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反思的学习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习反思的学习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习反思的学习计划

学习反思的学习计划范文1

关键词:信息技术;化学;融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19-0105-02

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融合,首先应是创新教学模型,在教学模型创新的基础上,依据所创新的教学模型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支撑教学的效果好于在常规教学条件下完成,信息技术才有可能给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才有可能实现深度的融合。

当前,化学教学中面临着一个重要的课题,即“如何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变革和创新教学手段,解决传统教学中难以突破的问题,为学生开辟一个更为宽广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思考,会创造”。下面笔者将结合课例,对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融合做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而在于学生的学。在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时,教师的角色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和课件制作能力,并对教学信息资源进行精心设计、策划。教师不能只把网络资源当成是备课寻找素材的来源,也不能仅把计算机、手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当作教师粉笔、语言功能的延伸。教师应把信息技术逐渐转变成学生手中的笔和纸,最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授《人工固氮技术――合成氨》一课中,笔者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预习环节,制作了手机APP――“合成氨”的网络教室,网络教室分为合成氨工业发展、科学史话、思考与交流、自主检测、轻松一刻五个模块,每个模块设置了评论、分享、收藏等功能。网络教室具有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等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前将APP下载到手机上,学生也乐于接受手机的学习方式,从而进行个性化学习,共享资源,并能够更省时间、更有针对性地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实现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达成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求知兴趣

化学学科中技术类的内容在常规教学中往往很容易被教师上成抽象的理论课,教学过程枯燥而空洞,学生兴趣不大,积极性也难以调动。然而,在先进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计算机、电子白板、教学辅助软件等向学生展示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还应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教师要引导学生视听结合,边看边想,使每位学生都成为信息的阅读者,同时,教师也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信息源,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是他们的学习伙伴和朋友。例如,在教授《人工固氮技术――合成氨》一课前,笔者带领一个兴趣小组走进本市合成氨工厂进行实地考察,并制作了微视频,然后在课堂上播放,并请参观的同学介绍交流,从而将空洞的理论变得直观形象,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支撑,突破教学重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结构的过程,学习的形成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中学阶段,化学概念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建构化学概念的意义,掌握化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将其纳入到原有的化学认知结构中,从而形成新的化学认知结构,内化为习得的经验。在解决氨气的合成方法这一重点时,笔者进行了深刻反思,由于学生已经在高一学过实验室制法的内容,当时所采用的常规模式是投影实验装置图,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机械记忆相关知识,但这种教学模式效率不高,学生参与意识不强,难以灵活运用。为此,笔者使用了信息技术模拟实验装置,制作了仿真实验室,引导学生上台动手组装仪器,将整个实验过程生动、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其他学生还可以补充或者提出各种新思路。这样,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应用信息技术有效支撑,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从而能顺利突破教学重点。

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成效

学习中,学生如果仅依靠教材是难以获取丰富的知识的。因此,笔者引导学生由依赖书本的学习转向学会利用资源的学习。例如,课前让学生分工研究,课上分组讨论“假如你是合成氨工厂的厂长,如何提高产量和降低成本”,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利用互联网寻找各种信息进行观察、分析、讨论,展开了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学生在课前进行针对性研究,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展示自己优化整理的资料。通过多媒体资料的展示,一方面增大了课容量,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综合分析及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评价作品,形成观点意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计算机等多媒体应用的水平,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延伸知识,丰富教学内容

互联网是信息的海洋,教师应通过信息技术尽可能恰当地融合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使学生从研究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和知识的价值。笔者所创设的网络教室APP,能够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习效果进行反馈,如根据学生不同需要布置个性化作业,请学生继续借助网络互助学习平台归纳总结学习内容、相互交流,以及写研究性报告、小论文等,这就使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延伸。

教学思考

学习反思的学习计划范文2

一、 信息化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人对知识的需求只有在精神需要的体系中才能有效地形成,教学过程就是积极的情感体验。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所言:“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的有效作用。”若说传统数学教学对学生的情感培养是在某一个“点”或“面”上,那么,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会将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带进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如:在八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中,教师应用信息化技术展示色彩鲜艳和优美的图案,如等腰三角形、飞机、多幅对称形的古建筑图片等,并用红线呈现对称轴,让学生观察。通过模拟逼真的图像,直观再现事物,给学生以见其物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轻松而愉悦的情境中很快地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完成了学习目标。

⒉变静为动,让学生破解重难点

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整体功能,可以将数学课堂的静态教学变成动态教学,有利于学生破解学习中的重难点。传统的几何教学中教具的运用,并不能使抽象的几何概念真正地形象化、具体化,而信息化技术手段可以使几何概念真正“活”起来。

如:利用《几何画板》破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重难点时,可以使直线转动,产生与已知圆的相离、相切、相交的各种动态的位置关系,并在其旁显示圆的半径(r),以及动态地显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让全体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并理解圆的半径(r)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的数量关系。信息化技术很容易利用动画展示地显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而且还能够借助动画的直观性揭示其中所含的数量关系。学生通过利用信息化媒体的求索,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产生了一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飞跃。

⒊信息化教学技术本身具有无穷魅力

信息化技术通过“生活显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让学生充分感知,从而产生积极的教学情感体验,引发思维和拓展思维,同时激发学生在学习探索中的兴趣,让欢快的气氛伴随学习目标的达成。

二、 信息化教学技术应用的反思

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介入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信息化社会合格人才的需要。同时,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发挥其多功能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能够改变课堂教学环境,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学生形成完整的数学体系与空间的概念,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充分感受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有利于真正地提高教学效率。

然而,在大力推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我们也应考虑并探讨以下几点:

⒈教师是教学全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路人

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课堂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必须更新教师的观念,增强教师的现代教学意识,自觉参与或自我实现现代教学技术的培养或进修,学习媒体操作、课件制作、媒体设计与组合、课堂信息化教学设计等基本技能。

⒉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手段

所谓科学、合理,涵盖两方面因素:其一,媒体介入课堂,是以优化教学目标为宗旨,而不是利用更多的媒体向学生灌输更多的知识,那么,要求教师能够科学合理地处理加工教材内容、选择媒体教学的切入点,从而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二,选择信息技术手段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不要认为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就说明是信息化教学,或认为运用媒体的种类越多,档次越高,教学效果越好。信息技术运用既要注意择优性原则,又要注意有没有排他性,传统教学的精华我们不可摒弃,仍要发扬光大。

⒊处理好学生、教师、媒体三者关系

尽管信息技术介入课堂,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仍然没有变。我们应该高度警惕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师只顾利用媒体对学生的灌输或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的现象。只有规避这些现象,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提高,信息技术优势才能发挥,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真正含义才能充分体现。

学习反思的学习计划范文3

关键词:语文课堂 小组讨论 反思 优化

课堂上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的同学唰唰地回头,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嘴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摘自《新课程优秀设计与案例》,海南出版社,2002年9月)

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它是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小组讨论学习使用现状的生动写照,虽然形式上很热闹,而实质上却没有效果,结果只是为了使用小组讨论学习而使用小组讨论学习。

深入剖析,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要求不明确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给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答案,但没有明确给出答案需要达到的要求。许多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后,由于缺少明确的要求,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合格。通过小组讨论,也难以得出最佳答案。

二.时间不合理

教师要求学生讨论时,都会规定相应时间,但是往往不到时间就让学生举手回答。一方面学生的讨论时间不充分,讨论不够深入,达不到效果;另一面,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也受限,影响部分学生的讨论积极性。然而,有时候却因为讨论时间过多,同学们难免聊到无关问题的事情,浪费课堂时间。讨论时间过少或过多都是不合理的,都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反馈不及时

课堂上小组讨论氛围看似很好,大家都七嘴八舌说的很开心。然而,可能有些小组成员并没有参与,甚至部分小组在讨论其它话题等。大家的讨论情况如何,甚至是否真正在讨论等,教师都不得而知。因此,得不到及时的反馈,讨论容易流于形式,热闹的讨论背后是无效甚至是低效。

四.参与不积极

小组讨论后,大部分教师一般让小组长或部分优秀的组员发言,久而久之,组内的其它成员就会懒散,讨论积极性不高。部分教师采取组内轮流发言的形式,虽然改变了部分学生“独角戏”的情况,但许多同学没轮到的时候仍然懈怠,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仍受影响,以至于讨论的结果往往是个人的答案。

五.评价不全面

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通常交流评价哪个是最佳答案,但没有自我评价这一环节。自我评价能深化相互评价,是不可或缺的。小组讨论后,教师一般只是总结答案,也没有深入的进行分析评价。学生只知道自己的答案对或不对,并不知道自己思考误区在哪。

基于以上关于小组讨论学习的反思,笔者提出了以下优化意见。

1.明确要求,便于评价

提供明确的要求,相当于给学生一个评价的标准。学生可以自主对照要求,评价自己答案以及组员的答案达到了哪级要求,并适当做出完善。如让学生讨论作者在《相信未来》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时,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依据这三个要求先审视自己的答案,进行自评,再通过互评,最后得出最佳答案。总结最佳答案时,如果语言不简洁,就简化语言;如果不准确,就细究文本;如果不全面,就补充要点。

不同的问题,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一些概括类问题可以要求简洁、准确、全面,而一些开放式问题则可要求真诚、细腻、个性化之类的。学生依据这些要求,就不会茫无目的的讨论。

2.给予时间,充分思考

讨论,是主体间的讨论,在讨论前,学生要有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时大家才有会有话可说,讨论才会深入。因此,在讨论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并给予相应的独立思考时间,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

同时,教师也应给予合理的小组讨论时间。小组才讨论到一半,教师就让大家停止讨论,开始呈现讨论结果。大部分学生说的还是自己的答案,而不是小组讨论出来的结果。抑或一个只需要简单交流就可达成共识的问题,老师需要及时喊停,避免学生谈论其它话题而浪费课堂时间。

如果能够合理安排讨论时间,一方面能够引起讨论的紧迫感,讨论积极,另一方面讨论也会更深入。教师应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学生认知情况等合理安排讨论时间,如难度大的问题要多给些时间,相对较简单的问题可以适当减少时间。

3.记录关键,及时反馈

许多小组讨论都采取分工合作的形式,有的学生负责记录,有的学生负责发言等。虽然分工明确,有利于讨论的顺利进行,但语文课堂讨论均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是建立在个人思考基础上的讨论,人人都需要动手记录,人人都要做好开口发言的准备。

上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准备学习纸。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动手记下关键字词,讨论过程中记下最佳答案的关键字词。有了记录这一环节,将学生参与讨论的思考外显化,教师根据学生的记录情况,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信息。

4.随机抽点,积极参与

传统的小组讨论结果都是由小组长呈现,很有可能讨论的答案就只是小组长的答案而已。部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高,因为反正有小组长在,自己思不思考都没有关系。这种“搭便车”的现象非常明显。或者经常让已经准备好的小组发言,这样容易导致成为部分小组的课堂,许多小组只等着优秀小组呈现答案。无论哪种情况,都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讨论积极性。

如果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随机抽点学生代表小组发言,先说说自己的答案,然后在说小组交流的最佳答案。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被点到回答问题的可能,因此大家都会认真思考讨论,时刻保持警惕性。这样就避免了部分学生和小组偷懒的状况,也避免了学生讨论无关话题的现象。

5.多方评价,利于提升

小组讨论交流时,每位同学先自我评价,然后相互评价。教师随机抽点同学回答问题时,让学生养成先呈现答案再评价的习惯。同时,其它小组的同学可以对发现组进行评价,这样有利于最佳答案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总评。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无疑优于学生起来说出答案,然后教师给出简单评价,接着出示“正确答案”。

优化后的小组讨论学习应用示例:

问题:阅读课文第二段,作者对北平的爱表达了吗?他又是怎么表达出来呢?请你选择一处有感触地方进行评点。

要求:简洁、准确、全面。

时间:3分钟左右。

组织:每位同学先独立思考,并在学习纸上写下关键字词。完成后上下桌四人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根据要求得出最佳答案,同时记下交流结果的关键字词。时间到后,教师随机抽点组内任一成员回答问题,先说说自己的答案并自我评价达到了哪一级要求,再说说小组最佳答案也评评达到了哪一级要求,或其它小组来评价。最后教师做适当点拨评价,并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方法来深化学生的理解。

学习反思的学习计划范文4

在确定了上课内容以后,首先进行了设计,本节课是一堂以实验复习为主的探究课,内容比较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既要有相关的基础知识作为铺垫,又要有一定的推理分析能力。课堂内容大致如下:上课开始首先复习了一些有关物质鉴别的基础知识,如常见离子的鉴别方法等等;然后由易到难,由书面到实验操作,进行一道例题后马上小结,通过很多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的例子,对物质鉴别的方方面面的知识逐渐进行了全面的复结。我在自己学校的两个班级进行了有限的磨课,在那两节课堂上,发生了许多出乎我预料的事情。自己学校仅有的其他两位科学老师和相关的负责领导参与了我的两次磨课的全过程,给出有益的建议。大致有这么几点:第一是我对学生估计太高,我设计的一些“不太难”的题,他们居然也很难快速达到我的要求而答出;第二是我设计的学生动手实验有好几种方法,他们只做了几种过于简单的实验,对于难度大的实验很少有能设计出的;第三是初三学生照样是不想发言,自己知道的也不想说,“做的比说的要好一些”。所以课堂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经过第一次的学校小规模的宝贵的两次磨课,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重新进行了设计,于是选取了贴近生活的相关知识作为复习对象,以实际生活为载体,以学生的课堂活动为主线,以老师的课堂讲解为导向,通过短短的40分钟让学生掌握物质鉴别的关键、原则、一般步骤等知识,同时兼顾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规范的操作,探究的意识。基于此我设计本节课主要体现以下意图。

1、体现科学教学的知识性。复习并强化学生在面对“物质鉴别”这类题目时的解题规范性。首先必须要有相关的基础知识作为铺垫,如一些特殊离子的鉴别方法,常见物质的颜色,常见物质的溶解性,一些相关的“化学之最”的知识,一些估算的数据等等。其次要知道鉴别的原则:原理正确,操作简便,现象明显。第三要知道鉴别的步骤:编号取样、加入试剂、描述现象、得出结论,这些在课堂上都应该有重要体现,并且有所强化。

2、体现科学教学的理念性。科学的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出“活动的、合作的、探究”的课堂。本节课我设计了较为丰富的课堂活动内容,有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练习巩固;课堂活动中既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又有大量的小组合作完成的内容;课堂练习中有科学探究题,充分给学生提供了活动、合作、探究的平台。

3、体现科学教学的实际性。科学的课堂教学应该尽量的贴近生活,关注社会时事。这样在教学中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生动活泼,原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习科学知识能使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节课本人设计的“小试牛刀”“走进厨房”就体现了这个理念。“小试牛刀”中习题内容是当今社会中存在的或者曝光的假冒伪劣商品坑害人民的事件,但是能用我们学过的科学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走进厨房”就是厨房中的科学知识的应用。

本节课的设计本人主要还有这样的意图:因为是九年级的复习课,所以注意了应试的目的,所选的课堂练习题充分的考虑了中考的要求;因为是异地授课,所以充分的考虑了所上课的班级学生基础,他们这方面的知识的复习情况,这些都是在和本班的科学任课老师充分沟通后才设计的;因为是有实验的内容,所以充分的考虑了实验的可操作性,以及操作的简便性,实验器材准备的简洁性。

为此,本人还设计了一张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课堂活动单如下。

《物质的鉴别》专题复习

(学生课堂活动单)

记录员: 发言人:

活动一:小试牛刀(任选一组)

要求:具体写出两种物质的鉴别过程,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1)我们选择的是 组。

(2)方法:

(3)原理:

(4)操作:

(5)现象及结论:

活动二:走进厨房

要求:1、具体写出食盐和纯碱的鉴别过程,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2、利用桌上的器材和药品动手完成实验(方法及试剂的选择均不限制)

(1)方法:

(2)原理:

(3)操作:

(4)现象及结论:

也准备了便于准备和携带的实验器材。

一堂经过全方位准备的县级全员研教性质的公开课到此准备就绪,只等上课的到来。最后我本人对本节课在各个环节又进行了细致的打磨,但还是带着惶恐的心情走进了真正赛课的课堂。

学习反思的学习计划范文5

关键词:空腹血糖 心肌梗死 白细胞计数 C反应蛋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022

Non-diabetic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blood sugar, researches on the change of CRP and WBC count

Wang Ying

Abstract:Objective:To nondiabetic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hospital, patients in fasting condition, the reaction of serum C protein concentration; blood glucose; white blood cell count,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changes. Methods:Group will treated 272 patients with non-diabetic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blood glucose less than 6.1mmol/L (fasting test) for the control group, more than for the test group. Patients with persistently elevated blood sugar, divided into: a transient increase in the group; Sustained increases in the group. Result:The test group, patients with serum CRP concentrations; white blood cell count comparison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is significan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words:Fasting blood glucos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hite blood cell count C reactive protein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024-01

在心血管疾病中,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非常常见性的危重症[1]。该疾病的发病情况急,并且患者的病情非常严重且预后非常差[2]。我院在2012年1月~2013年3月期间,对收治的患者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现将有关情况作以下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我院在2012年1月~2013年3月收治了272例非糖尿病心肌梗死患者(AMI)。对这些患者进行诊断,并确诊为AMI患者。诊断的标准:患者在临床上有缺血性的胸痛历史。对患者进行心电测试,其心电图呈现动态变化。患者的心肌坏死的血清心肌标志物出现动态变化。患者有以上2条以上者即确诊为AMI患者。在对患者进行抽血检查6h前,患者进行过含葡萄糖药物的静脉注射。其中男性患者为168例,女性患者为104例;患者的年龄在58~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3岁。

1.2 方法和分组。对所有患者均在其住院前的早晨空腹时进行检查,主要的检查项目有:肾功能;血糖;肝功能;CRP;血脂;心肌酶。对患者进行连续2d的血糖测试。采用血细胞自动计数仪器对患者进行血常规的检查。按照血糖的高低来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血糖在6.1mmol/L以上的患者有178例(试验组),其中男性患者有112例,女性患者有66例;患者的年龄为58~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5岁。血糖在6.1mmol/L以下的患者有94例(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有56例,女性患者有38例;患者的年龄为59~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5岁。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进行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糖升高组中,在患者住院的第三天,根据患者血糖是否在6.1mmol/L以上进行分组,有46例患者为血糖持续升高;132例患者表现为血糖一过性升高。

1.3 统计学的方法。对所有的数据都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则采用X±S来表示,使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2.1 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情况比较,详细见以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比较情况[n,(%)]

注:与试验组相比,P

2.2 患者血糖一过性、持续升高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情况。详细见以下表2。对高血糖患者均进行降血糖治疗。在试验组中:患者的血清CRP浓度为27.56±3.23mg/L;白细胞计数为(13.68±2.56)×109/L。在对照组中:患者的血清CRP浓度为16.78±3.23mg/L;白细胞计数为(6.56±1.62)/L。对这两组进行比较和分析,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比较情况[n,(%)]

注:与正常组相比,P

3 讨论

经研究发现,患者在住院期间,白细胞计数;CRP;肌酸激酶峰值要比血糖正常的要高。然而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情况也比正常者多。

AMI患者在早期出现血糖升高,只是机体的一种应激反应[3]。然而患者出现适度的血糖升高,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肌梗死情况。但是患者出现血糖过度升高,则会导致患者出现心律加快等情况,加重患者的病情,进而使得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提高[4]。

参考文献

[1] 赵振燕,吴永健,吴元,徐波,宋光远,裴汉军,王喜梅,唐熠达,杨跃进.非糖尿病患者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胰岛素抵抗与临床预后关系[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1,v.19;No.8401:11-14

[2] 李瑞金,朱万水,杨伟杰.非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时血糖、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变化的研究[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1,v.1704:288-290+299

学习反思的学习计划范文6

一、制订计划要有针对性、有目标、有措施、有格式

(1)必须明确学习计划是为自己的学习制订的,而不是为了敷衍学校检查,应切合实际、真实可靠。(2)强调计划贵在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3)计划要从实际出发,应参照自己知识能力的实际、时间的实际、老师教学进度的实际。(4)计划要留有余地,不要太满、太累,要留出改动的时间,毕竟计划不如变化快。(5)格式要统一,重点要留白,留出反思修订空间,留出寄予期望的地方。

二、计划要形成重读、反思、修订的过程,要发挥好正面引导常态化的作用

(1)要形成制度。在每月第二、四周的班会课上,要抽出十分钟时间进行重读、反思、修订。(2)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重读时强调自读的同时积极鼓励朗读,引导学生从目标的确立、措施的制订与实施、周段的反思与小结中发现别人计划的长处,并引入到自己下一阶段的计划修订中。(3)将重读、反思、修订的本质与做法明确出来。重读的目的在于回顾激情,树立信心,强化目标,要求重读要动情,要读出信心,读出激情,激发动力,铭记目标;反思的目的在于发现优点、寻找欠缺,要求反思要用心,要找优点,体验成功,要反思欠缺,迎头赶上;修订的目的在于明确起点,细化目标,量化措施,要求修订要求真,起点要真,目标要准,措施要实。

三、计划要引入家长的关注与期待

有的家长长期以来向孩子灌输狭隘、偏激、自私的为人准则;有的家长则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有的则是打骂哲学,暴力教育。因此,积极和有关家长沟通、交流,调整其对孩子教育的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我要求家长从孩子学习计划的制订到反思再到修订步步跟踪,参与其中,进一步明白教育的过程性。在家长会、学校等场合要求家长积极交流,要对孩子提出期望,要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与优点,并将这些话写在计划书中。从而让孩子们感受到家长的关注,进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四、计划要成为学生成长的阶段性记录单

由于我们注重了计划的使用与学生的反思、总结及家长的鼓励相结合,因此,我们从中能看到学生的激情,能看到学生的缜密,能看到学生的进步,更能看到学生的成长轨迹。这份贯穿了本段学习全过程的学习计划,记录了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遗憾,承载了学生成长过程的成功与失落。因此,学习计划也就成了学生成长的阶段性记录单。