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实施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实施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实施方案

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实施方案范文1

年是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入实施《规划》的关键之年,各县区、市直有关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规划》和《意见》有关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区域发展战略和“融入大关中、合作共发展”的要求,以富民强市为目标,围绕发展与和谐两大主题,本着“积极融入、主动作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宗旨和原则,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项目建设为纽带,加强区域合作,拓宽交流领域,完善对接机制,突出发展有色冶金、特色农产品、水电能源、生态旅游等产业,加强交通对接、工业协作、旅游联合、商贸流通、信息共享,极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工作任务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重点围绕有色冶金、特色农产品、水电能源、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与省内东部3市组团发展,与关中地区城市对接合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对接、招商引资等领域的协作、交流,努力打造有色冶金基地、优质农林产品和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全省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基地、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和连接西南、西北重要通道,共同推进经济区建设。

(一)加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

由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全力做好兰渝铁路按年度投资计划建设、至平凉铁路延伸段项目建设前期工作的协调服务工作;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成州民用机场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年内开工建设;积极争取、论证做好直升机场项目建设前期工作。

由市交通运输局负责,积极配合,全力做好协调服务,确保武罐高速、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按照年度投资计划完成建设任务;开工建设至二级公路、至公路;抓好至高速公路段、渭源至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与加强对接,合作打通断头路,建设联网路;推进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提高农村客运站覆盖率;加强旅游景区与干线公路及旅游景区之间连接道路建设。

各县区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要做好各项配合工作。

(二)加快工业产业发展

由市工信委负责,在抓紧编制我市建设有色冶金工业基地专项实施方案的基础上,依托阳山金矿和西成铅锌矿带,借助关天经济核心区相对集聚的技术、人才等优势,提升冶炼、精炼生产技术,加快阳山金矿日采选冶5000—10000吨矿石生产线、大桥金矿1500吨黄金浮选、十里后川坝1500吨黄金浮选、亚特金矿6000吨尾渣回收浮选生产线等项目建设进度,提升黄金产业采选能力。推进公司20万吨锌冶炼系统技术提升、10万吨铅冶炼、临江10万吨特种硅铁基地建设进度、不断提高铅锌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硅铁产业技术升级。抓好建材生产、绿色食品加工、医药化工、加工制造等产业,建材方面重点抓好100万吨干法水泥生产线和祁连山集团200万吨干法水泥生产线扩建等项目建设进度;绿色食品加工方面支持中寨代元纹党、恒源香料和扶正等一批龙头企业和华美、绿之源、鸿徽、核桃乳、茗芝茶等方便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加快金徽酒业扩建及红川酒业、滕昌酒业、果老仙酒厂技术改造;医药化工方面加快独一味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独一味系列产品新药研究和石坊钡盐厂原矿处理1000吨/日钡盐深加工等项目建设;加工制造业方面重点抓好万方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0000吨铸件厂建设、东港公司5000座大棚温室骨架(塑钢基质管专利技术)生产线建设、天合山山核桃工艺品厂年加工山核桃工艺品3万件生产线项目、华通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高效矿冶振动筛、金属加工和机械零部件加工生产线等项目建设。

市国土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等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做好各项配合工作。

(三)加快生态文化旅游发展

由市旅游局负责,抓好全市旅游总体规划和五大精品景区、四大名牌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修编,完成市级各类旅游专项规划和大河坝、瑶池天堂、白马河休闲旅游度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论证立项重点旅游景区与高速公路、铁路、交通主干线的连接线路,开通全部精品景区、名牌景区和已开展旅游活动景区移动电话,在市内主要干线公路和城区设置符合国际惯例的旅游交通标牌标识,争创旅游星级饭店6家,提高接待能力。加强与省及我省东部3市旅游合作,共同打造寻根祭祖、红色旅游、山水旅游、先秦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精品线路,争取开通延安—六盘山—华池—界石铺—哈达铺—红色旅游线路。

市文化出版局、市林业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等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做好各项配合工作。

(四)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由市规划局负责,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完善报批,加快各县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县城和建制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集镇及村庄规划编制和供排水、供电、供热、交通、防灾、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编制,建立健全具有特色的规划体系。

由市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负责,加快市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长江大道东西延伸工程,分别向汉王、两水延伸7.5公里和13.5公里,拉大城市框架,扩大发展空间。加快各县县城路网、管网、供水、供电、垃圾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及城南堤防、城防、城防等城市防汛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以21个示范小城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改善村镇风貌,提升聚集辐射能力,形成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小城镇体系,保质保量完成灾后重建的城市建设项目。

由市农牧局负责,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农村邮政和电信;加强农村能源建设,重点扶持村级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小水电,改造和加快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提高供电质量;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综合整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积极争取建设城乡统筹重点示范点项目。

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积极做好各项配合工作。

(五)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由市农牧局、市林业局负责,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调整农业结构,不断扩大特色产品基地规模。加强农超对接,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区发展订单农业、精细农业和冷链物流,新发展特色产业面积43.2万亩,申报省级龙头企业3户,认定市级龙头企业5户以上,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45个,创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00个,完成订单农业40万亩。抓住布局优化、龙头企业、市场体系、科技支撑、新品种引进等环节,扩大基地规模、加大科技投入、健全市场体系、壮大龙头企业、打造优势品牌,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利用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在全国开通的“邮邮乐购”平台将我市农副产品推向全国。加快产业对接,通过与省联合申报秦巴山区野生动植物资源普查开发利用、建设市特色产业技术研发与示范基地和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等项目,大力发展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等四大优势主导产业,重点抓好油橄榄等特色林果基地建设和畜牧、蔬菜、茶叶、马铃薯、苹果等五大区域性特色产业以及水产养殖、蚕桑、黑木耳等地方特色产业,开发银杏、烤烟、蜂蜜、花卉、柑桔、香料、苦荞麦等地方性特色产品。

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积极做好各项配合工作。

(六)加强生态环境和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由市林业局负责,加强全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启动“三江一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公益林建设、生态修复、长防林三期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六大工程;实施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保护与恢复等工程,重点推进白龙江湿地保护工程、康南太平河、八马湿地等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争取国家生态建设资金和政策支持,与、等市联合申报项目,加快推进水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

由市工信委负责,科学编制全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论证实施一批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项目。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快淘汰小采选、小冶炼、小水泥等落后产能,抓好工业“三废”污染防治、矿区重金属污染和尾矿库治理。

由市水务局负责,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中小河流治理、中小水库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加快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山洪灾害防御体系和预警预报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积极争取国家将我市等县区列为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县区。完成10万人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抓好苗河水库灌区节水改造等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一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年内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6万亩、集雨补灌4万亩、节水灌溉4万亩。

市发展改革委、市环保局、市农牧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安监局等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积极做好各项配合工作。

(七)加快能源开发利用

由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充分利用国家建设能源通道、推进煤炭和煤炭向西南输出的机遇,积极引进省内外大型能源集团企业,超前论证火电项目。加快临江330千伏变电站110千伏送变电工程建设进度,加快330千伏至西和至750千伏变线路、等110千伏及以上输变工程前期工作。加快110千伏及以下配网完善升级改造工程;进一步加强以330千伏线路为骨干网架、110千伏线路为主供网架的多电源互供式供电网络。推进太阳灶、沼气池等清洁能源和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建设。

供电公司及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区政府积极做好各项配合工作。

(八)加快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建设

由市发展改革委负责,按照产业集聚、项目集中、集约发展的总体要求,规划和建设一批工业园区,构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发展布局、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平台。完成全市开发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和报批工作,争取哈达铺工业集中区和工业园区省上尽快批复,重点抓好西成经济开发区的新址规划和扩区及工业集中区建设,提高项目承载能力,力争在引进项目、承接产业转移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市工信委,西成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和各县区政府积极做好各项配合工作。

(九)加快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由市商务局负责,积极建设大市场,发展大物流,以建设大型、高水平批发市场为龙头,推进市场建设,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和“集贸市场升级改造”项目建设,加强废旧收购市场管理,新建续建城乡市场37个、农家店和村级综合服务社200个,完善花椒、油橄榄、核桃、木耳、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及中药材集散交易市场。

由市邮政局负责,加大公路、铁路站点、物流工业园区修建邮政局所和速递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利用邮政网络和邮政服务“三农”平台,鼓励支持邮政加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邮政便民服务站。

由市招商局负责,充分利用“西洽会”和“兰洽会”两个平台,加大与经济区各市之间的对接交流和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大引进国际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力度,提高引进外资质量。重点把国内500强企业、经济区内的大企业、大集团作为重点招商对象,定期、不定期邀请企业家到考察,采取灵活有效的办法,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吸引更多的大企业、大集团到发展。鼓励和引导东中部地区及关中、等核心区城市在我市共建产业园和设立综合性物流园区。

人行中心支行,市供销社等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积极做好各项配合工作。

(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由市文化出版局负责,积极开展特色民俗文化等方面合作交流。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启动实施陕甘川茶马古道遗址保护和开发、陕甘栖风坡黑马羌族民俗文化风情旅游线、陕甘川卧龙岗白马氐族文化渡假村等文化长廊工程、知识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保护工程;加快乡镇社区综合文化站、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进度。

由市教育局负责,扎实开展“万名教师培训”工程,落实名教师、名校长岗位津贴,改善农村边远地区和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校舍安全工程,农村教师周转住房建设。充分借助关中地区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雄厚科技力量,加强技术引进吸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依托我市现有的职业教育基础,紧密结合关中一经济区用人需求,加快发展初等和高等职业教育。

由市卫生局负责,积极鼓励我市医疗机构与核心区开展医疗卫生合作交流,完善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机制,不断提升我市公共服务水平。强化医学教育基地,完善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市县乡村四级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村药品监督和供应网络建设。

由市人口委负责,加快推进计生服务基础设施的配备,完善县乡村三级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

由市体育局负责,加快市县区体育场馆及各乡镇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建设。

由市科技局负责,加快市县区科技培训基地建设,推进科技馆建设,争取建立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鼓励与核心区企业、院校等开展科技合作,重点实施农林特色产业、电子信息、能源化工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并通过产业合作加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力度,进一步提升优势企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市人社局等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积极做好各项配合工作。

(十一)加强扶贫开发建设

由市扶贫办负责,加大扶持贫困片带扶贫政策项目的争取力度,与等省市共同争取国家尽快实施秦巴山区集殊困难地区片区开发建设。在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生态扶贫、劳务合作等多方面,积极与经济区相关市县加强联系和融合发展,全面落实开发式扶贫和救助式扶贫政策,有力促进我市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科技扶贫、“雨露计划”、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等五大工程实施。建立一批公共实训基地、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和再就业培训基地,争取尽快实施市贫困乡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培训输转工程。

由市劳务办负责,加快实施农民创业促进工程,以创业带动就业,争取把我市、、等县区纳入国家西部地区农民创业促进工程试点县区。

由市人社局负责,学习和吸纳经济区发达城市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经验和人才培训等优势,完善市县区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由市民政局负责,加快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规划建设儿童福利院、敬老院、救助站、残疾人康复中心等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服务机构。

市发展改革委等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做好各项配合工作。

(十二)积极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

由市工信委负责,大力推进数字城市和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快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国道、省道移动通讯无缝隙覆盖,加快信息网络安全和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

省驻有关单位,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积极做好各项配合工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协调领导小组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重点解决实施《规划》和《意见》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和跨区域、跨部门的复杂问题,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问题,商讨措施,全力推进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规划》实施的日常协调联络工作,加强市县区之间、市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间的衔接配合。各县区政府要健全工作机构,充实工作力量,靠实责任,完成年度工作目标任务。

(二)加强沟通协调。市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要配合省上做好我市与经济区及省内东部3市沟通协调,市直有关单位和各县区要主动加强与省实施项目、协议全方位对接和与省内东部3市紧密合作,组团发展。认真研究和细化《规划》和《意见》中涉及我市建设的内容,结合市上《实施方案》,对纳入《规划》和《意见》的重大项目,相互配合,做好各项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资金、政策支持。

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实施方案范文2

一、2020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突出实体化,完善提升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升级改造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争取市里支持,统筹综治中心建设,按照省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将行政执法监督、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司法鉴定、人民调解、社区义工、心理咨询矫治、社区矫正等法律服务资源优化整合。开发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信息化平台,配备公共法律服务终端一体机,为办事群众提供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网络、热线“三大平台”建设,同时,进一步完善提升镇街(园区)公共法律服务站和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室建设,实现与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互联互通,推进公共法律服务项目向基层延伸,形成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市、镇、社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二)突出实战化,规范运行四大智慧平台

一是搭建智慧监督平台,助力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为全市29个行政执法部门逐一配备了4G执法记录仪等设备,搭建了行政执法可视化监督平台,并与“雪亮工程”对接,对执法活动实行全景式记录,弥补了执法记录仪拍摄盲区,实现了执法记录仪的主观单方记录与“雪亮工程”的客观全面记录有机结合,有效避免、化解行政纷。

二是搭建智慧调解平台,构建多元化矛盾纠纷调解格局。搭建起矛盾纠纷收集汇总、研判分析、分流督办、调处化解于一体的网上调解管理即时办理平台。同时,市、镇街、社区三级建成集视频会议、视频调解、远程指挥调度等功能于一体的调解工作视联网平台,并与“雪亮工程”有机衔接,借助“雪亮工程”精准抓拍有关案件细节,固定证据,为化解矛盾纠纷提供了强力支撑。

三是搭建智慧矫正平台,推动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深度融合。以我局被确定为省级智慧矫正中心示范试点为契机,统筹利用“雪亮工程”人脸识别、车牌抓拍、高空瞭望综合防控系统,构建集日常监管、远程点验、电子定位、执法协同、执法监督、教育帮扶、远程督察、心理矫正功能于一体的社区矫正监管帮扶信息平台,实现对社区矫正对象24小时的精准监管和网上在线学习教育帮扶。精心打造了“一中心两基地”,即“社区矫正中心”“心理矫治基地”和“教育帮扶基地”,与市阳光义工协会联盟,并借助智慧矫正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帮扶活动。依托智慧矫正平台深入开展安置帮教工作,有效预防和减少了刑满释放人员重新违法犯罪。

四是搭建智慧顾问平台,提升法律服务质量。研发了社区法律顾问管理信息化平台,打造集服务、管理、监督、测评于一体的“社区法律顾问”管理考核系统,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全面实现社区法律顾问办结法律服务事项一宗一录入、一宗一测评,实时动态掌握社区法律顾问工作情况,实现工作全程留痕、规范监管;不断加大工作监督力度,依托管理考核系统,建立社区法律顾问工作月动态考核通报制度,借助大数据技术,对社区法律顾问工作月度情况即时收集、即时统计,实现工作数据一月一汇总、一月一通报,在线实时公开,确保社区法律顾问工作考核结果公开、公正、透明,以此倒逼社区法律顾问不断提高工作实绩,同时,借助智慧顾问平台,群众可以将法律服务需求事项予以上传,便可及时得到答复,足不出户就能满足法律服务需求,也极大地便利了社区法律顾问随时提供法律服务。

(三)突出法治化,统筹推进六项重点工作

一是高效推动法治政府建设。规范法制审核。印发《市政府合同管理办法》《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和《市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认真做好规范性文件立、改、废有关工作。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和行政复议应诉工作。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着力打造移动监督员队伍,提升监督时效性;统筹利用雪亮工程,着力打造天眼监督员队伍,提升监督客观性;统筹利用民情通手机终端,着力打造网格监督员队伍,提升监督精准性;借力随手拍客,着力打造社会监督员队伍,提升监督群众性,强化监督,推动行政执法制度落地。持续做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为全力做好迎接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督察复核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先后分头主持召开迎察专题会议进行部署调度。市人大常委会专题听取了市政府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情况报告,并组织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工作进行了视察。市委依法治市办先后召开迎察工作专题部署会、工作调度会和培训会6次,组织全市法治监督员参与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评估协调推进会,强化督导检查,促进工作落实,确保了创建工作实效。

二是深入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因地制宜,借力王尽美党性教育基地,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两个关键对象的普法宣传。认真落实普法责任制,协调全市60个普法责任主体制作图文并茂的普法展板,集中宣传。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茂腔的形式摄制法治戏剧《七棵树》《分爹》《六个姐妹看演出》。突出抓好国家宪法日集中宣传活动和《民法典》专项普法,成立“法治宣讲团”,大力开展宪法、民法典宣传“十进”活动。打造了张择端法德文化公园、王尽美红色法治文化教育基地、博物馆法德文化广场等法治文化阵地。开展规模宏大的宪法日、宪法宣传周、法治宣传教育月宣传活动,在王尽美红色法治文化教育基地举行了隆重的宪法宣传周启动仪式暨农村“法律明白人”法治培训活动,在全市掀起了宪法学习新。创新打造“党建+普法”法治宣传教育特色品牌,荣获全省主题党日优秀案例三等奖1个,市主题党日优秀案例一、二、三等奖各1个。

三是切实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扎实推进“法律服务”机制建设,选派不同领域的精干、专业律师组建中小企业律师专家团队,为中小企业处理涉法涉诉事务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创新建立“互联网+公证”工作模式,真正实现公证事项“网上办”,对无法当场出具的公证书,开展邮寄送达服务业务,减少群众跑腿次数。建立“法律援助人才库”,认真落实“一次办好”,延伸法律援助服务触角,在社区建立法律援助受理点,进一步简化程序,将案件审查期限、给予法律援助决时间全部压缩至1个工作日;为企业困难职工和农民工维权开辟“绿色通道”,对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和工伤待遇的案件不再审查经济状况,直接作出给予法律援助的决定。今年以来,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997件,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815.7万元。

四是着力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拓展发展“枫桥经验”,在全市全面推广枳沟镇乔庄社区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预防化解矛盾纠纷新模式。进一步完善警民联调、诉调对接、检调对接、访调对接等衔接机制,建起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10个,个性化调解工作室25个。依托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打造“一站式”非诉讼纠纷调解中心,实现了“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

五是统筹协调做好疫情依法防控工作。市委依法治市办及时印发了依法防控疫情工作通知,加强对依法防控工作的协调、督导。成立疫情防控律师服务团,与市电视合开办专题栏目,全力服务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成立中小微企业法律服务顾问团,帮助企业依法防控化解风险,有序复工复产。

六是持之以恒抓好班子队伍建设。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司法局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岗位职责》《司法局关于贯彻落实“三重一大”事项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每周召开一次党组会或党组扩大会,坚持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决定,实行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制度。修订完善《市司法局关于激励司法行政人员干事创业的考核办法》,实现党员积分量化管理。制定培训计划,坚持每周五集中学习,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法治思想,学习民法典、社区矫正法等法律法规,提升全体人员履职水平。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开展队伍建设大整顿、纪律作风专项教育整治暨纪律作风建设年活动,组织开展“我来讲党课”活动,锤炼党性修养。积极开展“七一”系列庆祝活动,组织6个党支部全体党员到王尽美党性教育基地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日活动。加强结对共建,扎实开展城乡联建、驻社区工作队、“双报到”活动,立足职能优势,服务社区群众。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双城同创”工作。全面梳理基层工作、政府法制工作、社区矫正工作、律师、公证行业领域等廉政风险清单,制定防控措施并抓好落实。对照“问政”、市委巡察反映出来的问题,专题民主生活会、队伍建设大整顿活动、纪律作风专项教育整治活动中查找出的问题,举一反三,一并进行集中整治,促进了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升。利用政府网站、“法治”微信公众号、《党风政风监督热线》等平台,大力推行司法行政事务公开,广泛接受群众监督,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二、存在问题

(一)在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方面。“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落实有待于加强,看得见、摸得着的亮点示范点不够多。

(二)在调解工作方面。调解员队伍结构不够合理,专业性、行业性调解人员短缺,专职调解员太少,在调解矛盾纠纷的时效性上难以保证。

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实施方案范文3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cold_wind”为你整理了这篇市气象局2021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思路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上半年,市气象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高标准打造“宜居建德”、高水平推动跨越赶超发展战略,坚守“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职责,强化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积极融入数智建德改革框架,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重点任务,现将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1、提升气象监测预警服务能力。全力做好决策和公众气象服务,加强上、下游联防联动,完善气象服务各项制度,科学研判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服务,在灾害性天气过程前,主动向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发送气象服务信息,通过滚动监测、及时预警,做到提前汇报,第一时间。加强与应急、农业、水利、规资等部门联合会商,建立预报预警信息通报机制。截至6月15日,我市平均面雨量735.4毫米,新安江雨量711.2毫米,共制作服务材料52期,报送《重要天气报告》8期,启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5次,气象灾害预警信号43次,发送灾害天气提醒、实况通报等各类决策短信300余条,100万余人次,电话服务70余次。

2、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迅速启动部署党史学习教育,制定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通过党组中心组学习会、主题党日活动和网上党史学习20余次,把汛期气象业务服务与党史学习教育同谋划同推进,参观兰溪浙西特委红色教育基地,组织17人党史知识测试、专题学习研讨2次、观看党史纪录片3次、撰写千字文8篇、重温入党誓词10人、分享读书感悟17人次,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3次,开展“三服务”走访16次,派驻大慈岩镇陈店村第一书记到村指导工作23余次。

3、优化和完善气象监测网格布局。完成“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专家论证等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发文。积极配合开展气象综合业务一体化平台建设,做好亚运气象保障前期工作。实施气候宜居城市气象服务保障项目和亚运会X波段雷达建设。统筹加密乡镇(街道)气象灾害自动监测站建设,在小流域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增建8套6要素和41套2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监测站,目前已指导部分乡镇(街道)开展监测站点选址、方案设计等。

4、挖掘生态气候资源潜力。开展“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复评相关工作,召开复评任务分解推进会,收集汇总四大类18项任务清单,联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开展近三年生态气候综合评估。建设了覆盖森林、山区、农田、水面等的生态变量气象监测体系,开展清新空气、雾霾、负离子、能见度、酸雨等多维度的立体生态气候监测。编印《2020年建德气候宜居指数白皮书》,用数据呈现建德气候生态优势。

5、履行依法行政社会管理职能。纵深推进“最多跑一次”。对升放无人驾驶自由气球、系留气球单位的资质实行“证照分离”,全面实施政务服务“无证明”。实现审批事项100%网上办、申报材料100%电子化,所有事项接入政务服务网“一窗受理”平台,实现100%即办。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企业和群众办事“一网通办”。加强与市城管局、保险公司的对接联系,做好对低空系留气球的事后监管和气象保险理赔服务零次跑工作,截至目前办理审批事项和气象保险服务100件。运用浙江省行政执法监管平台、浙政钉掌上执法系统与现场检查方式,对全市27家易燃易爆防雷重点单位进行“互联网+监管”检查和“双随机”全覆盖实地检查;与应急管理局、住建局、教育局等多部门开展燃气储配站点、学考考点、旅游景区等联合检查9次,对发现的30余处隐患问题通报主管单位及时整改。

6、加强农村基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开展2次气象协理员、信息员及网格员线上培训,做好人员管理和职能对接,明确将预警信息传播和气象灾情汇总上报纳入气象信息员职责。持续推进“网格+气象”、“乡村钉”推广应用工作,活跃度达80%以上。深入推进新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建设,年内创建省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共33个,覆盖率达到100%。继续推进“六个提升”和“六个一”的任务要求,全面更新气象防灾减灾一张图信息。

7、推进气象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充分利用气象数字驾驶舱1.0版成果,加强与数据管理局、农业农村局、应急管理局等部门合作,共同打造“防汛一张图”信息系统。融入智慧城市治理,截至目前全市69家防雷重点单位已实现“防雷安全风险码”动态信息化管理。

二、下半年工作思路

1、强化梅汛期、短临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重大气象灾害、极端天气和重大活动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工作流程,开展岗位业务练兵,加强智能网格等产品本地化应用,突出关键期和高影响天气的预警提醒服务,利用融媒体多渠道广泛开展公众气象服务和气象科普宣传。

2、围绕宜居城市复评指标体系,主动加强与国家气候中心的联系沟通,掌握复评工作的最新动态,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气象部门汇报工作进度,确保顺利通过复评。

3、加快启动亚运会X波段雷达项目建设,结合自然灾害风险普查,重点做好亚运相关的主要气象灾害风险的调查研究分析,谋划亚运气象服务保障准备工作。

4、加强生态监测气象服务,开发集数据监控和17度新安江雾预报模式为一体的立体气候宜居城市气象服务系统,形成江雾预报模型,尽早投入业务化试运行。

5、加强防雷安全主体责任监管,防雷监管实行乡镇(街道)属地化管理和行业主管部门监管原则,将防雷安全纳入乡镇目标考核任务。

6、加强乡镇(街道)灾害性天气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加快推进自动气象站加密建设,尽快开展设备采购和基础建设施工,完成监测数据组网并入业务平台,优化升级部分乡镇代表站要素配置。

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实施方案范文4

龙岩市生态旅游发展状况分析

(一)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突出龙岩市是福建省别具一格的风情旅游区,也是福建省新兴的旅游区。龙岩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1个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区———福建土楼•永定景区,8个国家4A级旅游区———冠豸山、龙硿洞、九鹏溪、古田会址、长汀红色旧址群、天一温泉、培田古村落、中国虎园•梅花山,1个国家重点名胜区———冠豸山,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汀,4个国家森林公园———龙岩国家森林公园、上杭西普陀国家森林公园、漳平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永定王寿山国家森林公园,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梁野山,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上杭五龙村农家乐、永福高山农业旅游区,26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福建省旅游十大品牌中,龙岩占2个,即“神秘的客家土楼”和“光辉的古田会址”。以福建土楼•永定景区等为代表的“客家之旅”,冠豸山、龙硿洞、九鹏溪等为代表的“绿色之旅”,会址为代表的“红色之旅”是龙岩市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旅游精品。龙岩市山水风光奇特多姿,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达到78%,山地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有被誉为“放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境”,“阳刚天下第一,阴柔举世无双”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冠豸山;有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翡翠”、“动植物的基因库”、“华南虎的家园”的国家自然保护区梅花山;有世界罕见的江山“睡美人”奇观和神奇幽深的国家4A级旅游区龙硿洞;还有国家自然保护区梁野山、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云顶茶园、“水上茶乡”之称的国家4A级旅游区漳平九鹏溪等,都是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龙岩市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截止到2013年1月,龙岩市获得命名的省级以上生态乡镇104个,其中新罗区万安镇、漳平市永福镇和上杭县古田镇、南阳镇、稔田镇、步云乡共6个乡镇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命名,获得命名的市级以上生态村1511个,其中有省级生态村376个。[4]“花果之乡”洋畲村、五龙村农家乐、九龙江源头冯地村等,都是著名的乡村生态旅游产品。

(二)政策扶持明显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同年,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把“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作为海西建设的四大战略定位之一;国家旅游局编制《海峡西岸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0)》,把海西旅游区作为我国重点扶持和发展的12个旅游区之首,给福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强劲动力。福建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为福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福建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提出要积极发展低碳旅游、生态旅游、环保旅游、绿色旅游,有效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龙岩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把旅游业持续列为龙岩市重点产业和第三产业龙头来加以培育,出台了《龙岩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扶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助推龙岩市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强市的历史性跨越。《加快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方案》(龙政综〔2012〕323号)明确了十项扶持政策措施,以拓展农业文化、生态、观光功能,进一步推进龙岩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创建10个以上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或国家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30家福建省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经营单位,300家“海峡客家乡村旅游示范户”。国家、省、市一系列针对性的利好政策和扶持措施,为龙岩市旅游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三)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十一五”时期龙岩市旅游业整体发展突飞猛进,共接待游客3728.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60.97亿元,分别比“十五”时期增长110.31%和134.54%。其中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986.87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3.86%;旅游总收入70.27亿元,比2005年增长2.2倍,年均增长17.34%;入境游客12.5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6.5倍,年均增长45.41%。[5]“十二五”以来,龙岩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势头不减。以龙岩市2012年中秋节国庆节假日旅游情况来看,龙岩市旅游市场呈现的特点为:永定土楼、冠豸山、古田会址等旅游品牌的带动作用依旧明显。假日期间,福建土楼•永定景区八天接待游客33.4万人次,同比增长22.3%,门票收入同比增长38%;古田会址景区八天接待游客10.99万人次,同比增长25%;冠豸山景区八天接待游客10万人次,同比增长56.25%,门票收入同比增长59.2%。自驾游客成主流,乡村生态游的人气越来越旺。假日期间,新罗区洋畲村接待游客4.58万人次,同比增长67%,上杭县五龙村接待游客6.83万人,同比增长39%,漳平市永福农家乐共接待4.22万人次。[6]

(四)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不足与问题生态旅游作为一个舶来品,其理念、涵义适应我国的国情不断变化和扩展,但生态旅游在中国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就龙岩市的生态旅游而言,主要存有以下问题:1.生态旅游相关各方对生态旅游存在着认识误区,生态旅游的发展伴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在现有政绩考核体系下,地方政府、旅游经营者发展生态旅游的目的仍主要为了当地GDP的增长、获取经济效益,较少兼顾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在管理上把大众旅游的开发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套搬到生态旅游区,重开发利用,轻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甚至出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现象;而相当部分的旅游者对生态旅游的理解仅停留在走向大自然上,对生态旅游的涵义缺乏认识和理解,往往忽视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和保护的内涵。这在实践层面容易造成生态旅游开发过滥、参与人数过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环境的破坏毫无疑问是与生态旅游的涵义和发展理念相违背的。2.生态旅游产品景区不大,品牌不强,功能单一,不能满足旅游者多层次的需求龙岩市没有具有震憾力和吸引力的生态旅游品牌。现已开发的景点,无法与本省的武夷山、湖南张家界、四川九寨沟、江西三清山等风景名胜区相比。如新罗区东肖森林公园、云顶茶园,漳平九鹏溪等景区,游人只需半日即可全部游完。目前龙岩市的乡村生态旅游景点不少仍停留在“居农家屋、吃农家饭、摘农家果”等传统旅游项目上,产品结构单一,未能产生循环效应,在发掘乡风民俗、提高游客的参与性、增加特色教育娱乐等深层次的旅游产品方面还做得不够,无法满足旅游者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3.生态旅游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缺乏生态旅游的开发、经营和管理人才,是指既龙岩市生态旅游发展策略选择客家研究懂生态学知识和旅游学知识又能把握生态旅游内涵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在龙岩市各生态旅游景区明显缺乏。龙岩市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服务人员基本上都是当地农民,文化视野、教育程度、生活习惯等的限制使其在服务态度、技能等方面存有缺陷。专业管理人才的缺乏,制约着龙岩市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龙岩市发展生态旅游的策略

(一)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科学规划生态旅游,推行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旅游的开发规划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区经济的发展等多重目标,不仅需要生态、旅游、地理、气象等诸多领域的专家参与,也要吸纳当地居民代表参与。应参照国际经验,建立生态旅游认证体系,加强生态旅游开发利用中的保护与管理,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去发展生态旅游。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冠豸山是龙岩市较成熟的生态旅游产品,以山奇、水秀、谷幽、岩深之神秀闻名于世,拥有冠豸山、石门湖、竹安寨、旗石寨、九龙湖五景区,目前可游览的景观有四十余处,有众多摩崖石刻和楼台亭阁及书院等人文景观。近年来,冠豸山风景区重修了游山道路,植树种花十余万株,修建长寿亭、凝碧山房等旅游场所,凿通“先水后山”的后区道路,改善旅游服务设施,以进一步促进冠豸山旅游的发展。有“绿色翡翠”之美誉的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同样可作为龙岩市科学规划、推行生态旅游的示范区。梅花山为闽江、汀江、九龙江的发源地。梅花山自然保护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为保存较好的原始林区,分布着针阔混交林、针阔毛竹混交林和灌木林等植被。区内生物资源丰富,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福建柏、长苞铁杉、钟萼木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华南虎、金钱豹、大灵猫等,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动植物的基因库”、“华南虎的家园”。保护区管理局先后制定了《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试行)》、《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生态公益林管理实施方案》[7]等管理规范和办法,使保护区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得到了良好的保护,保证了梅花山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区内的中国虎园、南方红豆杉生态园、马头山寺等生态景点,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吸引了大量的生态旅游者。随着旅游景区开发力度及游客的增加,其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冠豸山、梅花山景区应进一步加强对景区的生态规划与管理,进行功能分区,考虑环境承载力,建立生态监测站,对生态负荷和游客容量进行监控,在一定区域内控制游客数量,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保护好各种风景资源和植被生态,使风景名胜资源永续利用,形成良性循环,走生态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整合资源,推出精品线路,处理好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充分发挥龙岩市生态优美、景观奇特以及森林覆盖率为全省前列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为主要依托,大力发展森林休闲、山地度假、科考探险、生态养生等生态旅游产品。在生态旅游的开发管理过程中,做到“轻设施建设、重环境营造”,注重处理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工作,避免造成污染、损害生态环境。尽可能把生态旅游产品纳入到福建省、龙岩市的相关旅游规划与黄金旅游线路之中。武平县梁野山是龙岩市仅有的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有着全国最大的植物熊猫“红豆杉”群。武平县充分利用梁野山这一旅游品牌的带动辐射作用,整合资源,确定了以梁野山为核心旅游区,顺着岩前、中山、桃溪三个节点建立三条辐射轴,形成梁野山旅、岩前宗教朝圣、中山百家姓古镇、桃溪生态与农业四大旅游区,打造“中国生态旅游大县”的发展目标。正在开发中的梁野山景区被武平县旅游局定位为未来的华东南生态游览地。为了避免破坏生态,梁野山景区开发规划中强调了保护开发的“三区布局”思想:将保护区作为核心区,不开发;核心区外,是缓冲区,依然不开发;最,是实验区,所有的开发活动仅在此区域开展。[8]位于梅花山腹地的上杭县步云乡生态环境优越,辖区内原始森林遮天蔽日、郁郁葱葱,林间空气富含负氧离子,是开展“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除了中国虎园、南方红豆杉生态园、马头山寺等已开发的旅游景点外,步云乡待开发的绿色生态旅游景点有桂和狗子脑,马坊神秘禾仓石、观云海看日出、竹海,大斜柳杉群,蛟潭将军潭、神秘冰臼,兴隆瀑布,云辉森林浴等;历史文化景点有古炉水口廊桥、梨岭步云书院、蛟潭明清进士旗杆群、南蛮王墓等。步云乡可规划开发连接辖区内各生态旅游景点和文化景点的生态观光游、运动养生游等区内生态旅游线路,以及连接古田会址、西普陀、冠豸山等的跨区旅游线路,以满足生态旅游者多层次的不同偏好。

(三)促进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是将乡村旅游与生态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旅游形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有着重要影响。实践表明,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使农民成为旅游从业人员,农舍成为旅游家庭旅馆,农田、果园、乡村等成为旅游吸引物,能改善基础设施,加强城乡交流,加速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前文已述,龙岩市有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各级地方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应准确把握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状况和形势,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现状,开发富含地方特色和文化元素的旅游产品。做好村镇环境规划和环境综合整治,合理保护资源,做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结合,努力保持乡村间原有的宁静、和谐的人地关系,避免破坏旅游地的自然美景。如上杭县依托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的山水田园资源和深厚的客家文化积淀,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重点打造古田五龙农家乐、湖洋观音井百果园、才溪福如农庄、临江添福山庄、太拔儒溪茶田、步云蛟潭云雾茶园、临城太阳瓜果蔬菜基地、稔田长滩葡萄园、溪口云谷山庄、步云森林人家、白砂岭背红菇基地、泮境学生校外综合实践基地等12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0]通过示范,以点带面,促进上杭县休闲农业与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又如,有“三江源乡”之美誉的连城县曲溪乡境内山清水秀、森林、毛竹、珍稀动植物资源丰富。近年来,该乡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坚持不懈地开展“我以源头为荣,源头因我美丽”为主题的生态环境保护系列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生态环境保护氛围;以开展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实施绿化工程,大力发展毛竹种植业;该乡还充分利用高海拔气候、土壤优势,种植反季节蔬菜、高山有机茶、黄花梨、雪莲果等1000多亩。曲溪乡主动融入环梅花山生态景区建设,打响九龙江源头村冯地“厦门市民周末自驾游十大目的地之一”的品牌,推出“源头生态休闲之旅”、“农家乐山村游”,2011年接待厦门、漳州、龙岩等地游客达5000余人次[11],乡村生态旅游和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

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实施方案范文5

[关键词] 河南 体育旅游 开发 思路 对策

知识经济的发展,休闲时间的增加,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作为朝阳产业,旅游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是最容易启动并起带头作用的先行产业。发展体育旅游,可以充分发挥体育产业、旅游产业的关联作用,使体育产业给旅游事业带来经济的繁荣,使体育产业在旅游产业优先发展领域,得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河南地处中原,古称“中州”,有“天之中”之美誉,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河南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中国七大古都,河南独占其三,人文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河南的地下文物名列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自然景观兼有“北雄南秀“之特色。因此,河南具有古文化旅游资源品位高、“根”文化旅游独具优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节庆活动影响广泛、发展旅游产业区位优势独特等特点。河南已明确提出“努力把旅游业尽快培育成河南省的一个支柱产业”,如何把旅游资源大省发展成为旅游经济大省,体育旅游无疑为河南旅游的发展独辟蹊径,体育旅游的开发也将成为河南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一、河南体育旅游资源的分类及开发

1.山林(草)体育旅游资源

河南省拥有嵩山、龙门、鸡公山、云台山等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白云山、石人山、石曼滩等1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宝天曼、黄河古道湿地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1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等。这些山林(草)资源基本上都分布于“嵩山、伏牛山、太行山、桐柏―大别山旅游区”四区内,嵩山旅游区除了少林武术表演外,可利用山林优势开展登山、定向等活动;伏牛山区的石人山、白云山、老君山、宝天曼等 ,可开发汽车旅游、登山旅游、探险旅游、森林旅游等;太行山的太行大峡谷、云台山、王屋山等自然景观,是开展攀岩、滑翔等专项旅游的理想旅游区;桐柏―大别山旅游区以鸡公山为中心,有灵山、太白顶等名山,亦可开展登山、汽车拉力赛等体育旅游活动。

2.水上体育旅游资源

河南省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上体育旅游资源。黄河流经河南700多公里,既有三门峡水库的碧波荡漾,又有黄河游览区的波澜壮阔,更有开封高出地面14米的“悬河”奇观。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已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水面,宽3公里,长132公里,出现高峡平湖的壮丽奇观。豫西南的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被称为亚洲第一大水库,水面达116万亩。还有“豫南明珠”南湾湖,被誉为“人工天河”现代旅游佳境的林州红旗渠等水域。众多的水资源,是开发龙舟、皮划艇、摩托艇、划船、滑水漂流等体育活动的理想场所,已开辟的“大黄河游”和“黄河漂流”被游客誉为“充满野趣和史诗般的辉煌”。由于河南的水资源蕴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又与城市毗邻,易形成“品牌”优势,这些都为河南开发水上体育旅游项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3.特色文化体育旅游资源

河南是仰韶文化的故乡。夏商周三代文明,河南独领。西汉魏晋,河南依然举足轻重。唐至北宋,隋唐东都洛阳城、北宋开封东京城,反映了河南在中国古代文明中最后的辉煌。众多的历史遗迹、文化名城,为河南开发“仰韶文化之旅”、“秦汉文化之旅”、“唐宋文化之旅”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新郑、开封、南阳可以分别挖掘“仰韶文化”、“宋文化”、“汉文化”,开展表演观赏、游客参与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造型展示、乐舞表演、古战场打斗、古代游戏等体育旅游活动。

4.传统项目体育旅游资源

中原人民自古以来就喜文善武,田径、球类、武术等项目是河南传统项目,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四大拳中的少林拳和太极拳也发祥于此,嵩县、温县的武术馆、武术学校、拳社遍及城乡,形成了深入民众的大众性演练活动。这些都是开展体育旅游活动的重要资源。

二、河南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思路

1.开发“两拳”打造品牌

“两拳”(少林拳、太极拳)一直是河南旅游的拳头产品,某种意义上讲它已经成为河南的象征。河南“两拳”的开发给河南旅游及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旅游及体育部门,应一如既往的高举“两拳”的大旗,进一步挖掘“两拳”的文化内涵,发挥“两拳”的时代精神,打造“两拳”名牌。

2.依托景区 各创特色

河南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大多数位于“一带四区”之内,依托这些重点景区,不仅可以使体育旅游在其优先发展领域迅速发展,而且体育旅游将以其独特的功能,推动这些重点景区的建设步伐。黄金旅游线路(郑、卞、洛沿黄线路)集中了全省国内游客总量的70%、海外游客总量的80%,是河南省最具吸引力的旅游产业带,也是体育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带,郑州的少林武术节、黄河漂流、开封的宋文化体育活动等,都是独特的体育旅游品牌。嵩山旅游区:在符合黄金线路体育旅游发展布局的同时,可进一步开发少林武术表演、修学、比赛,登嵩山等活动,努力把嵩山建成武术培训交流的基地;伏牛山旅游区:在该区开发登山旅游、森林旅游、探险旅游发挥其神秘、古老的最具原始情味的魅力,形成地方特色;该区的丹江口水库具有南水北调渠首的品牌,水上体育旅游的开发可以使该区体育旅游的发展独树一帜。太行山旅游区:该区是开展生态旅游和攀岩、滑翔等专项旅游的理想旅游区,该区在挖掘殷墟文化红色文化体育旅游的同时,应把攀岩、滑翔作为该区开发体育旅游的龙头来抓;桐柏―大别山旅游区:该区是开发避暑、度假、水上乐园、生态观光项目的理想之地。应积极建设满足游客避暑度假闲暇娱乐的体育项目,加快南湾湖水上娱乐设施建设及项目开发,开展参与性强、安全性高的水上项目以及垂钓等。

3.联姻发展,多处开花

依托其他条件联姻发展体育旅游产业,不仅投资少、见效快、利润大、创汇多,而且可以更加体现体育旅游产业的优势,体现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及双赢效果。洛阳的牡丹花会、开封的花会是体育旅游联姻的理想专题活动,利用“花会”开展竞走赏花比赛等体育运动,一定会使体育比赛更具韵味,也会通过体育比赛的开展,使“花会”赋予新的内涵。河南各地专题旅游活动丰富多彩,象新郑的炎黄艺术文化节、登封的中岳庙会、三门峡的国际黄河旅游节等民间艺术节庆,都可以与体育巧妙结合、联姻发展,使体育旅游多处开花。

三、河南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对策

1.提高认识,统一规划,科学合理开发

政府主管部门应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从思想上重新审视体育旅游在省服务产业中的地位,以及体育旅游在体育产业及旅游产业发展的价值,把体育旅游的开发提到议事日程。在体育旅游的开发上,要根据全省各区域的区位、经济、自然、文化传统、景区开发基础等条件的区别,统一规划,科学合理的开发,既要有开发重点,又要使各地独具特色,避免项目开发的重复建设,防止形成过多的“不良资产”。

2.走集约化经营道路,建立体育旅游产业化机制

走集约化经营道路,建立体育旅游产业化机制,是开发体育旅游,提高资本运营效率的有效途径。在体育旅游的开发上,河南旅游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专门化“集约化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体育旅游的产业化运营机制。以河南省旅游集团等骨干企业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与体育部门联合开发,组建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界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在体育旅游的经营上建立同大型旅游集团的网络协作关系,推行多景区的联网体育旅游,从而降低行业平均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率和游客的旅游效用。

3.加快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

在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上,应加大旅游教育和培训力度,办好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院校的旅游专业和体育专业,可考虑在这些综合实力强的大学创建休闲旅游及体育旅游专业,举办短期的休闲旅游、体育旅游业务培训等举措,为河南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复合型的旅游及体育旅游管理人才。

4.发挥区域优势,加强区域联合

在体育旅游的开发上河南的区域优势优为突出。从客源市场上看,位于中部的河南拥有广泛的相邻省份,湖北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是河南国内客源市场的重要二级市场,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河南拥有广泛稳定的国内客源市场。境外客源市场上,除了以河南旅游为目的地的境外游客,河南还可以加强对过境游客的服务,向他们宣传河南,增加他们在河南的停留时间及消费。在区域旅游联合开发上,河南与西北五省联合向国际旅游市场推出的“中国丝绸之路之旅”,与陕西、甘肃、湖北、四川联合推出的“古三国之旅”等都相当成功。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强区域体育旅游的协作开发,开展“黄河之旅”、“石窟艺术之旅”、 “秦汉文化之旅”、“唐宋文化之旅”(秦汉、唐宋体育表演欣赏、参与秦汉、唐宋体育活动等),突出西安――洛阳――开封古都这条中国历史的中轴线,跨区域开发现代体育旅游。另外,河南的主要自然景观多分布于省区的边缘地带,也为开展体育旅游的区域联合开发提供了可能。

5.大力宣传,树立河南体育旅游新形象

在河南体育旅游专项活动产品的宣传上,可以利用“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等专题活动以及体育题材的影片(如少林寺)、电视(如太极宗师)、摄影作品(少林武术、黄河漂流)、国际互联网等,充分展示河南绚丽多彩、风格独特的体育旅游产品,增加河南旅游的吸引力。在河南旅游的形象建设上,还要把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及优化旅游环境相结合。塑造河南人的崭新形象,使之与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协调一致,改善旅游环境,转变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让全世界的人都了解河南的体育旅游产品,并且使他们通过“体育旅游”重新认识一个全新的“富有中国古文化内涵,人文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又有淳朴民风的与时俱进的河南旅游。

参考文献:

[1]汪德根陆林刘昌雪:体育旅游市场特征及产品开发[J].旅游学刊,2002,(1):49~53

[2]席延东:河南旅游业如何应对WTO[J].河南经济,2002,(1):15~17

[3]河南省旅游局编.2000河南省旅游统计年鉴

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实施方案范文6

成立拦隆口中学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组成人员如下:(省略)

二、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打造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学校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师生共同发展。要求全体教职工以“思想素质好、师德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知识结构广”为目标,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法规文件,召开青年教师“讲师德,尽师职”座谈会,加大“十四条禁令”的执行和查处力度,让全体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教育观,依法施教,严于律己,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树立拦中教师新形象。

2、以德育人,以德修身,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构建“三结合”的育人网络,队伍建设是关键。我校努力建设一支“一高(高尚的师德),二爱(爱教育事业、爱每一位学生),三强(教育教学能力强、教育科研能力强、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能力强)的德育工作队伍,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起四种德育新理念,即生活的德育观、生态的德育观、关怀的德育观、智慧的德育观。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善于学习、工作主动具有创新精神和管理能力的德育工作队伍,营造全员育人氛围。贯彻落实《湟中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若干规定》,使全体教师做到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优良率为100%。

3、加强师德建设。师德建设的核心就是爱生。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遵循两个原则:尊重信任原则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强调师爱的深层次是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认真制订并执行《拦隆口中学师德教育活动实施方案》,《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及加强“廉洁从教”教育规定》的三个文件,与教师签订《教师“廉洁从教”承诺书》,并结合本校实际,围绕诸如:“师德为先、行为示范”、“为师之道大家谈”等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展开师德大讨论。开展“爱与责任”师德征文比赛,整编《爱与师德》论文集,唱响“以德修己,以德育人”的赞歌。

4.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管理和指导。一要通过读教育专著、谈实践体会,案例分析和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校本培训力度,积极参加县级以上班主任培训,切实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二要认真做好班主任选聘工作,制定完善更加有效的班主任工作制度和保障机制,提高班主任的待遇。三要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总结交流工作,学校每月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例会,年内举办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为召开全县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选拔推荐人才,提高班主任素质。

三、狠抓学生养成教育及培养自主管理能力

1、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但往往又是一项较为艰巨的工程,因为从知到行是一个复杂的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要经历以情感和意志为中介的内在的和外化的两次飞跃。如何让这些行为规范尽快地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把贯彻实施新《守则》、新《规范》作为德育的基础性工作,狠抓精细化管理,通过扎实有效的管理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到“立规矩,打基础,留痕迹”。制定并实施《文明班级、平安班级评比细则》,对班级工作进行认真全面的考核,根据考核评比结果评选“文明班级”、“平安班级”、“优秀班主任”。建立行政值日、政教处督查和值班教师三结合的检查考核队伍,按照统一要求,对常规工作进行逐日量化考核,每月总结评比。同时,以开展“学规范,争五好”活动为抓手,从起始状态抓起,要求学生做到:“三轻轻”(说话轻轻、走路轻轻、取放物品轻轻)、“三随手”(随手关灯、随手关闭水笼头、随手捡拾废纸)、“三个不”(不乱涂乱画、不追逐打闹、不进入网吧)。狠抓以“会预习、会听课、会作业、会考试、会反思”为重点的“五会”学习习惯培养。

2、继续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加大班干部培训力度,继续执行班级财产自主承包管理制度,并加大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住校生管理继续执行总楼长、楼层长、宿舍长分级管理制度和年级值班教师就寝检查制度,确保住校学生安全学习和生活。

四、开拓教育渠道,突出教育实效

1、发挥主渠道作用,强化育人功能。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在现代教育中,知识是德育的主要载体,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总是与其学习过程相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形成的,在育人的途径中,课堂教学无疑是最基本的途径。努力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扎实推进德育课程改革,树立“德育即质量”的理念,提高学科德育功能。大力提倡每个课任教师做德育导师,我们教育和引导各学科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树立学科教学德育功能观,教师认真学习落实本学科的德育任务要求,结合本学科特点,寓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主渠道的育人质量。

2、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让教师成为学生的心理医生。我校继续发挥心理信箱和心理咨询室作用,积极开展“我和老师交朋友”活动,通过当面交谈或书信沟通,让学生向老师们敞开心扉,让老师们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通过问卷调查、心理测试、座谈、心理信箱、讲座等多渠道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开展有益身心健康教育。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学生学会聆听,学会诉说,学会自我欣赏,学会尊重他人,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独立的人格。

3、关爱留守、残疾、贫困、单亲家庭学生。近年来,留守、残疾、贫困、单亲家庭学生逐渐增多,成为一群特殊教育群体,为此,我们把“关爱特殊家庭子女”活动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之中,使之成为提高学校、家庭、社会德育工作实效的有力“抓手”和“突破口”。我们以“同在蓝天下,我们共成长”为主题,开展一系列富有创意的亲情活动。注重情感关怀,强调人、社会、自然三者相融合,正确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学校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五爱”精神和同情心,教会学生如何去爱别人,如何做人。让学生在爱的氛围中能勇于付出,乐于助人,人人争当“爱心天使”。

4、加强法纪、安全教育。学校聘请拦隆口镇派出所所长为学校法制副校长,教导员为法制辅导员,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和辅导员的特殊作用,做到“校园预防”和“社会预防”互相配合。定期进行法律讲座,组织师生观看法制、安全教育录像片,并开展“观后感”作文评选活动,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意识,认识守法光荣,违法可耻,提高遵纪守法的觉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同时,重视日常安全教育,积极创建“平安班级”,做到“人人讲、处处讲、时时讲、事事讲”,形成“人人有责,齐抓共管”的局面。

5、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做到净化、绿化、美化、教育化。加强环境建设,做到让每一面墙壁、每一处场所、每一次活动都发挥育人功能。让学生全员参与,突出教育意义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动手能力。不断净化和美化校园环境,做到校园有花草,卫生无死角。同时,学校重视人性化教育,充分运用各种校园媒体,如“西纳河广播站”、《拦中政教工作简讯》、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媒体进行精神文明宣传;倡导学生文明上网,遵守网络文明公约,营造高雅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受到教育,内化素质。广大师生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观念,形成“以德为先,以爱为魂,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

6、开展“踏红色之旅,做优秀学生”夏令营活动。在成功举行两届优秀学生干部参加的夏令营活动的基础上,继续开展“红色之旅”第三届夏令营活动。要求同学们用自己饱满的热情讲述着一个个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广大学生必将继承革命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美德,做一个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的好学生。

7、积极构建社区、家庭、学校德育工作网络。为了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建立家长委员会,建立家校联系制度,通过家长学校、告家长书、家校互访等形式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结合本校实际,以“学会做人”为基本目标,努力推进“我是五好小公民”的德育特色活动。积极开展以“三别”(即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向坏事告别)、“四带”(即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顺带给长辈,把谦让带给社会)、“五无”(即地上无痰迹,校园无纸屑,桌椅无刻画,墙壁无脚印,出言无脏话)为主要内容的实践体验活动。同时倡导全校同学开展献“五心”活动,把“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爱心献给社会,信心留给自己,忠心献给祖国”。积极拓展活动空间,发挥德育基地的功效,缩短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距离,走进家庭,走入社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会、领悟,从心灵深处去感染、熏陶、引导学生。

8、积极创建以未成年学生不良行为纠错及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的德育特色学校,以环境育人、活动育人为主的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学校。每周一早读时间严格规范地举行以年级为单位的升国旗仪式和国旗下的讲话活动。努力做到班班有歌声,继续做好各级优秀班主任、先进德育工作者、各类优秀学生的评优选先工作。

五、扎实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