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学建模课程心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学建模课程心得范文1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
1.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在我们现实中,数学无效学习的学生较多。原因很多,其中之一与我们老师在课堂上长期采取“抓中间,促两头”的教学方法有关,老师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对中等生的教学上,忽视对尖子生和后进生的培养,长期下来必然形成学习好的学生“吃不饱”,感觉课堂没有挑战性,突出表现为学习没动力、没有成就感;而后进生“吃不了”,感觉在班级中没有自己施展的舞台,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突出表现为上课不愿意回答问题、作业不会做,时间一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逐渐丧失。
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实行分层推进教学,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在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和发展,从而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2.班级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2.1心理学研究依据
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数学教学中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因而必须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分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通过逐步递进,使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掌握所学的知识。
2.2教育教学理论依据
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有所不同,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2.3教育教学实践依据
现行中学数学教材理论性强,运算能力要求高,习题题量大,但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不进去,学了也无用”,导致教与学陷入困境。就普通高中目前的状况,若依《大纲》规定按部就班完成授课,根本无法保证使全部学生“一步到位”地通过会考,于是很多学校平时加课时、节假日补课,极力压缩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及早进行会考、高考复习之目的。“生吞活塞”使教与学陷入困境。以高考升学率的高低去衡量办学成败的观念至今未打破。于是,多数教师往往绞尽脑汁,采用多种手段,使大多数学生陪同几个所谓“有希望”的尖子,为之而“奋斗”。这样就大大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质量,显然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3.数学课堂分层教学的实践模式
3.1学生的分层
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实施分层次教学,进而实现全班学生都能接受尽可能多的教学信息,同时还可让后续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如何实现有效的学生分层呢?首先教师需从学生的认知情况入手,同时依据学习成绩及学生听课效果等方面,将学生划分为三个层次,具体层次划分可以此为据:
A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基础差,缺少家庭辅导。
B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有一定基础,上课注意听讲但自主学习能力差。
C层学生:学习基础好,听课效果好,主动学习能力强,学习习惯方法得当。
当然,此类分层并非绝对。各个层次的学生数视情况而定,不宜按一个比较固定的数目来安排各个层次的学生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作相应调整,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2教学目标的分层
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A层学生要求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方法;B层学生要求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C层学生要求在B层次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有良好的数学素质。如“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学生能说出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应用性地进行简单计算;B层学生要求能理解、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C层学生要求能理解掌握性质的推理过程。从而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发现问题能力,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要求能灵活运用性质。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各层次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的,这样才能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备课时应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课堂提问,技能训练,应注意层次和梯度。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各层次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的,这样才能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备课时应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课堂提问,技能训练,应注意层次和梯度。
3.3教学内容的组织和例题、提问设计的分层次
3.3.1数学教学内容的组织要按每节课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的综合要求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如对A层次的后进生,教学内容宜低起点,通过模仿,完成类型相同的题目,适当补充旧知识的运用。B层次通过老师的启发引导,对本节的基础知识内容完全掌握。C层次注重本节内容的完整性,实现数学的发展性教育。安排课的时候宜以B层次学生为基础,同时兼顾A、C两层次。课堂教学始终要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让C层“吃得好”,B层“吃得饱”,A层“吃得了”。
3.3.2例题设计课堂上例题的选取,如同一例题,要体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C层同学,要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改变题目的条件等,而对于A层的学生,则只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会做即可。
3.3.3课堂提问的设计。它必须注意所有提问题的层次性,要与不同层次的学生水平“相匹配”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特别要给学生以鼓舞的机会。我一般是把一节内容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计几组题,题组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大。另一方面是每组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设计低、中、高三个档次的小题,几个小题之间分出层次,拉开档次,步步高升,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知识链,这样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解每组题时,要求A组学生解A题,争取解B题;B组学生解B题,争取解C题;C组学生解C题,使知识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3.4课外作业和课外辅导的分层
布置作业时,各层学生作业题基本一致,但内容和要求不同。A组学生做课本上的基础题,侧重于简单模仿型作业,旨在促进学生重视基础知识,打好学习基础,形成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B组学生完成书上基础题外再做一些有一定综合性和提高性的联系,侧重于新颖易做的作业,旨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C组学生在完成书上基础题外,可以布置一些综合性、探索性、开放性、讨论型的问题,即做创造性的练习,注意一题多解,侧重于应用实践型作业,旨在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技能。分层作业意在克服了整体划一的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渐感到作业已不是负担。数学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对各层次的学生的辅导要有针对性。对C层学生进行提高性的辅导,注重培养能力,发展特长;对B层学生主要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辅导;对A层学生主要是补课,既补新课又补相关的原有基础知识,通过补课而逐步提高,使他们向高一层次发展。
3.5考核和评价分层
在不同的要求下,分层考核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刻苦努力,都能够取得好的成绩,使学生的学习成绩趋于接近,使各层学生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起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教学的兴趣。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评价有所区别,对于A层次的学生的点滴进步应采用激励评价,鼓励他们努力向高一层次发展,对B、C层次的学生所取得进步应采用竞争评价。
通过对一段时间内分层次教学实践的思考与总结,我认为在数学教学过程有以下问题需数学教师注意并重视:首先,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培养;其次,不能充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活动,对学生思想教育不及时,不能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甚而还会造成他们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再次,教学方法有待创新,现阶段教师教学方式单一,不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进度,影响其学习积极性;最后,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有待提高,尤其在当今工作繁重、工作压力大的情况下,教师须保持高亢的热情及责任心,等等。
针对学生“参差不齐”的实际水平,在数学教学中正确地运用班级分层教学,可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更明确,自觉性更强,学习兴趣更浓厚,从而达到缩小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但是班级分层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且有一定操作难度的工作,有待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讨与改进。
参考文献:
[1]蔡秋爽.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温州教育,2005,(10).
[2]赵丽达.分层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上海教育,2000,(8).
[3]包先智.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法的实践模式[J].时代教育,2009,(6).
数学建模课程心得范文2
关键词:数学建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21世纪,对经济知识带来极大的挑战,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改革也有了很好的成效,不管是从教育思想的转变、还是教学方法、内容、手段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工业经济的时代的过去,我们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如何让高等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并且与时俱进,培养更适合时代进步的创新能力人才,这是我们目前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满足时代需求,培养创新能力人才
工业经济时代已经成为了过去式,我们现今面临的是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科学技术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旨在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使用、存储以及消费之上,知识经济的内在动力和基本要求是知识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在生产模式上工业经济追求批量化生产,知识经济追求多样化、少量化的柔性生产,创新更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及灵魂。如今社会对于劳动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必须具有专业的知识去适应时代影响下的创新产品的问世,以及宽厚的基础知识。因此,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必须要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对不同知识信息的学习和理解,并且进行新的组合,创造出新的思路、方法、手段,有新的创意、设计以及新的模型,能够迅速的适应时代的发展、综合素质高、技术操作熟练的优秀人才,所以,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培养的要求核心就是创新能力,这也是时代的需要。
二、数学建模和创新能力
数学建模是什么?就是用数学的方法、手段、思想通过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抽象的合理假设实际问题,对数学模型以创造性的得以求解,然后在对实际问题进行解释、分析,经过验证并且对不足进行修改,让数学模型能够不断的完善,这样能够有效的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建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依据和手段,通过数学进行思考的方法,对数学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沟通起到桥梁的作用,数学建模能够合理的抽象和量化现象和过程,实验和模拟主要运用数学公式,再通过计算机对数值进行模拟和计算,也对数学在社会和科学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为国家创造数学领域的创新人才的必然条件。
通^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能够提出新颖的问题、解决方法、并且能够生产出有价值的成果就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形式,创新能力不仅仅表现在智力方面,还表现在对知识的应用、改装,对新方法、新思路的发明,这是一种创新的意识,能够善于发现问题,更能敏感的把握机会,更是改变环境、改变自己的应变能力。知识的掌握、经验以及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数学建模就是需要学生通过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利用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就是为了训练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创造性的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数学建模。
创新能力需要对数学模型进行建立、需要选择方法以及使用软件,并且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当然了,新的思路和理论的提出也很重要,在这些基础上新的产品、技术也就产生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严谨性,还能够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及直觉思维有一个更好的激发,让学生能够更加细致、敏锐的感受和领悟实际问题,更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数学建模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当中,多会利用典型的案例训练,让学生能够对数学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以问题需要为依据,引导学生接受和学习新知识、新思路、新方法,利于学生对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以及自我开拓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数学建模能够让各种应用问题更加科学化、严密化、精确化,能够有效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真理,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第一,数学建模课程在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上主要是利用大量生动有趣的实例,这样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使用有着引导性的作用,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通过分析问题、获取知识、提出思路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以学生和实际为中心,师生共同对生动有趣的典型事例进行探讨,例如,用1000辆自行车在某个城市开三家出租店,分别是1店、2店、3店。出于顾客方便,可以从三家店任一家租车以及还车,通过调查得出表1的结果。
教师针对案例提出问题“三个店分别建多少车位合适?”、“每辆车最先放在1、2、3店的车,一段时间后需修理应到哪个店去寻找?”这样的实际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和所学的知识、方法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并引导学生了解基础知识和经验,这整个过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第三,对数学建模课程的训练和教学实践说明,数学建模课程教学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有以下几点:(1)善于对实际工作者所提供的原型中,能够有效的抓住其数学本质的洞察能力。(2)将实际问题抽象和简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解释、分析问题通过数学方法推导或计算得到的结果进行应用的双向翻译能力。(3)在数学建模课程当中,对于实际领域的联系更为宽广、实际案例的应用更为丰富,教科书和无例可循的参考文献。以资料查询、文献检索等手段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能够了解问题的实际意义和背景,能够对新知识和经验迅速的把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够将获得的新知识和经验进行创新,这凸显出对新知识摄取与应用能力的作用。(4)数学建模课程就类似于在开设一个小型的科研活动,这需要师生互相理解、支持、协调以及集思广益的解决问题,它更是一个群体合作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四、结束语
就我国目前来看,最大规模的学生科技活动就是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而且这项活动已经被社会各界的人士所关注,数学建模课程及竞赛的发展是一个好的开始,更是为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不断的对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更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未来道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丽,富强.金融类院校开设数学建模课程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教育探索.2016(02).
数学建模课程心得范文3
一、理论基础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模式即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模式旨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促进教育创新,探讨并形成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中小学教育教学创新的方法和理论体系,从而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推动新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二、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
借助录像、投影、动画等多种手段,可以展示景像,便于教师构建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兴趣。
2.大信息原则
可以在一节课中用幻灯、录像、PowerPoint等现代教学手段,提供大量的信息。在复习课或需要拓展学生知识时,非常有用。
3.整体性原则
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评价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以保证教学整体目标的实现。表现不同教学内容时,要充分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特点与功能,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形成优化教学媒体群,而不是多种媒体的简单罗列和相加。
4.反馈性原则
充分发挥现代教育媒体反馈及时、准确的特点,从而实现对整个媒体组合有效调控的目标。
5.可行性原则
采用多种媒体进行组合教学,要考虑是否可行,因为设备与媒体是教学必要条件。除此之外,不定期要考虑教学内容用相应的媒体来表现,能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满足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学中注重重点、难点突破,利用图片、录像、动画等手段使一些很难看懂的教材变得通俗易懂。
三、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模式的课堂设计
教学过程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1.创设情景,提供资源
情景融合在资源中,教学资源已制作在课件中,课前教师将课件到校园网上。教学资源要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避免与课程教学目标无关的资源出现在课件中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资源表现形式丰富,应涵盖多媒体素材,使学生接受多重刺激,满足学生多样性的需求。由于一堂课的时间有限,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比教师讲授长,故提供的教学资源的信息量要适中。
2.展开学习目标
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直接放在多媒体工具上,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明白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增强学习的针对性。
3.自主探究学习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提供的资源进行自主探究,教师主要是引导和监督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的指导,以免学生“迷路”。教师可通过监控功能或在教室内巡视,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督促和指导他们完成学习任务。
4.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可通过小组讨论、举手提问,也可利用BBS师生共同交流。讨论的内容由教师提出的本堂课中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两部分组成。
5.巩固练习
练习设计应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题量不宜多。巩固测验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选择题,答案随机提交,教师用统计程序统计,有针对性地讲评。第二部分的非选择题,学生在测试题纸上完成,教师将学生练习情况用投影仪投影到大屏幕上评讲。
6.归纳小结,整理笔记
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本节课的内容,帮助他们整理知识体系,将主要内容投影到大屏幕上供全体学生巩固消化,让学生保存下来作为课堂笔记,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整理修改课堂笔记。
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必然会推动教学创新。它的出现必然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阻挠,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评价机制来维护这一新鲜事物的发展,如何对这一新的教学模式进行评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钱昌建,谢建斌.现代教育技术教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数学建模课程心得范文4
一、“做中学、学中导”模式的构建:四步骤、七阶段
“做中学、学中导”的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地对教学目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学习教学内容,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通过课堂引导,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的知识连贯起来,解决学生并未懂得的问题,其操作步骤主要分为四步:准备做中学学中导展评。
1.准备
准备环节并不是简单地备一个教案,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总体规划和详细计划,构建开放性的学习环境。
1)总体规划:教研组和各位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市、区教研员的具体要求对本学科进行总体规划。
2)创设环境:通过Moodle平台整合现有网络多媒体电脑教室、互联网络资源和教学活动,我们构筑了“Moodle平台+多媒体电脑教室+互联网络”三维立体化的、有助于师生及生生间交流合作学习的教学环境,使完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可调、可控,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这三个软硬件平台各有一定的优势,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我们要把它们有机地整合起来,充分发挥每一个平台的优势,为教师教学服务。
2.做中学
“做中学”环节是整个导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此环节重点在于启发学生“做”,进行实践探索,“做”中有所悟,发现问题。它包含两个阶段,即实践探索阶段和发现问题阶段。
1)实践探索
虽然我们主张让学生自主实践探索,但学生对新知识是生疏的,如果盲目地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他们往往是无从下手、摸不着头绪。此时,我们会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操作任务,善用导学秘诀资源。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上课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登录Moodle学习平台,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任务和所需的导学资源。例如,“自选图形的应用”一课,教师可以在Moodle学习平台里设计好学习目标和导学秘诀资源,在学生动手期间,进行适时的引导,不断地巡回查看,以“小狗的成长故事”为任务情境,适时地作出以下引导,如耳朵、尾巴和前脚没了,怎么办?这时可以插入、绘制自选图形;当小狗渐渐长大,体型会如何变化?这时就要改变自选图形的形状与大小;小狗渐渐长大,越来越贪玩,玩了一天的狗狗太脏,我们需要给它美容,这时会选择“设置自选图形的颜色”;当给小狗命名时,会选择“添加文本”。通过以上引导,学生会很快地完成“小狗的成长故事”的创作设计任务,在创作设计过程中学会自选图形的应用知识,完成学习目标。
2)发现问题
通过课堂实践,我们会发现光有教师的引导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会在导学秘诀中找答案,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例如,有的学生在进行小狗的耳朵、尾巴和前脚绘制时,会发现尾巴长在前面,怎么办?在移动图形时,有的学生会发现很难选定所有图形对象,怎么办?这时,他们可以发挥组内相互帮助的作用,既减轻教师的压力,又能锻炼小助手的能力,给予他们展示的机会,在全班进行操作演示,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
3.学中导
“学中导”和“做中学”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环节。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虽然通过导学秘诀资源和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还有一些问题是不能解决的,就此打住的话,学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学的知识会是一盘散沙,不够系统,不能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概括疏导、巩固运用就显得很有必要,是“做中学”的补充、概括和升华。
1)概括疏导
当学生基本完成实践操作后,教师要适时地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交流汇报,激发思维碰撞,排解、疏导疑惑,突破重点、难点,引导概括总结。当学生基本完成“小狗的成长故事”的创作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组间汇报交流。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到教师机上集中展示本组探索出的操作技巧,就会发现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有些想法甚至教师都没有想到。例如,狗狗长大后,体型会发生变化,如何改变自选图形的形状与大小?有的学生会通过编辑自选图形的顶点来实现,有的学生会通过更改形状来实现,有的学生会通过自由曲线工具绘图来实现,还有的学生会通过任意多边形绘制后再修改顶点来实现等。在汇报交流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知识系统,这样就会很好地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即自选图形的选择、修改和组合以及任意多边形的绘制。Moodle可以及时地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及时反馈。
2)巩固运用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学生基本上会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和相关知识,但由于所有的情境和任务都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而设定,学生缺少真正的实战锻炼,没有机会展示个人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对所学的知识及技能缺少系统的巩固和应用。为此,教师要在交流汇报、引导概括总结之后,留足时间让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让每个小组充分利用Moodle里的“团队作业”平台进行作业的汇总与交流,来一次“狗狗大聚会”,看哪一组设计得好、汇聚得快。
通过以上的引导与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很好的发挥,团队凝聚力得到很好的体现,会创作出很多优秀的集体作品。教师可以借助反馈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和深入化,从而将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
4.展评
评价的重心要放在相对应的“做”与“学”的联系结合点上,分析所有项目任务达标状况、问题解析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这一阶段贯穿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促进“做”与“学”活动的开展。教师针对学生的每个学习行为进行评价与反馈,促进他们学习与分享。通过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要让他们懂得:漫长的学习经历有失败、有挫折、有经验、有教训、有成功,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人生历程中的宝贵财富,意义重大。
二、“做中学、学中导”实施策略
“做中学、学中导”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实施。通过2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为“做中学、学中导”模式的成功实施提供保障。
1.把好开放学习环境的可调控关,为“做中学”提供保障
学生学习环境越来越开放,学生变得越来越难控制。如果我们对开放性学习环境不加以调控的话,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做中学”,因此把好开放学习环境的可调控关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构筑的“Moodle平台+多媒体电脑教室+互联网络”三维立体化的、有助于师生及生生交流合作学习的教学环境,能使完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可调、可控,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我们会通过网络行为管理,减少外界的干扰,杜绝诱惑。此外,我们会注重规范细节,正确引导课堂行为。在每堂课上,我们会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登记,学生也能随时随地地看到自己的行为表现。我们利用学生的课堂行为考勤,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为“做中学”提供保障。
2.把好互动导学秘诀资源制作关,为“学中导”提供学法
浙江省现行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高度浓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让学生在看书中实现“做中学”,难度会很大,甚至无法进行。因此,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制作互动导学秘诀课件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课前充分收集、创新要让学生“做”的资料,制作学习活动任务,同时,在课中,教师也要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培养他们协作学习的气氛。
第二,教师要利用Storyline把书中介绍性的知识内容制作成互动导学课件,引导学生边看书边完成在线测试内容,通过互动导学,使学生清楚书中所讲的重点内容,印象深刻。
第三,对软件操作性的学习内容,我们会用Storyline录制屏幕,把操作过程制作成视频演示课件和软件模拟操作课件,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在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学习,直到学会为止。虽然课堂上只有一位教师在教,但对学生而言是一对一的指导学习,他们学习的有效性和效率会大大提高。
通过以上三个层面的操作,确实可以促进学生“做”与“学”的效率,也会提升教师“导”的效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方法的运用比以往有明显的提高。因此,把好互动导学秘诀资源制作关,是为“学中导”提供学法的保障。
3.把好学习过程调控评价展示关,为“学中导”提供方向
新课程改革理念比较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三维立体开放环境下的“先学后教”除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外,更注重教师的引导、调控与评价,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与评价,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为了更好地发挥评价和展示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Moodle平台设计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记录学生的每一步学习过程,可以随时了解每位学生、每个小组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他们学习的进度和方向。
三、实践成效
1.学生养成高效自主的学习习惯
几年来,学校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出现明显的变化:学生在走进机房开机的同时,就会打开课本看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2~3分钟后会登录到Moodle学习平台了解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开始“做中学”,无须等待教师特意布置任务,学生就会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养成高效自主的学习习惯。
2.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明显提高
通过“做中学、学中导”教学,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设计、整体把握规划及合作等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设计创作电脑作品。此外,我们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届电脑制作活动,在整个区里的获奖比例也很大。两年来,我们在信息技术课中全方位解放学生的学习压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设计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他们的设计素养得到明显提高。
3.构建互动导学体系
我们结合导学思想,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制作互动导学课件资源,把需要演示操作的内容制作成演示视频和操作模拟,做到“演导”结合。学生在课堂上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选择地学习互动多媒体导学课件内容,不必教师在课堂上多次广播演示。基于Moodle平台,我们构建了互动导学体系,含有学习目标、导学问题、导学秘诀(资源)、学习活动、评价反馈等环节。事实证明,设计导学资源、构建互动导学体系很有必要,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问题和展望
数学建模课程心得范文5
[关键词] PBL;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人类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田阡(1973—),男,湖北荆州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研究。E-mail:wonderstq@yahoo.省略。
一、信息技术与人类学课程整合
教学模式研究的现实意义
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学科”,以人类自身及其文化为对象,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1]人类学专业培养掌握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现代科学思想和优良人文素质的专门人才。人类学注重田野调查方法与技术的训练,注意提高研究技能以及进行应用研究的能力,强调如何去探索知识和观念的形成,而不仅仅是对事实的修饰和给出正确答案。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NSF)的“课程内容改进小组”(CCIS),赞助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人类学教育资源中心”(ERA),举行一连串对于大学院校人类学课程与教学的讨论。[2]但是,关于如何改进人类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一直是学者们比较忽略的内容,Kurti(2004)引用人类学家Ulf Hannerz在1996年的欧洲社会人类学协会(EASA)上的发言来强调,人类学家们往往更多的是谈论在田野调查中的知识,几乎不去关注教室里的教学状况,而且这种现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都没有改变过。[3]在我国,人类学教学也几乎不被人类学家们提及,仅有一、两篇文章关注了这个主题。[4][5]
信息技术不仅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新的传播载体和新的信息互动平台,也拓宽了人类学的研究视角,而信息技术与人类学课程整合更为人类学课程的创新提供了契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6]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的第3个年度(2000年)报告指出:“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是将数字化内容整合的范围日益增加,直至整合于全课程,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当具有明确教育目标且训练有素的教师把具有动态性质的数字内容运用于教学的时候,它将提高学生探索与研究的水平,从而有可能达到数字化学习的目标。……为了创造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培养21世纪的能力素质,学校必须将数字化内容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这一权威论述阐明了整合的目标——培养具有21 世纪能力素质的创新人才,也揭示了整合的内涵——创造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人类学学者曾在信息技术与人类学课程整合的教学资源建设与利用、网络平台建设等方面做过探索性研究。[7][8]但是,怎样创建一种体现人类学学科特点、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的相关研究却很少。如何创造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培养具有21 世纪能力素质的创新人才,实现信息技术与人类学课程整合的目标,有待我国人类学教育工作者的逐步探索。因此,本文尝试围绕信息技术环境下人类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创建展开探讨。
二、信息技术与人类学课程
整合教学模式的理论背景
田野调查不仅是人类学研究的基石,同样是学生获得知识的第二课堂。[9]文化人类学在研究不同文化现象的基础上总结出一般理论,文化习得亦一直是文化人类学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也可以通过模拟社区成员的文化习得方式来获得知识,这就要求将田野调查纳入到人类学课程之中。在田野调查所特有的“异文化环境”中,学生们可以采用沉浸式学习模式完成小组合作和课程要求的内容,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学生通过设计项目和田野调查中的互动以及与教师的沟通交流来解决问题,令自身在人际交往的技能、解决问题的技能、知识的获得等方面得到更大的发展,而信息技术环境不仅会为学习搭建适宜的脚手架,更会帮助学生强化和巩固技能、促进发展,达成数字化的人类学课程学习目标,并逐渐形成数字化环境所需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一)“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是指在某种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10]教学结构决定着教师以怎样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理论来组织教学活动进程。“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既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最终目标是要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思想来优化教学过程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双主教学结构中,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四要素存在强交互作用。学生处于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中,进行互动和积极自主性学习,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则在内容、媒体、活动设计和指导学习过程中有很强的主导性,保证了学习的方向和指导性,从而有效地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
数学建模课程心得范文6
关键词 应用技术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创新实践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32
Exploration on Application Technology Undergraduate Engineering
Students'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Training Mode
JIA Jianping, ZUO Xiaoqiong, LEI Juan, CHEN Yinping, WU Hongxia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Wuhan Donghu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212)
Abstract The applied talents are cultivated in the application technology colleges,and its training objectives are the social needs.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specialty is one of the most ancient disciplines in the field of engineering, and it is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application technology personnel training.The research on the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training mode of student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specialty and the effective methods and way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ability in the course of the teaching of specialized courses are very practical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the students in oth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engineering students.This paper describes a series of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specialty in Wuhan Donghu University, which is the needs of innovative training mode.
Key words application technology;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innovation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多样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如何构建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众多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研究重点。区别于研究型大学,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将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高级应用人才。①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工学领域历史最为久远的学科专业之一,培养电气工程相关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而,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实践创新培养模式的研究,探索其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对其他应用技术型工程类学生培养模式的构建极具实际参考价值。
本文以武汉东湖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转型为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后专业改革为例,探讨如何构建应用技术型本科工程类学生实践创新培养模式。
1 专业基础介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隶属于武汉东湖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本专业于 2005年开始招生,专业内涵丰富,涉及领域广泛,在新材料、新技术广泛应用和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之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发展机遇。为实现面向电力行业、工矿企业培养适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基层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设置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力电子控制技术两个专业方向,既满足湖北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定位的人才需求,又符合武汉东湖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内部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及机电一体化等各个专业相互支撑、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学科融合、互动和提高办学效益的宗旨。在学校学科规划中已有计算机、电子信息领域的学科专业与电气工程专业相互配合和支撑。
2 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
现有人才培养方案更侧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相对偏低,而本专业的定位为应用技术型本科教学,更应侧重于实践环节的培养,因而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例。在教学内容上,优先选择符合我校学生特点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适应行业企业、职业岗位能力发展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深度融合。培养方案涵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设置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教学学时数合理分配,整体优化课程结构体系,适应应用技术型专业培养的要求。
根据专业特点在结构上注重层次性,知识与能力上注重系统性和完备性。为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专业技能的应用、技术能力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把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有机结合起来,让专业讲座、微课程等活动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形成相互联系、互相渗透的实践教学体系。
3 课程大纲和教材建设改革方案
依据新的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适合本专业学生的教学大纲。现有教学大纲在电路、电机学、电气工程基础等专业课程设置的实验项目,多以知识点为核心,主要用于加深对所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极少涉及各门专业课程之间整体的联系,极大影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而改革后的教学大纲,增加了专业方向综合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加强各课程之间的联系,以适应人才培养的教学需求。
在教材选用上,优先选用适合应用技术型本科教学要求的优秀出版教材,鼓励教师编写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特色教材(包括配套教学指导书和教学参考书),特别是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指导教材。
4 实践教学的改革
良好的硬件设施和条件是形成工学专业教育应用技术型特色人才培养的物质基础。②目前本专业已建有17个校内实验室、1个校内实训中心、11个校外实训基地,基本满足专业实践环节的教学任务。
在加强现有实践教学硬件体系的同时,大力发展“软件”建设,适应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的要求。首先,依据专业培养目标修订和完善实践教学大纲,开展配套实践教材的编写工作。其次,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合理设置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项目比例及教学目标。第三,开展多种实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创新与专利课程的开设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科技创新积极性的提高,在学生专利申请方面发挥了突出的指导性作用。
5 学生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
改革“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创新”的考核模式,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制定多样化考核机制。③(1)专业理论课程:可以综合考虑学生平时考勤、作业、课堂表现等因素,采用传统试卷考核,也可创新其他方式进行考核。(2)实践类课程:可以采用实践操作、设计作品、综合答辩以及实际操作与日常表现相结合等多种方式。(3)考查课:可以采用试卷、结课报告、答辩、实验报告等与日常表现相结合等考核方式。(4)选修课:可以采用试卷、结课报告、答辩、作品等与日常表现相结合的考核方式。(5)实习和毕业设计:可以采用实习报告、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答辩等与日常表现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也可根据本专业特点进行其他方式的改革试点。
6 教师队伍建设方案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高素质的“复合型”教师队伍。④在开展专职教师“双师型”建设的同时,从企业聘请技术专家开展微课程建设,构成校企结合专兼互补的教师团队,使“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100%。
实施“名师工程”建设,大力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和教科研活动,制定并落实专业教师轮流下企业“挂职”培养,加强校企联系,把握专业发展方向,适应人才培养需求。
7 鼓励学生参加科研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在本专业学生中建立电气兴趣小组,将专业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2)组织学生开展省级及校级创新创业活动,为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展示的平台和经费支持。(3)组织学生开展学科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利用学科竞赛的示范性和导向性效应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4)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接触前沿的专业知识,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和动手能力的提高。(5)开展创新与专利课程及讲座等活动,指导学生开展专利申请活动,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6)启动实验示范中心建设项目,组织开展开放性实验活动中心,为各专业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交流空间。
以上为本专业在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后的专业改革探索,在实施过程中根据专业发展现状不断做出调整,以适应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
注释
① 蒲明.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成人教育,2012(5):42-43.
② 卢承领.应用型本科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探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7):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