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明社会实践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明社会实践报告范文1
[内容提要]“中国梦”的实现,依赖于我国全体公民素质的提高。只有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才能逐渐提高大学生公民意识,才能带动全社会公民意识的提高。从调查情况来看,辽宁省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并不乐观,公民身份认识不足、参与意识不强、法制意识淡漠。教育者应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强教育。
[关键词]辽宁省;大学生;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法律地位政治地位,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责任和义务的自觉认识。大学生公民意识则是指大学生作为国家公民如何认识其与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基本关系的深刻反映。大学生素质的提高相对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尤其重要,因为大学生正处于在校学习阶段,可塑性极强,素质提高了,毕业后才能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试分析辽宁省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调查及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辽宁省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调查及形成原因分析
为了解辽宁省大学生公民意识情况,笔者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深入了解辽宁省大学生公民意识。本问卷共20个问题,19道选择题,1道笔答题。包括5个方面的问题。为确保问卷的科学性,初始问卷在辽东学院发放了50份作为测试,与填写者就问卷中难以理解或模糊不清的地方进行了沟通,修改后形成最终问卷。
正式问卷于2013年3月至2013年7月进行发放。发放范围主要针对辽宁省的在校大学生。在中国医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沈阳农业大学、辽东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大学等40所大学发放。计有本科学生216人,专科学生28人,男生122人,女生122人,大一80人,大二85人,大三63人,大四16人,文科62人,理科182人参加了问卷调查。本研究发放了300份问卷,最后回收289份;经筛选,有效问卷244份,问卷有效率为81.3%。本问卷通过问卷数据,并参考国内其他学者相关研究和反映公民意识现状的典型案例予以分析,结果表明,目前辽宁省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状况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民身份认识不足,极需提高大学生公民身份意识。标题为《辽宁省大学生公民意识调查问卷》的最后一道题目系笔答题:列举你现在所承担的角色。虽然问卷标题已经限定了是公民意识调查,但是在回答这一题目时,只有29人回答了自己具有公民身份,仅占调查人数的11.8%。说明大学生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公民身份认识并不清晰。但是224人说明自己的身份是学生,占91.8%。可见大学生对自己在学校中的身份具有清晰认识的。在家庭的身份确定中,40人说明自己在家庭中的孩子身份,占16.4%。但是这种意识更多的是个人的权利,对自己应该承担的义务则较少,在家庭中作为孩子的责任就更少些。这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有一定关系,长期的家长对孩子的关照甚至溺爱,使学生只能认识到在家庭中的孩子身份,而对其他身份的认识则明显不足。大学生不仅生活在学校、家庭中,同时也生活在社会中,这种对社会公民身份认识不足,导致大学生公民意识不足,不能完全履行公民的责任与义务。
(二)国家意识、意识比较强烈,对国家大事能够保持理性关注。在问卷调查中,95.49%的同学,认为独立是一个国家存在的标志,48.65%的同学非常关注也经常关注与我国相关的新闻,99.59%的同学在奥运会国歌响起的时候会感到骄傲和自豪,97.13%的同学认为事件的反日活动中,理国的力量更强大。这些数据表明,辽宁省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上,是相当成功的,能够做到理国,有国家独立意识,为祖国的进步感到骄傲和自豪。
(三)法律意识与公德意识停留在理性认识层面,缺乏行动支撑。在问卷调查中,93.44%的同学知道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15.57%的同学会积极主动听取法制宣传活动,33.61%的同学可能会听取法制宣传活动。90.89%的同学表示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85.2%的同学表示网络犯罪并不是不侵害到自身就无所谓。26.64%的同学一定不会在过马路时闯红灯,63.11%的同学会偶尔闯红灯。在与同学发生争执时,54.5%的同学表示一定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18.47%的同学表示绝对不会说粗话。15.98%的同学表示绝对不会铺张浪费。73.71%的同学表示会将废弃物放垃圾桶里。等等。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的法律教育主要停留在理论教育层面,学生对法制的理解也处于理论层面,在日常生活的执行中能完全按法制要求规范自身言行的还不是很多,这说明我国的法制宣传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是脱节的。法制意识是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这种法制观念淡泊,严重影响社会法制化的进程。
(四)参与意识不强,被动参与活动,亟待提高辽宁省大学生的参与意识。69.26%的同学参加志愿者活动约1-3次,多于10次的不足0.82%,45.49%的同学参与活动是学校组织不得不参与的,自愿服务的仅占26.23%。以上数据表明,辽宁省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学校组织的活动不实际,不深入,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较小。
二、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公民身份教育。在校大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学校中,少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中,更少一部分时间生活在社会中,但是,就在这少部分的社会生活中,有的大学生不能表现出良好的公民素质形象,比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被文明社会鄙视的现象屡禁不止。其实,大学生们都知道应该怎么做,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的还必较少,说明这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公民身份认识不足,学校教育在实践运用中的效果不理想。建议学校采用行之有效的教育实践模式对大学生进行身份教育,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比如带领大学生到社会中参与各种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对自己的公民身份更加明晰。
(二)加强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公民爱国教育。0.41%的同学表示从不关注新闻,1.23%的同学表示理国并不可取。虽然这样的数量很少,但是相关数据表明,学校的理论教育有时候是不受理解与支持的。这要求教育者要改进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求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要加深对公民意义的理解,然后进行自我教育,当大学生能通过自我教育达到公民的要求,学生的素质就真正得到提高了。
(三)加强社会与校园形成整体的法制教育平台建设。7.05%的同学表示一定不会去听法制宣传,这一点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没有用处,有用可能要听,没有用处就不关心;另外,法制宣传的形式不是学生喜欢听的,学生没有兴趣。既没有乐趣又没有用处,使得他们选择了一定不会去听的。我国长期的封建文化传统,一直主导人们的权利意识,权大于法的现象一直被传承,只有全社会与校园形成整体的法制意识才能形成良好的法制社会,仅有校园的法制宣传是不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并不是只依靠宣传就能起到作用的,只有在立法、执法等环节上都严格起来才能起到作用。只有采取相应措施在各个环节上让大学生参与其中,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法律、执行法律。形成真正的法制社会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