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管理案例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企业管理案例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企业管理案例分析

现代企业管理案例分析范文1

[关键词]:管理人员;档案规范; 素质业务;现代化管理

[abstract] enterprise file is to show enterprise in production,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activities of to the country, the society and the enterprise has the preserved of the value of all forms of file material. File management results with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decided the enterprise resource allocation orientation and patterns, and decide the enterprise's business landscape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o realize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strategy,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management of far-reaching influence.

[key words] : management personnel; File standard; Quality business; Moder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G2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档案管理人员管理意识不强,档案管理不够规范与服务存在脱节现象

1.1档案管理人员管理意识不强

一些企业员工档案意识相当薄弱,甚至有一些部门领导对加强档案工作的存在偏见,认为加强企业档案管理没有实质性作用,在管理档案上舍不得投入财力与物力。个别项目部和下属单位的档案工作没有实行岗位责任制,在管理方式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收集与检索阶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管理质量的水平。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目前,大部分企业虽然有了一支稳定的档案干部队伍,但管理人员的文化程度和专业素质还不能适应新时期开展档案工作的需要,熟悉档案内容,进行档案信息深层次研究和开发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

1.2档案管理不够规范与服务存在脱节现象

目前,在一些企业单位或者是专业的档案馆普遍存在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档号不规范;案卷标题不规范;大部分案卷缺少卷内目录;组卷混乱现象比较严重。一是档案门类不够丰富。有的企业只注重文书、户籍档案的收集,而忽视声像、实物档案以及与企业业务有关的资料的收集,影响了企业档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二是档案资源个别流失。

1.3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具有深远的影响

由于历史的或保管不善等原因,个别档案存在断代现象;部分档案管理人员认为自己保管档案材料能够方便工作,不愿上交集中管理,导致一些重要的档案资料损毁、丢失。三是重保管轻利用。一些基层企业在工作中,忽视了档案资料的作用,不愿或不习惯通过档案资料为企业战略发展、为企业管理提供服务,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造成大量信息资源闲置。要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认真贯彻执行各级文件精神,不断强化档案管理现代化意识,大胆探索符合档案工作自身特点的规律,能够有效为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服务的档案工作理论与方法,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档案管理现代化体系,坚持一切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制订档案工作目标、任务、方针、政策,创造性地开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要拓宽服务领域,提高质量,增强企业档案工作的生机与活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的深入,各行各业的档案数量逐步增加,依靠人工手段进行档案管理已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所以采取现代化手段进行档案管理工作势在必行。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特别是超媒体的出现,为解决这一矛盾展示了光明的前景。这就需要企业领导及档案管理人员,从思想观念上对新技术给予足够的重视,用新的观念看待事物,引进使用现代化技术设备,以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使用计算机系统管理,毕业论文可对档案资料进行复制、扫描、取样,实现企业档案数字化。通过人机结合的方式,检索者只要在屏幕上指出自己所需要的计算机管理程序,就可以将所需的档案目录摘要等显示出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要理解、尊重人才,关心、爱护人才,要努力创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根据企业档案工作的特点,要合理用人、留人。知识结构要高、中、低配备,年龄结构要老、中、青结合。要扩大选人用人视野,要选择有真才实学、有实干精神而又坐得住的人做档案管理工作。跨世纪企业档案工作者不仅要有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业务水平,还要有广博的知识,强烈的开拓、进取意识,尤其要一专多能,既要能熟知档案管理法规和基本的档案管理业务知识、技能,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管理知识和操作技能,尽快实现企业档案数字化。重视企业档案利用,回馈企业投入。企业档案是企业建设、生产、经营活动的记录和汇总,是企业信息资源的汇集地、成品库,企业档案虽然本身具有较高的技术经济价值,但这种价值是一种“潜在的价值”,只有重视企业档案的利用工作,努力拓展新的服务空间和服务领域,才能为企业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它的真正价值。大力开发利用企业档案信息资源,为企业发展服务,是现代企业和档案工作者都应当全力关注并思考的重要问题。

2.深化认识,强化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实现档案的现代化与信息化管理

2.1深化认识实现档案的现代化与信息化管理

首先要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企业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把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一项经常性、基础性的工作常抓不懈,真正列入议事日程,做到定期研究、定期分析、定期检查.

现代企业管理案例分析范文2

(一)边缘性和综合性。现代企业管理是一门边缘学科,广泛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其他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现代企业管理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介绍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不同于其他专门的管理学,该课程是从多门管理课程中概括、抽象、提炼出一般企业管理共同的东西,形成系统的企业管理理论。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综合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经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企业财务、生产过程组织、质量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等,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其他的很多专业课程如管理学原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基础、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管理和物流管理等都存在一定的交叉。因此,单一的理论教学方法很难满足该课程学习的需要,必须借助亲验式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企业管理的实际密切联系起来。

(二)实践性。现代企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进行企业管理的理论学习,就是要将系统化和规范化的企业管理理论运用到指导企业管理的实践中,提高管理效率,为企业创造效益。另外,现代企业管理受到企业众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很难找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模式,所以采用权变的管理思维,在具体的实践环境中提高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是该课程学习的重要目标。因此,靠枯燥的理论、空洞的说教、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或者仅仅在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加入案例分析和讨论,而很少有与企业的直接接触,将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亲验式教学模式在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企业管理活动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权变性的特点,要想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企业管理的各种原理和方法,单靠空洞、单向的理论知识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实践性教学手段,通过设计能让学生参与其中的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主动思考,从而直观形象地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企业管理的专业技能,为学生今后进入真实岗位积累前期经验,培养实战思维和能力。笔者总结了亲验式教学模式在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运用的五种主要形式,具体如下。

(一)参观企业。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参观,让学生到现场体验和学习真实的企业是如何经营运作的。亲眼所见和亲身的感受能让学生对企业氛围和企业环境等有直接的感性认识,通过企业的介绍,学生也能对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等有所了解,一些可直接观测的企业活动如生产运作流程和质量控制管理等,也能将课本上的理论真实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案例分析。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和准备,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案例教学一般要结合一定的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能很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种教学方法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可以从案例中认知抽象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在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能够学到理论知识的运用技能,扩展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鼓励学生从企业的角度,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尝试解决企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要做好案例分析,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有效的课堂组织和正确的总结和评价。因此,选择合适的案例、作出正确的分析引导、自由而有序地讨论组织、恰当的学生观点评价和正确的总结,都是用好案例分析法的重要保证,这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能力要求。

(三)情景模拟。情景模拟是指模拟现实工作情境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赋予参与者一定的角色,由参与者在设定的角色下对问题进行应对和处理,并对参与者的表现作出评价的方法。情景模拟让学生置身于仿真的情景中,使学生获得面临实际问题的切身体会,角色的设定使学生必须从岗位要求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使得学生加深对实际岗位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模拟之后对参与者表现的评价和总结,更能使学生认识并改进自身的不足,提高职业能力,积累职业经验,增强职业信心。使用情景模拟法,应注意围绕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模拟情景,并且提前帮助学生理解设定的角色,组织和配合学生的现场演练,鼓励学生用职业的身份和创新的思维尝试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模拟结束后鼓励学生自评、互评和自由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肯定亮点,指出不足,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招聘部分,市场营销管理中的客户管理、促销技术等内容可适用此法。

(四)沙盘实训。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实训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团队,接手一个同一经营起点的制造型企业,连续从事6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活动。通过直观的企业沙盘,模拟企业实际运行活动,内容涉及企业内部的产品研发、生产组织、采购组织、市场开发、销售、融资、财务核算等每一个运行细节,所有公司在同一个市场中竞争,让学生在竞赛游戏般的企业模拟经营中,体验完整的企业经营过程,感悟正确的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在实训中,学生们将遇到企业经营中常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以及市场中变幻莫测的各种情况。他们需要一起发现机遇,分析问题,制定决策,并且加以执行。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训练是一种更加系统真实和有效的实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操性,在沙盘实操中的表现,能有效地反映和锻炼参与学生的自信心、计划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压力承受能力等。沙盘模拟经营可以是物理沙盘也可以是电子模拟沙盘,一般要求有一定的实习场地。如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比较常用的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有“ITMC企业经营管理沙盘”、“用人之道”、“销售之星”和“创业之星”等系列经营模拟软件,并通过组织专业技能比赛的形式强化学生对沙盘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现代企业管理案例分析范文3

大数据是时展的产物,是伴随着云计算的普及、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而发展的。由于大数据能够提供可靠性高、可信性强的预测结果,大数据正在被经济发展、金融决策、统计分析等各行各业的专家和学者获取并应用,以提高组织价值、获取经济效益。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为企业输送经营管理和预测决策有用的信息,因此,大数据的出现为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能提供了新的契机。在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教材能否有效革新,能否跟上时展的脚步、做到与时俱进,不仅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学质量,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关系到高校培养出的学生毕业后是否符合企业人才招聘的要求。

一、大数据时代我国管理会计教材存在的问题

大数据时代下管理会计能更加充分发挥职能,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但是管理会计教材却难以满足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教材显现出以下弊端:

(一)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教材内容重复

目前,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是高等院校财会类专业的三门核心课程。仔细分析这三本教材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这三本教材虽然各有侧重,但是很多内容?乐刂馗础?

对于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教材来说,管理会计中的“全面预算”与财务管理“财务计划”中有关预算的内容重复;管理会计中的“预测分析”与财务管理中相关预测分析的内容重复;管理会计中的“长期投资决策”,与财务管理中的货币时间价值、投资决策与风险分析、杠杆效应和资本结构等有重叠的内容;管理会计“营运资本投资”中的存货决策与财务管理“流动资产管理”中的存货规划与控制重复,都介绍了经济订货量的计算与应用。

对于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教材来说,管理会计中的“产品成本计算”较为简略且系统地介绍了产品成本的各种计算方法,但是几乎涵盖了成本会计一书中成本核算的大部分内容;管理会计中的“标准成本计算” “责任会计”与成本会计中的成本控制与考核的相关内容重复;管理会计中的“成本性态分析及本量利分析”也与成本会计中的相关内容重复。

这三门课程教材的严重重复造成了一系列问题:第一,教师重复讲解相同的内容,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和上课质量,学生也由于教师讲述重复内容而失去学习兴趣,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第二,教师有时会省略对部分重复内容的讲解,虽然节省下来的时间增加了介绍新知识的教学课时,但不能使整本教材的知识得到有效衔接,会对该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产生影响。第三,教材内容重复会使学生对教材的布局和课程的设置产生怀疑,不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

(二)管理会计教材陈旧,未能与时俱进

目前国内高校使用管理会计教材大都偏向对基本的、简单的理论知识的介绍,这些理论知识及配套练习题的背景较为陈旧。有些教材虽然在我国管理会计发展实务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理论和新技术,如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战略管理会计、社会责任管理会计等,但是对这些内容只是给予简略地介绍,并非教材中的主要内容,不能引起教师和学生足够的重视。陈旧的知识和案例难以给学生提供现实的指导,学生毕业后面对现代企业管理实务将会困难重重,无论从时间还是资源上都是一种浪费。

(三)管理会计教材缺乏中国特色,尤其缺少本土经典案例

我国的管理会计教材大多是在引进西方国家的管理会计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随着国际市场经济条件的重大变化,我国的管理会计实践日益丰富,但是我国的管理会计教材的内容依然变化不大,即使有更新也只是占据较小篇幅。因此,现有的管理会计教材不能反映我国的企业管理实践以及当代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前沿成果,学生毕业后很难跟随国际管理会计发展的潮流、满足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将难以实现。

管理会计教材中的案例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虽然国外管理会计发展较为成熟,案例也较为经典,但是和我国管理会计的实际经验存在较大差别,不能完全适用于我国的实际工作,实践指导意义明显不足。例如,进入21世纪,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战略管理会计、社会责任管理会计等先进的管理会计方法已经全面应用于我国的现代企业管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我国的管理会计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提供了经典的本土案例,但是这些实践经验还没有总结成适用于教学的案例资料。

(四)管理会计教材的内容安排不合比例

我国的管理会计教材的内容安排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和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管理会计教材中的数学模型和计算过程占据较大篇幅。管理会计的预测和决策职能的实现离不开数学计算,适当比例和难度的数学模型和计算过程增强了管理会计的可信性和可靠性。但是,大篇幅的计算会导致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讲解数学问题,减少了介绍管理会计知识的时间,导致教师上课的疲惫感,学生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记住最后推导出的结论,效果并不显著。另外,很多数学模型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推导得出的结论,在实际应用中很多假设条件是不成立的,结论的应用型不强。第二,管理会计教材中的案例分析和阅读材料较少。我国的管理会计教材的内容单一,严重缺乏配套的案例分析和新颖的阅读材料,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思维的启发,不能有效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管理会计的发展潮流。

(五)缺乏对必要的其他相关领域知识的介绍

在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要发挥作用不仅要求管理会计人员掌握管理会计知识,还要熟悉管理会计之外的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例如计算机数据处理知识、统计学知识。目前我国的管理会计教材的内容基本没有涉及对其他学科知识的介绍,即使有也只是粗略介绍。当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很多时候往往最大的阻碍是对其他领域知识的知之甚少,而临时学习在耗时耗力的同时效果并不显著,这就凸显了管理会计教材知识介绍的不全面、不充足、不完善之处。

二、 大数据时代我国管理会计教材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我国的教材编写制度不完善

教材编写制度是编写教材时的方针指引和政策导向,是编写者据以编写教材、出版社据以审阅教材的理论依据。完善的制度可以为教材的编写提供正确的思维方向,使编者尽可能避免可能出现的错误,最大限度地编写出最具实用性的教材。我国的制度对教材的编写缺乏统一的指导和方向的指引,导致编者编写教材时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制度的约束,编写教材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加之出版社的审稿标准缺乏制度上的明确规定,某些实用性不强和层次性不高的教材依然出现在了读者面前。

(二)管理会计教材的编写者知识水平有限,知识更新较慢

管理会计教材编写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者的知识水平,教材是编者知识的文字化表达。如果编者的知识水平具有局限性,总是停留在过去背景下陈旧的知识水平上,无法根据现有的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发展及时对知识和认知进行更新,编写出的教材也必定是落后的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管理会计实务对管理会计知识水平的要求。

(三)缺少对管理会计实务的走访调查和对西方成功的管理会计教材的学习借鉴

管理会计是一门理论和实务并重的学科,理论只有应用于实务才能体现出其价值所在。编者在编写管理会计教材时,只是将理论在教材中详细阐述,没有到企业管理会计实务中走访调查,一方面导致对管理会计的实务认识不足,知识无法得到及时更新,另一方导致编者难以获取最新的实务资源用于管理会计教材。此外,很多西方的管理会计教材编写较为成功,具有实践性强、内容新颖、趣味性浓的优点。案例丰富但不枯燥;阅读资料新颖且富有趣味性;知识更新快;很多教材所附的练习题不是只有唯一答案的习题或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编者缺少对西方管理会计教材的学习借鉴,使我国的管理会计教材缺乏对其优点的消化和融合,相比之下凸显出一定的不完善之处。

三、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教材的改革措施

(一)全面整合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教材

由于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教材内容严重重复,如何正确划分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的内容是学术界有争议但迟迟没有结论的话题。对于如何整合这三门课程的教材内容,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管理会计作为内部会计,主要是利用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提供的信息、以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服务,所以管理会计教材的重点应该放在内部管理的需要上,将长期投资决策划入财务管理中,只保留对企业内部进行投资的内容,如营运资本投资。同时,管理会计应该简化产品成本计算的介绍,将重点放在可以用于内部管理的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企业业绩评价、责任会计、战略管理会计等先进的管理会计方法和工具上,做到管理会计教材与时俱进。第二,成本会计作为一门重点介绍成本费用分配、各种成本核算方法以及成本报表形成的课程,我们应该保留成本核算的内容,成本控制和考核作为用于企业内部业绩评价的部分应该划入管理会计中。第三,财务管理作为以公司理财为主体、以金融市场为背景的管理学科,其主要内容应该趋向于理财学方面,合理进行外部筹资和外部投资,以最低的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财务管理应该保留货币时间价值、证券价值评估、投资决策与风险分析、风险与收益、杠杆原理和资本结构、长期投资决策、利润分配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而将流动资产管理划分到管理会计中。

当然,为了保证知识的衔接和学生学习的连贯性,可以将重叠部分内容以实践课、案例分析或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回顾,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二)更新和完善管理会计教材的内容

近年来管理会计作为以西方管理会计教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学科得到了迅速发展,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等新兴知识在不断拓展管理会计的研究范围,为管理会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我们要吸收符合中国国情的西方管理会计教材内容,引进最新的管理会计知识和实践充实和完善我国管理会计教材。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的环境变化,笔者认为应该将以下新兴的管理会计知识添加到管理会计教材中:第一,作业成本法作为在高科技生产条件下以成本动因来解释成本性态的成本计算方法,拓宽了变动成本的范围,明晰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更准确地核算了产品成本,所以将作业成本法系统完善地纳入管理会计教材中是十分必要的。第二,平衡计分卡和经济增加值作为企业业绩评价的有效工具,已经被现代企?I广泛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所以应该将其理论体系和相关案例结合纳入管理会计教材中并进行重点阐述。第三,应该丰富营运资本投资的相关内容,它不仅可以为企业的内部经营提供有关信息,还与外部投资和未来发展趋势息息相关。

(三)编写符合中国国情的管理会计教材

随着我国的现代企业管理会计实践和理论的快速发展,原有的以西方企业为背景的管理会计教材不再适合我国的国情和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所以编制适合我国经济环境和课程知识结构的管理会计教材是顺应时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多方查阅资料,走访企业管理实务,编写适合本土情况的管理会计教材,以实现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合理调整教材内容,丰富案例资源

由于我国管理会计教材的内容配比不合理,数学模型和计算过程占了较大篇幅,所以我们应该合理进行调整,调整的关键在于增加案例的比重。为了解决管理会计案例资源相对匮乏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引进国际经典案例。我们要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标准,引进符合我国国情的国际案例。第二,高校、企业和相关科研机构应相互合作,互相提供符合要求的经典化和现代化的管理会计案例,将高质量的案例写进教材。第三,高校和相关机构应该深入企业,了解现代企业使用的先进的管理会计方法,如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等,在经过企业同意之后,可以将搜集到的所有具有典型性、时代性、启发性特征的实际案例编写成专门的案例教材用于实际教学。如果高校之间能形成资源共享的管理会计案例库,各高校的资源储备就会倍增,管理会计教学发展将会突飞猛进。

现代企业管理案例分析范文4

【关键词】工业;企业;管理;课程分析

《工业企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中职学生必修课,联系多门专业课知识衔接,中职学生就业方向,大部分都在各类企业。如何让中职学生全面系统了解、掌握企业和企业管理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更有效从事企业生产和管理。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企业必须适应走新兴工业化的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起着重要指导作用。下面就从《工业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分析进行探讨,与同仁共勉,阐述如下:

一、教材设计分析,突出企业特征

1、教材基本分析。

《工业企业管理》课程教材,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部出版社出版2008年再版印刷,是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教材使用方便灵活,充分考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密切联系我国工业企业生产实际,反映我国现代工业企业管理基本现状。为增加教材的适应性,力求强调企业的科学管理,教材内容比较系统,教材之间分工协调比较好,能够准确把培养目标基本知识要求,注重同生产实际相结合,知识结构清晰,观点阐述简练。

2、整合教材内容。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企业深化改革,企业现代管理注入新的内涵、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不断涌现。反映了工业企业科学技术最新成果,现代工业企业管理经营理念、模式、创新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所以精心设计整合教材内容,进行二度创作,补充新知识,突出教材的应用性、职业性,突出企业特征,系统、完整、概括教材的内容,教材作为课程的载体,要不断更新充实工业企业管理的新知识、新技术。

二、教学模式分析,突出专业特点

1、培养目标分析:

(1)课程目标分析:培养学生了解企业的概念特征、类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作用与体系、生产管理体系与要求、生产作业控制、作业方法研究、生产班组、质量、成本、设备、工艺、技术等方面管理知识,全面了解企业管理主要活动信息系统。

(2)能力目标分析:着力培养学生掌握生产管理领域的基本分析技能,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创造性思维、准确认识潜在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

(3)职业目标分析:针对中职学生专业的特点,为企业培养高技能操作者和企业优秀的管理者,具备积极参与现代企业所需要基本知识,良好职业素质,具备岗位和管理方面的技能,成为企业合格的“职业人”。

2、存在问题分析:

(1)学生分析:中职学生自身的特点,文化素质普遍比较薄弱,整体素质偏低,学习主动性差,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纪律松弛,沉迷网络,学生对企业和企业管理知识了解堪少,缺少企业相应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教学分析: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论知识占的比例较大,实践的内容较少,造成学生的实践能力差,很难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感到枯燥乏味,知识模糊,教学效果差。

3、案例教学分析:

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学,学生比较欢迎,教学效果比较好,是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一种教学方法。

(1)教学手段 :案例教学法是《工业企业管理》课程常用教学方法,通常以案例分析为主,制作和设计案例。结合课程特点,案例教学主动适应教学及教学管理的信息要求,注重互联网等网络教学的应用。通过图像、音频、视频进行信息加工处理,充分利用多媒体、数字化教学等手段。案例教学结合工业企业实践范例,特别是国内外知名企业管理案例,案例的选择,要针对适应教材的概念,内容观点来进行筛选,案例教学要具有指导性、多样性、实践性。

(2)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列入课程前,反复认真酝酿,做好课程设置,阅读本章的开篇案例,案例直接将学生引向讨论主要问题,在问题的引领下,层层展开,从企业管理不同的侧面,反思工业企业生产管理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以自己角度,分析同一案例,力图把学生置于实际参与者和管理者的位置,以实际情境出发,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解析案例的实质。

(3)教学过程:案例教学要做好充分准备,编写提纲、章结提要、课程导言、关键术语、说明案例分析步骤、提出思考题和应用题,案例旨在激起课堂讨论并阐明该章节所讨论的议题,整合章节的关键主题和概念。案例要具体、主题要突出、内容要充实、设计案例教学的情景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分成小组,以辩论的方式,鼓励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要求学生归纳整理,逐条加以分析,说明自己的论点、论证,具体措施的依据,及时反馈教学内容涉及的概念、原理、知识点、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综合分析和运用的能力。

三、教学评价分析,突出实践特色

1、教学评价分析:

教育部[教职成(2010)4号],2010修订的中职专业课程的目录,强调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根据中职专业课程要求,教学评价效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检测:(1)教学是否符合职业能力培养需求;(2)预期培养目标与教学要求,教学设计安排是否合理;(3)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和指导方法是否到位;(4)企业生产实践效果是否明显;(5)学生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是否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是实施教学的重要环节,建立课程达标教学准则,及时反馈、反思教学过程的问题,分析教学信息评议报表,不断修改教学评价内容与标准,为提高教学质量找到改进依据和方法。

2、教学实践分析:

中职学校培养学生模式改革重点是教学过程实践性、应用性、职业性,教学应遵循“以学生为本,实用为主,突出实践特色”教学方法,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强化学生到不同类型的企业实践实习。比如,国有大型工业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结合企业类型和产品生产特点,围绕着研究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知识、企业制度概念特征为主要内容,寻找实践课题,充分做好就业前各项准备工作,实现学生与企业对接的软着陆。

综上所述,工业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国家经济命脉。通过《工业企业管理》课程全面系统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操作水平和生产管理技能,教学实践证明,职业教育教师时刻反思自己,与社会进步的差距,要对传统观点和教学方法,重新审视,从传授知识的角度,向职业教育过程中,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转变。

参考文献

现代企业管理案例分析范文5

关键词:所有权;控制权;董事会;职业经理;现代企业管理

随着现代企业规模的扩大和股权的分散,股东对财产的经营控制越来越困难,从而导致了企业权力中心由所有者向经营者转移的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企业的所有权与控制权越来越分离,控制权越来越被经营者掌握,现代公司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股东虽然是公司的出资人,但他们却不直接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经营者接受所有者的委托,在委托人授权范围内从事经营,其经营行为的风险由作为委托人的所有者来承担。由国美的股权之争可以看出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是必然的结果,而且董事会在其中的监督作用微弱,导致了利益在控股股东与职业经理之间不均匀的分配。本文通过国美股权之争事件来分析现代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以及董事会在其中的作用。首先介绍所有权与控制权产生的必然性;其次分析董事会在其中的监督作用;再次分析职业经理人在企业之中的行为;通过交易成本理论与内部控制理论对其分析;最后对国美股权之争产生的启示进行总结。

1、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必然性

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式现代企业管理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这表明着企业现代制度的形成。Berle和Means(1932)在1932年出版的《现代企业与私有财产》一书就是这项研究的成果。首次系统的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问题进行了研究,最早发现并提出了股权分散化趋势。他们的研究表明了现代公司中股权越来越分散,所有者权利实际上越来越是名义上的,企业实际上是把持在职业经理的手中。控制着公司主要权力并且不受监督的职业经理可能会以损害股东利益的方式追求他们自己的利益。国美公司的大股东凭借其对企业经营管理之便,掌握了比外部普通股东多得多的公司内部信息,它利用这一点侵害小股东的利益的可能性事显而易见的。事实上,在国美控制权之争中,大股东牢牢地把自己定位于“大股东利益有冲突的其他大多数股东的代言人”角色,在发生矛盾的时候,要按照全体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来做决定,不能以单一股东的利益为导向。

2、董事会发挥的监督作用

按照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一般原则,董事会作为公司权力的最高行使者,对公司的经营全面负责。股份制公司在成立起,董事会就必须作为一个稳定的机构而产生;董事会成员可以根据章程任免,但董事会本身却既不能被撤销,也不能停止活动;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重要的决策和管理机构。国美的股权之争让我们看到了董事会在其中发挥的微薄的监督作用,这时重新塑造董事会的自能是必然的。在公司逐渐公开化的过程中,创始人不断出让公司股权,已经获得了一部分回报,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丧失对公司的控制权,已经拥有某种程度的影响力,但绝不再是完全拥有。董事会独立地位和权威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保证,在大股东一元制管控的思维影响下,很多企业对于董事会独立地位和权威的漠视则属正常事件。

3、职业经理人的行为

经理人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经营管理企业,使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对职业经理人有其独特的评价标准、就业方式和利益要求,其报酬及社会地位的高低取决于经营业绩的好坏,他们必须承担经营失败后的职业风险。企业的控制权在职业经理人手中不断流转,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在经营政绩与管理层收益挂钩之下,短期行为明显,企业股东、无论是大股东还是中小股东的利益都遭到步步侵蚀。现代企业大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矛盾已经突破了道德底线,主要矛盾是职业经理人日益增长的智慧与企业家不断追求的权利最大化的矛盾。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说,用业绩说话,因为企业业绩决定一切,股东考核企业的最大依据就是业绩。

4、运用交易成本理论与内部控制理论分析规范方法

4、1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分析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

基于上述结论,利用交易成本的相关理论进行总结:

(1)人的有限理性:交易双方都有维持合作关系的愿望,而不允许拆散这种关系,目的就是不想牺牲这种宝贵的专用交易所带来的利益,各方分享的利润也各有用场。

(2)投机自利行为:人们对每一项交易都会衡量其代价和利益,并且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来行动。这种自利行为导致企业决策人对企业目标具有合理的认识程度,并且对如何达到目标具有合理的理解,企业会采取对自己最有利的行动,在从事商业交易时总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做出选择和决定。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一般人不懈追求的目标就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索取权。

(3)行为不确定性:由于人们不知道对方的交易行为如何进行,随着这种不确定的逐渐增大,才会迫使交易双方都想设计出某种机制来解决这种问题,否则一系列需要应付的问题会越来越多,但是这种机制是很难设计的,因为其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非常多。

4、2运用内部控制理论来规范这种行为

在控制环境的各个层面都可以有效地减少交易中的投机行为与行为不确定性,同时还可以限制人的有限理性。董事会会议作为董事会成员之间进行沟通的有效途径,表明董事会正在执行其职能,董事会的活跃程度越高,可以合理地推测董事会的会议次数越多,表明其活动越积极,通过董事之间的商议,可以减少个人决策带来的有限理。股东在监督管理层方面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监督成本的不可分摊性与监督收益的按比例均分性,造成中小股东很少有动机实施对管理者的监督行为。管理层持股有助于使管理者和外部股东的利益相一致,可以减少管理者在职消费、剥夺股东财富和进行其他非价值最大化行为的动机,可以有效地减少行为的不确定性的行为。可以通过监事会的行为来监督董事和经理的行为,减少行为不确定和投机行为为企业利益带来的危害。

结束语

由国美的股权之争表明现代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是必然产生的结果,这时职业经理人便产生了,他们代表公司的股东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大股东虽然会运用独有的控制权优势来为自身谋取利益,并且可能侵害小股东的利益,但是由于成本的存在,职业经理人也可能做出危害大股东的行为,这时就需要董事会进行相应的监督,必须完善董事会的监督作用,国美的股权之争案例为我国现代的企业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贺建刚、孙铮、李增泉,“难以抑制的控股股东行为:理论解释与案例分析”【J】,会计研究2010.3

现代企业管理案例分析范文6

一、目前中职会计教学的现状分析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到现代企业的管理与财务管理领域中,传统的会计思维方式与操作方式已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信息化会计核算及操作管理手段不断发展,社会上对信息化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提高。信息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会计专业知识本身,它要求会计人才必须对信息技术有较强的驾驭能力、创新意识。综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合作型人才已经成为信息化背景下对财会人员的培养方向。虽然目前已经在中职会计教学中开设了会计电算化、信息化的相关课程,但是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并未随着新课程的引入而改变。这样培养出的财会人员很难适应信息化时代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一)对会计信息化理念的认识不足传统的中职会计教学中,只是简单地将会计信息化看作是一种教学的工具,这种新的工具为账务处理、学生的会计作业、编制报表提供了一种更快捷、简便的方式,对于会计信息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资源性、流程的创新性并不了解。由于长期以来受这种“工具观”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对会计信息化教学还缺乏重视,更缺乏对会计信息化教学与其他会计专业课相融合的改革意识,从而造成培养的会计人才不能适应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手段尚不完善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表明,会计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与实践离不开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现代计算机技术等相关技术的辅助,这就需要一大批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经验和应用经验的人员来帮助学生真正掌握会计信息化的基本操作技能。但是,纵观目前中职会计教学及会计信息化相关课程的教学实际状况,大部分课堂教学仍采取的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对学生采取有限的上机操作教学。整个教学活动缺乏实践性与互动性,实践操作也大多流于形式。有的高校在会计教学中引进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管理模拟软件,并对学生在实际中的操作起到了一定的启发式作用,由于缺乏专业人才的指导,很多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会计信息化的真正意义和作用。另外,学校对学生的考核也主要是采取书面笔试的形式,很多学生并不重视这些实践活动。可见目前中职会计教学方法必须改进。

(三)课堂教学缺乏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会计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会计信息化教学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会计实践教学与普通的实验教学不同,它要求中职学校应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派学生到不同企业的会计岗位实习或学习,将教材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但是,就目前我国会计教学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堂教学与实践的脱节。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教学实践环节的忽视,学校并没有形成于之固定合作的企业来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第二,学校对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也缺乏必要的指导,很多实践活动基本流于形式,学生很难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从而造成学校教学、企业需求、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这不利于学校对优秀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这对学校培养优秀的适应会计信息化的专业人才带来了困难。

二、信息化背景下中职会计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专业人才已经成为各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主要要素。但是,我国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很难在社会上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知识经济时期企业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学生在学校掌握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这为我国会计教学带来了新的冲击,更是对传统会计教学模式、教学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以及师资力量的巨大挑战。这就要求我国会计教学要站在企业的信息化发展与会计信息化人才需求的角度,转变会计教学理念,全面推进信息化背景下的会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优化,为信息化背景下的现代企业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与企业需求的会计信息化专业人才。

(一)改革教学观念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价值与作用,站在优化企业资源、监控企业经营状况的高度来对会计信息化教学予以重视,将会计信息化教学摆在关键的位置。同时,使信息化教学贯穿于会计教学的整个过程,并实现它与其他专业课的有机融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逐渐增加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技术、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等会计信息化的比重,并将这些知识与基础会计、会计实务、财务分析、审计学等与会计相关的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全面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知识的融合,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二)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优化与整合教学设备、师资队伍、学校的内外部环境、教学积累、学术经验等都属于有效的教学资源。教师在全面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作用与有效价值后,就必须将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优化与配置。例如加强学校专业课师资力量的调整与培训,使真正掌握信息化技术会计实战经验的师资队伍担任学校的教师,或聘请优秀企业的财务人员担任指导教师,提高教学的实用性。中职学校要加强对会计信息化模拟实验室的建设投入,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体验到信息化会计的仿真性。另外,中职学校还可以加强与社会上的审计公司、会计公司、软件开发公司、知名企业的合作,经常聘请这些单位的技术人员到学校作报告,将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成功或失败案例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