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德育教育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德育教育计划

德育教育计划范文1

我校德育工作以党的方针、政策为指导,以“建设和谐文明,培育文明风尚”为德育工作奋斗目标,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为工作出发点。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工作的基本原则。全年要以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普及活动开展和养成教育,校风、学风建设,校本教材设计和实施,宏扬奥运精神为重点的;以规范行为养成,主题班会教育,示范典型评选为牵引的;以生动有序的活动,以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为支撑的德育教育机制。充分依托部队德育资源丰富,充分利用全社会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条件和时机,充分依靠广大教职工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干劲和热情,充分利用学校业已形成的一系列德育工作的成功做法,在新的一年里进一步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的局面。

二、工作要求:

本年度学校德育工作任务和要求,主要是围绕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和学校长远发展需要,结合当前学校工作实际,重点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深入学习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发展观实质和丰富的内涵。

2、抓好常规的安全教育和校园稳定工作。我们要在继续保持校园安全稳定的基础上做好全年安全稳定的各项工作。学校在春秋两季每期统一组织两次安全知识讲座。学校根据上级要求进一步修订好学校安全管理的各项职责、制度,制定落实各项安全工作预案,重点是消防预案,重大突发事件预案的制定和演练。

3、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德育专题教育活动。如,节庆活动、纪念活动等。这些活动既是国家主旨教育的需要,也是青少年成长的必须,更是锻炼我们师生、扩大我们学校影响力的机会,因此,对于这些活动我们都根据要求,积极参加,精心组织,确保取得好的成绩。

4、办好家长学校,召开好每期的学生家长会。

三、工作步骤、措施:

为了使以上任务落到实处,需要科学的方法和相应措施来保障。概括起来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1、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教师层面按专项教育计划开展深入学习活动。重点学习原著,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宏扬中华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重要思想。二是结合学习探讨用科学发展观破解学校发展中的难题。三是结合学生年龄、认知水平特点。让学生立志为国家的复兴打好基础,勤奋努力。

2、文明礼仪普及活动需要做好四个层面的工作。一是宣传发动工作。通过学习文件、领会精神要让全体师生认识活动的意义,要发动全体参与活动,要在学校营造教育氛围,形成连动的教育机制,在校园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风气。二是总结以往开展文明礼仪普及工作取得的成效,探索的好的做法,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活动专项活动方案,根据方案有条不紊的推进活动。三是细化教育内容,关注细节,循序渐进逐步养成。四是不断调控活动情况,及时总结,有效反馈,强化教育过程。

3、抓好几方面工作,一是通过班会,集会,升旗演讲、展览活跃学校气氛。二是先进人物,从他们成长的经历中汲取鼓励少年儿童成长的力量。

4、常规的安全教育和校园稳定工作。深化领导责任制,实行校长,安全员,班主任为一体的安全管理体制,实行岗位落实,责任到人,分工负责的管理机制。重点抓好日常安全教育,分别组织学生观看安全教育专题片,安全教育图册。加强课堂安全,学生课间安全,学生活动组织安全,路队交通安全的管理。加强学生日常安全检查。同时抓好季节性防疾病,教室电器设备使用安全管理工作。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安全的活动,转移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开展安全文明的学习生活。

德育教育计划范文2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教师 教育技术创新

如今的教育技术不仅仅是通过PPT、白板与视频开展教学。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指出:“教育技术就是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随着互联网、电脑等信息化的到来,教师将这些运用到教学当中。

一、教学水平的提高依赖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一)信息素养是教师具备的基本条件

素养是指人具有良好的心智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及水平的基础性因素。信息素养在素养的基础上与信息的获取、处理、加工、利用等稳定的基础性因素。首先,教师应对充分理解信息在教育信息化的作用,能够主动获取信息资源,专心的投入到教W工作当中。其次,教师要对信息敏感度和信息安全意识有较强的重视,在工作中能够快速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形成固有的教育模式,充分丰富了学生的需求,并对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有很好的锻炼。

(二)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

如果要让学生学得多,学得好,学得有兴趣,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师可以对零散的课时整合成主题单元设计,设计的目标以学习为核心,在此基础上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开放性问题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问题化设计可以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学生有了新的任务后,会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在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强调“协作学习”和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三)教师应具有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作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将两种形式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是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在信息化时代,教师要具备的素质较高,既要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又要具备一定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基本的信息素养。教师需要不断实践,以便更加重视信息技术的重要程度,发掘教育现代化的标志,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让教师在信息化时代中找到对信息技术运用的信心。

二、创新素质在教育技术过程中的作用

当教师为学生设计主题单元后,学生拿到问题该如何对其解决?当然学生有能力寻求一定的办法完成。但是作为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资源、工具及达到的效果。如此,学生在有目的的自主探索以及创造性的主动完成任务。 主题资源一般以网站的形式出现,载体是文本、动画、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及其他应用类软件。这些大量的资源能够让学生在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学生的学习中要有评价量规,包括评价要素、评价指标、权重及分级描述的差异化评价工具.利用这种评价量规,能够有效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能够对学会对问题的解决做出有效的判断。上述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良好的效果,也对社会的需求工作有更好的适合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发展也不断的加快。学生在义务教育的阶段,注意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受益,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对学习资源的能力将明显提高。这些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育要信息化,教师在运用教育技术过程中的创新素质将起到关键作用。

三、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提高是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源

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信息化教育主张早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角色的转变,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在学习中发现乐趣。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活动的技术含量, 加快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教师在该模式中要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具体包括了解基本知识、拥有信息文化、掌握基本技能、具有现代观念、熟悉应用方法。教师具备这些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的途径就是教育技术培训。教师在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对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所以要对教师进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对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进行学习,对一些基本技能要进行实际训练,以便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显著的提高。此外,要加强对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主动性及自觉性,使得教师具有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而整体提高应用教育技术水平。

四、加强必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台电脑,并且具备网络条件,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利用到信息技术。教师合理的分配课时,让学生能够创造性的学习更多知识,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逐渐对主题单元设计慢慢熟悉。教师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因为有些家长不接受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杜绝孩子上网。所以教师改变家长对信息化教育的看法,进而为学生在信息化时代更好的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与资源库,推动学生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陈仕品,张剑平.基于创新推广理论的教师教育信息化实施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04).

[2]茹宏丽.论教育信息化与教师教育技术素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7,(03).

[3]庄艳.教育信息化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创新[J].教育观察,2012,(08).

[4]赵可云,李晓岩,赵国庆.从梅瑞尔首要教学原理看网络课程的设计[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3).

德育教育计划范文3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学生满意的教师”为指针,以制度建设为基础,更新师德观念,规范教师执教行为,推动师德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不断塑造新时期教师新形象,不断提高社会和家长对教师从教行为的满意程度,争当学生最满意的教师。

二.具体措施

根据上级师德师风建设的要求。组织开展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为主题的系列师德教育活动,全面实施“师表工程”,使师德教育系列化、制度化。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我镇小学教师的座右铭。每个教职员工做到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以此全面提升教师形象。

1.认真学习,加强管理。

在教职工中认真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心理健康有关文章等内容。制定朱田镇中心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五要”规范,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在此基础上,青年教师自订目标任务书,每月认真自查、自思,并将成绩进行公示。通过学习,使教师提高认识,全体教师严格执行师德规范。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师德领导小组,实施定期巡视的制度。通过家长、学生问卷等各种形式,及时了解教师执行师德规范的情况,确保教师师德规范落实到位。开展文明校园、文明办公室的评比活动,激励教师人人争当师德标兵。

2.服务学生,提升形象。

1要求教师明确“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点滴皆楷模。”做到爱校如家,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自觉维护大局。强化“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观念。开展以“三爱、三送、三杜绝”为主题的活动。即关爱贫困生、给贫困生送温暖;关爱学困生,给学困生送信心;关爱特殊生,给特殊生送方便;杜绝体罚学生,杜绝歧视差生,杜绝伤害学生心理。全体教师要自觉“清理”体罚学生、歧视差生、伤害学生心理等不良行为。一经发现,坚决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

2全面开展“三热爱、三提倡、三增强”活动。即热爱教育,提倡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热爱学校,提倡爱校如家,增强集体合作意识;热爱岗位,提倡岗位奉献,增强为教育事业建功立业的事业心。学校有计划,定时间组织教师观看师表风范、礼仪教育系列录象。通过观看,让教师进行自我对照,寻找自己的不足之处,每月进行一次师德心得体会交流。

3在学生中开展“我们心中的好老师”征文活动,让每个教师倾听学生的声音,让每个教师从学生的视角审视自身素质和教育行为。开展“我为人师”征文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不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更新师德观念,规范执教行为,不断塑造新时期教师新形象。

3.树立榜样,发扬光大。

德育教育计划范文4

关键词:机械原理;双语教学,现代化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30-03

一、多媒体双语教学的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程度的推广,中国与国际的交流已经非常频繁。为使高等学校毕业生能够达到具有参与国际竞争和赢得国际竞争的要求,高等学校对专业人才的英语能力、特别是英语应用能力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已经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1-10]。双语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培养使用英语进行思维和交流的习惯和能力。高校推行双语教学有利推进我国社会和高校的国际化程度,有利于学生更自信地接受国际化挑战和为国家服务。如何开展、组织好双语教学,针对我国高校的具体情况总结出双语教学的经验,是目前重要的研究课题。结合当前现代化教育背景,针对《机械原理》课程深化教学改革,创建突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教学新体系,提高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水平,提升我校办学水平,为我校培养出高质量的、具有社会竞争力的人才提供先进的教学体系支撑。研究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条件下,给学习者创造学习和使用英语的空间,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能够尽可能多地使用需要他们掌握的英语,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机械原理双语教学现状

教育部在2001年提出了“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的倡议,提出了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12项措施,其中要求全国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并引进原版教材和提高师资水平。许多学校积极响应号召,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开始了一批示范双语教学课程。关于“机械原理”课程也已经有部分高校开始进行了双语教学,如: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福州大学、山东大学等。2001年由叶仲和、蓝兆辉与M.R.Smith合作出版的《Mechanisms and Machine Theory》是建国以来由中国教师编写的第一本英文机械原理教材。之后有2005年Charles E. Wilson,J. Peter Sadler著、秦伟编写的《Kinematics and Dynamics of Machinery》以及2007年由Robert L.Norton原著,韩建友改编的《Design of Machinery》出版。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机械原理“教学,面临着师资培养、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一系列课题。对于现有的中文授课形式,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于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已经比较成功。如何将英语的授课与现有的机械原理课程相结合,有利于该课程教学的开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目前国内,对于双语教学实践方法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程度的经验[1-10]。例如,对于双语教学的模式选择问题、教师水平问题、学生英语强化问题、教材选用问题等方面的研究。

三、我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和总结

本课程所依托的机械原理课程为山东省精品课程,所在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具有良好的教学研究和改革基础。通常采用双语教学需要适当增加教学课时,对于我们所讲授的班级,在教学大纲所定课时已定的情况下,本学期采用对连杆机构和轮系两章进行了过渡式双语教学。任课教师将现有多媒体课件修改为英语形式,教师课堂以英文讲授为主,在必要的时候增加中文解释。课前发给学生英文阅读资料和专用词汇目录。对于其他章节,则以给学生发英文阅读资料,学生需要翻译后提交读书报告,任课教师再给予修改并展开课堂讨论。为提高和巩固学生英文掌握水平,定期举行小测试。为与其他非双语教学班级统一考试,考试题目并未含有英文试题。期末考试成绩显示,两个班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与其他班级相当。我校使用的《机械原理》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孙桓、陈作模、葛文杰主编。该教材为一本优秀的教材,目前已经出版7版,第8版在准备出版过程中。英文参考教材选用Charles E.Wilson,J.Peter Sadler著秦伟编写的《Kinematics and Dynamics of Machinery》以及Robert L.Norton原著,韩建友改编的《Design of Machinery》。西北工业大学版的《机械原理》教材十分适用于国内机械专业的要求以及学生考研的要求。两本英文参考教材则各有所长,侧重点不同。同中文教材相比,英文教材更突出了机器和机构的发展前沿,如对柔性机构、微机电系统、解析法的详细介绍如牛顿-拉普森法的引入、工程实际中复杂形状凸轮的设计和分析、工程中轮系应用的实例,等等,都比使用的中文教材要好。对于《机械原理》双语教学来说,应保证学生对中文教材各知识点的理解,此是第一位要求也是根本,即双语教学不妨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在当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保证学生对与中文机械术语对应的英文专业词汇及英文句式的理解和把握,此是第二位要求;在第一点和第二点基础之上,介绍国外教材的先进教学理念和学科进展前沿,此是第三位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目前所授课的本科生为大三学生,基本上英语四级考试已经通过,部分同学已经通过英语六级考试。因此对于正常的英文阅读和理解问题不大。即第一位和第二位要求可得到保证。对于第三位要求,对教师和学生的挑战最大,但也是值得努力的方向。授课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的听力水平不高,因此在授课中采用课前发放英文阅读资料和专业词汇供学生预习,课堂中对于重要的知识点用中文复述和强调。

本课题在现代化教育背景之下,针对机械原理课程教学进行深化改革,致力于研究能够培养学生使用双语进行学习和思维的先进教学模式和思想,提出新的教学方法。本课题能够反映当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目标。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不仅对于适用于《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而且,对于机械类其他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也具有较好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竺志超,杨文珍,潘骏,俞高红,陈文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机械原理》教学综合改革的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07,(7):153-154.

[2]段巍,范孝良.机械原理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04:58-59.

[3]周传喜.“机械原理“双语教学的效果分析与改善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09,(3)132:61-62.

[4]付宇明,郑丽娟,陈革新.机械原理课程双语教学法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6:25-27.

[5]韩建友,于晓红,邱丽芳.机械原理双语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3,(11):26-27.

[6]郑晓雯.机械原理课程双语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高教论坛,2007,(4)2:95-98.

[7]杨样,张洪峰.《机械原理》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10,(7):207-208.

[8]张铁,李杞仪,李琳.机械原理双语教学实践初探.高等理科教育,2006,(1)65:76-79.

德育教育计划范文5

[关键词] 教师教育 计划评估 DRI模型

教师教育计划,就是为了帮助教师提升知识和技能,对教师的专业学习与教学发展予以促进或协助的计划。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教学研究和教师教育文献的研究重点仍然放在教师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等问题上,却很少有对教师教育计划评估的研究。但事实上,对教师教育计划进行评估,研究其应用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专业实践的贡献和影响,无论对教师教育者,还是对教师本身都应当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教师教育计划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教师教育计划和对计划的系统评估还处于一种相互分离的状态,以致教师教育计划不能很好地证实其有效性。

1.教师教育计划评估模型的相对缺乏

目前,大量的计划评估模型都是为普遍性的评估工作所设立的,而专门针对教师教育计划的评估模型却相对匮乏,教师教育者很难将现有的模型应用到对教师教育计划的评估当中去。Galluzzo和Craig(1990)认为存在三个原因:(1)难以设定标准变量,即难以解决怎样定义和测量知识和技术的问题;(2)难以设定独立变量,即难以在众多变量中界定那些可以分离的、相对独立的评估变量;(3)难以设计评估方法,即很难以一种既有效,又可靠的方式去收集和分析评估数据。

2.教学研究和教师教育间的相互分割

教师教育者往往不能将教学、教师教育和计划评估三方面研究紧密联系起来。大量对教学研究和教师教育的研究并没有将学校教师的学校教学和教师的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教育者也无法在教师教学研究和教师教育计划之间找到方法上或实证上的联系。因此,教师教育者很难获得有效而真实的评估数据对教师教育计划加以评估,也很难制定一套既有助于设计教育计划,又有利于进行教师教育和指导的行之有效的评估方案。

3.教师教育计划评估需求的相互矛盾

教师教育计划评估中最严重的问题在于教师教育者不知道为谁或为什么做计划评估,导致教师教育计划评估失去作用甚至起误导作用。Galluzzo和Craig(1990)划分出五大类教师教育计划评估的相关人群,分别是实施教师教育的行政人员、职前教师和实习教师、认证机构、计划评估人员和公众,他们的意见对教师教育计划的制定、修正和评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五类人群对教师教育计划的需求和偏好往往不相同甚至还会相互矛盾,致使教师教育者无法制定出既满足所有特性,又满足所有需求的教师教育计划评估方案。

4.评估数据的质量未达到研究数据的标准

教师教育领域的工作者都必须在在这种新标准下设计客观的、可实施的评估计划。如果教师教育者不能收集到真实可靠的评估数据,其研究就不能在学术杂志和学术会议上获得同行的认可。因此,将评估数据的质量升级为研究数据的质量,成为教师教育者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教师教育计划评估模型――DRI模型

针对教师教育计划评估中存在的问题,Metzler和Tjeerdsma(1998)设计了一个发展(Development)、研究(Research)、改进(Improvement)分析模型,即DRI模型。

DRI模型的特征包括:(1)DRI模型是一个教师教育计划评估的概念模型,它沿用了传统的过程─目的模式作为理论基础,即通过表述评估计划的两个主要过程─发展和研究,来实现计划评估的最终目的─改进;(2)DRI在具备很强的理论指导性的同时,又必须具备足够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不同的计划评估方案进行修改和创新;(3)DRI模型可以为教师教育计划的评估和决策产生系列研究数据;(4)DRI模型是一个包括连续、可循环操作步骤的模型。

DRI模型分成三个阶段:发展、研究和改进。

1.发展阶段。DRI模型发展阶段的目的在于向教师教育者提供计划评估各因素的描述,包括计划的设计和结构、教师的经验和专业、相关的目标和标准(比如NCATE制定的标准)、计划的资源支持、计划的知识基础、计划安排的教育学课程和学习活动及相关的政策等。分析这些因素所需要的数据可以从几个来源获得:(1)受教育教师的个人情况资料(年龄、性别、婚姻等);(2)受教育教师的学术记录(教师资格考试分数、曾进修课程分数等);(3)教师教育计划的教学大纲和教育任务;(4)与计划相关的行政和课程政策记录。

2.研究阶段。DRI模型的研究阶段会提供一系列有关计划结构和结果的评估数据,为下一阶段计划组成部分的改进做好准备。这些数据还可以让教师教育者获知受教育教师达到目标(标准)的程度。一般来说,研究阶段的分析数据来自于:(1)教师标准化考试分数;(2)学术数据(教育学课程分数等);(3)课程文件(教师学习过程中完成的项目,写作样本等);(4)教师讲课或作自我分析的录影样本;(5)教师教学经验和专业经验的测试;(6)在教师教育课程结束时,对教师感受的调查。完成数据收集后,就要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对于不同来源的数据要应用不同的分析工具:比如,对教师经验的测试数据就要用定性的方法加以分析,而对一些课程分数和考试分数则采取定量的分析方法。

3.改进阶段。结束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后,就进入了DRI模型的改进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研究阶段的数据对教师教育计划进行改进,其改进的方式有4种:维护、调整、修改和重塑。Metzler和Tjeerdsma(2000)指出对计划的维护包括:计划的主题不能改变;行政和课程政策保持一致;研究的对象教师为同一群人;要准备充分的课程活动空间;要有足够的课程材料、教育资源和通讯设备配备给教师使用。对计划的调整包括:调整教学方法介绍课程的时间序列,将之与教育学课程安排在一起,以增强教师教学的效力等。对计划的修改包括:修改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时间,让教师们在正式教学前就有规律地接触学生,使教师们学到的教学方法不至于变得陌生,同时增强教师教学的自信心。对计划的重塑包括:整个行政工作的改善;充分协调计划实施过程中整体教职员的意见;获取新的教学资源或重新分配现有的教学资源。

三、结论

综上所述,应用DRI模型对教师教育计划评估进行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于完善教师教育体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理论方面看,DRI模型提出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模型中变量的设定、分析的阶段以及对数据的要求都达到了研究用的标准,教师教育者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教育计划将有价值的信息加入到模型中去,以丰富教师教育计划评估的知识基础。从实践方面看,DRI模型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教育者更有效地制定教育计划或者对现有的教育计划加以改进,而且可以帮助受教育教师去深入理解和参与教育计划,促进他们的学习过程。再者,应用DRI模型对教师教育计划评估进行研究,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教师教育体系中教学、教师教育和计划评估相互分割的局面,将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既为教师教育者进行计划评估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助于受教育教师的自我学习、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德育教育计划范文6

关键词:华德福;瑞吉欧;教师观;比较研究

一、华德福教育与瑞吉欧教育的由来

(一)华德福教育模式

1.由来

华德福教育是由奥地利思想家、人类学家和教育家鲁道夫・斯坦纳(Rudolf Steiner,1861-1925)根据他的人智学理论观点所创立的一种教育模式。斯坦纳将他的教育理论积极运用到教育实践当中,并于1919年在德国斯图加特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自由华德福学校”(Freie Waldorfschule)。随着华德福教育理念的传播,华德福学校在许多国家相继开办,根据德国华德福学校协会2015年5月的统计报告,共有1056所华德福学校分布在全世界范围内的61个国家中,仅德国便有234所[1]。华德福教育的代表性特征有:华德福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模式、以学校各部门间的合作为基础进行自我管理、课程模式、班主任制度、为教师提供相关培训。[2]

2.教师观理论来源

斯坦纳的“人智学”理论是华德福教育重要的理论基点,也是其教师观的核心。“人智学”理论认为,人类的生命本质是身体、心灵、精神三种层次的结合,教育要引发孩子学习与成长的内在需求,使孩子具备自信、兴趣和对自己生命的满足,以完成培育“全人”(Whole Child)的教育目恕

(二)瑞吉欧教育模式

1.由来

瑞吉欧・艾米丽亚(Reggio Emilia)是位于意大利北部的一个繁荣、发达的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洛里斯・马拉古齐(Loris Malaguzzi)和当地的幼教工作者一起兴办并发展了该地的学前教育,在其长期的尝试和探索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与革新的哲学和课程假设、学校组织方法以及环境设计的原则”,人们称这个综合体为“瑞吉欧・艾米里亚教育取向”。瑞吉欧・艾米里亚教育模式是一套包含了家长、教师以及社会团体的共同努力的幼儿教育模式。[3]

20世纪90年代,瑞吉欧与国外的交流日益增多,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关注。截至2001年,瑞吉欧・艾米丽亚市已经面向3~6岁的儿童提供资助并运营了22所瑞吉欧学校和13所婴幼儿中心,来自以上两个年龄阶段的47%和35%的儿童得到了来自城市的教育服务。[4]

2.教师观理论来源

传统的“教师中心”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人本主义教育流派所主张的“学生中心”教育思想亦有其理论局限性。瑞吉欧教育取向希望在“教师中心”和“儿童中心”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摒弃绝对的“教师中心”和“儿童中心”,创建以儿童、教师、家长、社区为主的“团体中心”。[5]

在理论方面,让・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力维・维果斯基(Lev 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ZPD)等,是瑞吉欧教育取向的重要理论基础。瑞吉欧教育体系强调为儿童提供有待解决的问题情景,强调为儿童创造反思的机会。瑞吉欧教育主张,儿童不是孤立建构知识的,而是在与教师、家长、同伴的人际互动中完成的。[6]

二、华德福教育教师观

(一)适应儿童学习发展的华德福班主任原则

儿童在华德福学校学习生活的前8年里,他们的班主任是固定不变的。因此,班主任不仅要从事教学工作,还要和班上的每一名学生保持一种培育和教育的关系。2012年,对423名华德福学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8年制的班主任制度普遍得到了学生的支持,原因在于师生之间高度信任,在8年的共同学习生活中,教师用一种开放的、灵活的方式观察学生的希望和需要[7],并以此帮助学生为其高年级的学习生活做准备。

8年制的班主任制度是华德福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它确保了一种长时间、稳固的师生关系。而且,在这段时期内,班主任也不得不面对许多挑战和要求。因此,在华德福学校,班主任教师比其他教师要承受更多的责任。

(二)强调教师职业道德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标准

基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职业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具有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比其他职业道德具有更强烈的典范性,比其他职业道德具有更深、更广、更远的特点[8]。华德福教育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激发教师对幼儿教育的热情。华德福幼儿教师培训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在道德、智力和艺术方面平衡发展的人,能够更好地帮助和支持儿童的发展。斯坦纳曾说:“如果平行的班级的教师采取相同的教学方式,那就错了。学科可能是相同的,教学目的也可能是相同的,但如何去做是不同的。”[9]因此,华德福学校没有为教师设立固定的课程,而是结合儿童发展阶段特点,实施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标准。

(三)强调设计艺术化教学的能力

斯坦纳强调“融科学与艺术为一体,将艺术作为教育内容,追求教育方式的艺术化”[10]。华德福艺术教育包括绘画、雕刻、手工艺、话剧、舞蹈、体育等。教师要具备这些基本的艺术素养, 因为教师的艺术素养对实现艺术化教学有重要影响,教师要能通过艺术化的教育手段丰富儿童的精神生活,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灵和生活理念,并让儿童亲自动手进行艺术创造,体验把理想变成现实的喜悦。

(四)华德福教育的教师培训

华德福学校拥有其特定的教师培训方法,据统计,在2012年,230所华德福学校每所都捐赠出了大约3.7万欧元用于教师培训,培训内容除了学科方面的资格培训外,还包括培养教师的职业精神,即对科学的怀疑和探索精神。[11]

三、瑞吉欧教育教师观

(一)教师作为学生的伙伴和合作学习者

在瑞吉欧学校,儿童是学习的主人公,他们有能力并且充满了活力,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担任伙伴和合作学习者的角色。事实上,教师也把自己当做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儿童和教师互助交流的关系得到了重视并被充分培育。洛里斯・马拉古齐将发生在师生间的知识传授与习得比喻为一场乒乓球比赛,在比赛中,作为球员的儿童与教师要做出适应性的调整来保持轻松自如的状态,并在学习中实现成长和提高,而仅仅一名球员是不可能成功参与比赛的。

在教师与学习者共同主导学习项目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互助合作这一瑞吉欧教育的首要原则。在瑞吉欧学校,教师不会控制学生,也不会过度干涉学生的学习过程,相反,教师会经由与学生的共同参与和互动来表现出对学生权利的尊重。同时,教师与其他同事、学生家长的共同合作也至关重要,来自各方面的互助合作是瑞吉欧教育模式的基础。洛里斯・马拉古齐说过:“教育的中心是儿童、教师和家庭,我们的主张就是实现三者间的和谐。”[12]

(二)教师作为儿童行为研究者

在瑞吉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问题、好奇心以及现阶段的理解能力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也要承担作为一名研究者的角色。教师要加强对儿童的观察和倾听,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教师有能力确定关于儿童发展和学习的关键性知识,并以此为依据来确定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因此教师能够“找到策略来支持儿童的探索研究”。

教师的记录活动至关重要,当教师进行研究时,他们会收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儿童参与学习的照片,儿童在学习中完成的手工制品、视频材料,以及儿童参与学习时与同龄人或者成人的对话录音等。除了对数据进行分析与讨论,教师还会把这些材料予以展示。这种记录方式有三种特点:

?S为儿童提供一种关于自身学习的可视的“记忆”,有助于鼓励儿童回忆并且扩展自己已有的观点,为新观点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灵感;

?S为教师提供一种研究的工具,有助于他们扩展、完善学习计划,并且更好地了解儿童并评价自身工作;

?S为家长提供有关儿童在学校学习生活的详细信息,有助于指导家长在学生学习计划中的投入与参与。[13]

(三)教师作为儿童的向导和促进者

尽管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儿童的合作者,但同时是儿童的向导和推动者。卡罗琳・爱德华兹(Carolyn Edwards)认为,“激发学生发现的时机的核心在于创造一种警觉,这种警觉激发了学生在对话、共同活动以及知识共建方面的发展与进步”。在这种教师角色中,教师不是袖手旁观地观察儿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是灵活地为儿童提供学习上的激励与启发,以及一些必要的工具,以此来促进儿童心智功能的发展和个人目标的实现。

将教师作为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定位是符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对于瑞吉欧教育模式,马拉古奇提出了一种相似的描述:“我们致力于寻找一种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儿童将发现成年人已经发现的事物。在这样一种情境中,教师能够将自己的判断和知识借给他们的学生。”[14]瑞吉欧教育认为学习引导发展,并且强调儿童“在成年人的指导下或者与其他更有能力的同龄人合作”参与问题解决时的潜能发展。[15]

四、华德福教育与瑞吉欧教育教师观的异同

在华德福与瑞吉欧教育模式中,教师拥有相似的目标,即做儿童的养育者、伙伴和人生的向导。他们强调教学环境的“审美性”与“舒适性”,强调教学工具的准备以及对儿童的尊重,同时,教师和家长的伙伴关系在两种教育模式中都具有较高的重要性。然而,两种教育模式对儿童成长发展的看法不同,对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认定也存在一定差异。

华德福教师通常在课堂中扮演一个表演性的角色,他注意教学活动中“学术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在华德福学校,教师同样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引д撸他们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共同体、关心自然、关心自我生活的世界。华德福教育环境的审美性令人愉悦,教师擅于激发儿童怀疑的自然天性,对于良知的信仰以及对于美好的热爱。在华德福早期教育阶段,教师显得更加谨慎、沉默,支持学生自由发展,但是在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则变得更加具有说教性。在学前班中,教师努力使他们的教导微妙而隐性地支持学生自由发展,并且要注意到教室里发生的一切。[16]

瑞吉欧教师在参与学生学习与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之间维持一种艺术的平衡,他们擅长倾听、观察与记录,他们以与学生家长的互动交流为基础,作为儿童的资源和引导者而提供服务。瑞吉欧教师创设富有挑战性的教学环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探索,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互助。另一方面,教师作为儿童学习过程的记录者,帮助儿童记录和重现他们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得显性而易察觉。瑞吉欧教师为学生提供方法论上的说明,以此来帮助学生寻找材料和资源,支持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要进入“学生群体之中”,有时要在“学生群体之外”保持一种警觉的观察状态。[17]

五、启示

文化人类学认为,每次文化接触的时刻,都可以视作是一次文化比较。与人们自己的文化进行比较是人类学人文诉求的核心之一,其目的在于增加我们对自我的了解,比较法的一个目的就是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自己[18]。人类学家克莱德・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于1944年说过:“人类学为人类提供了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中,我们能用更大的多样性来看待自己。通过这面镜子,我们本文化就会呈现更多的异域性,因为它将和许多异文化放在一起来比较。”笔者开展此次比较研究,旨在“努力保持一种整体性视角,略过表面上的异同”[19],希望通过对华德福教育以及瑞吉欧教育教师观的探析,进一步了解我国幼儿教育现状,尤其是在教师角色定位、师生关系、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两种优秀教育模式,着眼我国教育实际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为我国幼儿教育以及幼儿教师培训提供支持与指导。

华德福教育与瑞吉欧教育作为优秀的儿童教育模式,关注儿童内在成长需求与发展阶段特征,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引导儿童潜在能力的发展,把儿童置于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兼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校、家庭互动,教师素质提高等各方面因素,从教师观到教育行为,都真正做到以儿童为核心,以儿童发展为根本。我国在实施方案教学时,也应借鉴华德福教育与瑞吉欧教育提供的教师观与师生关系,关注儿童各阶段发展需求,通过师生互动,给予儿童自由探索、进行表达的机会。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应以同伴的身份介入儿童的探索世界,创设一种与儿童平等的、共同探讨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2][7][11]D Randoll,J Peters. Empirical Research on Waldorf Education[J].Educ Rev,2015(56):33-47.

[3][4][12][13][14]VM Hewett.Examining The Reggio Emilia Approach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J].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2001,29(2):95-100.

[5]谭友坤.从教师专业成长看瑞吉欧的教师角色理念[J].内江科技,2009,30(4):24-24.

[6]郭莉.瑞吉欧教育经验对我国幼教改革的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7):127-129.

[8]Rudolf Steiner.Discussions with Teachers[M].Translated by Helen Fox,London: Rudolf Steiner Press,1967: 180-181.

[9]Henry Barnes.Learning that Grows with the Learner: An Introduction to Waldorf Education[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91,49(2):52-54.

[10]Rudolf Steiner. The Roots of Education[M]. London: Rudolf Steiner Press, 1997.

[15]RS New. Reggio Emilia as Cultural Activity Theory in Practice[J].Theory Into Practice,2007,46(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