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科护理学教学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科护理学教学计划范文1
一是在教学内容上,将《儿科护理学》理论教学和实践实习教学的内容或合二为一、或环环相扣从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来施教,有效避免二者的分离和脱节;二是在教学方式上,打破传统理论课与实践课由于人为划分而造成的时间和空间段的严格划分,从而实现理论课与实践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结合;三是在师资队伍上,授课老师均是既具备深厚的儿科护理理论素养,又具备丰富的儿科护理临床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四是在学生层面上,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从“高分低能”向“高分高能”转变。
2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方式
2.1专业认知见习
学生在二年级学完基础课之后,利用暑期1周~2周的时间,由《儿科护理学》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科诊所、综合性医院的儿科病房、儿童医院专科病房,在临床见习中,学生接触到的是一个个真实的患儿,在每个患儿身上可能会存在很多不同的问题,通过实地观察和教师讲解,了解临床实践中患儿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患沟通等内容。通过见习,使学生对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任课教师可带领学生到儿科护理的相关产业链条进行参观,访问行业内的相关机构,如儿童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儿科病房、婴幼儿早教中心、婴幼儿抚触中心、婴幼儿游泳馆、婴幼儿医药专柜等。
2.2课程实训实习
在《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掌握理解相关的实践技能。如儿科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小儿体格生长测量技法等内容,具体实践教学内容有:换尿布法和约束法;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法;小儿常用体格发育指标的测量法;保温箱使用法;小儿沐浴法;蓝光箱使用法;婴儿抚触法等。要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以上实践教学技能,建设设施设备齐全的儿科护理综合实训室就显得尤为必要。儿科护理综合实训室应设备精良,环境仿真,为学生提高儿科实践技能提供有力保证。实训室内应设有模拟婴儿病房、母婴同室、婴儿洗浴室等单元,应引进现在医院内重要设备,如婴儿蓝光箱、婴儿保暖箱、新生儿电子秤、普通婴儿护理模型、小儿重症监护模型、高级智能小儿模拟人等,以覆盖儿科护理学所有实践技能基本操作单元。
2.3校外实习基地见习
在完成《儿科护理学》校内理论教学和实验室实训教学任务后,学校选择寒暑假期,将学生集中安排至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的儿科病房或儿童医院的相关专科病房,进行1个月的由带教老师指导下的见习。儿科见习是对儿科理论学习阶段的知识的巩固与加强,也是对儿科护理技能操作的培养和锻炼,同时也是学生熟悉儿科护理理论、进行儿科护理实操前的一次绝佳锻炼机会。通过校外实习基地见习,使学生理解儿科护士职责,熟悉儿科工作环境,加深对儿科护理工作的理解,学习到新的实用操作技能,理解儿科护士日常工作的基本流程,学会护患沟通和交流,培养护士职业道德,学习医护常识。通过科室带教老师的教导,使学生在工作实践中认识到儿科护理的特殊性,如特殊的护理人群、特殊的治疗护理原则、特殊的护患关系。通过实习基地见习环节,使学生深刻理解并熟悉掌握整体护理的概念和实践方法。
2.4毕业综合实习
根据教学计划,学生在大四将进行毕业综合实习。在综合实习环节,学生将进行转科实习。儿科护理教师可结合临床带教老师,将实习学生分成3人或4人一组,除了进行顶岗实习以外,还要求学生针对儿科专科病房患儿的特点、病患类型,设置营养紊乱性疾病患儿护理、新生儿疾病患儿护理、消化系统疾病患儿护理、呼吸系统疾病患儿护理、循环系统疾病患儿护理、泌尿系统疾病患儿护理、血液系统疾病患儿护理、神经系统疾病患儿护理、结缔组织疾病患儿护理、感染性疾病患儿护理、内分泌及遗传性疾病患儿护理等若干专题,让每组学生带着专题进行访谈、调研、观察,结合医嘱和病例,进行分析,编写相关专题的护理报告。使学生熟悉各类系统疾病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提高临床对儿科专科疾病护理观察及思维能力,从而为培养儿科专科护理人才打下基础。
3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3.1有利于弥补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理论联系实践的不足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验证所学理论知识的机会,更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知识的情景。以往理论实践教学分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理论时感觉枯燥无味,很难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临床实习时理论都忘得差不多了,很难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在理论学习之前和讲的过程中穿插见习,讲完所有理论后再实习,可以使学生及早接触实践,能够发现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不能解决的还可以自己查找资料或找老师请教,使学习变成主动,大大提高枯燥的专科理论的学习效率;另外,通过临床见习和实习,使学生具有在医疗机构这个小型社会中学会与人沟通及自我保护的能力,这是老师在课堂上所不能传授的。
3.2有利于学生掌握儿科护理学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衔接,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实践所学的基本技能。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而这种能力了来自于反复实践。在实验室,学生面对的是模拟人,但在临床儿科的各类临床见习实习中,面对的是真实的患儿,这些患儿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问题,需要实施很多种针对性的护理操作。学生通过反复的观摩,强化理解了儿科专科护理操作的程序与要点,体会儿科护理临床实践中操作的重难点,能够初步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为今后独立当班打下坚实的基础。
3.3有利于学生形成儿科护理学专科批判性思维方式
随着儿科护理学专科的发展,当代对儿科专科临床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社会需要理论素质高、动手操作能力强的高学历儿科护理专科临床护士,批判性思维能力将成为儿科专科护理人员必备的能力之一。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运用护理程序为患儿实施整体化护理,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改进护理措施,为患儿这一特殊群体实施个性化护理,在不断实践中培养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同时,通过见习后书写见习报告,实习后书写专题疾病护理报告,积累和分享临床经验,建立自信,培养儿科专科护理认知、自我监控能力和习惯,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护理学科价值观,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4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儿科护理学教学计划范文2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基础护理对实践操作技能要求非常高,但由于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临床客观条件所限,护生实践机会较少,实践教学多以课堂内实验课的形式进行。我国传统护理实训教学[1]由实验老师提前准备实验用物,上课时教师演示,然后护生练习,实训教学内容以基础护理学各项护理基本操作技术为主,各项操作单独进行技能训练和考核。实训教学内容单一并且未能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而更新,实验室仅在计划实验课时或操作技能考核前的约定时间开放,实验考核注重动作规范、操作步骤和程序的熟练掌握,致使学生机械地完成每项操作步奏,学生普遍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临床实际应对能力较差。
鉴此,该院教师于2014年9月-12月,对2013级护理专科生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把“开放式实验”教学融入到技能实训之中。
1 《护理学基础》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意义
开放式实验教学主要指以现有教师及实验室资源为基础,在完成常规教学任务之余,面向学生或专业技术人员开放使用的实验教学模式[2]。开放式实验教学相对传统实验教学而言,更注重发挥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随着“以病人为中心”整体护理模式的建立和发展,对护理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不仅能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还能够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训练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基础护理学实践部分是护理学生的必修内容,开放性实验教学弥补了课内基础实验项目的不足,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计划,通过开放实验增强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临床实际应对能力;另一方面,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也提高了实验室各种设备的利用率,实现了资源共享[3]。
2 《护理学基础》 实训课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施
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施主要在该校护生课内常规实验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利用课余时间加强操作练习以强化护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自由选择各项操作练习,并且安排实验教师带教,完全以护生为主体,鼓励其独立思考,从而培养护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临床判断和决策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等核心能力。
2.1 基础护理开放式实验教学的载体及内容
本校护理实训中心建有基础护理实训室、无菌操作室、穿脱隔离衣实训室、模拟病房、护理示教室、重症监护病房、综合急救实训室等,以全功能护理模型人及各种单个护理模型(如灌肠模型、导尿模型、静脉输液手臂等)为载体,配有中心供氧、中央负压设备带及各种基础护理操作用具,可进行无菌操作、鼻饲、导尿、灌肠、静脉输液等多项基础护理技能操作。另包括气管插管模型、全功能创伤模型人、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电动吸引器、微量注射泵、自动洗胃机等。完全可以满足基础护理的常规单项操作及综合技能培训。
2.2 开放式实验教学在《护理学基础》具体实施
2.2.1 学生自主性实验
首先以任务为导向,在进行基础护理每项操作上课后安排课余时间为学生开放实验室并安排实验教师带教,要求学生掌握包括(铺床、无菌技术、穿脱隔离衣、床上擦浴、鼻饲、导尿、吸氧、注射、输液等十几项基础护理操作)并通过各项操作考试,教师根据护生完成情况,讲解难点及重点,纠正其不规范的操作方法。最好学生分组强化训练,教师分组指导、纠正,对学生逐个评价,直至每一单项技能操作达标[4]。
2.2.2 提高实验室及设备利用率
基础护理课程操作性强,实训课课时占到了总课时的一半,而实训课一般在实验室完成,实验室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怎样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和已有实验物品成为当务之急。
本实训中心模仿医院病房模式而建,包括护士站、治疗室、抢救室、ICU、模拟病房、基础护理实训室等,将基础护理技术根据实训项目分成四部分,基础护理实训室一有12张病床,每张床有一个全功能护理人,鼻饲、导尿、灌肠、吸氧等需用模拟人的护理操作练习可在此实训室进行;基础护理实训室二也有12张病床,房间模型柜内有各种注射模型、输液模型,铺床、各种注射法、静脉输液等护理操作可在此实训室进行;基础护理实训室三为穿脱隔离衣室,内设有一面大镜子和一排洗手池,护理礼仪、穿脱隔离衣等护理操作可在此实训室进行;基础护理实训室四为无菌技术操作室,内设有12张大的无菌操作台,无菌技术、配药等护理操作可在此实训室进行。这样,既解决了实验场所不足的问题,又使护理模拟病房得到充分高效利用。
2.2.3 综合训练模式
在分项训练达标的基础上,结合内、外、妇、儿科设计各种病例,营造接近真实的病例场景。如设计一例失血性休克且合并心搏骤停的病例,由3~4名护生共同抢救,要求她们快速做出评估,然后按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建立静脉通路、给药等角色分工进行包括心肺复苏、注射、静脉输液等基础护理操作的综合训练。抢救结束,检查多功能急救模拟人是否抢救成功,根据各项操作标准、各护生之间的配合以及紧急应变能力自制综合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如未合格必须重做直至达标。
3 基础护理开放实验教学效果评价
经2014―2015学年第1学期4个月的开放实验实训,该课题研究者对本校2013级护理学专科1、2班学生100名(女生97名、男生3名)进行考核验收,采用多站式模拟临床情景,从基础护理实训项目中任选6项技能项目:无菌技术、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鼻饲、配药 静脉输液、导尿。分6站进行考核,每站项目由护生随机抽签的方式决定。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依次通过各个考站,进行操作考核,并接受站内考官的提问,提出诊断结果和处理方法,每站总分100分,最后记分以6 次得分的平均分为准[5]。成绩统计见表1。
4 讨论
4.1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
开放式实验教学在内容将基础护理有机融合了急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相关内容,突破了原有教学计划的限制,照顾到护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样。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状况从以往的被动性学习转变为主动性学习。学生不仅增强了单项基础护理技能操作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6]。
4.2 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
本校护理实训中心可提供多种临床病例场景,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使护生取得了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当面对病情复杂的病例,护生以小组为单位,必须对患者现状进行评估,列出主要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并且分工完成相应的护理操作,最后做出综合评价。面对模拟真实的临床病例环境, 更加便于护生对基础护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护理知识的记忆、理解,增强其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培养了护生的临床决策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
儿科护理学教学计划范文3
关键词:护理;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479-01
《健康评估》是近年来护理专业教学中新开设的一门主干课程,是护理专业学生从基础课程转入临床护理课程的重要桥梁,它代替了诊断学,与诊断学相比较,源于诊断学又区别于诊断学,更能体现护理特色。《健康评估》作为一门桥梁课程,主要教授学生对病人进行心理、生理和社会在内的全面评估的方法和原理,是护理程序的首要环节,是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措施的基础。全面正确的评估是保证高质量护理的先决条件[1]。为了凸显我校办学特色,更好的培养高能力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我校实施了三项制度改革,现就教学改革对所教授课程的影响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1.1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教学大纲只有保证相对的稳定性,才能保证教学质量。但应在保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不断创新。我校近年来,为了理论与临床实践不脱轨,每学期都会有相应学科教师去临床进修。在本次大纲制定过程中,始终保持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2 学科间相互联系的原则:教学大纲的制定还应该考虑到该门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任务。本门课程是一门基本课程,为后续的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临床课程做铺垫。本次大纲制定时集合后续课程教师一起探讨,对相应章节需掌握还是了解的内容做了很大的调整,更好的为后续课程铺垫。
2 教学方法
健康评估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以患者为中心,包括心理、生理和社会文化在内的健康评估的方法和原理,学会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最终提出相应的护理诊断及诊断依据,为进一步确定护理目标、制定护理措施奠定基础[2]。本门课程的特点是涉及范围广,不像内外科妇儿护理学的学习,都是一类疾病的系统讲述。课程内容多而杂,需记忆内容较多,显得比较凌乱。针对这一特点,我们采取与以往单一课堂“灌输式”讲授不同的教学方法。
2.1 引导式教学法:学习健康评估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理学、病理学等基础课程,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症状学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时,我们主要采取了以“问题为主导”的引导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分析每种症状的病理改变去推导出相应的临床表现,不仅学习了相应症状学的内容,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2 讲授法与案例法相结合:心电图的学习,主要采取讲授法与案例相结合。带领学生回顾心脏电生理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拓展新知识,重点讲解心电图的基本知识、常见的异常心电图及如何操作心电图机。在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前提下,重点进行案例式教学,寻找大量典型的病例心电图,带领学生学会分析心电图。
2.3 实训法:对于实验室检查和部分身体评估的内容采取真人实训法,让学生主动去动手检查。如:实验室检查中的尿常规检查,让学生自己采集尿液亲自动手检查。身体评估中心脏评估、肺脏评估、腹部评估、神经系统评估的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内容在同学身上亲自实践,既提高了其动手能力,又加深了理论课的印象。
2.4 情景教学法:在学生学习完本门课程后,最后选取几个典型的病例,如:冠心病、胃溃疡、阑尾炎等,让4或5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分别去进行角色扮演——患者、医生、护士、家人,既能看看学生有没有学会收集分析资料及与人沟通的技巧,同时又能看到学生对这几种典型病例掌握的程度。
3 教学内容
以前健康评估教学内容都是按照临床诊断内容及顺序讲解的。实行教学改革后,更加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把学科间重复的内容更好的划分,改变了以往这门课讲一遍那门课还讲一遍,但可能都讲不透的弊端。
3.1 身体评估:以前身体评估这部分内容是我们着重讲解的内容,但发现现在很多疾病的诊断大都根据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去判断,而且这部分工作也是由临床大夫完成的,因此在本次教学内容制定时,身体评估这部分内容很多原来需要掌握的内容全变成熟悉,很大的降低了护理系学生的学习负担。
3.2 心理与社会评估:这一章节的内容和护理心理学的内容重复,而护理心理学是一门单独的课程,讲解的内容更全面。本章节健康评估中不在重点涉及改为自学为主。
3.3 护理诊断及功能性健康型态的评估:这两部分内容非常具有护理学特色,是护理学所特有的。原来这部分内容在护理学导论中涉及到,健康评估中也涉及到,所以讲解时简单一提。但发现两门课程老师都是简单提及,现在统一协定好由健康评估重点讲解,护理学导论不再讲解。
3.4 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影像学在临床上很少应用,这一部分简单一提,都作为熟悉内容。实际发现现在很多疾病的诊断都是依据检查结果进行判断,所以在这一部分讲解时,三大常规——血、尿、便的标本采集及保存方法要求护理系学生必须掌握。因为在临床上,入院病人三大常规基本都做且标本是有护理人员采集,所以加大了这一部分的力度。
3.5 护理病历:护理病历是临床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护理的依据,是护理教学和研究的资料,同时也是医疗纠纷的重要依据。以前在护理学导论、护理文书的书写(选修课)中都有提及,健康评估也只是简单一提。现也由健康评估重点讲解,着重讲述护理人员如何全面、真实、规范、准确的书写护理病历。
4 考核方式
有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方法和学法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考试方式[3]。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由原来单一的理论考试方式,变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80%、实验报告5%、实验考核5%、平时成绩10%。改革前后对比发现,在没有进行三项教学改革之前,2009级学生的及格率为84.6%,平均成绩为73;在教改之后,2010级学生的及格率为95.2%,平均成绩为81。学生成绩得到普遍提高。
经过本科教学改革后,本门课程更加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满足护理临床实践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紧扣现在护理模式,注重培养护理系学生护理评估的技能以及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汪小燕,王绍锋,李秀丽.《健康评估》教学方法改革与效果分析[J].九江学院学报,2005(2):109-111
儿科护理学教学计划范文4
1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潍坊护理职业学院护理专业三年制中专一、二班的学生,共82人。在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随机选取一班(40人)作为实验组,采用循证医学教学;二班(42人)作为对照组,仍采用传统教学。两组教学课时、内容、进度同步进行。
课程及教材 两组学时和内容均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要求安排,选用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2版《儿科护理》作为授课教材。
教学过程
1)循证医学教学法。实验组采取循证医学理念,充分利用医院和学校教学资源,讨论分析临床典型案例,应用图书馆资源查找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具体采取以下步骤:
①授课教师提前一周以多媒体的形式提前让学生认识、认知、认同循证医学教学法,更新学生受教育观念;
②针对儿科护理过程的疑难病案提出有关该疾病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等需要解决的问题,将学生分为5组,将事先准备好的病案发给每个组的学生;
③每个小组针对自己的病案,利用图书馆和网络信息等渠道收集相关证据资料,并根据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评价文献的标准评价收集的证据信息的真实性;
④小组内进行归纳总结,结合证据提出具体结论和解决临床问题的方案;
⑤正式上课时,每个小组在课堂上针对自己的病例进行讲授,同时其他小组可以提出问题,并可以提出建议;
⑥最后教师加以总结,简短地从专业的角度对每个问题的知识点加以重点强化,扩展和补充,解决学生遗留的问题。
2)传统教学法。采取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制作课件进行课堂讲授。
评价方法 传统考核方式注重理论知识要点的掌握,忽视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最终导致头脑僵化,不能创新,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创新性医护人才的培养。新的评价指标从客观性和主观性两个方面对效果进行评价,更注重学生对实际病例的分析能力、文献检索和证据评价的能力。
1)理论考试。全部课程结束后,期末进行闭卷考试。题型主要分为两部分:客观性试题(选择、判断、名词解释)占50%,主要考核学生对儿科护理学基本概念、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主观性试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占50%,测试学生理解、综合分析判断及应用的能力。
2)学生评价。问卷调查通过无记名方式在实验组中进行,由满意度、学习兴趣、能力提高、临床思维的培养等方面组成,征求每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每项内容均采用ABC三级进行评价。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处理按照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方法进行。
2 结果
理论考试 实验组学生客观性试题考试成绩与对照组成绩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尚不能认为两组学生在基础理论的掌握上有差别。主观性试题及平均成绩两组学生成绩有显著性差异(P
学生评价 问卷调查结果,大部分实验组学生对循证医学教学法给予了肯定,认为循证医学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证据检索和评价能力及临床思维的能力。结果见表2。
3 讨论
儿科护理学与医学专业学生熟悉的其他医学课程有很大不同,知识覆盖面较广,理论性较强。儿科患者年龄小、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患儿往往不能自诉病情,不能很好地配合体格检查,以致影响疾病的治疗和护理。故儿科护理学的临床教学有其自身的系统性和特殊性,更迫切需要改进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下尽管教师和学生都很努力,但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且长期的死记硬背导致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差,其创新意识受到抑制;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循证医学模式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即“反客为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而不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即“变教为导”。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的思想,进行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通过统计分析发现,采用循证医学法教学组的基础理论成绩与对照组无差异,可能的原因是通过努力记忆,基础理论知识易于掌握,教学方法的变革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影响不大。循证医学法教学组在主观题上成绩显著高于传统组,可能的原因是循证医学教学法可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对疾病的应对处理能力;而对照组缺乏自己分析、思考问题的锻炼,应对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则相对较差。
通过对两组学生运用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所取得的不同效果的比较来看,循证医学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对现代医学教育将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循证医学取代传统的经验医学是儿科护理教学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中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不足之处:1)按照循证医学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践训练占用了学生太多的时间;2)学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缺乏;3)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高技能,且花费时间很多;4)循证医学教学法需要学生掌握熟练的英文阅读和数据库检索能力;5)远期的教学效果不清楚。针对这些新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临床技能,为培养具有创新性、高能力、高素质的儿科医护人员做好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儿科护理学教学计划范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选的形式,将2013级参与到儿科护理学中接受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的60例护理专科生视为本组研究的对象,其中55例女性,5例男性。除在教学中对健康教育知识进行指导与传授之外,同时还需安排组织学生依照健康教育主题的不同,深入医院进行社会实践。
1.2方法。
①教学计划:将儿科护理课程视为重点内容,对若干个健康教育的主题进行拟定,每一主题的社会实践课时不得低于12课时;②健康教育主题确定:重点人群;儿科常见病与多发病;疾病特点与临床表现。护生是教师指导下,学习对儿科患者的程序性健康教育和随机行健康教育,在程序化健康教育中,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预防措施和患儿及家属说明;在随机化健康教育中,对病区环境、管床医师和护士进行介绍,对患儿相关的饮食营养、休息和睡眠、疾病常识根据病人需要随时提供。③教师选择与学生组合:学生依照不同的健康教育的主题进行自由组合,并成立对应的健康教育小组,由组织能力强且高度责任心的同学担任组长,对健康教育的组织、策划、联系以及协调等过程负责。由教师作为主题总指导。学生先整理收集到的材料,交由教师并与其一同讨論计划,最后由教师展开可行性分析,待明确后再予以实施。
1.3效果评价。
学生对健康教育模块改革的认同情况: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总计分四个部分,内容包括综合素质2项(4分)、态度5项(10分)、技能8项(16分)以及知识5项(10分),总分40分,展开问卷调查,分为“不认同(0分)”与“认同(1分)”。
1.4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研究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并将整理好的数据纳入统计学软件SPSS15.0数据包中展开处理,其中组间差计量资料则通过(x±s)表示,组间差异经t值检验,各组间数据对比后获得的P值小于0.05时,表明统计学意义成立。
2结果
改革健康教育模块后,护理专科生有关儿科健康教育的综合素质、态度、知识与技能均提高较明显,与实施前相比有差异性,P<0.05,具体数据参见表1。
表1对专科生改革健康教育模块前后相关问题
评分情况对比(x±s,分)
时间技能态度知识综合素质总分
改革前(n=60)10.25±0.714.85±1.064.74±1.301.03±1.0129.63±1.58
改革后(n=60)14.52±0.577.95±1.027.84±1.142.85±1.0236.84±2.74
t41.946518.848613.760511.340420.3889
P值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3讨论
大部分的学生在我国当下教育体制下已经习惯了常规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但护理教学有所不同,其涵盖着与人交流的艺术,是理论知识实践于临床相结合的过程。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健康教育模块教学改革的实施,学生们激发了自身的潜能,并且护理技能、服务态度、理论知识以及综合素质均得到了极大地提高,P<0.05,黄明桂[3]研究结果基本上一致,表明将学生作为主体的护理教学改革,可提升护理专科生自主交流的能力及主观能动性,能为学生后期进入临床儿科护理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完善的健康教育使患儿及家属了解病情、配合治疗、减轻痛苦、缩短病程,促进康复,对儿科护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可以提高护生的整体素质,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以程序化健康教育为主,随机化健康教育为辅。在程序化健康教育过程中,护生在责任护士带领下对患儿进行全面、客观的护理评估,收集与患儿健康、疾病有关的资料。根据所收集资料,列表制定针对性的健康问题,以明确健康教育方向。随时根据病情的进展,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并在具体的健康教育内容和宣教形式上进行完善。对患儿及家属进行系统的、按时按步的宣教。随时对患儿及家属的理解掌握能力进行评估,以便及时改变宣教形式或进行必要的二次宣教。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程序化健康教育内容之外健康问题,由当班护士带领护生行随机化健康教育宣教,适时进行评价,弥补程序化健康教育的不足,随机化健康教育宣教包括环境、护理和疾病三个方面。护生在责任护士指导下向患儿家属介绍病区环境,公共设施、住院须知、病房管理制度等,消除患儿及家属的恐惧感、陌生感,增加安全感、信任感。对病区病人的随机化宣教,使患儿及家属在需要帮助时,很明确自己该去找谁。输液过程中随机化宣教,包括输液的目的、所用药物、滴速、防止跑针注意事项、留置针使用注意事项、输液过程中液路是否通畅的观察,患儿输液不畅的简单处理方式方法,发现问题及时告知并及时处理,以及患儿输液后反应的简单观察等。对一些特殊检查治疗的宣教:涉及到儿科室包括腰穿术、硬脑膜下穿刺术、雾化吸入、鼻饲、洗胃、吸氧、吸痰等操作的健康宣教,使患儿及家属简单了解并积极配合。对饮食的随机化宣教:根据患儿病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合理的饮食不仅可以维持机体需要,有些还是治疗疾病的重要的一方面。对作息的随机化宣教:说明休息、锻炼与疾病的重要关系,安排合理的作息时间。对疾病本身的随机化宣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疾病,使患儿及家属对疾病有些简单的认识,掌握一些可以在生活上避免疾病恶化的方法及观察疾病进展的方法,疾病的预防方法,防止再次发生类似疾病,同时能理解护理人员所做治疗护理,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技能型实用性人才是当下人才培养的目标,因而在培养护理专科生时除了需加强其专业理论的培养,并且还需重视技术方面的培养,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其能够为学生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学生教育、交流等能力,在掌握教育理论的前提下,通过实践指导,从而使学生达到知、行与信的要求;护生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克服自身的胆怯心理,把对患儿的健康教育内容通过有效的形式解释清楚明白,锻炼了护生的沟通能力;护生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知识和语言能力的不足,会促使护生努力学习儿科护理知识、人文社科知识、应对护理情景的知识、护际关系等知识,做个有知识、有修养的人;现阶段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护生在网上时间增多,容易被网络游戏等所吸引,增强护生的浮躁性,对此,老师应予以引导护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网络信息有所甄别,利用碎片化时间,一点一滴积累健康教育知识,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在儿科护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护生可以增强自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面对患儿及家属的急躁焦虑等情绪给予适当安抚;护生在健康教育过程中,还可以向患儿家属学习,达到教学相长,培养护生的谦虚谨慎的优秀个人气质品质。
通过对儿科护生的健康教育培养,护生的儿科护理知识、技能、护理态度等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教学过程中[4],教师也通过护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对儿科护理教育教育教学进行进展性创新创造,更好地培养儿科护理工作人员。健康教育模块的改革能使学生思维得到活跃,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最终成为社会及专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于芹.PBL教学法与传统带教法在新生儿科临床带教中的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5,21(33):4-5.
[2]李小红,孙继红,高凤莉等.组织实施护理 PBL 教学查房的行动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48(35):4382-4385.
儿科护理学教学计划范文6
关键词:新聘护士;规范化培训;模式
对新聘护士进行系统的、规范化的培训,对于提升护理队伍素质,保障护理工作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从2013年起,我院对新聘护士规范化培训进行了改革与创新,采用了“一对一”导师制临床带教、集中理论授课与操作示范、演练、考核相结合的新模式,即集中理论授课10d,内容涵盖《护士职业素质与行为规范》、《临床护理工作流程》、《护理工作核心制度》、《护理风险管理》、《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内容;操作培训为期9个月,考核验收常用护理操作技术36项,如静脉输液、鼻饲、心电监护等,通过为期十个月的规范化培训,“一对一”导师制临床带教,使新聘护士责任感增强,综合素质提高,更快适应临床环境,进入临床角色。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2013年参加规范化护士培训共262人, 2014年参加规范化护士培训共267人。
2 方法
2.1选拔优秀带教老师并集中培训 各科室对带教工作高度重视,选拔爱岗敬业、责任心强、带教经验丰富的老师作为新聘护士的带教老师,护理部每年定期举办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培训班,培训对象主要为新取得带教资质的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及护士长。培训内容包括:《临床带教质量管理》《带教沟通技巧》《带教方法探讨》及优秀带教老师现身说法,通过培训规范了临床教学管理,提高了带教水平。
2.2制定新聘护士规范化培训计划 护理部依据新聘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案制订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包括:①新聘护士培训总名单及分组人员名单。②拟定新聘护士集中理论培训课程安排,授课老师30位,授课老师为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及授课经验丰富的护理专家,课时共30节。③拟定新聘护士理论考试安排,考试时间为每月考核一次。理论考试范围以护理学第五版本科教材为主。考试内容包括《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及三甲评审相关知识,考试形式分为闭卷考试及上机考试两种。理论考试分数80分为合格,对于考核不合格人员,护理部会及时组织补考并与对应科室绩效挂钩。④制定常见护理操作项目36项,每项操作均有示范时间和考核验收时间。先由科室考核,再由护理部考核验收,已达到全面检验培训效果的目的,做到每月每周有计划、有考核、有效果评价。考核老师为护理在职教育小组成员,考核形式以指导为主并现场点评。
2.3组织实施
2.3.1理论培训 新聘护士刚毕业,知识面单一,法律意识淡漠,因此,新聘护士进入岗位前,要加强职业道德、法律意识、规章制度的教育,让新聘护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护理部组织新聘护士进行为期10d的理论培训,内容包括护士职业防护、院内感染控制、护理病历书写、护理法律知识等。通过发放学习资料、多媒体教学、为授课老师教学质量打分、培训结束前考核等多种形式进行理论培训。
2.3.2操作培训
2.3.2.1集中示范与现场理论知识学习相结合 指导老师按照培训计划每两周组织两项操作示范。由负责该项操作的示范者为大家完整演示操作程序,再由指导老师对操作难点、重点环节进行解析,并针对现场练习情况进行点评,之后进行该项操作相关知识学习,并要求学生做好笔记。
2.3.2.2分批观看,确保观看效果 观看操作时,将人员分为三批进行观看,每批观看人员80~90人,同一操作示范者示范三次,采取现场提问、模拟互动、发放每项操作相关资料等等,增加操作技术的趣味性,调动了学员的参与性,增加了学习兴趣,加深观看印象确保了观看效果。
2.3.2.3分组练习 小组长负责制,每小组设组长1 人,副组长1人,负责小组成员考勤,保证了学员的出勤率;组长负责督促小组成员的练习、疑难问题的收集、与操作演示者的沟通等。学员互为模特,互相讨论,交流经验。
2.3.2.4拍摄视频资料 每项操作示范完毕后,均留有视频资料上传至新聘护士群共享,方便学员下载观看。
2.3.3操作并发症的应急演练 每项操作示范结束,护理部常规组织新聘护士进行操作并发症的应急演练,演练前先设计好应急演练脚本,由新聘护士代表担任不同角色。通过应急演练,增强了新聘护士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反应力及处置能力,同时加深了对操作技能的掌握度。应急演练项目包括:过敏性休克、用药错误、胃管脱出等。
2.3.4评教评学 护理部深入临床一线,了解新聘护士学习情况,听取科室意见,检查教学计划落实情况,使教与学达到和谐、一致,保证教学质量;教学老师每月组织召开新聘护士小组长会议,征求小组长对规培意见与建议、反馈当月考核考试成绩、确定本组帮扶对象、每次考试对小组长进行小组长排名并通报成绩,充分发挥小组长积极性,为规范化培训队伍树立模范带头作用。
2.3.5“一对一”导师带教
2.3.5.1护理部制定“一对一”导师带教制度,由临床中高级责任护士对新聘护士进行一对一培训及临床指导,实行导师责任制。导师对新聘护士的培训包括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分级护理内涵、专科知识、技能、护理常规、工作规范等,培训资料以护理部下发科室的相应内容及各专科知识、常规和工作规范为准。
2.3.5.2培训方法:①导师每月对新聘护士进行培训内容讲授。②每月对新聘护士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考核。③每季度按照岗位说明书要求对新聘护士进行能力认定评价。④导师重点培训期内跟APN班不少于1月,重点评估培训效果,及时调整个性化培训方案。
2.3.5.3管理要求:①护士长负责安排调整一对一培训人员,为能力认定工作考核结果把关第一责任人。②培训时间视新聘护士科室工作时间而定,每名导师对新聘护士培训指导时间不少于3个月。③护士长每月对导师培训指导情况考核考评一次。
3 结果
通过10个月的规范化培训及考核,使新聘护理护士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有了显著地提高,能较快的适应临床环境。
4 讨论
新聘护士是护理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新聘护士规范化培训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我院改革以往培训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系统的学习与训练,调动了新聘护士学习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拓展了临床理论知识,丰富了临床经验,使新聘护士逐步成长为患者满意、政府满意、社会满意的优秀护理人才[3]。
参考文献:
[1]孙丽丽,刘德芹.新聘护士岗前培训模式的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02):1040-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