的问题
这一部分往往被大家所忽略,很多学生只重视开题答辩之前和进行过程中的准备工作,而对开题答辩之后的工作则极不重视,把开题报告当成了一种“期末考试”,答辩完毕后就不再考虑开题报告的问题了。实际上,开题答辩是对选题是否恰当、研究能否如期进行的一个初步检测,在答辩过程中,答辩评委往往会提许多不曾想到的问题,纠正一些可能错误的认识,帮助同学们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答辩完毕后,应该根据答辩情况,再次修改开题报告,有时甚至可能要重新选题,并且将答辩时的一些思想贯彻到今后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去。
开题报告的基本思路范文2
关键词:本科生;科研训练;教学
科学研究最根本的特征是创新。如何从学生进入大学之初由应试教育过渡到研究性和创新教育,是我国当前大学教育面临的严峻课题。我国目前本科生的医学教育普遍重理论、轻实践[1],医学本科毕业生的科研水平不高,科研意识不强,绝大多数医学生不会撰写医学论文[2],而素质教育对学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生科研训练活动能引导学生将学习的知识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不仅使学生了解医学科研的基本方法,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医学科学研究的兴趣以及对本专业的热爱,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其实践能力,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总结了在本科生科研训练教学活动中的一些体会和经验,为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1 指导老师的要求和合理的带教计划
指导教师对所指导的科研训练的质量负有直接指导责任。指导教师应当具有较强的科研设计和管理能力,并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切实负起指导、检查、督促和审查的职责,指导教师必须熟悉自己所指导的课题内容,掌握有关资料,并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保证学生科研训练的顺利完成,并确保教学的质量。
本科生科研训练具有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它是本科生课堂循序渐进学习的延伸和补充,是学习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团结协作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科研训练,重在训练,重在引导,重在探索,重在参与。因此,在制定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时须讲求其合理性,应强调科研训练的过程,通过科研训练活动引导学生将学习的知识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其实践能力,而非以为目的。
2 科研题目的选取
科研课题的选择是研究过程的起点,是贯穿于全部科研过程的主题思想,是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目标的高度概括[3],应尽可能体现学科的前沿性和一定的学术性。题目要与所学专业相关,不能太大,并且可行性强,最好是解决临床或科研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主要查阅近5年的中英文文献,在了解课题的研究动态后,找出目前该学科的进展及热点,确立科研课题,使选题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可行性;选题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科室和学校现有的各种条件和资源,可以获得充足病例数或样本量,保证学生在一定期限内可以完成。这个环节不仅是学生掌握基本的文献检索方法,也使得学生对所研究的内容及目前的进展有了充分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3 科研方法的训练
科研课题确立后,指导老师应对学生讲解实验方法和原理,通过理论讲解到实际操作训练、指导,使他们明确如何进行问题的分析,并指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并书写开题报告,让学生知道开题报告的内容、格式、要求,了解开题报告汇报的一般程序和表述方法。在老师的传、帮、带下,通过自我实践锻炼,把学习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主动研究问题,从而熟悉研究步骤,掌握研究方法。指导学生完成课题研究的各项具体工作,提高科研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作风。
4 科研数据的记录和整理及统计学分析
在课题开展过程中,科研数据的记录和管理是研究工作能否得到真实可靠的结果和能否持续进行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实验记录撰写格式和要求的介绍,实验数据保存和存档的讲解以及对实验记录真实性和重要性的强调,指导学生在撰写科研记录的同时,树立正确和严谨的科研态度。学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是独立完成的,指导教师主要进行协助以及在学生基于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指导。学生在整体过程中,不仅更为深刻的了解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并与临床紧密结合,同时也使学生对数据的收集、原始数据的检查、数据的记录格式和计算机录入以及数据的整理有了全面的认识。
统计学是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组概念、原则和方法。此环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利用所学的统计学知识,根据资料类型和分布,以及样本量的大小,进行统计方法的选择,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掌握了统计学数据处理的基本思路,也大大提高了科研的兴趣。
5 论文的撰写
指导教师应要求学生有明确的论文写作计划,以确保能按期完成。要遵循三条原则:①科学性,论点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②客观性,论点要符合客观实际,有确凿有力的论据。③创新性,论点要有新意、有独到的见解、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高度归纳,合乎逻辑地分析,而不能平铺直叙;科学的推论和评价,证实所得结果的可靠性,并根据结果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并对各种不同学术观点进行比较和评价;提出今后探索的方向。指导教师要定期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讲解论文的基本格式,检查论文中心是否鲜明,论证是否充分,段落的完整性以及结构是否严谨,并提出具体意见,督促学生不断修改,文字做到简明精炼,通俗易懂。指导学生搜集和阅读有关的参考资料,介绍必要的参考书目。资料是文章的血肉和写作的基础,文章如果缺少翔实的资料做支撑,就会空话连篇,论点也难以成立。论文中凡引用他人的文章、数据、论点、材料等,均应按出现顺序依次列出参考文献,并要要求查明出处、核对原文,做到准确无误。使学生对论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组成部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目标就是围绕素质教育这一主题,开发大学生的自学能力、科研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意志品质等多方面能力和素质[4]。科研训练给本科生提供了理论结合实际的平台,提供了医学科研的方法与内容,和进一步优化自身素养及提高能力的途径,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促科研,但是结合本科生的特点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题目不能太大,否则学生因知识有限而感觉无从下手;②研究过程不能太复杂,应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强;③时间不宜太久,不能占用学生太多时间。通过科研训练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综合素质,也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只有部分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希望今后继续完善,使得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提高本科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甘庆华.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实践与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5):873-874.
[2]郭莲军,曾金华,吕青,等.七年制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3):266-267.
开题报告的基本思路范文3
关键词:江苏省教科研;标准解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11-0016-05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建设标准(暂行稿)》(以下简称“标准”)是根据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研制而成,适用于全省各级各类课题研究,目的是进一步规范、引领课题研究,促进课题研究由重数量向重内涵、重质量、重品位转型,促进我省教育科研出更多的优秀成果、精品成果。现结合基础教育课题研究的实际,对“标准”进行学理分析和解读。
一
“标准”共有一级指标5项,分别是“精心选题”、“精细设计”、“精当操作”、“精彩呈现”和“精致管理”,我们把它们称为精品课题建设“五项要求”。对这5项指标的理解,重点要放在对“选题”、“设计”、“操作”、“呈现”和“管理”内涵的准确把握上,抓住课题研究这5个环节最本质的东西,体现各自的规范性和专业性。
精品课题作为一个完整产品,强调全面性和系统性。5个环节中,“选题”、“设计”、“操作”和“呈现”是课题研究从启动到结束所要经历的4个程序性环节,前后衔接,环环相扣;“管理”渗透在这4个环节中,与它们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5个环节共同构成了一项完整的课题研究,缺失其中任何一环都谈不上严格意义、科学层面上的课题研究,更不能称之为课题研究中的“精品”。
精品课题的衡量标准要明确具体、可测可评。每项一级指标均有3项二级指标,进一步分解和规定了一级指标的内容,使之更具体、可操作、可评判。之所以把每项一级指标分解为3项二级指标而不是各不相同的若干项,只是出于整齐划一方便记住的考虑,3项二级指标也基本体现了一级指标所应包含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内容。二级指标合起来正好是15项,我们称之为精品课题建设“15条细则”。每一条细则均有丰富内涵,需要课题研究者和管理者结合自己研究和管理的具体课题仔细琢磨、准确把握。
精品课题的衡量标准要重点突出、权重分配恰当。5项一级指标的权重,“精心选题”、“精细设计”各为15分,“精当操作”、“精彩呈现”各为25分,“精致管理”为20分。“选题”和“设计”的权重最低,是因为这两个环节属于研究的前期准备阶段,还只是“研究设想”。精品课题重点考察的是“做法”和“效果”。“操作”和“呈现”这两个环节是最能体现“做法”和“效果”的,所以权重最高。“管理”也能体现“做法”和“效果”,贯穿课题研究的始终,本身也有规范性和专业性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规范而专业的管理能促成规范而专业的研究,一项好管理就能带出一个好课题,所以“管理”的权重不能太低。
二
“选题”、“设计”、“操作”、“呈现”是任何课题研究从启动到结束都必须经历的4个程序性环节,给它们分别加上“精心”、“精细”、“精当”、“精彩”4个形容词,实际上就是要求精品课题必须在“精”字上下功夫,“精”的核心就是规范与专业。
1.关于“精心选题”
严格来说,“精心选题”包括课题的选择与论证两个环节,其中还涉及课题名称的表达。结合中小学幼儿园课题研究实际,我们所强调的“精心选题”主要体现在:
第一,突出问题解决。中小学幼儿园课题研究必须聚焦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以问题解决为导向,通过问题解决促进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问题在前,课题在后,以课题的方式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始终是中小学幼儿园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解决学校发展中出现的“校本”问题、迫切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大多数老师都有兴趣和愿望参与研究解决的问题,始终是中小学幼儿园课题研究尤其是学校“主课题”研究必须坚守的“问题立场”。
第二,明确研究定位。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学校,产生的原因不同,问题解决的方式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是全面推进还是重点突破,推进到什么程度,突破在哪几个点,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应用研究与创新研究、中长期研究与“短平快”研究等等关系如何处理,这些都涉及研究定位,需要予以明确。
第三,合乎研究的基础与条件。好选题除了要有问题针对性和定位准确性,也要与研究的基础和条件相适应。如学校是否能提供相应的物质和制度保障、财务和时间支持,老师是否具备与课题相关的知识背景、知识结构、研究素养等。
第四,有适切的名称表达。好课题需要有好的课题名称,好的课题名称需要适切表达。适切的表达首先是简洁,让人容易记住(超过20个字的课题名称、用正副标题虚实结合表达的课题名称需要仔细斟酌);其次是合乎语法规范,“主谓宾”让人一看就明白;第三是突出课题核心概念,但核心概念以不超过3个为宜,不能为“标新立异”而提出一些违背教育共识和学术规范的核心概念;第四是体现鲜明的价值取向和明确的研究定位。
第五,有充分的前期论证。对课题进行前期论证就是对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再聚焦和再分析,对课题的意义与价值进行再认识,对课题名称、核心概念、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等进行再思考、再选择、再确认的过程,目的是进一步发现、认清、彰显课题研究的独特性、创新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课题选择必须以充分的前期论证为依托,通过前期论证将课题选择与课题设计连结起来通盘考虑。
2.关于“精细设计”
“精细设计”围绕课题的核心思想、整体框架、基本结构和主要流程而展开,是对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进行相对完整、严密周到的策划和安排,具体表现为:
第一,清晰表达课题核心思想。课题研究需要概括提炼出课题核心思想,这是课题研究的灵魂,是精品课题必须具备的东西。核心思想是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而渐渐丰富、完善的,但在课题设计阶段认识和理解到什么程度,表达就要到什么程度。要针对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地把课题提出的实践依据和理论依据思考、表达清楚,把课题所涉及的核心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思考、表达清楚,把课题的价值取向和所要达成的理想状态思考、表达清楚。思考、表达得越清楚,说明对课题的认识和理解越到位,也就越能统摄和引领课题研究。
第二,把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当作一个整体来设计。研究目标指向问题解决,需要清晰描述问题解决后所达成的结果状态,要体现一定的概括化、抽象度和层次性,能够被整体把握;研究内容落实、分解研究目标,是研究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和操作化,不能脱离研究目标随意扩大或缩小研究范围和内容;研究过程涉及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和阶段研究负责人,计划性、统筹性、操作性最强,需要考虑周全;研究方法暗含在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过程中,需要有对应的选择和设计。
第三,重点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设计。内容设计要:(1)结构完整。要回到课题名称、课题核心思想、课题核心概念上来整体构思研究内容,体现研究内容的结构化、完整性。(2)重点突出。根据课题定位,确定某几项内容作为研究重点。(3)特色鲜明。课题研究的特色,实践操作的特色,需要在研究内容上有所体现。方法设计要与课题的目标和定位相适应;与研究内容相匹配;体现不同研究方法独特的研究路径、步骤。方法的选择、设计和运用是浑然一体的过程,需要从课题申报开始考虑清楚,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得以体现,在成果的最终表达上有所呼应。比如,既然选择了“案例研究”,就要把有关案例研究的设想说清楚,包括案例的选择(选择哪几类案例、各类案例的选择范围多大、选择的标准如何确定)、相关材料的收集(收集哪些与案例有关的材料、采用什么方法收集)、案例的呈现与分析(怎么呈现案例、怎么分析案例)。这样说清楚了,案例研究的规范性和专业性才能体现。这样做扎实了,案例研究的成果才能丰富、多样、有研究的味道。
第四,在设计中有所追求。(1)追求创新。要通过课题设计,让人深切感受到课题在思想、视角、路径、方法等层面所体现出的创新程度。(2)追求实在。尽可能结合自身感受真切表达对课题的理解和认识,尽可能根据自身研究能力和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方法。(3)追求特色。除了研究内容要有特色,课题名称的表达也要有特色,有特色才会让人过目不忘。(4)追求适切。选题有充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能够在课题核心思想引领下思考、设计、表达研究的各个主要环节,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关联和匹配。
3.关于“精当操作”
“精当操作”是对课题实施而言的,主要体现在:
第一,制订详尽周到、切实可行的课题实施方案。课题实施方案与课题设计有联系也有区别。课题设计写在课题申报评审书中,有固定的书写格式与内容要求,是写给评审专家看的,要突出课题的特色和亮点。课题设计得好,评审通过的可能性就大。课题实施方案写在课题立项后正式实施前,是写给参与课题研究的所有成员看的,要让他们看后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是课题研究的“施工蓝图”。课题实施方案没有固定书写格式,每个课题组都可以写出自己的风格,只要能够回答清楚课题研究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谁来负责做”这四个问题,就是一份好的“施工蓝图”。千万不能把课题设计完全等同于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以实施方案为蓝本展开研究。(1)确保每个子课题都有专人负责、分工落实;(2)严格按时间进度安排完成相应的研究任务;(3)合理运用课题所涉及的研究方法,体现不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4)及时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体现研究成果的连续性、丰富性和多样性;(5)根据研究的实际进展情况,在研究中不断修正、完善实施方案
第三,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就要做成什么样的研究。当前,教育科研方法已越来越呈多样化、交叉化趋势,作为课题研究者,选择了某种研究方法,就要遵循这种方法规范,体现这种方法独特的研究路径和步骤。比如“案例研究”,就必须严格按“案例的选择”、“材料的收集”、“案例的呈现”、“案例的分析”来展开研究。“行动研究法”需要立足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发现和解决问题,是一种包括“制订计划、开展行动、评估效果、反思改进”四个环节的循环研究,涉及众多教育科研方法的综合运用,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行动。
4.关于“精彩呈现”
“精彩呈现”是对研究成果而言的,主要体现在:
第一,呈现丰富多样、与课题高度相关的成果,体现成果的有效性。所谓丰富多样,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有一份全面反映课题研究总体概况和研究成果的课题研究报告。这是任何课题在完成研究任务后都必须拿出的一份成果主件。(2)有一系列能够支撑这份研究报告的成果材料,包括专著、论文、各种案例、视频、光盘、网站(网页)、其它各种研究过程性资料等。(3)在一系列成果材料中,能够分辨出成果主件与成果辅件。所谓与课题高度相关,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研究成果是在课题立项以后取得的;二是指各类主要成果所反映的内容与课题核心概念密切相关。所谓成果的有效性,主要就是研究成果要把课题研究与改善实践之间的关联性揭示清楚,呈现说服力强、站得住脚的研究效果和结论,包括课题研究在哪些方面有效改善了实践、改善到了什么程度等等。
第二,呈现研究的展开过程,给人以方法论启迪。好的研究不仅要呈现丰富的成果,也要呈现成果取得的完整过程,给人以方法论启迪。作为研究者,一方面要善于从他人的课题研究中观察学习课题研究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要学会总结和表达自己的方法论成果。就中小学幼儿园课题研究来说,这样的总结和表达,最基本的思路有两条:(1)内容性总结和表达。也就是研究内容(或者说几个子课题)有几项,就把每项内容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呈现出来。(2)过程性总结和表达。也就是按总课题研究阶段的划分,把每一研究阶段的研究方法呈现出来。这样的总结和表达,呈现的是每个研究阶段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第三,突出研究主张和实践举措。李吉林老师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纵观她的情境教育研究历程,可以发现她既不脱离教学实践,又不忽视理论学习,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建构中不断明晰自己有关情境教育的研究主张和实践举措,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以“美”为突破口,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儿童活动”为途径。这样的总结和表达,说它是理论话语,却很通俗;说它是实践话语,又有理性。能够把理性和感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清楚表达自己的研究主张和实践举措,这是中小学幼儿园每一位致力于精品课题建设的研究者必须努力追求和具备的专业素养。
三
从“十二五”开始,我省教育科研管理的总方向就是抓内涵、抓质量、抓品位。制订目前这样一个“标准”,也是在朝这个方向努力。怎么来抓,还是要从课题管理入手。从某种意义上说,好管理能成就好课题。
1.重过程
这是老生常谈的话,也是必须不断重提的话,因为即使到目前,课题研究中“重两头轻过程”的现象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过程管理怎么管,一要抓全程——关注研究的整个过程;二要抓重点——不同研究阶段有不同的管理重点。课题申报及其相关准备属于研究前期,管理重点是确定选题、围绕选题收集文献、按要求认真填写课题申报评审书、组织选题论证、吸纳选题论证时专家的合理化意见修改完善课题申报评审书;课题从开题到结题属于研究的主体阶段,开题论证、中期汇报、结题鉴定是这个阶段不能缺少的三次重大活动,要认真组织。不仅如此,根据研究的需要和可能,组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术研讨,在研讨中充分体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是这一阶段需要突出的管理重点;结题以后,如何进一步总结、提炼、呈现研究成果,扩大成果影响,深化和拓展后续研究,仍然需要做好管理工作。
2.重积累
课题研究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长期积累。有长期科研积累的人,才有勇气和底气承担不同的科研任务。因此,无论是课题研究者还是课题管理者,都需要重视科研的积累问题:(1)积累研究文献。做一项课题,尽可能把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找齐,写出一份文献综述最好,能够把文献资料和文献综述装订成册供课题组全体成员学习参考更好,能够做到做一项课题保存一套文献资料则好上加好;(2)积累过程性研究资料。过程性研究资料主要包括研究方法类资料(调查问卷、访谈提纲、课堂观察表、评价测量工具等)、研究活动类资料(活动时间和地点、活动主题和形式、参与活动人员、活动内容和资料呈现方式等)、重要阶段性文本资料(课题申报评审书、课题立项通知、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结题报告等)三大类,其中研究活动类资料是最能体现“过程性”的,不仅要重视收集整理,更要重视分析和运用;(3)积累阶段性研究成果。不断强化成果意识,根据课题总体安排,及时推出阶段性研究成果,分门别类地做好成果的归档工作;(4)积累研究经验和教训。经验和教训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都会有所体现,需要及时反思总结。
3.重细节
课题管理是个“技术活”,也是一项“细腻活”,在大方向明确的前提下,需要关注细节。细节看清了,才更容易发现管理中的漏洞或不足。比如筹备组织一次开题论证活动,需要关注的细节有:(1)材料准备——有没有提供课题申报评审书、开题报告、重点子课题实施方案、相关文献资料汇编这四类重要文本。如果只是提供了一份开题报告,说明课题组在开题论证的材料准备上是很不充分的。(2)论证专家成员构成——有没有根据课题特点,兼顾到理论工作者、实践工作者和科研管理者三方成员的结合。(3)对专家论证意见的处理——是听听而已,还是认真记录整理、会后组织讨论,把专家提出的中肯意见充分吸纳到课题研究中。文本上的细节也是需要重视的,比如校对问题、排版问题、文献引用的注解问题等等,都要符合规范。
4.重创新
无论是课题研究,还是课题管理,都有一些程序化、程式化的规定和要求。这些规定和要求,本身就体现了科研的规范与专业,既要遵守,也要创新,否则会让课题研究索然无味。创新既可从大处着眼,也能从小处入手。就“大处”而言,如何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课题管理,这肯定是一个必须要走的路,需要每一个课题管理者思考、探索;就“小处”来说,即使是一项传统的科研活动,只要管理者有创新的意识,也会有创新的空间。比如同样是开题论证,南京市力学小学就打破了传统的开题模式,把“基于学科特质的小学研究性课堂的深化研究”的开题汇报分为四个板块:回眸研究性课堂、初探学科特质、建构学科主张、想象未来课堂。每个板块又让一组教师以不同的形式加以呈现,同时将有关课题的文本材料提供给论证专家。这样的开题活动,把握了科研的本质,创新了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拉近了课题与老师的距离。
Construal of Jiangsu Construction Criteria on Education Planning Fine Subjects
CAI Shou-long
(Jiangsu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Nanjing 210013, China)
开题报告的基本思路范文4
课题研究计划不同于课题申请表,是一份具体的实施计划书。课题申请表只是一个大致的设想,如同要盖一个大楼,计划盖写字楼还是公寓楼,多大面积,投资多少,几年完成,是个大致的框架。而课题实施计划则是一张施工蓝图,包括具体的工期、用料,施工要求都有,是一个可以操作的具体图纸,看着它就能把楼盖起来。
课题研究计划一般包括如下几部分:
1. 课题基本情况
简要介绍课题的来源、研究类型、实验时间等。
2.课题的提出(或研究的目的)
为什么要研究这项课题,目的是什么。
3.课题研究的假设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解决什么问题,预期会有什么结果。
4.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
这一部分要尽可能具体化,越具体越便于操作。
5.预期的研究成果
举例: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验”
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基本情况
1.课题名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验
2.课题来源: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KES016)
3.课题研究类型:应用研究
4. 课题负责人: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敏勤
5. 实验时间:2002年至2004年
二、为什么要进行这项实验(课题的提出)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学习方式基本概念和转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性略)
所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人们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研究日渐增多,但怎样把这种新的教学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步骤,使基层中小学教师便于操作和评价,真正引导学生在学习方式上产生实质性的变化。这不仅需要理论的研讨,更需要具体的实验。本课题计划在理论研究的同时,调查中小学生的现有学习方式,并进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验,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三、课题研究假设
本课题研究的二年的时间里,也正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市逐步推广的时间,本课题主要达到如下目标:
1. 通过理论方面的研究,发表一些有价值的关于学习方式的论文和实验报告,以此来指导实验的进行和新的学习方式的推广;
2. 通过实验,探索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3. 通过以上的研究和实验,使实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明显提高,为新课程在我市的推广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和实验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在理论方面进行学习方式的系统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法搞清学习方式的概念、范畴、作用,把传统的学习方式与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对比研究;通过调查法了解天津市中小学生现有学习方式及存在问题,提出转变学习方式的目标、步骤和预期效果。
2. 进行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实验
课堂学习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主要场所和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比如,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讲,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自主探究学习。所以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我们计划在实验学校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激发者。其次在课堂教学中限定教师讲授的时间,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和学习的
主动权。第三,在研究教师教学方式的同时,同时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做到教师少教,而学生能够多学。
3.进行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的实验
随着我市办学条件的改善,许多学校已经有了校园网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将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教育的技术化趋势,成为近年来教与学改革的热点。随着教学中的技术含量的提高,电脑、网络技术等成为学生学习手段之一,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和媒介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我们计划在有条件的实验学校中进行计算机环境中学习的实验,探索这方面成功的经验和方法,为其他学校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五、实验的组织形式
本课题组由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验教师组成,理论研究部分由课题组负责人王敏勤负责,问卷的调查和组织由津南区教科室诸金英和大港二中刘志奇负责,实验部分由大港二中刘志奇具体负责。我们计划在大港二中进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验,因为大港二中(初中)已经进行了课程改革。
六、实验的实施步骤和方法
(一)实验的步骤
1. 撰写研究和实验方案(2003年1—2月)
课题研究方案由王敏勤负责撰写,课题实验方案由刘志奇负责撰写。每个实验教师根据课题组的要求写出本学科具体的实验方案。
2. 实验的实施和总结(2002年3月——2004年10月)
(1)实验教师根据本学校的实验方案开始实施(包括理论的学习),实验老师可边学习边实践。从2003年春季学期开始到2004年暑假,各实验小组每学期末都要写出阶段实验报告,总结一学期来的实验成果,研讨存在的问题,写出下学期的具体实验方案。
(2)2004年10—12月,各实验小组撰写实验报告,课题组汇总各实验小组的成果,撰写本课题的研究报告,接受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专家鉴定。
(二)实验的方法
严格的教育实验应采取对照实验法,即在平行年级中设置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以观察实验的效果。这样能保证实验的信度和效度,说服力强。
七、预期的研究成果
课题组计划在两年的时间发表和出版相关的论文和著作,指导实验老师的实验工作。2004年底撰写《研究报告》,准备接受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专家鉴定。
1、课题提出的背景;
2、课题研究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个部分也可以合并归入“课题提出的背景”部分); 这两个部分着重回答“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 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4、课题研究的目标; 6、课题研究的方法; 7、课题研究的步骤; 8、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从3--8部分,回答“这项课题是怎样进行研究的?”5、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结题报告的这8个部分,除了第8部分外,从第1到第7部分在填报课题立项申报表、在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在开题报告中,都有要求,内容基本相同。到了撰写结题报告时,只须照抄或作适当修改就可以了。而第8部分,则需要通过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回顾、梳理、归纳、提炼。有时候,第7、8两个部分也可以合并写。
9、课题研究成果;
这个部分是回答“课题研究取得哪些研究成果?”
10、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实验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的结构,基本上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相同。它们之间的差别在3个地方:
1、研究报告中的第3部分“课题研究目标”,在实验报告中应改为“实验假设”。
开题报告的基本思路范文5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政治课 情境创设 探究
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观念,情境教学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通过具体情境创设,教学能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要求,达到我国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情境教学的创设
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的基本思路应该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让学生充分参与为前提,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社会和学生生活为基本内容,以问题引导为方法,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达到促进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学习质量的目标。
1.教学情境应着眼于现实生活,与学生实际紧密联系。
政治课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教学形式的局限性,使得它与学生的实际尚存在一定的距离,而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恰当的教学情境必定是取自于现实生活,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学生所关心的或有能力关注的现实问题;能让学生在课堂中走向生活,把认知过程与生活体验融合起来。如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生活中送生日礼物这一实际创设了几个连贯的情境,其中之一是这样的:“女儿:哎,小婷的生日礼物真难买啊!妈妈:有啥难买的,商店里礼物多着呢!女儿:不是为这。妈妈:那为啥啊?女儿:唉,上个月,她天天下‘流星雨’,这个月迷入了‘韩流’之中。我是不清楚她下个月会爱好什么。妈妈:哦,原来是这样啊!”这些情境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在分别表达自己的观点后,总结出这种心理属于从众心理。教师接着问:“如何评价这种心理呢?”这就使学生产生了探求正确答案的强烈欲望,因为这一情境贴近学生实际,有较强的亲和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促使他们自己去学习寻求正确答案,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情境应设置带有针对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究。
探究始于问题,而问题的发现及提出常常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张力”越强,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一些教学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启示下去主动思考问题,探求新知。正如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米勒所说:“教师应该较少详述事实,较多提出问题,较少给予现成答案。”例如在《兼顾效率与公平》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出示了这样的一段材料:“现在某电脑城A店和B店均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我们来看看他们各自的招聘要求和报酬。A店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报酬:30元/天。B店要求:会说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报酬:底薪10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10元佣金。”现要问:(1)这两个招聘启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如果你是老板,你会采取哪种分配方式,为什么?(3)如果你是应聘者,你更愿意到哪家店工作?为什么?学生在这一系列问题的启示下,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新知。因此,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教学情境应保持价值中立,为学生留出更广的思维空间。
根据《课程标准》中“提倡启发式的教学原则,通过启发学生勇于提问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讨论、辩论等方式,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学习见解的机会,调动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以深刻掌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的要求,应该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思考和感悟,这样,可以为学生留出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果在情境中已有老师带有倾向性的提示,这样的情境就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这在实践中是不足取的,因此要避免这种情况。例如在《依法纳税》这一教学内容中,教师出示了这样一个情境:“学生王某和家人到某饭店吃饭,结账的时候,王某的爸爸问售货员能否优惠一点,售货员回答说,不要发票就可以优惠。所以王某的爸爸就没有要发票。”然后请学生评价材料中人物的行为。由于从情境本身看不出明确答案,因此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再让他们经过学习、讨论以后来回答,问题的答案就不难得出。
4.创设教学情境应让学生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然也应是教学情境创设的积极参与者。创设情境绝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是师生情感的交融、相通过程。教学中的“师”与“生”是教学情境的两个极,教学行为是教学情境的中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交流,是通过教学行为显现出来,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如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去看了一些关于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纺织业所遇到的问题的材料,然后让他们把看了材料后的一些想法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经过汇总,在新授知识前展示了以下问题情境:
(1)有人说:有钱能有粮,无粮也不慌,而且,我国主要粮油产品的市场价格均高于世界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入世后,我们就能买到便宜的农产品,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发展其他各业,而到国外去购买粮食。这种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2)加入WTO后,我国农业会面临哪些挑战?又会带来哪些机遇?
(3)材料上说人世后我国好多农产品、彩电等遭到国外的反倾销,什么是倾销和反倾销?为什么入世后我国出口产品遭遇的反倾销诉讼比以前多?
让学生在主要是由自己参与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探求、感悟新知。在这样一种情境创设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而且可以获得一种从未有过的全新体验。
5.教学情境的形式应体现出多样性。
教学情境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如:文字材料情境、图表材料情境、漫画情境、演示情境、动画情境、视频情境、教师的语言渲染、生活实例列举,等等,利用网络平台辅助创设情境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选择。不论采取哪种形式,只要能服务于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给学生带来感悟新知的情感体验,就应该采用,不应拘泥于一种形式。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按照新课程标准,高中政治必修科目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
鉴于高中时期是关系到学生的前途的关键期,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非常重要。我认为情境教学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优化情境教学的理性思考。通过理论研究、历史比较和对已有经验的反思,优化情境教学的价值取向、性质、维度、功能、结构、类型、基本模式,以及情境教学的优化机制与模式的理性思考等。
(2)多元化情境教学的探究。教师要根据政治课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多种情境,并以此为载体展开富有实效的情境教学。可以尝试从从趣味性、问题性、针对性、思辨性等角度来创设具体教学情境。
(3)情境课程的校本化研究。探索如何以学校为基地、以课堂为基地,结合学校(包括班级、学生)自身的实际,通过课程改编、课程重组、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等方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生活之间的互动开发课程资源,创造课程经验,构建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开发等方面独具特色的校本化课程。
2.研究方法。
(1)文献法:借助各种理论、经验、文献,实时指导研究。
(2)实验法:选定个别对象或整体,进行研究分析,对比整合。
(3)总结法:时而不时地进行分析总结,汇报,及时调整,根据研究内容写阶段性报告。
(4)调查法:调查,访谈,问卷有关创设情境教学效果。
(5)案例研究法:对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同时,辅之以课堂观察法、学生访谈法、作业测量法等实验研究方法,以期取得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
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本课题组成员利用萧山图书馆和网络收集有关教学情境的理论,惯于积累大量的课例,注重教学反思和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可以说课题组成员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一定的科研组织能力,对于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思路、方法有较深刻的认识,对于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已取得共识,对其所依据的理论从实践的结合上形成一致的成果预期。
2.本课题组注重完善组织建设和实践探索。建立课题核心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合作研究,加强课题管理。充分利用情境教育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获得的成功经验,推进本课题的研究。依托学校教学资源及条件,鼓励教师走实践研究的道路,扎根于教育教学实际的土壤,从鲜活的现实生活中研发课程资源,积累研发经验,加强实践研究中的尝试、反思、对话与合作,共同提升实践智慧。本校也十分注重教育教学理论的探究,一些教师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都有较好的科研水平,互帮互助,有良好的学术探究氛围。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1年7月)
(1)课题论证与申报。
(2)课题立项及制定研究方案。
2.课题实施阶段(2011年8月―2012年2月)
(1)根据方案要求开展政治情境教学,写好中期读书笔记。
(2)课例研讨,写好教学案例。
(3)进行调查问卷,反馈情境教学。
(4)写好阶段报告。
(5)教学实录,进行观摩研讨,体验情境教学。
3.实验总结阶段(2012年3月―2010年5月)
分析整理资料,准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论文。
五、课题研究成果表达形式
1.课题研究开题,结题报告。
2.优质的论文,经验总结,案例,优质课的教学设计汇集成册。
3.组织课堂教学展示、实绩展览等活动。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政治课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对改变政治课在学生中不太受欢迎的局面,会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2]文学荣.新课程下教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能力培养与提高.新华出版社,2005.4.
开题报告的基本思路范文6
【摘要】本文阐述了水产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在动物生理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实验教学理念,从动物生理学实验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动物生理学实验 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
水产动物生理学是水产养殖、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水族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水产动物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验性较强的科学,它的许多机理都来自于实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操作等专业技能,建立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从系统、器官和细胞水平了解生物的生理功能的作用途径及调控机制,熟练的实验技能,加深其对水产动物生理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了适应沿海都市型农业人才的培养,必需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要狠抓实验教学环节,提高动物生理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理学实验中来,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并努力求解的问题。近几年,我们就水产养殖、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水产动物生理学实验课教学进行了不断深入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就以下几方面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作以初步的探讨。
1 水产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1.1 实验教学内容的重新确定
由于教材、教学环境和实验设备等多方面的原因,改革前的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的大部分实验项目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实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基本上还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本课题组从不同角度与学生共同探讨每一个实验的优点和不足,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整。明确了动物生理学实验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适当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1.2 优化和重组实验教学的内容与结构
教学改革过程中,本课程组根据实验内容的难易程度,从“基础、综合设计”两个层次上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综合设计性实验以水产动物在养殖条件下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实验为主,将实验教学大纲中所要求的基本操作融合在每次实验中,反复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基础实验以传统的验证实验为主,其中生理学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等实验,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尽快掌握生理学仪器的使用方法、计算机处理数据及图形的方法。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安排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分离技术,鱼类采血方法;神经、肌肉组织离体方法技术,心脏离体技术;生理指标记录方法训练,包括骨骼肌、心肌肌肉张力记录方法;血压压力、心电图等生物电记录方法与技术。综合设计性实验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设计小型的科研型课题,并鼓励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自拟实验项目和实验方案,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实验室全天开放,最后撰写论文,此项实验与本科毕业论文联系在一起开展。在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课题过程中,首先由教师介绍本实验室的基本仪器设备及现有条件,使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出切合实际的课题;学生明确课题后,根据所选课题,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撰写开题报告及方法和步骤。通过本科论文的研究与本门实验课教学的衔接,不仅使学生学会了通过自学不断地充实自己与完善自己,提高了对生理学领域研究的兴趣,而且完整地经历了一次初步的科学研究实践,加强了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2 水产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2.1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助准备实验
传统的实验课,总是由教师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配合理论教学内容,实验项目的安排多属一些经典实验,学生按实验指导(教程) 规定的步骤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操作,能力得不到全面充分的锻炼,思维得不到开放,又浪费了锻炼的机会。为此,本课题组进行了实验课准备工作的尝试,组织学习兴趣小组,让学生轮流在实验前进入实验室,进行每次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实验分组安排、实验设备与仪器的安装调试、实验药品和试剂的选用和配制、实验动物的暂养等。学生对实验准备工作很感兴趣,非常主动热情;实验室秩序井井有条,原来经常产生的组与组之间乱拿器材和药品、实验结束时遗失东西等现象大有好转。这主要是因为准备工作使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和实验室的安排有了全面的了解,更主要的是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提高了,他们有了主人翁的意识,主动努力完成自己的实验,总想使自己准备的实验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
2.2 更新实验仪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引进现代化实验设备,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环境。动物生理实验室在2006年进行了实验设施的换代升级,利用RM624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使实验能够快速、准确的进行,实验结果更客观、信息更丰富。有利于学生对实验结果、图形的分析,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实验成绩评定制度直接影响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规范的实验成绩考核制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鉴于此,本课程摈弃了以往只根据各次实验成绩计算平均分作为实验成绩评定的方法,不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学生的实验课成绩包括预习报告(20%)、实验操作(40%)、实验报告(40%),每次实验均按上述项目及比例给出成绩。将各班的学生成绩进行排队,最后将学生的实验成绩按百分制进行评定,其中85分以上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20%。这种综合评定课程成绩的方法较之以往采用的方法更加全面、客观与公正,得到了广大同学的认可,也促使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高。
4 结语
通过几年的实践,水产动物生理学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验课面貌大为改观。从多方面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实验,成为实验课的主体。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科研意识以及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巩固和加强学生的动物生理学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激发了其科技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 马恒东,黎德兵,濮洁,等.“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增刊):84-86.
[2] 何建平,李金刚,安书成,等.动物生理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22(4):114-115.
[3] 时菊爱,臧金灿,于新和,等. 谈如何提高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质量[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5(3):225 - 226.
[4] 徐向桂,王坚.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素质教育探讨[J].铁道师院学报,2001,18(1): 56-58.
[5] 冯逵.实验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J].生理通讯,2004,2(23):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