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量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量管理

计量管理范文1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计量"作为基础学科,在各行各业中的作用体现地愈加明显。计量管理在企业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企业也逐渐开始重视计量管理工作。但是企业在计量管理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本文就此对企业计量管理提出改进建议,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计量;计量管理;建议

一、引言

计量管理是以计量管理系统中的要素(人、机构、法和计量器具、时间、信息)作为研究对象,使这些要素在系统中发挥最佳的功能,达到测量结果的准确和统一,进而为国民经济的计量提供有力的保证并创造高收益的一门学科。

计量管理这项工作在计量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它与国民经济以及人民生活等关系密切,它所展开的各项计量管理工作,为国民经济的各方面提供了计量保证,对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计量管理充分发挥了计量系统的整体功能,采用科学、技术、法制的措施来保证计量单位制的统一、测试的准确一致以及计量装置安全可造的运行,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多的利润。

门捷列夫说“没有计量,就没有科学”,而在企业中是“没有计量,就没有利润”。计量工作在计量交接的过程中,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计量工作的精细,都为提高企业效益,提高企业的信誉提供了保证,精准的计量亦是可靠的质量指标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指标,而质量是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武器,也是维系客户忠诚度的重要保证。因此研究企业计量管理,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提高企业经营绩效,以此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企业计量管理工作内容以及重要性分析

(一)企业计量管理工作内容

按照国际计量组织(OIML)的定义,计量管理是指“计量(工作)负责部门对所用测量方法和手段以及获得、表示和使用测量结果的条件进行的管理。”企业的计量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确保计量检测体系有效运行,即建立和完善计量组织机构,配备、培训和考核计量人员,组织体系内部审核和评审等;

二是建立企业内部计量标准。由于大型企业内部的计量器具数量相对较多,特别是连续性生产的石油化工企业,在装置大修期间需要检定的计量器具多达上万件,在很短的期限内,社会上的公用计量标准一般无法满足企业计量器具量大和时间快的检定要求因此企业需要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自行建立内部量值统一的计量标准,在政府部门的授权许可范围内开展内部计量器具的检定工作;

三是对计量器具的管理。对企业内部各单位的计量器具,从申请、选型、检定、流转、降级、封存自至报废进行全过程控制;

四是,计量数据的管理。按照“数出一家”的要求,由计量管理部门对进出企业和内部关联交易的计量数据进行统一确认,并出具物料量、动力能源量以及产品生产量的检测数据。

(二)企业计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1.提高产品质量的保障作用

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质量稳定要依靠完善的测量手段来实现,因此,计量是产品质量的基本技术保证。由于部分企业在产品开发、制造、管理等环节的计量检测手段不齐和生产组织管理不配套,计量检测设备精度不高,加上设计与工艺失去应有的联系等原因,会导致企业的产品质量不稳定、质量事故频出。科学合理的计量管理工作和对测量过程的有效控制是获取准确数据的基础,可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有助于实现企业产品质量稳定。

2.在生产流节中的作用

计量管理工作在生产环节中的作用体现在原材料进厂的计量检测分析、生产各工艺工序的质量监测控制以及成品和半成品的检验等方面。计量管理表现为计量的测试手段、计量的监视控制方法、计量数据结果的统计等。

3.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计量是企业产品质量的技术保证,企业计量不仅为企业内部服务,还可以从为企业外部服罩谢竦美益。认识到计量管理的重要作用,把计量管理作为强化质量管理、推动技术创新的基础工作来抓,可推动完善过程计量检测手段,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合理有效配置资源,降低原材料的消耗,成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三、企业计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计量管理体系薄弱

目前在我国的企业发展过程普遍存在的企业的计量工作本身缺乏管理的现象。工业计量本应以企业自主管理为主,而受计划经济习惯思维影响,企业对计量主动重视、自主管理不够,满足于通过政府和上级的检查。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企业缺乏计量管理的意识。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很多企业没有节能意识,或者是节能管理方面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计量器具的配备并不是按照相应的标准和规范进行采购的,这样就导致企业浪费了很多的资源,其投入和产出比还可以大幅度的提高。企业对计量工作长期处于被动状态,计量意识薄弱,管理薄弱,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人才短缺,致使计量检测技术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企业的技术基础水平和计量服务能力的提高。

(二)计量管理规章制度欠缺

规章制度是企业员工要遵守的行为法则,可以使公司的运转更加高效,并且可以长期稳定的持续下去。虽然企业对于管理上的规章制度不断完善,但是对于计量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和完善的意识欠缺,许多企业现有的企业计量管理的规章制度不能满足现阶段时代和企业的发展的要求。伴随着企业的发展,所牵涉的生产实践中计量设备数量持续增多,检定校准计量器具需求也持续增加,特别是数据的计量管理和出厂产品的大量增加,致使工作人员的检定能力无法满足当前计量检定校准需求,这就造成了在检定校准质量上有所欠缺。为了使得计量管理工作更加流畅,或者需要制定一套新的规章制度来解决公司的状况,以促进计量管理规章制度的发展,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保障。

四、企业计量管理改进建议

(一)完善计量管理体系

完善计量管理体系,首先是从思想上认识到计量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需要企业的全体员工高度重视,特别是高层管理者,要提高认识,全力推动,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加强培训员工,尤其是各级管理者,使之从思想上进行认可,并执行,使企业的经营效益得以不断提高。

其次,加大对于企业计量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升计量管理的专业技能素质。计量是一项技术性特别高的工作,计量过程设实施、计量结果的检验、量值是否统一准确等都会直接影响计量工作,而这些过程是由计量的专业人员完成的,如果没有过硬的技术,就不能达到计量的目的。所以,对于企业计量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是很有必要的。计量企业在计量管理中,一定要多所有的计量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只有人员专业素质提高了,才能提高企业的计量能力,真正实现计量管理的优化。

(二)健全计量管理制度

针对许多企业在执行计量管理制度和质量管理制度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不能满足现阶段时代和企业的发展的要求,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对此健全计量管理制度已经是势在必行。健全计量管理制度,可将计量管理制度进行修改、细化,增加可操作性,质量管理制度中涉及量管理的部分可具体参见计量管理制度,不再另行规定,以免造成冲突。

在计量管理制度中,增加检定、检测方法控制制度,对采用的方法进行评价和确认,保证产品质量和数据准确可靠。增加设备环境控制制度,对检定、检测的外部环境进行控制,防止因环境影响检定、检测数据的情况发生。同时与质量管理制度相结合,增加供应商的评价制度,定期进行评价,以此控制产品的质量。

五、结语

企业计量管理优化和改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本文对于企业计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个粗略的探讨,为促进企业计量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本文认为企业可从完善计量管理体系,包括提升认识以及提升专业技能方面,和健全计量管理制度两方面着手,强计量管理工作,以此提高产品质量来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计量管理范文2

关键词: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综述

收录日期:2013年8月4日

一、引言

盈余管理是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兴起的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盈余管理的计量问题是盈余管理研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纵观近20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计量盈余管理的方法众多,总的来说,主要包括应计利润分离法,具体项目法,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法和盈余管理分布法等四种。前两种方法都是计量应计操纵,第三种方法是直接计量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而分布法通常又称为“管理后盈余分布法”,是从盈余管理的结果分布来观察盈余管理行为的。本文主要对应计利润分离模型进行介绍并予以简单评析,试图为我国的盈余管理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二、主要的盈余管理计量模型

总体应计利润法是西方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类方法。该类方法的核心思想认为,企业报告收益由两部分组成,经营现金流量和应计利润。应计利润内生于会计的权责发生制,管理人员有较大的操纵空间,它既可以通过会计方法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改变来予以调整,也可以通过交易的记录时点的选择来予以影响,操纵成本较小,而且操纵手法也更加隐蔽,管理人员更多倾向于采用应计利润来管理盈余。但并不是所有的应计利润都是管理人员操纵的产物,应计利润中有一部分是反映企业基本业绩,因此总体应计利润法目的是从应计利润总额中分离出可操纵应计利润,作为衡量盈余管理的指标。由于可操纵性应计不易直接观察,管理人员通常根据应计的影响因素,模型化不可操纵应计利润,然后从总应计利润中扣除不可操纵应计利润,得到可操纵性应计利润。

总体应计利润法下,提出了众多的模型,这些模型的主要差异是非操纵性应计的假设与处理不同。

(一)Healy模型。Healy(1985)是最先进行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他所构建的计量盈余管理的模型,是通过对比所有样本的应计利润总额的平均值来检测盈余管理。Healy模型总的来说比较简单,在模型中假定,非操纵应计利润一直是不会改变的,在整个事件的前后期内企业各年可进行操纵的应计利润代数和的均值都为零。它没有对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和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区分,而是以平均的总应计利润代表非操控性应计利润。

NDAt表示第t年的非随意应计,∑TA表示t年的总体应计,T表示估计期的年份,t表示事件期年份。

(二)De Angelo模型。DeAngelo(1986)对Healy模型做了改进,以应计利润总额的变化作为操控性应计利润的表征变量。该模型假定,事件期前一年的总体应计为事件期年份的非随意应计,其模型可以表述为:

=

其中,NDA表示第t年的非随意应计,TA表示t-1年的总体应计,t表示事件期年份。

(三)Jones模型。琼斯(1991)认为,Healy模型和DeAngelo模型都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那就是没有考虑到企业规模的大小,将会对非操纵性应计利润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企业的固定资产规模扩大了,那么其应收项目、应付项目和累计折旧额等应计利润科目自然会相应增加。因此,应该将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看成是企业固定资产规模和其销售收入增加额两者的函数。基于上述分析,琼斯提出了一个线性回归模型,以此来估计正常性应计利润额。基本Jones模型的主要思想可以表述为以下模型:

A表示t-1年的总资产,REV表示t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与t-1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之差,PPE表示t年的固定资产原值,TA表示t年的总体应计,t表示估计期年份,?着为残差,表示操控性应计。

基本Jones模型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最先运用回归模型的方式,从总应计利润中将操纵性利润和非操纵性利润分离出来。为盈余管理的定量研究提供了实证证据,后期的很多盈余管理计量模型,都是建立在基本Jones模型基础上的。

(四)Modified Jones模型。Dechow、Sloan和Sweeney(1995)认为,基本Jones模型中的主营业务收入变化,仍然没有把公司管理者对收入进行操纵的因素考虑在内。因为他们认为,公司的管理人员还可以通过应收账款,来对主营业务收入进行操纵,从而达到对报告盈余进行操纵的目的。所以说,基本Jones模型会把盈余管理低估。为了避免这种偏差,应该在主营业务收入中把应收账款的变化剔除掉。于是他们对琼斯模型进行了修正,得到修正的琼斯模型为:

REV-REC表示t年的应收账款净额与t-1年的应收账款净额之差,其余的符号同Jones模型。

(五)Industry模型。行业模型是由Dechow、Sloan和Sweeney在1995年提出的。行业模型放宽了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在时间序列上不变的假设。他们认为影响正常性应计项目的因素,在同一行业中是没有差别的。由此他们得出,样本公司的正常性应计利润与同行业同规模的配对样本公司相比,应计利润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关系。基于这种假设,他们得到计量盈余管理的行业模型为:

NDA表示第t年的非随意应计,自变量表示行业所有非样本公司的总体应计的中位数。

三、盈余管理计量模型效果比较

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在大量被应用的同时也受到了多方的质疑,国内外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来比较不同模型对于盈余管理计量的效果。

从国外的研究结论来看,总体上认为现有的各种计量模型均存在计量误差,检测盈余管理的能力不高。而各个模型对于盈余管理的检验能力并未得到统一的结论。例如,Dechow等的研究结果表明,修正琼斯模型要优于Healy模型、DeAngelo模型和基本Jones模型;Bartov等在检验无保留审计意见与操控性应计利润间的相关性时发现,截面Jones模型以及截面修正Jones模型比时间序列模型更能有效地揭示盈余管理。Pae的研究认为具有现金流量的琼斯模型,极大地提高了琼斯模型在估计期的解释力以及在预测期样本外的应计的预测力。Ball和Shivakumar的研究结果揭示,包括不对称利得和损失确认的非线性琼斯模型,相对于其线性形式,解释了显著更多的应计的变化。

国内关于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比较研究并不多见,而且多是从理论角度述评各种计量模型的优缺点,只有夏立军、张雁翎、陈涛、吴联生、王亚平、黄梅、刘文达等对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检测效力进行过比较研究,但由于使用的检验方法和数据不同,待检验模型也不同这些研究对各模型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计量中的效力尚未取得比较一致的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雁翎,陈涛.盈余管理计量模型效力的实证研究.数理统计与管理,2007.5.3.

[2]刘大志.应计利润分离模型的效力检验——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证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1.

计量管理范文3

关键词:计量管理 标准 计量学 审核

一、前言

计量是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人类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同步发展的。计量学是关于测量理论和实践的科学,计量是一种利用科学手段正确反映客观事物“量”的信息的工作,它涉及测量理论、测量技术和测量实践等多个领域。现代计量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基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行业发展的探测器。计量技术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技术,又是高技术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企业实行计量管理概述

企业计量管理是利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将涉及到企业经营的所有活动进行规划,进而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达成。在此管理过程中,活动的规划要遵循社会自然发展的规律和经济适应的原则,从而保证企业的经营活动能够积极融入到社会生产的大环境当中。计量管理工作随处可见,小到部门和企业,达到政府或国家等领导机关,所有与计量方面相关的工作中,计量管理都占有绝对的核心地位,其管理工作质量将会对计量工作的整体效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计量管理工作在企业计量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企业计量管理工作的内容

质量计量、企业消耗计量、经济核算计量、生产效率计量、自动化生产计量等等都属于企业计量管理工作的内容,但是这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看法,计量管理工作的性质和内容都要建立在企业的发展环境和内部管理水平的基础上。要想企业职员对计量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就必须要对企业的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进行提升。就笔者所知,我国绝大多数企业计量管理工作在内容都没有达到全面且统一的境界,在计量技术方面,不是能够完全适应写阶段企业管理科学平稳发展的需要,同时在生产经营管理对象的定量分析方面,表现得也差强人意。由此可知,现行阶段我国企业计量管理工作还没有发挥到最佳状态,因此在工作内容方面还有所欠缺。

四、计量管理在企业计量工作中现状

企业计量管理早在60年代就已经被提出,当时民众对这一概念的认知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以为计量管理就是将企业的计量器具进行管理分配;到了70年代后期,科学管理的观念和水平在我国企业界受到极大的关注,计量管理的概念也被普及开来。此时,民众已经能够将计量管理与自动化生产工作管理以及企业经营发展的信息管理相联系;而21世纪的今天,我国企业已经逐渐实现了现代化管理,在计量方面甚至可以细微到某一产品的成本耗费项目上,由此可见计量管理工作在我国现代企业计量工作中的地位是比较重要的。质量管理部门、计量部门、检测部门是我国大多数企业机制管理所划分的几个重要部门,计量管理部门当中会包含力学、热工、长度、无线电等偏向于技术性的处理单位,除此以外,该部门还会组建成立一个实施管理的机构,对上述计量工作进行统一管理。该管理机构属于计量工作的展现平台,其工作表现对企业的计量管理工作有直接影响。计量工作完成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引导过程是由计量管理部门所完成的,90年代初期,企业是以ISO10012―1计量检测体系为执行标准,而到了21世纪,在对上一执行标准及2000版的ISO9000标准进行合并后,得到了现行的ISO10012执行标准,进而为企业内部的计量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本依据。

五、企业计量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企业计量工作是企业技术的基础工作,是技术和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企业建立计量管理体系和维护计量器具的正常运行,对计量工作的投入较大,只看重企业效益而忽视计量工作,未能充分认识计量工作对企业的发展中所起的基础作用和指导作用是部分企业把计量工作边缘化的主要原因。其次,部分企业计量标准的建立和标准计量器具的校验后,未能充分发挥其效能,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其三,部分计量器具的周期检定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当地计量检定所不能检定的计量器具,必须要送到更高一级的计量检定所检定计量器具就必须备用一套相同的计量器具而造成库存和成本增加的两难境界。

六、计量是企业产品质量的保证

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产品质量,在企业贯穿整个生产过程中,从原料进厂的检测分析到工艺流程中的各个程序到半成品,成品出厂都需要有计量设备层层把关,严格控制,用科学的数据提供给管理者,在成本核算上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假如数据不准确可靠,只能影响产品质量。

(一)、完善计量管理制度

企业管理者及相关人员的计量培训制度、计量管理机构的岗位责任制度、计量器具采购,入库和流转制度、计量器具周期检定制度、不合格计量器具的管理制度、计量工作的审核与评审制度,建立行政监管长效机制,完善配套的监管措施和考核细则,加大计量工作考核的比重。

(二)、加强计量器具的管理

企业根据自身工艺特点确定计量监测点,更具计量监测点配备相应合格的计量器具,并做好台账制定相应的周期检定计划,尤其是企业自身建标的项目,在计量台账中要详细罗列,检定的计量器具要出具合格的计量检定证书和计量标识,对强制检定和未能建标的计量器具根据检定计划定期送至有资质的计量检定机构校检。

(三)、加强计量检测机构和计量业务水平

建立计量检测硬件设施和不断提高计量检测业务能力。建立符合计量检测标准的实验室,如温度,湿度,振动等指标符合国家标准,有助于提高检测精度和降低成本。逐步建立计量科技基础建设,搭建计量科技信息收集的平台,对环境监测,动态量检测,流量监测形成网络监控。联系技术监督局或建标的企业进行计量数据比对和计量检定人员的交流,提高企业自身的计量检测水平和业务能力。联系有资质的计量培训机构,计量工作人员加以培训,通过引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增强计量员的实际业务水平。

(四)、加强计量数据的有效管理

计量数据的准确有效对企业的管理作用毋庸置疑,我们不仅对计量器具的定期检定保证数据的有效传递,还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来确定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同时对数据妥善保管为企业的技术革新和管理提供技术来源。

七、企业管理者在计量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一)、体系文件编制

系统编制文件在发放以后,企业管理者应该积极组织本企业的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学习了解,保证工作人员能够对企业执行纲领和执行标准进行及时的更新。而纲领和标准学习理解的正确引导是企业管理部门的职责所在。举例来说,现代管理执行内容中原则的学习引导可编写为以下内容。管理模式方面应该保证工作过程的质量;明确测量管理体系的总要求中以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计量确认等计量要求的满足为前提的执行目标;计量职责部门要对客户的计量要求进行明确并加以满足,同时也要在技术语言的更新和技术内容的拓展方面下足功夫,一些测量设备中相关系统或软件的更新换代也包括在内。对系统文件进行编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管理工作。

(二)、管理工作执行情况的监督及标准

对于企业的计量管理工作来说,与国家计量法相关法令法规的宣传是其主要内容,因此,要对车间和企业各个部门计量工作的执行状况进行监督监察,企业内部的审核工作也要作出定期规划。

八、结束语

在企业的计量管理中将动态的台账管理与现场的走动检查管理相结合引入到计量管理中,针对监管工作的完整实施,充分发挥计量器具的使用效能,避免因某种突发原因造成的检测工作堆积,及计量器具的丢失和漏检的状况,只有这样才可以为计量工作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计量管理范文4

当前我国计量技术机构尚未建立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系统,已经开展的绩效管理工作没有实现单位、部门以及员工三者之间的互动。以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为例,我院的整体问题是对绩效管理的流程理解、执行有误,只是简单的抓住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绩效考核,把绩效管理单纯地理解为绩效考核,而没有将绩效管理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此外,绩效流程环节严重缺失,绩效管理指标和方法缺失等原因造成我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停滞不前,阻碍了单位整体工作效率的提高,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员工的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

2计量技术机构绩效管理体系构建

2.1工作分析与职责确定

(1)实施工作分析,进行工作描述

第一步:进行工作分析的准备在进行工作分析前,首先要获得单位高层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后续的工作顺利进行。其次要与员工进行沟通,征得他们的认可。第二步:收集有关信息包括该项工作任职条件、工作环境、设备要求、对人员的能力、学历要求等。收集信息的方法有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等。第三步:分析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描述、分类汇总、整理和组织,使之形成书面文字。第四步:编制岗位说明书岗位说明书中规定了任职者所在岗位的职责,企业的绩效目标首先分解到部门,部门再根据各岗位的职责将绩效目标分解到各岗位,形成了各岗位的绩效目标。

(2)明确绩效管理体系中各方的职责

对于高层领导,在绩效计划的制定阶段,其主要职责是明确单位的发展和部门的工作重点;在绩效评价阶段,高层领导要对单位的目标以及内部机构目标的实现情况予以评估;而在最后绩效结果的应用阶段,高层领导要对考核的结果予以审核,并将结果应用于改善工作绩效、薪酬调整、职位升迁等方面。对于各部门的领导,在绩效计划的制定阶段,其主要职责是明确本机构的工作目标,制定本部门员工的考核标准;在跟踪反馈阶段,部门领导应该及时跟踪本部门工作目标的实现情况,发现偏差并及时予以控制;在绩效评价阶段,部门领导要对自身进行自评,并对员工的绩效表现予以评价;在最后的绩效结果应用时,部门领导应该参与制定考核结果的应用方案。对于员工个人,在绩效计划的制定阶段;员工要了解单位和所在部门的战略目标,根据部门领导制定的个人计划,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在跟踪反馈阶段,员工作为被考核者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及时的发现问题并予以控制;在最后的绩效评估阶段,员工个人要对个人的绩效表现进行自我评价。

2.2绩效管理流程设计

(1)绩效计划

绩效计划工作可以按照一下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由单位高层管理者对单位今后的发展战略和具体的目标进行规划。在这一步要主要完成的工作有:让全体员工都了解当前及往后单位的总体发展目标、年度计划及其所在部门的业务目标和业务计划。其次,让员工了解与其个人相关的一些信息,如其所在职位的工作分析和之前关于其工作的评价。此外还要动员和教育员工,让员工了解绩效管理的目的,使单位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到绩效管理中。第二步:单位绩效管理主体与员工就绩效计划进行沟通。在正式沟通前,管理者首先要为员工界定其关键业务绩效领域。在正式沟通阶段,通过展开绩效计划会议的形式确定有效的目标,并就资源分配、权限、协调等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讨论。第三步:绩效计划的审定的确认。在经过前两步周密的准备工作并与员工充分沟通后,要让员工明确了在本绩效期内的工作职责是什么、工作目标是什么,完成的评价方法等信息。

(2)绩效考核

计量技术机构在绩效考核的时候需把握以下几个环节:一是通过积极交流与沟通,共同制定具有切实可行的绩效目标,既保证管理者对于管理目标的全面客观认识,也有利于员工对于自身发展的准确把握及个人发展与单位发展相互协调的把握。二是加大力度提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由考核单位和被考核对象共同参与,提高绩效考核的针对性、有效性及可操作性,实现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的有机结合。三是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3)绩效反馈

绩效考核者在与员工进行绩效面谈时要注意四个方面:一是要直接而具体的进行绩效沟通,不能作泛泛而谈、抽象的、一般性评价。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都应有具体、客观的结果或者事实来支持,使得员工明白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与单位的期望还有哪些差距。二是在绩效面谈是要注重双向的沟通,为了尽可能使得面谈有针对性,管理者要鼓励员工多说话多表达自己的观点。三是绩效面谈交谈中要指出员工的不足之处,但不要批评,而是要立足于帮助员工改进不足之处,指出绩效未达成的原因。四是注意绩效面谈的氛围,建立彼此信任的会谈氛围来保证沟通的顺利进行。此外,在绩效反馈这一过程中要建立绩效申述机制,同时要对正确行为的反馈和错误行为的反馈同等对待,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提高员工的绩效。对错误行为的反馈要将注意力集中于减少不好的行为,针对正确行为的反馈要强化这种正确的行为。

(4)绩效结果运用

绩效考核结果可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薪酬调整通过建立绩效管理体系,确定员工的绩效工资。将员工的薪酬分为固定薪酬、绩效薪酬两部分。固定薪酬、绩效薪酬所占的比例,可根据单位以及内部机构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即达到激励目的,又要保护员工的切身利益。其次,还可用于固定薪酬的调整。单位应根据当年的实际经营情况,结合相关的薪酬制度,将考核的结果同固定薪酬的升降挂钩。②用于岗位调整绩效考核的结果为职位的变动提供依据,通过职位的调整,使每个员工从事更适合的工作。对于年度绩效考核结果为“不合格”的员工,除按制度规定降低其职位工资等级外,还应酌情将其暂时调离原工作岗位,参加培训,经培训考核合格外方可重新上岗,否则做辞退处理。对于管理人员评价结果为“不合格”的管理者,除按制度规定降低其职务工资等级外,人力资源部还应在对其综合能力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向公司领导提出免职或降职处理建议。③用于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员工培训与开发要有针对性,要有效地了解员工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使培训的内容为员工所急需的知识或技能。通过绩效考核,可以了解员工的优势和劣势,绩效考核的结果为员工的培训与开发提供了决策依据。

3结论

计量管理范文5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

2006年是我国的会计改革年,财政部出台了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较之以前的基本准则和16项具体准则及《企业会计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变化之一是重新提出使用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即在坚持历史成本原则的同时,引入公允价值,新准则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应用有利于夯实企业资产质量,充分揭示财务风险,正确衡量经营业绩,为会计信息使用人提供更有用的决策信息。下面就公允价值的使用予以探讨。

(一)对公允价值的解释

公允价值能够更加可靠地提供有关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信息,能够优化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和资本定价,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增进了会计信息价值的相关性,但如何理解公允价值,我们可以综合不同会计组织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来加深对其理解。

GAAP(公认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资产的公允价值是在非清算交易中,自愿交易的双方购买或销售一项资产的现时价值;负债的公允价值是在非清算交易中,自愿交易的双方发生或偿付一项债务的现时价值。IASC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1998年)。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公允价值是双方在当前的交易(而不是被迫清算或销售)中,自愿购买(或承担)或出售(或清偿)一项资产(或负债)的金额(2000年)。我国新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和债务清偿的金额记量。

可以看出,在内容上,公允价值定义非常简单,它是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但是这个金额是在许多限制和假定条件下取得的,正是这些限制和假定条件才使公允价值具有了特殊的内涵。一是公平交易,即指交易双方处于完全竞争市场环境中,独立竞争,不涉及任何个人情面关系,不存在相互关联的关系。二是持续经营,即指交易是在非强制非清算销售的情况下,由正常的商业考虑推动的下完成的。三是平等自愿,即指交易双方地位平等,从自身的商业利益考虑,在非强迫条件下自愿地完成交易。四是完全市场,“熟悉情况”是获取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的重要条件,要求参加交易的各方必须充分了解市场的情况,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应尽可能地降到最低,任何商品或要求权的市场价格都可以公开查阅,而且交易时他们都已经将各种交易的风险因素考虑在内来确定交易的价格。五是时间性,即在“当前的交易”条件下,这不论在使用市价还是现值估价技术确定公允价值时都体现的十分清楚。六是价值的估计性,公允价值的突出特点是,在交易或事项尚未发生时对市场价值发生变化的资产和负债,进行以当前市场情况为依据的重新计量,有时在缺乏市场价格时还要应用现值技术,这种计量因为有各种条件的约束,在很多情况下不可能绝对的准确,只能是一个估计金额,即相对公允的价值。

(二)我国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历史和现状

在1998年的《债务重组》准则中,我国首次采用公允价值,在2001年修订前的《债务重组》、《非货币易》、《投资》三个准则中对公允价值都有直接的运用。然而,2001年财政部和修订了八项准则,取消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易和投资三项准则的使用,而改按账面价值入账。但是,这种由公允价值向账面价值的转变,并非表明我国对公允价值开始转变态度。在2001年同时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财政部要求企业扩大资产减值的计提范围,要求按现行市价来反映某些资产的价值。计提资产减值所依据的现行市价有现行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等,所有这些都是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后来财政部的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存货等准则中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公允价值的使用。除在上述准则中直接使用公允价值外,在一些准则中还间接涉及公允价值。2006年出台的新会计准则,广泛地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既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保持了较高的协调性,又考虑中国国情,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公允价值的应用采取了适度和谨慎的态度,其使用范围比国际会计准则更窄一些,限制更严一些,如在有些准则(生物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中,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的优选模式是成本模式计量,只对有确凿证据表明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而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则首选的是公允价值模式。

(三)公允价值的确定

在确定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时,通常会采用以下方法:

1.存在可观察的相关市价时采用市价法。

市价法强调的是,一项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应等于能够获得的同等效用的替代品的市场价格。这种方法要求将被计量资产或负债与市场上交易的同类资产或负债进行比较,并且在必要时进行适当的调整。在确定参照物时,要注意与被计量资产或负债的可替代性和交易条款与交易条件能够反映正常的市场状况和市场价格的程度。如参照物的所有方面与被计量资产或负债完全相同时是最理想的,但很多情况下,参照物可能与被计量资产或负债不完全相同,因此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整。

2.如果不存在可观察的市场标价,则可用现值估价技术来确定公允价值。

如存在合同约定的现金流,可以采用传统现值法进行计算。用传统法计算现值时,通常只使用单一的一组估计现金流量和“与风险成正比”的单一利率。显然传统法总是假设一个单一的利率就能够反映对未来现金流量及其风险程度,因此关键在于选择一个恰当的利率,而要选择这样一个“与风险成正比”的利率至少需要同时识别、比较和分析待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和市场中存在的、具有相应可观察利率和相似的未来现金流量特征的另一项参照性资产或负债,通过两者对比来确定。

如不存在合同约定的现金流,则可使用期望现金流量法。期望现金流量法是在考虑所有可能的现金流量的基础上计算一个现金流量期望值,进而确定其折现利率并计算出其现值的方法。

可以把确定公允价值的过程总结如下:当交易已经发生,价格是确定的、非强迫或清算的,则公允价值就是该交易价格。如果交易未发生,则需要估计。其中,如果可以直接从市场标价观察公允价值,则直接使用该标价。如果不能,则应当运用那些估计结果最接近公允价值的可行的估价技术。可以看出,在确定的情况下,公允价值信息与历史成本信息并无差别,可靠性程度很高。在需要估计公允价值的情况下,如果可以获得可比的市场价格,从而可以采用市价法进行估计,由于它是独立于管理者的外部市场的信息,因而也是可靠的。当采用现金流量法时,如需对现金流量和折现利率进行估计,由于使用了更多的假设,则其可靠程度将会受到影响。

(四)运用公允价值计量需要注意的问题

计量属性的选择必须符合现实的经济发展环境。国外发达资本市场的经验表明,经济越发达、资本市场越完善,财务会计信息服务于经济决策的目标就会越明确,财务会计对公允价值的依赖性也就会越强。英美等西方国家证券市场发达,其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对管理层形成了有力的外部约束,因而相关的公允价值不仅易于取得,而且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空间也相对较小,这些国家的会计准则较为完善,会计造假的空间很小,法制也比较健全,对舞弊行为惩罚力度较大,会计造假的成本很高,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造假案件的发生。

近年来,新会计业务的不断涌现直接推动了公允价值应用。大量外国资本涌入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活跃,目前已产生了数量众多、特征各异的衍生金融工具。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要求很少的净投资,历史成本对其无法计量,只有公允价值才能对其进行计量,另一方面,企业上市后成了公众公司,资本市场通过股东投票机制、并购接管机制和股权激励机制,发挥对公司管理层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为我国会计实务中拓展公允价值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我国会计实务中拓展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加大公允价值的使用力度是大势所趋。

前些年,我国曾出现过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现象,但我们不能因为有人利用估计、假设、判断来进行利润操纵就否定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和利润操纵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公允价值是利润操纵的一个手段,而非其根源。随着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准则体系更加完善,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深化企业改革,转变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变和完善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资本市场规则,优化法制环境,增加对资本市场上会计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对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加强对上市公司、证券公司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对会计准则的恶意误用,加强监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投资者甄别会计信息能力,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等手段多管齐下,减少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的可能性,保证公允价值在新准则执行过程中能被正确使用,使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更加公允、可靠,对信息使用人更加有用。

参考文献:

《企业会计准则(2006)》及应用指南

张洁、罗殿英.2005.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及其可靠性.经济师,2

段全虎、王云莉.2005.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的分析.生产力研究,3

于永生.2005.公允价值会计理论比较研究.财会研究,6

鲍明娟.2005.公允价值与会计计量.会计之友,4期

刘延军.2006.公允价值与会计职业判断.会计之友,7

张学谦.2006.会计信息披露目标下的公允价值计量.会计之友,6

计量管理范文6

关键词:计量器具; 管理; 检定周期; 使用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286-01

1 计量器具管理的几项重要内容

计量管理工作是非常细致而复杂的,仅从数量上来说,计量器具少则几百件,多则几千件。对如此复杂的器具实行管理,就要熟悉管理的几项重要内容。

1.1 计量器具的工作状态

每个计量器具都有其使用寿命,因此,对器具的“在用”和“禁用”状态要有一个详细的记录。作为器具管理工作人员,有多少器具处于“在用”状态,有多少是处于“禁用”状态的,都要有明确的统计。

1.2 器具的计量检定

通常来讲,每一个常用的工作器具,都需要进行定期检定,主要是看其计量是否准确、是否需要调试和维修等。而且对于管理众多器具的工作人员来说,每个器具的检定周期是不一样的,有一个月的,也有半年的或一年的,管理起来非常复杂。因此,做一份对器具的检定统计记录是非常必要的,以免因为器具的失准而引起不良影响。

器具检定三率是器具计量考核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即受检率、检定合格率、抽检率。计量器具的管理人员应该尽量提高器具的三率,做好器具的管理。

1.3 器具的检定记录

对于检定过的计量器具,都应该做详细的检定记录。目前,计量器具的管理一般都采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不但节省人力物力,降低管理成本,而且也提高了计量器具管理的科学性。

2 如何加强计量器具的管理

计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就是计量器具的管理。加强计量器具的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计量器具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建立计量器具台账和

档案

首先,对于新购置的计量器具,要对其建立详细的档案资料和台账,填写新购器具履历表,如计量器具的购置时间、供应商名称、器具编号、单价、数量以及器具的重要技术指标、保管人员、存放地点等。同时,计量器具的档案中还应该记录其制造商说明书、器具的操作规程、验收记录、出厂合格证等重要的技术资料。此外,对于一般器具,要建立计量器具检定周期统计表、维修记录、器具使用记录等。目前,采用计算机技术建立计量器具的档案和台账,既方便又快捷,而且还能更有效的实施资源共享和资源整合,为企业节省不少开支,也提高了计量器具的利用率。

2.2 实施计量器具的周期检定,确保其数据准确、可靠

我们知道,计量器具的性能好坏是影响其量值是否准确的重要因素。我国为了保证全国计量器具量值的一致性,使得计量器具量值具有国家计量的统一基准,建立了全国自上而下完善的量值溯源体系。这样,通过对在用器具的周期检定和校准,很好的保证了生产、经营以及科研等各项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维护了国家、生产经营者以及消费者的利益。

因此,实施计量器具的周期检定,既是国家法律赋予计量器具管理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企事业单位器具管理水平和法律意识的重要反映。众所周知,计量器具使用一段时间以后,由于在操作过程中会受一定的磨损、老化,而且受使用环境的温度、湿度等外因的变化因素影响,会造成计量器具的失准、失灵等,无法保证量值的准确可靠性。因此,计量器具必须进行定期的周期检定。值得强调的一点是,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因为会受到使用性能、使用频度、使用环境以及保养、保存情况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要评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检定周期也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对有计量法规和明确规程规定的计量器具,要必须严格按照其计量法规和规程执行其检定周期。对于没有明确计量法规和规程规定的计量器具,就要结合其使用性能、使用频度、使用环境和准确度等要求

对于有计量法规和规程规定的计量器具,其计量周期按计量法规和规程执行,若计量法规和规程未涉及,这就必须根据计量器具的使用性能、使用环境、使用频度、准确度等要求,并结合企事业单位的实际使用情况,对计量器具设定一个合理的检定周期。

2.3 加强计量器具的使用管理

计量器具的使用管理是计量器具管理的重要内容。使用管理包括计量器具的标识管理和计量器具使用人员管理。

首先,计量器具的标识管理是使用管理中最主要的方面。计量器具管理人员必须把器具的检定证书记录在计量器具的档案,并记录检定的实际情况,同时及时给计量器具一个状态标识,以便及时提醒下次使用的人应该注意的事项。

其次,计量器具的使用人员管理也是使用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器具使用人员要进行专业的培训,让其了解计量器具的技术性能和操作规程,确保使用人员用起来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临床带教

下一篇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